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

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

时间:2023-06-18 10:4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获取 图像信息 重要性

随着课改的进行,大大小小考试题目的越来越多样化,新颖化,题目中的已知信息也不再那么显目,好多时候都需考生从中挖掘信息,有时要从文字中获取信息,有时需要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前者比较常见,后者尤其对于学初中物理学生而言不但少见而且又有难度。下面我举例说明从图像上获取信息对解决初中电学解问题的重要性。

例1.两个电路元件A和B,流过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甲所示。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则电源电压和元件B的电功率分别是( )。

A.2.0V,0.8WB.2.5V,1W

C.4.5V,0.8WD.4.5V,1.8W

解析:此题无论是求解电源电压还是求解元件B的电功率都必须知道此时元件B两端的电压,还有元件A两端的电压。通常办法是根据U=IR计算U,但因为R未知无法求解电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图像中获取信息。从图像知电路中电流0.4A时,A两端的电压2V,B两端的电压2.5V,电源电压4.5V,元件B的电功率P=UI=2.5V×0.4A=1W。故答案选C。

例2.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甲和乙都是阻值不变的电阻;

B.当乙两端电压为2V时,R=5Ω

C.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2A时,电源电压为2V

D.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为2V时,电路总功率为1.2W

解析:甲的U-I图像是直线、乙的U-I图像是曲线。由图像特点可看出电阻甲阻值不变,电阻乙阻值变故A错。B选项是求解乙的电阻。因为乙是变阻要求解乙的电阻必须知道2V时通过乙的电流。由I=U/R计算是不行的。题目除了文字再就是图像,只有通过图像唯一途径。由图像知电压为2V时乙的电流为0.2A。因此,此时乙的电阻为10Ω。B错。根据例1方法知此时电源电压为3V。C错。同样由例1方法知此时总电流为0.6A,功率为1.2W,故D正确。

例3.如图甲所示,当开关S接a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根据测出的电流、电压值,画出了定值电阻R的U-I图像;当开关S接b时,同样根据测出的电流、电压值,画出了灯泡L的U-I图像,如图乙所示。

(1)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

(2)将R与灯L串联接在6V的电源两端时求灯丝的实际电阻值;

(3)将R与灯L并联接入电路并调节电源电压,当R消耗的电功率为4.9W时,灯L恰好正常发光,求灯L的额定功率。

解析:(1)根据R=U/I要求R必须知道U与I。但题中文字没给一个数字。我们应从图像找信息,而且信息必须准确。乙图中有两个U-I图像,下面需确定哪一个为R的U-I图像。因为R是定值电阻,所以图像是直线的为R的U-I图像,然后在R的U-I图像找一点读出电压与电流这样R就知道了。(2)由(1)知乙中曲线就是灯泡的U-I图像,图像告知我们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所以只能求解它在某种状态下(电源电压6V)的电阻,题目文字中同样没有给出此时灯泡的电压与电流,只有从图像中获知究竟曲线上选择那一点呢?不同的点对应的电阻不同,此时我们需明确串联电路中灯泡电压与R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为6V,因此在U-I图像中找横坐标相同纵坐标和为6V时的电路中的电流,由图像知这个电流为0.4A,并进一步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V,因此灯泡的电阻是5。对于这一问个别学生用数学办法求解了,但是对于数学知识功底不深的学生很难想到也不容易求解。因此我们最简单的方法还是获取图像信息。(3)R与灯L并联,R消耗的电功率为4.9W时,灯L恰好正常发光,可知灯泡的额定电压,要求额定功率还需知道它的额定电流,仍从图像得知额定电压下的额定电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几道题解决办法都是从图像获取信息,图像信息有时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唯一途径,有时也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若不从图像信息入手问题有时就没办法解决或解决方法复杂从而使题的难度加大。获取图像信息不但在解决初中电学问题具有重要性,而且在解决其它物理问题也同样重要。

第3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几乎每节课都离不开实验。可见实验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同时,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物理科学探究中,许多实验都要经历多次实验来完成,这又有什么意义和目的呢?我将以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具体案例来谈谈多次实验在探究中的目的。

一、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这一目的主要体现在常规的测量类型的实验中。比如,要测量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学生在做实验时,就必须在保证测量方法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量多次,收集数据,然后计算平均值来得到书的长,使测量值更准确。再如,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改变电压和电流,测出其阻值,然后计算平均值,来减少误差。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一次实验的误差较大,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误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实验虽然也进行了多次实验,但是不能求平均值,比如,测量温水的温度、测量灯泡钨丝的阻值等等。

二、通过多次实验,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便于得出普遍规律

这一目的主要体现在规律类的探究实验中。而这类实验又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常规规律实验。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我们先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通过多次改变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让杠杆再次平衡,收集数据,得出规律。但在分析数据后,有小组也得出了其他的结论:动力乘以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等于阻力乘以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正确吗?所以,就必须在增加实验及改变动力的方向再次实验以得到规律,然后评估实验:为什么让杠杆水平平衡。又如,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中,多次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来探究像的特点。此类实验中,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因实验次数过少,得出偶然性的结论。第二类是特殊测量性实验。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值的实验中,我们通过不断地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得出了灯泡的电功率和电阻。此时,在分析处理数据时,就不能简单同常规测量时的方法来求平均值了,而是要得出新的规律,即实际电功率的值与电压的关系、灯泡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这类实验中,我们通过多次实验才得出了规律,避免了试验次数太少而得不出规律的弊端。第三类是探究不同情况下的规律性实验。比如,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需要多次改变压强计探头的方向、深度、液体的密度。然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不同情况下的规律,当然在这个试验中,我们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则首先要根据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应地探究在不同物距下像的特点、像距的大小规律,在这个试验中,需要进行的试验次数则更多,否则,根本就不能得出规律。在这类实验中,我们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对应的规律,保证规律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实验是常见的实验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验的要求准确实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4篇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5篇

物理教育的基本课程理念中有一条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深刻分析这一条基本理念,再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会发现,在目前笔纸考查制度的影响下,物理课堂中的“生活、物理与社会”这个环节落实的效果不容乐观.为了真正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本人在教学实践深入开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开展初中物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就结合活动的实际开展,谈谈综合实践活动对物理教学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效巩固书本知识.

课程设置中,初中物理的课程是每周三节课.这三节课的教学是非常紧凑的.如何才能即巩固书本知识,又不霸占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呢?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每周花四十分钟时间进行物理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应内容的学习.比如以苏科版为例,一周三节课可以完成《欧姆定律》的学习,其中包括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公式的简单应用,应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学生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有很多学生应用不熟练,知识中还存在一定的疑惑点.比如学生对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实验过程中,电路故障的分析还存在问题.再比如学生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对小灯泡电阻的测量还没进行,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再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并尝试实验中常见的电路故障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并结合实验活动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疑惑点.

第二、适当拓展书本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初中阶段的学生之间已经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仅是知识基础上面的差异,还有思维习惯、学习习惯、思维方向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满足于课堂活动带给他们的知识量和技能难度.这时,必须帮助一部分学生拓展适当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源于教材,而又适当的高于教材.不仅可以满足让学生对原有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能帮助学生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敏捷度.比如,学生学完蒸发快慢受温度高低、蒸发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的影响以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这个环节作为学生的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和实验,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收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学生对蒸发的理解,思考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其他影响因素.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提升的过程.学生课后的探究过程更是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能力提升的过程.

第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如何能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适当的布置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取代纸笔作业的单调性、重复性,另一方面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质量上提升了学生的课余活动的价值.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可以开发很多这样的活动,比如学习杠杆平衡条件好以后,可以请学生的回去研究杆秤的工作原理,如杆秤精确度的影响因素,杆秤的测量范围的确定,等等.大部分城市学生的家里并没有杆秤,也可以布置学生制作一把杆秤,比一比学生制作的杆秤哪个更精确,更实用.这样的学生课余生活中充满物理活动,物理活动中充满了物理知识,不仅提升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四、充分提升应用能力.

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对他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时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就要更具有实用价值,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教学过程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不仅为了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考试,还为了服务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就初中物理教学环节而言,这些应用技能是比较丰富的,关键有待于教师的积极开发和研究.比如电学部分,在确保学生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有很多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学习电功率的过程中,在学生知道P=W/t以后,要让学生试着利用家中的电能表测量出某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这个测量的过程,不仅是对电能表测电能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也是对电功率知识的实践.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再次巩固了对计时工具的使用,并通过计算得出某些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在多次测量时会发现,测量出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都有较大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学生会发现电能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并想办法减小误差,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也很难达到实际理想中的220 V,在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输电线中会损损耗一部分电能.

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仅多元化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层面、教学目的,还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实际需求.巩固已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再用的目标.

第6篇

关键词:概念; 误区; 规范

又一年初三总复习即将开始,在初三必考科目中,物理是仅次于数学不易得高分的科目.其内因;之前的学习是零散的、单一的 .现行物理教材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先特殊后一般”的结构形式编写的,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便于新课教学.可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加,一些表象似乎相近的概念,让学生很难区分.外因:是课改后的教材看起来在减负,但配套的练习只增没减,加上大纲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的考题的出现,瞬间让学生晕头转向,感觉哪都不会了.学生乱了阵脚,但老师不能乱,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去思考,寻找突破的办法 .

1复习中的问题出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多数概念不清,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比较多

物理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复习时不会结合具体的问题去联系所学的知识.如,在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时,即使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也较多,这是因为水的什么特性决定的.应该填“比热容”,而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密度,也就是说他们对密度和比热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还不清楚.类似的还有反射与折射、压力与压强、功c功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

12遇到作图题乱画

如在光学作图时,不按规律,该运用反射定律或折射定律时,不画法线就做出了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有时运用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不需要画法线,偏偏又画蛇添足,而且虚实不分,光线上不带箭头.在力学作图时,首先是不按作图要求,要求只画重力却把所有的力都画上,要求画所有力时,却只画重力或浮力;其次是不考虑有没有施力物体只管画,如,从斜面上滑下来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大多学生都画了根本就不存在的推力或自认为有的牵引力.这是学生作图学习没有养成规范,造成作图的随意性.

13遇到计算,不会选择公式

部分学生学习物理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公式越多越不会用,他们对于哪个字母表示哪个物理量都分不清楚,更别说应用了.如,计算浮力时常用的有四种方法、四个相关公式.学生遇到题时不会根据已知条件去选择合适的公式,只会胡乱地计算或判断,导致结果错误,以致遇到计算就害怕,无从下手.

14有时凭经验做题,审不清题意

学生在综合复习一段时间后,能做大量的题,有些重要题型会多次出现,课上也会多次强调,学生对这些题相对比较熟悉,再做时一看是熟题,就不看条件的变化,也不看得到结论的变化,仍按原来的答案去写.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一般都是探究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有关,但题意已变成探究电流产生的热与电压的关系时,而学生的结论也不知道改变,而且答错却还浑然不知,就是检查也很难检查出来.

15生活常识少,不会联系实际

物理有估算题,这就需要联系实际,知道某些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大致数值.如,计算一个中学生在跳绳时的平均功率,就应该知道中学生的大致体重、每次跳起的高度、跳绳所用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对这些一无所知,编出来的数值离实际相差较远.

16害怕实验,不知从何说起

多数学生平时做实验凑热闹,走马观花,总爱问老师下一步如何如何,实验时动了手,就不动脑,很多实验结论不是自己独立操作得出的结果,时间稍微久了,脑子一片空白;还有的认为,实验不算什么,到时自己就背,彻底歪曲实验的作用.

2针对学生出现的上述问题,我采用如下办法:

2.1对易混淆的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比较

对概念的物理意义p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p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械效率.功是机械运动中能量转化多少的量度;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而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公式也不同,功W=FS;功率P=W/t,机械效率η=W有1W总×100%,从公式中也可看出功率与功和时间有关,机械效率与功也有关,与时间无关.数值和单位也不同,功的单位是焦耳;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数值可大可小;机械效率是一个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通过比较,学生做题时,就容易分清.

22画图时强调要有根据

尽管作图题在考试中只有4分,但如果不能按照要求做,还是比较容易失分的,因此必须按照要求,有根有据地画.如,画力学图时,首先要读懂要求,需画的是某一个力还是受的所有力,要什么画什么,不要多画也不要少画,一定要符合要求;其次要分析自己想画的力有没有施力物体,如果没有,就不能想当然地乱画.

23要引导学生总结所有公式

要求学生一定牢记公式中每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单位及单位换算,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公式中的联系.比如,要求质量m,可从密度公式ρ=m/v中变形m=ρv求出,也可从重力公式G=mg中变形m=G/g求出,还可从热量公式Q吸=cm(t-t0)变形m=Q吸1c(t-t0),或Q=mq中变形m=Q/q,浮力公式中也有质量:F浮=G排=m排・g变形m排=F浮1g,其他物理量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总结,并且背会这些公式,做题时注意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公式.

24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对于审不清题意这个问题,只有多练多考,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每次测验都认真评讲,强调做题方法,让他们抓住各类题的关键.如,做实验探究题关键要知道实验目的,所有问题围绕实验目的展开,回答时也应围绕实验目的回答,不能盲目或凭经验.

25对于不会联系实际的问题,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

如家用电器的功率有多大,在所买电器的说明书上就可了解,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家用电器上标的是电功率,而不是电功;家里一个月用了多少电,电费条上就很清楚,你会估算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又进一步辨析了功和功率,还教会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数值的留意,如:一个人的步行速度;骑自行车时的速度;中学生的体重;课桌的高度;门的高度;常用电器的功率;工作时的电流等等.了解这些,对有些计算题就会有帮助的,如;求跳绳时的功率,就用到了中学生的重力.

26一轮复习后,有必要对部分知识细化

对初中物理按力,热,声,光,电,原子及原子核等顺序复习之后,还可对力学,电学分别穿针引线,力学的核心是“质量”知道质量,可以求重力,压力,浮力,物体吸收热量计算,还可以帮助理解惯性,动能,重力势能等电学的核心是;“电阻”导体有了电阻,才会发热,发光,电能的转化才突显出来,要让学生明确,小灯泡工作靠的就是电阻,初中电路中没有用电器,也就没有了电阻,电路就没有存在意义(含电动机的电路毕竟在初中不是常见的),至于电压,电流,都是围绕电阻在”演戏”. 这样的概括一针见血,能把初中力学、电学各自统一起来,通^这样的尝试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一轮复习后,大部分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复习效果.

27实验也有固定的模式

初中实验可分为演示、测量、探究、验证等类型测量性实验如;测速度、测密度、测滑轮组效率、测小灯泡电功率等,它们是在知道一定理论知识(公式) 前提下进行的.探究性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都有相同的模式,如;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物体吸热能力大小、欧姆定律、杠杆平衡条件等等即实验中只是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其它量不变;验证性实验如: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另外,电学中有一图多用,即验证欧姆定律电路图,在教材中多处用到,如果学生能由实物图画出电路图或由电路图能连接实物,初中电路实验题还怕什么.

28复习中善于用“减法”,尽量不用“加法”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互动

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形式应当趋向多元化,物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学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相融合的策略,学生们在多媒体物理课堂中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且互动空间也得到了有效拓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围绕物理教材内容,积极创新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策略,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而努力。

一、初中物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策略的优点和弊端

(一)多媒体教学策略作用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单一模式的物理课堂而言,多媒体教学策略无疑给初中物理课堂增添了几分色彩,它不仅能够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书面理论知识以形象的视频、图画展现出来,还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宽松、活跃、多元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们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张《机械运动》之《运动的描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书本上对于“运动的描述”的理论讲解来看,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体系并不能达到准确理解运动物理概念的要求。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给学生们播放了各种物体运动的视频,如小铁球自高空落下的运动视频、车从静止启动高速行驶的视频等等。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属于对立状态。学生们在各种感官刺激的调动下,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参照物”意识,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提出:“小铁球从高空落下时,其背后的墙是静止的;当车从静止启动高速行驶时,路面是静止的。”学生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逻辑思维体系,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学生们处于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模式中,从而缺乏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下,初中生应当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物理学习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之《声音的特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们制作出了一个声音制作的教学控件,让学生们分别选择控件中的既定条件,探究声音形成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引导他们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传统板书讲授式物理教学课堂所无法做到的。

(二)多媒体教学缺点与局限

如今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理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逐渐使得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局限性凸显出来。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具体缺陷,从而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构。有的教师会在物理实验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来代替实验流程演示,这使得学生们失去了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策略将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确立起来,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教材内容。

二、多媒体教学高效策略开发

(一)氛围驱动式多媒体课堂

初中物理课堂在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引导和促进下逐渐向多元化和趣味化方向迈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氛围驱动的重要性,要积极创新多媒体教学形式,打造氛围驱动式多媒体课堂,让初中物理课堂氛围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的物理学习状态变得越来越好。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之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快乐的物理课堂氛围中学习,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展现开始,逐步打开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大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们展示了一段小视频,视频中展现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和放大镜分别在太阳光下的聚焦情况,其中放大镜和近视眼镜均使得下方的小纸条燃烧了,学生们纷纷开始议论起来,在视频中发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在快乐氛围的驱动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逐渐地发挥了出来,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二)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导入教学主要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师所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总是以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实验步骤、原理等等,学生们面对抽象的物理实验时没有学习兴趣,使得整个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没有达到标准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深入贯彻多媒体导入教学理念,为学生们的实验操作和实践提供良好平台。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实验课程《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小灯泡电功率具体的测试实验步骤,接着在带领学生们跟着视频教程一起研究每一个步骤的可行性与操控性,并引导学生们探究为何要如此测量,探究其中原理。

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长期陷入单一教学模式的瓶颈期中,学生们在枯燥的物理课堂氛围中逐渐缺乏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多媒体教学是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有效活跃物理课堂氛围的教学策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探究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运用措施,充分发挥其教学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演示实验

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演示实验是教师较为喜欢采用的方式,演示实验直观,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步骤,获得实验结论,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物理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时,多是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然后由教师来得出结论,演示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能被动地看,然后再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进行背诵。这种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导致学生只能以机械的方式学习实验。转变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通过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论。以“蒸发吸热”的演示实验为例,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了解室温),然后用干棉花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并捆扎好,紧接着用扇子对温度计扇风,此时问“温度计的示数有变化吗?”把该温度计浸泡到酒精中,追问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教师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问“随着酒精的蒸发,温度计示数有什么变化?”再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风,追问“温度计的示数下降速度有什么变化?”如此,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器材选择、仪器等都有更深刻地认识,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小组学生发言,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蒸发过程要吸热的结论。演示实验的优点在于形象直观,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其它辅助实验器材,多演示,多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

二、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倡边学边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中,单纯的以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观察,虽然通过师生互动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构建,但毕竟学生没有亲自参与,体验不够深刻。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要优化演示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知,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边学边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就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例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实验。提倡多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多参与互动。多实验,让学生在经历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倡边学边实验,虽然小实验不会像演示实验那么顺利进行,但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探究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以“磁场”的教学为例,对于磁场的磁性和指向性、磁体有两个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知识点,要是讲授的话很快就完成了,然后再让学生背诵,学生也能很快记住,但却不能让学生较好理解。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硬币、大头针、木块之类,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磁铁去尝试能吸起那些物品,引出磁铁具有磁性的知识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玩磁铁对对碰游戏,增强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感知,让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倡分组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展开实验探究。一般初中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以测量性、实验性和实用性的实验为主,更多的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来看,学生实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验前没有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目的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结论不够清楚。因此,组织学生展开分组实验,一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二要注重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探究。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复习小灯泡的电阻测量方法引出电功率的测量,引导学生根据测量要求和之前讨论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实验,实验中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如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因实际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导致小灯泡烧坏,而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明确,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引导,实验中可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作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修改方案后再实验。如调节滑动变阻器这一环节,要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然后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学生设计方案时就可能忽略额定电压值,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案时就应做出指导。学生实验后教师要先引导小组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然后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点拨。

四、紧密联系生活,注重拓展课外实验

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外实验很少,因为教师更注重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实验以应付考试,而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其实,生活和物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初中物理而言和生活的联系很密切,很多物理知识都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倡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物理,在生活探究中学习物理,这不仅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有积极意义。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好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课后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光的折射”的教学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用不同的实验去验证,如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制望远镜、显微镜等,如“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吸热情况进行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实验,一要考虑安全性,要保证学生能安全地进行实验,最好能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二要注重实验后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能从实验中获得感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定要明确实验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综合应用好演示实验、课堂小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袁静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第9篇

【关键词】电磁知识;新课程;调查研究;教学衔接

1. 调查背景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自2004年秋季开始,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在高中陆续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河北省是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的。这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上的教师而言,即是一个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又是一次适应新教育理念的考验。为了能更好的完成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任务,将初中物理新课程知识与高中物理新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在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之后,中学物理知识中的电磁学板块,无论是在知识的内容方面,还是在知识的结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本次调研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要清晰的、准确的找出电磁学部分在课改后的接洽点。

另外,经常见到一些初中电磁学知识掌握的较好的学生,学过一段时间的高中电磁知识后,成绩下降颇多。学生大呼电磁学太难,初中时学电磁知识的轻松劲消失的无影无踪,在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感,降低了学生学好电磁知识的信心。究其原因,除了教与学方法的差异外,初高中电磁学知识的过渡“台阶”太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电磁知识的教与学的特点,渡过学习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开展本次调研活动的另一个动机。

2. 调查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听课、交流会和发放问卷等方式。

首先,我们联系邻近的初级中学,深入初中物理课堂听课,了解初中电磁知识教学现状。例如,在沧县马连坦中学,听王斌老师的《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课后,与该中学的张连旭、毕元海等老师交流了关于电学知识方面初高中衔接的地方。在沧州市第八中学听候兰兰老师的《磁场》,课后,与该中学的候兰兰等六名老师探讨关于电磁知识的初高中衔接。类似的活动还在沧县杜生镇中学、沧州市朝阳中学等学校开展。

其次,向学生发放问卷。我们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3份。其中,面向初中生发放600份,回收592份,回收率约为98.67%,面向高中生发放400份,回收391份,回收率约为97.43%。调查问卷涉及沧县第三中学、沧县马连坦中学、沧县杜生镇中学、沧县中学、沧州市第八中学、沧州市朝阳中学等九所学校的初三(九年级)学生和高一学生。数据全面,详实可靠。

3. 调查时间 2012年3月10日——2012年5月15日

4. 调查问卷状况及分析

4.1 电场。根据学生问卷结果,关于原子的结构和自然界中电荷的种类,在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分别达到90.9%和87.3%,但是,像“电中性”和“电荷的中和”的认知程度却只有20.0%和23.6%。对电荷间作用力的认识不是非常到位。不了解电场及特点。

分析:鉴于上述情况,再结合教师交流会的记录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常识性知识和简单模型能较好的掌握,但对较深刻一点的问题则表现不佳。 电荷间的作用力明确了力的方向,但未提及力的大小和决定因素,更没给出定量表达式。 初中并未明确提出电荷守恒定律和电场的概念及特点,而调查却显示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估计,他们的电荷守恒的想法应该来自于化学的方程式配平原则,但这并不是我们物理上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准确认知。高中教学时,应该对此有所借鉴和区分。“电场”也许是混同了“磁场”的概念,因此,在讲“电场”时,我们应该在类比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分,避免混淆。

4.2 恒定电流。由数据可知,对电路中的电流、电源等概念的了解基本可以,但仍存在百分之二十多的学生掌握的不到位。 对电源内部的情况了解不多。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大概有50%——8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有78.2%的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但并不十分清楚该定律的使用范围。 对电表的认识只限于理想电表的应用。 关于“伏安法测电阻”已经有所使用,但没有深入探究学习,大概少于20%的学生能够知道“内接法”和“外接法”的特点。没有明确滑动变阻器的常用接法。有60%——80%的学生知道电功和电功率。

分析:这一部分是初中电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高中电磁知识的重要衔接位置。了解恒定电流在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宽度和深度,对高中阶段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学生们并非全部到位,应适当的在教学时给予提及。重点放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欧姆定律上,这与高中时分析电路和电表的改装等诸多地方联系紧密。若此处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到位的掌握,则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在此处要重点复习,强化理解。关于电功、电热、电功率部分,学生们虽然已经有所了解,但初中阶段并不介绍这些表达式的来历,也不涉及非纯电阻电路的应用问题。因此,在高中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纠正不合理的认识。

4.3 磁场。对磁场的基本认识,例如,磁体、磁极、磁场的基本性质、方向、磁感线等知识点,学生们掌握的较好,只有16%——21%的学生未能达到要求。学生们能清楚的知道磁体外部磁感线的分布,而不知磁体内部的情况;对地磁场的了解不清晰。大部分学生知道安培定则,接近80%。但对于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掌握不理想。

分析:就调查数据来看,磁场的基本知识初中已经研究的比较到位,在这一点上高中阶段可以只需稍作复习即可。而磁感线的特点和安培定则需要向深刻处挖掘。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放置时所受磁场力情况,在初中阶段,只知道有力且该力方向与磁场和电流方向有关,但并未得出该磁场力的定量表达式F=BIL和用于判断该力方向的左手定则。

4.4 电磁感应。调查显示,“由磁生电”的方法初中只介绍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一种形式。感应电流的方向并不是很清楚。有80%——90%的学生知道频率和日常生活用电的类型。了解电磁波的一些特点,但有超过60%的学生对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不太清楚。

分析:初中已经介绍了一种电磁感应的方法,但这是从直观现象上认识的,并未涉及本质。初中已经实验总结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一点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使用。另外,感应电流的方向规律,在初中教学中并未提及。因此,高中教学时要细致的对待这一点。电磁波在初中教材里虽涉及的面很广,但要求都不高,多为了解性知识,现象居多,未涉及原理和本质性知识。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他们已有的现象认识,逐步向原理性知识方向引导和过渡。

4.5 学习态度。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学生自评的初中电磁知识的掌握状况,9%的好评,远小于23.6%的差评和67.4%的中评。但学生们对电磁知识的兴趣却比较浓厚,对自己将来学习高中电磁知识有58.2%的学生是比较自信的。

第10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施;物理教学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障碍是,能够合理假设,从实践工作中分析获取正确答案。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日常物理教学工作中,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掌握物理学中的概念与规律,并加以合理的应用。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呢?

1.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 科学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真理源于思考,思考始于发现,发现则是与情境关联的。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情境带来的帮助,同过合理的教学手段,用课本插图、幻灯片、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片段等等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中包含的物理学,以及物理学和谐的本质,并且培养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设置一些教学情境,例如:结合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与实际社会生产,来介绍的一些自然、生活中与课堂教学课题有关的新颖、奇异的现象,通过小故事、俗语谚语、黑板挂图、歇后语、录音录像、演示实验等方法来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所针对的物理现象。任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观察某一现象,并且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问题,进而提出对现象的认识与疑惑,分析现象与待学习的课题之间的关系,令学生们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自发的寻求问题的答案。简单举例,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课题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就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一段视频:一位气功大师平躺在地面,在身上压上一块大石头。教师可以提问:气功大师身上承受的压力又多大?然后,气功大师的助手用大铁锤用力打击石板,这时大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将会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大师会不会受伤?最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裂而气功大师仍然安然无恙。视频中的情境虽然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和学生原有的物理知识储备存在冲突:身上放着一块大石,并且被用力击打大师怎么不会受伤?合理的情境强化了学生们解“奇”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倍增。

3. 科学引导,创建良好的合作氛围 探究性教学要以问题作为导向,学生在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学生们逐渐回到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引导的作用。学生们的兴趣要与自然现象关联,提问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设置问体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个问题有不同问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任务是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进行关联;保证问题集中、明确、有启发性、有层次,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难易要适中,让学生感觉“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测小灯泡电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如何连接电路?路端电压、路中电流有什么要求?如何控制电路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3.8V的小灯泡发光,要用几节干电池?如何使用可变电阻?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们逐步设计电路,而这种方式引导的记忆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第11篇

初三物理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了使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要求初三物理教师都要制定并写出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是该科教师在学期开学后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也是学校使用范围最广的论文,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首先经过初三物理备课组对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草稿展开讨论,然后再在自己的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要对学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进度等进一步做详细的说明,才算是真正制定好了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初三物理老师要严格按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里的要求和措施去实施,如果出现特殊情况,也可以对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某些内容做适当调整。在平时教研活动时,经过讨论也可对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有所变动,但要以完成学期目标为基本,可以改变教学措施和方法,对教学内容不可随意删减。本空间的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是经过老师精心编写而成,但也可能对你不适用,有什么意见请提出。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三物理科已全面进入中考复习工作,面对中考复习,我们是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复习中,强化基础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加强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关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力争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工作计划《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类型的考题,能熟练运用多种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3、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力争中考平均分达90分以上,优分率达85%以上,及格率达90%以上,低分率控制在3%以内。

三、教学措施

1、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但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2、要重视基础教学:物理现象、规律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是教学的基础。因此,认真研究书本中出现的每个问题,是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应灵活多样、适当拓宽,促进有意义学习。不做超过课程标准的繁难试题,提高学习效率。

3、联系实际:注意观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理现象(如家用电器等),能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设计实验,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对习题中出现的与生活相关的电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学好电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切忌就题论题。能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学好物理的必经之路。

4、关注探究:在中考的各类试题中,实验与探究题所占的比例既是最高的,也是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头疼的问题。对实验探究的学习,应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实验能力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重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学习应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必要的分析与论证等内容。

5、强化规范:规范是成功学习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强化解题规范化训练,明确方法、严格要求。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四、教学课程和时间安排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补课2.1-2.8第1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讲声音的特性噪声与声的利用第3讲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第4讲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补课2.18-2.27第5讲物态变化第25讲分子热运动内能第26讲比热容热机第27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3.1-3.7第6讲电流和电路第7讲串并联电路第8讲电压电阻第9讲欧姆定律

二3.8-3.14第10讲电功率及其测量第11讲电与热安全用电

三3.15-3.21第12讲磁场电流的磁场第13讲电动机与发电机第14讲信息的传递

四3.22-3.28第15讲宇宙和微观世界第16讲质量和密度第17讲运动的描述时间与长度的测量

五3.29-4.4第18讲力与运动第19讲弹力重力摩擦力第20讲杠杆简单机械第21讲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

六4.5-4.11第22讲浮力及其应用第23讲功功率机械效率第24讲机械能

七4.12-4.18综合一与声音相关的问题综合二与光相关的问题综合三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综合四与内能和热量相关的问题

八4.19-4.25综合五与密度相关的问题综合六与压强、浮力相关的问题综合七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综合八与做功、机械相关的问题

九4.26-5.2综合九电路的连接和控制综合十欧姆定律电功率综合十一电与磁

十5.3-5.9专题一作图专题二简答

十一5.10-5.16专题三实验5+2

十二5.17-5.23专题四计算题5+2

十三5.24-5.30基础补漏5+2

十四5.31-6.6作图实验5+2

十五6.7-6.13计算创新

第12篇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捷尔曾经说过:“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目标的主要地位与作用。所以,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并通过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用目标指导教学。每一堂课,我们都要明确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怎样的功效。比如,在制定《浮力》的教学目标时,既要体现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又要要求学生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这样,学生可以有效运用实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动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以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

二、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物理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知识的踪影。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物理探究素材的来源,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但往往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很难解释丰富的感性认识背后的物理道理。所以,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胜枚举,汽车、飞机、电话、电灯、X光检查......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着引入“闻其声知其人”的物理道理,“镜花水月”与光的反射有关;旱冰鞋与摩擦力有关;人的安全电压等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再如,在学习“机械运动”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先介绍 “刻舟求剑”这一有趣的故事,揭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生动活泼的的情境中融入学习之中,再让学生联系实际“选择参照物”,从而判断“运动、静止”,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善于联系实际的意识,体会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又比如,在学习《热机》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热机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所用燃料等),又让学生分组去索取生活中的其他燃料。这样通过前置知识的准备,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亲身经历中体验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如果物理教学中以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太理论话,很枯燥无味,而且获得知识的面有限。让学生在故事、实例等情境中走进物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多做实验,并鼓励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从而加强实验意识以及能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实验素材的能力。如讲到“响度与振幅”时,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想办法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进一步提问:尝试证明响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立马开始尝试。有的在敲击桌面的同时,利用身边的纸片、橡皮擦等物体观察跳的高度,有的则在发声体不同距离处判断声音大小......在实验探究中,借助身边的物品开展实验,总结规律和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又很好理解。然后,以敲鼓为例,让学生分析“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解释为什么双手“喇叭状”呼喊远处的人?让学生的思维再次回归到实践中来,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又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矿泉水瓶做液体压强实验,用酒精做气体扩散现象,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小制作(潜望镜、温度计等)加以扩展,结合实际,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走向社会进行开放性教学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很好表现形式。比如,学习了“电功率和家庭电路”后,激励学生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说明书上的电功率数值,估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月的耗电量,并计算出当月电费。学习了“质量和重力”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用体重秤称出自己的质量,并了解自己的重力大小。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