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

时间:2023-06-18 10:4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48-03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教学,而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显然,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及现状

1.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历史证明,教学方法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就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梁,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然而,从国内有关教学理论的文献来看,很难找出对教学方法完全一致的界定。笔者现将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归纳如下: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把高校教学方法定义为: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薛天祥认为:高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徐辉认为: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综合。不难看出,对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外乎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枯燥”、“守旧”、“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等问题的现状,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改革建议。有研究者总结: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照搬国外比较成功的教学法案例来全盘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二是不善于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脱离教学实践。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对教学方法创新没有客观的认识,较为普遍的是认为:教学方法创新,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对此,潘懋元先生指出“高校教学方法并无绝对优虐之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寻求剔除所谓不好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或剔除传统方法而采用现代的方法,而是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关于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识比较薄弱;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是批判的部分采纳,而是全盘否定;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也正是高校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和现状。

3.国外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做了详细介绍。涉及到美国探究式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引进了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的经典教学方法。专家学者还总结了很多有突破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学科中,并且提供了大量学科论著,涵盖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借鉴作用。提出了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对中美两国大学普遍的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对日、美、俄三个国家的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总之,这些研究都是力求在教学方法的观念上有所突破,方法上有所创新,对以后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很多研究者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等方面。

1.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多样化,既要培养基础宽广、博学多才的通识人才,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面向专门领域、工作熟练的技术精英。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选取正确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则要求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2.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有人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水平,而教学方法并不重要,认为高学术水平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是并非都是出身于师范院校与专业。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其实,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同样研究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所以,高等院校也应该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

3.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很多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是因为存在以下弊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偏重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研究能力。

4.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何将直接决定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还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一大指标。离开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教学论”将会枯竭。

由此看来,对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革和创新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使教学方法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工具式作用。

三、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措施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探寻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地、有效地调配高等学校中的人、财、物以适应高等学校内部的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过程。对于高校的管理,同时也是重视教学方法创新的,但大多数只是放在了文件上,在实践中却缺乏必要有效的措施。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只有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地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还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系。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问题,等等。针对此类问题应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如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高校应及时对教师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等科研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做到从基层抓起,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都有要求。这里面也包括树立教师创新意识。只有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每个教师必须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用以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强素质修养。同时,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尤应注重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的学习。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将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当面临教学困难时,教师要冷静思考并总结,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这样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

3.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但也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高校应该树立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甚至超过教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是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型的合格人才。

4.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在科学技术产业下诞生,它的应用标志着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具直观性。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成了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种选择。现代教学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改革了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育任务。

5.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高校教学名师有名声、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艺术、教学成就,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受人敬仰。高校教学名师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具体有如下作用: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意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接受名师的授课经验或心得,对教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教学名师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氛围,使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所以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良好途径是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作用。

四、小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教学方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学工作本身极富创造性,“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不断的实践、摸索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高校应该鼓励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学方法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逸,朱少英.高校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J].高教研究,2006,(9):32-33.

[2]王义遵.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邓军,李菊英,谢自芳.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J].大学教育科学,2007,(1):68-70.

[6]孙丽芝.解读困惑―高校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训;ISW

0 引言

教学技能是指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文案、教学技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等技能性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属于能力范畴,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教学技能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手段。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技能欠佳,纵然知识渊博、能力超然,也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国家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大批非师范类毕业生加入了高校教师的队伍,他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却没有接受过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有关研究发现,我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文案不齐全、讲授方法不新颖、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恰当、教学语言基本功不过硬、教学板书不规范、教学组织缺乏章法等教学技能欠佳的诸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更为有效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势在必行。

1 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逐渐走向“政府主导,培训网络体系协调,举办学校实施培训”的培训体制。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教程》中,也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部署。毫无疑问,我国的教师培训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 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

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 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虽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有关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但我国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并且一直都只在师范生中开展。普遍采用的微格教学模式训练方法,通过小型化的缩减的教学实践活动,借助记录声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经过观摩示范、角色扮演、重现记录、分析评价、反馈校正等一系列程序,对每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然而这种方法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割裂了教学行为与教学情景的密切联系,不能把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 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建议

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益。基于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一部分。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各环节应积极参与行动,各负其责,各行其道。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并理解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高校教师提出总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应兼顾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高校长远的发展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证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高校和教师应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提升教学技能。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训练获得”。教师教学技能也应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提升。学校及教师自身应敏锐洞察,及时更新观念,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以教育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师训练模式,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及未来发展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让高校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在培训中提升。同时,教师自身应加强主体培养意识,主动加强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3)结合加拿大ISW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加拿大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一种为期24-30小时的强化集中训练,采用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参与者的教学技能,其最初是由温哥华大学的道格拉斯・克尔(Douglas Kerr)团队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对教师资格认证的需要,于1976年创建的,到现在已成为整个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学院、大学、研究院实质性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教学实践为主,以教学理论为辅,让学员(准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其核心特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研讨会式的培训形式。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式训练,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既要进行自身授课训练,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授课,并按照一定要求给出听课反馈。ISW的这种组织形式让参与者在平等互助、互相学习、协同工作、共同提高的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对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高效学习的好机会。参与者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可以集中研究和讨论课堂设计、教学技术、媒体应用等各种教学问题,并通过研讨,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他人的良好做法或给出的建议中,不断地实践、思考、分析、借鉴和提高,甚至还可以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单复制以前成功的做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创新发展教育理念。

(2)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在ISW的训练中,对包括备课、建立学习环境、授课及总结等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参与者准备的每一堂课,都必须按照ISW备课教案模板(如图1所示)书写教案,体现对“引入(B)”“学习目标(O)”“课前摸底(P)”“共享学习(P)”“课后检查(P)”“总结(S)”,即BOPPPS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事实上,这个设计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若能很好完成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该堂课成功了,而完成这一要求的训练,就是对教学技能最直接的锻炼。

(3)科学合理的培训周期。设计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是培训的最直接目的。ISW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备3次课,写3次教案,组织3次课堂讲授,同时以听课学生的身份给出3次反馈意见。这种设计科学合理,3次设计中,第1次能让参与者知道怎样组织一堂课;第2次则让参与者熟悉了一般课堂的组织方法;而第3次就使参与者不知不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此外,每次课的教授时间设计为10分钟,这种设计同样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10分钟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对于要求给出反馈意见的听课者来说也不会显得太过冗长,而10分钟的讲课训练还有利于培养教师干练的教学风格。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各种改革实践层出不穷,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更新观念,规范教师准人、培训制度,将我国现有培训手段与国际先进的培训模式相结合,有计划、分批次地在新老教师中开展教学技能强化训练,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目前,加拿大模式教学技能培训――ISW模式已得到了加拿大乃至国际高等教育届的认可,我国部分高校也已意识到该模式的优越性,台湾、福建、北京等多所高校已逐步引入该模式开展教师培训,或派遣年轻教师专门赴加拿大参与培训。进一步学结该模式的特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是有效提升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92.

[2]王桂波,王国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9-182.

[3]付八军.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74-78.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47-01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培训多元化及自主学习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下,要使高校教师实现自身的多方位培养,从而促进应用型大学转型成功,就要探究与重视多维度培养理念在高校教师培训中的设置。笔者通过对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课程的深刻分析与实践应用,从定位维度、路径维度及应用维度三个层面分析培训的重要性,实现教师培训的力度、广度及深度,进而起到促进高校实现应用型转型,提升教师质量及价值的作用。

一、从定位维度出发设置师德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环节,树立新手型教师的精品意识,培养其综合素养,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对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其道德修养进行明确的课程定位,使教师在育人的前提下树立自身精品人格观念。国培项目设置《教书育人,师德为先》《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应对》等课程,由“教书育人”的行动理念出发,通过对教师职业的解读及人生规划的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导入,提出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要严格要求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利于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的精品理念,促进教师深刻理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涵义并能够付诸行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今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并且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建议采取合理适当的减压解决方法,有利于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修养其创新性人格,对于学生“以身示范”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路径维度出发设置教学观摩课课程、观课评课及主题研讨环节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及时应变能力

通过对教学观摩课程的学习,总结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点,分析课堂导入的方法,从而选择与自身所授学科以多种角度出发穿插趣味性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语言适当表述形式的采用及互动方式的新颖都可以促使课堂气氛的活跃;在观课评课环节中,设置四种不同学科的微课视频进行观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梳理总结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例如:教师(教)――学生(学)――知?R吸收检验(回顾实际应用)的总分总结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图示导入――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首尾呼应的完整教授结构等多种教学设计方法,使教师通过讨论、总结、梳理、反思四个过程结合教师自身教授的学科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明确教学策略及目标;在主题研讨交流的环节中,小组形式的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可以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及知识梳理的表述能力,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及应变能力的提升。

三、从应用维度出发激发教师创造力,设置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及信息化的手段课程环节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时代下教学方式的更新换代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技能,而熟练掌握教学配套模式成为目前教师教学的最大化需求,在增添教师的教学艺术方面也相当必要。因此,对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的讲解与深化,能够使新入职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创造、课堂操作的表演及课程安排的审美方面有所提高;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制作相关学科的可视化图表、以动衬静的多样化视频及实时的场景叠加效果,可以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质量。

四、结语

以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为例,分析总结出通过定位维度、路径维度及应用维度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式地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能力及信息化应用能力进行培训的必要环节,从基本职业素养培养到教学能力培养,再到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最后实现全新型人才培养,在培训课程中的设置是比较可观的。由此可见,在教师培训方式多元化、自主学习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自身应该整合多样的培训方式归纳总结,寻找准确的自我定位,充分吸收多维度培训理念,实现高效的全能型人才培养。因而通过对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的深入分析,配合吸收其相关学科合理的多维度培养方式,并结合教师自身特点树立教学策略目标,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提升教学和科研的附加值,从而匹配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教师需求标准。

第4篇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70-02

“慕课”是MOOCs的谐音,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是近两年全球范围内新兴的一种在线教育模式。2011年,“慕课”起源于美国Stanford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万人在该校Udacity在线课程平台上注册学习;2012年4月Stanford大学创建的Coursera在线课程平台学生人数超过100多万;同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Harvard大学联合建设edX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第一批课程学生注册人数突破37万[1]。目前,Udacity、Coursera、edX并称为“慕课”的“三架马车”。随着“慕课”在线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中国也迅速响应。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加盟“慕课”,与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签约,并宣布共建中文“慕课”,现在已有多门共享课程在中国大陆上线。“慕课”正如来势汹涌的巨浪,冲击着高等院校学生,也冲击着高校教师。面对着势不可挡的“慕课”浪潮,如何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一、“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

“慕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别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公开课程。“慕课”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1.规模大,慕课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课程受益者可无限扩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甚至现代教学视频和公开课远远不能及的;2.课程质量优秀,一方面名校名师保证了课程品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来自于全球著名高校,是各领域的资深人士,另一方面,“慕课”视频生动有趣,由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慕课”制作,充分利用了视频、动画、微课程、测试等辅助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关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互动性、实时性好,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提出并及时得以解答,形成线上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学习社区,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不到的。

“慕课”已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教育革命[2],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显现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随着“慕课”的强劲发展,一旦学生找到了通往免费大学教育的捷径,他们还会来到实体大学学习吗?还愿意坐在几百人的教室中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吗?当世界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高等院校以及高校教师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慕课”的到来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担心,也导致了教育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将表现在国家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

二、“慕课”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高校教师应该敏锐洞察“慕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警觉即将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做好思想和实战准备。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面临挑战

深受学生认可和喜爱的课程是教师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大多高校对教学、科研重视程度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大都远少于科研方面;同时,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博士学位一定程度反映了专业知识的深度,但知识的广度不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人文、品德、修养等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高校教师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很多综合类的知识需要补充和完善。另外,很多高校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的工作经历,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这就导致了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动手能力亟待提高。

(二)教师授课形式与方法面临挑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以板书和幻灯片为主,呈现出教师满堂课“填鸭”式灌输、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授课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慕课”的授课形式不同于传统45分钟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程都按知识点切割成几分钟的“微课程”,并且知识点间的关联都经过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这符合人脑认知的规律,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同时,“慕课”教与学的互动更有效,教师不再只是低头对着计算机屏幕讲,根本不顾学生的反应,而是可以通过手写板、微视频等方式将许多问题和知识点连贯起来,学生只有完成或答对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学习,犹如游戏通关一样。两种授课模式对比可见,传统授课方法亟待改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三)教师的创新能力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调查表明:很多高校教师仅把教书育人视为谋生手段,对已习惯化、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不想改变也不愿改变;思想陈旧保守,缺乏创新的胆量和勇气,怀疑自己的创新能力,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创新,诸如此类的消极和惰性心理,严重阻碍着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在“慕课”引发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竞争中,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高校教师应对“慕课”冲击的对策

“慕课”正在改变着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应该受到国家、高校、教师的共同关注。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提前警觉,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选课人数的流失,甚至面临失业的危机,因此,建议高校教师关注以下方面。

(一)理性认知“慕课”浪潮,扩宽知识的宽度与广度

“慕课”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不论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受,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高校教师必将面临冲击和挑战,只有理性迎接,积极应对,才能成为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成功者。要充分意识到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MOOCs,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储备广博的各方面知识,丰富人生的阅历,这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借鉴“慕课”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慕课”具有知识点独立、时间短、师生互动及时等优点,这一切取决于“慕课”教师的精心设计,制作时要分析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控制时间,精心设计讲解过程,这也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也能真正树立并践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潜心研究教法学法,合理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严谨而生动,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设备、互联网等,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可增加课件制作的元素,加强动态课件的展示。例如,平时课件大多是静态文本配以相应的图示,教师只是对照图示讲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疲劳,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每隔20分钟插入一些动态视频,就可以起到缓解学生视疲劳、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从而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帮助。

(三)创建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前录制好授课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看视频课,课堂上主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答疑和测试等教学活动。“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慕课”有着传统课堂难以做到的开放性、互动性、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名校、名师等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也有着“慕课”无法取代的地方,如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交体验等,因此,二者结合必然可以扬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将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积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真正成为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

(四)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凝结了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可以借鉴“慕课”在线平台实施过程,例如一门完整的“慕课”从设计、录制到最后上线要付出一个专业团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有人专门负责课程规划和设计,有人专门负责视频录制、编辑,有人负责道具制作,有人负责网络在线维护等等。高校教师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打造尽量完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提升教学质量。

(五)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实践技能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教师应该具备广阔的视角,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通过各种会议、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创新灵感和动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可以定期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效提升自身价值和教师职业魅力。

“慕课”正以洪流不可逆转之势影响和冲击着中国的高等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这种冲击也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高校教师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

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第5篇

关键词 数学专业 师范生 教学改革 EEPO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9

Feasibility Study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Mathematics Students of

Normal School based on MS-EEPO

CHEN Qingmei

(Baise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Baise, Guangxi,533000)

Abstract MS-EEPO effective educ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by a large number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mode has not been introduced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 MS-EEPO education has general applicability, reasonable MS-EEPO effectiv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used in college mathematics students,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univers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MS-EEPO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make the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change, but also can make the university mathematics classroom effect is improve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 mathematics.

Keywords mathematics professional;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reform; EEPO effective education

追求高效n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早日达到这一目标,文中将EEPO有效教育教学方法引入高校师范类数学专业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1 EPPO有效教育的发展现状

EEPO(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有效教育是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孟照彬教授花了近十年时间而创建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其融合了中西方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即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三维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效教育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EEPO有效教育中的课型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应用研究已经得到专家的审批及立项,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的形式来实现的,其将学、思、行这三种有效形式有机结合,提倡广大教育者及受教育者虚心向世界学习优秀文化,注重效率优先,大胆创新,进行过程优化等,使我国教育立足于国际视野。其令学生学得快乐和学得有效的新机制,受到了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2010年全国有18个省的部分中小学已经实施了有效教育。2011年11月在“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现场会”上,有关专家对试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EEPO有效教育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大学、中学、小学等都受到了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青睐。赖小琴提及师范毕业生职前接受有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其认为岗前培训对于刚毕业的师范生来说只是短暂的时间,在短期内消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未免有些吃力,而且简短的理论学习,没有真正的实践教学,可能会出现无法把握好课堂的现象。

2012年6月到9月广西钦州学院相继开展了三期“EEPO有效教育”教师培训班,率先在广西区高校建立了“EEPO有效教育”改革试点。陈德钦分析了有效教育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优点及开展有效教育需解决的一些问题,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余达锦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这为今后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普映娟等对地方高校数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显示,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等。目前高校数学专业的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其难度较大,难免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数学专业课的学习便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就降低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下面对EEPO有效教育应用于高校师范类数学专业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

2 EEPO有效教育的积极作用

当前高校师范数学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法已经过时了,高校教师不断地尝试着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知识和能力都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但是一直以来都缺少一个完整的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讨论不够积极,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而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更别提体会学习乐趣。有效教育在当前中小学校教学的应用已经得到专家们的认可,由于它的普遍适用性,也符合当代高校数学课程改革趋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1 EEPO有效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校中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在教师运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课堂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步伐。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提倡的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理念。有效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本身也能受益匪浅,教师本身的教学积极性也相应得到提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课堂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2 EEPO有效教育对高校教师的促进作用

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目前该方法在中小学得到了一线教师的青睐,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克服职业倦怠。

EEPO有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其被引入到高校数学课堂,对高校数学教师的备课、授课及教学反思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但因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将有效教育引入高校课堂,部分教师并没能理解EEPO有效教育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可能会出现职业倦怠,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有效教育的基本理论,并鼓励高校教师充分利用高校科研的优势,将教学、科研及培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也能将其运用自如。

有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课后反思与策略改进。有效教育要求教师既要认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点,也要认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还要注意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维及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教学感悟。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3 有效教育对当前数学专业师范生的积极作用

2.3.1 有效教育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当前数学专业学生对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大,较少学生有预习复习的习惯,甚至部分学生觉得课堂乏味,听课困难,作业难做。教育者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得难,做得难”的问题,首先就从课堂教学方法上开始进行改革,寻找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解决学生学做两难的问题。而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有效教育七要素组合功能,即学生通^听、看、讲、想、做、动静转换,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智力水平、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对EEPO有效教育的训练,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课堂学习,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等。

2.3.2 有利于师范生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高校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亲身体验数学的乐趣,养成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优化高校师范生数学课堂,教育者可以通过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对目前高校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给高校数学教学增添魅力,以使学生在全新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2.3.3有效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师范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周奋在《师范生就业现状透析》中总结了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范类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第二,师范生就业要求日益提高;第三,就业供给压力过大与就业需求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第四,限制政策;第五,师范生不当的就业观,对动态就业这一过程的认识有所欠缺。

鉴于此,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指导其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等,只是提高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部分策略。然后对于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教师而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了解最新教学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EEPO有效教育是近年来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热捧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经过实践验证,它对提高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师范毕业生应该跟上时展步伐,积极学习和掌握好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有必要的。赖小琴将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师范毕业生职前培训。事实证明该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职前培训时间过短,可能存在部分师范毕业生对新知识消化不良,不能及时深刻地理解、掌握和熟练地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若将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课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亲身体会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带来的乐趣和成效。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地听”转变成“主动地学”,在课堂中感受有效教育的精髓――“三性三动”,即知识性、个性和创造性,互动、能动和主动。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了解和掌握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及操作方法。

3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有效教育缺少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高校教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效教育的理论知识?

第二,有效教育在高校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实施,如何使用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第三,高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不同,不再是追求成绩大幅提高,有效教育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以上几个问题亟待得到解决,以促进EEPO有效教育的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EEPO有效教育虽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灵丹妙药,但经过研究发现,学生对EEPO有效教育的学习兴趣较浓,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这将改变以往“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难”的现象。若将EEPO有效教育应用于高校师范生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就亲身体验EEPO有效教育,长期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学生们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这对于学生将来毕I后从事教育行业有很大的帮助,新一批师范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能够与时俱进,可以直接和中小学校接轨,为中小学校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在EEPO有效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中得到收益,教师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提高。但是,目前对有效教育的研究还较少,今后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 赖小琴.MS-EEPO有效教育在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报,2012.1:156-158.

[3] 陈德钦.EEPO有效教育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3.28(5):73-76.

[4] 余达锦,杨淑玲.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22-129.

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水平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道德 问题 对策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

编辑整理本文。

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5 

[2]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 

第7篇

一、引言

近五年入职的老师(简称新入职教师)更是站到专任教师的半壁江山。作为社会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输出者,作为国家未来创造者的培育者,高校、高校教师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新入职高校教师大多为非师范类毕业研究生,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其教学能力如何,如何评价其教学能力,是每个大学必须要研究的话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当今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所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导向作用,科学配置教师人才资源,激励教师不断自我进步,全面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短板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对其教学水平认可度不高”。所以构建一个推动人才培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变革,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如:张大良等(2009)指出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评价方式。宁虹(2010)数学形式表示出了教师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能力进行了量化。喻莉等(2012)从评价角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何静(2015)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需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并采用多元方法进行评价。贾佳(2009)、龚江泳(2009)、匡胤(2008)、彭秋霞等(2007),陈世保(2013)运用了粗糙集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来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型。段俊霞等(2014)、马海涛(2004)借鉴了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路径。纵观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相关文献,大多从高校全体教工着眼研究,却鲜有针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近三年入职教师,研究其教学能力评估问题,希望能为高校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三、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研究新疆某多民族综合性高校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群体关于该校教学能力评价系统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认识不到位

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项评估,使新入职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有个初步认识,新入职教师思想灵活,教学方法多变,且改造空间巨大,通过该项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自身教学水平,定位教学能力,从而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但是该校的教学能力评估主要是针对全体教工,且目的与教师的晋升、绩效挂钩。不同的群体教学能力评价目标有偏差,评价体系就应有所不同,纵观大多数院校也均采用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显然有所不妥。该校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同老教师一样,没有考虑到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能力评估时同行评价占比较大且流于形式,失真率较高。

2.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结果的反馈不及时

调查院校教学能力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一阶段是教学中期学生纸质评教。二阶段教学末期学生网上评教级同行评教,评教结果至下一教学期末反馈结果。教师只能在下一教学期期末内知道学生给自己的网上评教分数,但并不知道在同行评教中排名。由于反馈时间较长,往往知道其教学意见时该课程已教学完成,不能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导致信息失效,从而评教失效。

四、完善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方法建议

1.提高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目的的认识性

新入职教师是教学的新鲜血液,是教学最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计。通过教学能力评估,可以使他们清楚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认识到差距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反思与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建立及时的评估信息反馈系统,为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创造渠道。加大学生评教的比重,学生是教学能力的直接体验者,能最直接的反应较能力,也能最直接的提出新入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十分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评教是他们的义务与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

2.凸显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指标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上针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专有的评估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是解决现今培养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在已有的具有普遍性评估标准之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教学反思能力。新入职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大多在实践中一点点提高,拥有想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2)教学板书能力,板书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有着理清教学思路、熟络教学内容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除特殊课程外,大多数课程授课均采用此种方式授课,多媒体授课能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易产生照图宣讲,没有教学思路的反效果。(3)课堂应对能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是新入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作者:杨芯琪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李爱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2013.

[3]张军凤,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2.

第8篇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高校教师;教学新模式

一、手机新媒体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挑战

海量信息通过手机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渗透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手机不仅拓展了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空间,而且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进而扩大了他们的信息容量,使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们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固有知识。同时,高校青年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探索心较强、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手机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新鲜功能也使他们容易对手机“上瘾”,这些都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青年学生变身“低头族”

手机———高校青年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搭载微信、微博、视频、直播、游戏等手机新媒体后,摇身一变成为击败青年学生的一把“利剑”。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人行道上,亦或是在学生宿舍里,处处可以看到“埋头”抱着手机的“低头族”。据了解,在课堂上,大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都曾用手机做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聊天、玩游戏、刷微博等。部分学生反映,在课程内容苦涩难懂的时候,自己并没有选择“更加全神贯注听讲或者与教师互动讨论”,而是带着厌烦情绪和逃避心理,转而沉浸到轻松愉悦的视频、微信、微博等手机新媒体当中。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本该是青年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思考总结能力的最佳时机,但部分学生往往会因懒惰而选择“捷径”———通过手机新媒体查阅网络答案,或是直接让同学将做好的题目答案拍照传输、誊写为自己的作业答案。期末考试时,不少学生利用手机建立“互助讨论组”传阅答案或者在网络上寻觅“助考大神”,抱着侥幸的心理“通过考试”。近年来,因手机新媒体作弊被处分的学生在所有违纪处分学生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因手机作弊受到两次及以上处分,最终拿不到学位证,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判断力,导致他们过于依赖手机新媒体上的信息,虽能广泛涉猎,但都浅尝辄止,这种“快餐式”体验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青年人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

手机新媒体给高校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的单向性知识传授,教师单靠陈旧教材的备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必须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旧式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新式课堂,提高课堂内容的交互性;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学课件质量,用精美的课件、动听的音乐和丰富的视频素材等提升学生课堂的感官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宽,对教师教授内容、学术观点的质疑能力增强,教师如果不及时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授课质量,那么其学术权威性和师者形象将受到严重挑战。再者,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考评体系也要随之转变,以往“一考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通过提高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质量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制定更加综合、客观、公正的考核办法来引导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成才。

(三)对手机新媒体认识不足

在手机新媒体已经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现实背景下,个别教师秉持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一味给予手机新媒体以否定的态度,不仅没能将手机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我所用”,而且还将利用手机新媒体学习的学生视为“玩手机”和“不务正业”,他们寄希望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手机信号,或者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施行“无手机课堂”等,通过这些途径摆脱手机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相反,也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好分寸、过于依赖手机新媒体,认为它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将未经深度加工考究的网络资源直接通过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互动学习,或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自学,就连学生作业的完成、缴交和批改等也完全依靠手机新媒体,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略了国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等“三全育人”的要求。[3]如果一位高校教师对手机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长处与弊端认识不足,将导致其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充分运用手机新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手机新媒体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机遇

手机新媒体方便快捷、交互存储性强、高移动性和便携性、知识碎片化和功能多样化的特性也给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4]

(一)拓宽了教师自我提升渠道

手机新媒体较强的交互存储性决定了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利用手机新媒体进行充电备课,提高自己的课前准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若要运用手机新媒体中的声光电功能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就必须掌握手机新媒体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并且能熟练操作相关新媒体软件,这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施能力,即教学融合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使高校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灵活地将教学方案付诸实践。课后,手机新媒体自带的匿名教学评价功能,可以分章节、分专题、分时间段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真实地评价,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举措,精准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反思的实效性。同时,手机新媒体搭建的课程建设、课程交流、课程协作平台,提高了教师同行教学难题解答、教学成果共享和教学问题探究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稳步促进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

(二)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手机新媒体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长足而多样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课本+黑板”“讲台+书桌”这种已经无法吸引现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传统模式,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中得到解脱,树立了“人本位”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以“翻转课堂”为例,它在教学理念上以授课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合作为前提,在教学技巧上以展示学生成果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专业指导为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的进度、深度和难度,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手机新媒体与教师教学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只在课堂中从事“教学”活动的授课方式限制,使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契合了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思想活泼、爱动好动的特点,给“爱学、好学、乐学”的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新的教学方式使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升华自己、使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改变了原有模式中教与学对立的局面,促成了教师和学生“你———我”的伙伴关系,营造了教书与学习互融共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丰富了师生的交流途径

手机新媒体上搭载的各类通讯工具,如微信、QQ、微博等互动性强的交流工具,在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建构了多元化的沟通桥梁,使“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壁垒被打破,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解决了“学生下课后就再也找不到任课教师”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惑和难题,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线上“一对一”学业辅导。同时能适时根据同学们反馈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亦可以将教学计划和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上传通讯平台,方便学生提前做好课程预习,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建议,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手机新媒体可以向校内外学生图片、声音、文字等融媒体信息,定期推出优质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丰富了师生之间学习沟通方式和交流渠道。另外,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本人乃至学生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新媒体及时关注到学生所发“QQ说说”和“微信朋友圈”,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生活向导和心理疏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利用手机新媒体推动教学发展的路径

面对手机新媒体“风暴”的强势来袭,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充分运用手机新媒体给“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互融共生的教育过程带来的机遇和契机,引入教学新模式,打造“教+学”沟通平台。

(一)正视手机新媒体,提升运用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教师如不正视手机新媒体、提高运用能力,将无法实现手机新媒体在教学发展中“为我所用”。[5]首先,高校教师要了解手机新媒体的特点,既要看到它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强对手机新媒体“双刃剑”功能定位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各种教学资源能辨别真伪、存善去恶,让手机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出正能量的声音。其次,通过专业培训、同行交流和实践探索等途径增强自己对各种手机新媒体APP功能的了解和运用,寻求手机新媒体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契合点,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发出质量高、效果好的教学载体。最后,善于发现运用手机新媒体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讨、持续更新、定期升级,让手机新媒体成为教师“教好”的助手和学生“学好”的帮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服务。

(二)引入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面对手机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并适应青年学生对手机新媒体的“依赖”和“上瘾”的现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手机新媒体,引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开放性、研讨式教学模式。首先,高校青年学生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会使用手机新媒体,受众广、使用频率高、契合青年人的年龄特点,这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手机新媒体。其次,面对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开小车”的状况,高校教师应通过课前手机新媒体素养培训、课中运用手机新媒体互动交流提问、课后对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参与课程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等,多途径提高学生参与手机新媒体课堂的有效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坚持手机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不能一味推崇手机新媒体,夸大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结合当下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将手机新媒体课堂的“新”与传统授课课堂的“实”二者相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29-02

党的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当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而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正走向深入,国家的强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打造都离不开对教育的切实重视。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顶层系统,直接承担着社会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因而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并进而影响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课堂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渠道,因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其重要抓手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缘起

之所以强调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至少缘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高等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长期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这是导致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运用重视不够的首要因素;所谓“两张皮”现象,是指长期以来,由于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科研成为影响高等学校声誉与实力的关键因素,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的中心地位则遭到较大的削弱。在此基础上,科研实力甚至直接成为影响教师地位与收入的主要因素。目前,尽管各高校在其管理工作中宣称科研与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两条腿”,即提出教学是中心而科研是核心的评价标准,但这一标准至少带来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理解视角来看,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与解读,“中心”与“核心”这一说法让很多教师无法正确认识与评价二者的地位与关系,进而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其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客观存在着科研成果容易量化而教学质量难以量化的困难,使得科研工作实际成为影响教师职称、职务和待遇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高校教师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因而便产生形式上强调教学而实际上重视科研的现象;最后,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的本科院校,科研水平高低、科研项目总金额的多少,直接成为迅速提高学校声誉的重要法宝,而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形见绌。正是由于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这种两难境地,使得无论是新建院校还是其他老牌高校(职业院校除外),在实际工作中都十分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导致一线教师无法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倾注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落实上来,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二是长期以来,一些高等院校无视国情校情的变化,没有将招进来与送出去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紧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普通专业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实用性人才需求缺口大而普通理论型人才却培养太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浪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见,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即由招生规模大小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高低以决定能否就业创业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与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其就业率与创业水平。

总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的这些问题,是评价指标权重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打破教学与科研地位相对平衡的结果,最终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因而,以信息化为推手,重新定位好教学这个中心,重新审视和认真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推进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信息化与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意见》的出台,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突飞猛进,则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关系紧密。因此,认真思考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之间的关系,成为抓好高等学校质量教学工程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水平。人才的培养,主阵地在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其主要考察指标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方法,都是好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满足对信息时代学生的要求,从而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新一代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运用已越来越普遍。在网络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为主的信息传播载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学,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偏好,因而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带来的便利,全面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广泛传播与适度运用,也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长期以来,科研促教、科技兴校的观念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共识。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课堂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则为这种改革与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信息化时代,一些教育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如果运用得当,则有助于实现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革新,使之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反之,如果无视信息化时代的学情,仍然单一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则无法形成倒逼之势以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如多媒体教学法、颠倒课堂教学法、在线课堂等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则无法诞生。目前,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合理运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借助这一影响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相应地,教育实践对象与媒介的不断演化,客观上要求教师的应对策略与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

1.思想上高度重视

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凭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保,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因此,一线教师都应该看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主动地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2.注重学习和积累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教学所面临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看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在不断加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和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现代教学的适应能力。虽然一些地方高校目前在软件与硬件建设与运用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但让思想与技术走在现实的前面,提前作好技术方面的准备,一旦硬件成熟,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的力度将大大提高,这样可避免待条件成熟时出现的各种不适。

3.注重团队合作

信息化时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硬件的综合熟练运用,这必将有助于提高辅助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但如果不依靠团队之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显得相对乏力与费时,但如果依靠团队的力量,优势互补,必将大幅度节约教学资源与降低教学成本,从而提高办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注重利用网络资源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信息大量产生、传播并大量共享的时代,作为高校教师,为了弥补优秀教学资源与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我所用,从而降低劳动成本,避免重复劳动,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5.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

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领导、同行、学生以及教师本人是重要的评价主体,而学生却是更重要的评价主体。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可见,在信息化时代,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必须要学会与学生自由、平等、公平、坦诚地进行互动与交流,认真并谦虚地倾听学生的合理建议与善意批评,并根据教育规律与教学规范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6.教学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改革 素质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先生在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推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是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那么,我国高校教师的现状如何,高水平教师的具体要求又怎样,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何着手呢?

一、高校教师的素质现状

当今高校教师队伍其主流是好的,“双高”教师(学历高、职称高)不在少数,整体素质结构优良。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1)重学历不重学力、重职称不重学识的现象十分普遍。正如且东先生所言:“大学在乎的就是学历,整个中国认的也是学历。现在即使有钱穆和沈从文那样的人,恐怕也同样是无业游民,大学是不会破格邀请他们做教师的。”[1]这些人的学历职称上去了,但其实际水平并没有上去。正如一教授自嘲为“驴粪蛋”(外面溜溜光,里头一包糠)一样,这种现象虽非全体,但也并非个别。当今高校“拥有教师头衔的人也是满天飞舞,可是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这是不争的事实。连中学、小学都教不好的教师,从没站过讲台的行管人员都可以给大学生上课,只要他有一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因为现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多,且随意性大,而专业教师往往都不愿上,所以学校对任课老师的任教资格的审查力度并不是很大。另外,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开设新专业、新课程,教非所学、教非所研的现象并非个别。(2)部分教师专业相对陈旧,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是他们的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除了所教专业,其他门类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一概不知。(3)重科研不重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部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科研上,教学则只要能对付得过去就行。所以现在的高校,全身心投入教学,认真研究教学,潜心教学改革的教师少之又少。(4)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严重缺失。在当今的高校,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领导,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的风气是越来越淡薄了。师范教育出身的,还靠多年以前所学的那些残缺而浅薄陈旧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非师范出身的,则完全凭经验、凭个人的理解和主观意愿来行事。(5)大部分教师对市场社会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学校以外的世界,不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学校教育完全是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脱节。(6)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而责任心不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的说来,高校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现状堪忧,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部分高校中,不少人简单地认为,一个人只要懂什么、会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师不过是“吃开口饭”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实在可悲,更可悲的是一些已经做了教师的和准备做教师的人也有这一类糊涂认识。自己知、自己会的与将其转化为他人知、他人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是两码事。这之间有一个如何有效地转化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促进人发展的问题,有一个如何遵循与尊重人的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保证受教育者的身心愉快和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的问题。[3]事实正是如此,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说:“即使是硕士、博士,如果不是教育专业方向的,那么,他们并没有受到过教学的专门训练,没有相关的教育学知识。然而,大学教师基本职能的教学(教师职业的主要工作),是可以不必接受这种专门的职业训练就可进行的吗?教学本身并无特别的原理、原则和技巧可学吗?它的职业性不值得被关注吗?回答都应当是:不一定!”[4]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科学的层面讲,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是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的;从艺术的层面讲,它具有很强的方法性与技巧性,独特性与个性化的东西很多,内涵很深,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同时,“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你懂得某一个学科并不等于你能教好这一学科”。[5]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系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章办事,依法从教。否则,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与引领的,教学同样如此。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邢永富教授认为:“教育思想能够认识和把握教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揭示教育发展和变化的未来趋势。”“人们一旦掌握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改变教育实践中的某种被动状态,获得教育实践的自由。”[6]“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7]“人们学习和研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自觉地分析、评价和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及活动――这是提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水平及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8]“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由教育外行变成教育行家,都需要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能力和素养,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9]“理想的和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以此统率文化知识的传授、驾驭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实际上就是能够用教育思想感召人、启发人、激励人、引导人、升华人。缺乏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就成为没有灵魂、没有内涵、没有精神、没有人格、没有价值的过程,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人的教育。”[10]

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没有现代人才观、价值观、发展观,没有市场意识、服务(社会市场学生)意识,就不会有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智能型人才(而不是知识型人才)、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这些人才的。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主体式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始终把这些思想与理念贯穿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实际性、针对性与时代性,也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实验、去实施。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所教专业的热爱、没有对学生的挚爱,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起码的良心,对教学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而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那么教学中就会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会是一句空话。在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在外办公司的、搞投资的、设工作室的、从事第二第三职业的人可谓比比皆是,跑课题跑职称跑官成风、休闲娱乐成风,对教学、教改则少有人问津,对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前途出路和未来发展则基本没放在心上。且东先生在《大困惑》一书中引述他人之言说:“在市场欲望蛊惑下的欺骗性教育里,我们除了残次品和市侩外,我们还能向社会输送什么?在学校迅速脱贫奔向小康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教育被金钱后的奄奄一息,是理想被践踏过的尸横遍野。”[11]此语虽然尖刻,却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催人警醒。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们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认真敬业的职业态度、高度的职业责任、应有的职业道德心、饱满的职业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教师们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如果教师想到的只是去挣钱,只是去搞科研,只是去搞学历搞职称,而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不去认真研究教学,不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那么,不仅会戕害学生,亵渎自己,教育也会因此而步入歧途,走向末路,甚至误国误民。

4.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破除旧的,建设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并使用自主、合作、探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求新求变品格。正如扈中平先生在《现代教育学》一书中所言:“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应具有的活动取向,包括不断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不断超越自己的愿望和冲动。创新精神是教师的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者。”[12]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没有不满现状、不落窠臼、无私无畏的人格品质,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胆识与豪气,就会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就不会大刀阔斧地去改革,他就不会勇敢地去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时代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积淀创新教育素质,贯彻创新教育精神,研究创新教育方法,推动创新教育发展,争做创新教育的实践者与先行军。

5.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新时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是专家,同时还应是杂家。这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广博的知识结构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而且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其次,在学生的学习探讨中,对学生各种质疑的引导解答,教师均可以做到应对自如,给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恰到好处的指点;最后,还能增强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尊重,等等。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教师的学识修养应该是专、精、深、尖,应该是心无旁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面对科学日新月异的事实,我们不能不说尚存不足。扈中平先生在《现代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认为教师不需要什么宽厚广博的知识――因为教师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这种看法未免有些浅薄。知识广博的教师与知识面狭窄的教师,知识深厚的教师与知识浅薄的教师,学历高的教师与学历低的教师,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教师与没受过严格训练的教师,其层次、境界、眼光、思维,乃至其人格魅力,肯定不在一个层次上,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深刻持续的影响肯定是有区别的。”[13]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学科间的融合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如果教师不去学习研究、没有深入了解,就不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大学教师,对所教专业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透彻详尽的把握,是很必要的,同时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刘献君教授曾说:“大师级学者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14]要达到陈寅恪先生这样的境界,没有对专业研究的通盘了解和透彻把握,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这还不够,当今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专业学识以外,还应熟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你不懂教育学,就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懂心理学,就不懂得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不懂学科教学法,就不了解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不懂社会学与市场学,就不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懂未来学,就不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及未来人才之素养要求与培养方向;不懂方法学,就不了解方法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站到哲学的高度,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哲学思维去考察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哲学思想的思辨型人才,等等。可以说,课堂教学方法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要改,既与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又与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眼界是否开阔、思想是否深邃、思维是否活跃密不可分。

6.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黑格尔说,方法学是所有学问中最高明的学问。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改革,是关乎人的教育、培养及其发展的学问,既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又涉及思维学、方法学、社会学与未来学;既是方法技巧问题,又是理念原则问题;既是学校教育问题,又涉及市场人才需求问题;既是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又是学校教学质量问题;既是教师的教学问题,又关乎学生的前途出路与持续发展问题;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又不能脱离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问题既复杂,涵盖面又广,待探讨的东西又多,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聪明才智,没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举步维艰,难有成效。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闻其言、察其色、观其情、知其心的敏锐观察力,有敏捷的感知力与随机应变的反应力,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深邃开阔灵动的思维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作出调整;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反思每次课堂教学方法的成与败、得与失、有效与无效,并针对具体实际进行研究,从而作出改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开场白的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步骤的安排、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为何学)、问题的讨论设计,还是技能的训练、板书的设计及作业的布置,都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至于教学中是以教师讲为主,还是以学生学为主,师生如何配合、怎样协调,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有效互动与和谐沟通,建立什么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高质优效,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比较思维、辩证思维与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自我智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深谋远虑,出奇制胜,常教常新。

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具有对市场与社会的深入了解。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为达此目的,高校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际,全面了解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层次要求,明确认识当今社会需要的已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知识型书生型人才,而是能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只有面向社会、贴近市场,彻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才能迅速适应社会,熟练开展工作,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过去那种高校与社会严重脱离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生存与发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具有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与态度。自由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民主开放是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中心地位。书让学生自己看,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思考讨论由学生自己组织;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拓展学习空间,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评价考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求,不断创新,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看法。那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书本的奴隶、应试的玩偶做法完全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必须坚决废止。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认识的正误、态度的积极与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关教育的生存发展,事关人才的培养,事关国计民生。故此,高校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我、激励自我,大胆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高等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以不负人民和社会的重托。

参考文献:

[1][2][11]且东.大困惑――当代教育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1),第1版:97-96-95.

[3][12][13]扈中平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2版:212-211-213.

[4]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12),第1版:60.

[5][14]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第1版:18.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要性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二、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三、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第12篇

1.1教师对现代教学新理念缺乏深刻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知识观的影响下,将教学看成是知识的传递与复制的过程,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创造与发现真理的过程,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理念的惯性又是很难改变的。又因为教师对现代高校教学改革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现代教育新理念,使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容易产生惰性,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在转变教学理念的要求上不强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态度上不积极,没有真正把“能力培养”“创新发展”的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主导思想,致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比较缓慢。

1.2学生学习因素

俗话说:教学相长、学教并重。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尽管教师努力地去教,但学生不学,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这里只是实现了“教”,而未能实现“学”。学生学习状况、具备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情况及学习努力程度等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学生“不乐于学习”的现象在不同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的存在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多方面: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高校对新生专业调剂问题;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的问题;家长的教育引导问题;学校的管理问题;社会的关爱问题等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初高中阶段,乃至于小学或幼儿园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大学班级里出现了几个差生,而把全部的责任归咎于任课教师身上。同时,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高校任课教师都应对他们一视同仁,采取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使他们有所收获,不断实现突破。

1.3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教师普遍采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导向。在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评职、晋级、聘任、岗位定级等考核评价时,都是把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作为重要依据,而忽视教学投入与教学能力的“软性指标”的评价。对于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性、教学投入等定性化的指标难以在评价指标中体现。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导向,严重地影响了以“教学型”为主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评价的“硬性指标”上。这样就直接导致教师对教学投入、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教师教学能力再造的动力不足。

2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教学能力提升以人为本的旨归

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在知识传授上要注重原理或核心概念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另外,在知识传授方法上要做到“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所谓的“化繁为简”是指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突出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性、线索性的纲领作用;所谓的“以点带面”是教学中对具体问题的探讨要讲求全面性、系统性,从跨学科的思维视野给予深入的剖析。可以说,唯有教学中注重这二者的结合,方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当前大?W生学习中“学完就忘”以及对专业学科缺乏基本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法的现状。当然,教师教学要能达此效果,离不开教学管理所提供的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在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中,进行思想碰撞、情感表达、经验交流的互动,从而使教学尽可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2.2综合运用多样化媒体设备和教学手段

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用这种解决问题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如投影、幻灯、收录机)等配合施用,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加以运用,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3构建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

要将教师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就要积极建立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上,应当从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教师的身心投入)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来把握。对于教师的育人能力的评价,以定性考评为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谈和网上的评教,以及督导组、专家和领导的考评等多方面进行真实有效的考核。在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上,建立以严格的量化考核为主的考评机制,将发表的论文的数量、课题的立项数量、出版教材与专著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等进行量化打分。同时还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优异的教师应当树立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在教学方面考核结果或表现较差的教师,取消其评优、晋级、评职的资格。这样才会促使教师加强教学精力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业务能力水平。这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