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歌语言的风格

诗歌语言的风格

时间:2023-06-18 10: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歌语言的风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歌语言的风格

第1篇

关键词:悼亡诗 弥尔顿 苏轼

引言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现在的文学批评中,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语言文体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当下的各类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是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之间的文学批评方式,可以说语言文体学是较为综合的边缘学科。当下通过运用语言文体学从而对诗词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研究手法,然而通过语言文体学对更为独特的悼亡诗歌领域的研究还较为浅显。在悼亡诗歌的独特领域中,弥尔顿与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有着十分有趣的元素对比。就西方诗歌领域来说,对于表现爱情和死亡共融的诗歌元素是比较罕见的,而苏轼的悼亡诗则大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其中,弥尔顿的《悼亡妻》和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同样表现出了一种十分深沉的、充满了诗人个人真挚情感的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悼。这种元素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体学的批评方式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体会到中西诗人对于悼亡诗歌的审美把握和表现元素。

一、语言文体学及其相关批评方式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当下的各种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属于一种交叉式的边缘学科。在语言文体学的具体分析中,通常运用到了语言学理论和相关的方法来研究文本及文体中的包括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我们在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文体学的分析过程中,通常是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来入手,从而进一步结合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作品的审美把握和批评理论等等加以分析。在语言文体学的研究过程中,往往都能够注重兼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理论两个大的方面。

在对弥尔顿和苏轼相关悼亡诗词的研究中,语言文体学被运用到诗歌的领域,诗歌以一种全面和深切抒发作者感情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的文学体裁,它常常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出语言的特定排列,抒发思想情感。在对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的欣赏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体学的相关介入,在赏析中能够避免局限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而同时兼顾了文体学批评的视角。同时,通过语言文体学的运用,进一步分析出诗歌篇章中的语言表达、意向、篇章等等主要的构成元素,从而能够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文体学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和结构上做出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

二、文体学下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对比研究

(一)语音层面

在语言学相关理论中,语音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也是构成语言学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文本中,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能够使得阅读的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情绪上的起伏。在诗歌的语音方面,主要通过对音韵和节奏的相互结合而形成一定的表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中也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富有韵律的语音来表达诗歌的语义和主要内容等。

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歌《悼亡妻》中,通过对重音方面的把握和具体的运用,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悼亡诗歌的具体风格。弥尔顿在自己的悼亡诗歌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十四行诗的表现方式,在英国十四行诗的表现中,较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是采用五步抑扬格的特征。五步抑扬格运用在十四行诗歌中往往能够让诗歌显得更为工整,在节奏和韵律上朗读起来也十分流畅和上口,从而通过对具体音节的安排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绪起伏。在具体的诗歌中,弥尔顿在《悼亡妻》中的前几行就加入了相对较多的长元音,同时通过配合和辅助双元音的运用,共同使诗歌的表达更加有节奏感,在对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运用上,口型表现为较大而圆。弥尔顿通过运用长元音和双元音的特色,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读过程中显得较为洪亮,发音较为圆润清晰,从而很好地表达出一种抑扬顿挫,尤其是表达哀悼情绪的悲伤情绪,从而表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同时,在诗歌的表现中,诗人弥尔顿也注重运用了较为短促的音节来表达一种即将要离去的激烈的感情和不舍的情愫,从而体现出一种哀悼的沉重主题。

在苏轼的悼亡诗歌中,则是通过中国古诗所特有的韵律来表达语音上的一种悲痛的情绪。例如,苏轼在《江城子》中,通过对韵脚的选择和对平仄之间的巧妙运用,比较贴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绪。在《江城子》中,苏轼很好地运用了声调之间的平仄配合,同时在声韵方面,也注重了一定的重复和运用。在声韵上,苏轼主要体现出了一种反复和相间的特色运用,使得整首诗在表现中体现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哀婉复返的美感。在整首诗歌中,苏轼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韵脚,加入对相同韵脚的运用,特别是在“行”、“妆”、“冈”等字的韵脚的运用中,形成了一种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自然关系。在这些字的相同韵脚中,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口型较为圆润扩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悲伤的情绪,仿佛哀婉的哭诉一般,从而体现出苏轼悼亡词的悲伤内涵。

(二)语言风格的比较

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词除了基本的语音上的比对之外,我们可以在语言风格上做出一定的解析。在语言风格方面,弥尔顿的诗歌是比较典雅的,尤其是采用了传统的工整的十四行诗的写法和排列方式,使得整个诗歌在形式上显得十分富有文采,这种文采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诗歌传统的古典美感,同时也使读者体味到一种十分雅致的诗歌感觉。对比之下,苏轼的悼亡诗词显示出的是另一种语言的美感,从语言风格的方面来分析,是一种接近朴实和真挚的状态。可以说,苏轼在自己的诗词所要表现的风格方面,更加突出地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直接的、类似于陈述和白描一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由此形成的风格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生活化的共鸣,对于苏轼想要表现的最朴实的对于亡妻的哀悼之情来讲,无疑是比较适用的,能够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在表现各自语言风格的过程中,弥尔顿和苏轼也分别注重运用了自己想要体现自我语言风格的词汇来构建其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所以就构成语言风格的基本单位来讲,两位诗人在词汇的选用上也是比较用心和精致的,弥尔顿的悼亡诗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整体感,相对应的,弥尔顿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比较典雅和注意的,通常选用了一些十分雅致的词语,包括十四行诗中的一些古英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在风格的呈现上表现出了古典雅致的基本特色;苏轼在悼亡词中所用到的词汇则是平易近人的,在这样的词汇运用上,苏轼的词汇呈现出一种真切深刻的特点。这种真切深刻和平易近人,很容易使读者生发出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苏轼的词在表现上具有了一种亲和力,读者在阅读到《江城子》的时候,总是会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十分亲近而又充满了伤感气息的词句所深深触动,从而理解作者内心深处最悲痛的情愫。

(三)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的构成中,通过结合语言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相关诗歌中,通过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从而表现出各有侧重的诗歌风格。在弥尔顿的《悼亡妻》中,诗人充分运用了有关于《诗经》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于亡妻的无限哀悼之情,弥尔顿在诗歌的表达中,运用了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传说,从而将自己的妻子抬高到了一种较为明显的高度,表现出自己妻子的一种十分纯洁的、至高无上的爱情。同时通过引用经典的神话故事,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对于诗人的妻子做出一种将其置身于神话故事中的深层的想象中,使得诗人的妻子发出一种圣洁的光芒。由此来分析,在弥尔顿的诗歌中,作者更多地运用了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从而使自己的情愫和妻子的形象达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展现。

在苏轼的悼亡词中,相对弥尔顿喜欢用典的修辞表现,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将来图景的构建等等,我们可以称这种修辞手法为“示现”。我们在阅读苏轼的悼亡妻的诗歌《江城子》的时候十分容易被打动,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善于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亲切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在于苏轼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法,让那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和图景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出:“小轩窗,正梳妆”等十分详细的细节再现,加之配合了自己较为平易近人的语言,使得整首词在表达上显示出了一种将往昔的美好日子跃然眼前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更随作者一起回忆往昔,再回到现实,从而将词所表现出来的十分深刻的悲痛更涂上了一层无以复加的哀婉。同时,“示现”的修辞方法中,词也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拥有了常人所习惯的回忆与感伤,从而使得整首诗的悼亡主题得到升华,达到独具特色的效果。

三、结语

弥尔顿和苏轼在其各自的诗歌表现中,都不同程度地对悼亡诗倾入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悼亡妻》中,更多地使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语音配合,同时加上了古雅的语言风格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而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中,则体现出了诗人苏轼一贯的风格,在语言上体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则更多地运用了“示现”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苏轼特色的悼亡诗歌。通过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音、语言风格和修辞等几方面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悼亡诗的主题和中西两位诗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语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

关于诗歌的知识很多,首先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鉴赏和理解的角度、内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写景的诗一般要对诗中的景色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一般要鉴赏诗人的思想等。词一般要鉴赏词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简单了解一些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等知识。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对古代诗歌进行过深的专业研究,但简单的古代诗歌常识,如押韵、平仄等,还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对于古诗押韵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一些,对于平仄知识,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区别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事物。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明确诗人是怎样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首诗,诗人可以描写一个意象也可以描写几个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这个意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就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十几个意象的连缀,表达羁旅人的愁苦孤独情感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真切、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即这首诗的意境。

三、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因此,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清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人写景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诗人的感情。如:韩愈的《春草》,写得全是景色,而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都蕴含在诗句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因而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对比映衬、铺叙比兴、联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

(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

五、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及其特点

由于诗人在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相同风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等等。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作,鉴赏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点有:

(一)清新:诗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贺知章的《咏柳》,语言就具有这个特点。

(二)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诉,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诗作的语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绚丽:表现在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语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会。

(六)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言志”古代诗歌都注重情感的抒发,因而鉴赏时首先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例如:有的诗悲婉凄凉,有的诗悲壮豪迈,有的充满喜悦欢乐,有的诗则蕴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确鉴赏的基本内容

一首诗,鉴赏时从哪里入手,鉴赏哪些内容,应做到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就是鉴赏起来也会思维混乱,一塌糊涂。鉴赏的基本内容有:

(一)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诗歌字面上的意义,以便于理解全诗。

(二)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所以品味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语言,应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效果。

第3篇

摘要: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欣赏;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是通过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课改之潮滚滚向前,其势之猛,探讨之烈,可谓前所未有;各种理论,各种观念,亦是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可谓蔚然壮观。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值得关注。近来教学古典诗歌,偶有心得体会:我认为,古诗欣赏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遗忘点。古诗虽短,但其语言的高度浓缩及技法的纯熟,均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为文浅谈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p思想感情p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p杜牧p李商隐p苏轼p辛弃疾p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二、从语言领略旨趣

语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体其衣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质感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其外观的绚丽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们应该品它的质然后再定论,诗歌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甚至是音乐感。一个语感较好的学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诗中的精妙字眼或词眼、一首诗中的奇言佳句,这如同书法中的“涨墨”手法,会直逼你的视野。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三、理清诗词风格流派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以上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就会自如应付了。

第4篇

纵观连年的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评价明确提出了两点:一是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就是分析概括“物象”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目的在于对关键词的鉴赏和对语言风格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和评价。但考生答题却常常是不得要领,泛泛而谈,结果是得分不高。究其原因,除学生自身的诗歌素养不高以外,解题找不到技巧、答题的不规范性是学生丢分的根本原因。在此,归纳出一些诗歌考题类型的答题模式,希望对考生有一定的益处。

一、意境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或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

1.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句中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生机勃勃等。

3.剖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

(1)送别诗,作者诗情的倾向可有:①离愁别绪,依依不舍;②情深意长,互为勉励;③别后思念,坦陈心志。

(2)怀古诗:①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②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③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④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

(3)征战诗:①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②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③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④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 思乡怀人诗:①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②贬滴时,思乡怀人;③闺中怀人。

(5) 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

(6) 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

从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二、形象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2.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出来的?

3.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意义。

解答提示:

1.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时,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要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

三、语言特色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

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第5篇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

李白诗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自由活跃,摒弃了建安以来柔靡婉约消极的风格,使其诗风更为雄浑,积极向上,情感更加真挚。如七言乐府《蜀道难》全诗气势盘郁,声调铿锵,一气呵成,句法从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同时,作者善于以奇特想象,奇幻无穷的笔锋,勾画出奇特景象,渲染浓烈气氛,又能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发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时用“行路难、行路难!”三字句咏叹调;要表现紧张气势的气氛及奇特景象时,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样的4字句表示紧张的节奏;要表现绵长的秋思时,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11字句,连续不断。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绵长,令人回味无穷,充分表现了诗人杰出的才能。

三、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反对浮华雕琢的作创风格。在《白话文学史》中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来救“倚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亲近自然。李白不仅批判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同时,他又是继屈原之后能认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间诗歌努力学习的伟大诗人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他在这种继承和学习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诗歌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从而形成他生动、明净、华美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在摒弃六朝时期华靡诗风的同时,积极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赞美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字,说明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确受了二谢的影响。由于他在吸取民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特有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豪华”和“豪放”的特色,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合编《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林家英《李白研究》。

[4]游国恩 王起 等《中国文学史》.1963年7月第一版。

第6篇

一、重视吟诵诗歌。教授朗读方法

古典诗歌教学强调朗诵,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咏,可以使他们在吟咏中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慢慢的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各种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古典诗歌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有些隐晦复杂,在诗歌朗诵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要排除机械性的分析解释,多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对作品所蕴含的审美内涵的解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所处背景

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对其作品的解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首古典诗歌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诗歌是他们的情感寄托,作品里包涵的是他们的爱恨情仇,更包涵了他们的思想、精神及信念,而这一切无不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例如: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美政”思想;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的少女情怀和“凄凄惨惨戚戚”的怨妇形象;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的悲愤。只有在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虽然在教材里这些诗歌一般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轨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历史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通过作者的人生轨迹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

三、分步进行作品鉴赏,感受诗歌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韵律,对诗歌的平仄有特定的要求,非常讲究押,所以古典诗歌富有音乐性,具有工整的形式美和特殊的语言美感。因此,学会审美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环节,只有带着审美去朗诵诗歌,才能真切的感受古典诗歌层次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意蕴悠长的诗情画意。

反复推敲,领悟语言风格。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清新典雅,有的古朴大方;有的诗歌绚丽多彩,有的诗歌朴实无华;有的诗歌清丽明朗,有的诗歌婉转含蓄。我们推敲作品的语言,就是要体会其语言风格,在体会其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体会其语言的内涵美。这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古典诗歌,目的之一就是欣赏其优美的语言艺术,掌握关键词句所传达的情感含义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体会“千古名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内在原因。

充分发挥想象力。中国的古典诗歌最讲究的是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无形有影的独特审美方式,有着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因此欣赏古典诗歌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在美的意境中自由飞翔。

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营造快乐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的形式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语文的教材内容只是语文教学的基点和起点,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更为突出。首先,诗歌是教学的载体,而知识点和能力点都在诗歌之外,诗歌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人物历史轨迹、作品的意蕴和意义等等,都是课本之外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就是依靠诗歌这个载体作为跳板,通过老师的扩充、引导、举一反三等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想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营造一种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学习氛围。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里活动,首先有美的吸引,才会有审美行为。因此,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的体会美的存在。

第7篇

中考古诗词鉴赏应试对策,应先高屋建瓴从总体上把握,再有针对性地做好应试技巧训练。

一、站在一个高度俯瞰诗词

(1)诗词的题目是了解诗歌的窗户,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词。诗词的题目往往告诉人们诗歌的内容,如,2012年红河州卷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说明内容是射猎,描写的是打猎时的壮阔场景。昆明市2012年中考卷的《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经过零丁洋时,自己的百感交集。确定了诗的内容,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诗词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如,2012年西双版纳卷,陆游的《游山西村》,抓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涵的哲理,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迁移发动全身的作用。

(3)抓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2012年大理等8州卷的《闻雁》,“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表面写的是淮南下着秋雨的夜晚,听到大雁的声音,实质是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鸣声,诗人的思乡愁绪更浓了。

(4)典故有特定的内涵,对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传达出的新的含义。如,2012年红河州中考卷第9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情怀?“射天狼”指抗击入侵的西夏军队,词人借助典故,抒发了自己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5)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是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李贺的雄浑奇特,王昌龄的雄壮豪迈,等等。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能准确把握不同的诗歌风格,更能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6)灵活运用古诗词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鉴赏术语一般有:评价主旨方面的,有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方面的,有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等;语言风格方面的,有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舒缓、雄健、深厚等。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能提高答题的质量。

二、做好答题技巧训练

(1)词语赏析类。

红河州卷第8题,“统摄全篇的一个字是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名句赏析类。

昭通市卷第9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西双版纳州卷第9题1小题,《游山西村》“颔联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迪和思考。

(3)主旨情感类。

昭通市卷第9题,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玉溪市卷第9题,《客晓》第2小题 “请分析三四句写景的作用?”红河州卷第9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情怀?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4)想象描述类。

曲靖市卷《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10题,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第8篇

一、感受语言

1. 与语言有关的考点

高考古诗鉴赏“语言”考点的试题主要有炼字(词)型、语言风格(特色)型两类。

炼字即是炼意,炼字(词)就是要求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这些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字词,在诗中的地位可谓是牵一而动全身,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鉴赏的重点在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叠词。

语言风格(特色)型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体悟能力。可结合教材中的具体篇目,尤其是代表性的作家,让学生认真地反复体味语言,形成一定的语感,以便迁移。

2. 高考常见设题方式与分析

炼字(词)型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判断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是哪一个并要求进行分析。赏析某字词或分析某字的作用。分析两种版本诗句中“哪一个字更好”的开放性试题。赏析字词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有联系具体诗句再现画面的意识,力求画面准确、形象生动。

语言风格型。分析语言风格(特色)的试题难度稍大,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于高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风格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风貌。风格即人。高考常见设题方式:⑴直接或间接告诉诗作的风格,要求考生做简要的分析。⑵要求考生指出诗作的语言特色然后再简要赏析。对此考点,学生最大的问题一是知识储备不够。对语言特色或风格的相关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积累。二是语言的感受能力较差,不能较为敏锐地指出语言的特点。在备考中可选择教材典型篇目对常见语言风格类型进行梳理。比如“淡雅闲适”,可品味教材王维的作品《山居秋瞑》;“豪迈雄浑”,可品味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

二、抓形象,再现画面

常见设题方式:请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或是“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鉴赏人物形象首先要注意联系人物的具体言行、神态、心理来分析,切忌任意拔高、贬低或乱扣帽子,要言之有据。其次要尽可能地知世论诗,知人论诗。由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那么对于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情况进行分析。最后要注意把握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特点,因为二者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烘托渲染作用。

三、品味意境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通过物象与情志的契合点,准确把握意境特点。由于对“意境”概念的理解不够清楚,导致答题的内容要点遗漏。解答意境类题应考虑“景”与“情”两大关系,具体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物象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二是用术语概括画面的特点,三是指出诗人通过物象所寄托的感情或哲思。最后的问题是不能熟练准确地用术语概括画面的氛围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熟悉运用以下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

四、评价内容和观点

第9篇

摘要 在艺术风格方面,宫体诗人学习乐府民歌,提倡平易,走向通俗,语言追求浅易,用典追求自然,体式追求短小;另一方面,宫体诗人又有所创新,他们重视诗歌修辞技巧的提高,人物刻画鲜明、生动,讲究用典,注重声律,要求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总之,宫体诗人是在乐府民歌的平易之中,加以提炼与加工。

关键词:艺术风格 宫体诗 南朝乐府 继承革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体诗人在艺术方面并非简单地模仿乐府民歌,而是在平易之中,加以提炼与加工。这就是宫体诗人提倡的雅俗兼综、丽易结合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人物刻画、修辞手法、韵律、体式、语言风格等几方面对此加以论述。

一 人物刻画的方法

南朝乐府民歌是五言四句的文体形式,这决定了其只能描写一个细节活动状态,而宫体诗是新变体的一种,具有新变体的属性,“梁代宫体,别为新变也”。作为新变体诗歌,其中之一就有体物的特性。也就是说宫体诗是体物诗,是以描写为主的诗歌。宫体诗的描写对象是女性,因此刻画人物形象也就成为宫体诗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为了满足人们对女性观赏的需要,宫体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们在创作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刻画人物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已经成为宫体诗与其他种类诗歌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

民歌抒情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运用写意的笔法,任意挥洒,透出几分野性之美;而宫体诗中描摹对象的貌与态追求一种“形似”,宫体诗人把女性的妩媚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和表现,这种审美情趣的偏移,使其诗风愈加香艳轻绮、软腻纤巧。宫体诗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注重细腻委婉的心理描写,如梁简文帝萧纲的《伤美人》:

“昔闻倡女别,荡子无归期。今似陈王叹,流风难重思。翠带留余结,苔阶没故基。图形更非是,梦见反成疑。熏炉含好气。庭树吐华滋。香烧日有歇,花落无还时。”

诗句极为细致委婉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复杂变化的心境,可谓一波三折。另外宫体诗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还比较注重铺排手法的运用以及细节的描写。

二 修辞手法的借鉴与革新

民歌多用双关、谐音、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是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谐音即不用本字,而以近音字代之,如“丝”代“思”、“莲”代“怜”、“藕”代“偶”等等;或者以甲义代乙义,如布匹的“匹”代匹配的“匹”、黄檗之“苦”代相思之“苦”等等。比喻也是民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子夜四十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明写花香鸟语,暗写男女之情。另外,南朝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男女赠答唱和的形式,也显示出民间歌谣的特点。这是民间歌谣所特有的风格,这种一唱一和的形式在我们当今的民歌中仍然存在,在我国南方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

宫体诗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修辞手法更加丰富了。其中在典故的应用上很有技巧,使得宫体诗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更加含蓄隽巧。例如刘缓的《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献,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凝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 ,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诗中通过大量用典来描绘女子姿色,极尽工致,可以看得出宫体诗人的艺术功力之深。

但是,宫体诗作为新变体诗歌,并不赞成诗歌的数典用事之风。宫体诗追求的是诗风的流利畅达,要求诗歌的风格“圆美流转如弹丸”,要求诗歌“不雅不俗”,“要在典雅含蓄与流畅浅易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主要是受到吴声、西曲这些俗文学的影响,它们用典方面在追求“不雅不俗”的道路上作了很多探索。

三 韵律的变化

有学者认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语言探索的热情以及取得的极大进展,应该不是偶然的,它是徒诗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随着人们对语言自身音乐性质的进一步认识,语言中本来具有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被作为重要的审美要素运用于诗歌创作,可以说,永明体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应运而生的。”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提到:

“诗既离开乐调,不复可歌唱,如果没有新办法来使诗的文字本身上见出若干音乐,那就不免失其为诗了。音乐是诗的生命,从前外在的乐调的音乐既然丢失,诗人不得不在文字本身上做音乐的功夫,这是声律运动的主因之一。齐梁时代恰当离调制词运动的成功时期,所以当时声律运动最盛行。”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首先提出了声律论的主张,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论文书》中推崇沈约的诗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说、“三易”说(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对宫体诗的影响亦是非常重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宫体诗的格律变化与南朝乐府民歌还是有一定渊源的。

宫体诗中声律的运用在句、联、篇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体会到这种通过对汉字声调的合理调配来取得的声音的美感。据归青的统计,萧纲、庾肩吾、萧绎、庾信、徐陵、陈叔宝、江总七位具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的268首诗歌中,严格律句共有1396句,占总量2313句的60%;律联数为306联,占2313句总量1156联的26%。可见,宫体诗的声律水平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 体式的变化

体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句式,即每行的字数,如四言、五言、七言等;另一方面是篇式,即每篇的句数,如四句、八句、十句等。

南朝乐府民歌的体式多是五言四句的体式,南朝文人的拟作有缩短的趋势,这种演变趋势,“是‘新体诗’在歌辞创作中的表现,但其间也有对短小的吴歌、西曲形式的借鉴因素在”。

归青在《南朝宫体诗研究》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宫体诗的体式”,对宫体诗的句式进行了列表统计,并从统计中得出结论:“宫体诗的主要体裁是五言和七言,其中五言占着绝对优势,达75%的比例。”作者又对五言体式和七言体式的宫体诗的篇式分别进行了列表统计,从统计中得出结论:“(宫体诗)在短篇制作中数量最多的是四句式与八句式。”总之,“宫体诗句式以五言为主,七言次之;篇式以四句、八句为多……在南朝诗歌的流变中呈现出一种诗歌趋短的倾向。……诗歌趋短存在着多种原因,它既是对晋宋诗歌繁复铺张倾向的反拨,也是受到民歌影响的结果。吴声、西曲中尤多五言四句的体式,这对宫体诗人的创作是有直接作用的”。

五 语言风格的变化

南朝乐府民歌的语言生动、通俗、热烈、泼辣,口语化程度比较强。南朝乐府民歌大都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词语不雕琢,表情不做作。“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道出了这一语言特色。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南朝乐府民歌独特的语言风格,那就是口语化极强,风格柔美,明丽自然,清新活泼,玲珑剔透。

宫体诗吸收了民歌口语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改进,非常注重炼字、炼句。在通俗的基础上,更加工巧、精致。

宫体诗的语言是一种提炼加工过的语言。像“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萧纲《采莲曲》),作者在炼句时善于组合意象,并揭示出意象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棹动”和“船移”才使得“芙蓉落”、“白鹭飞”。宫体诗人还很善于抓住一些细节,突出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对影独含笑,看花空转侧”(何逊《咏照镜》),作者抓住了美人照镜时“独含笑”、“空转侧”这些细节性描写,把美人在镜前自我欣赏的优美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可见,宫体诗的语言其实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过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对南朝乐府民歌语言的继承和革新。它既有着民歌语言的通俗平易,又有着宫体诗人的匠心巧思,二者融合产生出一种新的风格,一种“圆美流转如弹丸”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87年排印本。

[2]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 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4] 姜卫华:《论南朝民歌与宫体诗的关系》,《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5]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87年排印本。

[6]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

[7]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8]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9] 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10]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扬州大学,2005年。

[11]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第10篇

关键词:诗歌 配乐 朗诵 钢琴曲

一、不同风格类型的诗歌的特点与钢琴配乐概述

1.不同类型的诗歌与钢琴曲分类之间的联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从第一台钢琴的问世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钢琴作品也各具各个时期时期的音乐特点。诗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种类型或者各个时期的钢琴曲都有与之相配的风格类型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就与抒情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很符合,一样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为抒情诗进行配乐。

2.古诗词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古诗词是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方式。古诗词因为押韵,它的朗诵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也需要根据诗词类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为它进行不同的相关的钢琴曲的配乐,譬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送别但这诗中却没有凄凉的氛围,而是一种豪迈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基调应该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种洒脱,高亢,爽朗的语调朗诵出来。这时我们的钢琴曲配乐就应该选择曲风明亮,较为大气的钢琴曲与之相配。

3.现代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现代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我们朗诵时,根据各种诗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而现代诗歌的朗诵配乐就选择范围很广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与意境,为其选择合适风格的钢琴曲就可以了,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全诗呈现了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表达了被诗人所爱的温暖,却无奈错过此真爱的凄凉晚景,这首诗歌我们在配乐时就可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来配,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

4.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不同风格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诗歌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歌颂祖国的。这类型的诗歌我们就应该配一些较为热烈深情、大气磅礴的钢琴曲,才能衬托出对祖国的那种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是描写了对他的民族的无限的热爱之情。二、亲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类型的诗歌适合用旋律舒缓深情,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去进行配乐,如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悠扬、宽阔,优美,音色干净、如歌,旋律声部的进行很突出,给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爱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这种表达爱情心情类的诗歌可以选择班得瑞的《童年》去配乐,这首钢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时刻,优美动人。四、自然诗意的。如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深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这类型的诗歌很适合用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去配乐朗诵,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曲风轻快、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很适合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二、诗歌配乐的一般步骤

在诗歌朗诵中,背景音乐的地位仅次于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声音的构成元素。我们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黄河颂》来进行配乐,《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作品,整个曲子深情而又气势磅礴,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感基调十分统一。诗歌的第一部分前两句朗诵的沉而缓,钢琴曲《黄河颂》以弱起为开始,慢慢转强,然后在第三、五个小节又有4拍的长音,刚好适合排比句中间的换气,以及感情的酝酿。第二部分从“我是贫困….”开始是低沉缓慢的,如泣如诉,后两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热烈奔放。钢琴曲从第16小节开始就进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这部分更适合用在诗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弹完第11小节重新反复一遍。然后从第11小节的“sol”到第十六小节做为诗歌的间奏,酝酿情感。诗歌的第三、四部分是从“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开始,朗诵者的情感也应该升华,用较为热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诵,我们在第16小节的最后一个二八节奏型弹奏的同时开始朗诵诗歌的后两个部分,钢琴曲节奏型开始变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听起来更加辉煌、激昂。诗歌和钢琴曲同时开始向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语速加快,直到钢琴曲的第28小节弹奏结束,诗歌的“你的自由”这一句也朗诵结束,然后朗诵和钢琴曲全部停下来。

三、诗歌朗诵中钢琴曲配乐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1.诗歌的结构与配乐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诗歌,其构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可能情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表达,有些会由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构成,这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些诗歌不能原封不动的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进行配乐,否则诗歌的朗诵就没有一种被推向的感觉,就使情感方面逊色了很多,也会显得不够丰富,没有层次感。

2.关于钢琴曲配乐的演奏

为诗歌进行钢琴曲配乐,必须要与朗诵者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喧宾夺主,体会朗诵者朗诵时的心境,了解朗诵者对诗歌的处理,配合朗诵者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顿时的情感酝酿,随时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

文字,语言,音乐,是诗歌朗诵的配乐中的三大主题,诗歌是文字的堆积,每个字都表达了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而朗诵是在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至于钢琴曲伴奏则是为了渲染情感而产生的,为诗歌朗诵进行合适的配乐,并且配合朗诵者的朗诵技巧去处理钢琴曲的配合。以使诗歌,朗诵,钢琴曲配乐在最后达到合为一体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展现出诗歌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建林.音乐知识与中外作品欣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彭润华,高卫红.论情境创设与诗歌课堂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杨海燕.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国文化报,2009.

[7]陶红.“非乐音”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专业技巧[J].音乐生活,2008,(07).

[8]徐敏.听配乐诗朗诵《致橡树》引出的两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20).

[9]李凝昕.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学音乐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11篇

【关键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在高考中,语文科目满分150分,古诗鉴赏只有10分,分值是试卷总分的1/15。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古诗鉴赏试题虽分值小,但学生得分普遍不高,难度系数极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我们综观历年语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覆盖考点多,基本涵盖了诗歌鉴赏的所有能力点。重点在内容、感情两个方面,其次是语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风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像力和审美力”《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当然,复习仍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且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合理选用复习例题

对于复习,一定也要选好例题,这小则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大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深远地影响。首先,我觉得能作为范例的诗歌应该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内容健康、思想积极,还要有艺术特色。其次,“范畴教育论”的奠基人,德国著名的克莱夫基教授在论述教学内容时提出了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则。“所谓基本性就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础性就是强调教学内容应当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基本经验以及业已达到的某一智力发展水平出发的内容。范例性就是实现基础性与基本性之间的桥梁”。我们有了这一理论依据,那么在选例时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的原则。再次,我认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们选之以教。

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3、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第12篇

一、语言内容

(一)内容角度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想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还有熟悉的苏轼《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二)语法角度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之心。

3.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表达人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火”、“蓝”这样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的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二、语言特点

(一)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4.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5.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6.沉郁:用一种苍老穷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律诗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代表作。

(二)结构特点

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的诗,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江西月》辛弃疾),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正常表述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三)表达效果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感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