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9 16:1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性 高素质人才

前言:音乐教育是我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每年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行高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探索能力,提高审美评价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职音乐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历经千年艺术积淀而形成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人文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独特写照。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开设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更是在接触历史不同时期,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领域、艺术群体。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在音乐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针对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应该加大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大学生去感触中外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形式,作品、作家在音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断的拓展学生的个人视野、事业观、人生观,以达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感受艺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有现实艺术的美。它是真实社会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心理需求。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比现实美更高深、高激烈、更耐人寻味。因此,音乐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现实美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与艺术亲近的机会。在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逐步的分析,使学生在足够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调性、力度、曲式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心声、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以达到引起精神层次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认知,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高职音乐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健康的情感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高职音乐教育正是大学生人格、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老师通过讲述、播放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的乐曲,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运动,从而调节大学生个人情感、情绪的本能反应。而当大学生真正沉醉于音乐时,势必可以做到与音乐所释放的语言、旋律共同悲伤、消沉、振奋、开心、愉悦,真正做到调节心理、机体平衡,经历多种感觉的体现,健康大学生的情感健康,从而健康大学生的个人人格。

正如,我国古典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乐曲中大学生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悲、愁、喜等等所有人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教育的积极指导,将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感受中来,以多种情感的灌输,提高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说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的体魄、耐力,那音乐教育则是强健学生的心理、情感。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品质、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综合导师,在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性。

四、高职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完善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技术呈现高端综合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全面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从而实现高端人才化。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综合能力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关键素质之一。创新能力不仅仅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更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开发,是创造终极目标的追求。而音乐教育恰恰包括了创新能力,它具有极大包容能力,和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所讲,他的成功除了要感谢他的科研团队,家人的理解支持外,还特别提出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性,在囊括百川的音乐世界里,带给钱学森丰富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思维方式,在脱离了机械的唯物主义论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去感受自然、科学的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又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左脑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则具有审美、情绪等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思考。在目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是面对左脑进行开发的应试教育,而对右脑开发极少,造成大脑发展不均匀,大大的降低了大脑的利用率,无法充分的发挥大脑的功能。而音乐教育恰恰正是右脑进行操作、使用的。在进行音乐赏析、音乐学习的时候,正好是对右脑进行全面使用、练习。长久下去,势必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的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的说明了高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呈现出高知识化、高素质化的综合人才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以使用音乐教育手段,达到文化与素质相融合,着手于现在,利于未来,从学生的整体人文知识和艺术底蕴上加大培养,以适应新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华.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性优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4)

第2篇

教学方法和所选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所选教材的内容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陈旧,不科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后,无法形成独特的自我感悟,不能完全融化所学的审美知识,难以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审美取向和方法,这会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化过程形成较大程度的阻碍。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将理论成功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大学教育教学中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普遍停留在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方面,这种教学理论模式对教育实践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目前,新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仍然将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这会对教育改革工作的进展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三、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有效的设置音乐课程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为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保证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据可依,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广大教育学者共同努力探索,将大学音乐教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音乐的需求,不断丰富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科学设置音乐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培养,进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大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音乐课程单独设立部门,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浓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音乐教育要在理论、文化素质教育中突出自身的重要性,就应该充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系统论音乐教育 SPDCA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06-02

一、系统论的基本意涵及其发展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考察的系统理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被称之为"老三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又相继问世,也被称之为"新三论"。

系统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大型工程和企业--复杂结构系统,"复杂巨系统"的产生使得人们对于系统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系统类型、一般性质和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早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明确提出系统管理的思想,这也是初期的系统管理思想。1945年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关于一般系统论》,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1968年贝塔朗菲编著出版了《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全面阐述了其系统论思想。1969年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1976年西德学者哈肯提出的"协同学"理论;1972年法国数学家托姆提出的"突变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系统论的思想。

系统论的基本范畴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等基本因素,其基本意涵也与这些范畴密切相关。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系统具有几个基本特征: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由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就其功能定位而言,系统效应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正效应",这种效应表示系统效应大于各要素效应之和,即SE>AE+BE+CE+ ……。其中AE、BE、CE、等分别表示要素A、B、C等的效应。二是"0效应",这种效应表示系统效应刚好等于各要素效应之和,即 SE=AE+BE+CE+ ……。三是"负效应",这种效应表示系统效应小于各要素效应之和,即SE

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一是对高校音乐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重视程度体现在四个层面:其一从国家层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往往对于经济、管理、法律以及一些技术科学的支持力度较大,在高校音乐教育方面缺少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其二从社会层面,整个社会上对于音乐教育还认为是一种业余爱好,大部分人没有将音乐作为一种真正的专业,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这种氛围使得音乐教育难以开展。其三是学校层面,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一般情况下,除却音乐美术艺术学院的学生,其他学生基本上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其四是学生个体层面,自身对于音乐教育也缺乏兴趣,不积极参与配合。

二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音乐教育本质上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乏理论积淀的音乐学习往往比较肤浅浮躁,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没有起到音乐教育育人和塑造人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过于重视理论或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音乐最终还是需要实践,并且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音乐教育实践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培养专业思想、培养独立能力至关重要。学生也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审视自己在大学期间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今后及时的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开发和完善自己的音乐艺术特长。

三是高校音乐教育的缺乏系统性。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不单单是纯粹的音乐艺术问题,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人文社科类相关专业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也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输入,而没有重视知识的输出。在音乐教育的师生关系中,往往是线性关系,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交流沟通,缺乏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学生难以获得和产生音乐灵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艺术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艺术家具有一些"怪异"特质,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往往容易受到影响,使得学生行为怪异。概言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对音乐教育的系统性考量。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对策

一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事实上,音乐教育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具有高度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自身安全和生理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对于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也有着追求。即使一个人的一生不从事音乐行业,但是他的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与音乐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巧,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从另外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品味,从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在音乐教育的通识教育,从战略层面加以重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优秀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因此,国家、社会、高等学校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工作,全面互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促进高等学校学生音乐教育工作的科学合理良性有序进行。

二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却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薄弱环节,就是学生的实践实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研究机构人才趋于饱和,硕士生、博士生日益增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单位要求大学毕业生要有实践经验,我们只有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以运用创新,才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力加强音乐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保证学生集中实习为主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就业意向,适度安排学生的单独实习,根据学生各个人的就业意向单位,学校可以适度帮忙协助联系目标单位安排学生去实习,但是必须保证对学生实习的全程进行必要的监管和有效地回访,是实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多样化地选择,杜绝放羊式实习的发生。

三是从系统层面确保高校音乐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了传统综合方法的核心,也就是联系的观点,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赋予了新意。它要求对任一客观对象的研究都必须从其结构、成分、功能、相互联系的方式及其历史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力发展影响音乐教育发展情况的各因素,并促进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聚合,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前文的分析已经说明,音乐教育发展并非由一个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呈现的,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要想使得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那么应该注重系统的每一个因素,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其发展,否则容易出现"木桶短板",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高校的音乐教育虽然缺乏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是我们发现,在针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标准中有着这样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层次上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笔者认为,高校的音乐教育一方面要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由那些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进行通识教育。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否则都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音乐教育。

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要求把握高校音乐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目的性、逻辑性等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影响高校音乐教育的因素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要以促进主要因素的发展为主,兼顾其他影响因素。这一点尤其重要,系统论虽然要求各个因素均应该有所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所有因素同等发展,而是应该"择其重者而重之,择其轻者而轻之"。

参考文献:

[1]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2]菊池纯一,杨林凯.超大系统论:基于制度设计与解释的中间概念的论点剖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9):249-256

[3]占志勇,侯彦芬,陈明灿等.基于系统论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机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125-127

[4]卢俊贞.音乐课堂教学如何运用系统论方法[J].华章,2011,(18):164

[5]刘子阳."系统"概念视角下的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8-120

[6]段白羽.音乐欣赏系统论[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2):132-133

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校音乐

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人类的音乐文化发展程度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学校音乐教育在我国更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学校音乐教育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后期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条件[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下,对音乐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文化理念的影响下,音乐的种类和表达形式更是会受到影响,也会反映出不同文化和民族音乐在表达形式的不同。所以,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怎样更好开展和进行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学校音乐教育展开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民族音乐文化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在对民族音乐文化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关系研究过程中,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深入:

第一点就是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基础环节。学校在音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充分尊重,在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民族音乐文化,那么就不会有学校音乐的出现。随着当前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不仅是我国,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开始将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环节,是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虽然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很难得到良好进展[2]。

第二点则是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来源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的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载体,但是在民族文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却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校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常民族音乐文化会将自身的传播借助于民间团体、音乐组织,但是相比较而言,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反而像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辅助环节,致使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背景下难以得到有效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主体环节,才能保证民族文化音乐的有效发展。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确定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存在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方案对其进行解决。下文中笔者就将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一些传承的策略,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帮助。

(一)相关部门要对民族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环境进行科学营造

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环境进行营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环境一般情况下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点就是社会环境,这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点,也就是在国家政策和规定的指引下,对于各个地区中的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3]。其次就是学校环境。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环境中的重要环境和载体,这对于营造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所以这也要求学校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工作,不断培养一些民族音乐教师,或是鼓励一些在职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知识进行学习,从而进一步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更好的促进民族音乐文化[4]。

(二)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教材的整合和完善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教材起着核心和决定性作用,在适合的教材指导下才能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相关教材研究者需要不断加强对教材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对教材进行优化[5]。在对民族音乐文化教材进行制定或是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编写。因为每个地区本身就具备独特性,因此在音乐形式上也将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对地方特色进行充分展示,为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奠定良好基础。总的来说,民族音乐文化在实际建设和发展更需要站在多样化的角度上进行选择,将民族音乐文化得到良好丰富和发展,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完善和强化

民族音乐文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对精华的有效传承,特别是在对学校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更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同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一些培训活动,让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要性和知识进行强化,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提高。

三、结语

通过上文中对民族音乐文化和学校音乐教育的简单论述,笔者也提出了一些自身的意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主要环节,因此就将涉及到教育体系的建立和l展,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在科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为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总之,民族的音乐文化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但是在长期建设和发展中,我国想干单位或是学校等部门更应该积极展开研究,从而让学校在这种背景下将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为实现学校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的整体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3(01):20-22.

[2]邹五英.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16(20):24.

[3]张竞月.浅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大众文艺,2016(23):211.

[4]白布和.探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19-20.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音乐教育 教育理念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前线教师缺乏

据了解,有些农村小学虽然实施的是和城市一样的分科教学,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上是不分科的。基本一个老师代一个班,除了担当班主任以外,还要担任各门文化课的老师,以及音、体、美、劳等各门素质课的辅导老师。有的连最基本的“一班一师”标准都达不到,只是就地在本村找一个临时代课老师,同时,代课老师要担任所带班级的所有课程。

教师缺乏问题十分严重。由于每年入编的教师数目有限,分配时基本都分到城镇,而真正缺少老师的农村因为硬件差、工资低等原因分不到老师。这样的情况更加剧农村缺少老师的状况。正因为农村小学因缺乏专职音乐老师,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才更是一个问题。

2.专业教师不专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有的农村中小连一个专职音乐教师都没有,音乐课都是由兼职的教师教,这些教师有的在音乐方面有些特长,有的根本就没有受过音乐教学方面的培训,大部人音乐理论素养较低,音乐艺术技能较差。因此,大部分音乐课成了变相的数学课、语文课,音乐课名存实亡。正是由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限制,有的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音乐知识教学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音乐教育发展。即使有些简单的音乐教具,也不能很好地被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有的专职音乐教师不够重视,得过且过。

3.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小学有固定教材,上课基本按照教材教授,但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高而在教授过程中不能真正教授教材内涵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上课大部分是自由活动的方式。传统教育把过多视角和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教学往往围绕升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安排。非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按教学计划要求得到落实,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学科。

4.农村小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管理体系没有形成,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没有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组织机构疏于形式,对音乐教室、音乐课外活动、音乐器材和音乐教学的要求松散,目标模糊。对音乐课的实施情况更是不管不问,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存在诸多问题。

二、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1.稳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音乐学科教师没有发展空间和土壤,学科地位和待遇与主课教师不可相提并论,成为弱势群体,跳槽转行或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屡见不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为艺体教师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优良的工作环境。其次,对学科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学期工作量和工作待遇等方面的问题,管理者应消除学科歧视现象,机会平等、一视同仁。

2.专师专用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毕业生数量是很多的,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师范类毕业的学生无法进入教育行业,而必须做其他工作,造成大量专业人才流失,同时造成前线师资缺乏现象,使教育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只有专业教师专业用,才可能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有条件得到真正实施。

3.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部门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当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只是抓各门所谓的“主课”,把主课成绩看做评价一切教学任务的尺度和评判一切的标准。只有让人们真切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并且拿着抓语文、数学一样的态度抓音乐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教改,并且做到监督反馈,才能使音乐教育真正得到实施。现今,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孩子学习音乐的支持和投入上都是相当有限的。只有家长真正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才可能给孩子创造学习环境和空间。

4.正确评价和规范管理

要充分发挥评价监控的管理导向作用,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音乐等学科、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工作、学生学业等的评价体系,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评价内容指标的确定,课程管理评价内容应该包括艺体学科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开课情况、针对性的计划总结、活动开展的记录和效果等;音乐等学科教师的个体评价除了考核教师的基本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外,还应着重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各级比赛、创造性地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的积极性和效果,充分体现发展性;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将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他评相结合,通过袋库式、量表式、访谈式、跟进式、知己式、主干式、庭辩式、情景式、网络式等方式,全面而科学、客观而公正地评价艺体学科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最后就是评价结果的运用,应该作为各级主管部门改进工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领导的办学水平奖惩,艺体教师评优评先、工作调动,学生综合能力、学业水平等的主要依据。

三、结语

农村音乐教育关系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现状,社会、家庭必须共同努力,从观念、制度、体制、政策等入手,高度重视音乐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着力加大音乐教学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以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和音乐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建设和谐发展。

第6篇

关键词:高校;钢琴音乐;音乐素养;才艺

钢琴音乐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存在,它的影响是积极深远的,因为它不仅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以舒缓,还可让一个人的素养得以提升,才艺得以增加。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钢琴音乐教育实现普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必须加强钢琴音乐教育,汲取钢琴文化的精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且不能忽视钢琴音乐的发展这一核心影响因素。音乐对人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是很有利的,同时更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得以塑造,音乐素养也十分有利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钢琴音乐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一、钢琴教育的音乐氛围必须营造好

将钢琴音乐教育与其他音乐相比,不难发现,钢琴音乐教育对音乐氛围的良好度要求更大。对于高校的环境来说,好的音乐氛围是比较容易营造的。首先,对于钢琴教育的重要性与内涵,学校必须给予重视,进而对相关设备的建设需投入到位,例如琴房、音乐厅等,倘若学校未能为学生提供鉴赏钢琴音乐的平台,那么会导致钢琴音乐的普及受到很大的障碍。为了使钢琴音乐在高校真正实现普及,建设到位的钢琴音乐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给学生创造出大量学习钢琴音乐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

放眼国外世界,那些具备极高音乐素养的一些城市和国家,之所以其人民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直接决定因素就是其音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到位,反之,人们的音乐素养就很难实现提升。因此,高校想要钢琴音乐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第一步就是需将音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高校通过建设音乐演绎大厅以及相关的艺术会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表演才艺的形式展示自我,并融入到钢琴音乐教育的环境中,这种融入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受到钢琴音乐的熏陶。拥有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的氛围,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享受钢琴音乐,从而有更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天赋是需要挖掘的,在挖掘之前必须有良好的音乐氛围为基础条件,高校不仅需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且需使其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此外,想要创造好的音乐氛围,可采取许多措施,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大量的钢琴音乐研讨会、钢琴音乐大赛,还可支持鼓励学生组建钢琴音乐相关的社团组织,呼吁同学们多多关注,多多参与,通过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促使钢琴音乐贯穿于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音乐氛围,使其课余生活充实又美好,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总之,针对高校想要落实钢琴音乐教育,其音乐氛围的营造应当视为首要任务,只有打牢基础,才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审美与实践对于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中钢琴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已经在逐步投放实施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教育中的问题,由于高校过于重视钢琴音乐方面的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且盲目地急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却忘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乐感和音感且拥有相当的审美能力是学习钢琴音乐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将理论知识真正实现消化、理解、掌握并能很好地付诸在实践中。当然,在培养审美能力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在钢琴音乐范畴之内,需培养学生全面鉴赏的能力,无论是艺术上还是自然上,都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全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挖掘出自身的感知力、领悟力以及创造力。此外,音乐的鉴赏、审美的情操都是需要与审美能力同步培养的。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高校可以以钢琴音乐为基础,大力开设音乐鉴赏课。同时,实践能力不容忽视,一方面,相关任课老师需定期向学生布置钢琴音乐相关的实践作业,并竭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在实践中运用。

三、高校需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倘若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不管是本专业的还是选修的,都必须做到目标和要求以及教育过程的相一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所有著名的钢琴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享受钢琴音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逐渐在音乐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同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可扩展为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历练以及创新精神等。学生通过对钢琴音乐深刻地了解,逐渐认识到实施钢琴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及重要意义,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想要提升学生钢琴音乐的素养就必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提升,在当今社会,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创造力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注重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推动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结语:为了钢琴音乐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高校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钢琴音乐,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任课老师的尽心引导与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钢琴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此外,必须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从而推动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莉.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J].南昌教育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哲学审美教育实践教育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相互影响,并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得到拓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持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两者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升级。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音乐教育和稳定与统一起到了奠定作用,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刚为人们理解音乐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领域。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艺术不同于机械艺术,其是以愉悦的情感作为直接意图的艺术,不带有目的性的将有意表现为无意,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对美学艺术的鉴赏并不局限于它的形式,而是注重它的内容。1970年出版的由贝内特・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审美教育运动的顶峰,成功拓展了50、60年代蓬勃的审美教育运动,也使得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体系得到了完善。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不仅其本身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时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陶冶着人类的情感,因此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概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音乐的本质和价值为前提,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性”,即“审美性”,因此,音乐教育应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中心。旋律、和声、节奏、力度等等都体现着音乐价值和独特性,因此,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自身。音乐教育要以培养审美感知力为核心,获得审美经验,当审美感知力与审美反应共同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获得审美经验。审美感知是相对复杂的多种行为的融合,如回忆、关联、辨别等等,而这些行为都可以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进行改变,都是能够教授的。但是审美反应却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其具有情感反应,无法进行直接传授,这就需要由事物本身的审美品质来决定。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敏锐、准确、热情的感知能力,以便做出敏锐、准确、热情的反应。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在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中的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必须是具有真正表现力的音乐,听觉活动最能够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20世纪80年代《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出版,第二版依然保持着第一版中对音乐教育的前提、审美原则等等,不同的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审美哲学进行深化的提升,并强化了情感的审美教育特征。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音乐也必然向多元发展,不同的音乐文化以千姿百态的形式绽放。在这种大环境下,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不能受功利性和目的性而影响价值观,这也是情感审美音乐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信念的追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益退散,甚至受到了一些质疑。音乐教育哲学开始了实践的全新范式,以戴维・埃里奥特所著的《关注音乐实践》为代表,从而形成了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并存的局势,结束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作为统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局面,将音乐教育哲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前提不同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教育的本质于音乐本质,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取决于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埃里奥特构建了与雷默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多样化,其涵盖四个层面,包括行动者、行动、行动的结果以及实践的语境,这四个层面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认为,音乐不单单只是作为声音存在,而是这四个层面的综合效果,这四个层面都会对音乐的意义发挥作用,摆脱了对音乐技巧和形式理解的束缚。

想要为音乐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就必须接受当代音乐文化。当代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着多元挑战,不仅是内部还是外部。每个学生的语言、年龄、民族、家庭环境、音乐能力等等都具有独特性,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同样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不过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认知多元现实,并培养学生善于根据自身特点来发展自己。音乐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它存在于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之中,这些文化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而言具有同等的效应。

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以音乐经验取代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经验。学生在音乐经验中收获成长、认知与愉悦,与审美音乐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多元文化音乐课程,重新定义了人与音乐的互动关系,是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趋向。

三、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及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

音乐是一种多样性的人类活动,它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之上,因此是无边界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息息相关,都有着独自的特征与历史意义。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面临的挑战源于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如何更加深入的发展。目前音乐教育哲学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正在向国际化、多元化迈进,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必定有一个广阔的未来。

无论是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还是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然而两种音乐教育哲学也都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将音乐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雷默提倡音乐审美价值的一致性,人们也能够通过听觉而提高审美能力,这就造成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否定了音乐作品与历史、社会有必定的关联。审美音乐认为音乐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特质,它不受文化和语境的限制。然而在《音乐教育哲学》第三版中,雷默提出了社会语境因素对音乐理解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并不明显。这种“不可言传”的特质使音乐具有了不受文化、政治影响的涵义,这种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审美经验脱离了日常经验,但是艺术经验本身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因为音乐是存在于公共生活且与生活相融的。音乐活动无法脱离一切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不能将音乐艺术经验置于孤立的位置,即使赋予它高贵的色彩,这也是对生活体验本质的误解。审美观念依存于二元认识理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体现了欧洲精英文化和现代性哲学视野下的音乐哲学文化,在这种哲学理论下,一切音乐都是人情感符号的表达,同时也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是审美教育,人们在审美教育中不断的培养认知能力和审美经验。不过,这种音乐哲学并不适应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其建构的理论依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相比,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为音乐教育开创了另一种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多维性和全面性,重视音乐受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哲学受二元对立的束缚,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体系建构出发,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多元化,忽视了地方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还属于一种较为新颖的理论思想,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历练,还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行动研究,才会发挥出其真正的实践效益。

结语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都体现着当时时代的印记,并且都在努力地的发展自身,以求得到更加深化的提升。教育哲学是一个总体学科,无论是知识还是对知识的评判都在不断转变的文化中不断进步,因此,教育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反思者、创新性的思想者。就音乐教育实践而言,方法并非是要墨守成规,任何进步都要建立在反思、探索与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处于在音乐教育哲学两种不同局面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探讨,使音乐教育哲学更具包容性,应在理解传统的同时在传统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39-144.

[2]刘金钟.管窥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到实践[J].大众文艺,2012,21:251+153.

第8篇

内容摘要:尽管我们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关键是一定要把音乐教育定位在文化层面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接受系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每位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让学生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工作者

听完“印度音乐鉴赏”这一堂课,从大家的探讨中,讲到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欧洲乐器在传入印度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们的外形没有改变,但它表达出来的内涵,演奏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印度化了。像小提琴,印度人甚至把它放在地上像演奏萨朗吉一样演奏,可以说除了乐器的外壳,其“灵魂”已完全印度化了。究其原因是具有深厚并且至今依旧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印度传统音乐文化力量造成的。再看看欧洲乐器到了我们国家又是如何的现象……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沉思。

尽管我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音乐教师,我没有资格、能力来改变我们的音乐教育。但我还是觉得在学校里强化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我们国民音乐教育的最最关键之举。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但就是这些应该令我们骄傲的文化宝藏,却被我们不断地淡忘……尽管我们音乐教育者一直在努力做,但是收效令人很不满,我认为关键是一定要把音乐教育定位在文化层面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接受系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能;每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让学生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的音乐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所以提高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显得非常重要。但作为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我非常了解现在学校里对音乐这一学科的态度,音乐就是为了比赛,以比赛结果为核心,只要能得奖,有没有课堂教学都几乎无关紧要,只要能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仿佛就能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巨大成果。可毕竟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美的结晶。很多的时候在想我们培养出来的这些音乐特长生,是否有能力承担不断传承我们深厚的音乐民族文化的重任?那我们是否能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录取新生时就强调提高、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呢?再则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又主要放在专业素质上,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都是围绕“音乐”进行的,这样又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少了加强、提高文化素质的可能。当然重点放在“音乐”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进大学以前对音乐知识匮乏的要命,但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音乐”啊。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对其他的文化越来越缺少起码的了解,综合的知识能力无法提高。我们该看到现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依然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如此狭隘的理解“音乐教育”是很可怕的,应该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的教育。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他提倡“母语”环境的音乐教学。主张儿童应先学习本国、本民族音乐,再学习外国音乐。看过一些学者的文章,也不断的提到“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可当我回头看自己接受的音乐教育,都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上的,我们习惯于接受钢琴学习,接受西方乐理、作曲、和声等理论,学习美声唱法,民族音乐只作为点缀存在。不可否认通过学习到的欧洲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知识,让我懂得一些音乐艺术的共性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我有过这样的误区即以“欧洲音乐”为中心,一直在不断的与学生强调贝多芬、莫扎特等。说实在的,明白发展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已经十分重要与迫切,只是由于自己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一知半解,往往断章取义,心里没底怎敢在课堂里误人子弟。同时我们能否让一些专家对中国传统的原生态音乐形式也进行必要的梳理,提升其理论化的层面,逐渐扭转初级的分散无序的状态,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注入新鲜的血液呢?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说的好“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戏剧……”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我没有能力去改变现有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能认识到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且我还认识到民族音乐教学并不只在于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在于思考、设想如何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有接纳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教育的理念并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本土音乐教育。我考虑把我们绍兴的地方戏曲和曲艺引入课堂,让学生能重视具有我们绍兴特色与个性化的音乐资源,培养学生作为绍兴人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并能正确认识本土音乐的生存现状,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忧患意识。让学生从身边的本土音乐入手,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性,增强民族音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也曾深刻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并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固步自封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不但对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具有意义,也对于保证民族音乐传统在历史中的继承发展至关重要。民族音乐思维与开放性的音乐思维并不矛盾,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为出发点,并不是狭隘的一统、封闭,而是要使其根基首先深深扎在民族音乐土壤之中,进一步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做一个绝不缺乏民族意识的人。

参考文献:

《柯达伊教学法》

《谈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本土音乐教育》张继红 艺术教育 2006.2

第9篇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社区音乐教育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断进步发展,成为今天音乐领域内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科之一。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委员会作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下属七个委员会之一,于1982年成立,两年一次在世界不同地区举办社区音乐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

1984年,国际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在其第一届研讨会上讨论通过了委员会宣言(要点):

1 社区音乐教育是终生求知的途径之一,应面向全社会。

2 世界各地区人民不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异同和所处地理位置差异,都应有同等机会接受优质的音乐教育。

3 不同民族人民有权组织和参与他们本民族音乐文化活动。

1988年7月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举行的第二届研讨会上,组委会成员和其他应邀参加会议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社区音乐教育的属性、目的以及参加对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同时认识到专业与业余音乐工作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1990年,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委会新任主席、瑞典音乐教育家奥勒森女士,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全世界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研讨会,讨论议题为“大力培养音乐工作人才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家一致认识到,社会音乐和教育在文化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至关重要。1992年7月世界各国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再次相聚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专门就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音乐教育者的任务进行了讨论,与会者还对世界社区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随着成员的增加及历届研讨会所获得的成功,委员会在国际社区音乐界声望日益扩大。1994年7月,在美国佐治亚州举行的研讨会上,“社区音乐教育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所占的位置”成为研讨议题。此届委员会主席乔斯指出,要使社区音乐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组织和机构必须与音乐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要与音乐文化研究机构配合,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评估,从而吸取有益的经验。1995年,委员会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题为“20世纪音乐教育”的提案。重申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社会的理念以及社区音乐和教育的重要性。1996年在英国利物浦的研讨会上,新任主席、英国音乐教育家普耐斯先生呼吁国际社会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同时鼓励发达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到贫困的国家去从事音乐教育事业。1996~1998年,委员会还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举办了国际性社区音乐活动。把社区音乐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一直是委员会的工作重点,200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研讨会上,世界著名社区音乐和教育研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世界各地区的社区活动调查报告,报告中对英国、菲律宾、爱尔兰、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地区的社区音乐组织和活动进行了比较。2002年荷兰首都鹿特丹举办的研讨会,社区音乐和教育中最主要的五个问题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这些问题是:社区音乐和教育的要点;社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及其特点;社区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教授音乐的新途径;社区音乐教育的财政方针。这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研讨会对社区音乐教育的属性以及今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定位。“社区音乐教育在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2004年巴西研讨会的主题。2006年在新加坡研讨会上,委员会主席递交了四部分组成的报告:社区音乐和教育中有争议的问题;社区音乐与传统音乐教育;社区音乐与年轻人;社区音乐与社会方针,详细阐述了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手段,补充、延伸、拓宽了教育的意义。

现任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委员会主席、英国知名音乐教育家西尔因恩先生目前在已经起草的2008年夏季研讨会的报告中指出,-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为:社区音乐与社区资本;社区音乐与身心健康;社区音乐的先锋作用以及司法部门中的社区音乐。

25年来,国际社区音乐组织委员会还相继创办了《社区音乐教育国际周刊》、欧洲社区音乐联盟、爱尔兰世界舞蹈学院,并参与编著了《音乐教育研究手册》。

由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学者担任历届委员会主席,使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委员会在知识结构和理论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成为今天一门独立完整的文化艺术学科并列入学术研究范畴,应归功于世界各地无数热心社区音乐和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以及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委员会。

第10篇

关 键 词:农村 基础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转贴于

2.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J6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75-01

史料记载,孔子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51年-479年,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最早创立“私学”的教育家,更是先秦音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结合上古三代礼乐教育思想,在继承中对其发展,并为春秋战国教育及学术发展带来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的地位

“礼”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其眼里,音乐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要素。《论语?泰伯》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孔子对音乐的教育意义是人一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同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音乐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技艺,另一类是以“礼”相关的“乐”。作为音乐演奏、演唱的技能,并非是音乐的本质,对于孔子来说,只有从音乐中洞晓“礼仪”的真谛,才可以称之为“懂音乐”。《论语?述而》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既包括音乐技能的学习,又包括音乐思想的养成。

二、德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西周文化是崇尚礼仪的时代,孔子对西周礼仪的认知与实践与其自身的道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时期,“礼”与“乐”是紧密相连的,“乐”是“礼”存在的基础,而孔子所提出的“仁”,也是基于“乐”。《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从其翻译来看,“没有仁爱的心,遵守礼仪又有什么用?没有仁爱的心,学习礼乐又有什么用?”由此可见,“仁”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更是其音乐教育中对德育思想的体现。同时,“仁爱”在孔子教育思想中也代表着大爱。从史料记载,在孔子的学生中,不仅包含皇亲贵族、商人,还包括贫困百姓,甚至是“大盗”,而其教育思想与当时等级制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彰显了其思想的进步性。“仁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且在音乐教育中,将德育功能和社会教化意义并举,学生没有差异,没有等级区别。

三、美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托尔斯泰“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学习音乐,特别是从音乐欣赏中来感知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情感魅力,从而获得美的精神感受。审美情感在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尤为重要。对于孔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特别讲求艺术感染力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论语?雍也》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强调审美认知的具体表现。兴趣是音乐教育的前提,也是增强音乐艺术魅力的独特表现,只有“乐之”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如在《论语?泰伯》中“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其意在表述,孔子在欣赏师挚演奏《关雎》时,从一开始到结束都能体会到圆满而充实的音乐享受。

四、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艺”与“乐”。对于“艺”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音乐专业性的教育,与现代音乐教育具有相似性,多以纯粹的音乐技能教学内容;而对于“乐”的教育,则是从育人的态度出发,通过对“乐”的理解和感知来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养成。基于此,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的音乐教育,一方面体现在大众化的音乐教育,另一方面侧重于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大众音乐教育主要侧重于对音乐文化和审美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专业音乐教育主要从音乐技巧和技能的职业性上,既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应的音乐表演、创作技巧。由此所衍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孔子的“礼”与“乐”不谋而合。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对于音乐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往往侧重,而对于音乐文化课及理论课程则相对轻视,殊不知,这种学习态度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立的,也是当前音乐教育需要极力改善的地方。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突出的,而当前的歌唱教学,多侧重与对学生音准的矫正,而忽视了歌唱时对歌曲中所蕴藏的知识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歌词、旋律进行了统一,也将音乐教育与人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建立关联。因此,作为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总结与分析,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普通的大众教育,都要从“艺”与“乐”的融合中,外练技能,内化修养,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协同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 音乐教师 职业认同特点 影响促进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影响力受备受关注。作为音乐课实施主体的教师,是课程质量与教育效果的关键,其对职业发展的认同,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相关资料表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已经成为了独立的研究课题。可是,针对高中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比较少,部分教师对职业认同还缺乏了解。鉴于此,下面对高中音乐老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影响及促进”展开论述。

一、高中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特点

高中音乐老师职业认同,意指教师对于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工作的“目标”、“社会价值”等因素的看法,和社会对音乐教育职业的评价与期望相同,教师个人对他人及群体的音乐教育有关职业上的“看法、认识”完全认可。 职业认同,会让高中音乐教师呈现出职业所要求“行为”、“信念”与“理想”,其起着让高中音乐教师产生“行为、理念及思想”相一致的内在和谐。同时,高中音乐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本人认为音乐教师职业是有“价值及意义”的,愿意音乐教育工作努力、付出。

二、高中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一)教育主管部门对音乐职业认同缺乏带来的影响

尽管新课标倡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作为美学要素的“音乐教育”依然未受到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由于对音乐职业认同的缺失,音乐课缺乏相应的场地与设施。尤其是因对音乐职业认同缺失,如“英语、语文、物理”等其他课程将音乐课时间占用,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当然,这种状况不是音乐教师所能左右,是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需要教育部门提高音乐职业认同水平。

(二)学校对音乐职业认同缺乏带来的影响

学校是制约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只重视“外语、物理、语文…”等所谓的“主科”,忽略了音乐类的所谓“副科”,这些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激励机制上。一些学校重视“主科”教师的激励机制,忽略了似音乐类的“副科”教师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不同科目各自的特点,来拟定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并未有规范的程序与原则,未以“教学能力、知识水平、品德修养”等来拟定音乐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因学校对音乐职业认同的缺失,导致音乐教师无法体会到自身教学的价值,也造成教师对音乐教学职业认同的降低。

(三)教师对音乐职业认同缺乏带来的影响

一些高中音乐教师对音乐职业认同的缺乏,直接导致教师对音乐教学的懈怠,对教师角色价值与职业价值缺乏正确认识,造成正确教育观的缺失。教师对音乐职业认同的缺失,导致教师不能承受来自外界的不能利的条件及环境,承受压力的能力降低,缺失作为音乐教师所应有的“育人、奉献”的价值观,甚至导致其从教的“决心及勇气”的缺失,造成其对音乐教师职业的热爱,直接影响音乐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高中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促进

(一)提升教育部门音乐职业认同水平,高度重视高中音乐课

教育部门要由根本上重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部门要由整个社会层面,由国家、政府及社会采取讨论与宣讲等活动,让家长、学校及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让大众对音乐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了解,提升社会对音乐职业认同水平,进而重视音乐教育。教育部门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高中音乐课能完成教学目标,课程时间不被其他学科占用。确保学生能够上音乐课,确保教师有时间及条件来完成其教育任务,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让音乐教师从中感受到职业成就感及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