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

时间:2023-06-19 16:1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音乐教育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学习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4-02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65-01

虽然国家城镇化的进度在不断加快,在农村的学校也经过了一定的体制改革和合并。不过毕竟农村的基数太大,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还是非常庞大的。出于保护如此大规模中小学生在音乐教育上的成果,培养千百万中小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推动中国音乐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的音乐人才等需要,我们将从全局来考虑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情况

师资力量是保证音乐教育成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之中,音乐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所占的比重一直不大。尤其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执行,让音乐舞蹈之类的课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挤。而且,除了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发达或者教育投入力度比较大的农村特定中小学之外,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中小学校中,经常发生一个音乐老师跨越多个年纪多个班级授课的情况。由于音乐课程课时安排一直都非常少,有的学校一个班级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音乐老师的课程安排非常轻松。即使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纪,一个学校的音乐课也不算费力。这种情况尤其在一些规模不大,学生较少的学校普遍存在。

2.音乐教育的设备投入情况

音乐教育光靠老师口头叙说是完全不行的,必须要由一定的音乐设备、教学器材来支持。根据调查,在全国范围的农村中小学之中,音乐教室的教学器材少的可怜。最常见的教学器材也就是一些教辅工具和课本,专业的音乐设备很少,而且多为一些简单的造价低廉的设备,比如笛子、口琴、手鼓等。像专业一些的电子琴、风琴、竖琴、钢琴、小号等设备几乎很少出现。

不仅如此,由于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操作经验,为了避免乐器损坏,很多学校根本不允许使用这些音乐教学设备,或者严格限制只能由老师进行使用。

3.农村教育观念的现状

现代农村之中,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支持力度有了大幅提高,不过音乐教育还是很少有孩子能够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不具有进行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农村家庭也没有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说城市里的孩子假期总是可以接触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艺术班之类的,那么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就罕有这样的机会了。在农村家庭看来,买乐器学音乐还是有些特立独行和不务正业。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策略

1.教育观念自上而下的推动改进

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主要还是靠教育机构、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进行政策引导。其中通过应试教育的适当调整来提高农村中小学对学生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视是很好的办法,当然,考虑到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不完备的情况,也应该通过调整教师结构、划拨专项资金等形式给与弥补。

一方面增加音乐教育课时,激活音乐教室岗位职能;另一方面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预定效果。

2.制定更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策略和方针

从实际情况来考虑,学校方面担心学生操作失误造成乐器损坏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乐器的价格向来都比较贵,要适应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乐器的数量和使用的频率必然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通过强化基本操作和音乐教学纪律,分批分期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和一定阶段上自主学习自担责任的方式来分担风险,降低损失。

比如自主学习自担责任,对于中学生,可以落实这种方案。中学生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音乐教育之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时候在固定课时之外放松乐器管理,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来自由支配乐器的使用。这期间乐器损耗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这样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规避学校器材损失的风险。

三、总结

从现状来看,当前国内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不乐观。不过在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农村音乐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政策上能够加以推动,要实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成果的提高还是非常容易的。

参考文献:

[1] 刘立新,马少帅.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

查及对策――以衡水市部分县市区中小学为例[J].大众

文艺,2010(13).

[2]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十)――新中

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1949-1956)[J].中国音乐

教育,2000(10).

[3] 王文澜.国外音乐教育改革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建设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I,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 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

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

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l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

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

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

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

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

第4篇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育 特点 重要性 开展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是有机统一的一种艺术美的样式,其内容总是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构成的外在的、感性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总是可以凭着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受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具有感染性的特点。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幼年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幼儿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愉快欢乐,而儿童音乐本身的娱乐性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喜爱音乐活动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原因之一。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具有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性的特点是幼儿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体现技能性,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启蒙幼儿教育,为幼儿示范、演示,带领并指导幼儿练习,幼儿才能在听听、唱唱、跳跳、奏奏等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学习,并记忆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活泼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鹿在奔跑,小兔蹦蹦跳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自己快乐玩耍的欢快情景。

(三)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音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像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音乐教育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幼儿歌曲源于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而且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三、如何有效开展幼儿音乐教育

(一)创造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

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应注意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来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三)联系生活,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质量。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音乐,感受音乐,音乐启蒙教育不是为了学习音乐而进行教育,而是为了开发儿童大脑的潜能。让孩子在不懂得音乐的年龄就开始学习音乐,在玩耍中接触音乐,让音乐尽可能地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挖掘心灵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第5篇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p#分页标题#e#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

第6篇

【关键词】乡土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文化多元化

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音乐,即淳朴优美而又极具特色的乡土音乐。乡土音乐蕴含着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效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带领我们目睹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他们最真的情感,有着迷人的独特魅力。乡土音乐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内学校等机构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一、乡土音乐的意义

不同民族的乡土音乐不管是音调、节奏,还是调式、调性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淳朴优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来说,学校要重视乡土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让学生从乡土音乐中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当地生活的气息。比如,广西某地区的学校将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运用乡土音乐中蕴含的地区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例如,广西壮族的铜鼓音乐描述了当地劳作时的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农作物大丰收的殷切期盼,当地的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再如,蚂拐山歌寓意长寿,是逢年过节壮族人民都会唱的山歌,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喜悦。当地的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有关蚂拐山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热情,之后再由老师教唱,让学生以自己民族的音乐为傲。在教唱学生乡土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壮族的乡土音乐时,可以向学生普及关于壮族的文化以及经典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壮族人民的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怀。通过对这些独具特色的乡土音乐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知,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山歌是最值得仔细倾听的旋律,山歌可以激扬人们的心情,开阔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乡土音乐的魅力,毕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让学生从音乐中读懂家乡,用心体会,感受不同民族之间淳朴的情感。乡土音乐源于生活,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将乡土音乐作为学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聆听本土的民间音乐以及了解各种乐器,感受先民的智慧,同时借助互联网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民族音乐,让更多人感受乡土音乐的天籁之音。音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把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纯粹的音乐美[1]。

二、乡土音乐文化运用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乡土音乐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音乐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音乐行业的更新越来越快,通俗音乐较为流行,受到社会年轻群体的广泛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互联网上以说唱的方式表达音乐,这给乡土音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流行音乐相比,乡土音乐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乡土音乐的元素,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进而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教学的效果。(二)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要求有所提升。大部分的教师会按照教学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各省市音乐教材当中并不包含当地的乡土音乐内容,导致音乐教师无法有效融合乡土音乐文化。因此,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会忽视乡土音乐教育。另外,各省市的音乐教师并不了解本土民族音乐,更谈不上对乡土音乐文化进行教学,造成乡土音乐无法得到传承。(三)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经研究调查可知,以前的乡土音乐都是代代相传的,主要是对社会风俗进行传承,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大多都是口头上进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承方式,比如学校等机构,可以进行乡土音乐的传承[2]。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即大部分的乡土音乐都包含了方言,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乡土音乐很难在大范围内流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乡土音乐的收入比较低,无法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缺乏学习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大多数人只是把乡土音乐当好或者是副业,因此,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多云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任何一类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音乐也是一样。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进步,而且由于我国的文化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此外,为了促进我国乡土音乐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目前的传播方式来看,互联网与媒体传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是至为关键的传播方式。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精准地掌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思维特征音乐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促进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来说意义非凡。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种乡土音乐文化类型。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体现音乐文化的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国家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加深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各国文化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合了多元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3]。(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当中,进行音乐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地融合了各个地域优秀的音乐文化,结合先进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多元化音乐文化的热爱。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

四、乡土音乐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式的不断丰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对艺术的追求,而艺术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要加强音乐文化的教育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引入先进的西方音乐文化,还要有效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的音乐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虽然在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程设计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可以不断进行改善,在引入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重视本土优秀的乡土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促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乡土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乡土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世界多元化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深受影响。因此,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响应素质教育理念,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不断地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除此之外,多元化音乐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爱唱歌的学生可以进行歌唱表演,爱跳舞的学生可以进行舞蹈表演,而比较内敛的学生可以运用其他创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其中就包括我国各地区的传统乡土音乐文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讲究循序渐进。首先,要充分学习本民族的乡土音乐,之后再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最后再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所以,乡土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础,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同时向更多的人展示本土音乐的魅力[4]。(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乡土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乡土音乐文化拥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具有独特音乐魅力,并且随着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乡土音乐要跟随时代的进步,积极主动地融合优秀的文化,才能在艺术领域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乡土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融合新鲜元素,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就是最好的养分。乡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吸收别的音乐文化,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内各个地区乡土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重视各个地区的乡土音乐文化,开拓人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推动各个民族的积极发展。经研究调查可知,有很多地方已经应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乡土音乐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计.传承乡土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J].知与行,2017,(12):80-83.

[2]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0,(23):42-43.

[3]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0,(23):42-43.

第7篇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留的问题

(一)重视技艺轻视素养以及课程价值较迷茫的困惑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是高度重视音乐技能而忽略了对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这种现象和老师的课程价值较迷茫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音乐技能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和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二)重视智育轻视美育以及素质教育观念较薄弱的约束

音乐可以让人们在心灵上沟通和精神上放松,这在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国内的基础教育很长时间受到“唯智育独尊”的制约,美育被轻视,成为无关紧要的“配角”。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且不发达的地区特别常见。现如今,在“生存意识”和“唯智育独尊”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形成的比较盛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是重视“应试”和实用技能轻视社会人文艺术学科,最终造成文化知识教学重于一切、并成为评估老师和学生的惟一途径,这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同时对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三)重视知识轻视实践与教学质量较低的成因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艺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再加上缺少专业的教学设备等原因,重视知识轻视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进行教学时,通常的形式仍然是传授音乐知识,播放音乐歌曲,教学生唱教科书上的歌曲等,而引导学生如何欣赏音乐、根据感受及时创作以及参加吟咏表演等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方式比较少,从而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大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的工作力度

第一,应该想尽办法让高素质的音乐方面的人才走进农村从事中小学的教育工作。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音乐专业,每年都会给社会提供很多的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给他们创建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信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愿意到农村工作。第二,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音乐师资匮乏的问题,就应该让学校增加对音乐学生的招生数量以及扩大师资队伍,鼓励音乐专业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教育工作中去。农村学校也可以亲自到各个院校聘请音乐专业人员到农村工作。

(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让音乐教育能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起到更好的作用,实现学生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实施改革。第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例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爱好特点随机的给他们播放歌曲,把上课时要讲的内容和这些歌曲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创造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第二,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现状,合理、科学的运用当地的音乐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条件。例如:在教科书中可以把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歌曲添加到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上。

(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环境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应该适时组织内容多彩形式各异的音乐艺术活动。例如开展大型文艺演唱活动,参加校外的文艺演出以及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歌曲等。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增加投资,保证教学条件

拥有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一个显著问题是专业教学设备不先进、资源匮乏,例如音乐教室徒有其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一定要增加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资,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条件。例如在音乐教室内不应该只放钢琴、打击乐器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等,还应该有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录像等资料,进而更方便老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校园艺术生活。

第8篇

一、开展本课题的学理依据

从不同的社会功能看,“本土母语音乐”承载着强烈的社会情感功能,“校本课程开发”承载着浓厚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则要承载着社会情感教育的文化认同功能。实际上并不难理解,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学理是:不同的社会功能,共同的文化认同。

二、开展本课题的事理论证

1.国内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首先,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并进入实施阶段。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由此,《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其次,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正式实行。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2.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发展需要

早在1995年12月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有志之者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导向之一,就是要把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传承的主要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着力发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同时,切实推行这一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真正发展“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

3.新世纪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

以人为本的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要重视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除借鉴外部力量外,最终还是要立足本国本民族的传统和创新。众所周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则是汉族音乐之外的重要音乐存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强烈地冲击着世界各国各个民族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因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优势论”的影响,致使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正面临“沙漠化”的严峻挑战,其“传承逐步断层,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亟待改观,其形势的紧迫性已刻不容缓。

三、开展本课题的事实举证

在本课题展开研究之前,我们做过“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从调查结论看,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层面对本土母语音乐从教能力的短缺导致教学过程“民族语言不通,作品理解不透”;学生层面对本土母语音乐渐趋丢失的事实并没有完全丧失兴趣,但这种兴趣在心理上却经受着“作品聆听困难,美感认知模糊,体验认可受阻”的三重障碍;另外,客观上必要的音响资料和教学设备等硬件上的资金投入,以及主观上必须的资源开发和师资培训等软件上的人力投入都亟待解决。我们正是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提出这一课题研究的,而研究的重点则是“途径”问题,即“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改观这一局面。

四、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论证

1.国内同类研究比较

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热潮。以此为契机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课题研究,是响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具体行动,也是同类研究在音乐学科领域的有益尝试。

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本课题研究有三点学术观必须重视:一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立足于本区域的母语音乐教育;二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应着重放在对本土情感的回归上;三是着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系的长期探索与不断完善来推动母语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简而言之就是“立足母语音乐,回归本土情感,探索教学体系”。目前在国内音乐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中,因各省区域的民族构成不同以及研究方向的专注点不同,虽然也有一些局部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挖掘,并开始进入校本化课程建设范畴,但在具体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体上还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可供借鉴的相关科研成果确实是少之又少。

2.国外同类研究比较

国外音乐教育有关本土母语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从世界各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不难认识到,多数国家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都主要的体现并暗含于各自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之中。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先于相关校本理论出现的20世纪最早、对后继有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以其开放性的姿态发展着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最早提出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国家,同时它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学思想和高标准艺术审美要求,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的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而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体现,并深受教师和儿童喜爱的音乐教育体系等。

另外,其它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等,以及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所有这些都为各国本土母语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

以此为背景,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课题研究,虽远远无法与世界教育改革先行者同步,但却是在为我国新时期即1995年12月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下的音乐教育新体系添砖加瓦,积极创造条件。

第9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民族音乐教育; 市场化; 机遇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86-02

所谓经济全球化,又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相互的依赖性,都必须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才能够共存共荣,共同获得发展的新机遇。换言之,在当今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独立地或孤立地进行,都要不断地寻找众多的合作伙伴,并不断地扩大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对整个人类社会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十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波及和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教育也不例外,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和大环境下,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重要变化。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我们振兴民族音乐,进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音乐教育的市场化走势,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促使民族音乐教育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最直接和最大的影响,就是促使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最终促使教育市场的形成。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在我国,教育市场的形成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教育和市场的结合是一种文明、进步的结合,而不是唯利是图的“金钱至上”的结合。民族音乐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则更应当如此。

民族音乐教育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教育,其内涵丰富,品位高尚。一旦民族音乐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民族音乐的教育市场,就能够导致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组合,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因此,对于民族音乐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不要以为民族音乐教育一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会导致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意识,就会使高雅的民族音乐教育沾染上铜臭,从而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的低俗化或低品位。如果我们从宏观的大环境来看,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都不可避免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只不过因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同、情况有别而导致结合的程度和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尽管各个行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各个行业都在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寻找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最佳契合点;都在结合的过程中,寻求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那么,民族音乐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教育市场化的道路,其利如何?其弊如何呢?客观地讲,民族音乐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有利也有弊。从总的方面来看利大于弊,好处多于坏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教育(包括民族音乐教育)再也不是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的“世外桃源”。从根本上讲,当代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特别是由于我们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实行了市场经济,现在教育的融资渠道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想发展教育就必须伸手向国家和政府要钱。相反,我们要想发展教育,就应当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动用多种社会力量来办学,尤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多方面筹措教育资金。

相比较而言,就国内的教育市场来看,民族音乐因其固有的高雅特点,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起步比其他教育行业要慢一些。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至今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总以为我们所从事的民族音乐教育乃是传播高雅艺术的殿堂,应当不偶流俗,不为金钱所动。其实,这种将民族音乐教育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很不合时宜的。高雅的教育难道就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了吗?民族音乐教育难道一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一定会变成追金逐银的“下三滥”行当吗?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放开视野,目光向外,纵观当今的多种艺术行业,就不难看出:无论歌舞、影视还是书法、绘画,许多高雅艺术行业早已不同程度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了,而且结合的结果,带来的不是艺术品位的降低,相反却是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及艺术质量的提高,形成了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振与良性循环。

实事求是地讲,由于民族音乐教育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速度太慢,现在国内的民族音乐教育行业相当不景气,多数甚至大多数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待遇偏低,至今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是苦行僧似的生活。在许多艺术院校中,民族音乐教育专业因经费的投入不足,形成了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少数院校连添置一些基本的乐器和教学用具的钱都拿不出来,从而导致民族音乐教育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生存危机”。所以,要改变这种捉襟见肘的窘态,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在当今的形势下,必须形成新的共识: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就必须迈开步子,大胆地走教育市场化的道路;只有走教育市场化的道路,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才能够走出低谷,登上秀美的艺术峰峦。只要我们从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大局出发,以民族音乐教育自身的优势来寻求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最佳契合点,我们就完全可以避兔“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避免市场经济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和效应,让民族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促使中国在新世纪之初成功地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反过来又促使国人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一言以蔽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国内的许多行业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样,也给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具体来讲,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民族音乐教育带来的机遇,在当前主要就是促使民族音乐教育必须跟上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为民族音乐教育融人市场经济提供了直接的有利条件。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环境,为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促使每一位民族音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作出果断干脆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出路明摆着只有一条:就是必须走教育市场化的道路,必须尽快使民族音乐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实行良性结合。否则,如果我们继续抱残守缺,不思变革,不突破陈腐的观念,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大环境中,我们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甚至可能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的恶性衰退。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之中,也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可以施展拳脚的良好时机。当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决,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来说,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只看到挑战而看不到机遇,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悲观主义;而如果我们只看到机遇而看不到挑战,那么我们就会盲目乐观,庸人自娱。首先,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努力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要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体制进行改革,促使其适应时展的潮流,朝着教育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其次,我们在把握机遇的同时,特别要看到民族音乐教育现在业已面临的严峻问题,看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把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放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来思考,找准民族音乐教育的定位,寻觅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实际上,只要我们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经济全球化提供给我们的,可能就是一个比之于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宽广的大舞台。我们在这个新的国际国内大舞台中,完全可以利用民族音乐教育自身的优势,大展拳脚,再现中国民族音乐的雄风,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优化民族的心理作出重要的贡献。

三、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良好时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之路

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把握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呢?笔者认为,要真正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良机,就必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一条有中国待色的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历史的重托,把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搞上去。

1. 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根据教育市场的发展规律,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就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而言,总的来说尚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缺少必要的独立性,更缺少强强联合。迄今为止,国内的民族音乐教育,一般都是附属在艺术类或者音乐类高等院校之中。民族音乐教育在这些院校中,多半不如外国音乐教育和流行音乐教育那样受到广泛重视或者普遍青睐。说得好听一些,这是一种“曲高和寡”的状况;说得现实一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教育“独木难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经济的单个实体必须具有相对的对立性,经济决策的独立性和运行的独特方式不受制于别人或不受制于别的经济实体;同时,经济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又必须实行必要的联合,特别是应当实行强强联合,以便共存共荣,共谋发展。同样的道理,民族音乐教育现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首先必须谋求个体本身的发展,摆脱对其他学科和其他教学机制的依赖性。然后,在个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实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合,乃至强强联合。这样,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才能够发展壮大,形成气候。否则,民族音乐教育如果只是某些音乐院校或者某些音乐教育机构的附属物,连起码的独立性都没有,哪里谈得上什么“强强联合”与“共谋发展”!

其二,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目前尚没有融人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特别缺少按照教育市场的规律进行运作。现在,民族音乐教育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但是时下有一些民族音乐教师却头脑精明、进财有方,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个人的方式打人教育市场,私下里进行单个的或作坊式的音乐辅导,赚一些血汗钱。当然,我们对这种改善生活状况的个人举措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把有才能的民族音乐教师组织起来,以群体的优势取代个体的优势,以积极的姿态实行民族音乐教育市场的整合,就很有可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样,无论对于民族音乐学科、专业的发展,还是提高民族音乐教师的经济待遇,都会有明显的益处。否则,如果不将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就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永远停留在个体或作坊式运作的层次上,因而也就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教育市场的要求。最终受到损害的,只能是民族音乐教育这个行业和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利益。

2. 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带动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包括民族乐器的生产、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招生与分配、教学与实践、创作和演出等等。在这个大的系统工程中,如果我们用经济全球化观念来看问题。那么完全可以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市场。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与民族乐器厂实行联合,派遣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民族乐器的生产与调试,提高民族乐器的生产质量和生产工艺。

我们可以按照音乐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学科与专业设置,调整旧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和加强新的学科和专业,避免学科与专业的重复设置,从而避免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无谓浪费。

我们在招生与分配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一进一出”两个关键性的环节,在招生时,严格挑选,择优纳良,将优秀的生源吸引过来,甚至可以目光向外,进行跨国招生。另外,在学生就业时,要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市场的动向,让优秀的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有一展雄风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民族音乐专业出来的学生,如果不精通专业技能,不具备很强的音乐实践能力,那么毕业之后,是不可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久而久之,便会导致民族音乐人才市场的萎缩。只有培养优质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专业的品牌,从而能够使民族音乐的人才市场得以不断扩大,在教育市场中实现良性循环。

在当今的国际化大背景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民族音乐的教育更应如此。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当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精通民族音乐知识的行家并具有研究能力的学者,更要鼓励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创作。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国内和国外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如果一所音乐院校的民族音乐专业能够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优秀复合型人才,那么这些人走出校门之后,就能够通过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在国内和国际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而一所音乐院校的知名度扩大了,声名远扬了,那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会长期地、持续地显现出来。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将上述的一系列工作联系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市场的发展规律,构建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产业体系。这种产业体系一经形成,虽然不能像美国的好莱坞那样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实体,起码也能够利用民族音乐产业形成新的经济优势,来促进民族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才是民族音乐教育的宏观发展道路,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够真正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道路。一旦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方可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向光明而又美好的未来。

第10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现状;艺术鉴赏水平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现状

1.国内大多数学校对小学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一种是音乐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课程表上,甚至个别学校把音乐课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休息课”,音乐课随时会被所谓的“主科”占用;另一种是音乐授课的教学大纲也有,音乐课所需的器材也有,但是音乐教师对授课的方法不够灵活,理念没有创新,授课过程中循规蹈矩,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艺术借鉴能力。

2.音乐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是以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毫无技巧地向学生进行“填鸭式”乐理知识传授、发音方法训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接受,教学方法相当机械,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功能和启发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拓展,丝毫没有乐趣可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不能达到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的功能,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

3.音乐教师缺少学习的机会,外在的职业素质和内在自身修养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音乐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上的不足,更多的得从个人内在修为、长年累月所培养出来的职业素质中寻找问题。一种人性化理念正悄然培植于每个人心中。而此时缺少的正是这种以人性化理念驱使的教学方式,这是对一个教育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同时,音乐教师内在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将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产生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此学科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音乐技巧、提高鉴赏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对音乐器材投入不足,音乐教学器材的欠缺制约着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器材、设施的完善是小学音乐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对音乐器材方面投入不足,采用多人共同使用一台音乐器材或者学生轮流使用音乐器材的方式,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音乐教师为了不拖延教学进度,只能马马虎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点带面”地把乐器操作这种实践性的技能训练一笔带过,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校方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校方对其的高度重视是关键。作为学校,要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中不好的、落后的体制和观念,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只有在音乐教育的观念上进行非常深刻的变革,才能真正地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被动的、“填鸭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改进音乐教学方式,创新音乐教学理念,让互动成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学习能力,逐渐将学生对音乐教学过去的、传统的认识更换为更加全面、系统性的学习理念。将课堂还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直接、快速地进入状态。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

3.加强对音乐教具、器材的投入,保持学生数量和教具数量的平衡,切实实现以教学质量完善教具配置,以教具配置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提高认识,在音乐教具、乐器的投入上要舍得花钱,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要杜绝出现多人共同使用一台音乐器材或者学生轮流使用音乐器材的现象,切实利用好每节音乐课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美术音乐教育的启示.云南教育,2001.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意识落后,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所谓“主科”的语文、数学等让道。更加偏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业务成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等因素始终与先进无缘,与优秀无份,致使许多音乐教师不得不中途改行,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次,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相对较弱,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实,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启蒙教育的范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之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要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激活思维,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机制,彻底消除“主科”与“副科”的偏见,让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把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使音乐课成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

部分。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在使用上,既不是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应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认真学习国内先进地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育人。

三、争取领导支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加大教育投入,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良性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集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多订阅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期刊等资料,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丰富学生的视野。

四、开发农村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农村中学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当地民歌、舞蹈等,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如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锤、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风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音乐器材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把这些资源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总而言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亟待改变,搞好音乐教育这一突破口将会给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促进学校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是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坚信,只要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紧密配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艺术教育切实当成学生的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一定要明确我们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核心的理念又是什么,在以审美为核心的这一主导原则和观念之下,再去开展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尝试各种新的音乐教学方法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不能像以往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或者单纯地使用灌输的方式来讲解,也不能像民间艺术一样,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更不能像专业音乐学校中过分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教师应当主动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把各种新型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及时的运用到教学中来。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有责任心,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以身传教,进而来教育学生。切实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音乐教育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善于将音乐理论科学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学生。

二、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探索

1、以本土音乐为主、世界音乐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共构而形成的,自身即是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晶并体现出鲜明的多元音乐文化特征。因此,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在音乐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糅合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模式,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教育内容。同时,高校在进行音乐多元化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内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使我国民族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音乐领域中占有独自的地位。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基础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树立起学生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树立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意识。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划也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在音乐教材中收录集合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与音乐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加入多元民族的观念意识。在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构建本土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方法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音乐教育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肯定个性化的发展以及保证各民族学生的平等教育。音乐老师是进行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跟紧教学改革的脚步,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灵活的转换角色,改善课堂的氛围,从而推动多元文化背景的音乐教育,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一般都按照常规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在面对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学生,让他们相互交流,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相互的融合。同时还应当走出教师,亲近大自然,感知世界万物,聆听万物的声音。进一步的提高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3、音乐文化是用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式

音乐文化是用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必然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要将民族民间音乐采风纳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从视觉、听觉与感官上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从而加强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为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学校应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可以组织学院音乐教师和学生每年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采风等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以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式的角度,从较熟悉的已有的民族民间音乐及相关背景材料入手加以研究。从音乐形态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整体风格,融入本土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而形成的综合性民间音乐风格。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地域属性及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