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时间:2023-06-19 16:1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乡村建设范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第1篇

【关键词】有机生长;聚落;农村

为避免当下“千村一面”现象,让村民留住“乡愁”,保持农村地区乡村活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并考虑因245省道的建设带来部分村民安置的需求。2012年泗阳县以“五朵金花”为主题,在245省道沿线选择有一定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爱园镇倪圩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1 概况

倪圩社区位于泗阳县爱园镇域西部、245省道东侧,是“五朵金花”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作为2012年泗阳县关注度最高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倪圩社区需要兼顾3个乡镇共9个自然村共5600人的安置需求。本次规划的社区虽然不是以自然形成的原生村落为载体,但具有明显的环状河网空间特征(图1)。

图1 区位条件分析图

2 乡村聚落形态思考

泗阳县在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地域类型划分中属于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本地区的地貌主要以低洼平原为主,由于农业生产上旱作和水田兼具,耕作半径相对较大,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

随着2008年江苏省镇村布局的调整,泗阳县大规模地拆除、改建、扩建现状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有乡村聚落形态的保护和续存缺失。应该说,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新村”以居住小区化的形式,以横平竖直的道路、兵营式的农民住宅、形态各异的建筑形式的面貌呈现。我们通过“造城运动”破坏城市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大规模的“造村运动”中重复同样的事情。

因此,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针对本地区聚落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念和具体方法,形成风格独特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范例,乡村聚落形态、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和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有机生长

在本规划中,笔者引入生态学有机生长的观点,该观点主要源自对原生村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理解,以自然界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设计参照蓝本,以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特征引申为聚落的组团性生长模式,对乡村聚落加以研究,以期通过对村落的“逻辑”与“规范”的探索,借助生命界的有机生长规律,来创造可以生长的乡村聚落空间。

倪圩社区以居住为功能主体,其居住功能部分规划用地由若干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构成,其空间特点体现出相当的完整性和灵活性。住宅用地基本单元首先在用地规模上保证了社区功能的完整性。每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住宅、公共活动场地、专用绿地、便利店等四种用地。

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是乡村聚落形成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公共绿地分割不同的聚落空间,利用交通网络联系周边聚落,这不仅保证了各自聚落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使其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空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这种规划布局也为社区发展提供高度的灵活性、可操作性,以及多样化的发展、组合空间。

此外,通过聚落空间的限定进一步控制聚落内村民规模上限,引导不同规模的原有村落迁移。在地域建筑创作中通过对当地特有民居的外部形象、细部构造、构造形式等方面进行提炼模拟,并与环境相融合,能较好的反映出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强化居民对本聚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基于有机生长的村落规划思路

4.1解读传统聚落形态

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通过对由裁湾河、砂礓河所包围的倪圩村及周边村落的空间解读,掌握聚落原有的形态和构成肌理、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布局特征等要素,以与原有聚落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组织

新社区的居住聚落,各聚落单元的排列、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原有旧村形态有机契合,实现新社区在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上的自然生长(图2)。

社区由四条村镇道路分割的四个居住小区组成,以现状水面为生态本底,嵌入绿色生态空间,以一条景观轴线联系各小区及小区内部的聚落,使各聚落成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的统一整体。

社区形成以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将各聚落围绕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化布局,聚落形式多样,强调交通组织,注重水系在聚落形态中的串联作用(图3)。

4.2解读传统建筑细部

老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本源,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丰富的空间章法及文化内涵为现代居住环境的建筑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为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规划通过对传统的建筑形态和细节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本地区的施工工艺对其进行转化。在建筑单体、围墙、景观小品中,着力提取一些典型又易于拿捏的民居建筑元素进行简化、抽象、设计,重新整合到现代建筑中去,使新住宅含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将传统民居的山墙、局部阶梯型景窗、小披檐、雕花、门头、花窗、屋檐、围墙等进行提取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传统的风貌。

4.3解读村民活动路径

通过研究村民的生活方式,将村民活动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组团邻里空间、村落共享空间等三种。对务工人员、家庭妇女、老人、小孩儿等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描绘出村民的日常活动线路,在新社区中进行24小时活动角色模拟,确定老人、妇女、儿童不同活动人群在不同时间段需求的公共空间,并对重点公共空间具备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以符合村民的心理认知和生活习惯需求。通过新村落空间的塑造,强化共享空间的有机生长,引导村民融入社区邻里生活(图4)。

4.4 分期建设引导

结合倪圩社区开发建设时序,力求各聚落空间的生长与开发时序相协调。首期注重水绿景观营造,采用独栋住宅和多层住宅混合开发的形式,积聚人气。二期注重聚落内部的院落空间营造及与交通组织联系,强化聚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三期延续前期道路、景观、聚落的建设模式,强调慢行步道与水系、路网、聚落中心、社区中心的联系。四期强调有机生长的系统完整性,关注开发强度。

5结语

总体而言,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既要塑造环境景观美,更要创造生活生产美;既要尊重村落原有格局,不要乱拆乱建,更要在新时期保持和塑造村庄特色;既要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的合理集聚,更要尊重民意,鼓励村民参与。

倪圩社区是有机生长理念在延续乡村聚落形态、延续聚落生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对原有村庄现状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要素,灵活运用空间布局引导、建筑细节设计、生活路径分析、分期开发建设等规划方法,处理好“新社区“与”新村民”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姜劲松,刘宇红,汤蕾,等.新农村规划中村落传统的保护与延续[C].规划50年--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260-265;

[2]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N].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第2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85-01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重大举措,循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未来的林业发展也要转变思路,本文简单地谈几个方面。

一、加大森林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36%。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很低的,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 67%,美国为 33%,俄罗斯为45%,巴西为55%,欧洲总体为30%,北欧地区达到 60%以上。根据规划,我国森林建设和保护的目标是到 2020年,森林保有量达到2.23亿公顷,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23%以上。在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的有利条件下,我国森林建设的目标应该进一步提高,使国家的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加大森林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力度,主要是对水生态环境和陆生态环境的修复。目前,我国生态修复的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道路边坡生态修复,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公路49.18万公路,安排铁路投资2.8万亿元,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的任务量很大;二是水利工程生态修复,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三是矿山修复,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强制要求采矿权人对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予以治理恢复,这一规定值得肯定。

二、加快湿地公园建设,推动河道景观改造

湿地公园是指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湿地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有非常大的作用。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取得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在我国湿地公园建设才刚刚起步。

我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几十年来河道景观破坏严重,有些河道甚至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各地河道景观改造刻不容缓。

河道景观改造工程往往与河道整治工程同时进行。河道景观整治好后,通常成为市民休闲游园的重要场所。河道景观改造有建设整治和便民休闲有双重功效,地方政府应该对此提起高度重视。

“2012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为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该年会发出3项倡议:一是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的绿色转型。要建立完善的湿地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在长江流域内开展地方立法及普法工作;结合国家政策调整,积极探索流域内湿地生态效益有偿服务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围绕“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启动并实施系列重大湿地保护项目;科学地管理湿地资源,严格控制并杜绝重要湿地被侵占、破坏和非法流转。二是实现长江流域湿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未来的5年~10年内,继续借助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这一平台,共同推动流域内湿地保护;加强国际国内协作,促进流域间合作共享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保护。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湿地资源利用,创新并推广一批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恢复湿地的结构,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是创新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社区公众、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之间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源管理湿地的参与渠道,进一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事业,创新流域管理的社会化模式。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林业建设的均衡化发展

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环境建设将处于优先地位。十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规划和建设十分落后,农村村落破败,赃、乱、差现象十分普遍。与欧洲和美国的乡村相比较,那里的乡村非常整洁美丽,乡镇规划整齐有序,绿化覆盖率很高,我国乡村的面貌相差太大了。我国已经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治理农村环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农村的林业建设,使农村的园林绿化水平上一个台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城市面积、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的速度提升。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 51.27%。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已持续了 20 年,城市作为经济载体的空间布局已经完成,未来城市建设将朝着服务功能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改善、节能减排等新方向转型。城市转型不仅要强化城市自身的环境建设,更要注意不能把环境问题转嫁给农村地区。因此,林业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实现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深绿之城 生态宜居

在璧山,你听不到机器轰轰、汽车鸣鸣的嘈杂声音,只有鸟儿喳喳、小溪潺潺的生态自然声音,这就是璧山人“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注重细节”的理念。近年来,璧山大力建设深绿型生态化城市,不断提升软硬件实力,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建设城市发展新区的“生态宜居区”,以“低碳、便利、宜居、舒适”为城市建设价值取向,创造独具魅力的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力争成为主城人群“蛙跳”出城的首选之地。在“绿城”建设中,遵循“深绿城市”轨迹,以绿岛新区为载体,在城市建设中真正做到“尊重天、尊重地、尊重人”,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凸显“四面环山、显山露水”的自然本底。打造生物多样化生态城市,善待野生动物、引进植物品种达3000种,提升公共绿化水平,倡导视觉生态效果,发挥公园、湿地“城市变压器”作用,坚持“退路还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到23平方米,在“水城”建设中,加强水系空间塑造,规划8座水库,城区桥梁40座,形成“一河三湖九湿地”构架,营造“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的诗意城市。在“古城”建设中,计划恢复建设寺庙、文庙、祠堂、书院、牌坊、塔楼、戏楼、会馆、宅院、驿站、古桥,形成秀湖景区、南门唐城、地派宋城、御湖古街、东林禅院等60万平方米古建筑,营造古城的视觉环境。

产城融合 夯基增效

璧山区市政委、经信委、工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指出,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站不直、走不远”。璧山坚持“绿色、低碳、环保”准则,关闭了上百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零容忍与绿色、环保、低碳相悖的做法。“既重引资、更重引领”,用前瞻性、战略性眼光谋划绿色工业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型工业示范区。倾力打造建成12平方公里生态园区园林景观;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转变。

道口经济 交通添翼

从秀湖公园、湿地公园到绿岛新区、工业园区黛山大道、东林大道再到七塘蔬菜基地的“下马观花”,引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大路、林荫的小道、错落有次的树木,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到位,注重细节。

城区“三纵八横”干道路网形成,渝蓉高速通车,成渝高铁即将调试,轨道交通大学城至璧山段开工建设,凸显的区位优势,让百姓出行更方便了。依托高速公路、高铁车站、轨道交通车站等优越交通条件,璧山找到了拥有10个道口资源的契机来科学规划功能定位,将借此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和特色小镇,形成道口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统筹城乡 协调发展

璧山将重点围绕“先行区”做文章,力求“璧山有突破,全市能推广”,促进功能区域协调发展。璧山区第十三届党代会上指出:璧山要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统筹城乡先行区,在全区“一盘棋”的框架下,完善璧中城市区、璧北生态区、璧南生态区、璧西生态区四个功能区划分,打造重庆“金色郊区”。围绕“城乡统筹、道口经济、涵养生态、乡村旅游、生态产品、小城镇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建设“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壁北10万亩蔬菜基地、壁南10万亩苗木基地、壁西5万亩果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公司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周末经济”,提升农业休闲观光水平,建设都市美丽村镇。

和美璧山 开创未来

第4篇

问题展示1:不善于用设问提出话题,语段中心模糊。

病例呈现:

《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赵本山开宗明义声称在自己的公司里听的都是赞扬的话,要大家“多批评,少夸奖”,而一旦学者说出了没有恭维自己的意见,他马上暴跳如雷,活脱脱扮演了一次叶公好龙的形象。考察人,评价人,不但要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只说不做,偶尔可以,久了,你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虚伪的人。臧克家评说闻一多:“人家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人,只能用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获得人们由衷的敬重。

问诊把脉:

这个文段段首没有中心句,段末也无归纳,作者议论的中心不能一目了然,而需要读者自己归纳,这就影响了文意表达的集中和明确。

升格范例:

怎样评价人?怎样评价人的言和行?《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赵本山开宗明义声称在自己的公司里听的都是赞扬的话,要大家“多批评,少夸奖”……人,只能用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获得人们由衷的敬重。

回顾感悟:

在议论性文段里,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句,不妨针对中心内容,设置一两个设问句,置于段首,以便提示中心,指导阅读。

问题展示2:不善于用设问引领思路,文章脉络不清。

病例呈现:

快乐的源泉

富翁背着金银财宝到处寻找快乐而不得,农夫担着柴草却一路高歌,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启发我们,快乐无关财富,无关境遇。

放假了,不用上学了,孩子们蹦呀跳呀,这是一种快乐。富翁家财万贯,而农夫只有几间草房,但他不以为意,照常昂然而歌,这也是一种快乐。快乐就是好心情,快乐就是没有忧郁和烦恼,快乐还应该是困难面前不皱眉,悲苦临之不叹息,坦然面对已然的一切。爱心大使丛飞……

快乐不在于财富多少,也无关处境优劣。富翁家财万贯,衣食无忧,处境优而不劣,但他忧而不快;农夫只有几间破茅房,整天劳作不止,处境劣而不优,可他一路高歌而来,乐而不忧!再看丛飞……

充实美丽的心灵关注大爱,平和宁静。农夫不因“困窘”而悲苦,是因为他的所爱除了物质还有其他,比如劳动,比如山风;还因为他骨子里有乐天知命的思想:命已如此,何必自寻烦恼?丛飞……

人生好愁。其实,何必呢?充实自己的灵魂,美丽自己的人性,丰厚自己的精神源泉,快乐每一天。

问诊把脉:

全文五段,第一段提出论题,最后一段归结论点,可是中间三段内容各是什么,三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就颇费思量了。考场议论文最好有一个一目了然的思路和结构。

升格范例:

富翁背着金银财宝到处寻找快乐而不得,农夫担着柴草却一路高歌,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启发我们,快乐无关财富,无关境遇。

什么是快乐?放假了,不用上学了,孩子们蹦呀跳呀,这是一种快乐……

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快乐不在于财富多少,也无关处境优劣……

为什么充实美丽的心灵能够远离悲苦而永保快乐呢?因为充实美丽的心灵关注大爱,平和宁静……

人生好愁。其实,何必呢?充实自己的灵魂,美丽自己的人性,丰厚自己的精神源泉,快乐每一天。

回顾感悟:

用“什么是快乐?”“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和“为什么充实美丽的心灵能够远离悲苦而永保快乐呢?”三个设问句分别领起中间三段,一下子就让我们看出了纵式结构的思路,原来作者在提出论题之后,是沿着“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快乐――为什么这样才能快乐”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展开议论的。

问题展示3:不善于用“两问”促进思考,表意浅显单薄。

病例呈现:

最近,众多媒体聚集赣州福寿沟。福寿沟是古代赣州城的城市排水系统,宋代虔州知军刘彝在熙宁年间主持修建。福寿沟之所以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泄洪功能,得益于主政者的独特、和谐的城市观。福寿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通过增加沟道的坡度,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不会发生内涝。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工程,值得后世人学习。

问诊把脉:

这本是一个议论性的文段,本该叙议结合,有理有据,但现在基本上只是叙述,没有议论,文意单薄,既缺逻辑力量,也少感染力。

升格范例:

赣州福寿沟工程900年来依然在发挥作用,这不能不算一个奇迹。为官一任,数载而已,刘彝没有因为任期短暂而简单应付,也没有因为排水系统在地下,就敷衍糊弄。不图即时效应,高瞻远瞩,长远规划,为子孙后代负责,古代这位地方官的“政绩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而雨果则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应该为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稳定、愉悦的生活环境,可是各级政府是不是都像这位古人一样,将泄洪能力之类的事情放在民生的高度上来认识,从长计议,认真解决的呢?当代人的城市建设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长远规划,还是短期的面子工程?我们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宽马路大广场,有把城市变成“不夜城”的“亮化工程”,我们有没有重视基础设施?有没有重视城市排水系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花团锦簇,歌舞升平,到了非常时刻,花拳绣腿会不会立马显了原形?

回顾感悟:

设问和反问结合使用,可以改变句式单调、语意平淡的缺点,增强语气,丰厚文意。

问题展示4:不善于用“两问”展示心理,描写空洞枯燥。

病例呈现:

期中测验,考英语时学校临时调整考场,我坐在他的前面。对此我感到极不舒服,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考下去。我什么也不想,一门心思做题,还剩最后十分钟,我把题目全部做好了,开始涂答题卡。由于用力过猛,一不小心,铅笔尖折了。我没有预备铅笔,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只想哭。我向左右两边和前面的同学借,他们都说正用着,没有多余的,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正在我为难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一支削得恰到好处的铅笔滚到我的脚底。我立刻意识到是他的杰作,我什么也不想,拾起铅笔,迅速涂卡。

问诊把脉:

记叙文当以生动的记述和描写见长,这段文字全为概述,不见生动的描写,特别是缺少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因而显得枯燥无味。

升格范例:

考场静得可怕,只有铅笔与纸的磨擦声,几乎听得见喘息。就在这时候,突然“嚓”的一声,铅笔芯断了。这可怎么办?我没有备用铅笔,可还有十几道题没有涂呢!别人总是万事如意,可我怎么会如此多灾多难呢?

太阳的光线渐渐隐没于高楼之下,时间在迅速地消逝。我准备向同学伸出求援之手,可是一看,除了后面的他,四周全是其他班级的同学,没一个熟悉的。我向左边的同学借,回答说没有多余的;向右边的同学借,回答说正用;向前面的同学借,回答说再等三分钟。妈呀,再过三分钟,我还要你的铅笔干什么?你这不是存心戏弄我?此刻,脑子里闪过一个疑问,要不要向他借呢?我知道,他有备用铅笔。我下意识地转动身体,转到90度,脑海里响起两个月前决绝的誓言,立即停止转动,恢复原状。哎,怎么当初就那么冲动呢?不,坐在我后面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偏偏是他?我莫名其妙地埋怨起来。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一支削得恰到好处的铅笔滚到我的脚底,我立刻意识到是他的杰作,要不要“借用”一下?我犹豫了0.1秒钟,拾起铅笔,迅速涂卡。

回顾感悟:

要展现细腻的心理活动,就要善于运用设问句和反问句,离开设问和反问,心理活动往往就十分空洞粗疏。

问题展示5:不善用灵活运用“两问”,形式单调乏味。

病例呈现:

仰望星空不应当是躺在草地上的仰天叹息,而应当是立足现实的且望且行。燕雀不应嘲笑鸿鹄,但是,当你成不了鸿鹄,也应该学学燕雀在低空飞行、在地面觅食的本领。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全面地看问题。乐天知命是宿命论的消极无为,但是也要看到其中包含的淡定平和的智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执著,但也不应当忽视其堂・吉诃德式的愚昧。我们欣赏仰望星空的高超,难道就能因此而抛弃脚踏实地的明智吗?

问诊把脉:

文段里有设问,有反问,但孤立地运用,形不成气势,显得生硬而不自然,给人一种人为地运用修辞的感觉。

升格范例:

仰望星空不应当是躺在草地上的仰天叹息,而应当是立足现实的且望且行。燕雀不应嘲笑鸿鹄,但是,当你成不了鸿鹄,不也应该学学燕雀在低空飞行、在地面觅食的本领吗?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不就是要学会全面地看待万事万物吗?不就是既要知其一也要知其二吗?不就是要看到对立的两面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吗?我们否定乐天知命里的消极无为,难道能因此而否定其中淡定平和的智慧?我们肯定“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执著,难道能因此而肯定其堂・诘诃德式的愚蠢?我们欣赏仰望星空的高超,难道能因此而抛弃脚踏实地的明智?

回顾感悟:

第5篇

农家乐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给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讨论了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传承。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地域性建筑;农家乐

1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

近些年来,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伴随着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开发了农家乐旅游的地区,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现代人的需要,在保持住原有的乡土建筑风格上开始建设起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城里人在农家乐可以得到身体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放松。

1.1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化得到不断地推进,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然而与城市建筑规划井井有条的局面不同的是,农村建筑规划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农村建筑和城市建筑有很多雷同,使得农村固有的乡土气息遭到了不同破坏,淡化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笔者觉得有以下二点可以改进的缺陷:第一,农村建筑现在杂乱无章,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第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仿造城市建筑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使得农村特色景观在逐渐消失。

1.2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对农村建筑景观规划的影响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拓展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开发起了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农家乐的发展,带动着农村建筑的不断改进,在此情况下,农村建筑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开发固有老建筑的自身特色,在建设中和新建筑结合,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农家乐的主要休闲方式为特色的农村景观,舒适自然的田园风光,其次为了生活方便舒适,日常生活设施也要达到城市标准。第二,建筑造型应该在统一中塑造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建筑在不断发生改变,建筑也越来越雷同于城市。农村建筑是农家乐需要首先关注的,既要保持住整体的和谐,也要开发出每个农家乐自身的建筑特色。

2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

2.1建筑的地域性乡土地域性,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风俗,乡土建筑在设计规划时没有统一的模式,相反为了使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一般都会在建筑设计中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这样一来建筑就具有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乡土建筑是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的形成与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有关,是一种无意识间形成的成果。

2.2乡土建筑的变化1997年吴良镛先生在清华举行的“当代乡上建筑”国际会议上,当代乡土建筑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现代乡土建筑可以看成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它是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和当地气候、物质等条件在建筑设计上做出的具体表现,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建筑中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来表达和反应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代乡土实际上就是地域性建筑的一种创作原则,体现了传统的本土文化与当代的世界文化的融合。这一理论讨论了新形势下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方向,对亚洲国家经济腾飞时期,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2.3农家乐旅游形式的发展对乡土建筑的影响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新的旅游形式得到开发,即农家乐休闲旅游。随着农家乐旅游被都市现代人广泛接受,中国地域主义建筑也逐渐受到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比如说,我国西北地区农家乐所用建筑,一般都是利用当地的天然黄土建设的新型窑洞建筑,这类建筑造价低廉且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延安率园村住宅就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范例。另外,江浙地区的农家乐建筑一般都是延续对砖瓦等乡土材料的使用,所建成的也多半是红砖小楼,还带有青瓦屋檐。

3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

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普遍具有千村一面的缺点,而农家乐发展有利于改变这一发展缺陷。农家乐的建筑设计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和原生态,要求村庄面貌各具特色。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方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建筑的特点主要在于,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吸收借鉴当地的建筑形式,从而延续和传承当地的建筑文化。

3.1新农村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农家乐在建筑在建造之初,为了适应自己的经营特色的需要,比较关注对乡土气息的营造,强调对于建筑的选址、形态与布局。为了更好地体现农家乐的特色,一般情况下,新农村建筑都注重与自然相适应,尽量让都市人体会到自然的秀美,并感受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地缘、血缘和情缘。具体来说,农家乐建造常根据环境,依山就势,利用坡地,选在“负阴抱阳”的地段以取得充沛的阳光和获得良好的通风。区别对待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落形态,尽量使建筑与村庄布局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遵循周边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

3.2新农村建筑呼应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田舍,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关联。新农村建筑对于文化的传承,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景观,还带有特别的精神寄托。农家乐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传统习俗,比如定期举行的农艺活动和民俗表演,都是农村一道充满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农家乐为都市人提供了城市少有的自然风光和传统风俗,旅游者还可以再农家乐中亲自体验农民的生产过程,认识乡土风貌、民风民俗,这样一来还有助于传承乡情,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4结束语

在未来,农家乐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开拓领域,为了更好地发展农家乐,传承农村建筑的文化底蕴,建设者们需要使用好竹、木、石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等人材料,这些乡土材料建设出的乡土建筑带有浓郁的地域主义风格,还传承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本刊记者9月在徐州采访看到,潘安湖湿地,天高水蓝、绿草成茵;金龙湖宕口公园,显山露水、山清水秀;九里山松柏苍翠,峰峦竞秀……如今的徐州已从昔日煤城留下的塌陷地,变身成国家森林城市。

现在,徐州主城区有300亩以上的大型公园、景区、园林近30个,并且全部免费向市民敞开。今天的徐州,正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全新景致和“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赢得了人们“错把徐州作杭州”的惊叹!

昔日废弃采石场成为今天的金龙湖宕口公园

9月6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当地林业部门人员带领下,来到了被誉为徐州市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典范的金龙湖宕口公园。今天的金龙湖宕口公园,到处亭台轩榭,绿树葱茏,花香阵阵,但谁能想到,7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废弃采石场。由于历史上无序的爆破和采掘,造成岩体破碎,危崖累累,曾经像“明珠”一般的山体因为人为的开采,整个山体就像“城市的伤疤”。开发区本着“生态修复、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将其打造为一个生态公园,主要体现为“两潭、两岛、一瀑、一谷、一云梯”七大主体景观。

“要是你们几年前过来,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徐州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处长李全胜指着宣传栏上的一张图片说,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寸草不生”。

“金龙湖宕口公园矿山治理及景观绿化工程包括东珠山北坡、东坡和南坡。”据李全胜介绍,公园用地面积512亩,原始背景为废弃的采石场,山上乱石成堆,日久风化形成宕口,岩体就像一块“城市的伤疤”。开发区本着“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将整个公园“变废为景”,成功打造出一个“显山露水、山清水秀”的金龙湖宕口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一期2010年建成,主要以山体绿化为主,已建成的日潭、月潭、珠山瀑布等是公园的亮点,开放后游览者络绎不绝。二期主要包括东珠山北坡、东坡景观绿化工程,已于去年5月完工并敞园开放。

“从外面运来2万多方土,种植乔木1万多株,灌木1.5万株。政府总共投资了9000多万元。”李全胜说。

如今,金龙湖宕口公园内清水交融、碧水满园,园内湖面辽阔、河流蜿蜒曲折,每逢周末,城区及周边群众呼朋唤友,大人带着孩子,纷纷来到这里,既可以浅滩戏水,又能体验瀑布、休闲垂钓,漫步亭台水榭,徜徉小桥流水,尽情享受大自然淳朴的生态风光。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秃山,到处尘土飞扬。”正在公园里带着老婆孩子游玩的一位徐州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王先生说他特别愿意带家人来这个地方,金龙湖宕口公园是徐州老百姓周末最喜欢来的地方。

徐州苗圃科技园坐落于著名的吕梁风景区内,位于崔贺庄水库西岸,土地总面积1247亩,是一个集科研、旅游、生态修复为一体的大型苗圃展示基地。

记者看到,园区内包含中心双龙湖垂钓区、自助采摘作物区、紫薇区、落叶乔木区、常绿乔木区、花灌木植物区、球类植物区、新品种技术研究区、经济林植物区等十个观赏区,共种植130余个品种近30万株苗木。

徐州苗圃科技园的建成,为吕梁山风景区又增加了一道优美靓丽的风景线、一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园。

徐州苗圃科技园里,记者见到了一位66岁的老汉耿上海,他说自己每天在这里上班,给工作人员做饭,每个月给1400元工资,他家里还有5亩地。农村土地流转,国家一亩地一年给1000元钱,5亩地就是5000元。耿老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还笑着要让记者们尝尝他的家常菜手艺呢。

徐州煤炭规模化开采已有130余年历史,形成了约32万亩塌陷地。塌陷区内房倒屋塌、沟壑纵横,被称为城市“伤疤”。徐州因地制宜,把塌陷区改造成为生态湿地,诞生了上百个湖泊、湿地。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西晋美男子潘安命名的潘安湖湿地开创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建设,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湿地、AAAA级旅游风景区。2015年,潘安湖湿地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金秋时节,行走在碧波荡漾、蒲草摇曳的潘安湖畔,记者团的成员们难以相信,这个今日的“中国最美的乡村湿地公园”,昔日竟是1.74万亩采煤塌陷地。

在潘安湖湿地公园担任解说员的小张姑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了,她说每天在工作在湖阔景美、绿林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心情都无比的舒畅,所以干起工作来也是干劲十足。

向荒山进军,石头缝中绣出绿色森林

环徐州皆是山。云龙山、凤凰山、九里山、白云山……72座山峦环抱四周。徐州山体多为石灰岩,平均土壤厚度不超过10厘米,树木难以存活。解放初,徐州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1952年,站在云龙山上,眺望徐州山岭,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奏响了徐州百万人民绿化荒山的乐章。半个世纪过去,徐州50余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然而,至2006年末,徐州市还有15万多亩荒石山未被绿化,而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07年以来,徐州市两次启动“向荒山进军”绿色行动,累计投入5.9亿元,向全城的荒山秃岭进军,啃下“硬骨头”。

60年年年栽树,几代人代代植绿,徐州创造了“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奇迹,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1.9%,位居江苏第一位,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42.6%,成功于2013年入选“国家森林城市”。

徐州市贾汪区是一个山区,平原、低山丘陵和采煤塌陷地三分天下。“石灰岩构造的山体由于无土缺水,干旱贫瘠,植被难以存活生长,种子到地里,还没发芽就了,一桶水倒下去,5分钟内渗漏得只剩一片水渍。”徐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梁雄柱介绍。

谁说石山造不成林。据了解,在苏北地区山地绿化工程中,造林技术人员采取引水上山、悬索运苗、施用保水剂等妙招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记者在徐州市贾汪区大洞山景区采访时,贾汪区林业局副局长王春玲介绍,海拔361米的大洞山是徐州市第一高峰,过去岩石面积高达70%以上,且远离河湖水库,是徐州市荒山造林难度最大的地段。

从2010年起,徐州市全面启动“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大洞山被定为首选战场。45家施工单位探索出了引水上山、悬索运苗、爆破碎石、机械挖坑、客土植苗等一整套荒山造林办法。2011年初至2013年底,大洞山荒山绿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投工20多万人次,栽植乔木260万株、灌木320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大洞山荒山绿化工程已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造林的样板工程。2011年12月6日,国家创建森林城市检查组调研大洞山绿化,连称奇迹。首席专家盛伟彤当场说:“谁说石山造不成林,就请他到贾汪来看!”

据调查,贾汪区2005年以前的年蒸发量平均为1154毫米,自从实施“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以来,近几年的蒸发量基本保持在1052毫米左右,年均蒸发量下降了100毫米左右。与之相对,近几年来贾汪的年降雨量在逐年上升,从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上升到1100毫米左右,这相当于将贾汪区南迁了400公里。

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贾汪一改往昔的灰色印象,而这也正是徐州市最真切的缩影。

创建森林城市,带给徐州的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改善生态、延展文化、惠及民生的壮举。

让绿于民,公园免费开放“敞”出宜居家园

记者发现,徐州的公园非常多,而且基本上是没有围墙的免费公园。云龙公园、云龙湖风景区、彭祖园、奎山公园、珠山景区、徐州植物园、汉文化景区、泉山森林公园、快哉亭公园、奥体公园、楚园、龟山汉墓景区、劳武港防灾公园、百果园……这些公园,或新建,或重装,一个个次第绽放。并且,这些公园建成之后,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人开放!“让绿于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土地商业价值的诱惑。以云龙湖为例,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政府拍卖环湖的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直接收益将超千亿元。然而徐州市却这样算了一笔账:普通市民可能一辈子只去一次五星级酒店,如果做成开放式的公共景区和绿地,市民却可以天天来公园,这样就改变了新一代徐州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在党委、政府为市民建设的“城市客厅”里,老百姓无论老幼、贫富,都能够自由平等地享受美丽景观。

彭祖园位于徐州市南部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苏省一级园林、徐州新八景,占地520亩。记者现场看到,彭祖园内林水相依,游人如织。一位带女儿来游玩的来的李女士表示,公园免费开放后,在四周设多个出入口,游园很方便。

有“徐州名胜之冠”美誉的AAAAA级景区云龙湖是国内少有的免费开放式景区之一,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厚重。景区作为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先后投资150多亿元,不断完善景区生态系统,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彰显“山水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2014年,景区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现在的云龙湖景区,同样也成为了徐州人心目中最美的城市客厅。

事实上,云龙湖景区高标准的改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样让人赞叹:景区230多个坐凳,全部以塑木做材质,为的是让市民在冬天坐上去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冷,同时凳子的高度控制在人体最舒服的42~45厘米,凳子上的棱角都被打磨掉,避免伤到人,甚至连男士坐上去裤脚不能碰到泥土、穿裙子的女士坐上去泥土不碰到裙子之类的细节,都有标准界定。

现在,云龙湖水体超过国家二类地表水质,远远高于城市景观水四类的标准,引来了众多候鸟,野鸭戏水、白鹭纷飞成为云龙湖边常年上演的生态景象。

还绿于民不停歇。按照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徐州市对城市绿地进行了重点布局和建设。目前,市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已达到177个,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徐州市区已经实现了公园全免费开放,真正做到了还绿于民、亲民便民。

煤都秃岭大转身,山水相依总相宜。徐州日渐成为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实现了从“黑能源”到“绿能源”的华丽转身。徐州市是国家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省新能源高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煤炭成为新能源,为徐州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徐州充分发挥板材加工、优质林果、银杏产业、森林旅游四大产业主导作用,大力延伸森林产业链条、提升林业竞争力,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其中板材业产值超过200亿元,落叶水果罐头出口占全国一半左右,涉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经济重要增长点。

栽花种树卖风景,山窝飞出金凤凰。铜山区伊庄镇倪园在全域旅游的号召下,将5000亩荒山绿化,村依托山、水、林、泉、花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集生态旅游、生态养殖、引果上山、高效农业等为一体的新路子。据统计,2014年,倪园村国内生产总值达3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0元。

第7篇

浙江省安吉县城市管理局成立于2007年5月,经县政府依法授权、县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委托,依法行使全县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职能。具体负责全县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市照明等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和日常管理及各项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工作。近年来,为使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乡镇,不断提高乡镇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状况,我局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四级、四点、四员”机制,积极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卫设施布局,有效破解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难题,彻底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县域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8%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四级、四点、四员”成亮点

构筑“四级”联运网络强处置。“四级”即“县、乡、村、户”四个层次。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关键在于建立运行高效的收运网络体系。我县在山川乡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按“三统一”(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原则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户聚、村收、乡中转、县处理”的四级联动网络,有效推进了全县镇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四级”联运网络的第一步是户聚,即各乡镇按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分步在各行政村配备若干垃圾筒(箱),各农户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就近垃圾收集容器内。第二步是村收,这一环节中各行政村定期对垃圾收集容器内的垃圾进行收集,清运至乡镇垃圾中转站。第三步是乡中转,县环卫部门定期将中转站内垃圾用环卫车运输至垃圾填埋场。最后一步是县处置,全县设置一个垃圾清洁填埋场,对全县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卫生填埋。

建立“四点”投入机制强保障。针对农村环境卫生日常管理运行成本高、经费紧张的难题,县城管局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级财政以“以奖代补、以补促投”形式,充分调动县、乡镇、村和广大企业、群众参与,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资金来源上,推行“四点”融资机制:即县财政以奖代补补一点,乡镇财政配套一点,村级集体经济贴一点,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向所在村的企业、商店和村民收一点。明确每个行政村每人每月由县、乡镇、村、个人各出资1元钱,建立长效管理基金,强化群众监管,确保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持续推进。

组织“四员”保洁队伍强管理。为确保“垃圾收运处置网络”长期稳定运营,县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不断配强城乡保洁队伍,强化环卫管理。在各乡镇组建“四员”(保洁员、垃圾清运员、设施绿化养护员、工作责任监督员)农村环境保洁队伍,全县保洁人员达1250名,建立名单清册,划定职责范围,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邀请县、乡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离退休干部41人组成督察组,实行定期督察,结果同保洁员工资福利挂钩,有效增强了保洁员队伍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效提升了县域环卫长效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结硕果

可想而知,“四级、四点、四员”的管理机制带来了可喜的成果,如今安吉县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首先,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健全。随着垃圾收运处置网络的建设与运营,全县环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四点、三轴、一面”的空间布局,全县15个乡镇(开发区)均建有垃圾中转站,其中3个乡镇建有2座以上标准中转站。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垃圾中转站26座,其中一级站5座,二级站5座,三级站16座。建立各类垃圾箱6876只,垃圾车464辆,日中转垃圾250余吨。全县农村环卫设施覆盖受益人口达30.9万,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8%以上。农村垃圾实现定时、定点、规范有序清运,有效防止垃圾二次污染,县域基础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安吉县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已正式动工建设,日处理垃圾量300吨,日后将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既保护了自然资源,也保持了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其次,环卫市场机制不断完善。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的深入实施,按照“凡是市场能办的,政府决不越位代劳”这一要求,依托“垃圾收集网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舍弃了以往政府包办一切,出资、出人、出物、出力,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具体操作转变为监督考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政府部门制定保洁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查考核标准,按照招投标规则,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设定专业保洁服务公司,通过公平公正竞标,获得城乡保洁作业分包经营权。政府花钱购买服务,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提高了效率。

最后,群众环卫意识得到提升。在“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县实施“垃圾收集网络”工程以来,环卫设施设置逐渐呈现一种规范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发展态势。人们环卫意识和城市环卫水平不断提高,垃圾的收集处理日益科学化、资源化、无害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县称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及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等众多称号。

第8篇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普遍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但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依然相对滞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很不规范,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亟待加强和规范。

当前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级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开设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很不到位,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普遍存在着“口头上重要,安排上次要”的错误认识。二是课堂教学不规范。在农村中小学受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美术学科长期被当作附属学科,小科次科对待,有些地方则当作“调剂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有的地方即使能按规定开设,也很不规范,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坏上好一个样认识。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老师普遍配备不足,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有80%没有美术专职教师,大多数是有美术爱好或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缺乏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是农村美术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四是教学方法落后。由于美术教师的缺乏,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十分落后,大多数美术课要么是让学生自由创作,听任学生无目的地涂画,要么是依照单一造型临摹描绘;或者,干脆把美术课上成了自习课。此外,学校美术教学设施落后,没有专用教室,教具老化,教师只有靠一本教材、几根彩色粉笔和几个单调的石膏像教学。

如何加强和规范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呢?基础美术教育的成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课本教材、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师资水平、行政支援、资源利用、教研教改、活动开展等,其中重视程度、师资力量、课堂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强化思想意识,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强化和规范学校美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加强和规范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前提在于行政支持。因此,我们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地位,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改变过去小课、副课、调剂课的错误认识,给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其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美术专业教师。目前,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符合专业要求的极少,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整体素质偏低,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狠抓队伍建设,加大选聘力度,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加快提高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为在职美术教师创造继续教育机会,通过举办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参加省市高级研修学习和开展县内校际间的美术观摩教学、比赛活动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正视美术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严格加强美术师资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

第三,要规范课堂教学,努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正确把握一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材料选择、工具准备,特别要做好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范例选择。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挖掘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河石、树皮、树叶等材料制作工艺美术品和装饰画等;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在春秋季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第四,要加大设施投入,不断提高美术教育资源配备。针对美术教育投入不均衡、不合理的现状,应加强乡村中小学的软、硬件设施配备,加大设备材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按要求装配美术等艺术课教育必备的专门画室、艺术教室或者作品展室,以及教学设施器材和耗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适当增加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应用,努力提高教学保障能力。

第五,要加强教研教改,逐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在美术教育重视不够教学不规范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教研活动几乎是空白。要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不仅要加强学校课堂教学,教研教改活动也要逐渐步入正轨。学校要针对美术教师开展一系列关于论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与评比活动,定期组织美术课堂教学及美术课教学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制度,让美术教师有事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教研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中小学美术课开设情况调研、教材教法培训、课堂教学设计比赛,进行全县性的美术公开课和观摩课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9篇

2月20日,四川《华西都市报》报道称,为进一步增强旅游综合实力,提升旅游产业品牌地位,汶川县近日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

消息甫出,一经网络发酵,争议顿起,许多网民质疑:在震中遗址上建5A景区是“伤疤上文身”,“用灾难来创收”,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更是当地官员的“政绩冲动”。

张通荣每天都密切关注着网络舆情的恣肆、蔓延,他坦言在遭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倍感委屈:“我们发展旅游,争创5A景区,有着很深厚的背景和现实选择,是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谨慎的权衡的。”

3月2日下午,张通荣,这位41岁的率直的藏族汉子,在汶川县政府4楼县长办公室接受时代周报独家专访,首次详细披露了汶川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台前幕后,并坦诚回应外界质疑。

5A景区计划惹争议

2月16日,汶川县正式启动“汶川5•12震中纪念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当天,该县成立了该5A景区创建领导小组和创建指挥部,下设秘书组、软件资料组、文化宣传组、风貌与环境整治等专业工作组。

然而,《华西都市报》的简短报道把“汶川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称为“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将“映秀”这一字眼凸显出来,再一次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源所在地,映秀承载了民众对于伤痛的回忆。“供人们参观游玩、放松心情的星级旅游景区,和需要被铭记、缅怀的震中遗址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很多网民表示,把地震震中纪念地打造成5A景区,是“消费国殇”,发国难财,他们无法从感情上接受。

一时众多网友将“板砖”抛向汶川主政官员,指责后者“政绩冲动”,或背离民众的愿望。2月24日,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国新办新闻会上证实,这些争议和质疑早被四川省高层关注。

汶川县长张通荣向时代周报记者坦承,网民们的激愤反应是他此前未曾预料到的,“我们尊重他们发表观点、看法的权利,但显然他们误读了”。

张通荣称,“汶川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并不仅仅特指映秀震中遗址,“它只是计划景区中很小的一部分”。汶川县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该5A景区事实上是在整合映秀、水磨和三江景区的基础上创建。

此前,号称“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联合国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古镇景区,映秀5•12震中纪念地,在2009年-2011年先后成功创建成为4A景区。

“5•12纪念地5A景区”,2011年6月修编完成的《汶川县旅游发展规划》称其为“南部熊猫家园生态旅游度假组团”,规划拟在2015年前申5A成功。

按照目标,这次启动创建的5A景区,以映秀会展游、水磨休闲游、三江度假游、漩口产业展示游为内容,将进一步提升民俗风情、乡村体验、独特生态、地震震中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三大4A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

三大4A景区此前已分设有景区管委会。景区整合后增设“南部熊猫家园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局”,景区管委会变身为“管理处”。

《汶川县旅游发展规划》对整合后景区的进一步旅游开发投资作了测算,到2020年拟共投资18亿元,届时旅游总收益将达110亿元。

以上规划称,景区投资包括政府性投入、招商引资、居民投入和宗教文化投资四部分。其中,政府投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景观系统、游客中心,以及公益性投入等;居民投入按民居接待住宿投资的70%预算,其余经营性项目为招商引资。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介绍说,他们已对创建中的5A景区内的三大景区重新进行了发展主题定位。

其中,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为自然生态观光、藏羌民俗体验与山地运动休闲、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水磨古镇景区立足西羌民俗体验、休闲度假;而映秀5•12震中纪念地,则集震源遗址观光、地震主题纪念、民俗文化体验、新镇及乡村旅游于一体。

启动映秀、水磨和三江为组团的国家5A景区创建计划,已进入2012年汶川县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入2012年该县的主要工作之一。

尴尬现实下的选择

事实上,这个5A创建计划只是汶川震后押宝旅游业的重要一环。

“灾后重建伊始,我们就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张通荣说,汶川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围绕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起跳方向,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

在旅游布局上,汶川提出“南生态,北文化”。“北文化”,是以大禹文化、古羌文化、释比文化为突破口,将汶川北部的威州、雁门、龙溪、绵等地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建成羌禹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

“南生态”,则是充分依托三江大熊猫栖息地以及大熊猫资源,整合三江、水磨、映秀三个已建成的4A景区,打造“汶川熊猫家园生态旅游度假”,也就是这次争创的“汶川5•12震中纪念地5A景区”。

汶川的县城、三江、绵等地,大地震之前就已经是成熟景区,“不能说震后反而不能搞旅游了,我们现在只是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振旅游业。”张通荣坦言,汶川选择发展旅游,争创5A景区,有着很深厚的背景和现实权衡,不是“拍脑门”的临时行为。

经过3年的努力,汶川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但灾区群众和地方政府面临一个共同问题:除了建好房屋和基础设施外,老百姓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尽管映秀、水磨灾后建设得非常不错,但老百姓收入依然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张通荣表示,首先没有土地,无法搞农业,进行种养殖。

5•12大地震前,汶川本身土地资源稀缺,震后耕地大面积被毁,土地更为紧缺。据统计,仅映秀镇受灾耕地面积2096亩,灭失耕地953亩,涉及村民1046户3602人。

其次,震前的汶川,是四川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其中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映秀、水磨等多个工业经济走廊和工业经济园区;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

但大地震后,该县的整个工业布局发生大调整:除了一些无污染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工业转移到茂县、理县、成都。水磨以前是汶川的工业重镇,震后搬走企业,将土地完全让出来,用于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一来,汶川的工业优势没有了,“老百姓过去没有土地还可以到工厂去打工,现在这条路堵死了,发展旅游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张通荣说。

2月24日,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国务院新闻会上回应汶川争创5A景区一事时亦强调:“由于当地地势条件,老百姓在恢复重建结束以后,主要就业门路和商业形态是旅游。”

而汶川创5A景区的背后,还有一个现实:尽管映秀、水磨、三江在震后被评为4A景区,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服务设施不足、接待服务水平差等。

李霞在映秀镇大爱路上经营着一家纪念品店,但生意并不好,“映秀景点太少,游客来后直奔地震遗址,半个小时看完就走了,消费并没有留下”。在她看来,映秀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比如全镇就一座公厕,经常有游客到我家来借用厕所。

汶川创建5A景区的消息,让李霞有些振奋。她希望通过创5A,改善景区的硬件和软件,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实现就业、创业。

其实,汶川选择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为主,还参照了“丽江模式”――1996年一场强度7级的大地震,使丽江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元,但这个遭受重创的古城,凭借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把恢复重建与旅游相结合,一举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2009年以来,我们每年都会组团去丽江考察、取经。”汶川县长张通荣说。

最大民意:生者幸福

对于汶川争创5A景区,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是,是否有强大的民意作支撑,“是否尊重了当地人的权利和意愿”。公众担心,政府主导将地震遗址这个伤痛之地创建成高级景区,会伤害灾区民众感情。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2月24日表示,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升地震遗址所在地的旅游形态,怎么提升和发展当地旅游,“最终是听当地老百姓的,因为毕竟是他们要在那儿生活一辈子”。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透露,早在5A景区创建计划出台前,他们就对映秀、水磨、三江的居民进行过民意调查。时代周报获得的民意调查表显示,受调查者中的90%知道创5A景区事情,77%称创建震中纪念地5A景区不会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伤害,所有受调查者则都表示支持创5A工作。

一家经营餐饮的渔家大院,最近在映秀震中纪念地附近开张。这是当地20多户居民联营的。蒋永福是联营者之一,他在地震中失去两位亲人,曾长时间陷入悲痛。

“日子总是要过,我们得吃饭。”蒋表示,5A景区如果创建成功,将给当地居民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经济上的收入,二是能把灾区民众昂扬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让关心、帮助过灾区的人放心。

37岁的范安全在地震中家园尽毁,目前在映秀镇开旅游观光车,每月工资1500元。他希望随着创5A,映秀再多一些旅游项目,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他透露他妻子已在学习导游。

针对网民们的“政绩冲动”的指责,张通荣回应称汶川选择发展旅游业、创5A景区,是顺乎灾区民众的民本需求。

“震区群众的情感,历经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张通荣说,第一个是在抗震救灾时守望相助的情感;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重建中感恩和自力更生的情感;第三个阶段是进入灾后发展振兴时期渴望发展的情感。

前两个阶段灾民的情感需求已通过社会援助、对口援建得到满足。目前震区已全面转型到发展振兴阶段,民众最渴望发展,但他们自身无经济和谋划产业布局的能力来支撑。

“面对灾民们的朴素情感,当地政府该如何回应?”张通荣说,我们还能靠社会援助、对口援建、国家包养吗?不能!必须自力更生。当地政府必须为群众寻求一个好路子。

张通荣将震区民众需要表述为: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这亦是灾后重建“三部曲”。好房子已建起,“好身子”工作刚拉开帷幕,汶川正在开展“迈向全民健康新汶川”行动,3月1日在映秀启动了全民免费体检活动。

第三步就是“好日子”,就需要选择一个好路子来支撑。汶川正是在选择好路子时,突遭非议。张通荣坦承压力巨大,“在当前中国政治生态下,外部压力可能会干预我们决策,而让灾区民众渴望发展的愿望落空”。

地震灾区最大的民意是实现“生者幸福”。在张通荣看来,“灾难中死亡的人不再复生,我们只能寄托哀思,怀念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地震灾区就不应该有微笑、温情和发展,灾区民众就理应永远生活在痛苦中,脸上布满愁云。”

灾区民众有选择幸福生活的权利。张通荣认为,只尊重死难者,而不关怀生者幸福是最大的不道德,“旅游业发展起来了,灾区民众就可以去旅游企业服务,或者靠亲戚朋友资助,开一间投资不大的商铺、酒吧、茶楼,实现就业、创业。”

汶川旅游的效力已初现。据汶川县官方数据,2011年该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而震前的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仅8.8万人次,旅游收入4860万元。2008年汶川农村人口年均收入2000元,2011年达到5000元,城镇人口则超过18000元。

“不屈服于道德绑架”

汶川此次饱受争议的5A计划,实际是将映秀、水磨、三江这些成片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后,建成一个更成熟的景区,映秀地震遗址只是该景区中的一个点,位于景区的核心保护区。

张通荣说,映秀在旅游功能上并不是单一形态的,“它在国际、国内专家的支持下已被打造成一个旅游风情小镇,游客在这里不光能感受地震文化,抗震救灾精神,重建成果,还能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映秀镇的旅游已被规划成五大功能区――入口形象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地震纪念区,震源科考区,以及山地乡村观光休闲区。地震纪念区包括漩口中学遗址、震中纪念馆、遇难者陵园、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游客祭奠、缅怀、追思的主要场所。

矗立在映秀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前的一块纪念碑,镌刻着法国著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写给当地政府一封名为《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信。安德鲁称,重建应该让映秀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充当守墓人。

映秀的灾后重建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地震遗址纪念区和居民生活区,已被生态屏障――树木、围栏等相隔;而在氛围营造上也不一样,纪念区以肃穆为主,生活区则为温情小镇。

原漩口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震中纪念地都被纳入了地震遗址保护范围。“在这些遗址区,大地震的记录、见证、展示、悼念、激励、反思、警示、教育等意义并没有减弱。”张通荣表示,在遗址区外的生活区,老百姓有权选择从事旅游服务。

创建5A景区不意味着揭疮疤或者遗忘过去。这只是一个评价体系,是旅游主管部门对当地交通、安全、卫生、邮电等方面评估后进行分级的依据。张通荣强调,5A景区并不会收门票,但游客的吃、住是要收费的,“创5A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到景区服务中来,以谋取收入,但这种服务必须规范,是按照5A景区的标准进行的。”

5A景区的公共服务将由政府财政投入,现代服务由企业和老百姓自己投入。张通荣介绍,地震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水电等都由政府投资,前期已投入一两个亿,接下来将撬动民间投资。

汶川创5A景区计划,并未遭到四川省高层否认。将灾区打造成景区在整个四川地震灾区并非个案。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景区评定验收。同样是4A景区的还有广元市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德阳绵竹市也将灾后重建的年画村按照4A景区打造。

北川县提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以新县城为中心的旅游服务基地,并将其与老县城、唐家山堰塞湖区联合打造成为5A景区。

汶川县决策者们的压力正在逐步消减。3月5日下午,汶川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在该会上再次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发展旅游,创5A景区计划不会改变。

“我们理性看待网络质疑,并不认为我们的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政绩观出现了问题。”张通荣表示,当地政府为灾区民众谋福祉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动摇,因为网络质疑而推卸责任,不再谋求当地发展,这样的政府才是最不负责的政府。

第10篇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一:

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我县养老体系建设,近期县委副书记、县长xxxx,副县长xxxx带领有关部门赴xxxx市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学习了xxxx市xxxx区福利中心(公建公营)、xxxx区89000民生服务平台、xxxx区福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xxxx乐天养老中心、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单位的经验

参观学习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在全省养老服务方面,从建设规模、运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标准、专业程度、产业运作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建设规模大。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由企业集团承建,由省发改委立项规划建设集公益事业、养老产业为一体的社会公益项目。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占地4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满足3万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期项目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7000张养老床位,年均接待老年人9000人。xxxx市xxxx区民生信息服务平台,把89000民生服务中心作为民生领域一号工程。中心呼叫大厅设有49个坐席,点对点承接群众电话、短信、网站、微信等服务诉求;民生大厅设有25个窗口,面对面接待群众来访。同时,借助国内领先的智慧民生社区项目,将智慧移动理念植入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远程医疗、数字养生和居家养老等个性化服务,首批2万部一键通手机已免费发放到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手中。

二是经营主体活。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招远市政府投资由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招远市金都医院租赁经营,集养老、医疗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总投资3.1亿元,占地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20张。该中心的建设,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要求其发挥托底保障作用,发展成为招远市集护养、休闲、医疗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养老机构。考察公办民营的单位是非政府组织在运营,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强,管理、研发、服务团队精干高效、有事业心。

三是产业链条长。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在做好养老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在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加强残障老人专业化服务。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乐等需要,开发老年产品用品,真正把老年服务业办成了老年产业。涉足院舍养老、医疗卫生、居家照料、老年餐饮、清洁管家、护理教育、老年用品等领域。

四是服务标准高。考察的几处养老机构都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服务标准。xxxx市xxxx区老年人护理中心的智慧养老模式,启用老年人服务热线12349,将服务细化为基础服务、候鸟养生、异地养老、居家养老、精神慰藉、养老护理、特殊订制服务等板块,进行量化、细化、标准化服务。参观学习的养老机构均有自己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团队,从具备国家职业鉴定证书护士资格的人员中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并经过养老专业护理师培训,进行全责护理训练,同时面向社会对相关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如失能老人房间无异味、服务人员工作时间无空隙安排等现象,充分体现了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所参观养老机构均实现的医养结合,如乐天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医疗康复中心已与省立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建设综合性三甲医院。乐天养老中心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复合养老的服务模式,其亮点在于将养老服务标准化、模块化,便于复制和推广,为解决社会养老难题做了有益尝试。

二、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助养需求多。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8%,高于全国水平(14.8%)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4.6万人,约占全县老龄人口的70%,而且每年还在递增,高龄比重逐步上升,单独居住、独自生活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随着高龄比例增多而增加,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二是全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自2014年以来,我县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惠民举措之一来实施,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县镇村各个层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50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处(7处镇(街道)敬老院,1处光荣院),床位1153张,集中供养了74.5%的农村五保对象和24名孤老优抚对象。建成农村幸福院36处,床位720张,已运营22处;建成运营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处床位80张;民办养老机构2处(玫苑老年公寓、红枫叶老人养护院),床位252张。目前全县共有养老床位1851张,每千名老年人26 张,年底可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的目标。

三是开展多方面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博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52名(其中8名城市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个小时的无偿上门送时服务。为336名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采取物质配送、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老人上门医疗巡诊,春节前送食用油、面粉、贴春联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方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进展缓慢,7处镇街敬老院,已经运行多年,但未按要求对敬老院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人员现在只能由政府从其他岗位上调用。没有成立社会福利中心,导致部分孤儿和城市三无人员无法集中供养。

二是人员方面。养老服务队伍不专业,缺少专职护理人员。敬老院除镇街委派的管理人员外,没有专职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多病,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缺少专业的医生进行值班。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村(居)管理,运营不规范。

三是经费方面。建设运营资金不足,镇街存在对敬老院的建设资金和运营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部分农村敬老院从五保老人供养经费中列支2013年以来陆续成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标准较低,达不到标准化运作的要求。

四是管理方面。养老场所隐患较多。由于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体制和政策上还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在原有闲置场所的基础上因陋就简进行改扩建,建设手续并不健全,没有通过验收或审查,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养老机构(场所)管理服务缺乏规范,目前运营的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在管理服务上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距离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现代养老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村(居)干部对养老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村两委干部认为做养老事业无利可图、担心老人在养老场所发生意外,不愿意让老年人入住养老场所,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县仅停留在养老服务业方面,没有形成养老产业,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动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完善养老机构(场所),实现县镇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根据老龄人口的基数和供养需求,科学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建议成立我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将老年公寓、县光荣院、县救助站(未成年人养护中心)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养护院等纳入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医疗机构建设康复中心,实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城市三无人员、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孤老优抚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对象,提高入住率、盘活国有资产。二是整合资源,通过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重点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同时向居家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托养、家庭护理、配送餐等服务。探索打破镇街行政区域界线,建设县级综合性五保供养中心,将全县五保对象纳入县级财政供养范围。三是继续加强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建设。将农村养老房建设与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幸福院建设和基层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批建设,形成具备居住、医疗、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公寓式(一室一厅一卫)养老房,实现医养结合、老残托养、产权集中、循环使用等多种服务功能,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养老难问题。四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土地、场所、设施等,开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积极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解决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在内的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紧张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将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建设纳入强制性规划审批序列:由规划部门牵头负责城市社区综合用房建设工作,国土、建设、房管、民政、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县城和各镇新建房地产项目的社区,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按照社区用房面积每百户(套)2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其中不少于5平方米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并按每平方米不低于400元的标准进行装修,无偿提供给社区居委会。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施工图)中明确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具体类别、建筑规模、设置位置。二是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步建立社区家庭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活动、助餐、保健康复、日间托老等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将民政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录入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业务划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救灾应急、城乡低保、各类救助、优抚对象、社区建设等不同板块。依托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务系统功能,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子女联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三)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实现对养老行业的科学监管。一是完善制度。制定我县养老服务设施管理章程流程,推动我县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农村幸福院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养老机构的基本规范,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和服务管理规范。二是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明确的机构建设、设计规范,行业准入、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收费机制、护理技术、食品卫生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培训和应急处置等具体实施细则,形成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各农村幸福院成立幸福院监督委员会,做到定期公示公开幸福院账目。

(四)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明确公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配备标准。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实施分级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护理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购买,资金全额列入镇街财政预算。二是开展专业培训。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同时分期分批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市、省两级进行中级、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全县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场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均能够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检查督办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民政、发改、住建、财政、编制、人社、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应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三无、五保等老人的供养标准,更好地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推进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二: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只有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项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通过县四家班子领导、项目业主单位班子领导分组负责、分点联系服务项目并月报告季总结工作情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谋划项目落地,倾情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开展项目督查,强力推动项目进度。从近几年的项目建设来看,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118个,其中计划新开工51个,续建13个,竣工23个,开展前期工作31个,总投资108.42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2.24亿元。今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全市排名靠后,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排全市第10位,折射出我县项目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领导和部门对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项目工作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近期,我县正在开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动员会议时,已就项目谋划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就各单位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解释。但最后报到项目办的项目却很不理想。部分切块组没有集中研究涉及本组工作范围内的项目工作;部分单位上报的项目只需要一年就可实施完毕,部分单位报送的材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部分单位报送材料未经主要领导审核,有些单位只字未报。甚至,当项目办催问材料时,个别单位答复:业务人员下乡了,报送不了材料。还有些单位负责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事的思想,认为谋划项目累人累已,担心后期争取项目难、筹措资金难、推进建设进度难,影响绩效考评,所以不愿意谋划项目。

二是新项目大项目策划不够足。个别部门对项目谋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部分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分析研究不到位,在灵活运用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些主要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依旧因循守旧,跳不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办事方法,过多的重视部门利益而忽视了大局利益,谋划项目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深度。有些职能部门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拖拉扯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当前,我县在建的重大项目中,一部分是因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而谋划的,还有一部分是中央预算内项目,实际主动策划并实施或引进企业实施的项目不多。且从总体上看,多为小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很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项目少,特别是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

三是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够实。我县的项目前期工作被动滞后,项目申报和建设处于两难境地。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必备要素严重不足,相关部门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经费极度紧缺,不少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开展或无法开展前期工作,牵头部门发改局只有1名工作人员且非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项目工作,县里虽成立有项目办,但没有独立的编制和工作人员,项目策划、编制等工作开展艰难。部门沟通不畅,缺乏一站式服务平台,项目前期工作涉及的土地、林地、水保、环评等多个环节,手续难以审批,打消了不少业主的积极性。部分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业务不熟,报送项目材料不齐、质量不高,反复修改完善报批材料耗时过长,影响全县项目申报成功率。目前,我县前期工作完善的项目几乎没有,没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导致项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差,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耽误了项目前期准备的宝贵时间,使项目对上不能申报、对外不能招商,进不了上级项目库。如国家有资金安排,我县却没有成熟的项目可以申报。另外,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管理更加严格,用地指标问题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首要因素。

四是项目征地拆迁办法不够灵。征地拆迁困难是制约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县部分项目因征地拆迁未落实而一直难以动工;还有部分项目受征地拆迁的影响进展缓慢,不能按建设工期顺利完工。

五是项目建设服务意识不够强。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吸引力不足。部分项目存在重招商重争取、轻服务轻建设的现象。有些项目引进来了,因跟踪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业主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中途退出了。另外,我县缺乏完善的项目招投标平台,现有的项目招投标制度不科学,程序繁杂,历时长,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前期工作进度。

六是项目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广。由于我县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融资实施大项目难度大。而我县财力有限,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难度也大。在现有建设项目中有的项目靠贷款实施,有的靠财政拨款,有的靠上级补助,真正通过多方筹资实施的项目极少。

七是项目建设管理力量不够力。部分单位对招标机构的资质审查不严,加之我县确定招标机构的制度不科学,有时出现选择的招标机构不称职,造成有的项目投标书主要条款不严格响应招标文件也能中标,造成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争议,影响工程进度;有的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全,过后又在不具备法定变更事由的前提下,采取签订补充协议等形式,对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合同价款等实质性内容加以修改;部分业主单位对监理的选择把关不严,选择的监理资质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不记监理日记,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记录的现象,在工程联系单上只签 情况属实,没有具体意见,使很多隐蔽的工程量在结算审计时无法准确核定。甚至对施工单位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工程量、使用不达标材料等问题不加阻止,严重影响工程投资控制和工程质量问题;部分业主部门一但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后就放松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一些施工方存在转包工程或同时承包多个工程现象,致使有些项目迟迟未开工,有些虽开工了但却在磨洋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大部分业主单位缺乏真正熟悉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虽安排有专人负责,但因缺乏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工程质量及投资的管理。

二、几点思考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强化项目工作力度,有效改变对项目建设不够重视、项目工作长期被动的现状,促使项目建设一业兴、百业旺。

一是要解决不受重视的问题。要营造一个全县上下人人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提升思想认识入手,切实提升广大领导干部对项目工作的重视程度。要通过广泛举办政策学习会、项目工作培训班等办法,把做好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给大家讲清,让大家吃透,增强大家对项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把重视项目工作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从宣传动员入手,创造条件让老百姓也重视项目建设。要加大项目建设对利民便民惠民、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项目建设,关注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推进,齐心监督项目运行。再次,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开创人人重视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包括招商引资、项目争取、项目策划、项目推进、项目服务、项目监管等内容的奖惩机制,增强重视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工作受重视,把项目建设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要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国家和自治区围绕国计民生不断出台新的稳增长、促发展政策和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衔接和项目对接,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自治区、市相关政策,掌握现阶段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扶持重点,以超前5至10年的战略思路谋划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且符合我县实际的好项目,以便今后在我们需要上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或拿出项目争取企业投资的时候能够及时拿得出、有效果。谋划项目时要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可行性研究,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成功率,进一步避免因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损失、时间浪费和机遇丧失。

三是要破解项目筹资瓶颈。筹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合力推进。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上下、内外对接协作渠道,努力引导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主动与金融单位衔接、推介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实现银企双赢。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合法投入项目建设,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完善多方筹资机制。可参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机制,突破体制束缚,探索研究一些项目建设多方筹资机制,改变个别地方项目建设等、靠、要现状,形成项目建设工作合力。

四是要强化项目服务和保障。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筑巢引得凤凰来的思路,建立健全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项目落地、投资增长。除现有的服务项目工作措施外,还要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出台一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具体措施,从税收、土地、融资、规划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加快现有园区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园区规划实施,着力夯实硬件服务平台和载体。相关审批部门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项目审批时限,能开绿色通道的要容缺预审,能不通过串联审批的要改为并联审批。发改部门要积极研究,借鉴自治区经验,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组织开展联合审批活动,尽最大限度为各单位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特别是要解决好招投村工作程序繁杂、历时长的问题。国土部门要主动帮助破解各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健全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搞好土地现状调查,摸清底数,尽快拿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利用土地办法,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五是要及时推进征地拆迁。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言而喻。要定期召开征地问题协调会,同项目业主、有关部门一起寻求突破口,解决用地问题。要加强征地拆迁宣传动员,把政策法规、项目内容、项目意义及拆迁措施等讲深讲透,争取涉及群众理解和支持。要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好与被征地群众及被征地群众之间的关系,及时理清补偿手续、社保手续,及时兑现补偿资金,促进和谐拆迁。拆迁补偿过程中,群众普遍存在怕吃亏的心理,相互攀比,等待观望,客观上对工作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做到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不搞优亲厚友、不搞独断专行、不搞暗箱操作。

第11篇

关键词: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生态博物馆;诸葛村

Abstract:Ecomuseum is a new concept that was coined in 1960-70s under the context of a thriving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New Museology.” It is a natural product as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crucial to the process of museumization. Ecomuseums have found ways to develop first in Europe,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then mov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to Asia and Africa. This essay aims at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adopted both in and outside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Zhuge Village, Zhejiang,China,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vernacular village as a new possible pattern for ecomuseum.

Key words:Vernacular Village;Integrated 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 Villag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3-67(6)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威尼斯》已提出,建筑遗产保护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①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1999)和《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西安宣言》(2005)等有关包括保护乡土聚落遗产的国际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把一批乡土建筑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如捷克的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加拿大的卢嫩堡老镇,日本的白川乡与五山的合掌造聚落,韩国的朝鲜历史村落何回与良洞,奥地利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图1),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图2)、福建土楼(图3)等。保护乡土聚落遗产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的共识。

我国对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有20多年的历史②,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把乡土聚落遗产纳入国家法规的层面予以保护。20多年来各地对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教训,如对乡土聚落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全面,未能完整地保存乡土聚落遗产的各个层面和体现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对遗产的真实性不够尊重,干预过多,出现不少随意改造或“保护性”破坏的情况;居民参与或自觉保护遗产积极性的调动及发挥还很不够,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大多数还局限于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遗产的合理展示、再利用也一直困扰着遗产的保护,等等。

随着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我国,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实践,给乡土聚落遗产的整体、动态保护利用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1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生态博物馆理念

生态博物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理念的博物馆,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当时欧美国家社会变革和文化民主的诉求,是生态博物馆产生的重要外在动因;而在博物馆领域,欧美一些博物馆人士强烈呼吁博物馆应当摆脱“精英化”的偏好,真正让大众参与并充分发挥社会作用――对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反思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的产生。③

生态博物馆最早是由法国的乔治・亨利・里维埃和雨果・戴瓦兰提出来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组织编撰的《博物馆学大辞典》(2010年版)对生态博物馆的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对生态博物馆概括是:“区域-遗产-人口-记忆-教育-参与-生态-独特性。”[1]显然,与传统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技术和专家,观众要进入其中才能完成博物馆的过程相比,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整个社区,它既是整个社区的生活整体,也是社区的历史以及未来,观众要融入社区才能完成博物馆的过程④。

根据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强调整体保护,即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展示;(2)强调原地保护,即相关保护、展示不脱离原生地;(3)强调居民参与,即需要当地社区、居民的普遍参与;(4)强调动态保护,即在发展中保护,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与发展。[2]

这一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及其环境整体、原址保护和居民参与的理念正是国际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在《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中提出:“古迹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由于时间和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极为重要,通常不应受到干扰和毁坏,不应允许通过破坏其周围环境而孤立古迹;也不应试图将古迹迁移”;“应开展教育运动以唤起公众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广泛兴趣和尊重,还应继续努力以告知公众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现在正在做些什么,以及可以做些什么,并谆谆教诲他们理解和尊重其所含价值”⑤。该《建议》提出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及其周围环境的重要,以及启发和教育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要求。《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也强调了:“每一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从整体上被视为一个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并进一步指出“在农村地区,所有引起干扰的工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所有变化应小心谨慎地加以控制,以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历史性乡村社区的完整性。”同时要求“鼓励全体民众认识到保护的必要性并参与保护工作。” 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中也指出:“民居的参与对保护计划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应加以鼓励,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关系到他们周围的居民。”⑦在《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原则”中明确“不仅在于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构成形态,也在于使用它们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想。”[3]这些国际遗产保护文献的精神基本体现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我国国务院在2005年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务院首次明确使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界定了其涵盖的两大范围。生态博物馆是将某一乡土聚落等特定区域整体作为博物馆空间,通过博物馆化的展示手段和形式来展现当地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吸引外来参观者,在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同时,提供考察、参观和旅游服务。因此,可以认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是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博物馆化的体现和实践的深化。

2乡土聚落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生态博物馆出现以来,在全球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从欧洲、北美及南美洲,然后逐渐向亚洲、非洲等国家发展。生态博物馆在不同国家、不同条件下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各国在工业遗产地、动植物保护区、乡村文化景观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如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和实践是由一些学者与当地政府、社区、文化和旅游协会共同创造设计,力图以一种保护和创新地持续利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地、整体互动地展示给意大利国民和外来的旅人,借此保护乡村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意大利乡村的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不是局限于在某一个社区建造一个有形的博物馆,而是将社区整个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体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称之为“没有墙和门的博物馆”。[4]此外,在挪威等其他一些国家,也建有乡村生态博物馆。日本农林渔部在1988年曾提出采用“乡野环境博物馆”计划,预想一种保存自然环境、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该计划的要点是:(1)忠实于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2)核心设施、临近设施或者是环绕核心设施,分散在该区域的展示设备将被有组织地通过小道相联系;(3)展示是露天的,例如传统农业设施的再生产以及美丽的乡野景观的修复,在必要时可以规划建筑物的户外展览;(4)乡野环境博物馆将启发当地人对景观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将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5)根据各地方的情况,市政府或者是半公共的企事业机构将被委托运作这些博物馆,并努力使其能够活下去,而且成为一个有效的机构。[5]这种理念也是来源于法国的生态博物馆。由于该计划没有列入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官方部门的管辖而未能实施,但对日本生态博物馆的形成起了一个触发器的作用,在提高公众对生态博物馆的意识和兴趣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在中挪政府共同努力下,于1998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村寨建成。这里居住着一支远离外界,仍然生活在山区自然经济和古老文化中以长牛角头饰为特征的苗族分支。村民每年有几个月要到山下背水,生产、生活十分艰苦。在建立生态博物馆时,村寨仍保存和延续着自己非常古朴、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平等的原始民主,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精美的刺绣艺术。但他们没有文字,靠刻竹记事,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这些古老文化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他们仍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古老环境中。建立生态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使这些村寨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会丧失自己。项目首先是用挪威政府的捐款和中国政府的拨款,进行引水上山、引电上山工程,并修筑进出的山路。村民生活、生产大为改观,开始接受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接着,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由村民出工建了资料信息中心,村内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培训村中的年轻人运用照相、摄像、录音等技术开展文化记忆工程。生态博物馆的价值开始逐步实现。其后,贵州、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地陆续建设了一批传统民族村寨生态博物馆。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专家指导下的政府行为,村民参与其中。然而经过多年的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预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显然要生活在经济仍非常落后地区的居民具有文化的“自觉”为时过早,生态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5年中外学者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实践总结为《六枝原则》:(1)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6)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是中国生态博物馆与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接轨,对中国发展生态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诸葛村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生态博物馆实践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在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实践中,也试图探索一条“区域、遗产、居民”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之路(图4),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成果,其中以诸葛村最为突出。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是汉族地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初步得到发展的古村落。村落面积约1km2,村内有1 000多户,其中诸葛氏有3 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村落依丘陵山冈而建,全村以诸葛氏总祠丞相祠堂(图5)和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大公堂为礼制中心,分成孟、仲、季三个房派的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礼堂,即三个聚落组团,每个聚落下面还有若干“众厅”。村落传统格局及历史环境保存较好,村内仍保存明、清建筑200多幢(图6)。此外,还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原先由集体使用的厅(祠)堂成了村民堆放农具、稻谷、柴草等杂物的地方,甚至有些村民把猪、牛也圈养在厅堂内。由于这些厅堂无人管理,只用不修,诸葛村的多座厅堂濒临倒塌。当时尚礼堂、崇信堂房派的部分老人和村干部站出来,商讨抢修、保护办法。但因集体没有资金,便决定向村民和社会筹资,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同志组成的筹资小组,挨家挨户向村民筹款,多则几百元,少则五元十元,同时发函向在外地工作的本厅堂房派的诸葛氏自愿认捐,很快抢修了尚礼堂和崇信堂。修好后选出专人管理(村民们称之为厅长),并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村里又先后集资抢修了崇信堂、花园厅、雍睦堂以及大公堂等多处建筑。

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率领的乡土建筑调研组来到诸葛村,被诸葛古村落群体的规模之大、建筑类型丰富、结构精美并且保存得如此完整而惊叹,同时也为诸葛村村民对古村落保护的热情和村民的好客而感动。调研组的呼吁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1994年,诸葛村试行对外开放。1996年诸葛村的价值受到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与邻近的长乐村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虽然在保护与发展旅游过程中也有过一些曲折,但在村里聘请的以陈志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指导和政府部门支持下,诸葛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护修缮了3万多平方祠堂、民居,对村落水系、道路等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复,并发掘、保护、传承和恢复了每年阴历四月十四和八月二十八的传统祭祖活动和元宵的板凳龙灯会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利用丰富的乡土建筑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村内设置了诸葛亮生平事迹、中医中草药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陈列场馆,实行自我管理。在村外新建了居民新区,疏解了部分古村人口;村内居民仍照常生产、生活。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国内外公众来此参观、休闲,年收入已突破千万。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保护、展示的经费也得到较好的解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和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提高。遗产保护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文化自觉,乡土聚落保护和发展利用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诸葛村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实践,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无锡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乡土建筑保护――无锡论坛”特别邀请诸葛村和专家就诸葛村乡土遗产保护实践作了专题发言[6],并组织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诸葛村。诸葛村虽然未冠“生态博物馆”之名,但其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俨然与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生态博物馆的创始者雨果・戴瓦兰先生曾说:“生态博物馆不是单一模式……有的博物馆,其性质是生态博物馆,但他们使用其他名称,在拉丁美洲见到更多的是使用‘社区博物馆’一词,在西班牙使用‘文化公园’一词,在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加拿大使用‘遗产项目’一词”。[7]可以认为诸葛村遗产保护实践就是一个践行“生态博物馆”之路的乡土聚落遗产整体保护的杰出范例!

4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思考

诸葛村的案例给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一)居民对自己传统文化认知,即文化自信很重要,只有认识到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具有意义,才有可能去保护它、爱护它,并成为自觉的行动,参与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成为文化的主人,这是乡土聚落遗产保护能否实现的关键;当然,民居如何才能认知自己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居民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具备基本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这也是东部地区乡土聚落遗产探索生态博物馆之路的有利条件。

(二)政府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是乡土聚落遗产保护成功的重要因素。乡土聚落遗产的整体保护首先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上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重点应包括政策和资金等层面;实施乡土聚落遗产保护项目,应当得到相关专家在项目的宏观上以及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帮助,这样才可能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少走错路、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乡土聚落遗产应当全面认识、客观评估,整体保护。乡土聚落是传统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和缩影,应当研究并认识其包含的各个方面,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民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等。对此,《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有准确、全面的阐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必须在认识到变化和发展的必然性和认识到尊重社区已建立的文化特色的必要性时,借由多学科的专门知识来实行;对乡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所做的工作应尊重其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乡土性几乎不可能通过单体建筑来表现,最好是各个地区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乡土性;乡土建筑遗产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保护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乡土性不仅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和物质形态,也包括使用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想。⑧应当在此原则基础上,对相关个体案例进行客观、必要的具体评估;从各个层面分别予以保护、保存和传承。

(四)保护乡土聚落遗产,应当采取“动态”的方式,既要尊重原住居民继续居住的权利,又应关注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乡土聚落遗产地与许多文物古迹不同,是“生活着”的遗产。如果采用“凝固”的方式保护这些遗产,不但民居难以接受,而且也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和意愿。对于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中均有相关表述,⑨我国颁布实施的一些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也有规定。⑩因此,不应把乡土聚落区域内民居都迁走,把遗产凝固起来或完全改变村落性质,作为游览场所。要在保护遗产的前提下,疏解区域内过渡拥挤的人口,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必要的配套设施,适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在乡村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注释:

①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1964),定义,第一项。

②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1986年12月8日)附件中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之后,各地陆续公布了一批包括乡土聚落在内的保护名录。

③安来顺:《国际生态博物馆四十年:发展与问题》,“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④潘守永: 《生态博物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观察与思考》,“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⑤《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第二十四条、第六十一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⑥《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即《内罗毕建议》)总则4、34、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⑦《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即《华盛顿》)原则和目标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第八届会议于1987年10月在华盛顿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⑧ 见《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原则。

⑨《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总则5“……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技术、经济和生活措施46“保护措施不应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一般性问题2、3 “正确地评价和成功地保护乡土建筑遗产要依靠社区的参与和支持,依靠持续不断地使用和维护”。“政府和主管机关必须确认所有的社区有保持其生活传统的权利,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活传统并将其传给后代。”

⑩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九届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30日公布实施)第十三条:“(四)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此条款适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

参考文献:

[1][挪威] 陶维・达尔.生态博物馆原则:专业博物馆学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M]// 海.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单霁翔.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1-08-31.

[3] 陈志华,赵巍.由《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引起的话[J].时代建筑,2000(3).

[4]杨福泉.没有墙和门的博物馆――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启示[J].人与自然,2005(7):88-91.

[5][日]大原一兴.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M]// 海.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