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辩论

人工智能辩论

时间:2023-06-19 16:1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智能辩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工智能辩论

第1篇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including abstract content and complex algorithm,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s up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from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P键词: 人工智能;创新;本科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novation;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30-02

0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其属于一门边缘学科,同时也是多个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学科,包括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1]。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是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智能技术、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国内外很多大学都意识到了其重要性,纷纷对其展开了教学和研究。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多个学科,具有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且算法复杂,但是多数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信息单向传输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知识;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活动教学的问题,导致教育内容无法和社会接轨;人工智能教材理论性过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习该课程失去热情[2],久而久之,不仅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甚至学生还会产生厌学心理。针对人工智能课程中现有的各项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丰富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经验,参考人工智能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从多个方面探讨和总结了人工智能,包括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等。

1 教学内容优化与更新

人工智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开设本课程首先是确定教学内容。通常来讲,人工智能学科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具体:一是知识表示和推理;二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前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后者主要介绍了几种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包括自动规划和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另外,课程内容中还包括了一些人工智能应用的实例,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学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基于此,人工智能学科也应该与时俱进,更新人工智能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内容。修订后的人工智能教学大纲将人工智能分成两个部分,即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前者包括计算智能、搜索原理、知识表示等,后者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多智能体、自然语言理解、自动规划、机器学习、知识工程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也应注意推陈出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学内容应符合现实的需求,能够与社会接轨,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具有算法复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知识点多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课程的需求,教师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人工智能课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体的改革和创新人工智能课程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经验还是常识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某门学科存在兴趣,才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该门课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作者在课程的一开始先播放了一段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相关片段,由这个电影学生知道了世上存在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学生们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深深感动,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和谈论人工智能是什么?研究人工智能的意义在哪里?实践发现,在课堂中加入电影因素,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在教学任务中,有效提高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动画、视频、图片等手段将反映人工智能最新研究和应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工智能的奥妙,从而投入更多热情学习人工智能课程。

2.2 面向问题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法[11]。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实施案例教学。①讲解式案例教学:这种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点。案例的呈现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案例―理论”,即先给出教学案例,然后再讲解理论知识;二是“理论―案例”,即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再给出教学案例;通过情境体验与案例剖析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②讨论式案例教学:在课程初期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3~4人;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一题多解的教学案例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分配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和组内讨论的方式给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③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课程后期,采取专题辩论的方式对综合应用案例进行讨论,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2.3 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在开展课程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在日常教学中多观察学生情况,鼓励那些应对教学任务后仍存在余力的W生深入探索较深层次的课程及相关知识,同时友善面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分析其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困难,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其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多多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鼓励优秀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并且教师应帮助具有新颖思想或论点的学生将其智慧以科技论文和发表文章的形式转化为成果。

2.4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研究型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心导向是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在吸收和掌握知识。通常来讲,该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以得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交流和总结。”[3]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不仅如此,由于该教学模式通常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师给出研究范围,学生自愿结组并选择具体的题目,经过分析和讨论后以程序设计或者论文的形式协作完成研究。由此可知,学生是在以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这十分考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久而久之学生收集资料和创新能力势必会得到提升。

2.5 采用启发式教学 人工智能的很多问题都较为抽象,对学生理解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就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然后回归到课程上,对比分析教材上的解决方案和学生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到较为抽象的“遗传算法”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即“遗传算法如何用于优化计算?”,然后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入手,讨论“遗传”、“变异”和“选择”作用,之后举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实现,最后师生一起导出遗传算法用于优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如此既完成了教授遗传算法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4]。

3 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过去的课程作业都是单一书面习题作业,发展至今,课程作业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必须交给教师评阅的书面家庭作业和不必交给教师的课外思考题目、口头布置的思考题或阅读材料以及大型作业等。其中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上交作业,并且教师批阅作业后也可以通过网络返回给学生,实现了网络化。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之以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了平时思维能力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再是绝对的一次考试定成绩,而是在总评成绩中加入30%的平时成绩,如此不仅减轻了学生的期末负担,也迫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思考,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4 结束语

本文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本科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该课程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教改举措。这些举措符合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学的要求,可以支持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同时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始终保持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作者所总结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将继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谢榕,李霞.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及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4(19):92-97.

[3]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第2篇

关键词:HPS教育;小学科学;人工智能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科学教育重中之重的小学科学教育逐渐开始被大众所关注,所以探索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思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多年来,我国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理念与经验,并进行本土化研究,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一、研究背景

HPS教育作为西方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理论,引入中国已有20余年。作为极其受欢迎的教育理念,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中国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为中国科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一)HPS的概念界定

HPS的提出源自科学内部对科学反思和科学外部人员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思考。最初,HPS指的是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和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两大学科领域,但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建构论流行后,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被引入科学教育,HPS逐渐演化成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和科学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ce)三者的统称[1]:科学史即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知识的历史;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本性的理性分析,以及对科学概念、科学话语的哲学思辨,比如科学这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社会学则讨论科学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社会种种因素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仰等因素[2]。在国外,德国科学家和史学家马赫最早提倡HPS教育,突出强调哲学与历史应用至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我国HPS相关研究开始晚且研究规模较小,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教授认为HPS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3]。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运用科学史、科学哲学等进行教学是目前国际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科学教育步入了新阶段,其不仅要求达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相应目标,也要养成相应的科学态度,思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融洽相处。该标准提出了“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提倡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HPS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结合是教学内容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过程,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维度,改变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将科学课程中融入HPS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研究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以及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优、缺点等。当《小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视为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小学科学课程就有望成为HPS教育的天然载体,同时为小学科学课程渗透HPS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虽已有部分设计融入了HPS教育理念,但该融入过程仍停留在表面,融入程度低,融入方式单一。所以,研究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三)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

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将HPS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可分为基于传统课堂模式的正式教育课程和基于科技馆、研学机构等的非正式教育课程。由皖新传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三方通力合作、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读本》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八万套,在安徽省多个市区的小学得以应用,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上的一次全新探索。该套丛书分三年级至六年级共四套,涵盖了16个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知识点,每一节课都设有场景引入、读一读、看一看、试一试4个模块。小学《人工智能读本》作为阐述新兴科技的读本,以亲切的场景对话和可爱幽默的插画等形式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作为学校科学课读本,也可以应用于课外场景。本文则以小学《人工智能读本》为例,对HPS教育进行初步摸索与实践,以期对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教益。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的典型案例

《人工智能读本》作为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侧重引导学生多维度、科学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内容包括机器学习、决策职能和类脑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带领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其他挑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研究将以《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为例,分析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的实践。

(一)科学史:提升课程趣味性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公众的重要步骤,提升过程的趣味性则十分重要。过去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不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科学史作为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知识的历史,已经逐渐渗透到科学教育中来。科学史常常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某一知识诞生所面临的困难和曲折过程,而将科学史融入课程可以带学生重回知识诞生的时刻,切身体会科学。读本作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科学史内容,以叙事方式可以将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在读本中融入历史,可以提升课程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探求科学本质,感受科学家不懈努力、敢于质疑的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例如《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引入部分即以时间顺序展开,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在“看一看”中机器人索菲亚是否可以结婚的故事不仅为本章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还融入了科学与哲学,引发读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二)科学社会学:提升课程社会性

科学社会学是研究一切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包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比如蒸汽机的诞生表明科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融入科学社会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问题,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灵活、批判看待科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如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中,在介绍个人与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政府和环境这两个要素,使学生在更宏观的背景下,获得这样一种认知:环境与技术之间有一把“双刃剑”,个人与技术、政府与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主客体关系。《人工智能读本》并不全是说教性质的文字,在“试一试”中的辩论赛环节让同学通过亲身实践,更加了解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通过对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一事实的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与社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深刻体会科学中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哲学:提升课程思辨性

以往研究发现,国内学科教材中关于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内容较多而且呈显性,而对于科学哲学的融入内容不够,且不鲜明。[3]科学哲学融入科学教育无疑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科学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例如,《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中,引入人工智能伦理,通过介绍人工智能面对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具体应对策略,让小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可能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明白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通过“读一读”先让学生明白伦理概念,再用一幅画让学生思考在算法的发展下,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如何定义,向学生传递树立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技术伦理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全面且思辨地看待科学,提升学生思辨性,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三、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建议

《人工智能读本》作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儿童科普读物,着重引导小学生培养科学创新意识,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产生求知探索欲望。但《人工智能读本》作为HPS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初始,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充分、内容结合较浅等不足,为了将HPS教育更好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一)开发HPS教育资源

HPS教育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撑。HPS教育资源来源广泛,无论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历史资料,都可以提供契机和灵感。《人工智能读本》中收集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故事和现实案例,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从各个角度达到科普的目的。在新媒体时代,进行HPS教育资源开发时,应当注意借助最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增强资源的互动性,如互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科学可视化技术等。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讲解,实验演示及互动来开展。这种形式对于现实中能接触到的实验内容,如常见的动植物、可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等,比较容易开展。而对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知识,或者一些已经不存在的动植物,则只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示,不容易进行实验展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则可以虚拟出世界万物,如不易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已消失的动植物等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得以呈现。这些技术或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或通过营造沉浸感以使学生有更佳的情境体验,或让学生与教学资源进行交互从而自定义内容,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终极目的。

(二)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

HPS教育的关键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并不是将大量的内容或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这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人工智能教学领域常常出现“学生不会学、老师不会教”的状况,《人工智能读本》作为内容翔实有趣的读本可以弥补一部分缺失。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HPS教育理念不仅仅针对历史中的科学人物,所有的学生主体也是历史中的主体,他们也身处于社会中,并且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身为引导者,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思考,深入挖掘,鼓励他们对所思内容进行反思并付诸实践。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应当成为科学教师教育项目中的一部分,这能让科学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为此,对职业科学教师进行HPS培训便是必要的。

(三)多场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不是空洞的,它来自学生的认识体验,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人工智能读本》作为方便携带的读本,不仅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场景,如研学旅行、科技馆等场所。课堂学习只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家庭、科技馆等也可以进行科学教育。例如,科技馆与博物馆可以以科学家和历史科学仪器为主题举办展览,展览中融入HPS教育理念,学生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学习有关科学内容。一些历史上大型的科学实验,学校教室或实验室无法满足条件,但在大型的场馆中可以实现。例如,研学旅行作为目前科学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已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另一个途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通常伴随着知识教育的过程,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所以也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该场景下,运用《人工智能读本》等新兴手段进行科学教育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目前,HPS教育理念已经积极尝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包括学校内的正式学习以及学校外如科技馆、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非正式学习之中。其中,科技史以时间维度为线索创造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课程趣味性;科学社会学以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科学哲学则以哲学的视域审视科学的诞生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未来,HPS教育结合小学科学则需要更深入,在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加以改进,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袁维新.国外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62-67.

[2]张晶.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9):83-87.

[3]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06):6-12.

第3篇

个遥远世界的、神秘莫测的居民。在无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它们都扮演过配角,这些秃顶的小矮人已经成了这些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标志性的角色。

但是,迄今我们也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外星人。实际上,我们甚至从来也没搞清楚真正的外星人是否存在。

最近,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中与我们邻近的区域内发现几千颗行星。因此,关于在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的观点由科幻的范畴转而变得具有科学合理性了。望远镜可以随时接收信号,也许能告诉我们外星人是否就在那里。

它们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真正的外星人是否真的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是一群有着光滑皮肤的人形生物?在经过简单的生物工程方面的辩论

后,现在我们认为,拥有两个眼睛、直立行走、拥有灵活的四肢,应该对任何活动的智慧生物来说都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在外星人的长相上,一些生物学家已经站在了好莱坞这边,声称生物趋同进化的过程将确保这些外星人可能多多少少与我们有几分相似。所谓趋同进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功能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

这一论点简直是在向好莱坞溜须拍马,它根本没有考虑到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最先进

的外星文明将是一种特殊的、被称为“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A.I.”)。“超级智能”的综合认知能力将在各个方面(诸如社交能力、一般性智慧、科技创新等方面)大大超越人类能够达到的巅峰状态。

我们觉得这种“超级智能”很可能是现实,是基于对人类自身不久的将来的认知,因为我们人类可能已经接近于开

发出我们自己的“超级智能”了。能够制造出这样的机器,可能是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性的事件了。这种“超级智能”的诞生,也许就像3.7亿年前陆生动物的出现一样,是自然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步。

以此类推,我们猜想,如果某种智能生命创造出星际间交流的手段,那么,它们也许只需要几百年时间就能将它们的感知模式由生物学模式改变为“人工智能”模式了。

考虑到宇宙的年龄,这些外星人制造出的可以思考的机器,可能要比我们的先进几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它们中的一

些,可能已经通过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生物强化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超级智能”。根据我们的推测,其中的大多数只需过渡到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形式,而不是继续保持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即可实现“超级智能”。

事实上,与大脑相比,硅看上去似乎是一种更好的信息处理介质。神经元的数据传输速率峰值约为200赫兹,这比我们当前的微处理器低了大约7个数量级。虽然生物大脑能够以高效的算法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来补偿神经元的缓慢,但是,更快的硅系统可以借用生物大脑的这些设计特点,甚至对其做出更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类的大脑中,审议思维慢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处理审议思维时,人类大脑最多只能对大约7个信息块进行处理。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会受到颅容量和新陈代谢的限制。相比之下,计算机可以占据整座城市,甚至占据多个行星。而且,它们还可以从能够将生命一扫而空的环境灾难中存活下来。

一旦有了开始,智能设备就能够建造它们自己的后代。而后,这些经过改进的、有知觉的机器就可以去设计新一代的智能机器,而且,这一场景可能已经在宇宙的历史中不止一次地上演过了。这一过程的展开将会非常快,以至于宇宙中现存的大部分智能都是制造出来的,而非天生的。真正的外星人绝对不可能是变形虫的样子。

即便我们错了,大多数的外星文明都是生物文明,那么,考虑到以硅为基础的生物是一种更为持久的生命系统,它们几乎可以说是不朽的,所以它们也更有可能从事太空旅行。如果我们真的能碰到任何地外智能生物的话,我们第一次碰到的很可能就是它们。

对于这些能够思考的机器,我们该如何评论呢?它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它们的兴趣会不会和我们一样呢?

我们猜测,不管是通过扫描它们的大脑,将其中的内容传输到计算机,还是以硅元件慢慢取代它们的部分大脑(这

两种方式都相当于将生物大脑中的信息“上传”至“机器大脑”中),总之,许多外星文明已经达到了“后生物”文明时代。如果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它们的思考方式可能与衍生出它们的生物外星人相似,虽然它们思考起来要快得多,而且是以一种增强的方式。这样会使它们解决问题和发展技术的能力远远超过它们的生物祖先所能企及的地步。

生物智能已经进化出了生存和繁殖的技能。而它们的“硅后代”可能继承它们的主要生存动机,如寻找食物、避免受伤、繁殖、合作等。如果这些外星人事实上仍然对繁殖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预料的是,考虑到可供它们使用的巨大计算资源,它们将有可能创建出装满了人工生命,甚至是其他超级智能的模拟宇宙。如果这些模拟人类想要成为外星人的“孩子”,那么它们可能也要保留这些相同的基本目标。

你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从理论上推导出有超级智能的外星人毫无用处,因为它们可能以数不清的、不可预见

的方式,改变它们的基本结构。然而,这一切都是有限制的。如果一个“超级智能”型生命还是以生存为其主要目的的话,那么,它可能会抵制从根本上改变其自身结构,而选择进行小幅度的改进。它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改变自身结构的话,那“我”就不是“我”了。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自动协商;讨价还价;多Agent系统(MAS: Multi-Agent Systems)

Study of Bilateral Multi-issue Auto-negoti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HAO Huang-fang XU Cai-yu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32210, Zhejiang)

Abstract: Negotiation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effective basic ways to deal with conflicts of interactive parties. To implement trade-off in automated negotiations is one of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it needs a negotiation model for sustaining. In order to find the negotiations model which could be feasible achieved, it is beneficial to combine AI techniques wit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rom others fields, such as game theory, 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his paper summarize some study methods and fruit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and also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domain.

Keywords: e-commerce; automated negotiations; bargaining; MAS: Multi-Agent Systems

1. 引言

电子商务的目标是实现网上交易,也就是将整个交易过程移植到网络上进行。因此,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网上开展交易过程成为电子商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各种接入Internet的嵌入式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交易的特征和强度,对电子商务的性能和可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

(1) 客户对交易方式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升;

(2) 对网上交易的自动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涵盖了整个交易过程的自动化);

(3) 网上交易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网上交易实现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模拟人类为了达成一致意见而进行的协商过程。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网上交易的过程,人们将传统的协商思想引入电子商务,进而形成了电子商务自动协商的概念,并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目的是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专门的系统来支持和模拟人类交易的过程,实现交易的自动化。

Agent技术为解决电子商务的协商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Agent是一种新型分布计算技术,是分布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充分结合和不断完善基础上的产物,其智能性、动态性和移动性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电子商务自动协商之中。

目前,国内外关于协商系统实际应用的案例并不多,比较典型和成功的应用如eBay电子商务拍卖网站(省略)、阿里巴巴网站(china.省略/:提供了全球最大的企业与企业(B2B)形式的网上贸易市场)以及旗下的淘宝网(省略/:提供了买卖双方进行拍卖交易的平台),但这些案例仅仅提供了拍卖这一种简单类型的协商,而用户不能在该网站上进行其它类型的协商,如讨价还价等。

总言之,国内外关于电子协商的研究还多数处于模型和实验研究阶段,虽然有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但是它们都有一些限制,对于一个完整的协商系统而言,它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关于电子商务协商技术的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电子商务自动协商不仅有其理论意义,并且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部分重要工作做一个初步介绍。

2. 几种协商模型

对于电子商务的自动协商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应用层面和理论层面。应用层面侧重于应用计算机现有技术来实现电子商务协商系统,如利用Java平台来开发组成协商系统的各个功能Agent,再进行模拟交易;而理论层面则侧重于对协商模型的数学基础的研究。目前,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层面(例如可参见文献[1] [2]及其所列文献),而国外则集中于数学基础的研究(可见[7]及所列文献),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的自动协商是一个多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经济学及社会科学等)交叉性的研究领域。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电子商务交易协商的自动化,其前提需要一个协商模型的支持。而为了能够得到实用性强且易于实现的自动协商模型,需要将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如利用对策论、社会科学及哲学等。

根据协商参与者的数量,可以将协商分为:双边协商和多边协商(一对多协商或多对多协商)。其中,双边协商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国内外研究最多、成果最多的协商情形,而对于多边协商,有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拍卖模式和结盟模式,近几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且得到了一些很好的结果(如文献[9] [10])。

目前,在自动协商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基于对策论和基于辩论的研究(如文献[10])。此外,还有基于合同网、基于分布式约束问题求解等研究方法。BDI (Belief (信念)、Desire (期望)、Intention (意图))模型是Agent技术研究的基本模型之一,由于延伸出在自动协商领域的是基于辩论的协商模型。对策论(对策论(Game Theory)亦称博弈论,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已被公认为该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数学基础,大多数的自动协商模型都是以对策论为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基于对策论的电子商务自动协商模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基于传统对策论中的Nash合作与非合作对策的协商模型,其不足之处是模型的假设过于理想化,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2) 基于Rubinstein讨价还价理论框架的协商模型(见文献[3] [10])。该方法在双边协商上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所使用的协商模式移植到电子商务环境中。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学习机制,对于复杂的电子商务环境不易得到推广。

(3) 基于拍卖的协商模型,对于处理多边协商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对策论(博弈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博弈学习理论,是目前博弈论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该理论应用于多Agent系统中形成了目前多Agent系统研究领域中研究最多、成果最多的一个方向――多Agent学习(Multi-Agent Learning: MAL)。

3. 进一步探讨

电子商务的自动协商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成果如[1] [2] [8] [9] [10]),然而仍有很多基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篇幅所限,这里对基于讨价还价的协商模型作一概述,其他方面的概述可见文献[2]及其所列文献。

3.1 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

讨价还价理论(Bargaining Theory)主要是研究有共同利益要合作的参与人在如何合作方面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下,怎样调整自身策略进行协商谈判,使自己获利最大而损失最小。在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3]中提出了这样一种基本的轮流出价模型:

两个参与人 和 ,根据如下的轮流出价程序就分割大小为 ( )的蛋糕进行讨价还价。时刻 ,参与人 向参与人 出价,一个出价就是对分割蛋糕的一个提议。如果 接受该出价,则协议达成,参与人根据被接受的出价分割蛋糕;如果 拒绝了 的出价,则 会在时刻 做出一个还价。如果这一个还价被 所接受,则协议达成,否则参与人 会在时刻 做出一个再还价。这个出价和还价的过程不断继续,直到有一个参与人接受了一个出价(或者因双方意见不一而终止)。

该模型的子博弈完备均衡是基于以下两个性质得到的:

(1) 无延误性:无论何时,当一个参与人必须出价时,其均衡出价都会被另一个参与人所接受;

(2) 不变性:无论何时,当一个参与人必须出价时,其在均衡时的出价都相同。

3.2 基于Rubinstein讨价还价的协商模型

Rubinstein模型为协商模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构建出各种模型。在将其运用于MAS协商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

(1) 选择适用于某特定DAI问题的讨价还价策略模型;

(2) 将讨价还价策略模型中的各个抽象要素具体化为DAI问题中的各个对象;

(3) 定义均衡策略;

(4) 设计低复杂性的策略选择算法;

(5) 给出效用函数。

借用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Kraus 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建立了一对一的MAS协商模型,模型中分别讨论在处于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下,Agent进行一次交互与多次交互的协商过程。进一步,将模型推广到多个Agent的协商情形。之后提出了考虑规划和协商所用时间的协商策略模型,来解决传统协商方法中存在时间延迟和花费较高的问题,模型表明Agent对时间偏好的变化可以促使其策略变化,从而可及时达成协议,避免了延迟及较高的花费。

3.3 模型的改进

在传统的对策论中,处理不确定性事件所用的唯一数学工具是概率统计,因而不确定性对策问题的传统模型都是单一的随机模型。而事实上事件的不确定性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事件是否发生,即通常所说的随机性;另一种是事件本身状态的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性。从信息的角度看,随机性只涉及到信息的量,模糊性则关系到信息的含义,可以说模糊性是一种比随机性更深刻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模糊性的存在比随机性的存在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主观认识领域,模糊性的作用比随机性的作用重要得多。因此将传统对策论推广到模糊对策论有着更为广泛的实际意义。

利用模糊对策论来推广处理上述几种MAS协商模型,能够使模型更加贴近动态的DAI环境,这也将是未来MAS协商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事实上,模糊集理论近年来已经在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与实现。此外,在AI的其他领域如推理(reasoning)、约束问题求解(Constraint Satisfaction Problem)等也得到的广泛应用。目前也已经开始在MAS领域得到应用,如Jennings等提出的基于带优先级的模糊约束求解方法建立交易Agent的协商模型,给出了Agent的协商协议、通信语言、协商策略及算法,是目前较为完善的自动协商系统。该模型能保证协商是Pareto最优,保证Agent在协商中暴露给对方的信息量最小。

参考文献:

[1] 何炎祥,陈莘萌. Agent和多Agent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蒋晓蕙,王兆明,凌永辉. 多Agent协商理论探讨. 中国管理科学,2007, 15: 475-481.

[3] Ariel Rubinstein. 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 Econometrica, 1982, 50:97-110

[4] S. S. Fatima, Michael Wooldridge, Nicholas R. Jennings, An agenda-based framework for multi-issue negoti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4, 152:1-45.

[5] Fatima S. S., Michael Wooldridge, Nicholas R. Jennings, A linear approximation method for the Shapley valu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8, 172 :16731699.

[6] J. Von Neumann and O. Morgenstein.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7] Michael Wooldridge.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Agent Systems.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3.

[8] Nicola Gatti, Francesco Di Giunta, Stefano Marino. Alternating-offers bargaining with one-sided uncertain deadlines an efficient 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8, 172: 11191157.

[9] P. Faratin, C. Sierra, N. R. Jennings. Using Similarity Criteria to Make Issue Trade-offs in Automated Negotiatio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2, 142:205-237.

第5篇

姓名:单名一个书,老爸帮我取这个名的初衷是希望我能好好读书。结果事与愿违。

年龄:记不是很清了,因为18岁以后我就厌倦了这种加一再加一的游戏了。

星座:处女座。很刻薄也很嗦的一个人,不怎么爱读书,也不怎么读书。不仅没有洁癖,而且有我的地方都很难整洁起来,有一种破坏的天赋。基本没有静态的时候,处女座的文静只有在我的相片里才能看出来,所以无论怎么照,大家都说相片比本人有气质多了,所以我是有气质的,只是我很少静止下来……

特长:聊天和吵架和大声喧哗,反正需要辩论的事情我都特别擅长。还有就是能熟练的泡各式各样的面。

最不擅长:最讨厌进出各种类似图书馆,电影院和音乐厅等需要用气流对话的地方,往往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

专业:广告创意。创意方面的能力我只能谦虚地说还不错,但是技巧方面的能力约等于零。

最大的愿望:是哪天社会大众都病了,疯狂地捐钱给我。我打算带着这笔钱去韩国把自己弄成宋惠乔那样。这个愿望实现以后我打算约金城武吃个饭,如果这个计划也能成功的话,下一步我希望我能成功地灌醉他……

最爱的人:老爸,老妈,另有一配偶栏空缺,有意领养本人者,可留言说明并附个人简历一份。(年龄不拘,由于个人爱好,目前只开放给男士报名。)

最讨厌的人:还没想到,等我想到再告诉你们。

最喜欢男性类型:最好单眼皮小眼睛,浓眉毛手很大。其他条件从宽。

最讨厌男性类型:比我还小气,比我还嗦,比我还笨的男人我真的没办法不讨厌。

最喜欢女性类型:1.理论上比我丑的我都很喜欢。2.但是如果她心地善良的话,容貌不拘。

最讨厌女性类型:1.装可爱的女生,无论什么场合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揭穿她们。2.面善心恶的女生,我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想整她们……

最爱的电影:我说《泰坦尼克号》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不另类?如果会的话我就改成《人工智能》好了。

最讨厌的电影:从缺。因为每年都在变,发现即使今年有多讨厌一部电影,明年一定会出现一部比这部更讨厌的……

最爱的书:《飘》疯狂地看了很多遍,巴特勒船长他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男人。

最讨厌的书:《飘》的续集。一直很想发自内心地对写续集的那个人说:这位老婆婆,看了你写的书以后我很生气。

会让我翻脸的事:一、老鼠;二、恐怖片;三、灵异事件。避免在我面前提以上三个话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第6篇

对适应性进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分别基于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前者认为后天获得的适应性可以遗传,这就是说获得性适应可以改变个体的生殖遗传基因;后者认为获得性适应不能改变个体的生殖遗传基因,但它在一个群体中具有遗传优势,不适应或适应较差的个体特征由于生存能力和遗传上的劣势而在后代中逐步退化或消失。我们可以看出拉马克主义的解释是很直观的,但却要在遗传基因水平上的获得证据。而达尔文主义对物种适应性进化的解释似乎是针对群体中个体之间作用的结果,似乎所有适应性进化都可归结到自然(性)选择之中。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再直观不过的了,即使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也能明白,没有分子遗传学的证据也不会有谁会怀疑它。由于早期达尔文学说无法很好地解释许多生命进化的具体特征,所以很多人仍然乐于接受拉马克的学说。

现代分子遗传学理论和实验的产生和发展似乎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学说,为了圆满达尔文的学说对其进行了新的补充和解释,建立了现代达尔文主义。

生命个体在对环境适应过程中会使自身局部的姿势、动作等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或称为生理变化,即刺激-反应过程。如果同一过程重复多次,生命个体的这种变化就会发生适应性固化。例如动物经常跑动腿部肌肉就会发达。鹿群没有天敌时体质会弱化,如果它们周围有狼,鹿群的体质会明显提高。经常吸烟者的身体存在对尼古丁的适应,经常饮酒者的身体会产生更强的分解酒精能力。

另外一种适应是心理-生理适应,谁都不会否认心理作用会影响生理状态。例如人第一次和对象约会时心会跳动得很利害。人的所有情感都是心理-生理适应和动态平衡的产物。我认为这种适应过程的反复多次也同样会在生理水平上被固化。例如鸟经常受到恐吓会变得敏感(体内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变得爱打官腔,脾气变大(体内某些激素水平变化)。还有条件反射现象。

我的结论是:任何生命个体对环境适应的固化在本质上都是自身生化(包括局部的)平衡的移动。注意:所谓固化是一种获得性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不是永久性的。

我相信人们不难接受这个结论。由此,我会问一个问题:一个生命个体向下遗传的基因(区别由父母赋予的基因)是否与个体本身的生理状态有关?或者说动物体内制造或卵子过程中,DNA的形成是否与“环境”有关?如果人们认为某些药物会影响遗传基因的形成(不仅影响受精过程和怀孕过程),那为什么不能承认获得性适应固化产生的体内生化变化会影响遗传基因的形成呢?而且这个影响时间是比较长的和稳定的。我设想,为避免有害变异,供生殖遗传的DNA密码“制造机”通常是“记录”身体较稳定的状态。否定我的这个观点除非证明药物不会影响个体生殖遗传基因的形成过程。事物的变化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生命个体的适应性不仅是自身生理上的,它也应该包括自身遗传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否则的话,生命就不是完美的,难道一个生命连自己的生殖遗传基因都不能有一点点“优化”吗?我们无法理解生命个体的生存需要对环境适应,而它的生殖遗传基因不需要对“环境”适应。难道生命个体的遗传基因对后代的“责任”只限于自然(性)选择吗?

很多人认为"环境"条件引起基因突变,但没有方向性。这种说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我举一些物理现象作例子,一杯水中的分子运动是无序的或随机的,如果我们加热杯底部或者向其中滴入一滴墨水,水分子的运动就会发生有序性变化。我们再把这个杯子用薄膜分开两部分,先在一部分放盐水,然后在另一部分放入酒精。盐水中的分子运动和排列也会发生有序性变化。又例,雪花的形状与形成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例子与基因变异方式也许大相径庭,但足以说明在绝大多数条件下,事物的变化是有序的,何况生命是自组织系统。按照混沌理论,系统形成的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对其演化过程和结局有极大的影响。

下一个问题是证据。目前分子遗传学尚不能证明我的假设,这并不表明它不成立。因为获得性适应遗传的显现是极其漫长的(排除性选择因素)。这种情况意味着获得性适应对基因变化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测出,特别是在技术上难以排除性选择和基因漂移的干扰。

我发现中国城市的麻雀是怕人的,而欧洲的麻雀不怕人。我在瑞士期间经常把面包渣放在手上喂麻雀。我曾想如果把中国麻雀和欧洲麻雀刚刚生下的雏雀放在一起喂养,查看它们惧怕人的行为和适应是否有差别,就会证明获得性适应是否可以遗传。但又一想,如果雏雀与它们的父母隔离能否活下来?又如果实验否定了我的假设,我还可以辩解说中国麻雀怕人的时间还不够长或者欧洲麻雀不怕人的历史太短。即使实验证明它们惧怕人的行为和适应存在差别,有些人仍会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它,不过到那时来反驳用达尔文观点的解释就容易得多了。

其实,我本人丝毫不否认达尔文的学说的伟大意义。我只认为否定获得性适应的遗传是过于武断。拉马克和达尔文的基本原理解释的是不同现象,用拉马克学说解释某些获得性适应的进化,用达尔文学说解释自然选择,它们不是不共戴天的,是可以结合的。生物的进化是两种作用的共同结果(尽管这样讲不很严密),虽然性选择结果的显现较快且作用强大使其容易被证明,但仍有许多地方难以把两者的作用完全分开。例如对人的右手臂力量较大(左撇子除外)的解释。

把“用进废退”作为进化的思想之所以被否定是因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不准确,但是不能因此否定获得性适应的遗传。人们都不怀疑本能是遗传的,但是对本能如何进入到遗传基因里去的尚无满意的解释。

人和动物都有本能,所谓本能就是先天具有的能力,因此本能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本能属于无意识或潜意识范围。以人为例,人的意识可以转化为无意识,这是大脑高效率工作所必须的。人脑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不愿”有意识地做重复的事情。重复性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转由无意识支配。大脑可以多任务工作,自动过滤感受到的信息,人的行为在注意力之外完全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我认为无意识支配的行为重复达到一定的频率和次数就会转化为人的“本能”。我把这种所谓“本能”称之为后天或获得性本能。对这个过程的简单理解可以看作“有意-习惯-自然-本能”。这种“本能”可以遗传给人的后代,使其后代具有先天本能。这种获得性遗传的显现是较为漫长的,而且需要每一代人几乎都要无意识地强化这种后天“本能”。人类群体的某种长期稳定的生活方式或行为就属于这种不断强化的过程。遗传显现的漫长可以保证遗传基因的稳定和防止有害的变异。如果读者清楚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就更容易理解我的观点了。

我认为我的这个解释较好地把拉马克、达尔文和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矛盾化解了。割老鼠尾巴的试验并不能使老鼠产生放弃尾巴的无意识并使其向后天“本能”转化,所以它们遗传基因的尾巴部分不会有任何改变。注意:无意识是指非意识支配的行为。机械切除不能产生消除或缩短尾巴的无意识行为。如果本能的某个部分(指与本能行为相关的身体和生理状态)不再强化或不经常被无意识调用,它就会退化。这也是生命保护自身遗传基因的一种功能。例如有些动物天生惧怕其他某些动物(猴子天生怕蛇)用我的观点就容易解释。我在这里一再提及无意识,是为了强调生命个体任何有意识的行为和结果都不属于获得性适应。有意识的行为直接结果可以是获得性的,但不属于获得性适应。获得性适应一定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获得性性状不一定是为了适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愿在我的文中使用"性状"这个词。转贴于

生命进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是产生的大脑,遗传基因是通过对大脑的作用来影响动物的行为,或者说大脑是遗传基因与动物性状和行为的中介。"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行为、情绪变化其实都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而这些行为和情绪变化都来自大脑的支配。大脑(神经网络)是唯一调节体内的各种化学平衡的司令部。大脑的负反馈功能完全有可能影响生命个体遗传基因。

大脑产生了意识和学习能力,这使得我们很难辨别动物的哪些具体行为和"性格"是来自先天还是后天。特别是后天的经历会抑制和改变本能的表现形式。

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完全是巧合,它是我探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附产品,而且早在这场讨论之前我就提到了(98年8月份)。今天看来它恰巧支持了“长时间地看,变异是定向的”拉马克主义,但又与达尔文主义不冲突。

我认为进化论决不是生物学一家的任务,它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许多学科都密切相关。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更明晰。

另外,我看到的辩论文章提到分子生物学对获得性性状遗传的否定都来自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试验结果。除了割老鼠尾巴的试验外,不知是否有其他对高级进化生命(例如有大脑的动物)的基因的试验证据?微生物与动物的繁衍方式是不同的。

获得性适应与智能、记忆原理、意识的产生等都密切相关。这方面的任何进展或突破都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7篇

 

一、协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1.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

    2.成员 成员是指学习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

    3.辅导教师 辅导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有辅导教师存在,协作学习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协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的最优结合。

    4.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包括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功能的分配等。空间环境是指协作学习的场所,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等。硬件环境指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资源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如虚拟图书馆、互联网等。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赵建华认为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1、竞争 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辅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因此让学习者明确各自任务完成对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意义非常重大,即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竞争可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

     2.辩论 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对立的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异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也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组或成员获胜。辩论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辩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合作 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解决 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来源也不相同。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问题解决过程中,协作者需要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与依据。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也可以通过汇报的形式。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5.伙伴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但也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协作学习伙伴可以是学生,但也可以由计算机充当。由计算机充当的学习伙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即根据一定的策略,由计算机模拟的学习伙伴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智能化程度高的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伙伴,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由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动态确定学习伙伴。

     6.设计 它是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由辅导教师给定设计主题,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如问题解决过程设计、科学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等。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知识,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主题。要求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学习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以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7.角色扮演 该种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8篇

以往,为了完成异地调档,一个律师可能需要花费上千元的成本,现在只要在“无讼合作”上一个500元左右的单子,该地区的律师就会收到提醒,双方建立连接后即可完成合作。“感觉无讼就像一个媒介,介绍不同地区的律师相互认识,节省双方时间和金钱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这些二三线城市律师的收入。”李慧对《第一财经周刊》 说。

改变律师收入结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无讼合作这家成立于2014年8月的公司,更大野心是要改变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传统律师行业没有培训体系,强调单兵作战,且存在严重的“二八现象”,即年轻律师缺乏机会,资深律师业务繁多。无讼合作的核心思路是向这些律师提供包括无讼阅读、无讼案例在内的社区或工具服务,提升整个行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企业端的服务机会。

目前,针对律师端的“无讼”App用户数接近38万,日活跃量在2万左右。律协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律师数量为30万。今年开始,除了律师间的服务无讼合作,无讼合作还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打包服务“无讼办法”,针对大型企业则推出智能案件管理平台,帮助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客户,解决了上千例案件。

无讼合作创始人蒋勇是天同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想到要做这件事,主要是受“天同诉讼圈”的影响。这个由天同律所内部孵化的法律知识分享平台,2014年1月1日上线当天粉丝量便突破1000,到当年年底积累了十多万粉丝,覆盖了1/3以上的专业人士。

广东律师曾丽丹微信上唯一置顶的微信公众号就是“天同诉讼圈”。这个身处三线城市的年轻律师,以往都是通过购买纸质书来进行专业学习。“他们发的都是不一样的主题,干货比较多,具备实操性。”她说。

中国大多数律所采取的都是提成制,律师间关系松散,从见客户、看材料、做准备、复印材料、出庭,到跟法官沟通等,都是由律师自己一个人完成。但定位于高端民商事诉讼的天同律所将律师体系分成业务秘书、辅庭律师,出庭律师及合伙人四个部分,将“诉讼可视化”“知识管理和案例大数据”及“模拟法庭”应用到具体工作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天同诉讼圈”的迅速火爆,使蒋勇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他计划将律所的这一套工作方法也互联网化。2014年年初,天同律所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和互联网事业部,前者专门负责“天同诉讼圈”的运营,后者则为律所的互联网化打基础。为了请教相关经验,蒋勇带领天同律所的律师3次拜访链家。链家早年定义了一整套的数据楼盘体系,这使它比竞争对手多出了不少势。蒋勇在带领律师同行学习的同时也认识了负责技术的蒋有毅。

蒋有毅曾搭建过经纪人评价体系,“和律师事务所差不多,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好,每个经济人的工作方式很难被统一,一套房子怎么去评价甚至都说不清楚。”有过相关技术经验且又在IBM工作过的蒋有毅,是蒋勇心目中的理想搭档。为此他去链家门口的咖啡厅找了蒋有毅不下10次,将开放日的视频、办公四合院的照片发给他看,都没能打动这个理工科出身的技术男。蒋有毅认为“十几个律师,没有一个人了解IT,这件事吸引力不大”。2013年年底,最高法院决定公开所有的裁判文书数据时,蒋有毅开始有些动摇,“这个数据如果公开,可做的事情就多了。”

和公司不同,律所是合伙人制,更强调个人能力,也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规模的扩大相对有限。蒋有毅希望在律所之外,针对整个行业来做一个互联网平台,这件事最终得到了蒋勇的认同。2014年8月,他们将天同律所新媒体事业部和互联网事业部合并,成立了无讼网络科技公司,蒋有毅任CEO,蒋勇任董事长。几个人在龙泉寺封闭了两周,确定了产品的基本思路:先培养律师人群的综合素质,再为这些人匹配商业机会。

在此之前,团队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模拟法庭”的线上化。模拟法庭是天同用来庭前推演的一个工具,一般用在重大案件开庭之前,由律师请来所内合伙人或一些外部专家,针对案件模拟辩论。蒋勇在2013年10月“天同诉讼圈”成立之前,曾做过一个叫“微法庭”的微信服务号,后来发现关注的人太少就终止了运营。等到2014年5月蒋有毅加入的时候,团队又试图将“模拟法庭”单独开发成一个产品,依旧没有成功。人力成本太高,解决的场景又不够刚需,“给这么小的群体去用,完全没有必要信息化。”蒋有毅表示。

要针对范围更大的律师人群做服务,蒋有毅认为关键点在于改造行业基础设施,就像链家开始做的事情一样。“我们当时决定了两个核心的方向,一是帮助律师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二是基于大数据为律师提供一个专业的检索工具。”2014年12月,他们推出无讼阅读,次年4月,又上线了无讼案例。

无讼阅读可以看作“天同诉讼圈”的延续,平台上的文章最早由无讼合作内部员工编辑,现在以作者投稿为主,2000多个作者每天平均贡献十几篇文章,优秀作者比如邓海红甚至依靠这个平台出了书,成了网红一样的人物。“有些人会把自己的经历、建议写在上面,非常诚恳,可以学习借鉴到不少东西。”李慧说。 >>“天同诉讼圈”的迅速火爆,使蒋勇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他计划将律所的这一套工作方法也互联网化。

案例产品也帮她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往通过裁判文书网等渠道搜索案例,付费的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案例产品建构了一套独有的关键词体系,依靠人工智能,李慧搜索一件案例的时候,系统还会自动推荐她可能需要的其他案例作为补充。据蒋有毅介绍,这些关键词都是经过专家手工筛选,最早是由北京法院的3句法官选出了1万多个作为种子,后续又由其他人扩充到了10万个左右。目前这一平台的每天独立用户访问量在4万左右。

无讼案例其实可以看作天同所“知识管理和大数据”的线上延伸。在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天同律所内的律师会将自己业务相关的判决书做一些精炼,最终形成一套纸质版的索引体系,能帮助律师快速查询到一个案件过往的判决。这套体系在所内被称为“天同码”,后来还出了书,1253元一套,一套7本,在“天同诉讼圈”的微信公众号上一下午卖出了4700套。

蒋勇认为,无讼的产品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和天同律所一直倡导的分享精神分不开。在做“天同诉讼圈”的时候,所内律师原创文章的占比就达到70%以上。此外,他们还经常在所内举办“开放日”活动。所谓“开放日”,一般是从外面请一些律师来天同律所的四合院里,听所内律师分享一些工作经验。

李慧在接触过无讼合作的产品之后,就对天同律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2月,她特意从盐城赶到北京,体验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活动是免费的,天同律所一般还会提供茶水糕点。最令李慧印象深刻的是所内律师讲课时“毫无保留”的态度,“律师行业比较特殊,很多人不太愿意教别人,无讼的思维比较扩散,会学到很多东西。”她对这次活动感到非常满意。

现在,开放日仍在继续。对年轻的律师来说,他们还多了一个可以系统性学习的线下渠道―无讼学院。2015年6月无讼上线该产品之后,曾丽丹报名了几次课程。最近的一次课程主题是“模拟法庭”。从庭前准备,到检索工具的使用,再到模拟演练、实战操作,她感觉自己思维发生了很大转变。

“要想法律服务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首先要围绕律师个人效率和能力提升来下功夫。”蒋有毅认为。目前,除了阅读、案例和学院之外,无讼合作还有线上的live节目,线下的club,以及良品等周边。良品以书和礼品为主,目前只有几百个品类,蒋有毅表示主要是为了增强社区黏性,而非商业变现。

法律服务相对低频,但无讼合作还是找到了3个相对高频的变现场景。除了律师间的无讼合作,公司F在的主要盈利方式是针对B端的“无讼办法”及“智能案管”。无讼办法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合同审查之类的日常事务,标准性较高,难度较低,覆盖了两三百个企业。针对大型企业风险较高的诉讼案件,无讼则在去年8月开发了一套“智能案件管理”的SaaS平台。

据案件管理顾问负责人伍金平介绍,这一平台主要由企业、律师以及案件管理顾问三方协同。一般情况下,企业抛出需求,案管就负责联系相关律师。为了解决评价问题,无讼在2015年10月上线了“名片”产品。评价维度包含案例数据、过往职业经验、年限、负责案件大小、等级、科目类型、胜诉率等等。如果有无讼合作的认证名片,案管就用名片的联系方式去联系,如果没有,他们就会借助身边律师圈子去找到合适人选,并要求对方认证名片,填写应征表单。目前,无讼已经合作过几十家大型企业,这部分盈利主要来自于对律师端的抽 成。

蒋有毅认为变现的前提是对律师能力做标注。以往律师行业并不存在评价体系,都是靠熟人口口相传。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律师虽然负责企业业务,但员工离婚也找他。“巴不得一个律师什么都能做,”蒋有毅调侃道,“中国的医生是越做越精,律师是越做越广。”不过,关于评价是否要事无巨细公开这点,蒋有毅和蒋勇曾产生过一定分歧。

蒋有毅认为名片应该更注重评价,蒋勇则强调推广的价值。最后,平台采取了半公开模式,对于那些后台评价相对不好的律师,会采取人工置底策略。“我们一定会选择最优的人去提供给有需求的人,并不意味着我要把所有人的所有评价都显示出来。”蒋有毅说。

第9篇

一、理论背景

1.阅读过程的三种模式

人们对阅读过程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将阅读看作是读者对文字符号的被动解码过程:从较小的语言单位(音素、词素、单词)到较大的意义单位(短语、句子),再到语篇(段落、篇章),自低级向高级发展,环环相扣。与之相反,自上而下模式认为阅读主体――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从高层次、概括性的认知向低层次、具体性的认知发展、过渡,从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诠释。交互作用模式则融合了上述两种模式,采用折中的办法试图揭示阅读过程的本质,强调阅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双向作用。

阅读过程中包含文本、读者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于相同的文本,不同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来自文本本身的问题(比如表达含糊或有歧义),但大多时候是读者个体的差异所引起的。阅读理解的差异源于不同读者所具有的跟语言学习、理解相关的图式结构的差异。

2.图式理论

(1)图式的概念。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本身独立存在时不具有意义,只是当其与认知的事物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而且概念彼此交叉联系,形成了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图式。后来,Pearson指出,当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形成的联想或景象就是图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等人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以等级形式长期储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且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单元)。

(2)图式的分类。图式一般可分为三种: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语言知识结构的总称,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所涉及的与内容、主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形式图式是指篇章结构、文体特征、修辞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这三种图式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共同作用于阅读过程,对阅读理解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图式与阅读的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虽然读者具备了与文本匹配的对应图式,但依然不能理解或理解产生偏差,说明相应的图式没有被激活;有时对文本材料理解困难,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说明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文本相对应的图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图式,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读前活动,激活或创建相关图式。

三、图式理论在读前活动中的应用

1.确定阅读材料包含的图式与学生已存图式的匹配关系

对于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会较多地关注围绕主题要求必须掌握的重要词汇、语法和意念功能项目,进而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包括相关的操练活动或拓展性任务,而很少关注教学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修辞特征等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关系。亦即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图式,忽视了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实际上,在设计阅读教学之前,首要的问题应该是确定阅读材料中包含的图式与学生已有经验图式的关系。一般说来,其相互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学生图式结构中存在与阅读文本材料相关的知识结构,但不够丰富;学生储备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式,且比较充足、完备;学生已存图式中几乎或完全没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相关知识是全新的、陌生的。

2.已存图式激活与操作途径

对于上述学生已存图式与材料所包含图式的第一、第二种关系――部分匹配或完全匹配,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读前解读)可采取“主题引入―循线探究”的策略。可采用标题讨论分析、头脑风暴、关联拓展等相关活动展开,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知识经验中与阅读材料所包含图式相关或对应处于“休眠”状态的图式,从而更好地与阅读材料产生共振,为阅读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最后通过与阅读后活动任务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已存图式,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深化、丰富和发展。

例如在进行主题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教学时,在学生的已存图式与材料相关的图式(主要是内容图式)比较匹配的情况下,在阅读前阶段先分析标题,再围绕该主题开展讨论,比如你熟悉哪些野生动物?它们生存状况如何?如何保护它们?学生的相关图式被激活后,认知、理解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入下去。

3.新图式建构与操作途径

对于学生已存图式与材料所包含图式失配(完全失配或大部分失配),阅读前阶段一般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理解与接受能力,一般可采取“话题呈现―关联引导”的策略展开教学。引导材料呈现(包括图片、视频、故事等媒介手段)、相关信息链接(如拓展提问、热点讨论等)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创建信息沟,激起兴趣,进而组织阅读活动来填平信息沟,达到新图式创建的目的;最后通过阅读后活动的组织,巩固并强化新建图式。

例如教学“种族文化”主题时,考虑到学生对不同种族的社会、文化、地理、风貌基本没有相关图式,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短片放映的方式,介绍一个或几个典型的种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通过与本族人的生活习惯、人情风貌的对比,深入探讨该种族的文化特征,帮助学生构建与之相关的新图式。

四、图式理论的启示及教学建议

就实际英语阅读教学来说,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运用图式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应从不同角度切入,多管齐下,不断扩展学生的图式结构,从而为流利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强语言知识的教学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词汇、语法的积累,抓好基础。丰富的语言图式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2.鼓励并引导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鼓励课外阅读。为使课外自主阅读更有实效,教师在初始时应从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方面具体引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从课外引导到课内。可以组织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如阅读汇报、话题辩论、结构与修辞分析、佳句赏析等形式,以作出示范。

3.重视阅读策略与技巧的传授与训练

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如跳读、寻读等;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进行主题预测、语境推断、标记词关联的能力;要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实战训练,从而使阅读策略与技巧能真正解决实际阅读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用脱节。

第10篇

管恩帅(1981.9-),男,汉,吉林敦化,本科,沈阳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学工办主任,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竞争的年代,到处充满了挑战,各个高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在这严峻的挑战面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如何正确的评价自己,给予准确的定位并把握机遇,促进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定位及深入发展,并对高校教育技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定位;影响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高校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高等院校都在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那么,改革的基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定位及深入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必须把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作为任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高校教育技术,理应为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支持[1]。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之一,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目前,各个高校已经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即由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转型为运用启发式教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技术的支持,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网络的支持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说,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新的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增强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力地促进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受到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制约。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了高校教学领域,为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媒体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即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体[1]。所谓教学媒体,是指以承载、传递和存储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载体或工具。近年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备受关注。现代教学媒体将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多媒体在内的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类型多样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有了更多选择,从而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类型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促进了高校的教学方法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于高校教学活动,使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改善[2]。如投影仪、电脑、电视、录像、电影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将以前不能重现的内容反复播放,尤其机械等专业一些抽象的仪器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已获得视觉上的清晰;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案例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时,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和讨论法以及个别教学法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远距离交互式教学和更加有效的个别指导。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用来进行教学活动和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形态的总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器材微型化、功能智能化、容量超大化、多媒体化、交互化和网络化等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将笔记本电脑随身携带随地学习,掌上电脑的体积甚至已经小的可以装到衣服口袋里。除携带方便外,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具有各种智能化功能,计算机人机对话功能、自动纠错功能等都为教师省去了许多操作麻烦,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师的精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高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已不是停留在哪一些或哪一种方法的精益求精上,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多种方法多种手段的灵活结合,倾向于综合性方法的完善与运用,倾向于探讨不同情景下不同方法的匹配。在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和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将教师讲解、计算机演示和学生操作灵活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不同课程来说,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增强了师生的认识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师生的感知器官得以延伸,起到了加强和完善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过去的教学方法难以或不可能传递和接受的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得以顺利传递和接受[2]。例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模拟一些危险的教学实验,如爆炸、辐射、原子反应、细菌活动等;还有一些特殊训练,如疑难外科病疫的手术、太空飞行器的操纵等,也能通过计算机和电视模拟教学达到目的;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甚至在网上进行研讨。

2、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较强的自主训练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工作量,减少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依赖性,学生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教育软件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多,其自学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其次,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学到许多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如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学生可以不冒任何风险在模拟的飞行舱里学习驾驶飞机和其它飞行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登上月球的情况;把电视和网络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参加远距离学校的辩论会和讨论学习。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目前已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内容将不断更新,其必将注入高校教学方法中。经实践证明,教育技术的改进及多样化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定位及影响,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单位:1.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2.沈阳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恩格斯《反杜林论》

在广州购书中心买书,逻辑类的书籍中既然有《泛演化逻辑引论-思维逻辑学的本体论基础》(何新着,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从该书引用的文字,简称何着页××,表示该书第××页)这本书。何新先生名气虽大,但逻辑圈的人知道他不是做逻辑的,何以他也写下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呢?出于好奇,我随手翻了一下,发现很有些东西能够刺激我们这些专搞逻辑的人。便买下了何先生的书,由此有了这篇读后感。

一 大话学者:从反杜林论谈起

大约在150年前,德国出了一个大话学者杜林,他创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哲学体系。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体系时,杜林的东西总算还被恩格斯称为高超的胡说。杜林,这个创造体系的所谓「智者,自称为在哲学和所有科学领域中都实行了全面的变革,并对所有的知识前辈都用嘲弄谩骂的语气予以了无情批判。

在时间之轴上,不同时段的事件和人物虽各有不同,却有惊人的可比较之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个半世纪倏忽而过。在当代中国大陆也出现了一个大话学者,其著作等身,几乎全知全能。中国的这位「学者似乎比杜林的功劳更大,不仅在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硕果累累,在宗教、艺术、古代中国文化、历史、政治、甚至是国际政治领域,他也争取到机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番,远远超越了当年杜林所涉猎的知识范围。甚至一般学者望而生畏的逻辑和数学领域,他也敢大大咧咧地闯将进来,并极为自得地宣称:「布尔、弗雷格创立布尔代数和数理(符号)逻辑以后,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一种新的逻辑工具而感到欣慰。(见何着页11)

不仅如此,在他洋洋自得宣称的同时,几乎对所有的现代逻辑,不仅仅是逻辑知识本身,也包括对逻辑研究的先驱和后学,使用了非常不得体的评论方式。这种评论堪和杜林对知识先辈的评论相媲美。

我们先看恩格斯引用的杜林对哲学家的评论:

缺乏任何优良操守的莱布尼兹,这个一切哲学侍臣中的佼佼者;

出现了特别是叫做费希特和谢林的这两个直接模仿者的谬误和既轻率又无聊的蠢话;

达尔文主义的半诗和变态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卷第70页)

我们再来看何新这位大话学者对现当代逻辑学者的评论:

罗素试图以愚蠢的指号论消除哲学本体论。这种独断论的逻辑斯蒂,可以戏称为「逻辑中的「法西斯蒂。(何着序言页11)

当今国内的主流逻辑学界,几乎已被维也纳学派和分析学派独擅言语权。因此,当时我的文章自然难以发表。但正是在那个会上,我有幸第一次接触了中国的「逻辑斯蒂学派的若干主要代表人物,欣赏到了他们那种笨拙地模仿罗素的「当且仅当的有趣独断论观点。(何着页12)

逻辑正好是我所从事的专业,虽然在这个领域,一个以教学为业的逻辑研究者并没有做出甚么开创性的工作。但逻辑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中国逻辑学界是一个有着良好学术传统的团体。以致在当今哲学界,有很多人认为,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这个团体,最鲜明地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国际规范。尽管这个团体有其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把独断论说成是中国主流逻辑学界的特点,实在表明评论者对中国逻辑学界的无知。这种无知,又是评论者对逻辑学本身也无知的一个体现。出于对逻辑学科的良知和感悟,也出于对我所在的逻辑学团体的尊重,我感到有一种无法遏止的冲动,要对这种无知的大话学者和无理的大话逻辑予以清算。

二 大话逻辑:有根无叶的哲学思辨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评论他所在时代的德国学术界,有一段妙语:「近来在德国,天体物理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卷第46页)

我把泛演化逻辑称为大话逻辑,就是因为这个逻辑要就不建立,一旦要建立,那就不仅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是导引和拓荒意义上的体系,它还是一个革命性的体系。泛演化逻辑的大话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这样一种逻辑的「根本重要点在于,它并不是一种形式化的主观的数理逻辑,而是一种有效预测事物演化趋势的智能逻辑。

第二,这样一种逻辑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可以构成古典逻辑的本体论基础。

第三,泛演化逻辑,乃是逻辑的逻辑,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

第四,现代逻辑多以数学中的形式集合论为基础,我的泛演化逻辑对于概念类集理论的重新研究必将涉及逻辑基础的重大革命。(何着页11)

更令人惊诧不已的是,这种逻辑他早就应该完全建立起来,但何先生志趣深广,「当时中国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激烈的思想和文化冲突与辩论吸引了我,我的研究重点转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何着页112)。按照和何先生历史概念类集的思辨方法不同的方法,现在,何先生对逻辑的兴趣回归了。他从对泛演化逻辑的兴趣,迁移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时过境迁,他再复归为今天的所谓逻辑兴趣。这样一个短暂时间段内的兴趣迁移,似乎是浓缩了个体有关概念历史演进的另一种一般进程。但这里没有进化,作者还在原先知识的起点上。

但奇怪的是,所谓的创造性竟然依旧存在。这个逻辑依然是别人没有做出,只是他做出的「完全新型的逻辑。在知识变化如此迅速演进的现时代,时隔二十多年。还敢于声称这种逻辑是完全新型的逻辑,真让人佩服他的自信和勇气。但有点令人欣慰的是,他开始把逻辑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了,远超出他以前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重视。因为在何文中,何先生声称:他那个有关泛演化逻辑的著作成了何先生一切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了(何着页11)。

何先生的逻辑是不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创造呢?我先做出两个简要的评述,在本文第三部分再讨论何氏逻辑的核心部分:概念历史类集。

第一个评论,泛演化逻辑只有哲学思辨的根,没有逻辑的根和叶。

现时代的知识体系,其专业门类纷繁复杂,对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现时代的任何一个学科分支,都有其圈内的游戏规则,首先得遵守规则,然后才有可能突破规则。我想在这一点上,何新不可能是例外,虽然任何规则都可能有例外。

但遗憾的是,泛演化逻辑只有主流哲学和主流思辨的根,除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却没有任何逻辑学者的工作。它既和主流的逻辑无关,和我国的非主流逻辑研究也扯不上关系。在何先生眼里,只有哲学家和革命家是逻辑学家,只有钱学森先生是逻辑学家,其它的人都不是。而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呢?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个人重视并且理解之外,只有何先生重视并且理解,再也没有其它人重视和理解。这实在是对中国逻辑学界的一个歪曲,在中国逻辑学界,既有何先生所说的主流逻辑研究学者,现代逻辑的研究团体,辩证逻辑研究也是逻辑学界中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也有一个专门的辩证逻辑研究团体。

谈及现代逻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则何文的态度简直是认为不值一提,现代逻辑几乎全是陷入死胡同似的东西。用何先生的话:现代逻辑正在变成一种及其主观和非常形式主义的东西,一个内容及其空洞的东西(何着页117)。相信进化的何先生出此之言,进化大概就只能理解成退化了。

逻辑是一门很专门的学科,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外行不能代替内行,外行也很难代替内行。哲学家或者革命家从圈外层面上来看待一个学科,这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弱势的联系。权威是有语境限制的,权威的论断不能代替学科本身的发展。逻辑有其自身的发展契机和进化历程。某个政治家的青睐,某个财团的资助,某个圈外权威人士的首肯,不能改变学科本身的发展轨迹。在二十世纪的整个一百年,逻辑学科枝叶繁茂,生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群落,何先生视而不见,也未看到作甚么研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热闹领域玩腻了之后,换一个游戏场所,看一点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就摆起开山祖师的架势。几十年前这尚有可能,在如今的普适大众传媒不再,整个市场细分,整个知识门类细分的条件下,无异于天外梦想。

第二个评论,现代逻辑并不排斥黑格尔逻辑。

何文说:由于罗素、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近代逻辑学家根本搞不懂黑格尔逻辑,反而由于无知而对黑格尔持轻视的态度,因此他们对黑格尔的动态逻辑原理可以说一无所知(何着页117)。

简单地把现代逻辑学者都看成是黑格尔逻辑的反对者是不公道的。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初期,黑格尔哲学(包括他的逻辑)因为其思辨性质而成为科学拒斥的对象。但现代逻辑发展到二十世纪的5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辩证逻辑也开始受到现代逻辑学者的关注。当然,伴随着这种关注,仍然存在着重大的争论。

辩证逻辑是源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产物,作为不同于主流经典模式的一种逻辑,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辩证逻辑更适合于看作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方向,看作是数理逻辑在非经典逻辑方向上的一个发展。如同道义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因此道义逻辑实际上就是演绎逻辑的一个延续一样,辩证逻辑也应该看作是演绎逻辑的一个延续。由波兰学者卢卡西维奇,雅斯科夫斯基和巴西学者科斯塔开创的次协调逻辑研究,体现的就是对辩证逻辑的一种研究。

这样一种逻辑,芬兰逻辑学家冯赖特作过颇带辩证法意味的一个估计。一方面,冯赖特表示,这一逻辑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意义的发展之一(桂起权等着《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3页);另一方面,冯赖特又表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逻辑的非经典方向的发展中,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但我认为是不可靠的同盟军,那就是源自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我们可以希望的最好结果是,用次协调逻辑和相关的变异逻辑的形式工具对辩证法的处理,能够有助于阐明它的那些不大适合理性理解的特征。(冯赖特着,陈波等译:《知识之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6页)

我并不完全同意冯赖特的看法,我对辩证逻辑承认矛盾的新奇思想是取支持态度的。辩证逻辑的一些思想是对经典逻辑的某种颠覆,含有野性思维的成分。而正是野性,才可能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同桂起权等着,第10页)。但是何先生对待辩证逻辑、对待现代逻辑的态度,却让我颇存疑虑。在学术上,谁具有独断论的色彩,把何先生的话语和上述冯赖特的引语相对照,结论就是一目了然的了。我们关于逻辑的讨论最好是不要讨论了,最好的思想和最革命的理论已经创造出来,逻辑本体论的基础已经建立起来,那里还需要我们去做那些无聊至极的学术讨论。

三 告别大话时代:普遍性诉求的衰落

何先生逻辑的核心内容,是其历史概念类集,以马概念为例:

集合A:马∣白马-黑马-红马∣,

集合B:马∣始祖马新马真马∣

集合A是马的空间分类,是非历史的。集合B则是描述动物进化过程的一个历史概念类集。由这个类集的理解,概念的逻辑关系依然参照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间关系,但呈现黑格尔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同一关系矛盾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及种属关系(何着页36)。

概念真是这样一个进化过程吗?逻辑也相信直觉,但这里的概念进化过程,让人很难直觉地接受。一个更容易产生的概念间关系的直觉,并不是何先生的概念的思辨想象,最大的可能是基于基因的生物链联想。何先生先有一般关系的想象,再找一些并不得体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想象,无非是共相在先,例证在后的先验观,不知道其中的创新之处何在。看看在现代经典逻辑基础上建立的模态逻辑,看看集合论,看看今天横亘于逻辑和数学之间的关系语义学!你就会感觉到,和主流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在其中所讨论的关系结构和关系性质相比,所谓泛演化逻辑的历史概念类集,是一个多么小儿科的东西。类集概念分析实际上仅仅只是对亚里士多德词项外延间关系的笨拙模仿,毫无任何现代感可言。很难理解,钱学森这位科学家为甚么把这样的常识性理解看成是一个创造,并把这个概念类集的简单图示美誉为一个专业的「何新树的称谓。现代模态逻辑早就在研究树结构,还有其它的结构方式。何先生对树的小儿科理解,哪里能够和现代逻辑学家对树和其它关系结构的研究相比(见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模态逻辑》,第一章基本概念部分)。

即使这个逻辑构想真是一个合理的构想,那也用不着抬到具有革命性转折意义的高度。革命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也许用不着革命同样可以实现进化。而夸张说泛演化逻辑是逻辑的逻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这不过是普遍性诉求在何文中的回光返照。今天的时代,是告别大话的时代,普遍性诉求正在衰落。即使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无法去除各个社会群体、各种社会知识的个性特征和语境特征。

人类知识体系,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似乎都假定了至少有一个被认为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长新,因此非常可能是万世不移的普遍原则,它被当作是知识体系的基石。通常这类据信为「绝对无疑的普遍原则,被人们称为「金规则。而且,那些在历史中各自独立地自发生成并且以不同方式表述出来的金规则,似乎含义上也「都惊人地相似,其逻辑语义也似乎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就表明,金规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必然原则。

然而现代社会的实践活动表明,所谓普遍必然的原则,现在到处都在面临挑战。就是在作为理性标准的逻辑和数学领域,也并不存在一个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常新的万世不移法则。在美国学者克莱因的著作《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克莱因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数学之确定性、绝对无疑性并不存在,逻辑也同样如此。1930年哥德尔的著名定理既是对数学提出的质疑,也是对逻辑学提出的质疑。正是哥德尔的这个定理引起了数学和逻辑的巨变,并且使数学和逻辑随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麻烦。但是,这些麻烦并没有消灭数学和逻辑,而是给数学和逻辑增加了更多可能的结构,同时把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分成了更多的不同派别。用美国数学家克莱因在《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的表述:

数学的当前困境是有许多种数学而不是只有一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每一种都无法使对立学派满意。显然,普遍接受的概念、正确无误的推理体系──1800年时的尊贵数学和那时人的自豪──现在都成了痴心妄想。与未来数学相关的不确定性和可疑,取代了过去的确定性和自满(克莱因着,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何文建立起来的所谓泛演化逻辑,充其量不过是逻辑学探索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支流。企图把这个思辨探索的粗糙猜想看成是某种普遍逻辑法则,甚至是法则的法则,这只是一种知识的迷信和盲目的自大。数学原则和逻辑原则通过我们的直觉就有可能被我们所接受,但仍然是有可能受到质疑的。就此而言,泛演化逻辑普世化的知识诉求,在今天这样一个永不停息地推陈出新的现代社会中,在竞争和博弈几乎存在于一切现存领域的社会中,也许永远只能是我们的主观想象,而不能是生活世界的现实。 转贴于

四 现代逻辑走进死胡同了吗?

何文的无知主要不在其泛演化逻辑,他至少看了很多黑格尔的书。在其《泛演化逻辑引论》一书中,粗略而且保守地估计一下,其中讨论黑格尔思想和著作的篇幅占到了全书的四分之三以上,讨论现代逻辑的章节却一个也没有。

所以,他就有资格说全世界只有他真正地懂得了黑格尔。就是恩格斯也「并没有彻悟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因此他所谓『辩证逻辑体系从未建立成功(何着页6)。

所以,他也就有资格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这虎是厉害还是不厉害他全然不知,冒犯了也可以不负任何责任,顶多就是被老虎咬伤吃掉而已。但谁能吃掉一个思辨的天才,一个雄心勃勃的知识界英雄?

看黑格尔的书并不意味着你就懂现代逻辑,现代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的逻辑。何先生把现代形式逻辑独断地、武断地认定为:「现代逻辑在形式化道路上愈走愈远,现在已经陷入了死胡同(何着页117),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仅以我所关注的模态逻辑而言,这一新逻辑正获得其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极好机遇。这个说法可不是信口开河,仅凭思辨和懂一点黑格尔思辨逻辑就能获得的。

模态逻辑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最富成长性的一门逻辑分支。路易斯在20年代针对实质蕴涵提出严格蕴涵的概念,到30年代,由路易斯创立了最早的模态逻辑系统。自50年代以来,模态逻辑在语形方向、代数方向、模型论方向以及道义、可证性、多值、直觉主义、认知等等领域发展迅速。一直到今天还继续保持向许多领域渗透和扩张的强劲势头。模态逻辑既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形上思辨的启示功能,例如在伦理道德、法制建构、社会博弈领域;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天,模态逻辑几乎是我国所有逻辑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近二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都对模态逻辑的研究给与了支持。这些钱绝不是白花的,它为中国逻辑学研究和世界接轨,并创造出新的逻辑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 创客教育;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74-02

1 创客教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结合

21世纪,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教材多媒体化。原来死板生硬的书本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都得到充足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创客教育的深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总监朱文利曾说过:“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1]

因此,结合多媒体和创客教育的理念在学习小学三年级科学“水的科学”这一单元时,在课前,笔者让学生从生活或网上进行信息搜集,搜集一些关于水的浮沉现象和水的秘密的信息,以便课堂上的展示和学习。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而且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充满自信地展示自己所搜集的信息,有的学生将自己搜集的信息制作成精美的PPT,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水的画面,还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总结;有的甚至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相机制作成微课程、微视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但所有的信息都是平面化的,学生缺少动手实践运用的过程。因此,借助创客教育思维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比如: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水的毛细现象、物体浮沉现象的改变等知识,有些学生到实验室通过实践操作制作出自动浇花器、天然加湿器、自动浮沉装置等作品。在这里,创客教育的实施让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转变成现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转变成自主探究实践式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2 创客教育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创客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像发烧友一样搜集一切资源,然后整理、加工,发现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用知识”的机会,努力将他们的奇思妙想实践出来。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思路,转变方法,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实践探究操作的教学方法,从一名教导者转变为参与者。

如在学习“我的风向标”这一课时,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风向标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风向标是多种多样的,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风向标。其次,在学生认识了风向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知道了风向标的用途和作用后,笔者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风向标的制作。先让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笔者对小组的设计创作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供学生参考,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从一名指导者变成参与者。

3 创客教育与科学内容的整合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浩瀚无边,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突破了书本的有限知识,也为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特别是科学应用型知识、优秀实践案例等,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时,学生搜集了很多关于天气情况的图片、资料。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于亚航事件的资料、图片来说明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由此,学生还进行了一小段关于天气与航空安全的辩论。学生丰富的知识背景完全超出笔者的想象,超出书本的知识,这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造风向标、雨量筒等测量天气变化情况的工具,让学生对天气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在随后的课堂中,结合美术知识和科学知识,进行题为“安全出行”的科学幻想画的创作。这种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创客教育的深入,增强了学生用知识的能力。“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曾经说过:“‘创客’文化和活动对教育来说意义很大:通过‘创客’活动,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并且学习将一个想法从无变有,并慢慢实现的过程”[1]。

4 创客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以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特点,成为教师、学生都非常喜欢的方式。创客教育也积极提倡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人机互相学习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学习三年级科学课“有趣的不倒翁”时,除了让学生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外,还进行了拓展:拆装、改进、创造新玩具等活动。利用课外活动以及校本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学校3D打印室和激光切割机教室进行创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自己的修改方案,制订计划。这需要小组内学生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制订出最佳方案。学生有的拆卸玩具,有的按拆卸的顺序摆放零部件,编上号,有的将复杂部分的拆卸详细地记录好,最后按他们制订的新方案进行组合安装。

有的小组则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SketchUp、Repetier-Host软件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像火花一样蹦发出来,在不断的设计中创造,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再应用于探索创作中。创客教育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圈子。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和协作,创造出更多的东西。

以上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以及科学课整合的形式,其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使学生更有利地学习、成长。创客教育使科学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分享、交流、制作,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大大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也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自己的思路,触发了灵感,培养了创新思维。小学生天生活泼、开朗,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想象力丰富,动手意念强,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更适合通过创客教育的方式得以引导和启发。创客教育和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将为小学教育带来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