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

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

时间:2023-06-18 10:4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

第1篇

关键词:化归能力;归纳;提炼;总结;对比

所谓化归能力,就是把一个实际的、较复杂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进而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归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化归能力训练呢?

一、在概念教学中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化学概念多,要学生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对概念进行提炼,适当训练学生的化归能力。例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条件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说,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成几种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是A+BC=AC+B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AB+CD=AD+CB的反应。这时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提炼简化,他们可能会得出:化合反应中生成物只有一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置换反应中单质换单质,复分解反应中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这样他们就充分理解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这样总结后再练习几次就会记忆永久。在概念教学中经常进行提炼和简化的训练,学生遇到概念的学习就会自然地进行理解加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化归能力。

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也可进行化归能力训练。如在学习“氧气”这一节时,要求学生总结与氧气有关的知识点。学生会发现相关知识有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在点燃的条件下木炭、红磷、硫、铁丝都能与氧气反应,氧气表现出氧化性,因此可作助燃剂。由此可以总结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规律。在学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又可让学生整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分别是什么。在学习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等知识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化归能力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整理知识的习惯。

三、在习题教学中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在习题教学中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例如:硒(Se)元素具有抗衰老和抑制癌细胞的功能,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硫原子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H2SeO4的名称 ,其中Se的化合价为

(2)SeO2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向下列物质中分别加入H2SeO4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①镁条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碳酸钙粉末 。

引导学生分析: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硫原子相同,所以硒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可直接将硫代替题中的硒来思考。H2SeO4的名称是硒酸,其中Se的化合价为+6价。SeO2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eO2+NaOH=Na2SeO3+H2O。镁条、紫色石蕊试液,碳酸钙粉末与H2SeO4的作用和它们与硫酸作用的现象也相同。因此,考查H2SeO4的性质,其实就是考查硫酸的性质。

四、在综合复习时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初中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所以复习时需要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总结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需要将知识点按板块汇总,找出相互关系,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有化归能力。如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可以采用纵向联系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以点带面减少遗忘。纵向联系就是以某物质(如O2或Fe、CO2等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性质到用途(或通过用途去反推性质)、制法等串成知识链;横向对比同类物质的性质等(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盐酸和硫酸、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等),以优化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率,再以点带面将具体的知识化归为几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

总之,化归思想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含糊的问题明朗化,对学生进行化归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化归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考化学复习面临着时间短、任务多、要求高等诸多问题,如何上好复习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是中考复习前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高效诊断,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1.采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存在哪些知识上的缺陷、思维上的困惑,从而确定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并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1)课堂微调查 课堂上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种解题方法即时展开调查,可以迅速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作业批改情况记载分析 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记载,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设计有针对性的限时训练,摸底分析

(4)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面谈等

2.合理设计诊断性试题

(1)中考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内容。对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分类、气体的制取、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的性质以及活动顺序表的运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溶液的质量分数、燃料的燃烧与利用等作为选题的重点素材。设计时将试题素材与生活、科学、社会联系紧密,将“双基”置于新的背景下设问,将基础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2)平时训练中出错率较高的容易题,题目的类型具有代表性,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研究,举一反三。

(3)出错率较高,分析后学生在解题思路上仍存在模糊认识的中等题。

3.学生的自我诊断

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化学学习的问题所在,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病因所在。

一是查漏补缺,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不会的解题方法。如害怕哪一类题目,不会不懂就是缺漏,首先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问题。然后找到或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消错灭误,从做错的题目,失误的题目中寻找错源,会而做错,粗心而误。通过对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错例收集、归类、反思、剖析对照得出正确的规律及解题方法。

4.应对措施

(1)精选5道题,力求做到一题一思、一题一启,通一道连一串,熟一类带一批。以初中阶段化学计算较为复杂的主题“有关溶液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例。先把以前在练习与考试过程中“有关溶液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面做错的题进行搜集与汇总,然后对错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把其中属于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由于粗心大意等非知识性原因造成的错题先剔除,然后对剩余的错题再进行分析,可主要从习题的条件、习题的设问、相似类型习题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过程等若干方面进行比较归类,从而寻找形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如结合习题的条件与解题过程,体验固体与溶液反应时求生成物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解题思路:纯净的固体与溶液反应、含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的固体与溶液反应、含杂质(杂质与生成物相同)的固体与溶液反应三种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考试前还可将有自身特点的易错习题集做好资源,举一反三。

(2)变式训练,拓展思维。如反应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最常见的装置会不会,复杂的装置会不会。不同的检查方法会不会。可以结合下图思维模式进行训练:

二、注重科学探究,体现方法与能力,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如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设计的教学情境为:熟鸡蛋加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滴入A(石蕊)B(氢氧化钠溶液)C(稀盐酸),请学生认真观察、描述现象;提出探究的话题:A、B、C分别是什么物质?鸡蛋为什么会上浮?废液怎么处理?在系列问题的讨论中构建知识网络。整个流程从教学情境到核心问题到学生探究活动,最终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中除了采用探究实验,还可以交替使用激趣实验、变式实验、问题实验等来创设情境,如在浓盐酸、浓硫酸复习中,设计下列实验:将pH试纸放在浓盐酸、浓硫酸试剂瓶口,观察并解释现象;将浓硫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解释现象。

三、重视数据分析,提高复习指向性

复习过程中,一定会进行阶段性检测,检测结束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优劣,对检测功能的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体分析,找差距。通过对数据非常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为教学提供参考。如我校化学组对上一届学生期末考试数据做了分析后发现,化学用语部分与兄弟学校存在明显的差距,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对化学的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局部分析,求突破。从期末考试数据来看,找出得分率普遍偏低的题型,如学生读题把握不住

关键词 ,稍有变化,容易掉入陷阱类的、非选择题部分推断题找不准题眼的,究其原因,还是跟复习策略有相当大的关系。

个体分析,促增长。针对班级个体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的缺失、解题方法与能力不足、解题习惯较差等;从教师层面分析同样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指明方向。建立解题模型有利于提升解题能力。如涉及宏观、微观、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解题模型,将微观粒子用化学式表示,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进行相关判断。

四、注重细节,降低非智力因素对考试的影响

复习时,要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字、

关键词 、关键句作好标记,从而帮助理解题意,要把每次测试模拟为中考,做到审题细心、格式规范、运算准确。

1.审题时抓不准

关键词

如排列顺序时要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注意题干中“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注意要求写什么:“名称”、“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序号还是符号等,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注意符号表示时,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不要混淆。要注意试题中小括号内的内容,学会使用标签中的有效数据(如加碘盐中含碘:20mg/kg)。

2.答题时答非所问

如区别硬水、软水的方法是 。如果写“肥皂水”就不得分。注意是写方法还是写用品。再如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作答,书写中的错别字(如水槽、锥形瓶、长颈漏斗、过滤、浑浊、反应),答题不到位,表述不到点。回答问题不完整,语言陈述不科学、不简捷(如雾、烟 淡蓝 蓝紫)。回答题目,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到位到点,如涉及原理或思想,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否则劳而无功,答却不得分。

第3篇

一、化学导学案的有效性

1.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

学案中设置“实验或问题探究”“情景引入”等环节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增强其自学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铁及其化合物性质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情景引入”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如下一段材料:李明同学的一块浴巾,从铁质晾衣架上收回时,斑斑锈迹,用什么方法可以帮他洗干净?学生设计有用洗衣粉的,也有用“84”的等,但实验结果却表明两种方法均不成功。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由此引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对学生的学法有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例如,设计学案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学,学多长时间,通过“学案”的引导,学生可看书、察图、查资料,也可讨论、操作等,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精讲点拨,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让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加深了影响,强化了应用,最终将变“学会”为“会学”。

二、化学导学案的编制与实施

1.学案的编制

编写学案前,要认真分析、研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编制学案时,问题要有浅入深,步步诱导,巧设趣味。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很好激发,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与效益才能最大提升。

(1)基础自学部分

编制自学部分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现有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如分析出简单、易懂部分,可提出阅读、识记、练习等要求,并将其内容习题化、具体化,针对性地编制。

(2)思考与探究部分

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兴趣才能调动起来。学案中,巧设趣味比平铺直叙地引出问题效果要好,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质疑;“梯度式”比“悬崖式”地引出问题效果要好,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觉到探究知识的乐趣。所以思考与探究部分,我们要花费时间,精心设制,可以以问题形式来激活学生对相关旧知识的回忆,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留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潜质能力。

(3)跟踪训练部分

跟踪训练部分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检测、巩固和加深,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有利证据,设置时可分基础部分和拔高部分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设置跟踪练习题时要慎重,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的长度与难度要适宜,选择题的比例要控制。

(4)自我整理部分

自我整理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概括、归纳,设计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可以是复述式、问题式、图表式,也可以是练习式、口诀式等;还可以是教师引导,也可以学生分享收获,总之,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学案”设计一定要突出一个“导”字,强调怎样设计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怎样设计才能引起质疑,刺激思维?怎样设计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思维训练的主线?

2.学案的实施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才是主攻方向。所以操作方式常常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学案设计具体环节就是:学案自学、以案导学、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四个环节。

(1)学案自学

课前或自习时,教师分发 “学案”,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线,准备学习资料,查询疑惑等。“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对学生的预习、自学,能起到“导学”,并且可让学生步步深入,有的放矢。

学生自学时,教师可适时、适当引导,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引导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略读,哪些内容需注意知识的联系,哪些内容需理解教材方可解答等。第二,要求学生记录存在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同时教师要分层抽查学案,及时了解预习情况。

(2) 以案导学

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案自学的情况,恰当引入课题或直接引入课题,依据学案自学部分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必要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引入,目的是降低难度,将所学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知识网络。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释疑的,除一些特别之外(新原理与新方法由教师点拨),可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但合作过程要严加监控,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合作与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搜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和困难等。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及时汇总、引导,可推荐能者演示、讲解,或降低难度,重新设置问题,也可教师精讲点拨等,讲学生不懂的、有疑的、拓展的或拔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4)巩固练习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它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向教师反馈课堂实施效果,以便教师发现问题,进行正确评价,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三、化学导学案实施的效果

在我们刚开始使用化学导学案时,并未引起学生重视,学生的提问也常是就题论题。但经过长时间使用化学 “导学案”, 发现:

1.学生体验到了自学的快乐,激发了的学习兴趣,表现更加自信了;

2.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班级更加和谐了;

3.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敢说会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