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时间:2023-06-19 16:1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第1篇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成为阻碍其学习的障碍。我们认为,初中学习成绩差生增多,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学习困难与成绩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调查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这方面去分析学习的障碍,进而研究如何帮助他们消除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目的是:1.研究当前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绩优生与成绩差生、男女学生、初中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从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去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研究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和范围,至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的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制定出了中国常模,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该测验主要诊断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严格按照测验实施的要求和程序,对两所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团体测验,时间为45分钟。剔除废卷,有效实测人数为955人,其中初一149人,初二389人,初三417人。我们先统计出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然后根据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据此确定学生在某方面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学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311人,占32.36%。与近几年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较,有上升的趋向。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这些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的内部原因。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影响有关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称为少年期。这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由于身心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人感,进入了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即在心理上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走向独立自主 的时期,又称“反抗期”或“抗争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身心迅速发展与人格发展迟缓的矛盾,活动能量增强与自控力弱的矛盾等等。所以,又称发展的“困难期”和“危机期”。

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少年在发现自己性征时,从各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任何其他年龄都不像12~15岁那样表现出大量的、不正常的、近乎病态的。”他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其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又是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年龄,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教育影响不当,最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初二往往是初中最难管教的年级,这个年级最容易出现“乱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 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有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 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是许多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重视的是,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但是,许多人却不太重视后一点。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验中,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成绩优生要多。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要转化成绩差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与其身心发展上的不同特点有关

在生理发展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期的时间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约从9~11、12岁,男生约从11~14、15岁。初中生还处于性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而初中女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生理的发育大约比男生要早1~2年。大约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女生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早于男生。这种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再加上社会上男女差异的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就使得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女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如果再受到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例如,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便会产生羞愧情绪。一项调查表明,约有67.1%的女生对月经初潮有各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反应。

四、结论

1.初中学生在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必须在初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差异。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转化成绩差生,必须了解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方面比男生突出。

4.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年级差异。初中二学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一、初三学生突出。学习焦虑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自责倾向则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第2篇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朱心怡等连续13年对医学生进行人格测试和趋势分析,发现医学生人格特征年代变化特征显著,医学生神经或精神的患病率达20%,个体神经质倾向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约有20%~67%的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10%~30%[1]。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医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前提,及时发现并矫正心理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2影响口腔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学习因素

研究认为,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在课程安排上,本校口腔医学学制为5年,需要学习30余门基础课,知识总量大。而专业课均在大四开设,加上考研和临床实习,大大增加了口腔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习方法上,以记忆为主,较为单一,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一项对口腔本科生压力源的调查发现,常见的10种压力源是:“准备及参加考试”“毕业分配情况”“社会对此专业的看法”“学习的任务重”“时间不足,不能做想做的事”“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不能按时睡眠”“考试成绩的公布”“家庭的经济情况”“教师的评价”。这些压力源充分说明了口腔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2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医学生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培养方向、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修养、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等都对医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校97期口腔专业共106人,其困学生共计28人,特困率达26.4%。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于农村,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综合素质可能会较其他同学有一些差距,同时受经济方面的困扰,容易滋生自卑、自闭、挫败,焦虑等不良心理。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变得敏感脆弱;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3]。这些问题可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

2.3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样影响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专业的限制,就业范围较窄,随着就业竞争的愈发激烈,口腔医学生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及校园环境的影响,很多医学生重科技轻人文社科的知识培养[4]。人文知识甚少,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使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3增进心理健康的对策

3.1学校方面

3.1.1点面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要面向全体医学生,预防和缓解医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适应问题,“点”和“面”有机地结合起来。(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授课质量。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增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认知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2)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开展心理问题课上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里对学生进行趣味心理测评等。(3)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学会正确自我观察及自我评价,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减少心理负担或应激。(4)充分利用媒体,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通过校广播、电视、网络、校刊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1.2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日、游戏娱乐、野营拉练等对医学生进行心理训练[5]。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医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帮助医学生走出繁重的学业,调剂单调的生活,防止医学生变得迟钝,封闭。创设出医学生健康成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6]。

3.2口腔医学生自身方面

3.2.1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讲究卫生等。口腔医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应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和休息。生活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思维和记亿能力减退。

3.2.2学会与同学沟通

增强环境适应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乐于与和他人交往,在交往中用理解、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与他人同心协力,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保持心理健康。

3.2.3加强体育锻炼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各类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总规模达到了一个很大的规模。虽然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未来发展有着极大好处,然而因为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因素,一些高校学生却因为心理问题严重,无法完成学业,或者走向极端,造成悲剧,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他们人生路上的一道阴影。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客观存在

高校学生中,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和比例都不少,很多都是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真正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若是遇到不良的刺激或者某个坏趋势的契机,就容易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引起一些人生的意外悲剧。每年大学生犯罪和自杀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2)高校已经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始做出积极应对

不过值得欣喜的现象就是,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做出对应的努力了。不管是加强高校老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还是设置学生心理辅导室,都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的积极回应。

2.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价值观思潮冲击很大,加上社会现实跟高校学生心中曾经想象的社会不一样,因此很容易对高校学生造成心理打击。尤其是在社会现实中碰壁之后,更容易产生沮丧、失落、甚至极端情绪,若是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演化成为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大学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了,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冲击下,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在高校中也会存在,对高校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设置以及心理教师配备又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和现实要求,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自然要大很多。

(3)家庭因素

目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加上我国家长容易溺爱孩子的习惯,使得这些孩子从小就像成长在温室中的花朵,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问题,就容易产生逃避或者极端心理。久而久之,心理健康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此外,一些家庭本身不和谐,不稳定,如父母离婚等,也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

(4)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大致基本上开始稳定,有些人性格偏内向,不善交流和沟通,或者因为某些心结而不愿意敞开心扉。加上各种生活带来的烦恼和焦虑,使得整个人的心态都会出现问题,当这种心态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成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矫正与促进的具体途径

既然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客观存在,则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问题,尤其是作为高校管理层,应该主动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加大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配置,开设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

由于过去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方面的配备相对较少,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随着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都在逐步增加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配置。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招聘方式引进专业心理学方面的教师或者专家,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是见效快,效果好,因为招聘引进的都是已经成名或者有着丰富经验的心理学方面的教师;二是高校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培养属于自己的心理辅导教师,这种方式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也稍低一些,但优势是教师较为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专业化程度不太够。

有了专业的心理学教师配备之后,自然要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也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一些人,会出现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问题。虽说一个个去面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太耗成本和时间,因此,在学校的组织下,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要力量,开设一些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课程,如谈恋爱、交友、就业、家境、学业方面的心理学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一些恰好有这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是症状较轻的,或许听过课之后,就可以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自我解决了。开设针对 性较强的心理辅导课程,在预防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一些,一些有这方面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说不定在修完这些课程之后,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从而避免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QQ、论坛、微信、股吧等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交流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互联网工具,建立网络心理辅导工作室,这样的话,可以避免一些学生由于害怕尴尬而不敢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问题,获得更真实的情况,从而采取的心理矫正措施更有效。

2.加强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立体互动沟通

任何一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不是某种单一因素导致的,因此,不管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还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都需要多方面积极因素的配合,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良性氛围,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战胜心理问题。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沟通不到位产生的,有时候误会或者误解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会恶化成为一个个难以化解的心结,这些心结在心底埋藏的时间久了之后,遇到某种刺激或者不良诱导因素契机,就容易演变成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在预防或矫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应该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学校、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苗头或者症状,就多方面加强关注,若是确实是出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那就一定要学校、家长和教师之间多配合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在学习学业政策方面给予帮助,家长可以给予一种亲情的关怀,教师可以给予一种亦师亦友的关心,有了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关心,心理健康问题固然不一定就可以很快顺利解决,但是至少可以有效缓和,在方法正确的情况下,还能够逐步化解。

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校园文化的学校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至亲之人,亲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这点不可忽视。至于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之一,有很多都能跟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三股力量能够凝聚起来,形成一股有效合力因素的话,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3.对学生多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

如果说在高中时代,因为高考升学因素的影响,想要顺利推进多元化激励性评价制度有些难度,那么在大学时代,则这个阻碍因素的影响已经很低了。进入大学之后,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雏形,或许还需要重视文化课成绩,但是只需要基本合格,不影响毕业的话,就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影响,反而是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在大学里的生活以及以后的就业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就是因为遭遇负面的评价过多或者过重,从而产生压抑甚至反叛的心理,最终酿成心理问题悲剧。

一个人若是生活在阳光灿烂的环境中,自然心情更好,也更容易感知到真善美,反之则容易产生阴暗心理,最终形成心理问题。因此,不管是高校,还是教师,在评价大学生的时候,就尽量采取一个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体系,多发现大学生身上的优点,至于缺点的话,只要不是严重到影响别人的话,稍作提醒即可,没必要大张旗鼓进行批评。比如,某个学生在文艺方面天赋很强,就不妨多给他这方面的展示机会,并且对其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肯定。这样,其心态就会变得积极上进,从而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再如,某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也一般,但是为人踏实善良,经常帮助别人,偶尔还见义勇为,这样的人,也需要得到肯定和奖赏,这样才能让他感受人生的价值。

4.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非常重要,这点在国外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大学中,体育运动普及程度如此之高,一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原因。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在利用体育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体育运动具有强烈的竞技性,一番激烈紧张的运动之后,整个人的身心都容易放松下来,经常保持这种运动,人的心态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这都是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此外,体育运动既强调公平竞争对抗,又要求合作协调,既肯定个人的汗水与付出,也要求有团队的荣誉感。这些因素,都是非常积极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其心态更加阳光进取,人际关系处理也相对和谐,其情绪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要好一些。

高校要充分意识和利用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多方面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养成积极的心理情感。有了这种积极的心理情感,就自然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三、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在未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更多,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几乎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在大学学习生活时的问题。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但是严重程度的比例还不是很高,然而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很容易衍生出一些恶性后果。高校则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考虑,认真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多个角度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让学生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状况,为其顺利成人和成才奠定身心健康基础。然而,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参考文献:

[1] 唐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5,(03).

[2]张文静,田雨普.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价值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04).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05).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 ; 心理健康 ;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然而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已是社会心理的“晴雨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仅非常敏感,还有许多特殊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新形式的独立学院,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困惑的原因更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在此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总

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重大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如北大学子向黑熊泼硫酸案件、马加爵杀人案件、“我爸是李刚”案件、药家鑫撞人后刺杀案件。无不给予全国高校教育者当头一棒,让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莫大的重视。作为独立学院的三本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各高校迫切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的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随机整班抽样的方式,对综合性大学2800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800份,收回2595份,其中有效问卷2401份。调查报告显示:16.37%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34.9%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属心理健康者仅为48.73%;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

二、三本的出现以及生源分析

独立学院是指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以公立高校(母体)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如声誉、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后援,以政府财政拨款外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机制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原则是“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将获得获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三、结合实际说明三本学生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应对方法

作为一名政治辅导员,工作中经常与学生打交道,常能遇到一些心理困惑较严重的学生,通过与其交流我发现,三本学生除了普遍存在心理困惑以外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大部门学生会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二本或一本学校而失落、有的会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厌学。

随波逐流是三本学生一个普遍情况,在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宿舍对其影响很明显,如有一个人喜欢睡懒觉或者泡网吧,该宿舍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类似恶习,从而迟到或旷课。尤其理工类课程本身较难,前面缺的课程比较多后面就无法跟上。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会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生活安排,但有些则是破罐子破摔任其发展,直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多门课程亮红灯才知道后悔。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老师一般在初期都是找其谈话劝导其调整学习生活习惯,但是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只能是给予处分。

第5篇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就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33%;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但不同的地区,如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等,由于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各种客观因素的惯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是以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为个案,通过调查了解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为学校在新课程实验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并采取及时合理的教育方式,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教育决策部门和其他学校提供参考性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庄浪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性普通农村中学,2009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共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多人,其中寄宿生2300多人。本文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两个班,总共243名学生。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14人。

(二)研究工具

本次的调查工具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MHT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代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总得分在65分以上者,可以认为他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3份,剔除废卷和无效问卷,实际收回226份(其中男生118份,女生108份)有效率为93.00%。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在输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总体状况

被试中个人焦虑总分在65分以上者有41人,占18.14%。其中男生18人,占7.96%,女生23人,占10.18%;至少有一项焦虑倾向的有92人,占40.71%,其中男生30人,占13.27%,女生35人,占15.49%;男女被试超过团体焦虑总均分,男生有43人,占19.03%,女生有69人,占30.53%,反映出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

(二)焦虑分量表检出率

根据量表制定的常模,各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者,属异常范围。在8个项目中,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焦虑占22.6%,身体症状占20.8%,过敏倾向占10.6%,自责倾向占9.7%,恐怖倾向占3.1%,对人焦虑占2.2%,冲动倾向占1.8%。

(三)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知,在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四项比较突出,其中学习焦虑居首位,并且随年级的上升,焦虑程度在加剧。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庄浪农村,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升学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考试分数无疑几乎决定着他们的命运。高考竞争的严酷、传统的舆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家庭原因。庄浪农村学生父母一般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把子女的未来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这条道路上,家庭大部分的收入几乎都用于子女的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子女的学业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学生越是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就越大。

(3)学校原因。学校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轻视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中。

(4)个人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少部分学生存在过度娇惯的倾向,遇到挫折难以承受。一方面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青少年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这就更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焦虑程度,而学习焦虑又加剧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

统计结果同时表明,高一和高二学生孤独倾向差异显著,即随着年级的上升,高二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加剧,也就是说他们比高一学生更加孤独、抑郁、更加自我封闭。显然这一现状与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有关。

(四)男生、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可知,女生的8个内容量表得分均高于男生,即焦虑程度高于男生,且二者差异显著。调查数据同时表明,在恐怖倾向方面男生、女生二者差异显著。原因如下。

(1)在经济落后的庄浪农村,如果不能升学,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就变得比较渺茫,对学业的高期望和自身学业水平之间的反差使女生的压力显得更为直接和紧迫。

(2)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也直接相关。一方面青春期的女生对其生理变化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平时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的指导,容易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状态;另一方面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自我形象,对成败得失看得比较重,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某些过激行为。

以上调查启示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管理者不但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心理健康的指导,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要学会通过学生外在的身体语言,读出他们内在的心理语言,指导学生通过情绪的调控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但从此次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学习焦虑程度较高,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增强,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和各分量表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和组织管理上的不严密,使这种教育活动处于相对分割和封闭状态,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育效果来。因此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确立以分管校长为具体领导,以政教处、年级组和班主任为一线,以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科任教师为另一线的具体负责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其教育效果。

(2)重视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实践经验提升为一种理论思考,进而有效地解决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及时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及时组织交流,扩展教师成功的经验。以深入的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带动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心理问题的隐私性与个体性,以集体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往往难以彻底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运用一些特定的量表进行更具体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建立学生个体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效果

(1)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鼓励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趣的教师再学习,然后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尽可能地持证上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课堂教学着手,从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业负担等方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具体管理者,平常与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营造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氛围,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突出班主任的中心作用:一方面加强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3.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1)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孤独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退缩、没有魄力、害怕、胆小、焦虑等特点。针对这些症状,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活动类的校本课程,如生活知识竞赛、登山演讲、小制作等,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的活动,从而获取更多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效降低焦虑程度。

(2)针对焦虑程度较高的农村女孩,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类的校本课程。例如适时、适当地开设性生理及往知识等青春期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她们消除青春期的诸多生理困惑,正确对待青春期发展过程中学生心理和生理诸方面的变化,正确对待自我形象,学会与异性同学的正确交往,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事实、深入进行校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每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独特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2]田晓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精论集锦,2003(12).

[3]金燕等.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0(1).

[4]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1

Review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ZOU Yan, DENG Li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case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 there are mor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in this context, how effective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l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level, or depth level there is a big shortage, far from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ore serious Higher Colleges of circumstances,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nalysis, hoping to clear the status quo of existing research, a good grasp of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rends, enabling it to better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view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更晚一些,笔者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上集中21世纪之后,具体到高职院校这一细分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随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工作以后,都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学者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之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这一课题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研究热点,主要就是这些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学者开始关注以及研究这一课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有学者侧重于主观经验层面的总结归纳,有的学者侧重于实践调查。学者张兵、谢德光等,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分析,通过选择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1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状态良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非较低,但是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又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从高职学生个体特征来看,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女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要高于城市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要高于的双亲家庭。学者武媛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了高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即普遍上都处于一个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刘瑞玲选择了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这两个高职院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基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抑郁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等排在首位。张晓冰,王丽霞对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学生有10%左右具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被调查学生中在敌对以及恐惧两个因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维度呈现出来明显的差异性。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广泛研究深刻地揭示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凸显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把握,这是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前提性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目前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都有,定性研究方面,学者胡华北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地区2400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满意情况、个人的自我认知、家庭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那些专业满意度差、个人认知水平低,家庭状况不良、生活能力较差、人交际关系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了上述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学者刘俊娉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基础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12级五年制高职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口学因素、生源地、家庭条件、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定性方面的研究,学者周婷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人口特征以及自身性格层面的缺陷,举例而言,自我评价的缺陷、自卑、缺少交际能力等等,除了性格层面的缺陷之外,还有学校教学环境不理想、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家庭教育滞后等等。从上述分析来看,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围绕这些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及策略,力争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策略研究

针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及视角进行了探讨,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国外在此方面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同时在具体实践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理论研究方面,学者莫里斯、利夫顿等学者编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大学生心理学》等书籍以及期刊,全面而具体地探讨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实践方面来看,目前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属于学校的常设机构,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负责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相对规范,建立起来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上岗制度。国内学者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学者黄天贵、蔡小丽认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保障;围绕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以及完善,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作用。学者朱昆阳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注意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自信心、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学者余庆兰探讨了拓展训练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利用好拓展训练这一手段,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确定拓展训练内容以及形式,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治愈心理健康问题,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林琳,柯晓扬,袁忠霞等认为高职学校心理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心理健康预防保健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心理健康拓展训练等多个方面着手,综合运用好这些手段来全面的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者刘淑霞,周兰桂,曾郁林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要运用好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对所有的学生,教育者要用平等、开放、发展的理念来看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开展真诚的沟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要破除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正面情绪的引导帮助高职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学者从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角度进行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讨,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等多个主体的不断努力,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研究、定性研究、微观研究比较少,既有研究依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既有研究的不足凸显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现有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全面综述,总结了这一课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希望能够给学者未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指明一个方向,提升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兵,谢德光,谢玉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2] 陈桂兰,张秋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 武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9).

[4] 张晓冰,王丽霞.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

[5] 胡华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差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3(27).

[6] 刘俊娉.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

[7] 聂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

[8] 周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J].才智,2014(9).

[9] 刘瑞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潍坊高职院校大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职业,2015(8).

[10] 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 论坛,2014(18).

第7篇

【关键词】大一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研究

高职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文化课成绩、就业方向以及社会期待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区别,因此高职生历来被视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诸多研究结果也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2]。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其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我院大一学生适应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心理教育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我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ο

调查对象为山东某职业学院2015级新生5171人。有效被试4809人,其中单招生889人,统招生3920人;男生1793人,女生3016人;会计系1515人、经管系903人、机电系495人、食品系390人、建筑系467人、信息系674人、外语系365人。平均年龄在17~21岁。

(二)工具

该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按1~5分为5级评分。

(三)数据处理

采取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一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SCL-90评分标准,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即表示被试在该因子上表现为阳性症状。

我院大一学生各因子的均分都在2分以内,表明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单个因子分超过3分表示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中度心理问题,共检出192人,占总人数的4%。排在前四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见表1)。

(二)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我院大一学生各因子上得分均低于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三)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单统招、性别差异

单招生的检出人数为51人,占单招生总数的5.7% ;统招生的检出人数为141人,占统招生总数的3.6% 。从检出率看,单招生高于统招生,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男生,二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三)系别差异

大一学生SCL-90各因子在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三、讨论

(一)大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SCL-90测评检出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共有192人,占总人数的4%。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说明大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水平。这一结果与张丁香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从检出情况看,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结果显示强迫症状排在第一位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常模的样本主要是本科生[3],也可能是本研究中的大一学生已处于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度过适应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减少,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活跃期的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人际环境和关系质量,因此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成为最突出的心理困扰。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各问题时,大一学生受经验限制,缺乏处理方法,情绪波动大,易呈两极分化趋势,因此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单统招、性别差异

统招生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高于单招生,可能是参加高考的压力,统招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比单招生要大[2],同时对自身人际关系质量的要求也比单招生高。单招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诸因子的得分略高于统招生,说明单招生在处理问题时比统招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谢德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可能是因为谢德光等人的研究并未做年级的区分,而本研究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但笔者认为我院从学生一入校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对单招生与统招生并没有做区别对待,同时积极开展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因此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各因子得分情况可以看出,男生分数均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这一结论符合辛自强等人的研究结论[4]。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除了女生因生理特征产生特有的细腻、羞涩、依赖等心理素质的影响外,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就业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这种性别差异导致了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较为明显[5],有研究者指出整个社会也似乎比以往更加强化了男性的支配地位[6]。

(三)不同系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不同系别的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各系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方法、专业等各方面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影响作用。

四、建议

首先,对男女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深入了解各系学生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提升系部管理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渗透,这对培养具有优秀心理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德光.高职单招生与统招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2):44-47.

[2]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5):735-737.

[3]仲稳山.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03):251-253,256.

[4]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在中职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我国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生心理现状

每个时期的中职学生都带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能够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对他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当前的中职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矛盾。来自不同家庭的中职学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负心理。家庭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往往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独感。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心理上比较乐观,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自负心理。家庭环境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二)渴望被认同的心理。中职学生充满奇思妙想,敢想敢当,敢于实施,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得到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如果在尝试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会认为自己的才能被忽视了。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认同的心理,一旦出现不被认可的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三)反叛心理。在传统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有着明显的话语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中,造成了他们的反叛心理。进入中职的他们,学习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向往自由的中职学生对传统的管制教育比较反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纪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这就在无形中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给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人生目标茫然。进入中职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陡然剧降,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等问题,常有生活无意义感,人生目标茫然。古语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迈进中职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为自己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哪里,以朝着这个坐标不断地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二、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中职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虽然在中职学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中职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中职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利用网络等新形式及时进行辅导。很多的中职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无法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致于无法科学合理的“对症下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化等特点,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通过网络尽情地倾诉与宣泄,从而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和缓解。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从家庭生活不美满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中职学生往往行为比较偏激,因此,父母在关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与子女基本上没有沟通。其次,学校在传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播着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变化规律。第三,社会是中职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实践场所,同时社会也通过各种媒介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面对就业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家庭应该鼓励支持,中职学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引导,社会则应该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另外,学生这一主体也应该深刻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端正职业态度,创造自身条件。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发挥积极效应,学生才能取得职场的成功。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职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归因方式 心理健康

一、引言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 1979; Weiner 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综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这样,为更好地提高学校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归因与心理健康的概述

关于归因方式的纬度,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B. Weiner. 1978;孙煌明、雨田 2001),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但一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个维度,后来增加了整体—局部这个纬度。对于这三个维度,韦纳提出每一种维度都联系着一批独特的情绪、情感。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级知识人才,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自我及客观事物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于是难以正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产生心理障碍。因此,从根本上排除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提高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外有关研究的回顾

国外的早期研究就有许多涉及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如Peterson等指出,由于低自尊和抑郁高度相关,与一般人相比,情绪低落或抑郁的人倾向于将消极事件的结果归于内在的、个人的和必然的原因,而将积极事件归于外在的、特殊的原因。Cohen报告说,严重抑郁者不会有公正的归因,而更多地表现出自我批评的归因。

Tracy R. G. Gladstone(1997)等人对成年人性别差异、归因方式和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日本研究者Shinji Sakamoto和Masahiko Kambara(1998)对日本研究生所做调查发现,不管是面对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时,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的人更容易感到压抑。John M.Chamberlain(2004)等人对归因方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研究中表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出现无助感从而导致抑郁。Suan G. Assonline(2006)等人对天才学生的归因方式的研究显示,天才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学习努力不够(积极地归因方式)而不是不够聪明。这样的归因方式也会带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从而获得健康的身心。

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四、国内有关研究的回顾

施承孙、钱铭怡(1998)研究了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与应对风格,发现易羞耻者和不易羞耻者仅在可控性中等的正性事件上易羞耻者倾向于作他人的归因。而在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上,易羞耻者更倾向于认为坏事件的原因有较强的自身性、持久性、整体性。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2001)研究了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包括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三个维度,对负性事件做出稳定和整体归因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而内在性维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大。张学军(2002)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大学生在对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性维度和可控不可控维度上得分越高。李成齐(2004)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倾向于把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整体的和持久的,而把正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局部的和暂时的,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反之则相反。郑金香、吴真、吉峰(2005)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社交热虑偏高,心理健康状况偏差对成功的归因多于对失败归因。对人际交往失败的归因仅影响心理不健康组的社交热虑,对学业失败的归因对心理不健康组和心理健康组的社交热虑都有显著影响。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都得出了消极的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转贴于

五、小结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基本上还是以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归因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群体在某些情境的归因过程中做出了有可能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归因,如把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原因(如自己的努力)。此外,通过上述相关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归因方式将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创造力水平及未来成就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归因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常抓不懈。

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从大学生的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掌握背景信息,重新做出科学归因。由于个体的生活范围、认识能力或主观意识等方面的缘故,个体往往会在拥有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归因,导致各种误会的发生。要改变这种归因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在归因以前充分搜集相关信息,科学分析相互关系,最后做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归因。

2.灵活调整归因策略,适时做出有益归因。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而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可以更改的。有时候,个体对事件原因的无偏归因反而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不妨调整归因的策略,用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却对自己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罗斯等人(Ross et.al,1969)的研究表明,让人们将消极的经验归因于某种情绪上中性的因素,有助于提高他们随后在类似情境中应付有关恶性刺激的能力。

3.改善不良归因方式,养成良好归因习惯。首先,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历经无数次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后才得以形成的,它将会对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其次,在遭受失败时要全面地采用那些以前很少用过的方式来考虑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导致失败的外部因素上,不要轻率地、习惯性地做出“都是自己惹的祸”之类的反应。最后,因为一个人归因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个体要时时警惕、处处留心,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来纠正以前不良的归因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洁.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杂志,2001,15 (1):6-8.

第10篇

[关键词]耐力项目,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28-01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得到的期望和关心越来越高,因此他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过重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影响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虽然各个高校都已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也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参与耐力项目的恩施市小渡船中学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共计发放100份,回收94份,回收率为99.3%。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大量关于耐力项目、心理健康、心理学以及SCL-90(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list,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等涉及此方面的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list,90),简称SCL-90,是当前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分属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大因子及1个“其他”因子(用F所示),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任何一个因子的分数超过2分则是阳性,说明你有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问题。每一种心理问题的阳性因子个数超过2个,说明你在该心理问题上存在问题。

分析评定指标:SCL-90的分析统计指标主要为2项,总分和每个因子分。总分:90个项目得分之和,分数描述着病症的严重程度,总分的变化描述病症的演变。

总均分:总均分=总得分/90,从整体情况看是在A-E中的哪个范围里。

阳性项目数:指评为2-5分的项目数量,指病人在那几个项目中呈现“有症状”。

阴性项目数:是指评为1分的项目数量,指病人在那几个项目中呈现“无症状”。以上因子中包含的项目如表1所示: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1.全国常模同耐力项目SCL-90测试结果相比较

通过调查问卷将学生的SCL-90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全国常模比较。如表4所示。

从表3可以得知,除了F3(人际关系)F4(抑郁)F6(敌意)F7(恐怖)F8(偏执)之外,参与耐力项目运动的群体的平均值都低于全国常模均值,通过T检验,F1(躯体化)p=0.045

而F3、F6、F7、F8的这几个因子的平均值都比全国常模水平的要高,而且P>0.05,说明差异性不显著。这就意味着通过参加耐力项目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症状中的、强迫、躯体化、精神病、焦虑几个因子有着显著性的干预能力,但是对于抑郁、人际关系、偏执、恐怖、敌意就没有那么显著的干预能力。

通过以上调查表明:耐力项目对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耐力项目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讲是最不愿意去进行并且坚持的一个体育项目。因为耐力项目所需要至少30分钟以上的锻炼时间,并且单纯的进行跑步学生们又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而很少会有学生养成一个进行耐力项目锻炼的长期习惯。而耐力项目对于学生养成对于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大的影响力。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耐力项目能对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有防御和治疗效果;耐力项目对人际关系、抑郁、敌意、恐怖、偏执没有显著的干预效果。需要中学生通过参加其他项群的项目来加强对这些因子的干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胸宽广,乐于与人交往,其人际关系网络业比较广泛,在通过体育活动愉悦了自己的身心,拓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耐力项目对于中学生形成坚强、认真、坚持的性格都有良好的促进。对于中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波.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9(3):103-105

[2] 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1):18-19

[3] 付奕,于芳,刘定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05):120-122

第11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研究;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新婚姻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正逐年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在14~19岁之间,是心理变化最激烈、产生心理困惑冲突最多的时期。且绝大多数学生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素质普遍较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有其独特价值。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单亲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对策。

一、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临沂卫生学校在校1~4年级学生,年龄14~19岁,共计5127人。其中,双亲家庭学生4291人,约占83.69%;单亲家庭学生836人,约占16.31%。

2.研究内容

该调查对被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1991年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ental health text)作为测试材料。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临沂卫生学校在校生共发放测试问卷567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7份,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检出率对比见表1,分量表检出率见表2。

表1 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n(%)]

表2 分量表检出率[n(%)]

2.调查结果分析

MHT测验中,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1~55分之间者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者为心理健康有问题;64分以上者则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由表1可知,单亲家庭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正常者只占被测人数的50.96%,而双亲家庭学生占80.98%;至少有一项超过8分者单亲家庭学生也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这说明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几率更大。

由表2可知,临沂卫生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33.97%),孤独倾向(26.91%),过敏倾向(22.37%),恐怖倾向(9.93%),自责倾向(9.45%),学习焦虑(8.04%),冲动倾向(5.38%),身体症状(4.31%)。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是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讨论

单亲家庭是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由于家庭中夫妻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他原因,形成了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家庭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是单亲家庭数目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使单亲家庭的学生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从内心深处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不少学生有沉重的精神负担,认为父母的离婚使他们产生羞耻感,唯恐他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难以与人合作。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压力加重,表现出冷漠、敌对等情绪。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容易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都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四、对策

1.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

2.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学生,不厌烦也不过分同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弥补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心理缺陷。

4.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5.加强对单亲家庭的指导联系,办好家长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教育网络。

6.帮助学生改善家庭关系,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

7.加强对学生群体分层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8.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单亲家庭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现如今,素质教育正在农村小学逐步普及。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但是,时代的进步,媒体的活跃,很多小学生受到外界影响,心理产生扭曲,各种心理问题便渐渐产生,严重的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及时给他们心理上的疏导,便会减少消除这种现状。但是,在农村许多学生的家庭状况比较复杂,缺少家长的关爱,同时,学校又不是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现状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人的各方面机能能协调一致地协调运行,促使人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智力正常;体现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情绪适中;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逐步正确地评价自我;慢慢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自制力。

二、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以及数据分析

现对某市一所农村小学进行了关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通过两个月的研究,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我通过仔细观察五年级二班37位学生的课上以及课后的各种表现,对每一个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建立了他们每个人的个人档案。观察发现,班里有个男生,容不得老师说他,只要你批评他,他都会耍小脾气,叫他站起来,他不会有反应,就是想故意气你。举例:一天中午,我去学生食堂看学生吃午饭,那个男生因为值日生没有给他发小勺,扔下饭菜就跑了。我去教室叫他回去吃饭,他竟然来了句,我就是不吃了,我再也不吃学校食堂的饭了,然后转身就走了。(这里,我必须说明下,这个男生老家是外省的,父亲坐牢好多年还未出狱,母亲跑了,他随奶奶改嫁到山东)。还有个女生,上课精力老是不够集中,四处看,给人云游四海的感觉。有个男生,是班里最高的学生,可是他一到上课就开始开小差,甚至逗引别的学生笑。有几个学生穿着特别差,但是品质特别好,好学、勤奋,只是他们并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能,不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还有很多男生,数学学的特别棒,但是英语跟语文学的特别差,不论你课后怎么辅导他们,都不会产生什么显著变化,学不好,他们就更不爱学。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

调查显示,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会产生自卑的情绪;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不大愿意学习,很懒散、难以调教。现将学生的自卑、自私、厌学、懒惰的变现用数据显示。

同时,我设计了问卷调查,让学生做。(附录)问卷调查显示,小学生中的男生更易冲动;女生更容易受外界影响,过于在乎考试成绩,心理压力比较大。对于与异往的问题,男生女生都比较羞涩,不会有什么不正确的行为举动。数据显示如下:

表现 男生 女生

冲动性 89% 45%

心理压力 35% 80%

对异性羞涩的态度 49% 50%

三、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维持以及发展,涉及众多因素。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看,不外乎两个系统: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1、自身的内在因素

(1)学生个体的遗传因素以及健康状况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是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关的。所以,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是建立在个体生理健康。

(2)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隐性的思想意识状况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只有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建起来的知识经验体系,才能成为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内部导向。

(3)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心理健康。良好的性格会促使学生形成快乐向上的心理状态。

2、外在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的因素包括多方面,在这里主要阐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每个人最初接触教育地地方,人们许多最初的经验、情感态度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得来的。不难看出,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都由着孩子去做,就会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就会任性、自私,在学校中就不会听从老师的管教,甚至会欺负同学。相反,当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可能会失去自我,变得犹犹豫豫,不再有自己的己见,大部分会处于顺从状态。这样也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心理的养成。只有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或者忙于农务,根本无心照顾孩子,长此以往,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就会变得放任自流,因此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又很大的影响。父母之间争吵不断,甚至父母之间矛盾升级导致离婚的,这些争吵,会给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孤僻、慢慢养成暴力倾向,农村学生的很多家长因为经济压力,很多家长离婚或者双亲外出打工,连孩子的生活都没法照顾好,更不用说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慢慢地,孩子会像“孤独的小鸟”变得有话无处可说。这样的家庭情况也会使许多农村孩子变得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失落,这也会促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最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据可靠的调查报告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发展相对会比较好。父母有自己的教育方式,能灵活应对孩子的各种毛病,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父母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正确及时的帮助,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里,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好的作用。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父母受过高中教育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父母没法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给予恰当及时的指导。孩子会觉得,父母都学习不好,我怎么可能学习好了?学生产生了这种心理,变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努力去学习,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下来九年义务教育。

(2)学校因素。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学校里学习,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这些显性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学校的教育环境、校风、校训等一些隐性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互矛盾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课业负担比较重,考试压力比较大,老师的教育方法有时候不是太恰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学生长期处在恐怖与焦虑之中。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资金和师资的制约,普及不够,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这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由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培养农村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结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1、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

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以及良莠难分的网络侵蚀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来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处理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严格网吧经营的权限。确保学生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里。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调皮的表现,不要立即大喊大叫,去制止,可以先用眼神暗示学生。组织有益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学习可以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设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3、家长方面的应对策略

家长应该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况。同时,对孩子给予正确恰当的期望。最后,家长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

五、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本年龄阶段的学生格外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而农村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能否茁壮成长,更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会使学生有个好心情去接受知识,感知外界的事物。他们将不会再出现课堂上害羞的场景,不会有自卑的心理,不会变的麻木无知,不会烦躁不安。而是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克服一切不良情绪的影响。慢慢长大的他们,会替家里分担家务,给父母极大的心理安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六、总结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发现:农村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为自私、孤僻、自卑、厌学、懒惰、感情脆弱等。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经济因素、有父母的情感因素、有学校的教育因素、有社会的风气因素、有大众媒体的影响因素等等。家长、学校、社会必须及时想出应对策略来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附录:

1、你的性别()

A.女 B、男

2、遇到考试,你会()

A、很担心会考砸,容易失眠

B、有点担心,但对生活没多大的影响

C、相信自己可以考好

3、你在考试之后,还没有知道考试成绩之前,你会()

A、很担心,以至于影响了睡眠

B、有点担心

C、就是一场考试而已,随遇而安

4、考试成绩下来,你发现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同学考的比你好,你会怎么想()

A、不公平

B、他比我聪明

C、他的学习方法比我好

5、考试失利,你会怎么想()

A、很沮丧,再也不想学习了

B、很难过,但是很快就消失了

C、促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学习

6、你觉得同学背后议论你吗?()

A、会,亲耳听过

B、不会

C、可能会吧

7、你认为老师如何对待班里的学生?()

A、平等对待

B、偏爱优生

C、偏爱带进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17期.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杭州大学出版社,2007:34.

[3]汪伯英.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78.

[4]教育管理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