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06-18 10:4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医院;营销体系;构建

在医院服务管理中对营销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医院长足的发展,当前有许多学者在医院营销这一方面作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因此笔者对国内有关医院营销的研究进行了探究和梳理。

一、医院营销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医院营销相关理论的探讨,可以加快医院营销本土化进程。孟庆阳等指出:“任何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的产物,即都有其借以产生的源和流。”于是,孟庆阳等(2004)提出医院营销“源”论,所谓“源”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时期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在这种条件下所需要的发展观。孟庆阳等对医院营销的“源”:即“三论”―――三维论、蛋糕论和竞争论进行了分析。作为医院营销理论而言,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和医护工作人员深刻地领悟到医院的发展不是单单靠管理者来掌握医院的发展决策,更需要每个人员参与到其中,以自己为一份子,将营销的理论和中心思想牢牢地记在心中,并付诸于实践行动中。在各个岗位要以医院的发展为主导核心,以及病人的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发挥应有的职能,有益于今后医院营销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创新。于是,张洪才(2004)提出医院营销的“流”论,认为医院营销理论的“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服务营销理论、整合营销理论和医院营销理论早期研究成果。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医院,要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因为不同医院所依赖的病人群体有所不同,不同特色的医院所面对的也是相对的群体,如果营销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地结合,就会丧失一定的病人群体,从而影响到医院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同时对这些适应自己的营销模式要在不断地发展中进行探索和完善,让营销模式能够与医院的发展更加协调。徐学虎等(2003)在《现代公立医院营销观》中,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服务市场逐渐开放,外资和民营医院逐渐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推进,公立医院必须通过更新经营观念和调整策略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最佳经营方式。汪慧等(2008)通过SWOT分析,运用 7Ps营销组合模式,提出民营医院必须对医疗服务产品、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定位、医院形象树立、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医疗环境构建、服务过程完善七个方面进行组合,不断扩展营销渠道,提高民营医院的影响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岗位的医护人员和管理者的付出,医院的营销包含在各个细节环节中,医生要以医德、服务理念为准则,护理人员要有爱病人、以医院为家的服务标准,管理者要以每一位医护人员和病人为中心,深刻地认识到医院与病人之中的关系,要从营销的角度来发展。

二、医院营销的实践探讨

医院引入营销以来,由于医院市场营销意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加之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医院营销的实践探索还处在一个学习阶段。目前医院在营销方面普遍存在:对医疗服务市场重视度远远不够,医院的经营观念陈旧;缺乏现代营销战略,对医疗服务的谋划不到位等。吴俊(2004)认为,营销观念没有转变,医院营销管理人才缺乏,许多医院没有自己的营销战略,营销方法单一,开拓新市场能力不强是当前医院营销中的主要问题。聂绍芳(2008)认为,我国医院营销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营销意识淡薄,营销观念滞后;第二,营销组织不健全,营销人才缺乏;第三,市场调研不科学,信息反馈不到位;第四,医疗服务同质化,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第五,医药费用虚高,医疗服务定价不合理;第六,营销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第七,医疗诚信缺失,过度推销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医院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张英(2003)认为我国医院现阶段主要应该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加快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开展规范化的市场营销活动,让就医的患者在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得到健康的保证,同时也切实让医院、员工、就医的患者获得他们应得的利益。聂绍芳(2008)同时指出,提高医院营销管理水平,一是要树立营销意识,更新营销观念;二是要建立健全专职营销组织,积极培养和引进营销专业人才;三是要充分发挥营销部门的主导作用,实现医院营销手段和营销主体的有效整合;四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管理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推销行为。张灵机(2007)指出,作为县级妇幼保健院,应锁定其专业特色优势,以保健为中心,将临床与保健相结合。颜理海、郑卫(2010)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销成果为例,探讨了医院的营销管理与实践。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视营销思想,培养全员营销意识;二是找准市场定位,确立适合医院发展的品牌战略;三是多渠道拓展市场(包括:定点服务、协作、支援帮扶);四是做好内外宣传(包括院报与橱窗宣传、网络宣传、社会活动、媒体宣传);五是重视内部营销。肖燕等(2007)提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借鉴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来探讨医院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正确理解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提高顾客价值,降低顾客成本的多种医院营销策略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的忠诚度,最终达到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走出一条优质、高效、低耗的医院经营管理之路。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医院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医院的发展需要和病人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采取有效的营销理论,在价格营销、服务营销和整合营销各种理论的组合下进行改革。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本文深刻地认识到,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层面的工作,通过对医院的营销模式的构建,能够将医院的发展与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能以及病人的满意度联系在一起,以服务营销的模式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医院发展的营销模式,是本文的宗旨所在,也是医院管理者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阳,张洪才,吴芳平.医院营销“源”论[J].卫生经济研究,2004,(2):18-19

[2]张洪才.医院营销“流”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2):9-10

[3]徐学虎,任俊兰,李选超,左成昌.现代公立医院营销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38-39

[4]汪慧,黄淇敏,杨肖璇.民营医院营销战略分析[J].中国医院,2008,12(7):72-75

[5]吴俊.当前医院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15(2):13-14

[6]聂绍芳.我国医院营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2):55-57

[7]张英.借鉴国外经验确立中国医院营销模式[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71-72

[8]张灵机.县级妇幼保健院医院营销策略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20-322

[9]颜理海,郑卫.医院营销的管理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981-982

[10]肖燕,张亮.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医院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2):46-48

第2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锚索滑坡抗滑桩监测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nchor and anchor beam and the anti-slide pile of combination support of the subgrade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slope management,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anchor (cable) frame beams and two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of pile, and anchor, anchor stress detection action analysis.

Keywords: highway landslide monitoring anchor pile

中图分类号:U41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挖方路基(K24+120~K24+350)左侧,滑动次数多,滑坡平面形态略呈M状,滑体长220m,前缘宽约230m,滑动方向介于295~315°,滑体内发育有5个小型、多期、多级形成的浅表型牵引式滑坡。由于路基边坡的开挖,加之连续降雨的强烈作用,导致古滑坡复活滑移,形成新的滑坡。

2工程地质条件

该滑坡所处位置,坡体南高北低,坡形东侧地形,总体上呈缓倾的斜坡状,地面坡度约11.3°。坡体中部地形总体上呈上凹状,呈台阶式降低。坡体西侧地形属陡坡、陡坎状,向北西倾斜,地面坡度22°。该段地层岩性较为复杂,主要有坡积混碎石亚粘土、洪击亚粘土和花岗岩,滑体内的混碎石亚粘土和亚粘土层土质疏松、空隙发育、易下渗大气降水,而其下的发育浅褐色亚粘土,土质致密坚硬,为良好的阻水层,含水量大且有剪切面存在。

3滑坡治理方案优化

3.1滑坡原因分析

滑坡内因:

(1)该滑坡前缘的浅褐色亚粘土团粒化严重,粘聚力值低,土体自立高度值小、在地形坡度陡峻的情况下易形成滑塌而不停的产生高陡坡面。

(2)该滑坡后缘的全风化花岗岩易滞留、赋存大气降水,使之相依的浅褐色亚粘土发生软化现象。

外因是:古滑坡抗滑段挖方卸荷和连续降雨,其中公路路基的开挖是古滑坡复活的直接诱发因素,而大气连续降水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加剧了滑坡的滑动。

3.2 滑坡推力计算

3.2.1滑动面值的确定

根据滑坡地质勘察报告和滑坡反算相结合的方法,得C=23Kpa,¢=14.6°,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不考虑地展作用影响;

3.2.2滑坡推力计算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假定每一分界上推力的方向平行于上一土条的底滑面,第i块土条承受的各种作用力示于图1中,根据不平衡下滑力=下滑力×Fs-抗滑力,得不平衡推力简化计算公式:

Pi=Fs(Wisinai+Qicosai)-[c′ili+(Wicosai-Qisinai-uili)tg¢′i]+Py

上式中:y=cos(a1-a2)-tg¢′isina(a2-1- a2)

各土条分界面上的Pi求出后,可求出此分界面上的抗剪安全系数:

Fvi=[ c′ihi+(Picosai-Upi)tg¢′i]/Pisinai

式中: Upi――作用土条侧面的孔隙水压力;

hi一一作 用土条侧面 的孔隙水压力,

c′i\¢′i――土条侧面各土层的平均抗剪强度指标;

计算参数及下滑力结果见表。

表1 滑坡体C、¢值及推力计算

项目 重量EN/m3 粘服力Epe 安全系数(K) 设计推力EN/m3

参数与结果 21 23 1.25 685

3.3 锚索框架梁设计

布设锚索框架梁旨在通过锚索对滑动体施加预应力,变被动土压力为主动土压力,抑制和调整边坡变形,保证抗滑桩桩身的安全开挖,并在后期与抗滑桩共同作用,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框架梁布置在坡率为1:1的二、三、级边坡上,总长度 6560m。框架梁横向与坡面走向一致,纵向与横向垂直。框架节点间距均为3m,每个节点均设置有锚索孔。锚索采用7根¢j15.42mm预应力钢绞线组成一束,长度29~30m,锚索孔孔径¢150mm,俯角30°,嵌人花刚岩层12m。锚具选用OVM15-7型,单束锚索张拉应力为10KN/m。锚索孔共计239个。

3.4锚杆框架梁设计

锚杆框架梁通过锚杆与坡体的锚固应力作用于框架梁,抑制和调整边坡变形,保证边坡的安全开挖,并在后期与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共同作用,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框架梁布置在坡率为 1:1的二~五级边坡上,共724根,长9310m。框架梁横向与坡面走向一致,纵向与横向垂直。框架节点间距均为2.5m,每个节点均设置有锚杆孔。锚杆采用28的螺纹钢,长度为15~18m,设计角度为30°。

图1 项抗滑桩工作原理示意图

3.5 抗滑桩设计

由于滑坡体上发育着多个小型、多期、多级形成的浅表型牵引式滑坡体。路堑开挖时,

为了确保安全,对滑坡体上部削方卸载,减小滑坡体的下滑推力,在滑坡段路基边坡的一、二级平台之间布置抗滑桩,分两种型式,I型抗滑桩径为1.8m×2.5m,桩长为18m,共计9根,II型抗滑桩桩径为1.5m×2.0m,桩长为15m,共计9根。

4 施工工艺要点分析

4.1 锚索(杆)框架梁施工

4.1.1造孔

钻孔采用QZJ-100B潜孔机钻进。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施工严禁给水钻进。钻孔过程中遇到滑坡挤压变形破碎带时,往往会发生坍孔。这时可以采取固壁灌浆的方法予以处理,即用注浆泵压人水泥砂浆,注浆压力约0.4~0.6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继续钻进。如果吃浆量太大,可以采取间歇灌浆的方法进行施工。

4.1.2清孔

由于裂隙发育,泥岩遇水软化,水渗人裂隙会降低岩石的内摩擦阻力,不利于边坡稳定。故清孔可选用排气量17m3/min、气压1.2Mpa的空压机。对锚固段采用少量的水和高压风联合冲洗,确保锚固效果,对自由伸长段采用高压风清孔。

4.1.3锚索(杆)制作

锚索下料长度要考虑预留张拉千斤顶和夹板的长度锚固段锚索,每 0.5m分别设定位环和隔离架,这样可以保证其受力均匀。在锚索的最前端加设导向帽,以利于锚索的安装。棒式锚杆的制作十分简单,首先按要求的长度切割钢筋,并将外露端加工成直角,并加焊框架梁锚固钢筋,然后在杆件上每隔2~3m安放支架以使杆件在孔中居中。

4.1.4锚索(杆)安装

锚索安装采用汽车吊提升,人工辅助配合,依靠重力和人力将锚索缓缓放下。锚索送人孔底后,应向外拉出0.3m左右,以确保锚索顺直、注浆管畅通。锚杆安装之前,应检查孔道是否阻塞,查看孔道是否清理干净,并检查锚杆体的质量,确保锚杆组装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采用人工安放,安放时应防止锚杆弯曲,注浆管宜随锚体一同放入孔中,注浆管端部距管底宜为 50m~100m,锚杆放人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在人孔过程中,注意避免移动对中器。

4.1.5 注浆施工

注浆作业应连续紧凑,中途不得中断,使注浆工作在初始注人的浆液仍具塑性的时间内完成,注浆采用从孔底向外压浆法,边灌边提注浆管,保证注浆管管头插入浆液液面下50m~80m,严禁将导管拔出浆液面,以免出现断杆事故,实际注浆量不得少于设计的理论计算方量,即注浆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

4.1.6 张拉及锁定

张拉前,必须对千斤顶、压力表、油泵进行配套标定。锚索采用整体式张拉,共分四级进行。每次按设计荷载的25%递增,第一级稳压10min,中间每级5min,最终张拉力按设计荷载的110%控制,每级张拉完成后,均应测定锚索的伸长量,最终伸长量不得超过设计值。

4.2 抗滑桩施工

框架梁主体施工结束后,方可进行抗滑桩的施工。抗滑桩施工应从两侧向中间开挖,同时开挖的桩位不得超过7个。开挖应采用间隔布置,即采用隔2个挖1个。桩身开挖过程中基岩可采用小炮松动,但应严格限制药盆,禁止放大炮,以避免对滑坡体造成太大扰动,人工成孔后,现场灌注混凝土施工,灌注桩是一项质量要求高,施工工序要求多,是一个须在短的时间内连续完成的地下隐蔽工程。

5 锚杆、锚索应力监侧

5.3.1 锚杆轴力量测

本工程采用电阻应变片式量测锚杆对锚杆轴力进行量测,电阻应变片式量测锚杆是在实际施工使用的锚杆上轴对称贴四块应变片,以四个应变的平均值作为量测应变值,测得的应变再乘以钢材的弹性模量,得各点应力值。目的在于了解锚杆实际工作状态,结合位移、修正锚杆的设计参数。

5.3.2锚索预应力监测

对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分析锚索的受力状态、锚固效果及预应力损失情况,因预应力的变化将受到边坡的变形和内在荷载的变化的影响,通过监控锚固体系的预应力变化,了解边坡的变形与稳定情况。在安装锚索时,将锚索侧力计安装在锚垫之后,安装示意图见图2,其安装全过程包括:测力计室内检定、现场安装、锚索张拉、孔口保护和建立观侧站。

图2 量侧锚感杆结构与安装示意图

监测结果为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预测边坡的稳定。图2为二级平台K24+230锚索框架512、528、肠2 侧点的监测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 3 个月时间,各锚索预应力趋于稳定,说明边坡的锚固效果良好,经过雨季后,预应力值无异常出现,边坡经过加固处理后已趋于稳定。

第3篇

该实验室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已经形成了具有创新活力、较强研究实力的全职团队,包括20位正副教授和正副研究员。他们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和留学工作经历。另外,聘任姚新生院士、袁隆平院士、孔祥复院士、辛世文院士为双聘教授。

实验室针对人类对健康新的巨大需求和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方向和核心领域开展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着眼于整体学科的建设和布局,强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多学科集成的综合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提供一个较全面地服务于健康产业的多方位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及自主创新的技术引擎。

蔡国平教授始终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掌舵护航,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强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药物和生物技术及技术产品的源头创新;多学科集成的营养与食品科学和技术研究;以抗体工程和基因治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平台;面向新的医学模式的生物医学工程和技术平台;开拓以个体化的健康管理研究与教育。

2010年,实验室科研项目146项、总经费约2207万元,包括承担国家与政府项目127项,年服务企业(机构)12个,承担企业或社会项目7项。同期,共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SCI52篇、EI25篇。发明专利申请受理7项,专利授权4项,现已拥有发明专利15件。

多年从事健康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作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博士生导师,蔡国平教授曾任生命学部主任、深圳市健康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还担任深圳市超级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深圳研究生院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深圳市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北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干细胞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理事。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人才指导教师。中国健康管理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理事、中国药理学报理事。先后在日本机能性肽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美国Tomas Jefferson大学医学院和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医学院等为客座研究员。

已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SCI收录4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译著一部,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多项。还获得国家发明奖、北京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蔡国平教授致力于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健康科学与技术学术方向的研究,并在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统一,学科交叉融合与协作,探索学术与技术创新,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特色。

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工作:

1. 细胞因子的研究:

(1)血管生长因子的研究

基于体外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数据,提出假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要经历细胞存活、有丝分裂和细胞迁移三个关键步骤,揭示细胞存活因子Apo H、补体Bb,有丝分裂刺激因子 insulin、FGF、细胞迁移因子和血清因子等相关因子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的作用。

(2)自身免疫病如抗磷脂综合症相关因子

载脂蛋白H在抗磷脂抗体综合症中作用的细胞与分子机理,发现载脂蛋白H自身抗体一类自身抗体的多重结合特性(特异抗原、磷脂、Fc、凝血酶等)及机体正常抗体作为中和自身抗体的生理缓冲池作用。探讨这种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意义。

(3) 促溶栓因子研究

在纤溶系统作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发现一类新的促纤溶物质(简称FPA)能使血纤维蛋白溶酶-tPA纤溶系统的纤溶活性提高十多倍之高,并且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FPA与靶分子作用的结构分子生物学机理,为研究开发新型促溶(血)栓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4) 巨噬细胞来源的纤维化疾病相关因子(ISBLP58)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2.血管生长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开展周血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机理研究。

3. 膜和细胞生物物理学研究:

1)电磁场对细胞的作用

2)细胞凋亡分子机制

细胞凋亡的能力学过程及调节机制细胞凋亡的能力学及胶原抗羟自由基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热力学分析;端粒酶的表达和活化与Bcl-2的表达之间的负相关性及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分子进化。

4.细胞外基质的研究:

1)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与细胞

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研究。

2)基质干细胞分化相关疾病(肺纤维化与肝硬化、骨质疏松症、疼痛等)的生理病理机理研究。

3) 提出经络功能集成体(function-grity)的概念,提出细胞外基质在经络功能集成体中作为重要的载体,形成物质、能量与信息流的储存、传输和调节与缓冲的介质连续体, 构成一个机体自检、自稳网络系统和功能集成体并与脑的高级意识和自稳系统协调一致。其机制首先是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间巨大的生理缓冲池,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能直接地、长距离地传输电子与能量(包括电磁、机械力和热等能量形式),更重要的是细胞外基质通过与神经、血管的联系,在不同的躯体部位之间,躯体与内脏之间和不同脏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汇聚中起重要的传导介质作用,即所谓“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也”。同时,它们又可以与细胞内的功能集成体相连接和相互作用,从而在细胞层面上发挥其调节功能。

5.代谢性疾病的细胞分子学研究,着重开展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血管硬化及血栓等的细胞分子学研究。

6.创新药物和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主要针对代谢性疾病、干细胞分化相关疾病和细胞外基质相关疾病等的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

7.海洋生物学与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海洋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展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药物等研发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还体现在多项科技发明专利

《硫代磷酰化氨基酸及其甲酯在制备缓解慢性疼痛药物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发现硫代磷酰化谷氨酸和硫代磷酰化谷氨酸甲酯不仅对CCⅠ模型大鼠损伤神经的异位自发放电的放电频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能降低CCⅠ模型大鼠损伤侧足的热痛刺激敏感程度并可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显示硫代磷酰化氨基酸及其甲酯可大大缓解神经性慢性疼痛症状,以硫代磷酰化氨基酸或硫代磷酰化氨基酸甲酯为活性成分,可制备用于缓解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性慢性疼痛)的药物。

《薤白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从该植物提取物分离到有效活性分子,显示该化合物具有改善骨骼肌的能量代谢,加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腹部脂肪,降低血糖,促进脂代谢等作用,可用于目前日益增加的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或2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肝宁在抗肝纤维化中的新用途》专利发明显示,肝宁能显著改善小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程度。显示肝宁可能成为一种有很好前景的抗肝纤维化新药。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补偿;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帕累托改进;京冀地区;退稻还旱;实施;法律制度;有益尝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110-05

一、问题提出:关于“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在我国地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把水资源从相对充裕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需求。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资源稀缺性影响着资源价格水平,进而影响着资源所有者的收益,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我国部分水源地区却存在“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即在水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水源地经济反而远落后于用水地经济的现象。

以京冀地区为例,北京市和河北省都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名第30位,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名第27位,但河北省相对于北京市,承担着保障首都用水安全的政治任务。河北省在自身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向北京市供水,平水年河北省调入官厅水库的水量为3亿立方米,潮白河调入北京的水量为6亿立方米,除了常规供水以外,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安格庄四座大型水库还可以向北京市应急调水,截至2013年7月累计应急调水超过14亿立方米。河北省利用自身稀缺的水资源保障了北京市的用水安全,但它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发展,出现了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的悖论。例如,张家口赤城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从2004年开始,赤城县云州水库为北京市集中供水,到2013年共计13次,累计供水超过2亿立方米。素有“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的说法。为了确保北京首都的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向北京增加供水量,从2006年开始在赤城县实施“退稻还旱”工程,全县3.2万亩水稻全部改种旱田,年节水2 000多万立方米,这些省出来的水,都流向了北京。赤城县为保障北京市的用水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该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生活水平,与北京市所辖各区县差距甚远。

“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水资源补偿政策的缺失。水资源补偿是某地区由于使用另一地区的水资源而向该地区支付的代价。在诸多研究视角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水资源补偿政策将如何影响地区间的福利状态。本文采用的衡量标准为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与帕累托最优标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认为,如果某项政策使得社会福利增加,此政策就是有效的,可以实施。也就是为了使社会总收益增加,可以减少部分人的福利。而帕累托最优标准体现的是完全的公平和效率,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它认为某项政策的实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就会使得其他主体福利增加。现实经济中,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部分原因在于历史上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实质上更多倾向于对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追求。在特定时期内,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许是必须的,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及社会矛盾的积累,客观需要社会福利水平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向帕累托改进直至最优过渡,即使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更难于实现。

本文在对现有水资源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基础上,通过京冀地区“退稻还旱”的个案分析和一般性的模型推演,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证了水资源补偿政策有助于京冀地区福利状态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转换,进而有效破解“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并为政策实施的合理性提供经济学解释。

二、水资源补偿制度缺失: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障碍

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规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的差异性将导致社会福利状态的差异性。制度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其中,正式规则主要包括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按照特定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地创造一系列契约、法律和法规。我国现行的与水资源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

经研究发现,这些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水资源用益权归属、分配及管理权限做出了详尽、细致的制度安排。例如,《水量分配暂行办法》明确了水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与实现途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未制定水量分配方案的取水行为做出了规定;《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跨省调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权限做出明确规定;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各大流域的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一些本流域内部的法律规章,规范地区间水资源用益权的分配。

虽然这些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水资源征收的权限和水资源用益权作出了说明,但对于地区间水资源补偿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分别缴中央和地方国库”,并从制度层面否定地区间水资源调度进行补偿的可能性。

因此,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未能在制度层面对地区间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在现行制度安排及其对应的水资源行政赋权体系之下,上级政府完全可以借优化区域或国家整体福利之名,将某地区水资源划拨给另一地区使用。此时,区域或国家整体福利虽可得以增进,但水资源调出地完全可能因无法在法律层面有效行使获取经济补偿的权利主张而产生福利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间接导致了用水地与水源地发展权上的不平等,社会福利即使达成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无法向帕累托最优状态转换。

三、“退稻还旱”: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尝试

法律制度的缺失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水资源补偿政策在实践层面的开展。其中,北京市与河北省水源地之间实施的“退稻还旱”工程就是对水资源补偿政策的有益尝试。

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同时,降水量却呈现减少态势。资料显示,2000—2009年北京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32.8毫米,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47%,较60年代减少25%,较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减少21%,较90年代减少28%。降水量的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北京市用水紧张局面。为保障北京市供水安全,作为重要水源地的河北省张家口和承德部分地区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稻还旱”工程以来,累计将13万亩需水较多的水稻田改种用水较少的旱田,年节水5 200万立方米左右。

通过“退稻还旱”工程,北京市的用水权和发展权得以充分保护。按照北京市现行水价来测算(居民生活用水水价为4.00元/立方米,工业用水水价为6.10元/立方米),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通过“退稻还旱”节约的5 200万立方米水资源也可为北京市创造2.08—3.17亿元左右的水费收入。当然这种现行水价并不能反映水资源真正的价值,为了更好地说明水资源的稀缺性及其对北京市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对能反映水资源边际贡献的影子价格进行了估算。秦长海(2012)估算得到的2010年北京市第一产业水资源影子价格为4.7元/立方米,第二产业为34.0元/立方米,第三产业为37.1元/立方米。徐志伟(2013)对于省际用水效率的估计结果也显示,北京市的用水效率显著高于河北省。虽然估算结果存在差异,但仍能够达成以下共识:水资源对于北京市经济的边际贡献要高于其现行水价。因此,即便是粗略估算,“退稻还旱”工程对于北京市的经济贡献至少也应在2亿元以上。

“退稻还旱”在保证北京市供水安全的同时,也给河北省水源地带来了经济损失。董文福(2007)曾对“退稻还旱”工程的主要实施地——张家口市赤城县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水源地农民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退稻还旱”工程将使得河北省赤城县后城村农民家庭收入平均减少3.42%,丰宁县胡麻营村农民家庭收入平均减少3.40%。由于种粮农民比例相对较高,赤城县巴图营村农民家庭收入平均减少13.7%。仅就赤城县而言,以2010年该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 188元,农村居民总户数89 974户,家庭户规模3.59人/户估算,如果以后城村调查结果为基准,赤城县农民的损失金额约在3 500万元/年左右;如果以巴图营村的调查结果为标准,损失总额约在1.41亿元/年左右。

除此之外,对“退稻还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通过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进行估算,但不论选择何种估算方式,“退稻还旱”工程给河北省水源地造成的经济损失显然都要小于对于北京市的经济贡献。这说明,将水资源更多地赋予给北京市使用,将使得京冀地区整体福利更接近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就是说,如改革进程中诸多政策一样,“退稻还旱”以牺牲水源地经济发展及农民群体福利为代价,实现了京冀地区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优化。

但是,“退稻还旱”工程的可借鉴之处在于,京冀地区通过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农民福利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向帕累托改进转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尝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弥补上游水源地的经济损失,北京市对于“退稻还旱”农田每亩给予450元/年的经济补偿。如果以实施“退稻还旱”的农田面积13万亩为基数,年度补偿资金规模大约在5 850万元左右。按照估算结果,补偿资金的规模可能略低于水源地实际的经济损失。但值得肯定的是,补偿政策还是在缓解北京市缺水困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游河北省水源地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权利。如果能够更好地处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细节,通过水资源补偿实现京冀地区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是完全可能的。

四、水资源补偿的理论解释: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证明

从上述的“退稻还旱”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水资源补偿政策可以实现地区之间福利状态的帕累托改进。现从理论层面证明有效的水资源补偿政策可以使社会福利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

(一)模型假设

1. 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水资源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它是进行生产活动时必须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最终产出受水资源投入的影响。

2. 交易成本为零。现实经济中,水资源补偿将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如补偿契约达成过程中的谈判成本,保证补偿政策有效实施和权利免受侵害的监督成本等。根据科斯的观点,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产权初始分配状态将决定相关主体的最终福利。基于上述考虑,为准确揭示水资源补偿政策本身对于地区福利的真实影响,暂不考虑水资源补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3. 拥有水资源用益权一方具有选择优势。由于水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拥有水资源用益权一方具有优势地位,它可以在水资源留作自用与获取经济补偿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自身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水资源让渡数量。

4. 水资源投入后产出商品同质。为了更好地说明水资源投入带给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影响,假设水资源在河北省和北京市都将用来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商品,商品具有同质性,不能形成垄断。

5. 水资源投入与商品产出关系确定。河北省的产出函数为q1=?渍1x1,其中q1为商品S的产量;?渍1为河北省的水资源技术效率;x1为河北省的水资源投入量。北京市的产出函数为q2=?渍2x2,其中q2为商品S的产量;?渍2为北京市的水资源技术效率;x2为北京市的水资源投入量。x1+x2=X,X为常数,代表河北省和北京市投入生产商品S的水资源总量。?渍1

(二)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状态下京冀地区的福利水平

补偿政策缺失将导致任意地区都不能通过水资源用益权的让渡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偿。此时,无论是北京市还是河北省,都将丧失水资源用益权让渡的行为动机,并把基于行政赋权获得的全部水资源投入本地区商品S的生产过程。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如果获得全部用益权,北京市与商品相关的总收益为:

W2=p?渍2X(1)

同理,如果河北省获得水资源的全部用益权,其与商品相关的总收益为:

W1=p?渍1X(2)

(三)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状态下京冀地区的福利水平

1.北京市拥有水资源优先用益权。在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且拥有优先用益权的情况下,北京市将在把水资源留作自用以便投入商品S的生产过程与把用益权让渡以获取经济补偿二者之间进行选择。此时,北京市与水资源相关的收益函数为W2=pq2(x2)+?籽(x′)(X-x2)。其中,?籽为水资源补偿价格,是关于水资源用益权让渡数量的函数,简化为线性形式?籽=a-x′。x′为北京市向河北省让渡的水资源数量,并存在x′=X-x2。

由于河北省不拥有水资源的优先用益权,它只能使用北京市让渡的水资源,其收益函数为W1=pq1(x1)-?籽(x′)x1。由此,解得河北省水资源可使用量为:

(四)不同状态下的福利比较

1. 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出现。在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渍1

2. 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帕累托改进的实现。在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状态下,无论将用益权赋予谁,京冀地区的福利水平都能产生帕累托改进。证明过程如下:

首先,在北京市拥有水资源全部用益权的情况下,河北省由于能够通过补偿政策从北京市调入部分水资源投入商品的生产过程,其自身福利水平无疑将较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状态有所提升。其次,由式(5)减式(1)可得到北京市福利水平的变化:

式(15)说明,北京市也至少不会因补偿政策的实施引致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水资补偿政策致使京冀地区之间的福利状态产生了帕累托改进。

与之对应,如果河北省拥有全部用益权,北京市则可通过补偿政策从河北省调入水资源,其福利水平也将较补偿政策缺失状态有所提升。对于河北省而言,由式(11)减式(2)可以得到福利水平的变化:

式(16)说明,即便水资源划归河北省使用,京冀地区福利水平较之补偿政策缺失状态也将产生帕累托改进。

(五)模型结论

模型结果表明,只要能够较好的控制交易成本,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京冀地区福利水平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向帕累托改进的自然过渡,进而破解“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并且,“退稻还旱”工程及其形成的补偿关系在实践层面也很好的证明了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五、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对策建议

1. 合理确定水资源补偿的范围。水资源补偿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流域下游地区是应该对源自上游地区的所有水资源进行补偿,还是仅针对部分的水资源进行补偿。水资源补偿范围问题归根结底是用益权在不同地区间的划分问题。考虑到我国现行的是以行政赋权为主的水资源赋权体系,因此,在水资源补偿范围的选择上,京冀地区应以现有分配状态为基础,依据跨地区水资源调度数量为基准,确定水资源补偿范围。

2. 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补偿价格。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市场出清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应该等于目标商品使用量增加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或使用量减少所对应的边际损失。对于水资源而言,由于竞争性市场缺乏,现实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真实价值。虽然有学者提出运用影子价格测度水资源经济价值,但其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距离实际应用还相去甚远。因此,京冀地区暂可考虑通过最为接近自由竞争模式的上下游地区议价方式确定水资源补偿价格,促成地区间福利状态的帕累托改进。

3. 控制水资源补偿的交易成本。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水资源补偿能够使相关地区的福利水平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过渡到帕累托改进状态是以交易成本控制为前提的。过高的交易成本可能引起区域整体福利的过多损耗,并引致补偿政策的不可持续。京冀地区的水资源补偿应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严格控制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提升水资源补偿的效率,

4. 完善水资源补偿的政策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法律制度建设步伐的明显滞后成为水资源补偿政策有效实施的主要障碍,因此,完善水资源补偿的政策法规制度非常重要,在构建水资源补偿的法律体系中需要秉持实用主义态度,不断进行水资源补偿实践的尝试,从实践当中吸取经验教训,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广泛听取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企业和居民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逐步出台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条款或规则,最终构建起相对完整的水资源补偿法律框架。

参考文献:

[1]李巍.建立北京、张家口水资源长效保护和补偿机制浅议[J].河北水利,2005,(8).

[2]宋秀清.论京津与承德滦、潮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J].河北水利,2006,(5).

[3]屈志成,刘海平,李兆春,纪中怀.京津水源地生态与水资源补偿问题[J].中国水利,2006,(22).

[4]董文福,李秀彬.密云水库上游地区“退稻还旱”政策对当地农民生计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7,(2).

[5]彭源贤.帕累托改进、利益分配与改革——对帕累托改进的扩展和改革目标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8,(4).

[6]秦长海,甘泓,张小娟,贾玲.水资源定价方法与实践研究Ⅱ:海河流域水价探析[J].水利学报,2012,(4).

[7]徐志伟,温孝卿.水资源与水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工业效率——基于2000—2010年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13,(10).

[8]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杨静,陈亮,等.我国粮食安全的水资源支撑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10]李国平.环首都圈绿色发展的理性思考——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J].经济与管理,2012,(1).

[11]史普博,萨巴奇.水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5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规模与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发展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形成创新驱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市场的需求存有较大差距。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传统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能力培养”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考试模式上,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判定。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仍然不具备起码的市场需求和专业素质,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出现了社会需求与所学知识技能的相互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状况。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知识型、创兴型、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这类人才培养上,还是有所缺失。因此,必须在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中有针对性的施策,采用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并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培养时效人才,解决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易、就好业难的问题。创新性思维教育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提供了打破传统思想束缚,求异、求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灵活的心态面对新问题,应对新事物,这也正是室内设计这一时尚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先夯实理论基础,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就应该注重空间的创新与营造,在素描基础课程中就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可以设置多个空间课题,结合线描表现,面的围合等多种表现形式,训练学生对空间的创造力。在立体构成课程中,让学生着重从空间的形状、大小、材料、位置、方向等进行训练。结合多种不同的材质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训练,比如住宅空间的沙盘制作、展示空间的橱窗表现等,都可以通过材质、空间的变化来表现,使之与专业结合的更加紧密。

另外在后期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住宅空间设计、CAD、3DMAX、装饰材料与施工等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住宅空间设计的能力,这几门课程的老师要加强沟通,布置项目要一致,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课程考核时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比如多门课程考核方案综合设计,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对评分标准进行细化。专题考试、选拔等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更强调复合能力(包括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应用领域的革新能力等),磨练学生的临战心态,更强调自信心及开拓创业精神的训练。恰当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新的教学思维方法也有利于提出更加客观的评价模式,形成有特色的实用性的教学风格。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

在实践环节中,把真实课题引入到教学中。聘请知名设计公司等相关企业的专家教授,在专题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中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来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实际的深入到市场和施工现场,实际感受到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程序,尽快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远比在课堂中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效果要好的多,同时也缓解了校内实训室条件落后的问题。

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也要注重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生能够直接得到设计师、一线工人师傅的指导传授,有机会面对客户,了解市场流行动向,求真务实,与企业共赢。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力,适应企业更广阔的需求和市场瞬息万变的竞争局面。

三、注重开展第二课堂

课外的实践创新活动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全国的设计大赛,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等;成立艺术设计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每门课程结束后挑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业讲座或参加外界举办的设计沙龙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设计资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下,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要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知识型、创新型、高级应用型综合人才。

第6篇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面对现实难题予以关注,面对弱化原因予以分析,这是实现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抽象化与疏离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是由于认识层面上实践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操作层面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实践教学认识有偏差、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性缺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错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断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主要因素有:实践教学态度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因素与成效的交互作用等。为此,由龚惠香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书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该著作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大部分。教学篇包括二十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析、基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谈《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新探、马克思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理论的新思考、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在教育篇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如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高等学校依法管理与维护学生权益的利益平衡、浅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探讨与思考等。

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路径主要有: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提高教育者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活动课题指南,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战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改革任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第四要转变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最后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第7篇

金融学界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有如下主流观点:

追随客户假说。1960年,海默首次提出了垄断竞争优势理论,成为解释跨国公司产生的最早且影响最深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垄断优势的存在使跨国公司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重整本国银行业。Luiz Fernando de Paula(2001)等撰文指出,影响银行国际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拉美国家、部分亚洲国家和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融入银行国际化的浪潮则主要是内部银行业危机的推动。

主动实施新的业务发展战略。Hawkins和Mihaljek(2001)等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市场、技术发展、宏观经济压力和银行业危机迫使银行产业和监管当局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在国家层面上放松银行业的管制并向外国竞争者开放金融市场。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在当地市场扩张的法律限制得以逐步放松,使更多的大银行得以通过国际化和融入当地市场主动实现它们的业务发展策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折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 H. Dunning)。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产生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

被动适应激烈的竞争。Berger(2000)、Focarelli 和Pozzolo(2000)等人提出,银行业的国际化源于银行为了加强它的盈利能力,维持竞争所必需的最低规模不断提高的趋势。银行选择到预期盈利较高的国家投资,是基于这些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期和预计该国本地银行的低效率。

实践回顾

回顾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过去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跨国银行经营动机很有裨益。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是伴随着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兴起而兴起的。总体上看,此次跨国银行发展浪潮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殖民主义是跨国银行发展的主要纽带。从19世纪30年代英国最早在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设立第一批跨国银行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蜂拥而上在拉丁美洲乃至中国设立跨国银行为止,各国殖民地无一例外地都成为这些殖民者设置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首要选择。

二是英国是跨国银行发展第一次浪潮的领导者。英国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主义者,其殖民地遍及澳洲、美洲和亚洲。另外,伦敦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方便、及时而源源不断地为英国跨国银行提供廉价资金,大大促进了英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

三是英国跨国银行与国内银行间不存在股权联系,也不开展国内业务。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衰而潮起潮落。进入20世纪后,民族主义思潮在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不断宣告着殖民主义的破产与失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紧随其后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不仅使国际贸易陷入中断,也使强大的英帝国迅速滑向衰落,从而彻底宣告了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的第一次浪潮的结束。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终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第一次浪潮相比,第二次浪潮表现出很多不同特点。

一是引起第二次浪潮的因素十分复杂。(1)战后繁荣带动国际贸易与投资迅猛增长。(2)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降低了跨国银行的经营风险。(3)美国国内严格的管制(如Q条例)迫使美国银行或者为了给国内业务融资,或者为了开拓市场而到海外寻求发展。(4)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跨国银行的成本大大降低。(5)战后美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地位激发了美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的意愿与热情。

二是美国成为第二次浪潮的领导者。与1960年相比,在1986年,美国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加了18.9倍,分行增加了6.9倍,子公司增加了430倍,海外总资产增加了119.2倍,美国跨国银行的资产占美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也从1%上升到了14%。

三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活动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跨国银行第一次发展浪潮中,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纷纷到以殖民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营活动。但在第二次浪潮中,跨国银行经营却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前两次浪潮相比,跨国银行的这次海外扩张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中国家成为这次跨国银行扩张的中心区域。比较1985年前后美国跨国银行发展的情况就可看出这种地区变化。首先,从分行分布趋势来看,1965~1985年间,美国银行一直处于对外扩张阶段,其海外分行数量于1985年达到历史最高。1985~1995年间,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发生萎缩,其数量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自1995年开始,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重新高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扩张中,美国跨国银行在11个发达国家的分行数量渐趋平稳,但在发展中国家则急剧增加。

其次,从资产分布来看,1965~1985年间,美国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产要大于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但此后两者的差额呈递减趋势。1998年,分布在后者的资产甚至首次超过了前者。而且,在1980~1990年间,美国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产呈下降趋势,而此时期在发展中国家的资产则保持平稳且略有上升。

二是欧洲银行成为这次跨国扩张浪潮的领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日益放松金融管制(如跨州经营与混业经营),美国银行忙于国内市场竞争而无暇顾及海外扩张。另一方面随着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英、法、德作为大国,其银行业可凭借这种特殊性以及先发优势在欧盟内部获得一种超经济地位。相反,其他的欧盟成员国则只有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抢夺市场份额来增强自身实力,进而提升其在欧洲统一市场中的地位。

三是进入管制放松是这次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分析跨国银行此次扩张的对象可以看出,有两类国家(地区)比较受到青睐:一类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其代表是拉丁美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另一类则是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诸国。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在金融领域却具有诸多共同之处。在跨国银行进入前,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政府管制失灵的折磨。其突出表现是:金融自由化次序不当,金融秩序紊乱;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业一直独秀;国有银行独大,政企不分,银行治理结构脆弱;银行信贷集中,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危机四伏;金融监管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各国政府痛下决心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这就为跨国银行进入提供了契机。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从而又为跨国银行提供了进入激励。

第8篇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它是通过搜集、收藏、整理、流通图书报刊等资料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工作。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这对图书馆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图书馆全馆工作的中心、重心,因此,如何通过高效的服务方式来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图书馆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心。

1.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为使读者能快速查找到所需的图书,各高校都根据本校所开设专业的图书种类,进行分库管理,一般大体分为科技类图书、社科类图及基础类图书三大类;并根据图书种类的不同将书库分为科技类书库、社科类书库及基础类书库等书库,为便于管理各高校都根据自己各类图书数量的多少进行分库管理;比如科技书库1,科技书库2等。而每一书库又根据书库实际面积的大小摆放合适数量的书架,各类图书按图书分类号的排序依次摆上架,这样读者在借阅图书时,可根据在借阅导航系统中查询图书在那一类的第几书库中去查找,如果读者知道图书上架摆放的规律,就很容易找到所需图书,但如果读者不知图书上架摆放的规律,就不容易找到,尤其是当某一书库图书书架数比较多时,查找到所需的图书就比较费时间。

职业院校图书馆问题就更多了,原因有如下几点:1.职业院校是由原来的好几所技校或中专合并后升格而成,图书的种类多;2职业院校成立后,在多次办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对生均图书数量有明确要求,为满足评估的要求,被评估的学校都想办法购置了大量图书,因此如何保证告知院校读者快速找到所需图书成为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课题,下面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总结如下,供参考。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为了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于2003年动工新建了建筑面积为1.01万m2的图书馆大楼,并于2005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大楼主楼梯在室内,而从正门直接进入了图书馆二楼,由内楼梯可从二楼上到七楼, 为了便于读者借阅和归还图书以及图书管理的开展,目前布局为二、三、四楼为书库,五楼为期刊阅览室,六楼为电子阅览室,为方便读者借阅和图书管理,借阅和归还图书工作台设置在二楼大厅西门侧,但由于图书楼的各楼层内没有隔开,因此没有办法将楼内空间划分成某一书库,现在实际上一层楼就是一个大书库,一个大书库放置50多架图书,由于我们实现完全开架管理,为满足读者在馆阅读的需要,在每层楼内的合理位置,根据空间的大小不同摆放了不同数量的桌椅供读者在馆阅读使用,图书文献管理系统采用大连波菲特管理软件,但当时(2003)安装软件管理系统时是在老图书楼(当时老图书楼共三层,图书共有五万多册,分五个书库,每库有8~10个书架)为方便读者查询和查找图书,可利用原管理系统软件的导航功能来查询图书在第几书库及图书是否在馆等信息,在读者查到自己所需图书在第几书库并确认所借图书在馆后,读者借还图书时直接去对应书库即可实现快速借还。但自搬入新馆后,由于图书数量的逐年递增,加之图书搬入新馆后进行了重新的排架,却没有及时对图书的在新馆的地址信息在图书管理地址字典中进行对应的更改,还是按原来的设置(第一书库、第二……第五),新增加的图书放在图书主库内,这样读者在利用导航系统查询图书时,查询到的地址信息还是原先图书在老馆的分配地址(既图书在第几书库或图书主库等信息,而图书自搬入新馆后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我们虽然对图书进行了分类,在对应的书架上贴了对应的图书分类号,但由于原来在某一书库的图书在搬入新馆调整后可能不在图书馆的同一层楼上,加之我院没有对读者进行过图书文献检索课的讲解,读者对图书的分类又不清楚,因此易出现以下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者进入图书馆查找图书时,在不知道图书分类的情况下就从二楼开始,一架一架的找,二楼找到了就不上三楼,否则四楼也不放过,这样查找太费时间;

(2)读者虽然在原查询导航系统中查找到他所需的图书在馆,但由于归还的图书没有及时上架,而是在归还工作台上,被别的图书压着看不见,这就因图书没有及时上架造成读者查找图书费时;

(3)由于我们实行全开架借阅,有时由于读者在馆内阅读图书后没有把阅读后的图书正确归位,造成读者查找图书费时;

因以上因素的存在,导致我院读者借阅图书的效率低,这与我院示范性院校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差距较大,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我院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的利用率,我们提出了《职业院校图书馆馆藏图书快速查找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下面就我们的具体作法总结如下。

3.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图书馆成立了科研团队,并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院图书管理的实际问题后我们认为,给读者讲解大量图书馆知识与我院学生就业及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要求读者能简单、快速在图书馆找到他(她)所需的图书就说明我们提高了服务质量。认真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造成读者查询、查找图书费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图书在新馆内的物理地址信息不准确,而导致提示信息不准确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图书在新图书馆内没有准确定位。因此要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三步定位理论:

第一步把摆放馆藏图书的书架在图书馆楼层上定位;第二步,把馆藏图书按图书的中图分类法在书架上定位,;第三步,把馆藏图书的楼层号、书架号保存在查询系统的地址词典中,这样在查找图书时就能查到馆藏图书在图书馆的准确摆放地址,通过对摆放地址的查找,快速找到所需馆藏图书,通过缩短查找时间来图书的利用率。

4.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图书准确定位问题的解决

为了使图书能在图书馆准确定位,我们提出图书的三步定位理论;(1)把图书在书架上准确定位,实现方法是:通过把图书按中图分类法分类后,使同类图书按图书分类号的先后次序摆放在书架上;(2)把书架在图书馆准确定位,方法是:通过给书架按统一规则编上号(比如从二楼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第一架、第二架…………然后三楼、四楼…)这样就把书架在楼层上准确定位了;(3)把管理系统中地址词典中的图书信息与图书在图书馆的地址信息与保持一致,实现方法是:把各书架上图书按图书分类的顺序号统计后,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地址词典中进行对应的修改,这样在图书查询导航系统查询的结果就和图书在馆的具体摆放位置对应起来,为实现图书的准确查找做好了前期准备,实现了图书在书架上的准确定位。通过这三步定位就实现了三个定位;①图书在图书馆的准确定位;②图书在书架上的准确定位;③图书在借阅导航系统中的准确定位。在书架上摆放和图书上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摆放书架时书架间的间距要合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②为方便读者查找图书,同类图书尽量摆放在临近的几个书架上;③为了使归还的图书易于上架,图书摆放要合理,不要挤太紧,并在书架上用书立把图书摆好。

4.2 图书快速查找问题的解决

为了使读者能快速查找到所需的图书,我们对原导航系统进行了完善,主要是通过对每架的图书的分类号进行统计,并把统计结果在管理系统地址字典中进行对应的修改,使管理系统中图书的地址信息与图书在馆摆放的具置对应。同时为方便读者查询图书的方便,由于考虑图书借阅导航查询时,可能是多个读者同时查询,我们选择查询系统为网络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即在我院任何一台在线微机上都可以查询,同时我们在图书馆内设置有专用的查询微机,满足读者查询的需要。

4.3加大图书的管理力度

加大图书的管理力度,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加大对入馆读者的宣传教育,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图书阅览习惯,在图书馆阅读完图书后尽量放归原位,保证其它读者也能快速查找到;

(2)加大对图书的管理力度,对读者无意摆放错误的,离馆时没有上架,以及无意放乱架的图书都得及时归位,保证其它读者也能快速查找到,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加大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通过不定时抽查的方式,检查管理人员对所管理楼层书架图书的摆放顺序,归还图书的上架及时与否,以及乱架图书的数量,作以检查记录,其检查结果与当月激效考核挂钩。

第9篇

推进我市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审科发〔2011〕4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分重视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国审计事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审计署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全国审计工作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免疫系统”理论和“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为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持,为推动国家审计在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把审计理论建设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市审计工作坚持围绕中心,近年来。服务大局,取得了显著成绩。审计理论研究跟进审计工作中心,开展务实研究,群众性科研活动出现良好势头。但仍然存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于审计工作发展,与先进省(区)市审计机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不足。

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审计工作面临重要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审计工作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审计工作要跟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审计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审计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抓手。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握审计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审计机关的创新能力,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进一步处理好审计业务工作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关系,全市审计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推进审计理论研究与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有机结合起来,与提高广大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服务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服务民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进一步明确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

不断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工作发展中遇到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积极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建设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审计理论引导、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谋作用;结合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审计,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审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审计实务与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三是坚持每年研究有重点,适度超前,逐步发挥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三、推进审计理论研究持续发展.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每年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重点,全市审计机关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审计署工作部署和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科研所审计理论研究要点,制定合理的审计理论研究计划,积极组织申报审计科研课题,开展审计科研活动。要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科研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作为单位考评和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学术根基科学结合原创意识

论文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入探究;简单化的思维式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的失语以及市场经济下功利化学术泛滥,职业教育及其研究边缘化,使职业教育理论呈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吃力感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进一步强化理论原创意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除了我们已经取得了有日共睹的成绩外,我们也大致可以探察到以下儿个存在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惟独没有完全的白我本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往往滞留于更新观念的层面,而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人探究;二是意识形态—反映论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主耍的哲学依据,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简单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在一个狭小话语体系里运行,未能形成自己的话语运作规则和学术建设规范;,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学强劲东渐,尤其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文化思想毫无遮拦地汹涌而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出现失语。恰如东施效擎、邯郸学步,巾国许多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在高度亢奋地将西方形形的新潮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挨个操练一番之后便无计可施了,陷人了进展不理想的境地;四是市场经济浪潮搅扰了人们内心的平静,功利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逐渐增多。针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困窘,许多可贵的学术洁问、有益的学科研究与理论探索早己在职业教育理论界广泛而深人地展开,人们见仁见智,力图激活职业教育整个学科的生命力。笔者由此提出建构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搭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能潜沉思虑进一步强化理沦原创意识。

一、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

导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着,就是要构建职业教育理论的两条知识构建思路,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一是突破简单化模式。求索多样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学术根基的奠定须在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要突破简单化模式其次要突破生吞活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跨人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也汇聚在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中新时期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重大功绩在于为职业教育正名,呼唤职业教育独特的理论特性改革开放初期的职封合理论研穷建设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价值观念更新,为研究进一步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又作为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的话语表征而承担某种启蒙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的种种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人境,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掀起巨澜,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新潮研究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多处于经验模造’,阶段,其理论研究大多是他者理论的移植或中国化翻版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现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坚决摈弃对他者理论和方法生吞活剥的不良消费习惯,力图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二是加强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联系。毋庸置疑使理论获得生成和提升的不竭源泉是埋论与实践相伴相生任何理论无不受具体实践的浸润、催发和孕育,井经此后繁富的实践活动的检验和确证得以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论应热切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当下的职业教育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并对新现象、新间题作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还势必彰显职业教育理沦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著作存在着“下少’。的现象,即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界重要话题的少,被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引用和摘录的少,作为私人购置藏书的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与职业教育实践和现实经验的架空、疏离而既不能使阅读“览无遗功”,也无法令批评“准的有依”,这也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对职业教育实践指导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任务并不是作孤立的事实分析,解释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要将广袭的职业教育实际视为整体进行探究,以提取普泛的经与规律。我们着力强调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旨在由此拓展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疆域,开掘新的理论发展资源,提供更有效率的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二、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

在经济和文化走上全球化道路的今天_我们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既不能固守国粹,也不可唯洋是尊,而应拥有宏阔的理论视域,寻找新的基点,树立大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意识,采取前瞻姿态来构建和充盈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新世纪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与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东方其它各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科学结合。因为正是风采各异、魅力独具的各国的职业教育共同构筑了世界职业教育的宏伟与瑰丽,中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交流和融通能更好地休现理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第一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理论本质上是丰盈的、自由的、因而也是开放的由于语言符号的非直观性及职业教育语言特有的理性智慧和弹性;文化语境的规约;阐释者在选择、吸纳或扬弃文本价值、属性或信息时的个体差异等,职业教育便拥有了广阔无边的丰厚内涵。就具体文本而言,语言的柔韧、文化场的辐射及阐释差异使其意义含蓄蕴藉;就职业教育整体而言,将世界、研究者、研究成果和释读者四要素囊括其中,关涉生产、出版发表、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已是一个动态、多维的复杂系统。这就使以多种视角和方法探究职业教育整体中的部分、方面、侧面、层次、因素及关系等成为可能,为多样态的职业教育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先在的物质基础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已经走人由众多声音构成的多声部时期。多元并存的理论格局已然形成〔第二,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这展示了我们能够广采博览、兼容并蓄的阔大襟怀,主张将中国和外来的职业教育理论化合、熔铸成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的翅膀。实践是理论生成并得以提升的源泉,职业教育理论必须首先要关注当下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吁求,这是理论实践性品格的起码要求和充分体现。让理论立足现实、面向实践,是对理论之树根基的培植,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定是巾国现当代职业教育思想、西方及东方其它各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两位一体的科学结合我们既有高屋建瓶的眼光,又要择善而从的原则,坚决反对全面接受和粗暴拒斥两种态度一要么来之不拒,照单全收;要么如临大敌,关门大吉。尤其对于异域文化,我们既要跟着说,也要接着说,更能对着说。第三.强化理论原创意识。在市场经济社会人们不免有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存在唯市场是瞻,使学术沦落世俗风尘的问题。建构中国当代职业教育,我们应该尽可能克服学术研究的功利化,潜沉思虑强化理论原创意识,追求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理论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科学化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与外来职业教育理论科学结合的构架,不是对中外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简单的组接、拼贴,而要面向未来,立足当下实际,予以创造性的整合与发展我们既强调理论的守成.更倡导理论的创新,不断创新、日益发展的活理论才会生命长久。

第11篇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第12篇

(一)完善制订理论成果本身的实践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自身是影响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最基础的元素。理论成果本身的实践性或行动的可能性,是理论成果实践转化的重要中介,反映了理论成果指向实践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如今面对学术规范的衡量、实践需要的期盼,应该自觉把推进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纳入学科整体性建设的范畴中来,主动为理论成果设计实践转化的行动计划,加大研究成果实践转化的自觉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理论上的“实然”并不等同于实践中的“必然”和效果上的“应然”,只有以详细的行动计划来指导、规范和调整,才能实现理论成果的有效“落地”。自2006年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出版和发表的专著、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尽管有许多理论研究者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关注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指导实践”,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整日凌空蹈虚、空话连篇,忙于构建所谓的学术框架;一些研究人员醉心玩弄词藻、废话新说,痴迷于构建华丽的话语体系。”有的理论成果仍仅具有典型的个体利益特征,忽视成果的社会实践效益,缺乏实践指导价值;有的理论成果仅仅停留在理论自洽之中,满足于“形而上”的研究意图,很少关注或没有关注到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问题,难以实现与现实需要的有效对接。可以说,理论成果忽视或缺乏实践性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5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存在数量多、质量差的问题,并由此导致了“研究繁荣”背后实效缺失现象的存在。改进这种风气蔓延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学术研究要直面现实,始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策。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实践转化的基本方式;推进学科建设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实践转化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培养问题;二是对正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提升问题。就前者来说,在学科建设中,通过编写教材、调整教学计划、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等,适时地把学科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专业的时代适应,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成果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与时俱进。现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来自于后者,即如何运用学科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问题。仅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例来说,这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源多样、专业背景各异,成为理论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成效不显。有调查显示,只有31%的受访者能做到经常浏览他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只有24%的受访者能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应用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理论成果进不了教育实践者的头脑、成不了教育实践的指导、进不了教育实践的平台,以致于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许多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因素,找不到理论归纳和指导,对于一种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只能成为“经验中的存在”,基本上是围绕自己工作的反复总结和重演。而一线工作者的经验性成果恰恰又被理论研究者所难得一顾,导致了双向转化均存在断裂的现象。可见,在人才培养培训上,“理论脱离实践,实践脱离理论或摆脱理论,这是双重脱离,也是双重失范。”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

政策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的政治属性,更加需要运用制度支持、政策保障等手段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必须尽可能地转化为政策规定,由此推进理论成果转化效应的长期性、稳定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独特的咨政功能。从目前来看,党和国家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时,都能较好地吸纳和借鉴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受到目前理论成果自身实践性或实践转化不足的制约,也给这种吸收和借鉴留下实践的遗憾和操作的空白,一些政策规定过于宏观,重导向轻操作,缺乏现实操作的指导意义和规范要求,难以落实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政策效应的逐层衰减、边际效应明显。

(四)加强指导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还表现为对现实问题研究的指导。一是以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对现实具体问题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途径方法;二是以已有的理论为起点,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逻辑,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与水平。因此,能否有效指导实践研究也是检验理论成果生命力的重要指标。要鼓励和提倡面向实践的理论研究,以“脚底板”式的实地调查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一公里问题”,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起有效的勾连与融通。而在这个问题上,由于受到研究团队构成中实践队伍吸纳不足、现实问题价值“过于微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之外,实践操作性课题难以在国家、省部级课题竞争中获得立项也是重要因素,这就进一步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导向,这种状况需要改变。

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实践转化的着力点

(一)加大理论研究的实践取向,增强研究成果的实践自觉

实践发展是保持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来源,也是检验理论正确性和生命力的向度。一是研究的视野要向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和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以实践问题促研究,提高理论成果的现实针对,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二是要进一步增强理论成果的实践自觉,尽可能地把理论成果变成可以直接实践的行动计划,或者把行动计划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直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提高理论成果实践转化的效率。三是要加大实践研究的政策扶持,在各级课题立项、成果评选中给予倾斜,着力于引导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难,打破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瓶颈,以实践探索的经验和成效来丰富和发展理论成果。四是要增强学术刊物的实践取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术刊物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获取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类刊物要转变唯理论、纯理论办刊倾向,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类文章以一定的刊发空间,这既有利于调动一线实践者的研究热情,促进实践探索,也有利于理论研究者了解实践的进展情况和问题,使学术刊物成为沟通两支队伍、展示两方面成果的重要平台。

(二)增强三支队伍之间的协作互补,实现研究成果的整体价值

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涉及到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三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程度还取决于这三支队伍之间的协作深度。当前,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各自开辟了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这两个领域在实践意义上存在交集,但在现实运行中却处于“平行不相交”局面,而又同时影响着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显然,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政策制定中,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话语往往超过实践工作者的现实呼声,使得许多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措施却依然停留于理论论证上,难以彻底地落到实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三支队伍之间深层次的、系统性的联系。一是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听取、吸纳三支队伍的不同意见,做到既尊重理论规律,也关注现实问题,使政策落实到解决问题上来。二是优化研究队伍结构,重视吸收一线工作者参与理论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实践取向,同时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现实资料,使理论研究能够与实践发展需求相一致。三是在政策制定中既要问政于专家学者,也要问需于实践工作者,既要着眼于推进学科理论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教育实效的提升。

(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理论成果转化能力

实际工作者的理论转化能力是关乎转化效率的能动因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或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或形成实践的惰性和惯性,不少人持有一种保守态度,不想或不会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也不会主动地思考各种运行模式的优劣。如何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转化能力将成为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一是要提高对理论成果学习的自觉性,做到主动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理论成果;主动思考,把理论成果作为化解现实困惑、工作困境的有力武器。二是要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等,开展实际工作者的理论培训工作,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作为能否从事这个职业、晋升职务职称的考核指标,以此增强推进学习的约束性。三是调动实际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活力,深入开展实践问题研究,形成研究意识和研究自觉,增强对理论成果的认知和感悟,使实践者也成为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从而形成两支队伍、两个领域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有效互补、良性转化的良好格局。

(四)加强对理论成果实践转化的管理和激励,增强评价的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