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时间:2023-06-19 16:1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第1篇

关键词:构建 德育测评 理论探析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哲学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系统论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方法论。系统论原理讲究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原则。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知、情、意、信、行这五项心理要素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创建这个测评指标体系时,坚持知行统一评价;有序性要求我们既要反映测评的诸多要素,又不能等同对待,因为相对而言大学生“行”的状况更能反映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更应赋予大学生“行”的评价较大比重;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紧扣时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把握测评指标体系的调整速度,从而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2.心理学基础:“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经历“知、情、意、信、行”,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过程,表现为认知产生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改造外界并形成新认识和新思想,产生新行为,进一步改造外界。可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投射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学生德育进行测评是完全科学的。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精神性的、变动性的东西,但借助于测评技术,能使我们较客观地认识德育现象与规律,认识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品德、个性及行为面貌。

3.教育学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节奏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几种,它们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测评不应偏重于某个单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结果的方式,体系的设置应涉及对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即不仅要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测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测评指标自身的概念的表达也要科学而严密,其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它所体现的要求要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了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大学生会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表现等多方面。所以我们研究创建的测评指标体系只有是多种层次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每个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4.主体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以往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评价小组,主要是他评,大学生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导致评价缺乏大学生的坦诚参与,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参与评价自己并给予一定比例记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重视测评过程和结果,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从而自觉调整思想和行为。

5.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评,便于高校操作实行,给出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分值;另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所接受。使其既能满足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个人未来职业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拔需要。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从高校德育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任何一个道德目标的达成,最终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说明,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建立德育测评体系就是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制度细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比照这些标准,明确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随时进行自我“测”、“量”,对测评项目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分析,对自己品德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总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测评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按照德育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2.有助于落实德育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是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重要措施,是掌握和激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制度。长期以来,高校德育首位的地位还没有落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只有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并实施测评,才能够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实在可行,真正实现“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同时,建立测评体系对大学生德育素质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体内容之一,既可以为“两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以往“两课”教学“虚多实少”,又可以将大学生德育管理目标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另外,测评体系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政工干部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强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整体把握德育过程,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德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数量扩张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减少,以及相应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软件资源不足,另外毛入学率的提高而带来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等。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质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而,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就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标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也将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而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满足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确保高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林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4]张辉.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5]李上文.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木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多维交互 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个角度讲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中初级技能型实用人才。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中职学生属于普通教育首轮评价(中考)的失败者,事实证明,普通教育的评价机制无法适应中职学生。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中职学校传统的评价体系仍或多或少地残存着普通教育评价的影子,因此,目前中职学校的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中职学生。

        一、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内涵阐述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育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大量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企业里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的智力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维交互式评价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力图构建起一套适合中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多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多维度,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等。学科知识评价应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向过程性评价转移,淡化甄别与选拔。技能实训评价应侧重技能习得过程的跟踪,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德育评价侧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形成过程的引导与交互,在德育千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着重动态描述而非定性。社会综合适应性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认知、适应及行为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综合,是学生个体对其周围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需要做出反应的能力。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是指学生对班级、社团、实习单位、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适应能力的动态变化跟踪。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评价、学生社团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评价、学校及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通过多元主体可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描述以及实现多元主体对评价对象的引导作用。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交互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鉴定,而是通过评价过程修正学生行为,激发主观能动性。中职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通过自我评价以及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互评,实现评价指标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交互。中职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需要情感上的推助,而其在知识技能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又会反作用于情感,产生愉悦和自豪感,单方面的学业评价或德育评价无法全面展现学生本体,更无法产生互通互促的作用。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因此,基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应尝试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四者之间的互通与互补,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以学分制为平台,构建四部分指标的学分体系,如右图:

        必修核心学分是指四个部分必须修到的最低分数;选修交互学分是指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总的学分数,但各个部分之间允许相互抵充;额外拓展学分是指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特长发展学分,这部分学分同样也可充抵进选修交互学分中。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是基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及现状的一般性构建,从多维度、多元主体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师生、生生、校家、校企及学校与社会的网状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制度及评价运行机制的建设,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移。

        二、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观指出,教育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是对教育主体的综合性描述。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多层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状态,同时通过多维度的指标构建以及立体化的交互评价过程,实现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成长首先是人的成长,是以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的生活实践过程。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仅要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看到学生的未来。同时,发展性指标要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在发展性指标中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人本性原则。所谓人本性原则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作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并能自我调整的主体看待,利用评价体系挖掘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文化、身心发展基础,制定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是过程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的优劣,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及状态。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反馈、调整、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指标导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评价的意义不在于发展结果,而在于评价作用发挥的过程。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评价对象的动态交互过程及指标作用结果,充分发挥评价指标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途径

        采用总分总的构建思路,首先确定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该总目标要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家庭以及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然后将总目标分解为四个子目标,分别由对应的四个部分实现:

        第一部分为学科知识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调研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透析出岗位核心能力并由此确定对应课程。课程体系应至少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德育及文化基础课程,可采用现有的国规体系;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部分课程不宜多,以够用为原则;三是项目化的技能课程,以校本开发为主,宜小而精;四是泛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该部分可纳入学校公共课程资源中,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扩充学分的作用。其次,构建课程体系的学分制平台,研究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学分分配比例,根据企业调研数据确定课程最低学分数,即必修核心学分部分,在核心课程过关的基础上,其他课程允许最终考核不通过。第三,提高过程性评价比重,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基发展与环比发展相结合的学科知识评价方式。

        第二部分为技能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的技能实训应包括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部分。校内实训评价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自评量表;二是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质性跟踪评价,为减少实训教师的工作量,可分阶段定期评述,但每学期至少应有五次以上,即每月至少一次质性评述;三是学生之间或实训小组成员间的质性量化评价,所谓质性量化评价是指事先设计含有态度、交流、过程、结果等指标的评价量表,然后采取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的方法;四是实训作品的量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实训指导教师评价。校外实习评价可由学校实训处牵头,联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的负责人共同制定评价方案,由实训处及相关实习指导师傅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基本的实习实训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校企双方对实习学生的定性及定量评价制度,建立校企评价的有效沟通渠道,在完善实习学生跟踪指导措施的同时,发挥实习实训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为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确定德育核心要素及包括必修核心学分、选修交互学分、额外拓展学分在内的学分分值系列,再由学校政教处牵头联合班主任及家长代表研究制定评价方案,各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借鉴德育千分制平台,细化德育考量标准,研究制定家长评价机制与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及家长教育引导机制,建立学生德育学分申诉机制及学校、家长的学分交互渠道,最终形成在德育方面的学校、家长、学生三元主体的评价方式。

        第四部分为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首先应大力发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扩大学生参与面,为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提供平台。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社区、企业的联系,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及社会调查搜集、整理、分析中职学生所应具备的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着手构建评价量表,采取自评、互评及他评的方式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运行机制。

        在初步形成以上四个部分评价体系的同时,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着手分析研究学业、德育、实习实训及社会综合适应性的整合,在确定各自必修核心学分值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四者可以部分相互替代的学分抵充机制,形成选修交互学分圈,以此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成才途径,实现职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提高评价体系的运作效率,可由学校信息中心牵头根据业已形成的学业、德育、实习实训、社会综合适应性等四方面的评价指标及运行操作方式,开发一整套基于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软件,实现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社团、学生个体、企业、家长等各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运作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燕文 谢东宝  家长评价学生发展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2)。

[2]张爱兰 关于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5,(09)。

[3]九日 教师评价要以德为先[j].甘肃教育, 2010,(03)。

[4]刘学智 张雷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9,(12)。

[5]孙玲 学习性评价: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2)。

第3篇

1.德育评价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评价结果不一定客观大学生德育测评实际操作中,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有75%的同学表示,不仅是他们本人,身边同学也一样,如果和参与测评的其中某一个同学关系很好或不好,会受心理驱使而影响对其他同学的客观评价。但是有25%的同学还是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地填写测评表格。正是由于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的一些方面缺乏公正客观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德育素质评价当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最后得出的结果无关紧要。那么,学校进行的这一项测评就不能达到其通过测评成绩激励和鞭策学生培养和加强自身德育素质水平的目的。

2.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上的立体性不够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现有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在参与期末学生综合测评的工作中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登录项目内容的直观性。但是,从内容来看,评价的立体性还有欠缺。所有数据内容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有立体体现。为了便于社会和他人,以及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素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提高对于激励学生自觉加强自身德育素质和提供学生就业信息的实用性。

3.知行不统一,德育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

学校现行德育评价方式仅通过学生对其他同学思想道德素质和文体素质的等级评价,除了前面提到的同学之间会由于接触的多或少对互相的了解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德育评价无论是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分支还是德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都应该从学校及社会整体角度和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整体评价。

4.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结果

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仅以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算做期末综合测评的成绩一小部分,对德育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更不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重视的态度,反而变成走形式。正是由于学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工作缺乏重视,造成评价过程中出现不严谨认真的态度,成为恶性循环,从而使评价者不能全面认识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无法正确发挥对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二、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对策与建议

1.评价内容科学合理

在原本划分的两项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项大的分类方向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科学的划分,如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公德素质、法纪素质及身心素质五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必需的自身素质要求。

2.评价方式切实可行

在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之前,自我评价应该放在最先且面向全部同学和老师的情况下。如在班会上做德育素质评价之前,每个同学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分别谈谈自己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在鞭策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同时,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不仅局限于同学之间的互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价时能否考虑拓宽参与评价的主体,如应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社区评价,等等,旨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真实状况,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做出科学评价。

4.认真对待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就当前大学生现状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在有些方面会不同。如大一新生,除了需要考察评价的基本几项素质之外,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和参与能力的需求;以及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需的素质要求。

5.发挥评价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4篇

加强符合新教导理念的德育队伍建造,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造,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导为核心的德育治理网络建造,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导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治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详细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导理念和教导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治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央的自我教导网络建造,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导,自我治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导网络建造,充分发挥社区教导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调解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导,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导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导为补充的家庭教导网络建造,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导和家庭教导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导工作。

二、、构建符合新教导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导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导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导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详细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导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导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导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导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导学生做把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导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导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三、调动和充实符合新教导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动和充实德育内容。详细来讲,就是要在新教导理念的指导下,在继承加强爱国主义教导、社会主义教导、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导、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导、国防教导和国家安全教导、民族团结教导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导、实践教导、人文素质教导、环境意识教导和心理健康教导。

(1)突出创新教导。要运用现代教导技术,优化组合教导资源,把人才学、教导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导。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爱好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导。要非凡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导,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导和各种教导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盛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造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导。要教导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导。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舒畅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布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调解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导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导目标,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治理、自我教导的能力,发扬个性特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2)改进德育评价方法。一是要保持方向性原则,依据党的教导目标、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造中的思想道德总目标等评价德育工作。二是保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定性分析为主,在量化的基础上做定性的描述,尽可能让定性指标有量的测定,最终在深入发掘德育评价及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科学评价结论。三是要保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对德育全过程进行不断的考评、检测、评估和督导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做总体的定性和鉴定。四是要保持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从横向比较方面对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在发展中从纵向比较方面对德育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五是保持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学校领导、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又要发挥社会力量、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不仅有学校德育的自评,还要有社会其他部门、有关人士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评价。六是保持德育评价诸功能有机结合的原则,既要实事求是地考察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严格实行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以发挥德育评价的诊断、鉴定总结、科学治理功能,又要详细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看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偏差,看到其基础、发展、提高以及可开发的潜力,在保持标准的同时,对评价对象从多方面予以肯定和激励,以发挥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

第5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 大数据 “大学德育学分制” 应用型高端人才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教育的一个群体,作为中国未来构建和谐社会最活跃的力量的主要建设者,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作为培养适应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设计服务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影响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关系到学生道德发展的德育教育就尤为重要。

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成为了数据源,我们可以利用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建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德育评价体系,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社会法纪、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进行德育的综合评价,发现学生的德育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与干预措施,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具备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需求“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

一、大数据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大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可以帮助决策者更为清晰地了解教育现状,对教育政策进行有效的制定、准确的实施和客观的评价与调整。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中最基础的部分,本科生德育既决定了本科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更是本科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因此本科生德育在当前时代命题中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德育评价的实质是一项教育价值判断活动,创建科学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是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当务之急,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无论从受教育群体、目标等角度观之,本科生德育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脉络,所以大数据环境下应当建立适应时展的新的德育体系,并以之应对当下的因信息爆炸而蜕变出新的信息环境的挑战。

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建立本科生德育评价模式成为目前高校德育建设与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满足企业对本科生道德的社会期望与学生生活状态、生理发展、自我意识成熟等总体特质的要求,来判断德育学分制能否将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育素质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大数据时代,学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创设一个具有数据存储和快速处理数据功能的网络系统,通过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收集关于学生品德行为的大量数据,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可以查找的有效数据,依靠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快速处理和信息反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经过长期的积累,对学生的一系列德育行为进行干预和预测,从而制定相关的措施来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但是,当前国内教育工作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处于萌芽阶段,特别在德育管理方面更是稀缺,无人问津。

二、大数据环境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内涵

德育学分制是借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而设立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78 年以后国内一些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但是都是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应用与推行,在德育评价体系上还很少有高校进行建立与实施。高校可以在“德育量化考核”的基础上,构思德育学分制的考核体系,参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参数和项目指标,按照学生德育的行为表现、道德成长、身心发展、专业技能等内容进行分值界定和评价,从而推出了“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大学生评价体系。

所谓“大学德育学分制”是相对于大学生课程评价体系的学分制而言,其包含日常德育学分和德育答辩学分两个部分。其中,日常德育学分是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堂表现、生活状态等表现的分数,以每月或每学期为单位,通过任课老师和导员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遵纪守法、安全工作、卫生习惯、文明活动、实习和社会实践参与的综合考评来计量,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并进行综合计分。另外,德育答辩学分是学生在每个学年末进行的德育水平的答辩测试,通过日常案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最终将日常德育学分和德育答辩学分按一定的比例核算出学生的综合德育学分的分值。

在具体的计分方法方面,德育学分面向全体学生,与课程学分具有同等地位。在计分方面,日常德育学分基本分以一个月为基础,包括日常德育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和实习评价几个部分;德育答辩学分以一个学年为单位,通过答辩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和应变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按照日常德育学分和德育答辩得分来换算成德育的学分,注重让学生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有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客观的量化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德育回归生活实践。

在“大学德育学分制”的设立中应按照社会教育、实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人的要求等方面的教育,按照年级、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强调应用性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学生德育活动网络记录体系,建立德育活动大数据库,最终并通过德育答辩进行有步骤地、阶段性的评价与实施大学德育学分制。通过网络数据记录学生的德育学分,让学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学分记录情况,增加对学生德育评价的公开性、客观性、透明性和直观性。

三、应用大数据的本科院校建立“大学德育学分制”的价值

学校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大学德育学分制”来进行配套管理,实施德育学分制可以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无缝对接毕业后就让企业接受,避免受到巨大的工作挫折感而厌倦工作,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首先,实施德育学分制,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自身的品德行为变化,使他们可以设立看得见的目标而去为之奋斗,从而产生自我管理意R,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成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和养成教育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其次,德育工作者利用德育评价的学分数据可以发现德育工作的成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的变化,了解学生道德的复杂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起到了客观的评价作用,对于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的养成与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适合的品德养成教育的监控方式。

最后,实施“大学德育学分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克制、激励自我,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发展进步的人,为今后的自我发展做积极的准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对于传统的德育工作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但是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改变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的同时,完善德育的评价方式,通过“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来观察和掌握学生品德的变化特点和道德发展的趋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差异性,挖掘他们的真实的品德需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差别性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德育教育中获益,更好的适应社会,体现“大学德育学分制”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王祖霖.“大数据”对教育的作用、挑战及教育变革趋势――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15,(04).

[2]陈诗文.数据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J].中国培训,2016,(02).

[3]喻松.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反思与优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4]曲德强.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罗邻球,林章义.对大学生德育进行科学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2001,(10).

[7]徐卫著.建立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1,(03).

[8]王健敏.学生品德评价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 材・教法,2002,(0l).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层面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则成了需要小学体育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体育教师尚未形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

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知识。然而,仍然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讲授体育基本技能,很少渗透德育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小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问题,他们对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德育是与各科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是口头说说,简单应付了事。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单一。

德育渗透方法是决定德育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当今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说教为主,学生已经厌烦了传统说教教育,因此,单一渗透教育方法已经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瓶颈。造成这种单一教育方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教师没有掌握好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忽略对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考虑,因而选择的渗透方法不适合小学生。其次,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缺乏因材施教的观念。最后,少数教师受传统灌输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接受德育知识的兴趣,有的甚至反感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或者有领导听课时才注重对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评价,而在其他时候很少对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评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念,而且学校不注重对德育渗透评价体系的管理与完善,从而使小学体育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熟悉或者学校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评价。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教师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只有教师的德育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主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第一,小学体育教师应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对教材中德育知识的把握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德育知识,找准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切入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参加球类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通过培训,教师应提高自己对德育渗透的“度”的把握能力。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授体育基本技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德育渗透只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度要把握好,既不能在体育教学中过分渗透德育,又不能将德育教育看得太轻,简单说一下的形式化德育是起不到育人效果的。

2.创新教学方法。

有好的德育方法才能有好的育人效果。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传统单一的说教方法起到的育人效果不是很理想,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为了增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游戏法

游戏法是为了迎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而设立的。在游戏中,学生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从而学会克制自己,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还有的游戏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团队合作精神,能让学生在欢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寓德于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竞赛法

竞赛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勇于拼搏、力争第一,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应用竞赛法,如进行50米短跑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明白起跑前要集中注意力,然后全力以赴,进而使学生明白赢在起点的重要性。

(3)名人效应法

名人效应法是通过向学生讲述体育明星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学到该明星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名人效应法比较适用于室内体育教学,如因天气原因不能在室外上课或讲述理论性体育知识等。

(4)巧抓时机法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活动量比较大,而体育教师要面对几十位学生,所以在体育课上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随机应变,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在课程中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告诉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而对于学生不好的表现,教师应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体育课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拿放篮球这件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轻拿轻放,爱护学校财物,进而让学生从小培养起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

3.健全相关德育评价体系。

建立和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应从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入手。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应健全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如今,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履行职责,学校会采取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之间互评、领导对教师评价等多方面民主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但是在实践中,每一种考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考评有失公平。因此,学校在进行这种民主评价时应当适度,不断健全相关德育评价体系,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应健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由于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时应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进而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准确、科学。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和深化的今天,德育与体育在教学中都相当重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苗.随“情”潜入夜,润“生”细无声――例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9).

[2]李海香.以德育的火花升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1(02).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途径

“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指就每个大学生个体而言的在整个道德生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意识[1]。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即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观意识,在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1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切实感到自己要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负责任。自己是道德生活中的主体,那么以往的逆反心理会转变为道德思想形成的动力。可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培养其自我道德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结果。因此,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改革应试教育中的德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去领悟和体验。

2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首先,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应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布置并且维护好教室环境,增加教室的文化氛围,使它成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园地。

其次,宿舍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和老师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重视。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来制定宿舍管理制度,体现人性化。宿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尊重学生,做到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一个清洁、舒适、和谐、融洽的生活港湾。

最后,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应发挥德育功能,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尊重、关心和理解,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

3 大力开展大学生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学生活动,因为只有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变为现实。但开展活动必须保证这些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真正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必须把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与社会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如“三下乡”活动,保护环境、保护能源和生态平衡为主题的活动,以及社区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矛盾冲突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自我陶冶,强化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进而形成强烈的道德追求和稳定的自制力。

4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以平等、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心态面对学生。学生只有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只有在感到被对方发自内心地关心时,才会真心地和教师对话,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教师言说,教师也因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根据学生独特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态度来帮助学生,以新的道德要求渗透、融合、重组到学生原有的道德内容、结构中,使德育要求为学生接受与内化。师生之间深入、真诚地沟通与交流,以及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逐步唤起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

根据大学里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与场所有限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如课下师生的个别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要和教师交流的内容写在作业本上,也可以利用电话和网络交流,学生还可以主动邀请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等等。

5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主导作用

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2]。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学会尊重学生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对其主体意识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形成道德品质。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活的载体,他们闻道在先,是较为成熟的主体,是学生不甚成熟、不甚完善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证。没有教师创造性地选择教法、创设教育情境,就不可能有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没有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生活亟待利用的教育内容,就没有学生发自内心需要的自愿学习;没有教师引导和点拨,就不可能有学生道德观念的开放式发展。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道德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成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6 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存在着知识考试与品行考试不衔接的现象。理论考试成绩好的人不一定是道德行为好的人,而思想品德言行一致者德育成绩不一定高。这种不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严重破坏德育评价应有的激励功能,影响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探索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应注重激发德育评价中学生的自主性,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评价参与度;注重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的合理结合;注重德育评价的“再教育”作用,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的多次机会,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德育评价中师生的互动。德育评价内容的构成和比例可以设置为:德育评价结果=德育理论学习+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学生间互评+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 陈华.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6(9)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第8篇

关键词:社会服务;感恩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92-01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感恩名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校的实效性提供必要的现实平台和载体。

二、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可以认为,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二)当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智育与德育失衡,忽视感恩教育。随着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考研率和就业率,出现了忽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2.感恩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系统性。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过于注重感恩活动的数量,举行感恩活动应成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规划,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和作用。

3.缺乏感恩教育体制,评价体系不完备。高校的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

三、如何让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在感恩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制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其次,要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大学一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特别是宣传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优秀个人,让志愿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让更多大学生关注志愿服务。同时,要加强志愿服务的考核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素质。

(二)完善道德考核标准体系,开设感恩课程,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该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应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高校要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感恩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并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三)开展感恩实践教育,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到感恩教育中。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目前,各个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感恩教育的有益尝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绿色保护、爱心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勤工助学、兼职创业、红色教育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上升到理性高度,在社会实践的体验,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引领大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化的品质。

感恩教育是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虽然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合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感恩教育中的探讨,为高校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道德要求的高等教育人才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体验创造了新的结合途径,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9篇

为此,本文对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高级技工学校进行德育量化考核实践探索,并根据该中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原有的单一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构成了“四方多元”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即学校、学生所在家庭、实习企业与社会一起参与的德育全面考核机制。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当代中职学生特征分析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与文化趋势的变换,中职院校学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职院校学生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特点。家庭教育缺位特点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注重智力教育,弱化德育教育;学生的行为和教育不一致;学生道德标准和观念不统一,甚至出现对立。比如当前比较突出的“暴力”“网络英雄”等。

二是中职院校学生素质各式各样。对于当前中职院校的复杂群体来讲,比较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生源比较复杂,许多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上缺乏自信。

三是学生缺少行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于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跟现代企业生产实践存在很大差异,多数课程难以结合现代企业实际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进步,并导致中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分析

基于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并结合笔者多年在中职院校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帮助中职院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具体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在院校内弘扬劳动光荣、科技创新、工学并举的思想。

根据职业院校管理经验,职业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需求,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共同融入教育培训是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规定,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的标准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情操、远大理想、遵纪守法、品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是具有职业道德、诚信友善,具备社会责任心与创新精神的全面人才,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3.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容易出现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中职院校德育课考核内容不够全面,往往仅考虑到片面的问题,反应不出整体的实际情况。比如仅仅通过德育教育课程的年终试卷考核,缺乏实践、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共同评比,学分仅仅体现文化成绩。

二是中职院校德育考核目的消极。关于中职院校在德育方面的考核,往往是基于现代教育强制要求的目的进行的,这种基于消极目的而实施的考核项目往往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是中职院校德育课考核缺乏具体目标。关于德育课程考核方面,中职院校往往通过单一的课程考试、学分评定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实际的目标,造成德育课考核目标不具体等问题。

四是中职院校德育课评价标准单一。在中职院校的德育课评价方面,往往都是依据学生智育的成绩对其德育进行酌情计分,而不是依据实际考核,缺乏具体有效的评价标准,仅凭学校文化成绩或答卷无法判定学生的德育情况。

二、德育量化考核办法实行情况分析

1.德育量化考核简介

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建立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当前优化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德育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能够确保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得到准确的定位,同时可以促使评价标准确定之后,得以全面地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

此外,量化考核评价结果还可以传达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而促使双方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应对策略,最终达到德育评估真正实现中职院校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文根据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课题要求,改革了原始单一的考核方式,创建新型“四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结合学生所在学校、家庭、实习企业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德育工作的考核内容。

2.德育量化考核实施条件

一是在学校方面。本次德育考核实施,学校新制订了《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学生综合量化考核办法》,并规定其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考核、学习成绩考核以及学期综合奖励考核三个方面。并依据每学期4:4:2的比例分别计算出学生每学期的综合成绩,每个学生各个学期的平均考核成绩的70%与校外实习学期考核均值的30%相加,即为该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量化考核结果。

二是在家庭方面。学校构建适当的沟通平台,对学生家长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的建议进行收集和整理,可以通过家长会、班主任家访、学校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实现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

三是在企业方面。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中职院校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企业的工作积极性、融合性以及成长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将企业对学校学生德育情况反馈到学校德育教研小组,根据企业反馈情况制订德育改革措施。

四是在社会方面。可以采取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社会中的毕业生进行德育调研,主要对进入社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反馈校园德育教研组,制订相关措施改进德育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德育教育考核的全面发展。

3.德育量化考核实施方法

在德育量化考核实施方面,本研究采取了五维素质培养模式进行,具体包括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实习训练强化素质以及顶岗实习提升素质。通过五维素质培养模式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养成教育,并进行全面、详细的量化考核。

三、德育量化考核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作用

1.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影响

第一,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并结合德育教课考核目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化教育。优化德育考核体系,可以有效促使中职学生的情感、信念、行为等方面的规范化。

第二,通过德育考核的改革和创新,德育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学生深层思想觉悟,促使学生合理化行为规范的养成。

2.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通过德育量化考核,促使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中职学生不再遵循传统的考试模式,减少课堂笔记,不再一味死记硬背。

二是考核方法的创新和改革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德育方面进行改进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更能提高学生的觉悟,有效改变传统学生叛逆思想。因此,考核方法改革创新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是改革考核方式可以有助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由于以往的考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实行多元化考核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产生的影响

通过在学校教课、家庭德育教育、企业德育跟踪以及社会德育调查四元化的考核制度建立,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德育考核体系的完善可以为学校在德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方面提供支撑,德育课程可以穿插到中职教学的全部过程,并且可以借此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提供支持。

通过德育考核制度的四元化,能够为学生在家庭、工作、社会活动等方面提供坚实的思想动力。通过德育全方位考核的积极作用和多方位开展,本次德育考核体系的改革定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完善德育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化设想

关于本次德育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如何细化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的具体指标。这不仅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程度。依据该院校的德育教育实际情况,具体指标体系的确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治素质指标方面

政治素质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指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倾向。

其具体内容可以涵盖政治态度、政治倾向以及对实时政治的关心度等方面。具体考核标准可以根据论文撰写情况、政治话题讨论积极性、拥护和积极宣扬党的政策方针态度等方面制订。

2.思想素质指标方面

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觉悟,并为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提供保障。

该项指标的具体考核内容可以包含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具体可以通过任课老师、班主任等对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学习是否积极向上、学校成绩的优良程度等方面进行考察。

3.品德素质指标方面

品德素质指标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评估内容,具体包含集体荣誉感、行为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情况等。

第10篇

一、合理设计调查问卷,有效反映班主任工作情况

在学生对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及相应细则是学生作出有效诊断的保证。调查问卷的设计要立足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渗透现代班主任管理理念和体现学生的真正需求,设计的问题要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调查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出班主任在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笔者所在学校是湛江市幼儿师范学校,标签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青少年女学生等。考虑到本校专业特色、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班风学风建设,学生干部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日常常规管理,以及班主任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等五个维度,并给每个维度从发展性的角度制定出的调查细则(如下表),每项问题设5个等级,A.非常同意B.比较同意C.有点不同意D.非常不同意E.不清楚,另外让学生自由提建议或希望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模式。问卷调查前,对学生认真宣传评价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评价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既能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提高,更能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班主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班主任作出公正的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同时,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打消学生顾虑,敢于表达最真实想法。

二、注重应用评价结果,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从德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结果,不能单单作为班主任聘任、评职评优、奖励处罚等决策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利用评价结果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不断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但是评价结果的应用是把双刃剑,应用得当会对班主任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打击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合理应用好学生的评价信息,对德育管理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以笔者多年在学校德育部门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作努力:

(一)合理应用评价结果对班主任进行考核

显然,在当今的教育中,德育管理者不应再将班主任的考核局限于完成了那些日常琐事和到岗到位的次数等,但事实上每个班主任的业务能力、责任心、工作态度都不可能是一样的,工作的成效肯定也不一样。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班主任工作奖励制度,用来激励班主任所作的努力,促使班主任不断的学习与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不断的探索紧跟时代的工作方法,使班主任保持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创造出不俗的班级管理效果。因此,制订合理的评价体系考核班主任,给予班主任一个中肯的评定是非常必要的。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是重要的一环,要慎重看待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认真审阅回收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回收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并认真审阅学生对班主任每一项的评价,把学生对每一个班主任的评价结果了然于心;接着,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对班主任工作水平进行分级管理,避免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名,防止对排名靠后的班主任造成伤害,尤其是工作经验少的年青班主任,我们要引导每个班主任积极面对学生的评价,让他们明白学生评价对自己未来的班主任工作将会起到导向和促进的作用;然后结合其他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有依有据地得出每位班主任的考核情况,令每位班主任对考核结果心服口服。最后,明确考核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为了奖优罚劣,而更多是为了班主任专业能力的共同成长。要努力让全体教师认识到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将教师的需求和学校的需求巧妙地融为一体,把人看作是有进取心的人,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合理应用评价结果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成长

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成长是德育管理者的职责所在,借助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信息,德育管理者能更好地把培养班主任专业能力成长的工作做细做精。一、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优等的班主任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德育工作交流活动中介绍工作经验和做法,帮助他们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让他们做得到也说得出,在理论结合实践中带动全体班主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水平;二、对问题比较突出的班主任,我们要避免在公共场合公开学生对他们的评价结果,而是与他们一对一地作私下的沟通,听取他们对评价结果的看法,给予他们诉说和辩解的机会,协助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共同探讨改进方案,制定切实的行动计划;另外,存在部分班级学生对某个或某方面问题的负面评价比较集中,班主任在该点或该方面的工作肯定存在误区,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协助班主任刨根源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并坚持跟踪调查,直至问题得到改善。例如,有个班主任在“热爱、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乐意与学生做朋友”这项被评为“非常不同意”的比率非常高,而其他选项的认可度还非常乐观。我们通过深入学生访谈发现,其实这位班主任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的事情也十分关心,该开展的活动、该管的纪律绝不含糊,平时就是不愿意和学生多交流,总是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还一再强调:“我做好班主任该做的,你们做好学生的本分,我们相安无事就行了。”在学生眼中这位班主任就像“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对于这种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的班主任,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让这个班主任明白,与学生以诚相见、以心交心,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将会更加容易开展,自己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提升。事实证明,经过我们的介入帮助和跟踪指导,现在这个班主任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三)合理应用评价结果修正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第11篇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具体来说,主体性德育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理论来源,以人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为根本,以实践体验为方法和途径。

主体性德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要求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探讨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德育主体观念

主体性德育模式不是仅仅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而是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自觉、能动、创造性地学习、认识和实践;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不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具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思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因此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独立品格。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寻求真理、完善人格,在社会大环境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个体,去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创造人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教育过程即“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合理定位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设置,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即受教育者对象的心理因素和认识因素,因此主体性德育模式在建构中必须要分阶段、分层次定位德育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德育对象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起点和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整体衔接、逐步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德育对象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等,不能强求一律、整齐划一。

总之,德育总目标的设定必须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和品德发展需要,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分解为具体的、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科学定位德育目标,使其构成一个纵横交错,协调一致的德育目标网络系统德育目标体系。

三、更新充实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体现德育的指导方向。德育不仅承担着使个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的任务,还担负着使个体顺利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责任。

主体性德育模式应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同时为受教育者个性和才能发挥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指导。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新时期内容,既要关心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既要重视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习的,也要关注受教育者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使受教育者获得个性化教育,又要使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化教育。总之,要使德育内容符合时代,具有阶段性、地区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

四、创新完善德育方法

主体性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方法,应当废除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模式,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德性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德育方法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发展状况、个性差异、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变化,选择最科学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内心道德需要及矛盾运动做出选择、整合”。当前德育方法在不断创新,如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柯尔柏格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张学校德育要“注重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整合协调德育过程

“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培养、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这一目的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反复、长期、渐进的过程。受教育者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提高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和理论,但德育的过程比掌握任何一门知识要复杂和艰巨得多。

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把所学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的过程,德育实践是实现此过程的中介。主体性德育模式中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达到“知而有信”,使受教育者掌握的道德规范,通过实践中介,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实现“言出必行”,使道德信念有效地外化、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

六、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第12篇

——中学春季新学期国旗下讲话稿

同学们,新年伊始,又是一个新学期周一的清晨。虽然空气中依然带着些许寒冷、沁人心扉。但是冬日渐行渐远,春天悄然而至,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学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带着对猴年春节的美好记忆,怀着对新一年的向往和新学期的憧憬,我们又开始了求知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里程。也许同学们都想问问,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将带领我们做些什么?那我告诉你,学校将要带领全校师生实施五大工程,从而完成新城中学心灵家园的构建。有哪五大工程?

工程一:文化融心工程

1、目标:

深入挖掘、提炼、丰富"信诚"核心内涵,形成学校"信诚"核心文化,并不断内化到师生的举止言行、思想气质上,融合到校园活动、学校管理中,打造独具特色的"信诚"文化品牌。

2、同学具体能看到的是——"信诚"文化景点 .①修改信诚校训墙(信:追求信念,坚守信誉,满怀信心。诚:为人诚恳,做事诚实,处世诚真。)②信诚文化园:比如初三北面完善师生"信诚"故事专栏;教学楼连廊墙壁上增设传统美德宣传走廊等。还将在三个年级前面的园地里,提供场地和设施,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的的个性化精致绿化景点建设总之,我们将尽一切可能,营造优美育人环境,让师生处处感受到文化熏陶,让校园更赏心悦目。

工程二:德育润心工程

1、目标:

强化德育实践,让美德润泽学生心田;探索新的德育评价体系,鼓励美德逐步养成,让校园成为美德生长的地方。

2、同学具体能感受到到的是——

①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形式。以"德育实践走廊"为抓手,进一步拓展、丰富德育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催生美德。同时不断创新德育实践形式,开辟信诚考场、信诚课堂、信诚图书室等,全面强化"信诚"意识,让美德在"信诚"文化引领下健康成长。

②不断完善班集体建设。以"信诚"班集体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提高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积极倡导从我做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不断加强德育阵地建设。以心理咨询室为基点,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切实关注学生的美德生长,及时化解、矫正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与障碍,引导与帮助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④不断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创建"信诚"道德银行,使学生德育评价由原来的终极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由原来的一人评价转变为多人评价,积极倡导美德从小事做起,美德从小处生长的理念,让校园成为真正的美德生长的地方。

工程三:教学慧心工程

1、目标: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深化"学导式教学"课堂实践研究,丰富校本课程,建设课程活动中心,完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让师生开悟慧心,悦教乐学,让教与学真正成为智慧活动、生命活动。

2、同学具体能感受到到的是——

①在为推进"学导式教学"课堂实践研究课外,我校要建设课程活动中心了。学校将充分挖掘区域及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充分考虑你们的生长特点及兴趣爱好,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铜鼓乐队训练的那栋楼上,下半年我们将建设好校本"课程活动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进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②重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要改变分数决定论式的评价,(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科质量评价方式,大胆重构新的评价体系。我们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变终极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用科学评价撬动质量的抬升。

工程四:特色悦心工程

1、目标: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艺体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尤其要在艺术、体育、科技三个领域内生成校本活动课程。

2、同学具体能感受到到的是——

①着力开发校本艺体活动课程。

②用心打造艺体特色团队。打造校铜管乐、足球、乒乓球、机器人制作四支特色团队,通过专业训练,比赛历练,逐步形成学校艺体特色,让有艺体特长或艺体兴趣的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③不断丰富"三节活动".把每年的4、5、9、10、11五个月设为学校体育节。除了每天进行的"二课二操二活动"等阳光体育活动以外,还融入球类、田径、跳绳、长跑等专项活动。把每年的1、12两个月设为学校艺术节。除了常规的"庆元旦、迎新春"活动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歌咏、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专项活动。把每年的3、6两个月设为学校科技节。利用科技节把"创造发明""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元素加进去,丰富活动内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人人拥有艺术特长,人人参与体育运动,人人学会科技制作,努力成为体魄强健、具有审美意趣的合格中学生。

工程五:管理凝心工程

1、目标:

创新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形成办学合力,努力办出"家门口的好学校".

2、同学具体能感受到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