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时间:2023-06-19 16: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课;规则意识;可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5-01

合理的体育训练能促进学生的欢乐和健康,培养团体精神和兄弟般的情感,勤奋的习惯及勇敢、吃苦耐劳等品质。体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见,体育活动是影响学生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它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技能,更是发展学生良好品质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搞好学生的体育活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所以学会并遵守规则尤为重要,而培养规则意识主要靠学校教育,而利用体育课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达到体育锻炼这一目的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如法律、纪律、守则、制度、章程等。规则意识就是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准则的良好态度和自觉按章办事的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学校里还是社会上都有许多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有利于教学,才能有利于社会有序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规则在体育中屡见不鲜而且真实具体,比如随便一项运动或者游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乱了套。在体育学习中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各种规则意识的能力,甚至促使学生走上社会都会遵守公民规则意识。所以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二、如何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民主定规则。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是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因此制定规则要民主化,要师生共同制定。主要有道德规则、安全规则、学习规则、秩序规则、语言规则和人际规则等。具体制定哪些规则,要依据活动或项目的性质而定,比如进行篮球比赛,就要制定相应的运动员出场退场规则、发球运球投球以及攻防等技术规则,双方队员、拉拉队和场外球迷应遵守的道德规则和纪律规则等等。

2、学会用规则。要让学生遵守规则意识就必须让学生搞懂规则学会规则,并会应用规则,最终达到自觉遵守规则。比如开展拔河比赛前,教师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该赛事的规则,比如双方队员人数搭配原则,队员如何站如何拉怎样算犯规怎样算违令等。然后可进行赛前演练,进一步熟悉规则以便正式开赛时大家都能遵守规则,使比赛顺利有序进行。

3、榜样示范规则。体育教学中的榜样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教师的榜样作用;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严格地要求学生在体育课课前、课中、课后遵守各项规则,如着装要求、集合地点、上课礼节、请假见习;游戏规则、比赛规则、考核纪律等,在让学生严格遵守这些规则时,教师自身首先自觉严格地遵守要求于学生的规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榜样作用;对于在体育学习中遵守各项规则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他们施力于遵守规则意识薄弱的同伴。

4、赏罚分明强化规则。心理学表明,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必须遵守这个心理学法则。首先要让学生记住学习过的规则,然后通过对违反规则意识的学生进行相应合理的处罚,并对自觉遵守规则意识的学生进行鼓励表彰,最后所学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学生也逐步由他律达到自律,由外在意识内化为个人意识,从而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意识。

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的规则必须明确合理和可操作。只有明确的规则学生才好接受并学会遵守;而可操作性更证明学生可以做到。如“体育课上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一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不明确,难以起到规则的应有作用;又如“体育课禁止学生上厕所”“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球鞋”“体育课不准带眼镜”,这些规则就明显不合理,学生也很难做到。又比如“体育课上严禁学生发言”这种规则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反倒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有效的规则都是明确合理和可行的。

2、利用图示表达活动规则。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公路上的斑马线、火警等危险的警示等,都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图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符合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对视觉形象的学习和接受非常敏感,有利于该部分学生顺利地接受规则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巧妙地把规则表现在图示之中,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适宜地创设和运用一些图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制度规则队伍管理行为意识

中国的社会管理从古至今渗透着“儒学”思想,从汉武帝开始,成为了几千年以来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核心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讲究内圣外王,讲究中庸之道,还讲究以仁义治天下等等一些优秀的管理精华,但其实质就是人大于法,人可以利用权谋和手段改变法律,从而儒家变成了以法为里子,儒为外衣的,真正的核心又是权谋的治理结构。这种结构又同时表现为情、理、法同时存在。我们的选择太多,有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一般首先是说情,这个行不通,我们就会讲道理,再说不通,最后才会诉诸法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性化管理。这种结构的好处是非常灵活、善于变化,弊端则显而易见,那就是缺少监管和制衡。

我们企业里的管理模式也无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去摸索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而不去研究如何提高工作绩效,如何提高工作能力。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按规则,不按道理出牌,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我们认为企业必须要有一部完善的制度,制度是企业的法律,也是企业规范的、约束性的行为规则。规则的严格认真落实,有助于直接约束员工行为,实现科学管理,消除工作中的无序和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提高员工的行为素质。

作为一个企业里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基层来讲,应将一部制度转化为操作性强、便于执行和逐级考核的具体实施措施。2000年前后采油厂交通车开始实施杜绝车内吸烟问题,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让广大乘车职工认可车内吸烟的危害性。然后开始实施控烟措施,但是总有不自觉的职工还是自顾自的、目中无人的吸烟,此时有乘车职工提出批评,甚至出现驾驶员进行停驶等措施进行制止。到了2002年的时候,也就是控烟实施近两年后交通车上再也见不到吸烟的职工了。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交规中的关于闯红灯的处罚,大家都认为处罚过重,但是实施以来有数据统计显示全中国闯红灯的想象自实施之日起减收了80%以上。这是驾驶人素质提高了?我认为不是,而是规则管理起到了作用。如果新交规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过不了多少年就不会由闯红灯现象发生,这就是规则的作用。

如何形成一套便于管理、操作、大部分职工易于接受的制度实施体系是目前我们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的形式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我们根据基层单位生产实际,分系统、分管理的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制度,并将各项制度汇编成册,在职工中展开学制度、用制度的氛围。为了分清职工的责任、权利、利益,把管理区域划分到班组,在班组中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围绕现场、设备、三标、生产效益指标,将班组管理的每一块场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阀门都承包到人,责任到人,制定详细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标准,让职工参照制度实现自我管理。

执行力体现着政治大局意识,反映了作风和意志,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证,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种摆设,再好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理想。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从上到下要坚持按规矩办事,按规律办事,形成政令畅通、步调一致的良好局面。从强化日常管理入手,抓好从基层到班组、从班组到个人的逐级逐层落实。为保证规则的执行力,我们在班组中实施了“承包制”、“派工单”、“可控工时制”和“系统检查考核制”等具体措施,逐步杜绝班组中“趋利执行、机械执行、应付执行”的不良倾向。

如何逐步规范职工的日常行为,这需要一个切入点。以目前的形式来看,我们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推进职工日常规范行为的养成。目前我们所做的是从值班室桌面摆放、热水壶和水杯、工用具归类入手,要求全部按照定置管理摆放。据科学研究一种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90天的时间,为了保证效果和培养职工定点摆放的良好习惯,我们开始时采取每日检查,逐步到每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保证效果。利用规则日积月累在职工中养成一种不这样摆放不对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职工的行为素质提高。

在完善制度和严格考核的形式下,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有效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的问题。在所有的工作中,人的工作毋庸置疑的是最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建立“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新员工我们要充分利用职业激励和政治激励,确立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不断提供发展平台,鼓励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并提供参政议政平台,让职工享有发言权、建议权、行使权。体现平等、民主的政治环境和企业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对老员工要充分利用政治激励和物质激励,让职工在享有平等。民主的地位下,实现经济、物质激励措施,对先进职工在奖金、评先树优、外出学习、旅游疗养等方面给于支持,从中体现职工个人价值,以此调动职工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 合作 交往 幼儿 教师 家园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社会。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著名的欧洲心理分析家阿德勒说过: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走向孤僻,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因而,合作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幼儿时期正是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

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一起游戏、学习,如一起玩桌面游戏、搭积木、画画、看书、玩区域游戏,等等。于是我有意识地利用这样的机会,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促使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鞋子掉了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的情况,我就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忙”;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我让幼儿间结伴进行讲述、续编故事、情境表演、分组朗诵比赛等;科学活动时,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相互承担角色,交换材料,相互检查、相互协作;体育活动时,开展各种相互合作的活动,如接力比赛、拔河比赛等;艺术活动中的歌舞表演、节奏乐等,都是培养幼儿相互交流、合作能力的好途径。特别是在区域活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尝试合作。

二、通过活动,教会幼儿如何合作

3~6岁的幼儿不知如何合作,遇到需要合作的情景时,不会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如何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如在玩点心店的游戏前,我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谁当营业员,谁负责做点心等,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如何解决;当游戏材料不够用时,让他们学会相互谦让、轮流或者一起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用语言、行动帮助他人;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能够主动向其他小朋友寻求帮助,等等。同时教师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如教他们怎样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向他人说谢谢和抱歉,如何向他人提出请求,当然要学会统一当前不同意见等。只要没有危险,我们就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矛盾与冲突,让幼儿学会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小矛盾,在适当的对话中,帮助幼儿学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教师应减少限制性要求,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尽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相互间友好相处。通过以上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学会更好地合作。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教师应充分挖掘游戏本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合作行为。幼儿通过游戏中的合作,往往会产生很多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的成功,事情的顺利完成,彼此之间友谊的增进。这对巩固和强化幼儿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合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身往往不会明显地感受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相互配合时,如相互间友好配合地玩耍或者协商问题,抑或者给予他人帮助时,就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快乐。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让幼儿知道这样的开心是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得到的,从而让幼儿的合作行为更稳定、更自觉化。

四、在一日活动中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注意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当幼儿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能表现出较好的合作行为,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口头赞美“你们俩配合得真棒”。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神情,以及对孩子亲切的点头,摸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竖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能够更好地强化幼儿的合作动机,愿意自觉地、更多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于那些平时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给予适时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如“你们可以商量一下啊!”“你们都想当妈妈,没有爸爸,不能玩了,怎么办?”“一个娃娃,两个人都想要,该怎么办?”“你也想玩这个玩具啊,那你和她说说,咱俩一起玩,看看她会不会答应!”“你可以帮他一起搭!”如果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仔细观察幼儿,对幼儿进行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五、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首先,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指导幼儿家长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的攻击性习惯。在幼儿园进行游戏的时候,经常有幼儿间发生矛盾,如打架和争吵等。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孩子灌输“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欺负回来”等意识。这样导致发生矛盾时,幼儿只会用打架解决。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要与同伴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幼儿间打架行为的产生,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理智地对待突变环境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成长为一个宽容、有修养的人。

2.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有意识地让孩子拿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在玩游戏时,提醒孩子邀请他人一起游戏;家长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与大人的交往中,经常表现得很任性,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成人和孩子游戏时,要特别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则意识,减少在与同伴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家长鼓励幼儿多与他人交往。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多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多创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比赛 ; 观赏良好品质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力与美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育观赏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观赏比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获取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毅力。为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变“看热闹”为“看门道”

了解基本规则是欣赏体育比赛的前提,如篮球中的三秒违例、带球撞人、走步等等,学习技战术知识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足球的踢墙式配合和四三三阵式、越位等。教师循序渐近,由技术到战术进行讲解。除了在教学中介绍,还可利用体育知识讲座、图片资料展览等手段,甚至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现场比赛,介绍有关知识和规则。总之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把学生领进门。

二、利用体育比赛的魄力,培养学生参与比赛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观赏体育比赛与观看文艺演出、电影一样,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感受,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激情,如本世纪中国女排鼎盛时期,引起我国学校的排球热;乒乓球的兴盛引起全民的乒乓锻炼热情,甚至把乒乓球列入国球行列;跆拳道在奥运会连续夺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跆拳道的兴趣,使跆拳道成为一种时兴的体育锻炼方式,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重视这项体育和参与这项体育活动,使之进一步的得到推广和扩展。

三、组织观摩比赛,提供良好氛围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几种。方式又有学校观看、在家里观看和去球场观看几种。学校内组织观摩有一定的优越性,观看前可对所观摩的项目的规则、技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比赛也可作为体育课的内容之一,应在学生观摩中充当解说员的角色。比如中国传统优势项目跳水比赛,观看时可以介绍动作名称,并当众讲解跳水动作代码的意义以及评分的方式,增加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观摩后组织讨论

观摩比赛不是凑热闹,通过观摩可使学生学到许多的东西,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体育动作等。观摩后组织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是提高观赏水平的重要手段。讨论可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对整个比赛进行评述,提出个人看法。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从中也可了解学生的观摩能力,对规则和技战术的了解程度,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观摩体育比赛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德教育。

五、组织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观摩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比如如何欣赏足球比赛、体操比赛是如何评分的等专题。教师应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几个普及性的讲座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项目的意义,激发起锻炼的激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讲座可在观摩或观摩后进行,也可结合规则和技战术讲解等。

六、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和体育专题辩论

学生观摩体育比赛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如教师在组织班级学生在观摩比赛前或后,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活动,对所观摩的项目进行问答,这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进知识,使之学生更多的了解体育的魅力,激发出自我锻炼的意识。

七、观察体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爱国热情

自尊和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现实状态的内心体验,适度的自尊和自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它使人产生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观察体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习惯,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在1:2落后、第四局不利的情况下,绝地反击,最终夺冠的一幕;刘翔在欧洲人统治下的直道项目上夺取110米栏冠军的场景,中国举重在北京奥运掀起的中国力量…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并可以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5篇

公司法律文化的层次结构

公司法律文化是指公司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为公司成员共同信仰、共同追求的对法的认知、评价、心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思维模式和制度的总和。公司法律文化包括公司法律意识文化和制度文化二层次。

公司法律意识文化

公司法律意识文化指公司对法律的认识、态度、评价、信仰,以及基于这种信仰而产生的思维模式。因此,公司法律意识文化包含二层,一层是对法律的认识、态度、信仰;二层是基于法的理念认识,以法的理念管理公司,从事经营,即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公司心智模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公司商机的捕捉和对战略构想的决策,影响着管理行为的选择。

公司法律意识文化应当包括下列意识或思维模式:

规则意识 法律是行为规则,法律意识文化的规则意识就要求任何行为都应当有一定规则,行为人应当努力去知晓规则,尊重规则,严格遵守规则。公司应当充分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避免管理混乱和经营危险。

公平、平等、公正意识

法律有公平、公正、平等、权利、理性、秩序等价值。价值意识就要求行为人对法的价值尊重、信仰,并以此作为行为的价值目标。公司的规则制度也必须体现公平、平等、公正价值,处理管理和经营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体现这种价值,公司不能为了利益最大化而为所欲为。

制度意识与法治意识

法律是一种制度,通过权、责、利统一规定建立制度来实现对社会的调控;法治的内在精神就是社会主要经由法律来治理,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法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法律本身公开、明确、稳定等。法治的本质就是对法律制度的尊重。制度意识就是要通过建立权、责、利统一的制度,相信制度;法治意识意味着信仰、尊重制度,要求制度必须公开、明确、稳定,要求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法治意识要求制度至上,就是当情、权与制度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或裁判的依据。

守法意识 就是依法行为,享有权利,同时履行义务,并主动承担责任。

权利意识 反思传统法意识,传统法以义务为本位,但现代法强调对私权利的确认和保护,通过大量立法确认私权利,抑制公权力,以免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现代法是以权利为本位,强调对私权利的保护。公司的权利意识要求公司首先应当清楚我国法律确认了哪些私权利,有权利意识并不意味着只知道有权利就行,而必须履行一定义务,我们履行义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权利的实现。

证据意识

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唯一工具,证据意识对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证据意识要求公司清楚证据的有关重要制度,如证据的表现形式、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分担等。证据意识要求公司在经济活动中,要注意制造、保留证据;公司不要轻易向对方提供证据;注意举证期限。

时间意识

时间在法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种情况是时间关系到公司的权利是否能得到法律救济,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法律就不再给予救济,这称之为时效;另一种情况是权利的保有期限,超过这个时间,权利就失去了,这称之为除斥期间。时间意识要求清楚我国法律有关时间的规定。公司要利用时效的延长、中止、中断制度,以便更充分地保护自己的权利。

程序意识

经济活动由开始、进行到结束,是一个程序过程。作为经济活动直接翻译的法律也很讲程序,因此,公司在经济活动中也应当建立规范的程序。规范的程序正是制造证据,保证交易安全,保护自己权利的有力支撑。

公司法律制度文化

公司法律制度文化是指公司根据法律意识文化而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制度虽然不是法,但却是依法制定的,是合法的,渗透了法的理念如公平、平等、尊重等价值,权责利统一意识等,是为了公司守法经营,依法高效、便捷管理公司,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

公司法律制度文化应当包括下列制度:依法制定的公司章程,实现公司治理。依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建立健全法人财产保护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技术创新制度、重大经营决策责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期权制度等制度。依法和公司章程、公司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依法和公司章程、公司制度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开发及管理制度。

公司为什么需要法律文化

引导、规范公司管理和经营

指引公司行为

法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相对于道德、公司人治而言,有其明确性,法明确建立权利模式和义务行为模式,指引公司的行为。权利模式就是指引公司可以去做某事或从事某种行为,以及怎样去做;义务模式则是指引公司不要做某事或从事某种行为。法对公司从设立,到经营、管理、发展都给予指引。

预测公司行为 法律规定了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公司在进行某种行为时,就可以预测到自己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这种后果不利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那么公司就可以停止这种行为。如果预测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去做。如果预测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能有违自己的目的,那么公司就可以从经济学来选择是在风险中求利润,还是放弃利润以规避风险。

促进公司合理设计管理和经营

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法建立各种行为模式,公司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行为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安全性、高效性,实现利益最大化。

确认作用

公司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商业风险、政策风险、自然原因引起的风险等,但公司最大的风险是法律风险。经济学对公司行为的评价,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只要公司行为实现了这一目标,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合理,就是好的。但评价公司行为除从经济学等评价外,还必须从法律来评价,法律认为不合法,那么因这个行为所取得的利益都不受保护,相反还会受到惩罚,所以法律对公司的行为有“一票否决权”。

发展作用

公司在发展,就必须要寻求新的资金、人才,尤其是管理要创新。一是建立公司治理的各种制度,合理在企业各机构间分权,建立各机构的权、责、利,同时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即经理人,通过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制度,建立对公司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对劳动者通过明确的制度,建立对劳动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约束公司,企业要解聘劳动者,则必须有制度规定的原因,按制度规定的程序,这样劳动者就很清楚自己应当做什么,只要做到了,就不会被解雇。劳动者因此有归属感,稳定感,同时激励与竞争机制让劳动者有危机感,必然使劳动者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法律为公司融资设计了多种渠道:间接融资,如向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发行股权。直接融资虽然比间接融资更好利于公司,但要求很高。当公司还不能直接融资时,就只能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用。信用就是财富,但信用怎么来建立,信用就是通过守法经营来建立的。

保障作用

无论法律多么完善,市场经济如何成熟、规范,在日常经营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权益被侵犯。在市场经济中应当而且只能通过法律,即法律救济。但法有规则性、稳定性,不管法官的喜怒衷乐,法官只能依法裁判,即裁判必须有正确的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或法律依据不正确,我们叫做枉法裁判,你可以上诉。如果因为法院的枉法裁判受到损害,还可以要求国家赔偿。

公司如何建立法律文化

企业家以身作则

公司法律文化就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家应该是公司法律文化的灵魂。企业家在公司法律文化的培育发展过程中既是倡导者、决策者,又是推行者、表率者,对公司文化的形成从内容到过程都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企业家是否愿意把自己置于制度之下,正体现了企业家的法律文化素养,也直接关系到公司法律文化建设。

言传

加强教育是公司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这种教育一是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二是法律理念的教育,即法律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以这些理念建立、完善公司制度,以这些理念推行制度。

身教

守法,不仅是依法办事,而且对公司的制度也严格遵守,而且平等遵守。公司应当有法治精神,制度精神。有什么样的公司就有什么样的员工。

第6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安全防范

幼儿安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稳定,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幼儿园中安全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是使幼儿能够认识与掌握安全常识与基本安全技能,实现自我保护,让其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纵观幼儿安全,有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对安全意识认识不足

针对当今社会现实,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不受任何规则、纪律的约束,在幼儿园也是我行我素,对于幼儿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时教师提醒多次仍然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意识,提高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严格做到“规则必循,违规者必究”,让幼儿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实行集体相互监督,以多数促少数,并通过树立示范榜样作用,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部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往往一时疏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应结合日常工作多多接触安全方面的教育,言传身教。例如,过马路时,应该教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听二看三通过;在家看电视新闻火灾或地震可以及时教育孩子的火灾逃生技能,地震逃生技能。家长对孩子的示范效应是有极大作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影响,可以让他(她)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三、在园内生活、活动等存在安全隐患

幼儿在园内往往由于饮食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常有,比如食物中毒,热水烫伤等事件也常发生。因此,幼儿园必须严格排查安全隐患,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使用合格的饮用水设施,并划分严格的食堂工作区,还要配备食品清洗、消毒、隔离和其他设施,消除其根源的“病从口入”;对幼儿园的活动实施进行必要检查,并设好防护栏等,园内建立安全应急预案等。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幼儿对于外界事物总是感觉新奇,缺乏安全意识甚至不懂安全,对于任何事物都想触摸,对于园内活动器材都想试试,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安全事故。安全事件发生重在预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促使幼儿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懂得哪些事可做,哪些事存在安全隐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对幼儿普及安全知识。如,给幼儿展示与安全有关的图片、音像或者动画,教给他们防火、防震等安全知识,并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实践训练,如:教幼儿简单处理包扎小伤口的方法;请家长来园为幼儿实际演示如何安全用电、如何使用尖锐物等。

总之,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具有不可预见性,面对众多复杂的安全问题,教师不仅重视安全教育,同时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启蒙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确保幼儿在园内与家庭中安全,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管理体系 程序 运行 文明法治时代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管理者的准程序法就是调整、实施某一社会关系或具体问题时,在没有既成的程序法规则下,按照公序良俗和经济法则的要求,比照执法程序规程,把管理方法辩证地落实到微观运行之中的一种规则。由于管理工作涉及面很广,每一具体问题又都有一定的联系、规律,在没有相应的程序法条件下,如何使实体目标程序化、公正化,关键是要解决准程序法问题。

管理者准程序法意识步枪的几种主要表现

首先,决策一言堂。在决策某一具体问题时,忽视民主集中制原则,不广泛征求意见或形式上民主实质上一人裁决,以至决策过程的环节出现漏洞,失去监察效应。这样的决策有时实质的效果仍然达到目的,但过程中的准程序法且被忽略了。

其次,具体工作稿“飞过海”。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把某一应有甲岗职行使的职责交由乙岗职去履行,至甲岗职落空,一旦发生问题又“飞过来”要甲岗位承担。

另外,内部知道不完善或以内部制度做点缀。有的管理者有时也会意识到准程序法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较多的制度,或形成很多文件,但这些制度或文件且明显存在与相关法规相对抗的瑕疵,以致适用起来仍然按自己的意见办理;有时这些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点缀作用,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追求实际目的,搞“一步到位”,以致准程序法纸上谈兵。

最后,物权膨胀,以权“代”法。特权说到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在管理工作中,就产生了唯我独尊、以我为用的管理观。

准程序法是管理公正化、艺术化的重要保证

文明法治时代,任何调整某一社会关系的手段都要遵循程序法和实体法,管理者在管理具体工作中必然要涉及到人和事,如何信服人,使事更公正,任何程序的缺陷都会导致实体的不公正,即使实体是公正的但程序不合法仍然是瑕疵的公正。因而,作为管理者如何运用好准程序法使管理对象、目标更公正应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和保证。

必须制定科学的内部规章和合理运用类比规则

企业制度如法一样,是对某个阶段成果的巩固,尽管有前瞻性,但由于情势总是在变迁,因此,在实施变化中的管理时,又不得不运用类比原则,这同样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合理的类比规则就是运用已有的规则按公序良俗和经验法则的要求对其一问题作合理的推论判断,使管理工作更科学,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按照辨证方法论的要求,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首先是遵循内部制度,然后是运用类比规则,而且自由裁量必须要在良心公正的前提下使用,只有这样,准程序法才有发挥应有的应有。

关键是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

实践证明,微观机构的良好运行是以准程序法作为重要手段的,而这一手段的正确运用,必须依靠管理者去实施。随着“精实管理”的逐步深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思想文化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对管理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集中表现在“德”与“才”上。管理者在管理具体工作中,正如法官执法一样,一是管理者水平,二是主观意识。水平问题固然重要,但主观德性有时比水平更重要。没有水平和才能在管理实体时就会无所适从准程序法的操作,但明知道准程序法的操作且故意不遵守,这二者都会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公,甚至出现错误,管理者的素质是准程序法落到实处的关键,管理者的水平是准程序法有效运用的保证。

结束语: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工作应该既有程序又有合法的实体规范,但程序问题且往往是自由裁量替代的。因而,管理者要创造性发挥才智,摸索出一套符合法律精神又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准程序法。凡事都应想一想该怎么做,是否有法律程序或道德程序。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学好法,明确各个部门法;其次要学好哲学辩证法,明确方法论,加强道德修养。把准程序法作为管理工作的重头戏予以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管理评论》核心企业自主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以鸽瑞公司“冷轧钢带”自主创新为例 刘锦英

第8篇

关键词:规则教育 中学 体育课

教育的人文性是最重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教育工作者的法宝,尤其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对教育规则似乎懂得,但是,往往凭自我的欲望付诸行动,要他们真正懂得规则,懂得责任,还需要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体育教师责无旁贷。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规则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其实,体育教学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是广大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门学科,这就有了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结合规则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从上学那天起,学校就定了诸多的规则,有的还有奖罚的措施。例如,学生守则、班级常规、学习制度等,有的教师对班级管理还附加特殊的条例,这些都可称为“规则”。有了规则,如何执行规则,常常是教师头疼的事。因为在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通常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而体育教学正是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就为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规则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良好的规则意识不可能与生俱来、自然形成,它是通过教育、学习、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确立和形成的。因此,我以为在体育课中渗透“规则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规则教育的建议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现在的社会是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传统的主流观念难以维持原有的优势了,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且这种规则必须有具体措施作保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规则教育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渗透,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1.1多讲规则的作用

要让学生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教师可以时常反问学生,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学生设想违规的后果,促使其正视规则。

1.2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规定一些规则并让学生执行,如体育器材用后要归回原处,体育课有特殊情况要请假,守时上课(课前5分钟借器材、课前整队、课后还器材)等。

1.3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规则素质,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整队太慢,不得要领等。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做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

1.4培养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易于自律。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商量制定课堂规则,以便共同遵守。

2.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规则教育的途径

然而,如何把规则教育和风细雨式地渗透到体育课中呢?实际上,因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不尊重他们的意见,规则可能会成为一种强迫命令,甚至成为压制、约束学生合理要求和愿望的手段。为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规则,在愉快的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1 在体育游戏中感悟规则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我们把规则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例如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手指操,通过做这种手指操,既让学生静下心来安静地等待,又能锻炼手指关节,使手灵活地动起来。学生在游戏中能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久而久之,学生们熟悉了班级常规,自觉地按班级规则做事。

2.2 在集体活动中引导规则

体育活动课时,相当多的学生拿了体育器具不知怎么运用,常常出现活泼调皮的学生追追打打,内向的学生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等情形。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活动起来,安全地游戏,真正地锻炼身体,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玩法,反复动员,结果我东奔西跑,学生活动了一会儿又出现了老状况。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通过仔细地观察后我和同事商量,能否请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玩。我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第二天活动课时,在教师作了简单安排后,由每一位高年级学生带一位低年级学生开始了自由活动。高年级学生认真地教着低年级学生怎样玩,还鼓励他们勇敢地锻炼并注意安全,学生们玩得开心极了。经过几次活动后,学生们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了,交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减少了发生意外的次数。课外活动开展得很好,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规则了。

2.3 在无声的体态中接受规则

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和手势来提示学生遵守规则。

2.4 在轻松的音乐中执行规则

第9篇

关键词:合作 交往;幼儿;教师;家园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幼儿时期正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换衣服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讲述、续编故事、情境表演、分组朗诵比赛等等。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

二、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协商解决;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同时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等。同时,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减少限制性的要求,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己通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四、及时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五、家园同步教育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家长也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别怕他,跟他打”等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与同伴商量着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出现不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理智地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并成长为宽容、有修养的人,更能很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5)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时,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及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以刺激正确行为,强化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行为。

总之,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能与人交往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交往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幼儿时期正是人的各种合作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因此,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将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版

[2]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1999年9月浙江《幼儿教育》

[3]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北京出版杜,1999年版

[4]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6]李娟.《学会沟通》.《幼教博览》2002年第10期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精神建设,增强班级学习积极性的凝聚力。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女同学爱学上进,但部分男同学虽很聪明,但学习劲头不足,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基础知识及书写方面对他们来说是弱项,究其原因是认识不到位,这还有待于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八年级学生总的来说比较稳定,学习态度及氛围都比较好,学以致用恰恰是他们的弱点,这就需要让他们知道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不单需要记忆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对个别的学生不是十分了解,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与日常交往中,进一步了解、分析、及时发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十课的内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分为两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是懂得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和理解网络提供的新空间。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分为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社会生活讲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围绕学生生活圈的扩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尊重他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他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自觉遵守规则,礼貌诚信待人,同时也要在理解违法的危害性的基础上预防犯罪。教学难点是理解各个规则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违。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分为两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品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服务。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共分为三课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总体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二)能力目标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我们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养成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与人流畅地交流,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了解网络交往,学会自我保护,过健康的网络生活。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诚信守信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遵纪守法,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养成亲生活的行为,②合理利用网络,

③维护秩序需要规则,④做文明礼貌的人

⑤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⑥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⑦正确认识国家利益,⑧实干创造未来

难点①理性参与网络生活,②维护和改进规则

③践行诚信,④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⑤如何关爱他人⑥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⑦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六、教学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新技术,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

第一课 我与社会

第二课 在社会中成长

第三课 网络改变世界

第四课 合理利用网络

第五课 维护顺序

第六课 准守规则

第七课 尊重他人

第八课 以礼待人

第九课 诚实守信

第十课 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 预防犯罪

第十二课 善用法律

第十三课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第十四课 做负责人的人

第十五课 关爱他人

第十六课 服务社会

第十七课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第十八课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第十九课 认识国家总体安全观

第二十课 维护国家安全

第11篇

一、学习英语语法的必要性

语法教学对于语言教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法教学不单单是传授语法知识,更要培养语法能力。通俗说就是既要懂得语法规则又要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语法来达到相互交流沟通的目的。

从语法能力方面来谈,许多学生在错误地运用了语法知识的情况下会感到尴尬,于是便不敢在共用场合开口讲英语。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授语法规则时应当注重与语境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语法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中,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而语法教学在目的上并不是只强调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结构或是懂得如何造句,而是更多地希望学生能够适时将语法知识得以运用。总之,学以致用才是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英语语法的特殊性

英语单词的变化规则与运用单词组成句式是英语语法组成的两个部分。也就是传统上英语语法被归纳成两大类:词法和句法。语法是一项专门研究单词结构、单词规则以及句子结构等此类规律的科学。语法本身是十分特殊的,它具有稳定性、系统性、生成性和概括性。首先,语法的稳定性表现在:语法是英语三要素中最为稳定的结构因素,同时也是语言变化中波动最小的部分。其次,它的系统性就表现在语法的规则是一项完整且系统的体系。生成性则是由于语法规则并非不受局限,但它能够生成的具有语法规则的句式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说语法具有生成性。最后,概括性表现为语法对于词句之间的组合规则有着综合的概括性。

三、技巧性地教授英语语法

(一)有步骤的教学

分散式的教学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相对比较实用。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当将课程的内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步的拓展与深入。例如先从两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开始记忆,之后背由三个、四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接下来一步步背更长的英语单词。同样的,对句式也是这样,先从最基本的主谓宾入手,之后再学会对句式的扩充和延伸。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无疑是可以被初中生接受的。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并不困难,学生就能够接受更深入的学习。这样从简到繁、由浅及深的渐进模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掌握了英语语法的规律,就能够将该语言运用自如。

(二)创设情境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学科若是仅仅的死记硬背,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不仅会使学生慢慢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更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痛苦,让学生对其避之不及。因此,我们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中提倡教学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无疑是老师通过某些情节的创设,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用英语进行相互交流。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摆脱机械的操练模式,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听力。该方法促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以致用。因此,创设情景教学在英语语法教学里不失为一种良策。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并不是被强逼出来的,而是被兴趣激发出来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与自身的兴趣强弱成正比。在英语语法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确实是一位无形但重要的老师。可是如何才能与“兴趣”这位老师一同合作呢?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第一,直观的呈现。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我们不妨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简单真实、活灵活现,更便于学生记忆。第二,幽默风趣的举例。语法课通常十分枯燥,尤其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若是教师能够诙谐幽默的举例,营造一种活跃开放式的课堂氛围,想必学生不仅身在课堂,同时更乐在其中。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学生接受英语这门课程,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语法的兴趣,顺便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潜意识的记忆。这些都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四)简化难点,趣味学习

如今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想要吸收更多的知识光靠死记硬背是绝对不行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偷工减料”。有技巧的学习往往才能事半功倍。在语法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遇到难以记忆的知识。这时,我们不妨将其编成顺口溜或者小诗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内容,同时也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这种化难为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也让学生不再对英语语法的学习感到厌倦。

第12篇

一、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法律素养

要提高教师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法律素养,这是有效实施法律教育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对法律毫无感知的教师如何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更何至于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可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法律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自学或参加法院旁听等形式来达到。

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是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二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即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相辅相成,避免教书和育人相割裂。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法律课的实效

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法律概念具有抽象性,这就要求法律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案例进行教学,选用生动有趣,符合中学生特点的典型案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教师假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例如:在讲授“隐私权”内容时,可以列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父母擅自翻阅子女日记和擅自折阅子女信件的事情,想一想:(1)父母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2)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3)你认为应该如何尊重别人的隐私?

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中学生的公德意识。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五、构建中学生法制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