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办学校管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
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增加,民办学校的教师成为了社会的一个新兴群体。而在性别的差异下,民办学校的女教师又逐渐成为这一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经常受到很大的损害。这种现象的存在,无论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还是对女教师的自身利益来说,都将造成很大损失。为此要想促进民办学校的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女教师利益受损的问题。
1 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表现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还是有很多残余思想的存在,特别是在民办学校的女教师群体中,这一性别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女教师和男教师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工作中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比如在女教师怀孕期间,如果学校要求女教师和男教师完成相同的工作量,那就是对女教师孕期的歧视。事实上,很多民办学校就是这样,在安排工作时不会因为女教师存在生理期或怀孕而减轻其工作量。另外,国家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不准辞退孕期女性,但是民办学校常常通过不续签合同的方法来辞退女教师,这些都是对女教师的不公平对待。
2 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2.1 民办学校的运作机制是直接原因
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二者都是学校,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同的方面是民办学校还有很强的盈利性质,是通过教学来使自己获得经济利益,其经营方式是自负盈亏式的,所以在运作机制上面就不够人性化。在学费一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扩招学生、缩减教师薪水才能保证学校自身的利益,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加大,所以民办学校招聘教师的原则就是肯吃苦、能干、业务能力强,这样的招聘原则就使得在民办学校中女教师受到歧视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生理期和孕期的时候,女教师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2.2 国家的政策缺失是根本原因
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二者因为经营方式的不同,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国家只是在法律的层面上给予了同等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并没有相关的规定标准,就使得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一直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很多民办教师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很难实现与公立学校共同发展。
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与公立学校不同,教师与学校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学校当然以教师创造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而国家的地位就属于缺失的状态,没有承担起同公立学校一样的国家职责,很多公立学校在女教师孕期时,要其自己承担请假带来的损失,这就使女教师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2.3 妇联组织的忽视是重要原因
民办学校中女教师利益受损很大程度上与妇联组织缺失有关系,妇联组织没有同民办学校建立相应的联系,很多女教师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民办学校中妇联组织并没有开展工作的记录,使得女教师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民办学校女教师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
2.4 落后性别文化和观念是主要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严重,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很多时候还是存在着差异,性别观念的落后使得女教师在民办学校中很受歧视,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使得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民办学校中都是以学校的利益为主,所以都要尽可能地施加教师压力,使其为学校创造更大的利益,如果女教师因为个人的原因使得学校的利益受损肯定是不允许的,这就使得很多时候学校都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保全学校的利益,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应加以调整,改变这一不公平的现象,充分维护女教师的切身利益。
3 保护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的对策与建议
3.1 民办学校女教师要维护好自己的性别利益
民办学校女教师要树立起“四自”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四自”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以较高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精神赢得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当自己的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要据理力争,同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组织积极反映情况,争取得到组织的帮助,通过组织解决问题,有效维护自己的性别利益。
3.2 妇联组织要多关注民办学校女教师这个特殊群体
妇联组织要通过和民办学校进行联合开展工作,把维护女教师的切身利益纳入工作范畴,通过妇联工作的开展,让民办学校认识到维护女教师利益的重要性,在学校内部建立女性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维权,使维权这项工作变得更加常态化,尽最大限度的维护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利益,使得民办学校认识到发展的错误所在,进而转变发展的方式。
3.3 国家要切实担当起性别利益保护的责任
生育不但是女性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情。所以,要让女性自己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承担起生育成本是不合理的。对于民办学校女教师而言,让一个自负盈亏的民办学校承担起女教师的生育成本也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国家不但要通过立法从抽象的法律层面保障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平等地位,而且要从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层面保障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平等地位的实现。在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关系中,国家不能以超然的第三方的姿态出现,应该以实然的第三方出现。国家的缺位使女教师性别利益的保护失去了坚强的基础。国家可以通过设立生育基金、性别利益保护基金等方式从资金方面为民办学校保护女教师的性别利益提供支持,国家由超然者变为实然者,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担当起性别利益保护的责任。
3.4 积极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为维护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构建良好性别文化环境。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性别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性别关系中的体现。各级妇联组织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民办学校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培养民办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性别平等意识,使他们真正理解性别平等的涵义,理解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的关系,理解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途径、方式、方法等。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自觉抵制性别歧视现象,建构性别和谐与性别公正的工作环境,维护女教师的特殊利益。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教育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给很多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民办学校的发展也为我国的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标准化的教育工作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民办学校在教师的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女教师的管理上面,其只注重对教学成果和切身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女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其享受不到正当的权益,民办学校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好对女教师的权益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戈;张雁军.课堂公平:基于性别文化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2]李斌辉.论性别均衡的教师生态建构[J].教育评论,2010(2).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在办学的规模上以及办学的条件上实现了有效进步。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办高校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民办高校严格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以解决本校发展教育管理问题的措施,并且最大程度地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现状以及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民办高校普遍的教学管理问题。学生的学费是民办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他经费来源非常少,使得大部分民办高校节衣缩食,教学管理开支压缩,导致资金不足,难以在第一时间更新教学设备,教学设置非常陈旧,管理系统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更新,阻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师资队伍缺乏
民办高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师资流失情况一般都比较严重。因为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来说,在社会的认可度、社会福利以及待遇等多个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数量上存在问题外,在师资结构上更是存在不合理性,博士、教授级别的教师人数较少,学科带头人缺乏。在年龄结构上,主要以退休及刚毕业的硕士为主,40-50岁的中青年骨干较少。
(三)难以准确定位教学管理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难以准确地分清教学管理孰轻孰重。目前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受到教学服从管理还是管理为教学提供服务的直接影响。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民办高校管理岗位出现行政化趋势。上述这种发展趋势导致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定位教学管理功能,学校工作侧重于管理,最后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均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主要通过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水平不高、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学行政化趋势发展等多个方面来体现。详细分析如下:
(一)教学管理能力受到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的直接影响
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来说,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主要是本校留校生或者一般以本科生为主,其学历层次相对比较低,同时很少有出国的经历,更缺乏到其他高校学习的经验。在管理理念上并没有实现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的想法,只是在传统形式管理方法的影响下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有的只是在个别领导的授意下进行工作。因为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的质量受到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水平以及专业素质高低的直接影响,上述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我们需要高校管理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学习及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实施于实际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促使科学性强的管理方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质量还受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民办高校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大部分民办高校中存在人情大于法的情况,学校管理制度约束力不够,存在非常多朝令夕改的情况,进而导致制度约束不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存在非常明显的行政化趋势
教学管理质量也受到民办高校教学行政化趋势的影响。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就随便使用行政管理,那么这就是教学行政化趋势,在该趋势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领导将教学作为一个行政机构来实施相应的管理,同时也将相应的教学事务作为行政事务来管理。目前情况下,教学管理质量受到教学行政化趋势的严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为受到民办高校教学行政化趋势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逐渐形成了类似于行政系统的级别等级链条,处在链条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比自己更高级别的位置保持着浓厚的渴望。对于权力存在非常大的崇拜,同时因为受到权力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教学事务上,而是想怎样步入仕途,职位高升,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2]。
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想要从目前这个困境中全身而退,就需要从根本上审视自身的实际情况,掌握本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问题,进一步发掘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在掌握原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管理过程中突出矛盾的有效解决。
(一)实现校企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使经费来源增加。想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稳定的经费。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均存在资金不足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3]。所以,民办高校经费来源需要实现校企合作来扩展经费来源。同时相比公办学院,民办学院对于经费具有较大的自,可以在分析学校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跟相关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促使相关经费实行进一步增加。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学校正在争取能够在企业建立很好的实习基地,促使本企业之间的合作往来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可以帮助本校毕业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4]。促使学校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可以作为企业跟学校两方面合作发展实现双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将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放在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层次上进行考虑。第一,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招聘要提升学历层次,新进管理工作者原则上应该有硕士以上学位,可以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第二,对于已经入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一方面内部要加强业务素质学习,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送出去进修,进修除了进修学位,更多的是要学习其他优秀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对于一般的民办学院基本都是超前的,但是就是这种超前性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可以根据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改造,适应自己学校的教学发展。
(三)强化教学管理质量监督力度
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质量监督力度,科学地跟踪监督、提升指导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学督导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督导员可以在随机听课的方法上来掌握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对于部分年轻的教师,同时还可以使用学习、示范以及谈话等形式帮助他们来完成教学技巧的掌握,促使他们的教学管理能力实现有效提升。在进行督导的过程中,教学督导员会发现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对相关政策进行修改,可以为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一定的基础,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实现进一步提升{5]。同时,督导员也可以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督,对教学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教学督导工作是一个整体化的工作。因此,督导员的配置应该独立化,不简单地隶属于职能部门,有独立行使督导的权利。同时,督导员应该是校内、校外一同配齐人员,校外督导可以由熟悉教学规律、教学管理的行业专家在特定时间(例如中期检查)或者特定环节(例如实验教学)到校进行督查。学生督查也可以纳入督导系统中,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文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四)顺利脱离行政化教学趋势
教学管理,不仅是管理,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存,并应该越来越注重服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教学管理的每个工作应该流程化,并且限定时间完成。要促使行政人员充分考虑教学需要,对于教师所提出的意见反馈则需要认真分析。促使部门跟教师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进一步协调,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学生的意见有反映、有反馈、有改进、有落实这是最根本的流程与顺序。并且要随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管理最忌讳自己进行规划、管理,不与教师、学生先进行交流,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学生,所以教育行政人员一定要从理念上进行更新。
五、结语
虽然目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管理特点,强化本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服务意识,准确定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走向,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最后实现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王毓婵 郑秋莲 单位:福建泉州仰恩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曼.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构成要素与教学管理体制制约因素[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03).
[2]王进.浅议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03).
[3]王玲.对我校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的建议和设想[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3(S2).
管理就是决策。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办教育的兴起,公办学校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角度站高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工作做实一点、头脑清醒一点、措施具体一点、领导能力强一点、视野开阔一点、工作超前一点和眼光长远一点,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果断而科学地决定学校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学校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发展。
首先,组建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位好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学校就好比一个乐团,校长作为指挥员,能否调动起全体演员和谐地积极地发挥演奏水平,关系到演奏效果如何及听众对此的公正评价,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到人们对它今后发展的支持程度。作为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处理好学校的各种关系,能知人善用,能审时度势,要抓好德育改革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把握住正确的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长要尽量协调好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网络,合理地发挥出一切资源的教育功能。在一所学校,校长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威望较高,因此,校长不仅要当好学生的表率,同样,也要为教师做出表率。作为校长,在为学校做出重大决策时不仅要有前瞻性,还要关注决策的民主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教师个个都是可以雕琢的宝石,关键看校长怎样去打磨;教师个个都是一座富足的金矿,重要的是看校长任何去开掘。
其次,管理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道又在于重视人才、启用人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和教育人才,使人才不断成长成熟。各种人才运用得合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调动起来。因此,作为校长,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正气的宽松环境:要不求全责备,用人之长,避其所短;要发展个性,鼓励冒尖并容忍错误;要怀着惜才的心,爱才之心,排除一切干扰,大胆地育才重才用才。作为校长,必须培养一支能干、肯干、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用人的问题解决了,管理秩序、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运行起来,管理目标、管理效益与效应也如瓜熟蒂落,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在新形势下,校长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充分激发教职工的潜能。用人的标准是:理想要崇高,意志要坚定,知识要渊博,思维要敏捷,心地要善良,灵魂要美丽,语言要文雅,仪态要大方,感情要丰富,性格要开朗,胸怀要宽广,体魄要健全。有了科学的用人观念,还要解决好留人的问题,一所学校,首先要稳住教师队伍,留住青年教师,学校就有希望;留住骨干教师,学校才有名望。在很多时候,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学校留住教学能手,才能繁荣学校的学术氛围,才能为学校创造出一条别开生面的办学之路。其次,还要留住学生,稳住生源。众所周知,谁着教育发展的开放化,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抢走了一部分学校的生源,公办学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实,要留住学生,留住教师特别是教学能手至关重要的条件,教师的威望,能力往往成为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首选条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要留住教师,还得从尊重教师入手,让教师在自己理想的岗位上,心满意足。
再次,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要出新举措。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录用的人事制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实现目标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有了一套新的人性化管理方案,教师的创造力就会被调动起来,管理态势将由静态管理延伸为可调节的动态管理,将管理范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全方位的实现现代化教学开放管理。同时,各种制度在执行中也要人性化、合理化,避免其人情化、极端化、私人化和专制化。以现行的教师聘任工作的末位淘汰制而论,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一所学校,不管教师怎样努力工作,末位必然存在。聘任的目的是激发人、鞭笞人,而在一所学校,教师尽职尽责,仍然有落聘的可能,久而久之,教师的积极性便会受到打击,聘任制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校长一定要注重灵活与合理相结合,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而有效的基础上。
最后,从小入手,以实着眼。新形势下,校长的工作应突出一个实字,就是要正式现实,讲究实效,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工作中必须学会超前思考,早准备,早安排,早部署,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同时要做到制度严,考核严,纪律严,督察严。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实责、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助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做到管理融情,情感互动,为新时期学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组织文化 家族化 组织结构 组织价值
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曲折短暂而又快速地发展,形成了自身相对独特的组织文化。大多数民办高校缺少政府的有力支持,甚至还受公立院校排挤和打压,发展的初期多是依靠办学者个人或少数先驱者的奋斗和冒险精神而成,民办教育也走过了一条从争取一般性法律政策许可到获得专门法律条例的肯定、从计划外边缘身份逐步过渡为市场内外的非边缘化地位的曲折历程。由于这种特殊的发展渊源与轨迹,民办高校整体上表现出不同于公立院校的组织文化特性。
一、家族化管理
我国民办高校的举办人员主要来源于企业、政府离退休官员、公立高校教职员,学校的办学投入也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个人独资或合资以及利用银行信贷,尤其是早期办学者作为先锋多以个人出资、滚动积累为主,早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也多属于个体为主的办学行为。
民办高校发展的经历是家族式管理的渊源。当民办高等院校还是教育领域新生事物的时候,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多是依靠举办者个人的无畏勇气和勇于冒险的精神,许多今天看来都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当时都属于典型的个人创新行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没有计划内生源,也不存在社会认可的文凭,可是举办者却利用举办自学考试培训的方式加以解决;资金不足没有自己的校园校舍就采取租赁的方式,师资与管理力量缺乏就从公立院校离岗和在岗人员中聘请从事专兼职工作,并利用办学盈余作为学校积累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发展和举办者的个人创新能力、冒险探索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密不可分,并由此形成了现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典型的组织特征之一,即学校管理的家族控制、学校权力的高度集中、家长式作风盛行。
法理上的模糊产权是家族化管理的驱动力。经历一段时期蓬勃发展和扩招后教育服务市场的洗礼,办学出现两极化趋势,部分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和部分学校止步不前甚至消亡同时存在,可是相比于初期,生存下来的多数民办高校都已经积累了一定办学资产,尽管有的院校尚处于负债经营的状况。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超越于法律建设的步伐,现有的关于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对民办高校的产权给定一个明确的界定。根据国际上常见的关手产权[1]的理论,产权主要存在法理上的产权和事实上的产权,前者是法律规定的完全产权,是法律赋予的财产控制权、所有权及由此享有的财产权利与义务;后者是人们依照适合自身的方法去使用财产的权利,尽管他们不是所有者。两种产权的区别可以通过公司的例子加以理解:股东拥有公司的法理上的产权,不过股东们通常并不直接掌控资产,而交由公司的实际管理者负责,于是这些实际管理者就拥有了事实上的产权。用这种产权理论比照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恰好折射出我国民办高校法理上的产权模糊与事实上的产权明确的现象。民办高校举办者为了获得产权而采用事实控制的方式也是家族式管理盛行的主要驱动力,可以估计的是,在没有获得法理上的学校产权以前,这种管理方式还能存续较长时期。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家族化管理的必然性。家族化管理具有独特的优点,民办高校真正的发展时期很短,总体上依然属于初步发展阶段。与民营企业一样,民办高校没有政府大力支持,面临着公立院校的竞争,学校创办初期能够依赖的最有力的团队就是家族成员。家族内部的血缘、亲情关系形成的天然凝聚力,有利于学校前期的创立和形成办学积累,创业期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匮乏,而家族成员可以不计报酬、忘我地投人学校发展事务,管理成员内部也容易形成一致的发展目标,这些都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和积累办学投入;此外,学校发展中组织间沟通,由于这种家族化成员,降低了协调成本,创业初期不存在利益分配等影响组织成长的问题,家族成员容易在办学观念、管理目标、行动方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利于提高办学效率和改善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
二、企业化经营
几十年前,将大学和企业相提并论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今天的教育机构尤其是民办高校从企业的运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制定预算系统和改进财务管理方法,以及高度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尽管我国的民办高校不是营利机构,可这并不妨碍举办者借助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不断改善办学状况。
强烈的市场意识,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特性。市场需求、市场机遇、主动服务等都较好地体现于民办高校办学行为之中。为了生存与发展,民办高校必须了解自己的教育服务市场,吸引足够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合适的教育项目,再把它们分配于服务对象身上。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招收一定规模数量的学生,即占有一定的教育服务市场份额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敏感的市场嗅觉是民办高校的重要特性,学校专业的设立、课程的安排、学生的就业等都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客户服务”的理念被引入教育领域,与公立院校相比,学校空前注重学生与家长需求,注重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市场意识被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环节中,渗透于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学管理、就业的各环节。当人才市场出现某种需求的时候,民办高校通常都会立即反应,增设或扩大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如近年来纷纷设立的航空服务类专业,就是瞄准了我国航空业发展中人才供不应求的市场空间。我国已有的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招生与就业人员,专门的招生网络和宣传媒体,每年在招生上都有不菲的投入,而招生工作也深入到具体的职业中学和高中,形成学校招生人员与学生、家长之间面对面的“营销渠道”;招生的区域上,不同的民办高校各有自己相对固定与集中的范围,但是基本都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深人中专与高中院校可与学生家庭直接沟通的招生网络。
民办高校的经营意识,典型的行为就是讲究规模经营、多元经营以及注重成本核算。不少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并不讳言,由于办学投入巨大,民办高校不能完全像公立院校那样办学,而是要有自己的经营理念,要注重成本核算,要像企业那样经营教育事业才能成功。从教育服务的供给来看,相对理想的民办高校都存在规模经济与广度经济。规模经济容易理解,学校通过招收大量学生形成规模办学,利于降低办学的单元成本;广度经济,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同时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这些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相关,从而比之于那些分别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更有成本优势,对于学校而言就是同时提供计划内教学、计划外教学、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等多元教育服务,各种教育服务相互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企业伺机而动、不放过任何机遇的经营风格,深深地烙进民办高校办学理念中,我国成规模的民办高校多数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大,并把这种优势维持至今。从竞争的角度分析,民办高校既要面对公立院校的竞争,也有内部彼此竞争,还有其他国内外教育机构的竞争。民办高校注重形象的宣传,参加一些有利于提高自身形象的公益活动,多方面包装自己树立院校在公众间的良好形象以增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招生过程中积极邀请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校园,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学生入学,就业时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自己的就业渠道并向社会推荐本校毕业生等。民办高校必须面对成本收益的问题,投入太大,学校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甚至导致资金运行困难,一旦遇上招生问题或其他意外,学校的正常发展也容易陷入困境;没有收益,学校无法成长壮大,无法抵御办学中的风险,更谈不上滚动发展。如果说我国存在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领域,那么不包括公立教育的民办高等教育或许就是典型之一。
三、组织结构的公司化和机构职能的多重性
学校组织结构的公司化具体表现就是学校文化和企业理念的结合,院校组织结构出现类似于公司那样的扁平化、国际化、网络化取向。遍布全国的招生与就业网络,积极从事中外合作教育、实行国际化发展,学校结构奉行精简、高效、效率原则是我国民办高校的普遍现象;机构职能多重性即既执行教育机构的职能也具备经济实体的职能,学校必须考虑收支平衡、办学投资收益等经济问题。民办高校既是一个文化组织,也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教育功能也注重经济功能。作为文化组织,只要民办高校持续存在,其教育功能就始终不可或缺;而作为经济实体,民办高校和公立院校不同,有太多的因素可以危及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必须考虑收支平衡的问题,必须考虑自身的抗风险尤其是资金风险。我国民办高校对生源的高度依赖和学校经费的单一来源,是高风险因素,生存的压力仍然存在。陕西省民办高校最多的时候有上百所,至2005年年底剩下45所,而成规模的不到10所。尽管已经有一部分学校被淘汰,部分办学者仍然认为民办高校淘汰的时期尚有待来临,即未来一部分民办高校仍然面临着较高的生存风险。这种生存的风险导致民办高校在学校组织结构和机构职能上具备独有特征:集公司化结构和多重性职能于一体。
四、组织要素的流动性特点
与组织结构公司化相对应,民办院校组织中要素流动性强、稳定性较差的特性相对我国公立院校要显著得多。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高度流动性和非稳定,院校组织内要素的存废设立都系于学校发展的要求。民办高校的学生类型非常复杂,既包括全日制也有业余制,既有长期也有各种短训班学生,既有部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流失,也有部分学生流人校园,其教学周期内学生的流动性始终高于公立院校;教师的流动性亦具有类似特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通常低于学生要求的标准,于是大量兼职教师得以出现在组织内流动,即使是专职教师其稳定性也低于公立院校,稳定的师资建设对于民办高校始终是难题,并导致部分民办高校产生了依赖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的新思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对组织内人才要素不断提出新的标准,并建立了要素流动的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人员和淘汰部分不适应者。作为要素的组织内各种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也比公立院校要灵活机动得多,民办高校拥有比公立学校更充分的组织内部权利,可以依据需要建立或撤销某些机构,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这种特性尽管对组织的稳定构成一定不利影响,但仍然为组织的发展保持和增添了动力,它对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提高办学效益以及提高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而这也是我国公立院校的重要诟病之一。
五、组织价值的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取向
作为组织的价值取向,我国民办高校基本上都集公益性与功利性于一体。办学者申请设立学校时都是非营利机构,由此也就决定了它公益性的基本特性,而教育事业也属于公益性社会事业,无论是政府举办还是非政府力量举办,均存在外部溢出的正效益,故可以说,举办高等教育本身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而作为独立的成本核算实体,民办高校缺乏公共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多数为个人出资、企业投资、银行贷款,未来经常面临成本压力和投资风险,也决定了民办高校不可能像公立院校那样纯粹追求公益性。在实际办学中,如果没有办学盈余和办学积累,很难想像学校能有发展并有效抵御风险,也很难想像我国民办高校能有今天的成就,换句话说,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办学盈余的结果。尽管举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动机有别于结果,《民办教育促进法》仍然肯定了出资人可以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法律对这种功利性结果的某种肯定。教育不能以追求营利为目标,教育本身就是公益性事业,但这不妨碍教育过程完成后取得了某种功利性结果,即民办高校通过有效管理和成本核算,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取得了经济上的收益,它并没有违法,也不悖于教育公益性宗旨;反过来,在教育事业上,功利性有时候可以推动公益性,而公益性目标也可以伴随着功利性结果一起实现,这就是我国民办高校独特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HenryM.Levin.Raising Produ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The Joumal Ofhigher education,V01.62,N03(May-Jun,1991), P241-262.
[2]顾敏.组织文化的柔性及其内涵田.经济论坛,2003,(8).
[3]汪怡.大学知识管理中的组织文化塑造田.高等理科教育,2005,(6).
[4]孙海法,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m.中山大学学报,2004,(3).
[5]晏双生.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田.商业研究,2002,(4).
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品牌、树立声誉的需要,为此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正面地阐述:
(一)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作为教育机构,这些国家的大学开始面临一种困境: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在质量要求方面的不相容。马丁・特罗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概念,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大学与工业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显然,不能只顾数量不顾质量,也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代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
我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发国家。目前截至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将突破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超过22%,己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生师比过高、生源质量低、教学管理差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达到25%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将从数量规模超前逐渐转移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质量方面,发展的基调是积极稳妥的,重在提高质量效益和改善内部结构。积极稳步发展是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与反映市场的变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内功的需要。为此在高校构建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教育质量出现危机,从而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
对于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永恒的主题,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只有数量的增长才叫发展。于是,几乎所有教育规划的浓墨重彩均落在增加学生人数、校园和建筑面积,增建学院、学系和专业等可数的指标上,但这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使高等教育的“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里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个字就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立足点。进一步说,结构合理的数量(规模)和讲究效益的质量,是连续运作、向前迈进的两条腿。规范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必须要有有效手段加以预防控制,为此,在高校构建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很有必要。
(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学校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争创一流的需要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学校个体来讲,质量是学校声誉的基石,声誉是学校存亡的命脉。品牌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们在市场上识别商品的标志,具体表现为商标。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代表该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在高等教育领域,“品牌”也是一个客观存在。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这些名牌大学,无疑皆可称为世界级“品牌”。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成就对社会作出高质量的贡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并且赢得了社会认同的学术声誉。这对我国高校建设是有启发意义的。“创品牌”、“建声誉”不只是口号,它要通过切实加强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乃至重建管理过程,去迈开实际行动的第一步。可以说,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声誉的竞争、质量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学校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管理。教育质量一旦演变成质量危机,不仅对学校的声誉带来影响,更严重的是将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损失,将影响一代国民的素质发展。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对于可能出现的质量危机,预防更能占据主动。“危机的预测与防御要比危机产生后的处理更为有效”。等到教育质量问题很严重时,学校就有可能处于一种“措手不及”的状态,来不及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是预防和对付危机的关键,也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缺乏现实的可行性,那么,它的必要性再大,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成为了不现实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笔者在研究国内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危机管理理论中的预警机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所以接下来笔者要对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一)高等教育界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为研究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转变过程中,加紧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致滑坡的关键所在。经过众多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已从无到有,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由单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集权化控制管理走向以政府评估为主导,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为主体,社会机构积极参加的新格局。1993年6月,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发表了以目标评价、定量评价为核心的《中国大学评价-1991年研究与发展》大学排名榜,从某些方面对国内大学进行了排名,标志着独立研究机构开始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中来。这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研究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打下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宏观的体制层面和微观的院校层面。宏观的体制层面也称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国家建立,微观的院校层面也叫院校自我约束体系,由各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构建是为了加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实时监控”,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预警机制在其他领域的有效运用
预警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警示机制已在金融、安全、社会政治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主要列举预警机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在经济领域,预警包含宏观经
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方面,经济预警主要是西方经济统计学界对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的监测研究。经济预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预警机制具有金融管理及经营状况诊断双重作用,其意义在于依据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选定一组变量,并建立一套预警函数、指针或基准值,运用预警模式后,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或逾越等戒范围的状况,即显示出警讯,给监管机构提供及早采取金融监管的措施,并要求金融机构限期改善其风险,以保证稳健经营,它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有人将预警机制引入现代学校管理中,甚至运用到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韶关学院近年出台《本(专)科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暂行办法》,该办法由该校教务处负责对该学年所修读总学分二分之一的同学提出警示,而警示分为期初预警、期末预警两个阶段。期初预警,即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学院应将上一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数、学分数达三分之一(含以上)的学生名单通知其班主任、导师及任课老师,班主任、导师及任课教师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辅导。期末预警就是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学院应及时将本学期成绩通知学生家长;学校对本学期不及格课程或学分累计超过所修读课程(或学分)二分之一的学生向家长提出期末预警,并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功课和学业。高校不仅出现对大学生学业进行预警管理,还出现在对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预警的管理。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率先建立民办高校办学预警机制,对民办学校实行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将民办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特别是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条件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告。在此基础上,建立民办高校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对管理不善、生源萎缩的民办高校,实行黄牌警告,直至出示红牌,责令退出办学领域。预警机制已经在学校管理中得到有效运用,
综上所述可知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品牌、树立声誉的需要,为此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笔者在研究国内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危机管理理论中的预警机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故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可行的,而且高等教育界己经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也为研究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预警机制在其他领域的有效运用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都预示着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1):13.
[2]马汝伟.论适度的规模扩量一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之一[J]_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42.[3]张铁明,肖理想_民办教育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一基于社会成本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4):36.
[4]李建军,等.高等教育质量运行与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5,(2):28-31.
一、教育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的联系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管理来说,关联到人性假设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人性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个是基于人性的管理措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该假设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但是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此类教育管理的特征有以下几条:首先,学校是学术组织的代表,在管理体制上有一定的等级性,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其次,教育管理的方法理性程度较高,并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第三,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和教师的教学权力是教育管理中的两个主要权力,学术权力与学生权力则被忽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人”假设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一些观点中,“经济人”假设的功利性较强,并且学校本身具备自营性,所以教育管理的“经济人”假设较为复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校属于知识传播的组织机构,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是具备一定价值的,而且学校会在发展中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学校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利益获取的组织,比较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很多学校都可以自己经营,自己创收,有很强的独立性,学校的“经济人”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政府的管理。“经济人”假设是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及内部治理的基础,所以该假设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征。
2.“文化人”假设。人具备文化的特性,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培育人的机构,学校同样具备文化的特征,从传播文化到发扬文化,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过程,且这种管理体现出民主性和参与性,在文化功能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将日趋完善。在“文化人”假设中,人属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客体,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学校举办的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与文化进行更好的沟通,两者是统一的,通过不断的交互使文化活动得到升华。“文化人”假设是为了维持教育管理的平衡性,让文化功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到实现。
3.“社会人”假设。该假设的基础就是尊重人性,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与和谐。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理解人性假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育管理的本质是遵从人为主体的假设,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管理效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社会人”假设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主体地位极为稳固,该假设思想是希望不断地完善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首先,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主客体的权力较为尊重,参与管理的人所具备的权力是相同的,对于被管理者较为重视和关心,这样可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方法突出了奖励措施,对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视,不断增强师生的整体感与归属感,帮助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第三,教育管理存在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除了接受理论知识之外,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渴望得到重视。“社会人”假设要求学校在关心被教育者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反省自身,使更多的管理者对人性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利用各种调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校的内部关系保持和谐。
(二)人性假设实践在于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具备互动的特征,对人性主体的想相关行为极为重视,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所以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使人性假设得到有效的实践。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由人组成的,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动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使校园内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通常来说,人性假设理论源自于人对现实所产生的新的认识,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且在时代的发展下,也在动态变化的,所以教育管理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自我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人性假设实践基础之上的,并在教育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人的主导地位。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影响要素
1.教育管理主体。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公办学校,政府在其发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学校的数量日益增多,但在规模上还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公办学校很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的科层管理制度对教育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管理的科学性和理性非常注重,对于人的价值与需求则相对比较容易忽视。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的主体一般是教师,若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并非对教育理念进行到位的传播,不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则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低下及学习积极性的降低。所以教育管理应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实践中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
2.教育管理模式。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多为单一化形式,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多停留在教育理论层面,功利化、形式化的教育模式较为严重,文化的引导与创造功能缺失,导致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也不会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缺少礼仪规范的传授,难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精神,丧失了教育本质中的文化及人文内涵,教育管理模式向教育技术工具妥协。
3.教育管理系统。作为学术文化的组织系统,学校应确立教育管理的活动环境,统一校内的整体环境,并且要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使教育管理活动具备针对性和正确性。由于教育管理理论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的,所以教育管理系统需要围绕人的活动展开工作,但很多学校只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师生的主体性需求。对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政府的科层特征通常较为明显,各等级的职权划分非常清晰,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根据这些层级进行设置的,学校内部的人性联系变得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对人性自由发挥进行限制。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措施
1.推动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教育管理主体是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对人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第一,人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着极强的自然性,并且人的本身是独立和自由的。第二,市场经济是当前的社会主体,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大多数的人都有着一定的自私性和功利性,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会在满足的基础之上对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进行关心。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独特性,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主体应朝着多元化发展,且主体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头脑。在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下,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共同对学校进行管理[3]。
2.以学术管理作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在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权力分散管理是重点所在。所以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应该逐渐从权力集中管理朝权力分散管理转变,把权力分散至校内各个学术组织内,提高教育管理权力之间的平衡。学校应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从保障个人的主体利益出发,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自律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学校应积极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规划,学校将提高教育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变化的联系程度,使教育管理能够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切实解决学校发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观念只有与教育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才能从实际上推进教育管理的优化[4]。近年来,我国逐步放松学校的管理权限,提高对学校内部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强化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界限,划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权责更为明确,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
3.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总体上从以往的封闭式管理转向当前的开放性管理。学校将“人性假设”理论融入开放性教育管理机制中,能提高对主体人性的认识和重视,符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提升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了解,通过实践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实践策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和战略化。此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还应增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将“人性假设”和民主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理论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元性的教育管理制度。这将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秩序,为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以及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