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6-19 16:1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生物课程 教学内容 改革 实践

一、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这种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

二、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

三、《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等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提升;方法

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初中生物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要先培养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知识的动力。同时这也是时展的要求,新时代下,教育内容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育者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要固步自封,而应该积极地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对生物学习还是抱着好奇心的,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科目,很多知识是贴近实际生活的,具有科学探索的特点。比如,许多初中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自己去翻阅文中的图片,对一些人体构造之类的讲解十分感兴趣。总的来说,这些相对课外的知识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正是生物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的一点。想方设法引起他们探究生物知识的欲望,努力将他们的要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就如前面的人体分析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找到和自身相契合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证明,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如果能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才会产生真切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和自己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学生就会对生物学习有了获益的认识,必然能激发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一般都对玩游戏感兴趣,所以,或者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穴位刺激游戏来带动整个生物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增加活动体验,但不能过分,生物课堂自有其诱人之处,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最终将他们的兴趣逐渐地培养起来,让学生们边玩边学,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知精神

初中生都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保护。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融洽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由于掌握的知识经验的程度不同,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背(记)法则等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会自主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与应变能力。

第一、要教会学生用生物眼光看生活中的问题。在初中生生活的周围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生物知识,应当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初中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因而教师选择探究的课题可以从学生有生活经历中的事例。

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把猫头鹰、蛇、水稻、老鼠等这些有关的生物列举出来,再根据生物链的线索一个一个连接,也就是老鼠破坏水稻,蛇吃老鼠间接保护了水稻等等,然后画出最终的生态系统图,学生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让他们举一些生活中自己知道的例子。实际上,初中学生也会发现在他们的生活处处都有这样的生物链知识,这就降低了他们理解相关概念的难度,有助于实现其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第二、要教会学生质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勇于质疑同时也是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及时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前期的自主参与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也是一个心理基础,这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很大的帮助。所谓“学贵有疑”,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要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设计或改编开放性例题来创造有利的生物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生物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来进行,这样直接获得的感性经验更能深刻地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生物的乐趣,也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和应用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享受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快乐。例如:小麦的生产需要哪些条件?水流、河流……这些知识很多初中生都是一知半解的,这样在了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增加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

三、利用网络资源来更好展示教学内容

在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W模式[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者,作为主动的施教者,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便维持了几十年的生物教学。过于呆板的教学方式和简单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低下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只有教材。单一的学习方式、方法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差,甚至是养成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对于特殊的专业知识教学,教师只注重讲授概念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十分不利。

普通初中新课标的实施也要求教师有机整合利用多媒体这一类现代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初中教学的常用手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不是一味地教,要结合各种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换言之,“学习不是一种推理性的活动,而是一种只有很强实践性的模仿活动”,这便是知识学习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可根据这种基本特征来优化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生物教学;应用研究

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不是被动地接受生物知识。将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开放式的生物课堂

一个封闭性的教学课堂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全部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而开放式的生物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将教学重点从教知识向活跃学生思维转移,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实验为一体的学科,教学环境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生物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变化。

首先,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教与学的过程,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添加探究性的教学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对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比如,教师应摆脱课内教学的限制,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以树叶作为教学对象,安排学生到户外对树叶进行观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与式教学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领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只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俗肌K以,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来。

三、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

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抽象的生物知识是学生无法获得的,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问题以教学情境的方式展示,从而使学生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设为相关的生物课堂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恰当地运用于生活。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细胞对于学生是一个抽象且不能触摸到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列举一系列的生活活

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概念的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加强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主动探索的方式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初中的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初中生物知识比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将教学情境合理科学地运用到课堂中,可

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设计情境教学环节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材料,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参与式教学方法需要生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开放的生物课堂、建立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时,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感、思维、行动等方面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三个基本特征。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已近十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多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如:这多种教学模式是否都适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实施后能否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取了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共通之处,明确了具有普遍性的两种教学方式,即目标引领的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本校的日常教学中实施并进行比较,以探讨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初中生生物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学习兴趣的影响及其可行性和教学效果。

2 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综合国内外众多自主学习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如自学辅导法、“六步”教学法、“定向一自学”、“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模式”、“趣导一自主学习”、“引导自主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都是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必要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来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2)以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发现教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专题探究教学模式等,均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直接给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必要时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深入探究时还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引路人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3)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范例来开展自主学习,如范例教学法、“案例研究”学习模式等,通过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特殊”来掌握“一般”,或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研究者更多地采用目标引领或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而较少采用案例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因此,笔者选定第一、二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和比较研究。

2.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明确目标一自主学习一合作学习一教师精讲一学生小结测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依据学习目标制定必须经历四个渐进的阶段,即:①教师预先制定学习目标并呈现给学生;②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制定小组学习目标;③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行制定个人学习目标;④学生自定个人学习目标,并尝试写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框架。教师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流程为:确立学习目标循标自学自学汇报合作学习精讲梳理学生小结达成目标随堂检测。

2.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创设隋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精讲小结测评。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不同,可以是教师呈现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直接展示一个问题情境,还可以是教师展示一个大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小问题。

3 教学实践

3.1 实践对象

选取七年级106班和107班学生共98人,这两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学期考评成绩、男女比例和人数等方面都是基本相近的,均为49人,都是笔者任教;对照班103班也是笔者任教。

3.2 实践方式

(1)本研究采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学期末测试采用,南海区统一印发的试卷。

(2)实验班106班采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107班采用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教学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是教师尝试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使用方式以及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然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相应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并最终实现两种教学方式在实验班的深化运用。

(3)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

(4)在教学实践开始和结束时设置了两个相同的调查。生物学学习兴趣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调查,用以检验本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卷调查时,为避免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影响问卷的效度,下发给学生的问卷标题为“中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3.3 实践过程

教学实践时间从2010年2月22日(新学期开学)至2010年6月13日(该学期生物课结束),为时约4个月。

3.3.1 前测

在前测阶段(开学第一周)进行前期成绩的对比分析及相关问卷的调查和统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3.3.2 教学实践和检测

教学实践开始,教师按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每隔7个星期进行一次学习检测,用以检验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无渐进的效果。

3.3.3 后测

后测阶段(学期结束前一周),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再次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班学生测试成绩的对比以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较好地说明了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实践对象在生物学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不大。

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目标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问题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较显著。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方面,这两种

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两个方面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而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方面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5 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本实践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设想,以及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业成绩

由于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都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必要时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优带良、以良带差,实现整体共同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学生后测的生物学学业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说明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生物学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显著优于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5.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分析兴趣度调查前后测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但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由此不难看出,比起带着学习目标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学习则更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这也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

5.3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侧重于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两种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后,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自我管理学习时间、恰当运用某些策略学习和控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均有较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有实效的。

5.4 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有优劣

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问题意识等方面的作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要优于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这说明两种教学方式都能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高效有个性的自主学习方式,但各有优劣。

5.5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生物教学中运用这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实施日常教学,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和学习兴趣也得到显著提高,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是可行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遵循这两种方式的几个变式循序渐进的实施日常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又能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是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继续使用的。

6 思考与建议

反思本学期所做的各项工作,要有效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引领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但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交替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当中也融合了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教学效率。

(2)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必须先做好自主学习前的学习铺垫;开展自主学习的时机要恰当,不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都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

(3)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6篇

目标教学是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三方面理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在教学中,如一成不变的按照目标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初中生在学习品质上有自己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激趣――探究――反馈――总结”。

1 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2 探究――让学生学习自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研究中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探究式教育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探究式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独立的、自主的学习和思考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人人动手解剖大豆、蚕豆、玉米、小麦种子结构的基础上讨论这些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得出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及有胚乳种子、无胚乳种子的概念。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述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在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热烈的交流,在讨论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吸取营养,体验、反思、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探究不是只让个别优生表现一下,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活动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 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最终实现总目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识的再现与提取。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愿同行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生物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第7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笔者对1991、1992、1993三年进入我校普师班的619名新生在初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不署名、不讨论、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学生来自五县一市、两个矿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项目 结果(人数) 百分比(%)

对生物是否感兴趣 是 208 33.60

否 411 66.40

生物是否难学 是 388 62.68

否 231 37.32

初中老师做实验次数 10次以上 89 14.38

1-10次 261 42.16

0 269 43.46

自己做过实验吗 是 58 9.73

否 561 90.63

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吗 是 511 82.55

否 2 0.32

无所谓 106 17.12

是否适应新教法 是 217 35.06

否 352 56.87

无所谓 50 8.07

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农村 是 305 49.27

否 273 44.10

无所谓 41 6.63

从上表可以看出,进入中师的学生,学校换了,教师换了,再加上基础不一,教学的脱节和学习的不适应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中有的对生物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有的在初中放弃了生物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生物课,生物学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中师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有坚持启发性、趣味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法,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为此,笔者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入。

如在学《生物与环境》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容,介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6]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垃圾27×10[6]t,向大气排放co[,2] 15×10[6]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

多年来,本人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学。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较难掌握的《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中师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因此教师要对中师新生的实验水平摸底,检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问题,有计划地纠正与补足。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同学们在初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被大量的练习题、复习题、模拟题搞得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而中师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独立设计一些小实验。所以应较多地开展能发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练和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第8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笔者对1991、1992、1993三年进入我校普师班的619名新生在初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不署名、不讨论、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学生来自五县一市、两个矿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项目 结果(人数) 百分比(%)

对生物是否感兴趣 是 208 33.60

否 411 66.40

生物是否难学 是 388 62.68

否 231 37.32

初中老师做实验次数 10次以上 89 14.38

1-10次 261 42.16

0 269 43.46

自己做过实验吗 是 58 9.73

否 561 90.63

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吗 是 511 82.55

否 2 0.32

无所谓 106 17.12

是否适应新教法 是 217 35.06

否 352 56.87

无所谓 50 8.07

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农村 是 305 49.27

否 273 44.10

无所谓 41 6.63

从上表可以看出,进入中师的学生,学校换了,教师换了,再加上基础不一,教学的脱节和学习的不适应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中有的对生物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有的在初中放弃了生物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生物课,生物学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中师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有坚持启发性、趣味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法,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为此,笔者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入。

如在学《生物与环境》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容,介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6]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垃圾27×10[6]t,向大气排放co[,2] 15×10[6]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

多年来,本人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学。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较难掌握的《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中师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因此教师要对中师新生的实验水平摸底,检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问题,有计划地纠正与补足。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同学们在初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被大量的练习题、复习题、模拟题搞得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而中师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独立设计一些小实验。所以应较多地开展能发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练和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四、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授之以渔”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指导得法,仍可使课本上的文字变活,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学会“点金术”,使之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常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如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的三大规律等具有相反、相近以及有联系的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分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理解越透彻而记忆越牢固。如将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总结为八个字: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减数第一次分裂突出六个字;联会、分离、减数;而基因分离规律强调三个分离;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又如将生物的基本特征编成迷语,使其生动形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如,“身体圆筒状,把口当作肛,口旁多只手,反应不定向(水螅)”;“没有腿、眼、牙,耕地胜犁耙,脱衣产幼仔,钓翁喜欢它(蚯蚓)”;“有尾无腿水中生,有腿无尾陆上登,又能游泳又善跳,见到害虫吞口中(青蛙)”;“两个大瓦片,盖个小房间,有个胖娃娃,静静睡里边(河蚌)”等,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案

初中生物在设计教案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发现要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需要有一个载体,这就是教案,只有把传统的“教案” 逐步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在教学中采取了教案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生物教案编写原则。

教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教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教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教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教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教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设计教案时,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知识复习、学习新知、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等内容,编写了环节完整、详略得当、方法适宜的填充式生物教案。

“教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生物教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教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教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案的全程设计,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学习习惯。点拨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实现由指导――仿效――升华的飞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

3、多样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

第10篇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其中科学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涉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该课程强调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将探究能力纳入教学内容标准,强调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学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鲜明的特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和发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生活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保护自然的观念,并能关注一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此次科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特别大,它淡化了学科界限,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把自然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整体。

课程内容突出了“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内容包括科学史、技术设计与当代重大课题(环境与资源、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通信与交通、材料、空间技术)3个主题。不仅涵盖了分科课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在天文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拓展,努力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进展。删除了部分陈旧的知识,如生命科学删除了占原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地球科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突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增加了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内容安排宽而浅。

课程的内容分领域表述,分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5个领域,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科学概念和原理贯穿其中。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能源观等,在科学标准中得到了反映。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最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要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鼓励孩子提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关键是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第11篇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荒凉的北方光秃秃的树枝与灶房的干柴哪个是生物?人们会常说80岁的老太在“发育”吗?人吃淀粉,人的细胞中有无淀粉?儿子是父母所生,为什么又与父母有很大的差异?围湖造田和退耕还林哪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甲携来一本亮色书”。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铁门碰醒你和铜母驴”(铁锰硼锌镍铜钼)。

口诀助记忆。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记成“间期D复蛋合做准备,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中期形数清晰点道齐,后期丝缩点裂姐妹分家移两极,两现两失新壁建”。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时“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二无缘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一。”并且利用通俗语言强调“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但是不出现联会现象”相当于“有男有女但是不联立成为家庭,即就是没有结婚。当然也谈不上离婚。”矿质元素时植株表现病症的部位“缺游老叶老,缺固嫩叶衰”。消化液中酶的种类“唾有淀胃有蛋,胰无肽肠无蛋,胆汁无酶来自肝”。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流程总结为“研(盐酸)究(酒精)解离水漂洗,染色可用龙胆紫;装片轻压巧用力,低高镜下仔细找”。舌的各部位味觉敏感度“尖甜根苦酸两侧,舌尖最易感觉咸”。

俗语助记忆。遗传联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变异联系“一猪生九子,连母是个样”。水、矿质元素在植物生活过程的作用联系“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有食物链的含义。

巧用比喻化疑难。糖类和ATP比喻成存折上的钱和口袋里的零花钱,零花钱的特点是可以随用随取,即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动运输比作弯腰捡拾东西,既要用手又要用力,即条件之一须载体条件之二须能量。.失去活性的酶像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即无法使其活性恢复。噬菌体的繁殖是借腹生子。癌细胞犹如脱缰之马。抗体是特种护卫队。等等。妙用诗词添兴趣。在有关环境污染中讲述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曾使“苏州城外寒山寺”名扬四海。一位游人慕名到寒山寺住宿,为的是体验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味。然而漫天的臭气却使他彻夜难眠,遂将“夜半钟声到客船”改成“夜半臭味实难眠”。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再如学习竞争引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以吃汉堡包为例,分析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质的消化、吸收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使学生恍然大悟。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提出在青春期为什么身高会明显增高,消除神秘感。再有慢跑与激烈奔跑之后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制酒时为什么要先通气再密封?“创可贴”为什么要注意透气性?

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展开联想的翅膀。在学习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时,学生首先观察课本插图,然后教师板画收音机外观示意图,分析天线与作用中心,提出天线色素分子与作用中心色素分子。进行分类讨论,强调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分子a。又如,学习C3植物与C4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时,准备一束笔芯、白色及绿色的纸各一张。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其理解为维管束、维管束鞘、部分叶肉细胞,演示C4植物所具有的花环型结构。这样,不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化微观为宏观便于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直接能源-ATP,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最终能源-光能。

构建数学模型。求诸如蛋白质的种类、基因型的种类、配子的种类等问题,可以用数学中分类计数与分步计数的方法轻而易举的完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中适当绘制图像,包括坐标图、柱形统计图以及细胞结构示意图等。

易混点“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情感渗透。在动物行为教学中列举“羊儿跪乳,鸟儿反哺”。在学习完乙烯的作用之后,可以补充说“果实要成熟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发展学生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 学习兴趣 享受 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是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则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趣味横生、教学方法更加艺术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师生能够快乐地享受学习。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人的生理机制上看,趣味能使人的神经系统产生高度的兴奋,深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兴奋灶,使所学的知识容易记忆和理解,并产生一种因愉快而学习,因学习而快乐的良好氛围,生物科学有它的抽象、严谨、深奥,甚至枯燥之处,但仔细揣摩之后,我们还发现它还深藏着生动精彩、美妙和有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则能够更多地向学生展示壮丽多彩、千姿百态、美妙无穷的生物世界。让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熟视无睹的生物现象变得喜闻乐见,从而达到调动其思维,激发其兴趣的目的,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例如:我在讲述“水分散失”有关内容是这样来处理教学过程的:课的开始,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给学生播下悬念的种子。教学中先用放像机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可把自己“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可接受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了记忆。这里需要注意:“讲”要讲清,不能讲穿了;“做”要让学生可见又可信;“写”和“画”要精练美观。课的结尾用投影仪将“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打在银屏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下一个美妙的回忆。

二、借助多媒体,巧解生物难题、揭示生物的奥秘

在生物教学中,有的问题仅靠教师讲解和观察图片,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去展示相关知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有许多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含有大量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不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对调动学生的情绪很有帮助,比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述要生动得多。例如在讲到特异性免疫、光合作用、血液循环、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的过程等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能化难为易,让问题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初中生物课本中比较难讲而且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在讲述“条件反射”的有关内容时,先播放一段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电教短片,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望梅”能不能“止渴”?2、为什么“望梅”能“止渴”?3、一般动物能否“望梅止渴”?你还能举出哪些反映条件反射的成语?由于这些问题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大家各抒已见,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在教师帮助下生物学知识的一块,“硬骨头”就这样被轻松地消化分解了。

三、利用多媒体,欣赏自然之美,享受快乐学习

学生面临升学的重压,勤奋刻苦是必要的 ,但这种刻苦应该存在于快乐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在概念的引入、生物的内部结构、规律的发现中充分揭示生物的美妙;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频频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在讲解、提问中时时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互通;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电教短片,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积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的同时,又得到认知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和灵魂上的净化。生物之美,可谓无处不在:多姿多彩的动、植物世界中因长期的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之美;生物体、细胞等的形态、结构之美;生命活动的行为之美;科学家探索发现过程的思维之美……这一切,都为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我们可通过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之路,从而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生物基本特征的学习中,我首先把自己精心收集设计的热带雨林中独特的植物,澳洲大陆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的哺乳动物,海底深处难得一见的深海生物,以及在电子显微镜下才清晰可见的细胞与病毒等视频片段或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片惊奇、感叹声中,他们思维的大门敞开了,想象的翅膀腾飞了,然后就比较轻松地归纳总结出了生

物的基本特征。

四、凭借多媒体,引入“时代活水”,开阔学生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