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音乐钢琴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房间里没有钢琴,郎朗坐在扶手椅上回答《t望东方周刊》记者的问题,他的双手常常舞动,手指在空气中上下跳动。
采访前,郎朗在大厅里拍照,站在摄影布景前,他也习惯在手上做出动作,最常见的一个是:闭上眼睛,让手指在空中舞动。
作为当代备受瞩目的古典音乐家,郎朗对于拍照、采访和签名习以为常,他得到很多赞誉,也承受着不少争议。
郎朗不断“颠覆”着人们对于古典音乐家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印象:2016年3月,郎朗和韩国偶像团体BIGBANG在国内一场音乐盛典上合作;6月,他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典礼上演奏《冰雪奇缘》主题曲;他还做了好几次网络直播,网友点播什么他就笑着弹一曲。
如果这只被视为短暂而疯狂的“现象”,郎朗会略感失望,因为他想做的是“将现象变成一个长久性的东西”。“颠覆”就是郎朗的常规,他不断地撕掉标签,包括世人给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家和他自己的,而他的终极目标是,让更多人爱上古典音乐。
音乐不光是快
2016年3月,英国最具权威的电台Classic FM评选出历史上最伟大的25位钢琴家,郎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的中国音乐家。
榜单评价郎朗“通过其无可比拟的华丽风格永远改变了古典音乐世界”。同时入选的还有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郎朗看到后第一反应是“笑了”,他感觉自己没有那么伟大。
郎朗的钢琴启蒙教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的朱雅芬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她教的很多小孩在弹琴时都担心自己被批评,但郎朗每次练习都像是紧抓着表现的机会。
17岁时,郎朗在美国芝加哥的拉维尼亚世纪明星音乐会上顶替了发烧的安德烈・瓦兹,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由此在西方古典音乐界一举成名。
在此之前,郎朗虽然已经签约IMG经纪公司,但商业价值还远没有体现出来。他曾去墨西哥一个“荒凉到传言外星人去过的村子”演出,观众仅有当地村民200余人,令他沮丧。
成名之后,演出邀约不断。出众的身体力量和强大的技术让他能驾驭那些难度较高的大曲目。“大开大合”“激情”“兴奋”,使得郎朗在当时的古典音乐家中显得极富标识性。
但长期表演这种曲目对郎朗也是一种消耗,有一次,他演出后拿不起筷子了。更重要的是,这使得外界一度忽略了他的另一面――他也可以处理精巧、细腻的曲目。
郎朗的“人来疯”是帮助他最初树立个人品牌的基础,也是他想要自我突破的屏障。
在沈阳时,郎朗曾参加一次少年比赛,赛前他来到朱雅芬家弹奏参赛曲目时,兴奋使他越弹越快,“踏板踩得一塌糊涂”。朱雅芬说:“你这样弹拿不到名次。”郎朗啪嗒啪嗒掉眼泪,朱雅芬说了问题在哪里,他眼泪还没擦干就笑了。那场比赛他得了第一名。
但成名之后郎朗仍然容易被现场氛围调动情绪,朱雅芬不断提醒他:“千万不要被观众诱惑。你弹得越快,观众越给你鼓掌,可是音乐不光是快。”
乐迷会发现郎朗在有意识地改变,选择呈现那些更需要“用控制力和内心”演奏的曲目。
郎朗有一种紧迫感:“很多音乐家在进入30岁时就突然‘消失’了,喜欢你的人都不喜欢你了,这很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绝对得吸取教训。”
郎朗将这种“消失”的原因归结为“心态变了”和“不务正业”,最大的表现是不再练琴。
“一天不弹自己知道,两天不弹老师知道,三天不弹观众知道”,这是钢琴老师常用来敲打学生的一句话。郎朗如今仍保持每天练琴两个小时。
“钢琴不是死的”
虽然国际声誉很高,但对于郎朗的质疑也不少。
从“郎朗音乐世界”一位琴童家长的话里,能感受到一些原因:“郎朗太光彩照人了,曝光多得犹如流行天后,我甚至曾认为郎朗不是会弹到80岁的人。”
郎朗身上有人间烟火的气息。34岁生日那天,郎朗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酒店直播弹钢琴,30分钟时间里吸引了53.6万人观看。
2016年夏天,郎朗作为那英的助阵导师在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新歌声》里亮相,他很少有和稀泥的时候,总是明确地表明自己喜欢哪位选手。
和流行偶像一样,他表演时总穿闪亮的西装,会和摄影师谈论哪个角度能拍出更完美的脸。他一年有百余场国外演出,穿梭在殿堂级的音乐厅和音乐家之中,但回到国内,说话时仍是一口可爱的沈阳口音。
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董俊新对《t望东方周刊》说,郎朗“不端着”。正是这种性格让郎朗有了跨界的可能。
2016年9月,郎朗推出跨界专辑《纽约狂想曲》,涵盖了古典、流行和爵士曲目,这是他第一次以录音室专辑的形式演奏非古典音乐。
“我也被学院派压过,觉得演奏家就要燕尾服长头发,弹出变化来莫扎特会不高兴。”郎朗说,但自己必须打破这种固化的标签,“我眼里的钢琴不是死的。”
在沈阳时,郎朗住在隔音差的老房中,邻居能听到他弹什么曲子:“你别老弹贝什么的,我们听不懂。”于是他也弹一些流行音乐,比如《潇洒走一回》。邻居们说,“这个好听”。
到美国之后,普通高中的同学得知郎朗来美国是为了学古典音乐,第一句话便是:“那是给死人听的。”然后给郎朗推荐摇滚乐,说那才是酷的东西。这让郎朗感到自己必须把视野打开。
进入30岁后,郎朗的跨界动作越来越多。
2014年,郎朗与重金属乐队Metallica在格莱美舞台上合作前,一些人开始反对,因为“那太不古典了,气质太金属了”。
“钢琴不也是金属的东西吗?”郎朗开玩笑说,“时代变了,大家是欢迎创意的,前提是你必须弹好你的钢琴。”
80多岁的朱雅芬起初也是困惑的,她担忧那些跨界演出会消耗郎朗的精力。但她后来感到,这是在为古典音乐“拓宽路子”,她也向郎朗要了那张新专辑。
如今,很多古典音乐界的人开始给郎朗打电话:“该怎么跨?我也想跨。”
2005年至今,郎朗每年除了大量的演出,4张个人专辑、5张合辑唱片、两本自传也为他带来了相应的版税收入,同时他还代言了多个品牌。
但郎朗并不承认自己是商业运作下的“赚钱机器”,他会拒绝掉方便面的代言,因为“方便面和钢琴的融合不太可能”。
有媒体保守估计,郎朗年均收入超过了1亿元,当代也许还没有像他这样将古典音乐与商业运作结合得如此成功的音乐家。但郎朗目前给自己的标准仍是“做钢琴家”,他的底线就是“琴”。
“失控了就不行了。练琴必须疯狂,我对钱没疯狂。练琴疯狂是好事,赚钱疯狂很可怕。”他说。
建两座桥
郎朗的微博简介是:联合国和平大使,国际著名钢琴家。在郎朗的认知里,“大使”这个头衔下有传播的责任,他要搭建两座桥,第一座是古典与时尚之间的桥,第二座是中西世界之间的桥。
长期以来,国际音乐商业演出市场上,中国人的身影并不多。在担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期间,董俊新和郎朗谈过如何将中国音乐传播出去,郎朗的想法是首先取得西方古典音乐界的认可,同时在演奏中加入一些中国的经典曲目,由此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在德国古典广播电台中,董俊新曾听到郎朗弹奏的《浏阳河》。郎朗那时已在欧洲备受欢迎,每场演奏会提前半年票便会被一抢而空。受到欢迎的原因在于,欧洲人很难想象一位中国的年轻人能将西方的古典音乐“弹到那种程度”。
朱雅芬曾看过郎朗和爵士音乐大师汉考比的一场跨界合作演出,两架钢琴即兴对弹,有一首曲子有点中国味儿,后来她听出来,那是中国很有名的钢琴曲《春之舞》。
改变琴童的童年
34岁的郎朗正处于音乐家生涯的“过渡期”。除了“钢琴家”这个身份,郎朗还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改变一些事情”。
2016年8月,郎朗推出了音乐教材《郎朗钢琴启蒙教程》,这是2015年出版的《跟郎朗学钢琴》之后他的又一部新教材。
教材里有卡通形象,因为郎朗最初学琴的兴趣就是从《猫和老鼠》里汤姆猫弹琴而来的。他挑了一些电影音乐改编的曲目,把枯燥的基础练习在教材中变成一种“热身运动”,比如抻手、抻肩膀和跳远,配送自己弹奏的视频,并把教材内容和自媒体、手机应用联系起来。
郎朗的成名掀起了中国人学钢琴的热潮,这被西方媒体称作“郎朗效应”。由于“知道什么是难受的感觉,知道什么是被打压的感觉”,郎朗想扭转曾经闭塞的钢琴教学方式,减少“那些没有必要的伤害”。
郎朗最初在北京练琴时,和父亲挤在狭小的一居室里,没有电视机,但有一套音响和一台星海牌钢琴。少年期的郎朗每天平均要练琴八小时,那个一居室填满了一个琴童家庭所营造出的紧张和充实。
这种高频率的练习使郎朗21岁时积劳成疾。那年五月,他借到一台大师霍洛维茨用过的钢琴,由于琴键已被磨得很薄,他弹的时候很用力,右手小指突然剧痛,进而蔓延至整个右臂。医生告诫他休息一个月,否则右臂可能瘫痪。
少年郎朗也曾在国内参加过各类钢琴比赛以证明专业能力,但成年后的郎朗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郎朗对于竞赛的热衷是到美国后消退的,他在柯蒂斯音乐学院的恩师加里・格拉夫曼告诉他,“‘No.1’的意义和取得它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使得郎朗在成年后思考钢琴教育时有了更开阔的思维。
2011年,郎朗在深圳创办音乐学校,名字定为“郎朗音乐世界”,那里的氛围和郎朗童年所经历的教育氛围全然不同。他希望改变中国琴童的童年只有“苦练”的局面――学钢琴首先要爱上钢琴;学钢琴不仅是学技术,也不是盲目参加比赛,更要注重综合素养。
一方面,琴童接受老师一对一授课,除了教琴艺,还有乐理课、音乐欣赏课;另一方面,郎朗利用自己的资源,给琴童们聆听各种大师课、讲座和参加音乐会的机会。
朗朗的钢琴启蒙老师朱雅芬是“郎朗音乐世界”的执行副主席,郎朗对这所学校的重视不言自明。
郎朗每三个月会到学校里亲自授课,他说:“我去的时候氛围会不太一样。”在他的童年时代,“大师课”也会令他兴奋,但大师们不可能降临到故乡沈阳,“大师课”只出现在高等音乐学府,而且次数少得可怜。
“音乐就像说话,要有强弱,要有呼吸……”领奏时,郎朗偶尔空出一只手随音乐挥舞,然后对琴童讲解:“如何将音乐弹出丰富的层次?音乐除了有色彩,也有方向,绝不是了无生息地趴在地上,而是那种停在空中的感觉。”
“他讲得很接地气。”朱雅芬说,这里的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性”。
郎朗说:“你弹得呆板无比,或者你变成钢琴机器,你的灵性永远不能升起来。我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比赛时弹得一样。每个人都这样,就没有艺术家存在了,会全变成山寨匠。”
5岁时,郎朗立下人生目标,他对朱雅芬说要当“第一的钢琴家”。
关键词:爵士钢琴;钢琴教学
想必很多看过著名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众,对1900显示出的无师自通的非凡爵士钢琴天赋记忆犹新。他在一生都在船上的乐队演奏爵士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爵士钢琴自十九世纪末出现以来,随着众多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们对它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体系,时至今日,在爵士钢琴的演奏技法上除了传承古典钢琴的演奏风格技巧之外,还形成了很多自己特有的演奏方式和特点,并且还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为爵士钢琴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同时,它亦为古典音乐乃至流行音乐的理解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爵士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以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音乐风格并与各国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爵士钢琴在高师钢琴教学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1)爵士钢琴作品特有的和声、节奏及音调能使音乐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通过艺考进入师范院校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学习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所谓专业院校出身的学生其专业水平大多良莠不齐,有些人的水平甚至不如小学生。大多数人是因为真正喜欢音乐而去学习艺术,但也不排除那些仅仅为了考学或是为自己“谋出路”为目的学习音乐的人在。传统的钢琴教育,教材内容单一,几乎全国上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上课形式枯燥无味,练习的时间漫长无趣,而且,许多学生虽然学的是音乐学,但是除了自己学习的乐器之外,对其他的乐器或者说是音乐形式知之甚少。如今,十个人里差不多就有六个人在学习钢琴,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学出来呢?又有多少个郎朗,李云迪呢?反观西方的音乐教育,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强调更多的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所以才会有人说国内培养的是钢琴家,而国外则培养的是音乐家。因此,爵士钢琴这种趣味性很强,特色突出的音乐形式,为这些不怎么喜欢钢琴的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大门,学生们在满怀兴趣的学习和演奏它的同时,亦能够提高自己的乐感和技巧。
(2)通过对爵士钢琴即兴演奏的训练,能让长期看谱弹奏的学生掌握爵士钢琴即兴演奏观念,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爵士钢琴音乐的真正魅力在于即兴演奏,早起的爵士音乐家们早就脱离了看谱弹奏的模式,常常都是现场即兴,下一秒会出现什么音永远都是未知数,而现场即兴演奏不仅对于常年学习古典钢琴看谱弹奏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来说也是巨大的冲击。现代古典钢琴奏法让学生们变成了只会看谱弹奏的机器,对乐谱重难点的反复训练,让他们的技艺日渐精湛,但是他们究竟弹了些什么,恐怕他们自己也是不得而知。对于乐曲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演奏出来的也只是音符而非音乐。所以高等师范学校钢琴课程的改革应立足于即兴演奏,在教学初期就应当将脱谱演奏,即兴这一概念潜移默化给学生,在爵士钢琴与古典钢琴的教学中寻找出存在的共性,才能提高高等师范学校的钢琴教育水平。
(3)将爵士钢琴应用到钢琴教学中,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体制仍然是以“一元论”的文化发展观为主体的,导致学生偏科严重,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早在很久之前,就有研究者围绕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展开了讨论。许多师范院校一味追求传统的古典钢琴教育的高精尖人才,导致学生偏科现象尤为突出,而将爵士钢琴应用到钢琴教学中,正是钢琴教育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体现,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一提到钢琴就让学生的脑海里只有巴赫,肖邦,贝多芬之类的传统欧洲音乐,那样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都不利。学习爵士钢琴,它和古典钢琴之间的差异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特征和演奏技法,改善学生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被限制的音乐创造力和狭窄的音乐接受体系,通过爵士钢琴即兴演奏的训练,还可以开放学生们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不同音乐的感悟能力。
(4)通过对爵士钢琴的学习,能让学生接触到不一样的音乐文化,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价值观,把握20世纪现代钢琴音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爵士乐是美国对全世界音乐文化的伟大贡献,现在已经成为了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共同音乐语言,它不仅支配着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而且对严肃的古典音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的音乐史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优秀的钢琴作曲大师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有借鉴爵士乐的素材和手法,比如拉威尔创作的《左手钢琴协奏》,这首协奏曲的核心就使用了爵士乐那种典型的“布鲁斯音阶”,即降Ⅲ级、Ⅴ级、Ⅵ级、Ⅶ级。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爵士乐对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得不说,爵士乐对西方音乐加入了新的活力,这是20世纪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目前,爵士钢琴在国内教学水平中相较以往已经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但由于爵士钢琴教学并没有像古典钢琴那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可操作的有价值的教材,它的发展还仅仅是缓慢的程度。教材内容的单一是国内钢琴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爵士钢琴老师的话,必须要在上课之前收集不同版本的爵士钢琴曲谱,而且对它进行分析,总结和试奏,并根据不同的曲子将它经行归纳总结,不光是对材料的清理,对于学生而言也要看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专业程度来决定教授什么内容,所以,这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也是爵士钢琴教学所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
因此,将爵士钢琴运用到我们现阶段的高等师范学院的钢琴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改变我们只学习古典钢琴造成的知识面狭窄,离开了乐谱就手足无措的弊端,这种崭新的,多样性的钢琴教学我相信能让学生甚至是老师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它的学习和科研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钢琴教育的学术水平。
结语:虽然目前在国内爵士钢琴仍然只是小众文化,但我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爵士钢琴,喜欢爵士钢琴,认识到爵士钢琴带给我们价值其实并不比古典钢琴少。
参考文献:
[1] 周梦璐.论爵士钢琴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1(11).
[2] 徐宁.浅析西方爵士钢琴在中国的传播[J].大众文艺,2011(11).
[3] 吴铮玉.爵士钢琴教育思路浅探[J].音乐探索,2011(2).
一、合理运用对比,把握时代风格
湘版教材中的标题很清晰地向学生阐述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引导性地将两个时代的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比较。如在学习巴洛克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时,让学生从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时钟交响曲》进行比较,平稳而庄重的宗教色彩和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格调反映出宗教与世俗的时代背景,细听复调织体与主调音乐的不同音效,不易吟唱与歌唱性的旋律区分,固定规整节拍与灵活变化的节奏律动,通过音乐要素的不同呈现方式,学生在比较中对时代风格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同样是《月光》,贝多芬持续的三连音,微弱的音响勾画出忧郁、哀愁的月夜,在德彪西笔下,明亮的音程散落地跳动,月光时而点滴坠落,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流水倾泻,思绪随着音符走走停停,飘渺如梦。贝多芬内心的表达与德彪西月光印象的景致变幻正透过《月光》,向我们诠释着古典的传统和声与印象的朦胧意境。
对比除用在纵向的时代风格比较上,也可用于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片段上,帮助学生对音色、节奏、和声有更灵敏的感知。如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弦乐重奏与人声合唱版的对比聆听,音色变更带来的不同感受,复调织体在人声的演唱中也更清晰。在《蓝色狂想曲》中主题音乐从乐首法国号与萨克斯稍显慵懒的奏出,到乐中庞大乐队以强有力地节奏雷鸣般奏响,再到乐尾钢琴以渐慢的速度陈述。截取这三个片段对比听赏,提高学生在变化中把握音乐原型的能力,音乐音色、速度、配器的转变带来三种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音乐的神奇。对比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致爱丽丝》,气势磅礴的命运抗争与倾诉衷肠的爱意表达,学生便不难理解这位音乐家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
二、以熟知引入经典,由浅入深
总结学生熟悉的古典音乐如《哈利路亚》《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我们会发现学生所熟知的都是极强旋律性,乐句短小,易记忆,易哼唱的开头片段,由于音乐篇幅过长,即使后面也有动人的音符,也因听觉疲劳失去了兴趣和音乐的记忆而中途放弃。
用熟知的片段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再延伸至同类题材作品,同一作品的整曲欣赏或不同乐章。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将新作品较清晰易哼唱的旋律主题提取出来,片段性地让学生品味,可用钢琴或小提琴等器乐范奏及范唱方式,加入互动讨论、节奏律动等活动让每一次聆听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反复中加强音乐的记忆和感受,融入音乐的深层次赏析如动机展开、变化再现等手法,将这些有趣的音乐片段设计成听辨游戏和情境想象。当新作品多个主题旋律已熟悉后,让学生在整曲欣赏中找出新鲜出炉的音乐记忆和感受,学生便不会因陌生、听不懂而无法进行下去。选择多片段聆听,片段与整曲相结合的欣赏方式,将欣赏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流行乐和影视片段激发兴趣
充满时代气息、情感直白的流行乐一直是学生们的钟爱。选择运用古典音乐元素创编的歌曲如《不想长大》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remember》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不同配器处理,加入歌词,增强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流行表达方式给古典音乐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这些曲目通过音乐方式的演变,让学生探求其中不同韵味,究其根源。在流行与古典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探求古典音乐的兴趣。
很多古典音乐也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如《不能说的秘密里》,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这些影视片段都能勾起学生对原作的好奇与欲望。同时,纪传影片如《一曲难忘――肖邦传》《贝多芬传》《莫扎特传》,在反映作曲家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的影像中学生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就不难体会肖邦赤忱的爱国之心,贝多芬不屈的抗争,莫扎特超脱困境的乐观和激情。此外,为古典音乐创编的动画片也能帮助学生听赏篇幅较长的音乐,如《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动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
四、关注音乐的形象性与抽象性
【关键词】芭蕾舞 基训课 音乐 改编 创编
音乐是听觉艺术,有声而无形;舞蹈是视觉艺术,有形而无声。舞蹈课堂是一名专业舞者最初把音乐与舞蹈融合的殿堂,舞蹈课堂音乐对培养舞者的音乐感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应把大量优美、风格各异的音乐经过改编与创编带入课堂,丰富课堂音乐。
一、芭蕾舞蹈课堂音乐的现状
目前,舞蹈课堂音乐的选择与使用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领域,主要是钢琴伴奏教师根据舞蹈教师的要求选择曲目,由舞蹈教师评判钢琴伴奏选择的曲目是否合适。如果是一位有舞蹈教学经验而且对音乐理解比较深刻、乐感较强的教师,那么,他对舞蹈课堂音乐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也能够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相反,如果舞蹈教师本身对音乐理解就差,对课堂音乐要求又不高,那么他就不会对课堂音乐提出要求,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要求。
在教材的使用与选择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芭蕾舞课堂音乐教材可以使用和选择,如北京舞蹈学院魏东明编著的《芭蕾舞课堂音乐》、孙希康编著的《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曲选》、杨洪涛编著的《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伴奏曲选》等,能借鉴的教材特别少,如果教师都采用同样的音乐,又会让课堂音乐陈旧没有新意。所以,钢琴伴奏教师适当地改编和创编一些舞蹈课堂所需的音乐,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改编和创编芭蕾舞蹈课堂音乐的基本要求
1.合理节选、改编音乐作品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是唯一通行于整个欧洲的古典舞剧形式,被人称为“古典舞蹈”。因此,芭蕾舞课堂音乐就要多选择国外的古典音乐。改编音乐要多选择一些世界名曲或是一些著名作曲家所作的乐曲,这样有利于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在改编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节选音乐,不能为了符合舞蹈动作的需要而对音乐作品断章取义。如果所选音乐非常符合动作要求,只是在音乐的长短上有一些差异,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和舞蹈教师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对舞蹈动作编排做出合理调整。
2.改编、创编音乐的调式选择
在芭蕾舞蹈基训课堂音乐的使用中,由于每堂所需的曲目比较多,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音乐的调式调性上有所变化才会丰富课堂音乐。改编的音乐一定要尊重原来的音乐作品,保持原有的调式调性,创编的音乐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上就比较宽松了。在芭蕾舞课堂音乐的创编中多采用西洋调式体系中的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3.改编、创编音乐的节拍选择
舞蹈课堂中所说的节奏其实就是节拍,它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运动。强弱交替的不同构成了最常见的几种节拍,包括2/4、3/4、4/4、3/8和6/8拍。
在改编、创编乐曲中要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合理地选择节拍。如果动作比较激烈,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气息较短,一般采用2/4拍或是快4/4拍;如果动作优美抒情,一般就要选择4/4或6/8拍;活动、一位擦地、腰、控制等动作,以平稳流畅、连绵不断为动作特点,因此要多选用4/4拍、6/8拍;划圈、单腿蹲等动作多选用3/4拍、4/4拍;大踢腿、小踢腿、打击、小跳等动作多选用2/4拍,中跳多选用3/4拍、3/8拍、6/8拍。
4.改编、创编音乐的伴奏层次运用
改编、创编的音乐旋律确定以后,就要进行伴奏部分的创作了。在舞蹈的伴奏中多采用单层次有旋律的伴奏方法和双层次有旋律的伴奏方法。
单层次有旋律伴奏法,是指用一只手弹奏旋律,另一只手弹奏音型的方法。
和弦式伴奏音型:
分解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音型:
双层次有旋律伴奏法,是指在弹奏旋律的同时,还要弹奏两个层次的伴奏音型。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5.改编、创编音乐的风格多样化
在舞蹈课堂音乐的改编、创编中,要注意音乐的风格多样化。传统的芭蕾舞课堂音乐多为古典音乐或是曲风相似的音乐,但随着芭蕾舞本身的不断发展,对音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爵士芭蕾的出现,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启迪,课堂音乐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爵士、流行、布鲁斯等风格的音乐都可以合理地出现在音乐课堂。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改编、创编音乐的时候应该注意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舞蹈课堂音乐的改编、创编对钢琴伴奏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钢琴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钢琴基本功,而且要熟悉舞蹈动作,具备音乐理论素养,更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因此,钢琴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努力与积累创新,才能使舞蹈与音乐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鞠玉鹏,谢惠珍.芭蕾教学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2]蒙小燕.芭蕾舞教学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查理德曼;钢琴作品;钢琴抒情方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8-01
20世纪90年代,查理德曼的钢琴曲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喜爱,查理德曼改编了《梁祝》等中国传统曲目和《花心》等流行歌曲,使人们开始慢慢喜欢了钢琴音乐。他那深情款款的演奏方式以及浪漫的音乐风格,掀起了一股热烈的钢琴音乐狂潮,得到了不同人群的关注。
一、音乐情感饱满、丰富
查理德曼的钢琴作品一经问世,就被人们誉为世界通俗钢琴之王,他以一种亲切、平静的方式,充分地展现了作品清新、温文尔雅、纯洁的艺术姿态。他的钢琴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从接触音乐的那一刻,他就努力寻求钢琴与情感的融合。1976年,查理德曼情调性的钢琴表演风格卷起了一股热潮,他演奏的《水边的阿狄丽娜》使他一举出名。他的演奏充满朝气、活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富有弹性和诗意。如:他把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等作品化繁为简,增加了这些作品的情感内涵,让人们听到时,都会不自觉地被他带入到亲切、安详和愉快的音乐世界中,因此,他的音乐被授予“情调音乐”的崇高美誉。
二、音乐内涵丰富,使人浮想联翩
查理德曼的钢琴作品曲调优美、力度柔弱、速度缓慢,充分体现出了音乐的内涵。他的作品大都以精选或改编一些世界名著的优美乐曲或片段而成,看似简单,简洁平缓,但是和弦多以全分解开放式排列出现具备深切的情感体验,独具个性。他的每一件钢琴作品都会有一些短小而精炼的乐句,并且为了达到完美的演奏需要具备高技巧的演奏能力,也只有有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修养的音乐天才,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查理德的钢琴作品是钢琴技巧、音乐理论修养和情感处理最完美的结合体,他具备很高的音乐理论修养水平,具备改变钢琴演奏技巧的能力,还具有对钢琴演奏超人的理解能力。
三、和声运用独具特点,赋予了音乐新的生命力
和声音乐中大小三和弦的开放排列分解形式,能够表现出优美柔情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表现钢琴作品,查理德曼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大小三和弦的开放排列分解形式,来作为主调音乐的陪衬声部。几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地领会到大小三和弦的作用,通常音乐家们为了表现一个很短暂的局部柔情,小小翼翼地用那么一点篇幅,但是查理德曼找到了一种完善表达音乐情感的最绝妙的方法,将《和声学》中最不起眼的排列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大限度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声学》理论,找到了钢琴与情感的最佳融合点,赋予了《和声学》新的生命力。一般情况下,多声部音乐分为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对于音乐创作来说,主调与复调的划分是相对的。其中,复调音乐能够展现出和声的美,声部相互交织。而主调音乐形象鲜明,旋律突出,悠扬悦耳。在音乐创作中,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很多。而查理德曼独特地运用了《和声学》理论,大量使用了主调音乐的创作手法,使旋律的突出更加强,在旋律的声部加入了大篇幅的八度演奏,形成了其独有的创作与演奏风格,充分展现了自身作品的个性。
查理德曼的钢琴曲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他的音乐中获得舒适的享受,他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融为一体,以古典音乐为基础,让人能够从他的音乐中达到心灵上的宁静。同时,查理德曼许多作品都使用分解和弦,在高八度上重复主旋律是他钢琴音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右手八度的使用在作品中经常出现,具有清新、明快的视听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钢琴创作、演奏以及音乐成就上来看,查理德曼用现代技法和配乐,独特的钢琴抒情方式,充分诠释了古典钢琴曲圈内的大忌,改变了世界音乐的格局,赢得了最广泛的听众。在一个《和声学》的小小排列形式上,为“乐器之王”插上了新的翅膀,找到了让世人惊叹不已的音乐新形式,为人们送来美妙无比的钢琴作品,也指导人们更应该去认真研究《和声学》博大精神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许民.理查德・克莱德曼经典通俗钢琴曲[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3).
[2]王立.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轻音乐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4).
[3]黄卫红.理查德・克莱德曼音乐现象之文化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2008.
[4]吴琳,夏贤智.音乐中审美意识形态存在的状态及其特征初探[J].大众文艺,2011(18).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通俗音乐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以回避或排斥的态度,那么音乐教育将是一轮残缺的月,永远都不会圆。尤其在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里,若失去了这一道风景,也甚之遗憾。因此,让通俗音乐走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势在必行。
一、通俗音乐进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的前提条件
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要选择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的作品,并加以正确引导。
2、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唱通俗歌曲。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通俗音乐除了让学生演唱外,还应让学生多听,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二、将通俗音乐融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从高中开始便接触专业的音乐知识了,单纯的乐理课、声乐课、钢琴课、舞蹈课上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将通俗音乐带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课堂会让课堂更加生动。
(一)激发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好的音乐会透过听者的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不绝于耳;好的音乐需要细细品味鉴赏,安静的感受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直到曲终音尽。而现如今好的通俗作品也越来越多。高一年级新生人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在每堂乐理课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们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能让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想、唱念、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通俗音乐的喜爱进而会认真查阅相关音乐知识,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
(二)通过通俗音乐的兴趣提升对音乐知识的分析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用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们会不自觉的调整或改变原来的审美方式,从而按个人的需要对音乐的形式和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若能正确引导,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一次乐理教学中,学生们已经对调式的概念及特点有所了解。我想继续教授五声调式的内容。我播放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很多学生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我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调式吗?""大调",学生们开口便说出。我紧接着又问:"是大调吗?你们再听听看,旋律中有些什么音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告诉他们出现了do re mi so la五个音,然后再告诉学生,由这5个音组成的调式我们称之为五声调式。随后再让学生听周杰伦的《青花瓷》等通俗歌曲,告诉学生五声调式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调式,因此容易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出现。使学生了解、感受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让通俗音乐丰富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课堂乐器的学习运用,音乐实践活动更广泛"为标准,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渐渐有了活力。广大教师依据音乐新课程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变得"活"了起来。
如果能用一些符合课程主题的流行音乐作品带入学前教育学生的课堂,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又能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钢琴基础教程1》中《妈妈您听我说》这首曲子时,我给学生听了王力宏演唱的《依然爱》 ,学生们发现原来古典音乐还可以改编成通俗音乐,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这首歌曲了。又如在介绍肖邦这位钢琴家时,我给学生看了影片《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的一个镜头,是两位学生在大学里演奏由古典乐为基础加入现代通俗因素的曲子,其中一首是肖邦的圆舞曲。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课后他们就自己去主动查阅肖邦的生平,很多学生就会过来向我索要这首圆舞曲的曲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三、将通俗音乐带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的意义
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前教育职校生来说,只停留在听通俗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将通俗音乐带入课堂后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洞察力和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流行音乐 欣赏 高中 音乐 课堂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激活音乐课堂,提升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一、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新课改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
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专家分析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二、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钢琴音乐;现状及对策
随着全球之间的联系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增强,在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除了在语言上交流的增多,音乐的多元化也在进行交流。在我们国家音乐发展的领域,钢琴教育也得到重视。钢琴并不属于我们国家传统乐器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与弊端,学生对钢琴文化并不感兴趣,对西方文化教育也并不熟悉,基于此,本文就将对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跨文化视角下钢琴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音乐发展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与洗礼中,逐渐的沉淀下来古典音乐逐渐过度到现代化的多元音乐,我们国家古典音乐的发展中,有独特的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领域,并且存在不同形式的音乐,但是音乐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中国音乐不再仅仅以传统的形式存在,随着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与西方的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促进传统音乐逐渐的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二、我国钢琴音乐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方法
所谓的跨文化教育,就是将不同的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对文化进行传输与传导,将西方的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时将我们国家的音乐文化传输出去。基于此,需要从当前音乐教育的背景与文化入手,找出钢琴音乐与西方文化教育的异同点,从西方文化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我们国家钢琴教育存在的文化偏差,人们学习钢琴音乐的时候的身心素质。在当前的钢琴音乐教育中,展示的大多数是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自身的远传钢琴音乐比较少,很多人对钢琴音乐缺少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在认知上产生误差,不利于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进行。
三、跨文化视角下钢琴音乐进展的有效措施
1.从音乐因素的角度出发。从音乐自身的角度出发,我国音乐在自身的音调、音律、乐器上与西方音乐有着太多的不同,我国大多音乐带有非常明快的、鲜明的音乐,在音色上容易识别出来,钢琴音乐在演奏的时候容易模仿传统音乐的声音,钢琴音乐会展现出来中国音乐独有的特色,有利于丰富钢琴音乐的内容,改善音乐教育的方式,提升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2.从非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钢琴音乐的教育中,还要从非音乐的角度出发,从钢琴音乐作品的作家、创造背景、音乐体裁等方面对钢琴音乐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音乐当时的发展状况、政治背景、经济背景进行分析,不同的音乐产生的背景是不同的,音乐能够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能够有效的传达出当时的情感,音乐的发展势必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作者在作品中抒发出来的情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音乐学习中要了解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了解作曲家,西方国家对我们国家的音乐的了解是非常少的,那些中国特色的音乐作曲家会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从音乐作曲家的音乐中了解中国音乐的组成形式,我们国家的音乐作曲家也要对西方音乐家的作曲形式进行研究,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另外,我们国家的音乐发展还对标题特别关注,优秀的音乐往往是通过传统的音乐文化展现出来的,标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兰花花》 这首曲目所描绘的是在封建时代具有叛逆精神的兰花花的故事,这一故事发生在我国民间,而且是家喻户晓的,兰花花既是标题,又是整个曲目的核心。因此,钢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还要从非音乐角度出发,从音乐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等角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钢琴音乐的内容得到丰富,促进钢琴音乐教育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跨文化视角下钢琴音乐教育的具体教学手段
在跨文化的视角下,钢琴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效的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学习钢琴音乐作品之间,对创作背景进行了解,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钢琴音乐,让学生对钢琴音乐有直观的、科学的、合理的认识。教师还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那些因素素质较好的、音乐感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弹奏钢琴音乐,亲身实践,感受弹钢琴的美妙之处,从主观的感受出发感受钢琴音乐的不同之处,还要引导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进行跟唱,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实的情感与意境。对于那些音乐感较差的学生,教师主要是要让其感受音乐,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要根据中国传统的音乐,对音乐进行改变,适当的将传统音乐与钢琴音乐结合在一起,进行全新的、有效的创作,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育 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对音乐教育进行总结,不同的音乐作品归为一类,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音乐教育的异同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岗前音乐的目的,引导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随着世界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音乐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不同的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之间相互碰撞,找到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有效的创新,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音乐与钢琴音乐的魅力之处,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47-148.
[2]李佳.基于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06):73-75.
多年前,青年钢琴家王羽佳演奏霍洛维茨改编的《卡门变奏曲》、席夫拉改编的《野蜂飞舞》、《闲聊波尔卡》的视频在各大网站传开。乐迷们无不讶异于这个来自中国的纤瘦女孩,在弹奏这些足以让大家“耳”花缭乱的作品时的举重若轻。一时间,这些视频稳居各大网站古典音乐点击率之首,成了她为公众所知的一张“名片”。而自从签约DG唱片公司后,乐迷们更期待她将这些看家曲目录成唱片,只是她似乎并不愿大家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仅将自己与“炫技派”划上等号,所以有意在录音时避开此类曲目。待到几年后真正在乐坛站稳脚跟,方才推出这张名为《幻想曲》的加演小品集。
1987年出生于北京的王羽佳,学琴经历与国内大多琴童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她6岁开始随中央音乐学院的凌远教授学习,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老一辈钢琴教育家周广仁的关怀。12岁那年,她来到加拿大卡尔加里蒙特皇家音乐学院随钢琴家陈宏宽夫妇学习,也开始了独自在国外打拼的生活。当王羽佳于2002年获得美国阿斯本音乐节协奏曲比赛的大奖后,她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随传奇人物盖瑞·格拉夫曼继续深造。此前,格拉夫曼已培养出郎朗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在王羽佳眼中,老师秉承了俄罗斯学派的伟大传统。“在教学上,他并不在具体的音上细抠,而是给我一个风格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他给予学生自由,同时又引导他们到他所预见的充满想象的音乐世界中。”她说。
格拉夫曼也为王羽佳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乐坛的大门。2005年,与祖克曼指挥的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乐团合作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让加拿大媒体对她发出“一颗巨星诞生了”的盛赞。之后,她开始与波士顿、芝加哥、纽约、费城等世界各地的著名交响乐团合作。与她同台的指挥,则包括阿巴多、马泽尔、迪图瓦等重量级大师。王羽佳在琴坛的出众表现,也赢得DG唱片公司的青睐,将她视为“古典音乐新一代的完美代言人”。
录制《幻想曲》这样一张以音乐会加演小品为主题的专辑,对王羽佳而言自然不是难事。她常在音乐会的尾声一连“安可”四、五首作品,从斯卡拉第弹到普罗科菲耶夫,以此回报听众们的欢呼。不过,当这些乐曲同时出现在一张唱片内时,如何做到平衡,还是让她花了些心思。
关于音乐会加演曲目的选择,王羽佳曾说:“很多人以为‘安可’需要表现的是技巧,但对我而言,它是那一瞬间从内心而发的柔情。”因此在这张唱片中,透过她演奏的格鲁克—斯甘巴蒂的《旋律》、舒伯特—李斯特的《纺车旁的格列卿》、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的《悲歌》、斯克里亚宾的《音诗》等更注重抒情性的小品,我们听到了她琴声中敏锐的乐思和情感。肖邦的那首《圆舞曲》,对王羽佳而言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是她七八岁时,第一次在音乐会中演奏的肖邦作品。如今,每当弹起这首乐曲,她的脑海中都会闪现出新的灵感,也会勾起童年时代的点滴回忆。
速度与力量构成了这张唱片的另一半。《卡门变奏曲》、《闲聊波尔卡》等作为保留曲目之外,王羽佳演奏的三首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也极具吸引力,即使在这类以展现技术为主要目的的作品中,她的演奏依然不失创见性与趣味性。在此,她还挑选了两首中型的音乐会改编曲:杜卡—斯图博的《小巫师》和圣桑—霍洛维茨的《死之舞》。前者鲜有机会在唱片中听到,原因在于,如果演奏者的手不能跨越两个八度,那几乎是不可能演奏的。当王羽佳演奏时亦根据自己双手的条件做了适当改编。王羽佳演奏的《死之舞》,无论就音乐的情感和技术的表现而言,还是在力量与灵动之间,都取得很好的平衡。就像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在许多音乐会上所表现的那样,这里的演奏,完全是由心而生且充满灵感的火花。
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作者:吉松隆(日) 译者:梁若琦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古典音乐这一行会是个什么样?指挥家、乐团首席、乐评人,这些听起来高尚风雅的职业,实际上又是如何的呢?借助诙谐的笔调以及四格漫画,吉松隆带领读者一步步认识音乐学的关键名词以及古典音乐界种种意想不到、难以想像的趣味风貌,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见识真正的古典音乐这一行。
音乐表情术语字典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曲家创作的时候,他一方面把音符记在纸上,一方面也把音符不能说明的、而他自己希望用某种表情、速度、音色来表演这首乐曲的想法,用文字写在乐谱上。这本小字典中所收集的音乐表情术语主要根据P.Rougnon.J.Hile.W.Apel的音乐字汇上的材料加以补充编成,其中大都是与表演有关的词汇。
音乐会及教学用声乐曲25首
主编:马金泉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自20世纪20年代欧洲传统唱法列入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正式的教育课程以来,从实践上升至理论、进而有理论根据的指导实践的声乐教育尚不完善。该书一改过去“天下曲目相互抄”或“歌曲大汇编”的窘态,是集独唱、对唱、重唱、合唱(谱面)、演唱参考(文字)、伴奏参考(文字)为一体的一册有着教材和工具书功能的图书。
中外乐器文化大观
作者:应有勤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乐器,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实用观、审美观和科学观。本书收集了大量一手的图文资料,展示了乐器精美的造型、绚丽夺目的色彩和纹饰;讲述了乐器所蕴涵的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科学技术、信仰、道德与向往,以及它所体现的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神奇传说。
英雄会
出版社: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广陵派琴家泰斗张子谦、诸城派一代掌门刘赤城、浙派徐门嫡传徐君跃、龚一大师真传弟子陈雷激;分别操价值连城之明琴“惊涛”、宋琴“秋风”、唐琴“壑雷”、明琴“琅石泉”,演奏本派最具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杜泰航:静心集-风景与美酒
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尽管音乐是抽象的,但也是最能启迪想象力的,它比文学与绘画具有更强的“描绘与叙述能力”。此张专辑是被德国媒体誉为“钢琴魔术师”的杜泰航回国后的第三张专辑,他不仅用迷人的音乐创造色彩缤纷的音乐世界,更是亲自参与制作多媒体,以动态的画面呈现音乐。
蓝色气息
艺术家:莎黛、比利・乔、李敬子等
出版社:上海声像出版社
专辑内收录的很多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曾经运用在广告或影视作品中的爵士音乐,演唱者也都是国际知名的歌手。除了发行专辑,“BLUE BREATH”也正在中国举办系列演唱会,让大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世界著名的爵士歌手。
经典回响:我们的六十年代
关键词:动画电影 电影音乐 音乐元素 儿童音乐教育
动画电影主要面向的观众是儿童,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会留意到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并接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对儿童后天的音乐教育起到了铺垫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试析一下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里的音乐元素。
一、《麦兜响当当》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一)广东童谣――《月光光》
广东童谣最早由内地流入香港,并发展成了现代歌曲,香港是发展广东童谣最活跃的阵地,这也正是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选用了《月光光》这首广东童谣的原因。在电影中,《月光光》被填入了新的歌词,伴奏配器运用了纯中国民族乐器,旋律明快优美,琅琅上口,而歌词又短小精悍赋予儿童容易接受的内容,正好与影片中小麦兜与妈妈坐轮船去武汉时的心情相呼应。《月光光》以新的形式在电影中出现,使小朋友观看后对这样风格的音乐有了最初的印象,甚至被一些小朋友效仿继而得到流传。
(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中应用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不是传统的曲艺表演和歌舞表演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而是进行了改变,是由扬琴作为主旋律的演奏,以锣、鼓为伴奏,其旋律欢悦明快,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电影中麦兜和妈妈到武汉闹市区小吃街时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这首曲子,能突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喧闹和繁华,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平静祥和的生活。在这里引用更加深了大家对安徽民歌的印象,特别对儿童,这样的旋律一旦响起,大家都会在脑中形成一种安乐祥和的城市生活的画面,也能使小朋友对音乐的魅力有所了解。
二、《麦兜响当当》中的西方音乐元素
(一)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在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中,当时正风行“莫扎特效应”,麦太想通过后天的努力让麦兜把先天的不足给挤出去,让麦兜去大学恶补莫扎特,影片采用的是莫扎特的作品中最耳熟能详的《土耳其进行曲》的插部一,a小调主题。此段欢快明朗的钢琴独奏,与电影中的所谓“莫扎特效应”相呼应,同时与影片中让人捧腹大笑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使影片拥有了更大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小观众对《土耳其进行曲》有最初步的认识,由此引发对西方浪漫主义古典音乐的启蒙。
(二)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中,麦兜是一个不聪明但是很上进善良的好孩子,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让家长对不聪明但上进的孩子给予鼓励,平等对待。在不同于《土耳其进行曲》的音乐风格之外,《丰收之歌》(丹麦民歌,是庄稼获得丰收后,农民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他们一起编创的民歌)更具有北欧人民的性格,他们热情勤奋,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欢呼雀跃,创作出贴近生活的音乐。影片中麦兜在武当山经历了成长开始认真学习太极时,《丰收之歌》以悠扬轻快的背景音乐的方式导入,贯穿了他学习的整个过程。麦兜虽然不聪明,但他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坚持到最后,毅力超过了比他聪明的小朋友,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是一种收获,而这时引用丰收之歌正好与麦兜的收获相符合。
三、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意义
(一)对儿童的影响
1.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电影中运用的童谣、安徽民歌,都用的恰到好处,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喜剧趣味性,而且对民族音乐的改编让成人都叹为观止。尤其是麦太去拍广告时根据安徽民歌《牧羊姑娘》的曲子重新填上了令人爆笑的歌词,加上滑稽的画面,让孩子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就能和音乐互动起来;在麦兜去大学接受补习莫扎特时,孩子们一定会对这些画面以及轻快的钢琴曲产生兴趣,远比单纯去听这些音乐有兴趣的多。
2.提高整体音乐素养。影片《麦兜响当当》抓住了动画片的配乐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认识这一特点,结合了中西方的元素,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广东童谣《月光光》以及舒伯特的钢琴小曲《音乐瞬间》、莫扎特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等,使小朋友们在观影时不仅了解我们中国的音乐,同时也了解西方的音乐。如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在影片中被改编成了麦兜的主题歌《麦兜吃鸡》,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麦兜最爱吃他妈妈麦太做的“快快鸡”。当儿童对这首作品耳熟能详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电影等儿童感兴趣的情节加入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舒伯特和《音乐瞬间》就不难被学生记住了。
(二)对中国动画电影的作用
1.避免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我国过去动画电影音乐太过民族化,没有注意吸收国外动画电影音乐的优点,如电影《葫芦娃》、《三个和尚》等的音乐走向了全民族化的极端,后来中国动画电影又都仿照比较成功的美国迪士尼动画音乐的特点,使我们中国的动画电影音乐又走向了完全西式的另一个极端。而《麦兜响当当》的配乐不仅应用了我们中国本族的元素,还加入了西方的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西方民歌等等。这种中西方音乐结合的形式,也会为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避免会向全民族化和完全西方化的两极端发展。
2.有助于中国动画电影更好地走向全球化。一个动画片要想推向世界,其音乐元素是很重要的。动画电影音乐要在多元化发展中凸显出我们民族的个性,这样才能迎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中国动画电影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动画电影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里的音乐元素正符合多元化的发展,并凸显中国的民族元素,受到了电影界的一致好评,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四、结语
在动画电影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注重电影音乐元素的多元化发展,避免其走向全民族化或全欧美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音乐多元化的教育,培养儿童对音乐独特的兴趣并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鲁成文.慰藉・救赎・解放――古典音乐之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诞辰,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在推出由14位钢琴家演奏的15场全肖邦音乐会。即将举行的演出包括7月11目的盖瑞克・奥尔森和8月21日齐普里安・卡查理斯的音乐会,整个系列会一直进行到12月。与此同时,北京保利剧院管理集团也不甘落后,在中国15大音乐厅举办5套全肖邦音乐会。这套系列3月份已经开始,并将一直举办到11月(第三套节目是钢琴家维克托・斯坦尼拉夫斯基7月25日在北京的音乐会,第四套是吉尔・肖哈特9月12日的音乐会)。此外,一部由王晓鹰导演的关于肖邦生平的同名话剧已于6月份在北京上演,并将于9月和10月赴上海、广州巡回演出,11月返回北京。
而庆典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厅和剧场。8月29日在华沙,99名中国儿童将和一名波兰儿童联袂推出“肖邦不朽”户外音乐会,由一百架钢琴同时演奏。另一场跨越全球的肖邦音乐同步演出将是在9月4日,在华沙、巴黎、伦敦和上海由古典、爵士和摇滚音乐家联袂推出“四大城市共奏肖邦”。这次活动将揭开上海“肖邦周”,届时全上海的音乐厅和夜总会都将演出肖邦的音乐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已经共同推出了多项肖邦活动,包括“花园中的肖邦”,里面的长椅只要坐下就会演奏肖邦的音乐(它们被安置在上海中山公园内,旁边是一座七米高的肖邦塑像,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
“肖邦的音乐在中国流传已经很久了,”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肖邦学者于润洋先生说,“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就开始了。”当时的中国大部分遭到日本的占领,而上海的租界地区处在西方的控制之下。肖邦的音乐以其民族主义特色而受到欣赏,他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尤其受到欢迎,而这位作曲家也很快和中国本地的政治联系起来。
“肖邦的国家也曾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于润洋教授说,“中国人民因为有着同样的经历而感同身受。”
1945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曲难忘》是一部浪漫化的肖邦传记,讲述这位流亡作曲家对祖国波兰(当时处于俄国统治之下)的爱国主义思念,当年在上海播映之后受到巨大好评。影片展现了肖邦作为一位坚定爱国者的情怀,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在前往巴黎之前带上了一瓶波兰的泥土,而在临终前,他嘱托把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
“肖邦的音乐真正传播是在1949年以后,”于润洋教授继续说,“当时的中国政府想要证明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西方竞争,并且和其他国家加强外交联系,因此派出了自己的年轻音乐家参加国际比赛,尤其是苏联等国家的比赛。由于中国的音乐学院体系是在苏联和东欧援助之下建立的,因此这些国家的‘民族作曲家’里包括肖邦,也在中国的音乐教学中得到重视。”
1955年,当中国的年轻钢琴家傅聪在华沙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夺得第三名后,肖邦在中国的声誉更加稳固。1960年,为了纪念肖邦诞辰15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会议,并推出很多出版物,《人民音乐》宣称他的音乐“轰动”中国。香港音乐学家杨汉伦博士说,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评论称,肖邦曾经参与过波兰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他的“反封建主义”音乐只有波兰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欣赏,这些国家的人民曾经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而后获得了解放。
西方古典音乐从1963年起在中国基本遭到禁止,直到结束。但是在印象主义作曲家如德彪西等人受到严格审查的同时,肖邦却轻易过关。于润洋教授说:“因为他的民族主义,使他在‘’期间受到的批判最少。”因此“”结束后,恢复肖邦的音乐相对容易。由于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更加速了他受欢迎的程度,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钢琴成为中产阶级富裕的一种标志。根据于润洋教授和其他音乐学家的介绍,中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买下了《一曲难忘》的版权,并要求各地音乐学院和大学为学生放映。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也许就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中国钢琴家和肖邦有着如此情缘。李云迪,他曾经赢得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还有郎朗也出过全部肖邦作品的cD以纪念他诞辰200周年;13岁的钢琴神童牛牛也出过同样的cD。郎朗获选成为华沙肖邦纪念庆典的开幕钢琴家,并且应邀在奥巴马总统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演出时,选择演奏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当然不那么知名的钢琴家也演奏肖邦。仅在2008年,中国就销售了30万台钢琴,据估计有多达三千万人在学习这件乐器。认真的学生必须经过多级别的全国考级,要求在八级掌握若干肖邦作品。
但是,如果说政治原因和钢琴教学是推动中国肖邦痴迷的原因之一,其实他之所以不断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很多人在他的音乐中深切的感受。“肖邦很有旋律性,”波兰出生的作曲家兼钢琴家雅罗斯拉夫・卡普申斯基说,他现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刚刚访问过北京,进行他的“肖邦在哪里”计划。“旋律的重要性使得他的音乐更接近于中国传统上对音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