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的音乐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纲要>在音乐教育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的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忽然音乐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那么只有通过实践来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是最佳的手段和途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的体验,去感受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的重要性。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人世、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那么,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呢?
一、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供幼儿与音乐发生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发展的媒介。只要在所有内容的自身各要素之间、所有内容与幼儿之间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才能使幼儿在真正的审美气氛中,在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比如《喂小鸟》这首乐曲,幼儿做出了小鸟飞的动作,与大风搏斗的动作;《国旗国旗真美丽》是男孩子最喜欢的歌曲,他们每次都会声音响亮地歌唱、踏步、敬礼,尽显小男子汉的威武。而有一次,我弹奏了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幼儿毫无兴趣,只顾忙自己的事。由此可见,音乐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引起共鸣。
二、听觉训练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对幼儿听觉训练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倾听自然的声音。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时间、场合去培养幼儿的听力。如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各种鸟叫、打雷声、下雨声,也可以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听力游戏。如:拍手声、跺脚声、蹦跳声、动物叫声等,帮助幼儿学习、模仿。"猜猜我是谁"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听力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2、看听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听"的活动中,提供画面生动的视频动画,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哪吒》动画片里有一些带有情节变化的片段,让幼儿反复欣赏,初步了解和体会到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声响效果的一定联系。等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就可以欣赏单一的音乐题材,让幼儿从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中开始听,如《小燕子》、《找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摇篮曲》,教师适时地引导,"仔细听一听,这音乐是怎么样的?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你想做什么?"这些好的音乐题材,把幼儿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从而激发孩子们爱听、会听的情感。
3、提供欣赏的机会。每个幼儿都有一声音乐耳朵,因此,培养幼儿的听的习惯、听的兴趣,运用各种有趣的音乐手段来激发幼儿听音乐的愿望。如教师的演唱、演奏、磁带等让幼儿欣赏,倾听悠扬的乐曲,把幼儿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幼儿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4.听后的表达。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听"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表现,所以鼓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允许孩子用动作、表情、体态来演绎自己的感觉,有的可以用语言描述,有的可以用哼唱表达,有的还可以用绘画表达等等。只要是幼儿自己的东西,哪怕只表达其中一点点,都对其鼓励和肯定。宗旨,力求幼儿每次"听"都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在经过系统的听觉训练后,幼儿从倾听声音、记忆声音开始,逐渐学会了听音乐,就能指导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的情绪反应,感受作品中所采用的种种表现手段,以及使他们知道这些表现手段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于幼儿接触唱歌、节奏、律动的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游戏使幼儿的浅层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
游戏是幼儿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是必备的内容之一。好奇、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在唱歌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愿画出歌词内容,如《歌唱春天》: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树上小鸟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幼儿的美术作品按歌词顺序展现在眼前,幼儿情绪高涨,记忆歌词尤其迅速。歌曲《家》,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出新的歌曲内容,并且充分感受到自主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游戏性和音乐性兼而有之,音乐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生动而有趣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多元化信息技术冲击下的今天,无论是孩子的感官,还是他们的头脑都深受影响,我们只有改变观念,变换方法,才能发挥艺术的教育作用。
四、设计多种感官语言:
体态语:体态语是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幼儿、起到互动的作用,教师的脸部表情,向幼儿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语言,如《有只小燕子》,教师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眼神来教唱,把幼儿带到温柔的意境中。又如《春天》,教师用神采飞扬的神态去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好。歌曲《小树叶》有两段,第一段教师用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去唱,第二段教师用坚定地目光表达小树叶的勇敢,不同的歌曲,教师用不同的情感去演唱,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68-02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天生的,而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是需要逐步培养起来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基本理解和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影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
1.老师。老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完整的音乐课活动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与音乐素质的好坏。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为幼儿全面发展而做准备的,幼儿早期音乐教育具有启蒙作用,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创造力,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其次,教学方法也是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幼儿的音乐知识大都是从老师教学获得的,幼儿自身正处于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在乎他人的观点的时期,教师多表扬幼儿,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环境。环境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也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幼儿园面对的社会环境,例如北京奥运的举行,幼儿园可以开展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听有关奥运的歌曲,利用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有利条件,在另一面给幼儿音乐教育。又如家长给予的学习环境,家长自身文化水平高,对教育会更加重视,提供很好的一个学习环境。家庭的经济收入对音乐教育也有很大关系等,一些环境因素对音乐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幼儿音乐教育,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自身也有一些因素的影响。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通过声乐发出的特殊的艺术,而作为艺术的音乐对幼儿的身心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幼儿园所选的音乐作品比较陈旧,缺乏创新,适合幼儿音乐教育作品较少,大多是流行歌曲,这些又不适合音乐教育,不符合幼儿音乐教育的理念。没有幼儿喜欢的作品会让幼儿渐渐失去对音乐的喜爱,让他们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幼儿音乐培养的可能。
4.幼儿自身。如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幼儿会更加主动参加音乐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作为学习音乐的主体,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兴趣,有利于更好的幼儿音乐教育。又如幼儿的心理因素,幼儿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心理活动的水平,他们的心理好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心理和生理。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没有从正确客观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从片面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这是错误的。如,在教学中仅是从一个角度来看待让音乐教育失去了基本的功能作用。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过分重视结果。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认识不清,只是重视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过分重视结果,忽视对音乐教育过程的引导,音乐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学科模式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作用,音乐教育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没有注重对音乐的体验,没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一旦过分重视学科教育,这些将制约着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使他们得不到全面发展。
3.环境差异对幼儿音乐教育影响甚大。幼儿园的环境也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幼儿园教育差异极大,尤其是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一般东部地区幼儿教育较为完善,而西部地区甚至缺少幼儿园。再者,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教育设施较好,农村则较为落后,资金的投入差异大。另外老师水平也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方略
1.应该先理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的关系。幼儿园作为教学的场所,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的单一功能。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操作艺术材料,并在主动参与听辨、唱歌、韵律、敲击、欣赏等的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有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注重情感的积累和生活的体验,培养孩子的音乐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这些比获得单纯的音乐知识更重要。
2.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运用符合时代新的元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要有固定的思维,经常以固定的思维教学会钳制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模仿多了,孩子就渐渐缺失了创造力,不利于将来的成长。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繁荣,让幼儿自己动手创造音乐,利用乐器,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动手活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例如,让幼儿试着弹钢琴,或许他们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但通过接触,音乐特定的声音,会吸引着他们,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有了印象,当他们再一次听到钢琴声时,会唤醒他们在脑中的记忆,让他们想再一次弹钢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培养了幼儿的兴趣。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起先并不是那么明显,但对幼儿的成长自始至终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让幼儿学会音乐的审美、理解、体验、享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俊平.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大观周刊,2011,(6).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音乐教学选材 音乐教材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和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所开展的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把重视音乐实践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把音乐的教学过程看做是音乐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幼儿小时候,给予他们关怀,在他们成长、学习的同时,给他们加入了一些有关音乐的教育,来促进孩子们控制情绪,开发他们的大脑,使得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儿童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是为了给予他们一个音乐方面的技术训练,因为作为教师不能就只是为了把孩子们都培养成音乐天才,我们是为了让这些孩子在接触、学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让他们能感觉到音乐是美好的,让孩子们可以开心快乐的成长。
一、儿童音乐启蒙的重点
(一)音乐启蒙教育的重点是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儿童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学习新歌曲,并且去演唱等,对儿童的心理上会有一种别的活动不能比的刺激感,让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更强烈的启发。而这样的感受,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深刻的推广与促进作用,进而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并且有着更大的创新思维。
(二)音乐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听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儿童在去欣赏音乐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听力会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和促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为了给他们听,也要让他们可以记住那些歌词或者是一些动作,这样的话,才可以继续学习歌曲和律动练习,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大脑的发展和记忆力的增强。
(三)利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情操
幼儿通过感知会把一些听到的音乐传达给大脑,从而就会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不是普通的那种,兴奋和孩子的积极性都会有所增加。孩子们经常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觉得很开心和安心。
(四)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
对于儿童们的情感锻炼,是可以通过音乐的教育来培养出来的。实现思想教育,不是对孩子们实行强迫性的举动,而是用生动的音乐本身,通过环境影响而来的。
二、儿童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家长们的随波逐流
受从古至今而来的传统观念和现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影响,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都会成为人上人,或是孩子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第一名”。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给孩子们去买那些昂贵的乐器,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新一代的“巴赫”或者是“贝多芬”,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有的父母并不是自己孩子的引向标,也不了解自己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或者厌恶什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自己的孩子明明不喜欢,却强迫孩子去学习。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如果盲目跟随,不符合现实,让孩子们没有快乐,那么,这就是不合格的教育;同样,如果孩子们不愿意去学习,压根就不喜欢,那么他们什么都不会学到,有时候会让孩子引起叛逆心理的。
(二)老师眼中的一视同仁
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压根不注意孩子年龄差,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且遵循相同的模式。这样的后果是除了少数的儿童能取得成功,很多孩子都是毫无收获。家长们不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花费的资金就更不用说了,可这样,那些孩子还是在音乐殿堂的门口,而没有达到音乐那个广阔天空里。作为老师要很清楚自己每个学生的品性和性格爱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知道孩子们的潜力在哪,才能激发他们那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同时为了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培养儿童的爱好,加强他们有关音乐上面的乐感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有一个开心的音乐之旅。
三、如何将音乐有效地融入幼儿教育中
(一)改变音乐教育中那些老的观念
现在幼儿园里面的音乐教学都和一些小学很相似,只是去训练音乐的技能,兴趣爱好都不是重点了,儿童整日围着教师转,机械记忆着不感兴趣的东西,如一个个机械的儿童。而老师们也都是直白的教授知识,以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为基础,其实都是很认真的在教孩子们唱歌、记歌词、记那些歌曲的情感什么的。但作为幼儿园老师应该更加注重的不是歌唱的技巧,而忽略孩子们应该如何单独的去学习的培养,所以,那些老的教育观念,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孩子们思维的创新发展。
(二)音乐教育选取书本的重要性
在教孩子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首先要去看这首歌能不能带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会有想学的欲望。在书里,会有很多歌曲,可是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儿童去学习的,因为有些歌的歌词孩子并不能够全部理解意思,而一些歌的内容和儿童平日生活的情景都相反,所以选择好歌曲是很重要的。在笔者看来,只要让孩子们能感觉有趣,让他们能够喜欢,开心的去学习,这些也就够了。除去一些儿童常常听的儿歌,还可以给他们加一些国内外都比较流行的歌曲,甚至可以教他们一些电视剧的插曲,也是比较适合儿童并且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孩子在对待新的事物时会比大人敏感的多,而这些歌曲放出来,儿童就会表现出高涨的情绪,然后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适当的改改歌词也是不错的,这样能让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音乐最好的状态,提高儿童的审美观点,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更快乐。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儿童歌曲,因为儿童也是社会的人。
(三)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认识
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孩子们在学习新歌的时候记不住歌词,也不知道歌曲所表达的意义。所以在教孩子们学习新音乐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丰富多彩的办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挖掘出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创造出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
1.角色探究法
找一些有故事的歌曲,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感受歌曲中不同的角色和感情。继而可以激发儿童想去继续学音乐的兴趣。例如《拔萝卜》、《数鸭子》这些类型的歌,里面的角色或者场景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这样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他们就会深深爱上音乐。
2.音画转换法
儿童的特点若是喜笑颜开和感情极易外露,平时孩子也不容易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此时,老师就可以用一些卡通图片来帮助孩子去理解新的歌曲,这样与孩子互动,就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的记住歌词和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情景互动法
将音乐放出来的时候,给小朋友说说这首音乐的背景,然后将孩子们带入到这个场景中,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在情景中做游戏、对话。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
对于一个较为可以简单理解的歌词,不要直接教授,可以去引导孩子们,让他们自己通过以往学过的知识去想象,改编新的歌词出来也行,这样能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摇篮曲》、《长江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使孩子在有效的激励和唤醒下去感受、欣赏和表达,让孩子用他们的积极性学会学习、去创造、去发现和探索,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可以照本宣科,尽量减少和要求的约束,引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有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对孩子们有较为强的影响力。教师上课的时候要尊重孩子们,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教师和孩子的互动是快乐和轻松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很温馨的环境。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倾听孩子心理表达的欲望,然后去满足他们一些基本要求,继而就能发现孩子们在音乐中的创造能力,然后给予鼓励。同时如果孩子们有疑问,就让他们提出来,并且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不要训斥他们的好奇心,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以一个真正的支持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四、要怎样才能更好去实施儿童有关音乐的教育
在给儿童教授音乐的时候,方法是很重要的,如果用了不正确的方法,不仅不会有任何帮助,还会起反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时候应该有正确的理念,要明白教育孩子去认识音乐的重点在哪。以下有几种方法:
(一)情境教育的方法
老师和家长在教孩子音乐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去有意的布置些场景,引导孩子去主动接触音乐,让他们心生喜欢,继而就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比如,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家长可以放一些温馨的儿歌给他们听;在他们做游戏的时候又可以给他们放一些活泼可爱的音乐;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可以放一个很安静的催眠曲。另外,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去听一些较为热闹的演唱会或者音乐晚会,让孩子们生活在音乐的天空下,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爱上音乐。
(二)音乐游戏的方法
在给孩子们音乐传送知识的时候,老师们可以使用做游戏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家长可以去营造一个很舒适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会。常常的给孩子们放一些音乐听,去让他们感觉音乐带给他们的是舒适、快乐。并采取以儿童心理为特点的行动,引导孩子愿意去听音乐、喜欢唱歌和跳舞,让音乐和游戏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儿童在听音乐的时候,会不自主的打着节奏,有时会去哼这首歌。
(三)引导鼓舞的方法
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家长可以在听音乐和唱歌的时候,用手划出拍子,或帮助孩子们做一些比较有节奏性的动作。此外,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要从简单到困难,耐心是主要的。当孩子完成了一个音乐动作时,老师和家长们要积极的表扬他们,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音乐教育对孩子们平日的影响
儿童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应开展的工作是对儿童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为重点,纠正那些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培训和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些片面的做法。将理论、实践经验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阐述了音乐教育实践中一些典型的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儿童的时候,帮助儿童渐渐有一个审美的标准,进而促进他们心理上或是性格上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在幼儿3到4岁的时候,是非常好动的时候,对事物的持久性也是不强的,如果坚持让幼儿坐住,重复的去学习一首歌曲,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不耐烦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列出几个解决方法:要有意无意的去让幼儿听到他们要学习的乐曲,如此这样,乐曲就会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正式教唱的时候,音乐一响起,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会唱了,这样的方法让幼儿学起来很轻松。也有的人担心幼儿是否能听懂这些较为高深的音乐,其实世界名曲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幼儿虽暂时不能理解,但是也是可以感受的。还有处理节奏时用方法讲给幼儿听,要形象直观,且并让幼儿容易理解,要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加以模仿,要更加深刻地理解节奏。要用节奏来更加深刻地表达歌曲中故事的寓意,同时要把节奏穿插在完整的故事里去表现,让幼儿去表演其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到音乐的故事情节当中,用幼儿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整个故事,体会音乐节奏中所表现出来的故事的寓意,寓教于乐。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是很好的。有的幼儿很小就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听力,能够敏锐地辨别音高、音色还有音的强弱,这都说明幼儿有发展音乐才能的可能性。幼儿的音乐教育宗旨就是希望幼儿在自由的、开心的、轻松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上音乐,收获美好的音乐感受,学会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共性和个性在和谐并且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吃饱穿暖,也不再是满足于孩子文化课成绩好,而是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各种兴趣培训班,都是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寄予的深厚的期望,而音乐教育则一直是受家长的追捧,如何在当前形势下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笔者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点启发。
一、音乐教育和幼儿创造力培养概述
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自从 20 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传统艺术门类,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音乐教育,以此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巨大的,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的,笔者在分析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时,从三个方面论述,分别是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生理价值,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塑造价值,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价值。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生理价值
音乐对于幼儿的生理价值,体现在音乐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幼儿使用自己的身体探索世界,认识有趣的物体。而且,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把这个好奇心加以引导,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音乐是幼儿可以从听觉感知到的有趣的事物,当把音乐的世界展现给幼儿的时候,幼儿能以新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音乐生动的音符结合幼儿充满想象力的头脑,会给幼儿创造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幼儿在创造性和想象性的音乐表征活动中,也能够体现自己的身体能力。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塑造价值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塑造非常重要,而通过音乐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心理塑造的一部分。有关学者提出的“幼儿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世界的理解”的思想,受到理论界的推崇。该学者就是皮亚杰,他把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心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幼儿的心理结构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幼儿先后经历了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才得以提高。反过来,想象活动也提高了幼儿理性思考抽象思维能力,这个复杂的过程使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到最高的阶段。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
音乐给予幼儿性格的塑造,使得幼儿可以在思想成熟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如果说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外在表现,那么,人际交往作为一种人必须的外在交流方式也受着思想、性格的支配,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受音乐教育的影响,幼儿慢慢的就可以用具体复杂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渴望与他人交流,音乐教育给予孩子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音乐教育的塑造,幼儿的性格更加平缓,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随着日渐成长,不仅自己可以进行表达,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音乐教育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一)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载体,理应承担起更多的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责任,具体到音乐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学校各领导首先应该在意识上对于音乐教育重视起来,在学校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以音乐课的形式存在的,而音乐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可以随意挤占的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却经常被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课”所挤占,这使得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幼儿教育中,形同虚设。因此,学校应该首先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应当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之后,还要进一步付出行动,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以及教材设计上有所突破。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教师上课应付、学生上课随意的状态,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并且学校要努力吸引优秀的音乐教师来任课,在教材方面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选定教材,在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都到位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对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方面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环,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格外重视音乐教师在幼儿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幼儿,每个人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更短,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感受,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
2、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基础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选用能够充分吸引幼儿学习音乐的教材,应该以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幼儿,从幼儿生活、幼儿娱乐、幼儿学习等题材,才是幼儿感兴趣的音乐。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积极学习发达地区、西方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于教学方法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幼儿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在当前小班制的有利形势下,音乐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幼儿,适当的深化音乐教育的内容,通过因材施教,充分的发掘幼儿的音乐素质,全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人人都渴望快乐,幼儿是人之初最纯净的阶段,天性使然,如果有一件事情让他们快乐,他们就会积极的去做这些事情,而音乐教育,完全可以以这种形式,寓教于乐。音乐可以给人来快乐,尤其是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此外还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和一定的鉴别能力的提升。音乐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并接受、喜欢上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歌唱活动或者友谊比赛等方式,或者利用当今先进的硬件设施,吸引幼儿对于音乐的关注。
(三)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一笔色彩,音乐教育成为当前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的形式,从胎教开始,就以轻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身体成长进行有益的培养。在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也可以进行刻意的引导,比如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可以乐器吸引幼儿,比如钢琴、吉他等等常见的乐器,引起孩子的兴趣以后,可以视幼儿的意愿,继续培养。父母还可以在与幼儿的游戏、亲子教育中进行一定的引导,比如听歌曲猜歌名,音乐知识竞赛,了解一些世界名曲的作者经历与创造名曲的背景,或者在孩子玩耍时加入一些背景音乐,让他们进行感知和联想,通过这样的方法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小燕子》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可爱的小燕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也毋需训诫说教,当幼儿唱着《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一开始,孩子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音乐活动中的唱歌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游戏等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演奏打击乐器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韵律活动也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并使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范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音乐活动又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
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歌曲数量的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音乐;幼儿;智力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68-0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情感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的特点。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新纲要中提出:"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因此,如何根据幼儿习得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幼儿音乐素养,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1.音乐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
音乐对幼儿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幼儿的精神系统的功能,使幼儿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所以,音乐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雨果曾经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因此,音乐在对智力的开发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效果。孩子的好奇心很强,脑子里总会浮现"十万个为什么",尤其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敏感,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促进脑发育最好的途径就是音乐,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科学研究还发现,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后,大脑的左、右半球在平衡发展方面有了很大改观。经一些社会调查发现,在音乐方面优秀的儿童,往往在其他学科方面也很优秀,数学需要的是幼儿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体现音乐对幼儿智力有直接性的影响,此外,音乐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音乐的影响,他的一生与音乐有很深的缘分。在爱因斯坦6岁时就已经能够很好地演奏乐器,在他上大学时,还一直在学习小提琴。科学研究证明,从小进行音乐教育的儿童比没有进行过音乐教育的同龄儿童智商要高;国外一些研究还证明,给宝宝听一些世界名曲能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活泼。可见,早期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可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恰恰迎合了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更能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在他们学习音乐和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美感。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所具有的和谐旋律以及其所具有的富有变化的节奏,能够使人的记忆力进一步加深和巩固。音乐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智力等的诸多因素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智力的开发就会因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而加快步伐。
2.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很多时候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音乐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从而对幼儿活泼快乐情绪的培养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的社会性得以发展。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参加游戏的目的性不强,心理特征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而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吸引着他们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顺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来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使其有效地矫正自己的行为规则,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能力有助于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3.幼儿智力发展中音乐的关键作用
幼儿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能够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幼儿时期,给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融入一定的音乐教育,这样对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幼儿进行早教过程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教孩子唱儿歌的过程中,谱上曲子的儿歌和没有谱曲子的儿歌,前者往往会更快地被孩子记住,伴有琴声的舞蹈和只有动作的舞蹈,也一定是前者更容易让孩子学会,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音乐分别是由左右脑分管,只有词语的儿歌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谱上曲子的儿歌因为增加了音乐的功能,有利于同时被儿童的两侧大脑接受,使儿童有效、合理、全面地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外加有些音乐旋律的舞蹈和只有基本舞蹈动作的舞蹈也是如此,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音乐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发和使用人类的左右大脑,才能让我们的智力得到平衡而稳固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大脑得到全面、充分利用,因此说,音乐是开发儿童智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总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表达心灵和心理感受的语言。音乐能促进智力、社会性、身心的健康发展,能提高对情感的敏感性和体验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等。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课程模式,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在无形之中美化幼儿的生活。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参考文献:
[1]孟娜. 论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进行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多元文化教育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实践活动。[1]随着我国与国外的接触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如何看待和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和发展,音乐人类学对音乐的观念――“文化中的音乐”或“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2]――影响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简单地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他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3]尽管对多元文化的思想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许多国家已经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世界音乐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性原则:(1)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却平等的音乐体系。(2)所有音乐存在于它的文化背景中。(3)音乐教育应当反映音乐固有的多元文化性质。(4)如果美国人口有许多不同文化的人群组成,音乐教育就同样应当反映美国人不同的音乐。(5)正宗性在音乐文化中被人们所确定。[4]我国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列入总目标。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深厚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既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适当学习我国其他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幼儿开辟一个崭新的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意识,可以引起幼儿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幼儿以包容、尊重、接纳的态度积极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避免偏见和歧视,同时帮助幼儿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变得更具适应性。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的音乐,既可以拓宽听赏范围,又可以认识到世界上的音乐丰富多样,且表现方法各具特色。(2)初步认识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音乐同本国、本民族的音乐一样优秀。(3)通过感受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音乐,形成更强的音乐适应性,从而增强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幼儿在初步感受世界音乐多姿多彩的同时,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均可得到发展。(1)知道人类是依群体生活的,每个大群体都拥有共同的语言、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节日,享有共同的文化。知道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包括歌曲、舞曲、乐器等,所以世界上的音乐种类繁多。(2)初步了解每个人都属于某种音乐文化,只有努力保持传统音乐文化,才能使它们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为全人类保护和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财富作出贡献。(3)喜欢音乐,积极参与活动,初步理解不同风格音乐的形象和情感,体验与同伴分享音乐的快乐。(4)欣赏各种歌曲、乐曲和舞曲,感受并体验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情趣,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提高对不同音乐的审美敏感性。(5)能用歌声、动作、乐器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不同风格音乐的体验和感受。(6)自制各种乐器、道具,表演时富有表现力,体验用肢体动作、表情等与不同的人沟通的乐趣。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途径
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园、社区及家长等资源,通过多种体验活动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及能力,使幼儿形成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识,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世界打下基础。
1.创设蕴含丰富刺激的环境
在幼儿园里,创设蕴含丰富刺激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欣赏、探究兴趣,使幼儿关注不同音乐风格和形式,产生参与音乐活动和主动探索的愿望,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1) 可设立音乐专用活动室,放置一些不同国家、民族的乐器供幼儿操作、“演奏”。如果无法获得这些乐器,可以有选择地制作一些模型或提供实物图片、幻灯片等。此外,还可以搜集有关音像资料,如电影和录像带中的演奏范例,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由于舞蹈与音乐是孪生姊妹,许多民族的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所以室内还可以陈列一些舞蹈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带,为幼儿提供视觉、听觉上的双重刺激。
(2) 可在班级的音乐角、表演角里放置不同肤色的玩具娃娃和相应的表演服装,陈列不同语言形式的音乐磁带或碟片,以便幼儿自发地欣赏音乐,与环境积极有效地互动,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对不同音乐的认同感和喜爱之情。
(3) 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各种歌曲、乐曲供幼儿欣赏,创设一种音乐萦绕的艺术环境,丰富幼儿的听觉经验和审美体验,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既能熟悉音乐、喜欢音乐,又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各种音乐文化。
(4) 举办“音乐节”“文化节”等。幼儿可以以各种风格的音乐为素材,编排音乐剧、乐器表演、舞蹈表演等节目,并设计邀请书、制作节目单和海报等。活动中,教师可创设节日氛围,通过全园展示、演出活动让幼儿集中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组织专题活动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时,教师不能孤立地让幼儿感知旋律、节奏、曲式、强弱等音乐基本元素和概念,而应抓住幼儿可以感知的、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如具体形象的乐器、歌声等,设计和组织专题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体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一 专题: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人类的财富
开展该专题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认识到地球上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的音乐,一个民族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各民族人民常常用特有的乐器表达和交流感情或庆祝重大节日,同时也因拥有、享受这些独特的音乐财富而自豪。教师可先告诉幼儿,在久远的年代,世界各民族人民都采集一些天然物来制作乐器,每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和这些乐器密切相关。接着,教师可引导幼儿搜集典型的民族乐器实物或图片资料(如中国的古琴、美国的班卓琴、拉丁美洲的排箫、欧洲的风笛、非洲的桑萨琴、印度的西塔尔琴、印度尼西亚的萨龙琴,等等)。然后,教师可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独特的乐器往往是某种音乐的典型特征。例如,人们听到有人吹奏排箫,就可能联想到南美洲的安第斯文化氛围;听到敲锣的声音,就可能联想到亚洲文化;听到风笛吹出的声音,就可能联想到欧洲的苏格兰文化或某种地中海文化;听到音乐中有手风琴的声音,就可能联想到德国的民间音乐。当然,幼儿不必知道得这么准确,只需知道这些乐器代表不同的音乐文化即可。在欣赏了林林总总的乐器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关注这些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它们是怎么发声的,还可以选择几种让幼儿尝试制作。最后,幼儿可以组成乐队,用自制的乐器尝试“演奏”,表现相应的音乐风格,感受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
例二 专题:人的嗓音――不同的歌唱风格
开展该专题的活动目的是使幼儿知道嗓音是大自然赐予的厚礼,人们可以用这种非常个性化的音响与他人“对话”并抒发感情。为了观察嗓音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请幼儿分别用不同的语气(如柔和的、愤怒的、惊讶的、伤心的、高兴的等)说出几个句子。如:“下星期我们去春游。”“你无法想像我梦见了什么。”接着,教师可建议幼儿设法改变音色表现巫婆、老祖母、海盗、仙女等角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告诉幼儿歌曲是文字与音乐的结合,是吐露自己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歌曲时刻陪伴着人们的生活,不同场合唱不同的歌;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摇篮曲给人以轻柔摇晃的感觉,劳动歌曲和大多数伴舞歌曲则给人以充满活力、催人行动的感觉。然后,教师可从世界上人的音色丰富多彩入手,告诉幼儿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运用嗓音的方式,世界因而才有了多种不同的歌唱风格。如,有的民族习惯于大量运用鼻腔共鸣,有的民族习惯于运用喉音,有的民族十分明显地运用颤音,有的民族喜欢用假声。所以,一首歌曲用什么样的嗓音来演唱可以成为人们辨别它所属民族的依据。通过这一点,幼儿可以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最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学唱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歌曲时尝试演唱几句歌曲本来的语言,以体会音乐与语言的一致性、和谐性。
3.将音乐学习与相关领域的学习有机结合
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幼儿的积极情感和多元文化体验联结起来,使幼儿通过了解背景文化达到理解、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目的。教师可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综合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帮助幼儿认识国内外不同的族群,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绘画、建筑、文学和烹饪等与其文化相关的各个方面,感知和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在选择主题教育内容时,教师要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思考这些内容能否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对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否适合幼儿进行自主活动,能否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等等。比如,在韩剧《大长今》热播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举行一个“韩国周”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服饰、食品、语言等切入,探究韩国不同于我国的文化特色,获得有关不同文化的信息。在了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教师可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感受音乐上来,请幼儿听听《桔梗谣》《小白船》等歌曲与我国的歌曲是否相同,然后一起欣赏朝鲜族人人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教师在活动区提供相应的服饰、道具,引导幼儿边听边舞,进一步探索韩国音乐的特色。
4.有效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
在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教师应非常重视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帮助幼儿感受世界音乐的丰富和优美,产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1)利用家长资源。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带幼儿参加一些音乐会,直接感受现场浓厚的音乐氛围,并启发幼儿产生珍惜这些音乐财富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长可利用媒体信息(尤其是电台、电视和互联网)引导幼儿接触各种音乐,协助幼儿搜集有关资料,并让幼儿将这些资料带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交流。此外,许多家长本身就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去外地出差或国外旅行时喜欢搜集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音乐作品,这些无疑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可请这些家长来园讲解异地或异国风情,并结合音像资料让幼儿欣赏富有特色的音乐作品。还有,如果班上恰好有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幼儿,教师可请这些幼儿的家长介绍他们的音乐文化,引起幼儿探索、了解其他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的兴趣。
(2) 利用社区资源。如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专题中, 为了让幼儿感知各种乐器的外形特征、音色特征、代表曲目以及演奏方法(打击、弹拨、拉弦、吹奏),教师可带幼儿去乐器商店参观。还可带幼儿寻访社区的乐队或音乐工作者,邀请他们来园回答幼儿的疑问,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并现场演奏一些代表性曲目。有可能的话,教师请他们利用废旧材料指导幼儿一起自制乐器,并指挥幼儿“演奏”。
参考文献:
〔1〕张仁杰.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13
〔2〕〔美〕内特尔.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管建华译.中国音乐,1995年增刊续集
〔3〕〔4〕〔美〕特里斯.M. 沃里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11
Early Childhood Mus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e
ZHOU Er
(School of Music,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长沙师范学院,长沙 410100)
稿件编号:2015022700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教育公平视域下湖南省幼儿学习活动体系研究”(编号:201422079:
通讯作者:崔红英,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E-mail:583047636@qq.com
[摘 要] 音乐具有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属性,是个体自然生命的呈现,音乐与生命同构,能引领个体精神生命的追求。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体现为尊重幼儿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生命体验,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当前幼儿园班级集体音乐教学却遮蔽了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值得教师们深刻反思、警惕与改善。
[
关键词 ] 音乐教育; 集体教学; 生命意蕴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情感活动。音乐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一种获得性遗传。而教育不仅仅实现对人类生活经验的传承,更引领个体为着实现“完满地生长”而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现实和实现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通过创造一种“可能生活”而使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化生活方式,也是引导幼儿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因此创造丰盈的生命发展空间,实现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完整的生命成长,就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生命意蕴的基本内涵。
一、音乐对人的价值
(一)音乐具有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属性
文化性与传承性是音乐的重要特性,是音乐满足人类群体生活需要的重要属性。音乐是人的现实存在,更是人类文化的建构活动。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引感、记忆和快乐的社会表达的重要方式,而且在很多方面促进这些转变的发生。《论语·泰伯》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别人的歌唱得好听,孔子听得心情激动,就要求人家再唱,然后自己高兴地与之唱和。由此,“和”成为“乐”的一个引申观念——“和”即与他人之“音”合,“和”能使大家都感到快乐。“音”的主体是个人,“乐”的主体则超出个人而具有了群体性。音乐不仅是个体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达成群体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方式,由不同文化构成的音乐语言,成为人们在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所以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人的文化
当音乐响起,人们在共同进行音乐活动时,文化的符号意义就发生了。通过音乐,主体之间可以分享和了解情感与感受,这也正是为什么“人的音乐性”能够体现出“主体间性”。通过音乐,我们不仅理解了我们的亲人和同伴,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我们和远古时代的祖先所共同拥有的某些人格。这就是人类所拥有的内在的、情感的生命,音乐使我们有机会到达那个主观世界,同时创造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正因为此,不同地区的音乐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地区的人们记录音乐、理解音乐的方式不一样。就像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所说:“从地主的庄园到农民的农舍也许只有十步路,可是你不走过它就听不到真正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人们之间达成音乐理解的共同符号。正是音乐的存在,使人们可以举行盛大的仪式,共同庆祝或共同祈祷。音乐不仅带来族群内的理解与认同,而且成为各个族群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重要认识方式。
(二)音乐是个体自然生命的呈现
《礼记·乐记》形象地阐明了音乐的起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音乐用丰富微妙、细致精彩的声音语言表现着人类的情感世界。音乐的这种独特表现力使它成为生命个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就以音乐、舞蹈、歌唱来悦神并自娱,如黑格尔所言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我运动的性质和方式。这番道理也适用于音乐的效果。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也论述了“直接得到快乐”是艺术活动的特性。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音乐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本来自真的自然与真的生命。”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音乐的本质内涵。音乐既是人类生命原发的活动,也是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音乐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一方面,儿童通过生物遗传获得了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乐音、节奏原形;另一方面,在人类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自然之音转变为乐音、自然之律动转变为节奏,并经过层层积淀,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成为人类的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与生俱来地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有着本能的缪斯。”挪威奥斯陆大学音乐学教授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认为这“本能的缪斯”就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在兴奋时,人们引吭高歌,以表达难以言表的喜悦;在忧伤时,音乐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这些都是人类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音乐“唤醒”和满足人的直觉情感需要。席勒曾指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审美是与人的感觉、欲望和生存状态紧密关联的一种体验,与生命的和谐及幸福息息相关,可以归于生存的范畴。生命要正常健全,就必须有音乐参与。正因为此,休谟才说“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分量更重、影响更大。儿童对于音乐的音响更为敏感,也更倾向于使用歌声、动作等来表达他们的生命体验。这种指向外部的音乐感受,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表达的方式。人类学的研究已经证实,音乐不仅仅是“听”的艺术。实际上,当我们考察任何民族的音乐时,都几近一致地发现,音乐是融合听觉、身体运动、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儿童迅速成为社交的主动发起者,其心智、躯体和感觉一起投入音乐,而且在运用歌声、身体姿态和动作进行自我表达时,儿童充满了自信,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更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音乐,儿童不仅仅只是个欣赏者,还是个执着的创作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孩子高兴地哼唱着某首歌曲,而这首歌曲也许是他耳濡目染非常熟悉的,也许是他在当时情境下的即兴创作。不论何种来源,儿童总是会在成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加上自己的理解,他们像个天才的作曲家,随便拿上一些物件就能敲打成随意的乐章,显示了音乐对儿童的内源性。
(三)音乐引领个体精神生命追求
音乐以韵律、节奏和运动来表现生命,与人类作为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运动形式相契合。如卡西尔所言:“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动态过程本身”。卡西尔的学生苏珊·朗格以音乐艺术符号的创作为例,具体说明了这种音乐与生命的同构如何发生。她认为“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因此作为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音乐以时间为幻象,在虚幻的时间流动里,通过听觉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所感受的规范的时间序列里外化出内在生命的韵律。人生如音乐一样跌宕起伏,充满变化,而乐句之间也如生命一样,需要呼吸。这就使音乐的运动如同生命的运动一样,当乐曲达到之时,我们体验到与生命状态同构的激情、激动、快乐与辉煌,由此“小提琴家可以在努力创造的乐声中载沉载浮,自觉是‘和谐天籁’的一部分”。在这里,精神得到安慰,情感得到抒发,身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放松。音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音乐家把一些本无生命的符号有目的的组合在一起,再现生命体的生命特征,使音乐结构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张力形式,通过有序的排列而显现出节奏化的生命整体,通过音乐内质展示生命特有的神韵”。
音乐用声音传达情感,同时也用声音引导人们向它敞开,与它对话。对音乐的欣赏,使主体的情感得到激发和提升,给人带来愉悦,但这种愉悦“不是处于低级感性认识阶段的或痛感,也不是处于高级理性认识阶段的完善或不完善,而是它们的超越或升华”,是人的生命的激荡,而人因这种激荡而获致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一种生命的享受。因此,当我们接触音乐的时候,我们不仅向它开放我们的所有感知觉通道,而且向它开放我们的内心。从创作层面看,音乐展现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诗性总结,将人类美好情感集中呈现;从欣赏层面看,欣赏音乐既是人的情感需要,又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激发人类对未来生活更为主动的追求。总之,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作用于人类,创造了人类的感性智慧,因此“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在其生命活动中所感觉到的“对象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人所体验到的生命自身的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个体的生命活动为基础展开,以幼儿个体的生命成长为追求,因此所谓“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就是希望在幼儿生命过程中把握那些属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以此实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生命成长的内在含义。这一说法旨在特别强调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生命的内在联系,希望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在充分满足幼儿生命情感体验需要的同时,实现其对幼儿生命成长的价值引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尊重幼儿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生命体验
音乐是生命的原发活动,是个体生命情感的重要体验方式,而情感体验是每个幼儿个体独特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个体性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必须把握的重要属性,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为幼儿个体的生命表达创造条件,重视通过嗓音、身体动作与即兴表演等方式,鼓励幼儿个体以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幼儿个体体验到生命表达的快乐,满足幼儿个体自然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
音乐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活动,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应满足幼儿个体社会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为根本诉求,通过搭建幼儿个体与作品、幼儿个体与他人之间多方位、多层次交流的平台,促使幼儿个体在不断趋向美的过程中敞开生命世界,悦纳自我、悦纳他人、亲近自然与社会,达致内外生命的和谐。‘ (三)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
音乐与生命同构,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教育应能满足幼儿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需要,由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还体现为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幼儿园音乐教育应避免陷入技能训练的僵化格局,注意打开幼儿生命个体的多种感知觉通道,使之始终保持新鲜的生命热情和诗意品质,同时还应激励幼儿个体在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中自我认同、自我超越,提升个体生命质量。
三、当前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对生命意蕴的遮蔽
班级音乐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教师精心设计的班级集体音乐教学往往还不如“晨间体能锻炼”那样吸引孩子。在当前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中,呈现出的是缺乏生命乐趣的教师、缺乏生命体悟的音乐学习和缺乏生命热情的音乐教学评价,由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被遮蔽。
(一)滋养个体自然生命不足
幼儿参与音乐学习的生理需要表现为个体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过程和能力,即幼儿个体“本能的缪斯”析出的过程,意在强调让幼儿“按照‘音乐’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所谓“音乐”的学习方式,就是运用身体、语言、游戏等多种通道学习音乐。然而,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在集体学习时空里,时间控制和身体控制都是必须的,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教会”全体幼儿。对于“自己和孩子们如何与音乐作品相遇”“如何浸润其中愉快地游戏”“自己是如何被作品感动的,又该如何去感动幼儿”等问题,幼儿园教师较少思考。幼儿的“全面发展”被窄化为每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平均发展,集体音乐教学不过是教师“周工作计划”中的一个或几个集体教学活动流程。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教师忙于组织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向另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幼儿个体的自然生命需求被忽略。
(二)通达个体社会生命不畅
如前所述,音乐是联系人类的重要途径,应能为幼儿打开生命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通道,使幼儿体验到“和他人一起学习音乐”的快乐。每件音乐作品、每种音乐形式背后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功能。这决定了音乐教育应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意义在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传达。通过音乐的对话和交往,教师和幼儿不仅感受到音乐之美,更能领略文化之美。 然而,在当前的集体音乐教学中,教师将关注自身的感受摆在了首位——“我的教学计划如何顺利执行”“我欣赏的孩子表现如何”“我如何表现自己”等,虽然也知道要给予幼儿表达和交往的机会,但常常流于形式,以“教师一全体幼儿”为主,辅以“教师一个别幼儿”,儿童文化要服从化。教师这种整齐划一的效益追求,遮蔽了幼儿在音乐中联系生命的机会,导致幼儿个体之间的割裂与孤独,也使音乐教育联系生命、享受当下的功能难以实现。
(三)引领个体精神生命不够
音乐教育应能引领幼儿通过与音乐对话,寻找并体验到与生命状态同构的激情、激动、快乐与辉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我、体悟生命,为此需要幼儿主动参与、聆听、思考、体验和表达。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教育应发挥的这一引领个体精神生命的作用被窄化为“知识技能训练”,具体而言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单位时间内的“学会”,包括学会歌曲、学会舞蹈、学会乐器使用等。这必然导致幼儿音乐学习评价标准的整齐划一,使幼儿个体自我实现的快乐难求,使音乐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的价值大打折扣。
总之,音乐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生活同体,是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需要个体用时间和深度参与去体悟,而绝不是所谓主客二分逻辑之下的形式表现或教化工具。基于功利性目标的学习过程要么体现为机械的技能训练,要么是简单的放任自流。幼儿园教师将音乐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可预知的、既定的流程,儿童在其中只需像机械一样,按规定流程行动,必然会使幼儿对集体音乐教学失去期待和兴趣,更难以出现师幼之间“会心一笑”“恍然大悟”“欣喜若狂”等生命之流的碰撞,多的是若无其事的漠然参与。这种按照音乐自身封闭体系自上而下组织的教学,使教师只关心自己如何执行音乐教学的流程,缺乏对音乐促进幼儿精神生命成长价值的研究,也缺乏对幼儿音乐学习过程的关注,值得幼儿园教师深刻反思、警惕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32.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87.
[3]席勒,美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3.
[4]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158.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7.
[6]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99.
[7]邵桂兰,王建高.论音乐存在的生命形式及其同构关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可贵的朋友,随情而致,人类既是聆听者亦是倾诉者。音乐不仅可以净化洗涤人的灵魂,亦可提高人的情操,抒发人的情感。在幼儿的成长阶段。音乐有增强益智的功能,通过音乐更能让幼儿语言表达顺畅,思维活跃。此外,音乐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育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健康情绪,发展
刚刚入园的幼儿经常因为听到一些音乐而身体不自然的扭动起来,和一些其他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拉着手跳舞歌唱,音乐也会对身体器官带来不同的反应。随着音乐的响起,唱歌和舞蹈的进行,幼儿能通过音乐将一些自发动作变得协调,在一些动作中感知快乐。一些歌曲、音乐游戏使得孩子之间变得亲密,没有陌生和恐惧感,在他们高兴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乐观心态。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具有改变情绪和情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自信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能使人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一个人有自信,他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意志行为中去,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所压倒。
但是,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听话教育”是教育的基调之一,“乖孩子”是评价幼儿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观念扼杀了幼儿自我认知发展,压抑了确立健康人格的潜能,同时也造成了幼儿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面对压力时难以应付。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学习乐器,都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初学音乐的幼儿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学习的意志,就无法达到确定的目标。同时,音乐教育所蕴涵的养成教育及一系列的兴趣引导,能够从多个角度陶冶幼儿的性情,帮助幼儿克服冲动、任性等不健康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众多学科中,都是针对幼儿的德智体美等进行教育,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的教育。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能直接刺激人的听觉神经,产生有效的生物电,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音乐审美感觉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认识到事物的美与丑。音乐艺术不是讲道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体会教育作用及感触教育内涵。如在欣赏活动《数鸭子》时,先让孩子欣赏一段动画:大桥下面游来游去的鸭子,孩子们在岸边嬉戏玩耍。伴随着画面的交换,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孩子不仅能体验到和鸭子游戏的愉悦心情,而且对音乐的丰富内涵有了一定理解。这种教育比言谈说教更加有效,孩子也更能理解与接受。在音乐教学当中,不管是进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体验、道德的教育,还是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锻炼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三、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众所周知,撒谎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带来矛盾,造成彼此之间的信任危机。所以,为了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教育幼儿从小成为一个诚实善良的好孩子很重要。比如,教师用一曲《好孩子要诚实》的音乐来教育幼儿,首先欣赏歌曲并讲解和启发幼儿善恶正误,在幼儿的内心深处可以对美好和谐的一面产生向往,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接着,教师再带领幼儿深入地学习歌曲并表演歌曲,让这种音乐的引导更直观更深刻还有趣,在潜意识里去接受并意愿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对于我们共处的社会生活关系,教师要让幼儿去融入并关爱彼此,做到相亲相爱、互助互爱。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在表现人的感情变化、心理活动、思维走向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改革
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改变音乐教学中陈旧的观念
一直以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呈现小学化现象, 重技能训练, 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 幼儿整日围着教师转, 对教师的话唯听是从, 机械地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 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教师也好象是知识的传声筒,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上课是基本活动,“教师讲, 幼儿听”、“教师做, 幼儿看”、“教师指示, 幼儿做”, 总是很认真的教唱儿歌,让幼儿记住歌词、旋律、以及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较重视唱歌的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幼儿自主学习的培养;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 严重束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创造思维, 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
二、音乐教学选材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认知,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儿学习的质量。那么怎样的歌曲适合幼儿呢?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除了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里的插曲,有时代性,也适合幼儿歌唱。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一出现,如《老鼠爱大米》、《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对歌词或一些旋律进行适当的改编,将音乐与美术整合,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然启动美好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下来,孩子们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在音乐教学中不是对幼儿死板的填鸭,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他们营造积极、自主学习的氛围。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小红帽》、《小狗抬轿》这些歌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融入角色的感受2.音画转换法。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幼儿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鼠画猫》中,我结合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小老鼠画的“怪猫”,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怪猫”的外型并欣赏歌曲。结合挂图幼儿很快就理解、熟悉歌曲内容。
2.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3.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如《摇篮曲》、《小河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经过我们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大胆创新,使幼儿在有效的激励和唤醒中,去感受、欣赏、表达,使幼儿学会了学习、创造、发现和探索,其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音乐教师
从小到大,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慢慢长大,音乐和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不可分离的。幼儿天生有韵律感,他们对音乐有着不可言喻的感觉,音乐对于幼儿成长亦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将从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三方面对如何利用游戏化教学进行分析。
一、音乐教学内容游戏化
1.多样的音乐活动内容
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小游戏与相关的音乐内容相结合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波浪舞》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在中间放一块布,将双手往上举,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双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幼儿可以一同抢布,看谁抢得更快。这种游戏看似非常简单,但对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学习热情却有着显著的帮助。
2.情节化音乐教学内容
如果直接灌输音乐知识,幼儿对于音乐的接受效率会降低,所以,音乐教师需要将音乐情节化和游戏化。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有关的动画视频,在幼儿观看过后可以请一些幼儿扮演歌词中的警察和小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幼儿在扮演游戏中找到乐趣。
3.游戏化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发声可以更好地开嗓,它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做一些声音模仿、即兴创作的小游戏进行发声的教学。
二、音乐教学形式游戏化
1.利用音乐器材
音乐教师要在教室中准备好各种音乐玩具器材,让幼儿在玩这些器材的时候可以认识各种不一样的声音,还可以提升幼儿的节奏感。例如拨浪鼓这个幼儿较喜欢的乐器,不难发现幼儿在玩拨浪鼓的时候都是具有节奏的,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器材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2.利用特殊符号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伴随音乐播放尝试用一些简单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了解。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符号演绎一首歌曲,幼儿跟着教师的节奏就可以更清晰地记住歌曲。
3.利用生活实物
音乐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各种节拍器比喻成生活中的实物,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幼儿对于节拍的记忆。还可以利用各种事物代表不同的音调,幼儿因为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实物,所以在理解和记忆上更加容易。
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小游戏,幼儿会在游戏的欢乐中逐渐接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音乐。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而且对幼儿各方面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学方法游戏化
1.在玩游戏中学习音乐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并严格遵守音乐游戏活动的规则。幼儿喜欢玩耍,他们会因为想要继续玩游戏而遵守游戏的要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游戏和游戏规则中加入音乐的元素。
2.进行模仿小游戏
每个幼儿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他们也乐于去模仿别人,所以,如何很好地利用幼儿的模仿天性对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对自己的动作或者表情进行模仿,谁做的最标准谁就能获得奖励。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幼儿会更乐于跟着音乐教师学东西,而教师最重要的是做好正确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音乐作品的含义。但是,音乐教师在做模仿游戏的同时也要做好幼儿创造力的提升,必须对于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
3.利用小游戏教学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小游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在游戏中加入音乐歌曲,让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听到音乐,享受音乐。例如在玩团团抱的游戏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放不同节奏的歌,当歌曲节奏快幼儿就得走得快;当歌曲节奏慢的时候幼儿就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当歌曲停的时候游戏就停止。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将游戏与音乐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加上适当的鼓励,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幼儿音乐教育。也只有把音乐课堂游戏化,才能更加吸引幼儿对音乐的关注力,才能使幼儿的音乐学习效率更高,才能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育;促进作用
我国自古代文明发展便认为音乐具备着特殊的作用。曾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的说法。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等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艺术家也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在其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1]同样音乐所带来的教育功能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对于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其一生。幼儿也称为学前儿童指三至六岁的孩子。这一时期幼儿的大脑功能发育日益完善,智力发展增快,理解力逐渐提高,求知欲加强,好奇、好问、好模仿,是幼儿开发教育的最佳时期。[2]音乐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发育都有着积极作用,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特殊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体成长的积极作用
1.音乐对幼儿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
幼儿阶段是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运动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与舞蹈自远古起便是密不可分的,幼儿随着音乐所进行的动作表演和乐器演奏活动中,会对相应身体部位的肌肉、骨骼韧带等组织起到锻炼作用同时幼儿的神经系统、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会随之提升。在其进行相应的音乐歌唱练习中,发音器官及呼吸器官也会受到相应锻炼而得以发展。
2.音乐促进幼儿身体素质
医学专家们提出,通过聆听节奏有序、美妙轻柔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循环及呼吸系统随频率发生协调,这有利于调节人体内部器官间的工作频率,实现健康的成长发育。有日本科学教曾就同年龄段普通幼儿随机分组并选其中一组给予4个月的莫扎特夜曲欣赏,结果发现音乐组幼儿比对照组的幼儿更加活泼机灵,而且动作更加协调。因此应尽可能给予幼儿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增加其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育的促进作用
1.音乐对幼儿脑部发育的促进作用
神经学认为人左脑与右脑分别掌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功能。右脑形象思维对于创新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正常人往往偏重于主要使用左脑或右脑其中之一,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左右脑平衡发展并共同使用的能力,从而能够促成人脑的全面发展。还有科学研究证明越早进行音乐教育,则大脑皮层的发展会越快。因此应尽早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育。
2.实践证明音乐的智力促进作用
奥地利与德国是欧洲音乐最为发达的国度,产生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同期还出现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爱因斯坦等闻名遐迩的大师级科学家。这一科学与音乐共同繁荣的历史现象是因为二者间存在着必然联系。[3]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儿童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诸多科学家在音乐国度产生,正是有助于在幼儿时期受到了音乐的合理熏陶。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艺术对人性的教育与培养正式基于“怡情养性”这一基本原则。音乐通过将节奏、旋律、和声、音调等要素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将所要表达的美好的轻快或深沉的情感加以融入并付诸表达。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对幼儿进行一种美感教育,促进其情感的有益发展,每当优美欢快的旋律响起,孩子们自然通过想象将自身化身为旋律中美好的事物,体会着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的情感。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具备良好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协作意识及规则意识的形成
著名的教育专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幼儿早期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但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脱离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协作的能力,才算是步入了新阶段。”而音乐恰恰可以在这一阶段中起到推进作用。[4]
在幼儿园中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团队协作方可完成,例如合唱、集体舞、器乐合奏等音乐方式为主,而这些活动的效果主要以协调意识为最重要因素。这些音乐教育的形式可以促进幼儿的协作意识的发展以及协作技能的提高,通过鼓励其寻找合适空间,协调与对方的动作及行为,并逐步完成与他人的合作。
除此以外,在音乐进行活动中逐渐弱化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对规则的遵守意识。因为,所有的音乐活动必须严格遵守一些音乐规则,教师可以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这种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适应必要的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上,很多时候大人们认为孩子太小不足以接受理解音乐的教育,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认知除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只有通过音乐来影响幼儿并陶冶他们的情操。综上所述,音乐与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研究,我国教育部层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希望幼儿园等场所能够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学前音乐教学,充分发挥音乐的育儿功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能太过功利地单纯培养幼儿的音乐演奏技能或者其能取得的音乐荣誉,而应该着眼于音乐所能给其带来的后期发展促进作用。早期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成长、智力发育、情感发展、协作及规则意识都具备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今天,家庭与社会都应寻求适当的方式方法,让音乐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 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J]. 管 理观察. 2009 ,(20):167~168
[2] 朱婷.试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J].《硅 谷》,2009,(6):27~29
[3] 刘晓娟 美育视角下当今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思考[J].文 艺生活.2009,(6):120~123
[4] 孙敬.在幼儿时期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J].大舞 台,2010 ,(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