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常见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教的内容,各个层级不同的行为动词均明确规定了各个部分内容具体需要教到什么程度.这个便是高中化学教学以及评价的一个基本依据.在我国,高考为基础教育学业成就评价以及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命题是否也是严格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实施呢?本文主要以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新课标卷Ⅰ试题为例,对高考化学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型来对高考化学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分析.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型是一种具有有系统分析程序以及分析方法的模式,其凭借可靠性高的优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该模型主要包含四个维度的内容,这四个维度具体为知识种类、知识分布平衡性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知识种类一致性指的是在相应的主题下,试题考查项目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匹配情况;知识分布平衡性指的是被试题选中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内容标准对应主题范畴内的具体分布情况;知识深度、广度一致性分别指的是在试题考查项目中,知识水平、知识点与课程标准中所明确地内容标准目标中的吻合情况和覆盖情况.本次分析
中,四个维度相应的可接受水平的判断临界值已经得到明确设定.因为化学课程标准为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主要命题依据,因此其在考题命制上也极为严格.
1.课程标准的编码
在全国统一高考新课标化学考试大纲(2015年)中,主要将高考化考试内容分为选考、必考两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为必考内容.必考设计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必考、选考均不作为课程标准内容分类的主题之一.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课程标准中的必修1、2、3《化学反应原理》相应内容标准作为研究对象.
在课程标准中,将学习目标具体分为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目标,本次研究只对析认知性学习目标进行分析.将该教学目标分为四级层次水平.
2.试题编码
经过对试题实施相关处理后,将所涉及的知识点的个数作为项目数,将非选择题小题中的每一空涉及的知识点个数作为项目数,分析“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试题涉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水平编码.
二、试题与高中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1.知识种类一致性
以试题是否包含每一领域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根据对类别一致性情况进行判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新课标卷I中,所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该3个主题的试题击中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项目数分均超过6分,因此可判断,在该试题中,该3个主题均能够达到种类一致性的具体接受水平.
2.知识深度一致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新课标卷I中,基本理论及概念、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几个主题在试题考查知识水平符合课程标准中描述目标水平项目数所占比例上,只有基本理论及概念小于75%;在考查知识水平高于课程标准描述内容标准的目标水平的项目数所占比例上,也只有基本理论及概念大于10%.由此可判断,在该试题中,除基本理论及概念外,其他3个主题均能够达到知识深度一致性可接受水平.
3.知识广度一致性
通过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几个主题在试题击中课程标准中描述内容标准目标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上,未能达到知识广度一致性可接受水平的只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个主题.
4.知识分布平衡性
平衡性指数是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的:
平衡性指数=1-∑1O-IkH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
一、设计思路
物质的分类很多:有从组成上进行分类、有从常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分类、有通过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分类…….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罗列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11种物质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试图通过创设情境、知识递进、师生互动、共同拓展,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从而达成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过程
引课:首先老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洁厕灵、食用纯碱、“威猛先生”炉具清洁剂,同时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分析每一用品的说明书,从中寻找有用信息:三者的有效成分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提出问题: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相互之间能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进行研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复习话题:物质的分类及相互反应.
活动单一:按照要求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1.实验室常见的燃料;2.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3.胃酸的主要成分;4. 能供给呼吸的物质;5.黑色的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中各原子个数比为1∶1);6.炉具清洁剂中的碱;7.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8.侯氏制碱法中的“碱”; 9.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10.一种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蓝色溶液;11.氯化钙.
设计意图活动单一要求学生写出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不仅是复习,更主要是为后面物质的分类及相互反应设下伏笔.本节课就围绕这11种物质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巩固、归类.力图将学生心目中感觉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串联成有序的体系.
本题的选择意图是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有少数学生选择了D选项,在纠错过程中,学生对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区别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活动单四:请根据你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在(活动单二)物质间进行连线
总结这部分总结是本专题的重中之重,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感到较为抽象,笔者和学生一起想了一个好办法,比如将符合要求的化学式写入活动二中,再以几种典型物质为例,比如以铁为例,寻找活动三中的化学方程式,就发现跟铁相关的反应有三种,从而总结出铁有三个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总结出大多数金属有三个常见的化学性质,以此类推,学生以盐酸为例总结出了大多数酸的通性,不用我提醒,学生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为例也将碱和盐的一些通性总结出来了.与以往的教学程序相比,学生先由具体实例入手,再由此分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显得更加扎实和实用.
①乙物质是,它的一种用途是.
②写出“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2)图2能体现某些物质间变化关系的是.(填标号)
本题是一道中考题,第一个图所涉及的物质正好是刚上课时拿出的三种物质,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图2完全可以用本节所学得内容解决.此时活动四的连线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正确完成这道题的过程中,孩子们联系前面的几个活动,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虽然中考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出发点根本来源于课本。因此,通过教材复习使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和加深,绝不可扔掉课本而沉溺于“题海”中。因而,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老师要求各位在编制教学案时,要立足于课本,夯实双基,先把书本上的习题全部过关。通过复习要让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树立信心。当然重视课本决不等于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反复讲授,而是要“会用”课本,特别提出要“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化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近两年比较浅显、有代表性的中考习题,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在考试中考查的方式,同时让学生感到“中考试题不过如此”,进一步增强信心。
第一轮复习的内容:
1.物质构成的奥秘。下设4个课题: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2.物质的化学变化。下设4个课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的类型;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
3.身边的化学物质。下设5个课题:空气、氧气;水与常见的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金属材料与金属冶炼;酸碱盐(其中酸、碱、盐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又细分为:①常见的酸、②常见的碱、③盐、④酸、碱、盐的关系、⑤综合练习)。
4.化学与社会发展。下设4个课题:化学与能源资料利用;常见的化不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化学与环保。
5.科学探究。下设4个课题:常见仪器及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区分;几种气体的制备;科学探究的程度与实践。
第二轮:分块复习,形成体系
分块复习的目的在于弥补化学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某些缺陷,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整合的能力。应该说这一阶段是学生复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把知识整合即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第三轮:综合训练,巩固提升
在分块复习后,进行几次综合检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增加应试的经验。教师对每次检测情况要认真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帮助学生扫除障碍。考前进行三次的模拟考试,加强对学生考试心理及考试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复习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1.重视课本,联系实际。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药品、食品标签上有关成分的含量等等。
2.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再认识、再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传统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点反复讲解、操练,复习过程枯燥泛味,学生越到最后学得越没兴趣。因而在化学复习教学中,应将学生摆在核心的地位,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要给学生自读课本的时间,要给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要确保每份练习在教师讲评前,学生能有时间认认真真地做一遍。每份练习在讲评前,尽量让学生自己相互批改、相互争议、相互启发,订正做错的地方,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向老师。课堂教学要充分地发扬教学民主,尽量让学生读、思、议、练,给学生提供讨论和争议的机会,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坚决不搞“一言堂”、“注入式”、“满堂灌”等学生极端厌恶的教学方法。做到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整理,教师不包办代替。
3.抓好典型习题。化学总复习中对于习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我认为简单练习各省市的中考题,不加分析的见题就做,很容易陷入盲目的重复练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强调一题多解,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等,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
一、求解推断题和实验题的基本方法归纳
初中化学推断题是综合性十分强的题型,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思维能力的要求、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等都十分高.因此,这类题型时常会在考场上成为阻碍学生获得高分的“杀手”.同样,初中化学实验题对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的考查也十分重视.而实验题也是时常令学生头疼的问题之一.化学推断题和实验题,既是初中化学中的两大主流重点题型,同时也是两大难以攻克的复杂题型.对比,不少学生都深有体会.
不管是怎样的化学推断题或实验题,必然不可能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而且基本是建立在学生所学习过的、接触过的知识基础上.由于“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意味着牢固的基础是打开推断题和实验题真理之门的关键钥匙.比如在初中的探究性实验当中:常见的干燥剂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性质;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哪几种;实验尾气的处理方法等.这些基础知识往往是一些实验题和推断题中的题眼所在.学生往往只要发现了这些题眼,就可以进一步联想出整道题的解题步骤.
除了夯实基础外,总结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这里所谓的总结经验,就是要求学生要牢记一些化学中的通常情况或条件,比如,红色的固体物质有哪些;具有刺激性此为的大气污染物是什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等.对于与基础知识点相似但是又不完全一样,这类经验的总结是学生在面对“似曾相识”的提醒时得以快速得出解答的根本方法.
二、例题详解
总结了基本的解题方法之后,下面再举两道例题具体说明.
1.化学推断题
有时候在一道推断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往往十分广泛,联系众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常见的推断题有符号描述推断题、框图推断题、流程线式推断题等.下面试举例一道符号推断题.
2.化学实验题
初中化学的实验题时常以考查基础为主,并在此之上检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下面以一道实验题为例.
例2实验室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此装置中,哪处的酒精灯最先点燃?哪处最后点燃?
(2)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
(3)C装置旁的酒精灯有何作用?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学生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实验题,本身的难度并不大.在解答这道题时可以运用“整体把握,分块实施”的解题方法,使问题得到轻松解决.因为本身这道题给予的信息较少,因此,将这道题中的实验装置分块,就很容易明白题目的所考查的内容.装置B是CuO的还原实验,C装置是尾气的处理措施,而A是制取CO的实验装置.在明白了各个实验装置的作用之后,三个小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总之,推断题和实验题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题型,也是难点题型.但是,只要学生基础知识牢固,经验丰富,并能够触类旁通,就不难攻克这类题型,在考场上博取高分.
参考文献:
[1]程兴荣.浅谈初中化学中探究性实验题的解法[J].科学咨询,2011(36).
[2]朱国宾.整体把握,分块实施——浅谈初中化学综合性实验题的解法[J].化学教与学,2010(2).
一、化学教学应源于生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征就是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实现这一理念,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注重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皆化学,化学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内容。如燃烧与灭火、防火措施、居室污染、食品与营养、人体中的必须元素、生活中的材料等都是丰富的情境素材。
⒈化学与医疗
学到常见的酸——盐酸时,可为学生介绍一些医学知识:患胃病的人,常服用的药品中多含氢氧化铝,它可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从而减轻疼痛。轻微胃病,可服用碳酸氢钠,但胃溃疡患者若服用碳酸氢钠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胃胀而加重溃疡。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⒉化学与生产
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对推进社会生产力、人类文明起着重大的作用。生产实际中有着丰富的情境素材,如:金属的冶炼和钢铁的防腐实验中,引导学生利用家中常见的铁制品进行探究,找出金属腐蚀的原因,并在实际金属防腐中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化学与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将这种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化学教学中,效果确实非常好。但也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随时随地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积累较多的素材,使学生能够应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化学教学应走向社会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和社会联系紧密,很多社会常见的问题都需要化学这门学科来诠释。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用品的取材还有人们生活的环境、资源、能源,包括一直以来的环保问题:由于燃煤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进入大气层后破坏臭氧层而形成酸雨,造成很多地方的树木和文物受到损害,在授课中可以将这些设置成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来探究什么是酸雨,它是怎么形成的,在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等,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能源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讲课同时将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中的化学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较易接受,还纷纷提出各种节能措施。初步形成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化学教学应联系科学技术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化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新科技成果,体现时代特征。课堂中教师可引入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生态农业的发展、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新科技知识。
⒈展望社会高新科技
在学到分子与原子时,本人适时介绍神奇的纳米技术:纳米科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诞生并正在逐步发展的新科技,它是研究在10-7m到10-9m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的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最近,科学家正在致力于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纳米碳管的研究。这种材料密度是钢的1/6,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用这种材料作防弹背心是最好不过的了。纳米碳管的细尖极易发射电子,用于做电子枪,可做成几厘米的壁挂式电视屏。再以这些高科技信息编拟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⒉回顾科技发展过程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的故事,特别是选编一些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化学问题。在教授学生许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品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使其成为德、智、体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和知、情、意比较完美的人。
关键词:唤起热情;引导乐学;指导学法
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开发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较全面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化学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设悬念 唤起热情
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导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学生刚接触化学就向往学习化学,就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用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刚上课学生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二、循循善诱 引导乐学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整个环节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诱导学生乐于探究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出现的二十几种常见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期分批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再者,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通过成立化学兴趣小组,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发动学生利用棉絮、塑料瓶、铁丝、蜡烛等家中常见物品,广泛进行化学小制作、实验探究活动,如: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实验、制作“净水过滤器”等。教学中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方法的应用,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学、肯学,诱导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
三、精心教学 指导学法
在科技飞跃发展、知识激增、现代化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学会学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能力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一个人在一生成长中,老师的指导不可能一直陪伴终身,进入社会后光靠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以适应高节奏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只是把学生教懂,更要把学生教会,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穿插部分课本原文,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本的重要概念、原理和定律,掌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对关键的字和词进行标记和理解。如“氧化物”的要点“两种元素”“氧元素”和“化合物”就是三个关键的词。学习中要求学生做记号点,划重点、记要点、多思考、多质疑。其次,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口头表述、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学完“二氧化碳”时,引导学生将“二氧化碳实验的实验室制取”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进一步复习巩固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相关知识。再者,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比较、抓其实质,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加以点拨、启发和疏导,学生便豁然开朗。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知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知识的复习、梳理,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安排初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巧设悬念”和“循循善诱”,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化学,为构建有效初中化学课堂奠定夯实基础。再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学法引领,相信,“构建有效初中化学课堂”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请同学们关注“文心化学”微课,了解化学微课和化学资料这两个栏目,在化学资料这一栏目里涵盖了知识归纳,各类试卷,中考复习等项目,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一微课链接。
2.10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6.1,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复习第一章
2.11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6.2,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复习第二章
2.12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6.3.1,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复习第三章
2.13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6.3.2,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整理溶液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可参照化学资料中知识归纳这一栏,复习第四章。
2.14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1.1,7.1.2,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复习第五章。
2.15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1.3,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复习第六章
2.16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2.1,7.2.2,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17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2.3,做笔记,完成习题,复习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酸与碳酸盐的反应,整理好酸的化学性质,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18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2.4,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19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2.5,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20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2.6中和反应,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完成中和反应专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21自主复习,整理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化学性质,每一条性质对应2个化学方程式,以框架形式呈现,拍照上传,默写过关。
2.22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3.1,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23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3.2,7.3.3,7.3.4,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2.24自主学习“文心化学”微课7.3.5,做笔记,完成习题,并做好全品对应习题,及时对照答案批改,纠正,拍照上传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46-01
初中化学教学自实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来,实施效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但怎样处理好既要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有待探讨。笔者就有关化学用语的教学谈一点体会。
1 本课题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关键。从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来看,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时间较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从学习书写化学式开始就渐渐拉开差距,较大一部分同学因为对化学式的书写深感困难而开始放弃化学。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采用分散教学的原则,应该把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作为化学用语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但对于从教时间不长的教师来讲,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更是值得探讨,原因是他们从学生到当教师,这期间初中化学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要求均作了多次调整。因此,笔者主要就如何处理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作一分析说明,供同行参考。
2 如何把握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要求
(1)简介化合价的概念。对于化合价概念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概念,因此教科书不下定义,而是以通过观察比较几种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初步知道在化合物中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指出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为了能让学生对化合价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教学时也可以这样解释,简言之,“化合价就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其体现方式就是原子间在相互化合时原子的数目关系是一定的。只有满足这种数目关系,才能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稳定的物质,也才能使化合的各原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这样描述化合价,既可以使学生对化合价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也为后面学习化合价时,为什么对元素的化合价以“规定”的方式交给学生,使学生接受这个“规定”比较自然一些。
(2)把抽象的化合价概念转化为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由于教科书不给化合价直接定义,更不提及化合价的实质,而用“规定”二字直接给出H、O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即规定H为+1价,O为-2价。在我们“规定H为+1价,O为-2价”这句话提出后,应该想到学生对这样规定是有疑问的,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呢?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遇到阴、阳离子,如何确定阴、阳离子的化合价,因此,在这里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过渡,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的化合价:①元素的原子结构;②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得失电子的数目;③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的性质;④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电荷数目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将这些问题给学生作-个初步交待,也为我们对元素的化合价作“规定”找到了依据。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笫三单元课题2在学习离子时,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单说明,使学生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初步意义,这样不会增加学习难度。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方式,以氯原子和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实质,简要说明化合价的意义(见表1)。
教师在讲清以上变化关系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很容易得到以下初步结论:①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负价之分;②阳离子显正价,阴离子显负价;③元素的化合价价数与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目相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对元素化合价的意义也就有所理解了,再往下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3 教会学生熟练应用化合价知识
学生对化合价知识的掌握及其应用熟练程度,对以后的化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初步知道元素化合价的意义后,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对一些典型实例的分析,掌握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并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正确理解“为零规则”。根据初中学生的现状以及今后学习的实际需要,也不必要求学生将教科书(表4-2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全部记住,特别是对于一些变价较多的元素,否则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熟练应用化合价知识,关键注意两点:一是要求熟记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二是对“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真正理解,可以这样说,对“为零规则”不能真正理解,就过不了化学式的书写关。
(2)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一般采用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应讲清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在这部分知识讲完之后,应及时训练、检测,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希望在短时间内达成老师的愿望。随着以后学习逐渐深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运用也就会逐渐熟练,只有这样,才能把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落到实处,过好了化学式的书写关,要全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在题型结构、试卷模式、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广东卷的风格和特色,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命题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2012年的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 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双项选择题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覆盖率约占整个考试内容的85%。第7题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8题考离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亚铁与次氯酸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氢氧化铜、硫酸镁、硅酸)问题。第9题考查物质和离子鉴别、除杂以及气体的制备等化学实验问题。第10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第11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包括物质中化学键数目,转移电子数、强碱弱酸电离后溶液中的粒子数、混合气体中某原子的原子数目。第12题考查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第22题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知识。第23题考查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等问题。
4道非选择题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也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题的有机题涉及有机分子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以及碳碳双键、卤代烃、醇的重要性质问题。第31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电极判断的基础知识。第32题考查溶解平衡、离子除杂的基础知识。第33题考查分离提纯的实验基本操作、甲苯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2. 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联系。
2012年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非选择题中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的情景,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非选择题为例,第30题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题碘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背景,渗透新材料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第32题以难溶性杂卤石制备硫酸钾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问题。第33题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试剂苯甲酸为背景,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真实可信,强化学生重视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问题。
3. 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主旋律。今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2题采用图的形式来对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题的有机化学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31(2)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问题,第31(3)考查运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绘制图像的能力,第32题为工艺流程图题,以考生熟悉的硫酸盐制备为背景,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及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题仍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题,该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4. 突出化学实验和强化定量计算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中的第9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除第30题的有机题以外均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试题中化学实验内容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广东新课程实施的高考试题(包括高中水平测试试题)以来,化学定量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曾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定量计算的能力特别薄弱。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风格,在3道非选择题中涉及到定量计算问题,第31(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5)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4)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
二、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对高三备考复习的导向
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好高三化学备考教学的方向、策略和节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看,建议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获,保证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要注意情境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紧密关联,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实质与基本目标,以免本末倒置,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
降低。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在看到这些生活现象时很少将其与化学知识相联系,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与化学素养的提升。
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设计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与空间,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常见矿石的图片、常见金属的腐蚀图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图片等,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存放金属的原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但是对于其中的原理,大部分学生都存在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情况,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在生活经验的刺激下,在求知欲的激发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育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科学性与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用火做饭的图片以及消防员扑灭大火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如做饭需要烧火,冬季取暖需要烧煤,我们很少见到可以自燃的物体,甚至有时候正在燃烧的柴火也会熄灭,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面对火灾时,我们又该怎么做?”通过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探究能力,进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目标。
三、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有些化学知识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实验设计化学课堂的教学。而且,实验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为提高化学教学的高效性提供必备的条件。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也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保证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示在食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看到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食醋变成红色,他们也??十分兴奋,渴望知道其中的原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盐酸与石蕊试液的反应,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石蕊试液与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以及酸碱溶液与酚酞试液的反应,从而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过
复习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使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的薄弱知识环节得以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因此,复习过程不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简单重复,也不是老师划定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针对以上情况,在迎接新一年中考到来的复习过程中,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强调运用
总复习时,我们以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为本、以《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纲,不超出《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不随意拓展知识的深广度,也不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重点。教科书是学生复习的蓝本、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之。只有在基础知识已经夯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问题研究透彻,才具备解决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做一题会一类。因此,复习的关键首先是过好教科书关,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重视阅读课本,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去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教材内在的规律,逐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二、建立学科基本观念,注重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本观念是在学习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那些在未来生活中最有用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熟悉如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常见信息的表达方法,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背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培养严密的审题能力,独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规范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科学地认识、观察事物,多分析、思考和探究有思考价值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的化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建构基本的化学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守恒观等),并最终转化为学习能力。
在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做到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又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注重化学知识结构的建立,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化学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第一,要切实做好化学实验,注意对比、归纳、总结常见仪器装置的使用原理,了解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特点和规律,通过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培养实验技能。第二,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三,利用学生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理解实验的化学原理和设计原理,懂得“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同时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动手操作意识、规范化意识、实验安全(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定量意识、质疑与创新意识。第四,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从以下四个维度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对实验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对实验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对实验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操作的问题)、对错误实验操作所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
四、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每年中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慎、表述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这与考生的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平常养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纠正,没有得到严格训练。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平时测试评分时可考虑扣卷面分的措施。第二,强化对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归纳常见错误,归纳错因,标本兼治。第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审题、析题、答题习惯。平时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准确。第四,抓住试题评析这个关键的环节,讲评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讲评不宜逐题讲,应选择多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和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失误的特征,找出错误的根源,防止重犯。要讲深讲透一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切不可就题论题。要善于结合典型问题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考查学生,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去联想。
另外,学生在总复习阶段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都会增加其焦虑感。教师应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多一些鼓励和正面暗示,帮助树立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
人才的培育,在于平时课堂内外一点一滴地学习与付出。只有平时夯实基础,付出努力,才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