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时间:2023-06-19 16:1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第1篇

【关键词】 任务引领法;中职学校;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德育历来为各学校所重视,特别是情况日益复杂的新疆中职学校。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生源压力的增大,学校多采用先招后管的方式保证生源量。在保证生源量的同时,出现生源质上的不足,这给原本成效不高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增加难度。德育课程实效不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和专业课成绩,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品质问题、逃学、早恋、打架、叛逆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探究行之有效的德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关心教育人士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一直令学校、老师最为头疼。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保障线,又不容半点马虎。毋庸讳言,德育实施是低效的。根据学者的调查,部分问题学生存在以下情况:(一)学生思想品德: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自私自利、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缺乏、组织纪律差、不讲诚信、是非判断不清、不思进取、贪图及时享乐等;(二)学生行为习惯:经常迟到旷课、无视校纪、不讲卫生、时间观念差、吸烟、赌博、打架、破坏公物等;(三)学生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妒嫉心理、攀比心理、反叛心理、代沟、情感困惑、迷恋网络、自残、虚荣心强,自信心不足等等。[3]凡此种种,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1、方法和途径单一

新疆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德育课程,但实施效果并非人愿。反思德育课程低效原因,其中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新疆中职学校德育教法主要以讲授――接受的方式为主,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理论思辨,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自评、社会评价;重视德育知识考查,忽视德育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德育实施途径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轻视生活和社会教育实践;以集中灌输为主,缺乏启发引导;以集会教育、报告、讲座为主,缺乏针对个人的德育活动。

2、内容陈旧

德育内容是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载体。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鲜活的德育课程内容,甚至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对德育实施的低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陈旧和德育教师的课程观不无关系。部分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秉持教材即教学内容的理念,没有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教学化问题,没有正确认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区别。所以导致德育内容陈旧,脱离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3、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也包括学生学的一面。然而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中职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教学如果不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德育低效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教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那么德育低效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4、评价片面

目前我国课程和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受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趋势的影响,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并且还以知识终结评价为主。德育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虽然以德育知识为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知识内容同样重要。当我们以知识终结性评价为主时,其实是在关闭我们提升自身素养、价值观、道德观的有效之门。所以德育评价需要知、情、意、行四方面整体、全面的评价,需要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位一体的评价。

5、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在学生体验到德育课程枯燥、乏味的时候,教师同样也感受到教学的疲惫。受学制的制约,德育在新疆中职学校是作为公共课设置的,没有专业课的身世显赫,所以并不为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仅限于及格。再加上教材所选内容的陈旧及其他原因,所以部分教师对德育缺乏一定的热情。当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教学的灵性和创生性的时候,教师就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职业倦怠,甚至出现厌教、弃教的行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不到德育教学的喜悦和成功,体会不到德育的魅力,那么德育教学长期低效的现实也更容易被我们所理解。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任务引领教学法打破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采用生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任务引领下开展教学活动。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任务引领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完成任务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望,形成任务、知识增长、技能训练、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之路。”[7]

(一)转变德育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及德育内容的更新

任务引领教学法是在任务的引领下,融合了讲授、讨论、演示、练习等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是封闭方法的话,那么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的方法。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封闭式的方法适用于课程的目标模式,而任务引领教学法适用于课程的过程和实践模式。

教师因受师范教育的影响,观念中惟以课程即教学科目为圭臬,忽视或根本杜绝其他的课程理念。这种观点为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作了学理的支撑。这恐怕也是师生对德育没有兴趣的根源所在。所以如果想扭转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首要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既重视解决结果,也重视解决过程,其在新疆中职学校的实施,能有效转变教师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树立教师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等新课程理念;其次,更新德育内容。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所以任务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新疆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中,基本以德育知识的传授为主,没有德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和能力对德育知识再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德育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对部分知识删除,对部分知识保留和更新。教师在德育知识再加工的过程中,及时更新部分知识,使部分知识具有时代性,以适合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使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过程中,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

(二)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有效解决方法、途径和评价的单一

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所分配小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训练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的完成。教师依据德育教学目标分配给小组适量的任务。小组成员在了解自己的任务基础上,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习德育教材、查找相关德育资料、利用信息资源等途径有效解决小组分配的德育任务。由此可见,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打破原有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演示、练习等方法,所以其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教学途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多渠道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多以亲自感受、实践的方式学得德育知识。

德育课程评价自身并不适合单一的知识终结性评价。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在任务分配前,教师将使用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在展示成果、交流提高阶段,教师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师案例分析阶段,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优劣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同时兼顾到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所以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评价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能有效、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以活动为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任务分配,不同于职业中的任务,它应该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和灵动性的内容,因此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具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活动的优势,我们从普通教育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大力提倡活动课程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任务。教师在熟悉德育教材基础上,融入其对德育课程的理解,选取和任务有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作内容。教师多选取师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德育任务。这样无疑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养成正确的、健康的从业观。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是最不为学生所喜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传道式的宣讲。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主要采用任务解决的方式,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得德育知识、训练问题解决思维、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特别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对任务解决的兴趣。

总之,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解决方法和途径单一问题,有效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们实施的过程中,切忌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否则任务引领将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道德.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赵磊.“任务引领法”在《汽车结构与拆装》中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学时代》,2010年第23期.

[5]冯晓晖.“任务引领型”的《现场导游》课堂教学设计[J].《2009年度职教教改论坛文集》,2009.

第2篇

    农村教学点保持教育信息的开放性,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观念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教师是实施德育教学的关键角色,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领路人。教师要做到教育信息的开放性,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开放性德育课堂有较全面的认识,教师只有主动去接收和甄别外来世界的教育信息,才能保证学生接受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二,农村教学点与中心小学等上一级的教育单位要形成互动的教育信息网络。农村教学点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大部分教育信息的来源都取之上一级的教育教学单位。保持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不同级别教学单位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网络为德育教师之间的互通有无和教学交流提供了快速的通道。在相互交流中,教学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资队伍的开放性

    德育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的一大区别就是师资队伍的可塑性较强。实施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但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有专职德育教师的学校并不多见。农村教学点师资队伍本身就极度缺乏,德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学点根本就不开设此类课程,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农村教学点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为学校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范生来实施德育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而且在置换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增长教学经验,教学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机会,进行自身的再教育,以更新观念,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第二,动员社会力量来实施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学点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来现身说法,通常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点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需要父母替代角色的介入。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主要为社会志愿人员,由此,他们也成为了德育师资的一部分。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保证角色承担的持久性、稳定性和经常性。第三,通过轮岗等方式引进中心小学优秀师资来实施德育教学。农村教学点师资的补充也可以通过引进其他小学优秀师资来完成。不同教学区域和不同级别教学单位的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验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相互间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更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的指向对象为在校学生。德育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这些学生是否能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教学。由于教学点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和关爱,部分学生会存在诸如自卑、孤独、冷漠等心理和情感问题。教师如果想通过德育教学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的群体参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是在校学生群体,他们是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对象,是关乎教学点德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点对在校学生的德育教学最容易实施。其次是学生家庭成员群体,家庭在学生的德行培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和身心发展。孩子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成果需要巩固和发展,这时家庭成员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基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环境,学校把家庭成员列为另一授课对象也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现有监护人的个人素质,而且还会完善这一群体对在校学生的监管效能。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以集体授课或个人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再次是与学生相关联的社会群体。教学点教师巩固在校学生的德育成果,还需要将与学生相关联的其他社会成员纳入到德育教学的范围之内。针对问题学生,除了找出个人和家庭根源,还要挖出社会根源。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家庭监管不力,往往会与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形成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密切与该社会群体的关系,引导该群体成员接受德育熏陶,以此来间接达到教化在校学生的重要目的。

    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历来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农村教学点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来强化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点德育课堂形式主要分为课堂模式和非课堂模式,教学点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走出去”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会参与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点教师需要注意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做好学生社会参与过程的价值引导。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不同的人与事打交道,这些因素都会带给他们一定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比较,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引导他们。第二,做好社会参与后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后的综合价值判断是对自身社会参与的行为回馈。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或单独交流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学会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为今后个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是非判断基础。同时,行为回馈本身既是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增强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该阶段儿童社会化的整个过程。开放性的德育课堂是农村教学点学生品德教育中的着力点之一,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建设必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本文作者:孙江涛、孟超群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

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解解答问题,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以及实事求是,知行统一,顽强发奋学习等优良品德随时随地予以表扬、赞许和鼓励,这将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尊感和荣誉感,同时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标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不专心,不刻苦,可是参加小制作活动很积极,一丝不苟。他用一节竹管做的“喷水枪”很适合用来演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于是教师用他的喷水枪为教具演示了平抛运动的射程,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效果很好。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此,这个学生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第4篇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第5篇

[关键词]大中小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德育衔接

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育已经从国家层面提高到了很高的层次加以重视。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并非单独割裂开来的,而是应该由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分析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实效性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即成为当前学校德育亟须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

我国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各个不同学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德育衔接更是其中最重要的接洽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要求,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使大中小学校德育相互照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从而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过渡和人才科学培养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和目标。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

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德育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全过程德育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德育实效,这就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要具有目标的统一性、教育的前瞻性以及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德育实效性。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具体细化,可包括四大方面衔接的有效性,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

(1)德育目标衔接有效性

德育目标的设定在每一阶段都应该具备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目标的衔接性,充分做到既突出了目标的层次性,又兼顾了目标的整体性。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区别仅在深入程度上,这样的目标无疑不能很好地为德育指明方向。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各方面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统领作用。

(2)德育内容衔接有效性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能够在各个学段教育中为学生所接受并认可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设定不但要考虑能否实现德育目标,更应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其心理和思想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德育内容衔接有效,应该是由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的。这就不仅要求大学、中学和小学各个阶段自身的内容设定符合整体德育目标,最大限度降低重复率和不结合实际的可能性,更要求其具有瞻前顾后的特点,即每个学段的内容都向上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延伸一点,以使各个阶段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提高学生的德育效果。

(3)德育途径和方法有效性

德育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手段。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德育方法的选取需要适应德育途径,而德育途径的应用又应该根据德育内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其辨别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德育途径和方法能否适应各学段、各年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在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其实效性,将是最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4)德育管理和评价有效性

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其中的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监督等,将涉及德育工作者和与德育有关的多种因素有机整合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硬实力德育评价则能够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测量德育工作及其各学段衔接的实效性,更加科学地体现出德育工作效果,从而为德育工作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软实力。

德育评价的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具体标准)、权重、评价方法等项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有可行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各学段评价的连贯性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通过有效的德育管理与评价,能够保障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性,促进德育内容的有效传输,最终完成德育目标的实现,提升德育工作整体的实效性。

三、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但同时学校德育又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其效果及各个学段德育衔接有效性势必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析学校德育衔接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提供客观依据和必要参考。

(1)教育体制

影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一个突出重要因素就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长期的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在各阶段学生升学率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各阶段的毕业班几乎都忽视或者干脆停止了德育相关的活动,唯考试成绩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学校教育中,各阶段的毕业班恰恰就处在智育和德育的衔接关键点,片面的重智轻德,就不仅是影响德育衔接,甚至是制约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2)管理主体意识

德育管理主体主要指各层次的政府管理部门、与德育相关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学校相应机构。这些德育管理主体,尤其是德育的主管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分层分级设立,管辖各有范畴,并分别由不同单位管理指导,这种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导致了管理主体衔接意识淡泊,直接造成德育衔接的领导力先天不足以及在德育衔接制度、标准、方法等方面的建设上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3)教师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衔接的实效性。首先,在大中小学各层次学校中,任课教师由于没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具体德育工作,往往缺少德育意识和责任,忽视了应有的德育职责,发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交给班主任、辅导员了事,违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必然影响德育效果。其次,各层次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忙于本身的各种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过渡要求,不能主动参与到前后各相邻学段的德育过程中,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德育衔接意识的主观缺失,从而影响各个学段的德育连贯性和学校德育衔接的实效性。

(4)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学校德育衔接的影响因素。首先,学校环境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主要空间,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学风和校风环境都对学生德育效果产生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也是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基础。其次,家庭环境是学生最稳定的生活空间,对于德育效果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尤其中小学生最大的生活世界就是家庭,家庭环境也成了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连接点。再次,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学校德育也无法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中小学各层次学生都时刻受到社会风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各种媒体的多方面影响,社会环境介于各学段之间,也成为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6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德育渗透;德育元素;功能模块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内容,蕴含着德育元素,如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健心”“育心”功能的运动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其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价值,又丰富了德育载体。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

不同的学科都有着体现本学科德育优势的鲜明德育特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广泛。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特点的学科,包含丰富的运动项目和健康教育知识,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独立的运动理论、比赛规则和运动技术,可以构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实现特定的德育功能。

2.德育目标明确,德育针对性更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所承载的德育目标也非常清晰和明确。如短跑项目以提高速度为主,中长跑项目以培养耐力为主,篮球项目讲求团队配合,这些项目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不同,各自的德育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针对性更强。

3.德育实施自然,德育效果更@著。体育与健康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德育渗透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受“心育”体验,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德育,既“健身”,又“育心”,更容易碰触到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德育效果也会更深刻、更持久。

二、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有的以体育知识为载体,有的以运动技术为载体,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施加,有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体现。如球类运动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长跑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持之以恒、努力拼搏,跨栏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克服困难、超越自我。这些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解析,有利于制订德育渗透教学目标,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实施德育渗透。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施,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研究教学内容,解析德育元素,制订德育目标。体育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后,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全面解析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德育目标。

2.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制订德育渗透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按照目标统领教材理念,仔细研究承载德育元素的功能模块或功能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德育化教学设计,将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教学中,并按照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制订完善的德育渗透方案。

3.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渗透目标。德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教学实施,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密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细节,努力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四、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建议

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实施难度,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德育意识。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施加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要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既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有的品格修养。同时,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体育教学时,要树立德育意识,强化德育使命感,在体育教学时注重德育渗透。

2.开发德育教材,建立德育功能模块。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使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3.严格课堂管理,规范教学组织。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德育渗透更是如此。严格的课堂管理,规范的教学组织,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4.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德育渗透不等同于德育教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以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为德育而德育。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德育管理;实施;检控;创新

一、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质量检控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评比只是手段,导向才是目的。而且评比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对学生的评比要抓“三头”带全校,期末,学校对三类学生代表表彰:进步大的学生,兴趣特长获奖学生,三好学生好干部,针对不同情况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分别让他们代表在校会上发言,带动各类学生前进。激励其他学生争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好学生。

四、总结创新

一个月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董祥智,萧斌衡.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3

[3]孙莉莉.网络对学校德育上作的挑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0.

[4]刘敏.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8.5

第8篇

关键词:生活;实际;德育

一、实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改革”的必要性

五年制高职的德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用日趋显现。德育课程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但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部分高职学校视开设德育课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将其看做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德育工作采取的主要手段除了简单说教还是简单说教,使得一些心目中认为“学专业知识是实,德育工作是空”的高职学生对德育工作感到厌烦,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注重贴近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告诉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突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人,这已经成为高职政治课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进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改革实践”呢?

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改革”的实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就是德育要贴近学生心理,急学生所急,讲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需,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判断能力。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为切入点,实现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做到将德育主体置于生活、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工作融入生活。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有道德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因此,实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改革”首先要培养有道德的教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观看《师德启示录》,听《成功教育》讲座,开展“心系教育,志在育人”“诚信做人”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拓宽德育途径,丰富活动内涵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道德建设的载体,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是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组织了多层次、多方面、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我与诚信手拉手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根本和具体体现。我们在学生中开展讲“诚信故事”活动,让他们在—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明确为什么要讲诚信,知道哪些现象是诚信的表现,哪些是不诚信的表现;开展有关讲诚信的小品或话剧表演,让学生在模拟身边的不诚信行为中明白丢失诚信的危害性,在表演他人讲诚信的行为中真切明白怎样确立诚信;开展讲诚信的演讲和辩论赛,让学生能对一些复杂的不诚信现象进行正确辨析。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了对诚信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诚信的知行合一。

2.献出一份爱

注重教育学生关心身边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托儿所、养老院看望孤儿和老人;带领学生慰问革命老干部和伤残军人;倡导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贫困学生或因重大疾病需要帮助的学生。

3.环保我先行

关注环境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为此,我们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精神,做环境卫士”的活动,带领学生走人大自然,走上社会,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买青蛙、不浪费水电,开展水资源污染调查,回收废旧电池、一次性筷子等环保实践活动。学生在行动中增强了关心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4.做遵纪守法公民

我们邀请市检察院和法院的同志来校做法制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图片展,观看《一路同行》《走向深渊》《纸飞机》等影片,让学生远离、远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在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德育实效

1.加大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他们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在制订计划、钻研教材、撰写教案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特征,把校园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资源与教材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灌输做人的道理相结合,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把深化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心理素质相结合,实现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

2.改变传统教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倡导以激励为手段,构建自主学习的活动情景。在具体教学中要求一是课堂活动化;二是多用讨论式;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四是加强实践教学。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

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主张德育课程的评价综合化,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汇总得出德育学分。实践教学中学生学期德育学分为一百分制,可分课堂表现学分和考试学分,另外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学分占50%(作业学分、课堂活动表现学分、自评学分与他评学分)。考试学分占50%,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法。行为规范奖惩学分是附加分,参照该生的德育积分进行打分,在前两项积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这一评价体系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方便地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便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使德育的评价过程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健康、协调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纲要意见,2008-04.

[2]赵国敏,试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07(06).

[3]张玉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4]周光宇,当前高职德育改革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5]曹开秋,姜雯馨,对话教学的迷失与出路[J],教育学术,2008(11).

[6]陈向平,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09).

[7]李娜,隐性课程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J],职业教育研究,2008(08).

[8]章上泉I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9]刘建华,优化高校德育环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10]陈文娟,如何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高校教育管理,2006(03).

[11]林耘,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广西教育,2007(08).

第9篇

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小学生学习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有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小学班主任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向小学生普及基本为人处世的原则,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让小学生在生活日常中也能够达到好的自律效果,实施德育标准并能够形成积极性质,让小学生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发的遵守品德教育,养成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道德品质。

2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德育组织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德育组织不够完善。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学制度、记录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一切都是凭靠班主任对学生的掌握来进行,并且德育教育的预见性较差,一般只能够在发生问题时普及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惩罚,这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够真正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2.2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缺乏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一般是由老师向学生普及灌输,小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具有发言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接受教育只是针对老师学校的现象,而不是真正全身心地接受,出了校门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就使得德育教育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其次,关于德育教育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较少,只能宏观上进行德育教育普及,不能够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激励策略只能说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的发挥出让学生自觉遵守的效果。

2.3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由小学班主任这位思想上的老师负责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遵守德育素质,班主任一般都会实施激励策略。但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这些激励策略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德育激励项目狭隘、德育记录过程不完善、德育激励政策不明朗等,这些问题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想要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激励策略,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方法

3.1在生活实际中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就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只有从生活实际中出发,才能真正体现出小学生的德育素养,激励策略也才能产生效果。例如,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培养和激励小学生的德育素质,比如,对不乱扔垃圾同学,可以给予口头表扬;主动捡垃圾,可以记加分一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可以一期记一次分;回家帮助家长干家务,年末可以跟家长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奖励。这种计分制的激励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学习和遵守德育素养。

3.2在学生心灵上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在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活动上突出激励效果,以此来提高德育激励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小学生遵守德育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小学生比较在意的升国旗活动、家长会等,可以抓住这些活动实施有效的德育激励策略。例如,主动申请升国旗并能做到优秀,可以奖励一次;家长会前期一个月表现优秀,主动帮助同学、打扫卫生、获得社会爱心多的前三名同学,可以在家长会上授予表彰,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激励他们主动去学习。

3.3在德育自律上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生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学生的德育自律,从小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素养,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德育自律上的激励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承担班级管理工作,每人轮流担任一周小小班主任,来管理班级的所有德育事物,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一轮结束后经过学生的全体投票,票数最高,做的最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德育小能手”荣誉称号及奖励,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自律,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爱护班级,关心同学,让学生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4结语

第10篇

1 以生为本,关注内在德育需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要。要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就要在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尊重、寻求成长、获得认可、体验成功、自我发展、展现价值的需求。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自主体验。重视学生的亲历过程,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都动起来,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在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特定的情感。通过德育教育实现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并从中体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使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享用生活、创造生活,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满足。这也是德育教育的终极追求。

2 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

教师要善于在化学教学中营造创设德育教育具体情景或氛围,有景、有情,由此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什么样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联系实际、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那些情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具体的问题或事例来创设德育情境。例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来营造德育教育的史实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生产情境、文学情境、美学情境等,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和经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社会和生活问题,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判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3 多角度、多途径挖掘德育素材

教师要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就必须对自己所能够搜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从中找到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并将其付诸实施。德育教育正如一粒种子,必须有其合适的土壤才能有所收获。只要是在学校情境中,只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德育教育便无处不在。可以研究化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的德育素材,练习、试题、作业之中的德育素材,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单独交流时的德育素材。比如,课前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发掘德育素材,以适当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品德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过程;在课外活动中深化德育效果。教师还要主动地扩大知识面、积极地了解交叉学科、充分利用如图书、期刊、网络等资源寻找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但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的素材,是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很好的契合点,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能。

4 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关心学生成长

传统的化学高中教学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个性品质的变化等等,使评价方式和内容都极为片面, 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积极的情感反应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消极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打击, 从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把评价的目标扩展到评价主体的全方位变化中,在对学生化学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出题,让学生主动去黑板上解题, 有些学生明明会做,却没有勇气上讲台去做,教师通过这种手段,就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勇气精神,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5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

德育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利、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做好有毒尾气、废液等的处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嘴上,而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6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发挥榜样作用

要想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模仿教师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不但要在工作中刻苦钻研,用于创新,提高自己的高中化学技能, 还要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形象,培养自己的品质,教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做人坚强正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能和教师用心交流,教师给予学生的建议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施。

第11篇

实施生活德育工程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

新课程的德育观也要求德育方式要富有生活意义,要重视行为实践与心灵体验的统一,从泛化的“说教式”、“标签式”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也就是说,生活德育的开展符合新课程理念,而新课程已经带给教师很多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方法,生活德育能让更多的新方法融合到教育中去。

春晖外国语学校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初级中学,作为一所集聚了本市较多优秀生的品牌初中,实施生活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广阔的实践前景。实施生活德育工程,是学校打造新型德育体系,展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教有方法,教无定法,这是一条教育工作者认同的规律,对德育方式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沿用着老式的方法对现代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说不定会产生负面效果,或者事倍功半。德育方式上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同步,就是在继续保持好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创优,开创德育新局面。道德的本质在于体验,体验通过实践得到。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性化社团活动都与实践体验密切相关,正好可以通过生活德育这个平台把学校工作全面统一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社团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一、“生活德育”的重心所在:习惯教育

威灵顿说,习惯十倍于自然,苏格拉底也讲过,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一切优良品格的外显最后都定格为生活中的习惯,而习惯的自然化培养,就是生活德育的实践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的培养效果成就生活德育的实践成果。我校根据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想习惯的全方位教育。每年初一新生入学第一课进行军事训练,旨在通过体质训练、意志磨练,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规范意识、纪律意识,成才先成人是我校培养学生的首要前提。每学期,以《春晖外国语学校学生手册》为主要学习内容,认真有效地开展期初始业教育,做到教育有纲,评价有则,使学生直观领会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从而更好监督自己的言行,通过内省升华意识,培养习惯。以强化文明班级评比为着力点,进一步落实《春晖外国语学校学生一日常规》。以开展学生文明形象检查为突破口,倡导生活礼仪教育,营造校园文明友善之风。以加强学生公寓内务管理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示范寝室评比为抓手,积极开展文明创建系列活动。以“礼行天下,文明一家”活动为载体,由校园到家庭,由学校到社会,充分发挥文明辐射作用。文明是习惯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拥有了文明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才有了真正的支撑和成效,才能实现生活德育的目标。

二、“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活动育人

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德育活动的创新需要管理者积极地拓展思维,在抓实常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开辟特色发展的途径。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化精神家园建设,是实施生活德育工程的有效途径。学校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到感化,行动得到优化,境界得到提升。三月份开展文明新风月活动,四月份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月活动,五月份开展民族精神月活动,六月份开展健康教育月活动,暑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九月份开展“传播生态文明,共建和谐校园”活动,十月举行旨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全校运动会,十一月开展“讲述我身边的德育故事”征文比赛,十二月举行校文化艺术节暨迎新庆祝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生活德育从理念走向实践,让生活德育的光辉在多样的主题活动中闪光。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如“我们在一起――爱心捐赠”、“一起打造书香校园――学生图书捐赠”、“请带走你的餐盘――细节教育”、“让我们做大写的人――诚信考试签名”等学生群体性活动,开展“我是校园新闻眼”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宣传资源。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十佳春晖之星”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弘扬校园正气。总之,学校以丰富的活动来塑造高素质、高品位的学子形象,活动育人,是最佳的实践途径,也是学生最喜爱的德育载体。

三、“生活德育”的精神沉淀:校园文化

德育工程的精神内核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互为辉映,某种程度上说,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便是“生活德育”实践的精神沉淀,是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表现。我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努力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积极探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建设的实践模式。一直以来,学校在实现“从‘春晖’大视野出发,传承和宏扬‘春晖’文化”目标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我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努力拓展“春晖”文化的德育价值和人文内涵,在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方面均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在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德育硬环境的基础上,以丰富学生艺术素养为突破口,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如:学校在命名“听松园”、“景行楼”、“行之楼”、“时楼”、“新月楼”等蕴涵“春晖”文化特质、浸润浓厚文化气息的园名、楼名前,通过宣传板报,让学生体会、理解其内涵;学生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及“春晖”百年文化精华装扮校园,丰富校园走廊文化和室内文化。以美术作品展览一角为窗口,定期举办师生艺术作品展览。加强学校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台、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办好校园网站,让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对内宣传的重要窗口。

四、“生活德育”的重要辅翼:体育艺术

从泛化的“说教式”、“标签式”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根本在于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的创新,在走传统德育路子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德育形式的与时俱进、寓教于乐,这就需要拓展校园德育生活实践的辅助手段。我校在认真开展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效开课的基础上,积极开辟途径,培养学生的体艺素养。认真组织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强眼保健操、课间操管理。认真开展体育业余训练课间操活动。组织开展小型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师生体育生活,扎实开好每年一度的大型运动会,使之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和生活盛宴。组织开展艺术社团活动,让艺术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艺成才的有效场所。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全面地展示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创作成果,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在参与中愉悦了身心,锤炼了能力,培养了素质。这一系列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保持健康心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健康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生活德育”的价值体现:社会实践

构建激扬学生生命活力的生活家园,不仅局限课堂,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生活学习的大课堂,是一个能力锻炼的大课堂,是一个智慧增长的大课堂,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感悟社会,这才是生活德育的价值体现,才是生活德育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学校每年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体验社会、感悟社会,让学生从校园的“小学校”走向社会的“大学校”,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带入社会,开阔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在走进现实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接触社会问题,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这对学生的一生成长将获益匪浅。至今学校已经根据实践活动的成果,编辑出刊《白马湖畔,我们在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成果集6本。2009年,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品荣获第二十四届绍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等奖;2010年,本市电视台播出我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引起社会良好的反响。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杜威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的确,对初中生而言,德育实践是使学生走向成熟的唯一途径,而实践就意味着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经历,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让孩子们多一些尝试和品味,多一些经历,在面对风雨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多一份智慧与信心。因此,我们坚信,把丰富生动的生活看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课堂,大力倡导”生活德育”,一定能够铸就学生优良的品行、扎实的学力、健康的身心、多彩的能力,我们的中学生将因“生活”的精彩而成才,更好地报效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文化;策略

教育者如果能够通过学校使德育教育从比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当中走出来,并创造性地去开展德育工作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重点是加强德育的有效性。用分层的形式让德育的目标完全细化。思想品德的养成,并以生活当中的一些经验逐步形成,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基本水平,同时它还要具有十分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

一、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学校应根据一些以往的经验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加以分析,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并让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期主要加强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为主。在学期中一定要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一定要加强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1.分层实施德育教育

分层实施德育主要包括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定的思想。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地去了解更多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比较特殊的学生,对他们应加以区别对待。

(1)通过示范让主要的德育之路完全不需要加以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一定要注意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德育教育更能显现真情。互动主要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所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主动对他们加以关心,还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所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当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信赖。

2.改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教师一定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并主动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去唱高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这是学生真实情感的一种流露方式。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为学生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结合点。

二、学生通过具体的体验使德育教育焕发活力

要想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信息化为加强学生的品德信息,必须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经过大量的事实证明,德育教育对成长与发展经历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加强实施道德教育的同时,教育者也要加强组织一些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并通过所创设的富有感染力的真实道德情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让道德教育尽早根植于现实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涵十分深刻、涵盖面十分广泛,其中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进行不断地探索,还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