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时间:2023-06-19 16:1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生态 生态平衡

近年来,无论是媒体关注的“血汗工厂”,还是政府机关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关心的产品质量问题,还是社会公众所呼吁的企业良知,企业对股东等控制人、所有人之外的其他个人与群体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既不是一个“突如一夜春风”的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经济社会高度发达条件下的专利。只要把企业放在社会生态的背景下来仔细辨析就不难发现,企业自诞生之日就不得不在满足股东利益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满足着其他利益群体的种种需求,而这些需求之间也并不总是和股东利益的追逐相冲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作为一个组成部份,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需求是不可能脱离外部而独立存在的,其自身利益的实现必然要求其对外部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和义务。而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不过是其在这种生态系统内自我调节的延续,是企业内外部关系发展到新的生态背景下为实现系统平衡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从生态的角度解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之争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发端于美国,然而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则众说纷纭。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倡导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应承担的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的责任。即企业及其管理者除要承担对于企业股东的义务外,还要履行对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然而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提出颇有争议,从而也引出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倡导派、支持派与反对派之间的对立。至今对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仍然没有明确统一的回答。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此各执一词,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满意度也颇有差距。 当然在这场争辩中也不乏中庸者试图调和二者的关系,对于概念进行折中分析。从法学角度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应该是比较宽泛的。尽管部分学者仍然坚持企业社会责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应该是体现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面的责任。由此,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百家争鸣时至今日仍然如火如荼。

然则毋庸置疑,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的经济主体。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所用技术先进与否,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高下与否,都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这样一个目标诉求。也正是秉承这样的经营目标,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大变革。故,企业及其管理者对于股东而言,需要努力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经济责任是无可厚非的。那么企业是否还需对股东以外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承担相应的责任呢?按照各国的通常理解,此所谓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构成部分,系指在股东以外,受企业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人。具体包括企业的雇员,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受益者等方面的群体。对于以上提问的回答恰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故,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实则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并且伴随着劳资冲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自身的一种本能的应对之举。

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生态环境

在生物学中,良好运作的生态系统是世间万物得以悠然生息的基础。在食物链的链条中,各种生物处于不同的环节,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依附关系。只有维持相对的平衡,万物才能得以各得其所。当然,生物界的生存规则也可以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赖以存续的基本准则。由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生存周期,如何尽量延长企业的生存周期,提高每一个阶段企业价值的实现程度,是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附关系。故,为了应对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货币投票”对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产生了具有终极影响力的作用。为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其中通过制定内部生产守则(或者工厂守则,企业规则)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雇员薪资等逐渐得到企业界的认同。这也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将会得到一个双赢的满意结果。这正是“责任竞争力”理念的意旨所在,即“责任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专业化优势”,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这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之路。将这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去,将企业专业化优势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得以提升,将是企业铸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今日的中国,其区位优势明显,主要包括巨大的市场潜力、稳定的政治环境、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投资促进政策。这些对跨国公司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如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成为欧美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和跨国公司的最主要采购中心。其中尤以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为典型。浙江省的民营企业最为活跃,但从事的外贸出口行业仍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和玩具业等。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历来是劳工权益保护的薄弱环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某些国家进行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似乎将其和劳工标准、人权标准等同视之。由此,为了应付采购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调查,为了取得来之不易的外贸订单,造假成为部分企业的家常便饭。如此一来,企业社会责任在逐渐成为企业家的一种形象宣传,正在变得越来越作秀。由此,引起一种追问: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维护劳工权益,还是企业为了取得更大经济效益、提升自身声誉的一种手段?显然,我们希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能够取得前者的作用,但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才是需要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社会生态的和谐与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建议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实质意义在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工待遇,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量扩张,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那么,这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也不仅仅是企业提升自身声誉的一种手段,更不应该成为企业的“遮羞布”,而是企业在获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真正履行在环境、人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负担的义务,进而通过外部生态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通过外部机制的确立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尤其是通过加强我国工会组织的力量,通过完善各行业协会机制,真正实现由企业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比由政府这个社会生态的组织者来进行直接配置更为持久和健康。故,企业社会责任在立法导向上,立法者和政府所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直接为企业设定形形的标准,而应该是企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生存者之间的比例平衡。立法模式应该更倾向于社会力量之间的调节而不是以政府甚至是法律来代言各种社会力量的诉求。

就具体立法而言,笔者建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和谐生态的建设:

第一,加强我国工会组织的权力。坦率地讲,中国工会的职能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工会仅仅起到一种类似于第二行政组织或群众性组织的作用,根本没有起到市场经济集体谈判组织者的作用,更没有展现出它在劳动力市场中强大的工资议价能力。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基本上不会出现工会与管理层的严重冲突。因此,建议在《工会法》中或者在其实施条例中,增加相应的条款以提高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可以规定凡属于《公司法》中规定的董事、监事、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担任本企业或者直接上级工会的工会委员;各工会中脱产的专职委员不得担任任何营利性机构的职务,其直系亲属如果担任与该工会具有利害关系的营利性机构管理职务时,该工会委员在相关事宜的表决或决定时应当回避。更为有效的做法是,彻底改变《工会法》中的工会组织方式,废除按照行政区划组织工会的有关条款,取消“基层工会、地方各级总工会、全国或者地方产业工会组织的建立,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的规定 ,赋予各企业、各产业工人自行组织和自由组织工会的权利,在宪法和工会法中承认工人的自由结社权和罢工权。

第二,在《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提高对劳动者的保护标准,降低企业用工的随意性。比如,明确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规范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约定条件,凡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作为解除条件的必须由企业证明员工在签署合同时已经知悉该规章制度的存在,并且该规章制度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证明该员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对于企业的各种违法和违约行为原则上应当明确在诉讼中由企业承担举证责任,并且提高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赔偿标准,在劳动合同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三,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办法中加强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违法成本,提高消费者针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违法问题的诉讼积极性。例如,应当修改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性销售行为的赔偿从消费金额的两倍的规定,大幅度提高惩罚性赔偿的金额,引入公益性诉讼制度,允许消费者协会或者个别消费者代表全体消费者就企业的欺诈性经营行为提讼,并且明确推定企业在某一产品或服务上的欺诈可能和已经获得的利益适用于其全部同一产品和服务,并对企业同一产品和服务的全部销售进行惩罚性赔偿。其次,还应当明确对于消费者因产品质量或者服务提起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由败诉企业全额承担。此外,还应明确规定对消费者的损害赔偿中应当包括对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并提高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在产品违法和侵害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成本。

第四,推进社会慈善立法,为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提供完善的法律机制。包括为企业捐赠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明确企业捐赠的方式、公益捐赠和商业赞助的区别,明确企业慈善捐赠中的税收问题,推出鼓励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措施,建立职业化的慈善机构,完善慈善捐赠渠道,规划捐助信息。各地区还可以结合本地慈善事业和企业状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慈善地方法规和规章,为地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第五,推动民间团体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立法的进程。在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立法中,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民间环保组织,在消费者权益领域的消费者协会,在农民工保护领域发挥农民工输出地的民间和非政府机构的组织作用等等。不仅应当在立法中征询这些民间团体的意见,而且应当允许民间团体向立法机关提交立法建议,并参与立法草案的编撰。在某些领域还可以由民间团体参与执法监督。

参考文献:

[1]王佑: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6月15日

[2]何海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华人世界,2007年第5期

第2篇

摘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国家发展的先进理念,也是企业健康成长的指南针。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发展现的指导,就会进入误区,甚至会走向“死胡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责任的核心;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社会通用术语为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之外,还应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最早发端于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论,在随后的讨论中,企业社会责任已不限于劳工问题,还涉及消费者权益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国际上普遍认同的CSR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四种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第一,履行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第二,履行法律责任是企业最起码的责任。第三,履行道德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第四,履行慈善责任,满足社会的期望。

二、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按照更加完善的思路来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类企业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各类企业都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自己的实力、增强经济效益、创造社会财富。千千万万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的聚集效应,就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会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企业社会责任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充分体现人的需要,切实促进人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人包括消费者、企业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等,从而要求企业:1,对员工生命健康和个人发展的责任。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应尊重员工生命健康的权利和个人发展的权利,将企业价值与员工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为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树立以满足员工的需要、促进员工的发展为基础的理念,重视、善待、依靠广大员工,营造团结、健康、进取的组织氛围,激发与凝聚员工的热情和智慧,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但是,作为资本的工具,企业的目标往往从属于资本逐利的本性,视员工生命健康和个人发展责任为企业的成本,因而不遗余力地予以削减,致使员工的合理权益受损。时下频频发生的矿难事件就说明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短视行为,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绩效。2,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企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否则,竞争者就将无法生存。为此,企业往往采取价值链管理的竞争战略,与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组成共同利益的价值链,而要保持价值链的无缝连接与顺畅运行,各个利益相关者必须进行紧密的合作。所以,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价值链上其他成员的责任。在履行这一层面的责任时;企业应树立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赢得顾客的信任与忠诚;而且将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组织和个人都视为企业的顾客,而不仅仅局限于购买者,从而牢牢把握市场的脉搏。3,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当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时,公众的消费偏好将含有伦理道德方面的诉求。企业从长远利益考虑,必须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企业应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承担社会责任,为个体人和整体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对企业的营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良性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七大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全面发展要求企业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其内涵非常丰富,按生产要素来说,企业全面发展指的是企业的体制、机制、产品、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按生产效果说,企业全面发展指的是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品牌信誉、安全环保、资金实力、赢利水平、社会贡献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分析。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片面发展倾向,如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发展、片面追求赢利水平发展,但是,如果片面地抓经济增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人的利益,从而忽略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但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难以持久s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处理好自身与其它元素即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避免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以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企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也非常丰富,至少包括: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围绕企业奋斗目标自觉履行职责,不互相推委,并且各方面发展要保持协调,如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社区、政府及自然环境都能友好相处。企业为了实现协调发展,要善于发现并解决主要矛盾,这样就能化解很多次要矛盾。企业为了实现协调发展还要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企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要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绿色生产经营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转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企业来说,在企业社会责任中要求做到: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企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方面重大责任关系,努力做到统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的发展、统筹企业经营业绩与节能环保的发展、统筹企业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统筹兼顾企业组织内外部群体的利益、统筹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总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要求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企业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企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日益成为全球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全球范围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企业只有成为良好的社会成员,才能同社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倡导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3篇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责任观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及其管理者只对股东负责,创造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往往被忽略。

第二阶段,公众责任观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行为活动应与社会责任及法律政策等保持一致,如果企业的活动有悖于公共准则,那么企业就必须终止其行为以保护社会利益。

第三阶段,社会责任感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形式,应形成一种内部环境,鼓励与支持企业成为道德行为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为满足社会最低期望承担义务,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为改善社会福利采取积极的行为。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资源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现状

尽管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问题,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仍令人担忧。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充分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削弱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单纯追求盈利的主体,如何转向富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在投资中讲求社会责任,是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企业不愿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的是“企业办社会”的做法,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过多的分担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我国的国有企业曾经承担了过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因为过重的负担,从而剥夺了企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使得企业在改革开放后,更注重发展自身经济,而不愿承担其相应社会责任。

第三,我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鼓励力度不足。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企业应遵守的法律法规,但在加大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如何避免产生误解----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办社会的回潮;如何对能较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适当的行政或荣誉上的鼓励;如何加大企业积极性督促企业之间互相学习等问题,政府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对策。

第四,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体内容了解不清,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性与历史性,导致我们在讨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鼓吹以国际标准为标准,忽视我国社会现实,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要么反对国际标准,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排斥个球化。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也存在着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企业自身,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能力;二是在企业外部营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正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办社会。企业也不应消极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应将社会责任视为负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要正确认识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应树立正确的社会经济观: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公众认识。

第二,转变观念,促进企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在经营活动,实现企业角色的转换,扮演好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的双重角色,自觉肩负起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企业在利用社会提供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条件谋求利润时,不能忘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尤其在企业壮大之后有义务、有责任以某种方式反哺社会、回报社会。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测评;综述

社会责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Epstein(1978)对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制度背景进行了总结,认为美国社会的性质及其对私有经济的倚重是促使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沈宏涛、沈艺峰(2007)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更为直接和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大公司的出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国外研究

美国学者Oliver Sheldon(1924)断言:“天堂不是建筑在公司的损益表上,而是建在每个人尽责服务上面。”由此逐渐拉开了一场关于CSR的“进化史”。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主张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会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高于公司的盈利。H.Bowen(1953)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真正定义了“商人的社会责任”: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Davis(1960)提出了“责任铁律”的观点,即“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McGuire(1963)明确地将CSR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过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如经营中对政治、社会福利、教育等的必要支出。

任何一种新观点的提出必然会受到已经存在并相对成熟的其他观点的冲击,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也不例外。自由经济理论认为:公司是股东的公司,管理者只能代表股东的利益,所以无论是公司还是公司管理者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只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唯一目标,就可以达到全社会利益的普遍增进。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确实有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在遵守法律和适当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挣更多的钱。他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那些约束下,尽可能挣钱,因为这样会最好地服务消费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大,“巨型商业公司对政府、社会及经济的控制已达到可称之为‘公司国家’的地步,依照人们的看法,公司已使所有的社会机构成为达到其目的的工具。”也就是说,公司革命颠覆了自由经济所依赖的完全竞争条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失灵,试图借助企业在追逐私利的过程来谋求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已经不再现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盛行。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1971)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三个同心圆:内层是有效履行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包括产品、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增长;中层是配合社会价值的变化而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如环境问题、与员工的关系问题等;外层则是积极投入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中去,如贫穷和城市问题。Steiner(1980)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Frederic(1983)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责任和自愿性责任。Griffin(1999)认为CSR是组织针对自身位居其中运作的社会,为了保护和强化该社会所必需善尽的一套义务。McWilliams&Siegel(200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法律或者商业伦理所要求的范围之外,企业主动采取行动去促进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正如Carroll(1991)所说:“公司社会责任中的‘社会’一词一直含糊不清,公司应向谁负责也没有明确的方向。”直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呈现全面结合的趋势。Wood&Jones(1995)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最紧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公司应该为谁承担责任”,相关利益者理论即为其答案。“最终而言,公司社会责任都应当放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中”。Schwartz&Carroll(2003)将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和道德三个领域。Deborah(2005)则认为CSR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所有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义务的术语。

目前被广为采用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Carroll(1979、1991)所提出的CSR四层次模型,即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的期望。尽管在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之后,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在内容和纬度上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向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转移,但本质上仍是对这四个维度的内容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上的分配,实质上仍然在遵循这四个维度。这也是这一概念模型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所在。

(二)国内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二元论。简单来讲,二元论认为,企业除应承担为股东赚取最大化利润的经济责任之外,还应当对社会有所回报。卢代富(2002)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利润最大化这一传统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且这一修正与补充并不否认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2、三元论。CSR三元论又可细分为以下两种观点:第一,从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上讲,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周祖城(2005)把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三个方面: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并将道德责任细分为两个层次,即要求企业必须做到的,广泛性的道德要求和希望企业做到的,先进性的道德责任,并指出道德责任是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关键。王爱国(2008)、喻国明(2009)则将其分为营利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第二,CSR的三层次模型。陈志昂、陆伟(2003)从企业社会责任供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角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法规层、标准层以及战略和道义层三个层次。陈迅、韩亚琴(2005)依据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CSR、中级CSR、及高级CSR。姜启军、顾庆良(2008)也持类似观点。

3、均衡论。部分学者如周士伟(2009)、张进发(2009)等,将CSR看作是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均衡,即为了保障公司活动过程中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益,必须给予公司经营活动的一定限制,使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致公司与利益关系人权益的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希望,以获得他们的满意、信任和忠诚。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及指标体系

(一)国外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声誉指数法和内容分析法。前者是由专家学者通过对公司各类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主观评价后得出公司声誉的排序结果。后者则是通过分析公司已公开的各类报告或文件来确定每一个特定项目的分值,然后得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这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其在项目选择和评价结论的主观性较强。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大多采用《财富》杂志所创造的Fortune公司信誉评级法。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之后,出现了以KLD指数为分析工具的层次分析法。KLD指数从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八个方面来衡量公司的社会责任,其中主要是社区关系、员工关系、自然环境、产品的安全与责任以及妇女与少数民族问题等五个方面。

(二)国内研究

在国内,颜剩勇、刘庆华(2005)从财务的角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及企业其他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阳秋林(2005)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按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架构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包括对投资者、职工、改善生态环境、消费者、社区、国民经济的责任分析体系六大系列,并且在每一系列下又列出来若干指标,既有财务信息指标,又有非财务信息指标,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体系更加详尽。马丽丽(2006)则建立了政府所得贡献率、职工所得贡献率、投资人所得贡献率、社会所得贡献率等一套指标体系,反映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贡献。

此外,李立清(2006)构建了包含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5类因素的评价体系,13项子因素下共设有38个三级指标。金碚、李钢(2006)总结出的3个指标为生产性环保支出、劳工社

会保障投入以及纳税额来测量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三、总评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最初自由经济学派所倡导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到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而扩展到经济、法律、慈善及伦理责任四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企业本质认识的转变。由于拥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古典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深入人心,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经济观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存在分歧,众多学者对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存在诸如二维观、三维观等不同的看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例如,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衡量与评价方面,至今仍缺少一个全面、准确的测评体系。而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与之结合后取得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明了对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便利。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开始于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初步结合时期,众多国内学者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多是从利益相关者出发,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即便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仍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在企业应当对哪些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以及如何对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测评等方面的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企业自身特征的角度分析,不同行业、规模、性质等的企业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从理论上很难对这一概念及其后续的测评达成比较广泛的共识。

参考文献:

1、Mark S.SchwarzandA.B.Carrol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ree Domain Approach[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3(13).

2、Deborah Doane.Beyo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innows,mammoths and markets[J].Fortunes,2005(35).

3、沈宏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周士伟.公司社会责任:性质、内涵及其激励机制[J].研究生法学,2009(1).

5、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张进发.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

7、喻国明.CSR的舆论评判[J].国际公关,2009(1).

8、王爱国.我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观[J].会计师,2008(6).

9、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

10、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06.

第5篇

1.1社会性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必须要遵循社会性原则。他们在对企业进行核算的时候必须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评判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自身活动的外部信息,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企业遵循社会性原则就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考核,为社会公共决策提供参考,而不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来评判。

1.2政策性原则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要受到法律和政策的约束,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认真履行社会职责,按照相应的方法和程序,担负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1.3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既包括外部经济性,也包括外部不经济性,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的费用,所以企业也要坚持将外部影响内部化的原则。它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履行自己的控制和披露职能时,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企业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坚持将外部影响内部化。

1.4强制披露原则强制披露原则

就是企业按照规定对其承担的社会信息进行披露。不同的企业由于性质不同,所以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在披露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时,要根据企业的能力和发展前景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就不会主动披露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话,对其他企业是不公平的。所以要坚持强制披露原则,对企业披露的最低限度做出明确规定。

2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

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之前,先要了解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那么就必须要掌握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企业总是把提品、积累资金作为自己唯一的社会责任,但如今这种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了。在当代社会,企业除了要承担经济责任外,还要承担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为公众谋福利等多方面的责任。所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所应承担的社会、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要对企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进行反馈,同时不能强求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但是如果企业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话,就有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会计新生的职位,由于研究的时间有限,所以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把促进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发展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据此展开会计工作,它需要计量和报告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评估企业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和损失。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1)社会责任会计不是一个新的学科,而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对社会学、社会经济学和会计结合起来出现的。在进行运用时,要使用会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反映和评估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和损害。(2)社会责任会计要以社会利益为前提来评估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如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3)社会责任会计从本质上来说从属于微观会计,虽然它的主要职责是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计量和报道企业的社会活动,但是它的衡量主体是企业,而非社会,所以它属于微观会计的范畴,而不是宏观会计。如果企业的某些行为致使社会资源出现浪费情况,这实际上就属于社会损耗,如果企业行为使社会资源出现增加的情况,这就属于社会收益。(4)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任务是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也反映了企业为社会提供履行职责的信息。它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控制和社会公众间接参与社会职责的承担。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它以传统的会计学为基础和依托,借鉴了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了解了这些对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极有帮助。

3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目标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还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内容就是核算对象,具体来说就是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面很广,范围又大,所以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会遇到很多难题,对成本也会造成压力。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会计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法国主要侧重于对职工利益的披露,德国侧重于对环保成效的披露。美国披露的内容较多,范围也很广,如经济的增长速度、职工的培训、对城市的开发和改造等等。从属性上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二是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指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为社会增加的资源或收入,这是企业的外部。相反,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对社会资源进行的消耗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就是社会成本,如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导致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因此我国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进行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包含社会贡献和成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贡献主要指对所在城市发展的贡献、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对保护环境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公益性事业的贡献等等。而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资源损耗成本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成本等。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前提,它使会计体系得以正常运转。但是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会受到企业发展的制约,还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各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并不一致。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大众展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以便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因为企业的外部行为问题是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根源,这种外部行为会导致社会效益出现偏差,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就是使企业内部化,提高对社会的福利。再者,社会责任会计被视为是为公众和政府服务的,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责任会计要运用有效的手段使企业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减少和社会的各种冲突,通过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来展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要体现会计管理的需要。在我国,当前公众最关注的信息就是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诚信、生存环境等问题,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要根据公众的关注信息,来向企业制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的生存目标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统一的,企业主要是为了生存、发展、获利,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企业才能更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为企业员工带来福利。同时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职责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大众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也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开拓新市场,进而实现企业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目标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非常关键的因素。

4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构建原则

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时,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实际情况,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责任会计对社会既有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框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4.1客观性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时,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因为必须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因此企业要根据客观事实,如实地承担社会责任情况,要争取做到客观公正,向社会大众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在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进行披露时,不能为了获得公众的好评只披露那些积极的现状,而低估甚至虚报那些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以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4.2为经济服务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部分企业由于经济条件存在欠缺,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面对这种情况,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分工时,特别是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状况,以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并不冲突。但是对于一些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它们大多数承担社会责任较困难,如果公开他们的社会责任状况,就有可能对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甚至还会造成破产。所以在构建社会责任准则的基本框架时,必须要坚持为经济服务的原则。

4.3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还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因为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会消耗一定的成本,会计信息越详细,成本就越高。这些成本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人工和测量机构的成本,企业在提供这些社会责任信息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因此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必须要重视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4.4公平性原则

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构建时要坚持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对企业公平,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不能过多地把责任推给企业来承担,当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时,企业的负担会加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是要对公众公平,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负责,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5结语

第6篇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的定义,各国专家学者们见解不一。1953年,霍华德・文在其《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CSR定义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做出相应的决定,以及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世界银行对CSR的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运用会计的方法和程序,对社会责任事项予以计量、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目前,社会责任会计在世界各国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一)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界定较典型的观点有四种:(1)美国戴维林诺维斯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2)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3)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i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4)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其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从这四种观点的发展来看,社会责任会计的使用范围从公共部门扩展到整个社会,是步步递进的,其目的从单纯的整理、衡量和分析发展到指导企业防止和处理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层面上来,把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开始进行研究。目前的主要观点有:(1)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2)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分支,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结合,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3)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在社会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涉足,是社会责任同传统会计学科的有机结合。(4)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微观角度测定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5)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6)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企业创造的巨额财富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权衡,进而对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进行计量和分析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强调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用会计方法核算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最终反映社会收益,增强社会福利,谋求社会整体效益的工具。

二、社会责任的特征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下的必然选择,也不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产物,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其独有的特征:

(一)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并不代表着企业的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转变,生存与盈利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其次,企业社会责任对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传统的企业和企业法以股东本位为出发点,认为最大限度的盈利进而实现股东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目标所在,其目标是一元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张企业除了为股东谋求最大利润之外,还应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利益目标经常处于相持之中,只有二者在相互制约的条件下实现其各自的最大化,才能使企业目标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企业社会责任对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原则做出了修正和补充,在不否定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前提下,将社会因素添加到企业目标中,以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共赢,从而使企业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关系。这既是对原有股东利益一元化的企业目标进行了合理补充和发展性延伸,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的统一体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前者如企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义务、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义务、遵循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区标准的规定等,具有强制性;后者如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捐助等,没有强制性。二者统一存在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之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相统一,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责任的结合体。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与动态发展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多样化、差异化的过程。具体包括企业对自身雇员、消费者、债权人、小区、环境乃至对政府等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有多种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责任对象,其责任内容也有所不同:员工的要求是稳定的收入、晋升机会和工作条件;债权人的要求是及时收回贷款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消费者的要求是商品质量高、服务好、价格低;政府的要求是企业及时足额缴纳赋税并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就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所属类别与要求不同,企业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有所不同。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一个封闭、僵化的体系,其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开放与变动之中,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日益完善。任何符合其根本价值目标的责任形态,无论是既有的还是将来也许会出现的,都可纳入这一体系。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操作难点

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这种影响既包括对社会贡献,也包括社会损耗的一面。它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把企业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社会责任的观点,通过会计方式来加以展示和体现,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的核算和管理。虽然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仍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为特点,但同财务会计又有一些不同。而且,社会责任会计由于是对企业所承担“责任”的确认与计量,因此,其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又受到诸多外部、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带来的问题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上述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存在不同的观点以及社会责任所具有的“内在特征”,仍未全面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造成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没有法律依据或主观随意性大,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此外,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

体系,在要求企业改善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时也没有立法、司法以及民间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导致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无法进行有效评价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进行改善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的会计学相比存在很多不同。传统企业会计一直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盈利组织,认为企业应以创造本组织利润最大化(或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其宗旨,而社会责任会计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环境,认为既然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就应该对整个社会负责。传统企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而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主要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监督,旨在提高社会整体效益。传统企业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研究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和谋求企业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此外在会计假设、会计原则、核算方法和报表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应如何处理,如何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人接受,也成为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面临的难题。

(三)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成本过高与以往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的内容更为广泛,性质更为复杂,如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对就业的责任、对社会保障和教育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等。尤其是当这些事项不以交易形式发生时,要求企业在提供这些信息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例如,企业排放三废造成环境损失,而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要求收取罚金时,按照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企业应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寻求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人士;再如企业为捐助慈善机构而创造的社会效益,可能要求企业自身去做相当的社会调查以提供这些信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甚至超过其提供这些责任信息的最终产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四、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企业自身以及其利益相关者认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影响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因,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规范企业的社会行为社会责任的履行属于企业的社会义务,由于企业有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一面,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经济利益相冲突时,企业可能拒绝履行和不完全履行这一社会责任,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可能不愿分析和披露其行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控制力量即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增强审计和财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控之下,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

(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评价体系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有所了解。目前,我国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大都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用的较多的是美国制定的评价标准SA8000,但我国毕竟有着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必须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全面的评价体系。此外,要加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消费者、行业组织等)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力度。要充分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捍卫公众的社会权益,定期公布环境报告,以督促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第7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成本;外部不经济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煤矿灾难、有毒奶粉、雇佣童工等一系列危害社会乃至子孙后代的事件屡屡出现,这就将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尤其在当下,环境日益恶化,诚信与道德日益缺失,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等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再次向我们敲响了社会责任的警钟,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展开的“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调查活动显示: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必须关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及循环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责任会计成为我国理论与实务界都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站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至是全人类利益的高度来要求企业。它要求企业在兼顾微观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全社会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即是说,它要求企业以价值(包括经济和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必须实现其微观目标向宏观目标的转移。并且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新要求,企业必须有新的或追加的投入。这种投入所对应的就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企业只有确实的履行了对社会的相应责任,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得以实施,否则,再好的战略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设想。

然而,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对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企业文化中,社会责任成本意识还很薄弱,对于社会责任成本的计算也缺乏统一的标准,等等。这些都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计量存在困难

计量是管理的基础,为了能够进行扩大再生产,企业的各项成本都必须能够可靠的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在循序不断的生产中弥补成本,然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一直以来就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环境问题成本,破坏环境的主体与承担环境破坏影响的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因此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说,他们并不会将属于别人承担的成本算在自己的成本里面,这就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带来不必要的外部负效应。除此以外,社会责任成本计量方法的主观性与计量结果的模糊性,加之社会责任成本涉及未来的潜在损失这个固有特点,致使企业无法直观通过已发生耗费或损失的原始数据进行成本的核算,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依靠职业判断来确认,因而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社会责任成本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损失难予以量化所以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体上不够强

现阶段,我国的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他们在经济转型以及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相对而言比较困难,因此,他们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承担太高的社会责任成本,更不会花成本去向员工普及社会责任意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被排除在整个企业文化中,由此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不会将社会责任成本纳入核算范围,忽视了企业应对社会承担的成本,毕竟,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对于他们而言,只有整个社会发展了,企业才能发展,这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的任务。

(三)企业关于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充分且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虽有部分企业在其会计报告中披露了一些关于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但内容却非常局限,并且各个公司披露的责任成本信息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说明,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信息的披露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更是如此。

除此以外,企业还缺乏对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编制独立报告的意识,在会计报表体系中也缺少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很多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相关的社会责任,但在信息披露时却不单独列示,而是将其纳入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中进行反映。例如,企业缴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等等。这些都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更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使用。

(四)缺乏相关法律规则和制度的保障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关于社会责任成本方面的规定,虽然在企业法、税法、合同法等法规中有一些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但没有系统规定揭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渠道。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缺乏法律与政策准则指导,造成企业披露无效的社会责任信息,既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成本。所披露的信息不仅价值不大,而且还存在着重复披露或拒绝披露的问题。对于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监管薄弱也是影响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权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基础上,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责任成本审计机制。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

在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成本内容中应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外部不经济成本及企业对政府、股东、供应商、债权人等承担的责任成本。披露的信息除包含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外,还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的相关因素分析等等。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详细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积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达到580份,是2008年的3.5倍,随着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力度的加大,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提供了经济及环境保障。

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拥有规范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形式。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日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零星的散布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并且我国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正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披露工具,如年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等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社会责任会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需求者要比传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者广泛得多,并且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中,更能获取企业的关键信息。

(二)科学计量社会责任成本

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除部分成本可用货币计量外,还有相当部分内容需要借助非货币计量方法,因此,考核确认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方法并非单一。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应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比如,当社会责任成本无法直接确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价值来确定;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发生的实际支出,如购买环保设备,可按历史成本计价;某些社会责任成本可以根据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成本来进行估计:如废水对河流造成的污染,可通过估算恢复污染之前的状况至少需要多少治理费用来确定。

在计量社会责任成本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外部不经济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企业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两类成本费用:一类是由企业自己承担的成本,表现为企业产品成本、经营成本等;另一类是不由企业而由社会承担的企业外部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成本都是在微观范围内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付出的代价,然而在某些时候,它的活动常常超过自己的财产权力界限,由此产生一些由社会和他人来承担的成本和费用,这就是外部性问题。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的建立就是要求在政府干预等一些外部力量下解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将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成本内部化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较好的做法。近年来我国企业安全事故、特别是恶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对外部不经济成本的计算。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应建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成本计量系统,充分考虑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成本,本着对承受损害的人们或社会进行补偿的原则,将这些成本予以内部化。

制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会计核算条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和评价指标,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扭转“理论上急需,实务中空白”的尴尬局面。

(三)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嵌入社会责任成本

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中,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进行量化,以此来全面、真实、客观地反应企业的利润。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并从企业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与考核。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质疑与推卸,关键是出于企业成本的考虑,大多数企业都将社会责任成本外部化,并未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嵌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均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过程。一般认为,企业就是创造利润的,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这种观点在现在已经被淡化。创造利润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企业固然重要,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如果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却不承担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及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四)建立社会责任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企业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自主性,因此需要政府强行规制,制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条例,建立健全相关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建立法规制度等途径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外部监管,以减少企业搭便车的行为。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寻租、创租、抽租的潜在倾向,因此就需要第三方机构,即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与约束。完善的社会责任运行机制需要形成企业自律、政府规制、非政府组织监督三位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监督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此外,还需要我们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更加公开、更加透明、更加普及的舆论宣传将进一步稳定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投入,也有利于企业增加公众影响力,更有利于企业实现其利润目标。

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社会责任的行业标准,将环境成本支出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成本考核指标。

(五)采取适度的社会责任战略,关注产品成本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必将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但是必须将成本的增加控制在一定得范围之内,即是说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性,毕竟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一条长期之路,不能为了提高责任竞争力而无限制的牺牲成本,成本的控制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过高的成本将会被企业通过产品转嫁于消费者身上,因此,想要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生产者消费者的实际承受能力。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才能发展与繁荣。

当然,在推进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止出现那种将社会责任成本转变为社会负担的现象。比如某些企业的上级主管领导,以“社会责任”的名义通过各种方式要求企业提供募捐、赞助、抽调企业员工参加义务劳动;接纳一些不知来源,与企业需求也不匹配的劳动力,等等。在这些所谓的社会责任中,有一些是企业应当承担的,也有一部分是企业不应承担,这些被企业相关部门披上了“社会责任”的合法外衣。因此,应坚决杜绝这些借“社会责任成本”之名实却加大企业“社会负担”之实,进而挫伤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石友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2007(2).

[3]刘兵全.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探析[J].内蒙古教育.

[4]曹雪晨.企业社会责任成本问题初探[J].财会通讯,2012(1).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Oliver shelton在1924年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包含的范畴有多种观点。社会责任国际(SAI)认为,企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对全社会承担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欧盟定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银行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会和环境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面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积极、不规范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存在偏差,不能全面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导致所披露的相关信息简略,使利益相关方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相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操作实务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并且认为披露形式是指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所采用的表述方式和媒介,主要采用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之外的单独报告,大众传媒三种形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息现状大体归纳如下:

1.披露的形式单一。目前对我国现有披露的形式来观察,还没有采用在现有会计基础上量化的披露,而只是单纯的用文字的形式大篇幅的叙述。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深入的了解企业具体承担了什么社会责任以及承担程度有多大等等具体的问题,满足不了各使用者的需求。

2.多数社会责任报告选择性披露的痕迹较重,没有披露相关的负面信息,而且数据不够完整规范,缺乏中性而准确的定量信息。对于一些各利益相关方感兴趣的信息,编写较为草率,或者选择不予披露,直接影响了报告的相关性。

3.披露内容不充分。通过阅读大量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披露的内容普遍存在不深入、不充分的现象。即使披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但因没有社会责任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的效果、没有微观数字上的表现等,以大量的文字进行简单的叙述应付。

三、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对策

1.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我国的经济活动发展水平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依然存在很多难题,而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还不能全面的规定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是否愿意去履行、去披露以及怎样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所以对企业实施一定的措施,使之认识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企业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提高意识的途径很多,首先应聘请相关的学者、政府部门等,对企业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使企业上下所有人员对社会责任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周期性的组织开展活动让企业员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讨论,进一步提高意识,并让全体员工换位思考,让员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管理者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使整个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同时,社会团体及相关组织应加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宣传力度,让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不是一个独立体,它的经营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一的靠自己去实现。只要企业实现它的经营目标,并且长期拥有实现目标的良好环境,从而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必要的。其次应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由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者进行宣传。企业的利害关系者包括很多,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与之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包括了为企业进行投资的、企业生产所在的社会环境即社区、当地的政府机构等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收益度。第三,加强对整体社会群众的宣传。为提高我国的社会责任,单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群众对社会责任的觉悟程度。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有利宣传,使他们意识到所生活在的这个社会环境必修保持平衡,才会有现有安稳的生活环境使消费者意识到绿色消费对整个消费市场非常有利。。

2.增加社会责任报告中定量信息的披露

对社会责任的分析一般是从企业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成本投入与经济后果评价。根据社会责任项目的特点,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应采用以定性和定量为主的多种方式进行披露。笔者认为,对于企业诚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可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定性披露,而对于劳动保障、工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性捐赠、纳税等情况则可以采用实物、劳动或货币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进行表述和披露。因此,在现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应增加对于定量信息的披露,对可以采用货币计量的社会责任项目,可以考虑在企业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相关项目予以揭示。

3.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验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我国目前的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收支方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这不利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管。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首先,应制定一套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明确审计的对象、范围和主体,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规定审计的主要形式,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有据可依;其次,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行审计并发表独立的意见;最后,通过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可以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进行事先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和评价,并据此社会责任报告,满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4.完善社会责任披露的立法工作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SA8000国际标准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论界争论了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推广,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1、国际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理论研究的推动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开始突破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说过:“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3、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的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主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主张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传统发展观使人类经济奇迹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频频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和弥补的损失。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新发展模式”或“新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清洁增长”,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4、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社会责任要求

随着欧美等世界贸易大国越来越多地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进口,大量“血汗工厂”的事实被曝光。特别是1993年11月深圳致丽玩具厂火灾事故发生后,海外的劳工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对外资企业在中国违反劳工标准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评,并成立了“玩具安全生产联合会”,以促使劳工标准在这些企业实施。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跨国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中国出口企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对常年单纯靠“低成本制胜”的中国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及其量化标准,已成为我们得以进入西方市场的新门槛。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国际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通过企业主支配个人财富的方式来实现,而不以企业作为参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持消极的态度,反映在法律层面上,就是对企业使用公司的资金参与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予限制。

(2)20世纪30至80年代,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命题展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古典观的支持者,代表了传统的企业理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者只是受股东委托,惟股东利益是从,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与古典观对立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他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支持“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之说。其代表人物包括安德鲁斯、罗宾斯、阿奇B.卡罗尔、格里芬等一大批经济与管理学家们。

(3)产生于1960年代,发展于1980年代以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多个相关利益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认为企业的出资不仅仅来自于股东,而且也来自于企业的雇员、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企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实物资本的“集合物”,而是一种“治理与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各种契约形式的集合。企业的风险不是由股东全部承担,其他的相关利益者也在承担着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所有人。

(4)21世纪以来基于SA8000标准所做的研究。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适合于企业实施的SA8000标准,它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劳工的保护标准,并配套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国际上对SA8000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是否会引起长期利润减少,最典型的研究是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C.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得分高出10个百分点。

实施SA8000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起作用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适的一把尺子,以及决定自己是否留任的标准。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所供职的公司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另谋高就。

2、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范围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定义方面和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象范围的界定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应该向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实际中就有可能泛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承担超出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造成企业负担过重,持续发展困难的局面。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体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之一是杨瑞龙,他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刘俊海,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

2000年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卢代富的《企业社会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陈宏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等。

此外,2000年以来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围绕SA8000标准展开的。学界对SA8000标准的认识,从企业社会自然成本效益研究起始,逐渐深入到企业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丰富的领域,特别是沿海地区,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我国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主要是致力于SA8000标准本土化,首先,提出本土化过程中的立法支持,完善与SA8000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使公司的社会责任运作走上一条法制化的道路;其次,如何提高SA8000标准在我国的实际可操作性,认识到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仅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第一个《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引导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行业自律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不仅企业和政府要有所作为,也应重视研究以行业协会、工会、消费者协会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这些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缺乏的方面。

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量化考评。我国学界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工作,李立清、李燕凌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中,结合SA8000标准设计了相关的考评指标、考评权重和分值对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2]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3]李艳花、凌文轩: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能再单纬度的从经济创收来考量企业的价值,企业责任也已不再是之前仅限于为自己创造利润,为政府创造税收。另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媒体传播为助力,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呼声也传遍世界。一些较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企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互利”行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由于其注重经济效益,会使得部分公益效果削减,此时急需企业社会工作者为企业塑造公益价值观。

一、文献综述

学者陈讯,韩亚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性责任等方面,并从历史发展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李伟阳,肖从时间纬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个别研究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广泛关注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理论源自人类生态学。该理论可应用于个体、家庭和其他如学校、工作场所等组织。Bronfenbrenner(1979)在考量了各种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人类发展模型,将社会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目前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层

笔者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微观企业社会责任,中观企业社会责任,宏观企业社会责任。

(一)微观企业社会责任

微观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对自己的员工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不仅要善待员工,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定期培训,以促进员工的进步和成长,工资报酬要达到法律或行业规范标准,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不得超过国家标准,且要按照法律规定支付费用。其次企业要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将员工视为创造利润的工具。此时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来作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努力为企业员工争取更多的权益。日本松下公司就很好的维护了员工的权益,在日本经济危机爆发时,各大企业纷纷裁员自保,松下新之助却提出终身雇佣制,和员工一起度过难关。虽然在危机下企业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当企业很好的履行了对员工的职责,员工将会对企业无限忠诚,为企业尽职尽责,且员工之间会团结一心,团队合作精神会大大提高,在员工中间树立起“企业就是家”的理念,会共同追求共同奋斗。有学者研究证明,不能善待工人而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后果,比起环境污染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中观企业社会责任

中观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要对自己的顾客及消费者负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下,这是企业最能自觉履行的社会责任,因为消费者手中掌握着企业生存的决定权,一旦企业无法使消费者满意,消费者将把手中的资金选票投给其他企业。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高度贯彻顾客即上帝理念。尽管大部分企业都能认识到承担起对消费者责任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仍将其流于形式,重服务轻质量,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甚至将消费者的安全置之不顾。三鹿是我国奶粉业第一品牌,但因没有承担起对消费者的责任,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因而迅速破产。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承担对消费者责任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切实的贯彻实施,为保证企业生存,必须切实的承担起对消费者的责任。

(三)宏观企业社会责任

宏观社会责任,指企业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公益的责任。早期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是创造经济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已受到社会大众的拷问,企业的利益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企业要依靠自然环境发展。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自然环境收到破坏已经危机人们的健康,笔者认为企业应当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职责。诺基亚建造的中国园“绿色大楼”,因为使用了大量的环保材料建筑,虽然费用增加了不少,但却实现了节水37%,节能20%。诺基亚使用了紧凑环保型手机包装盒后,两年间节约了超过4亿欧元的包装和运输费用。实践证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一件花钱的事情,反而能够为企业节省一笔巨大的运营成本。对于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笔者认为这是一项自愿性责任。但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并不是一项毫无回报的企业社会责任。加多宝王老吉坚持多年“王老吉―学子情”项目,为贫困高考生提供助学金,捐赠金额数千万。2008年汶川地震后,加多宝王老吉捐款一亿,受到了全国网民的热烈追捧,网友打造出“捐款就捐一个亿,饮料就喝王老吉”的网络热词,并倡导“封杀”加多宝王老吉,即一旦出现在货架上立即抢购一空,当时很多地方出现了脱销现象,加多宝王老吉当年销售量增加130%,成为罐装饮料销售冠军。2009年加多宝王老吉出现了“添加门”事件,但官方澄清后其销量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与加多宝王老吉长期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能够取得名牌效益。

三、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一个重要领域,2009年4月,“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大大加强了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关注。企业社会工作在介入企业社会责任有其专业优势,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知识、技巧以及独特价值观是协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优势。

在推动企业承担微观社会责任时,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为企业员工谋取自身发展。员工的福利和保障问题有时也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合作。社会工作关注人的个别化,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及专业视角,这些都使得社会工作者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企业员工争取更多的权益。企业中观社会责任方面,企业社会工作者虽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销售服务环节,但可以与企业销售部门合作,对客户宣传企业文化,提供企业形象的指导。不可否认,企业社会在工作者在帮助企业塑造良好企业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宏观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上,更能体现专业性。目前公共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工作恰恰是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的专业,因而企业的公益慈善事业是企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重要领域。企业社会工作者协助企业开展公益慈善事业能够使得企业慈善事业更加完善,发展更加高效,惠及更多人群。

四、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笔者采用生态系统理论将其分为三层,这三个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有一定次序的。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应当满足其职工的利益需求,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如果忽视职工的权益,单纯靠压榨职工获得利润,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运行的。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后,要对消费者负责,只有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企业才有利可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广大企业深谙这一道理,但却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为消费者承担起责任,为图眼前利益而采取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这样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收到法律制裁。宏观企业社会责任虽是自愿性责任,但很多企业也看到了公益事业带来的品牌效益,争相投身公益事业。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过于追求媒体宣传效应,忽视了对受助者的保护,或者没有真正帮助到受助者。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公益事业开展方面,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同时,为社会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帮助。

目前企业社会工作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只有部分中大型企业设置有企业社会工作岗位。在为数不多的有社会工作岗位的企业里,企业社会工作仍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下工作,通过与销售部门,宣传部门,决策部门的合作来开展各项工作,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工作会逐渐得到关注,终将会赢来企业社会工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华(2008)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

第12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 企业社会责任 策略 评价指标体系

一、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规章制度秩序和法律规范秩序建设还相当不完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自然”的一部分,民营企业对社会的道德风险是保险投资在寻求更高的回报,甚至践踏国家法律。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措施,大力规范企业行为,并惩罚他们,为其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以保护公众的利益。

(一)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但也有严格的执法,监管和法律约束的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行政监督的法规,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 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的机制

有关行政部门联合起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工商、财税等经济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沟通。对于拒绝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应予以严厉查处,并在各监督部门、行业内和媒体通报、备案,作为重点对象整改;对于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相应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或者授予显示其特征的荣誉称号。这样,在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会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的理性选择。

(三)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企业不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甚至侵犯社会权益以牟取私利的导因,关键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意识。所以,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只有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企业才有可能积极与政府和社会互动,主动响应政府和社会的要求和期望来承担社会责任。

(四) 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当前缺乏完善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就缺乏切实实施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表现就漠不关心,而将中心放在谋求利润最大化上面。我国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非公有制企业强化自律,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具体措施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认识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能力。

(二)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引导行动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体贴消费者,为社会作出贡献,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可避免地内在要求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培育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是通过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培育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的指南。

(三) 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组织结构、用工制度和利润分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又是企业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技术战略等事关企业全局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战略。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并将其制度化。总体来看,企业经营理念中必须加入承担多元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在企业运作的某一特定时期,企业还要制定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

(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素质,实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行为

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的责任。管理企业和积累财富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企业家拥有财富和资本是不道德的,它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也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三、社会层面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措施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包括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非政府组织的促进作用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政府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引导和规范以及企业层面的自觉自律都要通过社会层面来协调和沟通。

(一)提高消费者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

消费者与企业是生活消费关系的两大主体,消费者是关系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提高消费者主动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意识,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消费者应增强有关社会责任的理论知识,认识到企业对消费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和不承担情况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其次,增强消费者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监督企业行为的意识。

(二)通过非政府组织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便利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政府的执法力度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都需要得到监督,但目前,我国公民普遍缺乏监督的意识。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由有责任心、有正义感又有一定法律常识的人组成的民间机构,作为第三方监督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并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加主动、自觉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有助于工人申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便利。实践证明,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会是双赢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它强调的是效率、公平和公正,其结果是获得双赢。

(三)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