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审计案例

企业审计案例

时间:2023-06-18 10:4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审计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审计案例

第1篇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二、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

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对某集团而言,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成功的标志,但更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迅速发展中的企业,集团深刻意识到专业化管理对于企业壮大的重要性。因此,集团时刻致力于强化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某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风险管理文化

1.存在的问题。某集团虽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其实质仍是一中国民营企业,该企业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治”的规章制度,但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厚。内部控制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

2.对策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进行一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存在的问题。在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里,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下既没有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如总经办、审计部、投资发展部)根据需要分散承担,由于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缺少对各种风险的整合管理。

2.对策建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风险管理资源。明确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除一至两个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可暂由其他部门派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识别、评估、排序

1.存在的问题。现在进行重点管理的十三种风险,还是一年前管理层通过讨论识别、评估确认的,一年来没有重新进行识别、评估、排序。而一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识别的风险范围是否充分、评估排序是否恰当,亟需进行重新审视。

2.对策建议。在进行风险管理宣传的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发动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筛选出主要风险后,在管理层范围内对这些风险进行打分,评估重要性后排序。而对于识别出来的机会,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

1.存在的问题。公司现有的针对十三种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全部可归结为抑制与控制策略,以期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频率,缩小损失程度。这十三种风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可以说是采取了风险接受策略。而对于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利用策略则极少采用。在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显得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而对于机会,则没有明确的策略进行利用。

2.对策建议。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后,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与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利用等策略上灵活选择,可通过保险、契约、合同、金融工具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要对机会加以利用,并反映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制定上。

(五)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

1.存在的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对风险管理的监控依赖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日报、月报系统,而在日报、月报内容中并无专门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内部审计系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偏重于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而对于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高级管理层则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控与检查。

2.对策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可结合例行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日报、月报系统中增加对各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自查报告的内容。高级管理层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新晨

(六)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

1.存在的问题。公司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师,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而沟通与咨询存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这也是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2.对策建议。公司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

四、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远航。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社会化; 隐性知识外部化; 审计案例教学; 应对策略

一、引言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个人知识》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能够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达的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等从一切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无法从有形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隐性知识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

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显性知识仅仅代表了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的大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更大量、更难获得。

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范围的广博性、审计具体工作的技巧性和判断性,使得审计学科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无疑,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不能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更重视的是学生审计隐性知识的获得。但由于以往审计教学忽视了审计隐性知识的转移,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已有的案例教学有效程度仍不高。为改进这一局面,笔者拟以隐性知识转移为视角,探寻审计案例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隐性知识转移对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通过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如表1)中的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部化四种模式来实现。

通过对这四种模式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隐性知识转移必然会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一)社会化对教师素质、案例选择的要求

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可以将审计隐性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至另一个主体。有些审计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借助审计案例教学,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社会化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1.社会化要求教师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社会化要求审计教师对要传授的隐性知识提前熟练掌握。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因此,审计教师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但审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在审计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2.社会化要求案例选择不应舍易求难、舍“实”求“仿”。因为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审计教学的对象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另外,隐性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在一定的情境下隐性知识才容易被激活。审计实践、情境模拟以及自我内省是学生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审计资料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避免“仿制”。

(二)外部化要求拆除审计案例教学的围墙阻碍

外部化可以将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言语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显性知识。然而,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向僵化和困境,限制了优秀的富有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走上高校审计讲台,这必然导致他们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很少或只能事后以案例形式反哺学校;同时那些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也很难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这无疑会造成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三)综合化要求案例教学重视能力的拓展

综合化是指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零散显性知识转化为综合的显性知识,表现为知识的整合和条理化。首先,综合化要求案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导入、例证和讨论,还应起到设置悬念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其次,综合化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化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再次,综合化还要求跨领域学习以及与其他课程的配合。

(四)内部化要求案例教学具有延伸性

内部化着重拓展、延伸和重构个人的隐性知识体系。然而要实现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重构,就要求案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延伸至课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然而,如果延伸全部由老师来做,则必然增大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若把握不好审计案例教学延伸性的度,使得案例变成学生的负担,反而起不到内部化的效果。因此,把课内审计案例教学恰到好处的延伸到课外,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对审计案例教学延伸切入点,延伸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审计案例教学中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及时学习和更新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主动、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只有通过审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增强,才能使教学方法不再传统单一,才能达到增强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实际案例

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审计案例应保持真实性,尽量避免仿制。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用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而不是“仿制品”,以便于加深同学们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要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讲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有关内容时,向学生提供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真实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便于学生在对实物的新鲜感中,体会到抽象的准则条款的具体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案例选择的渐进性、系统性、引导性和真实性,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找到其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途径,大大降低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所学审计知识的理解。

(三)积极引进注册会计师师资力量、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引进或邀请更多的校外注册会计师正式或非正式地参与审计案例教学,增加学生与他们的互动,他们的自身素质、经历和体会将更直接地被学生所借鉴,也有助于学生对审计显性知识的理解。同时,允许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事后再将其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以案例教学形式反哺学校。

只有通过鼓励校外师资走上讲台和校内师资走出校园,才能使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得以拆除,使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出僵化和困境,从而克服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四)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

尝试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转而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自行分组讨论以增强协助能力。案例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中心与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不应过分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讨论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该策略的运用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同时,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综合化,优化知识存量,也为隐形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内部化奠定了基础。

(五)把握审计案例教学切入点和延伸途径

1.以学生爱好为切入点。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动员学生课下分组调查本地区的感兴趣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由班委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的结论。课堂上,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进行讲解和评价。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兴趣。

2.通过网络延伸。鼓励学生广泛运用网络资源。比如教师案例课前通过QQ群发案例,让学生做到提前对案例的熟知,这样就实现了案例教学课前的有效延伸。课后,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一些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如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审计失败的案例)与大家共享,从而加强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审计界最新动态的网页。

只有满足了外部化对案例教学延伸性的新要求,才能有效地寓审计理论于案例之中,更好地使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还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完善。以巩固深化隐性知识,发展学生的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81.

[2] 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

[3] 陈万明.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及其运用要领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23-2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审计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审计学教学仍是以讲授为主要方式,在内容上局限于财务审计范畴,未能与相关行业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职业发展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对审计学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改革,但始终未能完全脱离原有审计学教学模式,与审计实务联系不紧密。

(一)教学内容单一。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由于审计功能不同,三种审计类型的技术方法与报告内容也有明显区别。然而,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在内容上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在教材中均为辅助章节,比重较小,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之势不符。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内容如:审计方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审计内容,多数都是从国外教材上翻译过来的,对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言通用性差。

(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习审计理论与方法,还应学习相关的审计实务操作流程与技能,以适应审计职业的需要。然而,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内容仍以审计学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审计实务知识比重较小,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三)教学方法“满堂灌”。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工作时,从获取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得到审计结论、到最终发表审计意见都需充分展开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基本限于讲授。由于缺少丰富的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情境训练,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灌输”,对审计实务缺乏感性认识,缺乏主动探索的兴趣,难以达到积累职业经验的目的。

二、具体建议

(一)充实审计教学内容。审计学教材应改变社会审计内容独大的现象,将教学内容在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进行均分,分章节详细介绍政府审计中的财政审计、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中的管理审计等内容。尤其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政府审计理论体系,讲述政府审计的本质、职能、特征,以及完整的政府审计方法。

(二)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审计教学模式应由审计理

论、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案例三个层次组成。审计理论主要讲解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通晓审计概念方法体系,夯实审计理论基础。审计实务指南由审计组织编制的行业审计实务指南组成,将行业知识与审计技能相结合,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投资项目审计指南》、《商业银行审计指南》、《人身保险公司审计指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审计指南》、《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指南》等。审计实务指南主要讲解各行业的审计程序、方法和依据的法规,使学生达到熟悉各行业审计实务操作的目的。审计案例部分由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案例解析组成,使学生通过案例解析,进入具体的审计案例场景中去思考、分析,掌握审计技巧,触类旁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涵盖了审计理论方法、实务操作、具体案例,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审计专业技能。

(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探索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实验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由教师精选真实的审计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设计和拓宽,设计角色与审计难点,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模仿案例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果,自行对案例进行理解、分析和处理,最后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师作为角色扮演设计者与引导者,不预设标准答案,层层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与技巧来处理问题。情境模拟实验法是教师设计审计现场,让学生组成一个审计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审计小组组长、主审、成员,自行进行任务分工,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资料与场景,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内外环境到风险识别,从制订审计计划到进行审计取证,从实施控制测试到实施实质性测试,从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到出具审计报告,直至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成审计档案。

第4篇

关键词: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审计实务的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1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审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而且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能娴熟的驾驭课堂。然而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才,也不愿意到高校教学,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总感到审计学比较难学。审计学比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更需要实践经验,更讲究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越多,审计职业判断就越敏锐。如果从来没有审计实践经验,有些审计任课教师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审计实务操作,那就更不可能将之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了。另外,有些审计任课教师知识面比较窄,对与审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对案例者分析时就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为求高分,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而忽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不配合或积极性不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案例作业,不愿花费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审计学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使得他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精髓,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也不激烈,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全成了一个人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使审计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校方面的问题

1.3.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大多在48-72课时。要想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内较好地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审计实务中,切实完成审计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确是非常难的。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下,在现有课时内也只能完成审计教材中审计理论和部分实务循环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的审计案例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更是不可能。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审计学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人数就有上百人,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审计课程教学课时少和班级人数众多已严重障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1.3.2缺乏审计模拟和实践环境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弥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同时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审计实习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想去实习但却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因为没有老师和审计前辈的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审计实务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审计的保密性特点,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无法接触到实质性的审计工作,通常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跑腿或勤杂等工作,审计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由于我国引入案例教学较晚,再加上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获取审计实践中发生的案例资料,与审计课程教材内容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绝大多数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一些突出的审计失败案例编写而成,这些案例很少系统地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已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师所选用的审计教学案例通常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审计失败案例,但其年代久远,加上经济环境及审计准则的变化,多数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审计失败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的审计案例,往往脱离中国的实情,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审计教学的案例使用。还有一些选取的案例过于简单,不需要运用系统地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尚未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就已经可以猜测到结果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无法营造亲临审计现场的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2解决审计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鼓励教师掌握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际操作能力。首先,高校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挂勾,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即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审计教师到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以积累更多的审计实践经验,为审计案例教学配备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政府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内部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循环的专题讲座,通过听讲座,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整个的审计过程及其在审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比较差,因此,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增加生动的审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解决了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审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后不进行考核、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对案例教学就会没有积极性,从而发挥不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2.3科学安排课时和班级人数

一方面,为确保审计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合理安排审计学课程的课时量,既要保证有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又要有大量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审计学一门课程的课时过多,不好安排时,可以把这门课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审计实践两门课程,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并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适当衔接。在进行课程讨论之前,将讨论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积极准备,以避免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不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跟不上,使得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由于合班造成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无法有效开展案例讨论,不适合实施案例教学。审计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较为理想的授课人数为30人左右,以便于组织课堂的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创造实习机会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审计实验室,购买审计实训软件,为学生把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在接受课堂上的案例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审计实训软件,对审计实务循环的各环节进行一次模拟审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对具有一定的课堂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审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习的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通过审计实习,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审计案例。许多高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站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资源中的案例资料,实现校内和校外案例资源共享。另外,教师在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审计实例进行筛选改编成适合审计案例教学的真实的审计案例。当然,建立健全审计案例库,除了需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审计教育界和实务界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牵头,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审计案例研讨会,各大高校将自己整理编写的审计案例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最终将案例资料整理成册,实现审计案例资源共享,从而可据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审计案例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案例教学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审计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缺乏学习审计案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教学课时少,授课班级人数多;缺乏审计模拟环境和审计实习机会;审计案例过于陈旧或不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去一些单位兼职或脱产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的专题讲座;改变审计课程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将审计案例课堂讨论也纳入考核范围;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实行小班制教学;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软件,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并创建学生审计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明.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5(02).

[2]唐瑞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9)(上).

[3]李兆东.审计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再造[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4]周经纬,袁明智,方文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5]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11).

[6]李慧.审计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8)(下).

第5篇

在国外,无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政府层面,审计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审计的角度,投资者需在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借助审计人员的力量对企业财务报表与财务状况进行审查,保证其投入资本的使用率;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国外政府开支规模的增大决定政府需接受审计人员的帮助检查与评价其庞大开支是否与群众的要求相符,确保开支效率与效果。

审计不仅仅是对企业与国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个有力工具,对于经济资源的分配与决策,它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的审计活动已日益发展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来说,其岗位吸引力十分之大。

国外对审计教学的研究

1.审计教学内容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Groomer与Heintz对美国与加拿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审计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审计教学以统计抽样、EDP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作用以及审计工作的开展环境等为主要内容,对于多数高级审计课程来说,它并非只是对初级课程的一种延伸,两者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以?恚?国外学者对审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更加丰富,为了对教学主题在本科审计教学中的重要性予以把握,Bryan与Smith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指出了教学单位与教学评估机构共同认可的教学主题重要性排序,以下7种最为重要:一般公认的审计准则GAAS;审计重要性、策略及潜在风险;内控结构;证据类型及其充分适当性;包含附注与披露在内的标准审计报告;审计职业与法律所涉及的相关责任;对固有及控制风险的评价。多样研究共同表明,职业界人士与学术界相关学者在审计教学所应包括的内容方面所提出的观点极为相似。

为了对审计教材中预测财务信息鉴证内容欠缺的现象予以解决,Nieschwietz,Pany与Zhang对两种课外作业进行了分析,一是在整个审计过程贯穿相应的作业,对通用的审计软件进行应用性练习;二是布置收入循环与存货循环类作业,将审计软件的熟悉、实质性测试、属性抽样以及关系型的数据库分析都包括在内。Campbell与Niles以审计教学辅助材料为基础对保密及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关系的起源、道德、法理等内容进行介绍。Peyerson与Buckhoff建议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欺诈教学材料、任务与方法等内容。

2.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对审计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主要提出了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学习等方法。Siegel,Omer与Agrawal曾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第一学期,教师使用传统方法进行审计教学,而在第二个学期,教师则会经常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将传统方法予以替代,在两个学期的期末,学生接受相同形式的学习成绩考核。结果表明,接受多媒体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那些只接受传统方法教学的学生,这体现了审计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价值。Green与Calderon对模拟教学方法在学生欺诈风险评估学习上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它对审计专业的154个学生进行调查,指出通过模拟教学,学生提高了自身对风险的评估能力及准则应用能力,且多数学生对此教学方法持满意态度。Clikeman对学生进行了审计师报告决策及其责任的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案例的第一部分,学生了解到企业的历史及经营状况,并由企业年报判断审计人员是否应怀疑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案例第二部分描述了企业某一股东对审计人员的起诉及审计人员的抗辩,学生对此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在案例分析结束以后,学生需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他们支持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予以采用。Braun与Simpson建议在本科审计教学中采用间歇激励教学法这一互动式学习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与学生进行书面或口头互动,并且指出当学生能够自行选择互动的形式时,他们会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得到较大改善。

3.审计教学中道德教育作用的研究

Earley与Kelly对道德教育在本科审计教学中所发挥的道德培养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对考察对象进行了划分,分别为前安然组(37人)与后安然组(21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之后道德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且不会受到安然事件的影响,这间接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在审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4.审计教学改革的研究

国外人员对审计教学改革必要性的研究主要从审计人员技能拓展、审计模式转变以及审计环境变化三个层面来展开。Shelton等人提出,为了对欺诈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审计人员需不断拓展各项技能,这需要审计教学进行相应改革以对技能要求予以满足。Knechel认为,当审计模式发生变化时,审计实践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这对审计教学的改革提出要求。Alvin与Randal提出,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评估风险、公司治理以及处理PACOB要求事项等各项技能,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审计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到改革内容上,Alvin与Randal认为学生需加深对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理解,这意味着审计教学需对信息系统与传统的审计课程进行整合。

国外研究对我国审计教学工作的启示

1.改革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过于看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作用。审计教学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要求必须做到两个转变:第一,转变课堂教学主体,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杜绝教师独断专行现象的发生,以学生为本,对其自觉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第二,转变思维方式,实现由传统“聚合性思维”向“发散性思维”的转变,在大视野与大容量形成的基础上对学生广阔性且深刻性的思维进行培养,合理引导其跟踪与分析学科前沿及热点问题。

2.合理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式,它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案例剖析,使其结合所学知识与审计实务,锻炼自身的综合分析及专业判断能力。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方法:第一,在审计课程之前教师应深入实际,对审计案例进行精心选择与加工整理,使其能够满足审计案例教学所需,同时与实际工作相贴合;第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通过与学生的及时沟通,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采用分组辩论等形式进行热烈讨论;第三,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适时做好课后总结,尽量对学生的认识予以统一,避免过于肯定的答案,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后探讨时间与空间。

3.强化教学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81-02

《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也是现实审计工作过程的缩影。但是,在现代的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局限,使得教师和学生经常感叹:审计是一门极为枯燥和抽象的课程,审计难教,审计难学。如何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缩短审计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能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摆在每一位审计教师面前的难题。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不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审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专业教师,他们没有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实践性工作,其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及责任心与审计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由于绝大多数审计教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从而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无法发挥师生互动、共同研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感觉到审计理论的枯燥,实践的难以操作。

2.理论知识更新慢,落后于教学的要求。由于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谙熟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及财务成本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这就需要教师也要随时更新理论知识,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实际上,多数教师对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慢,传授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影响较大。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审计教学效果差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责任心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一个较强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对其所传授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负责。对审计教学来讲,这点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准备案例,设计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内容丰富:理论知识讲解熟练,案例分析生动;课后辅导认真:告诉学生审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及如何进行实务操作。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深奥难懂,审计教学局限性较强

当前,与会计审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很难直接分配到政府审计机关工作,大多数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就业,即主要从事民间审计工作。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和原则,我国高校的审计教学面倾向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辅导教材作为参考编写教材,很少涉及政府审计方面的内容。

(三)审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限制条件较多

在我国的经济类高职院校中,基本上都将审计课程作为会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教学环节及课时安排中可以看出审计课程在许多学校都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资安排不合理,课时不充分,教学条件差,等等。

1.师资安排上以资历浅、年纪轻的教师为主,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都往会计等主干核心课程上安排。

2.审计教学课时少,保证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50课时至60课时之分,而教材内容几乎覆盖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相关内容(只是难易程度有差别)。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如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欠缺,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较差,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条件差,保证不了教学需要。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中应融“教、学、做”为一体,抓好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审计这门较强实践性学科来讲,实践教学更为重要。但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审计的实践教学投入资金太少,很少有学校建立审计实践教学场地,完善审计的实践教学条件,更不用说使用审计软件或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内容,使得审计的实践教学几乎成为空白,顶多就是教师以书本案例为主,讲解审计方法和思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提高有极大的影响。

二、深化审计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想法

为了满足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质拓展能力,针对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是关键。在针对当前审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素质差,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中国注册会计考试,取得相应合格证书,并申请加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习或学习。教师通过各种考试,各种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理论知识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到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实践学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搜集案例,为实践教学搜集第一手案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到大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作为外聘教师,校内教师主动向其取经、讨教,加强教师的双向交流。其三,教师还可以进入中注的网站或参加各地方注协每年举行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培训班学习,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又可以敦促老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着力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要规范管理,要求教师从严治教、严格自律;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环节教学的专项检查活动。审计教师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审计》不是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它必须要有理解、记忆、练习、操作四个步骤的有机结合,才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审计教学方法,推行审计案例教学。克服传统审计教学弊端最有益的方法就是推行审计的案例教学法。目前,此方法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并作为重点在推行。但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中的案例都是震惊中外的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案例,对目前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不全面来说,书中的案例不完全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与审计职业岗位完全相适应的内容体系

审计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教学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专业知识重点放在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上”,而现行的高职院校的审计教材内容偏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内容,深奥难懂。

(三)重视审计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审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审计岗位技能和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

1.校企联姻,优势互补,推动审计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机关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在不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不泄露的前提下,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师资,学校为企业提供较好的人才,并保证一定的经费补偿。

2.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实践实习场所。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验实习场所,并由学生带学生去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扩大实习范围。

3.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审计模拟实验室。学校应跟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改善各种实习条件,建立校内审计模拟实室。同时,在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同时,建立审计电算化系统。

(四)科学合理安排课时

针对目前审计实践教学教学条件限制、课时不足的情况,我们应该适当增加总课时,主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审计理论讲解的课时,增加审计实务课时比重。课堂中将审计实务的讲解与审计实验相结合,原理与实务交叉讲解,使学生能够根据实务来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要充分保证案例分析课时及其课堂讨论课时,让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方。审计课程讲好了会非常吸引学生;否则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本宣科。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探索和总结,改革审计的教学方法,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本人也将与各位同行共同研究,并为此付出终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敏,骆进仁.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审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9,(10).

第7篇

审计教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课程枯燥,教材有局限。

审计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除要涉及本课程的定义、术语、程序等,还要求学生对会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有相当的程度,甚至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实务经验,才能感性认识审计课程中诸如职业判断等方面的知识点。因这样的教学内容较难理解和运用,加之课程学时有限,有时审计教师自己也从未参与过审计活动,这样在讲课时会少讲实例,讲不好实例,更少会组织实例讨论。使得审计课程体会不到“审计”的滋味,学生普遍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审计教学中的教材选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用教材内容滞后,很多内容与已实施的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不一致;选用的教材不适用,理论性内容很多,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整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制度讲解,这对于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而言,往往觉得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另外,教材缺乏配套的循序渐进的案例,需要教师在自己讲课过程中自行寻找案例,课后也没有适用的实务审计练习,教师和学生均找不到依托。

2.教学模式、内容单一,无法达到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虽然已注意到审计教学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所谓审计实务部分常常只是讲解一些脱离实际、如同错误会计处理更正一样的不鲜活的案例,这样的模式令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位合格的审计人员不能够缺失的。

事实上,在当前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工作一方面主要依靠全面的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而单纯依靠会计资料是完不成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需要知晓企业全面的信息,甚至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市场情况等资料。只有通过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资料,并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审计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多的是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甚至沟通能力等。而这些单纯靠学案例、做案例是无法解决的。

3.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各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校内和校外两种,但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校内实践采用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手工模式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学习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但由于学时、审计资料、实验室环境等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审计实验课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通过实践了解整个审计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还有的审计实验课程主要干脆就是在实验室中对理论要求案例进行会计更正,这样的实验课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同时审计中很重要的能力――职业判断也不能得到培养。

校外实践是学校和学生都十分重视的。然而,校外实践一般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会作为校外实习地点,但因能够接受学生实习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规模较小,所接受的业务有限,而学生在事务所又是短期实习,所以学生一般只能看到有限的一些工作底稿,外出审计的机会很少,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锻炼和提升。

审计教学改革初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材。

师资是教学质量最终的保障。审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审计课程教师没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很难把课讲好,课程难免流于“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应推行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以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应对审计教师增加一些实务工作方面的任务要求,并提供一些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合作机会,一方面提高教师审计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搜集一手的鲜活的审计案例资料带给学生。另外,应多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及审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弥补不足,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模式方面,要改变传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多做创新,突出实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地位的、教师学生互动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自己“动手动脑”的突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审计课程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体系。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很难处理的环节,尤其是审计实践课程。审计实践课程教材应灵活选用,不一定非得以“书”的形式。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教师实践一手资料,完全可以作为实践课程教材的一部分。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编制一些与审计实践相关的视频等(比如企业整体情况),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审计实践工作的过程,给学生进一步的直观感受,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2.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审计与相关课程的配合。

审计课程教学要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实践认知能力,达到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

审计课程之所以成为教学薄弱环节的主要原因就是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会了了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课程对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学中与相关课程的配合非常重要。这样的配合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注意时间上的配合,就是最好要把审计课程安排在学生开过相关课程之后;另一方面,要注意相关课程的互动。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中要求学生做相关课程方面的准备,然后再进入审计情境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效率,传统的纸质会计资料已经被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数据所取代,电子化数据的存储要求审计也必须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完成审计任务,改变那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时间的人海战术并且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的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使审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查账、复核、勾稽,进而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网上银行等新型财务活动形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面向的会计信息电子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未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信息化。

(二)数据安全给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数据安全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参与各个行业管理,极大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但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如盗用对公存款,盗用资金、融资、管理存款,计算机诈骗,利用计算机伺机作案的犯罪案例,为防止犯罪,审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办理业务的隐蔽性,工作中的许多差错一时难以发觉,为了防止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也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由于计算机的基本存储设备是磁性介质,各种软件程序和数据就贮存在磁盘或磁带上,具有易于复制,便于拷贝、携带、通用的特点,因此,数据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的大规模大系统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普遍采取了联网技术,实行资源共享,联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但一个用户的破坏却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转。随着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审计信息化步伐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事后审计更要事前事中监察,实行立体化数字监督,确保数据安全,才能巩固业务领域,扩大审计成果并不断得到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是时代的要求 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实现从事后检查向日常监管和实时监管转变,即实现审汁手段现代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十多种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不足,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多停留在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现在社会急需的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口较大,现行高校审计专业主要是以传授财会、审计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为重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位已成为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开设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不仅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设计审计信息化课程内容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程度不同,且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进入财务管理软件内部,通过数据采集并形成中间库的方式,获取电子会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预警和查询功能,可以快捷地从电子会计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因此,高校要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与应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审计软件开发能力在审计信息化学科中的定位,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向审计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倾斜。可将审计信息化原理、财务ERP沙盘课程、数据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审计程序开发、数据库及其查询、操纵、计算机犯罪的审计、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等内容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先将其纳入辅修课程,以后逐步改为必修课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二)借鉴“CBE”教学模式 CBE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教学目标的根本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改革一直以来高校广泛采用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CBE教学模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概括为:(1)教学分析。教师首先对课程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将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将学习内容在胜任未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逻辑框架内予以确定。(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确定学习指导书,讲义、实习实验资料、期刊摘录资料、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与办法。(3)教学实验与实施。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怎么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可包括:搜集被审计单位必要的信息技术资料,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写出审计结论。

(三)建立ERP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ERP作为目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内容,给企业带来了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非独立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任何―个子系统数据变动都会实时地反应给所有相关部门,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原始数据,计算机就可

以按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总账、明细账,在会计软件中还具有的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对会计资料进行无痕修改的功能,由于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增加了EfuP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从而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ERP审计是将业务和电子化集成起来的一种全方位全新的审计。对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合格的ERP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特点;熟悉ERPI~,理,熟悉ERP的架构,可以知道ERP是如何实现业务流程,哪些业务流程的实现是ERP难以做到的;熟悉软件编程;精通数据库管理;熟悉审计知识和流程,知道如何取证,分析和报告。

(四)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材,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进行引导,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对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刘家义指出,“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审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使审计^、员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审查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对―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时对学生的要求: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及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对整个过程通盘把握,在开课之前应当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计划中包括:案例的类型、案例的来源、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角色模拟、代表发言、互动问答等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有关现实中的诸多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答题,对某些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3)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重点简要概述,遗漏的重点指出来,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应改进的不足和思路。(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个好方法,结论不一定唯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把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又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亲临审计现场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实训室的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学习计算机审计编程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审计教学软件,虚拟企业、部门的财务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完成审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一般如下:第一步,采集数据一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学生根据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时对应报表数与台帐数如不一致怎样找出原因,做到账表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第二步,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审计需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第三步,整理数据――检查并提高数据质量是计算机审计能够准确得到审计结果的保障。整理数据的作用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有问题的数据将会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困难,并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步,分析数据―一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寻找疑点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的目的,对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审查资料数字是否真实,有无重报、漏报、虚报、瞒报、等问题,并对具有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就是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有一种很近很真实的感觉;“走出去”就是学校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把学生放到审计实践的一线岗位,接受实践的洗礼,以便做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快进入从业人员角色,满足社会对审计从业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反馈回学校,对学校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意义巨大。

(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匹配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功能,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操作层面感性认识和理论层面理性思考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审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等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模拟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具有理论层次较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问题分析、分组讨论、自学指导等方法外,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顶岗操作、项目教学等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法,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实践技能训练中,在实践教学中侧重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和学生分组互助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缩短工作磨合期。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法,形成实践中心的特色,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步伐的加快,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却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审计传统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缺少改革的勇气。(2)资金投入不足,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网络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资金。(3)创新能力不足。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教师科研任务重,课时量大,投放到课程改革上的时间精力不够,以及审计专业教师缺乏

第9篇

[关键词]审计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审计学的教学必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会计类专业开展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状况很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审计实验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审计实验课程,但仅局限于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从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识点非常分散,很难从总体上系统地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也有部分学校引进了审计模拟教学软件,但由于现有审计软件所提供的实验背景材料非常有限,与实际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和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处理大量问题的现实状态相去甚远,因此往往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很难获得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审计学长期以来在师生心目中一直是一门“难教、难懂、难学”的课程,也使得会计类毕业生从事审计实践工作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济环境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当前审计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思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与审计学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手段

1.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审计学实验教学是顺应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也就越来越重要。通过审计学实验教学,一方面希望使学生对审计学知识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发展成为合格的审计人才。

2.审计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一,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验教学形式。合理地运用难度、复杂程度不同的案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温习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理解、把握整个审计活动的流程与逻辑。

第二,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活动和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审计工作的实验教学形式。在实地实习条件受到客观限制的情况下,校内仿真模拟实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置身于审计情境,体验现场审计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这是一种在某一阶段时间内直接安排学生到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际审计工作的实验教学形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审计资料,参与审计过程,锻炼沟通与社交能力,体会审计师在各种具体环境下如何运用职业判断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要构建科学的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应当结合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紧密契合会计学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胜任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1.编写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

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审计模拟对象的资料要具有仿真性和典型性。审计模拟对象的业务内容应取材于某个规模适中的制造业企业至少一年的会计实务,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补充将各个审计业务循环的内容囊括在内。同时,各类业务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薄、报表均应按实际应用的样板设计,并且应根据相关准则的要求设一套适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其次,应提供一个完整的审计模拟对象,教材的内容不仅应包含模拟审计对象全套的财务资料,还要包括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等。再次,应提供一套审计模拟对象的电子财务数据,把手工审计实验与审计电算化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后,在编写模拟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时应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一些“审计陷阱”, 同时实验不需设标准答案,对一些问题应由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判断自由设定,如存货监盘的时间安排,应收账款函证对象的选择等。

2.构建多层次的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实验教学服务于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可以将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和提升层次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综合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提升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试验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

第一,基础层次。“基础层次”包括开展基础案例的讨论和实验室的审计模拟实验练习等形式,目的在于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审计的基础技能。基础案例可以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案例、财务舞弊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案例的方式加以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实验室练习主要是运用审计教学软件,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熟悉审计流程,并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有个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第二,综合层次。“综合层次”通常采取一些综合训练型实验、邀请实务工作者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在综合训练型实验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进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设计从审计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以及报告阶段的审计思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引导,提出不同的假设,让学生能够应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大家进行讨论。该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堂知识精髓的理解,锻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邀请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这种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实际审计工作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曾多次邀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专家来我校作报告,效果很好,既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三,提升层次。“提升层次”属于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实习的形式,侧重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审计学中某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期社会调查。这种实践方式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学生送到校外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及基本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有效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具体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要求,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由审计实践指导教师或注册会计师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实习环节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是非常有用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对实习的管理,多开辟一些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信任度,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更多关键的业务,而不是仅仅从事简单繁复的事务性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房巧玲,刘庆红.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0(11下)

[2]周洋.浅议会计专业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0(15)

第10篇

摘要:为何欣泰电气舞弊手法一般,审计师却没能够发现其舞弊行为?基于舞弊三角理论视角探究欣泰电气舞弊动因,最后从现代风险

>> 企业审计中的风险导向审计策略探究 基于舞弊导向的高风险客户识别及审计策略 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分析其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 论现金舞弊及审计策略 论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浅谈收入舞弊的审计策略 工程结算舞弊与审计策略 存货舞弊及审计策略 存货舞弊与审计策略 公允价值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审计策略 浅谈会计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策略 舞弊的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 财会舞弊手段与审计策略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审计策略 上市公司财报舞弊及其审计策略 工程结算舞弊现象的审计策略 论针对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与方法 财务报表舞弊的形式及审计策略 企业收入舞弊方法及其审计策略探析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舞弊审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7.8

[2] 刘晓波,王h. 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 会计之友,2013(2).

[3] 江洋. 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探讨――基于欣泰电气的案例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6(10).

[4] 杨智博. 舞弊三角理论视角下财务舞弊识别与检验―以万福生科为例[D]. 内蒙古大学,2014,5.

[5] 于刚、夏林.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紫鑫药业”为例[J]. 财会研究,2015(10).

[6] 包柳柳. 金亚科技财务舞弊分析[J]. 时代金融,2016(29).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第11篇

案例一、交谈多观察,轻松发现超标车

某局在给审计组提供的车辆信息中未发现有超标车辆,但审计人员发现该单位大院里经常停放着一辆奥迪A6轿车,通过和单位门卫闲聊,得知这辆奥迪车确实是该局局长平时乘坐车辆。随即审计人员要求该单位提供该车辆行驶证,经审计发现奥迪A6轿车的所有人是该局的某下属企业,购买车辆后作为该局局长平时公务用车,车辆运行经费均在下属企业报销。

案例二、人员信息出破绽,违规列支运行费

审计人员在对某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发现,有一名叫孙某的人每月在该单位报销车辆燃油费、维护费约五千元左右,通过对该单位人员信息比对发现孙某并非本单位工作人员,经调查了解得知,孙某的实际身份为该事业单位上级某厅的司机,其每月将厅机关车辆的一部分费用在该事业单位报销。

案例三、平时对车多了解,损公肥理严

审计人员业余时间多一些了解车辆有关信息,这些知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也能派上用场。在对某县城建局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有一张原始发票反映采购了5条德国产某知名品牌的汽车轮胎,金额共计11000元,规格为285/65 R17,事实上这种规格的轮胎只适用于某型越野车,而该局公务车辆为2辆小型轿车,不可能使用越野车轮胎。继续调查得知,这5条轮胎用于该局局长私家越野车上,随后,该局局长不仅全额退还购买轮胎资金,在审计期间即被免职。

案例四、相关资料勤比对,发现问题不费力

要做好公务用车购置费及运行费的审计,不仅是对财务资料的审计,还需要对其他相关资料多关注,相互间进行联系从而发现问题。在对某单位审计时,通过对车辆信息表和该单位后勤中心提供的派车记录相比对,审计人员发现派车记录中有两辆车的车牌号码不在所提供的车辆信息表内,后经询问得知这两辆车属该单位下属单位车辆,长期被上级单位占用。

案例五、严谨认真勤计算,违纪人员职被免

在对某县水利局审计时发现,该局有公务车辆1辆,油箱容量为53升,全年车辆燃油费支出32万余元,审计人员按97#汽油每升7.9元计算,该车全年消耗燃油40506升,平均每天消耗燃油110.9升(包括节假日),这很明显不符合常理,审计期间该局局长被免职并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案例六、原始凭证是基础,通过发票查问题

机关公务车辆维修实行定点管理是为了规范车辆维修采购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审计人员在对车辆维护费进行审计时,一定要仔细审查原始发票。一次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对车辆维修发票进行审查,发现多家单位维修车辆是在未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的汽车维修厂,未严格执行机关公务车辆维修实行定点管理相关办法。

第12篇

【关键词】 审计学; 实践性; 教学; 问题; 对策

近几年随着反腐倡廉的开展,社会对审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审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审计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审计基本技能的讲授,而是能培养出能查账、会查账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既具备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为此,从服务于学生就业出发,审计学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具备实践认知能力与职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审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课程难度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厌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虽然不少高校采取了审计案例教学、模拟试验教学等审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能力为本,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将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的教改思路。

一、审计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欠佳的成因分析

(一)师资队伍缺少审计实践经验

目前大部分审计教师来自于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都是出了校门进校门,从未亲自参加审计过活动的不在少数,更不要说主持审计业务。这种知识背景的教师只能关门教书,照本宣科,侧重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缺少鲜活的实际案例,结果是教师难讲、怕上审计课,学生觉得审计课枯燥无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而在各种教学评估中,很难有好的评价。教师的审计实践水平、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这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与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体制有关。一是学校对教师只有学历方面的要求而没有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二是即使教师想去参加社会实践也会因为没有很好的人脉资源而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去实践。学校没有考虑到为教师的实践提供便利的条件。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要求教师都要完成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文,使教师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上,从而忽视社会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脱节。

(二)案例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行审计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毕竟是局限于课堂内的“纸上谈兵”,没有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过程,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缺憾必须通过走出课堂进行实践训练得到弥补。另外,由于高校教师本身缺乏审计工作的实际经验,没有真正体验过审计工作,在案例讨论中很难引导学生开展激烈的讨论,案例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审计案例的选编也是一个难点,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我国选取的审计案例过分关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缺乏系统性、引导性。由于实际性强的案例严重不足,很难把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和我国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审计模拟试验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审计模拟实习是在审计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在学校建立审计模拟实习室,把审计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审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学生运用审计的方法和表格独立操作,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巩固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尽快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审计模拟试验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审计模拟试验设计的难度大,实施成本高。要成立一个审计模拟试验室,至少需要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全部会计资料(包括会计电子数据和原始凭证)。审计试验资料的设计难度大,必然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还要考虑相应的软硬件的配备,成本势必很高,高校难以承受。其次审计模拟试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实施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审计模拟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无法为审计模拟试验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联系到学校的情况,在目前的审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审计模拟实习室作为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条件与企业单位相差甚远。二是模拟实习资料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审计模拟实习的时间虽然安排了三天,但同学们基本上没有时间进行。四是学生实习成绩考核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尽合理。

二、加强审计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措施

(一)高校领导一定要重视审计课程的实践教学

据了解大多数的财经类学校没有设置审计学专业,所开设的审计课也只作为会计、财务管理的附属。主要表现在:不注意师资力量的培训、人才的引进;审计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大部分没有用在审计课程的建设方面,而是用于其他方面;在教学评优方面没有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而采取统一的标准。审计教师往往感到吃力不讨好、被边缘化,从而情绪低落,教学热情降低。

基于上述情况,高校的领导一定要改变观念,把审计学课程与会计学课程同等对待。包括课时的安排,教师的安排,经费的安排等。保证足够的课时,尽量让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上这门课,在评优、奖励方面向审计教师倾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应构建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努力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考试,鼓励其走出去“打工”,允许教师在学校的审计处兼职。在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具体措施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联系,成立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为审计教学模式改革配备一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审计教学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以弥补校内教师教学的不足,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加强审计的模拟实习质量控制

审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制度和措施健全可行,控制到位,提高质量,实现审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目标。

1.建立审计模拟实习室。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开设审计模拟实习课和进行直观教学的需要,要建立学校审计模拟实习室。可由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协助,按照会计师事所设置布局,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

2.完善教学计划。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设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策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审计模拟实习分为分步模拟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并将综合模拟实习分为单学科综合模拟实习和多学科综合审计模拟实习;做到综合实习与分岗实习相结合、手工实习与会计电算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从学习《审计学基础》起,就进行审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毕业前夕,进行多学科综合审计模拟实习。

3.制定审计模拟实习规范,具体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规范的制定,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维的习惯。规范的制定,还应规定每个审计模拟实习项目应达到的标准。

4.工作委派。选择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明确其责任和任务,明确对其工作考核标准,制定对其奖励和惩罚制度。

5.督导和监控。建立分级督导制度,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实习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从审计工作的一线聘请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员进行协助,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察督导组的作用。督导和监控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督察督导组、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任人。构建事前审核、事中辅导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控体系,确保审计模拟实习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与扩展教学实践基地

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会计教学实践基地为我们建立审计教学实践基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完全可以共享这一资源。同时,还可以开辟新的审计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事实上,近几年我校每年都推荐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有的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审计工作,有的作为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锻炼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此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兼职并撰写实践报告,教师对学生实践报告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我们应当成立由教师组成的监控小组,对学生的实习活动实施不间断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使实践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而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流于形式,真正达到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其应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