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学在职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刚毕业不能报在职研究生?
国家政策规定的是想要读统招的在职研究生需要满足时间条件,本科毕业需要3年以上,专科毕业需要5年以后,研究生博士需要两年以上。今年政策下来,取消对年限的要求,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统招的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研修不止一种,同等学力申硕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尤其是刚毕业的同学可以先读书后考试,研修研究生课程以后,到满足年限然后申请硕士学位。因为在职人员申硕,不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所以最终毕业拿到的是单证的证书,也就是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结业证书。在职研究生获得的硕士学位与其他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证书是完全相同的,这对以后工作的晋升、加薪等都是有很大帮助。
在职研究生考试为通过制,毕业相对简单
在职研究生指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同时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参加研究生课程班不需入学考试,学分修满者,可获得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满足申硕条件者,通过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分数只要达到60分即为合格,所以只要不是太贪玩,考试之前复习一下,通过考试还是相当轻松的。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同样获得硕士学位。
社科院等院校保留终身学籍,方便申硕
现在的在职研究生确实有很多便利的地方,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金融学专业企业金融管理在职研究生能让学生从基础系统掌握金融、财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适应实际工作技能的、具有创新思维。终身保留学籍,对于申硕的同学来说是很大的福利。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逐年增加,从上汽收购双龙,到南汽收购罗孚,再到北汽收购萨博,及至吉利收购沃尔
>> 谈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整合风险分析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防范 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分析 中国汽车企业的春天到了吗 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梦想 浅谈中国汽车行业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对策 汽车企业物流外包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 浅谈中国汽车企业实施精益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汽车行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研究 从博弈论角度对中国汽车企业行为的分析 以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为例看中国汽车企业的“出海”之路 2010年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关注的三大问题 关于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品牌战略的思考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获取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关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4.余颖,江咏,袁敏捷著. 《战略并购-管理风险的三大原则》.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许明.从上汽并购双龙案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J].《生产力研究》2010.NO.7
6.李涤非,颜蓉,罗新宇著.《企业并购实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杨瑚,王晓燕商.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6.5
个人信息:林智鹏,1982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在职研究生,北京,邮编100836
关键词:金融业 整合 条件 竞争 发展
一、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进行整合
目前,受分业经营制度的约束,传统的银行业务相对萎缩,而我国银行业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还没有成为银行利润的主体。同时,许多外资银行原来实行的就是混业经营,而且外资银行业务经营主要集中在低风险、低成本、高利润的中间业务及外汇业务上。我国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也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因此许多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时会继续实行混业经营,这就形成了在华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与中资银行的分业经营的格局。在竞争力上的差异表现为:混业经营为客户提供了较全面的服务;能够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显著地降低了成本。随着将来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增加,国内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大 。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金融行业整合
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在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变革中,国有经济进一步被缩减,私有经济、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私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灵活,在资金运作方面越来越重视直接投融资,再者国内经济发展呈现的高科技化趋势,带来的高风险也需要经济实体进行风险投资,而不是传统单一的银行贷款。产业经济的成长和转型,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在短时间得到了超常发展,对国内银行全能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一些以往依靠银行贷款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优质企业也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筹资,银行的负债规模、资本结构和客户结构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与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行业整合。而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都是稳定和规范的资本市场主体,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股重要而鲜活的力量。只有这些机构的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才是健康完善的。
三、全球化发展趋势加速金融行业整合的进程
目前我国的分业经营存在着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分业经营限制了我国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和新业务的全面开展;②分业经营限制了我国金融机构实行跨行业的并购,而金融创新和跨行业并购是提高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金融业开放以后,我国的金融机构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是极其困难的,即使在国内,生存和发展都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新型金融工具为顾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而国内金融机构由于实行分业经营,明显缺乏这种竞争优势。因为这些新的金融产品都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三种行业的相互整合后的产品。这种行业整合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银行业除了利用存贷利差得到的表内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就需要与证券业、保险业等其他金融机构相联系;保险证券化就是根据不同的保险险种,借助股票、债券等衍生金融工具将保险业务同证券业务相互结合过程;资产证券化同样需要多个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性金融服务。这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金融业进行调整,才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跨行业兼并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全球金融业在竞争中对规模优势的认同。通过并购,国际银行业越来越多地涉及证券、保险和共同基金的管理,如巴黎国民银行对百富勤证券公司部分资产的收购,同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花旗集团;1998年12月,德意志银行收购信孚银行,这种组合主要是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收益,最终使它们的业务广泛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等领域。而在我国的几大银行中,仅有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业务范围,我们必须走行业并购之路,然而由于当下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了我国跨行业并购。同时,分业经营在WTO的框架下很容易引起服务贸易摩擦。以银行为例,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多数在其母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让它们在华享受“国民待遇”——不能从事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按照对等互惠原则,国内银行在它们的国家也不能经营这些业务,这样就不能与其他国家的银行在该国公平地竞争,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必将大大被削弱。如果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享受着“超国民待遇”,那么对国内银行又是不公平的。这势必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行业整合。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语境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金融体系,日益显现出不足,为了更好地应对新的形势,中国金融业必须审时度势,积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对以往陈旧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因素,加以整合和完善,只有这样,中国金融业才能够在未来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大量扩展,普通高校决策层和管理层对成人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校内部可供成人教育发展的空间受到来自普通高教扩招和在职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双重挤压,使得成人教育的宿舍、教室、实验室乃至教师等教育资源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加入WTO的我国政府承诺有限开放教育服务领域,从而使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外国教育资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将都可以成为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成人教育将由“面向世界”开始“走向世界”,教育服务领域大为拓宽。日渐市场化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成人教育市场格局都表现出成人教育因政府“自上而下”发动而带有的计划色彩将淡去,广泛多样的个体成人教育需求成为“自下而上”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由于政策和历史的原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层次单一化,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缓慢,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数量尤其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生源的萎缩伴随着生源的争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变革发展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理念
完全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政府是成人教育资源分配的最大决策者和配置者,制定单一的政府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和方式分配到各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无论是入学考试的进行、招生计划的制定、还是生源的划片、师资的配备、收费的确定均以国家名义予以明确。计划和政策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需求的晴雨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变革是革命性的。成人教育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由成人教育市场上各办学主体(包括政府)对成人教育资源分散决策、分配使用形成成人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成人学习需求与选择成人教育资源的多元化等都要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要适应成人教育发展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高扬起“为成人学习服务”的旗帜,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理念———市场理念、运营理念、服务理念。身处日益市场化的发展环境,成人教育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成人学习者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有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而选择需求必然形成成人教育市场,与此相适应,必须形成教育市场理念,在熟悉成人教育市场、适应成人教育市场、参与成人教育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成人教育市场理念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成人教育资源,就要求形成运营理念。成人教育运营不再是单一的取向,它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教育规律,把质量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成人教育经营不仅要善于经营成人教育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更要善于经营成人教育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还要善于从与各教育资本的竞争和合作中组合教育资源来创造成人教育效益。服务理念就是要把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视为成人教育的生命线,高扬起“为成人学习服务”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认定自己的服务特性,切实拓宽为成人学习服务的领域,成人学习者需要什么,成人教育就提供什么。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成人教育发展模式
(一)建立竞争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山东科技大学建立起竞争高效的成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为成教学院制定了办学规模发展规划,规定了经济效益和质量指标,对学院领导班子实行量化考核,中层干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整个管理运行队伍团结精干。管理运行机制的转变和管理队伍的高效优化了成人教育办学资源,为成人教育的高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采用按需办学的成人教育运营方式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市场化运作方式始终都包含着满足成人教育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目标,掌握招生市场信息,收集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分析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进行市场细分,选择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生源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确定自己要开设的专业;研究成人学习者的教育消费行为,制定成人教育经营战略,确定成人教育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成人教育在市场化运营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层面的局部竞争,而应该在各个层次上进行整体实力的竞争,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同时要树立长远观念,在考虑生源群体、课程设计、专业开发、投资效益等方面都要有长远眼光。尤为重要的是,成人教育要取得竞争的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人教育市场的现实需求,更要拓展成人学习者潜在的教育需求,引导这种潜在的需求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1.把握市场需求,提升办学层次,积极拓宽办学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山东科技大学成人教育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考生的要求,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方面,树立起发展多层次的成人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本科、研究生层次)学历教育的思想,满足经济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有个性特点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起广大在职从业人员(特别是已经拥有专科学历者)多次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积极争取“专科升本科计划”,增加本科生规模,现在已经开设31个本科专业,为拓宽办学领域,经精心准备已经开拓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领域,旗帜鲜明的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招生领域涵盖矿业工程、地质工程和软件工程等领域,在山东省形成了独有的从专科到研究生层次的成人教育培养体系,既保持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连续性,又稳定和集聚了后续生源。
2.服务经济建设,广开办学渠道,走联合办学之路。山东科技大学牢牢把握成人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的宗旨,招生领域由原来的以煤炭行业为主,逐渐发展到电力、石油、化工、金融、税务等系统,增设“煤电一体化”、“供用电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商务”、“热能与动力工程”、“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机械电子工程”、“金融学”等热门和急需专业,生源群体覆盖各主要国民经济行业,得到各行业在职从业人员的欢迎,扩大了山东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的影响;坚持“面向社会、依托企业、校企结合、联合共建”的原则,与企业、政府、高校、地方和科研单位实行联办、共建,多渠道发展成人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广泛开展联合办学:针对当前煤炭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先后与山东省内矿业集团公司合作举办采矿、通风安全、矿山机电等专业,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经济条件和生源条件,学生毕业后按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为煤炭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脉搏,与金融企业合作培养证券公司在职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实践技能;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增设函授站(点)联合招生,以解决在国内不同地区招生的不均衡问题;为缓解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低学历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山东科技大学紧紧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利用地方政府的人事政策,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培养低学历毕业生,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毕业后由各地市人事局根据所取得的新学历派遣和安置就业,先后与市地人事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这种办学形式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支持;旅游业是方兴未艾的重要产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山东科技大学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与酒店集团联合办学,以学校为依托,发挥地域、人才资源优势,利用酒店集团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一流的实习场所,培养高质量的酒店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通过这几种联合,既服务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节约了人才培养的费用,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拓宽了办学路子,提高了办学效益。联合办学的形式形成了成人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为实现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走出了新型的道路。山东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由形式单一的函授教育,发展成为以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自学考试、成人研究生等学历教育为主,兼有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专业证书等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格局,办学规模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28000人,各项经济收入突破2000万元。山东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正确的成人教育发展理念必须体现在成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成人教育运营方式中,只有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成人教育运营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打造出独具各校特色的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向成人学习者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受教育机会,增强成人学习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才能够开拓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效益及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涌入,为农信社后续发展储备了巨大能量。能量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信社人才能量的大小。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备受各省联社、农信社、农商行的关注。
模式之探:多元并存
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得到农信社在“战略”层面上的重视。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农信社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后,记者发现,如果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关键词切入,农信社人才培养的突出做法可归纳为 “六大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在高校内部设立金融班,大一起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主要教授金融学和与农信社操作事务有关的课程。入学之初,信用社与学生、高校签订“三方协议”,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农信社工作。如滨海农商行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的“滨海班”、吉林省联社与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办的“农信班”。二是与高校合作,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集训”,时间一般为3~12个月。如江西省联社组织新进员工到江西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培训。三是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如浙江省东阳联社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每月邀请大学教师到东阳联社为员工集中授课两天,员工结业后通过相关学科的考试、论文答辩,可申请硕士学位。四是与高校联合举办研修班,组织高管人员去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进行管理学培训。此类研修班更侧重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非学位教育。
第二,“自主投资式”人才培养模式,指自主成立培训中心或商学院,逐步培养自己的内训师团队,对员工进行培训。如,浙江省联社专门另设大楼成立的“员工培训中心”,江西省联社、广东东莞农商行、浙江瑞丰银行等成立的商学院,多以国内集中培训和国(境)外学习培训为主要形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后备干部进行轮训。
第三,与非高校类机构联合培养模式。前两大类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农信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如,潞城农商行为使新招员工能尽快接受和运用微贷技术,在招聘之初就对员工进行相关潜能的面试,并聘请专业微贷技术公司对员工进行微贷培训;部分农信社、农商行还聘请专业礼仪公司,对农信社员工进行礼仪培训等。
以上三种模式目前在我国农信系统中普遍存在,且各有利弊。在高校联合培养模式中,“金融班”培养的定向性和针对性强,但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存在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学生违约的道德风险;“集中”训练的方式有利于员工素质的快速提升,但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较高;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或研修班的模式,上课时间灵活自由,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之余提升自身水平,但此类课程往往课时费较高。“自主投资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设培训中心,并拥有一批自己的内训师,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与非高校类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一般更具针对性,但往往是局限于某个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的专业培养。
从人才培养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类别的培训。如,浙江东阳联社对中层管理人员,推出“赢在中层”人才培养办法,对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则采取“春苗计划”。不同需求的员工参加不同种类的课程,提高人才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二是流程培养模式,即为员工设立一套完整的从“雏鹰”到“雄鹰”的培养流程。一般情况是:入职之初,设立职业生涯导师,帮助做好员工近期和远期的职业规划路径,并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工作过程中,根据员工职业规划路径,有计划地对员工提供针对性培训;设立公平公正的晋升路径,保证员工自身成长成才后有更大的才能发展空间,实现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转变。
三是梯队培养模式。省联社根据行社班子建设的需要和后备干部的具体情况,确定后备干部培养目标和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培养锻炼渠道,不断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实施干部上挂下派管理办法,探索开展行社优秀干部提拔上挂任职,组织省联社青年干部下派基层行社学习挂职,形成了干部动态培养的长效机制。
反思之困:问题交锋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就像一剂强心针,为农信社人才注入了知识化、专业化的血液,提高了不同层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在掌握银行业务的同时,更加理解和融入农信社“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理念和文化理念。然而,面对资源、能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农信社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探索和创新阶段,农信社必须直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矛盾,正视问题的交锋。
交锋之一:培训与培养
人才培养是对人进行选拔、教育、培训,并给予其发展培育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就目前农信社的人才培养来看,绝大多数的培养侧重于培训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从选拔、培训到发展培育的完整体系。
全国农信社几乎都会制定相关的年度人才培训计划,一部分农信社、农商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工作,对不同层次人才及不同业务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但是对于培训结束后人才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及后期管理上却很少有明晰的规划。四川省农信社建立的“80后理事长、主任助理”机制、江苏沐阳农商行的“内部导师制”等一系列类似的在培训课程之外的人才培养方式值得肯定。构建一个课程培训、综合能力培养、职位晋升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式、流程化、精选型的培养模式,对于农信人才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交锋之二:结果与效果
在农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的结果往往通过鉴定报告、结业考试、操作测试等相关的水平考试来衡量,如此的衡量标准侧重于短期的结果,评估方式较为单一,且不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更忽视了其长期效果。目前,在农信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培养效果发挥和后续评价的问题。
首先是培训教材问题。在对江西省联社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与院校还是培训机构合作,培训教材的选择都成为一个首要问题。高校教材偏重理论,培训机构教材往往缺少严格的资质认证,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效果的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够明晰,这也是合作双方发生分歧的地方,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短期效果和中长期效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合作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效果控制的跟进不够及时。在进行专业培训后及进一步培养过程中,关注人才的后期发展及走向,加强对人才的人性关怀,是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控制手段。能够在保证人才向着既定轨道发展的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发展之向:路在何方
“一个银行能否办好,取决于有没有好的银行家。”山西省联社晋中办事处刘海滨主任有着这样的观点。以往,农信社人才培养局限于战术水平而非战略高度,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信社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银行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因此,多位业界专家认为,农信社人才培养模式应开辟三条路径。
路径一:人才培养的“全面培养”模式。要由侧重于对新入职员工的培养,向新老员工、中层员工以及高管的“梯队化”全面培养转变;要由侧重于对基层柜员、会计岗的技能操作培养,向操作序列、营销序列、专业序列、管理序列等多个岗位系别并重转变;要由入职后再培养,向入职前参与实习、入职时进行集训、入职后进行定期培养转变;要由单一定岗,向定期、不定期轮岗转变,并实现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全面调动。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
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即如何保证小额信贷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的经营来实现生存与发展,其最本质的要求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保证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要求小额信贷机构自身有一种内生机制,能够保证其在小额信贷过程中实现收入大于成本,从而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存在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机构的外部力量,如政府的补贴、捐助者的资金注入,来维持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盈利性是小额信贷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分析
目前,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银行类和非银行类的两种,银行类小额贷款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类村镇银行;非银行类的机构有:小额贷款公司、政策类的小额贷款。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定义的小额贷款公司为: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不吸收公众存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各类小额信贷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作用有限
虽然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大力倡导大中型银行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各银行也在积极应对,但是服务中小企业的深度仍然不够。以浙江为例,浙江有银行曾推出“信贷工厂”模式,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平均的贷款额度在1000万元左右,仍然是对中小企业中的中型企业支持的多,而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或100万元以内的微小型企业支持的相对较少。2007年《银行家》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在农村微小企业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是主要供给者,但其信贷供给方式与农户信贷需求产生的各种要素不配套,农村信用社业务仍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作用是政策性金融组织,开展小额信贷的时间并不长,各方面经验和力度还不够,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在吸收存款,再通过网点和机构将存款转移出去,在农村地区进行贷款的额度和规模很小。这些都说明,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二) 新型小额信贷机构面临重重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试点推出的新型小额信贷机构。三类机构中,各方面发展最好的是小额贷款公司,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资金来源非常少,因为银监会和央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其资源来源主要是自资本,险些以外的运营资金很少,随着业务的开展,资金需求量增加,后续资金保障不足,影响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利率受限。由于小额信贷额度小,而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行为其成本和风险较高,增加了经营成本,所以要采取较高的利率,但目前政策规定其贷款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4倍,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自主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并且,由于业务开展有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小的区域内扩展,其发展壮大受到影响。近几年村镇银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约束,银监会和央行规定的存贷比的上限是75%并且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创新能力有限,这些都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村镇银行虽然可以吸收存款,但是吸储能力有限,其他的筹资渠道又受政策制约,比如不能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对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限制影响到这个新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阻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的因素从大类上划分,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看,主要包括:机构和运营的合法地位;政府政策的宽紧程度和支持程度,如利率政策、规范要求、报告制度、监管制度等;获取信贷或其他资金的难易;当地政府对项目的态度和行为;当地其他项目对本项目的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影响机构可持续性的内部冈素,主要有利率、规模、还贷率(贷款质量)、管理效率、清偿力(现金流动能力)等,其中实行商业利率原则是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经营收入能覆盖运营成本)的最基本的要求。影响收入的因素很多,而利率水平的升降与收入水平变化的相关度最高。
(一)在政策方面,监管责任不明确削弱执行力,对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谁来监管意味着监管的缺位,监管的缺位限制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上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行业法律和制度建设的空白反映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区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上,并直接导致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困境;利率管制造成效率低下,利率控制使大部分小额信贷经营机构收取的利率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从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不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实施的利率高于或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而这过高的市场利率并没有减弱民众对小额信贷的旺盛需求;资金来源的持续性无法保证,不仅仅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农户小额信贷上面临资金实力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即使能够吸收存款也面临这个问题。
(二)在经营方面,业务拓展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基层网点信贷人员普遍紧缺,极易使贷前和调查贷后管理形同虚设,信贷人员凭主观想法或经验来决定信贷情况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真正需要小额信贷款项的农户有可能得不到这项服务;农村信用环境缺失,有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赖债、甩债、逃债等失信行为还比较严重。
(三)在操作方面,小额信贷具体操作上,由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的民间组织都开展小额贷款业务,致使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我国现行的制度下,对农村小额信贷各个经营机构的市场定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容易造成抢夺客户资源的无序竞争。各个小额信贷经营机构也缺乏相关的约束制度来防止经营的重复性,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每个机构都派出相关信贷人员做相应的贷前调查,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
国际上成功小额信贷的经验证明,大的银行是可以发放小额信贷的,比如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印尼人民银行等。因此,在我国除了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小额信贷供应机构外,也应该从更好地利用现有的金融机构入手。一方面,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制度上通过设立专门的小额信贷部,使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变为常规化,在操作中通过灵活授权、重视一线信贷员的作用、适当的员激励等,改变原有的大企业贷款模式。另一方面,大中型银行可多方面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的合作,银行为这些机构提供资金,这些机构为银行推荐小额贷款优质客户,既可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不足问题。又保证了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客户质量和来源,银行也还可向这些客户营销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产品,拓宽金融产品营销渠道。
(二)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小额信贷的发展。离小开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财政资金的运用要做到用在“刀刃”上,落到实处,既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又要避免鼓励道德风险。建议:一是对涉及小额信贷的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制定考核标准对其“支农支小”行为进行奖励,提高其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对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以维持稳定经营;三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灾害和农产品市场风险等集中风险,建立小额信贷集体风险缓冲基金,以应对可能产生的大面积偿债危机;四是要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 完善农户信用评价制度,建立信用档案。
根据农户以往借贷记录、家庭收入、借贷项目的规模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的信用进行评级,建立信用档案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居民,可以给予相对较好的信贷政策,如增加贷款的额度,延长还款的期限,而对信用较差的农村居民,则要谨慎对待,要减少贷款的额度和规模,必要时取消信贷资格,为农村地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农户需求。
不同农村居民,其信贷的需求会有所不同,有农业生产、养殖、购买机械等多样化的需求,小额信贷面对这种情况,要进行灵活的制度设计,满足农户不同的信贷需要。同时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居民的闲置资金,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使小额信贷利率与市场一致,降低信贷用户的利息压力。
参考文献:
[1] 三农政策与规划部.2009 年“三农”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 2010 年发展展望.[R]. 三农政策与规划部 .
[2] 丁璨,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212-213.
[3] 杜晓山,孙同全,张群,公益性及商业性小额信贷社会纯净管理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23):42-47.
[4] 黄心田,易法海.小额信贷的制度核心、类型及启示[J].我国软科学,1999(04).
[5] 杜晓山,刘文璞等.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3 - 24.
[6] 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
[7] 李辉.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8] 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6(08).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研究 发展现状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其中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大多数面临国际化的转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主题已经摆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面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其上游和下游产业也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其他产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资源的消耗量很大,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破坏了我国国内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降低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循环经济指的是利用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办法改善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方向,转变人们的传统发展观点,通过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来提高经济发展能力。而且要不断充实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让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让我国大量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着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大量发展新型产业,低碳产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的发展动力。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利用绿色经济发展观念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变废为宝的经济理念,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势和动力,改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模式的稳定发展,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是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循环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主要依靠循环经济的发展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长远意义,提升我国的未来的竞争力和基础实力。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充分的战略转型依据,可以为我国优化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必须要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关系,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环境与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的绿化降低和环境污染的各种破坏正在逐渐加强,很多地方政府也忽视了对地方绿色环境的保护而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恶化的局势正在逐步增强,而且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前与未来的重点努力方向,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的能力下降,我国长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对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都有负面的影响,生态环境早已无法承担这样的负担,我国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开展较为丰富的多种资源与绿色环境保护相关的合作,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发展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
(一)受环境、科技水平的制约
发展循环经济, 科技是最主要的支撑因素。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 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等; 废物利用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如废纸加工再生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等; 清洁生产技术是无废少废生产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我国当前发展环境下,科技水平落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做到相互协调和稳定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完善,也因为技术投入的不足,有关循环经济的政策执行力较低。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资源保护法》、《污染防治措施》等条例,但是大多数都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法律法规,对本国的环境保护和低碳可持续开发根本不适合,不能对应发展,造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可依,欠缺法律法规的可持续运营与发展规划,造成了法律法规的欠缺和漏洞,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虽然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从立法上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 我国目前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但除了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外, 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 这使得循环经济面临的诸多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四、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注重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几个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我国各产业的发展要注意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后路,要改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法律观念,改善因法律法规发展不足而造成的循环经济发展漏洞与失误。要倡导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的环境保护性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绿色化经济法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改善社会效益和生产能力的不足,实现和谐统一。
(二)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运用法制法规提高服务职能
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要开展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改善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法制法规,要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开展先驱先动的模范工作,提高政府的形象建设功能。明确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价值,弥补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投入不足的缺点,推进我国整体绿色GDP的发展增速,促进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发展,要深化改革环境保护制度,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环境保护措施弥补环境保护的不足和缺点,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和环境保护评价制度,让地方政府对地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做出严格审查,树立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惩罚和罚款,规范其发展标准与提高发展能力,制定好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而且还要不断的转变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个变化过程。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和控制质量评价制度发展成一种全新的发展评价体系,对森林覆盖率、绿色环保标准、企业排放标准、群众的环境保护力度和标准环境的发展规划能力以及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都给予全面的创新规划和升级管理,让环境保护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察的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都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 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保证。
(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对资源保护的重视,加强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改变市场中对资源和能源的认识与观念,提高企业发展经营与自身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较为传统与陈旧的经济发展理念,要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进程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登林.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达州经济,2011(9):100-102.
[2] 李海峰.循环经济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中国信息经济,2009(10):10-13.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学科发展;文献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体可以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与在职专业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后可获得学历证和学位证“双证”。
专业硕士逆势扩招
在专业硕士扩招之前,因为种类少,招生数量小,且广受社会追捧,以致人们只知MBA这样具体的专业硕士类型,对专业硕士则鲜有了解。然而,近3年来,专业硕士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缘于国家推行的专业硕士扩招政策。2009年3月,教育部做出大幅度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名额的决定。当时,这一政策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在金融危机尚未消退、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人甚至将这一政策当做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法子。事实上,在这样的节骨眼,相关部门也的确有这样的考虑。
2008年12月初,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就做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影响,2009年研究生将适度扩招”的决定。而在2009年新增的招生计划中,在拟下达的200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又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主要招收参加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由此诞生。
然而,专业硕士扩招背后还有更深层次、更长远的考虑。首先源于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十大新型产业振兴计划;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有就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硕士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硕士已有超过100多年的发展史,已然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许多人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渠道,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国外专业硕士培养规模非常大。据有关资料: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专业硕士就已达到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5%以上;2003~2008年,英国的专业硕士更是达到了硕士研究生总数的75%左右。
反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术性硕士数量占绝大多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以致硕士就业后“就业比不上本科、研究比不过博士”,“夹心层”地位让硕士毕业生尴尬不已,就业率一路走低,目前整体就业率已经低于本科生。
显然,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失衡让高端人才培养无法充分体现出“服务社会”的功能,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作为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硕士无疑成为首选,增招专业硕士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而事实上,专业硕士扩招政策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自2009年3月教育部决定增招以来,我国的专业硕士比例3年内急剧扩大。在硕士研究生结构中,2010年我国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为15%;2011已达25%,并新增19个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更是占到了硕士研究生总量的30%。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扩招趋势并没有放缓的迹象。据教育部相关人士介绍,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
扩招背后的“尴尬”
从2009年扩招至今,首批专业硕士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么,专业硕士们是否如当初构想的那样受到社会的追捧呢?
诚然,从设计看,专业硕士与社会对接更加紧密。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可以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正好解决了供需不对口的人才脱节问题。然而从实际结果看,理想与现实还有一定距离。这一点在就业上有所体现。大量专业硕士毕业生步入社会,所带来的并不是硕士就业率的走高,相反,在高校各层次毕业生中,硕士毕业生上交了一份“灰色”的成绩单——硕士就业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中。
如此,对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问题,很多人表示怀疑。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表示,扩招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挑战,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成为其次。
事实上,扩招后的专业硕士正面临多方考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在部分高校,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没有做好迎接大批量研究生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质量无法跟上研究生规模的膨胀。
这一点在专业硕士培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硕士培养,专业硕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联系紧密,需要采取独特的教学方式、独特的教材,比如需要相关的实践设备,需要“双师型”教师等。而这些方面,对于教育资源短缺的高校而言,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的。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所言:“我们需要一批应用型研究生的领跑性人才,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链条断了,缺乏双师型导师。”
于是,一些学校的专业硕士培养不自觉走上了学术型硕士的老路。小芳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她的宿舍室友是一名国际新闻学学术硕士。她发现,她们只有极个别的外语课程不一样。由于授课老师相同,风格也没太大差别,“不同的课同一个老师教,甚至留的作业、要求看的书都是一样的。”
对此,操太圣认为:“关键是没有准确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功用。”一些高校将其视为低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一个学位类型,甚至是增加学校收入的一个来源,这些都导致学校在师资配置上、课程设置上、培养方式上不能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进行设计,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相比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据某网站的一份大型在线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专业硕士的认可度不到三成。打算保送法律硕士的小张,就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劝阻。某高校农学院的一位大四学生说:“我们专业保送到专业学位读研究生的同学中,有一多半都放弃了保送资格,转而报考学术型研究生。”
除了认可度低以外,高昂的学费也是考生对报考专业硕士“望而却步”的原因。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每年学费1.6万元,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每年2.2万元,而复旦大学今年新设的金融学(基金管理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更是达到了3年10万元。
众所周知,大多数高校会给学术硕士发放高额奖学金来抵充学费,另外还发放生活补助金,而专业硕士却享受不到如此待遇。某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该校硕士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的平均覆盖面一般不低于90%,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外。
因此,专业硕士在招生时,往往出现招不满的情况,有些最终就读专业硕士的考生,也是因为分数不够才不得不接受学校调剂。小李因为报考学术硕士失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受了调剂。然而到了学校后,他发现班上只有10名同学,而招生计划是接近30人。
校内遭遇困境,校外情况也不乐观。天津滨海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招聘主管黄先生表示:“公司尚未招聘专业硕士,在以后的招聘中,也会更倾向于学术硕士。”在他看来,专业硕士虽然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开展研究生阶段培养的,但是对企业而言,看重的一方面是现在会干什么,但更重要的是成长潜质。专业硕士所学的东西,和企业的真实需要还是差距比较大。
小王是去年毕业于某重点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硕士,本以为拿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应该很好找工作,谁知却因为所学为针对专业硕士新开设的专业而比别人多了一道坎。原来,小王经过层层面试杀进最后一关,却被面试官告知没被录用,原因在于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
当然,各个公司的业务不同,招聘需求也不尽相同,MBA、MPA、法律硕士等几个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的专业还是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但从以上用人单位的态度中,人们不难发现专业硕士的确面临“尴尬”局面。
专业硕士如何“破局”
专业硕士目前的处境,让人不自觉想到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所引发的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担忧。然而,无论是从国外专业硕士发展情况,还是国家发展需要看,专业硕士自身有着独特的优势,扩招专业硕士是大势所趋。
问题在于如何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保障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培养质量高了,社会认可度才会高,招生质量也会自然提高。如此,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达到专业硕士扩招的政策初衷。
专业硕士教育行进到现在,专业硕士与社会的期待还是有一定距离。作为一项大的教育政策,从政策决策、配套政策到具体实施,要做好非单方能力所及,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别敦荣认为:长期以来,整个社会重学术、轻应用是社会不认可专业硕士的重要原因。对此,我国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的保障体系,树立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品牌。
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使专业硕士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序开展;加大资金扶持,提高对专业硕士的奖助标准;加大师资扶持,使专业硕士学有所成;加大就业扶持,使专业硕士学有所用。为了保障各培养机构顺利执行相关文件及指示,还需教育部门定期对各专业硕士招收学校进行考察,同时合理介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对高校课程设置、学分、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估认可。
据悉,为了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顺利入学和就业,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然而据笔者了解,目前距离这一目标尚有距离。显然,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迫切需要教育部和其他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布局,加大监管,确保政策的贯彻实施。
作为培养方,高校更是责无旁贷。首先高校应该“解放思想”,认识到专业硕士的价值,尤其是专业硕士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相关高校要针对专业硕士特点,在课程设计、师资培训、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资源倾斜。
为此,有学者建议应该赋予高校一定的办学自。受困于现有教育体制,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硕士专业设置十分狭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毫无自,导致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名额分配与当前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错位严重。这一点不妨借鉴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采取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定向培养、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等方式,着力建立培养与就业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实践基地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意义重大。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建议:应由政府出面,建立高校实习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以及实际工作平台为依托,由社会单位主动与高校对接,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势的主动性,结合高校系统的科研理论教育优势。
在师资方面,《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文件中,对专业硕士培养的师资作出了明确规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坦言,改革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首要突破口就是师资。对此,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教授黄红武表示认同:“学校不能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和导师研究方向来设置专业硕士培养方向,要根据职业需要来设置培养方向和聘任老师。”
时值专业硕士教育快速发展时期,根据职业需要来设置培养方向和聘任老师,为各专业学位配备有实战经验的教师队伍,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在实践中落实双导师制,是高等教育遭遇市场化选择的必要措施。当然,作为专业硕士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应当有所创新,根据行业最新变化和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案;在授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专业硕士招生考试改革也应提上日程。目前,招考形式自主仍停留在复试阶段,初试的考核内容和复试分数线依旧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对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马海民认为:应从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对有些专业采取取消外语考试或降低外语分数线,建立并施行同一学科采取有外语考试和无外语考试的“双轨”招考方式。有学者建议:考虑到专业硕士特点,可以考虑让高校发挥特色与优势,自主设定招考方案。
可喜的是,在一些具体政策层面,一些高校不断寻求突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招办副主任周明生介绍:该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复试时,除了学校导师,还邀请相关企业或公司的专家一起参与,导师负责考查考生理论知识,专家则从行业角度考查考生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能力。
厦门理工学院赋予专业硕士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按照学院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中至少要在企事业单位待一年,并实行弹性学制;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考核形式主要看学生在读期间参与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调研报告、工程项目管理等情况。
去年年初,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4所学校已开始了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学校研究生的课题和训练项目必须来自实践,并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尽可能一致;论文答辩可以是项目完成报告,企业人士参与考核。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走在了前列。为了突出法律硕士的基础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人民大学法学院设计编制出一套明显区别于法学硕士和本科层次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采取法学院教师与外聘律师、法官相结合授课的办法,并专门就法学新兴应用学科和社会热点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建了一批常规化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以及“校友结对教学实践基地”,用以逐步培养法律硕士职业素养和技能。
从扩招开始到现在,实际上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保证专业硕士的培养水平,重要的是如何使政策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当然,教育的问题在教育之外。教育硕士与社会联系紧密,更离不开全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助力”,这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前言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的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公路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措施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实际上是一种以收费还贷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为使用者提供快捷、安全、舒适、畅通的服务,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要求,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增强其运营效率。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营运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关的高速公路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这些有关高速公路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更加的有效。作为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再制定具体的适合自己区域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条例。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营可以有章可循,使工作可以更加科学而有条不紊的开展。如果各地根据高速公路运营准则作出了相应的细则规范,可以使各部门的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其管理有理有据,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按规章制度办事。这种方式的管理,既可以避免漏收的现象,也可以防止工作人员四方车辆的贪污行为发生。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主要是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服务,对高速公路营运的管理,主要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安全、舒适的乘车要求,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简历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4、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5、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6、积极地拓展高速公路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高速公路而言,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作为管理层可以积极的对高速公路的价值进行开发,使其的产业价值得到体现。这需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作为高速公路管理者应该积极地完善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应该加强高速公路的绿化;其次,开发高速公路的“经济走廊”优势,在高速公路沿线可以设置相关的广告牌位进行竞价拍卖,第三,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高速公路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带动沿线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而快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率,建立微笑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因而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发现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孟祥如.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对策分析,现代交通管理.200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发展思考
在当前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四大难题
(一)生源危机问题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些年来,“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与前几年相比普遍下降幅度较大。 “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愈加困难。而这种形势在短期内还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
(二)体系割裂问题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
(三)模式单一问题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
(四)管理多头问题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政策层面”逐渐好转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已经在全国全面开展多年;另外,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这两大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缓解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起到了很有益的作用。该政策的实施是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将日趋凸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未来劳动就业的格局客观上的构成了庞大的就业培训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展。
三、关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思考
(一)有效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办学模式,突出实用性
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三)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到学生家长找关系、走后门上职业学校的局面。
(四)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五)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诚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达舟 做大做强培训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0期
[2]许士春 略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校长阅刊,2006年09期
[3]李文钢 中职教育内涵建设要点和特色办学目标[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