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

时间:2023-06-19 16:1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医学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64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教育部、卫生部秉承“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的理念所主办,由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承办,目的是为了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医学实践技能,进而促使高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有效改革。因此,探究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

11重视高校的医学实践教学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一个高质量的比赛平台,可以向全国人民展示高校的医学教学水平,而这项比赛更加侧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各大高校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医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以康复医学专业为例,康复医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多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医学实践技能的重视和培养,进而促使学生成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因此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熟悉比赛的机制,将全面、熟练、规范、准确几个标准作为衡量学生基本技能的准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且还要将这几个因素作为判定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标准。

12优化高校医学实践教育的硬件设施

当前高校医学专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医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医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医学临床实践才能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但是医学给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而有时候临床实践还会跟患者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冲突。随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及《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这些都使得高校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前,很多高校医学康复专业的教师都将由传统的在真实患者身上进行实践操作转变为当前的模拟实践教学,但是模拟实践教学却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临床技能教学的深度。而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也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所以一些高校就加大了临床技能实训操作中心的建设,加强实践技能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和配备,这样就可以给医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综合性临床技能实训的平台,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

13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当前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项目逐渐增多,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广泛,因此高校医学实践教育的完善也迫在眉睫。在高校的医学实践教育中,通过客观化的临床考试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高校也可以根据医学专业教师的考核资源,利用高校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通过学生的实际考核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专业的临床医学专家以及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共同制定出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措施,并制定出一套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大学生临床竞赛所增加的项目适当添加一些临床技能培训项目,更好地模拟竞赛的真实场景,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培训,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跟实践技能进行结合。医学康复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将理论跟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也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各大高校也陆续成立了临床实践技能的教学课程,并重新划分了理论跟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程,同时还根据不同的专业,分时间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实践技能教学的质量。随着临床技能竞赛项目的增多,竞赛对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的考核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还应该不断拓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知识面。当前信息技术遍布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也应该积极将网络教学融入到具体的医学生实践教学中去。高校可以构建医学实践学习的网络平台,在上面放置一些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等,供大家学习和分享,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实践操作,有效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构建以计算机仿真和数据库为核心的心肺腹听、触诊多媒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跟计算机的有效互动。并且康复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构建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病人,让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模拟训练。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

14实习教学医院教学效果提升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规定,参赛的学生必须要从临床医学大五学生中选择,而大五学生正处于实习阶段,因此实习医院的技能培训对竞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繁重也使得教学实习医院重视临床,而忽略教学。因此必须要不断改进并完善教学实习医院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竞赛。因此各大高校的医学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构建高校内部的临床技能竞赛,以实习基地为单位培训和选派大五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竞赛,将学生的成绩与实习基地的年终考核评价挂钩,积极奖励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将竞赛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个教学实习基地,从而帮助实习基地进行更好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技能。

2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21创新了高校的医学教育模式

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竞赛使得更多高校的医学专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常给学生提供实践培养的机会和时间也很少,这样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给高校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的医学教师必须要不断改进并创新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临床技能学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临床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22创新了医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通过临床技能竞赛的培训,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也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临床技能竞赛,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更加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准备临床技能竞赛的过程中,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完善的临床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也能促使教师将教学与临床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学生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一些临床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医学教学水平。

23提升了学生的医学综合素质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全部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它也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一个有效检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包括不同层次的比赛,如赛区赛、省赛、校赛,这些都是展现学生能力、展示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医学教育水平的平台。通过临床技能竞赛,可以使得教师积极发现自己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医学教学水平,而学生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能积极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针对性进行培训和改进,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有效锻炼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素质。

24提升了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临床上更加注重的是跟患者的有效沟通,跟患者进行心灵、情感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临床学习的目的,也才能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恢复。跟患者进行沟通时,必须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沟通技巧,要认真、积极倾听患者的倾诉,还要用温和、同情的语气跟患者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还能拉近医生跟患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患者感觉到温暖,实现康复的目的。通过临床技能康复医学专业项目的竞赛,学生在沟通中也能更加关心病人,把病人当作是正常的人而不是去看疾病本身。同时在具体的临床技能操作时,也能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如在检查病人身体时做好必要的保暖措施,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通过一些有效手段减少病人的疼痛感和紧张感。并且要跟病人进行正面沟通,要语气缓慢,不能去说一些医学上的专业术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让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还要告诉病人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哪些是正常的反应等。通过具体的临床实践竞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也能强化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实践技能操作中去,有效提升他们的医学综合能力。

总之,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高校的医学临床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临床技能竞赛的机制,积极创新高校的临床教育,从而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实践技能,进而推动高校医学临床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雍军,冯娟,范宇琴,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作用与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20):9-11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医德;师德

1医德与师德规范的融合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如今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病痛的消除,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如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言语、情绪和态度与医德规范不符不仅会诱发患者医源性疾病,也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医患冲突。因此作为医学临床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为医学事业献身、解除人类病痛的高尚医德,能够严于律己、奉献爱心,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使医德在医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他们内心最重要的标尺。

1.1医德师德对医学教师的双重制约

医学临床教师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培养者,要受医德要求与师德要求的双重制约。作为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决定着教师的“师能师技”。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医学临床教师,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最为根本的“师德”的基础,是临床教师的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师德”直接影响到对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反应了学校的精神风貌与人文底蕴。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医学人才的重任,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术精湛、能奉献爱心的医生学生,才能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具有的良好品格魅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从而减少医疗矛盾,形成医生与患者间的良性互动。作为长期工作在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要到医学院校任教,需要在临床医生和高校教师之间不断切换身份,而在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首要标准就是师德意识的建立,因此,这也成为医德与师德融合的一个良好契机。医学临床教师自身爱岗敬业的作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临床医生对病患的关爱和对不良风气的抵制都是“师德”与“医德”融合的反映。此外,高校医学临床教师或任教医师在带领医学生熟悉医学临床操作和治疗时,在教学查房、案例分析、临床技能培训等教学环节中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职业身份有机的获得了统一。因此,不论是职业身份的切换,还是统一都表明临床教师在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医德规范和师德规范上的相辅相成与融合。合格的高校医学临床教师将医德规范内化为职业道德,对丰富和完善师德教育、推动和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1.2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医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备课、辅导学生等活动中,还时刻不能忘记作为教学载体的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始终把伦理学摆在第一位。一定要沉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才能扎实的提高教学水平,为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践行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遵守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德为先,履行教师义务,遵守职业道德;其次要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能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与高校的相关制度良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第三要努力的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完善个人修为,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以深厚的学养教育学生,以独特的人格吸引学生。(2)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上乘的业务水平是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作为立志献身教育职业的高校教师群体,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努力加强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善于反思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型教师,关注学术前沿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3)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基本要求。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从事的是缔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身立教,以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要做到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豁达的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化学生;再次,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以奉献而不是索取的品德去拥有人生、赢得尊重,只有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

2高校医学临床教师职业道德弱化及其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阶段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快速的社会发展影响下,多元化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临床医师尤其是兼任医学教学任务的临床教师,存在诸多困惑。有的临床教师职业理想和精神模糊,对教学工作热情不高,对学生漠不关心;有的医学教师则是忽略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特别医德方面的要求,认识不到对于一名教师和临床医生而言“医德”的重要性;更有甚者缺乏政治觉悟和意识,在课堂上出现言行不当的现象。没有将医学教育与医学行业发展联系起来,缺乏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的自主动力。此外,“临床教师与社会所产生的复杂的经济关系导致师德伦理关系不协调”[3]。现行的高校评价体系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学科建设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以科研能力为主。加之道德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在职称晋升的评价过程中多流于形式,使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量在教师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体系中被弱化了。这也使得身兼教学与临床医生双重身份的医学教师,在教学、临床问诊与科研中疲于奔命,出现精力不足,职业倦怠,对参与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等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注重自身经济与职业上的发展,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学专业教育的神圣性和崇高性。缺少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和业务指导、关爱与关心。师生关系的淡薄也无法激起医学生对专业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培养医学生对待病患的爱心和耐心。

第3篇

【关键词】:医学成人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

医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懂得一定的医学常识,可见医学常识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医学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各级卫生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早在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就联合下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对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一、当前我国医学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学成人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高校管理体制对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医学成人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对匮乏,在高校其他类教育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的投入非常少,医学成人教育由于专业性要求很高,对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水平要求也很高,而大多数成人制教育高校没有国家的投入,也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教学所用教室及设施都依赖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成人教育只能使用普通高校的部分剩余资源来艰难地运行。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及教学方式由于受现行制度的约束,以及高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很多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忘记了成人教育的基本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了一套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方案,使学生的成人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宗旨,这是我们在着力推进高校医学成人教育改革时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2、医学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医学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制约医学成人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瓶颈,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都是困扰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临床医学成人教育依托于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给成人教育学生带课不是自己的主业,只把完成普通高校教学任务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这样的错误观点的产生主要在于在高校扩大招生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部门安排课程就非常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缺位和不作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积极政策改善师资结构。

3、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加大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城乡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例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不仅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而且在教学设备的引进上相比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有着一定的优势,虽然国家正稳步推进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但是这些地区的医学成人教育往往不受重视,在资金和人员配备上往往比较落后,这直接造成了医学成人教育在发展水平、办学特色、培养质量等问题上的地区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的落后和医学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可以说医学成人教育是提高社会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要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科学、有序、合理的推进各地区医学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医学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否则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就会遭遇一定的屏障。这客观上不利于城乡医疗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二、我国医学成人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分析

1、完善高校医学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医学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要把所有权、管理权、办学权恰当池分离开来,逐步建立起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中央卫生部门联合教育部主要负责医学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纲要的编制和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各项法规与监督评估制度。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着手组织实施医学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及各种非学历教育。医学成人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等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要引进市场经济中的竞价和激励机制,并与社会劳动、人事、工资体制改革相衔接。逐步建立起以教育评估为基础,与教育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优化管理体系,提高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成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专职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带动兼职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教学业务上,要加强质量管理,要有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鼓励措施,如建立听课制度、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重视城乡差异,形成城乡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城乡二级医学教育管理部门要密切合作,重视城乡医学成人教育发展在教学设施、资源、财力投入等各方面的差距,加强城乡医疗教育的合作和互动,形成师资队伍的互访和流动,同时加大医学成人教育的普及力度,改善师资结构和办学模式,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医学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研究问题,合理论证,制定科学的对策,促进医学成人教育水平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洁,刘梦如.关于加强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3).

[2]高英.医学成人教育素质教育刍议[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9).

第4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医学生;就业;探索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67-01

目前,医学生就业现状并不理想,扩大招生圆了莘莘-学子的大学梦,医学生更是如此,但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一些医学生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苦读医学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在公共基础课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去获得证书,但其就业结果却不理想,甚至有些医学生一毕业就另谋职业,脱离专业知识,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关注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如何才能让医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同时也值得就目前的医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探索和研究。

1、医学生的就业现状

1.1 实践操作能力差

医学生因在校时间短、任务重等原因,其专业课知识并不是过于精通、熟练,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较差;其次,培养医学生的费用也相对较大。据教育部们统计,目前国内1个家庭为了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的费用通常在3 5万元,对于医学生来说,三年或五年的学习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医学生大多存在眼高手低等因素,这样就导致其综合实践能力缺如,在专业实训课上更是寸步难行,以至于在将来的就业和工作中因临床经验不足而被淘汰。

1.2 沟通能力差

医学生潜意识矛盾突出,表现在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上。与患者的沟通过程实际就是诊疗的过程,大多数医学生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而愤世嫉俗,即不愿与患者沟通,也不愿与领导、同事沟通。而长期的蔽塞就会出现消极等待或有攻击行为等。同时大多数医学生因知识的欠缺而不敢与患者交流,显得畏首畏尾,长此以往便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因底气不足而怕露出缺陷的一面),导致恶性循环,以至于在将来的重大医疗过程中无论潜意识上还是实训技能操作上均显得缺乏信心和勇气。

1.3 就业形势严峻

上个世纪,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紧缺大量人才,包括中专生在内的医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且地位、收入等都均走在其他行业前列。但扩招后形势则大变,医院即使扩大规模,仍然解决不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民营医院迅速突起,但却很少有医学毕业生去选择就业,出现了先天不足的现象。

2、拓展途径

2.1 观念的转变

我国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不复存在,面对众多的高技术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应转变就业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省市级医院转变为民营医院;从社会培养个人至个人服务社会为主的新一代就业模式。

2.2 降低就业期望值

高校医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形势观念,降低薪酬,先就业再择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使高校医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受到影响。而对于高校医学生也不例外,大都经历了3-5年的苦读,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大都抱着一颗高收入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这恰恰与在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大众化教育模式相违背。就业观念制约着个人的深入发展,作为医学生要从客观上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握好就业及择业的利与避,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考虑,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之路。

2.3 提高专业技能

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医疗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新一代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不仅专业知识要丰富,更要有扎实的实训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有所作为。

爆炸型的知识经济到来,使医学生的信息量急剧猛增。医学生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努力储备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和操作等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医德作为医生的衡量标准在不同程度的督促着医学生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3、机遇及挑战的动

3.1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医疗事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这一行业的缺口还很大,尤其是基层医院。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措施的实施,医学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岗位将大大增加。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和鼓励下定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3.2 就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给医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使学校、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实施各医学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等措施。

3.3 加强医学生的就业管理

高等医学院校不断加强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在实训和技能上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也在不断转变观念、立足现实、加大小专业的宣传力度等方式鼓励高校贫困大学生跨行业自主择业,或到省外、边疆等就业。

总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大转变环境下,虽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医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但是无论是国家、社会、高校及家庭都应为医学生就业作出一份贡献和力量,探索出一条适合他们生存的就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启光,浅谈高校师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邵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1:62-65

[2]张哲,贫困大学生就业分析及解决办法的探讨,辽宁教育研究(大学生就业研究)[J].2008,(2):107-109

[3]俞林伟,医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及调适对策,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8,21(4):154-156

[4]王晓波,赵美,医学生就业路径浅探,西北医学教育[J].2008,16(5):1026-1028

第5篇

1.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整个医学目前呈现出4个特点:①基础医学已在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生物学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到了量子水平,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的疗效和机制。②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进行社会预防。③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④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模式,是先基础后临床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连续统一,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段,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全方位的开展教育,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并德、智、体、美多维结构整体发展。

1.2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医学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发展,不仅要继续培养“学院式”、“个人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科学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工艺设计和试验水平,尤其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发展观。树立医学教育的发展观,尤其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想像。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医学创新中的灵感和想像,对于开发智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抓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提倡广泛的学习和打破常规的思考,在尊重客观科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医学教育的平衡观

现行教育模式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强化医学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重专业知识,轻社会知识;重专业建设,轻个性发展;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等,这就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院校,突出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世界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就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争得了21世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一位优秀的医生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还必须对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死学甚至宗教学有基本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断水平,并尊重患者,以协调医患关系。因此,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人文科学综合,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促进医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生命意识的转移,医学目的的深化,保健体系的改变,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卫生制度的改变等等,要求拓宽基础和专业教育的界面,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因此,时代要求我们跨世纪的医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质、正确的思想观念、宽厚的理论基础、敏捷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

2新形势下的医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医学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专门针对医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还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健全的心智”。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医学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21世纪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以往的以帮助心理疾病的学生消除障碍为主转向培养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医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如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医学生心理发展及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现象,切切实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将我们的医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有现代的医学技能,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合格的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我们培养的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医学生以后的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还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2.2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要系统学习医学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知识的学习,而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还要通过专题讲座,让他们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心理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等,逐渐掌握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调节、心理平衡达成的方法,从而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挑战。

2)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正确确立和评价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成分发挥自己个性能力的同时,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融洽相处、并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要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采取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为将来疏导病患的心理障碍打下基础。

第6篇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现状,最后提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思路。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

一、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医用数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广泛开设,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模糊数学等内容。数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为相关的医学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为医学生在医学实验、毕业设计、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医用数学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讲授,过分追求数学理论的推导,数学知识严谨的证明,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还不能充分体现数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用性。医学生学习了数学系列课程,在面对医学实际问题时仍然束手无策,而医用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淡化数学理论推导,直接利用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符号演算、图形处理等功能轻松实现医学问题中涉及的解方程、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势必能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计算及处理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数学知识到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转变,促进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极大提升。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始意识到医用数学实验课程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开始引入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由于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较为单薄,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较少。在已经开设该课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由于数学课程总课时大量压缩、数学实验开设课时较少,开设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科学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科学、完备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是实现医用数学实验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高等医学教育中与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现代医学问题,设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内容。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大多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处理、数据计算、图形分析、多学科综合,因此在设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时应尽可能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基础的设计思路,逐步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其次,缺乏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专用教学环境。数学学科在医学院校属于非主流学科的现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绝大多数院校的数学学科发展较为缓慢。数学学科拥有的专用数学实验室数量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质量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最后,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医用数学实验开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完成相应实验内容,教师进行督查三部分构成。学生无法提炼医学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在医用数学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分析处理,学生建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地挖掘。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目前医用数学实验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医学生的学情,提出符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思路。首先,打破以课程分类的课程设计,实现以现代医学问题为主线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现代医学问题与数学相结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数学建模、数据计算、数据处理、图形分析等方面。充分利用MATLAB、SPSS、SAS等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从实际现代医学问题出发,以问题分类为主,针对问题搜集整合数学方法,设计体现数学作为工具来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用数学实验教学内容。其次,医用数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以讨论形式进行。目前,数学实验课程内容大多数是教师课前设计好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软件进行实验,教师监督学生完成情况,缺少学生主动发现和创新。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中加入学生搜集问题环节,这样每一次实验课中处理至少3~5个学生寻找的医学问题,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解决。教师还可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经典案例,逐步融入以后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最后,医用数学实验教学中着重体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中,利用软件命令处理问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小,在学生掌握好基本命令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加入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也应侧重于建模能力的培养,在处理新问题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利用软件的优势可以先计算出大概的实验结果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以是否能够建立数学模型为主要评价标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建模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散式的建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总之,医用数学实验课程作为医用数学课程的有力补充,可以很好地建立医用数学与现代医学问题相结合的桥梁,该课程的开设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应大力推广。整合医用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方法,以现代医学问题中的突出问题为主线设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医学实验分析,为学生在解决医学问题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并为其以后进行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第7篇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医事法学;实践教学

医事法学是一个新兴的法学教育门类,目前大多设置于医学院校,以培养精法懂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医学专业知识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各种法律纠纷。相对于传统法学专业,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特色更加鲜明、实践性更强。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它效仿医学院校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学生的形式来培养法学生,倡导在实战中学习法律职业技能,通过设置“法律诊所”,将学生置于“诊所”内,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接受“当事人”的委托,“诊断”案情并开具“处方”[1]。诊所式法律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并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法学教育体制改革趋势。本文主要探讨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在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进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1.1.1培养医事法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医学和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事法学专业旨在培养精法懂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各类法律问题。这一目标仅靠课堂讲授是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诊所式法律教育促使学生将掌握的医学法学知识应用到医事法律实务中,加深对枯燥的医事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战训练,锻炼调查取证、医患沟通、书写医法融合的法律文书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医法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保证。1.1.2丰富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各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都有固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医学见习、法学实习、假期实践、案例式教学、模拟法庭、观摩审判等,但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医学见习程序化、法学实习和假期实践形式化、案例教学简单化、模拟法庭虚置化、观摩审判非对口化等问题[2]。诊所式法律教育可丰富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将医事法律诊所与医学见习、法学实习相融合,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增加教学趣味性。此外,诊所式法律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早融入社会。1.1.3维系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医事法学诊所式教育可避免一般法律人才医学知识欠缺的弊端,有利于公正合理地解决医患纠纷。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向医疗机构提出医疗服务合理化建议、为医患双方进行医疗公证等,提前介入医疗服务,有利于改善医疗环境,预防医患纠纷,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2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行性

1.2.1诊所式法律教育与医学教育理念的天然适应性诊所式法律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法律职业技能,与医学教育理念相契合,可将其应用于医学院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另外,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美国被很多法学院采纳,纽约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更是设立了专门的医事法律诊所,并在诊所运行方面取得了成功。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都天然地适应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3]。1.2.2国内外经验已较为成熟目前,美国95%的法学院积极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4]。如前所述,诊所式法律教育已在全球推广开来,中欧和东欧一些国家甚至用其完全代替法学毕业实习。国内多年的运作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日趋合理。1.2.3医学院校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医学院校实习资源丰富,以滨州医学院为例,我校在省内外拥有八十多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由于医院业务量较大,因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案源保障。同时,医学院校具备丰富的医学、法学人才资源,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双重专业指导,从而培养出医法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2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针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移植后的困境,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于案源不足、经费有限、诊所地位不明确、学生多而教师、诊所建设投入不足等方面[5]。此外,笔者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一旦移植到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

2.1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教育理念的差异

就两大法系而言,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以判例为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所以前者的法学教育以案例为主,注重对具体案例的解读,后者的法学教育以法条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两大法系在法学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英美法系强调精英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更加适合这种法律文化传统;而大陆法系强调大众教育和通识教育,侧重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法条的解读,忽视对职业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因此,如果要在医事法学专业中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必然要进行本土化改造。

2.2医事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关系需要厘清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学院的法律诊所对外承担一定的法律援助义务,此举既可以为诊所增加案源,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又可为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而医事法律诊所对医疗弱势群体的援助意义更大。但医事法律诊所毕竟不是官方援助机构,其法律地位有待明确,学生以何种身份和形式在医疗纠纷中开展援助?医事法律诊所的责任承担机制如何确定?医事法律诊所与其他援助组织的关系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亟待厘清。

2.3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传统法律诊所的成员多是大三学生,他们承担着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和司法考试压力。相比法学专业学生而言,医事法学专业学生还承担着较大的课程压力,大学四年既要学习法学课程,又要学习医学课程和医法交叉课程,还要参加医学见习与法学实习,面对当事人不信任的目光和社会现实的丑陋,他们经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考验。与传统法律诊所一样,医事法律诊所也面临师资缺乏问题,尤其是缺乏医法兼备、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校的职称晋升、奖励、荣誉等都与科研成果挂钩,而诊所式法律教育需要耗费指导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不愿费时费力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

3解决途径

3.1协调法律文化冲突,积极转变医事法学教育理念

在我国群众总体法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强调大众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传统法学教育理念有其存在的社会根基,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我国现有法学教育应相互衔接,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6]。传统法学教育应融入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医事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医法兼备的能够处理医疗领域各类法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有必要转变观念,树立医事法学教育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应用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务的医事法律精英。

3.2转变思路,明确学生在案件处理中的地位

一直以来,学生因不具备律师身份而无法行使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权、会见犯罪嫌疑人等权利,这也是很多高校不开设刑事类法律诊所,仅开设民事类法律诊所的原因。医事法律诊所的学生以公民身份担任民事诉讼人,从而开展医事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弱势群体出庭应诉。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5年司法解释出台以后,学生作为人出庭已无可能。我们改变学生处理案件的方式,学生可不必独立完成刑事辩护、民事出庭应诉等重要工作,而是作为指导教师的助手,通过调查取证、查阅卷宗、准备出庭材料等工作发挥辅助作用,这样一来,刑事类法律诊所工作的开展也不成问题。此举既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又能确保教师全程指导,取得诊所式法律教育效果。

3.3调动师生参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积极性

如前所述,诊所式法律教育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师生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成败。但现实情况是医事法学专业学生课程压力大,医法兼备的指导教师数量少、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保证诊所式法律教育顺利开展,可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例如,针对学生,可采取减少医事法学专业课时、融合课程内容、给予参加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学生一定的学分和奖励、把医学见习安排在假期进行、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替代法学实习、拿出一部分办案经费作为学生的劳务补贴、与当事人签订案件风险协议降低学生的诉讼风险等;针对指导教师,可采取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工作量折算成教学课时、减少科研工作量、与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挂钩、从诊所收入中提成作为教师奖励、外聘专家以缓解教师压力等。

参考文献:

[1]甄贞.方兴未艾的中国诊所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马韶青.卫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72-74.

[3]张靖.卫生法教学方式改革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引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9):172-175.

[4]王竹青.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演进[J].比较法研究,2012(2):45-55.

[5]毛清芳.诊所法律教育在卫生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0-71.

第8篇

【关键词】教学;高校;质量

随着当前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正确分析临床教学中存在问题,积极探索临床实习教学的新思路,大力加强临床基地建设,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切实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一、当前后期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临床教学的重视不够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医学的临床实践性,决定了各医学院校必须依靠教学医院完成学生后期的临床教学任务,后期的临床教学工作应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好。但是一些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校本部的教学管理上,对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重视不够,更缺乏对临床教学管理和投入机制的研究。医院则受到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医疗收入的冲击,有重医疗、轻教学、科研的现象。一些以往的规章制度还在继续沿用,根本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医院的工作要求,导致学校与教学医院间出现了诸多难于协调的问题,影响着临床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一些原本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尽管科研、教学实力增强,但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学院,其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临床教学工作进行深层次研究。

2.缺乏基本教学设施

目前,作为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院校,为保证教学需要,都建有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实习医院。但其临床教学任务绝大部分是靠直属附属医院来完成。但是由于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在超负荷状态下承担着临床教学任务,学生数量与医院床位比例严重失衡,导致教育课程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以及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无法早期接触临床,临床实习疏予管理,培养出的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等等。同时,由于重医疗轻教学倾向的存在,对教学软、硬件的投入不够重视,致使缺乏教学必须的教研室、示教室、大小教室等。带教教师教学意识日常教学管理档案混乱,甚至缺乏或者根本没有积累教学档案。

3.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临床教学

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对医学院校的临床实习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医学生从入校时就感到就业压力。由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医学生对临床实习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认为实习阶段无关紧要,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如何对今后的择业、考研以及将来的医疗或研究生涯没有多大影响,认为只要有关系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认为只要考取了研究生,将来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左右下,一些学生对毕业分配没有把握,又不愿到基层去工作,便将报考研究生作为主要目标。另外一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不久就四处联系工作。因此无暇认真进行临床实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这就给医院实习管理也带了许多困难,也挫伤了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造成了毕业生缺乏基本临床实践能力的不良现象。

二、提高医学院后期临床教学质量的对策

1.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意识,妥善处理医疗、教学、科研三者关系

附属医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是附属医院的重要职能。将附院准确定位并理顺与学院的隶属关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实现以医学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学意识,做到医教并重。而关键是医院要加大教学投入,改善临床实习的软硬环境,建立奖罚制度,临床教学工作完成的质量与带教老师的晋升、考核、深造学习挂钩,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会促进带教老师严子律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协调完成医疗、教学、科研三项任务,对学生起表率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

2.加强临床实习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目前,绝大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的管理模式是合理的,但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使工作难以规范化和具体落实。例如,临床科室人员紧缺,高校改革使招生数目不断扩大,实习学生增多,而医疗纠纷的增加等使医院的实习条件和环境日渐不利,学生的操作机会日趋减少。尽管如此,管理工作还是可以改进的。除了医教部的专人管理外,每个教研室(至少主要的科室)每学年指定一名人员专门脱产具体负责本科室的临床实习管理工作,如进行上岗前教育,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安排和督促检查每周的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对学生进行出科理论考试和专科基本技能的考核,评定各带教老师的工作效果,及时双向反馈教与学的意见,协调教学中科室间、医院的各种关系等等。

3. 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有计划地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毕业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尽可能到各大院校集中开展人才招聘会,而不是学生千里迢迢地去找工作,从而保证正常的临床教学秩序。由于就业的压力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一进入实习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学习中,因此应教育学生将实习和考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习的学习变为对考研的促进,并合理地安排实习和考研的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黄爱民,辛赣海,陈明华.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孔令斌,于德华. 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J],医学教育探索.2008 .3.

[3]李洁藏. 素质教育下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探讨[J]. 2008 . 27(2).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72-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要培养21世纪的高级医学人才,细胞生物学作为必修课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是非常必要的。细胞是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单位,在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掌握细胞各部的结构与功能又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可见细胞生物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充当着前沿与基础双重作用。因此在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了此课程。

在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口腔和预防等专业开设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虽然代课教师遵循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地、充分地准备,但由于现代自然学科内容研究水平深入,微观的结构,抽象的理论,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开设在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就是为了让新生慢慢适应大学的授课进度和在已有的高中理论知识基础上拓展知识内容。但是,医学细胞生物学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为24学时,试验为8学时。为了解决高等医学院校对低年级开设的基础学科的掌握及临床上更好的运用,我教研室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

1.教学方面:

理论学时少,因此在第五章内膜系统授课结束后,进行一次网络(无纸化)考试。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进行网络考试,对已学过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从中看出自己对前几章节的知识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有一个了解。

对于一些重要掌握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看教科书以及课堂的授课内容相结合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按照教科书上内容来找答案,有的学生按照课堂上授课时所讲知识内容找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按照课件上内容来绘图并解释,这样可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教研室实行课前十分钟讲课活动,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于学过内容总结并讲解的能力。从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穿模运输开始,给学习委员安排任务,把班里学生分小组,每次开课前安排一个学生来講解上节课讲的重要内容。每小组由4-5个学生组成,一起讨论制作小课件或绘图的方式也可总结出重点内容。既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2.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面:

通过课前提问形式,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并给予一定评分。另外,对于课前十分钟内容进行评价,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强化学生的自学、总结和思考能力。对于网络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并进行解释和更正。这样对大一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掌握大学教材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把握,也可以渐渐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总结等方面的基础能力。

3.教师授课及培育学生方面:

授课时,不仅要讲清楚重难点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讨论相关内容的病例。分析病例时,让学生清楚所举病例与所学内容的哪个部分有联系等问题,以免发生错误的理解。作为高校医学院校教师要注重医德教育,应贯穿渗透于整个专业教育中。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中,时刻加强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教育学生认真细致,因为将来他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对病人的诊断不容许一点失误,否则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不善于总结分析的学生,要提醒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出现错误或者没有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认真的分析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纠纷。通过发现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平,王仁军,宋梅 .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现.大连大学学报,2005,25(6),38-40.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第11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实验技术队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73-02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不断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医疗已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现阶段仍距要求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1],作为高校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实验室建设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只有在学校学会并掌握技能技术操作,才能在以后的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前医学院校以不同的方式建立了多功能实验室,如机能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及模拟医院等,其目的优化实验室建设,使人、财、物能统一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利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应跟上时展的需要,把实验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实验技术队伍面临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成功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正因如此,许多院校在校园面积、招生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医学院校已认识到扩招有可能影响到质的发展,在扩招的同时应注重质的变化,从而回归到内涵的建设,在实验室建设上突出现代化、多功能化。在人才引进等方面呈现高学历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的实验室,使高校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学历越来越高。

基于以上的变革,医学院校的实验室面临改革和大发展的需要,表现为需求量大、新组建的实验室多,管理难、教学质量难保证,实验人员缺乏尤其是高学历实验人员的缺乏,以及引进后如何留得住等诸多问题。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质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大问题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能很好适应时展的需求,实验技术队伍人员学历较低,培训力度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实验室投入不足等,这些都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2 科学发展,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动手实践的今天更是如此。学生很大的一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学习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2],用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这个问题,进而解决医学院校实验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稳定人才

目前医学院校现有的实验队伍比较薄弱,再加上有把实验队伍当作一个教学辅助岗位来对待,这给本就脆弱的人群更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好似做实验室工作就是低人一等,与上理论课的教师有很大差别,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因此,应对现行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系列的老师同等对待,在学时课酬计算、职称系列等与教师同一水平(实验系列的最高职称为高级实验师,为副高级别)。把实验技术人员当作学校一支重要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制定各种政策,以便稳定这支队伍,使他们不再改行,终身从事这个行业。

现行的实验系列评审应给予修改,可否在高级实验师职称之上再设正高级实验师[3],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如果在科研方面突出的技术人员可报科研系列职称,来解决实验人员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以便稳定现有的人员。

2.2 引进人才

高校有人才引进的观念,不但要引进科研教学人才,同时也要稳定现有实验技术人员,更要敢于引进高学历人才[4],甚至引进有国际背景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来担任实验室负责人,敢于引进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实验技术队伍,以提高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整体水平。由于没有解决好实验系列职称的“瓶颈”问题,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受到影响。一些在实验室工作的本科生考上研究生后不愿再回到实验技术队伍中来;有的原来是实验技术队伍人员,干了一段实验室工作后提出重新回到教师队伍。以上说明实验技术队伍是不稳定的,是难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因此,应重新审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系列标准,对高学历实验技术人员应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长远考虑出发,设立正高级实验师职称,也可向科研系列申请正高,也可向主任技师方面申请等,以解决实验高层次人才学历低、职称低的问题。

2.3 培养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要有更新技术和知识的观念,以个性化、动态化、更新化的培养理念来实现医学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由于实验技术教师是教学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性培养,同时培养人才要有针对性,如对从事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技能培训、实验室负责人的管理培训、实验课程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有些新的现代技术,应派实验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部分同志可进行学历进修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理论水平。学校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统筹,引导实验技术人员合理、分期分批、分层次地进行技术理论、管理等方面的进修[5]。

对教育理论培训不合格或教学考评不合格的实验技术教师将下岗进修,进修不合格的将不得从事实验课程教学工作,不能申报或晋升教学系列职称。

2.4 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科学、严谨、民主、人性的方针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制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要做到贯彻和创新相结合,应用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制度,要创新解决教育教学发展给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带来的问题。

首先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逐步改革或替代旧的管理模式,根据创新的理念更新实验室工作条件、管理方法、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则、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加以贯彻落实。再通过对人员、经费、实验室资源的细化和现代管理,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高校实验室办学效益。

其次,医学院校应给实验室负责人更多的自,使实验室在不违背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前提下,允许实验室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各实验室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理念,通过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条例管理等手段,提高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水平,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再次,与时俱进地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人才培养、实验室的开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都需要新的制度建设来推进。医学院校实验室制度的更新要符合时代的潮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做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3 结语

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实验室。要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而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则是首要任务。把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好,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雅玲,张伟新.实验室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23(4):98-99.

[2]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3]许琼军.对提高海南医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806-807.

[4]张建和,李思,贾振斌.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培养的思考[J].右江医学,2008,36(3):359-360.

第12篇

一、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现状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他们热衷于考级拿证、热衷于上网冲浪,而阅读诗歌、欣赏高雅音乐的不多。鉴于以上情况,许多高校开始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加快人文课程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出现了一些可喜势头,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薄弱的,大多数课程是依据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规划,课程安排不够严密,随意性较强,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重视,以及部分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

医科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把人文教育曲解为人文学科教育,认为开设了人文课程、讲授了人文知识就是进行了人文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对学生的内化教育机制。人文知识被老师概念化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学生仅记忆这些知识的表面含义,而没有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人文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课程考核方法,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人文知识,且考试结果与学分挂钩,学生为获得学分而学习。此外,医学人文课程归为一般素质教育范畴,没有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1]。

2.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在医学教育上,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对立的局面。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单纯追求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为多,课时相对偏少,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匮乏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学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但专业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医学人文教育多由人文科学教师、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学教育管理者兼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教师缺乏医学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欠佳;较少开展对医学教育领域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使得教师人文修养的后续培养不足。

三、医学人文课程实施策略

1.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

按照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原则,分阶段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为人文课程基础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主要使医学生了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医学及医学这个职业的相关知识有正确的认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导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第二阶段为人文课程综合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第三阶段为人文课程应用阶段,在大学四、五年级进行,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医疗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集中见习、分散见习、案例讨论、实习等。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双领域人才、教师人文素质培训、聘请外校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等方法解决。此外,在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待遇、地位等方面加以重视,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其继续教育和深造,避免医学人文专职教师人才流失。

3.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为了保证医学人文课程的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文课程的管理,规范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对课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为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规定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