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管理

时间:2023-06-19 16:1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图书馆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图书馆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质量化;柔性化;图书馆管理;模式

管理是提高一个单位或组织运作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能的有效手段,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教育的功能,更能发挥其在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高校教育、科研和发展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概述

通过文献检索、图书、期刊查阅发现近几年关于图书馆管理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成果较多,有关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不仅有理论行的论述、方法性的论述,还出现了一些数据分析和统计行的研究,如沈光亮(2006年)针对2000年至2006年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这一阶段的图书馆管理研究:“取得极大的成果,但除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稍显深入具体外,其他观点虽然众多,但论述浮浅,力度不足。”并分析这已一阶段图书馆管理的特点和不足之处。[1]

此外,有关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及柔性化管理的研究近年来也较为普遍,如邹洪君(2014年)在文章中“从图书馆基本特征、新时代下图书馆新特征、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2]郑秀红(2014年) 从柔性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图书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找出图书馆管理在实践中运用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3]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首先,转变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利于图书馆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众所周知,有效的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一个单位内所有资源及人员潜力和智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利用,那么转变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和读者的需求,对于更好的发挥其在服务读者和服务高等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其次,转变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利于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馆藏和借阅服务,促进高校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是以纸质的馆藏图书借阅为主,但随着电子书、信息化数据库及平台的出现,微信、微博等手机APP的流行,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方式都面临着转变,只有适应时展的进行图书馆运营和管理才能更好的服务读者,提供更好的馆藏和借阅服务。

最后,转变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利于更好的树立图书馆形象、高校形象以及特色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高效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以及优质的图书馆藏二号借阅服务将能吸引更多的高校师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图书馆馆藏进行访问和借阅,图书馆可通过对某一特色文化的有效宣传如国学经典等去影响高校师生,久而久之对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的途径

(一)信息化管理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得不到突破,固化的管理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冲击了这种固化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不得不在信息化时代下寻求图书馆发展的新道路如产业化与图书馆经营相结合,多元化多样化图书管理模式等,其中信息化管理尤为重要。

信息化管理是将图书馆本身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储存以及充分利用的过程中,把目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加以融合,然后对图书馆的整个工作系统加以改革和完善,最终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最终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4]通过完善信息化资源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及开发特色数据库或平台等可有效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

(二)质量化管理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质量化管理也逐步的运用到了图书馆管理中,图书馆质量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而使用的管理措施,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经济手段、管理技术、教育培训以及专业技能等措施来实现并健全图书馆的质量保障系统。[5]可通过优化图书资源,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图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多样化服务方式等格格方面来提高图书馆的质量化管理。

(三)柔性化管理

柔性化管理包括人才管理的柔性化及图书管理工作的柔性化两个方面。首先人才管理的柔性化。图书馆管理的关键是人才的管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如何发挥人才的潜能即图书馆进行柔性管理的目的。可通过人本化的管理制度,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问题活动等增进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其次,图书管理工作的柔性化,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一种管理思想,它的实施与管理并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它所依据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与文化精神氛围的一种人格化的管理。[6]可通过设立激励机制等进行柔性化管理。

四、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及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时展需要,其管理模式正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过渡阶段,高校图书馆成功实现由传统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过渡可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质量化管理及柔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过渡,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光亮.近五年来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 现代情报2006年6月第6期:123-125.

[2]邹洪君.浅谈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J] 民营科技 2014 年第 2 期:96.

[3]郑秀红.柔性管理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年第 9 期:203-204.

[4]向勤.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年第 2 期:116-118.

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提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读者对信息的需要向着个性化和互动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着重于对可记录的信息资源进行匹配、排序、归集、搜索和读取,而近些年的管理创新理念更强调服务能力的提高及读者体验的优化。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处理和传递,极大地扩充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增加了信息的流通量,优化了传播途径,同时,读者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广度的要求也大大提升,这就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和查询的场所,其基本职能是满足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要,帮助师生获取专业性强、指向性强、针对性强的信息。管理创新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使管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让信息的获取更迅速、更准确、更丰富。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在于其服务功能,因此图书馆的规模和前景取决于读者的需要程度。管理创新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对其发展壮大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高校是社会思想理念的风向标。基于管理创新理念下的开放性使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提高全民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缺陷

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硬件设施更新,而忽略了服务能力的提高及读者体验的优化,这导致管理过程中总体方向的偏移和人性化服务的缺失。并且,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咨询服务不够完善,网络资源的获取渠道单一。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优化管理机制。

从分布情况上讲,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分布于各个高校,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呈现散在式分布和多样化结构的特点,各高校图书馆都追求独立建设,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信息重叠和资源剩余。而互联网的引入和数字化图书的普及,一方面可以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信息,减少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花费,另一方面,在这个条件下建成虚拟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分享和传递。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是以技术为基础,以读者体验为目标对现行管理结构的重建,其工作按性质可以分成网络信息编排、信息技术支持、咨询服务等部门。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是指为学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我国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持,但这种公益性的辅助机构也容易滋生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等弊端。同时,当今社会公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极大增加,仅仅依靠国家的资助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知识的增值效益,在高校图书馆公益性的基础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减少国家的经济负担。

(二)丰富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围绕实体书展开,服务方式局限于馆内咨询、阅读和图书外借。图书馆的建设方式以扩充图数量、完善环境设施为主。但由于人力资源、划拨经费、硬件设施的限制,服务方式单一、低效,很难提供高水平、高标准的读者体验。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可以让读者通过一台电脑完成图书的搜索、咨询、借阅、续约等程序,图书馆还可以搭建读者交流平台,供读者交流心得、建议、体会。同时,互联网的留言功能可以完善读者评价、反馈体系,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这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方式变得更多样、多自主、更便捷,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三)转变服务理念。

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以馆藏量评价图书馆优劣的陈旧思想,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要求以读者体验作为检验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借鉴“以用户为上帝”的服务业理念,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完善个性化的读者体验为核心,让读者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其次,要推进技术革新,将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引入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第三,要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既能熟知图书馆收录书目,也要研究读者的喜好,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相关知识和检索技能。比如,我馆尝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结合,以期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在虚拟数据库建设方面,建成了数字文献信息库、专家虚拟咨询资料库等虚拟数字信息库。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化了服务流程,实现了服务工作由个人经验化向专业化、人性化转变。在技术支持方面,引入网页生成技术、数据加载技术、相关性内容自推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同时,聘请了许多具有相关技能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协助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网络在公民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了极大的普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人才培训,将互联网技术合理地引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新技术进一步打造人性化、高效化、个性化的读者体验,实现高校图书馆在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方面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勇.论21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创新[J].平原大学学报,2004(06).

[2]王学芬,刘亚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3]方宝花.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1(02).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 网络环境 图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64-01

图书馆发展,要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创新,要根据时代变革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驾驭。高校图书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环境,如何积极寻找机会,挖掘自身潜力,深化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是高校图书馆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科学管理,开拓创新,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

1、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时代。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信息集散地和教育基地的图书馆,网络环境对其业务有很大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向现代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管和虚拟图书馆发展。高校图书馆因处在文化重地,所以无论是在接受信息还是在传播信息方面,都具有其他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高校校园网络化的设施,使得现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内容以发展到纸介质、光盘和网络三位一体的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加繁多,图文声色并茂的现代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也由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向现代信息服务方式转变。由现代信息条件下信息用户需求特点决定的利用因特网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服务模式,不仅具有高速、快捷、全面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异地及远程查询、借阅、集中分类、编目,因此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知识信息全方位和综合化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已由传统的文献管理者和文献提供者向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专家、信息专业人员转变。再由传统图书馆向网络图书馆迈进的同时,也使馆员的工作环境、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高校图书馆员是借助于现代计算机设备,来进行图书资料统一分类编目,并将馆藏文献数字化,通过网络开展各项工作。现代图书馆员既是资源的组织者、信息的提供者与传播者,同时又是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与教育者。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2.1管理技术的创新

现代图书馆管理从馆藏文献的建设,服务质量管理和人员管理都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广泛涉及到管理学、人才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图书馆管理主要是自在之物,而管理是人们的主管行为,要素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使要素产生生命的手段。图书馆以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模式大多数是以规范人的行为为主,有较多的管制和约束作用,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使图书馆陷入僵化,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起一套与运行相适应的机制。

现代管理手段的引进,给图书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展示了图书馆事业的美好前景。因而对图书馆的发展来说,管理创新是在管理要素等方面产生的新的构思及观念,并将这种构思和观念应用于整个过程,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其有效性和竞争力。创新是图书馆的生命之源,管理是图书馆成功的关键,图书馆的管理要积极营造一种促进馆内部活动的氛围和引发员工健康向上,使每个员工都由被动的被管理者向自主的管理者角色转变,是馆员发挥创新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内在推动力。

高校图书馆的直接管理者是高校行政部门,其责任、作用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管理不是对图书馆业务管理的干涉,而应是给予充分责任和权力,从宏观上给予政策的引导,从微观上给予钱、财、物、人,让高校图书馆有充分自由的空间,也就是通过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对图书馆的各个方面的事务与业务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认识、指挥和控制活动。图书馆是知识收集、加工、存贮、交流、共享、服务的中心,高校图书馆应以重点学科为主,兼顾各个学科专业建立完善的馆藏体系。完备收集各重点科学的国内外经典图书、核心期刊、优秀论文、主要数据库、电子期刊等必备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将深度挖掘、评估的知识资源以全文电子版、网络版的形式放在主页上供大家共享使用。

2.2管理方式的创新

(1)建立特色阅览室。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化数据库和网络化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建立视听资料室、多媒体光盘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网络检查室等特色阅览室。使读者不仅可以准确的查阅文字、数值、图像等静态文挡,还可在网络检索室方便地查阅、下载、编辑文献信息。

(2)加强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建设。图书馆主页应包括图书馆的名称、标志、对站点内容进行简单有效导航的菜单或图标、着重标明重要的新闻和修改内容、读者与图书馆联系的地址等。使在线读者通过读者服务栏,在最短时间内就能查到本馆的书刊藏书目录,了解图书的外借等情况,通过借书证号,准确查到读者本人借阅书目和借、还书日期,并开展网上预借、续借服务。还可随时开展新书介绍 馆藏资料介绍,优秀图书推荐等服务来吸引读者。

(3)加强深层次的信息开发服务。根据重点服务对象的深层次信息需求,图书馆员应通过对依附于各种载体的知识信息的过滤、重组和创新,大力进行文献信息开发和深层次加工,为教师提供查新检索和课题检索,以本馆收藏及联机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作为检索手段提供申报科技成果、科研课题申请立项及技术引进等科技查新服务,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创新服务。

3、以人为本,服务质量创新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人才队伍是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软件因素。新的信息环境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网络基础知识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及文献检索能力,具备数据库知识和某些学科知识。图书馆作为一种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好专业知识是做好一个馆员的立足之本,图书馆学也在不断的出现新的分支和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馆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倡导以服务为主的今天,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适应环境变化,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创建个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共同愿望。树立“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重视馆员的培训,自我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全馆的学习和工作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永福.管理者谈管理,独特的视角[J].图书馆建设,1996(6)

[2]李燕芳.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知识管理与图书馆,1996(6)

[3]梁志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第4篇

1公益性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快速交流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主要以为本校提供公益性的图书管理服务为主。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部分,是高校的公益财产,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来进行图书馆建设。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国家财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不仅难以实现高效管理,也难以促使图书馆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随着网络环境的变革,社会对网络信息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单纯依靠财政为读者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难以实现知识信息交流的目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精神财富,知识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够向人们传递精神力量和信息。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无法及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无法实现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目的,也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亟待变革,需要由单纯的公益性事业机构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化与事业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变革的创新措施

2.1确立图书馆管理目标,建立新型网络管理机制

高校需要明确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和功能,要首先以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创新为目标,要从网络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图书馆的内部结构的变革和管理活动的变革为方向,确立图书馆的管理目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目标的创新不仅要考虑到高新技术在图书管理活动中的运用,还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首先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实现信息组织网络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要以信息技术推动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要以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另外,图书馆的读者包含院校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图书馆管理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要准确定位读者的信息需求导向,要将图书馆内部系统的变更和活动中心的确定与读者需求挂钩,要保证图书馆运行机制与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要促进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需要针对当前各图书馆各自独立,相互隔离的问题,需要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集成化和一体化,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制定合理的运行规则,要以法律作为保障,促进各类图书馆信息的融合与共享,要以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共享作为管理机制的核心。

2.2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创新要摒弃传统的“重藏轻用”、以文献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要重视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要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要将读者的满意程度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评价标准,要将为读者提供便利作为图书馆管理革新的指向标,在管理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要将知识信息的传递作为图书馆的管理重心,要将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图书馆管理的实际行动,以科学技术推动知识信息传递的效能,促使图书馆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图书馆可以以座谈会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读者能够有更多的渠道反映自身的需求和所遇到的问题,图书馆要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记录整理下来,以此为基础推动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3结论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活动的变革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高校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扩展和转变,建立电子数据库,变革管理方式,要以读者需求作为引导,以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作为重点,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图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

作者:刘丽

第5篇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总体上说,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相比前进有了很大进步。高校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管理队伍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管理水平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管理的需求。随着时代更新,高素质人才涌入高校,学生需求图书的多样性增加,学生对书籍文献内容要求也不断提高,此外学生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将不再适应这些变化,这必将给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增加很大的困难。如今高校图书馆将面临以下几种困难。

一方面,图书馆管理的队伍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却在管理上不够专业,在图书管理行业图书管理员往往有较高的学历却不专业,真正图书管理专业的人员却很少。另一方面,虽然信息时代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就高校图书馆管理而言,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管理没能够普及。当然图书馆管理现今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些都是有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路

1.创新管理理念

《周易》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同样也适用这个道理。当高校图书管理正面临许多挑战时,就应当创新管理念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图书馆的管理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恐怕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所以我们要推陈出新,更新管理理念。

信息时代是时展的潮流,信息化正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图书馆管理应当顺应信息化发展的理念,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步伐。原有的管理模式过于封闭疏散,在很多方面仍然依靠人工,这样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引进信息化发展理念有利于提供管理办事效率,减少管理的成本,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可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创新。此外,信息化时代下的“大数据”统计可以有效的分析图书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提升图书管理的准确度。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图书馆的设立是服务于广大高校师生的。图书馆管理者应当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对需要帮助的师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对于需要借书的同学图书馆在管理时可以提供网上预约、电子查询、人工引导服务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只有更好的服务才能更好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而提升图书馆管理的水平。

2.创新管理方式

方式的选择往往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很重要,一个好的方式往往会使事情事半功倍。过去图书馆普遍采用人工管理,图书管理事物的方方面面广泛的应用人工,由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面对繁琐的图书管理人工不可能总是做到尽善尽美,难免会出差错。倘若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约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率。所在在图书馆创新管理方式方面,不妨引进信息化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在对图书管理上也需要管理方式上的创新。过去图书较少,对图书的检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不需要细致的编辑。而现今图书种类内容变得多起来,原来方式的图书管理检索方法可能会不顺应现今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图书进行编排检索寻找到合适的检索图书方法,让学生方便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图书。同时,图书馆可以设立网上检索,图书馆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和目录浏览方便需要借书的同学便捷的寻找书籍。

3.创新管理机制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从图书馆管理发展来看未来还需迎接很大的挑战。而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很多人员仍不具备专业图书馆管理素质。因此,我们需要在管理者自身创立可行的机制推动自我发展。

第6篇

1.落后的馆藏管理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

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不完善,图书馆馆藏资源仍是简单的如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开管理各部门间缺乏沟通,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致使他们只了解自己所管理的一类馆藏资源因而导致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再者,高校图书馆管理观念比较陈旧,在网络技术推动下图书馆管理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的管理和应用,缺乏对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导致在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的服务;同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管理人员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员对图书馆管理缺乏科学全面地认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网络环境下管理高校图书馆并不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缺乏运用网络管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因此导致图书馆馆藏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利用,降低了高校图书馆服务高校的质量。

2.新时代读者的需求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

网络环境下信息和知识的日新月异带来了读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带来的还有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对知识的诉求不尽相同,从而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更全面更广泛领域的信息。因此,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经很难满足现在广大高校读者对知识求实、求新、求快地需求。在另一边,则是网络搜索引擎的崛起,由于其知识和信息的实时性更强让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处于一个尴尬地位。但搜索引擎提供的知识和信息的专业性是无法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相提并论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认清读者的需求,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有目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爱好,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3.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充分调动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使知识地产生和发展更为快速。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而导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手段和方法在收集、分类和提供检阅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创新的呼声随着升高。然而,网络技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优点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地创新,使得高校图书馆管理更为科学、有效。

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如何创新

1.高校图书馆馆藏的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关键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熟悉网络管理和检索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并且要求管理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馆藏资源寻觅与导航的能力;其次是引进虚拟馆藏的建设增加馆藏资源,利用网络技术管理馆藏资源改善传统的单一的馆藏资源分类方法;同时强调馆藏资源管理中管理人员与网络馆藏管理相结合,从而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创新

针对当下读者需求的改变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创新重点从:一是改革传统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做到适需服务即读者有需求时有服务、无需求时无干扰;二是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员制度即每门学科都提供一位对本学科知识了解较为全面的管理员,并加强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将读者放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第一位,为读者建立一个具有人性化地阅读环境。

3.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的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将信息化、数字化引入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改善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将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紧跟信息技术地发展成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管理 服务 人本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及文化修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本化管理是管理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已经渗透到现代管理的各行各业中。在现代的高校图书馆的人本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服务主体的馆员;二是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因此,在现代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科研教学,师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做出贡献。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人本”思想实施的重要意义及方法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为更好的实现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提高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做贡献。

一、高校图书馆“人本”思想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中心点是“人”,其管理必须是以个体的人格受尊重为前提条件的,激发人的主人翁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精神,使被管理者产生高昂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和自觉的行为。因此,人们必须更新观念适应变革的经济形态,各行各业的管理方式开始由“物”向“人”转变,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将成为大势所趋。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人本管理理念,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了传统的管理观念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观念更加注重的是各项指标任务是否能够达到标准,考虑的是图书馆的面积大小,图书经费的投入多少,图书馆的设备配置等,很少考虑到读者的文化需求及图书管理员的需要。传统的图书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本”思想,在“以人为本”发展的今天,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已经在各行各业深入人心。因此作为现代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现管理与服务人本化的新课题时,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理念,为更好的服务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了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人本化很好的融合了管理学和伦理学,把组织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在具体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职能作用,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

(三) 推动了图书馆的长久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只有适应时展的需求,才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同样在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的长久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由原本的“以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作为高校的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获取信息机构,实现人本化的图书管理方式能够更加主动热情的为师生服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长久发展[1]。

二、高校图书馆 人本管理的方法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对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具体的管理中应当制定科学的岗位设置制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落实激励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既有利于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目标,又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想建立一套有利于人发展的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对人的个性、能力、素质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将人的个性特征、工作需要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使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所,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

2.对图书馆的工作规律及文献资料的采购、检索、编目等方面要有充分的了解,在制定部门和个人岗位责任制时要充分的考虑这些方面,从而对馆员进行科学地定岗、定员、定任务,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

3.要制定现代化的激励机制对馆员进行工作成果奖励,从而达到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要大胆的引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由于每个管理员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不同,能够掌握每个管理员的业务情况和个人素质,就管理员进行合理科学的岗位安排,使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同时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也是保证整个图书馆正常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

1.对馆员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要想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须建立在对馆员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在进行岗位安排时要尊重馆员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2.采用轮岗制度,帮助馆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馆员在轮岗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发现自己更加胜任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避免了馆员单一工作的乏味枯燥。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于馆员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激发了馆员工作的积极性。

3.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是对馆员工作的肯定。在设立考核制度时一定要综合读者打分、领导评议、业务评定等多项指标,对馆员的工作有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

(三)增强馆员集体凝聚力

要想图书馆的整体工作运转顺利,就必须有一批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过硬的图书管理人员。馆员只有齐心协力,各个环节畅通,才能保证读者能够顺利的获取信息。现代管理理念中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一个好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充分的发挥个人的力量。组织是以人为本的,它既强调人的心理需求与能力协调一致,又强调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协调一致。增强馆员集体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措施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要加强与馆员之间的沟通,对馆员的心理动态有充分的了解,与馆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相关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凝聚力,从而使图书馆有一支和谐、积极、奋发向上的团队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管理者可以通过对馆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不定期的对馆员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她们的集体团队意识,从而增强馆员的集体凝聚力,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3.要充分的发挥馆员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有发展发挥的空间。充分的尊重馆员的才干、经验、抱负等。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决策,在团队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强化馆员的内部沟通

对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管理工作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强化馆员之间的内部沟通。只有馆员之间有沟通,才能更好的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内部沟通同时也有利于馆员保持愉悦的心情,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开展管理工作[2]。

沟通有很多技巧,只有采取了正确沟通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其中最有效的沟通技巧就是真诚。图书馆是一个十分封闭的空间,如果馆员之间的交流少,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垃圾情绪”。因此作为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馆员的内部沟通,其具体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交流会的形式,倾听馆员的心声,改善馆内部人员的人际关系。

2.加强管理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拉近与馆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情感上赢得馆员的信任。

3.在分配任务或执行决策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从情感上征得馆员的理解,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工作,得到他们最大的支持与配合,才能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五)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如何在高校的图书馆中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对,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能够直接影响读者的心情,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吸引读者的必要条件。

1.从外部环境上,可以在环境布置和装饰上运用美学原理,做到典雅清爽、宽松自由,色彩搭配合理,在不同的季节放置相应的花卉树木,营造典雅的阅读环境。同时,在宣传板上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等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气息;

2.从内部环境上,要加强馆内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及馆内的功能设备齐全,保证各类读者都能各取所需。从而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读者的终身学习都很重要。

三、高校图书馆人本服务的策略

(一)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读者的心情,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学习质量,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设计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优化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创造人性化的阅览环境,构建适合读者的科学的文献检索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1.对图书馆环境的外部、内部设计及功能布局中要更加注重人文色彩,为师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典雅清爽、色彩搭配合理,人文气息浓厚的阅览环境。

2.同时实行开架借阅、自由存取,使高校的图书馆真正的为师生提供一个获取知识信息的地方[3]。

(二) 服务理念的以人为本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要想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模式,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高校的图书管理者必须对读者的信息需求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既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又满足读者未来的需求变化,整个藏书资源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服务为导向的新管理体系。要注重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应当始终以“人本管理”思想为指导,提供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例如扩大馆藏图书量,延长开馆时间,在学校的寒暑假仍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等。

2.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采取多种服务模式并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提供远程服务、跟踪服务、特色馆藏文献咨询服务等方式。

(三)组织机构的以人为本

在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根据高校发展的规划、组织规模、信息沟通需求、服务特点及环境的变化,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在建立之前一定要充分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考虑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合理需求,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组织机构上的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充分的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日常的一切管理工作、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等都必须以规章制度为依据。

2.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上对不同业务部门进行的分工,必须要充分的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3.要及时的根据图书馆的业务状态,适时的增添新的部门。

4.对于业务功能有密切联系、且功能相近的部门要及时作出调整,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5.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加强馆员之间的交流[5]。

(四)个性化服务的以人为本

每个读者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在实际的图书管理工作中一定要能够充分的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同时在个性化服务中要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是管理与服务贴近读者的真正需求,更好的为读者服务[4]。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提高服务的质量、形式、水平、深度等从多层面的去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1.通过多种方式倾听读者的心声,了解读者的真实合理需求,在进行管理改进上可以充分考虑,满足读者的需求。

2.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要将其落到实处,例如为学校的科研人员开设专门的文献资料研究信箱,文献检索通道,学生专项信息服务等,多方位的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结语:

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对于突破传统图书管理理念,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人本化管理理念有效的应用到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是创建和谐管理,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文提出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馆员集 体凝聚力、强化馆员的内部沟通、营造终身学习氛围等多种管理方法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人本化管理和服务。以期对整个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促进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淼玲.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J].科技信息,2011(16)

[2]卢欣.关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人本管理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09)

[3]卢欣.基于人本思想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职能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

第8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日益重要,在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既要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确保知识财富能得到合理使用和开发,从而使高等学校既成为名副其实学术的殿堂,又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楷模。

一、知识产权的产生与普及

1.知识产权的历史背景。为了保护智力劳动成果,促进发明创新,早在一百多年前,国际上已开始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制度。1883年在巴黎签署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在瑞士伯尔尼签署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91年在马德里签署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等等。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智力创造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享有的权利,具体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2.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制度。1983年3月,中国实行了商标法;1985年4月实行了专利法;1990年9月又颁布了著作权法,并于1991年6月1月起开始实施。中国于1980年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5年参加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90年12月,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成立。1992年1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备忘录》,至1994年5月,中国己经加入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徽旦界版权公约》等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公约。保护知识产权己经成为全世界国家和人民的一个共识,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与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1.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其发展。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的目标的活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目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各地的文献、数据等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在进行着全球性的共享与传播。

2.传统图书馆管理中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纸质作为载体,书本系传统图书馆的采购、储存、流通和编辑对向。由于高校图书馆所采购或租借的书籍系己经出版流通的出版物,高校本不应当对书本的形式和内容承担知识产权风险。高校应当作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楷模,在不违犯法律法规的同时,亦应当主动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首先通过公开合法渠道采购、租借书籍,认真审查书籍销售者的资质与商业信誉;其次规范高校图书馆的流通与管理,保持高校图书馆公益性;最后支持、协助著作权人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3.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中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数字化图书馆在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侵犯知识产权纠纷。2002年6月27日,北京市海定区人民法院审判了我国首例数字图书馆侵权案,原告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育陈兴良,被告系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2月份,原告发现其享有版权的三本书《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删法适用总论》、《正当防卫论》己经上载到被告的网站上,并发现读者只有在付费后,成为被告的会员才可上网阅读并下载作品。据此,原告认为被告未经允许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其网站上,侵犯了他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40万元及承担诉讼费8000元。自2002年至今,在北京地区此类著作权诉讼己过百起。在己审结的数字图书馆侵权案件中.除了原被告双方自行和解而结案外。法院无一例外地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2004年,谷歌这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对图书进行大规模数字化,准备建立全球最大的电子图书馆。5年多来,谷歌已经将全球尚存有著作权的近千万种图书收入其数字图书馆,没有通报著作权所有者本人,仅在中国大陆地区,被侵权的作家就达五百多名,导致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部份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是以商业的形式从市场上的数字图书馆处购得的,也有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己独立构建数字图书馆,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则是兼而有之。

4.合理使用。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是不对外经营的,图书馆资源是公开免费面向高校的师生,由于高校图书馆所享有的独特的公益性质,在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方面具有法律上的优势。合理使用是指依据法律明文规定,不必经著作权人许可而无偿使用其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合理使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合理使用所限制的著作财产权,不影响著作权人身权。合理使用作品时,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合理使用只能针对己经发表的作品;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著作权法》还明确列举了以下行为属于合理使用:<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己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3)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4)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系统 分析 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011-02

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是否可以进行落实和实践,并且为了满足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发展所需,则应当对高校图书馆当前管理系统给予分析和设计,令新系统可以有效运用现代科技,为学生们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并且,因为教育费用的限制,对图书馆投放的经费也极其有限,假如将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益给予提升,则应当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给予科学的管理。

1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分析

为了令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则在需求的基础上,使用结构分析的方式对目标系统的功能给予完善。

1.1 系统的特征

管理人员需要有效并全面地考量图书馆人员的特征,依照实际状况,尽可能将系统给予完善,从而符合日常所需,令系统的功能更为完善、实用、快捷,并且也需融合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给予更新及完善。尽可能令系统界面更加简单得体,操控便利、层次清楚,令用户较易操作。

1.2 主要模块

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包含了图书、期刊、读者、报表以及查询的管理。所有模块相互间不但要互为独立,可以完成各种的处理功能,还需以此为基础相互衔接,在功能方面相互补充。

1.3 需求的分析

(1)系统的延续性。

图书管理系统的延伸性对系统设计而言极其关键。图书馆的资源极为特殊,新资源的持续增加并不能令原本资源降低,否则,图书馆内的历史材料具有极大的价值。所以,在管理系统设计时,需考量系统的延伸性,这样才能在系统升级时不会影响原本的信息。

(2)信息的安全性。

图书馆身为最具典范的资源存储库,大部分为极是重要的参考材料。对于管理系统的建设而言,应当通过特殊化的方式处理材料,比如对材料给予单独分类。对于设计而言,需通过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信息技术,通过加密的方式处理机密材料,且强化维护系统,确保图书馆信息材料的安全性。

(3)结构设计标准化。

在科学发展当中,知识的总量持续增加,持续通过新的内容填补到原本的系统当中。所以,为了确保工作更加简捷,降低反复性操作,则需在管理系统设计的初期将结构进行标准化,后期设计可以令原本的系统得以延续。从而需要在管理系统的初期设计中对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给予考量,并且在发展方向上通过科学的角度给予评估,确保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便于用户运用。

不论图书馆处于哪种级别,拥有多少藏书,最终面对的都只有读者,哪怕图书馆拥有多么丰富的资源,如果读者不去阅读,就无法发挥出自身的光和热。因此,图书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当最大程度为用户提供方便,包含了书籍的接触和归还、查询材料等,这些程序均应当尽可能简捷。

(5)快速的服务。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十分庞大的图书馆公共资源。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图书管理系统应当尽可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更多人进行服务,从而符合大众的所需。这需要管理系统在处理问题时将效率给予提升,最大程度让更多人获得满足。

2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设计组成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期系统则为需求分析,第二个阶段则为系统设计,其属于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方面,设计则为具体模型设计与总体结构设计。

总体结构设计将系统分析当作根基,是为了有效规划系统功能的模块,改良硬件配置,对数据存储规律进行分析,编排系统完成规划。系统功能划分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把系统分解成诸多子系统,再通过逐层划分,把子系统规划成诸多子模块。

成功的代码方案能够有利于完成系统统计、运算以及查询功能模块的研发,编码通过位移标志区分信息。并且,创建一个结构较好的数据库保存方式与正确的文件组织方式,对快速、正确的访问数据极为有利。数据库自身完成对庞大数据进行写入、存储、查找、读出等功能,对管理决策给予必定的支持。I/O子系统与用户接口设计应当具备个性化或人性化。模块功能在设计以及工作流设计方面都同具w的图书馆业务流程以及数据处理有关。这些设计工作成为完成编程的条件。所以,当前应当细致地描绘模块功能乃至模块相互间的衔接,将模块中的处理过程给予细化[1]。

2.2 系统各模块的功能

通过对需求的分析,将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划分成不同功能模块,如表1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技术用在保存、搜索数据方面,成为目前计算机应用范畴的主要支撑技术。当前的主流数据库则为关系数据库,把图书馆业务管理过程变成数据流,对主题进行划分,打造ER图,对数据字典给予设计,这也变成了数据库需求分析的工作。概念设计是以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定在实体关系图的根基上,将所有实体关系的列表进行确定。对数据类别与值域进行属性的确定,将基本表的主键与外键进行定义,物理方式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关系模式建立索引的[2]。

2.4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须遵守的原则

力争降低基本表,为所有关系表建立必备的主键,字段依照1NF,一切基本表都依照3NF,用户与角色授权,进行数据管理中使用权限的建立,通过保障完成数据安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当中定义了细致的关系数据,并且,还包含了数据字典的内容。

语言选择需要依照C/S架构,编程时应当具备命名规范,现将程序内运用的对象名称给予申明,再将变量类别进行阐述,从而将取值的范畴与精度给予确定。变量在运用时应当进行初始化,加强程序对象在局部方面的特点以及程序模块化的设计。对程序设计进行循环时,应当依照循环不变式的原理给予执行[3]。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执行管理系统已经迈向了通过知识进行管理与运用的时期,为系统提供知识管理能力。可是这一平台还需要不断进行分析与改善,从而令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鄂鹤年,Jane Burke.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69-73.

第10篇

1管理理念

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开展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图书馆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为让图书馆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解放其的陈旧思想,使图书馆的管理实现网络化、社会化、知识化,以读者为中心进行服务工作。

2管理机制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都缺乏一定的调动作用,其体系内部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改进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人事管理的改革是重中之重。为各位工作人员寻找强大的精神动力,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管理服务

图书馆拥有的书籍数量非常多,以至于读者到了图书馆都被杂乱的信息所包围。此刻,有序的、整合的、围绕读者需求的服务便非常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信息个性化、服务个性化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论坛等渠道都能很好的为读者服务。同时,图书馆人员也需要讲所有信息进行过滤、组织、浓缩,使其更专业化、个性化、精品化,才能吸引读者,稳定读者群体,提升自身形象。

4业务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需要实现现代化、数字化。各高校的图书馆根据自身的规模和服务能力,审视自身的收藏,以服务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整改。在原有文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信息体系,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目标,改变图书的整理、检索,方便读者的查找。使图书馆增强自身的学科知识管理工作,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

1共享的资源建设取向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是强调文献资源的建立、保存,馆内的资源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在网络环境影响下,文献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是必然趋势。而且书籍的成本上升、图书馆的经费减少,导致图书馆的藏书量逐年下降,与暴增的读者需求产生矛盾。为解决这个难题,只能借助于进入网络的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在有限的资金、人才、设备的背景下,利用网络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采用由点到面的建设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模式,来建立我国高校综合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建立有特色的文献信息体系,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或集中或分散的进行资源互补构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面向全国高校的、整体的资源体系。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逐渐转化为电子信息通过数据库通讯网络来传递,达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的要求,结合成一个共同体。

2以读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网络环境的逐步发展,使用户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够借助网络与别人交换信息。因此,读者的信息利用途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只能去图书馆查找、收集、利用信息,转变为可利用网络直接获得国内、国外的各种信息。这种变化导致了高校图书馆由唯一变成了之一,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也使高校的图书馆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如果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依旧坚持以方便图书馆管理为目标,将失去它应有的市场和用户,导致资源的浪费。网络环境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价值取向也应转为以读者为中心,实施一切管理方式来方便读者、吸引读者。图书馆应该采取一些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习惯,设置有针对性的服务。此外,还要定期的维护服务器、栏目信息内容,广泛的开展阅读、外借、互借、检索等服务项目。同时,改善图书馆的设备操作、完善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培训用户的信息知识结构和熟练运用能力。

2.1以人本管理为价值取向

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人本管理。它能够根据人的行为和思想规律,发挥人的创造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去完成既定的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达到社会和经济的最佳效益。根据图书馆各个岗位的对知识、能力、心理的要求,来选择学识、能力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人才,并据此来进行岗位和人的合理配置。真正实现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任务来管理人员。图书馆的工作者的能动性活动是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效益的体现客体是信息的用户。因此,资源的开发必须提高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能力水平、技能方法。为培养这样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必须要有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工作人员普及计算机网络教育,即机检咨询、专职职业、操作普及等工作,对拥有不同知识、能力的人才进行岗位培训的教育。只有建设这样的专业队伍,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发挥网络的最佳效能。

2.2以塑造图书馆形象为价值取向

第11篇

目前,我国各大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阶段,服务形式单一。一般借阅服务方式都是面对面的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主要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服务工作处于被动和封闭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具体地说很多馆员不是服务者,而是图书管理者和主人,它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是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等读者上门查阅或者借阅。而且好多学校图书馆建立的时间短,导致发展历史短,加之与外部联系的又少,逐渐便形成了所谓的“内向型”封闭服务模式,所以其业务便大多都局限在图书馆之内,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以致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

二、我国高校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方向

1.不断强化图书馆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使馆员从陈旧落后,保守的模式中跳出来要改变那种传统的以收藏文献种类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和等级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入引导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信息利用效率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便是过。信息服务人员还应自觉树立市场竞争,时效,创新和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图书馆工作服务意识。

2.建立图书馆信息一次性管理模式

(1)改变传统市场运作方式,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实现帕累托效应,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为了使读者查找信息时不再盲目,充分利用文献资源,还应建立一条龙服务,即流通,咨询、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

(2)应建立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新模式,达到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文献信息更新要快,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并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的详细步骤,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为使文献知识的更新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3.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配备有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具有相应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责要求就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所以,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之一。馆员在日常小细节中就应该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图书馆要打破落后,陈旧,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应该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应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人员培训计划,设定专门监督检查人员,以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其次,还应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在内深处就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必然趋势,从而主动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遵义市;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9日

在新的形势下,遵义市多校区高校图书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创新是其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需要遵义高校的图书馆员认真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使遵义市多校区高校图书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适应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更好地为遵义的高等教育事业服务。笔者就遵义市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创新方面,做以下探讨。

一、遵义市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一)树立竞争与协作的理念。现在的遵义高校图书馆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应运而生,并向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挑战;二是本世纪的信息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化使社会信息机构大量地进入信息服务领域,高校的读者在任何一个的网络节点上都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在此种情形下,遵义的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竞争与协作的观念,克服各自封闭、独立办馆、独立管理的理念,要把高校图书馆的事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实现跨校区的协作,还要实现跨地区的合作;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加强合作协调管理,走共同发展之路,方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遵义的高校图书馆实行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即条管模式(总馆负责制)和块管模式(分馆负责制),两种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条管模式是指所有的馆级领导岗位都设在总馆(中心图书馆),每个副馆长要管所有校区自己主管的业务。各分馆的管理实行副馆长轮班制,因此造成副馆长长期奔波于各个校区之间,在往返总馆与分馆过程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且分馆管理的责任也不明确,不利于分馆的管理。块管管理模式容易影响各校区图书馆的业务合作与交流。因此,遵义多校区的高校图书馆应针对自身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及分馆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方面以条为主,在读者管理与服务方面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在行政管理方面实行统一的集体领导,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订立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人事管理和经费管理,方可减少人力、时间方面的浪费,也可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二、遵义市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遵义的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满足其校学科建设、学科发展需要,也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必走之路。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校区内的学科专业人员与即将奔赴各专业的准专业人员,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一是学科专业性较强;二是学科相关专业的交叉性较强。各学科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学、科研、学习的任务重,时间紧,再加上校区又分散,他们一到图书馆就希望方便快捷地找到教学、科研、学习所需的文献信息。特别是一些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时,希望得到及时准确的专业指导。因此,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织一些专业能力较强,且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及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的图书馆员,分别担任起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起一种对口服务的新机制,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选拔、培养学科馆员。在馆内通过调查、摸底选拔出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学科专业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骨干馆员,实行半脱产的重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2、规定学科馆员的权利与义务。各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科馆员的权利与义务及责任,使学科馆员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还应对学科馆员的要求给予适度的弹性,逐步地形成竞争、利益、工作机制;3、划分学科的工作范围。在学科的基础上圈定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建立学科馆员的对口联系,并确定工作目标;4、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为高校师生读者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动深入科研第一线,根据高校读者个性化需求,对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利用,主动地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个性化动态服务。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为科研人员专题提供情报跟踪服务;2、为科研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服务。

(二)开展特色服务。高校图书馆为达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提高馆藏知识信息利用率的目的,务必使读者了解其图书资源的基本状况。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掌握和预测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情况,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最终将决定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网络环境为高校读者了解和利用图书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创新是其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特色服务,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不断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遵义的教育事业服务。

(三)信息服务创新。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统一的文献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通阅、通借、通还;2、开展网上图书借阅与预约服务;3、实现校区间图书的异地委托借阅及传递服务;4、大力开展网络信息服务。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已从原来的对实体文献的收藏、管理、传播为主,向以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管理、传播为主的方面转移,网络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其重要的新型服务方式。

因此,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网络环境,打破信息服务的时空界限,大力开展各校区间的网络信息服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开展网络交互式咨询服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IT技术的优势,提供多层次的咨询服务平台,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交互式智能化服务,使咨询服务不受校区间地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如设立网络咨询服务平台,采用网络交互式咨询、电子邮件等多种服务形式,了解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读者的各种咨询问题,并尽力解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所产生的困难及疑难问题,做好各校区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2、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要以读者为中心,开展主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所谓主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就是图书馆针对读者的信息需求,进行充分、适时的分析后,再提供给读者特定、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服务机制;3、做好高校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网站是高校读者获取网络、数字化信息服务的门户。因此,图书馆网站的内容始终要与本校的教学、科研发展的方向及目标保持一致,特别要适时地科研成果、科技开发、学位论文信息及向读者提供本校图书馆的OPAC查新、新书通报、期刊目次报道、新进电子资源报道、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信息导航、参考咨询、荐购意见征询、文献传递服务等方面的信息;4、开展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效果调研工作。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加强与读者的接触,建立广泛的与读者沟通的渠道,调查研究读者的需求及行为习惯,定期开展读者调研,进行读者需求信息的收集,征询读者对数字化信息资源需求的情况,调查读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对网络信息服务的评价、建议等方面的情况。

综上,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服务制度、服务理念、服务形式的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保障。遵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提高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的环境,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其发展才有活力,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丽芬.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6.4.

[2]汤中文.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图书馆,2009.5.

[3]曹明国.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探讨[J].学术论坛,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