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6-19 16:1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1篇

为了培养孩子探究能力,结合自己的小小课题《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对自己的科学课堂做了小小的尝试,旨在能在科学课堂中渗透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一、开展常规探究活动是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保证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有很多很好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因此在一直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每个活动开展好,也就是尽可能将每个实验都让孩子去参与去体验,通过孩子的参与和体验可以让孩子在收获奇幻的科学现象同时完成科学知识的习得。这部分的例子有很多,几乎每个科学内容模块都有一定的科学实验,只要能将这些试验完成好,基本就是能达到提升孩子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用心完成好课本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在保证了常规探究活动的开展后,学生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呢。这就是要设计开放性实验,将一个问题、一个难题抛给孩子后让孩子利用已有的技能或是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自主探究,也就是让孩子根据问题自己的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给了孩子更多自,他们探究就更加有欲望了。

在讲解《彩虹》这一课的时候,按照科学提示就是利用喷壶完成“重现彩虹”实验,这样能达到实验目的,但是为了培养孩子自主探究,我的设计是将这个实验设计为开放性的。在我第一课时 已经讲解了自然界里形成彩虹的原理后,让孩子通过网络、科学、咨询等方法去寻找再现彩虹的方法。这样突破了课本的设计,把更多的自给了孩子,孩子也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想到了很多“再现彩虹”的方法。

其实这一学年来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把更多的自交给孩子,精心等待,很多孩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这惊喜和感动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自主能力在一点点提升。

三、巧妙利用身边资源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很多一线科学老师来说,给学生开展实验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而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开展实验需要的器材。需要的资源很多,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在校园里找到他们,因此给实验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本学年里,我尝试利用孩子身边的资源去完成探究活动。这样让孩子研究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发现,激发了孩子动脑动眼的意思。

在教学《种子与幼苗》一课中,我们经常给孩子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种子一种豆类植物种子,通过种子发现和体验种子的萌发。这个活动很好,课本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实验设计忽略了种子萌发在地下过程,给学生一种只有种子出土,我们能看到种子发芽的误导。于是我提出一个疑问,能不能种子的萌发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很多孩子开始想法办,最终大家统一到一点上利用透明的容器。于是我们鼓励孩子就利用你身边有的透明容器来完成这个实验。让种子的萌发更加“透明”。

其实资源就在身边,只要稍微加以突破和改变,我们就能惊喜发现它能为我们的实验服务也能为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服务。

第2篇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幼儿 种植活动

自主探究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发、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的一系列尝试、摸索、探究的行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其积极主动认知世界的习惯、获得知识的能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确立幼儿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教育理念逐步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大自然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注意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植物探索的欲望,并帮助他们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探索活动中时常对幼儿说出“你试试看”,“相信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接纳及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组织“植物的奥秘”探索活动时,我们将环境创造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种植场地提供各种植物,让孩子观察植物的不同特点,探究植物的奥秘,并且幼儿能想的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想,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在“种植玉米”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把小锄头紧紧握在手里,不敢动手,我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不要害怕,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行的。”他终于鼓起勇气,一下、两下、三下……越来越熟练,之后她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巧妙使用小锄头?”“挖什么样坑最适合玉米宝宝成长?”等问题。

二、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它能锻炼幼儿思维,使幼儿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它能使讨论的场面更加热烈。教师要及时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如“叶子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不但发现叶子有叶柄、叶脉等,还发现叶子有水分,颜色、形状有区别等。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信息、更多知识,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在“种子的传播”教学中,我们没有把幼儿集中在教室里给他们作机械讲解,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在“认识植物”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植物样本。结果当孩子们看到集中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时,既惊奇又兴奋,他们不停地讨论、交流。这些自然界中的植物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提一些诱导式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拓宽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其次,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多方面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进行思考并制订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不断反思矫正。再次,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有趣的根”活动中,可让幼儿自己先观察,经过观察,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植物都有根。这时再提供各种各样的根,幼儿观察时看到它们都长得不一样,有的是像胡须一样的须根,还有直根、块根等,从而可以再次激发幼儿更深的探究热情。

四、不断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如果把活动组织成一种墨守成规的、刻板划一的种植活动,就会使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受到束缚。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尊重,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点燃的话,久而久之,先天的、自我探究潜能就会因受到压抑而逐渐丧失。针对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应意识到对幼儿大胆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支持鼓励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而且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在种植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用“你还有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想一个和他们不一样办法怎样?”“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吧?真棒!”等一些激励和表扬的话启发或肯定孩子,给幼儿的思想、行为松绑,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幼儿自主探究能力迸发灿烂的火花。

总之,种植活动的探索过程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通过这次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并逐步加强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种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作为幼儿教师,我还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主探究实践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使自主探索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如开展实践活动时,老师要明确幼儿探究的水平,确立幼儿探究的内涵,提供适当的探究对象等。我相信,通过这样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每一个幼儿都能从小培养起自主性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地、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

第3篇

幼儿教育 教育改革 科技素养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教育思想的改造,对幼儿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种紧迫感,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代的发展正在冲激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要想改革幼儿教育,就必须冲破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幼儿管理的“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使幼儿教育思想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一、日常生活管理上的“保守型”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走路、吃饭、做操要排队,而且要求排得整齐,把时间都浪费在整理队形上,把孩子当作任意摆布的“玩具娃娃”。在一些场合要求孩子排队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培养孩子讲秩序、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事事都以排队来管理孩子,甚至不惜在排队上花费那么多精力,实在没有必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不让孩子动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如果企图动辄以排队来约束他们的话,只能适得其反,不仅孩子之间动手动脚发生攻击,而且他们会对我们的管理方式表示不满和抗议,日久就会厌恶幼儿园的活动,甚至会出现破坏。

二、玩具的管理是“保守”的或“封闭”的

幼儿园的玩具本来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但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玩具却成了幼儿园的摆设,有些玩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玩,而是为了装饰活动室或给外人看才购置的。有的教师只允许幼儿在固定的、有组织的活动时才能玩玩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整天也玩不到玩具,这倒不是幼儿园里没有玩具,而是不给幼儿玩的机会,实在令人痛心。

三、幼儿园教学管理上存在若“保守”的做法

如上手工课,木来是让孩子动手操作,发达手部肌肉,培养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但老师首先强调的却是“坐好”、“不要动”、“把手拿下去”。又如上语言课,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来学习语言,但有的教师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理由,禁止幼儿之间的交往,强调“都坐好,不要说话了”。这样,不仅挫伤了幼儿本来很高的积极性,而且干扰和打断了幼儿活跃的思维活动。另外,上课时间普遍比较长,甚至不分课的内容、类型搞“一刀切”,也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保守”表现。如在幼儿园大班,美工课是半小时,音乐课是半小时,语言课、计算课也是半小时。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应是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方式方法上是如此,时间上也应如此,孩子有兴趣则长,没兴趣则短,或许改而从事其它活动对幼儿更有意义。

四、幼儿的游戏管理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游戏活动从场地上分室内、室外游戏两种,室内游戏主要有操作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室外游戏主要是体育游戏和自由游戏。有些教师为了好管理,不分场地大小、幼儿的多少,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场地做同一种游戏。结果,孩子们在游戏时,常常因为玩具的分配、角色的分配及游戏过程中的相互干扰而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保守”的做法,实行“开放型”管理,允许幼儿依自己的兴趣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地做不同的游戏,即一个班可在室内进行不同的游戏,在室外进行不同的游戏,或一部分幼儿在室内活动,一部分幼儿在室外活动。总之,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依幼儿的不同兴趣去安排幼儿的活动。

要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培养幼儿活泼愉快的情趣,就必须改变“保守型”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型”的管理。所谓“开放型”管理,就是灵活多样、放开手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限制,因人制宜。也就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去创造、去探索,允许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在幼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去发展他们愉快活泼的个性、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开放型”管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儿撒手不管,让幼儿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灵活地安排幼儿的活动,而且要求教师要认真负责。捆住的手脚放开了,禁止和限制少了,幼儿往往会因此而放任自流,甚至会出现违反制度,破坏日常生活秩序和他人活动的一些不良行为。所以,“开放”、“搞活”的前提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并为此而制定诸如“日常活动行为细则”、“幼儿活动的公共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公布于幼儿,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互相监督。教师要耐心观察和指导幼儿的各种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所以,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幼儿兴趣与品质的教育能力。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活动内容以观察操作活动作为科技启蒙的主要手段,使原来无趣的东西变得有趣,幼儿愿意探究、去学习。组织每周一次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观察、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在“玩”中探索。隔周一次“小问号活动”,使学习成为幼儿的一种尽兴的探索和有意义的思考活动”每月一次全园性科技大活动,幼儿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鼓励幼儿参加比赛,使幼儿在有意义的探索情景中实现其学习价值,使学习变得快乐,变得有意义。

同时,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能力, 以及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转变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能力和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教育能力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教师适时对幼儿的质疑给予肯定、评价、适当的引导,使幼儿在质疑中获得成功与快乐,激发幼儿质疑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幼儿的自信心在探究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探究体验中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第4篇

一、安排专职人员,规范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课堂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探究环境。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场所,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进一步规范科学教学,实验室安排专职管理员,每节课为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保证每位老师的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创设实验环境。

二、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材料

当前科学教学中,实验室中的材料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开发材料,保证探究的有效进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实验材料的开发。我们利用废旧饮料瓶,外部均匀地涂上不同的颜色,每个饮料瓶在瓶盖位置固定一支温度计,固定在一个木板上,中间放一个大功率的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温度计的变化,通过这个仪器,很明显看到深颜色的物体吸热快,浅颜色的物体吸热慢。

三、开发《科学创意小实验》校本教材――充实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亲自动手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探究实验的重点在课堂,但是课外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整合教材内容,编写了科学校本教材《科学创意小实验》,教材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领域来划分。书中的一些实验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专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以及从小具备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四、开发科学学习测评手册――《探索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记录科学笔记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认真记录科学笔记,就会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评价手册分这样几部分,首先是“快乐探究”,学生记录自己在课堂中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本课相关知识链接”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内容;“我的研究报告”记录学生在学习完一单元后的自己探究的问题,学生学完一单元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五、开发科学阅读读本《小学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行的科学教材,针对的是九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编写上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其内容编写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列举的科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而实际上科学事实过于庞杂,容易使学生阅读时感觉混乱、困惑,而且仅靠书本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要加强学生的科学阅读。但我们当前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基本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

六、积极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等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通过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在学习活动中得以锻炼,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教育离不开家庭,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生活中的科学课堂,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科学老师。有效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既包括物力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开发。

1.开发和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普读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阅读的习惯和热爱科学的兴趣。我们利用创建家庭小书房的机会,引导孩子开发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技藏书,建立自己的小书橱并提高利用率。引导孩子们多读科技类的书目,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家庭种植、饲养动植物,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关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附近的许多村还有耕地。有很多家长在经营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这是作为农村小学特有的、使用的优质课程资源。

平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中长期探究活动。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研究记录的形式予以反馈。这样通过课内与家庭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让孩子们与各种生命体接触互动,了解各种生命体的生活习性,真切感受生命体的生长过程,让他们尽情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面向社区,进行校外实地考察活动,使孩子们积累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社区是孩子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我们学校地处政府驻地,周围的厂矿企业比较多,有济南钢铁总厂、庚辰钢铁有限公司、鲍德炉料、水泥厂、煤炭砖厂、历城职业中专实训车间等企业,很多学生的家长在里面工作,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带孩子们到企业中去考察学习,回来后给学生交流。

第5篇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处在决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农村小学由于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上好科学实验课培养学生实验教学的能力就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时时来问个为什么,足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生活中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天气,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例如,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去欣赏见到的花,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研究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以及它的大小、颜色、形状,有的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还比如: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在树林、庄稼地,在池塘,孩子们找到翻飞的蝴蝶、蜻蜓、蜜蜂,蚂蚁、蚂蚱,畅游的蝌蚪……让他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了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动物。

二、引导学生从容易的活动入手开展实践活动

从容易的活动入手,让孩子知道科学研究不是很抽象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简单有趣。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书签,用昆虫制作标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自制过滤器净化水,用筛子、漏斗、玻璃棒等分离混合物,用蒸发的办法分离盐水,用纸、针、棍子做成转动的风车;孩子们种下一颗颗月季种子,种子发芽了、长高了,开出了红的、紫的花,结出了一串串果实,果实成熟后,花籽落到地上,让它们的后代遍布花园,孩子们感到了生命的奇妙;孩子们将蝌蚪带回家,蝌蚪尾巴变短,长出腿,竟然跳到陆地上生活,这就是两栖动物的成长过程,原来动物就是这样生长发育的;孩子们找来一些杯子、水、盐水、橡皮泥等,探究物体的浮沉,从而知道了轮船为什么是铁皮做的去还能装卸货物、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行走;孩子们还认识并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冷和热;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点燃火柴或纸,从而联想到太阳能热水器的来由和制造原理;他们用尺子、橡皮筋、琴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了控制声音,防止噪声污染;用盐水、酒精灯、盘子的来探究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了解了云、雾、雨、雪、霜的形成……孩子们切身经历了,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

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尝试创新

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孩子们关注生活,从每天吃的食物开始,同学们找来米饭、馒头、肉、蔬菜等来分析每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上网、上图书室等方法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活动之后,孩子们中间偏食现象减少了,有些体型偏胖或偏瘦的孩子们知道了如何合理膳食,这是孩子们创新的成果。学生对自己的创作作品充满了成就感,喜悦和欢乐的心情溢满了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实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6篇

一、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孩子们在学校的科学学习生活中产生许许多多的厌倦,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使得大多数的老师都为之头痛。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已迫在眉睫了!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外界事物以及现象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W,更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搞好小学科学和教学工作的科学依据。儿童认识过程的特点,为老师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小学儿童情感意志和过程的特点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的特点,为教师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貌提供了正确的途径。总之,掌握了儿童的心理,能够使我们能正确地理解小学儿童,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小学科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观察尤其是在低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极为重要作用,比如,在刚接触三年级科学,最先接触的两个单元就是《动物》《植物》,这两个单元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心理学中指出: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起来的。可以从以下三个点着手:第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第二,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第三,指导儿童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2.利用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儿童对记忆过程以及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认识能力较差,科学教学中教会儿童正确的记忆方法,培养儿童记忆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科学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在科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较好的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互动、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里离不开探究教学的方法,吸引孩子们参与动手探究教学中,在使他们开动脑筋,加深印象地去搜寻科学知识。

3.利用心理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地使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讲授的内容要难以适度,既要能让学生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儿童兴趣和维持对学业关注的关键。利用探究式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动手做实验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抓住这一点,马上在活动过程中提取出知识点,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三、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策略

1.热身:科学教学的热身运动也称为准备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大脑处于松散状态,回忆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者讲述一些简短的科学的小故事,这样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导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因为科学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例如,今天要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会在制作简笔画卡片,一个卡通头像头上有各种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来个角色扮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样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到了有意注意阶段。

3.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展示给同学们,让孩子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是做好探究式最关键的一步。探讨与讨论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思维条理性和思维缜密性。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4.探究的总结:在科学探究后及时对科学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为以感知过程中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也能让学生把知识变为一种能力,一种与人交际的能力,一种实践操作的能力,一种调动思维的能力。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几个过程,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整个探究活动中的注意点和总体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四、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影响

在探究结束时,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这个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的热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创新,任何通过观察后发现的新问题都要及时表扬,评价要公正,避免由于不公正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街镇幼儿园;自然区域;教育价值

幼儿园的自然区域又称幼儿园的自然角,一般有自然植物的展示、孩子们种植的植物、孩子们饲养的小动物组成。它是幼儿园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价值难以充分估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街镇幼儿园绝大多数幼儿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对自己司空见惯的农村资源认识并不全面,有的时候虽然认识却不会用语言完整系统表达。幼儿园有必要充分利用自然角,引导幼儿探索,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物品收集,重视幼儿的参与性

儿童的幸福成长就是由一个个记忆深刻的快乐事件串联起来的轨迹,收集物品的过程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体验,更能满足幼儿好动、好奇的天性,必须充分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物品收集的来源渠道多,收集的物品丰富,幼儿参与班集体活动,不仅促进了亲子交流,同时也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幼儿获得成就感,增强幼儿自信心。

二、物品摆放,提升幼儿的审美力

幼儿在自然区域的摆放活动能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如:秋天,班上收集了许多庄稼,有的班上完整摆放一株自然状态下的棉花,有棉叶、棉花、棉桃、棉花的根、枝干、花朵和花苞;有的摆放一小捆水稻,有水稻的根、茎、叶;有的摆放一株红薯,红薯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摆放将植物形态的自然美完全地呈现给幼儿,使孩子对摆放的自然资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摆放的时候结合自然区域的橱柜和墙面,不仅摆放整齐,而且编排成一些造型,更能逐步培养孩子的美感。例如将庄稼能吃能用的部分用盘子逐一摆放出来,有稻子、棉花、山芋、花生、红豆、绿豆、葵花子……所用的盘子大小形状花形相同,既巩固了孩子对秋天庄稼收获种类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整齐的摆放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也有教师将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进行加工,将柿子制作成鸡、人手、梨子,将芝麻粘贴成小猫、小狗、鸭子、人物、花草,将辣椒、茄子、玉米串起来,挂在墙上,用一次性的塑料杯种植大蒜……这些自然物品摆放鲜活别致,孩子们既加深了对这些庄稼的新的认识,更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审美力。

三、物品使用,体现教育的适宜性

自然区域的教育价值挖掘与孩子年龄有关。小班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事物,获得生活经验和体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中班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从观察管理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大班主要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获得有关生活的经验和体验。

自然区域同一物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起的教育价值不同。如:自然区域里都有大蒜,小班主要的教育价值是让幼儿观察认识大蒜;中班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种植大蒜,获得有关种植经验,加深对大蒜的认识;大班孩子是如何有效管理大蒜,如何发挥大蒜的作用,尝试用大蒜烧菜,把大蒜瓣管理好,保存更长时间,将大蒜瓣串成不同的形状,供别人欣赏。

同样,自然区域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在管理自然区域的过程中,让粗心的孩子养成了做事细致的习惯,让胆小的孩子在收集的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同时孩子在自然区域物品的摆放过程中学会了讲究整洁。

四、物品管理,增强幼儿的责任心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各班宜充分利用自然区域的管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如:中班孩子饲养了小金鱼,孩子们首先探究了解金鱼吃什么,知道了金鱼除了吃买的鱼食,还吃一些其他的东西,如:肉、小鱼。后来孩子又探究出金鱼有时候为什么会不吃食物,原来是因为小朋友喂的太多了……在管理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各种生活和学习的体验,进一步增进了对科学的兴趣,发展了探究能力。

第8篇

【关键词】主题 小班 探索 好奇心

一、培养好奇心,促进探究意识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但小班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这种愿望虽然很强烈,却很难表达出来,教师要帮助幼儿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而培养幼儿探索欲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活动中,小班幼儿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因而无问题可问或很少提问题。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发问,不懂得表达心中的疑惑。简单地说就是不会提问题。教师就要想幼儿所想,设身处地探明幼儿好奇在哪里,才能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例如:主题活动《我喜欢》中,让幼儿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认识小动物后说说自己对某些小动物好奇的地方,幼儿的思路一下就打开了,"小兔子的眼睛是红的。""蹦蹦跳跳的走路。""鹦鹉会说话。""小鸟会飞。"幼儿好奇的地方也就是幼儿疑惑的地方。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幼儿把心中的疑惑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好奇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小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呢?""为什么小兔子要蹦蹦跳跳的走路呢?""鹦鹉怎么会唱歌的呢?""小鸟怎么会飞的呢?"这样才不会使幼儿的好奇心稍纵即逝,才能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小班幼儿提问题时常用"这是什么"这一语句来表达,其实他们心里还想了解更多。教师就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提出最本质的、最想问的问题。认真对待幼儿的每一个问题。幼儿有时会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是荒唐可笑的,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却是真实的。我们应予以认真对待认真回答。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幼儿的认识活动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满足探索欲望的提升

我在墙饰布置方面,根据主题把周日活动安排的主要内容、幼儿的提问、家长的来稿,幼儿的作品、相关图片等全部张贴出来,使幼儿了解整个主题的流程。通过对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还有没完没了的问题。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究是与生俱来的特点。我们就借助语言区、科学区、建构区和墙饰等让幼儿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纲要》中也要求"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以主题《喂娃娃》为例,在数学区,放置贴有各种动物头像的瓶子,准备相应的食物,请小朋友来给动物娃娃喂食物。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以此来增进孩子们对动物饮食的了解,培养幼儿大胆交流交往能力。

在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以便孩子们操作,如:橡皮泥、蜡笔、剪刀、颜料、废报纸、超市印花纸、作业纸、图形宝宝等,其中有些材料是孩子们和我们或家长制作的,孩子们百玩不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三、提高探究兴趣、改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他们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当幼儿产生并表达某种观点时,我们并不直接指出对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如果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直接纠正幼儿的对错或是直接代替幼儿去做,容易使幼儿疏于思考,失去探索的兴趣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但是,有时这种探究带有一定破坏性,特别是小班幼儿,把图画书撕破了、小鱼被捏死了等等是常有的事。做为教师我们应看到幼儿乐于探究的良好动机和探究所带来的经验,在孩子们探究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去思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

例如:在救救小动物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停留在用热水、太阳等热能能让冰融化快一些这个层面,这时老师给予提示: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冰块直接破裂呢?给幼儿一种间接的提示。当然,我们不能无原则的帮助,甚至包办代替幼儿探究。

总之,小班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要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入手,幼儿喜欢去探索,能从探索中学习并能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本主题的开展就适应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小班主题活动要选择与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密切相关的。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2004

[2]刘阳辉.幼儿教育学.郑州大学出版社M.2008.5

[3]李华生、杨丽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M.2012.12

第9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93-01

一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在“四步探究教学法“推出之前,学生的读只是一味的阅读,漫无目的的读,不懂质疑、不知道讨论、更别说进行探究。他们当时进行阅读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老师让读我就读,老师不让读我就不读,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在推行”四步探究教学法“之后,学生的读变成了有目的地读,自主的读,在阅读中把思想伸展,心中慢慢有了问”为什么“的想法和习惯。因为以前我总是用老的教学方法,老的教学模式在约束孩子们自主探究,质疑的权力,每天只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味地对孩子们进行灌输,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得不到伸展,“四步探究教学法”的推行使我转变了教学理念,懂得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指导中,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养成了爱阅读,会质疑的良好习惯。也从以前的必须学习到现在的爱学习,主动地学习,会学习。比如现在我的课还没讲,学生已经把这一课的很多基本问题都自行解决了,这样不自觉的就把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

二 多边互动,合作探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多边互动,合作探究”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讲《守株待兔》这一课时,学生对这则寓言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那个种田人竟想好事,就像白日做梦。”另一个同学则说:“这是想着天上会掉馅饼。”“兔子没事会天天跑来自杀吗?”……最后他们形成了统一的答案:“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不能因为一次意外收获而存在侥性心理,幸福要靠劳动来创造。”看着孩子们脸上成功的喜悦,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因为他们在争论、交流,碰撞中得到了提高,得到了成长,这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愿看到的。

三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使我的思想更加灵活

此环节的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训练,以达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我们应改正以前检测就是出题考学生的思想,使检测方法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阅读、提问、讨论、让学生自编习题,能够完成检测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可行的方法。

四 迁移应用于 拓展探究

第10篇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通过时间探究现象的教学,能够让儿童们通过科学实践中的现象,进行自主的探究知识和问题的发现,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儿童们本身就是一个乐于提问的团体,他们对于新事物和不懂的现象都会觉得非常新奇,通过探究性的教育活动,能让儿童们在动手实践中寻找新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寻找知识的乐趣,增强了儿童们的学习兴趣,还逐渐地培养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元素。

二、当前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现象活动的传统化

在当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园老师对于探究现象这一环节的活动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育活动中也完全是自己完成了探究现象的全过程,儿童们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并没有进行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有的老师觉得探究现象的过程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没什么关联,也就取消了探究现象的实践,或者将实践的活动交给了课后的作业,很多儿童在回到家的时候也是让家长全程参与实验,这完全失去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现象创设目标的不确定性

随着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普及,全国各地幼儿园都形成了科研的热潮,过于盲目的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探究现象创设时,完全没有考虑到科学教育活动创设的目标是什么,盲目的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的研究,这无疑给儿童们造成了更多了压力,还会因为实验的复杂性,影响了儿童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的加深,起到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反作用。

(三)探究现象创设内容的复杂难懂性

幼儿园的儿童是一个理解能力有限的群体,针对知识的接纳需要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在探究现象创设的内容上,掌握不好内容的范围性,往往老师们觉得非常简单的问题和现象,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儿童们对科学教育活动的热情,还给儿童们造成了心理负担。

三、正确的创设科学教育中的探究现象的活动

(一)让儿童参与到创设现象的实践中

科学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现象的实现,让儿童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活动进行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老师可以将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碎纸片实验法),在讲台前进行示范,然后让每个儿童都按照过程进行实践,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儿童们就会发现纸片的大小和尺子材质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现象,针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就可以进行相关的解释,让儿童们感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新奇。

(二)明确创设现象活动的教育目标

在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之前,老师们一定要明确创设活动的目标,不要太过注重于现象理论的讲解,只要阐明大意能让儿童们进行简单的理解就可以,因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针对现象的理论阐述的过于复杂和烦琐,就会给儿童们对知识的理解造成困扰,产生儿童们对知识接纳的厌烦和抵触心理。通过创设的科学教育活动,明确创设现象活动的教育目标能够让儿童们从中感悟到或者学到知识,不要为了科研而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创设,应该是为了让儿童们学到知识而实践。

(三)创设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效性

在创设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老师们一定要考虑到儿童们的接受能力,根据儿童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开展有效的探究现象的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将实践和知识与儿童们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通过实践和探究现象的过程,体会到知识中的乐趣,才能实现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例如:老师在课堂中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的实践,试试怎么让同样大小的纸张飞的更远,要让每个孩子们都参与其中,老师就会发现有的孩子们将整张纸扔了出去,有的孩子们将纸张折成了飞机,还有的孩子们将纸张团成了球形等,通过实践学生们会发现整张纸是飞的最近的一个,根据这样的现象,问问孩子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而折成飞机和团成纸团的纸为什么会飞的那么远呢?通过系列的提问,能够不断的锻炼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经过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到知识的乐趣,并不断的激发出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程度,从而达到创设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第11篇

【摘 要】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知识日益更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已愈来愈被国人重视,对人的创新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以科学的知识、精神、态度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科学活动;幼儿园;多元能力

一、培养幼儿探索能力。

1.以兴趣为核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力,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让幼儿研究什么是老师必须关注的。

孩子的好奇、好问,都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的开展思维活动,我总喜欢和孩子一起谈天说地:“天上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太阳白天出来,月亮晚上出来?”等等。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和气氛中慢慢的养成了敢说、敢问的好习惯。

为了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活动室内设计了“小实验区”张贴直观的科技挂图各种塑料用具,如:剪刀,刨刀等等。让幼儿动手尝试用各种工具进行实验。时时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2.以支持为手段,保持幼儿的探索欲望。

(1)深入了解幼儿的想法,避免伤害幼儿。

我们班的自然角养了一只小乌龟,有一天,我看到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趴在乌龟的周围,小声的议论着什么,我原想上前批评一下,可当我走进听到他们的谈话时,才知道孩子们发现小乌龟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并且产生了争议“小乌龟是不是生病了?”“小乌龟是不是在绝食啊?”等等。听到他们的议论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孩子有的回去询问爸妈,有的去图书上找答案,很快孩子们就知道原来小乌龟正在冬眠呢!所以在日常活动中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不应急于批评和制止,而要真诚的询问,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

(2)允许幼儿出错,多给幼儿激发性的评价。

许多成人总喜欢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幼儿的对与错,对符合自己的思想的幼儿常以“真棒”“真能干”等语言进行鼓励,而对于比较“调皮好动,随意胡来”的孩子则会用“不能那样,应该那样”的话一票否决,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作为教师,要善于接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观点,才能更好的接触到幼儿的真实水平。对于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不应立刻进行评价,而是表扬他们有想法、有创意。

幼儿正是通过不断地探索活动,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今后,我们将力求探索活动成为幼儿的自身所必须的,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在活动中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让每个幼儿都成为探索者。

二、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幼儿亲自操作、体验,解决问题。

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准备材料,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在活动中应明确、简洁、恰当地进行提问,或让幼儿就所研究的问题自己提问,以使幼儿有的放矢地活动。只有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通过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使他们专注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他们认为开心的事。例如在探究“摩擦起电”时,幼儿提出了不同的五种方法,教师对幼儿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引导,幼儿在亲身实验中发现了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的用途,通过小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探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如果不亲身参与探究,幼儿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无法知道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

2.在活动中积极鼓励,支持幼儿主动探究。

积极的行为总是由于动力的驱使而产生。若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他们的活动起到支持作用,幼儿就会很有兴趣地探索下去。教师在幼儿探索的情况下给幼儿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幼儿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例如:“春风中的玩具”,幼儿从初次玩风中的玩具——自己能做的玩具——哪种纸做风车最好,他们学会了自己动脑,去思考、去筛选材料,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为幼儿独立做提供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幼儿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发现、研究和动手能力。虽然幼儿从成人那里直接获得的东西不多,但通过做,孩子内心可以不断地“悟”出更多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正是让幼儿学习知识的连接点。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第12篇

那么如何帮助幼儿学会提问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呢

摘 要:当前,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外界客观事物对学习者的强化刺激,不是教师对学习者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主动者。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学会提问是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还影响到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 自主学习 学会提问

一、创造条件,激发问题意识

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所以,帮助幼儿学会提问首先要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学习的性质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就会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幼儿园里环境是教师提供的,确切地说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创设的。真正有价值的环境,不仅能吸引幼儿的关注,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在环境创设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幼儿喜欢的学习内容,为其提供可选环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热情以及引导他们去探索,其决定因素不是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他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因而,在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去从幼儿的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确定幼儿的学习内容。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尽量考虑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是其他各种方式,例如手工作品、视频动画展览、卡通形象等等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让主题环境创设变得让孩子感兴趣。

2.提供幼儿喜欢的材料,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发现问题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他们热爱的玩具,供孩子自由玩耍。在他们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下问题的种子,引发幼儿意识到并发掘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孩子在玩建构游戏时拼了一个大房子,可是一块积木一直不稳,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发现这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呀,为什么这块积木一直不稳呢?这是怎么回事呀?”

总之,我们在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时,一定要提供给幼儿可以操作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使幼儿能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二、关注需求,提供动力和源泉

首先,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愿望、爱好和接受能力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一幼儿的发展需求,因人而异地为他们提供相应帮助。其次,教师提供的帮助只能是支架性质的,剩下的砖瓦需要孩子自己主动完善,通过与环境的双向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上看,提问是对现有情境和原有经验产生的困惑,是智力上不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幼儿借助提问体现了他们探究事物、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将促使幼儿专注于观察和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诸事物了解的一种内在的原始冲动。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比之下,人类内部动机的推动力更加持久,而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就是属于内部动机。因此,教师首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关注学习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中,延续和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寻找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三、双向互动,营造积极应答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其实,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要创设一个让幼儿想问、敢问、喜欢问、有机会问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1.有问必有应

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当他们提出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却又得不到教师或者周围人积极的回应,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沉默,会逐渐放弃提问。因为他们会认为提问是徒劳,根本不会得到答案,不如放弃。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也会逐渐泯灭,最终只会接受灌输的知识,而不知道去主动发现问题。

有问必有回应,这里的回应是指积极的回应。尤其是对幼儿,也许他们的问题很无趣、很天真甚至很奇怪,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注意倾听,尽量积极应答,禁止嘲笑、讽刺、挖苦幼儿的提问。给幼儿泼冷水不仅没有尊重幼儿的人格,而且也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永远地关上了孩子提问的大门。

2.应答亦有方

应答有很多种方式,并不只是简单的告知答案,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欲望,启发他们进行下一次更有价值的提问。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不要轻易说出答案,问题解决最好的办法是靠儿童自己或同伴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还有留给儿童自主探究某一主题或问题的时间要充裕,不能当儿童刚刚开始“启动”或刚刚找到“感觉”时,提问活动就要结束了,结果弄得儿童很扫兴。但是有很多时候不是幼儿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也不必都要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点拨,让儿童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1]尼尔・布朗(NeilBrowne)、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 Keeley).学会提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