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审计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不合理关联交易中的审计风险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利用与改组前母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之间存在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方购销、转嫁费用负担等手段调节其报告业绩。如低价向关联方购买原材料,高价向关联方销售产品;无偿占用关联方的资产;集团公司将获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以低收益形式让上市公司托管,以填充上市公司利润等。但上市公司在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上大多简单含糊,故意避开实质性内容。对此,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让上市公司提供关联方及其交易清单,并对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已经发生的关联交易进行必要的内控检查和实质性测试,尤其应关注该公司是否已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披露,否则注册会计师将要承担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二、非合理交易和非货币交易中的审计风险
在上市公司面临着连续三年亏损遭“摘牌”和要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以“看得见的手”帮助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的资产转让及置换、税费返还、补贴收入等非合理交易方式改善报表形象。上市公司的非货币交易主要有:①转让土地、股权等收益,这些收益往往并无现金流入,与应收账款同时增加的只是账面转让利润;②对无法收回的投资和拆借资金仍然确认为投资收益、利息收入;③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计入往来账中,且不计利息及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又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如果上市公司非货币性收入占公司收入总额的比例过高,就难免令人对该公司的生产和获利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大额的非常交易和非货币交易只要加以必要的关注并不难审查。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这些交易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协议约定的交易条款是否均已完成、产权是否已过户,在确认大额收益无现金流入时,应考虑谨慎性原则。大额非常交易和非货币交易应作为重大事项予以披露,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报告类型。
三、主管收入萎缩,一次性收益骤增情况下的审计风险
有些上市公司的主营持续萎缩,主营业绩严重滑坡,经营难以为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产业结构调整,全行业不景气,如纺织业;有的是因产品在市场上日趋饱和,市场竞争激烈,如商业零售业;有的是因公司管理混乱,导致主营业绩萎缩,公司亏损,等等。但为了不使会计报表太难堪,有的公司便设法虚计主营收入,或提前确认销售收入,或者在其他利润构成上煞费苦心,以期公司业绩一次性得到改观,如变卖家产,出售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出让股权,以取得巨额收益;有的地方政府为维护本地上市公司形象,还会以各种手段进行补贴。目前,上市公司作为稀缺的“壳资源”,在危难时刻,母公司或上市公司往往会伸出“看不见的手”进行粉饰打扮,或由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援助。注册会计师对此必须给予重点关注,尤其要关注以出售长期资产方式取得高额收益的行为,还要密切关注其协议中是否有回购条款,或虽无回购条款但存在回购可能性。
四、资产重组和“报表重组”中的审计风险
资产重组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改善资产结构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实施了“突击重组”后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丰厚收益,未免有“报表重组”之嫌,因此,资产出售和股权置换作为业绩提升最快的方式,颇受上市公司青睐。在资本市场上,资产出售是上市公司将盈利能力弱、流动性差的资产售出,以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促进公司新肌体的健康发展。但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现实中,“魔术游戏”层出不穷,人为操纵痕迹明显,似乎企业在主业不景气、扭亏无望的情况下,舍此就无他途。对于资产重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关注交易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如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及确认,有关部分是否获得批准,董事会、股东会是否表决通过并如实公告,涉及收益的,还应检查收入确认的条件是否已具备等。
五、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估计导致的审计风险
会计政策变更是为了满足在会计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会计报表重新达到可比、相关与真实公允反映的目的。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可以看作是企业在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创新。然而,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表明,企业管理者当局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并非为了公允反映,而是为了操纵会计报表利润。其常用手法可简述如下:①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如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这样可收到降低当期成本费用与高估资产价值的双重效应。②潜亏挂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开办费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属低效、不良资产,系利润的抵减项。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期的经营业绩,往往会对这些应摊销项目不作摊销而长期挂账,从而虚增资产和利润。③利息资本化。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属于日常生产经营用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属于在建工程用的资金利息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果某项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即使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也应该停止利息资本化。但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故意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通过对已竣工工程的利息资本化而虚增资产价值和当期利润。④巨额冲销。已连续两年亏损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为免遭第三年亏损而被摘牌的厄运,往往通过把以后会计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即所谓的“长痛不如短痛”,以便减轻以后期间的盈利压力。⑤坏账准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由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对提取比例作出规定,故一些上市公司便将此作为其调节利润的法宝。在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重普遍较大的情况下,过低的提取率可以平滑收益,既虚增了当期利润,也夸大了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⑥存货计价。企业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或过低,其当期利润有可能因此相应减少或增多,期末存货计价的高低则与当期利润呈正比例变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报表利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⑦收入的实现与确认。尽管《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提出了收入实现的四因素,较之原有规定更为严谨,但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提前确认收入的案例仍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会计报表的截至日前后。⑧长期投资的计价。上市公司经常还利用长期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串换”高估长期投资的价值以及虚增当期利润。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伸缩。上市公司根据报告资产和收益水平高低多寡的需要,调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故意对编制范围含糊其辞。
六、非规范资金运作中的审计风险
按照现行有关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现实中的这种情况却司空见惯,似乎是法不治众。较为普遍的是上市公司对资金占用的数量、资金占用费的标准均不公告,投资者无法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特别是某些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并未选择好投资项目,只好把上市后筹集到的资金存放在关联方或者委托某些证券公司炒作股票等。对于大额的非规范资金运作,注册会计师应首先根据取得的资料判断其合法性,同时以函告等形式确认证实资金存在的真实性及安全性。对于非规范资金运作获得的收益一般宜在取得现金流入后方能确认,以防虚构大额收益,否则就应在选择审计报告类型时加以考虑。
七、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审计风险
重大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可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注册会计师应将其列为审计的重点。如: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使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估计难以确认,牵涉到法律诉讼;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项,等等。注册会计师应对上述上市公司的期后事项及或有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勤勉尽职。
八、客户屡次变更审计委托和时间的审计风险
少数上市公司为了护短遮丑,最简便的手段是频繁地变更会计师事物所;有些上市公司在时间上苛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将此视为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的障碍。对以上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都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
九、客户的诚实及信用度带来的审计风险
缺乏正直品行和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上市公司,自然存在着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嫌疑,与这样的客户打交道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冒较大的审计风险,若不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有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十、公司股份剧烈波动带来的审计风险
关键词:上市公司 审计风险 风险控制
一、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造成的,对注册会计师所面对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可以风味三个方面:第一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所出现的风险,成为财务报告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因为财务报告的编制没有按照固定统一的规范进行,而且不合乎法律的规定,缺乏公允性和一贯性。第二,公司的财务风险,当公司遭遇财务风险的时候,会减弱公司的竞争力,同时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会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下降,甚至面临着失去经营能力,破产的危机。第三,上市公司之间或者内部的欺诈风险。这些欺诈行为发生的原因多是因为法律的监管,惩罚力度不够,助长了欺诈行为,使其愈演愈烈。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的审计工作有原来的审计方式转变为制度基础审计。但是不管公司或者审计部门采用哪种审计实务,都存在着风险,而且最为关注的是财务报告风险。此外,目前审计单位所采用的审计师抽样审计,所以,如果公司的财务出现危机或者因为经营活动违法而使得公司被查办,而承担审计任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牵连,因为,无论出现那种情况,寻找与注册会计师与事件相关的证据很容易,如会计师自身的工作失误,与公司联合起来共同作弊,有些甚至将这些责任推给注册会计师。所以,国内外的会计事务所都已经认识到了上市公司所存在的审计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与欺诈风险。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原因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环境因素,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的原因。
第一,上市公司的内部环境因素。上市公司的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企业的资产重组,公司的对股权的控制以及公司之间的法律纠纷等因素。首先,随着上市公司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也会随着越来越大。虽然会计师会找到关于上市公司的业务的证明,但是但从这些证明材料中仍然无法猜测中公司经营业务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很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其次,公司的资产重组,上市进行资产重组的手段有收购,并购,兼并等,但是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都会给公司带来股权变更,资产计价标准冲突,资产性质优劣不同,进行资产相关的运作是否符合规范等,这些问题都会使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增加,所以,对于这些问题要给予慎重解决。第三,公司对股权的控制,主要涉及了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某些公司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或者达到某个目的,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公司的股权通过内部化的手段而归属于自己手中。所以,从表层意义上,公司之间的交易是属于不同的法人之间的,但是实际上,却是上市公司与自己的子公司之间的交易。但是,我国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而注册会计师对于这个问题也不给以太多的关注,因而都落入了上市公司的圈套之中。最后是公司之间的法律纠纷,随着上市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介入法律纠纷的上市公司也就越来越多,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财产损失和负债,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而且有些公司还会介入更多的法律纠纷中。为上市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审计风险。
第二,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除了公司的内部环境之外都属于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上市公司面对的外部环境因素很多,它们不仅为上市公司带来了盈利,同时也为他们带来的审计风险。首先,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群众对于审计风险缺乏认识和理解,而且不同的人对于审计风险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审计风险的责任承担者,只单纯的认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即由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部责任。这些都给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增加了风险。其次,上市公司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制度和经济工具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市场调节与政府的宏观调工协调统一,而且高科技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正是因为更为高级的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之不适应,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风险。最后,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有法律进行规范,法律是经济活动的尊则,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也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而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而且中间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使得对金融工作的监管出现了漏洞,为审计风险的产生增加了机会。
第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的因素。这一因素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使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另一部分是会计事务所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所拥有的职业道德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私人的利益,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违反职业规范,违背道德要求的寻利行为。而且为了赢得市场,会计师之间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竞争,如降低聘用价格等,有些甚至与公司合谋,在审计报告中作假以牟取更多的非法利益。而会计事务所方面,主要是他们对审计工作进行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体制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会计事务所缺乏法律依据,因而,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会出现各种质量漏洞,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威胁。
三、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
因为审计工作的失误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成为了审计人员与审计部门的首要任务。
第一,明确审计风险的责任承担者。对审计风险承担责任的主要有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因为目前审计风险的日趋增大,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不仅要严格的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严谨的态度,还要认清楚对于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那部分是由自身所应承担的,避免出现本不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措施来预防这种状况的发生。首先,注册会计师进行签约时,要在合同内将委托方提供完整真实的材料,而且还要向管理部门提交一份声明书,来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其次,会计事务所要考虑到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不断的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进行完善,健全审计体系,降低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风险性。
第二,完善会计事务所的内部体制,提高运行机制。会计事务所的内部机制运转的运转情况影响着审计风险的损害程度,而事务所的内部体制却是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且,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要以客观,公正,守信,保密的原则下进行,同时也要把这些原则作为制度完善的方向,为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的衡量标准。
第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素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强烈的职业道德,同时,审计工作还要有一个严谨的职业规范对审计人员进行约束与规范。所以,在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分析能力,判断力以及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以期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并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审计人员,进而控制审计风险。
第四,完善法律制度及上市公司的管理结构。公司内部的董事会,股东会议等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尤其是对审计人员部门的制度要进行完善,并在公司内部制定相关的规范对审计人员进行规范与约束。此外,还要提升外部的法律环境,完善关于审计风险的相关制度,加强审计的监管力度,为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海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2]周萍.《试论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 2000年第4期
农业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经营活动季节性和地域性比较明显,并且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类公司经营特点产生了特定的审计风险,近年来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也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农业类公司审计风险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1农业类公司行业特点
1)农业公司享受政策优惠。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不足,所以农业企业获得国家大力扶持。首先在税收方面,农业企业享受这一系列的优惠,税负较轻。早在2004年开始,国家就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和牧业税等。在增值税方面,农业产品增值税率为13%,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企业还可以企业免征所得税[1]。财政补助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对农业生产给予补助,范围广,涵盖农机,生产材料,水利等各方面,而且具有持续性,近十多年来每年都会有补助项目出台。2)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地域性、交易对象分散等风险。农作物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这是客观规律,目前无法改变。目前除了大棚养殖可以跨季节外,大多农产品还是靠天吃饭,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此外,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大多农业企业都是靠近农业生产地,呈现地域集中的特点。农业企业上游进货对象分散,有很多可能都是一些农业散户,下游客户也比较分散,可能是农户,超市,医药,食品加工等企业,形成企业复查的经营环境。
2农业类公司审计风险
1)收入审计风险。由于农业公司享受政策优惠带来促进企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造成造假成本低的弊端。一般收入造假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虚假收入如果要“逼真”还要缴纳所得税,这样企业需要支付的是真金白银的现金。但是农业类企业如果享受了税收优惠或者利用补助来填补,那么造假的成本无疑降低了很多[2]。其次,作为农业类上市公司还要面临资本市场激烈的竞争,而农业公司的利润率并不高,2015年行业评价利润率仅为4.50%,很难吸引投资者。所以,收入审计面临虚高增收入的风险。2)存货审计风险。农产品的存货可能存储相对分散或者生物资产位于水下等,造成盘点困难。2014年的獐子岛事件也反映了存货审计的难题,全面核实账实相符的面临的高额的审计成本,即使核实还要面临方法是否科学可行。正因为审计工作的困难,农业类公司更加倾向于可以借助计提、转回、转销存货跌价准备来调节成本,进而操纵利润[3]。3)往来账审计风险。由于农业公司供货方和客户较为分散,造成公司往来账较多。同时如果公司还存在在建工程等项目,会更加加剧往来账审计的复杂性。如果公司虚增利润,那么审计时需要考虑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金额是否准确,或者是否存在将计入应收账款的金额计入预付账款等混淆科目行为。
3审计对策
3.1关注企业往来款项的波动情况公司如果要虚构销售收入,难免要引起对应科目的变化,而现金流入的造假比较困难,更多选择从往来账上入手,虚增应收账款。开展审计过程中可以比较应收账款增长比例与营业收入的增长比例是否匹配,特别关注应收账款增长比例高于营业收入增长比例的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重点关注是否可能存在虚构客户的现象,是否是未披露的关联方交易。还需注意往来账分类的是否合理,有的企业可能存在更加隐蔽的方式通过预付账款等其他往来科目进行中转,将虚增的收入消化掉。
3.2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生物资产的监盘往往是审计的难点,由于很少有注册会计师对农业知识比较熟练,所以设计监盘程序时可以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4]。首先要了解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流动性、生长环境和计量方式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生物资产数量的合理区间、生物资产的损耗率的范围有大致的预判。具体审计工作应当关注生产性生物资产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确认、后续计量、折旧、减值等会计政策;关注生物资产减值是否发生,数额是否准确。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还可以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扩大监盘范围等。
3.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农业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从最初的小企业逐步做大的,企业创始人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力。农业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也是比较集中,大股东也是管理者,所以应该特别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有复杂的现金流,尤其需要关注现金的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采购的审批是否合规,现金收入是否及时入账等等。
3.4注重分析性程序评价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局限于财务数据,还需要关注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的逻辑联系,同时对公司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分析。尤其需要关注企业同行业、上下游行业的财务状况。一般而言,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指标不会有特别显著的差异,在审计时可以比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判断其指标的变化是否是正常经营活动会发生的。
参考文献:
[1]高莉贤.农业股频繁舞弊的手段、原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32-33.
[2]杨修荣,苏李.农业审计面临的问题、难点及应对措施[J]审计与理财,2013(1):18-20.
[3]程姣姣,陆菁琦.水产养殖业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以獐子岛为例[J].审计与理财,2016(2):20-22.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建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逐步分离,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量的投资者需要了解其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相对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近年来由于经营目标压力等各种因素,通过各种手段人为调整财务报表的现象屡禁不止,并呈现出普遍化、隐蔽化、方式灵活多样化的趋势,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一、企业调整财务报表的方式
回顾近几年来的相关案例,调整财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粉饰业绩、规避税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或是虚增利润
例如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商品购销、资金占用、资产托管、转移费用等手段把利润转入上市公司,或通过这种转账把利润转到低税收公司、亏损公司以逃避税收,并且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只是用“协议定价”等含糊词语简单表示。
(二)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及滥用会计估计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估计调整原本是为在会计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会计报表更真实、可靠,但目前却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例如,通过调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整成本,进而调整利润,在存货成本成上升趋势时由平均成本法改为先进先出法;通过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减少当期折旧,提高当期利润;通过降低坏账准备提取比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通过对残次商品及应收款项的不核销,虚增当期利润;通过已竣工在建工程的不决算,财务费用继续资本化,提高利润;对长期投资的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相互转换,以调整利润。这些改变应该详细披露其原因,调整其依据,预测对当期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但大部分企业却有意地回避,导致信息不畅通,股民利益无保障。
(三)主营业务发展不好的时候,利用违规方式调整利润
例如把募集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进行股票买卖,年末收取固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这种做法往往在本金回笼中存在重大风险;或者变卖家底。由于一般上市公司都存在一些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在不能完成当期利润指标的情况下,通过转让大大提高营业外收入及利润总额;个别企业还存在应收账款挂账,第二年重新购回的情况。
(四)对重大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不披露
例如有些企业存在重大诉讼,几乎可以确定要发生大额损失,甚至该笔现金流出会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怕影响股票波动或出于个人考核的因素,于是隐瞒不报;还有重大金额的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这是一种或有负债,如果不进行充分披露,报表使用人就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五)粉饰公司会计报表,夸大资产规模及美化偿债能力
目前银行对企业贷款信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主要依赖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等信息,这就给上市公司调整报表留下了空间。年末时很多公司通过出售债券、股票或贴现应收票据,甚至通过关联方的配合,暂时冲减应收账款,虚增现金流入量,美化偿债类比率。 另外,有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来进行报表重组,通过快速收购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规模和收益规模,以达到完成一定指标的目的。
二、关于应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几种思路
以上种种问题都是审计风险的临界点,注册会计师必须进行严密地调查、分析、取证、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自己的利益。在常规的规避审计风险办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考虑:
(一)保证充分的时间和专业的人员
由于具有审计上市公司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只占少数,有时一家事务所服务于几十家上市公司,审计任务又相对集中在年初到4月末之间;大部分上市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分公司、子公司又过多,分布地区包括国内、国外;审计人员有限,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底稿不够,程序不足。1997年的琼民源案就是由于从接受委托到出报告只有一周时间,时间太紧。针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实行预审,在时间宽松时解决大部分审计问题,例如10月份预审。这样,第二年的全面审计工作量就大大减少,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另外,现阶段上市公司大都为多元化经营,分、子公司业务性质差别也很大,进出口、零售、证券投资、担保、房地产等类型很多,审计人员往往很难全面了解,尤其是专业精通人员很少。目前,很多事务所为压缩费用支出,在业务旺季喜欢招聘一些年轻毕业生,他们的实际经验更少。所以在人员选派上要选有历史经验及相关业务性质经验的人员搭配审计,这样才能在材料收集中抓住重点以及辨别真伪,从而发现问题所在。
(二)透彻了解企业的关联方
关联方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或者被同一方共同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通过合并、兼并、租赁等资产重组,企业相互控制,共同控制,组建了纷繁的关联方,关联方交易已渗透到市场交易的各个领域。注册会计师要通过以往年度的审计底稿、董事会决议、股东名册等信息深入分析,找出隐藏的关联方,再根据市场行情分析利润率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企业在卖方和最终买方不变的情况下,由关联方在中间做转手贸易,分解毛利率,转移利润,或者实现关联方企业之间拆借资金。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相关行业的流通方式、利润率水平有比较全面地了解,透过表面正常的现象挖掘本质的问题。
(三)通过外部信息交叉稽核
随着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手段不断翻新,出现了外部单位配合造假的现象。例如企业存在期末贷款额大,负债率过高的情况,为粉饰报表,部分负债体外循环,不入账。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往往会给银行发询证函,要求提供贷款信息。部分银行为了效益指标等因素会配合客户出具不真实的回复,导致注册会计师很难了解真实情况,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有疑问的信息进行交叉稽核。以上问题可通过人民银行的贷款卡信息查询很容易发现。又例如进出口行业对进口商品体外循环以求逃税,在国内进口商和国外出口商为关联方的情况下,通过银行付汇程序很难查出问题,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海关信息对相关商品的统计数量和企业的入账数量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库存的问题。还有部分企业为了规避企业所得税,在发票管理不完善的地区通过多列费用来调节利润,甚至形成账外资金,注册会计师在发现收入和费用配比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银行信息查询了解资金的最终流向。
总之,不局限于简单的常规性函证,而是充分调动外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网信息进行交叉稽核,就可以大大减弱审计的风险。
(四)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目标及行业特征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它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是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知道企业想做什么,以及决策者每笔业务的目的是什么。例如,连续2年亏损的企业面临摘牌的风险,就会在第3年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如大力压缩费用、变卖资产、转移利润确认时间、关联方买卖,实现一种虚假盈利,完成短期目标。但这种做法却严重影响以后的持续经营能力。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定,并且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这些法规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有些业务表面看来合情合理,实际上收益却很难实现。例如外贸行业,部分产品出口不但不退税,还要征税。如果企业没有计提销项税,会计师对这个产品的相关政策又不了解,只是简单地核对发票、报关单、核销单等信息,就会造成利润表的严重不实,甚至经税务部门稽查后会出现滞纳金及罚款。上市公司要进行信息披露,很容易追究事务所的责任。
(五)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了解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地方性的规章制度,这些地方政策各有不同,对企业的最终审计结果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尤其在纳税调整方面,例如国内、国外的不同优惠政策、国内不同地区的优惠政策、招待费提取比例、残次商品核销报批程序等,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认真学习,充分了解。
【摘要】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对2010-2012年年报过补充更正公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综合考察了不同会计差错更正对审计风险的不同影响。从总体上看,会计差错更正发生或是更正项目越多,说明问题严重,管理层恶意操纵财务报表,公司内部治理恶化,从而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导致审计风险增加。进一步发现,涉及核心利润项目的差错更正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审计风险;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现象日趋频繁,根据研究文献统计,在2002一2006年间,我国a股市场进行差错更正的公司累计达到991家(沪市517家,深市474家)。这一现象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威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它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有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甚至产生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会对审计风险有影响。因此,有的信息使用者在错误接收和使用审计信息以致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可能将责任推卸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由会计变更产生的会计报表重述问题引起了上市公司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更有众多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almrose等(2000)对重述财务报表与审计师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研究了1995一1999年间在sec备案的416家有重述的公司样本,14%的样本有审计师诉讼。他们将重述区分为经济重述和技术重述,凡影响核心收益的交易、账户的重述为经济重述,包括利润表误报和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审计师更可能因经济重述而遭到诉讼,而且其中的收益重述是最主要的。
coffee(2003)从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认为利益关系迫使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没能及时纠正报表中存在的实质性错误,导致日后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他认为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
我国学者张为国、王霞(2005)以1999-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即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的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谢新风(2010)利用博弈的方法对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7—2009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幅度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的进行财务重述的动机。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与审计风险成正比,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越大,审计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某种分离,公司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公司的管理层都会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他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可能会通过虚构利润、虚假陈述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而会计差错更正是粉饰财务报告的很好隐蔽手段,操作比较快、运用范围广而且不影响本期利润。所以,管理层不惜被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达到不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的关键情况等其他目的。与此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审计收费水平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而达到规避不利审计意见的目的,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样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也会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审计风险。
因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我们以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年报补充更正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越多,则说明上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或差错(即存在瑕疵),意味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加大,审计风险提高。根据上述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差错更正,本文对审计风险与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做出假设。并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会计差错更正发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配股和巨额冲销等目的,使利润虚增或虚减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主要目的。而大多数公司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是使利润虚增的,少数使得利润虚减。会计差错更正对当期利润影响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也更容易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使得审计难度加大。而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多数是利润变动影响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从会计差错更正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来看,本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更正的会计问题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上,并据此划分为核心利润、非核心利润、税费相关和资产负债项目调整四大类别,这与gao(2003)、palm-rose and scholz(2004)的研究分类基本一致,我们用补充更正项目的类型来区分审计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和证券监管者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严重的补充更正信息,也即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信息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我国证监会经常利用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亏损等)来界定企业是否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应该退市或者是否有权进行权益再融资等。现有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
因此,相对来讲,涉及利润表的项目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相应地,带来的审计风险也更高。如anderson and yohn(2002)和魏志华等(2009)都发现,当财务重述内容涉及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项目时,市场反应更加强烈,相应的经济后果也更严重。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2010-2012年底过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共计207家,其中34家公司部分研究数据缺失,本文的最终研究样本为173家。本文的补充更正公告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cninfo.co
m.cn),研究设计中的其他变量数据大部分取自csmar数据库,但审计费用主要是通过手工查阅万得(wind)资讯数据库所搜集的。
2.审计风险的量化
因为审计收费主要是按照资产总额来确定的,因此本文在确定正常审计收费时是利用2010-2012连续三年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估算出正常审计收费的回归系数,然后再用这个一元回归方程来计算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正常审计收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按照样本选取标准和方法,共筛选出合格样本173个。经过统计发现,173个差错更正的公司中具有核心利润更正的公司有62家,占总样本的35.83%,反映了核心利润更正是会计差错更正中的常用手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最小值为2.2%,最大值为89.41%,比例相差甚大,说明不同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区别,这就有可能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对不同公司审计检查的审计风险不同。
2.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回归系数为0.439(p>0.1),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有可能是差错更正公司披露的审计费用不准确,导致审计风险误差大,回归结果不是理想。审计风险与核心利润的回归系数为0.000(p<0.01),这说明审计风险与核心利润差错更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2成立。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2010-2012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操纵公司利润的动机。(2)差错更正是上市公司利润虚增动机的主要变通手段。(3)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和审计市场的综合治理,于是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促进和监督,抑制重大差错更正的发生,需从多个方面对公司治理加以改善:要进一步设计最优的股权结构和形成合理的股权集中度;要控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要继续优化董事会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来有效激励和约束经理层;要加强监事会建设,设立审计委员会以确保内部监督的效力。
2.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投资者往往无法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这就要求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发挥其鉴证的作用。因此不应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只要能证明会计差错对发生当期的影响的确重大,而当时执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那么,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还在为披露差错的企业提供审计服务,都应当为其前期的行为负责。
3.完善证券监管制度
近几年来,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手段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一些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监管政策还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为避免上市公司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得自身目的,应对证券监管制度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u.s.generalaccounting office.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trends,market impacts,regulatory responses,and remaining challenges.gao-03-138,2003.
[2]palmrose,z-v.,and s.scholz.the circumstanc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non-gaap reporting:evidence from restate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4,21:139-180.
[3]heninger w.g.(2001),the associati on between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bnormal accruals.the accounting review 76(january):111-126.
[4]paul kchaney,kirk lphilipich,"shredded reputation: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5]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06-112.
[6]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65-71.
[7]雷敏,吴文峰,吴冲锋,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补充更正行为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一、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成因分析1.关联交易形式多样上市公司的规模一般会较大,所经营的业务也经常是多元化的,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宽泛,这些都给关联交易创造了可供隐藏的环境。为了保障大股东的权益,在广泛经营业务中利用隐蔽的手段进行关联交易,然而这些关联交易却会侵害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关联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有些关联交易与新旧经济业务混杂在一起,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风险。2.关联交易定价不规范上市公司和非关联方在交易中通常是按照公允价进行交易,但是上市公司和其关联方进行交易时定价就会比较灵活,经常采用协议价,然而协议价往往会比公允价高或者是比公允价低。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往往是交易的重点内容,交易价格是否公允直接决定了交易是否公平。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早已把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下称“36号准则”)中也规定了企业应该对外界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但是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和标准,也未明确法律禁止的定价方法。不完善的规定不仅不能监督制约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还有可能给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提供方便,也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带来更多的风险[2]。3.关联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在关联交易事项中,交易的双方通常都是独立法人,彼此间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交易双方,也就是关联方之间存在影响、被影响以及控制、被控制关系,这种关系使双方地位不再平等。有时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比如操纵盈余、改善报表所显示的经营状况,上市公司会运用它所掌握的影响力或者控制权来操纵交易,使交易不再公平。4.公司治理和内审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的好坏对于上市公司十分重要,如果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很完善,就可以带动企业形成一种正向的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会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在有效开展工作的同时能够彼此制衡。但是,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另外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不够健全,比如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差、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经常发生。公司治理不健全和内审监督不完善都会引起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增大。
(二)检查风险方面的成因分析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本应该客观、公正、独立,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往往很难做到。首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由被审计单位聘用的,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不满意,下一年有可能就不会让该会计师事务所继续审计。这就是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往往会对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独立产生影响。其次,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有帮助企业处理账务的业务,如果事务所过多地干预被审企业的日常业务,就会使事务所和企业的利益关系更紧密,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就不再具有独立性,也更不再客观、公正。当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错报、漏报时,会计师事务所里的审计师会倾向于忽视这些错报和漏报,就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检查风险。2.关联方及关联交易难以准确认定要想准确认定关联交易,就要先准确认定关联方,因为只有明确了哪些公司是关联方,才能准确界定关联方交易。“36号准则”中指出:“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4]。究竟怎样判断一方可以控制另一方、一方对另一方有重大影响呢?除了要按照相关规定外,还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判断,这样不仅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而且增加了审计风险。关联方关系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相应的关联交易也很难把握,有时使用一般的审计程序不太容易识别,这也就变相提高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3.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不充分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披露关联交易时仅披露出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经营性质、法人代表、主营业务等,对具体交易的情况,比如交易的价格、交易金额等信息却不披露。即使披露出来,也不会披露得十分详细。另外,上市公司通常不会主动全面披露隐秘的关联交易,这些都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全面了解交易相关情况。因此,公司披露中片面、模糊的关联交易传达的信息对于审计师来说不够充分,这也就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对策1.健全关联方交易披露的法律法规针对企业关联方交易中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与企业关联方交易相关的会计、审计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36号准则”对于关联方具体分类和关联方交易具体规定方面还有些不足。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57号》将关联方定义为:“某一企业所涉及的各方,其中一方有能力对其他各方实施重大影响,或者控制其他各方的管理和经营决策,从而达到防止交易中的一方或多方完全追求自身单独利益的程度”[5]。我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参考美国的定义方式来完善“36号准则”,规范对关联方的认定。2.准确判断关联方交易价格关联方交易审计中比较难把握的问题之一就是交易的定价问题,这也是隐含风险最大的问题。审计人员觉察企业交易的价格不公允时,应该把交易价格和市场上的公允价格或者企业对外销售时的价格对比,如果价格差比较大就应该重点关注。相关法律部门应制定具体准则明确要求企业披露关联交易中的定价政策、非关联交易定价和市场价格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判断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公允,进而判断关联交易是否公平。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仍存在很多问题,然而公司治理又会影响其他问题,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其中一条就是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比如完善股权结构、完善投票表决制度、建立审计委员会等,通过这些完善来减少关联交易的发生。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因为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肯定会存在某些缺陷,而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4.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相关的监管部门要研究并制定合适的惩罚措施和惩罚力度,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赋予监管部门相应的权力,对于关联交易披露不规范的行为,就要对该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及企业进行处罚,这样就可以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披露关联交易的相关信息。曾经有学者研究在关联交易中,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博弈,研究结果是监管部门的监管频率越高、惩罚力度越大,上市公司违规进行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小[6]。
(二)检查风险的控制对策1.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改变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雇佣关系的弊端,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可以用公开招标的方法选择审计的事务所。也可以事务所行业内相互监督互查,行业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进行相互监督检查,以形成行业自制的机制。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由该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以提高其独立性。2.辨析关联方交易,谨慎选择客户会计师事务所要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前,就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明确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谨慎选择客户,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保持谨慎的态度,评估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可信赖度,并且进行风险评价,当出现风险过高的情况,应当谨慎判断是接受该项业务还是拒绝该项业务。同时,不管是在审计的计划阶段,还是审计的实施、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该和管理部门维持良好有效的沟通。对于关联方交易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阐述和申辩,对有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这样既能找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所在,也能控制审计风险。3.正确选择审计程序和方法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对于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首先,关联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专门的审计程序来识别交易是否是关联交易。其次,没有一种审计方法能够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所以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从而获得更加充分,更加可靠的审计证据,更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作者:赵阿平单位: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公司绩效风险;内部管理;外部监管;审计收费
一、引言
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于1973年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定义: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即通过客观的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
审计收费分为三部分:一是审计成本费用,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利润,三是风险溢价,是指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费用。这里的风险包括很多,比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治理风险等等企业中存在的,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而使利害关系人向会计师事务所索取赔偿,由此导致的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声誉等的损失。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审计的业务量及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业务量不但在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很大部分也在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高。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确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主要考虑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的各种潜在的风险。
在实务中,审计风险是否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在审计收费中是否体现出对于审计风险的价格补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说明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但是本文剔除了以下公司:①未披露当年财务报告的公司;②当年新上市以及年报中数据不完整的公司;③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总样本数为2035个样本。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网—数据频道。对于公司违规处罚数据来源于证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1.模型选择
根据本文理论分析,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2.变量说明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公司综合绩效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别较大,综合绩效指数最高值约为69,而最低值不足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少则持有4.49%,多则持有85%的股份前十大股东关联度均值为2.56,即在前十大股东中存有关联关系的股东约为3。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人数的比重的均值为0.6,最小值为0,说明仍然有上市公司没有遵守证监会关于独立董事要占到董事会三分之一以上的规定。两职合一的均值为0.14,表明总样本中有367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位由同一人担任。公司违规的的比例较低,均值仅为0.02。另外,资产规模的均值为21,18%的公司所处行业为高风险行业,29%的公司地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33%的公司的审计结果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有限公司之居多。审计费用相差较大,审计费用的对数区间为11到17。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见表3。方程的R2为0.541,可见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F统计量为238.497,整个回归方程有显著统计意义。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除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平方项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较大外,其余均接近于1,因此认为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对相关假设的检验结果如下:
1.内部风险
(1)公司绩效风险。从表3中可以看出,综合绩效指数与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这就验证了审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审计业务时,会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绩效风险,因为绩效风险中不但包括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债务风险,还有发展能力风险,可以说是企业重要风险的集合。采用综合绩效指数能够全面的衡量这些风险,避免了采用单个独立的指标造成的片面性。
(2)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分别在1%水平上负相关和正相关与审计收费,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呈U型关系。这与郭梦岚等的结论一致[7]。这说明了审计师在确定审计
2.外部监管风险
公司违规风险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监管制度仍然不完善,处罚力度过低,处罚率较低,对于公司经营运行的影响力不够。事务所在考虑此种情况下,没有过多考虑外部监管风险所引起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另外,资产规模、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地域、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十大”及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否为合伙制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审计收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在划分行业的标准不同带来的差异。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2008~2011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公司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监管风险,包括公司的综合绩效风险、股东集中度风险、董事会特征风险与外部监管风险,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审计收费与公司绩效风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事务所对于综合绩效高、股权集中度适中、两职合一的公司收取了较低的审计费用;独立董事比例、前十大股东的关联度等其他治理变量和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性关系;外部监管风险和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也没有通过验证。这一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高度重视公司内部绩效风险与内部治理风险,对于审计风险收取相应的价格补偿,而对于外部风险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另外,除了考虑审计风险因素外,确定审计收费的其他依据是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公司所在地、事务所的性质、并且“十大”会收取声誉溢价。说明在中国审计市场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在审计市场被分运用。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审计风险,事务所确定的审计收费包含了对于这些审计风险的价格补偿(见表3)。
收费时,充分考虑了被审计单位的股权集中度,认为只有适中的股权集中度,才有利于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治理风险。
本研究在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时采取的是财务指标评价,没有考虑非财务指标,可能对企业综合绩效的评价造成一定的误差;虽然力求尽可能的考虑企业的各种风险,但是不可避免设计的相关因素并不能涵盖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洁琳.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10(10):35.
[2]刘小年,郑仁满.公司业绩、资本结构与对外信用担保[J].金融研究,2010(4):65-68.
[3]郭梦岚,李明辉.公司治理、控制权性质与审计定价[J].管理科学,2010(12):50-56.
[4]赵立三.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7(6):80.
[5]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26-30.
2003年,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N)新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修改了审计风险模型(张龙平和聂曼曼,2005)。200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并重新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成果,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有两个方面:审计职业风险与审计项目风险,审计职业风险是对审计职业界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和环境的总和,是从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角度来看待的审计风险(刘力云,1999)。现有文献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多从审计项目风险的微观角度出发,而从整个职业界的宏观角度研究审计风险的文献尚显欠缺。其次,近年来国内和国际的重大会计造假事件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总结这些会计造假事件的成因时往往会将审计风险不够列为原因之一,并提出要加重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如黄世忠,2001)。然而,审计风险并不完全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因而审计风险的控制也不能单纯从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入手以求彻底解决。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影响整个职业界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均衡措施进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一、审计风险的两个视角
审计风险的定义有两个角度: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与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风险的本质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刘力云,1999),而根据上述定义,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并不必然导致其遭受损失,因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而遭受损失的首先应当是投资者等会计信息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因此,这个定义是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在实务中很难区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往往将其进行综合评估(Hellia et al.,1996;Haskins and Dirsmith,1993)。而且,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均为被审计单位所制造或掌控,注册会计师只能评估而不能改变(张龙平、聂曼曼,2005)。可能因为这些原因,2003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审计准则也采用了这个模型。新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与旧准则的定义基本上相同。新准则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义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定义契合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被审计单位所制造或掌控而不能为注册会计师改变的特点(张龙平、聂曼曼,2005)。
如果因为注册会计师未发现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而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投资者就可能通过法律诉讼等手段追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由此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损失。这种因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并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才是注册会计师实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王广明、沈辉,2001)。可见,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是供给导向审计风险的成因,它构成供给导向风险的基础。王广明和沈辉(2001)将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根据新颁布的审计准则,该风险模型应当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该模型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最终承担的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还取决于诉讼风险的高低。至于诉讼风险,刘峰和许菲(2002)将其定义为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和发现后被惩处力度的乘积。而被发现的概论又取决于谁可以起诉注册会计师以及诉讼门槛要求两部分的联合乘积。
二、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分析
既然审计风险包括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两个视角,那么,对我国审计职业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现状的分析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首先,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而盈余管理往往被等同于会计造假,"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王跃堂、陈世敏,2001)。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源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监管政策,包括上市政策、配股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特别处理政策等(王跃堂、陈世敏,2001)。其次,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虽然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等制度,但只要"一股独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独立董事就难以保持其独立性(黄世忠,2001)。何况,我国独立董事还存在着工作负荷过重的问题,这些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被认为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黄世忠,2001)。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信息披露主要承担行政责任,而民事责任很轻,这种安排导致会计造假的收益很高,而成本过低,不能有效抑制会计造假行为(汤立斌,2002)。以上情况意味着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执业环境并不理想,上市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整体面临着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审计风险的供给角度来看,由于法律风险很低,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低的审计风险。根据刘峰和许菲(2002)的分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取决于谁可以起诉审计师,起诉的门槛和处罚的力度三个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责任较轻,因而惩处的力度较轻。在谁可以起诉审计师方面,我国的法院因为技术原因不愿受理这类诉讼,刘峰和许菲(2002)指出,红光实业事件中法院以诉讼理由不成立驳回了中小股东的起诉,而对银广厦事件,法院起初也以技术不足胜任为由暂不受理,直至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事情才有了起色,2004年5月,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会,宣布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证券市场投资人诉银广夏民事赔偿案件的诉讼时效从5月16日延长到8月15日(新华网,2004年5月14日)。但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给出了只受理经证监会处罚生效的案件等前置条件,这些都限制了中小股东起诉审计师的可能性(刘峰、许菲,2002)。在起诉门槛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原告举证制度,中小股东要起诉注册会计师必须提供证据,而中小股东本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审计工作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诉讼门槛被抬得很高。与此相比,美国采取的是注册会计师举证的做法,降低了中小股东起诉注册会计师的成本。
从审计风险的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进行的分析说明,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是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较高,这导致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并不理想,同时,由于诉讼风险较低,注册会计师真正面临的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也较低。
三、审计风险控制:一种均衡措施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究竟如何治理审计风险?同样,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采取措施,进行均衡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审计风险有两个视角,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是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供给导向的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如果只考虑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不考虑审计环境的改善,那么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不会降低,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会极大地增加。针对增加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有增加审计收费或者退出审计行业。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不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究竟应当如何治理审计风险?可以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角度进行分析。
审计的产生根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投资者)在将资本交给经营者管理时,要求经营者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如实报告受托经营情况。但矛盾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使经营者有歪曲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投资者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经营者需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承担责任,这就是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的恰当性承担责任即审计责任。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会计责任源于受托经营责任,所有者将资本委托给经营者管理时,还隐性地要求其履行"忠诚义务"(duty of loyalty)(Shleifer and Vishny,1999),这种义务包括如实报告受托经营情况的责任。如果经营者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在美国的集团诉讼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它使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可能因为会计造假付出惨重的代价,从而有效地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从审计风险的角度来看,经营者为了达到证券监管政策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属于应当由经营者承担的会计责任,但这种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我国目前的信息披露责任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要求太低,这样无疑恶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如果只考虑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而不注重改善其执业环境,则会导致管理层应承担的会计责任转移到注册会计师身上,实质上等于让注册会计师通过承担过多的审计责任来替代管理当局应承担的会计责任,结果就会混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审计风险的治理应从两个方面采取均衡方法进行。从需求导向而言,要强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加重会计造假行为的民事责任,赋予中小股东起诉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权利,降低起诉门槛,强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忠诚义务"。民事责任解决的是赔偿问题,如果投资者可以通过民事索赔从管理当局获得赔偿,则会改变管理当局进行会计造假的成本收入函数,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优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在此基础上,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不含有重大的错报,为此,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审计风险的评估执行实质性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的质量。在强化会计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审计责任就不会导致会计责任转移到注册会计师身上,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风险意识,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来降低需求导向的审计风险,起到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如此,审计风险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
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 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 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
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
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二)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
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
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
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四)两种模型的比较
以上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指引,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风险分析,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初次审计时首先进行战略风险分析,得出该公司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很可能,一则会把握重点审计领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二则会在未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上述案例还证明,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必须时刻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在审计时不能为了审计而审计,不能单纯追求审计底稿做得有板有眼工整而全面,形式上的合规实质上可能存在着对重大问题领域的忽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工具。运用该模型执行审计,既能挖掘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功效,发现并消除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又能够从整体上发现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而导致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国内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更显得尤为迫切。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意义在于:“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关键词:企业风险 内部审计 人员素质 审计方案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企业环境因素与企业内部审计共同作用下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的分析管理与企业竞争中都是有利的,先进的审计方法不仅可以强化企业内部的审计职能,更能促进企业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为企业实现最优的管理模式,利益最大化地发展目标。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类型
(一)体制引发型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组织模式在审计人员的业务工作中往往存在没有自主性和权威性,企业体制的不明确,不能有效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其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福利等费用都是由本企业解决,内部审计是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往往存在一些隐患性的风险。
(二)业务引发型风险
社会在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推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业务多元化,利润最大化地发展方向,使得企业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复杂,企业内部审计自然就变的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复杂的审计对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审计资料,加上高科技交易方式的广泛利用,使得内部审计出差错或者虚假信息也越来越多,这种失察的责任感就越来越大,这种因业务引发的审计风险为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方法引发型风险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多以账页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还未形成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抽样审计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易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计算机审计在企业内审中还较少应用。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素质低
审计风险与工作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作人员的素质往往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比如审计人员的判断力的强弱、专业技能、工作责任心、职业谨慎的强弱,这些都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这些都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代表企业监督和执行企业的经验项目,以其达到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判断能力上不能达到要求,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或者判读失误增加审计风险,使其无法达到审计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二)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从审计内容来看,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要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审计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审计人员在做结论的时候,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三)企业内部审计局限性
1、审计方法的局限性
由于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范围也越来越广,审计人员很难实施详细审计,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不管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2、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企业的业务发展与经验模式不可能永远不变的,小的企业可以发展为大的集团,连锁,股份公司,而大的企业,也可能面临兼并、改制、收购等问题,这是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审计就由于这种企业内部的复杂关系,来带了巨大的困难,审计风险必然增加,特别是在资产重组,或者联营公司,或者母子公司的时候,审计风险会大大增加。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解决对策
(一)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
(二)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审计风险,在公司内部审计前,制定一个全面的、合理的审计方案,从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分析了解,通过分析公司内部的经验管理、控制制度等角度出发,对公司效益、财务等在以外的审计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全面剖析,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风险。通过情况下审计师和被审计企业是可以选择的,审计师可以根据审计情况进行选择来避免风险,而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工作计划,是企业的整体部署的一个环节,这是必须无条件的按计划进行的一项工作,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公司的经验规模、业务关系、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考虑,对存在审计风险的部门进行重点对待,以期尽量的避免审计风险,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面对子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审计工作要重点对待,在审计人员力量、时间、等方面的安排上,要周密考虑,通过这样的有序的审计工作方案,公司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减少审计风险。
(三)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
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强有力保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通过企业的规模来确定其审计组织的形式,分支机构,以及效益原则的控制制度,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来控制、影响其审计过程,完善其准则。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有层次,有次序的进行管理,从主管到单位或项目,然后再细分,做到质量有人把关,把任何潜在的风险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审计风险,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使审计任务、审计方案流程环环相扣,这样的工作经过实践与改进以后,可以制定出完整的制度,使审计工作真正实现出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审计风险;审计定价
作者简介:高万青(1968-),男,河南孟津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公司理财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4-0150-06收稿日期:2013-02-16
引言
客户风险状况是审计师制定审计计划和执行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对审计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由于企业经营风险无法通过审计程序化解,审计师可能面临诉讼、行政处罚以及声誉损失等风险,审计师会索取风险溢价。审计风险与客户公司治理状况密切相关,公司治理影响客户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我国上市公司间治理水平差异较大,这为从公司治理层面研究审计风险并考察其对审计定价影响提供了机会。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定价研究主要关注公司财务特征以及特定风险如盈余管理、担保风险、监管风险等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型审计师获得了品牌溢价,但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因素对审计定价影响、大型审计师在低风险客户是否也获得收费溢价这两个问题,还未给予充分关注。
公司治理优劣决定了信息披露质量,所以,信息披露质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公司治理水平。本文以深交所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代替公司治理的优劣,以深交所上市公司2001年~2005年作为研究样本区间,并采用IMR(逆米尔斯系数)和两阶段回归计量控制审计师自选择行为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的关系,并对不同规模事务所对风险的敏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结果越好,审计定价越低;大型审计事务所对基于信息披露质量的审计风险更加敏感,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审计定价越低,这种倾向在小型事务所中并不突出。
一、文献述评
(一)公司内部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
国内外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改善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信息披露质量是公司治理的结果,信息披露质量体现了公司治理状况。公司内部治理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及运作机制,而这两者与信息披露质量密切相关。
首先,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谢志华 等,2005);其次,董事会构成会影响信息披露质量,越独立的董事会信息披露质量越好(Klein,2002);再次,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专业性的体现,对信息披露产生积极的作用(王雄元 等,2006)。
(二)独立审计与信息披露质量
独立审计与信息披露质量间可能存在两种关系。第一,信息披露质量是独立审计监督的后果,是对内部治理缺陷的一种平衡手段,它有利于降低成本(Watts et al,1983)。第二,信息披露质量差异导致不同的审计需求,即独立审计具有信号传递功能,优质公司会借用审计师品牌声誉,增强财务报告可靠性,提升公司价值(Toeh et al,1993),此时独立审计与其说具有监督功能,不如说是一种信号传导机制。鉴于上述两种理论解释差异,在考察信息披露质量与审计定价关系时,必须控制审计师自选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
1.西方审计风险定价模型及经验证据
(1)Simunic(1980)模型。Simunic(1980)从经济分析角度开创性提出了审计风险定价模型:
E(C)=cq+E(d)・E() (1)
审计定价包括审计资源成本(含正常报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E(C)表示审计费用,c表示审计资源单价(包括正常报酬),q表示客户购买的审计服务资源数量,E(d)表示审定财务报告给第三方带来损失的现值,E()表示审计师承担损失的概率。而且,E(d)/q0,即审计资源的投入会降低审计风险,但审计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率递减。Simunic(1980)最早用经验数据验证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的关系。
(2)Houston等(1999)模型。Houston等(1999)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风险因素作了分解,模型为
E(C)=cq+[E(d)・E(γ)]+[E(f)・E(p)] (2)
模型(2)将与审计定价相关风险分解为两块,即重大错报导致的诉讼风险以及与重大错报无关的非审计风险。E(C)、c、q的含义与模型(1)相同。E(d)表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预期给财务报告使用人造成损失的现值,E(γ)表示审计师承担该预期损失的概率;E(f)表示由非重大错报引起的预期损失现值,如企业经营失败可能导致针对审计师的诉讼,会给审计师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E(p)表示审计师承担该预期损失的概率。审计师应首先评估风险,然后确定最佳审计资源投入量q。由于审计资源投入边际效率递减,当投入的审计资源达到最佳点后,无法依靠增加审计资源投入来降低风险,因此,审计师无法通过增加审计资源投入来化解全部风险,最好选择就是对无法降低的风险收取风险溢价。Houston等(1999)采用实验方法验证了上述观点。
(3)Houston等(2005)模型。Houston等(2005)对模型(2)作了扩展,提出模型(3):
E(C)=[cq+(E(d)・E(γ))]+[E(g)・E(l)]+[E(t)・E(z)](3)
模型(3)中,cq、E(d)・E(γ)的含义与模型(2)相同,但模型(3)将非审计风险再分类,分为剩余诉讼风险和非诉讼风险。E(g)表示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无关的预期诉讼风险损失的现值;E(t)表示与当期财务报告有关的非诉讼因素引起的、影响审计师未来收益或损失的现值;E(l)、E(z)分别表示E(g)、E(t)发生的概率。根据模型(3),与审计定价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传统的审计风险、剩余诉讼风险和非诉讼风险,Houston等(2005)用实验方法证实了上述风险因素在审计定价中都得到体现。
2.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中国相关实证文献很关注公司财务状况对审计定价的影响(韩厚军 等,2003;张继勋 等,2005),而且发现大型事务所获得了品牌溢价(伍利娜,2003),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引起的风险影响了审计定价(宋衍蘅 等,2005;李补喜 等,2005),担保风险也影响审计定价(张继勋 等,2005),监管风险对于审计定价也具有影响(李爽 等,2004),有少量文献已关注到公司治理、成本与审计定价间的关系(蔡吉甫,2007;潘克勤,2008),而对信息披露与审计定价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周颖,2012)。
笔者认为,(1)上述文献虽研究了审计风险的某些特定方面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但源于公司治理的审计风险如何影响审计定价,还缺乏深入研究。现有的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关系的文献,都选择了分散的公司治理特征指标,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2)有关文献都发现大型事务所获得了收费溢价,按照风险导向审计原理,不同类型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敏感性应存在差异。是否无论客户公司治理和审计风险如何,大型事务所都向所有客户索取了高价?随着公司治理改善,审计定价是否会有一定程度下降?解读上述问题,对全面认识中国审计市场的审计定价机制是有益的。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师规模与审计定价策略
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在于审计工作重心前移,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在于公司内部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重心前移到公司外部环境和公司治理层面,而且认为公司治理缺陷是审计风险的集中来源。大型事务所具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能力,其审计定价策略受审计模式影响应较大。第一,对于风险较低客户,大型事务所更能合理分配和节约审计资源。第二,不同规模事务所对公司治理风险敏感程度不同,风险溢价定价策略不同。
国际四大审计事务所及本土规模较大事务所接受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应早于国内小所,上述猜测从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指南的起草人名单中可看出,国际四大审计事务所以及国内大所是起草人中的重要力量,而小所的代表在起草人名单中很鲜见,说明大所对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掌握比小所好,大型审计师对源于公司治理的风险应更加敏感,并影响其审计定价策略。
2.信息披露质量、审计风险与定价策略
(1)信息披露质量、财务状况、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笔者根据所研究的1624个样本对信息披露质量与对应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各种主要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根据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对各种指标进行了分组均值检验(限于篇幅,没有报告具体数据),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资产负债率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显著正相关。分组均值T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低的组,其资产负债率显著较高,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产生净现金流量显著较低。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持续经营能力和经营风险,说明信息披露质量好的公司,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相对较好,经营风险较低。
客户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很可能导致事务所的经营风险。围绕事务所诉讼案例的研究证实,当客户财务状况恶化时,审计师因审计契约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同样,客户陷入财务困境使得客户将减少或不能支付审计费用,这将直接影响审计师获利水平,而且也可能导致审计师面临代价高昂的法律诉讼。
(2)信息披露质量、重大错报与审计风险。公司内部治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盈余管理和财务操纵行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治理存在内在联系,即公司治理越好,信息披露质量越好。为了降低审计失败和遭受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事务所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甚至可能在签订审计契约时向上市公司索取风险溢价,这将导致审计定价上升。然而,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能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财务操纵行为,使审计风险下降,最终导致审计定价下降。
(二)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提出研究假设:
H1: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越好,审计定价越低。
H2:相对于小型事务所,大型事务所对源于信息披露质量的审计风险更加敏感。
三、实证检验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笔者以2001年~2005年期间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初选样本,根据研究目标,对初选样本执行筛选程序: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剔除净资产为负的公司;剔除财务指标或数据缺失的公司;剔除年报审计费用不能确定的公司;剔除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最后获得1624个样本公司。其中2001年308个,2002年265个,2003年357个,2004年335个,2005年359个。
2.数据来源
数据通过两个途径取得。一是数据库,财务数据、行业分类等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是否属于民营、年报主审事务所、年报审计意见、上市公司注册地来自于CCER;二是手工查找,各年度各上市公司注册地物价指数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取,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获得,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费用、合并报表包含子公司数目通过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整理获得。数据处理采用SAS 8.2统计软件。
3.研究模型
笔者使用审计定价模型和审计师选择预测模型。审计定价模型采用OLS回归方法,审计师选择预测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模型具体如下所示,模型中变量定义见表1。
表1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变量定义IQ-C信息披露质量等级变量,取值1、2、3、4,分别表示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IQ-D信息披露质量二分变量,当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不合格、合格时IQ-D=0,为良好、优秀时IQ-D=1BIG15样本公司聘请了2002年被中国证监会赋予专项复核资格的事务所,则BIG15=1,否则BIG15=0LnFee年报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SIZE上市公司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SQSUBS样本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目的平方根RECA年末应收款项/年末资产总额INVA年末存货/年末资产总额LEV年末负债总额/年末资产总额ROE本年净收益/年末净资产CHANGE如果样本公司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则CHANGE=1,否则CHANGE=0PINDEX上市公司注册地省份每年物价指数BH如果样本公司发行了B股或者H股,则BH=1,否则BH=0PC如果样本公司属于民营上市公司,则PC=1,否则PC=0Locatj哑变量,样本公司注册地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或浙江,Locat1=1,否则Locat1=0;样本公司注册地为福建、江苏、山东或辽宁,Locat2=1,否则Locat2=0;样本公司注册地为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或河北,locat3=1,否则locat3=0;样本公司注册地为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古、河南、山西、云南或,locat4=1;否则locat4=0YRi哑变量,当数据所属年份为2001年时,YR1=1,否则YR1=0;当数据所属年份为2002年时,YR2=1,否则YR2=0;当数据所属年度为2003年时,YR3=1,否则YR3=0;当数据所属年度为2004年时YR4=1,否则YR4=0Induk哑变量,根据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进行的划分
LnFee=Iq+Auditor+Bh+Pc+Top1c+Top1s+Size+Sqsubs+Reca+Inva+Lev+Roe+Change+PIndex+∑4j=1Locatj+∑19k=1Induk+∑4i=1Yri(4)
Auditor=Iq+Bh+Pc+Top1c+Top1s+Size+Reca+Inva+Lev+Roe+∑4i=1Yri+∑19k=1Induk+ε(5)
(二)研究结果
1.单变量分析
由表2可见,65%样本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在良好以上,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中位数为3(表示良好);有20%(319个观测)样本公司聘请了曾被证监会赋予专项复核资格的事务所;样本公司平均ROE接近0,中位数5%;有7%公司发行了外资股,有23%(367家次)样本公司属于民营上市公司。
由表3可见,IQC和IQD与LnFee显著正相关,IQC和IQD与SIZE显著正相关,说明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公司规模较大,较高审计定价是由资产规模引起的,IQC和IQD与LnFee间的关系需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才能确定。此外,民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外资股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好;信息披露质量越好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也越好,而且信息披露质量越好,越不倾向于改聘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2.多元回归分析
(1)基本回归分析。表4是审计定价多元回归分析,因变量是Lnfee,考察变量是IQC。回归1发现IQC显著为负。回归2是小所组回归结果,发现IQC为负,但不显著;回归3为大所组回归结果,发现IQC显著为负。另外,在回归1中Big15显著为正;PC在回归1和2中显著为正,说明民营上市公司因缺乏政府支持背景,审计风险相对较高,支付了较高审计费用;Change显著为负,说明市场竞争较激烈,低价竞争行为较严重。其他财务指标回归系数与预期和以前研究发现是一致的,不再赘述。
表2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名称平均数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偏差总和IQ-C2.723140.67―IQ-D0.651010.481061BIG150.200010.40319LNFEE12.8812.9011.6114.850.46―SIZE21.1221.0717.9224.230.85―LEV0.470.480.010.980.18―RECA0.200.180.000.760.12―INVA0.150.12-0.020.900.14―ROE0.000.05-11.563.340.57―BH0.070010.26121PC0.230010.42367SQSUBS2.512.45011.921.21―表3主要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变量名称BIG15IQ-CIQ-DLNFEESIZESQSRECAINVALEVROEPCBHPINDCHANTOP1CBIG151.14**.11**.18**.12**.07**-.10**-0.02-.09**.16**-.06*.23**-0.020.050.05IQ-C.15**1.93**.10**.23**.11**-.19**.07**-.11**.31**-.10**.11**-0.05-.07**.09**IQ-D.11**.87**1.08**.19**.10**-.16**.06*-.08**.26**-.09**.07**-.06*-.08**.06*LNFEE.21**.12**.09**1.56**.35**-0.040.04.17**.07**-0.03.08**-.06*-0.050.02SIZE.14**.25**.20**0.58**1.32**-.17**.07**.22**.19**-.21**.15**-.06*-0.00.18**SQS.08**.11**.09**.41**.37**1.07**.15**.15**0.01.08**.10**-.08**-0.01-.15**RECA-0.09*-.20**-.16**-0.03-.16**.05*1.16**.21**-.25**.13**-.11**-0.03-0.01-.13**INVA0.02.09**.08**0.03.09**.15**-0.001.27**-0.040.030.010-0.04-0.03LEV-.11**-.13**-.09**.16**.20**.15**.24**.27**1-.11**.08**-.08**-0.04-0.01-.10**ROE.05*.12**.11**-0.00.08**0.00-.13**0.01-.20**10.02.05*.05*0.03.08**PC-.06*-.10**-.09**-0.03-.22**.09**.12**.06*.09**0.021-.09**-0.05-0.01-.32**BH.23**.12**.07**.11**.18**.12**-.10**0.04-.08**0.02-.09**1-0.01.074**-.11**PIND-0.01-.08**-.11**-0.02-0.04-.08**-0.01-.05*-.07**0.02-.09**-0.001.19**0.04CHAN0.05-.05*-.08**-0.040.000.00-0.01-0.03-0.010.02-0.01.07**.16**10.01TOP1C.05*.09**.06*0.04.20**-.16**-.12**-.07**-.10**0.05-.31**-.11**.07**0.011注:(1)上三角中为SPEARMAN相关系数,下三角为PERASON相关系数;(2)**、*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显著(均为双尾检验的结果)
表4信息披露质量与审计定价基本回归分析
变量回归1(全样本)系数T值回归2(小所组)系数T值回归3(大所组)系数T值INT6.2818.94***6.3117.58***7.388.07***IQ-C-0.03-2.04**-0.02-1.42-0.08-2.16**BIG150.166.93***BH-0.04-1.07-0.02-0.46-0.12-1.88*PC0.052.08**0.062.25**0.020.35TOP1C-0.07-1.22-0.04-0.6-0.20-1.3TOP1S-0.67-2.17**-0.71-1.98**-0.93-1.4SIZE0.2720.01***0.2617.27***0.299.09***SQSUBS0.089.22***0.088.23***0.073.58***RECA0.070.810.151.65*-0.20-0.86INVA-0.22-2.65***-0.21-2.35***-0.17-0.85LEV0.101.75*0.040.670.332.09**ROE-0.03-1.73*-0.03-2.20**0.241.13CHANGE-0.07-2.52***-0.06-1.96**-0.06-0.94PINDEX0.002.28**0.013.03***-0.01-1.34行业年度地域控制控制控制N16241305319Adj-R20.460.440.49F(Pr>F)34.91***(P
(2)控制审计师自选择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控制审计师自选择对审计定价影响后的回归结果,其大多数变量回归结果及显著程度与表4基本一致。结果表明预期选大所且实际选大所的客户支付了显著高的审计定价,预期选大所而实际未选大所的客户并没有明显节约审计费用,预期不选大所而实际选了大所的客户也支付了显著高的审计费用。
(3)其他稳定性测试。为了检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作了如下稳定性测试:(1)采用IQD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指标。(2)采用2001年~200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平均审计市场份额(以审计客户资产总额排序为标准)处在前10和前15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大型审计师的替代变量。(3)剔除OLS回归后残差超过3个标准差的样本公司。笔者在作了上述重新回归分析后,发现原来的结论没有改变。
四、研究结论
笔者采用2001年~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及其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考察了信息披露质量、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的关系。在控制了财务变量、审计业务复杂程度、物价变动影响、审计师变更、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等因素后发现,信息考评结果越好,审计定价越低,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型事务所中更为突出,说明大型事务所对审计风险更为敏感,可能原因是大型事务所较早地接受并运用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更加关注客户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这一发现对已有文献中关于大型审计师获得审计收费溢价的结论做了局部修正。
上述发现说明,审计事务所尤其是小型事务所及其审计师的风险意识应该加强。国内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审计师面临生存压力,风险意识整体不高;不同类型事务所的风险识别能力及敏感程度存在差异。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投资者为保护自身利益,上市公司经营失败、股票价格异常波动都可能导致审计师遭受诉讼,从而造成相应损失。为此,审计师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在客户接纳、审计定价过程中更多关注各种风险因素,并采取放弃客户、加大审计投入、索取风险溢价等手段加以应对。
参考文献:
蔡吉甫.2007.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3):65-71.
韩厚军,周生春.2003.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报酬研究――上市公司实证数据分析[J].管理世界(2):15-22.
李补喜,王平心.2005.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91-99.
李爽,吴溪.2004.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J].审计研究(1):13-18.
潘克勤.2008.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1):106-112.
宋衍蘅,殷德全.2005.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来自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72-77.
王雄元,管考磊.2006.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6):42-49.
伍利娜.2003.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1):113-128.
谢志华,崔学刚.2005.信息披露水平:市场推动与政府监管――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J].审计研究(4):39-45.
张继勋,陈颖,吴旋.2005.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分析――沪市2003年报的数据[J].审计研究(4):34-38.
张继勋,徐奕.2005.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1):99-116.
周颖.201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审计定价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HOUSTON R W, PETERS M, PRATT J H.1999.The audit risk model, business risk and auditplanning decision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4(3): 281-298.
HOUSTON R W, PETERS M, PRATT J H.2005.Non-litigation risk and pricing audit service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4(1):37-53.
KLEIN A.2002.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3(3):375-400.
SIMON S M HO, WONG K S. 2001.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 ext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 Taxation.10(2):139-156.
SIMUNIC D A.1980.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8(1):117-161.
TEOH S, WONG T J. 1993. Perceived auditor quality and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68(2):346-366.
WATTS R, ZIMMERMAN J.1983.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3):613-633.
(编校:蜀丹)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udit Risk, and Audit Pricing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the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Shenzhen Securities Exchange
GAO Wanqing
(School of Financ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