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的质量分数

化学的质量分数

时间:2023-06-19 16:1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的质量分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的质量分数

第1篇

化学在初中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初中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化学知识的掌握,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相关化学知识认知结构没有有效构建,由于化学在初中阶段需要经过毕业水平测试,需要参加中考,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和掌握.认知结构构建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即实现对相关知识网络的有效重组,进一步梳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二、情景营造,实现化学复习的有效氛围

化学的复习需要有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学生需要有整块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样就需要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换句话说,就是首先需要构建初中化学复习的教学氛围,这就是需要情景式教学来营造.例如:在苏科版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我们介绍了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是有着自己的不同颜色.教师可以将整个苏科版教材中涉及到化学物质颜色的内容都梳理出来,这种系统化的复习可以进一步构建学生对化学物质颜色的有效记忆,达到最终的认识结构构建的目的.然而这一部分的复习需要情景氛围的营造,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在进行化学物质颜色的梳理和总结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红色、绿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方框,当提出一个化学物质之后,让学生说出其颜色属性,然后将其投入相同颜色的方框里,这样可以实现更加形象、具体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对初中化学物质颜色认知结构的构建.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的,就将它们放置在红色的方框之中.这种情景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可以实现学生心理上更加接受这一部分认知结构构建,达到最终的化学复习目的.

三、构建概念图,梳理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将一系统相互关联的化学知识点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厘清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是我们进行初中化学复习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对化学知识点认识结构的构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复习之中.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介绍,这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如,初中化学教材中介绍的气体收集的方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肥料有哪些,可燃气体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初中化学复习的时候认真梳理,学生需要仔细掌握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点相对比较细、比较杂,教师需要进一步构建这些知识之间的概念图,不断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知识点都与“三”有关.初中阶段化学方式收集气体的方式有三种,排水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氮、磷、钾,也是三种,初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可燃气体还是三种,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另外还有很多初中知识点与“三”有着联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概念网络图,实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构建出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复习掌握相关的初中化学常识.

四、引导学生思考,延伸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化学的教学之中,对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也是同理,需要进一步引入学生对化学复习过程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达到复习效果,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复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使用探究性的复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经过积极地思考,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才能实现更好的延伸.比如,有这么一题:

医学上常用双氧水来清洗创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学为了测定一瓶医用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双氧水69 g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 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9.04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生成的氧气为g.

(2)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1)催化作用;0.96.

(2)设该双氧水中含有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MnO22H2O+O2

6832

x0.96 g

68x=320.96 g,x=2.04 g.

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4 g68 g×100%=3%.

答: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

第2篇

从溶液这类物质本身所包含的广度看,它是一类混合物的存在状态。溶液知识涵盖了很多化学学科思想。教师应把这部分内容中最精髓、最本质的学科思想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得启迪与感悟,掌握化学思维的方法。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体现的学科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一、宏观与微观思想

初中化学知识宏观上涉及物质、元素,微观上涉及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溶液知识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进一步建立宏观到微观的联系,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的丰富的想象力。溶液知识的微观想象向前可以回顾到研究分子性质时,品红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向后可以延伸到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和对酸、碱性质微观实质的理解上,使学生形成由宏观物质联想到构成它的微观粒子的思维方法。

二、物质运动的思想

溶质与溶剂的混合过程从微观上看,是分子、原子、离子运动的结果。物质运动的思想可以结合溶液中分子离子的微观运动促使溶液的形成,以图片或动画的效果呈现给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讨论微粒的运动,其一,微粒扩散的快慢,受搅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二,微粒混合的限度即溶解性,既受溶质、溶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受温度、压强(气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化学的知识点是交叉的,尤其是化学学科思想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价值的基本认识,抓住学科思想渗透,可以使知识点教学融会贯通。

三、动态平衡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关系。传授这一知识点时,课堂上,可以先以溶剂为定量,溶质为变量,引入温度控制下的量化分析,进而再做以溶剂为定量、溶质和温度同为变量时的量化分析,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认识,学生通过先感受饱和与不饱和,再寻找转化条件两个阶段,初步建立动态分析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二个方面,虽然初中阶段并没有涉及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结晶都达到同一速率,即v(溶解)=v(结晶)≠0。但是应该引导学生开拓性思维,认识到温度和溶剂量不变且溶液达到饱和时,表面上看溶质的量不再改变,但溶解和结晶同时在进行中,体系达到了动态平衡。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溶液的形成一节中既要做物质溶于水的实验,还可以把人教版下册39页自制白糖晶体实验进行改进,配成过饱和溶液,并使之在封闭矿泉水瓶中进行,放置在教室几天中,让学生感受体系中各成分的浓度、百分含量维持不变,并不是说溶解过程停止了,而是室温下,饱和溶液中溶解与结晶存在着动态平衡。

四、定性与定量的思想

定性与定量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研究,定性与定量是有机统一的,是认识混合体系的方法之一。溶液知识中“溶液的形成”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为后续定量认识溶液打下基础;“溶解性与溶解度”本身就包含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先从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并对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能力。学生对溶液浓度的定性认识可追溯到其生活中的感受,例如糖水的甜度,有色溶液的颜色深浅等;定量认识溶液浓度在数学学科的应用题中也有一定基础。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多种多样,“溶液的浓度”提供了从定量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一种具体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计算溶质(部分)与溶液(整体)的质量比,以百分数的形式表征溶液的浓度。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定量表示混合物体系的一般思路,促使学生建立定性与定量的学科思想。

五、建立模型的思想

在溶解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让学生先在纸面上画一杯特殊的饱和溶液,即一定温度,100g溶剂的某物质饱和溶液,再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将这杯特殊的饱和溶液的变化及性质推广到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变化及性质。经过上述学习过程,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即使不用纸笔来画,也可以在头脑中迅速建立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溶液知识中也建立了数学模型,例如:溶解度概念如果以比例的形式表示,本身就是数学模型。从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上查得溶解度,就马上可以得到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或溶液)的质量比。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化学和数学结合的认知模型,达到了学生将概念内化为其知识结构并且从具体的知识点中提升学科思想的目标。

溶解度曲线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中,溶剂质量10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是两个定量。温度t是自变量,溶解度S是因变量,根据(t,S),在直角坐标系中连线,得到溶解度曲线,在建立了溶解度曲线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上所对应的点、线、面所包含的含义。这个过程便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很有意思,学生因为在数学学科中已经学过了几种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学生会问老师,这些溶解度曲线是哪种函数的曲线,所以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

第3篇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的

例如,利用化学中酸碱中和的特点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泥瓦匠粉刷石灰时加入粗食盐解潮等,这些都是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而应用。在此之外,老师也要重视对分数的掌控,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分数对于一个高中学生的意义,努力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达成一种平衡。

2.加大化学实验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充分了解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充分熟悉课本知识。然而,由于受到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压力,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大大弱化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化学实验的投入屈指可数。笔者认为,校方在有充足资金前提下,要加大化学实验的投入,建立多个实验室,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引入先进化学设施,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巩固所学课本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3.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世界化学发展的脚步是极其快速的,化学的内容每天都在得以扩展和延伸,学校要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教学方式不断更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方教务处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监督指导,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汲取经验,探索出最佳化学教育模式。化学老师自身也要加强充电,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自身的授课模式,例如将一些多媒体设备运用到化学授课当中,或者改革一些课本中的化学实验内容,将一些纯理论式的化学实验换为既能说明理论也富有较强趣味性或生活实用性的化学实验,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真正作用,从而对化学产生较强兴趣。

二、从微观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1.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语言的幽默性,提高自身魅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多张美图,多多观看视频,使学生感受化学的美丽之处;补充课外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预留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开发身边学习资源完成作业,提高学习主动性;注重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当中,提高上课效率。

2.紧扣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中学院的学生大多文化课程底子较为薄弱,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课程衔接,难度跨度适中;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不能超出教学大纲要求;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增加实际例子,使抽象东西具体化,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加强记忆。例如讲到酸碱中和问题中,可以联合其他科目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比如地理中某些地区有很多的盐碱地,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善这些盐碱地等,使学生能够联系的看待化学和其它科目,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3.重视探究教学

第4篇

一、未考虑溶质的溶解度

例1将30 g碳酸钠溶液与48.2 g氯化钡溶液混合,碳酸钠和氯化钡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58.5g,试计算:

(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克.

(2)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用百分数表示,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9.7

(2)解:设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2NaCl+BaCO3

117197

x19.7 g

117x=19719.7 g

x=11.7 g.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 g58.5 g×100%=20%.

剖析若生成的碳酸钡沉淀是19.7 g,则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别为10.6 g和20.8 g,同时还可以计算出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6 g30 g×100%=35%,

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8 g48.2 g×100%=43.2%.

现查得碳酸钠和氯化钡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

碳酸钠和氯化钡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010203040608090100溶解

度/g碳酸钠7.0012.221.839.748.846.445.143.944.7氯化钡31.633.335.738.240.746.452.458.6从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碳酸钠在40 ℃时溶解度最大,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32.8%,氯化钡溶液在100 ℃时溶解度最大,其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是36.9%,若题中所给定的两种溶液即使是40 ℃或100 ℃时的饱和溶液, 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必小于32.8%和36.9% 而通过题中的数据计算出的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35%大于32.8%,氯化钡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43.2%大于36.9%,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 ,题中给定的三个数据中,有的数据存在科学性错误 ,其原因是忽视了溶质的溶解度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二、未考虑实验顺序对生成物的影响

例2小明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他想测定该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此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取该混合液50 g ,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 g、40 g、60 g 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实验2】另取该溶液50 g ,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图1.

第Ⅰ组第Ⅱ组第Ⅲ组稀盐酸的质量/g204060生成气体的质量/g2.2m5.5试分析计算:

(1)【实验1】中,第二组数据m为g.

(2)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4.4(2)26.5%(3)18.25%

剖析混合液中含有碳酸钠,而且实验1强调的操作细节是向混合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所以碳酸钠分两步反应:先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NaCl+NaHCO3

再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HClNaCl+CO2+H2O

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 g时,一部分盐酸与碳酸钠先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这时没有二氧化碳放出,但消耗一部分稀盐酸.当溶液中碳酸根离子完全转化成碳酸氢根离子时,继续滴入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当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2.2 g时,虽然用去20 g稀盐酸,但用于产生二氧化碳的稀盐酸的质量一定小于20 g.据理可推,当加入40 g稀盐酸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应该大于4.4 g.

没有考虑试剂的滴加顺序与生成物的关系是此题命题的错误所在.命题时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无论是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用于计算都超出课程标准,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也使命题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确保综合性计算题 命题的科学性确实值得认真研究.

图像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前的渗透

上海市杨浦区惠民中学200082杨旦纳

初中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较短,他们从认识单个化学仪器的用途、实验操作的禁忌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到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根据内容组装实验仪器.中间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增进他们对实验内容理解的的过程.学生对实验有了深刻的理解,操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从而为化学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但化学只依靠单一的实验仪器是无法体现化学学科的魅力,而学生在组合实验装置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障碍,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进入实验室前有必要先进行实验装置图的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实验装置的合理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实验装置图设计的意义,也就理解了化学特有的学科魅力.

一、装置图教学在化学实验的优势

学生在学习实验装置类内容时,如果不注意及时整理、归纳,而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在头脑中,容易导致学习困难.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记住了,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孤立、零散的实验装置类的内容在头脑中积累得越多,越不利于提取,无法提取的内容就会变得僵化,无法为实验操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内容,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经历完善实验思维的过程,在思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1.有利于提高的学生自信心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在学习的难度上一般要求不高,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为主.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起初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例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的使用,对各种化学仪器的注意事项也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很浓厚.但随着化学知识的深入,等到学习组合仪器的使用时,学生的畏难情绪开始显露,所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功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先采用实验装置图的教学,然后对其内容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的知识或探究物质的性质.因此采用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兼顾学生的认知情感

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是伴随着漫画一起成长的,所以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有亲切感.笔者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初期曾做过以下简单尝试:请用化学方法鉴别一瓶液体是石灰水还是蒸馏水.完成后将结论用两种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一种是取样于试管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若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则液体为石灰水;若无任何现象则液体为蒸馏水.另一种是如图1,学生们大多喜欢图1这种表达方式.因此,从学生的认知情感上而言,采用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亲近感.

3.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面对着各种实验装置,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也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记忆,而用实验装置图像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还可以将某些化学反应装置图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延伸,便于学生构建实验内容的知识结构.所以简单、直观的实验装置图在教学上对学生起到了视觉上的冲击、记忆上的简化.

二、实施装置图像教学的策略

单一实验仪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理解,操作也比较简便,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也比较浅显.但在实施组合仪器做化学实验时,发现学生搭建的装置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于是笔者考虑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怎样才能完整地理解实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类比策略

类比策略是指依据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做出可判断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已掌握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类比推理对认识的横向延伸显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

表面上似乎两个装置图间是毫不相关的个体,通过类比这个中介环节的链接,由此及彼,从而使学生获得清晰、直观的认识.笔者在实施“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教学内容时,先学习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使学生无论是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对反应物为固态,反应条件须加热的这类实验有了很深的理解.当笔者介绍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也能制取氧气时,学生很快联想到了图2中的装置A,但我并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亮出了图2中的装置B,再请他们填写表一中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AB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装置类型通过类比,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A装置出发进行推理:

(1)学生们知道试管口向下倾斜水会流出来,所以试管必须竖直向上放置,由于试管无法单独直立,所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用铁架台固定;另一种是更换别的反应容器,例如广口瓶、锥形瓶等之类能水平放置的化学仪器.

(2)由于反应中固体颗粒较小和液体接触的表面积充分,使得反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所以酒精灯也不需要.

(3)由于无法估计反应的速度,若反应速度太快会引起实验的不安全或不利于氧气的收集,所以有必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因此将单孔橡皮塞换成双孔橡皮塞,再添加一个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分液漏斗,以便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然后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的理解,练习内容如下.次日,进入实验室做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几乎没有学生出错.

练习下列气体的制取该选择A、B哪一套反应装置?

(1)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

(2)常温下,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得氢气.

(3)碱式碳酸铜加热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

(4)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就能制得硫化氢气体.

2.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它是找出研究内容之间共同特征和相异特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特征的确定或相异特性的辨析,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质量和水平.根据研究对象所需比较的内容不同,可分成以下两类比较.

(1)对立比较

所谓对立比较就是将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只要理解其中之一,另一个也就掌握了,看似对立的内容往往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例如一般物质在配成溶液时,只要加水就可以,但浓硫酸稀释时,却必须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飞溅夹带着浓硫酸,使实验产生危险.又如笔者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实验结束了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由于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的知识记忆犹新,所以当时很疑惑.于是笔者问学生:“实验室制氧气时,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防止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破裂.”于是笔者给出了“实验室制氧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两幅装置图(图3),引导学生考虑“比较两张装置图,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结束时如果先撤导管,有水倒吸吗?如果先撤导管,热的铜暴露在空气中会有什么反应吗?”一下子学生就明白了,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实验结束了先撤酒精灯,继续通氢气,待试管内药品冷却了,再撤导管,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为了防止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生成新的氧化铜,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内容产生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找到对立部分存在的必然性,然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就提升了.

(2)差异比较

所谓差异比较就是寻找两种易混淆对象的差异,掌握其界限,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有大部分的相似,但仍存在着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内容教学时,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图(图4),让学生找出图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解释.

根据两张装置图比较得出:第一、检验生成物的试剂不同,同时盛放检验生成物试剂的容器也不同,第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尾部多了一个酒精灯,第三、通入的气体不同.然后针对每个不同点请学生解释,最后学生发现导致这些不同点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通入气体的性质不同.借助实验装置图,加深了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使学生能非常清晰地掌握实验的内容.

在实验装置图中进行差异比较,对学生而言就好像回到了儿童时代玩的“找不同”游戏,考查了学生的注意力、忍耐力和仔细观察的能力,同时融合了化学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上加深了实验内容的理解.

3.演绎策略

第5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溶液教学;形象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24

溶液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分散体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初中化学所接触的化学变化(特别是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溶液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溶液教学涉及电离、溶解、溶质、溶剂、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的教学,它们大多都是很抽象的化学概念。而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却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机械记忆成为学生学习这些基本概念的主要方式,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降低、两极分化严重。

如何将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更为形象化,这是初中化学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笔者从生活实例、实验探究、数据图表等几个角度,谈谈从形象材料入手引入溶液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以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溶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就有许多相关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溶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例如,“溶液的组成”教学中,对于溶质和溶剂的知识,上教版教材描述“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水溶液是蔗糖和水的混合物,酒精的水溶液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在这样的信息里,学生对于溶质和溶剂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

由于溶液在生活中很常见,并且在上册教材中也涉及了多种溶液,关于溶质和溶剂的教学可以从生活实例及已知知识入手进行解析。

首先,给出一系列溶液(食盐溶液,酒精溶液,稀盐酸,碘酒,石灰水,食盐和蔗糖放于同一杯水中,雪碧),请学生判断在这些溶液中是“谁溶解了谁”(在介绍雪碧的时候可以带一瓶雪碧,让学生观察标签以了解其成分)。这些溶液有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些是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的,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回答出来。 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发现“所有溶液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另一个是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这样, 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就掌握了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其次,由于上述实例涉及了固、液、气三种状态溶质的溶液、一种和多种溶质的溶液、分别以水和酒精为溶剂的溶液,在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只要老师稍微提示“从溶质、溶剂的状态、种类上分析”,学生很容易自行总结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是液体”“同一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一般不指明是水作溶剂,此外,酒精、汽油也常用作溶剂”“同一溶液中,固体或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等结论。

再次,给出以下实例,让学生根据上述知识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通过对比马上就能得出结论“同一溶液中,有多种液体时,量多的为溶剂”。

最后,请学生判断“75%的医用酒精”中的溶质和溶剂。由于上面的铺垫,学生会在“水是溶质还是溶剂”的疑问中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因樗是最常用的溶剂,所以溶液中只要有水存在,就是水作溶剂”。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供实例,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形象材料,自行得出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形象的实例中,学生对学习材料感觉熟悉亲切,参与感强,对学习新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化学实验,能给学生以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是教授化学概念的重要方式。

“溶液” 一章中有许多基本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的方式或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的方式引入,使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实验现象,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终得出概念。

例如,溶解度概念的给出主要是为了便于判断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它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两种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出发,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谁更强”,在经过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案,请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给出结论。

在这样的结论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纷纷提出质疑,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利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严密的地方。通过分析发现,方案一中取用的溶剂的量不同,方案二中温度不同,方案三中两种物质溶解的量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无法比较出两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由此学生立即就能总结“要比较两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必须要满足溶剂的量相同、温度相同、达到饱和状态三个重要条件”,将这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就是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将溶解度概念中的要素“温度”、“溶剂的量”、“饱和状态”等抽象文字转化为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加强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中各要素的理解,使得整个溶解度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利用实验引入化学概念,除了能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降低教学难度、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印象以外,还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对比论证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灵活运用数据图表,使学生获得对基本概念的感性知识

溶液教学中涉及很多数据类概念,例如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等等。为了将数据类概念变得更形象、让学生更易理解,在教学时可以使用数据图形等形象材料。

例如,在“溶液浓度的表示”教学中,上教版教材采用如下数据进行对比,直接引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有些学生会疑惑“为什么一定要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浓度”。

如果将上述数据转化为数据图表辅助教学,从图表1发现仅比较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无法判断浓度的大小,从图表2发现比较两种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关系则很容易判断出溶液浓度的大小。通过数据图表这样形象的材料,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为什么初中阶段我们要使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浓度。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很多知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的范畴,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的形象化教学非但能够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信息、实验探究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首先要处理好知识的衔接,其次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

关键词:衔接 知识的衔接 能力培养的衔接 插入 疏通思路 知识的迁移

化学学科启蒙于初中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点,安排的化学知识简单易懂,且化学实验声色多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初三会考时大多数学生化学成绩偏高。升入高中后,由于化学知识难度加深,学生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后,化学成绩大幅下降,破坏了化学学科在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和喜爱之情,产生了惧怕学化学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高中化学知识难度的飞跃是一个客观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一规律,使教与学产生脱节,部分学生就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做好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顺利度过高中化学学习的转折难关。

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首先应处理好知识的衔接,其次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

1、教学大纲课时计划要求在高一年级用九课时的时间复习初中阶段的知识,笔者认为不宜集中时间复习,而应在讲授新课时插入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这样将收到学而致用的效果。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先复习四种基本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确定;学习离子反应时复习和扩充初中学习的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规律;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溶质质量的计算、溶液的稀释和溶液的混合。总之要求教师用整体观念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自然,针对性强,使学生接受知识顺理成章。

2、补充学生认识的不足,创造条件为学生疏通思路,这是高一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条件。初三化学教学多以口诀式、定义式的直观形象的较简单化的知识训练为主,不注重对知识本质问题的探索,学生的思路基本是呆板的,同时为了迎接初中会考,教师也会采用突击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暂时取得高分。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从宏观物质转向微观世界的研究,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知识从片面性向整体性迈进,从表面性进入本质性,这是一个飞跃。因此教学时应着眼问题本质,为学生主动思维架桥铺路。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物质的量是升入高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些数字如一个原子、一个分子的质量,一滴水所含水分子的个数等,暗示新概念的出现。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引入,让学生逐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打通学习思路。

3、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讨问题。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例如对于基础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一、高二、高三每个年级都有安排,这是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例如学习碱金属、卤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由金属钠的性质、非金属单质氯气的性质过渡到碱金属、卤素的共性,就需要应用好知识的迁移。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由碱金属到卤素,再学习元素周期律,这种步步为营、步步登高的接梯式迁移形式促进了知识的自然衔接。

第7篇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中第二单元第三节讲到相对原子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来安排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相对较容易,这是又一次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物质。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基础是理解化学式的意义,进行计算的依据是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微粒――表示符号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相对原子质量的基础上明白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以表示质量大小不同的分子的相对大小,可以用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代替实际质量进行计算。学习本节教材对以后学习不纯物质中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起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①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求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③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根据③又可以引出④已知物质的质量求元素的质量;⑤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材中有两种计算类型及其关系如:计算物质中元素质量比是“部分与部分”之间质量关系,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质量关系。这两种类型一定要学生理解并掌握,这对以后学习不纯物质中纯净物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判断某物质是否是纯净物都很有帮助。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是这节内容主要是计算,相对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设计上重点突出四种意识:一是要有巩固旧知识的意识。比如化学式的含义,先让学生说出几个常见化学式的含义,所列举的化学式就是本节课要用到的化学式,使学生不因化学式的含义不清而影响本节课的学习,以达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二是加强学生的兴趣意识,比如可以从学生熟知身边的物质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在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和例题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并培养了能力。四是加强反馈评价意识,可以适当地设计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这种评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起催化剂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3、掌握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并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训练能够熟练的运用化学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会定量处理化学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第8篇

绿色化学教学,是当前全球广泛推广的教学思想,有助于帮助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处理生活、社会等问题,了解当前社会对化学的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信化学的未来发展。绿色化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绿色观念,同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绿色化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化学,值得教师对其深入探究。在工作期间、实验过程中,很多行为都同绿色化学存在一定的关联,同时,当前初中化学课本中很多知识点也与绿色理念密切联系。作为教职人员,就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找寻课本与教学大纲中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a以下措施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一、通过教材内容渗透绿色理念

初中生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结构,对环保概念和环保行为的认识相对缺乏。因而,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学生只有对环保形成系统认识,才能对自身或他人的环保行为做出判断,从而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可立足于化学,阐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人体造成的危害等,让学生掌握污染的原理和反应机制,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个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发表关于对水的认识和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发言,对水的分子构成、作用功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介绍。待学生明白水的重要性之后再引入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的理论知识,阐述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危害,水资源短缺对生活的重要影响等等。通过环保意识的无形灌输渗透,让学生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实例,让学生效仿学习,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如,养成洗手后关掉水龙头的习惯,洗衣服、洗脚、洗菜的水用于冲厕所,促进水的再利用,保护水资源。

二、借助习题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讲,其包含了很多化学习题,作为化学老师,应善于利用习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化学习题:很多人都喜欢吃烧烤、油炸类食品,这些食物被人们称为“垃圾食品”,在生产期间,不但会形成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从而使环境造成污

(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31页)

染,同时食物本身也存在一些致癌物,所以,这些食物不易多吃。在食物煎炸过程中,会生成一种有毒有害物质――丙烯醛。其化学分子式为:C2CHO,请计算,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如果在112g的丙烯醛内,包含碳元素的质量是多少?通过这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习题,可帮助学生对绿色化学有更深程度的认知,进而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化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同人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作为化学老师,应善于发现化学教学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消除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酸及碱,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绿色化学观念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片、生动灵活的视频等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对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有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程时,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环境的图片,并放映一些燃料燃烧的视频,让学生对燃烧有初步的认知,再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自制一些Flas,将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变得更加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

五、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绿色观念

第9篇

考点预测一:化学学科的特点

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旨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促进公众对化学的认识和了解,培养、提高年轻人对化学未来发展的兴趣与热情。预测2012年高考中将会以化学学科特点为命题内容,考查考生对化学科学特点的理解,例如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等。

例1 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 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 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 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解析 化学是基础自然科学,能够引领相关科技的进步,A对、C对、D对;化学的发展有时会污染,但并不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多的是人为原因,B错。

答案 B

考点预测二:国际化学年的主题

中国是IUPAC的国家会员国,作为化学大国,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决议,在2011年期间,以“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为主题,举办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 系列活动。预测2012年高考中将会以国际化学年主题为命题内容,考查考生对国际化学年主题相关说法的理解。

例2 联合国决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宗旨。下列提法不符合其宗旨的是( )

A. 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

B. 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贡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C. 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化学为满足社会需求所作出的贡献,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未来化学的热情

D. 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

解析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推广食用绿色食品是符合“国际化学年”的宗旨,但是绿色食品不可能不含任何化学物质,D错。

答案 D

考点预测三:居里夫人的成就

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于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预测2012年高考中将会以居里夫人的成就(放射性元素镭和钋)为命题内容,考查考生对同位素的理解、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例3 1898年7月和12月,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轰动整个科学界。据报道,俄罗斯的前特工利特维年科死于放射性元素钋―210(21084 Po)中毒。下列有关钋―210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钋―210使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

B. 钋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10

C. 钋―210是钋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42

D. 钋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6周期ⅤA族,属于氮族元素

解析 钋―210为重金属,能够使人体所含蛋白质变性,从而引起中毒,A对;钋―210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10,但钋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应该是钋元素的各同位素的质量数乘以该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B错;钋―210的质子数为84,中子数为210-84=126,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42,C对;钋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6周期ⅥA族,属于氧族元素,D错。

答案 AC

考点预测四:趣味化学实验

为扩大“国际化学年”在公众中的影响,促进公众对化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激发青少年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中科院化学部、中国化学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触摸化学、感受魅力”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实验设计大赛。预测2012年高考中将会以获奖创新实验、趣味实验、微型实验等为命题内容,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原理进行分析。

例4 已知:含Fe2+的溶液与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反应生成具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离子方程式为:3Fe2++2[Fe(CN)6]3- Fe3[Fe(CN)6]2。现用下图装置在浸有铁氰化钾浅黄色溶液的滤纸上写出蓝色的字“神奇的化学”,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铁片发生氧化反应

B. 直流电源的b极是负极

C. 阳极反应为:[Fe(CN)6]3-+e- Fe2++6CN-

D. “电笔”笔尖材料是铁,其电极反应为:Fe-2e- Fe2+

解析 蓝色的字“神奇的化学”是Fe3[Fe(CN)6]2显示蓝色,则“电笔”笔尖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提供Fe2+,发生氧化反应:Fe-2e- Fe2+,作阳极,C错,D对;由于“电笔”为阳极,则电源的b极是正极,B错;铁片与电源的b极(负极)相连,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Fe(CN)6]3-+e- [Fe(CN)6]4-,A错。

答案 D

考点预测五:化学科普知识

我国举办了“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包括“科学讲坛”国际化学年专题科普讲座、化学科普展览、化学开放日、化学企业科普进校园等系列科普活动。预测2012年高考中将会以化学科普知识为命题内容(STSE试题),考查考生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例5 2011年2月1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启动。下列和化学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牙膏中含有甘油,起到保持湿润的作用;添加的二氧化硅则用于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

B. 化学家合成和分离了超过4500万种物质。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奠定了物质基础

C. 科学家从石墨晶体中剥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制得了石墨烯,这是迄今发现的强度最大的高分子化合物

D. 同位素示踪法、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化学反应的中间体等方法是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重要手段

第10篇

【摘 要】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学习效率呢?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概念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效率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开始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概念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式。生动活泼的绪言揭开学习化学学习的序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很重要。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总还想着下次上化学课。怎样提高化学课的趣味性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学习与生活结合

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比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下载了一段视频。大概意思是:发生在菜窖里的悲惨事件,造成一家四口人的死亡。一个初中生去菜窖取菜时,由于未做灯火实验,也未进行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一个人下菜窖后就再也没上来,奶奶下去救人又没上来,一个接一个,爷爷,妈妈又都下去了,也都是死亡。可以想象,当学生们看到这段视频后,心中的震撼是多么大,也可以想到,学生们必然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忆深刻,这比教师强调十遍、百遍效果好的多。当学生遇到如此题目时,也能自己解决了。 如果教师经常收集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视频、事件等,并作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受到启发,记忆深刻,在做题也能联想到课上学的知识点,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必然要求。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能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成立了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目的是为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助于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课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了。

3发挥韵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入门课,涉及到的概念、术语比较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多,比如说空气里各种气体成分体积分数,化学式,元素化合价等等的记忆。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学生要花很多功夫才能记住,时间长了,本来记住的东西,在应用的时候又想不起来,甚至完全忘了。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窍门。为了让学生学好化学,记住记牢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用“韵语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记忆空气中各气体体积分数,我们可以这样: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化学计算常用到,莫与质量混一起。

今天,教育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是掌握了学习最好的武器,良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人终身受益。

第11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教学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必要性 培养途径

1引言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对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将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化学的学习是在初中开始,然而,初中化学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属于入门的科学。正式深入地学习是在高中阶段开始。因此,高中化学内容比较多,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化学的分支等。另外,高中化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尤为重要。因此,高中学校和化学科的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然后通过各种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2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高中化学的特点

首先,高中化学像初中化学一样,只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高中化学与数学密切相关,需要用到一些复杂的数学理论。例如,在有机化学部分,一些物质的分子结构的认识就需要借助空间几何的知识。另外,高中化学内容多,概念复杂。高中化学的教材有好几本,分别涉及有机化学、物价化学、化学实验等等。例如可逆反应、电镀、高分子化学部分的概念很难理解,在数学计算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

2.2应试教学为主的学习环境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主要以应试为目的,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高中化学的普遍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之后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题目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分数有一定的帮助,但就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方面而言,具有很严重的消极影响。化学中很多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通过自己的总结逐渐地理解和认识知识。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足以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分子结构。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2.3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复杂性。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和科学抽象等方法积极的探索,通过体验实验过程,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化学,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创造实际价值。另外,化学的学习不仅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同样一些很重要的科学方法也需要掌握。例如,分离提纯等。学生需要通过体验分离提纯的过程来掌握这种方法,学会如何在将来的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通过对于方法背景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可以实现方法层面上的创新。如可以通过改进提纯步骤来提高一些化合物的提纯精度。化学这门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比较死板,学生一直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效果很不好。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渐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如老师注意加强课堂互动、使用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寓学于乐。另外,老师可以进行相关调查,事先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可以通过划分兴趣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深入探究。此外,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带领学生参加相应的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了解化学知识是在怎样具体被应用的。

3.2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作为教师需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助等师生关系。严厉的老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但是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老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培养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学生没有距离感,就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就会更多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对症下药,提高教学质量。

3.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的内容繁多,很多概念比较复杂。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听课,保证接受效果,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上课还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另外,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引导学生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此外,学生要想条理地学习化学,还需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如学生可以将很多化学方程式归类,这样方便记忆。对于有机化学部分,不同种类的物质的性质、分子结构等,学生可以通过列表格等方式清晰地记忆。总之,老师需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4总结

高中化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应该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长春.试论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构建[J].学科教育,1998,(4).

[2] 刘一兵.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科学素养主题的定量分析[J].化学教育,2010,(6).

[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29―130.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31-01

一 增加课外探究实验,学以致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教学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在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开展课外探究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提高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初中化学教师选题时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出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导向,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性质”时,可参观氧气厂,观看制氧的全过程;学习“二氧化碳”时,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知识;学习“酸的通性”时,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看到鸡蛋上下浮沉,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学习“中和实验”时,教给学生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业废水和如何减少蚊虫叮咬的疼痛;学习“pH”时,课堂上给学生发肥皂水、矿泉水、食醋、洗发剂等液体,让学生分组用pH试纸测定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可以开展化学专题讲座“吸烟的危害”,可以教给学生用灼烧闻气味法区别身上穿的衣服的材料是棉线、羊毛线、化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知识,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地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实用性,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二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的兴趣是起源于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创设化学实验情境,面对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脑海里必然出现“这是怎么产生的”疑问,于是激发了学生思考,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上,从而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利用一些趣味实验、探究实验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 巧用故事,联系化学知识

大多数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故事中的一些现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讲解灭火的方法之一隔离可燃物,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电影《紫日》中,三人在草原上遇到火灾,火势凶猛,眼看大火要吞噬他们了,这时视频暂停,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处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方法来自救?让学生讨论,学生说先把自己周围的草拔掉,马上有同学反驳时间不允许,这时立刻有学生说先把自己周围的草烧掉形成一个隔离带,等大火来时这地方就无可燃物可以燃烧了。这样学生对于隔离可燃物这种灭火方法自然理解了。

四 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