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进图形世界”,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各类图形,并且可以要求他们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最后做出总结,教师根据同学的总结再进行教材知识点的梳理。这种方法把学生自我探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也才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难题。教师的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选用中,也要更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学习,“y=kx+b(b≠0)”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公式,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说明去探讨公式:k代表什么、b为什么不能为零等问题,并且把探讨的结果和例子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再来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独自说教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的情况。所以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活动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改善。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性
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要把提高学生积极性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不断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数据的集中程度”的学习,教师就可以以全班同学的身高为一个样本,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和统计身高,然后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得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测量和计算,注重他们的实践过程。因为只有在他们自己操作时才能激发兴趣,学生获得自由权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与传统教学法中直接把一组身高数据拿出来让学生们根据公式计算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的实践才能更深印象地掌握知识,从而学习能力也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上升,也影响着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数学课程。除了这种方式外,教师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这种方式也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黄金分割”的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建筑物,并且通过测量、记录数据来计算每种物体是否具备着“黄金分割比”。学生在观察和探索中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优秀课教学的发展。
三、创新与发展是教学的目的
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去探究、去创新,所以创造和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要点外,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展新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特殊直角三角形后向学生提问:“我们现在来看一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边的腰为2dm,斜边为4dm,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式就是提供给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不难发现,这一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不存在的三角形,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仍没有发现问题时,不妨再次引导他们:“你们可以画图探究一下。”当学生做图后,便能清楚地发现这个三角形是画不出来的,所以这便是勾股定理的问题所在,学生在完成题目时常常忘记检测“三角形的性质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种简单而细小的问题常常是学生遗漏的问题。而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时,他们创造性的思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对于教学发展来说也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陈莉莉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教学观念。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始终体现每一个教学子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掌握这个目标的实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很少顾及,结果导致数学课堂教学走进了迷茫的怪圈,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没有了生命,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表现为高分低能,更谈不上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与特点。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环境建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要注重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快乐,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要根据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制造数学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探究的序幕,质疑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平台,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与课堂驾驭能力的关键性指标。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质疑的态度,如哪些学生有畏惧心理;哪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哪些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表现,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了解学生质疑的能力。如哪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表达能力欠佳;哪些学生懒惰不善思维,常保持沉默;哪些学生善于想象,思维活跃,表达意愿强烈等,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防止“放羊式”的问题设计及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此,教师要克服害怕质疑耽误教学时间、担心质疑影响组织教学、质疑时老师被问住难堪等倾向。质疑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抓住质疑的契机,鼓励学生创新。
四、教学反思不容忽视。
教学设计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适用、实用,是否违背新课程理念和规则进行反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也是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和重新思考定位,重新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定位是否准确和合理。如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三是反思教学设计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的有力抓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以及学生认知方式调整,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对每一节课相当于一场战争的作战地图,决定每一节课的成功。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认真诊断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吃透教材,既尊重教材的思路与意图,又挖掘和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并合理巧妙地处理;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画龙点睛,与三维目标相呼应,做好课堂小结。
参考文献:
[1]华格纳.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新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琦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J].湖南教育,2011.12.
[3]郭洛克.如何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的平台[J].现代教育装备,2009.7.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小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以及在课下与教师们的沟通,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上有不少问题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教师较少运用教学设计,没有备课阶段,采用现成的参考资料直接讲课,上课时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没有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二是教学时所涉及的内容设计太过笼统,内容不够充实,流于形式。授课要素之间的表述极为简单,各个知识环节处于分割和游离的状态。各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三是在教学设计在主次排序上缺乏严谨度,乱而无序。
二、微型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寻出教师“唯经验第一”这一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唯经验第一”的思维得到彻底的改变。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优化设计更加便于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可以借助这次研究为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教学案例微型实验实践与分析
研究案例以“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为题,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本次微型实验的教学设计共分五步。第一步是设计阶段,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对教学目标进行排序。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选择两位数,且整十”的笔算除法,或“除数是两位数,且不整十”的笔算除法。教师以此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步是开发阶段,教师拿出一张纸,纸上画有图画,一个框内装着140个苹果,接着提出问题:要把这些苹果分给20个人,该怎样分呢?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判断,对题型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之后教师可再列出一种题型,如“141÷30”“467÷20”等,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计算的每一步骤,锻炼学生的脑部思考与手部记录同时进行的能力。第三步是实施阶段,要求教师根据课堂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诱导式教学。第四步是评价阶段,通过再次进行习题检测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验,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明显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易到难,从单一学习拓展到了多角度学习,数学学习质量明显上升,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改善也有积极影响。可以说,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需要从抓紧教师的教学设计入手。课后有教师反映整个教学设计还是显得稍有复杂之感,刚上岗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无法准确地理解、把握整个教学设计的授课节奏,年长的教师也因为受长期的旧式教学法影响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鉴于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还应就如何简化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以便实现各个阶层的教师都能快速地适应这套教学模式。
作者:康爱珠 单位: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小学
【关键词】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兴趣点
初中与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对比,使很多学生感觉初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觉得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时,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尤其是一些中等生和学困生,上课虽然认真听教师讲课,看起来好像已听明白,但自己动起手来却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分数,不论是对于学困生还是对于优秀生,都采用“题海战术”――过度加码,强化训练,增加作业量,使学生不堪重负。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就是一个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的高效率,就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越多越好。换句话说,就是抓紧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的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又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一是综合的效果,二是时间的充分利用,这是效率的两个方面。
无论是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具备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提高效率”就是这节课让学生见识更多的题型,做更多的题,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引导和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长期的发展,也不符合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的观点、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逻辑。这样,无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会用到数学知识,但只要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来思考问题。
从理论上说,高效率的教师不是直接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想方法。倘若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应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高效率的数学教师不是让学生的活跃停留在表层上。学生在课堂中表面上可能是安静的,但他们的大脑却在高速运转。所以,高效率的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不但具有挑战性,而且适合学生的水平。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领和评价,将宝贵的时间花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上。通过思维的训练,学生不但具备了学力,而且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高效率的数学教师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及态度,注重迁移性思考。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仅是信息,学生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和学生消化信息是两回事。要想使学生达到思维的迁移效应,就必须让学生在关系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迁移性理解。毕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逐步建立知识恰当心理表征的思维过程,然而该过程具有内隐性,不能只靠认知测验简单测出。要想获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就不能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分数多少,而应注重提问的质量。问题通常包括综合问题与迁移性问题,要从多个方面获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相关信息,并做出综合判断,从而调控教学。所以,高效率的数学教师往往特别重视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接受或记住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看,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先导。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节约课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指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度量。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听得懂的前提下,注意知识的生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思维容量越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主解决的问题越多,获取的解题技能越多,对问题的研究越深入,知识产生的远期效果越好,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学生怕数学,主要是怕做题。习题是数学的心脏。波利亚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他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一堂好的习题课,应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入手,使学生有计划地巩固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经历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习题课前,教师应做好习题材料的准备,做好训练技能的准备,做好培养能力的准备。通过习题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澄清模糊概念,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解决疑难,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一定是形式多样,不一定多么独特,不一定有很多学生活动,关键是这个教学设计是否符合你学生。不同的班级适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程适合不同的教学设计。有的课程适合由学生讨论思考,有的课程适合学生独立思考,有的课程则需要教师专门讲授。这也就意味着,优秀的教学设计必然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活动每个环节的设置都需要精心准备,反复推敲。这个设置可以与同事合作讨论完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完成,主要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起点预设。比如,引入环节创设情境要从学生比较了解的生活出发,不要过于拔高;也可以选择学生平时练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创设情境。比如讲“销售问题”,如果选择大商场销售情境,不符合多数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换成“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批发学习用具来销售”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情境,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三、精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没兴趣则只能被动学习。虽然每个学生的数学天分不同,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断寻找,精准抓取学生的兴趣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思起于疑,只有在疑的作用下,思考才会发生,学习才会有动力进行下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氛围。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渴望,只要教师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从不敢提问变为敢于提问,从不善于提问变为善于提问。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热情和耐心,就像父母教孩子说话、走路一样,不要怕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让他们多思考,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创造质疑的环境,一定要有质疑的价值,不要为质疑而质疑,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一个好的问题的启发性不但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这些问题要么能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么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在得到解决时就会结束,而是暗含着对原问题的某部分做出变化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结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新课讲授主要是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而练习才是教会学生怎样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学会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这样的数学教学体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同时,练习不是一个问题的反复训练。教师选取练习要具备代表性、多样性、层次性,同时要在练习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敏捷性。丰富多彩的练习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了兴趣,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不管一节课设计得如何优秀,关键还是看接受者的接受程度。说到底,课堂教学是一场人与人的交流。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教授每一节课,而不是机械地为讲授而讲授。教师要用心去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发现数学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培养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比解一百道题都有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也就是数学建模。建模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利润、成本、保险、储蓄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极好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教师教学要防止走向极端化、形式化。比如,一味地追求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失去了数学的严谨性;片面地强调观察,动手,猜想,追求不必要的设计。总之,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后,多进行反思,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高效教学需要长期坚持,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真正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本文作者:孙文英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支二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课程资源开发;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数学教学设计。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3.4专题选讲:关于高中数学选修3.4的认识;选修3专题选讲;选修4专题选讲。
模块三。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含三个分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数学教育研究简介(优秀数学教育研究介绍);数学教育论文写作。
【关键词】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为加强课程标准学习,深化课题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青年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学生不良习惯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1 研究的目标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只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生这方面来分析,教师观察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能够在学校管理和课题实施中采取具体措施,制定相关制度,开展有效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转变校风,形成学校特色。加强教育科研的规范管理,促使教育科研向深层次发展。
2 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主要措施
我校好多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好好做作业,有时教师追问时就说上课时没有听懂等等,针对小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学校各科任教师在年级组的组织下进行调查,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广泛实用性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完善研究工作的档案管理。坚持做到“完成一件工作,留下一个足迹”的原则。通过各种有效媒体,积累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2.1 教务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产生迁移的作用。小学生培养良好预习习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务处负责召开学校数学教师专题小组会议,布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题分工明确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工作。本次全校共有35 周岁以下教师20人,其中,数学学科9人参加了比赛。每位参赛教师按指定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然后按竞赛要求以 1 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时要按照统一要求,教学设计中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又主包括导入新课、新课学习、突出重难点的具体做法、巩固新课、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要体现《小学生良好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等。针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交流与研讨。少先队各教研组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小课题,布置小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守则》,黑板报评比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组织学规范,礼仪相关知识。
2.2 教科室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教师引导学生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上课时要讲授的新知识有所了解。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能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到本节课的难易程度,能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数学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情况交流。确定3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课,每年段1节,收集过程性材料。邀请专家来校对课题积极指导征集教育案例、论文,撰写阶段总结。及时做好立项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少先队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安排布置学生假期生活。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征集家长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经验总结。很多教师注重了学生课堂学习与成绩的取得,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召开了教师培训会,让教师明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重要意义,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选取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科教师做经验介绍。
2.3 各年级组
关键词 数学课堂;细节;设计;优化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细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有效的课堂生成也是以精心的课堂设计为前提。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教师在课前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设计细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优化处理数学教材。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置换、调整等创造性的再加工。其次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以教科书内容为起点,转向以学生知识结构特点为逻辑起点。具体说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当前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缺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还要预设学生对相应问题的回答情况以及教师相应的应对方式等。特别是对于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要增加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素材,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点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最后是设计有效的练习。数学教师应选择类型、难易适当的数学练习题。教师在设计数学题目时应考虑到练习题目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层次性。
二年级“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练习设计。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教师可设计以下3类练习题:(1)聪明小会计。列竖式计算指定习题,根据完成情况评选出聪明会计和会计助理。(2)细心小医生。在故事背景下,出示一些存在计算问题的竖式,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过来,根据完成情况评出优秀医生和一般医生。(3)优秀小老师。男女学生互相出题考验对方。根据出题和答题情况评选“优秀小老师”和“优秀学员”。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有针对性,还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
二、优化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改变学科本位,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认识到这一点,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著名教育者萨奇曼指出,学生主动学习的两个重要条件是感到自由和比较小的压力。因此,营造民主轻松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乐于发现和探究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
首先应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出现犯错现象时,教师不要直接说“你的回答是错的”,而是要用和蔼的态度和友善语言与学生沟通。
其次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回答,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下断论,应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
再次是教师要注意锤炼课堂语言。只有使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课堂氛围才是有趣轻松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得以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语气要抑扬顿挫,否则,再精彩的内容,也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提问细节
提问与回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传达了教师意图,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问包含许多细节,问题对象、问题的难易度、问题次数等都会影响问题的有效性。教师在提问时还应注意以下细节:一是问题应情景化。教师应尽量将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善于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也能促进学生以数学思维认识世界、形成科学态度。二是要把握问题的次数与时机。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问题要因时而提,一般提问的时机应选在课堂开始,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心,或学生遇到难题思维受阻时,或是过度到下一个知识点时。提问后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三是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与提问对象。学习“乘法估算”,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创设情景:
(1)开场: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进动物园首先需要什么?(2)在同学们纷纷回答以后,老师说:“首先,我们需要买门票。”再给出问题:“如果我们班去动物园,门票是40元,车票15元每人,那全班40个人,老师大概要准备多少钱?”(3)问题要求:“不要用笔算,直接告诉老师大概就可以了。”(4)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掌握估算技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原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79-02
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相应的有必要做相应改革,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有必要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进行新的探讨,并在新的教学课堂设计原则下,研究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下,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并在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创新。
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建构性学习方式原则。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原则是值得提倡的,在这种教学设计原则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比较明显的不同。新课程环境下,有关初中数学教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只限于传统的接受、记忆、练习或者模仿。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将传统的被动接受积极转变为主动创新。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新课程环境及新标准要求的。
2.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新课程环境中,教师有必要将自己以往的角色进行转换,教师将以学生学习伙伴或者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单项交流。教师的身份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也就是说,在新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也得到了转变。因此,交互性的教学设计原则是新课程环境下适应新的教学标准的数学课程教学原则。
3.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即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配合,比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概况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字处理能力等。但是,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观察发现、感官判断,并且需要应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启发学生的这些能力,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情境创设的过程,因此,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原则是有必要坚持的。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有些学生看来,初中数学比较枯燥乏味,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以上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做了研究,以为:在课堂中实行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笔者的具体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学生小组方式。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智力情况等。笔者在对小组成员分配中可参考以下搭配:①优差学生均衡搭配。笔者认为,优差学生搭配的分组方式,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针对性。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在具体分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应相对平衡,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整体把握。在这种分组方式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给予促进,使得学困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取缔被动学习这种不良的学习方式。以上分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而且可以改变学生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值得提倡。②分层搭配的分组方式。分层搭配的分组方式,比较适合毕业班的学生。分层搭配分组方式的原则为:将学生按学习水平进行分层。也就是说,将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组为一组,将数学水平较弱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优势发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实现互相学习、交流和比较的效果,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受帮助者,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能很好的保证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掌握。
关键词:教学设计;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2-02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独特、有效,是成就高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前提。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设计,力求有独特构思,有创造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教学设计如果设计的独特而新颖,有深度、有广度、有见解,既可以体现出数学教学的大气之感,又可以体现原生态的数学味道。展示给学生的是高效的数学课堂,生有所得,学有所获。根据笔者的经验,提高教学设计主观上应重视如下几方面。
1.开发利用,择取有效资源。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择取有效资源的能力。教材内、教材外的篇章,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样本,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交流、提升的载体。但是什么样的课外资料更适合自己学生选用,教师要站在客观角度理性、全面的去思考,要明确自己的学生需要提升哪些方面,需要借助怎样的资源在短期内让学生有更大的飞跃,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用心去择取文本内容。
2.潜心钻研,深入挖掘文本。文本是我们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与学生沟通、合作、探究的载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指导者,应重视、关注所选择的文本。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前提下,潜心钻研文本的深度、广度,并用心查阅具有可借鉴性、有效性强的教学资源,再结合对文本评价式的深层次阅读,会加深我们对文本高层次的领会。文本挖掘到位,才会推进下一步的有效进行。
3.独立思考,脱离教参束缚。若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养成独立构思设计教学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我们常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作为教师亦应形成良好的思考品质和思考习惯。脱离各种教参的束缚,能结合教学实际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独特的见解。一个没有独到见解、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更难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此环节富有挑战性,它可以历练、打造一位教师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4.角色转换,以学生为本位。高效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才华,挖掘的是学生的潜能,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提升的是学生的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受益的群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进行角色转换,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想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探究学生怎样才能将疑难问题领会、如何设问和解疑、如何提升问题的高度等。当我们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我们设置的问题才会更加有效,才会更有可挖掘的价值。
5.关注生成,构建和谐课堂。课前的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充分准备,但不是唯一。在课堂演绎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临时生成的一些东西,如何应对课堂的某些生成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思考的问题。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内容,呈现自然、真实、和谐、原生态的数学课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体现。
二、教师的模范作用是高效课堂的潜在催化剂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体现,它是我国革命传统的精粹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首先要以身作则,特别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为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模范作用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对教师树立崇高、示范的作用,无疑会促使学生产生钦佩之感,从而使其认真听讲,促成高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并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工作。积极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追求质量的内在驱动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教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2.富有爱心。教师需富有爱心,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严和宽容都是爱的表现,宽容是信任和激励,更是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3.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到无私奉献。奉献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应该学会奉献,具有尊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精心教育学生。
一、教学思想上指导学生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度,都会产生各自相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不同,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也不同。好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就会培养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反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能成为歪才、庸才。如今,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人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终身教育指人一生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更新深化已学的知识,接受新事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新型的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时期的教育思想理论要求每个教师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活动,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使其对数学训练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及活动积极主动,明确学习数学的目标意义,要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也是终身受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再将教学各种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最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这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并且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宗旨。教学的设计必须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每个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都是教学活动的受益者。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口味。目前,我国教育界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我们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入手,关注学生特点,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采用“数学情况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我们每项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内容要吸引每一个学生。只有吸引住学生,才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呢?
1.课堂教学要“生活化”。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是为生活服务的,使学生把自己和数学都与生活联系起来。
2.课堂教学要“活动化”。新时代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亲自实践,大胆创新。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时,就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这三条线。
3.课堂教学要“情感化”。情感是连接世界上一切心灵的纽带。教师要尊重学生,民主教学,与学生情感共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用一千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一个笨拙的教师,只会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一千个学生。”确实,一个优秀的老师,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去教导学生。班里的几十个学生是一个差异较大的群体。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对后进生。后进生因知识基础较差,他们会自暴自弃,老师要常鼓励他们,使他们对自己增强信心。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和蔼可亲、孜孜不倦、循循善诱。
五、注意训练培养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题速度和效果,平时就要给他们做一些练习题。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题。二是多鼓励和启发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观察,向多种思路发展。三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多做数学习题,这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当然,训练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训练学生,要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入手,也要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入手。通过训练,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学能力。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对生活是多么有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 、引言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而是否贯彻其思想和实施混合型整合模式, 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所在。混合式教学是对旧的教学方式的扬弃,既坚持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其不足,同时也抑制了现代教育技术企图取代传统教学的倾向及其局限性,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指引和要求下,一线教师纷纷开展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为整合层次浅、水平低、难以深入有效地推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以下两点尤为突出:一是缺乏理论指导。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方法途径等认识不清、掌握不透,难以做到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整合,造成实践中的失误、挫折较多,使不少教师从原来的热情投入,到迷惑失望,再到悲观退缩。二是缺乏低成本的有效可行的整合方法。实践中虽然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课例和课件,但大多数主要用于观摩、示范、参赛,精致的课件背后是教师的巨大投入,这种方式难以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更多的还是简单地跟风模仿,虽然易行,但难以发展,成效不大。
三、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是确定适合的内容。在内容的确定上曾经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每节课都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另一种则看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认为其削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极力避免使用信息技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该能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用于新内容及问题的导入上;二是发挥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计算的特点,对于一些大数或在统计中的大量数据的加减乘除运算,可以使用计算器或计算软件;三是随机数的生成,在统计与可能性内容方面使用软件实现随机现象和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发挥计算机能快速作图的特点,信息技术在一些数形结合的场合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五是习题练习,网上有不少优质的习题库及课件可供课中课后练习测试使用。
二是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教学资源。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首先是到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小学数学教学相关的网站收集课程教学所需的优质资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及反思、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师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小学数学网站的url地址及网站特点的简单说明,形成一个“资源库”,其中要重点收集整理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及课件,以2―3个为宜。其次分析筛选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为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母本”。筛选主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否清晰、详细、完整,是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课件是否围绕教学,是否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应优先采用国内的教学设计。
三是教学单元再设计。首先以“母本”为基础,通过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发现“母本”的不足,确定可以改进的地方。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研读教学反思,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二是同其他课程设计比较,看其特点和优点是否正是“母本”的不足,进而予以采纳吸收;三是同国外教学设计、课件比较,重点分析国外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如交互式课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是否于“母本”。其次设计好“切入点”,这一点较关键,主要凭借教师的经验进行,就是将信息技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面向合适的学生整合入原来的教学环节中,并且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再设计要注重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进和提高,要注重教学效果,不搞“大投入,大制作”。
四是教学实施、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使用网络、交互式课件时,应先演示,并介绍相关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少问题是因为软件使用问题造成的,教师要加强指导。在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感受,看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笔者还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提出问题、提出了多少问题、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五是提高发展。一方面可以由点到线,在相邻教学单元中实行混合式教学,以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将课程单元改造成网络课程,不但支持课内教学,而且支持学生课外通过网络自学或在家长指导下进行学习,将整合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当然难度一般也比前者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设计;环境;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26-01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中学数学的准备阶段,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锻炼数学逻辑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教师要着重提高数学课堂讲课效率,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意义
新时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提除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给学生在学习中探求和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要理解好包容学生的任性、异于常人的思维;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提高平台和积极的建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师着重关注的部分。在关注教学效果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和知识点的理解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启发性和建议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的独立思考和探究,避免教师填鸭式的灌注知识,给学生进行思考和相互间交流心得的机会,其中教学情景的设计是重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情境科学适宜的情况下,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就加大,并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大知识量、提升能力、扩展兴趣、培养个性,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被树立起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的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自信的进行发言。对于学生没有把握的论点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集体探讨和思索,在共同的辩论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偏差和错误的地方,教师不宜加以直接的干预,最好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学生的思考过程,是深化理论知识以及提高思维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充分扮演好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只有学生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学生才能知其然,乃至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教学组织者的角色,抓住学生好奇和求胜的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难点,这样不但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帮助才是最大化的。
二、重视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拉近师生间距离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也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研究,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记忆力可以增加两到三倍。这就充分表明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逐渐成熟,并处在生理叛逆期的年纪,他们开始对世界和事件有自己的看法,虽然看法并不成熟。这时候,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没有兴趣或者反感某一学科的教师,那么他可能就会消极懈怠的学习甚至反对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学会和学生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特征,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里偏见,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学生,做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亲切的教学环境中才容易相信教师、喜欢教师,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可能更乐于接受。教学氛围和谐活跃时,学生反映敏捷、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就很好,他们的心智也能得以提高。因此,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了,并付出了努力,旨在提高教学效率。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