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时间:2023-06-19 16:1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第1篇

关键词:藏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文化全球化多元发展的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各种族间的文化通过彼此交流、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等模式,使得跨文化交际呈愈发强烈的趋势。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践行,藏族正因它独具特色的高原文化与风土人情,受到越来越多欧美人士关注。然而由于藏英民族之间文化背景不同,这就意味着两个种族间要克服文化差异进行交际并非易事,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呈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对此,本文立足藏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并就如何提高藏英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出些许建议,以期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藏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如今人们多元化交往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时代一个突出特征。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Teller)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了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1],因此只要各种族间有交际往来,跨文化交际就成了相互沟通的必然途径。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有不同的表述,海外著名学者科里尔与托马斯(CollierandThomas)曾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认同于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的交往、沟通、共同建构意义与身份的过程。国内著名学者贾玉新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学》中将其描述为跨文化交际就是信息的编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整合和交际的过程[2]。但是藏英文化差异背景下双边文化间的交流或沟通,都是为了实现藏英两大民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彼此理解以至接收信息的活动,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藏英两个民族都以自身文化判定模式来理解对方的意思,必定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使得双边文化交际受挫。反之,如果对藏英文化进行比较,促使两个不同种族的人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使之在交际过程中发展并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那么就会为两大民族文化的传播提高动力。对此,笔者从地理环境、和民族特性等方面论证说明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藏英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导致跨文化交际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文化历史、语言表达都是大相径庭,双方交际语言中不具备某文化信息时,就会出现文化交际缺损,导致相互间理解的失败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因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又是跨文化交际的载体,因而我们暂且以词语为例来论证地理环境对藏英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英美国家处于四面环海的岛国上,在爱情海与希腊半岛上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区。爱琴海和希腊半岛上的优良港口众多,为古希腊人航海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英美国家的语言中有大量与航海相关的词语,如:SetSail(远航)、DavyJones'sLocker(海底)、Sheet-Anchor(帆锚)、Colours(指船旗aship'sidentifyingflag)等,逐渐地就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词汇。而藏民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素有“地球第三级”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许多极具高原地域特色的词汇,如:牦牛、马、牧场、放牧、牲畜、藏獒、酥油、糌粑等。假如英美人士去藏区旅游,好客的藏族同胞问到:Doyouliketsamba/gheetea?那么英美人士就会一片茫然,那是由于英美人士头脑中不具备与糌粑和酥油茶有关的文化输入,相互间就会出现交际障碍。两种不同文化词汇的产生其追根溯源都是因为两个民族一个位于海洋地带、一个处于高原地区,反差极大的地理位置使的词汇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上形成了交际障碍。

(二)导致跨文化交际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反映在接受新知、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藏英人士受各自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宗教文化,其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双方会按照自己已有的认知模式来理解话语,使得交际受挫。英美国家的宗教思想在经历了多神论到一神论的崇拜后,以圣经文化为精神烙印的基督教成为欧美人士主要的。在基督教中“天主是爱、爱使天人合一”是该的核心。大家以神为本,信仰上帝,认为人死后要么升入天堂要么下到地狱,注重上帝对人灵魂的拯救,是以西方宗教思想是对上帝绝对忠诚为信仰的神学思想。而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雪域高原,藏教在吸收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后,使得藏教具有及其浓厚的宗教文化烙印。藏族人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因此主张普度众生、积德行善、三世因果轮回等。这种出世思想是藏传佛教中蕴含最为深沉的价值取向[3],这些价值观思想赋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藏英不同的所包含的教义必然是不同的,比如:受三世因果轮回思想的影响,藏族人把死后升天作为今生最大的愿望。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鹫鹰被藏族人看作是神鸟,认为它们可以把人的灵魂带往天堂。而英美人士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葬礼仪式多在教堂举行。如果不熟知这些宗教文化中的内容与禁忌,那么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碰撞和冲突是在所难免。

(三)民族性格导致跨文化交际差异

藏英两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各不相同,无论在交际还是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是大相径庭的,因而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英美人士在性格上非常具有独立性,不喜欢别人依赖自己,也讨厌去依靠别人,所以他们的独立性主要建立在自我奋斗和独立进取的基础上。他们骨子里有种敢于冒险、敢于革新的性格特点,比如:他们频繁的换工作、换住所,反之从另一面可以看出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他们他们热情、坦率、幽默、性格外向,并且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具有非常强烈的优越感。反观藏族人,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那样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藏族人给最强烈的印象就吃苦耐劳。而那宽广的草原又造就了他们直率豪爽,勇猛善战,能歌善舞的性格特点。由于受到藏教出世和因果轮回思想导向,消融了其原始宗教(苯教)主宰下的骁勇善战、无所畏惧的刚毅个性。经过几个世纪的磨蚀后,藏族人表现出重来世而轻现世、重精神而轻物质的出世性格特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藏英文化差异造成的民族性格差异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同,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三、诠释

藏英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藏英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和误导彼此间的信息获取,会造成双方的交际障碍。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文化差异,这就要求交际者要有藏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首先,要理性地认知英美文化,要牢牢扎根本族文化传承。现今一些藏族年轻人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的洋节日,而传统的藏族沐浴节、望果节、雪顿节等这些最具藏族特色的节日活动同以往相比欢庆的气氛越来越淡。在英美文化大熔炉的格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不能忘,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不能回避的。在文化碰撞发生时,我们要强调并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其次:我们还要增强其文化对比的意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获得藏英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我们要深入了解藏英文化差异的根源,拓展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自己放在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中[4]。我们要弘扬其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以达到更好地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目的。

四、结语

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因此认知藏英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异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排除跨文化交际模式的禁锢,建立良好的文化差异意识,使之藏族文化和欧美文化相互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史进程才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7:88-93.

[3]李荣,李军.藏族传统文化主要成就概述[J].科技,2014(2):24-25.

第2篇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差异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跨文化交际”一词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词。霍尔说,“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由此可见交际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爆发,使得各国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现在人们之间的交流非常便利,“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人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得以实现。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交往,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就需要应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社会体制和宗教的差异,由此就产生了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及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就会产生分歧,发生冲突。大量小的冲突如果不加注意,往往会演变成大的、甚至是民族层面的冲突。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背景

中华文化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演变而来的。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诸子百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百家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儒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后来中华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的。中华文化保持着长期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悠久、单纯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合了她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迈进了近代世界一体化和文化交流的时期。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也可以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古希腊人崇尚知识和推理,他们崇尚科学和哲学,古希腊有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强调个体性特性,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因此西方文化也被人们称之为“个体文化”。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表现在生活工作中一系列的异见和冲突。

二、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是每个民族固有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人们的讲话方式是受思维模式决定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他们民族思维模式。中国人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模式是宏观思维,通常比较喜欢用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以中国人讲话比较含蓄,我们可以在中国古诗词中得到深深的体会。而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微观思维,强调个体,强调个性。所以,西方人讲话通常不会拐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会认为西方人有点愚蠢。在所有思维定势中,有些定势是对本民族来说正确的,而对其他民族来讲未必能被理解或接受,这样就会产生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流失败。因此,我们在同西方人士交往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语言,更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否则,轻者出现尴尬局面,重者会产生冲突。由于对对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发生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

三、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守时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比西方人差,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中国人约人吃饭,通常不是提前约定,而是随时想起,随时就约。所以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表,一般不会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而西方人时间观念非常强,他们非常爱惜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把时间安排的非常精准,他们常常会在在办公桌上,床头边放有时间表,什么时间做什么都有预先安排。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要拜访某人,通常要事先预约,包括像理发这样的小事,通常也要预约。这样做,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得到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人这种好的时间观念也逐渐被我们接受。2、客套语方面的冲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人简历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比较谦虚,在与人交往时彬彬有礼,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师长和长辈面前也只有聆听,不敢稍有逾越。所以中国的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此外,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有时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这个那个。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他们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人文之窗浅析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文化差异高洪第他们受到赞扬的时候,总会欣然接受。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当我们初次和西方人接触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西方人不够谦虚;而当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不够诚实。3、私密方面的冲突中国人一般不太注意个人隐私。中国人认为,人和人之间都应该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所以他们把询问个人隐私的问题当做是对对方的关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人们见面的时候常常问对方的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尤其是久未谋面的朋友。而西方人则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他们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不能对外公开。因此在隐私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误会,例如:中国人见面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吃了么?”,其真实意思并不是真的问你吃饭没有,而是见面打招呼用语,西方人会对此大为不解。另外,还会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经常问,“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呀?工资多少啊?有女朋友们有啊?”等等。这在西方人眼里严重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只有警察才有权利询问这些。4、饮食习俗方面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喜爱酒文化,常说“无酒不成席,烟酒不分家”云云,还有许多饮酒的说辞。中国人在宴请请朋好友的时候,非得弄得非常丰盛不可,否则就认为对客人不够热情,而且中国人常常有互相敬酒敬烟的习俗。主人有时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讲究点儿的,用一双没人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不讲究的则用自己用的筷子,非常不卫生。主人用想尽各种办法劝说客人多吃多喝。在西方国家,人们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尊重客人的习惯,不会强迫他们。客人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进餐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Helpyourself”(自便),他们绝不会给客人夹菜。所以,自助餐在西方很普遍,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各取所需。在这种轻松愉快就餐环境中就餐,主人和客人们都不会觉得有心理负担和压力。而不像中国人就餐后回到家里,身心疲惫。虽然世界上各种文化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并没有无好坏之别,世界各民族文化应该都是平等的。也正因为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这个世界的文化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较,从中相互借鉴,但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别国文化的标准,反之亦然。相反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拒绝排斥西方文化,认为中华文化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一方面盲从,片面地认为西方文化由于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异域文化,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摒弃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作者:高洪第

第3篇

一、价值取向中西方民族的价值取向

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价值的自我实现,而中华民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包含尊重隐私、征服自然、尊重他人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特征。这些价值观念差异也体现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如西方人的隐私观念很强。他们在交往时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在中国,酒店服务人员认为出入客人房间打扫卫生、整理内务是她们的职责所在,不必征求客人的同意;而在英语语言国家,所住宿的旅店就是客人的临时地盘,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酒店工作人员未经许可是不能进入他们的临时领地。在导游服务中,为了双方很好的合作,中国的导游会时常提醒游客能做和必须做的事,这些在外国人看来是侵犯了个人隐私。对游客提出的“请不要翻越”等建议和劝告,中国人认为导游责任心强,可西方人看来,这是在干涉个人自由。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思维编码和程序来进行思考的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其思维模式也必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归纳性、模糊性和直觉性的思维模式在旅游跨文化交际时对于旅游文本的布局、文字的风格等方面的表达得淋漓精致,如频繁使用“将近、大概”等模糊概念的描述或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来渲染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风俗等。而这些华丽的文风和辞藻往往让西方游客云里雾云、“美”不忍睹。而演绎性、推理性和直线性的西方思维则在旅游文本中主要注重景点地貌特征、旅游服务、旅游景点的独特性等诸方面的信息传递,很少使用修辞、对比和夸张等手法来宣传风情地貌。

三、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完成有效交际的重要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在交际时,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认识、解释和判断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彼此产生误解和冲突也是常有发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在人的交际中发挥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中国人在交流时不能一直直视对方,认为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表现;而西方人却认为东张西望、躲避对方眼神是忽视对方或者不尊重对方。

四、旅游跨文化交际应采取的策略

(一)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意识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充分了解对方是有效沟通的基础,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知识越丰富,对其他文化了解越深刻,也就越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言行;熟悉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旅游者事先应了解目的地国风俗民情,但更重要的是旅游从业人员应了解客源国的文化背景和交流禁忌,运用各种技巧更好地与旅游者进行有效交流。

(二)对比跨文化表现,提高旅游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中西方的问候语、生活方式、思维与观念、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深刻感悟本土文化与客源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为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提高有力的保障;通过跨文化对比,加强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传播本国文化,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三)认同跨文化价值观,迎合国际旅游者的消费心理需求

第4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紧密结合,翻译是在其中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文化、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处理好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否理解。

二、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英国的夏季正是温暖宜人的季节,常与lovely(可爱),warm(温和),nice(美好)相连。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又如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与耕牛朝夕相处。耕牛是勤劳的象征,汉语中有“老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习语。而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与奔马感情深厚,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 will horse(勤恳认真的人)等。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以将“老黄‘牛’”翻译为a will “horse”。若对地球位置、气候条件、国家概况等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英语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反之,对于汉语也是如此。

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文化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有民族习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便是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若外国人听到,他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问候”的方式,而是对方抛给他的一个真正的“问题”,他首先会想“吃没有吃”是自己的私事,然后猜“是不是对方要请吃饭了?”。又如中国人做了一桌子菜请客,却说“菜不多请慢慢吃。”外国人不认为这是“客气话”,反而当真,他们就会想:“菜不多请我们吃,菜多会不会就不请我来了?”这就是风俗习惯差异造成的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汉语的“吃过没有”应翻译为“Good morning.”或“Hi.”等招呼用语;“菜不多”为客套话,按英语的习俗就是“Help yourself.”。

3.和历史典故的差异

和历史典故已深深渗透到语言当中,形成文化的个性差异。儒家、道教、佛教、历史典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借花献佛”、“玉帝”、“开天”等。在西方,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灾难、祸害的根源)。有这样一个句子:“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在希腊神话中,Ceres,Bacchus,Venus分别是谷神、酒神和爱神。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没有饭吃,没有酒喝,爱情再深也干涸。每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使得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之中。

4.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审美习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价值观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异,是个人在社会文化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在汉语中,“龙”象征着力量、智慧、权力,但在英语中,“dragon”象征邪恶。“他的儿子可谓天壤之别:一个是龙,一个是虫。”有译者误译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like a dragon,while the other a worm.若了解英国文化,便知道这样的理解十分荒谬,把“龙、虫”的汉语比喻原封不动套到英语上去了。正确的翻译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very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

5.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如,“我发现你的工作信心不够。”根据英语思维,“工作信心”即“confidence in one’s work”若译为“working confidence”就成“中式英语了”。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作必要的调整,提高交际质量。

三、结语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面对文化差异,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来喻体、调整原语序等方法,使其做到达意又传神。要想在两种文化之间无阻地交流,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交流更加清晰准确。

参考文献:

[1]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贾秀海.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5).

[5]黄志梅.从翻译中看英汉逻辑思维的不同.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第5篇

一、“跨文化交际”定义

语言和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代表着文化,同时也反映着文化,因此,要想真正了解语言,首先就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深入了解。语言当中体现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与其他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指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等方面进行沟通。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丰富:一方面,“文化”和“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本就丰富;另一方面,文化广阔地涉及人类生存的每一个部分。作为语言的运用过程,交际与社会文化、心理、个人感知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跨文化交际也就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二、文化差异的形成

1.不同的历史文化造成的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因为历史文化不同而造成的翻译困难。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环境以及文化象征,并且每一个文化都会形成一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底蕴,深刻展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将历史文化的不同展现出来。要想对历史典故做出恰当的翻译,就一定要仔细地分析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做到对历史内涵深入地了解,并与相应的翻译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出历史典故所包含的意义。

2.不同地域文化造成的文化差异。所谓地域文化,是指所在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每个民族对同样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就是地域文化形成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因而创造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也被这种文化所塑造,例如:在我国,“东风”代表春天的风,代表着万物复苏,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而在英国,“东风”则是象征着冰冷的风,代表着寒风凛冽,使人感到一阵阵凄凉;我国的“西风”表示秋风,萧瑟凛冽,不受人喜爱,但在英国“西风”却代表着温暖。

3.不同的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我国常见的打招呼有“去哪啊?”“吃饭了吗?”而在西方,大家却对这些话很敏感,他们见面时打招呼常用的是“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这些都表现出了不同习俗带来的文化差异。此外,在我国,龙是很神圣的,自古以来龙就代表着“神圣、高贵、吉祥”等,且我们常常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龙则是有着翅膀、会喷火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因此在英语中“dragon”是恐怖的代表,成为了贬义词。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1.英语翻译与跨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翻译的课堂上,教师应设置相当的情境,恰当的遣词造句,尽量减少学生对汉语的依赖和受汉语干扰而导致的场景误用或是与场景不相符合的表达方式。

2.英语翻译教学转向跨文化的过程。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英语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文化导入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对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判断力等进行培养,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除了学习到丰富的语言外,更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内涵。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调查

【课题项目】本文系赣南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理论成果,课题编号YB20133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5-01

一、研究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不同的层面。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也就是了解、欣赏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陈国明(2009)认为,跨文化敏感贯穿于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能够投射与接收正面的情感反应,它可以把当事人带到认可与接收文化差异的境地。Hart & Burks (1972)认为具有跨文化敏感度的人应该对意见交换心存感激,能够容忍他人的刻意征询。Bennet (1981)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是交际者从我族中心阶段向我族相对阶段的转化,指出体验到差异是交际中值得愉悦的一部分。

贾玉新(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在情感能力系统中,移情是个很重要的能力,指设身处地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能力。文秋芳(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的模式除了包括交际能力以外,增加了跨文化能力,包括三个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层级关系,发展跨文化能力必须从底层到高层,循序渐进。要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层度开始,使他们对文化差异有一种敏感性;进而端正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最后再训练他们处理文化差异的技能与技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对赣南医学院2013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本研究采取陈国明和斯特罗斯塔的ISS量表,运用SPSS 17.0 对被试的跨文化敏感度情况进行分析量化。量表一共包含24个问题,集中反映被试的跨文化敏感水平。问卷中涵盖了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5个变量。被试需在数字1-5中选择: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数据分析前对9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了数据转换,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五个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如下:

跨文化敏感度测试结果

上表显示: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标准差为0.27689平均值为3.6152,大于3。根据问卷设计,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区分高低的临界值是3分,代表“不确定”。可见,整体而言,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持相对积极的态度,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但还不太理想。其中文化差异感(M=4.0358)和交际参与度(M=3.8566)最强,交际专注度(M=3.5318)不强,交际愉悦感(M=3.1598)和交际信心(M=2.8315)最弱,说明大学生能够尊重各种文化差异,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不够敏锐,不能自信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无法享受到跨文化交际中的乐趣。 差异认同感强,说明现在的网络普及,学生得以广泛接触国外文化,对各种文化差异并不陌生。交际参与度其次,说明学生乐于与外籍人士沟通,英语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略弱,说明在交际过程中无法完全理解信息并及时回应,因此无法产生交流时的愉悦感。交际信心最弱,说明学生缺乏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四、建议

1.加强深层次系统性的文化教学。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引起文化现象造成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涉及较少,如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和信仰等,因此,导致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不理解,也间接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愉悦感和专注度不够。

2.建立多样的文化交际形式。学校和教师鼓励学生多看外国电影、阅读外国小说和期刊杂志、听英语歌曲,参加英语相关的活动,增加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增强其跨文化交际信心。

3.加强本族文化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本族语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上涉及到本土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课时,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低下,无法真正承担起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任务。在英语教学中应增加本族语文化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本族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国明 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7篇

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失误中国日本从中国改革开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到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商务大市场,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各国在经贸领域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国家商务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把握经贸外语中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冲突”,实现有效的商务沟通。故而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提出。托马斯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我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人,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形成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研究语用的不得体对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都具有现实意义。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使用该语言的本族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并能在用该语言表达思想时,也符合其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才能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率。

二、中日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随着日本在中国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中日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两国在经贸领域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本文以中日之间的商务交际为例考察和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词汇语用失误

将母语的语言习惯或词汇意义直接套用到外语中,是比较常见的词汇语用失误现象。

在某公司宴会结束时,中方代表说「では、今日はこのへんでわりましょう(今天宴会到此结束)。话音一落,日方代表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わりましょう虽然表示“结束”,但是会使人联想到业务交往的“终止”。按照日本人的文化习惯,在商务宴会或会谈结束时会使用「では、今日はこのへんでおきにしましょう。「おきにしましょう的字面意思是“开始”,在宴会结束时,使用此词代表“结束”,隐喻双方的商务合作从此“开始”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待遇表达语用失误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上下关系、内外关系、立场关系等因素,说话者往往根据己方与对方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被称作“待遇表达”。在待遇表达方式中体现日本商务文化特质的敬语表达方式在商务交际的语言表达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

中国代表看到日本代表手里的行李比较多,出于好意想帮对方分担部分行李,于是说:「お荷物を持って差し上げましょうか(我帮您拿行李好吗?)中方使用了“尊他语”的「~差し上げましょう,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这类表达方式隐含有“施恩”之意,会使行为接受者觉得对方施恩于己,从而引起接受者的不快。在这样的商务场合,应使用自谦语的表达方式「お持ちいたしましょうか(我帮您拿好吗?)。在商务沟通中,如果待遇表达语用失误,轻则给对方留下不懂礼貌的印象,重则让对方产生误解。

(三)委婉表达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把委婉表达看成是一种修辞或一种文化现象,从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委婉表达是日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日常交流中被称为语言的剂。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说话对象,委婉表达也是不同的。即根据语境的不同,委婉表达要做相应的变化。

在商务宴会上,日方看到中方某代表的酒杯空了,客气的问是否需要斟酒,中方代表回答说:「いいです(好)。结果对方寒暄了几句就转身离开了。「いい作为形容词直译成“好”,但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委婉的拒绝,意思是“不用”。而这种情况下中方代表如果接受日方的好意,正确的回答应该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非常感谢)。

日本因单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其国民相近的思想情感,并且由于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日本人对他人的感受过分敏感,尽量不在言语上给对方带来不快,这正是日语委婉表达方式产生的心理根源。作为外国人,只有理解了这样的文化特征,才能在交流中避免语用失误。

三、减少和避免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进行商务交际时,针对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交际方式及不同的语用策略。理解双方国家不同文化模式及沟通方式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要保障商务谈判成功,外语学习者不仅应该关注语言的差异性,还应该注意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听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观看视频,或通过短期实地访问和考查,使相关从业人员直观的接触最地道的外语和外国文化信息,切实体会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理解外语的文化内涵,力争用准确而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避免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导致商务活动失败。

(二)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往来,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带来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可能带来商务交际的失误,所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涉外企业商务人员非常重要。培养涉外企业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确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外语语用策略,克服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就可以提高涉外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实现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的成功。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由于各国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带来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可能导致商务交际的失误。通过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等,能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这对于我国涉外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美]Sana Reynolds,Deborah Valentina.张微译.跨文化沟通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孟瑾.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8篇

  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 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 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 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分析和掌握文化差异的本质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虽然语言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但我们只停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 才能达到准确的理解 如果英语教学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化差异现象 而没有深入到差异的本质并对学生作出解释 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只能停留在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阶段 所以讲清 为什么 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将表面某些零碎的差异现象系统化 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 然后通过分析差异现象找到其本质 如此循序渐进地学习 学生才能逐步学会适时 适宜地把握语言环境 熟练运用各种交际手段 。

第9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Ruben(1976)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七项内容:1. 能够对人保持尊敬并对其持积极态度;2. 能够以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方式对待别人;3. 能够认识到个体之间在感知、只是、情感、见解等方面的自然差异;4. 能够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5. 能够在不同情景中灵活地扮演不同角色;6. 能够准确的判断对方的需求并以此为根据与对方进行恰当的互动;7. 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新情况和尚不清楚的情况,并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

Kim(1991)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适应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包括头脑的开放性、对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视野和角度的变换能力等;情感方面包括移情能力、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以及能够克服偏见与民族中心主义等;行为方面包括处理交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能力以及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等。

贾玉新(1997)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语用能力、情节能力和策略能力。

文秋芳(1999)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侧罗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高一虹(2000)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道”和“器”之分,前者为交际主体的基本取向,后者为具体的交际技巧和方法。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建立在交际能力基础上的文化沟通等能力的综合体。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

众多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中方是发散性思维,即螺旋式思维方式,西方则是直线性思维;中方注重整体,综合概括,西方重视个体,强调逻辑分析,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概述性,抽象性强,英语具体性强。价值观念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文化意识的核心,是跨文化交际的内核,在价值观上,中方重儒家文化,集体主义,比较注重互助和依靠,而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即个人本位。外在因素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考试制度,教材,教师等因素。学生为了应付英语四六级及专业等级的考试,往往学英语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过级,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际沟通作用,英语口语的实际练习运用更少的可怜,同时又缺乏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更难了。在商务口语教材方面,呈现出单一,过时等特点,缺乏实用性,而且教材把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知识的运用上,设计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很少,对跨文化的引导和运用更是被忽略了。教师在商务口语教授过程中关注的更多是语言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性,同时又缺乏更多的出国交流机会,因而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主动性不足。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

世界上有许多种文化形式。这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国际商务人员不能不考虑的因素。许多事实表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很多误解与冲突并非由于技术或专业缺陷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对贸易伙伴国的思想、行为方式缺乏足够的理解,忽视了对方的文化环境,违背了对方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引起的。国际贸易记载中有学学多多这样的遗憾。其中有些只是温和的玩笑,而有些则会造成经济损失,破坏公司形象。有事不了解贸易国家的文化环境不仅会导致失败,而且会引起国际商务活动的冲突和摩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语言的方方面面,语言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无数的文化内涵。要真正学好某种语言,必须深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对语言形式产生的影响。正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我们常感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这些语言上的不同与差异也给跨文化商务交往带来了不少困扰。

1. 商务英语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如姓名与称呼的词汇,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的姓氏与宗教很少有联系,而西方人的姓氏多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等等。这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导致了语言系统中的“词汇空缺”,然后,“词汇空缺”只不过是文化中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乃是不胜枚举的词义联想。

2. 商务英语句法方面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句法中的体现,是第二个层次上的差异。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属于屈折语,它以形统意,用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语法范畴和语义信息,而汉语则以意统形,按逻辑事理的顺序横向铺排,意会、流动、气韵三位一体,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任何相关联的语段,只要语意配搭合乎事理,就可以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所以,不论是语义因素还是语用因素,都大于英语意义上的“句法因素”,它能负载最大的信息量,使汉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反映在句法层次上,则表现为英语的空间型构造和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样式。

3. 商务英语语域方面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和句法层次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次上。如招呼问候方面,汉语文化中,熟人在街上相遇,作为寒暄客套语会问“去哪儿啊?”,问对方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也是家常便饭,但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探隐问私的方式未免失之粗鲁无礼。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忽视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就难免产生文化冲突。语言的相对性和文化的相对性相互依存,交互作用,在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商务英语文本方面的文化差异:文本、契约等是由语言形成的,我们把这种语言组成的文件、契约等称为文本。前面分析了在词汇、句法、语域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仅仅从字面、词面、句面去理解含义和运用语言常常会造成误解甚至冲突。但在有了上下文,有一个完整的文本中是不是就不再会有意义的误解和文化的摩擦与冲突呢?也不尽然。仅以契约的文本为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对待契约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也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可是在东方文化的传统中,对文本是大而化之,更注重的是信誉。意识和重视这种差别,才能更有效地遵守国际活动准则。

四、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讲授,又包括国际商务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据调查,外国人对中国人在英语语音、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容易理解,而难以接受文化方面的错误。造成这类隔阂有多种原因,其主要原因无疑是缺乏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以及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为了减少和避免国际商务往来中的文化误解与冲突,确保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强化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商务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观看外国原版电影,听录音或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人机对话,模拟情境,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培养。

3. 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懂得只有狭义的语言能力不足以顺利进行对外交往的道理。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对外交往的礼节礼仪、英美国家的习俗和紧急、外商的商业习惯、谈判技巧等内容归纳到教学任务中,并引导学生多读相关的课外书籍。

5. 文化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仅仅来自于课堂,所以,应通过选修课、讲座、报告会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

五、 结语

在国际商贸的大潮中,从经营状况看,注重文化分析者成功,忽略文化分析者失败,这已成为国际商业界的一条定律。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除了应该具备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外,还应该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具有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处理商务的综合能力,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所以,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但要注重英语语言的培训,更要注重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接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许力生 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思想、信息和文化知识的传递,不能正确传递文化差异的翻译会变成无效的翻译,因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是翻译,它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的基本概念既是源语言与目标与的互相转换。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特点,提出了语言与文化亲密关系。一方面,语言系统这一基本要素是构成文化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系统的其他要素都需要由语言来传达,从而得到演进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交际可以分为同一文化内部的成员之间的交际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而文化的交际很大部分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由于地球上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其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如词汇层,句法层,语域层等均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翻译者在翻译语言的同时承载着沟通的思想、交流文化的重任。因此,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翻译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性

翻译作为交际双方的“使者”,穿梭于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翻译的交际行为决定了译者不得不面对所有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和文化冲突问题。翻译的信息接受和解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翻译之难在于它不仅是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其中包含了文化上的差异,观点立场上的差异,知识层次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之间无法简单转换的矛盾和不端正的翻译态度等所造成的种种问题。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接受者能实现在思想上与文化上的交流。因而,译者假若要想在最大程度上贴近源语的内容及文体风格,就需要认真解读附着在语言层之外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并传递给读者。

翻译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基督教自公元一世纪产生以来,其宗教观对欧美国家的精神世界的影长达两千年,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中,产生了以圣经故事为创作材料的圣经文学,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有宗教的痕迹。例如:He ran as if the Old Boy were after him. "Old Boy"本意为“老友”、“老兄”,在这里却是“魔王”、“撒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跑得很快,好像魔鬼在追他似的”。

2、词汇空缺与一词多义

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脑中接收、分析、理解语言音信息的同时,还要启动另一套语言系统搜寻的相应的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后迅速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概念的不同,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词语“不对等”的现象。例如,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方法为例,有煸(炒)、爆、炸、煎、清炒、清蒸、红烧、煲(炯、炖、喂)、烫(白灼)、焙、铁扒、汞、熏、汁卤、腌、足有巧种之多。但英语中相应的词汇寥寥无几。中餐的米饭可以是炒饭,也可以是白饭,假若译成 rice显得过于笼统。“炒饭”不妨译成"fried rice",“白饭”译成"steamed rice",除非特别讲明,一般应把米饭译成"steamed rice"。 英语中的许多词语在汉语中也有空缺,如西方一此国家的爵位称号,在中国的语汇里就没有对等的词语。

一词多义现象也是翻译时的一人难题。比如翻译“一所外向型、多模式、高质量的品牌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外向型”指的是培养外语人才、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一所学校。不可套用“外向型经济”时所用的"exported oriented"一语,可译为"a school oriented toward the outside world"或`multiple syllabi"。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情景教学法,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英语原声电影。英语原声电影的语言来自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提供的语言材料真实环境。在电影中也最容易接触到广义文化内容:英语语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吸等文化现象。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观看英语原声影片是听力课与影视欣赏课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现在,教师可完全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来。英语电影的语言具有自发性、无准备性、句式多变、直观性,语感较强等特点,与生活中真正的翻译场景相似;况且,英语电影中的语言文化内容丰富,学生能从中学到大量的习语和表达方式,是熟悉了解外国文化很好的材料。因此,翻译教学让学生多看多译原声电影,有利于学生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从语义和语体两方面重现原文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翻译课堂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与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使用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作者把重心放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上,我们侧重传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除了传授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之外,还重点训练怎样翻译习语,怎样翻译商务广告、商标、商号、外贸函电、商务合同、商务说明书等商务语篇。论文论述了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六大文化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探讨了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五种翻译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借用和套用。最后论文通过“商标翻译”实例来论证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本文能帮助英语教师(包括作者本人)反思文化教学观,明确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从而促使我们英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学X21.武汉:湖一化教育出版社.2000.

2.工新.功能对等对利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指汁作用IJI.内蒙古工业人学学报(社会利学版)

3.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2 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1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对策 外语教学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影响、教学习惯、文化差异等所致。外语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学习,要学好外语就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尤其要熟悉本族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将语言的准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得体性的培养,致使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因此,外语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及内容,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在增进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分析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深入,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正因为个体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跨文化交际才得以存在。总之,不仅具有相同母语背景的主体之间存在着跨文化交际,而且以不同母语为背景的主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更为突出。具体地讲,跨文化交际指任何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属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人之间的交际。本文所指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别、语言的人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成因。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影响、教学习惯、文化差异等所致。

(1)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它由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提出,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通常认为,负语用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影响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重要因素。负语用迁移则是指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排斥性或差异,对学习者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进行跨文化交际产生干扰作用的迁移现象。

(2)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将语言的准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得体性的培养,也致使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

(3)文化差异是另外一个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3.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的分类。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语用失误。当我们对一个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后,句子中仍有我们不明白的内容。因为语境不同,所以句子的意义也就不同。如:John is like a fish.当John游泳时,说话人的意思是John swims well. 如果是在party上,说话人则想说John can drink a lot of wine. 在别的场合,这个句子可能是John is as cold as a fish.

(2)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它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预期不同,就会产生交际误解。汉语里熟人一天中初次见面总是热情招呼道“吃饭了没有?”“去干什么?”然而,如果你在吃饭时间这样问一位西方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 他肯定会误以为你要邀请他一起用餐或因他没钱而邀他一同进餐。中国熟人途中相遇,常习惯寒暄道“你去哪?”但如将“Where are you going ?” 用在向西方人打招呼时, 那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4.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者说出的如果是不合乎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表达式,则会让对方感到不知所云,造成误解,甚至发生冲突,产生尴尬的局面,影响交际。外国人能够宽容外语学习者在语法方面所犯的错误,却很难容忍外语学习者所犯的语用错误。如不同的文化都有一些禁忌的话题,如果外语学习者对此不了解,就会带来尴尬的局面。年龄、收入、婚姻、贫穷、衰老、发胖等对于西方人来说是禁忌话题,外语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中就应尽量避免这些话题。此外,语用问题给交际双方造成的误会也是很常见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外语词句的恰当把握。在外语教学中要结合语境教授语言知识,而不能孤立地去学习词汇和句子,形成对语言的运用有着更为正确的认识。这样,可以解决说什么和怎样说得体的问题。何自然指出:“造成运用英语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者脱离语境学英语。”情景学习法就是为了避免脱离语境来学习目的语。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语用能力,应将情景教学法引入到我们的外语教学中。

2.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导入及对比。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反映到语言中来,就会产生文化的偶合现象。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偶合现象,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加速目的语的习得。如“懒惰是万恶之源”、“趁热打铁”、“蓝图”的英语表达式与汉语表达式都极为相似,分别为“Idleness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和“blue print”等。然而,由于各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及其使用规则差异必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外语教师要善于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找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交汇点,分析其异同,促进正语用迁移的产生,减少负语用迁移的干扰。如,在介绍圣诞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其与中国的春节的异同。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不会成为影响目的语习得的障碍,而且会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

3.在外语教学中注重课后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取外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原版外文书刊、杂志、小说,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增强社会文化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书本中的知识以外,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为学生们推荐课外读物,提供学习资料,真正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根本方法。

4.在外语教学中还要加强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s Brown 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 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交际,只有通过广泛的语言交流和实践才能准确运用语言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辩论会、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教接触交流,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减少语用失误。

结论

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尤其是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外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整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戴炜东,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外语界.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4]郭建红,黄田.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中国教育信息网.

第12篇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外语文化课程 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基础和前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外语界的相关讨论多集中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而且,对跨文化意识的内涵鲜有阐释。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公选课程及后续课程中文化课程不断增加,探讨外语文化课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层次,学习者对于表面或明显的异国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应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层次,学习者对于异国文化中与本国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识别,其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与本国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异国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Hanvey认为,学习者达到第三层次还不够。尽管要达到第四层次很不容易,但学习者应该努力达到第四层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论述很强调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实际上,在了解异国文化、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进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语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讨论的深入,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更加全面,对跨文化意识内涵的阐释更为丰富。张伊娜认为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是,跨文化意识绝不单纯指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应该包括文化平等观念、从交际对方的角度来评价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际者本国文化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传播中华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识。[2]高一虹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即以文化意识培养为中心,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所谓文化意识,指的就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应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在全球化大环境下,这种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超越具体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识,其意义尤为深远。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文化课程具体承担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要想通过系统的文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从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转变,外语文化教学就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重视其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德国学者Alois Moosmuller将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分为国际化语境和多元文化语境。前者主要指跨国公司和机构的人员调配和工作合作及国际学生的交流;后者侧重多元文化社区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处。在国际化语境中,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具有全球视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太重要,故而应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由于人们对文化差异通常过于敏感,总是刻意地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们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平共处。[4]可见,交际者无论是处于哪一种交际环境,都需要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语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讨论、视频观赏、课程论文等途径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化差异的根源,使学生更加深刻和透彻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只有进一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宽容异国文化,减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既不过分坚持自己的文化,又不过分依从对方的文化,以致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Lustig和Koester在论述跨文化能力时强调:“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任何人都已无法抉择是否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处或工作,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该怎样与他们相处或共事。”[5]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国际化则使多元文化走进了校园。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必然是多元的。外语文化课程应帮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全球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将跨文化教学等同于目的语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学,则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语文化教学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应以英美文化为基点,兼顾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适当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3.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王宗炎在《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一文中指出:在对待本国文化和语言及异国文化和语言的问题上,强国或强大的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这是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弱国或弱小的民族倾向于自卑,这是惧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强烈的学习者则往往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不自觉地以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异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对异族文化产生偏见和敌视。而对本国文化感到自卑的学习者往往会认为异族文化处处比本族文化优越,容易对异族文化盲目崇拜。显然,这两种思想使得学习者无法正确地看待异国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语文化课程开课之初,就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种思想的存在,帮助学生认清其危害并树立文化相对论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之间只有相同与不同,而无优劣。在课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文化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认识,有意识地减少和消除两种思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学习者所具有的本国文化知识和所掌握的异国文化知识都是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语文化,才能深入进行文化比较,加深文化理解,客观、全面和正确地审视各国文化。因而,学习者必须重视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得以实现的三个要素,即交际的场合(setting)、谈话的内容(topic)和交际的参与者(participant)无一不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交际中的双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失误,又有可能因无法用外语表述本国文化而导致交际中断。因而,学习者还要重视提高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在外语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发挥母语文化在异国文化学习中的促进作用,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只有既熟悉对方文化,又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还在学习、借鉴和吸纳异国先进文化的同时能介绍、传播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外语文化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识,有利于将其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当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需要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比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和“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4]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J].外国语,2010,(6):49-53.

[5]Lustig M W,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