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信息化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困境
1.1信息化教学推广怠慢,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教学方式没有全面推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接触和学习的时间较短,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发现,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都觉得,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特性,使用信息化教学与之不匹配,并且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没必要使用信息化教学。因为教师在意识上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是阻碍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普遍不熟悉信息工具的使用流程,乃至于有半数高校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未能达成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标准要求。
1.2体育信息教学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场地和设备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条件。前者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和信息化场地等等候,后者主要包括了以上场地的多媒体和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除开以上基础设备条件以外,高校开展体育信息化教学时,还应该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配套各类辅体育教学的软件设备。然而,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数字化图书馆是绝大部的高校重点投资建设的部分,而对于其他信息化场馆的资源投入是严重不足的,体育信息化教学软件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欠缺的。体育信息教学资源的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是制约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推进的关键因素,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3信息化使用范围有限,信息化教学推广速度怠慢
一部分高校为了相应信息化教学的号召,普遍建设了一个内部的体育科学信息化教学系统,但是其作用是相对单一,仅仅表现在形式上。由于受到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只会应用系统中某些日常简单的功能,例如: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教材课间等。体育教师只是单纯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某一功能,而未能全面认识和掌握。正是因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范围有限,导致体育教师普遍不喜欢使用该系统,认为对于体育科学只是起微不足道的辅助作用。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化系统在认识上偏差,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进程的发展。
1.4信息教学考评方法单一,未能全面评价其教学效果
在高校教学大纲中,体育学科只是属于一门考查课列入其中。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已经逐渐成为学生放松心情,甚至是更多自由时间的一门课程。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有很大进步空间。传统单一,缺乏科学性的课程教学考评机制已经不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仅仅依靠教师的“肉眼”和“情感”进行判断,这样子的考评结果是严重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的,高校必须改革目前单一的信息化教学考评方法。
2改善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对策探讨
2.1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形成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广。新课程改革给高校体育科学制定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锻炼强健的体魄,提高身心素质,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和掌握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背景常识。教师应该改变过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想方设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具备巩固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高质量的专业知识,是推动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条件。学校可以定时为体育教师提供系统全面的培训机会,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体育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信息技术道德等,让教师在培训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实操演示平台,利用信息教学技能竞赛、设施设备保障和自由沟通交流等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和巩固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术,从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地应用所掌握的信息化教学技能。
2.2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备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新时期高校顺利开展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信息教学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笔者就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两点对策:第一,实现高校内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置的同步化水平。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相互结合,相互提升,是推动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发展的最好的状态。一部分高校即使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体育信息资源平台,但是多媒体设备落后、网络连接不畅通、电脑配置不达标,也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信息化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反之,有了充足的体育信息化教学硬件,但是多媒体软件技术更不上,也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表现。所以,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实现资源的配置的同步化。第二,信息化教学场地的资源投入应当得到充分保障。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与学校操场,而是通过增加多种功能化教学场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获得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3全面开发信息化教学功能,推进信息化教学效果达成
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任务不再是要求教学学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课件或视频,而是需要教师对整个体育信息化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应用,让信息化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笔者就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两点对策:第一,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共享作用。把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经典的教学素材、基础的多媒体课件和体育信息化教学文献等整理收集在体育信息化教学系统里,既方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进行学习,又能提高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率。第二,建设区域内多间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实现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授课内容、教学体系测评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种资源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共享,让高校在体育信息化教学中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4健全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实现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的建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一套健全、科学、实效的信息化教学考评体系对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校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对信息化的应用能力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体育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该考评体系必须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每一个部分进行细分,通过量化的结果说明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之处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地对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推动教学效果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雷,张颖,赵宇.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困境及改善对策探讨[J].电子世界,2014,16:428-429.
[2]吴建逊,蒋燕,赵琛.转型期广东省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调查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5,08:105-108.
[3]樊汶桦.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02:85-88.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非常重要,但其信息量也非常大。比如学生的学籍信息、课程安排、教师讲课计划、选修课的安排、考试成绩的记录、教育研究的项目资料等。这些信息种类多,总量大,无序且分散。如果使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就能够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大大减少了人为的错误,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第四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研讨会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其建设速度较快,迄今为止,其发展到的水准还是令人可喜的。现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已经被各高校作为一个重点建设项目,为了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平台建设,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措施,还专门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开展教务管理信息化、进行网络课堂远程教学改革以及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工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做努力。这些措施都在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但是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各大高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首先,高校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稍有欠缺。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教学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所以不仅要着眼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划,还要注重硬件与软件上的共同投资。如果没有意识到其内涵,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管理,就会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一个被动和落后的状态。
其次,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虽然近几年这方面的人才较多,但是敢创新和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并不多。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少有人开发出适合于自己高校的管理系统软件,未能使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更加广泛运用。
三、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良好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实际需求,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建设信息化的创新管理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求管理人员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增强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意识,这是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不仅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而且在时间紧迫的时候会毫无头绪。而在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更加方便快捷。所以,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健全各类教学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而且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教学管理系统制定规范、严密并且适用于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例如学生的考勤制度、教师上课的记录、成绩统计的管理措施等。只有真正实现了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才能谈得上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三)提高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水平,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
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增强其能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还应该自主开发管理信息软件系统,在排课、考试、成绩记录、统计信息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用自己所学,避免软件的中途搁置和废弃现象,或者集成单机系统,使数据得到共享,管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社会高速的发展,教育管理人员需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水平,增强信息管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使网络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在行政管理上,使管理网络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如果能够更快更好地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进程,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教学督导;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29-04
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下,高等院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高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国内各高等院校在扩大招生面的同时,也相继采取措施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较为认可的形式是成立高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聘任校内专职督导专家和兼职督导工作人员对本校的课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而保证本校教学质量。
一、教学督导含义及组织形式
1.教学督导的概念
国内不同学者对教学督导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将教育督导的概念与教学督导的概念进行比较,2012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令第624号文件),其中第一章总则中第二条中提到,教育督导包括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1]。故我们可以将教学督导看作是教育督导的一种形式,“督”意为监督、检查,“导”意为引导、指导。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织及其成员根据教育的科学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过程[2]。
2.教学督导的组织形式
为了监测和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多数高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聘请学术造诣深、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教学督导员。督导委员会采取综合督导、常规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跟踪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教学督导专家的任务会在每学期开始时提前进行规划,一般包含:学期初开展教学巡视工作并撰写巡视报告;学期中对全校教师的课堂进行有计划的抽查并且深入听课,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和学生对教师或者课堂的建议等方面形成听课记录表;定期抽查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往年考试试卷;学期末对全校考场进行巡视并撰写巡视报告,年终对年度教学督导工作进行总结。
二、现行教学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学校所开展的教学督导工作对该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保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督导专家听课覆盖面不均匀
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工作总结时发现,原定听课计划并没有圆满完成,其中最大的表现是听课覆盖面不均匀,有的学院被深入多次听课,但是有的学院才区区几次。究其原因,督导专家在学期初人工选定听课教师,形成课表,按照课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在实际教学督导工作开展中发现,由于临时调课或者更换教室,该教室的课堂并不是原定教师的课,而有关调课和更换教室,主讲教师并没有及时通知督导专家。现行的解决方案是,提前联系主讲教师,以提高听课效率并保证覆盖面,但是这样做“弊大于利”,提前通知主讲教师,会破坏该教师最自然的教学环境,不利于掌握教师最真实的课堂教学水平。
2.督导资料存放和调阅困难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督导委员会一般是由多名教学研究能力强、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授组成,有的学校会配备年轻的督导秘书来辅助工作,督导组建立专门的资料库来存放督导专家的个人资料、听课记录、工作资料等。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纸质的存储方式,由督导秘书统一整理并归档。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督导工作中所产生的资料归入资料库,但却是建立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上百个资料盒,上千份文件,需要督导秘书一件一件来审核资料是否完整,后期的核对和调阅又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3.学生意见的搜集可信度低
高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时,会深入主讲教师的课堂分发问卷,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来确定发出问卷的份数,通常一个教室分发30份问卷,不足30人的课堂人手一份问卷,学生通过问卷对主讲教师的课堂和该课程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有建议或者意见,可以直接书写在问卷中,而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回收并整理。一方面,在主讲教师课堂上发放问卷,会影响教师和学生上课,有些学生会看在老师的面子上打“人情分”,影响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如果在课间分发问卷,可以先请任课教师回避,但是只有短短的5到10分钟,学生还要办理私事,有些学生就不看评价表,直接勾选,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无效问卷。督导秘书在对问卷进行统计时,不仅要记录不同课程学生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还要甄别该问卷是否有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
4 .督导专家意见的反馈途径不通畅
教学督导人员在日常的督导工作中记录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会通过以下的途径进行反馈,第一,在听完主讲教师的课后,利用课间时间,与主讲教师就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沟通和交流;第二,督导秘书收集并整理督导专家的听课记录,形成书面建议,然后反馈给主讲教师;第三,定期召开督导会议,督导专家就发现的闪光点和问题进行交流,由督导秘书进行记录和整理,可撰写教学督导简报,指出当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授课内容,教学设备配置,学生学习情况等向全校公开,必要时安排安排督导专家和任课教员座谈,进行当面交流[3]。而在实际教学督导工作中,由于专职督导专家督导任务繁多,且老教授精力有限,所以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反馈大部分时间由年轻的督导秘书来完成,但是多数学校仅为教学督导委员会配备1名年轻的教学督导秘书,所以督导秘书的任务繁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督导信息的及时反馈。
(1)信息采集模块:采集领导、专家、同行、学生根据教学督导评估指标对理论授课、实验教学等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最好是由评价主体本人直接录入。
(2)信息查询模块: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部门领导、主讲教师、督导专家可以登录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中查看教学督导评价,督导简报,督导表格等。
(3)信息统计分析模块:对信息采集模块录入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各种统计图表,比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4)信息公开模块:为评价的主体、客体及教学管理人员等提供评教议教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栏目有:工作动态、情况通报、督导专家展示、督导论坛、督导简报、资源共享等。
(5)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对系统运行所涉及的学生、同行教师、部门领导、督导专家、主讲教师等主体的基础数据,督导工作简报数据、督导工作公告通知数据、专家听课课程基础数据、学生专业年级等基础数据进行维护,确保整个系统正常、平稳运行。
3.系统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构建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与安全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规范性与开放性[8]。首先,科学性与安全性原则,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不同的用户开放不同的权限,保证督导信息不泄露给与督导工作无关的人员。其次,完备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应该具有完备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容量要适当大并且有可扩展性,足以支撑后续数据的补充,还要具备较强的易用性,方便督导专家和管理人员操作。最后,规范性和开放性原则,要建设一个标准规范的系统,能与校园服务器和用户浏览器兼容,系统设计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随着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不断的开展而逐步完善。
小结
高校教学督导是监测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督导正在变革的趋势,事实证明,教学督导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加强督导专家、主讲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督导信息化系统能随时随地、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收集专家、学生、同行等对主讲教师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强大的计算功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和分析督导数据,切实解决督导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督导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4号文件:教育督导条例[EB/OL]. .
[2]郭学东.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08-10.
[3]高中玉,钟懿隽,温世浩,任为民,王悦.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督导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研究,2010(9):45-46.
[4]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意见的通知[EB/OL]. .
[5]高艳.教学督导信息化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3):54-55.
[6]韩相春,万思志,李雷鹏等.高校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211.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知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96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1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国内高校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问题上认识不同。有的高校上下各级对于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培养教师,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较高,反之,则收效一般。现在是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内高校基本都配备了完善的网络,教师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知识,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素材,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另外就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有相关调查机构对高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高校愿意把自己的教学资源放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分享,有约80%的教师愿意通过互联网分析其他人的教学资源。
想要使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有坚实基础,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进行“保驾护航”。只有在优秀的理论素养下,才能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进行正确指导。反过来说,再好的理论素养没有进行实践也是枉然,需要搭配过硬的技术水平使之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才能保证教师完成教学的任务。
2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
目前,不少高校的教师都具备很高的学历,虽然这些教师有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但并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只重视理论基础的授课,轻视知识的实践训练。此外,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时间也远远不够,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以及师德方面尚未得到全面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多的还是利用培训这种形式进行培养,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系统。基于此,总结得出了目前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重点表现出的几个问题。
2.1 信念的缺失
可说,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教师在教育信念、工作态度、组织行为和兴趣爱好等各种的因素发展与变化。教育信念关乎每一位教师通过对教育进行思考后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判断和认识。
而教育信念还可促进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内因。倘若缺乏正确的教育信念,那么教师发展就会成为一种简单、机械的知识积累和重复利用的过程,这样做是无法真正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容易使教师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职业,无法使之为高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除此之外,倘若缺乏教育信念,将无法保证学生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当下,有不少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政府、领导进行安排,如果有安排,那么就进行发展;如果不安排,那么就不会发展或很少发展。如果教师心中存在这样的意识,那么必定会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
2.2 支持理念与有效激励措施的缺失
教师在进行专业发展时,不但会受教师自身教育信念的制约,还会受各种外部因素困扰。如果高校的管理者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资金支持,就会大大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也有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到高校教师的行列中,但这些人才很多都不是教育专业出身,就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这也要求国家与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对这部人给予适当的激励机制,使这些高校教师可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参与到专业发展中来。
2.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的缺失
如今,网络的提供的资源、服务让人目不暇接,但真正为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却十分缺乏。其中不乏是针对大学生学习、帮助教师在管理学生作业等的平台,但专门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在高校中,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的角色,其实他们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但他们的学习方式、自主性、时间分配和资源选取方面与普通在校学生有着很大区别,为了使这些教师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迫切需要一个专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可满足这部分教师的实际需求,实现专业发展的最大化。
3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
作为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高校的三大功能包括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校基于信息化环境,想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切实改变原先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在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彻底摒弃“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外培训轻校本培训”的旧观念。
3.1 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要注重培训教师培养和构建教学资源。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师学习了新的技术后不一定就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甚至有一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培养一批既会使用信息技术又会开展科研活动的教师,并且这部分教师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课程中来。只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才可使校本培训得到更好的开展,使更多的教师在培训中受益。此外,学校还应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依据学校目前的实际以及培训的规模更新或配备相应的设备,以保障培训的进行。
3.2 组织专业队伍深入课堂指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
单纯围绕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需要来开展校本培训远远不足,因为教师接受培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所学的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校本培训不单只是让教师掌握好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让教师通过学习可运用信息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方面,可通过组织培训的教师对受培训的教师进修课堂测评,让培训的教师可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指导,这样可让受培训的教师更快、更好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3.3 积极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比赛
作为高校,可通过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来检验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师运用好信息化教学,营造良好的使用氛围,让教师们都养成自觉使用信息化教学的习惯。当然,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也不是万能的,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化教学一定要选择得当,不能让这种教学方式成为金科玉律,要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利弊,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正确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3.4 正确引导教师进行有效地自学,树立终身学习观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时,除了通过学校的培养与引导,还需要自觉养成自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众所周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及,学习者为学习的主体,也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基于当下的形势,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者,需要明确教师在这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校本培训和自主学习两手抓,以真正提升高校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本身也需要跟着发展,围绕着学术前沿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使专业课程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由此,也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终身学习观,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一起成长。
4 结 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时,要尊重这部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给予信息化教学实践高度的重视,使教师得到专业的发展,实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构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2):23-25+87.
[2]张丽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6(1):99-100.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教学管理;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19-02
引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学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分科的细化,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学,它不仅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教学管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教育的需要,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应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以此来满足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信息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高校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现实的需要为根据,即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教学管理,如若脱离这一“土壤”,即使使用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也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没有丝毫应用价值。所以,要首先明确现代信息化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以此作为信息化系统在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下面说明信息化应用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
传统的教学管理是通过相对封闭的行政手段和纯手工的方式来收集和处理信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记录出现差错、信息与实际偏差较大、信息反馈迟缓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效率也大打折扣。由于现代教育的需要,众多的院校都在进行扩招,如果再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根本无法处理繁杂的信息。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以通讯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高效的人机教学管理处理系统,以此来准确地记录学生的信息,准确又快速地处理教学管理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学生的注册、借阅图书以及成绩的查询等都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快速实现,大幅度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利用信息系统的某一终端来替代工作人员的工作,大大降低主观操作失误的频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相对快捷有效的学习服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以智能技术和高效的通讯技术为平台,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而准确地处理日常教学中较为规范的事务,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减少教学管理人员的数目,做到“精兵简政”,管理的效率还能大幅度提升。不但如此,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还能大幅度扩展服务的人群和延长服务的时间。除此之外,信息化系统还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如教务处、各个学院、人事部门连接成一个区域网,实现各个部门的即时沟通,解决因沟通不畅带来的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有助于提升教学应变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因此,大学生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各个高校也在争相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就业,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时刻洞察社会的变化,以此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调整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组织流程,制定适合现代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还要不停地收集外界的信息,准确地预见未来社会的需求。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地调整教学组织结构,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教学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大幅度提升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速度,高校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收集的大量数据对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让学生时刻了解和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使用学分制,传统模式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管理现在细化到以学生为单位,巨大的信息量和有限的工作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使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选课操作、成绩统计等。
(三)有助于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搭配使用以及招生计划的制定等不但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经验和分析能力,还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时刻收集本校的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信息,制定出多种教学方案,并对多种教学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高效而准确的教学信息在教学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管理者必须依靠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获取即时高效的教学信息,并和其他的院校进行沟通交流,以此实现教学管理的优化。教学管理信息是进行各种决策的基础和根据,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管理,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将会频繁出现,影响决策人员的决策。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的收集速率,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高校的决策建立在丰富的数据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之上,提升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程度。
(四)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的创新力
教学创新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创新能够改变目前高校教学的现状、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对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管理系统能够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提供宽广的平台,信息系统大幅度增强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使学校的教学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能够作为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供各个学校之间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二、信息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了一段时间,总体来说,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应用之中,管理者多数只把精力放在硬件设施和平台建设上来,并没有更新原来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没有从思想上接受或者理解现代教育的职能。受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影响,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时还是主要依据原来传统的教学管理经验。另外,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只是注重了硬件设施,没有注重制度的建设,缺乏指导和有效的领导,管理体制不完善。
(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
教学管理的基础是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高校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但是,从我国的高校教学资源来看,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时代脱节,其具体表现为:首先,高校的行政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其次,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没有一套有效的标准,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缺乏交流;最后,学校之间的各个部门没有按照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初衷进行实时交流,缺乏交流和沟通,高校的各个部门和岗位还是处在相对孤立的状态,没有真正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许多部门的工作重复,数据的准确率也大大降低。
(三)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较低
现代化的信息教学管理系统对高校的管理者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还要具备现代教学管理的理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成为新型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部分教学管理者不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实用技术,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高校除了加强硬件的建设和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更新管理理念。
三、改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给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近些年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学生的数目与日俱增,教学资源显得十分匮乏,大大增加了现代教学管理的难度。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手段,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建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高校不但要加大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应该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创新,激发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潜能,以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进行高校的教学管理。
(二)革新管理方式
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应该不断更新,以此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其中信息化教学改革系统的建设应该提升其开放性,注重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注重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同一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学管理人员还应该注重管理技能的创新,探索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不断地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学会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进行教学规律的分析,以此来促进教学计划的改善和优化,使课程配置更加合理,教学体系更加创新。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科学的校内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充分激发每个管理者的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信息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管理效率,也使教学管理更加的灵活,但是,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姬喻波.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SWOT评价模式建构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6):78-82+168.
[2]管西荣.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曾科,黄琨桢.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9,(06):209-210.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离不开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这是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升级发展的必然需求,所以校方应该关注和重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推进,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新类型人才。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必要性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发展背景下,融合应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结合教育发展的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配置,创新开发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让信息化发展教育深入到各阶段教育体系中。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为高校做好全方位的科学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架设更多的实时渠道以便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保证高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快速而深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速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属于热门课题,同时也成为各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又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媒体,互联网的全覆盖为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增设了更多的拓展视野的窗口,使高校学生得以拥有同高校管理者相一致的信息来源与渠道,这对于高校学生管理与校园管理来说无疑将是重要的变革发展机遇。
3.加强校际联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应重视和关注校际联系,重视校园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媒体时代,校际之间的联系沟通的发展进程也在加速,教育发展的变革与多元文化的交互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刻。传统的高校学生行为管理模式已逐渐陷入新时期的困境,所以应该加强校际联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的交流也成了高等教学管理的现实要求,要想有效地消解信息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现实困境,则必须要迎合信息时展的浪潮。通过校际联系,以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学生行为管理理念的束缚,探寻出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管理工作模式,如此才能保证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并依据学生行为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信息时代的教学管理理念应当从几方面出发:首先,正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致力于加大对信息优势的利用,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从而为全方位的科学化引导提供参照,为学生良好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结合现代职场的实际状况改善传统的学生管理评价标准。在信息时代,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利益表达空间和更为多元化的诉求,只有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取的权利需要,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就是要充分协调并整合信息管理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学生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保证科学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人性化内涵,同时还要借服务意识的提升深化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管理与服务力量的整合。从本质上看,以上诸多方面均是强调着同一个核心思想即“以学生为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力量,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一起被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对于学生行为管理的重要性早就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课题,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开始面临新的困境,只有高校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好信息时代的优势,并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渗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行为管理质量的迅猛提升,带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和分析高校教W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推动高校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祥江,殷明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50-52.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管理重视程度的意识较薄弱
在高校中往往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准,那教学、科研管理自然就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在这种主流管理意识的引导下,对教学的理解仅限于“教”与“学”,关注的对象也往往落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片面的认为档案管理像其它高校行政工作一样并非如教学、科研显得那么重要。
教学档案的管理,较其它的管理工作的确具有一定的单调性,但对管理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使其档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中很多管理人员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偏低,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会直接受到影响。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时效性对高校的二级学院档案管理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的时代,假如高校教学文件或学生档案不能及时做到归类,未归档文件久而久之的积压便会不知去向,对档案保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教学辅助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渗透,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依然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缺乏
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建设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目前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整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于是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正是由于教学档案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不管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应用软件开发,还是在标准规范的建设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目录档案系统,导致每个教学环节的归纳都是各行其是,这样一来的管理层次无法提升。高校中二级学院对教学档案的保管,只能是停留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方法上,管理在规范性、服务性以及资源共享性方面距离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缺乏在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应用中,存在众多的安全隐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信息化技术管理安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注重网络黑客或网络病毒的防护,将会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教学档案管理中一定要进行网络安全部署,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干扰。
(三)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及管理人员学历、能力素养需求较其它行业整体水平偏高的影响下,现在高校中负责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工作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要保证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具备相应技术管理专业的知识。但从大多数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缺乏真正掌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人员,因为这对档案管理的人员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相对专业,不仅要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还要能够根据各自二级学院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和运用教学资源。这样一来,要求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并对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教案、教学日历,以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辅助高校实现教学改革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随着教辅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程度的提高,使其变得更为系统化、合理化。伴随教辅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保证各种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数字化技术的在教学档案中的不断更新、应用,使信息化可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服务,使高校的教学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不仅满足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需要,也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程序精简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由于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节省了教学档案信息存储的空间和时间,使存储信息更加的全面和完整。电子信息化的存储方式真正保证了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准确率,并且在保存过程中不会像纸质档案材料那样易损,是教学档案质量提高的一个重大突破。
信息化技术使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更为精简,工作程序更为便利,大大缩短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了教学档案存储信息的时效性,有利提高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二)实现校务管理工作公正化、清晰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目前体现在校务管理平台尤其是公告栏,例如高校办学、教师的聘任、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条件都会通过校级网络平台信息公告栏里进行通知,以便全校师生对信息的全面接收。作为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管理,需要将其有效的信息作为电子档案文件分类存储,有效的扩大了校级网络平台的功能,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真正实现高校的校务管理公正化、清晰化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的客观需要
信息化的技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引入,使教学资源配置得到充分优化,减少档案管理工作所用的时间,并且节省高校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学院师生提供全面信息资源,降低档案信息查找的难度,使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更为规范,并且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和管理者服务的能力。加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使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的提高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所以,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也是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的客观需要。
(四)促进高校教辅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使社会和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社会结构的转型期间,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产业化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教辅工作更科学化的发展,从而对促进教学工作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对教辅工作现代化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这是高校教辅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决定高校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
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一)构建数字化信息的档案系统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宽带数据的通信传输技术,使教学档案的资源和信息实现数字化。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作为先进的管理体系,其系统众多,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TCP/IP等技术,还有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300GB的PH光盘库,以及各种各样的扫描仪器,利用软件的开发工具),将高校教学档案建立成一个目录库,以及电子化的信息系统。甚至部分教学档案,即便非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同样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管理号码,直接上网浏览,这样一来,方便了查阅的教师,丰富了档案管理的手段,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使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便捷。
(二)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体现
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及管理软件的使用,部分教学、科研信息更为公开,使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高效。直接影响就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查阅更加方便、快捷且准确,降低在管理中由于人为因素而所引发的档案存储失误,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更加的规范化、高效化、精准化。其次,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能够使相关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建立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社会网络化的应用发展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高效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保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在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对信息造成安全威胁的网络黑客以及网络病毒等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识。因此,必须相应具备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将重要的电子档案信息做好备份,在安全性的基础上确保教学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四、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档案信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信息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教学档案资料,各虽然各种电子的文本、网络、还及音像资料已成为教学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级学院所要整理的学生档案和试卷档案的保存形式是纸质为主的。虽然电子化管理模式已经渗透于档案信息的管理过程,但不同的教学档案信息,对存放的空间、存储的时间都有着更为细化的要求。针对这种资料种类多元化的趋势,要对档案的存储结构进行信息合理配置。将电子资源作为档案管理主要手段,做好专业性的电子档案信息存储,将已扩大的教学档案的接收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类、调整,使教学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发展。
(二)档案资料种类的多样化趋势
随着档案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在曾经的纸质、电子及影像等教学档案资料种类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料,包括各类信息符号构成的文本,在学校高效能的管理体制下,简单的纸质信息载体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档案管理的需求。尤其在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今天,档案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于是档案资料的种类便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教学资料信息的采集的范围、缩短信息录入及输出的时间,强化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使档案管理能够更适合教学工作的需求,为其它教辅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只有加快科学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将多样化的现代档案资料的应用于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技术管理。
首先,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提升管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必要的保障。其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资源地整合与优化,是达成使用效率最优化的必要途径,进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助推与保障。第三,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者个人管理水平与信息素养。通过对数据平台的合理运用,确保教学管理者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畅达,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的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第四,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在提升教学管理档次与水平的基础上,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向着管理科学化、质量监控规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教学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发展。
二、高等院校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1.促进信息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过程,期间需要各种相关的信息支撑与资源保障。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网络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凸显出信息孤立、共享程度低、信息沟通渠道过于单一以及交流速度缓慢,易于丢失和损毁等弊端,因而,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低下的严重后果;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则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构起数据交流平台,并且切实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得信息的交流呈现出多渠道流动的发展态势,并且在流动速度、完整性以及互动性等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优势,使得信息覆盖范围增大,触及领域得到有效拓展,进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2.优化信息保存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在信息保存上大多采用纸质保存的方式,不仅存在着工作量巨大、存储烦琐以及不易管理等弊端,同时,由于纸质材料存在着易于破损、易燃、怕潮湿等缺陷,使得信息长时期地存储较为困难,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非常化流逝。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数字化保存技术,不仅具有存储量大、易于保存以及便于管理的巨大优势,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持信息流通的连续性,既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的方便快捷,又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3.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档与发展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而对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由此引发了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社会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提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保障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全面、准确的掌控,进而达成及时、快捷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应和,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高校软件设施建设的层次,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相适与相融。
三、构建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途径
1.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导向,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教学管理是一个涵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各种教学档案管理等诸多管理内容与一体的完整体系,是规范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因信息交流缓慢、渠道单一、人力物力需求量巨大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的存在,已无法切实满足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借助于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变革,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的束缚,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借助于网络技术的支撑,构建起先进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用以引导与规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强化管理设施的建设,为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建立起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数据管理平台,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材信息、师资信息、学生信息以及教学档案等诸多教学管理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与整合;其次,加大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施的基础上,各高校应注重对适用于本院校教学实际的管理软件的研发与运用,以期实现对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与提档;第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用以推进与维护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发展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对教学管理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准则。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地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实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及效率化发展目标的需求,进而推动与维护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注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基础。相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实现管理理念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与引进一大批精通信息化技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具备创新意识与高度责任心的管理人才,用以充实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本着自身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对内实施专业技术的培训,对外开展人才、技术以及理念的引进,以便于促进为维护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效性与发展性。这对于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能够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撑。
四、结语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高等学校
一、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高校数量、学生及教职员工人数都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的教学档案工作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要使其更具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就必须从档案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硬件设备(电子化)等方面进行提高。
根据2008年9月1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记载着学校的教育历史,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德、能、勤、绩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价值,这体现了档案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地看,全国高校档案管理现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中某些部门甚至是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置,再到经济投入,硬件建设上,难以满足高校档案工作发展所需条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范围扩招,国家的投入增加又相当有限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只把资源用在与办学直接相关的项目上,而对教学档案和学生档案管理难以做到按需足额投入。 其次是档案管理工作量大。由于高校的特点,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教职员工的档案数据变动,录入或者迁出,全国每年变动的各类档案都是以千万计,加上就业、继续深造等各种情况,档案的变化呈现数量大、变动频繁、跨区域调度等特点,加上其他档案的维护、保存,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巨大挑战。
第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部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不能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未能严格按法规管理档案,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导致部分档案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或者临时收集的材料类别混杂,需要时难以发挥档案服务作用。其次是电子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最有效工具,但是目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高校档案主要还是以纸质档案作为保存媒介,电子信息管理只是起到检索、交换、备份等辅助功能。电子化档案的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远距离传递频繁。由于学生入学、转学、毕业以及就业等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学生的流动性强,所以档案也经常需要远距离传递,跨省市、跨地区甚至跨国调用都是时常出现的情况。
第四,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人员结构亟待调整。多数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意识较薄弱,队伍结构亟待调整。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中,真正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员十分缺乏,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其他专业的老师,部分人员甚至是兼职管理档案。 他们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对档案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变化而进行改革缺乏思考。
再就是档案管理操作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由于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所设定的制度、规范存在差异,导致各高校之间对于档案管理操作的要求、步调不够一致,甚至存在一些相互抵触的情况,这就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带来了障碍。
以上是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也是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瓶颈所在,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利弊
1.电子档案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优越性
首先,依靠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的抄写、用笔用字的规范、统计、存储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同时还容易疏漏出错。采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十分方便,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其次,通过电子文档的方式存储文件档案,可以实现档案的充分交流与共享。传统的纸质档案调档搜索繁琐,对于远距离共享或调度也十分不利,信息更新效率极低,文件信息查找困难等。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实现档案的体系管理,索引更灵活,搜索查找更快速便利。还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实现分类、搜索、排序、过滤等操作,使文档的管理和调度更便捷。信息化的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人们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网络传输,实现资源共享。比起传统的手工传输或者是交通工具辅助传输,它所起到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此外,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的档案文件,其保存方式和对环境的要求较传统纸质文档要低。由于传统档案存储媒质为纸张,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微生物环境都可能影响其存储寿命,所以在存放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防潮防虫防老化等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大量的数据消耗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而现代的电子文档的存储方式多样,DVD光碟、闪存U盘和硬盘,存储量大,1GB的存储卡就可以存储5亿字,相当于近1000套《三国演义》;且储存时间长,受外部环境影响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最后,采用信息技术还能提高文件传递速度和安全性。普通闪存的读写速度是传统书写无法比拟的;存储卡体积小重量轻,传递极为方便,如果传递记录着5亿文字的纸质档案,这是无法想象的。在安全性方面,高校档案经常涉及异地传递等远距离传送,文件在邮递过程中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一些重要文件的遗失,信息在调用过程中的丢失或延误,都给档案人员归档和其他人员检索利用造成很大不便。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共享传递,能够有效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2.电子档案在应用中的风险
当然,电子档案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事实上,电子档案在存储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1)电子档案存储的安全性。由于电子存储设备具有的特点,倘若被损坏,损失的程度将远大于传统媒质。另外,由于信息化手段采用统一字体、统一标识,丧失了手写汉字的特征性,不利于真假鉴别,受侵害的文件不易被发现;由于网络的风险性存在,通过网络的远距离调用存在信息被修改、被盗用等风险;由于高校保存的档案多是学生、教职工的关键信息,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2)电子档案数据的完整性。对于传统的手工文件,一次的笔误或处理失误,其影响范围有限,而且容易在后面的录入过程中被发现。而批量处理的文件,一次处理的文件量极大,一次误操作就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结果受影响。此外,文件多处于开放状态,更新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信息丢失。另外电子文件结构复杂,存储方式多样,在各种方式转换中也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
1.1概念
信息化教学法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始终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的数字信息化,是一种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1.2理论基础
教师始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教师仍是起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技术只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包装,从而方便学生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基础,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便发出了倡导,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近些年来,国家教育委员会更是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意见,鼓励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教育部社科司在这些年不断地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网站以及一些数据资料网站以方便学生和老师的查询与学习,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虽然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课堂的互动性仍然较差,学生对于资料库的应用也比较少,仍然有一些需要进步的地方。
2.2教学模式改革不够深入
2.2.1信息化教学法没能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
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于信息的把握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教师本身未能做到为我所用,没有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对于信息化数据资料的处理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的本意是将思政理论课这种缺乏活力的课程生动化,提升其趣味性,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课堂氛围有待提升,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
2.2.2缺乏有效共享机制
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程运行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信息化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推动课程的机制改革朝着公益化的方向发展,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2.2.3缺乏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没有真正的将课程改革做到实处,对于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宏观规划改革多属自发行为,资源零碎,可借鉴经验又不多,并且政策要求和高校的硬件设施还不够配套,现有的改革顶层设计和范本都比较缺乏。
3.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提升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3.1.1 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进行思政理论教学之前,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针对有用的资源进行加工后使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灵活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1.2信息意识的提升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与理论性都比较强,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掌握一手信息资料,关注实时动态,敏锐感知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新鲜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2建设网络课程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能够使学生自由调整学习时间,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网络信息繁杂,并且真假难辨,但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为我所用,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图片、文字、声音等资源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信息化教学将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提供到了课程的学习之中,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课程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蕴含丰富的知识信息,不断开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仍是目前为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措施。
4.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绩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71-05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是全方位的,需要聚合多方面力量从多层面共同推动。聚焦于微观层面,指的是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这意味着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能否实现深度融合以及教与学方式能否实现变革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娴熟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由此,“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一、研究背景与预期目标
自“十一五”期间以来,G省始终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以“技术促进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和师生成长为着力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水平。针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和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省范围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各高校也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旨在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绩效分析目的与方法
1.绩效分析目的
“通过一系列加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举措与培训活动,建设绩效如何?”这是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绩效技术研究的思想为指导,聚焦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问题”,试图在G省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进行调查,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力求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绩效分析方法
绩效分析追求整体效应(synergistic effect),强调持续改进,关注投入产出关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要重视培训结果,更应强调培训过程。本次绩效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加以实施。
(1)调查问卷的编制
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①教师基本信息;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表现(侧重从培训结果加以考察);③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看法(侧重从培训过程加以考察)。
根据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D.L.)提出的培训评估四级模型(又称为“柯式四级评估模型”)――培训的绩效评估从培训对象的反应(Reaction Level)、学习(Learning Level)、行为(Behavior Level)和结果(Results Level)四个层次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表现可以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培训效果转化和自我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其中,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之中的各种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实质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形成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据此,采用5点里克特量表分别设计成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分量表。
1967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提出了CIPP评估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估是对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进行界定,输入评估是对培训的资源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过程评估是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成果评估则是对培训后所达到的结果进行衡量。可见,该模型强调培训评估的过程性,以实现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及决策指导。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培训过程可以此为参考框架,着重对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资源等方面进行考察。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本研究首先对问卷进行了试测。在问卷试测中,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总问卷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55,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都在0.80以上,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访谈提纲的编制
本研究还对被调查高校负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编制了访谈提纲,涉及经费投入、激励保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3.绩效分析样本
本次绩效分析以G省高校为对象,将高等学校划分为985/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个类别,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选出10所院校。在上述每所高校分别随机选择20~30位教师,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回收问卷222份,有效问卷222分,有效回收率为100%。此外,分别在10所院校中,各自邀请1名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绩效问题分析
通过对四个分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被调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得分最高(4.3628±.64433),且数据分布相对集中,说明被调查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较为积极,教学设计能力次之(4.0008±0.67584),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一般(3.9511±0.74340),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得分最低(3.7550±0.88596),且标准差较高(0.88596),说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如表1所示)。
1.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持有非常强烈的认可意识与态度(如表2所示),如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4.45)、“愿意采用多种方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4.45)。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考察教师是否能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智能。其中,有关学生对具体课目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技术的教学表征是两个关键点。[3] 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参与培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搜集、选择的能力上有较大提升,而“利用软件自主设计与开发适合于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资源”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均值为3.82),如表3所示。这说明,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以技术的方式合理表征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仍显不足。此外,在保证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指引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法自觉灵活地应用于新兴的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
3.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将培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觉转化为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改变过去教学行为。相比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统计结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整体水平略低。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参与培训,教师“运用新技术组织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值为3.74)、“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导”(均值为3.75)、“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均值为3.80)则较为欠缺。这表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培训转化效果仍显不足。
4.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相较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最为薄弱的。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意识不明显,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前高校以考试作为评核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方式有关。当下,“学习为本评估”(learning-based assessment)的兴盛,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反馈与指引,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我认识,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
四、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态度分析
1.培训时间
接近80%的教师平均一年或一年以上参与一次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12.6%的教师为每半年参与一次。而且,参与培训的时间多数在一周以内,占68.9%。这说明高校非常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通过访谈也发现,受访的10所高校都制定和出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规划,对教师培训的内容与要求给予明确规定。
2.培训组织形式
在培训组织形式上,基本上以集中面授为主,占62.2%,而“面授+网络”的混合式培训也逐渐受到关注,占43.2%。这既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也能有效解决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受限问题。结合访谈结果,本研究发现有的高校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灵活组织形式。
3.培训教学方式
在培训教学方式上,以案例教学居多,占71.6%,而咨询答疑、任务驱动、一对一辅导则相对较为缺乏。但是,每所高校的具体做法有所差别。例如,某大学通过任务驱动,整合案例示范、专家引领、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将教师的培训工作贯穿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以切实提高培训的绩效,体现“问题解决”的绩效思想。
4.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方面,有关信息化教学设备操作、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是涉及最多的内容。访谈结果显示,有的高校还会针对不同时期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趋势,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内容培训。
5.培训投入
在人员投入方面,每所高校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专门组织相关的人员统筹实施信息化教学培训工作。在经费投入方面,每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资金,用于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为明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对各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如表6所示。其中,U1―U10分别代表10所院校。
由表6可以看出,与上述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分量表的均值相比(分别为4.36、4.00、3.94和3.75),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师通过培训后,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较大提升,但仍有个别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较不明显,如U3和U5在四个指标项上的值都低于均值水平,U6和U7在三个指标项上的值也低于均值水平,U1和U2则有两个指标项的值低于均值水平。
五、绩效改进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G省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非常重视,教师参与培训后,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绩效问题: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欠缺,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水平较低;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得实、清华在线等)或者新兴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能力较低;③教师运用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较低。针对这些绩效问题,结合G省高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如下绩效改进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
一方面,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应加快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全局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超前部署,有层次、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立足教师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高校应建立起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运行机制与有效模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解答教师教学中的疑惑,解决遇到的困难,提供提升教学必需的技能与手段,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追求教学卓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4]
2.健全激励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调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奖励措施,打破目前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彼此“失衡”的局面,秉持“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并重”教师教学发展的理念,让教师更加愿意投入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应建立课程改革项目引导机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转化,鼓励教师树立起“教学即科研”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研究成果,进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设立课程改革项目时,既要强调体现新理论、新媒体、新方法应用的项目,又要引导教师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进而促进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3.探索多元形式
高校应探索多元化形式,加强能力建设与工作实践的有机联系,以切实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首先,改变以往大部分学校“普适性”培训的做法,倡导学校针对教师群体的需求差异,开展“适应性”培训。其次,打破学校统一培训的固化模式,探索并构建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管理体制和“学校―学院”、“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等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再次,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增能活动,增强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如优质课堂观摩、本科教学公开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最后,应形成教学研习共同体,建成由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指导,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资深教师等组成的咨询专家库,采用“教学咨询―教学诊断―一对一帮扶―名师工作室”的模式,为学校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
参考文献:
[1]柯清超.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4):9-13.
[2]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