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时间:2023-06-19 16:1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体操教学;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体操是中学生必修课之一。在大学四年的体操学习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话题。这里仅就个人体操教学的实践体会,与同行们共同讨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的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实在太少,只查阅到少量和本论文有关的资料,为研究积累理论素材。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制定问卷调查表。为了测定问卷的有效性,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向他们征求意见,均认为可行。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和委托两种发放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2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收回率82%有效率80%。

二、结果与分析

1. 体操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厌学体操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操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体操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很不积极,流露出紧张,信心不足,甚至不想再练的厌学情绪。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究其原因大致有:

从下面(表1)中造成损伤原因的统计数据明确告诉我们:

(1)紧张心理

体操的动作多,技术的差异大,每个动作,必须在必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既有节奏快慢、幅度大小之技术分别,又有身体各部位用力顺序和用力时机之技巧要求。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多次失败的刺激使学生认为学习体操很苦,久而久之,发展为厌学心理。

(2)急于求成心理

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的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而不是仔细思考动作技术的难点、重点、关键以及用力的时机等。持“一举成功”心理的学生,总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学习技术,当然是难以奏效的。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发现自己的成功值小于期望值,便由“求成”到失望,如再缺乏学习的耐力和吃苦的精神,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进而发展成厌学心理。从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来看,学生掌握体操动作技术的过程不是直线匀速上升的,一般是初期学有所获,一个阶段后动作技能出现波动甚至停滞不前,被心理学家称为“高原期”。这个时期正式技术飞跃的前奏,而处于“高原期”的学生,信心下降,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3)胆惧心理

部分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加上许多体操动作与自己平时掌握的体育技能毫无联系,技术动作练习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动作经常失败,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总觉得困难重重,于是自信心下降,以至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形成“胆怯”,如果再缺乏信心和勇气,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产生不想练习的厌学心理。

(4)个性特征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性特征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行为与动作的完成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个性特征与学生是否喜欢体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这方面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也为数不少,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心理来选择教学的方法。

2. 消除厌学心理的主要措施

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动作技术学习的阻力,直接影响和削弱教学效果,但厌学心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采用诱导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解,译介优美、准确的示范,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要求练习的动机与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受某种目的的驱使,学生学习体操的行动是否积极,同样与他们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为译名体操教师所应达到的体操技术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不断挨近教学方法,重视心理素质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行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素质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耐心。在教法上,运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地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因人而异的教法,以及各种鼓励性的语言,加强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重视体操转向素质训练,打好基础

体操动作对身体各种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灵敏、柔韧、协调、上肢力量素质。这些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基础。因此,在课中,教师要根据体操专项特点,结合学生素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素质训练,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打好基础,基础扎实了,学动作就变得容易,学习信心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4)防止体操运动中的运动损伤

如何避免或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思想上重视

加强安全、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应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学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充分认识运动损伤的严重性。

2)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教学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的水平,充分了解教材中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容易掌握和哪些动作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不断改进教学训练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时注意由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运动训练中,要保证保护、帮助的实施。

3)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教育学生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掌握一般准备活动的合理方法,养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准备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训练的内容而定,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主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对主教材活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分成不同小组,由教师或体育骨干带队集体做准备活动,并注意手段的多样化,避免单调,在训练时,自己应根据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4)加强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能力

体操教学应首先有利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动作。如:前、后滚翻,鱼跃前滚翻等。保护和自我保护是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手段。特别是儿童少年在体操训练中,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技术动作上的错误或失手跌倒。在进行器械练习尤其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加强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特别是学生体育骨干的保护、帮助能力作为教学任务,教师应将保护和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传授给学生,强调在新、难、高、尖动作时保护、帮助的必要性。例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部着地顺势翻滚,而不可直臂撑地等等。

(5)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体操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慢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以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体操教学过程充满很强的吸引力。

(6)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地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体操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三、结论与建议

第2篇

关键词 厌学 原因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求学的大好时机。可是近年来现实却不容乐现,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学生厌学,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这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研究和采取对策。

1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多年来对周边中学调查发现:农村中学有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根本不想读书的占10%。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呢?归纳起来主要有:

1.1 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好高骛远的思想造就就业的稳定性在下降;学生身旁的某些“参照系”在起误导作用,在收入上“抓手术刀的不如抓杀猪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如理发师”的现实客观存在;中学生由于学历、阅历的原因导致行为上的短视性(近视)。从而片面得出“读了很多书的人不一定能挣大钱,赚了很多钱的人不一定读了很多书”的结论,加剧了中学生读书心理动力的萎缩,从而导致厌学心理,这是造成中学生厌学的最主要非理性原因之一。

(2)网络游戏、QQ等也如一个魔窟,使不少青少年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拨。曾对九年级一个班作调查显示:全班50个同学,就有34人带手机回学校,大多数学生上网是玩游戏,聊天和交友。其中男生玩游戏居多,其余的是听音乐,看电影等等,个别涉及黄色内容。不少学生甚至堂上偷偷玩手机,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借以弥补空虚的心灵。七年级有一谈姓女学生竟自发组织“精英”QQ群,自为群主,群中有200多个好友。据了解,不少学生整天24小时都挂着Q。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为了上网甚至旷课逃学,诸如此类的现象日益增多。心为网络狂,心中只有刺激的网络游戏,一重、二重……,一级、二级……;只有QQ交友对话。用虚拟的世界弥补所谓的情感世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的甚至荒废学业、辍学。

1.2 家庭因素

近几年来对周边家庭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因家长溺爱、要求过于苛刻而产生厌学的只是极个别例子。而带有较普遍性的可归纳为:

(1)父母的不良行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赌钱(在家里或村边巷头巷尾赌),花时间在吃、喝、玩、乐上,并不时流露出轻视知识的态度。如一梁姓的男生,为单亲家庭,性格较为内向,读七年级时还是较守纪律、肯听课的。其父亲就在距家约10公里处的县城打工。平时下班就赌钱不回家,就连中秋节也不归家看看,该生只能同祖母一齐住,祖母管教不了,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多次数天夜不归家,每每都要亲戚朋友四处寻找。

(2)父母无暇顾及子女。农村孩子的父母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引导方法,再加上子女经济负担相对较严重,双双外出务工,为两餐终日忙,回到家里已很累。平时根本无暇问及,即使问起,也往往是只问结果,而不问过程,更没有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以及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等等。缺乏一定自制力的中学生们在缺乏心理支持和家庭温暖的境遇下,其心理都极容易偏狭和孤僻,对学习的兴趣就更不知从何产生了。

1.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主要有:

(1)教学体制陈旧,片面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厌恨。传统教育最大弊端就是评判标准的单一性,分数是学生的一切,成绩单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好东西。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成绩唯一而统一的评标尺。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摧毁着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作业负担过重。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让学生一天到晚泡在作业堆中,做一些机械重复、意义不大的题目,不仅会扼杀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更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3)一些教师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钟爱有加,对学业不好的学生即使不另眼看待,在有意无意中也会通过眼神、表情、行动等流露其不满。这样得不到偏爱的学生心理会不平衡,严重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导致师生关系冷漠,甚至极度失望,“厌师”情绪出现了,厌学心理也自然而生。

1.4 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有:(1)基础太差,导致新旧知识相脱节,因而学习吃力,被动,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大多经历了:成绩不良―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学习―讨厌学习,即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2)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3)爱享受,无远大抱负,认为读书太苦、太累,进了学校就像进了监狱,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因而厌学。(4)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 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中学生厌学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并沉积固化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2)会引发学生厌烦情绪,造成心理疲劳;(3)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4)厌学群体在班级校中有很强的“传染性”导致厌学群体不断扩大,会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过激行为,放纵自己,乃至自暴自弃,甚至会对社会带来灾难性危害。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对策坚决予以纠正和克服。

3 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如何使学困生重获自信由“厌学”变成“乐学”呢?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热爱学生,春风化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师要注意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好学生的表率,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余时间多和学生聊聊天,力求走进学生心里。并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多沟通,告诉学生,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智能型人才,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立足,甚至不能生存。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模式,邀请往届经勤奋学习取得成功的师兄师姐到课堂“传经送宝”,还带学生参观应用科学文化知识创业的厂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平时,我们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放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每学期中段召开家长座谈会,建言家长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诱导,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这些优点被人认可并赞扬时,他便会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他才能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同时对厌学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甚至要求极少数厌学生抄一遍也好,适量地抄,渐进式方式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展示才华。如对待爱上网的学生,因势利导,加强网德教育,发挥其长处,经常有意让他们查找资料、古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等写在班中的黑板报上,让他们把玩游戏时间投入到查资料中。在主题故事会、演讲、读报、化学魔术晚会、测量土壤酸碱性、自制净水器等课外活动中把学习和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增设“每月进步奖”、“学期进步奖”、“最佳拍档奖”、“关心集体奖”等奖项。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以巩固学生学习动机。

(5)注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学生的素质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做好疏导工作,从而化解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绪。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及自身的因素,但解决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只要我们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

[3] 廖建东等.中学教育力量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第3篇

一、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特点主要为虚荣心理、逆返心理、刺激心理、无为心理。

1.中学生在情绪上爱慕虚荣。其心理尚未健全,也没成熟,在受外界不良因素侵蚀以后,意识颓废,往往不计后果,做出摒弃学业的一系列厌学行为。

2.在高压和棍棒教育下造成逆反心理。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有不可企及的目标和势不可挡的压力,没有沟通,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让学生在屡战屡败的奋斗面前丧失自信心,进而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

3.由于受年龄、文化水平、社会阅历的制约,少数学生为寻求暂时的刺激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异性,尝试香烟甚至,受网络或影视的影响盗窃或打劫等,学习上的事自然搁置在一边了。

4.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偶发事件中往往意气用事,尤其是家庭的变故。这类学生几乎丧失了学习上的兴趣,也没了学习动力。整天无所事事,消磨时光,抱着一切无所谓的态度。

二、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对策

根据以上中学生厌学行为的现状及其心理分析,预防和控制这方面的不良趋向有以下三条对策。

1.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搞好家庭教育。中学生与父母接触较多,这就需要父母了解和体谅其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和不断发展的人格追求,科学的引导并热情地对他们给予关怀,用亲情和爱心进行安抚,使中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

如果家庭残缺或离异,不利因素就会影响中学生在学习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无休止的家庭闹剧和令人烦恼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其厌学行为表现得突出和明显。这时学校和社会就要通过恰当途径,关怀、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鼓励他们自强自爱,必要时可用法律手段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学生家长,必须遵遁扬长抑短的原则,教育和教会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及勇气,学会懂得自尊、自强、自立,重视对他们的意志和毅力的磨炼。

2.在搞好教学同时,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提倡“教书育人”的思想,突出“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理念”。还要在日常生活上对不同的厌学者进行“因材施教”,找出其缺点,在好的方面“养成习惯”找出其优点,突出“形成个性”;找出其闪光点,不断“培养特长”。让老师从升学的压力中走出来,逐步培养全面、健康的中学生。

第二,教会学生树立五个意识。①树立吃苦意识。懒惰产生不出智慧,更产生不出将军。如可以对周末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正面引导。②树立目标意识。即对学生进行高考目标激励,让学生知道为了“什么”而学。如可以让学生写出各自理想中的大学或人生的奋斗目标。③树立责任意识。学生的学习不仅 要对自己负责,也要为亲朋父母和老师负责。有的学生世代是独根苗,其学业的成败,多少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兴衰。④树立危机意识。人无远虚,必有近忧。⑤树立良心意识。中国有句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人之恩。那么作为学生 就应凭心而论,从良心上做一个对老师,对父母,对祖国有用的人。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厌学因素 对策

职业教育的对象,就其素质状况而言有其特殊性。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甚至有的学生是十足的"失败者",从目前所接触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和行为,这里所说的厌学心理不仅仅指对学习缺乏兴趣,而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一种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已成为一种障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从厌学发展到具有社会化的攻击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他本人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因而使得职高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愈来愈成为困难和棘手的问题。也为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仁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搞好职业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职高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发现其规律,从而不失时机地采取对策,最终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一、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1、是心智活动差,对各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2、是从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随意性和多变性大,厌烦并明确表露出不愿在学校继续学习的意愿;

3、是因不努力学习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混日子、等文凭,形成恶性循环。厌学学生对学习都是由厌烦、厌恶再到厌恨,最终厌弃学习,他们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厌学心理及行为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转型时期文化开放使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更丰富,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作为对新生事物敏感的群体,争当网民似乎成为中学生的时尚,不少学生课余时间几乎都在网吧渡过,游戏机的强刺激,造成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负迁移。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和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向钱看,弱化对纪律精神、艰苦精神、服从精神的强调等错误导向,也使中学生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拜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

2、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中学生厌学的产生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课堂教学归因: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师生共同活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渠道,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安全感;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屡受挫败的心态,使学生丧失信心。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

3、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的言行有意无意之中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的教养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产生厌学。

4、学生个性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老师都不喜欢他,于是他感到在学校没有意思,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交友不善,沾染上坏习气,也是厌学的原因。

三、厌学心理疏导对策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调适负担,为学生减压。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提升教学难度和要求,不增加课时和教学时间,加强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减少教师的外在压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3、优化过程,引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第5篇

摘 要:中学生的学习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着普遍厌学现象,尤其是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厌学动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厌学;动因

一、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含义

我们认为厌学语文学生的鉴定标准为:①在语文学习上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②目前在校进行语文学习完全是被动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愿意投入,语文作业经常应付式完成或根本不做的学生。③由于不努力学习导致语文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

二、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

1、教育学的角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 “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的角度

①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能够说明学生愿意学什么的原因,学习动机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理论可以为学生厌学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学生与语文课本的互动学习中提供了一个思路,在语文课本的互动中,应注意相关激励动机。下文中的“期望效应”依据的就是这个理论。

②认知评价理论。我们知道,外部强化会促使内在动机的激发。人总是要对外部强化进行一定的认知评价,而这一认知评价将会导致自我决定感和效能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为。外部强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物质的报酬,另一类为言语的信息,前者主要是控制行为,而后者主要提供关于行为的信息。外部强化通过影响内在动机,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对各种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后天学习而来的,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即只有在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提高内在动机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外部强化,而在于外部强化是否促进了能力感。

④成败归因理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自我归因论或成败归因论是目前解释学习动机最有系统的理论。维纳采用实证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从事过有关成败(如考试)的工作后,多将自己成败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1)能力,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认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还有其他影响(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本研究根据上述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对初中学生厌学语文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并在后来对中学生与语文课本的互动提供了对策。通过中学生与语文课本的互动可以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提高其学习能力,对于中学生以后的成长有重大意义。

三、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下述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

①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现阶段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读书无用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家长、大人无意中对孩子传染,这种传染对孩子价值观的取向影响巨大,最终影响到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这些观念使学生学习语文价值观产生动摇,久而久之就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最终影响语文学习。②社会意识对语文产生负面影响。语文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就会丧失活生生的语文人文性,使语文丧失生活,丧失人的特征,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最终使学生对我们教学的内容失去兴趣。③网吧和电子游戏的影响。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用户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其身心健康。网瘾除了使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患上网络依赖症外,在语文学习上很容易产生以下的负面影响:A、对书写方块字产生恐慌和厌倦感,不愿意提笔写字,只想在键盘上敲字,有将书写方块字的能力遗失的隐患。B、还容易得口语遗忘症。因为长期用文字与网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不愿意和人说话的现象,对一些口语不会使用,常说一些网上用语,让人莫名其妙。C、易患交往恐惧症,网上交往谁也不见谁,下了线,谁也不认谁,不需要留后路,也不需要讲面子。现实的交往就复杂得多了,既要给面子,也要留后路,还要不得罪别人。习惯于网上便捷的交往后,就最怕面对面与人交往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也存在着多样性的影响学生产生语文厌学的因素,下面是学校存在的引起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因素:

① 应试教育的冲击。按着这种模式教学,似乎全面而系统,教者备课有矩,有章可循,教时心中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记出来的笔记也是井井有条,中规中矩。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展现不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只能让学生生厌。

② 教学内容单一。部分教师不注重教材、教学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采用“满堂灌”、“题海战”,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甚至采用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失去探索的欲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③ 语文考试的影响。学生不愿学语文,不愿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考试时语文尤其是作文的得分太低,与其他学科的得分相差悬殊。考试中数理化常有满分,90分以上的更是比比皆是;而语文能得90分者实属凤毛麟角,80分以上的也不多见。无形中,学生在头脑中就固化了一种观念:语文平时学不学,作文平时练不练,反正都一样。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语文考试失去了自信心,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恐惧。(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1] 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1997.

[5] 秦开宇. 初中生厌学语文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以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D].中国硕士论文库.2007.

第6篇

关键词: 农村高中生 厌学 心理原因 对策

“厌学”即对上学读书感到厌倦或厌恶学习,不愿意主动学习,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为反应,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1]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因厌学导致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高中生的厌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高中生厌学的表现

农村高中生厌学的突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2]朱盘安在研究中提出中学生厌学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等。[3]王冠军等对57例厌学中学生进行了MMPI测试分析,发现厌学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安全感、继绪紊乱和过分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4]

二、农村高中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

1.所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得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行为越自主,越能够得到自我满足感和主动控制感。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赞许、伙伴的认可、理想的学校和职业等),具有指向性和可变性,一旦诱因发生变化,外部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变化。当前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过分强调“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

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最初学习时,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有着面对困惑“弄个究竟”的冲动,这是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发动机”。但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不能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简单地通过奖惩、评比、排队等各种外部刺激来促使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日渐弱化,对奖励产生依赖性。当外部的奖励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厌学情绪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随着新时期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经济投入也越来越多,在广大农民的心目中,孩子上大学要承担数目不菲的学费,而大学生毕业后要“自谋职业”,国家不再“分配”,反观不少辍学打工者,每年都可获得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相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不可知性,这些经济收入显然对农家来说更为诱人。上述因素使农村高中生受到的家庭支持水平的降低,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农村高中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造成目前农村高中生厌学情绪的蔓延滋生。

2.较为单一的学业评价机制致使农村高中生学业成败归因不正确。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归因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六个类型: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制性维度。①根据内外因维度:将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归为内部因素,将情绪、运气、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师生关系等归为外部因素;②根据稳定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归为稳定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情绪、运气、课外辅导归为不稳定性因素;③根据可控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基础、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师生关系、课外辅导归为不可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归为可控性因素。[6]正确的归因是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不稳定但可控制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努力等内部可控制因素,从而使学生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厌学的学生在学业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学习上的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当一个人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低导致自己失败时,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多数学校施行单一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看重学生认知测验的考试分数即所谓的文化科考试分数,那些在认知测验领域不占优势的学生一再地经历失败而缺少成功的体验。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体验使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搞好学习,即自我效能感下降,这样一来,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

3.面临的种种诱惑让意志力薄弱的农村高中生难以忍受学习的寂寞。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一个人的学校生活是单调、艰苦且必须长期坚持的,而校外的世界却是自由和丰富多彩的。漫长的学习生涯更需要顽强的意志来支撑,而今天的“90后”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一出生就受到家长的宠爱甚至娇惯,即使生活在农村也很少参加生产劳动,从未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和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缺少战胜困难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和勇气。当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高中学习任务或一时的困难挫折,就会丧失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实践证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勇气;而厌学的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抗不良社会风气诱惑的能力比较低。

一般来说,意志力薄弱的农村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缺乏自觉性。他们在那些需要意志努力的事情面前总处于被动的地位,总是依赖教师、家长的督促或帮扶,很少能主动完成。[7]第二,缺乏自制力。由于他们思想的不成熟,理智不健全,控制力较差,所以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7]如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常常利用学习时间玩网络游戏,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严重影响了心理生理健康。第三,缺乏毅力。学习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事,当他们长时间面对枯燥的学习生活,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三、改变农村高中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1.引导农村高中生厌学者进行积极的归因。

积极的归因就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主要有努力归因、现实归因、兴趣归因、策略归因等。(1)努力归因: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提高后继行为的信心和成功期望,为了获得成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讲故事法、讨论法、强化法(针对一次学习行为结果要求学生进行归因总结,对正确的归因鼓励,对消极的归因否定)、做归因记录(让学生记录平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对事件成败的积极归因、对自己以后的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归因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学会将自己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因素,形成积极正确的归因模式。(2)现实归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由于个性特点、智力水平不同,以往的学业成败经历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归因风格。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归因时,既要考虑到影响归因的多个因素,又要结合他们的不同归因风格,使学生做努力归因时与现实相联系,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这样一来,就能促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

2.丰富学业评价手段,提高农村高中生厌学者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即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信念。如果学生相信自己有学好的能力,他就会努力学习;如果学生感到自己对学为力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价太低,他就会为避免失败而逃避学习。因此,教育者要丰富学业评价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一方面,开展多种活动,采取各种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让经常失败而产生厌学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法、积极的心理暗示法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克服厌学情绪。

3.学校和家庭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意志品质,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厌学学生的意志力。首先,帮助厌学的学生树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每天、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学生认真落实完成。普罗斯教授的研究结果证明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标最具体明确的人。引导学生把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明确具体的小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实践证明,每一次成功都将会使信心、意志力进一步增强。其次,可通过一些强化训练、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耐挫力,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磨砺意志力。最后,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风气和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进取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意志和意志行动,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萍,褚安娜.浅析学生的厌学症与辅导策略.中国校医,2000,(6).

[2]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2004,(7):53-55.

[3]朱盘安.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分析研究[J].职业技术,2006,(10):59.

[4]王冠军,景艳玲,石少波.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3):136,139.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叶缇芳.初二学生生物学业成败归因调查研.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后进生 厌学心理 表现 原因 对策

后进生在词典中对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后进生的存在,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后进生存在的最主要根源是厌学心理所致。

如今,中学后进生厌学心理较为普遍,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学后进生厌学心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后进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了解我校做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情况,笔者近年来在我校作了深入的调查。我校的教学质量在区内处于中等水平,存在有一定数量的后进生。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结合我校情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当一个中学后进生出现厌学情绪时,他会有什么表现呢?一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经常旷课或逃学,自觉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迷恋网络、打架斗殴、早恋等,这是中学后进生喜爱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必然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厌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也跟着急速下降;间接后果则是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二、造成中学后进生厌学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⑴受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⑵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

⑶受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知识分子就业难的现状等。

2、家庭因素

⑴放纵型家长的溺爱。这类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总是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放任孩子使用手机、电脑、MP4等,未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

⑵严厉家长的苛刻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一种普遍心理。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不仅不去和孩子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和对策,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⑶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使他们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学校因素

⑴教师行为偏差。教师是对中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是影响中学后进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一些个别的教师,公然歧视所谓的“差生”,仅仅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学生做错了什么,就严加惩罚,恶语伤人,仿佛遇见仇敌一般。“差生是由老师一手造就的。”教师的错误行为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明知自己做得不对还是要做,为的就是“整老师”——“你想办法整我,我就想办法整你!”有的教师重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讲课枯燥无味,作业繁多乏味,多为反复型、单纯抄写型作业。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⑵沉重的学习负担。现在,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提高升学率更是各个学校的第一要务——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越发感觉学习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出厌学情绪。

4、自身因素

⑴没有树立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

⑵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其实,说到底,自身因素也归属于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完全可以避免。

三、解决后进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其实,后进生并不差,只是被主观地扣上了“差生”的帽子。调查表明,有些成绩差的中学后进生并不是一直学习成绩都差,甚至有的还曾经排在班里前几名,只是后来的一些因素使他们开始“变差”。越是厌学,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是厌学……那么,如何摆脱这一恶性循环,使后进生重获自信,重新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呢?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应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1、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自己学,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华与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效力。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智力型人才,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立足,甚至不能生存。

第8篇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不容忽视。综上,笔者认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古人有十年寒窗之说,可见学习之苦。如今学生的学习环境虽然大大改善,但学习依然是一件"苦差事"。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或多或少地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第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在他们眼中,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了,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局面使得"读书无用"的念头在不少学生心中再次闪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教育界的不良竞争,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使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逐渐抹杀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家庭的"小皇帝",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由父母一手包办帮助解决。结果是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害怕学习,懒于动脑,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第四,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及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这些还处在心理发展不成熟阶段的中学生鄙视学习、厌恶学习。"学好语文,不如走个后门;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面对目前激烈的竞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子女将来前途无量,为了光宗耀祖,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的学习上,无情地剥夺了子女的其他活动时间。在这种高压下,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抵触情绪,渐渐对学习深恶痛绝,于是把逃避学习作为"发展自我"的办法。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家长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即可,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他们认为手中有钱才是硬道理,思想上对学习知识带有歧视。

鉴于上面提出的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认真研究,探索克服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法与对策。下面就谈谈笔者的几点拙见:

1.在思想上启迪他们。

成绩差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思想认识有问题。我们应针对不同个体做具体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因材施教。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要帮助他们竖立自信心、自尊心。要在感情上多温暖他们,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育他们恪守"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帮助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我班学生汪亮是一名体育特长生,体育成绩相当出色,可在文化课学习上消极厌学,不思进取,上课老是睡大觉。我找他谈心时,告诉他能在体育方面如此突出,一定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能将这种精神应用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必将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经过几次深入交谈,他对学习渐渐用功起来,成绩不断提升。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成就动机。

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从而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帮助他们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悦纳老师也是培养厌学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朱彦生是高三理科班的一名学生,英语成绩很差,在我的英语课上经常心不在焉,还时不时地搞小动作。我便让他做英语课代表。他说 :"我对英语没兴趣,什么也不会,怎么做课代表?"我对他说:"帮我整理整理作业本 .或者提提 录音机总可以吧?"他答应了。这样我们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距离也走近了。没想到,一学期下来,我竞发现他这位"代表"对英语有了兴趣,上课学习认真多了,还常常主动向我请教一些问题。

4.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9篇

【关键词】:厌学、心理研究、教育教学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弄清学生厌学的原因、危害,学会一些疏导的方法,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发现这些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矫正工作,改变他们厌恶学习甚至辍学的情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任务。下面我从我校学生的厌学的心理特点、成因及疏导对策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厌学的解释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由于心理(主观)上“排斥”学习而导致的思维上,行为上“逃离”求知学习的现象。

学生厌学在学校中不是个别现象,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只是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变为一种现实的行为,才称为“厌学”。厌学学生,一般都有如下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持消极被动状态、学习成绩差,且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行为。

二、厌学心理及行为的成因分析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家庭方面有,家长的不良榜样和不良方式;学校教育方面,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师对学困生忽视及缺乏人文关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及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素质和对自我认知的偏差。来从四个方面的原因困扰着学困生前进的步伐和发展,根据我校调查采用以下几个措施来点亮花季的希望。

三、对学生厌学心理疏导对策

种种原因造成的厌学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阈限,是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精神放松地学习。

(二)学校教育内容、方法的更新。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的旧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这不仅是矫正厌学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好学、乐学。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给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如学生缺乏正确的动机,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学习意志不坚强,情绪不稳定,诸如此类,都会导致厌学。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相关,但在相同智力水平下,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毅力。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有兴趣学生才会投入、追求,才会自觉学习。只有让学生主观体验学习是乐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愉快的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成绩优良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都较自信、好胜,想要学什么或干什么就非学好干好不可,表现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而学习有障碍即厌学的学生则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情性,表现出意志薄弱。意志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一点一滴的培养。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生活习惯和学习常规上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断、自制的品质。

(四)优化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

由此可见,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也是克服厌学心理的一种途径,这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一;学生;厌学

一、研究背景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定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老师评语。

高中教育普及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圳市就明确提出要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学位的需求。

普及高中教育,这就意味着高中的生源范围更广。高中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参差不齐,尤其是高一新生的适应性不强,厌学情绪可能被传染、被激化。因此我们认为对高一学生厌学现象进行调查和访谈是十分必要的。

选择高一年级学生的原因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适应性各不相同,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比例相对高中其他年级较高,两极分化刚刚开始,我们要把学生的厌学情绪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让其继续扩散和蔓延。

二、厌学的形成和原因

厌学情绪形成都有一个过程,是经常处于某些不顺心、不适应的学习环境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感觉。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阶段,厌学的原因更多,调查如下:

(1)有的学生表现得很不适应,学习科目多了,学习压力大了,

(2)有的同学不知怎么和同学相处,心理敏感,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更加小心翼翼。

(3)对老师的看法更多了,对老师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甚至,只要老师对哪位同学关照多一点,就认为有的老师有偏爱,然后就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潜意识地演化厌恶这门学科。还有的学生觉得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上课枯燥。

(4)家庭方面,有的学生叛逆心强,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学生抱怨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父母吵架影响学习情绪。有的学生一回家就不想学习,形成了在家不学习的习惯。

(5)最主要的方面,学校方面,有的学生反映高中的学习时间太长,走读生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都是呆在教室,没有体育课或者是下雨的天气,一整天都在教室。住校学生更加抱怨,从早上六点起床,要学习到晚上22:40才下课,学习时间太长,适应不了。所以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甚至上课睡觉、打瞌睡。

(6)这些都是次要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了,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压力,继而也就缺乏动力,有的学生读高中是父母逼的,为父母而读书。

三、厌学的心情和表现

对于刚踏入高中校门的中学生来说,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毕竟高中的节奏和课业与初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大部分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是初中的优秀生,倍受老师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但是进入高中后,来到新的学习环境,情况发生了变化。面临的是如林高手的激烈竞争,"尖子"可能不尖了,原来是班级或校级学生干部的,现在变成了“庶民”。失落心理甚至会导致松懈心理变得不再努力学习,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长期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会产生自卑、厌学心理,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烦躁、压抑等消极心理频繁出现。

在初中,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进入高中,大部分学习任务要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难度加大或者学习任务加重,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但又不得已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有一种疲惫感,并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学习倦怠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如果处理不当,轻度的学习倦怠可能会慢慢加重,最后导致厌学。

以上原因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而厌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厌学的严重后果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厌学引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学生患上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有的学生因厌学而逃学、辍学,然后流浪、打架斗殴、偷窃,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多管齐下,减轻学生负担,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高中老师们在肩负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蔓延。课堂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告别枯燥的学习方式。

四、讨论

综合以上搜集到的材料,高一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几个:一是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住校的生活环境。二是在成长过程中敏感的心理变化,导致神经敏感,心理脆弱,青春期的萌动,早恋,偏见。三是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父母过度溺爱,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置之不理。这些原因导致孩子心理问题很多,产生厌学情绪。

综上所述,尽管我对高一学生厌学的情况了解得还不全面,尽管我们的分析仍旧存在不少漏洞,高一学生厌学的情绪变化大,没有学习目标的现状,以及他们对前途的迷茫心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严峻事实。这种情况在我们此次访谈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因此,我们应该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学校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不让分数成绩压垮了高一新生。呼吁父母,别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呼吁教师,打开心扉去包容我们的孩子,教学中提倡多样化教学,情境、合作学习,尝试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

参考文献:

[1]张兆芹.学习型学校创建--教师组织学习力新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11篇

作者:郑晓东

摘要:本文以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问题作为研究意义的出发点,通过调查初一学生好恶(喜欢或不喜欢)体育课行为的现状,来探讨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原因,结果表明,体育课项目单调枯燥是导致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主要客观原因,心理素质差,运动能力差是主要的内因。

关键词:初一学生 厌学体育课 归因

1.前言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和正在努力实践的目标。

致使学生获取终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必须养成锻炼的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这种锻炼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态度有关。构成态度的要素有认知、情感、动机,甚至还包括态度的外显形态及倾向性表现。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的行为。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产生不喜欢体育的症结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去分析造成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寻求喜欢体育并参与其中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就如何“变讨厌为喜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从研究目的出发,依据抽样原则和正态分布的原理。在本校学生中,抽取学生共338名进行调查测试,共收回问卷338份,有效问卷为330份,有效率达到了97.6%。

2.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走访部分教师和初一学生,询问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在了解产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走访了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产生初一学生好恶体育课行为的原因,并收集各种原因、刷选整理,编制成初一学生好恶体育课行为的归因分析问卷调查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样本与年龄分布略……

3.2主观原因的影响

通过338份初一各班级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其厌学体育课的原因(不计外因),对表现出来的差的情况排序,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最主要的原因占比例19.8%,排在第一位: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各占18.9%,排在第二位、三位。

3.2.1 心理素质差因素

心理因素差是导致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最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发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刘淑慧等人(1985年)的研究表明:在生理疲劳时,初一学生的心理疲劳出现较早,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更大的惰性,正是受这种惰性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课的各项活动是一种心理负担的想法,也导致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另一方面,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3.2.2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因素

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也是造成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主要内容。这是初一价段普遍存在现象。处于这一阶段的一些学生,因为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在课中就常因抓不住动作的要领而产生错误动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这种心态的关键就在于有一个主客观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3.3客观原因的影响

通过调查统计影响学生体育课行为的客观原因.可以看出,被调查中28.7%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太枯燥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25.5%,因学校领导、班主任不重视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占21.3%。

3.3.1教学内容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课锻炼的价值,因此,要上好初一学生的体育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更应注意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初一学生感兴趣有锻炼价值的项目进行教学.在调查结果中学生对上球类课的期望最高有189人,(55.9%) ,艺术体操,健美操次之有88人(26.3%)通过安排上述项目以充实学生上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3.2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因素

第12篇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refusal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wearywithschool;bedisgustedwithschool;dislikeof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0.01);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