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融合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充分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儿童少年获得成长、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历来重视和保障残疾人权利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例如:《北京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刘淇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特殊教育”。2000年以来,北京市教委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北京市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加大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力度。今年,北京市政府又出台了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融合教育主张最大可能地在普通学校接受适合普通教育的残疾学生,它着意于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寄予着包括众多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是人们对残疾观不断演进的结果,也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前人们对残疾的理解多集中在残疾人的机体缺损和生理功能障碍上,并从障碍的角度解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认为残疾是个体的悲剧,这是一种“医学一生物模式”的认识。经过残疾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残疾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原来对“个人悲剧”的关注转向到对整个社会环境、制度以及文化的关注,更多从“社会一文化”模式来理解残疾和由此带来的障碍。这种转变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提供了理论推动力。伴随着残疾观的演进,特殊教育也逐渐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一体化教育”、“回归主流运动”、“融合教育”等新理念渐次出现。这些教育思潮和实践的核心是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让残疾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尽可能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学校或者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残疾儿童少年融入社会生活。
融合教育不仅昭显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整个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融合教育有着广泛内涵交集的“全纳教育”思想,与全民教育思想相得益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008年,第48届世界教育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其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我国原国务委员、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大会主旨发言中肯定了“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的基本理念,肯定了全纳教育对建设和谐世界产生的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表达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知识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的美好理想。刘延东同志还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全纳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承诺。
可以说,以融合教育为代表和集中体现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惠及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清晰的管理服务,优质的教育教学,为他们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挑战。多年来,北京市一直重视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并将之确立为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就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供强力保障,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2002年起增设专项资金着力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北京市在随班就读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切实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5500元。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首都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已经形成。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市、区特殊教育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2009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更名为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功能拓展至科研、教研、师资培训和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今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筹建,又将实现新的功能转型。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着骨干作用。随着首都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的中、重度残疾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也逐步向区域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方向拓展,其服务对象、工作职能和相关要求也发生很多转变。多所学校还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职业教育,为残疾少年走向独立、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着条件。在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中,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必将持续存在,在中、重度残疾学生的管理和社会融合方面承担着更加艰巨的职责,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校发挥着首都特殊教育的主体作用。广大随班就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配置人员,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尊重、包容、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高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育教学能力。近几年来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得到很大推进,全市现有120所中小学建设了资源教室,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支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市里还将重点支持100所随班就读工作突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软、硬件完备的示范性资源教室,创建20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引领我市融合教育质量提升。
符合首都特殊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应对。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还不均衡,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待加强,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和支持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整体发展水平距离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积极应对挑战,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工作方式。融合教育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要为融合教育实践创设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制度保障。
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市教委、市残联、市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首都融合教育发展推进到新阶段,这是基于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而制订的重要发展导向和战略部署。《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以及“通过北京数字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资源”等,都是这方面工作的探索。我市在推进融合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十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并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大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专章对特殊教育发展加以阐述,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今年国务院法制办《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都说明融合教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进一步加强建设,创建无障碍教育环境。融合教育主张根据社会模式来理解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困难,强调对这些困难的理解和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切实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对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三是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市、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建设,深化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发相应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四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完善融合教育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和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及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双学历职前培训制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研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以制度的不断完善为融合教育的推进和质量提供更多保障。五是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融合教育物质条件保障。根据融合教育新的需求,继续推进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的保障,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要。六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社区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少年社区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增加信息交流渠道,扩大融合教育的宣传范围,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浓厚氛围,营造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 融合教育 自闭症 个别化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语言障碍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透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常规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推行至今虽然招致许多反对的声浪,但从融合的教育哲学观来看,如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这种理念则融合模式的确是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但是,实现融合教育的确需要整体的考虑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对所有儿童有利。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摸索出一些经验,以供商榷。
1 融合教育开展与教学模式
办学之初,融合教育的模式承受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来自普通家长的阻力。普通儿童家长担心残障幼儿的一些特殊行为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让普通孩子的家长接受这些残障孩子,我们除了让他们了解这些特殊孩子,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痛苦,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同时,我们还对普通孩子采取不收费的方式让孩子入园,我们在生活上百般照顾,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水平,实行开放式教学。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观察孩子学习情况,这样我们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融合教育慢慢有了起色。
主要教学模式:班级融合教学+个别化教学。
班级融合教学:协调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认知能力,行为特点,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整合,一般教学难度的标准是使普通儿童能够独立接受,特殊儿童在特教老师以及周围普通儿童的辅助下能够完成。教学的模式尽量采用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能参与的方式,如合作学习,互动游戏等。我们坚持把特殊儿童在班级中的比例控制在三分之一以下以保证有更多的普通儿童的良性带动。在自愿的前提下老师引导每个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结成好朋友的关系,在日常的学习中实现对特殊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普通儿童也提升了宽容、忍让的品质以及对别人的同理心。
个别化教学,分四个方面:
(1)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分别进行的个别化教学:即把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分组教学的模式,因为大多数自闭儿有智商受损的现象,而且他们需要比普通幼儿多一些时间进行感统训练,小组训练,个别强化训练等,所以必须有分开教学的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带普通幼儿进行一些针对他们年龄特点难度相对较高的、自闭儿还不能接受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2)对特殊儿童针对他们不同康复程度,进行进一步分组教学,各小组采用情境教学,音乐疗法,家长辅助教学等,比较有针对性进行一些自闭儿康复的内容。(3)有针对性的个别化一对一教学。自闭儿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不等,在班级教学中多动,很难维持注意力,所以一方面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补救性的教学,另一方面要针对症状进行康复。所以个别化教学在自闭儿教育中所占比例也比较重。有特教老师教育与训练,主要是在资源教室,时间每次约30分钟。这时候应用PRT,RDI等专业技术,对自闭儿进行个别化干预。(4)家园共进的个别化教育。有特教老师布置作业,有家长进行反复指导。
2 融合教育的实施与有效融合的探索
(1)培养友谊。在普通儿童入园时教师要先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然后再尝试其对残障幼儿的帮助。但有时普通幼儿会因为残障幼儿有拒绝的心理。对此,我们一方面先干预纠正残障幼儿的行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慢慢去引导普通幼儿的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的爱心,协助他们去认识残障幼儿以及协助方法。在自愿的前提下让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结成好朋友。因为2-3岁的正常幼儿不完全有能力去照顾别人,辅助自闭儿的工作主要由特教老师来负责。
(2)合作学习。普通幼儿与残障幼儿建立互动友谊小组。特殊教师准备不同方面的学习活动如手工课等,在普通幼儿的协助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游戏互动。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求普通幼儿与残障幼儿共同完成,在游戏中通过普通幼儿的带动,引导残障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在今后的游戏活动中愿意主动地参与进来。
(4)引导观察模仿。自闭幼儿大多存在智力受损,有一些刻板行为和一些自理能力的不足,我们需要引导自闭儿进行正性的模仿,一对一的模式是针对自闭儿不容易建立关系一旦建立关系就不容易破坏的特点,使自闭儿时刻模仿普通儿童,同伴模仿是起到教师教育做不到的作用,那就是日复一日潜移默化的榜样的力量,这也是融合教育的最大优势之处。
(5)学会求助,善用同伴。训练自闭儿在遇到困难时懂得求助于自己的好朋友,周围的同伴及老师,充分利用好融合的资源。
(6)抓住幼儿园内每日的例行性活动,培养自闭儿的社会性。自闭儿要融入社会,首先得培养他们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遵循。从每天入园到放学回家,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残障幼儿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情节,在教师和普通幼儿的示范、带动下,帮助残障幼儿更加全面地掌握自理能力。例如分出自己的个人物品,自己的座位,排队,换鞋,男女洗手间等。这些虽然不涉及课堂知识,但是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生存却是必须的,也是我们训练自闭儿的重点所在。
(7)特教教师的示范引导。特教老师和特殊幼儿是一对一负责的关系,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积极联合家长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目标,给予自闭儿最合理最科学的个别化引导。
(8)情景教学。残障幼儿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面教学内容很难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就为幼儿创建情景活动室如小小超市、小小电影院等,将我们的课程带到自然的环境中,如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参加农疗等。
(9)幼小衔接。我们把残障幼儿送入正常小学并建立长期的跟踪记录,经常与小学带班教师沟通,了解残障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及不足,给予学校有效的建议,跟踪毕业的普通幼儿在校表现,同时总结我们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改进教学。
总而言之,在融合教育要培养普通幼儿的爱心、尊重、接纳与关怀。而对残障幼儿来说,就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正常自然的社会环境,加强了自闭儿的社会互动和语言的沟通以及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3 师资配置问题
在融合的理念下,只要班级中有特殊儿童,老师就必须提供符合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需要的教学,融合的理念很容易了解,可是在执行上仍需要很多相关要件的配合。
(1)师资的搭配比例问题。融合教育的大课教学中,一般采取一到两名普通老师,两到三名特殊儿童配一名特教老师,小组教学普通儿童一到两名教师,特殊儿童小组教学两到三名老师。个训即一对一。综合起来,融合教育师生比例要达到1:3以上,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彼此合作,责任分配问题。我们中心的老师采用的是以普通老师负责班级融合教学,特教老师带着特殊儿童力争跟上的模式,二者互相配合,互相磨合,通力合作,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模式。我们采取的是根据自闭儿的不同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家校共同制定教育目标,特教老师对自闭儿直接负责,班级老师共同负责,这样责任到人,避免了无法考核工作质量的问题。
4 我们的思考
(1)到底怎样的融合比例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融合课程的课程设置,包括怎样才能最优化。兼顾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发展。目前我们也在探索中。(3)专业指导。融合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前瞻性的探索,但是还需要更加权威的,更加深入的专业指导。
总而言之,中心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因其融合教育的特色和良好的康复效果有目共睹。有约百分之二十的自闭症儿童(多数属于高功能)儿童已经顺利进入普通小学,而在中心就对的普通儿童,自普通小学,多表现出宽容,乐于助人,自我效能感强等特点,从总体效果上证明了融合教育的双赢。
融合教育在中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无成法可依,我们的很多做法仍然在探索中,肯定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我们期待能为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甄月来.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4.
关键词:低起点 情境创设 学生实验 紧密联系生活 总结板书
化学学科是初三年级才开设的学科,以其学科的独特性,使所有学生学习化学处于同一起跑线。然而我校以外来人口子女为主。他们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家庭差异等诸方面因素带来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在近几年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外来人口子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在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必须直面的课题。在学校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共同探索,我们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低起点、小跨度、慢节奏、求均衡”的融合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融合教育下的“低起点”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分析教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放低教学内容的起点要求,期待每个学生从课堂教学过程开始,都能融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新旧知识及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况,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起点,巧妙应用一些课堂教学技巧,把学生都吸引到教学过程中,下面以第九章第二节《新型材料的研制》课堂教学为案例,谈谈融合教育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低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情境创设形成“低起点”的良好学习氛围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在融合教育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体系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面对这些学生接触化学时间不长的现状,如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就能让这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低起点”的良好学习氛围,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在《新型材料的研制》课堂教学中,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和人类文化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紧密联系。因新型材料的研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开始,利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现在生活”的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一方面让学生从图片中感知材料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明确材料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设置这样的“低起点”教学避免了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良情绪,形成“低起点”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课堂主体教学中,创设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的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衣”与合成纤维的联系、“食”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联系、“住”与复合材料的联系、“用”与塑料的联系、“行”与合成橡胶的联系。这样的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能够围绕一个故事探讨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单调的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人人融人课堂教学中,形成“低起点”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学生实验体现“低起点”的课堂教学主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作为剐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学生不存在基础的问题,他们的起点都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体现“低起点”的要求,帮助学生在融合教育的前提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对于我们以外来人口子女为主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在融合教育的体现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外来人口子女的学生对新事物认知的规律,他们刚跨进化学殿堂,对化学充满好奇心,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动一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身经历这个过程研究化学。此时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化学实验中,让学生成为“低起点”的课堂教学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新型材料的研制》课堂教学中,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棉线、羊毛、合成纤维的鉴别”、“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的区分”改为学生实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一方面通过演示实验,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而且演示实验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使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手脑并用,多方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低起点”的课堂教学主体。
三、紧密联系生活调动“低起点”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紧密联系生活,从身边的化学开始,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使化学知识更生动有趣,更利于学生掌握。面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融合教育体系下,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生活、指导生活,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显得尤其重要。在《新型材料的研制》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同学们要买新衣服,市场上的衣服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试想一下,你如何去区分棉线衣服、羊毛衣服、合成纤维衣服呢?”“聚乙烯塑料袋是无毒的,可以包装食物,而聚氯乙烯塑料袋是有毒性的,不可以包装食物。生活中的我们该如何来区分这两种包装袋呢?”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我们的生活经常遇到,可以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学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调动其“低起点”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板书养成“低起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信息化;SPOC; 高校;混合教学
[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SPOC教学 方发为例[2016B28]、[2016LYJG007];基于就业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6B26];广西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5JGA234];广西高等学校强基计划,示范网络课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上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教育部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中,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让传统教学和线上信息优势结合,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对于目前教育事业来说一个亟待推行和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混合式教学是最适合于信息化这一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在本文中混合教学模式,是特指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1 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信息化冲击下,各个高校、教育部门都不断的进行尝试,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新的概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其中让人谈论的最多的,也最为认可的主要有慕课(MOOCS)、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我们对这些名词定义并不陌生,但τ谒们在教学中的关联性却较少推敲。
慕课指的是大规模的、开放的、线上教学,特点是不分地域、时间、人群,缺点是授课的标准、难度及目标难以统一,因此往往参加学习的人多,坚持学习的人少。SPOC的也常常被称为“后慕课时代”,国内常称为“私播课”,是相对慕课而言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它是基于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教学尝试。SPOC的教学方式,首先对目标和选学做出比较一致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线上慕课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提升和调整,进而在线下近一步的讨论、提问、辩论和答疑。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SPOC教学是针对于小众群体,利用丰富慕课网络资源,因材施教,并且在课堂上运用翻转式学习的方式。因而翻转课堂是在SPOC(MOOCS)等新的教学形式下衍生了新的教学方法,SPOC(MOOCS)为翻转课堂提供更多可行性的资源。混合学习是学习方式,慕课、SPOC、 翻转教学均是它不同的实践形式。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即可利用传统课堂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吸取在线学习的灵活性与丰富性来实现教育目的及改善教学,因此SPOC是一种慕课在高校中可行的方式,适合于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需要。
2 SPOC混合教学设计
按照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传统的课程中一般所达到的是知识、理解、应用的层面,通过SPOC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上升到分析及综合能力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延伸,在教师价值得到近一步的体现和提升。
目前采用SPOC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是:由教师团队建立完整的线上MOOC课程,作为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的资源,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组织学生于传统课堂中进行重难点强调、问题答疑,总结等,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最后再适当布置相关学习任务进行巩固,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SPOC混合教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环境设计
对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具备有基本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学生、教师必须配备电脑、手机以及便携式实验设备;其次,需要具备有无线网络环境及交互式教学平台;另外,教室的设置也有别于传统的教室,以清华慕课课程开展的教室为例,慕课教室内课桌以组来进行划分,多采用圆桌的形式,旨在提供一个轻松平等的讨论环境,同时教室内还需要配备足够的电源及多块黑板。教室人数规模一般控制在30~60人左右,以便于开展有效融合的交互式讨论。
2.2教学课前准备
课前主要是根据上课时间以每周为单位,学习视频及资料,明确考评及预习要求,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视频及发放的资料,并完成课前专题讨论及课前习题练习。SPOC混合教学中和以往传统学习提前预习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习所采用的MOOC资源,一般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决定学习的方式及观看视频的次数。利用课前学习的方式可以缩小其知识基础差距,从而使整体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是进行课堂交互性学习,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总结等行为发生的基础。
2.3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SPOC混合教学与传统课程想比较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通过学生线上学习活动,可以由平台记录的学生的课前学习行为,通过选课学生管理,我们可以查看学生进入课程、播客视频、讨论区发表话题、讨论、阅读、练习、在线测试等时间及次数的记录,
通过课前练习的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便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内容,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来达到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符合学界所推崇的基于成效的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通过目标、措施、评价的闭环,以实现持续改进。
2.4 教学课堂
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课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学生必须发生课前学习行为(2)设定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3)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课程的节奏,改编课程材料,近一步提供学习材料,引起更深层次的讨论。
在课堂中老师需要解答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及讲解本周章节内容的关键,梳理重、难点。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汇报等环节深化学习,弥补课前学习的不足,教师近一步总结,并布置下次课程预习要求。课后仍然进行巩固复习,完成习题。
在上述的SPOC混合教学设计中,我们会发现通过线上及线下教学的结合,能够赋予学生更加充分、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课程内容。
3 SPOC混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对混合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也有部分的教师也开始在教学中实践,但从目前来看SPOC混合教学实践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3.1学生学习具有差异,两级分化
在SPOC混合教学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线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往往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自制力较强的学生更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部分的学生通过在线上学习,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课堂上往往积极发言,善于交流,因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协作、语言表达及自制力等综合能力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习惯于被动式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显现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无法完成课前学习要求,课堂中回避交流,学习效率呈下降趋势。
应对策略:
如何减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1)设置SPOC实验班与平行班,通过双向选择,保证混合教学达到最优效果(2)建立课前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可由教师分析统计不同学生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通过课前测验,计入考核。(3)课前布置课前思考题,准备课堂讨论发言,采用鼓励机制,建立学习小组,成绩按小组计分,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3)对于基础及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课前建议通过集中观看视频,集中讨论的方式,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保障教学顺利展开。
3.2 高校教师缺乏对混合课程深入了解
多数高校教师对SPOC混合教学方式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高校的混合课程建设也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一些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管理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采用线上资源、课堂资源及线上测三者合一,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针对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发生根本的变化。另外,SPOC混合课程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含有现成的慕课资源,因而在课程中,开展混合教学需要录制大量的微视频,完善其资料,并且要不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在线上形成交互,这样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尤其,首次尝试混合教学需要花费原课程近3倍以上的时间与精力,而从目前多数高校推广来看,在高强度的教学下,并未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支持,这也是SPOC混合课程实践让诸多教师望而却步的原因。
应对策略:
如何让高校教师正确面对SPOC混合教学?(1)大力推广SPOC的教学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学习,让教师们意识到混合教学的发展价值。教学需要破除墨守成规,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优秀人才。(2)组织观摩成功SPOC混合教学教学案例,让教师们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式。(3)采用鼓励机制,针对高强度的教学,建议给予教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如清华大学,首次对于首次开展混合教学的老师都给予原课时3倍以上的奖励,并且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因而在目前所有的高校中清华大学混合教学开展与实践一直遥遥领先。(4)团队教学。在SPOC混合教学中,对于教学资源的数量及质量要求较高,如果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往往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常要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加教学助理,才能把课程设计推到最优效果。
3.3 教学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缺乏良好的混合式教学硬件及网络支持。学校缺乏无线网络覆盖,教室没有免费Wifi,采用混合式教学,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其次,高校教学网络平台开发设计不够完善,教学模块单一,互动性不足,学生学习评价分析缺乏,因而对于教学实施的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多数高校开展SPOC混合教学,均采用传统教室,这对人数控制、小组讨论的环境氛围的营造有所欠缺,同时也缺乏足够的电源等辅件支持。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给予以下的支持。(1)学校要尽可能地提供无忧的信息环境,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配备足够的电脑提供给学生学习,提供wifi覆盖,提供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2)完善教学网络平台。模块智能化,增加优质资源的链接,重视平台中教学的效果追踪和评价,这样既能够提供给教师一个更加便利的线上教学环境,同时也能够根据分析因材施教。(3)高校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SPOC混合教学的专用教室及录制微视频的录播室,给予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最大技术及环境的支持。
4 结语
当前,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对新一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及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学习优势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相互结合是高校教学模式发展改革的必然之路,SPOC混合教学将技术融入教学的实践,着眼于有效学习,利用SPOC混合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课程教学的特色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14
[2]徐葳,贾永政,[美]阿曼多・福克斯,[美]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30(4):13-22.).
[3]祝智庭,刘名卓.“后 MOOC”时 期 的 在 线 学 习 新 样 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关键词:PAD;SPOC;混合教学;教育史
伴随着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MOOC、OBE、SPOC以及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和对分课堂分别作为线上线下教学的代表而备受关注。对分课堂,即教学过程由传授、吸收和讨论三环节组成,简称PAD[1]。对分课堂整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大理念形成的中国本土化课堂教学,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创设至今,其教学成效已获得普遍认可。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即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2013年由加州大学ArmandoFox教授提出,旨在将MOOC资源与课堂面授相结合,Small和Private对应MOOC的Massive和Open,需要设置人数和课程准入条件,很适合高校教学。为突破高校理论课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法,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在PAD教学过程中嵌入SPOC,无论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学都将师生职责对分,使线上线下师生活动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史课程中的构建
教育史是师范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师范生树立辨证的唯物史观,增进自身人文素养以及养成以史鉴今的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培养方案,中外教育史两门课程分别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16周,每周4课时。改革之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沉闷枯燥。为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结合该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五个步骤。
(一)线上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在课程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依托超星平台,建设教育史“校本化”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专题并碎片化为94个微视频,包括《中国教育史》11个专题41个视频,《外国教育史》12个专题53个视频,每个视频5~30min。录课视频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PPT、讨论题、章节作业以及相关的音像视频、学术论文等一同在平台。
(二)线上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点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完成章节作业并提交,形成对学习内容初步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笔记,对不理解地方要在笔记中标注,然后将学习笔记拍照上传,为教师线下讲授提供依据。
(三)线下教师讲授
线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根据课程学习要求和学生自学笔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具体讲授。既要照顾到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作用,通过穿插提问、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前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以巩固内化学习内容。
(四)线下讨论交流
线下课堂教师还有两个教学任务:一是针对学生线上自学和线下听讲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汇报分享成果,并据此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线下互动学习结束后,在线上给学生布置有深度的问题,学生根据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思进行回帖。(五)线上线下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将学习过程中的线上SPOC学习任务完成度、章节作业、论坛活跃度、单元测试成绩和线下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完成度,期末考试成绩等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其中,平时成绩合计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力求从多维度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二、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以L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2018、2019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年龄、学业成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进行后续分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
(二)教学实施
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选取2018级、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将实施传统讲授法的2017级教育学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以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和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作为授课教材,授课教师、授课学期、学时均一致。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进行学业成绩评价,题型、题量和难易度相当;同时,分别向两组学生发放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来验证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教学结果
1.学业成绩将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换算成综合成绩,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比较,见图1所示。图1 《教育史》期末综合成绩由数据可知,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其中,中国教育史:采用混合教学法的2019级与对照组总评成绩差异显著(t=-2.594,P<0.05);外国教育史:实施混合教学法的2018级(t=-8.4048,P<0.001)、2019级(t=-5.963,P<0.001)学生的总评成绩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2.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程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1)学习效果在学习效果总体方面,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5.272,p<0.001),实验组学习效果得分(M=4.08)高于对照组(M=3.58)。在各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教学满意度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总体得分(M=4.36)中等偏上,说明学生对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满意度总体感知水平较高,其下属六个维度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教师素养在实验组(M=4.54)和对照组(M=4.11)得分相差最少且改革前后均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反映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认可度较高。学生关于学习平台满意度分值相差最大,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后,学习平台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其他维度相比得分最低,说明在学习平台的设计、维护运行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基于PAD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总结与思考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成效
第一,联通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和谐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以超星平台为线上外部支持,深度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方式进行连通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更加便捷,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使整个教与学能够和谐地展开[2],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于该教学模式更侧重过程性评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机,改变了过去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现象,综合成绩显著提高。第二,师生双边活动推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教学满意度。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用理性和温和的方式将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学习。研究表明,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的优点,既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安排线上学习,又保障了学生线下互动式参与的机会,进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满意度。第三,教、导、学、思共同助力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增强学习效果。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导”和学生的“学”“思”相联系,改变了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式教学结构,形成“教师带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难点点拨,学生思考领悟”的教学过程,既缓解了单一自主学习导致的学生负担过重,也避免了纯粹课堂教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由于有了线上自学的基础,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参与课堂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实践证实,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性听讲、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通过分组任务、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应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既有利于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也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3]。
(二)不足与努力方向
尽管这一混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缺乏线上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完成SPOC任务,影响了线下教学效果;线上教学资源相对贫乏,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教师平台操作不够熟练,许多功能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建设适于大学生在线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等都将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体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检验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不断探索,积极总结教学规律,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理论课进行逐渐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月.“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系统思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7-8.
[2]张丹丹.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37-138.
九五期间,我校在“教必务实,学必求是,言必达理,行必规范”的校训和“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教科研”的办学策略导行下,启动实施了以“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为目标的“金钥匙工程”,拉开了以校本科研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的序幕,开展了以科研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学校品牌的实践创新,使学校纳入“科研兴校,科研强教”的发展之路。
学校依托著名教育家吕型伟领衔的教育部重点项目《二十一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研究》,确立了学校《综合性专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于1998年开始,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发展形势背景下,以学生熟悉的、与社会生活贴近的题材入手,开展了以“衣、食、住、行和环境”为载体,融各育各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专题活动,为师生创设了“社会调查、教学渗透和活动展示”三板块实践平台,开始了初中学校“综合教育范式”的构建和探索。这一项以“发展学生综合性学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主旨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历经五年,阶段性成果硕果累累,学校的教改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投入的热情空前高涨,主体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激发,使东方校园呈现了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显端倪,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跨入新世纪大门的东方中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在综合性专题活动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积极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为契机,将综合性专题活动与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实施融合贯通,着力进行学校综合课程的建设,使综合性专题活动纳入课程化轨道,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了学校综合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实践层面,着力于学校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由各备课组、学科组及教师个人自行开发学科类、艺体类、社会生活类拓展型校本课程35门,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小课题130余个,每学期常规安排兴趣小组20余个,开设兴趣讲座12课时,学生文艺文学社团4个,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中学特点的综合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丰盛的课程“大餐”,构筑师生生命表达、才华展示的大舞台。在理论层面,学校实现了教育科研主课题的延拓和转换,积极参与了由顾泠源、吕达领衔的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的研究》,确定了我校子课题《素质教育视野中课程校本统整的研究》,在学校主课题统领下,全校各教研组开展了课程校本统整的实践探索。80%的教师投入到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开设了数以百计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精品示范课,多次在区层面进行了展示辐射。综合教育特色活动的版面展示千姿百态、绚丽夺目,成为东方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校本课程与基础型课程实现镶嵌和统整,构建各育各科相容并蓄的综合教育课程框架,逐步将实践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校本性课程资源,创设知识转型中课程校本统整的范型,使学校综合教育办学特色,在统整中不断创新、优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确立特色学校创建目标
以综合教育特色建设为主题,先后制定多项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如97年制定《东方中学改革发展补充意见(1997—2001)》,98年制定的《课题性综合活动对促进初中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实践和研究》实施计划,2001年制定《东方中学三年办学规划(2001—2004)》,2002年制定《夯实基础求发展,创建特色求品牌——东方中学“十五”发展计划(2001—2006)》,2004年制定《东方中学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2005年制定《优化内涵要素,构建绿色教育——东方中学“十一五”发展计划(2006—2010)。这些发展计划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鲜明地提出了创建学校特色的目标和措施。在每个学年度工作计划中都明确提出实施方案的阶段性任务和具体要求。
2、理念导行,专家引领
学校从98年至今先后聘请教育专家吕型伟、顾泠源、郭景阳、徐方瞿、顾传忠、梅仲生、金钟鸣、吴圣苓等来校讲学指导,外请名师黄静华、刘京海及本区施家琦、郑少鸣、吴甫光、查舜明等来校传经送宝,聘请郭德峰为学校教育科研顾问。专家名师的指点引领,为我校创建特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
3、开展综合教育办学特色专题的校本培训
从98年起,每学期全校集中培训一次(约2课时),带教后备干部、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和实践操作(约20课时),由学校主要领导鲍凯歌校长、周静漪书记、贾放副校长主讲,开设了《中学生综合性学力的培养途径》、《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专题活动课程的构建与思考》、《综合性专题活动的教育功能》、《综合性专题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办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等专题科目,使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形成了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十五期间,由鲍凯歌校长和程玲玲书记亲自主持的“探究型、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为专题的培训每学期1—2次,使学校特色创建保持强劲势头,在传承中不断优化发展。
4、综合教育特色的展示和辐射
1998年—2001年学校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实践成果展示,在区层面每学年举办一次,共接待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约500多人;2002年—2005年学校以拓展型、探究型综合课程为主题,成果展示或经验交流,在区层面举办三次;由教育局主办,我校承办的推进二期课改现场会三次。这些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为我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改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在我区教育界及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初步达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争创效果显著,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社区、师生、家长认可”的目标。
5、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
学校在办学特色创建过程中,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在相关报刊或专著中发表文章十几篇,在学校建校十周年之际,由学校自己出资出版《探索新世纪的综合教育》等汇编集四本,提升了学校综合教育范式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品质。
6、师生主体在综合教育特色创建过程中得到发展
学校综合教育特色创建,全体师生既是生力军又是发展主体。在八年综合教育的创建历程中,学生品行和学业有了长足进步,大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综合性学力得到发展,一大批个性特长鲜明,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后续发展势头良好。广大教师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教育智慧被激活,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在开展综合性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中闪烁出可圈可点的亮色: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动人场景,颇具特色的育人文化,别开生面的班级管理,标新立异的活动形式,精彩纷呈的课程载体……充斥着东方校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可谓:特色教育培育了特色学生,特色建设造就了特色教师。
7、特色建设的校本管理
我们将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管理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开创初就成立了由鲍凯歌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和综合教育特色建设的核心小组。十五期间领导小组又增添了若干名青年干部和骨干教师,建立并不断完善领导管理机制。负责规划目标的确定和每一阶段行动计划的拟定,承担并履行宣传发动、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校本培训和总结评价等职责,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使经费、人员、外交联络、设施场所得到保证。
8、将特色建设融入“三个争创”活动之中
学校十五期间提出了争创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的“三个争创”目标。特色学校建设是三个争创目标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办学特色的创建活动融合到三争创活动之中,丰富了三个争创的内涵,同时也为特色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力,使两者相辅而成、相得益彰。
9、与创造教育基地建设相整合
我校于2001学年被批准为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属的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校。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开展创造教育的宣传和实践研讨,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逐步形成实施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形成创造型人格奠定基础。其宗旨与我校综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不谋而合。于是我校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活动设计、新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凸现综合性、创新性两方面因素,在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进行两种思维方式训练,注重学生综合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使综合教育和创造教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的两翼,并发挥各自的功能。2004年学校被评为“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丰富和提升了我校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使综合教育特色增添了“创造”光环。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综合应用能力。本文提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融合教、学,作为一体,以教学目标为落脚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构建学习环境。
【关键词】
工作过程;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
外科护理学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室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室模拟,两个教学环节是单独进行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所以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1]。本文针对入院评估——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四个环节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融合教、学,作为一体,并以真实的临床案例为载体,以问题提问为教学任务方式,通过实践训练进行外科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学习。
1外科护理学情境教学设计的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主要涉及到入院评估——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四个环节,所以需要围绕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并以真实的临床案例为载体,以提问方式为教学任务,通过实践训练进行外科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学习[2-3]。外科护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护士对各科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能力,同时履行外科护士的职责,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将学习内容巧妙地嵌入到教学情境中,并能够让学生捕捉到情境中的有趣点;其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从近期的临床上收集,尽可能选择一些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比较复杂的病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方性。
2外科护理学情境教学的实施
外科护理主要是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以手术的进行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的设计也需要贯穿于患者手术前后的各个阶段,包括入院评估——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中的情境设计都需要以临床情境为载体,以多媒体画面展示,并以提问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展开教学[5-6]。
2.1入院评估
该环节的教学内容较多,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以及疾病的相关检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临床病例的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对病例进行层层分析,让学生对疾病有一个全面认识,有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图片展示,对疾病进行深入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例如以胃癌为例,将教学现场安排在胸外科病房,教师向学生展示胃癌患者的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通过临床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进而了解胃癌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方法,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结合教材对课程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填写入院评估单。
2.2术前准备
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完成备皮、皮试、备血等各项准备措施。在术前准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术前准备包括哪些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对术前准备进行模拟。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胃癌患者的术前医嘱,并讲述各项医嘱的目的、方法,并深入讲述特殊患者的术前准备需要做哪些工作。最后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准备措施等内容。
2.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整个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护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病情监测、患者安置、创口护理、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肢体活动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创设一个术后护理情境,并展示真实患者的术后病情资料,让学生看图说话,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并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护理。例如在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教师可以在监护病房创设一个临床情境,包括监护仪、呼吸机、吸氧装置等设备的应用,同时准备好监护记录单、电筒、翻身枕等。教师首先展示脑损伤患者的真实资料,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护士应该履行的义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需要通过怎样的护理才能让患者快速康复。然后由教师对术后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重点以及易出差错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2.4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护理以及术后康复,在实践中,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所以在以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教学中,健康教育也要贯穿于整个情境教学当中。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展开健康教育教学,尽可能要求学生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同步完成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例如指导患者术后如何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要求学生在执行护理操作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做到边做边讲,以避免光说不练的状况[8]。
3结论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外科护理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传统的临床护理见习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情境教学通过临床模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大量临床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能够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融合[9],是提高护士理论知识水平和护理技能的有效途径。
作者:余小柱 郭艳芳 单位:平顶山学院医学院 平顶山市中医院内一科
参考文献
[1]丛小玲,杨艺,许苏飞,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成人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设计与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98-99.
[2]常金兰,王颖,赵风霞.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97-98.
[3]靳英辉,邢庆,陆翠,等.我国外科护理教学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3):230-234.
[4]陈弘,罗黎明.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135.
[5]严彩红,翟海龙.多媒体病例课堂引入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6(5):62-64.
[6]郭书芹,张海燕,林秀芝,等.“学案导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61-262.
[7]郭书芹,尤雪剑,张洁冰,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2036-2038.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国残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辅助器具推广和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为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进一步推动听力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由于我国听力残疾人数众多,造成听力残疾的因素复杂,
听力残疾预防工作体系、防控网络尚不完善,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服务亟待增强,实现“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的目标,任务仍很艰巨。为此,特将第18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二、时间安排
2017年3月3日,有条件的地区可酌情安排活动时间。
三、宣传重点
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大力宣传防控出生缺陷、发育障碍、疾病及伤害致听力残疾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全面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大力宣传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重大意义,推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年听力残疾人助听器适配等工作,落实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大力宣传耳科及听力保健科学知识,增强人民爱耳护耳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全面营造关爱、帮助听力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残联、教育、民政、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制定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协调行动,认真做好组织实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二)积极创新宣传形式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宣传形式,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听力健康,重视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的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的作用,多渠道“爱耳日”活动消息和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广泛组织发动专业机构、学术团体等,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咨询、义诊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深入学校、社区,组织好听力健康宣传工作;要继续在北京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举办“爱耳日”公益音乐会,打造品牌宣传活动。
(三)整合推进相关工作
各地要以“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多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防聋治聋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好听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活动。
要推动健全听力残疾防控体系,重点做好遗传性耳聋和先天性耳聋预防工作,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 做好产前筛查、诊断,有效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
要推动建立听力残疾“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一体化服务及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对听力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提供全面康复教育,创建良好的随班就读环境,推进融合教育。
要拓展业务范围,向成年听力残疾人普及康复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听力健康服务,全面推广专业化、个性化适配服务,使其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人生;
要整合资源,形成zf扶持、全社会参与,zf与社会相结合的听力残疾人康复救助体系和公益救助体系,推动听力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确保听力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小康社会。
(四)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各地残联要认真做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总结。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情况,将活动总结及活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于2017年3月10日前送第18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惠新里甲8号,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办公室)。
五、宣传口号
—— 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 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
—— 全面实施融合教育,帮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 实施听力残疾人精准康复,共建共享小康社会
—— 全社会共同关注听力残疾人
—— 普及爱耳意识,延缓听力减退
——精准的听力康复,聋人的天籁福音
—— 防聋重在科普,治聋重在科学
—— 防聋先行,治聋精准
—— 防聋治聋,贵在精准
—— 关注听障儿童全面康复
—— 提高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意识,确保儿童听力健康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33-02
一、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职业素养考核的必要性
1.高等职业教育商科专业课程变革的需要。目前,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模块课程开发思想,已经成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构改革的核心,但是因商科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很难找到单一的工作岗位群与一个专业相对应,同时,立足单一岗位群的人才培养忽视了企业运营系统的整体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现断层,造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培养缺失。
通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模块课程开发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在商科专业课程重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公司业务运营为主线,站在公司运营的全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课程开发重组,即站在公司老板或经理的高度上,而非站在业务操作员的岗位上,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构建,完成课程重组开发。这既符合高职课程开发思想,也符合高职商科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商务人才的定位。在完成这种课程重构改革后,通过建立“班级+公司”的双向班级管理模式和“学生+员工”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完成基于公司运营的整体性职场模拟体验,并通过完成企业运营中的生产性教学工作任务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来掌握融于实践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业素养考核就成了必然。
2.社会对高职商科人才需求综合化趋向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商科人才的个人职业素养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综合化和全面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由单一的岗位人才培养转向熟悉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综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人才培养过程也逐渐由从课程到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向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多岗位群进行综合培养。基于上述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变化,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考核就成了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下面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现代储配职业素养培养考核为例,介绍如何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开展高职商科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二、构建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
1.基于产教一体的现代储配教学岗位设置分析。合理的生产性教学岗位设置是有效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日用百货品、五金建材和生鲜食品等配送中心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每个现代仓配物流企业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不同,但相同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却具有显著的同质性。在进行教学岗位设置前,我们首先要结合区域产业情况,通过融资租赁、引企入校、资产置换等形式与物流企业共建生产型的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然后在完成对现代储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整合之后,根据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依托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际情况,以企业现实岗位为参照,立足业务操作流程设置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所需要的一般性业务流程岗位,称为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具体包括:配送中心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仓储部、流通加工部、配送部、客户服务部、财务部等。
2.根据企业岗位规范建立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典型储配工作的任务分析,可以得出,完成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公司不同层级岗位对同一职业素养考核要求的差异,对各项要求进行归集分层,形成了由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四个维度构成的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具体的考核点与内容形式如下:(1)职业形象指标包含仪容仪态和职业礼仪两个考核点,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仪容、举止、表情、服饰、配饰情况以及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举止(称呼、介绍、握手、名片、交谈、电话等)和礼仪表现进行评价。(2)职业精神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强烈的责任感:观察学生在团队中完成自己岗位角色工作时的责任心。②敬业精神:观察学生在各项现代储配技术应用和设施设备操作训练时表现出来的敬业态度,是否能够坚持不懈的完成分配的工作。③创新意识:考察学生在储配中心规划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工作中表现出的发散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3)职业行为习惯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利用有关资源解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操作技能训练中能否利用他人的操作经验技巧,主动总结思考,形成自己的技能。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对网络、图书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③项目规划控制能力:考察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的系统思考分析能力。④自我管理和执行力:考察学生在各项学习任务中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观察学生独立完成岗位角色的工作能力及完成率。⑤工作计划性:考察学生在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⑥沟通能力:考察在产教交融学习中的课堂讨论、在完成各项现代储配经营任务中的文字表达能力、口头沟通能力、QQ等网络即时通讯交流及在线客服沟通能力。⑦总结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自我反思、总结能力,观察其是否能够进行阶段总结,主动分析个人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过程,不断完善自我从业能力的情况。(4)职业态度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从业激情:观察学生在整个产教融合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工作激情,能否保持一个饱满的学习工作状态。②遵守时间观念: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能否按时完成各项现代储配岗位学习工作任务的情况。③职业自信:观察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操作时的信心程度。④工作积极主动性: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积极的完成各项储配管理技术的学习训练。⑤团队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产教交融学习过程中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调合作能力。⑥诚实守信: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诚实待人接物,在个人学习及现代储配业务经营中能否做到诚信。
三、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实施探索
1.职业素养考核形式说明。在产教融合教学实施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配送中心总经理,由其统管全部业务运营,然后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将全班学生划分到各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每个小组独立选出一名组长(担任部门主管)。通过生产型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业务运营,完成企业现实岗位工作训练,依托岗位角色轮换、头脑风暴和合作学习等形式,以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为单位构建团队共享型学习模式,让学生获得从事储配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通过过程性考核加团队综合考核的形式完成,过程性考核侧重于从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依托职业技术技能训练过程和效果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团队综合考核以岗位群综合项目的调研、设计、分析报告及团队工作业绩为主。在考核中引入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从教师考核、公司经理考核、同事(组内其他学生)考核、学生自评等角度采用报告、演讲、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多元化绩效考核,以便于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考核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和发展功能。
2.职业素养考核实施说明。为了方便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进行考评,我们分别从配送中心总经理、部门主管和一般员工三个岗位层级开展了包括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的调研分析,从而设计了每个职业素养考核指标考核点的差异权重,实现区别考核。为了保证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我们采取教师、公司经理(小组长)、同事(组内其他学生)、员工(学生本人)自评的方式,通过每名学生在不同岗位的轮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岗位考核权重赋分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每个员工的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所含指标考核点的各项平均分值,最后求和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分值。
此外,为了激励学生,在每个产教融合学习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评选出每个岗位的“最佳员工”与“最佳团队”,并在下一次实践任务开始前给予表扬与奖励(加分);相反,对于那些参与度不够,态度消极,与人合作不融洽,技能、行为表现差的学生给予处罚(扣分)。
四、总结
本文从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四个维度,依托企业老板、部门主管和一般员工三个岗位层级,从公司运营角度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现代储配岗位职业素养考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高职商科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晓,朱建华.“公司化”工作情景模式在高校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7.
[2]何兵.高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3.
[3]沈萍萍,顾才东,等.基于3DCC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9-70.
[4]欧阳杰.绩效考核[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4:143-144.
关键词:MOOC;混合教学;自主学习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正在改变着实体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适合于当今网络化的学习潮流[1]。这种教育模式使传统的教师单纯课堂讲授知识,学生课堂单纯的接受知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以MOOC为教学形式下,教师在课下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借助于网络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并且随时与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完成教师预设的各种测试、考试等活动,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一、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给网络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同时对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在线视频学习网站平台快速发展下,MOOC得到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例如超星泛雅平台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它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教师制作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微视频、习题、学习资料以及相应的课程测试等。教师将“在线学习”、“翻转学习”与“互助学习”结合的全新教学策略与教学法,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题地位,强调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MOOC课程教学模式也有不足之处。例如MOOC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碎片”式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但是有些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和自我条件能力较差,很难独立的完成MOOC课程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面对面的教学、监督和管理学生,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受到教师的课堂纪律约束,是可以完成基本的课程的学习,这是网络教学无法替代的。考虑两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推动现代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创新,培养优秀的人才,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即“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传统教室面对面授课”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方式上,采用面授与在线相混合。将一个学期大致分为两段课时,MOOC教学课时即学生自主在线安装计划学习知识点的时间占三分之二;面授即面对面教学形式占三分之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课程知识总结、组织学习交流讨论、答疑。两种教学模式并非完全分开,比如几次课程采用MOOC形式,中间组织一次课进行面授,及时总结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
(2)学习方式上以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教师辅助形式。“有研究表明:个体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仅占10%~30%,其余70%~90%的学习活动是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授课形式进行,对学习者来说,对非正式学习活动的支持有助于个人知识的增长”。因此这要求制作学习视频、计划、要精,网络资源平台的交互性体验要好。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愿意主动去学去观看视频。
(3)测评方式上采用课程考核和MOCC学习活跃度综合评定。采用混合模式的教学方式,期末进行课程考核,总评时结合自主学习的程度,三者结合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首先课程的考核是必须的,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学习的自主学习也非常重要,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采用MOOC教学就是要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两种方式结合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测量一个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也能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质量。
三、MOOC混合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1)由于接受MOOC教学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在制作课程计划时应考虑不同的学生情况,制作课程MOOC视频时考虑适合的呈现形式,在感官上吸引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到MOOC学习中来在形式上考虑适合的视频呈现形式。
(2)除了制作课程计划和MOOC视频要详尽且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水平外,提高MOOC平台的吸引力也同样重要。如今MOOC平台种类繁多,进行MOOC教学时要选择一种平台功能稳定的,在学习中不会出来例如视频卡顿,反应迟缓等大量等待现象。学生单纯的观看视频,会造成视觉疲劳,增加MOOC平台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如今网络已经非常发达,移动网络也普及开来,可以制作MOOC平台学习APP。学生在WIFI下利用APP离线下载好MOOC视频,在业余可以自主学习。
(3)混合教学模式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出成效。对于教师而已,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形成固定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时,教师可能有例如学生学得好吗,教学效果能达到要求吗,学生自学能力行吗等疑问。对于学生而言,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喜欢以课堂集中听,课下完成作业的形式学习。混合模式学习下,学生会出现例如课下时间大量浪费、自觉性较差、自我信心差的情况,担心达不到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进行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时,应该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循序渐进的开展混合教学。
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为辅的地位,改变了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更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开展MOOC的混合模式教学是现在教学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5(1):53
[2]汪琼.MOOCs与现行高校教学融合模式举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14―15
[3]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I-15
网: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
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导疑、导思、导问、导学,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就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运用数学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等等,教师先前并无多少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一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一,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数学教学将着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所以,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总之,只有落实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创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转贴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职的课程改革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其中微观问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瓶颈,基础教学明显滞后。这种做法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普通高中的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此中职“体育课程与专业设置的融合”成为新的课题,依据职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设计课程,安排教学。在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性的基本活动能力、操作能力、防治职业性劳损能力和选择最佳操作方法的能力,在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人才上下功夫。
二、按学年(2008—2009年)形成的阶段性实践总结
1.实践内容
(1)融合职业性的基本活动能力。普通学校体育教材中,十分强调发展学生走、跑、投、攀登、爬越、支撑、推、拉、举、搬、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这对中职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结合职业性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将教材变通一下,既遵循原教材中的动作规定,又移植生产劳动中的典型动作,更有利发展职业性的基本活动能力。例如结合汽驾修理专业的特点,围绕发展学生走、跑、推、拉、举、搬、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
(2)融合职业性的操作能力。为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中职体育教学必须重视专业生产的操作训练。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动作同体育锻炼中具有操作要素的动作高度相关。选择操作中的灵敏性、力量性、协调性、准确性、耐久性等素质练习,有利发展职业性的操作能力。如依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创编手指运动操,依据财会专业珠算演练特点创编手眼协同操作的练习。
(3)融合防治职业性劳损的健身能力。单一生产劳动,身体会产生职业性劳损。有的久站、久坐、久蹲,有的手、脚、腰或眼的工作强度、密度过大。有的久在潮湿、寒冷或闷热条件下工作。因此,发展防治职业性劳损的健身能力,既可以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又可以振奋精神,提高工效。如计算机、财会、美术、缝纫、烹饪都属于久站、久坐的专业,手、脚、腰或眼的工作强度、密度过大等特点教学中增加了脊柱保健操、武术健身操、生产操、五禽戏。
(4)融合选择最佳操作方法的能力。同一生产过程,往往可以采取许多操作办法,但比较起来总有最好的方法。职业性的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选择既快速又准确,既省力又确保质量的操作方法。
2.说明
中职教育中体育课程与专业设置的融合,不是简单地用职业性体能替代体育教学,而是在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全面发展身体和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遵循体育课程、体育运动规律,将专业技能中的典型动作,经过加工、改造,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来。其操作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职业思想教育因素及职业技能提高空间。
3.结论
(1)“体育课程与专业设置的融合”教研课题,对提高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教研、教改大方向,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学生专业素质有一定积极作用。
(2)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专业设置的融合”的认识程度很高,积极配合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对体育课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3)教学实践中融合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个别内容有牵强附会现象,让学生感觉到活动起来不舒服。
(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多样化,缺乏科学性。
(5)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显著,专业体能的发展不明显。
4.应该注意的几点
(1)安全第一。安全操作、文明生产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
(2)创编的练习要体现健身性、职业性、趣味性、科学性,要专业对口。
(3)仍以基础学科统编教材为主,职业性的专业技能练习只能作为体育课的部分内容。
(4)要突出“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基本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