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市场

传统文化市场

时间:2023-06-19 16:1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市场

第1篇

[关键词] 促进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天,在全球经济化和加入WTO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实践证明,文化不但能成产业,而且可以做强做大。但有两点必须注意:(1)文化产业必须以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市场需求都合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二者最佳结合;(2)文化产业的建设关键在人的观念和智慧。好莱坞电影业称霸世界,每年出口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还有大批市场营销人员。文化产业是消耗自然资源较少,但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要求却很高的产业。不要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第二,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企业,发展中国的文化跨国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前提,企业化是基础。有市场就必须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文化产业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文化企业和为文化产品而流通的市场有机统一。同物质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它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是跨国公司和跨国的经济组织。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不可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因此,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律,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要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 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应对WTO的国办、民办一体化的“文化产业方阵”。

第四,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的合理组合,形成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资产为纽带, 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支柱产业还没形成气候,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比如,我国国土辽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个好举措。应该让旅游拉动内外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

第五,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被迪斯尼公司拍摄成动画片,将它打向世界,仅在上海就创造票房价值230多万元;好莱坞巨片《侏罗纪公园》和续集《失落的世界》,采用了中国的恐龙蛋化石资料,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惊叹不已。事实说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中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做到天下财富为我所用,天下人才为我从善。当今世界,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第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盟,但当前我国只有很少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此,并且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企业没有一家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这和国外的文化产业极不对称,以卵击石,何以竞争?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注重文化市场的全面培育。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培育首先是行业性市场的培育。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市场,如图书市场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更多的文化市场,如竞技市场、艺术类市场等还需要更大的开发。其次是对东西部地区市场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东强西弱客观上要求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来个文化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文化市场的落后状况,从地理层面上清除壁垒,完善全国市场;最后是要注重城乡文化市场并重,努力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产品单调的状况,避免文化层面上的城乡差别,使两头并举,全面发展。

第八,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化。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独有文化类型,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国文明长盛不衰从远古洪荒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其生存智慧和文化魅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谜,具有吸引文化市场目光和思维的奇异性。(2)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这些古迹都是富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独有的品牌资源。(3)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并在六朝以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化形态,遗留下许多灿烂的文化圣地,儒教的文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4)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既吸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在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中保有和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其民情风俗、工艺技术和构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总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宝贵财富。

市场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需求,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将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获得被社会接纳和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华文明获得新生,以自己的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首先要科学评估和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科学评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伦理和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满足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等等进行评估。保护好传统文化价值就是要建立切实的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尤其应对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其次,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合理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第九,加大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投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主要依赖“有腿资产”,需要用“资本”来追逐“知本”,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企业, 很少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科目,更多的焦点是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人才的教育。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院系、设立与此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奖励的方法鼓励社会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文化生产者、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理论的探索,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和经济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到文化开发的浪潮中去,加快文化产业的快 速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1

1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发展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使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2农村文化的作用

农村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当前,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形势所需,不断充实新内容,以变迎变,以新迎新,在载体上求特色,在实效上求突破,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以能动的反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新农村文化真正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核心动力。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等功能,这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地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虽然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就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文化自身具有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迟缓性、单调性等特点制约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态度导致文化建设滞后。从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政府对此并没有足够认识,没有建立起文化建设的全局观、整体观,不仅缺乏将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也缺乏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当中的意识。三是农民自身的主体意识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不高,文化主体意识缺乏。四是目前农村由于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五是农村文化消费能力不足。

4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41尊重农民的主体性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文化发展要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靠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1]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展农村文化就是让农民感受到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来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或开展相应的文化教育,针对农民群众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耐心,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活动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农村文化的需求者,他们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文化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既是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又是其受益主体。另一方面,农民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创造者。要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创造历史,创造文化。使新时代的农民由“传统型”向“时代型”转变,由“盲从型”向“技术型”转变,由“愚昧型”向“知识型”转变。[2]转变农民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切实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使民众转变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对传统的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通过讲解或教育的方式来大力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陋习,使他们对新型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42提高文化消费力水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是基础,文化消费奠基于物质消费之上,是更高层次的消费。一般来说,只有基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其次,创新农民文化消费观,提高农民消费品位。向农民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抛弃消极保守的文化消费观,最终引导农民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实现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

4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具有传播功能、防御功能、服务功能、扶持功能、监督功能和发展功能等。当前,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文化投入,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重。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支持”文化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问题,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44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就地取材,整合农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善于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拉长产业链条,把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产业,用文化特色支撑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彰显文化特色。建立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富农。农村文化市场要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最后,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农村文化市场调节与管理,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在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的前提下,在制度和政策辅助下,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为农村文化健康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 新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村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工作中应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势头方兴未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文化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项目少,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

(一)发展不平衡。从文化市场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富裕地区先于欠发达地区;从文化经营网点的数量比较,集镇多于乡村,平原多于山区。按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密度诸因素衡量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有市有场型。即人口集中,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乡镇形成文化市场较快;二是无市无场型。一些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小乡村,既无娱乐场所,又很难形成文化消费群体,造成几十年来看不到一台戏或一场电影;三是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型。这种类别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一些以种植业、养植业为主的农民,长年聚居原地,文化消费需求量大,但文化设施少且无场地;反之,那些有俱乐部、影剧院的村,由于劳务输出多,文化需求少,造成文化娱乐场地利用率不高,难以形成“市”。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法制观念淡。所以,不少经营者把经营物质商品的手段或“诀窍”照样搬来经营文化娱乐业。这样,有的经营单位或个人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舞厅出现“”,游戏机房搞有奖,球棋类活动发生变相赌博,更有甚者出售、出租非法出版物。在经营过程中,有些不具备合法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如有的不经核准登记,地下经营,无证经营,有的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合法”的经营资格。

(三)监管职能难到位。目前,对镇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侧重在阵地的建设,而对镇乡文化市场的监管力量配置、管理状况尚未纳入镇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体系。虽然,《青海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第四条已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但镇乡一级政府有些领导对文化市场管理,仍然还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性承担不明确问题,有待区政府下发必要的规范性文件加于明确镇乡一级政府属地监管的职责。

(四)庙会活动问题多。农村庙会既是农贸交易日,也是传统文化活动日。从近几年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情况看,节目内容低劣的大棚演出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无证经营书摊和音像摊点历禁不止。这些摊点依仗低廉的价格,吸引大量的农民消费者,兜售非法出版物和违法音像制品,破坏正常的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二、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民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与当前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方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立足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巩固利用好农村文化阵地,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利用好各行政村已有的文化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戏剧演唱、健身操、游戏、歌曲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有条件的村都要成立庄户剧团或文艺演出队、秧歌队。文化部门在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还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二)增强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把农村文化工作摆上地方领导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年度业绩来考核。在农村干部的任用上,要把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开拓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践证明,农村干部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快慢、层次的高低和成效的大小,决定着一个村的风气好坏。农村干部要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到越是贫穷的农村越要想办法办文化,不能因为经济落后就放弃文化建设,更不能等经济上去了再发展文化;同时,要正确认识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当地农村群众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队伍。

第4篇

“我们过去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新设城镇需要设立哪些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哪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机构人员如何配备、如何推动文化建设、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标准。”蔡武说,“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那就不是全面的现代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文明的扩展和城乡文化的融合。因此,城镇化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担负着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调控秩序、提高素养、重构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播知识和文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塑造现代公民品格,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着力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

蔡武特别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这一点在今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强调。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把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完善中央和地方按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打造城乡一体联动文化服务平台

蔡武说,要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作用,打造城乡一体联动的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拓宽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城乡共享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城乡提供联网服务、流动服务,形成适合城乡基层需要的灵活、多样、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人员的流动过程。在谈到保障农民工群体文化权益的问题时,蔡武表示,要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这项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统筹考虑。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区管理范围,为他们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必须加强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秧歌、少数民族地区的祭礼乐舞等,都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节庆习俗有密切关系。

面对城镇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某些城市的新居民与传统乡土文化将会产生断裂,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会更狭窄。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他表示,要通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名城名镇创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手段,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对接和融合。

构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新格局

第5篇

发展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来的少数民族的不懈努力和创造,少数民族地区沉淀出了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正确处理好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一)借助当地传统文化名胜,打造传统文化品牌

1.经济效益

在全体华人中,文昌帝君具有极大的影响,世世代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借助文昌帝君的广泛影响,打造凉山文化旅游大品牌,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首先,由于借助了“拜文昌故里、求学业大成”的文化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激发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受旅游市场利好政策刺激,必将迎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轮新。第三是成昆铁路复线正在修建,建成后从成都到越西,仅两个小时车程,文昌故里风景区,已经完全融入了大成都旅游圈,完全有可能吸引来巨大的城市客源市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四是越西地处小平原,形成了文昌故里风景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游居住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各种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度假。五是游客越来越喜欢特色旅游,文昌故里风景区不仅地势平缓,风景优美,环境清新,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对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对海外旅游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文昌故里项目规划2020年的税后投资利润率为29.4%,投资利税率为39.2%,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为9.27年。

2.社会效益

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与孔子齐名。越西是文昌故里,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较高的文化知名度,使越西受益匪浅。3.生态效益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借助越西县建设彝族之乡,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1936年,红一方面军途经凉山,越西就有700多人参加,其中彝族人就达100多。据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所编的《二万五千里》一书记载,当时参加的100多彝族人,被编成了一个彝民连。有一个彝族连,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重要基础和条件。项目规划建设应尽量展现越西各族人民,尤其是862014年第12期彝族精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突出民族团结这一永恒主题。规划定位(1)核心理念:用创新思维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管理红色旅游、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市场潮流的红色旅游资源观和发展观,既要正确处理好开发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也要注意开发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实施三大结合:一是政治意义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二是革命贡献与民族团结的结合;三是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的结合。(2)主题定位:红色旅游经典教育,彝族红色旅游体验。(3)形象定位:彝族连,中华英雄谱;零关古道悠远,彝汉和睦昌盛。(4)市场定位:融入“金沙水拍,情深意长;大渡桥横,天堑飞渡;雪山草地,艰苦卓绝”红色旅游大环线。将这一片区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作为该项目的首选客源市场。(5)目标定位:全国第一个以“彝族之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的国家AAAA级景区。投资概算:本规划总投资为40000万元。

1.经济效益

独具魅力的项目必将吸引大量客源到越西古城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直接受益稳定可靠;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必将促进越西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交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古城建筑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基础设施配套等众多因素,必将提升古城及周边土地价值,增加财政税收及城市后续发展能力,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项目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旅游服务收入、商铺租赁收入、康体健身项目收入、古街区房地产收入),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

3.生态效益

彝族之乡项目不但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相反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凉山域内的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791m,为凉山北部最高峰,从南到北,山上分布着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总面积约1875亩,是建立登山体验项目的理想区域。

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阳糯雪山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道路险峻,人迹罕至,在不少景区都人满为患的今天,阳糯雪山仍鲜为人知,少人涉足,是探险观光的理想圣地。阳糯雪山有三海、黑海、红海、歪海、九海等冰川湖泊,湖中水色各异,五彩斑谰,可以建成典型的古冰川公园,特色十分鲜明。湖泊周围有万亩原始森林,有奇山、异石、飞瀑、跌水和溶洞群;日出、晚霞、云海、烟雾尽收眼底。草木葱茏,蜂舞蝉鸣,泉水叮咚,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优美画卷,几乎齐聚了所有类型山地的景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登山体验项目的规划范围和内容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规划范围为整个阳糯雪山区域,规划内容为建设安全服务设施,打造集登山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为30000万元,主要投向旅游项目规划、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市场营销、资源保护等项目。

3.经济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阳糯雪山聚万千宠爱于一身,天然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开发高品质文化类旅游产品、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度假类旅游产品这三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

4.社会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效益。(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成,为登山探险爱好者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还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带富一方。(3)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5.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奇葩品牌

越西县民的族文化资源,主要以彝族鬼谷达布络魔为代表,而达布络魔以原始性、神秘性著称,具备开发优秀旅游资源品牌的优异条件,开发潜力巨大。在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保持着完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原始森林比比皆是。绵延十多里的绿色翠屏里,风光幽美静谧,鸟语花香;无数奇花异草,布满青山、秀水、飞瀑、深涧,更让神秘的达布络魔充满了原始森林的神秘风光。达布络魔以神奇恐怖的鬼怪文化著称,聚集着丰富的人文宗教资源、奇秀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神秘的传奇故事等等,开发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集登山、民族文化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堪称民族奇葩品牌。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规划范围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总投资为24000万元。

1.经济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对高品质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由于天然旅游资源组合好,堪称民族旅游品牌奇葩,前景十分广阔。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起码具有以下社会效益。(1)本规划的建成为登山爱好者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3)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本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3.生态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抓机遇创条件发展文化市场

(一)大力扶持助推文化品牌战略

越西县品牌建设将推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动越西县品牌战略深入发展。只有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品种范围,严把品牌申报、使用审核关,规范包装,才能促进越西的品牌战略不断发展。目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使用“大凉山”品牌标识涉及26个品牌的30个包装,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对已使用包装的企业,应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品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监管助推文化市场健康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情况特殊,加上历史的影响,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相对的地方性法律、行为规范,因此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具备全面地落实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各项经济政策的优越条件,包括文化事业经费在本地区财政支出比重占1%,并逐年增长;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基础经费随财政增长;修建文化设施实行税费优惠和计划、贷款照顾;特别要剔除文化市场建设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积极扶持正当的经营,重点扶持一批确有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商品,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和雄厚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三非”,保护合法经营等。通过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造条件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改善外部条件是破除文化市场只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联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实施“文化富县”战略,完善和创新服务举措。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发展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强化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善信息、融资、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规定,下大力排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扰,通过深化服务,督导落实国家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针对部分行业市场萎缩、订单不足的状况,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域外产品推介、博览会、项目合作、招商会议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充分发挥好财政性支持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形成了独特风俗习惯,保存许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的东西,如充分利用,不但成为精神财富,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整合资源,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把雪球越滚越大。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外资办文化等方法,海纳百川,开拓文化投入的新局面,建设繁荣兴旺的文化市场。

(四)措施有力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1.摸清家底,制定相应的措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口不集中,而且交通比较困难。但是,民风敦厚、直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潜力巨大。为此,发展文化市场就必须深入实际,摸清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先导,如利用民风、民俗的节日,整理、挖掘反映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造声势,通过宣传鼓动,同时,吸引外来的“靠山吃山”,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部了解,增加投入,形成两只脚走路,促进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越西县命名县级生态家园300户,其中:越城镇100户、中所镇100户、南箐乡100户。经审查该300户家庭庭院整洁、环保意识强、无违反村规民约和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符合创建标准,被命名为2013年度县级生态家园。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五楼水晶2、3厅举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投资说明暨产业推介会”上,越西县分别与湖北武汉市鑫龙恒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可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新六集团签订项目合同,签约资金5.08亿元。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2楼巴蜀郡厅举行第七届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越西县与北京恩波明坤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北京恩波(越西)水电集成及硅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签约资金9.7亿元。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分两期投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签订的企业项目为开展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同时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2.抓住机遇,组建集团

近些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建设,国家大力推行的是“文化扶贫”,并逐年加大投入。以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县为例:2010—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888万元;建120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图书、书架等设备。因此,用国家的扶持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集中投入,开辟集文化包括文博、旅游、服务、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集团实体,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重视和了解本地区,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四川省凉山州举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因此,抓机遇,广泛联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成功之路。

3.树立用人的新观念,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

文化不仅是一种事业,而且从大范围来讲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必须集一切可以作用的力量来兴办。因此,要使文化市场真正发展,就必须大胆选用具有经济头脑,能搞经济的人到文化上担任领导职务。贴紧市场经济选用干部,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摒弃原来人才使用上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如民族、性别、年龄、身份等等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发展文化市场,促进经济的繁荣。

4.走出去,请进来

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收集、整理、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反映民族和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不仅走出本地区,而且走向世界,以提高知名度,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从而吸引外来的投入,繁荣文化市场,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越西县深入实施“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1)规定全县获得国家和省级品牌“三品一标”产品、政府搭台展示展销的农产品(土特产礼品)和其他农产品,全面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标识。(2)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统一使用标识位置、色彩、条码、标签规范的“大凉山”文字。(3)加大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树立“信用凉山”、“信用越西”整体形象。2013年,确保16个品种、20个包装规范使用,新增8个品种、8个包装申报工作。要保障文化市场的繁荣,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则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如果说经济是“外”,那么文化就是“内”。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第6篇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亚文化产业;合作;策略研究

一、大力优化、完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环境和政策

(一)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合作环境

(1)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市场体系建设较好的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传统文化市场格局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体制已被资本、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全方位流通格局所打破,实现了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投资呈多元化。针对文化市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文化市场要素不完善,流通和服务渠道不畅通的局面,加快建立文化要素(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文化主体公平竞争,实现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障。中国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必须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的、科学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重于规范政府管理职能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适应按市场规律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已有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缺乏衔接性,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文化法治化思想认识不足导致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法治环境我们必须做到:①牢牢树立依法管理文化产业的法治意识。纵观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产业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产业转化是世界各国文化法治化的主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宽松,法律保障越严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通过法律扶持、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坚持依法治理文化产业,依法促文化产业发展,依法保护文化产业。②开拓创新,转变立法观念,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制环境。一是转变立法观念。从政府侧重保护、管理、规范市场职能向通过法律法规培育市场职能、协调监督职能、服务职能、维护职能转变。二是改变文化市场准入,放宽条件。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允许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改造国有文化产业市场,允许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文化产业,从事独立的经营活动,提高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政府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融资担保、财政补贴、投入启动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发展基金、精品创作扶持专项基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基金、电影专项基金、文物保护基金、印刷基金、出版和版权保护基金等。四是政府注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设立专门专业,专职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专门培训;加强文化人才交流中介市场建设,创造有序人才流动环境等措施,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③用法制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市场。在规范文化市场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通过对文化产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的法治观念,自觉抵制违法文化产品,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化稽查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能力;适当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提供财政补助,落实执法人员物质配备到位,确保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治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改变线式多头管理体制,协调文化行政部门、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明确执法机构职责,有效监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有利保障

(1)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支撑。资源到底该如何配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处理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主流引领的前提下,正确定位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中的地位,要防止杜绝政府的过度管理。要重点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文化专业人才。②分行业、分地区指导,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发展和重点领域发展策略。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分行业制定符合各门类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打造动漫、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和人民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借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经验,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道路。③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制定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借力国际货币、国际资本等市场融资,是缓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渠道。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尚未形成“韩流、日本独特动漫”那样引领世界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我国文化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主体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所以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培养规模大、集中度高的市场主体,譬如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环境。把推动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创新科技、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④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保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国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文化市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开拓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积极打造投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支撑、信息、人才培养、交易合作、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涵盖产业创意研发、孵化和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国内潜在消费资源和国外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

(2)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否完善,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只有学会“放手”,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基础,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打造一个鼓励创意、培育创新、方便创意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丽丽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项政策凸显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扶持问题。主要表现为:扶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手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催生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其他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等。相继出台一些列政策如《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

二、努力探索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方式

(一)以人为本,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一下原则:①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规划②实施人才吸引战略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2)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强文化产业一般从业人员的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信息、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导致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我国空缺比较严重,日韩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承包日韩的软件和动漫外包产业,三国文化产业互补性很强。②注重特殊文化产业人才的打造。在影视业、高端创意产业中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影视明星、创意高端人才、导演和制片人等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二)加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和创意只有与文化产业这个载体相结合,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明显不足,二是既掌握高科技又熟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短缺。(1)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高科技的竞争。只有将科技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才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决定权。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讲,科技是文化品牌推广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面对日本、韩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中国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前沿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创意文化产业,才会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凸显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制高点,掌握东北亚文化产业发展的话语权。(2)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原动力是创意文化创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创意在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高端环节的创意离不开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是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密切结合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

(三)构筑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

第7篇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本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资源优势

一、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一)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势头迅猛。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能力低,竞争能力差,许多文化资源还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没有发挥其作用。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新疆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特色文化、地理区位和资源等优势:1.文化优势: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等13主体少数民族外,还有其他民族,共计47个民族,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历史、经济生活和。同时,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地带的新疆,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辐射。外来文化在向各民族传播的过程中,吸收和融合的文化因子也各不相同,异域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地理区位优势: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是欧亚两大洲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作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主干段和枢纽地段,使得新疆的西域文化带有明显的与中原文化和欧洲文化相互融合的痕迹。成为吸引各地游客和学者眼球的亮点。3.资源优势:新疆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和文物藏品等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要保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有众多的因素在其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包括经济发展因素、市场培育因素、政策因素等。

(一)经济发展因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

首先,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文化消费者,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次,经济的发展为一些需要大资金投入的文化行业提供了机会。这在电影业、网络游戏业、主题公园等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样,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疆才能更多的留住或吸引熟知本民族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市场培育因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形成相应地市场前提下。市场的建立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在打着“文化牌”的这种旅游过程中,当地的文化产品居然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许多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在任何地区都能看得到,致使许多旅游者败兴而归,更加不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来购买。这就是说,对于新疆来说,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产品市场,发展特色的文化产业,才是当务之急。因为缺乏了市场,经济便无法向前发展。在新疆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个广阔的、具有极大承载力的强有力的市场是极为重要的。

(三)政策本身因素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中参与竞争,除了市场因素之外,必定要受到国家以及当地政策的影响,并且影响巨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疆文化产业政策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范围、速度等等各方面因素都产生着或限制或推动的作用,因此,分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便当仁不让位列其中。更有甚者,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某些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倾斜会极大地促进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三、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本,才能更快地变文化产业弱势为强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发展新疆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真正把新疆的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产业来抓。新疆现有的文化体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没有实现向产业型的转变,文化经常是被作为经济活动的陪衬,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了其经济和产业属性。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创新思路,把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再创造作为一种产业来做。把珍贵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

(二)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打造品牌。由于新疆受经济发展及居民消费水平的限制,新疆本地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有限,因而要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一方面是培育文化的买方市场,增加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完善卖方服务,提供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进行有效的文化市场监管,从而吸引更多的文化消费者和投资者。

(三)积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组建与培育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大集团。我们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促进丝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新疆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新疆有很多文化资源优势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是还缺少国际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新疆目前几乎没有形成真正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者,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很不利于竞争。要把新疆的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主要产业来发展,要以大企业集团雄厚的资金,以及知名度很高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构造。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资源;中外

一、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己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2007年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一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产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在开放条件下,扩一大文化市场的准人,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人中国市场,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产业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总体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人中国文化市场,推销其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这种冲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既是深刻的,也是现实的。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在必行。

二、国外强势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则属于弱势产业、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态势下,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有哪些影响和冲击呢?

一首先,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阴文化发展一旦产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独有的资源不再是中华民族所独有,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以其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被全世界分享,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费。这是开放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开放带给世界的积极的一面。然而,文化资源的开放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强化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过去,人们经常认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是无限的,但是在今天,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认识。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木国的文化产业利润。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持下,从技术角度讲,它对一国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几乎趋于完美的境界,而对于该国的文化产业落后、经济和技术实力差的文化生产单位来说,对同一素材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消费者旱已经认同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品,由此引发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和对文化资源的争夺。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产业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就可能不同,对同一题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间,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欧美文化市场对阿拉伯文学的消费为例,欧美文化市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消费呈增长趋势。在对阿拉伯文化的消费土,有两类作品特别受西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一类是有争议的作家和遭查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到了西方就大受欢迎,有的甚至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另一类是表现阿拉伯社会的封闭性特征,描绘阿拉伯社会的愚昧落后、野蛮荒诞的风俗和日常生活图景的作品。从这一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背景和需求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角度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单一性机制,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必然会很快传送回文化资源的所属国,进而对所属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产生负面的诱导,威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由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控制的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单一性的消费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中国的文化市场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然要履行相关规则的要求和承诺,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然贯通,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权将逐步放宽,进出口手续也会简化,中国文化市场将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将大规模进人中国,文化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虽然广大消费者作为直接消费者会从中受益,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文化产业活动领域和文化产品交换场所的文化市场也面临着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中国本土有12亿人口,海外还有7000多万华人,对作为以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华语市场。国外文化资本绝不会放过这一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中,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着地缘优势,但是却有着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劣势。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满足程度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人,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拉动力。“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成熟的高级阶段。这首先表现在它吸收和利用了先前的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一切有益的成果和条件,从而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全面发展;还表现在文化经济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将文化产业当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经济发展必将实现双赢。

2.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政府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竞争性行业,同时避免使用垄断性的保护政策,让企业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9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资源;中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54-02

一、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2007年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产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在开放条件下,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1]。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产业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总体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入中国文化市场,推销其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这种冲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既是深刻的,也是现实的。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则属于弱势产业。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态势下,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有哪些影响和冲击呢?

首先,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2]文化发展一旦产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独有的资源不再是中华民族所独有,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以其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被全世界分享,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费。这是开放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开放带给世界的积极的一面。然而,文化资源的开放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强化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过去,人们经常认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是无限的,但是在今天,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认识。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本国的文化产业利润。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持下,从技术角度讲,它对一国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几乎趋于完美的境界,而对于该国的文化产业落后、经济和技术实力差的文化生产单位来说,对同一素材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消费者早已经认同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品,由此引发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和对文化资源的争夺。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产业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就可能不同,对同一题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同,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欧美文化市场对阿拉伯文学的消费为例,欧美文化市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消费呈增长趋势。在对阿拉伯文化的消费上,有两类作品特别受西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一类是有争议的作家和遭查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到了西方就大受欢迎,有的甚至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另一类是表现阿拉伯社会的封闭性特征,描绘阿拉伯社会的愚昧落后、野蛮荒诞的风俗和日常生活图景的作品。从这一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背景和需求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角度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单一性机制,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必然会很快传送回文化资源的所属国,进而对所属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产生负面的诱导,威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由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控制的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单一性的消费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中国的文化市场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然要履行相关规则的要求和承诺,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然贯通,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权将逐步放宽,进出口手续也会简化,中国文化市场将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将大规模进入中国,文化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虽然广大消费者作为直接消费者会从中受益,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文化产业活动领域和文化产品交换场所的文化市场也面临着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中国本土有12亿人口,海外还有7 000多万华人,对作为以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华语市场。国外文化资本绝不会放过这一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中,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着地缘优势,但是却有着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劣势。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满足程度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拉动力。“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成熟的高级阶段。这首先表现在它吸收和利用了先前的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一切有益的成果和条件,从而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全面发展;还表现在文化经济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3] 将文化产业当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经济发展必将实现双赢。

2.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政府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竞争性行业,同时避免使用垄断性的保护政策,让企业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10篇

约访曹颖,几次因为他太忙而延期。笔者走进北方昆曲剧院办公楼,这里人们的脚步都是匆匆,二楼的排练厅里,演员们正忙着排练新戏《红楼梦》,三楼的办公区里,工作人员们急匆匆地穿梭于楼道中,忙于昆曲申遗十周年系列演出安排。在曹颖办公室里,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大都事关昆曲的市场推广,

这位曾经活跃在昆曲舞台上的武生,被昆曲所迷,无怨无悔地踏入“牡丹亭上三生路”。

下海之后的回归

曹颖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专攻武生,在北京市青年调演中多次荣获优秀表演奖。他的市场敏感性在圈内颇有声望,参与了昆曲古典大型名剧《牡丹亭》、《桃花扇》、《水淹七军》、《琵琶记》等众多剧目的策划、组织和演出,对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有较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曾多次率团出访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欧洲、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众多赞誉。

1990年代后期,曹颖一边演出一边从事行政管理工作,1999年任院长助理和演出团副团长,负责演出、排练等工作。2002年,曹颖下海开办文化公司,2007年回归北方昆曲剧院。“这五年对我也是很好的锻炼,在文化行业的探索。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包括社会上的文化需求,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探索昆曲市场化之路

2011年,也是昆曲申遗成功10周年,北方昆曲剧院将有一系列“大动作”。继成功进驻高端休闲会所九朝会演出昆曲之后,曹颖又努力促成昆曲走进北京旅游演出市场,前不久刚刚联合北京中广国际旅行社开启的“姹紫嫣红昆曲之旅”。

根据协议,未来两年中,北昆将面向中外游客,每年在大观园戏楼演出100场以上昆曲折子戏,打造“游大观园、品红楼宴、赏听昆曲”的旅游品牌。

上马该项目之前,曹颖专门带队深入市场调研。“目前,北京的旅游演艺市场竞争激烈,但演出品种却并不丰富,主要以杂技、功夫剧为主,歌舞、京剧也占据了一部分。对于昆曲争夺这块市场,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这个市场不断在扩容,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升,从旅行社到游客,都希望看到文化含金量更高的演出。”

曹颖相信昆曲的古典美与东方美,能赢得外国观众的喜欢。“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旅游不光要赚外汇,还要承载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们到欧洲旅游时,在卢浮宫等著名景点,数次看到印刷精美的日本能剧、歌舞伎宣传册页,上面有几国文字,供游客免费取阅。同样是人类文化遗产,为何昆曲、京剧就没有这样的宣传?”

曹颖担任北昆副院长一年多来,演出经营和市场开拓上收获颇丰,他认为:“这主要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有关系。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都比较认可,中央也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文化市场比较繁荣。习惯了快节奏的都市人,开始追求慢生活。昆曲这种委婉、徐缓的节奏,昆曲本身的品位、价值,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正好能够适应今天都市人对慢生活的追求,昆曲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和文化品位的象征,适逢其时。”

第11篇

最近,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代表市委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推动重庆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在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指出,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战线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局面,为促进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根据这些会议精神,本刊综合了解有关部门的工作规划后获悉,未来5年,我市将形成西部地区的文化高地、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的基本框架,为建成文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着力抓好一系列重大工作,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文化事业大繁荣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区县公益性文化单位为带动,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着力形成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大力实施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设施,适时启动和建设自然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国际马戏城、三峡移民博物馆等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加大中心城市和县城(城区)大型公益事业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的有效管理,形成健全的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管理效益。全面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努力提升公益文化服务水平。

繁荣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结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深入发掘巴渝文化资源,加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着力打造一批体现重庆形象、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产品。力争今后5年推出具有国家水准、重庆特色的舞台剧目10台、文学作品20部、影视作品20部以上。大力支持重大出版、惠民出版、时政出版、民族出版等公益出版,多推出各类优秀文艺作品。扎实开展2008年的改革开放纪念文化活动,每年的“农民工日”文化活动,2009年的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2009年和2011年的第二届、第三届重庆文化艺术节活动,2011年的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积极启动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2010年)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3年)的申办工作。今年将举办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和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曲、原创歌曲的创作推演和研讨工作。加快推进邓平寿同志先进事迹电影、话剧的创作、拍摄、推演工作。抓好《江姐和她的战友们》、《重庆大轰炸》、《潮涌两江》等一批影视作品的制作。策划推动《解放大西南》等一批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反映本地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加强文艺出版评论工作。

保护巴渝传统文化。利用春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精心打造红色旅游项目,深入挖掘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内涵,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场馆和设施建设。抓紧推进重庆警察博物馆、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重庆黔江土家族生态博物馆、重庆中国大后方抗战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建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普查,收集整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今年将大力发展集镇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推进城乡文化互动,打造“渝州大舞台”文化品牌。积极扶持、服务、帮助民营艺术院团、农村文化活动大院和个体文化户开展文艺创作和演出,举办全市农村文艺调演。实施“全民阅读推进工程”,开展“重庆读书月”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少儿、老年合唱艺术节。开展全国、全市文化先进县及特色文化乡镇创建活动。努力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今年将坚持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查处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非法出版物,坚决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坚决查处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非法活动。完善全市网吧、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总量和布局规划,充实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启动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全市文化市场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工作。

■ 文化产业大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壮大广播电视、影视剧制作、传媒出版等优势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数字动漫、演艺娱乐、中介咨询、时尚设计、节庆会展、休闲经济等新兴文化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数字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应用。大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重点培育“5+2”文化产业骨干集团,即重庆广电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和红岩联线等5家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电脑报社、商界杂志社两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催生非公有文化企业蓬勃发展。

建设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文化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发展统筹城乡的文化产品市场,建立重庆市文化人才交流中心,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担保公司,以人才和资本纽带,带动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繁荣。积极培育全国或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物流中心,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投资100亿元建设“四基地一城一园区”,形成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格局。围绕视美动漫项目、天健动漫项目和水王星数字平台项目,打造重庆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要向国家级影视制作基地发展,促进全市影视剧生产数量和质量提升;围绕广电集团“时尚之都”项目、出版集团传媒创意中心项目,打造南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围绕报业集团印刷基地、新华印刷厂改制扩建和新华书店集团物流项目,打造重庆现代印刷物流基地。围绕新华集团文化MALL项目、智能大厦项目,打造重庆解放碑时尚文化城。整合艺术创作、交易、拍卖和信息资源,打造重庆黄桷坪艺术园区。

■ 文化大改革大开放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区县展开。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紧紧抓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开展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和党报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加大电影院线整合和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文艺院团的改制工作。坚持“事企分开”,推动四大国有文化集团及其二级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和产权多元化改革,支持重庆出版集团上市融资。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市场中介、行业组织的关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协调落实保障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大环境。今年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

第12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现代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反作用力。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华夏民族积累了众多智慧成果和文化结晶,这些既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更是华夏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财富和文化动力,必须要格外珍视和精心呵护。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它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是维系亿万炎黄子孙的根本纽带,并曾经创造出农业文明时代最为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宝贵贡献。

当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个人价值追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加之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一些人盲目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不断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彰显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和重要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和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和独特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发展信心的强化和巩固。当前,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家、民族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频繁,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多领域应用,一些西方的腐朽价值观不断涌入,这些不良思想在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追求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争夺思想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不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努力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更好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抵制西方鼓吹的负面价值观以及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期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实现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如今,我国早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文化这一内在驱动力。同时需要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包括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复兴,还包括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解决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困境和不足,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凝聚内在动力。

落后思想、负面思想、体制束缚的存在,是传统文化现代化道路中的“拦路虎”

落后思想依然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凝聚智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落后思想,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伦理思想、“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等。这些落后思想长期存在,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影响较为深远,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此外,这些思想也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建构格格不入,很有可能会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起到阻碍作用。

负面思想的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贸交流的加快,我国思想意识领域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其一是全盘西化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只有西方的科技文化才是先进的,一味轻视、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其二是盲目的复古思想。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有专家学者开始提倡“复古”,“国学热”“祭孔热”等活动开始受到民众的追捧,这些活动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无可厚非,但不加辨别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照单全收,也不符合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文化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思想和理念上的现代化,更需要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文化体制滞后。当下,大量外国文化产品的涌入,对我国原有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文化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我国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原本存在的缺陷,更是进一步制约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次之,是文化生产力水平不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制作水平虽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此外,在文化产品的制作、包装、营销和宣传上,我国也表现出滞后的一面,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要注重体现“三性”“三借鉴”和“三加强”

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要注重体现先进性、时代性、传承性。一要注重体现先进性。由于地域、投入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困境,对此,我们应加大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能够不断发扬光大,不断体现自身的先进性和感召力。二要注重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要与时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理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完善发展,不断加强研究探讨和理论探索,紧密结合人民需要和时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内涵。三要注重体现传承性。传承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加强校园教育,通过在校园里开设传统文化课等方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重普及教育,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不断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增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要积极做到“三借鉴”。首先,要注重借鉴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世界文化宝库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凝聚和结晶,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要注重从世界文化宝库中获得能量,要充分借鉴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变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文化成果。其次,要注重借鉴西方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文化现代化的步伐相对领先于我国。同时,在西方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所需要的。再次,要注重借b西方文化变革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败和错误,对产生的经验教训要深刻汲取,避免重蹈覆辙、重走弯路。

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要注重实现“三加强”。第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运用积极的手段,加强对文化体制机制的革新,摈弃那些不适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注重释放文化市场的活力,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扫清体制机制的障碍。第二,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最终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来实现,如果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以文化产品的形式深入千家万户和人们的生活中,那么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沦为了一句空话。要注重提升文化产品制作的整体水平,从人才引进培养、科技能力提升、宣传包装推介等各个方面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与世界文化市场的接轨。第三,要对文化产品进行有效监管,注重督促引导文化市场生产主体输出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营造健康的发展氛围。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石明、欧祝平:《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深层思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