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音乐教学大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5-02
一、引言
初中音乐教学注重音乐基础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牵引式”音乐教唱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改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下,急需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的迎合课改的需求。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也可以借鉴诸如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成熟模式,再结合音乐课的特点,就可以从本质上对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优化处理的效果。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途径
初中音乐的教学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且围绕该原则进行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此同时,在创新模式之中,需要更加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
1.基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进行多变的教学过程设计。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对于音乐见解的传输比较缺乏,以至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疲劳学习状态。那么,音乐教师就需要基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进行有效而多变的教学组织,通过诙谐而严谨的音乐术语,把音乐中的重要音乐元素传输学生,进而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且,在现代音乐的潮流之下,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带来较大的冲击,学生厌倦或讨厌传统音乐。对于这一点,教师更加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有效的融于一体。
2.基于良好的角色定位,进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格的培养非常的重视。对于教学而言,音乐教学在本质上具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我鉴赏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师生的角色定位,进而为音乐教学营造更好的教学模式。而且,对于音乐的学习而言,学生对于音乐本质的领悟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对于这一点的培养,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音乐的元素内涵,让学生在大脑之中,对音乐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做到“用心”、“用情感”、“用大脑”去进行音乐的学习。
3.基于良好的情景设置,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音乐的在其创作的过程中,都具有其一定的历史沉淀,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这就要求在音乐课堂上,需要整合音乐元素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进而使得音乐教学的过程,显得更加的流畅和自然。与此同时,音乐中的元素,使用语言是无法诠释,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的设置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或其他信息技术,进而使得教学的情境更加的丰富多彩。
4.基于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逐渐的成为初中音乐教育的主流。基于良好的多媒体平台,可以有效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到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的历史背景,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对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创设出基于音乐本质的情景。同时,基于多媒体的视听平台,教师可以自如的进行音乐教学的转变,以及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开展。
5.尊重学生对音乐元素理解。音乐本身就具有多样化,因而在进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音乐思维范式。尤其是对于音乐元素的挖掘上,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也就是说,在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同时,还需要为学生保留足够的自主空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情感与音乐内涵的碰撞,来发现音乐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音乐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地融洽。
6.基于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该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音乐爱好,以及音乐知识的积累,进行分组式的教学。在进行分组时,可以进行“交叉”分组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差优生”搭配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自主的学习,在学习中相互的帮助,相互的促进。这种方式的教学,从本质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给同学们预留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的开展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创新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诸多的环节值得注意。尤其是对于教学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等的运用。
1.情境的创新性设计需要紧紧地依托于课程大纲。在华丽的情景设计,其根本还是基于教学大纲的实际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情境的设计中,要特别重视情境的“有效性”,也就是,情境的内容需要贴切实际,紧密教学大纲,切勿一味的追求华丽,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质。
2.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要衔接有序。基于初级教育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简便了教学的过程。然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黑板与多媒体之间流畅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教学的紧凑性,而且便于学生流畅性思维的培养。
3.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角色转变要自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不同于其他科目,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严谨的指导。基于教师的良好指导,学生才可以更加自然进行音乐元素的学习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分清教学的轻重点,把角色转换的更加的自然,进而可以很好的避免转换“生涩”而造成教学的中断。
四、结语
良好的音乐教学,可以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基于新课改的教学需求,当今的初中音乐教学逐渐的朝着创新性的模式发展,进而更好地迎合课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紫玲.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27).
[2]徐良芳.在激情引思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J].学生之友,2011,(10).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音乐;欣赏能力
一、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和内容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音乐教学,要求初中三年内,在唱歌方面每年都要学习一些不同风格的歌曲,要学会轮唱、二声部合唱,领会指挥的意图;学会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断音演唱方法,要学会保护变声期的嗓音;能够独立、自信、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还要了解音调、音阶和歌曲结构常识。在音乐欣赏方面,要学会欣赏我国的民歌、民族舞蹈、说唱、民族器乐,戏曲,重点是了解民族音乐的一般常识;还要学会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了解常见的音乐体裁,以及中外著名的歌剧、舞剧片段,了解歌剧、舞剧的基本常识,认识中外著名的音乐家,知道他们的成名作品;要了解人声演唱的分类,演唱形式,能够辨别器乐的音色,感受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段在不同音乐中的作用;能够聆听音乐,记住主要旋律。在器乐方面,要能利用自己所选的乐器,学会演奏方法,争取每个学年能演奏三四首曲子,同时能提高合奏、伴奏、启奏的能力。在识谱方面,要巩固小学学会的简谱知识,同时还要学会保持音、切分音、三连音、装饰音等符号,认识调号,知道唱名在键盘上的位置,进一步提高识谱能力,并能编写节奏和旋律短句。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音乐常识,学会欣赏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奠定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
二、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音乐教学和其他科目不同,必须要有音响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声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它不仅有丰富的音乐资料,还有大量的视频资料,甚至各种文献,这些图文音像都是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被用在教学中,可以使教学立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能更快地增强音乐第一印象,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良好开端。多媒体另一个优势是在教学民间歌曲、舞蹈和戏曲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音乐的民族特色,同样,世界著名的歌剧和舞剧也能直观感受,包括各种乐器,都可以在多媒体上认识它们,感受它们不同的音色。在认识和了解外国音乐家方面,多媒体的直观性也能使学生很快将作者与他们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乐器方面,多媒体可以通过视频将正确的手法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演奏要领。
三、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目前,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使用,但有些教师用它代替了粉笔和黑板,用课件代替了备课,少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在课堂上就成为多媒体的使用者。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因此使用多媒体,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辅原则。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功能。因为只有教师传授,才能使音乐知识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影响学生。而多媒体工具只有在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音乐知识时,才能作为工具播放相关内容。像民歌演唱、乐器演奏,它们的声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亲自感受。
(二)视听统一原则。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不同,在语文教学中,一些美好的画面,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让人产生联想,在头脑中勾勒。但音乐的每一个音准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是其他声音不能替代的,也无法描摹。例如在教学我国的民族乐器时,不仅要让学生用耳朵分辨这些乐器的音质,还要认识这些乐器的形状,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视听统一。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很快记住民族乐器各自的特征。
(三)信息适度原则。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反复播放音乐视频,缺少讲解,学生虽看得眼花缭乱,但没有吸收到音乐知识。因此,多媒体工具在教学中要遵循信息适度原则,要针对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乐资料,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秋 单位: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孔抗小学
参考文献:
[1]杨秀丽.略论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关键词:初中 音乐教学 智力 审美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变迁以及人们的情感抒发、生活感悟、美好愿望的寄托。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艺术特色的学科,是充满艺术的声音,通过赏析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听觉效应和心理情感体验。初中开设音乐教学课程旨在发挥审美内涵的教育作用,培养初中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独特的方式激发着人们的情感,以美的形象激励着学生,提高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和感悟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延伸想象力、开发智力。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如何以心赏美、启迪智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教学感想。
一、提升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重点指出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要实现这一能力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厌倦上音乐课,那么又何谈以积极的心态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美呢?
首先应该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用魅力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音乐课。老师的魅力怎么来的呢?我认为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好各种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以及艺术的授课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道德和精神需求。我平时常跟学生们讲,音乐教室的讲台更是每一位学生的舞台,凡是健康向上的内容,都可以自由展示。因此初中音乐老师除了传授音乐课本基本知识外,在完成课本知识教学的空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择课,选取当下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曲目,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
有体育方面的《篮球火》;有生活中音乐广告的《步步高音乐手机广告歌曲赏析》,有电视剧插曲《仙剑奇侠传三配乐赏析》;其中《仙剑奇侠传三配乐赏析》是在学生们喜爱的网络游戏音乐的基础上,理性地与学生们交流了网络游戏中音乐的制作过程及其吸引人之处等。关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话题,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爱音乐,并喜欢上音乐课,有利于初中音乐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发挥音乐兴趣的基础上慢慢领悟音乐的艺术美。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愚昧的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想象能给学生插上灵感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征,是构成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打动人的心灵,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获得审美的享受。雕塑大师罗丹:“生活中到处存在美,就靠我们去发现。”音乐艺术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引起听众的同感、激动,产生联想、想象,在音乐艺术的赏析中舒缓情绪、陶冶情操。教师有效的创新教学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上那么“自由”,“要面子,不好意思”,约束了他们放心大胆地歌唱。我觉得将课堂生活化,融入学生的大胆想象。自主学习、彼此交流、师生互动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让音乐课成为真正的生命化课堂。同时将学生们非常喜欢的iPad、多媒体视频播放等电子产品恰当地引入音乐课,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想象力,这些电子产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寓教于乐,诱发学生展开联想,感悟音乐的艺术美。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
“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个人觉得尊重学生的见解就是相信学生生来就是有创造天赋的,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得学生的行为更富有个性。
初中音乐教学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用肯定的言语去尊重学生的见解,不要过早地作简单评判,以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初中音乐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学生的灵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音乐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如在《渴望春天》一课中,通过音乐赏析,让学生描绘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春天景象,通过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说出学习这一课的体会。
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加强开发阶段,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审美艺术,不同的初中生对于同一音乐的感受不一样,在初中音乐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老师应给予关注、引导、鼓励,而不是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的赏析中,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个性,去欣赏音乐作品,发表创新性见解。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提升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用心感悟音乐艺术,以心赏美、启迪智慧。从学习音乐课程中拓宽视野,激发联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提升自我的鉴赏力、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士存.改进音乐教学.提高审美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 2011(05).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是尊重,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需求,真正地了解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任何一种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制订目标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细致的教材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音乐课堂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学目标应有科学、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艺术而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基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总目标,在音乐课中,根据具体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力求做到每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相统一。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也要确定清晰的小目标,围绕目标,环环相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中学生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寻求刺激,讨厌一成不变。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合理的音乐游戏让学生放松,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参与游戏中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与音乐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靠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进行初一上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新疆歌舞擂台赛》,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刊物等收集了解资料。
把全班同学每10人按照座位分成6个艺术小组进行比赛。
比赛内容:
1. 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新疆歌曲的歌名。
2. 听新疆民歌猜歌名。
3. 请你唱唱新疆歌曲的旋律。
4. 你试着做做新疆舞蹈中典型的动作。
5. 能歌善舞(根据音乐做舞蹈动作)。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可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需要,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作为学生就更为强烈。我们教师就应切实地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从而充分满足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
(五)真情鼓励,增添自信。
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使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差,显得比较笨拙,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初中音乐教学;现象;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认为音乐课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以及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逐渐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味地只学习考试学科。这种现象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越发感到学习的疲惫,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想法。而现代素质教育制度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在初中必须普及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所以在整个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表达出的丰富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好的审美观念。根据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音乐的各个要素、各种方式产生反应,积极地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表达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此外还要坚持引导学生鉴赏、体会音乐表现出的美,进而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改变初中教学模式,在课上分析验证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方法,不断地分析验证教学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不断进行反思并对症下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分析材料,为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提供帮助。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努力去构建互动课堂,打破传统的灌输呆板的学习方式,比如大多数学生都没去过非洲,当我们给学生欣赏非洲音乐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到陌生,此时教师就需要把非洲一些部落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非洲音乐的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并且为学生示范一些非洲音乐特有的动作,比如用手打鼓等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参与,从而增加课堂互动性,活跃教学气氛。
二、取长补短,不断对音乐教学进行改善
年轻一辈的音乐教师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吸取年长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在新课改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通常与教材息息相关,绝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疏忽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仔细设计教学内容。
2.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按其个性气质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
3.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一起探索音乐的奥秘。
三、明确音乐课堂上的教学重点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一般认为音乐课仅仅只是唱唱歌曲而已,谁唱的歌多,谁的音乐课成绩就比较优异。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音乐课的重点是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各种器乐,欣赏前辈们的创作各种乐曲,在各个方面感受音乐的价值,从音乐中感受生活的意义。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学习
如果学生不具备兴趣意识,学生学习知识就好像攀爬珠穆朗玛峰,困难重重。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态,是教好音乐的一门技巧。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唱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提高。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如果对音乐产生了学习兴趣,便会积极地探索音乐知识,不会再觉得学习音乐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事。如果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其思维也会变得更加灵活自由。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利用学生拥有极强的团队荣誉感的特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勇于表现个人才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程的乐趣,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氛围,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爱好。
五、设立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萌生音乐情感
音乐情感可以通过情境的磨练来萌生,它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积累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立音乐教学情境,根据所处环境调整音乐教学模式,以便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例如,在组织郊游时,教师可把环境所衬托出来的情感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还可以把音乐教学的过程与各种郊游活动或节日相结合,利用学与玩的教学模式,开发音乐情感,最终让音乐教学模式得到优化。教师设立音乐情境,在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来演绎一段音乐剧,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极大魅力,深切感受到音乐潜在的内涵,并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切情感。对音乐的良好感受与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不断的陶冶。
六、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的音乐潜能有着明显的差异,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也各不相同。所以音乐教师就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看待学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并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此作为基础,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积极肯定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总之,现代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音乐的美,获得美的体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里放声欢唱。
参考文献:
1.肖迪.初中多媒体音乐教学实效性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
【摘 要】在初中阶段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性的进行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P键词】初中音乐 课程教学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19
初中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教师对自身的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一方面可以改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师营造的音乐学习氛围之内,提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理解美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音乐课程在初中阶段虽然是一门副科,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包含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改进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心灵上的熏陶。那么初中音乐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音乐课程中的教学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导向作用,使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能够快速的感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宽泛,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时,往往因为这种教学内容的宽泛而产生一种学习目标上的盲目性,不知道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和积累。
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树立起清晰的标杆。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教师应该从明确、有效、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考量和审视,结合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以及结合音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凸显教学目标设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应该以教学大纲为落脚点,做到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的统一和一致,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找到一个正确的大方向和大目标,同时结合不同章节、不同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小方向和小目标,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大目标和小目标相结合,层层推进,引导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向着一个正确而清晰的方向逐步前进,使得音乐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能够得到准确而坚实的落实,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坚持以音乐教学为基础,选择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课程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学生看来,音乐课程中的各种知识大都是一些抽象化的符号和声音,学生很难真正的进入到音乐课程的教学情境之中,对这些抽象化的知识进行研读和消化,从而使学生和音乐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膜感和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曲目的感知。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心理,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之中,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知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些抽象符号和声音的集合,但是在深层次上,这些抽象符号和声音其实是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蕴蓄情感的一种有效形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并不是假大空,更不是无用的,而是和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这些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扩充自身的音乐知识储备,同时可以使自己掌握一种和世界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方法,为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找到一个更加含蓄和合适的渠道,扭转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拉近学生和音乐学科之间的距。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引导学生对包含在音乐曲目之中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情感进行挖掘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时还应该认识到,音乐课程和初中阶段的其他教学科目不同,它虽然以音乐教材为基准和载体,但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音乐知识的跟新,不断将全新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形式等,引入自身的音乐教学范畴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和教材曲目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将不同形式的音乐知识、音乐曲目等,引入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之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类型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意见,和教师一起丰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爱上音乐学习,并且主动进行音乐课程、音乐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教学作用,教师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乐趣学习、主动学习,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音乐教学 细节 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77—01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方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展现的魅力不胜言语。也正因为有了音乐,思想才得以释放。音乐已不是最初的只供人类消遣娱乐的工具,它承载的是未来,是希望。现今的音乐教学改革也正在顺应这一规律,体现的是学生能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得以受到艺术的洗礼、情感的升华,而并非是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
一 细节在于教案的撰写
教案的撰写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首先,要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自身动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上《小小的我》一课前,本人提前让学生去寻找家乡春天的绿,如柳树枝芽、从黄枯到现在自家返青的麦子等。学生自己找到绿色后,本人上课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梳理,在演唱歌曲时谁能快速表现好歌曲,谁就是最先破土而出的那颗小草,谁就是山间那破冰的小河。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带有春天颜色的花环奖励给有表现突出的学生。这样设计好场景的音乐课,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苏少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得有一至两首会唱的歌曲,还有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和知识的学习。但是农村孩子的音准可以说都是“自然音准”。“自然音准”这是本人给现在农村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起的一个名字,城里的大多数孩子往往在小学入初中之前要学至少一至两门乐器,而农村的孩子一般在升入初中之前未接受过什么音乐培训班之类的艺术培训。因此,根据不同的学情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内容很有必要。
最后,教案的撰写细节上还应注重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改革。每节课上下来,教师要把这节课的实际效果认真地记下来,音乐教师往往一个人带的班级和年级都比较多,一般至少是一个年级,教师要考虑每个班级上下来有哪些不足,在下一个班级上课前和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法。
二 细节在于教学方法和手段
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特征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较为通俗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让学生对抽象的作品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比如,可以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的练习,虽然现行教材中已经逐渐渗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但毕竟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应与时俱进地针对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还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师其实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如以学生身体作为能发出音响效果的节奏乐器进行拍打节奏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主要起提示性作用,告诉学生打的节奏,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性来记录或表示,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打自由的节奏,不一定非得刻意要求学生去记忆节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而记得快。
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也是促进初中音乐高效课堂和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音乐课中要想将抽象的知识很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学媒体的辅助不可缺少。如在教授弱起小节该如何演唱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表演,然后教师将正确和不正确的演唱方法用DV机录下来,通过教学媒体再放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很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演唱方法。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也能很快主动地参与其中,因为录像资料中有自己的同学,感觉书本中的教学知识和自己并不遥远,树立了自己的信心,这也是下面将提到的实践环节。
三 细节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音乐事件包括三个过程:创作、表演和欣赏。艺术活动是一种直接经验,任何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把亲身参与作为对音乐美感体验,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这对于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新的音乐教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就某一细节认真研究并实践,让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无味。如歌唱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体验正确的呼吸方法和不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平时的呼吸当中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有控制的呼吸和正常的生理呼吸作比较,从而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理解两者的异同。
当然,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教的创新,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学的创新。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以创造为核心,通过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善于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四 细节在于重要原则和保障
要想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不能进行“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这样,音乐教学创新才能有不断涌出的动力和资源,毕竟人才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创造者。
一、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和爱好:用审美的态度质疑,释疑
音乐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关键的观念,建立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唱歌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的歌曲的兴趣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或感到需要的事物,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具有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唱歌曲的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培养发展学生对唱歌的兴趣,教师就要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质疑,释疑上下功夫。
例如:在学唱新歌时,教师在范唱或播放录音唱片之前,要求学生注意这首歌的词,曲,节奏,情绪,表现手法等,要他们记住,歌曲留给自己哪些美的印象,听过范唱或录音之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一番,然后在学唱过程中加深体验歌曲中美的真谛,塑造美的音乐形象。
二、看中听,听中辩,启发学生理解和表现歌曲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听觉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音乐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山东新民歌,这首民歌不仅旋律优美,风格浓郁,在揭示民歌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统整和挖掘,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课前,我根据歌词的内容制作了影片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借助电视画面直接地欣赏到沂蒙山的“好风光”从而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之中,然后又让他们进行有关人文地理知识的文化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山东的了解。接着,我还选用了舞剧《沂蒙颂》中的英嫂主题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中的片段,让学生分析辨听,使他们懂得民歌不仅是老百姓抒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今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取时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道理,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这首歌曲的认识。教师还要善于设疑,巧作铺垫,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立场,同样《沂蒙山小调》这首歌中为什么民歌手的演唱更能体现出山东的地方风格特征?在学生接受了几种不同范唱的比较下通过展开的讨论而获得的,我还借用“汉字接龙”游戏做铺垫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到歌曲中的“鱼咬尾”这一民间特有的旋律发展手法,并迁移到创作练习之中,在使学生由体验音乐的风格特点转化为研究音乐风格特点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三、自始至终地坚持表情教学,指导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
在唱歌教学中,有些老师似乎有着一整套“成熟”的教学模式:先教歌谱,再教歌词,最后处理表情。表面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深入分析的话,它是建立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观念基础上的。这种观念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教育目标,也脱离了学习欲望来源于学生对音乐美的兴趣及需求这条心理规律。教唱歌曲,应当自始如一地坚持表情教学;学生在聆听范唱,学唱歌曲,创造性地复习,表演歌曲这个全过程中,都应当围绕表现歌曲美好的思想感情而工作,学歌谱,唱歌词,不是为了解决知识,技能上的难题,而是为了表露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它是建立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它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它的教学特点是;在唱歌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唱歌进行教育。
如在教唱《国歌》的时候,为使学生理解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感情,我问学生:“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生回答说:“九·一八后,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亡,在这之后,日本侵略者又步步进逼,中国人民面临着做亡国奴的危险,凡是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作者喊出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应该说,学生通过歌词及掌握的历史知识已经理解了当时中国人民那种愤怒的,为国担忧,期望抗战的强烈感情。但是,如果想把这种感情变成学生内在的,深沉的感情,仅此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他们通过表达感情来加深体验,也就是齐头并进,要通过他们有表现力的歌声来实现。如:“起来,起来,起来”,这一句要唱成渐强,三个“起来”要一个比一个更加结实,饱满。只有这样才富于号召性,才能表现中国人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才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战斗决心。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只有把“炮火”二字后面的休止符处理清楚,把“前进”二字唱得重一些,才能把中国人民勇敢坚强,不怕牺牲,仇视敌人,蔑视敌人的感情表现出来。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并且提出了该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探索与前景展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各级学校之间紧密衔接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和培养新世纪知识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于探索,必将会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开创艺术教育美好的未来!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与发展成果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总结了有关经验教训后,国家教委于1989年11月正式颁发了我国第一个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由幼儿园、小学、初中、中等学校、高中、高等学校组成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路。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落实有关《总体规划》的有关工作基础上,再次强调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有关理论。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跨世纪发展鸿图的纲领性文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在历次颁发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教学大纲、《总体规划》等文件法规的实施,全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开课率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中小学开课率达到100%。
2、中等学校、高级中学中的艺术教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高中音乐课程开课率达到30%,部分省市达到70%以上。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通知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开始积极推动交响音乐在全国高等学校的开展,并责成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开办了三期《全国高等学校交响乐欣赏课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师资千余人。在短短的几年内,交响乐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得到了普遍的开展,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体系
纵观各级学校的音乐大纲和教材,由于缺乏紧密的衔接和参照,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而且使音乐教育体系失去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悖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不利于艺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许多方面尚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1、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不注重基础培养的问题。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均有程度偏难、’内容偏多、求大求全的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不注意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年级开课率低使得艺术教育课程衔接产生断层的问题。高中增开音乐欣赏课程以后虽然结束了中小学和大学阶段之间长期存在着艺术教育断层的问题,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高中阶段开设艺术类课程往往无法取到预期的效果。艺术教育的断层现象不仅无法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还会破坏各级学校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对高一级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带来隐患。
3、各地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由于艺术教育设施投入和师资数量等问题,很多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仍然很落后,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尤为严重。
(三)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给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困难。由于各地基础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与落实情况的问题,造成高等学校入学学生艺术教育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影响了艺术课程开设的统一性。
2、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没缺乏统筹规戈。由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开展的较晚,时间也长短不一,使得一些开展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程结合、各个艺术门类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对于一些起步较晚、师资缺少的学校,最多只能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交响乐欣赏课程。
三、今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探索
(一)切实落实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
1、彻底扭转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匾乏、教学设施落后的局面。中国85%的学校在农村,70%的学生在农村,但是表村艺术教育却是整个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见,解决农村艺术教育中的困难不仅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
2、解决中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开课率低的情况,端正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艺术教育观念,使学校、家长、老师、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对于人终身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工作。
3、认真贯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针。将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修改有关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切实将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做实。
(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阶段的艺术教育虽然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延续,但决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机械重复。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完成了学生人学阶段的衔接教育之后,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全面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知识人才。
(三)建立全国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交流机制
1、作为艺术教育的指导机构,各级 教委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应该统筹规划各级学校的大纲、教材标准,对于教学内容消除重复、分散难度。
2、加强小学、中学与大学艺术教育 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经常举办跨区域的各级学校综合的艺术教育交流研讨会,交叉探讨、积累经验、总结成果,及时沟通教学信息、通报教学动向,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歌曲选材、 音色、 实用音域、 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951
一、如何科学地为中学学习者选择训练曲目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声乐的作品是其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有利于培养一个优秀的音乐歌唱者。不管是什么时代的有名表演者,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对这些声乐的坚持不懈的联练习以及相关优秀声乐题材的选择。根据这些相关现象,在对中学的音乐练曲中如何为学生们选择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曲目进行培训是现在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行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学生声乐程度选择声乐曲目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音乐教学工作者要努力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其不同性格,针对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音乐爱好进行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曲目进行相应的练习。根据学习声乐的不同时间与阶段,选择不同程度上的声乐教程为作品为学生学习。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们要不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训练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具体情况进行旋律平稳,简单易唱的曲目。中学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相关激励,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减轻自身的学习压力。
2. 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选择曲目
2.1 根据声部选择声乐曲目
每位艺术者的嗓音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相关声乐教学的工作中,我们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对艺术嗓音进行区别与鉴定。现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主要将嗓音分为这几种,主要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这些不同的嗓音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与作用。
2.2 根据实用音域选择声乐曲目
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类型它都有着不同的音域、声种以及声部。但是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大体上将音域分为这两种,第一是实用音域,第二是可及音域。什么是实用音域呢?简单的说就是自身的嗓音在歌唱的时候其嗓音从低到高的整体音域中最能够代表自己嗓音特点的一部分;这种音域有利于学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自身的压力,使自己轻松的去学习,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什么又是可及音域呢?据相关可行性资料显示,可及音域是指尽自己最大能量所能演唱的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也就是声带张力的最大值。这种音域一般只能在嗓音训练过程中使用,这个一般不能用于歌唱的实际运用。
2.3 根据音色选择声乐曲目
组成人的嗓音有责许多不可或缺的其他部分。如人的嗓音有着相关音色的区分,这是因为不同的发音所导致的。相关声乐理论中都有着对声部音色的区分,根据相关可行性调查研究显示,这只是一个外资比较大的框架,那些比较细小的区别所导致的结果是各种各样的、与众不同的。换句话来说,尽管是一样的声部的歌唱者,他们的音色也是不能一样的。如拿女高音来说,我们按音质音色大致可划分为抒情性女高音、戏剧性女高音与花腔性女高音。
2.4 尝试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曲目
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它都有着自己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什么是风格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代表着不一样的意义,对于作家或者作品本身来说,就是作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其他艺术相比较,别的艺术是没有的。对歌唱艺术来说,其表现的主要风格是指表演者对音色、音质、音量、语言等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独特性。对于不同风格特色的曲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演唱艺术的表现能力。
二、在选择合适曲目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同的曲目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创新处,这些曲目中最能表现这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中要努力对相关歌词进行创新。努力培养中学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们与学生们共同努力创设一个能够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具体情景。如教师们在音乐课堂上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黑板作画,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进行脑海歌曲搜索,然后在演唱出来。紧随其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自己创编歌词演唱歌曲等,不断进行学生思维的开创。
三、在表演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音乐的开展不开对表演的行动,在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要努力组织一系列音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演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表演每节课都可以进行。每次让二三个学生表演节目,演完后再让他们来点节目、点表演者,被点到的同学用几天的时间来作准备,下一次就由他们来表演。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想像力。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太喜欢表演的学生也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一些有一定表演基础和能力的学生也得到发挥创新能力的好机会。他们自己设计情境与动作,综合运用感知、运动、记忆创造最佳的表演效果,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现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充分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现在音乐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而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评论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无论从事其中哪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和记忆的参与。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活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引入德智体美劳之中,来完成对中学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中学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将不断推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静.音乐新课标与音乐教学大纲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10期
【2】 曾捷亚.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实验教科书特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3】 周梅.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师专钢琴教学改革[J].保山师专学报.2014年06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