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6-19 16:1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16-03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本文采用SCL-90问卷,调查对象为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25份,统计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回收率91%,对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从各因子得分(见表1)的总体情况看,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分≥2分的检出比率为70.4%,因子分≥3分的检出比率为39.8%。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成人样本常模的比较(见表2)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的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常模,阳性项目数和总平均分也显著高于常模。从分析的结果可知,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困扰、生活适应力差、精神状态不佳、人格不健全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通过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选取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访谈调查自定提纲,对五所高职院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8位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的角度深入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将近61.5%的学生肯定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5.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13.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有31.6%的学生不太了解心理健康教育,36.4%的学生了解一些,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有32%。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上,65.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2.3%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比较满意的学生只占12.4%。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上,80%以上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满意的学生只有10.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学校领导不重视(35.4%),学校缺乏专业师资队伍(29.9%),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设施不足(18.2%),学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16.5%)。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上,有33%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种方式相结合,有27.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有23.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有16.6%的学生希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

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成立的时间较短,相关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大多在生均2元以下;硬件设施方面,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缺少活动场所,心理测评的专业工具欠缺、手段落后;每学期开设有2-3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没有固定教材,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考核方式大多采取撰写论文和卷面考试方式;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平均1-2名,以心理学或教育学本科为主,兼职教师大多为政治辅导员,年龄在30岁左右;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但对问题学生的跟踪干预明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集中在5月和11月,活动的数量较少,形式单调。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首先,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缺乏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侧重点是“问题学生”,忽略了对正常学生的教育引导;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和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的倾向;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心理负荷长期超载,教师缺乏对学生关爱、理解和引导,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薄弱,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乏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和硬件设施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的设备、技术、工具和场所非常有限,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差,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专业教师人员严重不足。为开展工作,很多教师未经培训就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一些教师虽然参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但也是培训期短,专业化程度低,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管理规划之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导致相关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执行不力,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1.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指南。落后的意识和观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通过管理激励和提高管理水平,使每个教职工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树立良好的师德意识和观念,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从事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教师,工作涉及面广,和学生的交往最多,最了解学生。辅导员教师要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例如,在学生的生日送上真挚的祝福,在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时刻感到被关心与尊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和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操作性,还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2.建立立体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非常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配备足额的专职工作人员的条件还不具备。组建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多数兼职教师为协助力量,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比较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应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各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师资的素质和力量。专职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兼职教师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二,加强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需要明确规定经费的具体来源和金额,专款专列专用,并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延误教育。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供足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场所和活动场所,配备齐全所需的设备、技术和工具,在硬件设施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是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院(系)为单位、以班级为阵地的四维一体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等。尤其需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为辐射点,多种教育方式齐头并进,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第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学生的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仍将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避风港”,遇到问题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建立与家长联系机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和现代通信手段向家长宣传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家长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培养人才的需要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培训,校企同心协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宽松环境氛围,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摆脱自卑感,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是拓展高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途径的新举措。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保证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必修课为主,以选修课、团体辅导、活动训练为辅;内容趋向多元化,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和一些心理技能训练,覆盖各个年级和各个群体;授课方式要多样化;考核要人性化、客观化。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校园文化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种可感可知的情境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高职院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主力军,每年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些年,国家特别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把高职教育看作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都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一部分困难学生能够自强自立,通过课余兼职、勤工助学、周末打工等方式赚取基本生活费,另外,在学习上也比其他同学更加刻苦、勤奋。但是,还有一部分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压力,导致他们非常不自信、性格孤僻、不喜欢与别人交往,甚至有的困难学生有“仇富”心理。即使有的困难学生性格稍微外向,能够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但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造成他们无法或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多省点钱,长期下去可能会形成自卑心理。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状态的消极性、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打破传统的问题咨询型、事后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应该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这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错误的目标定位引起的。如果我们让困难学生去听心理健康讲座、去找心理医生咨询,通常他们都会特别的抵触,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用不着去听什么讲座和看什么心理医生。困难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感到厌烦、恐惧,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这部分少数人摆脱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以治疗为主,严重忽视了心理问题预防,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来目标——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范围比较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压力,产生了极度的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以致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众所周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占很小的比例,基本上一个班级只有两三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范围过于狭小,造成了其不能够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能够为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全部的困难学生服务。困难学生应当被看作高职院校特别关注的对象,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少数问题学生的情况下,看似心理健康的贫困生可能内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不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教育、引导,可能会造成无法收拾的悲剧。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低

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比较少,一般只有两到三个人。虽然有的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比较多,但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背景或专业的人很少。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辅导员、团委干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人一般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甚至有的人根本没读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常是凭借主观感觉或经验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交给这帮很不专业的人,在学生出现微妙的心理差异或细微的行为变化时,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一门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积极心理的含义、掌握塑造积极心理的方式。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关注学生心理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积极的一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具备的天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困难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立自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多么光荣,培养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二是,注重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创设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探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同时养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困难的习惯。

(二)强化困难学生发展性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将发展性心理咨询引入到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指综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有关知识的一种咨询方式,在咨询过程中充分尊重咨询者个人,让前来咨询的困难学生感受到人情关怀。同时,要善于发现困难学生的优点,促使其将心理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另外,应注意的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并不是屡试不爽,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且较严重的困难学生,应该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充分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主要受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通常和谐友爱的社会、家庭、校园环境会造就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一个人是否感到快乐、自信,一般看是否受到家人、同学、老师的认可,如果受到他人的肯定,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得乐观向上、自信满满,如果受到他人的指责、轻视,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自卑、消极。所以,笔者认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为困难学生多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使其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高职院校、家庭、社会机构等应共同努力为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使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4篇

一、更新观念,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良好氛围的建立,首先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许多教育者、家长和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区。这些认识的不足都是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失衡、内容狭窄和方式单一等实践操作问题。在这种把错误的观念下,“心理问题”往往会被等同于“有神经病”,“脑子有问题”等,这样就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者疾病的人多少都带有歧视或者鄙夷。高职学生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有某些心理疾病或问题,也会刻意隐瞒或者避而不谈,更别说主动去找专兼职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相关咨询。而对于抱有这类观点的一线教师和家长而言,一旦了解到学生存在某些轻微的心理问题,都会小题大做,给学生许多过分的关注,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而加重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

二、整合教育资源,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高职院校要有效开展,目前高职硬件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资源优化,从而发挥最大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对工作场所要求往往较高。所以,各所高职院校都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中心等。

其次,加大力度搞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其专业化建设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原有教师的培训。二是引进专业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人进行带头开展工作。一般的管理学出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管理手段,难已凸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功能。最后,注意多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健全功能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从功能上而言,应包括基础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积极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所谓基础性心理健康内容,主要是指面向全部学生,通过集中式地学习获取的对其心理健康起理论支撑作用的基本常识内容。这一类心理健康内容应该主要是为了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待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针对存在某些心理健康障碍或者问题并且已经对其生活和学习形成一些负面影响的学生进行及时针对性的辅导内容。这一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个体谈话、心理专题等,主要是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消除心理健康负面影响,及时遏制心理健康问题的扩大和恶化,从而使学生迷途知返,重新正确对待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发扬学生心理优势而传授的知识和开展地一系列活动内容。这一类教育内容主要是发挥教育“扬善”的功能,引导全体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并主动在学习和生活的活动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气质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第5篇

(一)敏感、自卑和封闭心理。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基本上都把大学当做改变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点,他们在心理上渴望能够得到认同,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经济上的困难,让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这是高职贫困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他们对自己的贫困很在意,很敏感,自尊心极强,容易受到伤害,这种强烈自尊心其实源于其强烈的自卑心理。这些学生不善言辞,平时很少与同学进行交往,封闭孤立,不参加集体活动,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贫困的情况。这种自卑心理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

(二)焦虑心理。很多高职贫困生对于贫困没有形成正确认识,认为贫困就是自己的耻辱,进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还有些贫困学生由于家庭负担非常重,导致思想压力很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是悲观厌世。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也会让一些高职贫困生面临发展机遇不平等的情况,这也会让高职贫困生产生危机感和焦虑感。

(三)虚荣心理。很多高职贫困生认为贫困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他们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贫困,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实际情况相反的举动。有些高职贫困生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面,不顾自己的实际困难,与那些条件好的同学一样穿名牌、下饭馆,盲目攀比,而且还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样不但影响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且给自己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四)依赖心理。近年来,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补助及社会对于贫困生的资助都在不断增加,获得补助的贫困生数量也不断增多,个别贫困生也因此产生了依靠心理,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缺乏独立自强的精神,过于依赖学校和社会,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推给别人。一旦学校和社会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会将怨气撒在别人身上,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五)偏执心理。有些高职贫困生因为自己的贫困而对别人产生一种戒备心理,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和深刻,也不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于自己有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对他人也不能够做到宽容,表现出比较狭隘的心理,这也导致他们容易出现不理智的情况。

二、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另外一种则是面向个人的心理咨询。就效果来说,面向个人的心理咨询要更好一些,因为心理咨询保密性良好,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倾诉,而且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然而,心理咨询的这种方式对于群体心理教育时就显得十分不利了,因此,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课程中,从而让每个贫困生都能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针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

性。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当前社会,无论是家长和学生都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对于高等学校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三本以及高职院校,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眼里,上高职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正因为这些等级观念的存在,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高职学生就是低人一等。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引发了其在各方面的自信心下降。如果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生活,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贫困生普遍存在敏感心理,渴望融入集体,但是却又害怕受到伤害,即使是有些善意的帮助,在他们看来也是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有些贫困生宁愿自己一个人忍受贫困,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资助,不希望自己的贫困被别人知道。而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加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够避免这种尴尬,而且人性化的教育形式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前基本上所有学校都有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然而,这种咨询只是被动的,只有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而且愿意接受帮助的学生才会进行,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这种方式是没有效果的。

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问题,这样,每个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通过相应的心理教育方法,激发每个人的热情,达到良好的心理教育目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但要照顾贫困生的感受,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也要能够帮助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这就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积极心理学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积极心理学用于培养人们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能够促进人们心灵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出人们内心的潜能。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面对困难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痛苦和失落的心理,甚至会对生活感到厌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会感受到快乐,如果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做事的时候就不会感受到快乐,甚至会感觉到枯燥乃至痛苦。因此,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在学习和成长的时候感受到了快乐,那么他才会继续学习和成长,如果感受不到快乐,那么其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也会逐渐枯萎。

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如果是以消极的行为方式来应对的话,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而消极的结果又会促使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采用更多的消极行为;而如果我们采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面对困难,那么就可能会获得积极的结果,积极的结果又会促使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采用更多的积极行为。另一方面,人们采用某种行为方式的时候是受到其情感状态来支配的,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周围的一些正能量,就很难产生积极的行为模式。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和快乐等积极心理因素能够对我们的行为模式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高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需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3 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 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的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4 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高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地校园氛围,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高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6 结论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积极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高职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04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疏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情绪焦点、就业方向、升学深造等诸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存在的些许区分,这一现实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分析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问题干预,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开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冲击,一旦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困扰甚至造成现实性的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从马加爵开始,再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事件、2014年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的学生砍人事件,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已经备受全国瞩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从点滴做好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和疏导工作,善于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一再发生。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受到社会思潮、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冲击,在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上具有共性,因此心理健康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的一员,但并非专业性的一员,在业务水平上,他们往往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那么专业,也未必受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性不强。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团队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最有机会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群体。所以,提升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做得好未必看得到成效,做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引发现实性的问题乃至悲剧。因此,如何在做好其他条线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建构好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身处青年人阶段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应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操练。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相关培训,诸如心理专家讲座、督导培训等;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时,多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工作中实践。

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为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教育和疏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展开。

31社会、家庭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出现失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欧美一些略带腐朽色彩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同时少部分、贪污腐化、追求享乐等消极堕落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感到愤恨、失望,一些学生继而产生对社会不信任乃至憎恨的心态,客观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影响了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根据这样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阶段性、高频次的主题思想教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心理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日渐传输给学生,逐步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

3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与难度加大,学习方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析性,这些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诸多焦虑或困惑,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有可能导致神经症、厌学症等身心疾病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心理普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组织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演讲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专业技能展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厌学的情绪。

33来自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离开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源的地域混合,学生往往可能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状况导致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悬殊带来的压力,到了大学以后,这一新增的压力给部分贫困生带来自卑、焦虑乃至自闭等负面心理状态,还可能造成部分贫困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于金钱的畸形渴望等负面心态。就高职学生这一心态,辅导员在心态上首先要端正态度,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避免流露出同情或怜悯的态度。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毕业生报告会、多方位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等形式,从物质上、心理上为贫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针对贫困生自卑的心态,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其在共同的团队中自我成长,逐渐摆脱自卑心态。

34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招聘存在着较为实际的选择,在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客观的劣势,而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特点,接受的往往是专业文化和技能操作并存的教育模式,一年多的在校学生,一年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习,造成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又未必精通的窘迫现状,让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已经对就业产生恐惧感,甚至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认为再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高职毕业的文凭现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肯定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心理状况消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增补创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同时对于部分存在就业困扰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等。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完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8-02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心理承爱能力不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从容面对,所以就表现出迷茫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不安心理、怨恨或逆反等心理情绪。这样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现阶段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状况差,出现诸多心理障碍如强迫、焦虑、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其次,大多数学生有情绪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心理障碍使得退学、休学的比例升高。

高职生除了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外,因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高中时的学习主要是在外部压力的严格控制下,为考重点大学而学习,他们如今来到大学,为未来的长远目标学习不适应,缺乏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的能力。他们刚刚摆脱了高考的烦恼,又陷入了目标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在学习方式上,高职院校讲究自觉性和灵活性,对那些已经适应了高中老师强加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较难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学起,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

2.对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快,希望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的社会成熟度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就业需要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是要增强岗位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就是为了能顺利就业。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发展目标中,就业是首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的相对激烈,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还未稳定,他们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困惑,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4.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无兴趣;有部分学生对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自己以后出去工作就是做一名工人,只要混个及格混个文凭就行了;还有部分同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容认识不深刻,认定自己以后就那么回事,一个专科生没有什么大出息,所以不想去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因素,有些学生失去积极进取精神,对自我价值没有定好位。特别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在紧张和不安、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情感为重原则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沟通、疏导,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是一种感动人心灵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真诚的信任和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2.实效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那样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心理素质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切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另外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针对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具体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实施个别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谈心聊天,单独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保证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心理教育,最终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各自的才智,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1.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临课堂。心理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情细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都可担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培训,特别是通过校内专业的心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时讲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素质教育报告,让学生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和跟踪档案

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主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定期、经常性出现的学生,学校除用现有的专门的心理服务咨询室服务外,必须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同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与跟踪观察。

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登记的内容要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入学时和历次体检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性格、情绪表现以及平时的学业成绩、个人表现、奖励等资料,辅导员、家长、同学对其的了解及对其简要的客观分析和提供的学生人格分析记录(日常言行、作文、周记)等等。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3.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电脑己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和困惑倾诉出来,也方便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4.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职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有错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及老师的希望,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把教与学这个过程上升到十分和谐美好的境界,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坚持成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在自我肯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要坚持正确的学生教育观,少点名批评和指责,多用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再一个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也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上多下工夫,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

第9篇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下,除职业能力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本文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视角指出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6YB192)阶段性成果。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以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见长,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其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心理健康素质作为人才的基础素质必须得到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开辟校企合作、因地制宜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

一、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以不屈的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开创校园特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及提升办学声誉,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大方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做好心理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及普查管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工作,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相对比较重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心理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对部分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对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却有所忽视。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其具体的教育工作不够规范,心理教育机构设制、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场所建立等还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大学和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有关政策和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堪忧。有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设立心理健康课程的高职院校中定期对心理工作进行考核的仅占约70%。说明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够重视。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有的院校没有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制约了课程教育效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欠缺也会导致其专业水平和咨询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影响心理健康健康的实际效果。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到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为了修学分不得不上心理健康课,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工作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三是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员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缺乏了解,反馈渠道不畅通。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领导和管理把关。二是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如建立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普测建档、课程教学、咨询辅导、专题活动”等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和在宿舍设置心理信息员,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以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育人观念,培养出既拥有精湛职业技能又兼具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是高职生顺利实现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保障,学生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除了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还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广泛,包括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包括智能要素和心理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其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一是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要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在招聘人才时要进行严格考核,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考核机制,针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学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确保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必须协调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要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学院—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二是家长要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三是政府及社会团体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中的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心理素养,为提高其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不容忽视,高职院校要结合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情况,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作者:王美娟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终极的身心健康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状态,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就曾指出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有三类因素:首先就是人们的原有的心理健康素质;其次是外界环境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后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健康从狭义来讲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满意而持久愉悦的身心状态。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种必然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就曾发文提出在高校开展德育教育,而德育工作中主要包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整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在校生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在校生合理的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使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当前高职在校生的主要负面心理特征

(一)高职在校生的自卑感强烈

尽管高职院校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其特殊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一些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在文化课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高考遗留下来的痛如果不经一定的心理调节很有可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疤。在许多高职在校生的心目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与同样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社会竞争力更低、社会地位、认可度也更低,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他们在面对竞争时自卑感更为强烈。

(二)高职在校生不思进取

高职在校生中还有一部分群体是属于自小贪玩、对考试不上心、成绩不理想,导致高考失利,但由于年龄过小或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良好,家长对学生怀抱一定的期待等因素,使得他们不像其他高考失利的学生一样过早的步入社会。这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进取心,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涯多是以“混”为主,将三年的高质生活荒废在游戏厅或者寝室。有的学生还在高职求学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厌学心理,经常逃课旷课,自暴自弃。

(三)高职在校生情绪波动较大

在高考结束、学生逐渐步入高职校园后,同时也意味着高职学生开始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各项生活琐事、人生面临的各项选择都要逐渐由自己完成,这也是高职学生的一个人生过渡阶段,此时,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指导很有可能会在面临是非抉择、矛盾问时不知如何化解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严重的甚至会激发学生的暴力倾向、长此以往,学生的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总是凭借情绪化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常常会怨天尤人,不能真正将问题很好的解决。

(四)高职在校生缺乏修养

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优渥和宠溺的环境中,家长常常处于疼爱孩子而对孩子身上的小缺点不予置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种飞扬跋扈的性格品性,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第一次体验大学的寝室集体生活,这时如果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很难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五)高职在校生是非观念淡薄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段大都处在17~23岁左右,社会阅历以及知识储备有限,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一些成绩较差有的学生家庭组成较为复杂,使他们的性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容易冲动行事,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过分崇尚“义气”等,有的学生在这种所谓的“义气”引导下盲目行事、甚至在高职院校内滋生事端。

三对高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在校生的心理素质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呼声日渐强烈,值得注意的是素质教育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主要有这么几方面:首先是要求高等教育的学生接受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要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以及专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乃至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最后,素质教育同样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条件的影响,其中学生原有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各种外应环境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的改变,唯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途径就是在高职院校内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帮助高职在校生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

高职学生可以说是处在一个过渡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逐渐由父母包办到独立自主,逐渐由家庭生活过渡到寝室集体生活、也逐渐由学校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等。这一系列转变下也暗含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尤其是环境的改变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这其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都会使他们的心理备受矛盾的摧残,而此时,合理有效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效的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

(三)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效能

高职院校是由一个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整体,只有学生的个人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的整体效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不可忽视,只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了才能在高职院校内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效能。

四高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制度规范加强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制度规范是高职院校规范学生行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工具。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同样可以利用制度规范来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例来说,在一些文明规范行为上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例如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修养水平,可以给他们制定一定的课堂遵纪守则、食堂就餐文明规范等一系列提高他们文明修养的制度规范,使他们在一点一滴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种通过制度规范的方式对高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外应式的环境教育法。

(二)加强高职在校生的情感管理,帮助在校生消除心理障碍

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感情更加丰富、多变,因此,教师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用“大爱”来教化他们,尤其是对许多受过心理创伤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在进行情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教师要通过实际的案例去教导学生如何自我化解他们内心的矛盾、障碍,从而能够自我疗愈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创伤。

(三)针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教师还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也都不尽相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也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有效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高职教师、辅导员要善于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要用耐心、爱心去了解、化解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这样得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开设专门的高职院校内部心理健康平台,鼓励师生在心理健康平台上进行互动;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定期设计一定的心理健康问卷到网络平台,使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完成问卷,通过学生填写的问卷反映出学生暗含的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到早治疗、早预防;最后,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广阔的大数据库资源,搜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案例,依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思考、自我纠偏。

参考文献

[1] 马晓园.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10):189.

[2] 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02):444-446.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一、导言

高职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而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职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力度既是施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1)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常见障碍性问题

以多年在高职院校所见,整个高职学生五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某个或某些问题的困扰。这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新动向。

三、亟需重视和加强的几点建议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对高职学生心理形成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其环境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和环境属于学校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比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的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施加良好的影响。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的各种环境建设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高职院校生活能够促进自我的发展。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应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培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系统工程的全面运作来展开。专门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具体,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稳定、深入、持久、有效地进行。同时,应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该机构与学校管理部门属挂靠、相邻或重叠关系,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同时还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推行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推行行业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察和指导力度。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待遇,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并逐年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替代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要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有机结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德育之间无法简单画上等号,它们毕竟是存在很大交集的两个不同的集合。从各自依据的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具体任务、不同的关注内容、不同的施加影响的方法途径等都可以充分体现它们的相异之处。仅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基本原则比较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差异。我们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强调大德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定位,决不等于以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更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就高职院校心理服务整体功能而言的,并非全部任务都必须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承担,因为没有机构和人员能够如此全能地完成所有的任务。为提高其管理能力,就要与社会上以公益为主的公立、私立的青少年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往往直接与学校挂钩,或在高职学校园内设立服务机构,可以迅速和灵活地处理各种类型的精神卫生问题,满足高职学生的诊治需要。或采取部分购买社会专业服务的方式,弥补学校专业人员数量和精力的不足,以使专业服务以不同的方式覆盖学生全部的生活时段。

3、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水平。

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并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纳入到高职院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分配比例适中的教学课时,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3)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也要进行必要的考核。

90后高职学生呈现"早熟、独立、张扬、自信"的特点。面对被媒体称为"草莓族""果冻族"(4)的新一代高职学生,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更有成效的服务是当务之急。

4、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相关组织机构的功能。

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帮助生命是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初衷和行动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全球预防日,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预防自杀和关爱生命。(5)

成立由校、系、年级、学生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师生中建立"观察、发现--鉴别、监控--干预、处理"的网络体系,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时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和寝室,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及思想交流室等,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两课"教师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及时疏通高职院校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努力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针对高危群体开展预防性团体辅导。如针对新生,应开展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交往和学习辅导活动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针对特困生,应积极完善助学体系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开展艰苦朴素教育、诚信教育等心理脱贫工作,引导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针对毕业生,要构建高职院校生成才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努力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心理减负减压。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提高心理援救水准。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要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对于测量出的有明显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建立咨询档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咨询工作,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辅导;对于日常咨询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建立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监管系统,形成"校--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高职院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以稳定的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为本系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并解决部分心理问题。各系或年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从学生中培养和选拔一批骨干分子或联络员,及时反映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宿舍"舍长发挥心理守护员的作用,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援救工作。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可能有心理服务的不同设置方式,但是所有学校都必须尽力构建功能齐全、运作顺畅、相互补充的系统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元化,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素霞《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改革的思考》[J]大家[2010](2)

[2]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3月16日教社政[2001]1号

[3]隗金成等《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第四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

第12篇

1.网络传媒的虚拟性使高职院校学生网上交往缺乏诚信

在一定程度上,非道德行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大肆流行,遵守“诚实”的价值认同,“信仰”的标准在互联网上会大大降低,自得其乐,使用随机的互联网很受欢迎。上网聊天,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交往的形式,但在聊天中,高职院校学生不会不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不健康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对他们来说没有道德约束。

2.网络传媒行为主体的无约束性淡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

在网络媒体中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贫困和歧视,那里的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摆脱道德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使高职院校学生为所欲为的冲动。高职院校学生在网上,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有做一些不道德和非法行为的冲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有效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完整的内涵包括:一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目标,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设计的实施方法的教育环境,遵循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发展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体健康教育活动;二是高职院校学生要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增强自控力;三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和信念的过程,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1.预防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基本原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在进行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能进行解释。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能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学生发生。网络媒体引起的诱错现象是人类社会使用网络资源引起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不然的结果,它是人类和社会本身的缺陷。网络媒体中引起诱错现象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反比,人与社会,不断自我改进和发展,能有效的避免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因此,预防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应着眼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网络传媒诱错现象预防基本原理的契合

为了有效预防的网络媒体传媒诱错现象,关键在于个人自我完善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境界的良性发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认同和遵守。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观的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适应的道德和行为的社会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措施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室、宿舍、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情绪稳定,优化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发现、判断和解决现有的网络信息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成长。

2.优化网络环境

目前,网络环境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速度,强度,深度和广度。网络的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也能有负面的影响。如何避免网络传媒的诱错行为,首先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上网的指导和培训,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使网络教育进课堂,网络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作为教材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识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最后是让网络教育进行学生活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特点,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专业知识。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