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育理论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5.1
1 背景和相关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购买或开发满足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线课程、网站或系统,成为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之一。面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日益增长的数据及高密度、多维度变量,如何从这些浩瀚的大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成为目前教育数据挖掘的一个重点。约翰・布兰斯福特[1]等人认为技术在创建有效学习环境方面一种迎接挑战的途径: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来自软件导师的反馈,反思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接受循序渐进的指导,提高学习及推理水平。本文希望通过粗糙集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对提升在线学习系统满意度、网站资源的利用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 粗糙集概述
粗糙集理论(Rough Sets Theory)是1982年波兰科学家Z.Pawlak提出的一种用于处理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数据分析处理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从不完整的数据集中发现模式和规律,是机器学习、知识获取、进行不确定信息形式推理的基础。目前已用于医疗诊断、过程控制、信息恢复、工业制造、卫星信号分类分析、商业经济等领域。从数学角度看,粗糙集是研究集合;从编程角度看,粗糙集是研究矩阵;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粗糙集是研究决策表。
2.1 粗糙集基本定义
2.1.1 信息系统[2]
信息系统是粗糙集的研究对象。形式上,四元组S=(U,A,V,F)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U:为论域,即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A: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V:属性A的值域,F:是一个信息函数。
2.1.2 知识约简[2]
定义1信息系统S=(U,A,V,F)中,令a∈A,若ind(A-{a})=ind(A),则称属性a在A中是不必要的,将其删除,不会改变信息系统的分类能力。否则,称a为必要的。
定义2信息系统S=(U,A,V,F)中,如果每个属性a∈A都是必要的,则称属性集A是独立的。否则A是相依的。相依的属性集中有的属性是多余的,可以对其进行约简。
定义3信息系统S=(U,A,V,F)中,A中所有必要属性组成的集合称为属性集A的核,记作Core(A)。
2.2 粗糙集特征
粗糙集理论假定知识是一种对对象进行分类的能力,它不需要任何预备的或额外的有关数据信息,应用于数据约简,特征提取,特征抽取,决策规则,模式识别等。粗糙集相对于模糊集,有确定的数学公式描述,完全由数据决定。故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
3 粗糙集理论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应用
从系统中抽取跟用户相关的若干表,进行关系运算后生成一张表。采用粗糙集理论中的知识约简对教育技术培训课程中581名教师信息进行分析论证。本文截取部分参数进行实例说明。
3.1 部分参数说明
对数据集实际结果进行离散化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分别用Media_Type、Age、Education、Department、Course代表媒体喜好、年龄、学历、学院、培训课程。具体参数如下。
Media_Type:用户信息中表现为对每一媒体表现形式的偏好,作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个性特征参数。分4档,取值为1报纸刊物,2广播,3电视,4新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网络)。
Education:分3档。取值为l研究生,2博士及以上,3本科及以下。
Course:分3档,1代表初级培训、2中级培训、3高级培训。
Department:根据本校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教师所在学院实际分布情况,分20档。1文学院,2理学院,3管理学院,4商学院,5教育科学学院,6外国语学院,7化学化工学院,8生命科学学院,9机械工程学院,10电子信息学院,11电气工程学院,12计算机科学学院,13建筑工程学院,14纺织服装学院,15公共卫生学院,16护理学院,17体育科学学院,18地理科学学院,19医学院,20杏林学院。
Age:分3档。取值为l青年(30岁及以下),2中年(30岁至50岁),3老年(50岁及以上)。
3.2 实例说明
设信息系统为S=(U,R),以某一学院为例。其中U={1,2,3,4,5,6},R={R1,R2,R3,R4,R5},R1={媒体喜好},R2={学历},R3={培训课程},R4={学院},R5={年龄}。
通过等价关系,R是相依的,约简得到属性集{R1、R2、R3},核core(R)={R1、R2、R3}。运用同样方法进行其它变量的相关分析。高校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培训系统的学习,得到影响本校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必要因素:教师的媒体喜好、学历、培训课程。
3.3 因素分析
3.3.1 媒体喜好
通过调查显示,7%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广播,14%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报纸,27%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电视,52%教师媒体喜好表现为新媒体,其中媒体喜好为新媒体的教师中85%选择中级培训课程或高级课程。数据表明媒体喜好与培训课程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选择新媒体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要求往往偏高于其它媒体喜好表现形式的群体,一方面说明这些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普遍较高。
3.3.2 学历及培训课程
通过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大部分选择中高级培训课程。数据表明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希望通过培训课程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期望值较高;教师的学历不同直接影响最终培训课程的选择。一方面说明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说明教师目前只满足于现有状态,未选择有利于提高的更高级别培训课程。
4 结束语
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粗糙集理论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部分数据进行属性约简,得到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部分必要因素。由于数据样本的局限性及参数选择的主观性,结果不一定全面及精确,却反应出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某些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确实有效。传统的培训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需建立以新媒体为导向的学习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人群进行分阶段、分模块培训;建立不同等级、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不同级别的培训课程需要提供更高级别的培训内容引导及推送,从而满足不同媒体喜好,不同学历层的需求,为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提供支持,为高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约翰・布兰斯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曾黄麟.粗集理论及其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具备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0年就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中强调,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的培训,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使高等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积极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是保证培训任务得以完成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的分析
校本培训是英文school - based training的译文,目前普遍认为“校本”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即解决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学校中”,指教师应在任职的学校和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三是“基于学校”,指教师继续教育的一切计划与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践需求出发。综合这个解释,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计划和内容,立足于教师本职岗位,自主开展的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
近几年广东海洋大学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学校也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教学环境的改变对教师传统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挑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职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需要具备更新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很多教师此时意识到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对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希望得到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可由于教师工作很忙,只能在职学习,时间保证不了,培训的效果容易受到影响。此时开展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符合了教师们在岗学习的需求。
二、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和内容
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的培训对象来说,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高校教师培养成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或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以此为基础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最优,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教育技术中的理论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技术培训应该把理论融入技术和应用之中。根据高教司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培训任务要求,我们安排的培训内容是:
(一)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力求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的整合。
(二)基本计算机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懂得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使教师通过学习后,了解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三)综合应用:学习使用PowerPoint,photoshop,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教会老师做课件, 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符合自己授课要求的课件,还可以使用工具软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网站,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
由于培训对象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主要有如下特点:培训时间短;应掌握的学习任务多且杂;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重;参训时间虽少, 但自学能力较强。
针对这些情况,在每次开班之前,我们会发出调查问卷,根据教师的具体需求和初始水平,对培训内容进行相应的组合和调整。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再发放培训效果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对此次培训工作的反思和下次工作改进的参考。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采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一是集中授课模式,将教育技术初始水平相近或需求相类似的教师编成一个教学班,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进行集中授课培训。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授课地点选在网络多媒体教室,人手一机,其中教师机配备有投影仪,同时每个教室还配备一至两名上机辅导老师,让受训教师边学习边具体操作,通过反复实践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上机老师的手把手辅导使得培训中受训教师的疑问能得到及时解决。三是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培训形式,使受训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技术的“魅力”。这种培训方法的优点是整个培训过程既便于授课教师的指导,又结合了本校的教学实际,效果显著。
结束语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是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十分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它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校本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后会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和调整校本教育技术培训方法,加强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我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陆芳,郑道林.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模式及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3)89-92.
1.1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和推动力量。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导致对各类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逐步加大,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应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和支持信息化教学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新型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2.1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特点,认真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和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在培养内容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比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研究对象及及其应用等,也要包含专业知识,比如: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含义和应用等,更重要的是包含应用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网上授课方法等。
2.2 理论培训、技能培训“两手抓”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更新观念,建构起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认识到: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字音像、卫星广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抛弃对传统媒体(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等)的开发与应用。促使教师在子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3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与他们平常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教师有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意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高教室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并创造积极向上的群体学习氛围,加强教师间、学校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交流QQ群、论坛,微博交流,或者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现代教育理论和经验研讨,网页制作大赛,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和交流等。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和考核
加强培训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可以适量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质量。或者,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例如:我校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老教师或新进教师)因错误的多媒体设备操作导致设备故障出现频率高,无形中也增加了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考虑加强媒体教室设备操作培训,制定严格的过硬的考核制度,提高制度的实施力度,做到示范型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设备维修率。
参考文献
[1] 王涵,齐明超,牛军伟.加强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策探析[J].商情,2010(8).
[2] 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5(33).
关键词: 高校干部 教育培训 组合拳
同志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准”、“精”、“优”、“实”四个方面同时入手,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一、学员调训准
高校党委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着眼于一个“准”字,解决好学员调训工作。
1.分类准。高校干部队伍有其自身特点,大体可分为党务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管理等,但对于干部教育培训而言,这样的分类仍是比较宽泛的,从不同职能而言,又可分为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招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要根据每期培训班不同的培训重点科学分类,确定学员调训范围。
2.时机准。要根据不同类别干部在不同时间段的工作特点确定调训时机,如对于教务管理干部的培训,应当尽量安排在假期和学期中间进行,而不宜安排在教学安排繁忙的学期初或考务安排较多的学期末,对于学生管理干部的集中培训则宜利用开学初和假期前进行,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共性问题集中讲授和培训。
3.要求准。充分激发干部学习热情,对不同类别干部要结合各自特点,对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以强调“转化”为主,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应以夯实基础为主,明确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和学习效果,指导他们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好工作与学习。
二、师资配备精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树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意识,加强师资库动态管理,着眼于一个“精”字,合理配备师资。
1.遴选精。干部教育培训授课不同于面向在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因此必须从增强高校干部治校兴教能力出发,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学界联系广泛、学术交流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广揽名师,精心选择那些理论基础实、研究视野宽、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担任干部教育培训授课工作。
2.组合精。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优质师资的同时,还要放开视野,根据不同班次培训工作重点,适时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实务管理工作者和先进模范人物任教,根据授课教师知识背景、年龄结构、授课风格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使他们能够切实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3.管理精。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配备要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员评教实行择优入教、动态管理,对于知识更新较慢、授课效果不佳、学员评价不高的教师不再列入师资库,对于知识更新快、授课效果好、学员评价高的教师则在师资库中予以保留,促使任课教师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干部培训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
三、课程设置优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注重基本教学原理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规律的结合,着眼于一个“优”字,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1.开设优。要通过个别询问、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征求干部对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的意见建议,以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较好地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要求与干部学习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按需排课、因人施教的原则。
2.搭配优。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要合理搭配业务素质、政策法规和文化素养等课程模块的建设,具体课程搭配要适应不同岗位类别干部的学习需要,积极推行菜单式选课、版块式组课、调节式排课、启发式授课,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教育、法律和最新前沿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学、电子政务、危机管理、执政能力建设的培训,帮助领导干部优化知识结构、跟紧时代步伐。
3.品牌优。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品牌意识,始终把课程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不同培训班次课程特色,增强培训课程吸引力,更好地为干部岗位需要服务。
四、培训效果实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突出一个“实”字,不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效果。
1.方式实。实现由“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坚持重点培训与干部轮训、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拓展干部内培、外训、自学的外延空间,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灵活采取座谈讨论、学员论坛、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社会考察、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激发广大干部学习热情。
2.成效实。坚持因时施教,突出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理论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突出时代特色和高校特色,坚持理论教育、知识教育、作风教育并重,将治校能力培养贯穿于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对于培训效果要通过跟踪回访,对学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工作质量、工作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全面评估,及时分析总结培训工作得失,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
3.机制实。要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和完成学习任务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在笔试试题设计上要注重平时知识积累,突出考察应试者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广大干部中营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天权.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经验探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
论文关键词:提高,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时效性
一、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1.岗前培训可以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教师能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感同身受。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岗前培训可使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目前多数高校招聘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岗前培训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新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新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高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从“以学习为己任”转变成“以教书为己任”,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近年岗前培训成效
1.为新教师从教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新教师了解了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树立了高校教师光荣的思想,有了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思想准备。
2.新教师初步掌握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增强了学习自觉性
通过培训课程的系统学习,新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后经过考试的检验,绝大多数新教师的培训是令人满意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3.对岗前过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但受到了职业启蒙教育,而且对岗前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理解,自身综合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培训措施,培养出一批教学基本技能好、教学效果突出的青年教学骨干,造就一支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教学骨干”队伍。
三、进一步完善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1.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最佳效果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计划,制订新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的要求,制订各阶段计划,配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应作为教师培训这一总体规划中的第一阶段,通过制订系统完善的阶段性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力争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从而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借鉴,促使培训形式多样
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除了传统培训形式外,高校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培训方式。比如运用高科技丰富培训手段,包括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互联网远程培训等,这些方式适用于教授常识类或固定的规范性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新教师也可以参加拓展训练,目前广为使用的拓展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集体感和责任心。另外管理培训互动游戏也可以应用于新教师岗前培训,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游戏娱乐,而是集知识传授、技巧演练、经验分享于一体的培训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融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问答及讨论等形式为一体的互动游戏,强调团队参与,充分调新教师的积极性。
3.结合教学实际,丰富培训内容
⑴培训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高校要不断开拓培训范畴,不仅要培训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而且还要传授其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与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家长等沟通的技巧。
⑵高校方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加强新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⑶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师德教育,使新教师牢牢树立“从教德为先”的思想,用德行和爱心去感染学生,去教书育人。
⑷以人为本,教师薪酬福利等情况也应在培训中有所涉及,使新教师既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能减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为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倾尽全力。
4.举办新教师座谈会,使新教师了解学校和相关政策
新教师座谈会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也可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 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了解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师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新教师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新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利用新教师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新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经的路径,以此彰显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5.召开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进行师德教育
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是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可聘请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多次获得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师做师德教育专题报告,让这些优秀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做法,使新教师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以此增强他们成长和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优秀教师的毅力和勇气也能促使新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以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6. 学习他人经验,开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新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可以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 考 文 献
[1]陈飞.论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26期
[2]侯会美,李洪栋.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护理研究,2009年第25期
[3]王正荣.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建设.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4]张建平. 论教师专业成长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36期
(一)准确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立足点
1.同步世界发展.高校理论课教师要跟紧国际时局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高校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与时俱进地为自己“充电”,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致力中国建设。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切使得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事实为基础,高校理论课教师必须直面现实,从当今中国的社会大变革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下,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立足大学生思想特征。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心里特征、认识规律创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
(二)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1.学历结构目标。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首先要严格准入制度和建立培训制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达到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其中,引进应届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的,要具有研究生学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对于未具备以上学历的在职教师,应通过在职攻读研究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
2.职称结构目标。在优化学历结构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还要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即由一定比例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一个橄榄形的稳固结构,副教授、讲师应占多数,形成一支有实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
3.专业结构目标。理论专业的教师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应占绝大部分;与高校学生专业相一致或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
4.年龄结构目标。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通常是几百人的大课堂,受众多,时间长,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脑力和体力消耗会让身体弱的一些教师吃不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要实现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教师应占大多数。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主要指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如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基本理论,包括党建、党史等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积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具备驾驭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高校要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在职培养基地。培训内容一方面要结合本校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结合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党最新的理论政策融入进来。此外,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承担和参加课题研究,发挥其主动精神和工作的创造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思想政治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修养。一方面,要引导理论课教师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学习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也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道德人格修养的进步与升华。要引导理论课教师在行为上不论大事小情,都要清醒地把握好自己每一个具体的行为,处处体现出一个高校理论课教师应有的表率意识、规范意识、自律意识,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作风素养和人生态度。现代社会节奏快,变化快,浮躁多,诱惑多,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调整好自己,一定不能太看重名和利。另一方面,要引导理论课教师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言行,注重开展教师的自我教育。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制度建设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激发理论课教师队伍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调整教学机构与管理机构。要理清理论教育教学责任体系,体现学校对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2009年2月,学校在社科部的基础上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具体承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课教师有了相应的专业作为依托,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他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2.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严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制度。高校要充分考虑到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一方面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严格把好入口关,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的要求,选拔政治素质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善于做大学生工作的党员教师来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扩大队伍来源,面向社会选拔优秀毕业生,在人员选拔上注重学科交叉,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培训工作。在就职前,对理论学科毕业的教师,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培训,提高理论课教师对理论的讲授技巧和设计教学实践的处理能力。对理论学科毕业的教师,要进行理论学科的培训,加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主体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课教师就职之后,要进行一体化的职后训练。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规划,让他们了解进行继续教育的权利、责任、目的、层次、内容、方法、时间、奖惩等。未通过职后培训的教师要继续接受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新常态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以提升实效为核心、队伍建设为支撑、深化改革为动力的新常态阶段。2014年12月,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在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年会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步伐。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由此可见,专业化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常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必然要求。以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较为宏观,本文将以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价值的剖析为切入点,从微观、激励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化进行新的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科学内涵
教师专业化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巴黎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发展的方向———专业化。[1]随后,教师专业化理念在世界众多国家得以确立,研究进一步深入,内涵日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基核是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类别化与具体化。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专业化。即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教育培训、自我习得等方式树立专业理想、恪守专业道德、获取专业知识及掌握专业技能,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全面把握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向“高”“精”“专”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科专业性又是教育专业性的发展,既是个体专业性又是群体专业性的发展。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相关保障制度的专业化。即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培训体系进一步成熟,能够为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伦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剖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思想领域的重要工作者,承担着传授知识、创新文化、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其专业化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简而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根本保障是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的社会氛围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行为特征,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使之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很大程度上落到了思政课教师身上。换句话说,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大小。只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建成一支“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精炼能干”的教师队伍,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加快学科建设步伐。
2005年,我国正式设立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基本原理、中国化研究、国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2]虽然学科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3]思政学科建设不仅是推动中国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是推进学科建设的源动力。只有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科研强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这样才能理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现象。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高校教师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4]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学科建设的重任,其专业化既是学科建设的动力,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我们必须加快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促进高校教师群体专业化,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策略
对人的管理就是激励,激励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的效度。[5]从激励的视角切入,将激励理论与教师专业化紧密结合,可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激励体系,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投身专业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
1.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合理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二者为物质需要,后三者为精神需要。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合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调动其投身专业化大潮的积极主动性。第一,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我们可以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努力,满足思政课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首先,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在资金的调配上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给予一定的倾斜,从资金总量上保证投入到位。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高校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课后心理咨询等活动的补助标准,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其次,高校层面。要合理运用国家拨给的经费,如设置思政课教师科研专项经费、培训专项经费及提高课时费等,尽可能缩小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收入差距。同时,高校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升专业地位。[6]第二,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的精神需要。首先,归属需要的满足。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等级教师的需要,尽最大可能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困难(职称评定、子女入学、住房条件、养老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使之产生归属感。其次,尊重需要的满足。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及社会尊重两大方面。自我尊重水平的提高可以从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增强思政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入手。社会尊重水平的提高涉及面较广,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政策加以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来进行改善。再次,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管理者要在满足特定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引导,改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来减轻思政课教师的压力,使之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2.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有进一步完善之处。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第一,完善培训内容。完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专业伦理培训及专业精神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即学科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即备课技能培训、教学设计技能培训等。专业伦理培训,即为人师表、客观公正、责任使命等方面的培训。专业精神培训,即专业自我、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方面的培训。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对专业伦理及专业精神的培训较为缺乏。今后的培训中,我们要继续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要重点开展科研能力的训练。同时,我们也要在专业伦理及专业精神培训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帮助其强化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第二,丰富培训方法。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专题讲座法。专题讲座法,即学校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以及思政课教师群体某些方面的迫切需要,邀请在该方面有显著成绩的专家来开展讲座。专题讲座法的优势在于,能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研究成果,能开拓思政课教师的视野等。其局限在于,思政课教师与专家互动机会较少,培训效果受培训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二是,课题驱动法。课题驱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培训方法,对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明显作用。课题驱动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理论性较强。其局限主要是,覆盖面较窄、操作较为复杂。此外,我们还要将集中授课法、案例研究法、自我反思法等综合运用于培训中,提高培训实效性。同时,还要将长期与短期培训、国内与国际培训、思想与业务培训、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持续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7]
3.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奖惩体系。
奖惩是激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激励的效度。我们要通过坚持奖励的主导地位和惩罚实施的艺术化,来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奖惩体系,为专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坚持奖励主导地位。奖励往往比惩罚更加有效,[8]因此我们要坚持奖励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奖惩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奖励时,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注重实际贡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际贡献主要体现在班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上。学生思想状况的好坏可以通过出勤率、迟到率、遵纪守法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等来衡量,我们要将其作为奖励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依据。其次,立足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目前大部分的思政课教师水平处于中间状态,我们要充分运用奖励激励,使这部分教师力争上游。再次,定期奖励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定期奖励会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对奖励的期待,但是定期奖励通常在学年末或学期末进行,时间跨度较大。思政课教师在朝着组织奖励目标努力的同时,倦怠心理、消极情绪也会逐渐滋生,这就需要不定期奖励及时参与激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保持干劲、努力工作。此外,在奖励实施中,还要注意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个体奖励与团体奖励有机结合,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励的作用。第二,坚持惩罚实施艺术化。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惩罚的效度:首先,体现积极引导性理念。管理者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惩罚时,要将奖励与惩罚充分融合,体现引导性思想。具体做法可以是,当思政课教师犯错而被学校处分或接受经济处罚时,明确告知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组织目标,来撤销处分、重新得到惩罚造成的损失,促使教师行为的转变。其次,坚持说理性原则。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直接运用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来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处罚,这样方便又高效,采用说理、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耗时,而且见效慢。从长期看,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思政课教师更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根本上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当然,实施说服教育并不等于放弃惩罚,对于屡教不改者,我们要坚决实施物质、行政处罚,以改进其工作行为及态度。此外,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并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思政课教师学历、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经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完善相关配套体制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制定、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实施细则,关心、爱护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主动适应“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2]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40-44.
[3]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研究,2013(2):148-152.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4-9.
[5]游永恒:现代管理中的人[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45.
[6]蔡中宏,麻艳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对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130-133.
[7]陈萌,姚小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4-87.
1.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高校教师培训正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培训目的和培训手段做出相适应的改善,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应对教育环境的改变进行培训体制改革。
1.1.1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教育事业进入全民化。2000年高等教育机构的入学率,已高达14%,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说非常高。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持续走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会不断提高。相应的,入学人数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人数也要能够与学生数量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需求量会迅速提高。既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民化阶段,同样的也要提高其多样化,来迎合更多的教育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也要突出其多样化和专业化,由此才能应对教育全民化的扩张。
1.1.2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连续多年的扩大招生,高中毕业人数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比率增加了近一倍,学生基数的增加,让学生群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个人差异的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相应相关部门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师足以承担起多样化教学的责任。高等教育教师培训机构也要对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要求,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2传统教师培训模式表现出的问题
1.2.1培训观念赶不上时代要求。现阶段教育事业,为了应对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更加提倡多样化教育。而现阶段我国教师培训模式还停留在满足教师数量的阶段,培训项目少,培训内容没有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显然传统的数量培训和质量培训,赶不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极大的限制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
1.2.2培训模式单调,忽略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师培训的发展过程中,培训模式逐渐统一化、系统化,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的,完全忽视了培训主体――教师的自我发展作用,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让教师培训显得过于理论,教师的能力很难满足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求。
1.2.3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效率上不去。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教育理念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的整体能力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在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的培训中,又缺少及时的实践机会,存在培训理论和培训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没有及时更新的培训内容则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要求,滞后了教师在岗的发展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2.教师培训改革措施的要点分析
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新时期教师培训的改革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教师培训导师组成。高等院校的教育主要针对前沿科学和专业技能,专业性强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要求。教师培训的导师团队,让有经验高素质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展开高度负责的高校教师培训。
2.2为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从高校办学的角度出发,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还要为教师提供继续发展的环境,保证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现阶段高校关于教师继续进修的工作开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进一步进修的费用较高,其次就是进修机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进修周期过长。同样的,在岗教师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足够的进修积极性。所以说,高校要给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让在岗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办学实力来说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3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师培训。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爆炸的环境,教师的培训也必须融入重新意识的指导,要从专业技能的培训向创新引导的方向转变,从而满足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实现教师多样化培训,关键在于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培训团队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导师,是构建多样化创新化培训模式的关键。
2.4注重教师培训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品的重要途径,更是整个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能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也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更多专业教师。
2.5增加培训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教学理论知识,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很难有实践机会,多数教师在通过培训后直接进入岗位,尽管有很多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支撑自己的教学水品,但真正运用到时间过程中时还是会出现问题。所以新的教师培训过程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起来,接受了专业理论教育的教师,要及时到课堂中去实践,培训机构要做调研工作,让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理论的实践,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指导和启发,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技巧,积累教学经验。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
作为以教育技术教学和研究为己任的高校教师,为了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展开,发现培训中的问题,使教育技术培训更加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高校教师的需求,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了解到了培训工作的现状。
1. 教育技术的作用毋庸置疑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教师认可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这种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用于发现式教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等方面。只有1%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
2. 意识已经更新、理论比较薄弱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思想意识已经更新,88%的高校教师认为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对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硬件设施操作技能有很大提高,61%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系统,95%的人能够熟练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掌握了Authorware、PremierePro、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的使用。但是也有14%的教师不会应用以上任何一种工具软件。虽然上面的数字让我们知道了目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只有27%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理论指导教学工作。这表明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当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时,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很重要的。
3. 培训需求集中在网络知识方面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这次调查的重点之一,这对今后的培训工作计划以及课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据表明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39%的教师认为教育学、教学设计等基础理论是自己所欠缺的知识,这是我们想见和乐见的,证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62%的教师认为最亟待学习的知识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学中作用的不断提高,各种网络学习方式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所以掌握更多的网络知识,成为目前高校教师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4. 学校的组织保障工作还有待提高
在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开展的初期,主要以全脱产面授为主要的培训方式,辅之以一些网络课程或网站的支持,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数据显示51%的人曾经参加过此类培训,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2%的教师认为效果很差,只有1%的人认为效果很好。而且还有49%的人从未参加过此类培训。因此可以看出,学校在培训组织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完善。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48%的教师选择现场集中培训,31%的教师选择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网上授课,20%的教师认为可以进行自学并分模块考试。无论是现场集中培训还是网上授课,都需要学校在教学地点的安排、培训教师的选择、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服务工作。即使是自学,学校也需要对教师在教材的发放、学习效果的有组织测评等方面做相当多的工作。学校在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为教师提供各种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应该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更完善的组织保障。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发展展望
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政策保障
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水平和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仍缺乏明确的政策要求。鉴于教育信息化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行政推动在目前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适合于信息社会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是各个学校的重要工作。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尽快将培训的法定地位明确下来,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2. 研究制定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是确保高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是动态的。此外,高校的学科繁多,教师们承担的工作和个人需求也不尽相同,标准的制定也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总之,标准的制定应该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而不应该成为限制教师发展的教条。制订出的标准应成为培训计划和大纲的修订依据。
3. 更多地采用教育技术手段
从目前情况看来,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而且应该更多地采用教育技术,将课程制作成流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教师可通过光盘或网站进行远程学习。同时,建设教师培训专门网站,聘请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和答疑。这样可以使全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使名师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方便教师的学习,使教师有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理工类高校培训中心缺乏教育技术理论教师的状况得到改善,也使培训成本大大降低。
4. 建设培训的共享资源
各个培训中心要继续完善培训资源可得建设。除了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站,实时公布培训信息和计划外,要进一步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和广度。具体包括图书资料资源、网络数据库资源、培训的资料、精品案例、培训课程(理论方面)及培训经验的交流等。
5. 重视培训评价,提高培训质量
只有重视培训质量才能使培训达到真正的目的,也才可以使培训有生命力。应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技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描述,以反映教师培训的效果,保证培训的质量,改进培训工作。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当前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的趋于功利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第一条即明确指出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很显然,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才是培训的根本目的。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为了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这样的做法越来越广泛地被新教师认同,培训目的的功利化色彩日渐浓烈,新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日渐扭曲。这种功利性的趋势掩蔽了岗前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目标,使培训日益偏离方向,导致培训效果较差,不能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应有的助推作用。
(二)培训时间集中固定
目前高校岗前培训一般安排在新学年的第一学期,大多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集中培训,通识培训部分110学时以上。由于各高校每年的进人计划缩减,许多新教师刚进校就承担较为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培训时缺勤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关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方法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内容,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融会贯通,短期集中培训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三)培训内容固化单一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明确规定:岗前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四个方面。全国统一的规定使培训组织者有据可依,确保了必学内容的落实,但也容易形成误解:培训内容有这四门即可,不必拓展。以通识培训替代全部培训,造成了培训内容固化单一。在实际组织培训过程中,因理论知识量大、时间有限、人数偏多等因素,集中培训一般只安排通识课的四门规定课程,授课教师也只能围绕书本理论对重点进行讲解,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延伸和拓展,因此集中讲授内容明显缺乏实践性。加之岗前培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校本培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了岗位培训内容体系严重缺乏实践性、技能性、校本化,对新教师岗位适应和专业成长帮助有限。
(四)培训形式单调枯燥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新教师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硕士博士毕业生成为接受岗前培训的主体。笔者通过与部分高校新教师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到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他们希望接受对实际应用指向性更强的培训,即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怎样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目前通行的以教材为中心,以集中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方式,缺少与实际的联系,不能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教学活动本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但在现行的岗前培训中,教师采用讲授、传递的形式把教育理论和职业要求告诉学员,以期学员能够“遵照执行”,与学员缺少互动交流,不能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五)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多年来,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只对四门规定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学习作业一般以培训出勤情况作为参照,而基本没有涉及教学实践。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几乎都是采取闭卷考试,题型也是传统的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形式。由于考试以课本内容为主,且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度不大,学员只须在考前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记忆,就基本能够应付考试,轻松取得合格证。这样的考核评价既不能对教与学的状况进行有效评估,也不能对培训组织工作和参培训学员专业成长起正确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学员轻视培训的心理,认为无须认真听讲,无须深入理解,只要想办法记住重点,保证考试合格即可,甚至容易发生考试作弊现象,背离了培训的初衷。
(六)校本培训严重缺失
当前的岗前培训往往着眼于省级高校师培中心统一安排的通识培训,由各集中培训点或高校按照规定完成四门课程的培训。校本培训模块缺少科学的培训方案和周密的组织管理,一般停留在校领导与新教师见面,介绍学校情况,相关职能部门介绍有关政策及时进行,比较程式化,侧重于学校管理,忽视了新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对教师树立职业理想,迅速适应高校教师角色,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在新环境找到归属感等方面意义不大,缺乏实效性。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优化策略
(一)端正思想认识,摒除培训目的功利化
应引导新教师端正思想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合格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使其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只有消除“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这样的功利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让岗前培训成为自己的主动需求,才能在岗前培训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使岗前培训回归其应有的教育性目标,促进新教师角色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学习时空灵活性
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岗前培训网络化成为可能。培训组织部门可以建立培训专题网站,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开设“学习资源”“小组研修空间”等栏目,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学习研修任务,组织线上线下研讨、实践、互动,开展教学研讨、微课竞赛等学习活动。不仅增强了培训时空的灵活性,还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容易被年轻教师接受。
(三)注重实用拓展,提高学习内容实践性
一是增加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培训组织部门可通过事先调研,了解学员需求,在规定的四门理论课程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拓展。可结合实际增加校史校情教育、角色转换与自我调适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堂管理、师德教育专题等内容。旨在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新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岗位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二是增加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目前新教师大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相对科研能力,他们的教学能力亟须提高。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增设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课件制作、微课教学等实训环节,给学员更多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可有效弥补新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
(四)突破传统模式,力求培训形式多样性
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等知识性内容可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但授课中应多采取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例举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案例,把学员拉近到现场,使其深刻体验教学现场的鲜活与复杂。让学员从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中得到启发,拓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思路,促进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对实际课堂教学缺少切身感受,因此,在教学技能、课件制作、微课教学等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课堂观摩、小组合作、沙龙讨论、微格教学、专家点评、自我反思等形式,通过体验、交流、互动,产生思想碰撞,在现实可感的环境中实践所学理论,提高教学技能。
(五)发挥导向作用,提高考核体系科学性
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检验,培训组织者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加以调整改进,提高培训效能;新教师对考核情况反思,可以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目标和方向。改进岗前培训现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其科学性,可从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两方面着手。从考核内容看,应将教学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既能考查新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考查他们对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实践能力提升状况的考核机制。考核形式可根据考核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通识”部分由于涉及到教师资格证书必修内容,以理论为主,结合平时学习和作业情况,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校本”部分以实践性技能性为主,可由学校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小组,采用公开课展示、课件评比、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形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实践性模块进行合理评价。“通识”“校本”两方面结合,理论实践各有侧重,科学设置权重,着力构建一种科学合理,对岗前培训工作和新教师成长具有积极引导、促进推动作用的考核体系。
(六)关注学员需求,重视校本培训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综合能力 培养 途径 模式
加强辅导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培训,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符合国家对整个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趋向,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又有利于辅导员在拓宽本职工作更大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及能力水平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二因素说,结合《普通高校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的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我认为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是指在顺利完成学生教育管理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除了具有一般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外,还必须具有包括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两大类别能力的特殊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是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主要有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规划未来、资源支配等方面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则反映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性认识、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水平等,主要指对高校学生管理理论的把握能力,对管理状况的分析能力,对管理实践的执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调控能力、应变能力等。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体现了辅导员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能力,反映了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质量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展现了一名辅导员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养[1]。
(二)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水平现状。
因为选拔机制的原因,辅导员队伍整体上比较年轻,许多同志也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未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培训,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缺乏,在工作期间还不完全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业务知识和基本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无法进行“再充电”。据清华大学学生处的调查[2],辅导员中认为自己理论水平不够的占64%,认为自己做思想工作能力不强的占30%,认为自己对学生思想状况把握不准的占34%。这些都使辅导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针对辅导员综合能力水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上不适应乃至无法胜任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辅导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模式探索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进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
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其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一直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肯定。美国教育部门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都要具有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学生事务等领域的硕士学位,并通过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和辅导员协会的培训和考试。与之相对应的,美国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为了满足学生事务管理的职业要求,美国高等教育为这一职业领域提供了专业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并有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出版专业刊物,推行“职业标准”等,在培训和进修上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程序,体现出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的特点[3]。虽然国情不同,但吸取其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必须具有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学习这些专业知识能够让辅导员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工作才干。
(二)高校可从系统培训、科研支持等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系统制订形式多样而有实效的培养计划。
高校应将辅导员培养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根据政策要求,科学制订辅导员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的中长期规划及辅导员业务进修与专业培训的具体计划,以便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参与进修的制度化保障,保证每位辅导员均有机会通过不同形式接受培训。例如,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轮训,召开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编辑出版学生工作论文集,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在网络上开设辅导员社区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繁忙的实际问题,可以适时安排辅导员参加脱产、半脱产、在职培训进修。要坚持岗前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职业培训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定培训计划,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法,注重培训效果。
随着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扩展与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辅导员培训与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均需要发展。目前的辅导员工作培训内容虽然涉及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心理咨询及党团知识等,但1―2次讲座是难以把每个专题介绍清楚的,仅仅是入门而已。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理论方面的基本素养来分析社会思潮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根据粱金霞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学习的来自全国172所不同院校学员的调查[4],辅导员中60%左右对“理论”、“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管理知识与技能”等需求较强烈,但有近半数的高校还没有制定辅导员进修培训计划。因此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的实际需要来系统地设计培训内容与课程,不断提高他们的角色素质与胜任能力。
其次,为辅导员科研立项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加强理论研究是必需的。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素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是把“应然”的阐述变成“实然”的总结和归纳。由于辅导员的“学术背景”(学历、职称、成果等方面)较浅,很难在省部级课题中立项。为此,高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对辅导员科研立项要有所倾斜,提供经费及其他支持。
(三)辅导员要坚持工作与学习的统一,苦练自身内功。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育人工作,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学习。辅导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具体事务管理过程中,认真思考、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学习中,充实知识,提高技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辅导员就会由外行走向内行,由经验少走向经验多,由初学者变成职业专家。
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期间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各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1]林钦松.能力本位与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6).
[2]杨振斌.清华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第7卷[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50:351-352.
【关键词】美国高校;教育技术;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57―03
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研究偏重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学校应用,随企业发展及教育培训需求的增多,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企业应用实践这一缺口。理论研究上,已有一些涉及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企业培训模式探究以及企业e-learning系统开发等数量不多的研究成果。应用实践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案例屈指可数,并没有太大突破。各个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也少有相关的研究机构与研究方向,国内教育技术专业在企业应用方面的局限,限制了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人员的就业前景。
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其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不仅面向学校教育及新技术、新媒体的创新应用,也关注其他场合领域(如商业、工业、军队、医疗等)的应用,并具备完善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体系。本文将视角投向教育技术的企业应用实践,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分析,通过透视他们专业发展的趋势,探究其实践研究的特点,获取对我国教育技术企业应用这一视角有价值的观点。
一 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是美国高校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之一
通过网络搜索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美国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研究领域进行查询和分析,了解到美国高校教育技术领域基本侧重两个方向,一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及评价;二是当今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应用研究及开展。这两个方向包含的研究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类绩效技术、教育与培训、教育系统设计、教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和学习、技术整合和研究、互动性学习环境等。由于各个高校的学校性质、专业设置、研究背景的差异,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
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是美国高校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之一主要体现在:①高校教育技术研究对象面向社会生活中各类环境下的学习,以获得符合需求的社会价值。如印第安那大学对教育技术涉及的教育领域的定位为:我们认为学习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包括会出现在商业、工业、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场合。佛罗里达大学的学习系统研究中心下包含八个不同的研究群体,分别进行知识社区、专家技能、学校改革、国际教育、绩效等不同角度、不同人群的研究。乔治亚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隶属于教育心理与教育技术系,为学生提供知识尖端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各种不同教育场合的应用,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商业工业的培训等。②美国高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人才主要流向一是政府、军队和医疗机构的培训机构、教学设计公司和公司的培训部门以及教育咨询公司,从事培训师、教学设计师、教育咨询师、在线学习教师等职业;二是作为多媒体设计师在计算机公司从事技术研究或软件设计;三是作为对技术的教育创新应用感兴趣的中小学教师,或是从事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
二 进行人类绩效的研究为教育技术的企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美国AECT的教育技术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美国教育技术并不仅仅涉及学习,绩效也是其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这也是美国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共同趋势。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教授已经分成两个“阵营”:研究教育形式下的教育技术专家;研究企业情形下绩效技术的专家。[1]
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机构――学习系统研究所为例。学习系统研究所将自己定位为“主要通过应用基于多学科及系统思想的方法改善组织或个人的学习及绩效。”[2]其下包含十个研究中心,其中有三个与人类绩效相关,分别是知识社区、专家能力研究中心和学习、教育和绩效系统国际中心。知识社区是对能够促进知识建构、分享及重用的手段和工具进行研究,以提升人类绩效。专家能力研究中心是一个致力于应用设备以便能够客观地测量专家技能,该研究中心拥有一个人类绩效研究实验室,利用客观的方式检测专家及现实世界中人类的表现。教育和绩效系统国际中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融合了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类学习和绩效的研究进行指导,使此领域的一般理论走向成熟,并在各种环境下开展实践。
从上述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中心看,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对绩效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局限于企业培训,而是借鉴多种学科知识,深化绩效的一般理论,融合应用信息技术,为绩效技术在企业工作场合的实践应用提供实用的理论价值。高校对绩效的研究符合企业绩效技术的历史发展路线,企业绩效技术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之间的教学系统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解决教学的培训问题,最初是用于解决企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企业教学和培训能发挥其应有作用。[3]90年代,教学设计者意识到工作场合中很多绩效问题不能通过培训解决,而开始突破原有专业领域的局限,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在专业之外表明自身实践的有效性。[4]
三 创新技术应用为教育技术的企业应用提供有利工具
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应用的“技术性资源”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技术也包括促使学习者参与的设计和环境,同时还包括可以促进学习的任何一种技术或方法。[5]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为Instructional Systems,此专业的研究领域主要开展研究及应用技术以提高教育和培训效果。此专业将(教学)材料开发和技术应用作为课程的核心技能,学生要学习该专业的理论基础,并接受与教育及培训项目有关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应用培训。技能领域包括通过系统设计与评价进行的需求评估和职业分析,同时特别重视计算机在绩效提升中的应用。此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一般进入商业,工业,政府和教育等组织工作,因此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传播和领导能力(向特定的人群清晰的阐明计划/项目的目标和进程)、设计能力(根据绩效目标规划和选择教学策略及绩效支持工具)、评价和研究能力(以制定管理和教学决定为目的,收集和解释适用于改善人力绩效的多方面的数据)、应用能力(在多种场合管理学习环境并给予指导)、管理能力(通过组织、变更、项目和人事管理工作,制定和实施促进实现教育/组织的目标的程序/项目)、媒体与技术(规划、选择、修改、设计关于教学及绩效的支持教材/材料)。
教学设计是美国教育技术一大方向,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是这一方向的主要代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真实经验,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6]专业方向分为教学系统方向和开放远程教育方向,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随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变化,如绩效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为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提供了人类绩效技术证书(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Certificate)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种系统程序或过程,能够面对社会和市场上的挑战。
四 进行组织项目设计是教育技术企业应用的主要实践领域
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实践需要采用系统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绩效技术等与专业相关知识,针对组织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可以提升组织绩效的项目。在解决企业组织工作领域的问题时,还要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如企业文化学、组织学、知识管理、动机理论、企业营销学等。
在美国,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实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绩效,从而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7]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机构―绩效研究中心(Center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将自身定位于“通过应用系统论方法,为组织设计、开发及开展基于技术的教育和绩效项目。”该中心主要为大规模的组织提供服务,包括州立、国家政府机构、公司、军队及发展中国家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的社会价值并促进对教育与培训的意义重构。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强大的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的支撑下,该研究中心能够胜任并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企业员工及专家发展培训、课程开发、公共意识和销售、媒体设计与产品、评价和质量体系以及咨询顾问等。
另外,美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与相关的企业部门及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教授大部分都做过或一直做企业的教育技术或绩效技术的顾问。[8]高校的合作伙伴很广泛,涉及到公司、军队、政府部门、教育咨询公司以及发展中国家等,高校主要为其提供教育咨询及教育产品应用方面的支持。保持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是高校学术理论能够得以实践验证的最好途径,也是保证专业发展切合社会需求的前提,能够拓宽并保证专业的持续发展。
五 对我国教育技术企业应用实践的展望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多年,高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毕业去向以学校为主,涉及像企业、计算机公司等一些其他领域甚少。目前中国企业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受国际跨国企业的影响及自己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扩大,而国内教育产业的体系建设不完善,面对企业教育培训中的诸如教学实施、课程设计、质量评价等问题更多是从人力资源部门寻求帮助,无法从教育的专业角度解决。教育技术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面临巨大的企业需求,如何发挥其理论优势,扩展自身的研究领域,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创造出社会价值呢?
首先应扩展面向企业教育的研究领域。面对企业的教育需求,教育技术专业应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比如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知识,尤其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在实践中立足于企业实际发挥学科价值。工作场所的学习不同于学校,具有学习者学习背景的复杂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及学习环境的不定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基于对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理解,此专业可以为企业教育提供培训课程规划和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培训实施模式和技术支持下学习环境建设等内容。
其次开展面向应用的理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将理论基础与面向需求的应用相结合,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并行开展是美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特点。教育技术面对企业教育这样一个新领域,需要创造性及实用性的理论研究为应用实践提供参考。一是需拓展理论基础,融合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学习、成人教育等理论,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这涉及到学习模式、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技术的改进;二是深化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比如探讨教学系统设计如何应用于工作场景,解决企业中的绩效问题;三是从技术的维度出发,开展技术支持下的企业教育的研究,例如企业e-learning、移动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
再次是在实践中形成面向组织需求的方法论。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教育并不能仅仅以获得个人绩效提高为目标,而是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为主要目的。以组织需求为目标导向,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要从组织效益、成本投入、时间限制等方面全面考虑组织需求,形成实用性的方法论工具,以便能在实践中快速应用,主要涉及企业教育需求评估、教学设计规划项目、企业e-learning开展项目、学习评估项目(投入与产出分析)、课程开发流程及规范以及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学习项目等。
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的面向企业的应用实践太少,需要教育技术专业开拓者的寻求机会积极与企业相关部门合作,获得经验以形成面向我国企业的教育技术实践方法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企业应用领域的拓展,也为理论及知识结构的构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03.
[2] 佛罗里达大学学习系统中心[DB]
[3] 张祖忻.企业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走向市场的重大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1995,(3):23.
[4] 高文.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三)[J].电化教育研究,2005,(3):24-28.
[5] 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3.
[6] 罗筱,任长印.探索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之路[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