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C961;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10-02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地方高校生存困难,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一、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认识
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国务院总理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时,特别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各普通高校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现阶段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促进其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
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它的对称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学者把人才按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即科学理论型、设计规划决策型、工艺执行型及技艺操作型。也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可以把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这两种分类方法称为“四分法”和“二分法”,是目前人们对人才类型较为流行且广泛的说法。
大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努力建造成什么样的大学。所谓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以行业、产业、岗位、职业及市场为导向,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经验,走出一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道路,主要包括教学方向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内容的架构及科学研究等方面。
2.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与教学型、研究型大学有较大区别的另一类新型大学,是与市场、行业、产业、专业和工作岗位群紧密相连的地方型大学;该类型大学应当以学科建设为依据,借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行业、岗位、技能与社会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培养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与工作能力紧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建立实现知识向职业、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学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从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及学科专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教育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立足于提升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以各行业、企业标准为中心,围绕就业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教育,利用产、学、研相结合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或建立协作联盟,校企联营等方式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符合教学大纲外,还应该通过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2)教育类型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面向区域市场需要的社会服务型、职业技术型大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内涵的定向与延伸;应用型大学要借鉴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在现有普通高校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重建各高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科专业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新兴产业、新兴专业和新兴岗位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学科规律,也要体现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特色。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设立灵活多样的学科和专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变动式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途径
国务院、教育部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具体部署,为我们提供了教育转型的基本途径。
一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而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善于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开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扩大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形式、人事管理、教师评聘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制灵活式,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鼓励并扶持一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三是培养并提升社会所需人才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方式,努力实现拿“双证”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轨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式”教学试点,让企业走进校园,同时也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到普通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教师在上讲台之前,要有一至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务操作或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
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具体措施
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 知识结构应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
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首先,明确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然后,遵循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整体相关性、社会适应性和动态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最后,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通用知识为保障,以岗位知识为依托,以创新知识为拓展,努力使培养的高级人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职业化人才。
2. 能力结构应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职业生涯目标为出发点,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着重强化以下八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技巧能力、交往交际能力,以及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形成一套自己一专多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1)创新教学架构。学校教育,专业设置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将来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从专业设置上看,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应更加广泛地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且具备灵活性及应变性;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且丰富多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还有仿真模拟和课证融合,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2)走产教结合之路。职业技能教育强调的就是产教结合,克服现有阻碍,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将企业搬进校园,将培养过程融入企业运作之中。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利于学校职业化教育的有序进行,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等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只有校企合作才是真正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造一种适宜的模式。当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有一些顾虑,比如,企业没有义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企业也受限于资金和专业技术实力的影响,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力投资教育。因此,就需要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牵头,集大家之力,完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2)顶岗实习。开展学生校外实习活动,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既可以集中实习也可以分散实习与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的特点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从事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职业化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3)师资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规范、业务流程和用人需求等技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学习可采取校内校外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只有教师体会并掌握现阶段社会需求,才能结合理论,向学生授课,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4)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分与技能证书挂钩。在校学生采取学分制学习,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毕业证书。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将学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例如,会计学专业可以考取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及精算师等资格证书。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培训,与学分相联系,提高其重视程度。5)强化校内实务训练。在理论授课同时增加实训课程,做到每学期、每门专业课都应有实务训练课的跟随。并提供相应的软件配备和硬件设备,如引进双师型人才,请企业中有丰富经历的高级技师给学生授课;建设大型实验室,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中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流程。6)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组织的职业比赛,如会计学专业可以参加会计技能大赛、ERP沙盘模拟及创业技能大赛等。通过比赛让学生学习到商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技能知识,更能集合众多知名企业人才招聘的标准,在保证理论知识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融合实际用人需求,使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职场榜样和精英典范。知名企业往往通过比赛提供学生求职的绿色通道,使优秀的学生能直接进入各大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步入了“深水区”,职业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社会需要的是重技术、重实践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各高校应该冲破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围墙”,改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育体制、学习体系和思维模式,确定合理的专业指向和就业导向且二者相吻合,使大学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运转速度,并为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万娇,石丽君.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03).
[2]严欣平,陈显明.深化改革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
[3]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一、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教学与教研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水平的另类低能
江苏的高等职业教育都是由计划经济时期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后承担的。虽然经历了近十年的改革,但仍存在着上到领导层、下到一线教职工都习惯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意识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时期,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较高、求知意识和学习能力强,自1997年以来,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以来,生源素质逐年下降。随着职业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和学生的“教师崇拜”情绪的淡化,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断裂带越来越宽。
被职业院校高薪聘请的一直从事精英教育的普通高校师资,他们习惯于教经过高考遴选、素质整齐划一的学生,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律能力弱,无法控制自己的课堂行为,甚至会破坏课堂教学秩序,面对这样的生源,高等院校的“教授”们也束手无策。当教师感觉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时,他们的回应无外乎:一是拂袖而去(15%);二是应付了事(80%);三是放低要求,认真对待。后一类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弱点表示“理解”,顺应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知识传授也根据学生素质科学取舍,这类教师在连云港市各类职业院校外聘教师中仅占5%。
(二)连云港市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聘请的兼职师资类型不同,对待教学和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也各不相同。
1.高校离退休教师是近几年补充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缺口的主力军
高校离退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等优点,这有利于职业院校师资水平的提升。他们大部分都负责、敬业,也乐于发挥余热,积极投身于职业院校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年龄问题,他们对教育教学研究丧失宏图大志,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2.在读研究生是近几年补充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缺口的“新生代”
由于连云港的普通高校没有硕士学位授予点,连云港市各职业院校聘用的在读研究生多为徐州市各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因而受聘的在读研究生的比例不高。他们的参与为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注入一股新鲜力量,从这层意义上讲,有效地解决了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在读研究生接触的知识都是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有利于在职业院校课堂上传递新的学术信息。由于徐州离连云港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加之课程紧张,加盟连云港职业教育是短期行为,他们不可能在教学研究中投入精力。
3.在职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是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的有效配置
在职教师一边要承担本单位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边被聘到职业院校兼课,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很有限,根本没有时间开展职业教育与教学研究。因此,他们对各职业院校教学研究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连云港市各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师资共享”的事实是存在的,由于这种师资共享多为短期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机制,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当今狠抓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把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整合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所以,我们应努力解决当前“师资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实现区域“师资共享”的形式
(一)基于网络的师资共享
由于时间的限制,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存在很大困难,为了解决优秀师资难以共享的现实问题,一种基于网络师资共享平台的思想已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一平台指的是在连云港市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协作下构建的以视频、音频、文字、PPT、FLASH等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上传与下载的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数字化教室、数字化阅览室和数字化职业技能实验室等。参与这一平台建设的各职业学校的教师通过身份认证就可以上传与下载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平台对下载教学资源没有限制,但对于上传教学资源则有质量把关程序,在平台里设立了教学资源评估审核账号,聘请一些专家与教授登录这一账号对老师上传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审核其是否能进入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并根据教学资源的质量给予贡献值。为了鼓励教师上传,各校可将教师的贡献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给予奖励。
(二)校际间师资互聘
校际间师资互聘指的是在连云港市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间的教师互换共享平台,教师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在学校之间互换。这不仅有利于各校教学理念更新和职业教育思路拓展,还有利于发挥这些互换教师在新教师培训上的“传”、“帮”、“带”作用。
三、实施区域“师资共享”几点建议
(一)建立高校与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协作委员会
由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由各校校长为委员的高校与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协作委员会。它的职责有三:一是对本地区师资进行调查,制订年度师资共享计划,并监督各校认真执行;二是协调各校课程设置,避免师资共享过程中的教师授课时间冲突,兼顾调停各校因师资共享产生的矛盾;三是加强对本地区师资再生问题的科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制定本地区师资建设五年规划行动纲要。
(二)职业院校要营造师资共享的良好氛围
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种优越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教的学生是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的素质水平为其创造了教学成熟的满足感。而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以及科研都比普通高校的水平低,普通高校教师在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时容易在教学上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留住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三)重视聘用在读研究生,建立师资备选人才库
职业学校聘用在读研究生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紧张状况,同时还可以考察这些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教学业务能力,掌握有关师资引进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那些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研究生要着重培养,通过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和待遇留人的方式吸引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来学校任教。
(四)要求区域各校建立互通师资信息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里各类学校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高校和职业院校。而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都是以本地区或周边经济发展的现实为参考依据的。区域里的各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就必须互通各校的师资信息,实现区域内师资共享。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各校师资力量重复建设,既可以节约引进紧缺师资的费用,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内各类教育的实力。
(五)建立教师智力资源网上共享平台
【关键词】 职高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引言: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数和招生比例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5%与53.1%,可见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普通高校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就业相对宽松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是举足轻重,俨然已经超越了普本生在社会就业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一股新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是社会大脑的一部分,尤其所具有的相对更加专业的知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国家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实现祖国复兴大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预示着祖国未来的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以严肃严谨的态度看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要全面具体落实国家的政策标准,稳定提高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维持并发展落实政策的积极成果,促进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全面健康地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在线访问、体质测试、数理对照、查阅文献、问卷访谈、体质测试、数理对照、比较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和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3962位高等职业院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若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这使得该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为提高学生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2.1.1综合成绩评定
研究显示我省高职男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优秀率比普通高校男生低2.1%,良好率低0.9%,不及格率比普通高校男生高3.0%。高职女生成绩优秀率比普通高校女生低2.52%,及格率比普通高校女生低8.0%,不及格率比普通高校女生高11.2%,尤其在长跑方面的项目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可见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和耐力方面都有不小差距。
2.1.2身体形态方面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除了男生在体重方面、女生在身高方面略有差异,其他没有明显差别,职高男生平均身高比普通高校男生平均身高低0.03m,职高女生平均身高比普通高校女生身高低0.06m,职高男生与普通高校男生平均体重相差0.52kg,职高女生与普通高校女生平均体重相差0.36kg可见我省高职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上还是良好的。
2.1.3身体机能方面
从长跑测时与肺活量两方面看,调查结果显示职高男生与女生均与普通高校学生有较大差距,其他指标中职高学生同样略显不足(包括跳远距离以及抛实心球等)。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必须及时出台政策以解决职高学生身体素质问题。
2.2影响提高职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2.2.1学生运动场地有限、设施陈旧
据调查,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多位私营或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很多院校运动场地极为有限,很多院校足球场、篮球场等大众运动场地因为数量面积有限而只能满足你很小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像网球、乒乓球、游泳、健身的场地不少院校根本没有或不允使用,运动样式的单一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运动欲望与需求。
2.2.2学生缺乏饮食健康观念与营养知识
调查发现职高学生的饮食普遍不健康、不规律,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食堂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己不合理的生活规律造成的,使得垃圾食品或街边零食在学生食谱中所占比例颇高,这也是造成学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一大原因。
研究发现各高校的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以传授专项技术为主,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耐力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职高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而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导致教学内容吸引力不大,同时由于场地和天气的原因,本来较少的课时又一再被压缩,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专业技巧也没能锻炼身体素质,甚至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
2.2.4学生自身对身体素质不重视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中不乏热衷于观看欣赏体育竞技的,但由于缺乏长期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以及相对专业人士的指导,导致他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使得提高自身健康素质的愿望与动力正消失殆尽
2.2.5高职院校组织体育活动少
研究显示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很少开展体育项目方面的活动,并且对同学们的运动生活的关注度也较低,无法调动起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建议
3.1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到运动中去,以切身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与我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有必要规范自己的生活规律来均衡饮食,摆脱亚健康状态;
3.2学校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的要求,增加体能方面的训练,教导学生正确的日常锻炼方法,并定期举办班内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这不光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提升生源数量也有很大帮助;
3.3高职学院的学生组织该更多发挥自己的职权,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生活氛围,这可以包括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的举办,引导同学们去热爱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
4.结语
高职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接近但健康素质较差,制约影响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运动场地有限、设施陈旧2.学生缺乏饮食健康观念与营养知识3.各院校对学生体育不重视4.学生自身对身体素质不重视5.高职院校组织体育活动少等五个原因。
参考文献
[1]社会体育管理(肖林鹏)
[2]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孙洪涛)
[3]中国体育年鉴(林玉川)
[关键词]人文社科项目 职业教育项目 立项课题 教育部
[作者简介]朱文艳(1988- ),女,河南信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采用网上评审,比较客观公正,扎堆现象较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以及课题的规划指导,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申报、立项题目集中的情况,严审课题成果,把好质量关,提升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避免国家资金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教育已成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正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因此,教育部社科司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课题立项规划指南,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增加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数量,引导更多的高校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培军.我国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基于2001~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量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2]刘伟民,吕国光.十二五教育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趋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关键词:营销专业 职业教育 改革
透视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职校教育而言,普通高校教育有两大明显的特点。一是高校教育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事实上,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多是以理论性教育为主的。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没有错,但社会对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需求毕竟是少数的,更多的将是走在实践操作性的岗位上。很多的职业学校都有若干个实践基地,甚至有些课程就直接在实践基地开课,边学习边操作应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实践基础。所以,高教中实践性教育也应加大力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所以,企业就更加看重他们的实践素质。二是普适性强,针对性弱。目前我国高校所设专业及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均具有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遍适用性。专业设置不够具体,课程设计不够针对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将是日趋专门化、规模化,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专业化,针对性培养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就业范围是有所缩小了,但在所学领域的竞争能力却得到极大的肯定。以营销专业为例,普通高校学生学的都是普遍适用性的营销知识,而对于具体的行业或是有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却一窍不通,而具体行业专业知识的匮乏对于营销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普通高校营销专业教育引发的就业现状
由于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存在上述两个显著特点,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它将引发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高校提供的并非完全是企业所需的。某些理工科实践性强的专业,上岗快,而大多数的文科专业则不然。如某汽车企业要汽车营销人员,要求这些营销人员最好是营销方面的专才,同时还希望他们具有较多的汽车方面的知识,如结构、性能、简单的工作原理等,当然最好是有一定的相关实践经验。而由于上述高校教育的两个特点,我们现在推向市场的营销学生只具备了营销知识,其它知之甚少,企业仍需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一批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人员。事实上,很多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
由于实践性教育的缺乏,学生对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对企业、营销工作本身认识比较肤浅。自认为学历高,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弊病,一门心思只想往大都市里跑,往大企业、知名企业里挤,这些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毕竟是有限的,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而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却往往招不到人才。或者,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即使来了也沉不住气,多数是把它作为过渡性的跳板而已。如在金华区域营销研讨会上,某知名企业老总坦言曾到武汉、上海、杭州等地知名大学招聘。让刚来的6个大学生到车间锻炼,结果三个月不到全部走光了。以至于这位老总很生气地说,谁能在企业里沉得住气三年,每年年薪5万!
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摒弃不良素质,以便更好的就业,实现角色转变。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校企联合办学新思路:企业提前参与学校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发展所需,提前在高校中筛选一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借助学校良好的环境、设施、师资力量以及企业的专家、资深人士的配合,为企业培养出能为其所用的后备人才。如温州金狮集团为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营销人员,在我院营销专业学生中通过笔试、面试、心理素质测试层层筛选出40个学生,开办“双鹿营销班”由学校教师传授营销实战知识,企业资深人员讲解啤酒工艺特点及其营销问题,同时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如工商管理部门、专利局等。学生们增长了见识,学校教育成绩得到肯定,企业也因此有了合适的人才,达到“多赢”的目的。
在高年级专业课教育中设立具体的方向。如在营销专业的高年级段分设“汽车营销” 、“家电营销” 、“酒类营销”等,分别开设相应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当然,实施这一设想的难点就在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学安排。我们的想法是,所选方向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由本学院从其他学院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统一进行授课,本校没有相关专业师资的可以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专家人员授课。如果所选方向人数没能达到规定的下限,对于本校有相关专业课程的,允许其申请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学习成绩记入其学分,本校没有相关专业课程的,允许学生在学校之间流动,选修相应课程,于以弥补。
在高年级营销专业知识教育阶段中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进行“分流教学”,分别设立营销理论研究型与营销实践应用型两类教育。如英国的硕士教育就分别有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理论要求高,重视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学习期限也相对较长,也有专门培养的应用型硕士生,重视理论运用与技术应用,学习期限短,通常只有一年,学习内容多以实践操作,应用为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看到这实际上是实施第2项措施的前提条件。
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很多人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只有理工专业才需要建设实验室,其实,文科很多专业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或称是实训室。如我校的“营销实训室”及配套的营销专业开放实验室课程建设项目,报名参加的学生极其踊跃,深受学生的欢迎。学校提供这样一种场所,设备及必要的现场指导,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与角色扮演运用所学,得到锻炼。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力度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把学生推向“第一线”,亲身体验实战的经历,丰富学生的实战知识和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提供“人才回炉”支持,引导用人观念转变。如前文所述,诸多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人才的再培训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企业总是希望人员一到便能上岗,最好能做到独挡一面,即所谓的“即来即用”观念。各个学校每年都要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几经磨练之后又迫切需要再培训,再提高。如果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这种阶段性的“人才回炉”支持,对于其转变用人观念是极为有利的。
事实上,普通高校中除了营销专业之外,还有诸如文秘、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许多其它专业也可适用。所有这些对策与措施对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无裨益,尤其是,对于消除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在招聘中排斥应届毕业生的现象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阵力军,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初探(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从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尽管有所发展,但并没有明显实质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
(一)有关创业教育的活动开展频繁,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1、近几年,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相继组织成功创业者在校内演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但存在表面化、情绪化等问题,缺乏持续性的作用。
2、一些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开办了创业计划竞赛,虽然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依靠少数学生参加竞赛很难实施全面的创业教育。
(二)缺乏必要资金和政策支持
资金问题一直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一些政府、学校以及企业设立的创业基金无法满足众多创业者的需要,还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劳动、科技、中小企业、投资融资等部门的参与。当地虽然出台了扶持创业的一些政策,但市场准入的门槛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依然较高,而商业银行出于其经营目的考虑,不愿意给大学生提供信贷支持。
(三) 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全面
1、学科建设不健全。
2、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不足。
3、创业教育内容单调。
二、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一般模式
要培养创业人才,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下面从创业教育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方法、培养途径、考评方式、师资队伍等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产物,强调对具有冒险精神、适应性和开拓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为:1、知识性:创业教育并非只关注实用性,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同样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那么创业活动就是盲目的;2、能力性:创业教育重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如智力、动手操作能力、个性特质、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3、品德性: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敬业、守信、诚实等优良的品德特征,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创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创业教育不能无视市场这一牵引力,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开展人才需求调查,预测未来职业需求,坚持可行性、超前行、整体性、实用性原则。 开设诸如:企业管理、领导艺术、商法、经济法、信息网络、逻辑学、传统文化、国际商贸、制造业务、教育学等学科。
(三)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宽基础、活模块相结合,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要以学科体系为线索,将学科前沿理论和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类实用性技能相结合,形成一种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课程。当然,创业教育课程并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它的课程内容更偏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需要对社会的认知和社会实践。创业教育的课程方案应与创业的一般过程和要求一致,既要教授学术类课程也重视个人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训练学生创业技能,还要教学生社交技能,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社会知识结构。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创业理论课、创业实践课,都要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它可以将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和自学活动融为一体,围绕创业实践目的、任务、计划、执行、评估等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使创业教育融入到创业素质中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分为精学、选学、配学几类。学生的专业文化课和技能课分为主修课、选修课、配修课。主修课为精学,选修课为学生兴趣所在,配修是培养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课,此类课可由学生任选。总之,创业教育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创业基础理论课和创业实践课。这几个方面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的。
(四)创业教育的教学。创业教育采用“三维立体教学”,教师拥有足够的自,实行自学自研为主,通过创业实践课程实行产学结合,密切联系社会与市场,邀请企业家、成功的个体工商户讲学,开展案例分析,模拟公司。侧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突出机会教育,因为机遇在创业成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创业成功的基本要素。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下面几种常见课程运行模式。1、渗透模式。2、结合模式。3、复合模式。
三、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举措
1、统一思想,充分理解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实施创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其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企业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此外,实施创业教育还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2、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事业,涉及到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经、外事等诸多部门,需要当地政府做好统筹工作,制定统一、权威的激励政策和法规。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规范性,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以推动当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关系到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现,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争取当地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3、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式、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具备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用来指导整个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来实现的,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必须建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要在传统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管理、商务、公关、法律、税收等课程添加进来。创业课程结构要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采取各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如:课堂授课、创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等,同时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摘 要:连续五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第三方视角客观记录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对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报告主要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企业参与”、“政府责任”、“服务贡献”和“应对挑战”等方面,比较全面展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但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两方面,却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总体较普通高校落后的现状,凸显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瓶颈和办学质量水平滞后性问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对高职院校克服发展中的瓶颈和短板,促进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作用,在创建国家优质学校中有着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目前虽然大量存在,功能和作用却未充分发挥,必须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在期刊的宗旨定位、编辑组稿和品牌塑造方面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有机结合,为优化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提升综合实力给予强大持久的动力和平台。
关键词:高职质量年报;科学研究;文化建设;职教学术期刊
作者简介:叶桉(1956-),男,北京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杂志社社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课题“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德育研究”(编号:zj1312),主持人:叶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1-0070-05
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7月15日在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这部连续第五年秉承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企业参与”、“政府责任”、“服务贡献”、“应对挑战”六大方面展现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的报告,以第三方视角客观记录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策应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为职业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们提供的不可多得的量化依据和建设样本。正如报告主编所言,五年来报告“基本形成了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量化指标体系”、“基本形成了编制质量年报的定位”、“基本形成了质量年报的三级体系”、“基本形成质量年报的第三方语境”[1]。特别是今年的报告首次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引起强烈反响,具有榜样作用和导向意义。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和主要类型之一,同样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任务。基于此,报告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两方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较普通高校总体落后的现状,凸显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瓶颈和办学质量水平滞后性问题;另一方面引出一个深层次和新角度课题,即专门刊发职业教育学科领域学术论文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包括高职院校学报(下同),如何遵循出版规律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在学术期刊的宗旨、定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更新观念、有所作为,促进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和校园文化建设进步,奠定高等职业教育更深厚更宽广的底蕴,给予高职院校更强大更持久的活力。
一、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宗旨定位须与之契合引导,担负起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应有责任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高等教育范畴,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这种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教育,虽然与以文化学习和理论研究为代表的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手段、途径、方法以及承担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显著的特点与不同,但是注重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却不因教育类型上的区别有所谓的“高低贵贱”或“轻视偏废”之分,它是办学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迅猛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规模急剧扩张、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不成熟以及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相对滞后等因素,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与普通高校相比,总体上落后并且高职院校之间也极不平衡。这既是报告有意或无意未涉及之故,更是高职院校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上略低一等、底气不足和发展参差不齐之因。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一般大都为“宣传职教、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定位于“连续、集中、全面地反映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我国职业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2]因此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O、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的教育,在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产业变革调整和职教改革呈现新特点、新趋势和新任务中,“职业教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4],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做到科研立校和科研强校,将科研有机融入以技术应用类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活动之中,满足科技迅猛发展和职业岗位技术迅速更替对技术应用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为各级行政机关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职业’、‘技术’为社会经济服务”和“研究教育科学,为人才培养服务”[5]的任务,这种“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活动”[6],都离不开学术期刊的支撑。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迅猛,但是仍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等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探索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发展之路,提升声乐专业教学的品质,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声乐教育中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声乐教育 能力提升 发展方式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了普通高校艺术专业与专业院校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在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转变“高精尖专业型”声乐人才培养理念,逐渐从传统的“重技艺训练、轻理论教学”的教育模式向培养“文乐兼容”的人才方向拓展,开拓从事声乐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领域,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普通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普通高校声乐设置的构想,把声乐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已成为高等艺术教育必备的技能之一。与舞蹈、键盘、民乐课程的性质一样,课时量也要基本相等。
一、明确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在培养高精尖声乐表演人才方面与专业院校方面缺乏竞争力,要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整合普通高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资源,发挥普通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强势资源,才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生存之道。在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里,以培养职业的声乐表演人才为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对于文化理论修养的提高,目前的普遍问题是,大部分专业人才的声乐技艺远远超过文化内涵、全面素质的水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专业基础厚,文化素质全面,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编导、表演、教育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声乐课程应该以培养具有较为全面声乐表演能力和技巧,能够准确表达声乐的风格韵律和显著特征,了解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表演型人才,可以向三个方向拓展,即“理论型人才”、“传播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理论型人才”的定位是使其具有较高的声乐文化知识修养,能够对现今的声乐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创造出新理论,“传播型人才”适应了社会对于声乐人才需求的新领域,丰富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陶冶人民大众的情操,传播和普及声乐知识文化,“研究型人才”虽然是继本科阶段结束后再深造的高层次学历人才,但是在本科阶段就应该为这些需要再深造的学生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二、认清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普通高校声乐培养要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培养群体,一类是针对声乐专业个人条件突出,表演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要有重点的向表演型人才方向培养,在教学中注重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性和规范性以及声乐技术技巧方面严格训练,并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声乐比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审美取向,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遵照“高精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沿袭职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类是针对文化基础厚,声乐专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拓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这类学生的理论文化水平,运用综合能力,拓展在非“职业声乐”领域里的生存能力,成为非“职业声乐”领域的生力军。全面地认识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培养,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声乐专业人才培养风格
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应根据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一味地效仿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定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应避免学生掌握的声乐知识技能的单一化、片面化。通过声乐技能课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完善化。要依据不同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来安排所开设的学期,合理安排艺术实践环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如民间采风活动、艺术交流、舞台实践或者是声乐观摩等活动等,开设需要声乐教师掌握的全面声乐素材,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与当代声乐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不仅能传授某一种风格流派,而且还要取众家之长,在原有的传统的声乐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既要保留不同民族、地域原生态民间声乐的风格韵律,又要符合教学规范和舞台艺术发展规律的审美要求。
四、加强声乐专业人才能力提升
在声乐技能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成文化理论知识的辅教学,声乐学科的理论建设、学术积累方面在声乐课程里缺少厚度,根基较浅。面对新的现实文化环境,声乐专业的教育要转变重技艺、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声乐课程里逐渐提升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综合实力,打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教学体系,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等大学里的优势资源,来加强声乐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文化理论的支撑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知识框架,也是优化声乐学科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辅助教学要深入地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深层次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将技能与文化相结合,理解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特点、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和规律等,这些课程还有待于通过实践形成科学系统的教材,体现出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品质,辅文化理论教学弥补了单一技能教学对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足,打破了以往一味地追求声乐表演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主要是掌握各声乐的风格特征,在表演配合上达到形神兼备,强调声乐动作的规范性和表现力,能准确地把握不同声乐的风格韵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既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成人教育 区域经济 服务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成人教育目前普遍存在招生难、办学规模小、发展压力大等问题,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区域建设服务,探索出一条新的办学路子,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成人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山于生源严重不足,生源榷体质量下降,导致于有些高校为了生存为了招生而迎合有些学生“棍文凭”的想法,不注重抓教学质量,片面去迎合学生不合理的要求或违背教学规律的要求,使成人教育文凭的含金量大为降低,在社会上造成教育质量方面的负面影响,导致用人单位不愿录用成人教育毕业生的状况。我国的成人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成人教育,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有人说:“现在是成人教育的秋天。”
二、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育管理体制,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计划下达和招生录取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山政府职能部门下达,招生由省级招生部门负责。从职能上看还停留在以管理为主,缺乏服务高校的意识,为高职成人教育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和指导性面向市场的改革较弱。
(二)政府投入资金严重不足,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质量要求
政府对成人教育办学的评估要求,原来己经比普通高校要求低得多,造成了先天不足,而后天又缺乏补充营养,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的师资与教学设备与学校共用,而近年来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又是大发展大扩招,本来就设备紧张,师资缺乏,更谈不上对成人教育的设备投入,资金投入。
(三)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陈旧,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仍然是沿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它的教学模式与知识结构没有突出“成人”、“职后”、“应用”的特点,总体是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适应不了经济高速发展对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四)高等学校招生渠道拓宽,对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也形成挑战
从1995年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招生形式,对高职成人教育的招生形成了较大的挑战。中央电大的开放式教育,免试入学,迎合了成人在职人员的要求;电大工作站己经在县级设立办班。三是网络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一定的生源。四是自考放宽了高数、英语的要求,也吸引了一定的生源。这些院校的招生对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招生直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五)普通本科院校招收成人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造成直接压力
近年来,本科高校的成人教育也存在着生源不足的现象,为了生存而大量招收专科层次的成人学生,造成了高校内部的无序竞争;对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招生也造成了直接影响。
(六)社会对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偏见
社会上在人才招聘录用使用中,重普通高校,形成人高校毕业生的用人一导向,对高职成人教育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
根据以上情况,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看似困难重重。然而高职成人教育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本文作者认为:关键是要改变观念、注重改革、立足区域、服务经济,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创新办学理念,抓好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必须克服传统的职后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办学理念,以适应严竣的市场经济的考验,具体是:坚持“一个目标”、“两个适应”、“三个结合”、“四条准则”、的成人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
(二)要主动为普通教育的教学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
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必须主动转变职能,将教学部门转变成做一些教辅工作,主动为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高职院校的成教院要围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主线,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开展“双证书”制度,同时定期召回己毕业的学生,义务为他们提供技师培训,协助他们尽快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走出一条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子。
(三)要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要发展就必须立足区域,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开拓新的办学项目。
1.建立中高职师资教学模式培训基地
如今各省只设高校教师培训基地(一般设在本省的师范大学),没有单独设立高职教师培训基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特点,办得较好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可以申请设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本省的高职、中职院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所在区域职业教育师资教学及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要依托本校普通教育的资源,设立继续教育基地,为所在区域搞好在职干部职一I二的继续教育工作。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为企事业单位想提高学历评职称的人员提供在职进修和学历教育,为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等工作并可为他们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22-02
一、成人学历教育面临的不利发展形势
(一)全日制教育的扩招挤压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加上对高等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为了实施“科教兴国”,自1999年以来,全日制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昔日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绝大多数愿意进入各层次高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同时,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考不上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中学毕业生也顺利进入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这两种教育的扩招和壮大使得以弥补文化知识和弥补岗位职业技能的“双补型”成人学历教育生源急剧减少,规模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社会和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需求逐渐减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变革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进入了新世纪,成人教育又寻求到了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契机。但是,基于现实的成人教育新增长点主要存在于三个教育领域:一是为提高国民现代化素质和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的社区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二是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三是提高劳动者职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或适应“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的“农民工”培训,还有一些干部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需求。成人学历教育虽然当前还有一些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转型,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和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减少。
(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调整了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
在1998年教育部的机构改革中,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原成人教育司的大部分职能则被“分解”到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等四司当中。成人教育的管理方式由集中而分散,管理力度大减弱,整个成人教育管理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在客观上大幅度削弱。同时,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近些年的工作要点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职业教育上,十多个工作要点中绝大多数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内容,仅有一两个要点涉及成人学历教育。
(四)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自我体系和发展机制构建的缺失
与改革开放共同起始的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一直没有形成和组建自身发展体系,一直以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或弥补者的身份存在,这种没有自我发展体系的依附者其本身的发展就受制于他人。当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时,成人学历教育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必然要大大减弱。同时,成人学历教育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也没有未雨绸缪地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办学职能上受制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前提下,也没有进行功能的转变和发展,完全没有进行自身发展机制的构建,导致在当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存在大量需求的契机下也无法寻求与它们融通的发展渠道和发展空间。
二、成人学历教育发展问题对其教师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照搬普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
一直以来,成人学历教育仅作为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和弥补者,没有形成自身发展体系,更谈不上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拥有自身体系内部的职业发展途径和发展规划模式。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只能照搬普通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而受制于国家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定位以及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再加上成人学历教育被撤并后各级各地成人学历教育机构没有统一的归属和机构体系,造成主管机构各异、管理不统一和定位的边缘化,其教师职业发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平台都远远不能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二)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理念固化陈旧
由于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地位劣势和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本身缺少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一直固化地认为应该和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教师存在一样的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和教育管理中也秉持与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实际情况是,与改革开放初期成人教育真正的“双补型”教育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形式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成人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已发生质的变化,应该由以前的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一样的教育标准和教学目的转化为符合自身生源特点的实用型和应用型的教育,而不是原来的文化知识型教育。然而,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固守陈旧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以及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要求不符,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信心。
(三)生源减少和生源素质降低造成的悲观情绪
随着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减少的同时,其生源素质不断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很多长期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来讲,在科研和学习研究发展上不具备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本身从内心来讲就存在一种心理劣势,再加上当前在生源和教学规模受限的前提下生源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素养又在降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日益难管理和难教育的学生群体,在面对需要不断降低考核评价标准才能勉强通过考试的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越教越降低自身水平和价值的想法,认为在这样不利的教学下不仅不能达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而容易产生越教越易形成师生间的“教学相落”这种悲观情绪。同时,常年把自身视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多数教师又不肯俯身去从事与自身专业和教学特长相关的职业或岗位培训。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很多教师很难提高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积极性。
(四)缺少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平台
由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波折性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体系相比,在成人学历教育范围内缺少促进其教师学习进取的激励平台以及学习发展空间,缺少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或各类评比活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对职业发展的狭窄空间,很多教师数十年以自己所教的几门课进行着毫无变化的教学,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
三、促进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一)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育者自身职责
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成人学历教育也承担着政治、社会和教育责任。作为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面对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困难,务必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师职责。正确认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难,但目前还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性。作为成人学历教育教师,要树立事业心,端正职业态度,优良的职业成就取决于良好的职业态度。面对文化底子薄、教育素养低的生源要有同情心,以符合实际的工作准绳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为人师表的崇高价值。
(二)深入思考工作特点,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舍弃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深入研究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和实际需求,研究适应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相对弱化抽象的理论性内容,适当增加实操性和实践性教学比例,改革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成人学历教育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育标准。同时,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乐观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水平提高,不倦怠,不随波逐流地想当然地认为成人学历教育会“教学相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三)改善心智模式,努力拓展教学领域
面对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的必然,需要教师居安思危,为了自身职业的持续发展,在做好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心智模式,关注成人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探寻在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等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有备无患地通过学习培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育能力,扩展职业发展新空间,为成人教育整体事业贡献出应有之力。
(四)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
知识技术更新日益加快,任何人不学习都跟不上时展步伐。为了职业更好发展,教师更需要在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上,进行包括专业业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通信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探寻实践教学新方法,逐步成为研究型和学习型的教师。这样,不但能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更能提高自身进行多类型教学的适应性,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涛,成人教育:一波五折的历程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
[2]张明明,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3]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年来,张家口市制定并完善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免、助、补、奖、贷等形式,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资助全覆盖。去年至今,全市共安排各类资助资金5.51亿元,资助困难学生21.7万人。
学前教育保教费实行减免。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每生每年500-1000元标准和10%的资助比例,减免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济困难儿童的保教费和部分餐费。2013-2014年投入资金1009万元,为641所幼儿园减免了17040名学前儿童保教费。
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惠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从2012年春季开始,该市在9个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生实施蛋奶工程,为每个学生每天免费提供3元营养餐补助,受益学生15.8万人。2013-2014年用于营养餐和蛋奶工程资金2.16亿元。
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得到多形式资助。从2010年秋季开始,该市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各普通高中学校还全部建立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从制度上基本解决普通高中困难学生就学问题。2013-2014年,全市共安排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000万元,2.8万贫困学子从中受益。
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全市按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的补助标准,免除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免除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政策条件学生的学费。调整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将助学金政策覆盖范围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将该市纳入国家燕山-太行山区连片特困地区9个县的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2013-2014年,全市共安排中职免学费资金9800万元,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5400万元。
建立起面向普通高等教育的多项资助政策。建立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学生。2013-2014年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1.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