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6-19 16:14:34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思政教学 理论课 教学体系 实践 转换

一、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就必然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必须注意其科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差异性,从而没能合理有效的构建一个完善实效的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是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而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载体。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主要矛盾,即“教材的滞后性与教学的前瞻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也是不断更新,教材中的某些理论其自身可能是完善的,但是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未必会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夯实思政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问题实施教学,从而在正确理解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二、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提出要改革“注入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再次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一个教师讲授同一个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某大学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讲授中国革命史专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国”,采取的是结论在前,先入为主。学生课堂表现大多为消极、漫不经心。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该教师在另一个课堂上,将标题改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于题目新鲜,学生们按照该教师构建好的思路,聚精会神的听完了全部内容。不难看出,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理论,分别在注入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差异下,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次合理的教学不在于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或者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以何种方式拓宽了学生多少思路。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们的应变性与教育针对性,也符合了当代高校学生们的进取性与求知性。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扔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体系的研究投入足够的准备与设计,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灵活的结合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有效消除当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魅力与渗透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化与运用性的教学环节,要求以当代社会为题材,结合自身在社会中的见闻与所思,以学生自觉能动参与为主要途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它不仅是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必要补充,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的。使当代高校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运用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把握与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的要求,通过紧密联系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自身的、他人的种种实际,实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合理范围内带领组织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参观思想教育基地等,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理性鉴别能力,对社会现象以及涉及大学生自身前途、就业等问题能够客观认识,理性面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延展上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手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与思维。

四、打造优秀的思政教学团队

造优示范,集中研讨,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范围。清华大学于“05方案”纪念会上正式公开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院领导多次听课,与教师沟通商议,然后选出优秀教师的精彩示范发言,供其他教师品评,互相取长补短,汲取教学经验。这种模式打开了思政教育者们的思维,集思广益,从而为教学体系的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加强教学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专题教学工作组。由院方引导和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教学组,从而使思政教学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与视野宽度。保证从个体教师影响到团队,再从团队反馈回到普遍思政教育者,能够联系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在思政工作上有质的飞跃,形成一个稳定增益的教育闭环,从而抵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正式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新高度。

第2篇

关键词: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

高校艺术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高校来说,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政治理论素养。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在个人行为上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差异性较大,由于专业学习等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欠缺,他们热衷于自我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更具有独立意识。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源于从小就喜爱艺术并开始专业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这就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修养较低的状况。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现状

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性不突出。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文化知识教育的同事,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对艺术生授课中,却没有为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位艺术生授课时,仍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个教案,一个教法,无法满足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忽略对艺术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艺术类学生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他们情感细腻、敏感、丰富而冲动,稳定性差,自控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有一些学生政治追求不高,不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三、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投影仪和音响为主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一般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艺术生活泼、爱动、感性、纯真的特点,开展与艺术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和艺术隔离,教师应该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我好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作为提高艺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5]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施是培养艺术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独特的特点,采用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把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5).

[2]徐颖.高职院校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4,(6).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第3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关键词: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Key words: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integrate in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78-02

0 引言

时事政策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政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引入时事政策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同时通过引入时事政策还可以弥补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滞后性问题,因此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下的必然选择,而促进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要手段就是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对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1 时事政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1.1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联系较强的学科,因此思政课程改革要体现社会时效性,时事政策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集中反映,时事政策将社会最新的新闻传播给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时事政策内容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提高思政课程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而通过思政课程与时事政策的结合可以提高对时事政策内容的认同感。

1.2 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充满朝气的年龄,他们思想活跃,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开始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最新时事,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对社会中发生的最新新闻还没有全面的分析能力,而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以及政策的认识,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制度,通过对时事政策的了解与讨论,增强学生对于时事的认知。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有些学生是在高考中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于学习和生活失去激情,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表现淡薄,因此通过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3 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意识,养成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需要加强对于时事政策的宣传与讲解,通过时事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的贡献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通过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而且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中都引入了时事政策,但是由于时事政策具有新颖性以及速变性,同时又具有广泛性,每个行业领域出现的时事政策因为行业不同,学生对于它的了解意愿不同,但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引入时事政策时没有特定的选择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不同行业的学生由于需求不同,他们对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种类不同,根据我们在几所院校的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并没有真正按专业选择时事内容,而是通常采取较多的国际和国内政治内容及发生的大事,更多地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由于时事政策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主要依据的就是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理解,教师教学的依据主要是依靠多媒体讲授,尤其在高职院校,由于时事政策属于思政方面,其教学手段单一现象比较明显,教师在讲解时事政策时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形式,好像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一样,播报时事,没有更多的讲解与评论,更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且教师在引入时事政策时通常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老师录好的或者下载的影像、图文形式在学生中展示,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侧重于对时事政策的认识,往往忽视其内在本质的分析;时事政策的及时性要求高职院校要投入广泛的网络信息工具,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他们不能更好地借助网络工具,使得时事政策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2.3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缺失实践环节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环节,因为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结合时事政策促进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政课中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一般只在教室内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学习,而对于时事政策的社会实践性锻炼方面的能力缺失。实践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相关问题的认同,不利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整合。

3 完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

方法

3.1 运用情境教学法,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刺激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时事政治内容和重大热点问题,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创新动机。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进行导学、导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学生求知的教学目标。

3.2 运用自主探究法,探求时事政策与思政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自主探究法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通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并且将时事政策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自主探究法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课前集中学习。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开始就讲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集中学习与观看最新时事政策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教师要确定具体的学生负责收集最新的有助于学生思想进步的时事政策及相关热点问题,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党政部门的报刊、电视等;其次建立日常坚持制度,联合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在思政课教学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内容。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评价制度。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因此通过学生对于时事政策的学习与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时事政策的认知程度,促进他们对时事政策本质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并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经过试行之后,逐步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并辅助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3 积极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集文字与音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用更直观、更鲜活的形象感染学生,使时事政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逐渐能做到多听、多看、多读、多记、多想、多练。“多听”与“多看”,每天晚上7点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多读”,要求学生多读《半月谈》、《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报刊杂志;“多记”,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时事政治材料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记下来,国内又分为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练”,就是利用好学生会等组织开展相应的演讲及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家对我国时事政策的深入理解。

3.4 专题式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时事政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目的的专题讲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可以多元化采取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专题研探的方式,以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焦点,在强化自身政治素质,增强理论认知的同时,又可以深入浅出,将正确的理解和学生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5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教师在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课理论加大对时事政策的理解与认知,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所以,教师应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教材的知识就是源于生活,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规划实践教学,并争取学院的支持,设立校内及校外两类实践基地,并应有具体的时事政策内容引导下的实践课题,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有利于将“平面”的教材立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活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已有很多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但教学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学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必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改善创新,多关注社会变化及学生的想法,注意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效果,有力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成长、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入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境地,切实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维探析[J].科教导刊,2013(4).

[2]管剑,徐建南,蔡潇.改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法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

[3]蔡建红,何静丽,胡文敏.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05).

[4]罗云.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10).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教师也越来越不好当。加之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高校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感到要适应这样的挑战,我们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必须更新,而首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因为只有积极有效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我们一味地只是沿用原有的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目前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老化,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 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够。现在都认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创新意识从哪里来?首先从问题中来。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教师。

(3)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地存在着一本教材,一份讲稿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局限教材过多,训练思维过少,大量查阅、广泛涉猎过少。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一种“方法”。有了切实可行并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结合。既然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更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应灵活采用互动式、演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即变原来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我说你听”,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应实行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即我―你关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实际上这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所以,我一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随时可以提问,从而形成了一种轻松活跃的上课氛围,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获得了最佳教学效果。

(二)演示式教学方法

演示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表现主要是改变单一的口传手写为多媒体展现。多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包含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针对性的电影录像等资料的综合使用。加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只凭教师讲解即只凭听觉通道,学生很难掌握。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我就善于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精心选材,自制课件,穿插影像,从而提高了视觉效果,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辩证地、理解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介绍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着把一些具有探究性、综合性的专题交给学生自己讲。也许一开始学生不会考虑得很全面或者很到位,更有甚者会没有什么收获,但是由于学生参与组织了教学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学会了思考,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进而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久而久之一种创新型思维就在头脑中形成了。

三、对新、旧教学方法的认识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保守的、落后的,应同诛共讨,与其分道扬镳,而代之以新方法。这种裁决实际是不公正的。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弊端: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可是它也必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筛选淘汰,长时间被人们验证了的东西。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离不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新的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产生的,是积极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但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它和传统的旧方法仍有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一面。因此,我们对每种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全面、客观的分析,深入研究,总结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第5篇

“置换”是数学学科的概念,与这个概念相关的“置换法”是工业生产上,用加入电位序较高的金属,析出水溶液中电位序较低的金属离子的金属提炼方法。我们借用它寓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着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课堂教学向来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一门课的的课堂教学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聪明的人总是改变方法却从不修改目标,不聪明的人总是改变目标却从不修改方法。成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双边协同活动的结果。现实的场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相对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却经常处在单方面活动的困窘中。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的沟通、撞击、交流和提高的过程。教材、课堂、语言、文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中介。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进入了教材,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进课堂”,就是通过教师的缜密组织把学生带入教学过程,这是下一步“进头脑”的关键环节。素质置换教学法由对教师和学生,或教与学两方面的具体规则构成。探讨这一方法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有六条规则:1.粗略了解教材体系内容,发现难点问题,准备提问提纲。教师在组织每一章教学之前,必须全面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及其与各章之间的联系。依据该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简明扼要地阐释本章的基本问题和逻辑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学生对本章内容现有的认识程度,确定疑点、难点。对集中上来的问题加以整理,有选择地按其内在联系排序,回到课堂,以自荐的方式由学生分别认取一题,独立思考,质疑问题。2.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己规划出论理要点。要求W生以所选的问题作为书面作业,在教师统一组织下,调查搜集选材,观看有关教学片等,写出发言提要,初评分档,再由教师做统筹安排,对每个选题进行典型讲述,展开交流。3.学生自己根据思考发言的习惯,选择陈诉自己观点的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事先设计好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可以一人演讲,也可多人配合;可在学生座位上直抒己见,也可登上讲台具体演示;可以单凭口述,也可借助教具。教师则要做好主持协调的工作。4.学生自己谋求解疑答惑的腹案。这是本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每一个提纲发表习作的学生都要有所准备,对同学即兴提出的各种置疑进行说理的解释和答辩,最后由教师接着作答。鼓励勤于思考,敢于说话的学生,借助课堂教学条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经受锻炼。5.小结、要求学生讲完自己的论题后,一定要认真听取同学和教师的讲评,做好小结工作。明确自己所阐述的道理,哪些是应当肯定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或更正的,写出心得体会。6.以提高能力为导向完成素质置换。本教学法面对全体学生。已完成了从认题到小结各环节工作的学生,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这部分学生还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继续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协助其他同学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同时,使自己得到再提高通过这一过程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和印象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思想,提出问题,阐明观点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归纳起来是以下六条:1.客观看待时下高职学生的生源实际。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实际决定了,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多下功夫。这是给教师们提出的一道难题,这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不能回避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讲清实际问题,学生们就欢迎,反之,就听不进去。他们的知识面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必须切合实际讲授政治理论课而不是空谈。3.正面积极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影响因子。同一课堂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中,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和表现看,总可以分出哪些是积极的、居中的和较差的几种情况。两个少数,一个多数。积极的这个少数是学生中在本教学法的引导下最先进人角色的部分。由于他们的默契配合,课堂上很快就会活跃起来。教师要通过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去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一个很中重要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不断扩大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对经常游离于教学以外的少数学生,尤须倾注更多的关怀,以诚相待,找准切人点,促使他们同大家一道活动,提高素质,增长才干。4.答疑解惑,课后随访要及时适时。在课堂上,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和耐力是有限的。从教师方面说,一味地只顾自己讲,不给学生施展能力的机会,无异于把学生推出教学过程。这样做,教师以为自己是尽心尽力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教师在每讲新课时,都应围绕所讲内容的主题,帮助学生扫清思想上的障碍,鼓励学生,讲清道理,明辨是非。5.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这种教学法丝毫不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工作及其作用。它所强调的是这种灌输必须以悉心疏导为先,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条件下进行。而决不是从上课铃响开始一直“灌”到听见下课铃声为止。他们有能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正常进行工作。抓住一切时机,理直气壮地不屈不挠地传播马克思主义。6.注意发挥示范作用,人格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他们所教给学生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鲜明地表现出来。学生要通过教师的行为,看讲马克思主的人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要求学生的,自己首先就要努力去做。而且要做到做好。否则,课上讲一套 ,课下做一套 ,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而产生或加深对马思主义的误解 ,以至败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声誉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体会是如何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论的原则,是一个犯难的问题。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中心内容就是要下苦功夫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只有这个理论才是当代中国最精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坚持按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要求组织教学,就能说服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只有严格按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要求组织教学,才能深入贯彻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思想精神,进一步解决体系概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素质置换教学法所言只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的一种有益的积极地尝试。是体现教师、学生双向创造过程的活的方法而已。它是探索但不拘泥于现成的模式,集中焦点在素质上、能力上实现教与学的置换,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置换教学法所贯彻的教育思想、具体措施符合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第6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是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课程体系,无论是课时还是学分均占比较大,长期以来始终是高校面向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三观”,能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突出贡献。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亦是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本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改革发展,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衍生一些新问题,而教学方法始终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展开深度研究,构建新型教学方法体系,不断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着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全面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由王仕民等所著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一书,2021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十三章。第一章介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简史,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并进行研究的系统化概述。第二章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概述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及知识借鉴。第三章介绍中国古代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系统化概述中国古代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发展史、典型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第四章研究西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包含西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历史前沿、具体方法及特点等内容,为后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第五章着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方法,研究理论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类型和本质特征。第六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包括实践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制度化、类型以及具体实施要求。第七章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必要性、理论基础、特征及核心要素,并分析案例教学方法实施存在问题,探索案例教学法实践路径。第八章结合网络时展形势,概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方法的内涵、特点、具体方式,分析网络教学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第九章研究慕课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简要介绍慕课的起源与发展沿革、慕课与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和微课的异同,深度解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第十章介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测评方法,主要包括教学效果测评的必要性、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与原则、具体指标和方法与优化策略。第十一章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构形态和具体提高途径与方法,为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保障。第十二章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趋势,结合新时展背景,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分析教学方法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因素、时代向度,预测教学方法未来发展走向。第十三章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作者深人广东高校调研,并提出改革路径。该书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结合该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高校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案例.应突出案例导向性、政治性、典型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人案例分析与探讨.替代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依托案例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践。首先,案例选择突出政治性,始终将政治性摆在第一位,保证案例中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在案例分析与探讨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案例中还应包含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讲解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其次,案例选择突出典型性。教师在选择案例过程中,需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选择与理论知识关联最密切案例,避免案例与理论相互脱离致使难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效应。所选取典型案例不能过于深奥难懂,否则会加大学生理论学习难度,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依托典型性案例分析,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共性思想问题,提高案例教学法针对性。最后,案例选择突出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身边案例开展教学,选用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的理论内涵.增强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探讨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与交流互动中增强理论课教学成效。第二,慕课教学法。慕课是现代网络技术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产物,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深受大学生喜爱和认可。对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时,应加强慕课的本土化建设和应用,充分发挥慕课教育优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体系。其一,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系统化梳理思政理论课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提炼与概括,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脉络。同时,正确认知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切人点及运用范畴,在突出慕课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打造定制化、个性化的思政理论课堂。其二,将慕课融人课堂教学时,需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前上传慕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进行知识点总结与提炼,并促进学生小组交流探讨,最后针对慕课教学进行总结评价。依托慕课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其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发挥慕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其三,加强精品慕课建设。慕课制作质量直接决定应用效果,所以思政教师应重视慕课制作,加强学习与借鉴,提高慕课制作与应用能力。

虽然教师可以引人慕课平台中的精品课程,但教师自主制作的慕课与大学生实际情况更为契合,有助于体现慕课教育的针对性。其四,建设慕课教学平台,借助该平台课前上传慕课视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可及时与教师交流、与同学探讨,便于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结合理论课堂引人慕课教育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慕课应用流程,更好地发挥慕课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第三,网络教学法。伴随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网络媒体平台中传播正能量,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二渠道。网络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至关重要,应以网络媒体平台为依托,积极运用网络教学方法.提升思政理论课育人成效。一方面,积极发挥思政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考察其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契合性,以满足理论课教学需要为主,保证理论课教学成效。不同媒体技术手段的特性和教育功能具有显著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技术手段的功能与特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继而针对性地选择应用信息技术。与此同时?积极为信息技术运用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与步骤,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及多媒体,以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形式呈现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化学习方面的作用。以往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大多呈现理论知识、测试学习成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监管不足,导致许多学生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加大理论课教学难度。对此,应积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汇总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等信息,通过统计分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高效化学习。第四,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路径。对此,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通。首先,构建实践教学长效保障机制。由于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复杂性,应制定完善制度体系,并将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保障和依据,确保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活动顺利落实。其次,组织丰富多样实践活动。教师可借助当地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教学方法创新应用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在校园内组织红色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此外,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以多样化实践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深刻感悟理论知识内涵,促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遵循理论结合实践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促进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作者:王贤昀

第7篇

关键词: 校企一体化 高职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一体化是产业发展、市场机制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产物,它能够解决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代表我国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校企一体化的背景下,积极让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析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考招生数量逐年提高。由于本科院校的持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就被迫朝向了整体基础文化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与积极性上与本科生有较大的差距,对于相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此外,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公修课、思政课重视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好。首先,由于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上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其次,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过多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而且一些思政课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比较单一,只是一味地进行传统型的理论灌输,缺乏感染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校企一体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更高要求。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它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一线专业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带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但是根据现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沿袭的是普通高校思政教学的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没有与高职生的现状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不高。所以,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进一步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不得不面临的课题。

首先,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高职教育的特点,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很难与自身联系,进而就无法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思政课理论逻辑性较强,但相对高职生本身而言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高职生本身的特点,过于注重思政教学的共性而忽视特殊性;三是思政教学内容与高职生专业课教学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与专业课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

其次,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过于追求知识的简单传输,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方法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教授的方法单一,主要采取的是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一言堂、满堂灌”是常见的讲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与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讲授效果差。

三、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1.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和熟悉学生专业的需求,在校企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职思想教学内容要结合企业岗位职业要求,紧密围绕学生专业和岗位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思政课教学中添加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纪律等企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精神、规章制度、行业准则等内容有效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职业人意识”。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设置学生实践课程,如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对职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积极组织学生组建社团,依托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锻炼提高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3.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理论实践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实践环节模块,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时间任务、目标和考核标准,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素质与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讨论教学、情景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灵活运用,积极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倾听者,达到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哲,陈占安.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第8篇

关键词 中国 越南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面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着友好的历史。革新开放以来,越南高校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 中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比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要仿照苏联做法,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1985年,我国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等。由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效果不理想,1998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到2005年,为了扭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下降局面,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05改革方案”。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按照“05课改方案”中规定的“4+1”的课程体系开设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

革新开放前,越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模仿苏联的方法,开设有马列主义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越南共产党历史。革新开放以后,越南教育法规定,越南教育的性质是“带有人民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的以马列主义与胡志明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教育”。2002年,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出台了关于提高高等学校马列主义教育质量若干办法的494号决定。如今,越南高校开设有马列主义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历史、胡志明思想。

中国与越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都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过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都体现着两国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但是,由于中越两国国情不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不同,两国之间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也存在着差异。

首先,与越南高校相比,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中国 高校“05课改方案”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进而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能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在此方面,越南仍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设置为独立课程。

其次,与中国高校相比,在越南高校马列主义教育中更偏重列宁教育,并且在全国大力宣传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教育。越南国家领导人多次言论中都提倡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书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等几乎没有谈及。

再次,由于国情的不同,中越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把握有所差异。中国高校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就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与此同时,越南高校的胡志明思想课程也是越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色。

最后,与越南高校相比,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涉及方面更为广泛。中国高校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内容涉及道德,法律以及国内国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提高。而越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尚未开设上述课程。

2 中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整体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效果。我国从建国之处就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也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006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签发了第24号部长令,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这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步入更加合理规范的时代。教育部还评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成果,表彰全国优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全国首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协会于2005年1月在复旦成立。上述一系列的做法都体现了我们党中央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越南教育与培训部,中央科教部和中央文化思想联络部联合举办全国马列主义课教师专题培训班。在这个专题培训班里,教师们不仅可以进行着教学经验的交流,还可以对思政教材提出意见和建议。越南教育部不但广泛收集各个高校对思政教材的意见和建议,还设立多项专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题。越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待遇也比一般教师的高。例如,在越南国民经济大学中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量是普通教师的三分之一,而岗位津贴则高出普通教师54%。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待遇高于普通专业,因而越南高校存在着教师争当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现象。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越南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两国从教育部到高校都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考虑。两国都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能够更好地同时代结合,更加科学地传授知识。当然,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越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待遇比本国高校的其他教师更好。

3 中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比较

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普遍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势,其中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辅助教学的仪器设备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也被称为是“班级上课制”。这与个别教学相对应,就是讲相同年级的班级或者是相同专业的学生,编程一定人数的班级,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传授教学大纲的内容。如今在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除了单纯讲解课本知识以外,也会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程的教案、幻灯片,更加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教师们也会播放相关题材的电影、资料片与同学们分享,让学生们在观影的同时对思想教育理论课产生兴趣,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教师们还会组织课堂讨论,使得师生之间互动起来,随时解答学生们在课堂产生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中来。我国高校还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雷锋月”活动,瞻仰烈士陵园等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对课堂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应用和检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考试方式上,中国高校以笔试和撰写课程论文为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中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课程。

2002年,越南教育与培训部颁发了关于提高高等院校体系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质量若干办法的决定,要求各高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开展关于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教学方法革新运动。教育与培训部要求各高校集中力量将传统被动的师生教学关系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师生教学关系,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越南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当中,通过播放电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于越南部分高等院校面对教学资金的匮乏,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缺失及使用的种种困难,越南部分高校更多采取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扮演与专题研究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自我领悟。在考试方式上,越南笔试、口试、综合测试为主。

在高校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上,中越两国都十分重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方式推进本国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经济等原因,越南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实践过程要比中国落后。但从课堂讨论,考试方式来看,中越的教学方法相差无几。

参考文献

[1] 赵康太,李德芳.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效应;高校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即无论是思政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担负起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职责。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单一的、传统的主渠道育人方式向“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方式转化。按照“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要求,把所有学科和课程都纳入课程思政体系,使各学科各门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把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两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政课,而是拓展至整体的所有课程,使各学科都能真正投入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中,体现育人的价值。二是融合性。课程思政本身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必须与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结合,才能体现价值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三是潜隐性。课程思政实施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各门课程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非同属一个概念范畴。思政课程是指一门或者一类具体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所主张建立的课程体系,乃是各门类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思政课程发挥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他所有课程则注重在培养人的专业素质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涵养人心、培育人格。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不存在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因此要避免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当相辅相成,在互通中“传道”,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作用和服务于育人的目标。

二、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的系统性、纲领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纲领,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只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多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着社会利益分化、思想观念交锋、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挑战,这既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和易变性,受外界的影响大,容易摇摆不定。尽管当今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较好,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践行能力弱,且缺少内省的精神。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促进学生明理力行。

(三)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无教学的教育”,即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尽管功能各有不同,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既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入挖掘并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3]高校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育人目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其一,专业课教学在课时上有优势。专业课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时间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弥补了“思政课程”在课时上的“不足”。因而专业课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其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一般而言,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视为日后步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学习热情相对高涨。其三,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科学力量。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通过较为隐蔽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其四,从目前高校教师的构成来看,其他专业课教师无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1.认识上认为不需要。一些专业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思政课程和学工部门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思政课、党课和相关讲座已经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占用了大量本应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专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没有空闲的时间和空间让位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专业老师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务空”,不如专业教育实在、具体,至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完全没有必要。2.行为上不知怎么办。一些专业课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愿意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囿于专业教师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的具体内容、融入形式等方面存在困惑。在融入内容方面,一些专业教师认为,专业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思政教育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改造,很难做到有效、自然地融合。在融入形式方面,一些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具体环节,切入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最能引发学生共鸣、最能产生最佳育人效果等问题,都不得要领、无法把握。他们认为,如果把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内化于学生内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实际教学中“两张皮”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自成一体,面临着“孤岛”困境,一些专业教师根深蒂固地认为“我教我的专业课,你教你的思政课”,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关起门来上课,几个思政专职教师承担了大学生德育的所有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两者工作职责的简单区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无法有效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错位与偏差。而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思政教育过于集中于思政课的瓶颈,破解思政理论课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缓解思政课程“孤岛化”的现实困境,使思政工作真正浸润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中,往往把教学和科研视为重要指标,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付出与成果难以量化,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中无法彰显,这导致高校教师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认同

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代高等教育有具体专业之分,但是每门课程都有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每个专业背后都渗透着价值观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文化内涵与意志品质,提高其政治素养,并非只依靠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必须依托高校开设的多门课程,只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发挥协同与共进的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双重性,认识到教师既是知识真理的传授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既是学术导师又是成长良师。专业教师要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广大教师既要共同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必须明确的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我们只是提倡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并不是以思政教育去冲淡专业教育的功能,当然不能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

(二)构建教学内容交叉渗透的教学体系

1.找准切入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精神重塑与价值启蒙功能,可以挖掘相当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已成为大学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弘扬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意识的养成;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的培养;机械工程学科注重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技艺”。所有自然科学课程都要向大学生传递科学精神与理性意识的价值取向。总之,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期望和发展需要,找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融入到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尽量避免单调生硬地说教,努力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最大化。思政工作就像“盐”,要溶进专业教育的“汤”,只有“汤”美味可口,学生才能真正受用,育人功效才能实现。2.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一是问题教学法。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解答学生思想的困惑,在知识传授中传递正能量。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生经常会质疑“中国的法律到底管用吗”“法治和人治哪个靠得住”“司法能够实现正义与公平吗”“公民的人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吗”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真正关心、思考、困惑的现实问题入手,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要求他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实现法治中国的坚定践行者。二是案例教学法。要通过案例教学,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热点案例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认真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把明德惟馨、崇德修身的要求融入教学当中,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成效。三是互动教学法。要充分利用现场问答、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把知识、真理、精神、思想、价值纳入到互动教学当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

(三)健全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

第10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民族教育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包涵的关系。从结构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民族教育的有效载体;从互动上讲,民族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民族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民族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如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意识教育等。今天在一些民族高校,民族教育还通过各种专门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来承担其载体。但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时间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使我国在民族教育方面单纯依靠民族高校开展统一的民族教育课程并不能实现有效覆盖,其他汉族大学生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民族教育。在非民族高校中,设置民族教育的理论课程往往是一些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仅仅是一部分,较少学生能学习到系统的民族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高校学生民族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无论在民族高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能有效扩大民族教育的覆盖面,同时多角度阐述民族教育问题,提高民族教育的有效性。第二,民族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的内容。民族教育中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经过长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坚持、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现已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并在形式上、方法上呈现多样化。这些民族地区的学生除了在小学阶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课外,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遍开设必修课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其他的普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量的有关于民族教育内容,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丰富,也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二、高校思政课中民族教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民族教育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的好坏已经关系到我国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体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重大意义,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针对学生的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民族教育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如从1994年起,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增加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念,增强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4]。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理论教育安排也比较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一些非民族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中,民族教育的内容却是非常分散地散落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

(二)缺乏差异性民族教育课程设置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省份、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一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观点,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5]。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设置仍然缺乏差异性。虽然我们从宏观上注意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民族教育内容设置与其他地区民族教育内容设置的区别,但是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强,许多非民族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求学,也有越来越多的汉族学生到一些民族院校求学,这就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根据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差异性来有效开展相应的课程设置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缺乏多样化的民族教育方式当前为了满足各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教育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必修课程来加强当前高校民族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就成为一项好的选择。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主阵地优势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缺乏吸引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在突出和统一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功效自不用言说,但是在实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乏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非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缺乏高屋建瓴式的系统安排,对民族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校园范围内难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外结合,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三、促进高校民族教育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动民族教育在大学中的有效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更加注重民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教育不仅针对民族高校,也应针对普通高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形成民族史观、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其次,更加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理论的衔接性。民族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在小学、中学阶段都应该有相关的民族教育内容,并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使民族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并相互衔接的体系。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内容要更具有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每门课关于民族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适当介绍民族团结革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人民团结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历史;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将民族政策部分扩展细化;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可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问题。

(二)在高校思政课中设置差异化的民族教育课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特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是我们制定民族教育有关方针、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6],也是少数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中关于民族教育问题设置的重要依据。其次,在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设置合理的民族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内容往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但是对民族团结的必要性、民族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在一些汉族和民族学生混合的院校,也缺乏针对不同民族学生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后,除了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外,还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分类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从他们进校伊始,就明白国家概念,民族概念。

(三)继续巩固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作用,民族教育并不是通过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才能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是各民族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理论和知识的有效渠道。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完善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的加入,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建设也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的要实现好,离不开其他教学途径,如民族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民族教育基地建设的形式,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四)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标,一些高校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重点开展了民族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仍然习惯于单向灌输、口号式的简单做法,我们应该代之以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说服教育、引导渗透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把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与民族教育紧密结合,纷纷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不能仅仅片面的谈到民族教育的时候就是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其次,在教育方法上,除了课堂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感染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把民族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化到各项活动中去。最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确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价值,促进大学生在增长民族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德知并进、全面发展。

第11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本身等诸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适时调整和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适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外部大环境的需要。

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文化多元化发展已经不可逆转,这为各种不良价值观、思想意识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这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传播的主流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今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思潮易于产生兴趣,并且缺乏对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判断、应对能力,思想价值观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主要承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必须要适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判断、识别能力,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二)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注重行政教育、思想意识教育到注重思想意识教育、法制教育、德育、人文教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并重,思政教育目标也从以往重视社会目的到社会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因此随着高校思政目标和内容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要发生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有宣传讲授法、榜样教育、实践教育等方法,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不可轻言放弃,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境、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继续固守原有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有效满足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实需要,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大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实现途径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开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从课堂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等。

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授课依然是当前及今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必须首先立足于思政课堂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模式等,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入手,如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授,搞“满堂灌”的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措施,其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不能仅仅放在口头上或者流于形式,其应建立在师生之间共同的内在的共识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其背后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重新认识、淡化师生角色限制的心理认同,建立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的课堂改革才能真正有效。

(二)多种途径开展思政教育课内外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上,相反,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跨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要让大学生和社会亲密接触,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今后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及学校应为学生努力开拓更多的思政课外实践机会,将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与实践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等群体中从事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要让他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实践所学,努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能力。

(三)不断推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效的思政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应该说,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教育、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其必定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高校在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应更多地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加强校风建设、环境建设及有关的设施建设等措施,努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普及中,努力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得大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自觉提高自我思政水平。

三、总结

第12篇

作者:王 小 元 朱湘虹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2006年秋,思想政治课新体系即将全面实施,本文从恢复思想政治课教学机构行政独立、合理配置思想政治课教师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业务素质和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等方面,提出几点保障。

关 键 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 师资队伍建设 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大学生因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而导致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增加,社会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并且影响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几十年以来,高校从帮助大学生战胜各种社会挑战,取得事业成功,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依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求,始终如一坚持贯彻中央的精神,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与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从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这一目的出发,提出四点保障。

一、体制保障——恢复思想政治课教学机构行政独立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任何学科相比,它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本质上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必须是独立的行政建制,而不应该从属于任何一个其它教学部门,这种建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好思想政治课的各项教学工作。

1、历史上长期是行政独立的部门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在中国95%以上的高校都有独立的建制,名称有马列部、思政部、“两课”部、马列思政部,还有的叫社会科学部等,这些部门在本科院校是处级单位,在专科学校是副处级单位。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名义下,高校对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进行了各种整合,80%以上的高校已逐步取消了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的独立行政建制,将它与相关专业系合并,组成学院或者系,因此,它已经从属于学院或者系之下,名称变成了思政教研室或者社科系,已经没有行政级别了,都是由学院或者系的领导分管,思想政治课教师没有自己真正的“家”。

2、新的形势需要恢复其行政独立

取消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的行政独立不是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要求,而且,教育部门的每次检查和评估都“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必须行政独立。但是,由于主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主观上对这种做法存在容忍的心理,客观上也就纵容了高校的这种做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集中力量来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工作,容易出现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种资源去支持其它专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的发展,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新体系即将实施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恢复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的行政独立建制,给它们更大的自,在各个方面给予有效的倾斜,确保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能够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

二、机制保障——合理配置思想政治课教师资源

目前,中国有1000所左右的公办高校,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类型,除了综合型院校外,还有理工、财政金融、医学、邮电、水利、农业、林业、政法和军事等专门性院校。一般来说,综合型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普遍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师资队伍状况比较好;专门性院校则由于各种原因,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现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资无法合理配置。

1、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引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门人才

有些学校的领导往往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非常简单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胜任,所以不需要很多专职教师。其实,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并非任何教师都能胜任,它尤其需要专门人才。只有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用言简意赅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迫切的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制度化机制,引导部分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取得最大效果,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制度化的机制,适当聘请兼职教授、硕导和博导等各层次的兼职教师充实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

(1)建立严格的兼职教师准入制。

(2)建立专兼职教师定期见面机制。

3、依据实际需要,鼓励教师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自由流动

由于各高校在师资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建议高校师资部门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出发,鼓励教师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自由流动。

(1)师资短缺的高校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外聘机制,鼓励校外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师参与本校的教学活动。

(2)师资“过剩”的高校则可以将教师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有偿分开,鼓励他们外出“兼职”,甚至可以与师资短缺却又不愿意增加编制的高校签定“租借”合同,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促进高校之间思想政治课师资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

三、质量保障——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是双向的,需要双方不断地沟通和交流,才能见效。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而且还要掌握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高校教师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 高校师资部门要定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进行培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帮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认识问题,将思想问题的防和治紧密结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的实效性。2006年秋,新的体系将全面实行,新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综合性,它打通了各门课程的天然联系,进行了有机综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该综合掌握和运用各门课程的有机联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高校师资部门应给予各种支持,特别是财政支持,确保教师能够定期参加培训,参与各级思想政治理论的学术会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和参观,甚至出国考察和参观,让教师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类国家都有感性和理性认识。

2、教师应该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大学生的心理,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主要体现在数量的丰富性和质量的先进性两方面。

(1)教师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开展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如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在课堂开展专题演讲、组织异性同学相互交流等,为了考察同学的法律常识,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其与法律的冲突。通过教学实践,既可以积累教学经验,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www.lunwenwang.com

(2)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第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但第二课堂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立体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①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咨询中心和网络辅导中心等教学辅助机构,举办讲座、论坛和沙龙等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通过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和共同研讨等形式,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要合理运用语言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是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宛如使人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② 语言艺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和咨询活动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加强语言艺术修养的功底,做到用精炼的语言来说明理论,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实,用委婉的语言来开导学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鼓励学生,用发自内心的语言打动学生,有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有巧妙的语言来化解师生之间的不和谐。

四、精神保障——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

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像普通教师一样,让大学生明白道理,而且要使有思想认识障碍的同学抛弃错误认识,形成正确认识,教师有更多耐心、爱心和热心,不怕麻烦,不怕反复,总而言之,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端正两个认识: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高校教师是目前比较有吸引力的职业,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虽然不可能像工科、经济和法学等教师一样,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获得额外收入,但是,他们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稳定的收入,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职业。但是,它不是纯粹的谋生手段,因为它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收入,而且,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和寄托,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职业,而且是伟大的事业,是衡量自己人生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不应该将它看作是一种职业,而应该将它看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国家大事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做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个人的小事,也不是个人的大事。因为个人的大事或者小事,其成败只能影响个人的前途,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的事业成败。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的成败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个人的小事,也不是个人的大事,而是国家的大事,是自己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心的重要体现,是回馈国家、回馈社会的具体行动,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注 释:

①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