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音乐教学总结

中学音乐教学总结

时间:2023-06-19 16: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音乐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音乐教学总结

第1篇

一、中学音乐教师教育技能培养研究

(一)中学音乐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研究

教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时首先要认真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2013版),它为音乐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使教师学会分析和处理教材。同时,教师要学会不断思考,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良好的设计课程;其次,教师在训练课程设计能力的时候要多做练习: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反思,教学感想等,并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方案。只有通过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在不断地研究中推陈出新,才能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最后要多向别人虚心求教,多听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建议,只有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进取。同时,可以多听其他中学音乐教师的公开课。切身体会才可以有更深的体会,才能对课程有更深的感悟,进而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才能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学音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首先应当多读多写,多看优秀的教育文章、教育书籍,从书中掌握语言的组织方法;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善于运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用词要简洁明了,具有教育性。在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就应当反复斟酌思考语言的表达。例如在准备导入阶段时教师应根据导入情景训练说话的语调和语态。比如说教唱课《大海啊,故乡》的导入:在优美的歌曲背景下,教师用抒情温柔的语调描述大海的美丽,用怀念的语气表达对妈妈的思念。而提问时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速及语汇。提问时语速不宜过快,语汇要通俗易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及厌烦感,不利于课堂的进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思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和分析、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加以不断创新,最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中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研究

(一)“弹”,即中学音乐教师的歌曲伴奏技能

中学音乐教育中歌曲伴奏多采用钢琴伴奏或多媒体伴奏,多媒体伴奏虽然音响效果好、使用方便,但学生音乐带入感不强、且无法分段练习,对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的训练也不好,所以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将钢琴伴奏和多媒体伴奏结合起来教学。教师训练钢琴伴奏技能时可以首先练习基本手法,从音阶练起,同时要注意弹琴的坐姿和手型;其次,由于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演奏以歌曲伴奏为主,教师练琴时应当以歌曲伴奏为目地,多配合歌曲的旋律使用不同的伴奏手法练习,但伴奏类型不宜过于复杂;最后,中学音乐教师要着重训练自己的视奏能力,在训练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富有旋律感的乐曲进行视奏,并不断对乐曲进行加工处理。

(二)“唱”,即中学音乐教师的歌曲范唱技能

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必须对歌曲进行正确的演绎,使学生对歌曲有正确的初始印象。教师在进行范唱训练时首先应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中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音准和节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训练时反复模唱音阶,拍打节奏,以此来训练音准和节奏感;其次要选择正确的歌曲唱法:中学音乐歌曲的演唱不需要太高深的声乐技巧、音域相对较窄,符合中学生的音域特点。但情感的表达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范唱前了解歌曲的背景,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绪,可以适当加入个人的理解,以便更好的诠释歌曲。

(三)“指”,即中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技能

合唱指挥能力是一门综合和能力,不仅包括合唱队组织能力,合唱训练能力,还包括音乐处理能力和指挥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乐曲处理能力和视唱练耳能力,可以针对自身薄弱之处进行专业训练,比如寻求音乐专业人员的帮助,参加专业培训等;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排练学生合唱训练,不断实践并加以总结,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请专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学习,以此提升中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技能。

(四)“舞”,即中学音乐教师的舞蹈教育、编排技能

首先教师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要学会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具备基本编舞能力,在舞蹈方面有所欠缺的音乐教师可以寻求舞蹈专业人员的帮助,参加舞蹈培训,提高自身舞蹈功底;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利用舞蹈进行教学。舞蹈的动作性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歌曲《找朋友》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加入不同的舞蹈动作,配合歌曲的演唱进行演绎。

第2篇

【摘要】高中学生的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又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音乐教学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兴趣、教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优秀作品等四个方面对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实际的音乐教学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学生;音乐教学;鉴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

谈及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则必须首先明确音乐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进步,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逐步提升。提升的重点与目标则是向着素质教育发展,向着让每一位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能全面提升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带给现代的人们巨大的生活压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在一些偏远或者教学资源不丰富的地区,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很难实现。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一门艺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音乐所传达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地深入学习则能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内在活力。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深远的,它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正确的生活态度。所以单单的去说音乐是一门艺术,不如说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既然音乐对于学生人生的影响如此重大,那么培养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的音乐鉴赏,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教育学生通过领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以及通过对音乐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来认知、品味音乐中传达出的某种情感。音乐鉴赏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强烈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完善个性,从而促进提升其他课程的学习进步。通俗一点讲,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学生真正的学会了鉴赏音乐,具有较高较好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才能成为自己的一种艺术特长与生活方式。

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举措

1.培养学生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段,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音乐兴趣,那对于学生将有一生的重要影响。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就是聆听。哲学中讲量变能够达到质变,如果音乐鉴赏不听音乐,只是听老师介绍,那无论老师讲的多么详细透彻,学生终究不能培养起自己的音乐情感。以聆听为主的音乐鉴赏课程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如以音乐作品为主要类型的课程,以乐器为主的音乐课程,亦或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的音乐课程等等。第二步,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青春的活力,因此可以利用高中学生阶段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提出疑问。最后,要将音乐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加之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利用图形、图像以及动画等等手段来形象地展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归教学,目标归目标,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天赋,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培养起深刻丰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也切忌面面俱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习的比较好,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2.音乐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在古代所扮演的角色,当今社会中的教师,不仅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众多的学科教师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可能在学生的心中占据的分量不如其他知识性学科占得大,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艺术类的教师不重要。在高中教学中,音乐老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传递美,用众多的优秀音乐来传达音乐的魅力之处,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丝乐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好的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这种影响力普通的文化课程学习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总结。不同的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总结改进,要以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教学。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创新这个词绝对不陌生,因为它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们生存的必要基本能力。对于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运用多种思维模式来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创新空间,提供创新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色彩、绘画、动作、神态、表情、节奏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填歌词、故事情节演绎、歌唱模仿等活动来展现学生的个性。

4.不断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经过一段的时间的学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后,大部分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如何让这种鉴赏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与加强,那就是不断地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地对经典的优秀作品进行学习鉴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等,通过对这些优秀经典作品不断的学习鉴赏,定能使音乐鉴赏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结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生活的艺术。音乐学习与音乐鉴赏可以释放高中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可以在忙里偷闲,培养高尚的情操,收获不同的身心体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每个学生都具备天赋。但只要学生能够尽力感受,从中汲取美的魅力,这就已经达到了音乐塑造人生的效果了。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教育改革 改革策略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同样的,音乐教育也是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承载的是教育祖国的未来,培养的是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学习音乐不仅有助于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助于健全中学生的人格。因此,大力发展中学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大批人沉醉其中。现今的音乐不再像古代那样供人们娱乐消遣,而逐渐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在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作用。从初中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初中音乐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并且音乐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次,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片面追求知识化、理性化,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法比较单一,对课堂讲授过于重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1.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

初中音乐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包括器乐、戏曲、曲艺等,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所占的比例也较大。由于初中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刚处于从启蒙到熟悉的过渡阶段,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音乐教育则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道不得不攻克的难题。随着近些年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用重要,这给攻克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教授初中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比如在欣赏京剧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角色和唱腔等内容不甚了解,这时就可以通过播放京剧视频,教师通过对视频上出现的人物进行解析,让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可以增长见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唱法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演唱,用DV机将学生正确的、不正确的唱法全部录下来,接着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能够具体、形象地让学生发现唱法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还能够通过观察画面中的自己或者同学的表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初中音乐创造性课堂实践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2.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完成音乐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不仅要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和基本唱法技术,更多的是要对中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

(1)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在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会教之外,还需要学生会学。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对于任何一项艺术活动而言,都需要亲身体验实践才能切身体会,音乐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加强对学生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使教学效果有所增强,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音乐。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参与体验,把学生亲身参与作为体验音乐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

(2)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美。

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美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主要从“结构美”、“意境美”及“语言美”三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美。首先,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调整整节课的安排结构。合理的布局、完美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就好像进行作文写作一样,好的开题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先设置一个精彩的、引人注目的开头,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美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古诗《春江花月夜》先做大致介绍,并给学生解说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意思,做到“胸中有丘壑”,再为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子。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而且使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并迅速地进入到了艺术情境中,一下子接收到了教师传递给他们的音乐信息,让他们在美的氛围中汲取了音乐的营养。最后,再设置一个好的结尾,对整堂课进行总结,以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预期。

三、总结

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初中音乐改革的路上关键在寓教于“行”,大家应该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感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1.1音乐教育理念落后

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音乐教育理念十分滞后,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音乐教育课时被占用。为了给“主科”更多的教学时间,音乐课程往往被取缔、占用,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其二,教学课程本位化严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往往局限于音乐领域,缺乏学科之间的串连,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有限。其三,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一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完全是“以教材为本”,忽视了学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导致音乐教学过于死板,缺乏生命力。正是这些落后的理念才导致以往音乐教育的不堪局面。

1.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要确保课堂教学质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全情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与体会之中。而当前中学音乐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局限于教材,缺乏灵活性。音乐课本是丰富多彩的,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欣赏性,教师教学的时候本不必拘泥于教材。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以教材为本,不考虑学生感受,从而引发一个矛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是却由十分反感音乐课,单一、死板、枯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戴上了枷锁,不但限制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为学生带来了困惑、无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1.3师生互动较为缺乏

教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中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他们喜欢音乐课,对音乐存在一个美好的梦想;他们渴望教师能够与他们互动,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但是在如今的音乐课堂上,流行色彩被很多教师排斥在外,在不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开展音乐教学,结果自然是“曲高和寡”。

2.中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如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如下策略:

2.1更新教育理念

针对中学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保证音乐课课时。很多学校音乐课课时被占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按照课程安排,保证音乐课课时,避免其他“主科”的占用。学校教务处应该派遣专人监督,避免学生音乐学习权利被侵害,对违规占用音乐课时,却无正当理由的情况,应该加以惩处。其二,开展开放化教育。音乐教育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常识,而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则未能开发这些资源,一味截取音乐课相关部分予以讲授。实际上,这割裂了事物的联系,是片面的教学观。学科之间的关联,知识之间的衔接,本是加深学生理解,促进知识升华的捷径,而教师的“片面化”教学选择,却让学生丧失了一次升华的机会。其三,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应该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特征、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些活泼、与时俱进的音乐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2.2丰富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师传授,学生模仿,笔试考核。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情感教育,而音乐教育最为看重的就是情感教育,没有感情、没有想象、没有情怀的音乐,理论知识再扎实也像是一张白纸。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审美,局限于教材,限制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不语学生交流、互动。那么课堂是死板的、学生是死板的,久而久之,教师也会变得迷茫、彷徨。为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更俄为多元的教学方法,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学习法、情境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为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才能让音乐教学变得灵活、与时俱进,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加强师生活动

第5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渗透;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72-01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渗透民族音乐意识,借以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民族精神。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知识。

一、有意识的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

我们知道民族音乐映射的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包含着各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方式、民族追求、民族审美情趣等等,内涵丰富多样,有着很强的地域风情特色。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教育,学习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用歌声去歌颂我们的祖国、人民,去赞颂英雄人物,去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音乐课教学中,长期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中国民族音乐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打开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校园内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这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渗透民族音乐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民族音乐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事业,借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如:笔者以学生最喜欢的流行音乐为基准点来切入,首先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即:现在流行的周杰伦的歌曲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民族风,还有组合“女子十二乐坊”是将民族音乐特点与流行音乐相融合,还有凤凰传奇等等都可谓是民族风的典范。这样以现在流行的音乐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逐渐渗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最终形成学生主动的学习民族音乐。

二、以民歌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和了解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说起来让学生很容易感受到陌生,尤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鉴于此,笔者以民歌入手,即:以学生熟悉的、间接的、旋律优美的民歌为基准点,来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个初步的认知,借以来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如: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选取了学生最为熟悉的《茉莉花》、内蒙民歌《牧歌》、山西民歌《想亲亲》等来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缩短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之后,笔者让学生自主的寻找本地区或者自己熟悉的地域民歌或者民族音乐经典来唱歌大家听,学生很快开始回忆、 总结自己熟悉的民歌, 诸如: 《桃花红杏花白》 、《山西牧歌》、《三十里铺》、《山西莲花落》等等,并总结了我国著名的唱民歌的歌唱家,如:阿宝、宋祖英、阎维文、谭晶等等,可谓是“民族音乐大综合”。同时,笔者还让会唱民歌的学生轮流担任“音乐教师”,教给全班同学唱民歌。促使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形成和提升。

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属于民族大众的共同成果,是最宝贵的音乐艺术,其内容、形式、内涵都有着自己民族的独特性。现如今,学生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大都热衷于流行音乐,尤其民族音乐内涵较为丰富,不像流行歌曲学起来那么简单,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对此,笔者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途径来渗透民族音乐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民族音乐,强化学生对民族乐曲的深刻了解。同时,笔者也开展多样的课外娱乐活动,来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诸如:民族专题演唱会、民族歌曲欣赏会、民族歌曲比赛、民族合唱演唱会、民族音乐知识竞赛等等。将中学民族音乐教育由课上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和领悟民族音乐。此外,笔者还运用校园文化环境来构建民族音乐氛围,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民族音乐环境,诸如:带头并鼓励学生组建民族乐队、开办民族合唱团、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民族音乐并播放民族歌曲、举办民族娱乐活动、邀请当地的民族音乐爱好者来学校开办座谈会、讲座等等,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深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民族音乐的意识,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总的来说,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传承本土音乐,弘扬民族文化”更是我国当前音乐界研究的新课题。因此,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探究渗透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推动中学音乐教育出现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 成绩 评定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中音乐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教育改革步伐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多年来,高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无论是观念还是方式方法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与教育发展的步伐很难实现合拍。在新课程标准逐渐推进和教育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如何改进和完善高中学生音乐成绩的评定标准,推进高中音乐教育建设和音乐课程体系的完善,促进美育的发展,已成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挑战。

一、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中音乐课程定位不符合义务教育要求

目前高中开设的音乐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课”,课程内容仅局限于“欣赏”,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内容包括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可见现行的高中音乐课程定位与义务教育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这种形式的音乐课程开设使得高中与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不能实现正常的衔接,导致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音乐教学中关于学生成绩的评定自然不是完善音乐教学体系下的合格评定。

(二)高中音乐课程学时少,开课率低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大部分人对高中音乐课的开设持不赞同态度,认为音乐不作为普考生的高考内容,音乐课在高中可有可无,甚至部分教师和学生会担心音乐课的开设会占用高考科目的学习时间。这种思想使得高中音乐课时偏少,甚至有些高中学校不开音乐课,直接导致学生音乐成绩评定无从谈起。

(三)高中音乐课程呈现应试化倾向

传统应试教育使得许多高中学校的音乐艺术欣赏课堂失去了开设的初衷,逐渐不再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听鉴赏课,而变成了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准专业音乐课,成了实际形式上的高考音乐专业预备班。音乐教学内容也逐渐随着高考要求被调整或变更,欣赏内容也被专业的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这不但不符合国家开设艺术欣赏课的初衷,更不符合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更阻碍了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高中音乐课程依旧采用传承式教学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采用一贯的讲解和分析音乐的传承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不利于音乐课程自身魅力的展示和体现,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高中音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教育理念也影响着高中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

二、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定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只是通过一首固定歌曲的演唱而对学生做出成绩评定,有的音乐教师甚至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学生的基本演唱情况对学生做评定。这种做法是既不科学又不全面的:首先,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不好的印象,让学生认为音乐学习只是局限于演唱几首歌曲,而没有音乐文化的涉猎。其次,这种做法使得音乐教学效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反馈,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做到有效评价,不利于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再次,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音乐特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让那些平时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有了侥幸过关的机会,体现不出成绩评定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三、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定的正确方式与方法

音乐教学中成绩的评定欠缺绝对尺度,学生音乐的成绩评定决不能取决于书面测试的统计。对学生音乐成绩评定手段运用不当,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音乐教育目标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而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音乐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搜集学生的建议,通过经验累积和探讨,总结出适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开放的音乐成绩评价方法和标准。音乐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应给结合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对应的选择,不能一味地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评定模式和评定标准。学生一段时间的音乐学习绝不是靠一首歌的演唱或者一张试卷的答辩就能评定出真正的学习效果的,音乐教师要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成绩评定相结合,更科学合理地评定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中学音乐教育;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不重视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不重视课本之外的延伸,并且落后的教学方式呆板、沉闷无法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了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培养中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就需要对现有的音乐教学政策进行改革,增加在音乐教学相关领域的突破,寻找出新的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最终走出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瓶颈。

一、 重视情感教育,强调对音乐自我感受的表达

因为音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音乐要表达的多是抽象的内容,用语言很难描绘清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授课的难度也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在以前的工作学习中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音乐知识方面的了解还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所以对音乐各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中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听,还要重视学生在唱、看和表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在音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处在音乐的氛围之中,运用各种器官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进行充分的理解,重视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前,可以先进行与音乐相关的音乐录影带或是短片的播放,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先对这首音乐形成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这首音乐的画面,然后进行音乐的播放,这样做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将这首音乐作品与之前想象的画面进行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展对音乐的学习。

二、 重视音乐内涵,强调音乐本身的表现性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包含着音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灵魂,只有充分理解了音乐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充分的了解音乐的内涵,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音乐欣赏水平的局限性和音乐知识方面的匮乏,很难了解作者的表现意图,所以中学音乐老师就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音乐老师本身就拥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的音乐知识,所以在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时能很容易的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中学老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长处,在理解困难的音乐作品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明白音乐的内涵。

三、重视音乐的实践性,强调音乐的创造性

最初的音乐都是从人们日常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具有很高的实践性,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也不能脱离了实践生活,不能采用原有的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强调音乐的创造性,使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能够充分传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与听众形成共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带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有关春天的音乐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对春天的各种事物有了亲身的实践了解之后,在进行音乐学习时就能将实践中观察到的画面与音乐要表达的画面相结合,就能很好的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对春天的感情。

通过音乐老师的引导,并且重视在音乐学习中的实践性,就能培养学生对音乐创造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包括对音乐各要素的感受能力,对音乐不同意境的感受力,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受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仅能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更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的能力还能陶冶学生人格情操,使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四、 重视音乐情感性与情趣性的结合

音乐是音乐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当与作者有同样情感的人听到这首音乐作品时,就会与音乐形成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容易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挖掘,与音乐作品形成共鸣。刺激学生的感情,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音乐中的情趣也能很好的表达,将二者进行结合然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自然就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中学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情趣培养,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是学生能否学好音乐的关键,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所以中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听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经常的唱,将听与唱相结合,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动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在老师或是家长的逼迫下学习,让学生对音乐学习能够真正的产生兴趣。还要重视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最终提升中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

总结:

中学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不是中学课程中的主要科目,但是音乐素养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性情,还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人们积极地生活态度。所以要重视对中学生的音乐教学,规避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瑶.论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10)

第8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探究方法;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96-01

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提高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促进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与树立。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进行探究性学习会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探究式方法的实践意义

1.1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而且能在形式、内容结构等方面做出评价,因此,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1.2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了。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

2.探究式方法在音乐欣赏中的实施策略

2.1 注重探究式教学结构的构建。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 "提出问题--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 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做练习。要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2.2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可将音响、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如我在教学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柴可夫斯基的《 1812 序曲》中描绘战争场面的一段录像,并提问:"该段表现战争场面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只用一件乐器演奏,能不能表现出战争的壮观场面 ?" 思维的定势会导致学生认为不可能,但问题又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及我国琵琶古曲的强烈愿望。本课学习后,我又要求学生课后去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我国琵琶古曲的情况,形成研究课题,增强了探究深度。

2.3 注重合作,共同提升。(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音乐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唱一唱(主题),奏一奏(旋律),议 一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既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合作表演,小组探究之后,师生进行合作表演,将欣赏的氛围逐渐引向。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将情节分成"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等几个部分,各小组又根据派发的谱例进行尝试性练习。之后,我请班上会拉小提琴的学生演奏《梁祝》的爱情主题 ( 有时是一小组用竖笛演奏主题 ) ,教师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演唱这段优美的主题旋律。当师生合作将这段优美的旋律演绎出来之后,学生甚感愉快。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4 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学生在初步体验音乐的情感、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音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推理概括出抽象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将"双基"教学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9篇

那么如何使“配乐”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合理选用教材中适合配乐的歌曲

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选择节奏快或相对复杂的歌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很难适应;选择节奏相对简单的歌曲又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歌曲作为辅助,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和循序渐进是必要的。那么应该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所选歌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可以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的歌曲在到音乐相对复杂的、难度大的歌曲。2、作品应该是贴近中学生生活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是符合学生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可以选择那些感性、生动、结构完整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正确体验节奏的歌曲。3、为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配乐少的歌曲或配乐不难的歌曲作为教学体验。

二、培养学生学会基本的节奏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的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欣赏音乐。音乐基础知识必须属于音乐审美、音乐技能服务的教育。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歌曲“配乐”,更是离不开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节奏的学习。因为中学生的认知、演奏能力稍弱,所以中学生的配乐应多以打击乐为主,打击乐最重要的就是节奏的学习。只有掌握了节奏的基本知识,才能为“配乐”课堂的有序进行提供有力支撑。

三、合理选用乐器

所谓“配乐”就是简单的为歌曲配上“伴奏”。伴奏要“从旁演奏,配合表演”,千万不能“喧兵夺主”,打击乐器的演奏是为歌曲演唱服务的,应做到歌声与乐器声的融和,避免出现“重伴轻唱,有伴无唱,”等现象。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听辨音乐的不同风格、不同表现需要的打击乐器。通过听而做出对打击乐器的正确选择和辨别。如优美抒情的碰铃、三角铁;欢天喜地的锣、鼓、镲;欢快、活泼的木鱼、双响筒;像马蹄声的响板等等。可见,培养正确的辨别能力,是使用打击乐器参与歌曲演唱、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打击各种乐器并区分它们的音色,最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在歌曲当中。

四、采用丰富多彩的的教学形式

1、小组讨论或分工形式。这种方法适合初二、三年级。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那段歌词适合用什么样的乐器配乐?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歌曲声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节奏问题、乐器选择及演奏法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最终让学生进行分组演奏乐器,其他组为歌唱组进行合作学习。

2、游戏形式。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一年级的音乐教学。比如为《游击队歌》配打击乐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拍手,感受乐曲不同的音乐气氛。

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当给予鼓励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评价”是指培养正确的评价机制。课堂评价包括: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又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首先,老师对学生评价时,语言不能匮乏,许多老师往往只会说“你真棒!”“你唱得(说得、跳得)真好!”“你真行”等等。除了这些老套的词就再也没有别的评价评言了,时间一长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会感到厌烦,起不到一点激励的作用,反而学生会觉得老师的赞美很虚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做到三点:一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赞扬;二是意见中肯有针对性;三是语言丰富有激励性。特别针对节奏的配乐中,出现的问题或改进的意见教师要直言不讳的做出评价。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六、拓展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导入式教学法;中学音乐;应用分析

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工作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音乐所具有的实践功能,从而突出其实际特点。[1]音乐科目与其他学科不同,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并陶冶学生的情感,在培养其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步骤。一个善导的教师,总会重视导入设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导入式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实际运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程运用导入式教学法的意义

中学音乐欣赏课程在授课前五分钟内,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兴趣高涨,音乐教师要能够抓住时机、设计好具有感染力的课堂开场白,从而为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导入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2]但是,音乐教学活动有着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老师对于音乐课程的传授工作过度重视,从而导致其内部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忽略,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大都是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音乐课程的精髓进行挖掘和展现,乏味、枯燥的特点与中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不相符,从而导致学科教学工作难以实现。为了能对中学音乐欣赏课程进行有效教学,教学导入法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音乐课程的艺术性以及内涵特征,只有从根本上对这些特征进行高度重视,才能够保证音乐教学工作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音乐教育家曾说过:“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在新课伊始把同主题的相关音乐传到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无限的想象,展现美好的意境,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二、导入式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中的运用分析

(一)通过工具开展导入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中学声乐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课件来开展导入教学工作,利用幻灯、影视以及音响等教学方法,并融入影像、文字、图形、动画以及声音等多媒体资料,能够从根本上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实现学生手、耳、脑、眼并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内容在结构上达到完整以及科学教学的要求。

(二)通过音乐故事进行导入教学

通过音乐故事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较适合各种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音乐创作的、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选择与教学课程密切相关的故事作为开场,能够让学生对某一种乐器或者艺术作品有着准确地定位。[3]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能帮助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近而促使中学生在接下来开始的音乐欣赏课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三)游戏导入法

爱玩游戏作为学生的一个天性,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把一些难懂的知识通过课前简单的小游戏来完成,例如对比节奏强弱、音高对比、音的长短比较,游戏则是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主要方法。[4]凡是涉及到音高的各种课程,教师可能根据高低的不同音引导学生实施认人游戏,对于掌握难度较大的节奏进行拍手或者拍身体练习,节奏控制从简单到复杂,强弱对比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拍打,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的不同长短。

(四)设置疑问教学法

中学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答案探究过程中,并且千方百计地对其中蕴含的奥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在导入式教学法运用过程中设计几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探索欲以及好奇心受到激发。

教学导入法存在很多,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法来完成。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对教学导入法进行研究和选择,从而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新鲜、更加具有活力。

结语: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项有趣的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想在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利用导入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对各种导入式教学法进行运用和选择。对于不同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导入式教学法来完成,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让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相长的一个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国锁.用音乐导入音乐――音乐课堂导入花絮点滴谈[J].艺术教育,2008,11:49.

[2]胡翊.前因导入法――让音乐离中学生近一点[J].音乐天地,2009,06:21.

第11篇

【关键词】 思品课堂教学

歌曲

运用

【正文】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作为一种信息,它广泛存在于录音、录像、VCD、网络等媒体中,适用性较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歌曲,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先声夺人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快的特点,运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音乐能驱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课时,我利用《爱我中华》这首歌来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扉,学生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被融合到歌曲的意境中去,他们情不自禁地轻轻唱起来。这不仅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情境,而且使学生更渴望了解我国的民族国情和民族政策。

二、释疑化难 促进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思想品德课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运用歌曲进行渲染,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在振奋、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慎思明辨,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讲述七年级思想品德“珍惜时间,惜取少年”这一框,分析“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惜取少年”时,播放歌曲《时光》:“时光是我生命的伴侣,时光正在我人生里走去,时光给我爱的真情,时光创造出美的奇迹。啊,时光如流水,莫让空流去,人生要奋斗,时光要珍惜。青春在时光里闪烁,生命在时光里流逝,我懂得时光的珍贵,我理解人生的意义……”通俗的歌曲生动地再现了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学之有味,思之深刻。

三、引起共鸣 激励人生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是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法国教育家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音乐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运用音乐,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大量刺激对学生发生作用,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思想品德“我的中国心”这一课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歌声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内心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巩固总结 深化主题

一堂成功的课总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结尾。有的课选择合适的歌曲作为结尾,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而且能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促使他们将知识内化为觉悟,外化为行动。

第12篇

艺术这一概念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说,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概念,因为初中音乐课时间短,教学内容多,在学校教育考核中的实际地位又不那么重要,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学更多地是在完成一种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音乐教学更多的是“术”而不是“艺”。事实当然并不是全部如此,因为对“艺”的追求不一定非得是高大上的艺,而应当是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关注。因为对情感的关注,往往能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从而就能够体现出艺的境界。本文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音乐教学中情感的理解。

一、音乐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作用

如果将音乐教学纯粹置于“技”的水平,那教给学生的多是吹拉弹唱的技术,这种忽视了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方式,与真正的音乐教学的目标距离甚大。而反过来,如果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那就有可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生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在对歌词的解读中,在对歌曲的领悟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刻认识。具体来说,音乐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这样几点作用:

其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认识一般在教学中被忽视。笔者曾经对刚接手的初二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音乐体现的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的“本事”,即是词曲作家写得好。至于为什么有的词曲写不好,他们基本上回答不出。而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虽然认为经典歌曲都是词曲作家的用心之作,但这一认识更多地来自于文学知识的介绍,而不是来源于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这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教学的一种缺失。事实上,音乐的进程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的过程,经典歌曲的创作过程,都是词曲作家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情感,用文字和音乐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

其二,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是笔者的调查,现在的初中学生对儿童时代所学过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印象颇深,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那是儿时的一种美好回忆,简单的词加上易上口的曲,就能够瞬间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母亲的爱油然而生。而到了初中,这样的曲子少了,更多的是强调对音调、节拍的把握,更多的是一些“技”的范畴的内容。而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从情感角度实施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因素进行体验的动机,从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情感,而这就是音乐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笔者所使用的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花季如歌》这一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教学中,本内容是通过事例的介绍来让学生认识“花季如歌”这一整体概念的,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生去学唱《蓝天白云》《为我们的今天喝彩》等歌曲。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并不能像教学预期的那样投入,他们似乎一直唱不出教师所期待的那种情感,即使学生态度认真,也难免有些矫揉造作的痕迹。显然,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

后来,笔者调整了教学思路,在教学之前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认识:何谓“花季”?为什么“花季如歌”?如果用“歌”来表达“花季”,那应当渗透什么样的情感?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学,初中学生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花季联系起来,而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其实都是花季时代最美好的事情。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里生成的情感中,有自由自在的,有乐观向上的,也有哀愁幽怨的……对于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笔者取其共性——因为每个初中学生都有快乐、活泼且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等到学生这一情感自然生成,再去引导他们认识《蓝天白云》这首歌曲的魅力,他们就会想像自己身处阳光明媚的季节,仰望天上的蓝天白云而心情大快,曲中的节奏正好符合他们的情感需要,从而让他们的情感与音乐节奏之间变得更为合拍。同样,《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我听见时光的声音》等,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情感培养的音乐教学小结

总结笔者已有的实践与思考,笔者发现初中音乐教学一定要在“艺”的基础上去追求“技”的提升,这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其实却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的。本文所说的“艺”不是指真正的音乐艺术,而是指基于学生情感需要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教学。无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那这样的音乐教学一定难以实现高效。反之,如果音乐教学从情感角度人手,在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首先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那就符合了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较为便捷地寻找到激励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