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前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学前儿童具有其鲜明的特质,这种特质就要求学前音乐教育者也要有鲜明的差异化。那么,学前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差异化的特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学前音乐教师?
一、学前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特质
1.培育“音乐心灵”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幼儿园没有天才儿童,人的心灵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乐才可以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应该接受最伟大的音乐作品的浩荡,要从幼儿开始培育人的“音乐心灵”,“音乐心灵”主要包含对节奏的敏感性,对音调的敏感性和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的敏感性,实践研究表明,从学前开始,孩子们已经学会在练习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已经是培育“音乐心灵”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真正“读懂儿童”
在音乐材料选取方面,一般人往往认为,儿童音乐和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应该更容易受到幼儿的喜爱。但有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认识是不太科学的。在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风格的喜好也是有所变化的。对于新生婴儿而言,轻柔的音乐因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舒适感而受到他们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音乐的风格样式和文化内涵逐步被儿童所熟悉和理解,这一阶段,儿童对于音乐的喜爱已经超越了生理满足感这一基础需求,而上升到了对音乐理解之后而获得的快乐的情感。随着儿童的继续成长,一些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成人音乐能带给他们更高一层的喜爱和满足。
在学习方法应用方面,通过许多具体的音乐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后发现,多次倾听范唱,倾听无伴奏范唱,独立演唱等方式,都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准确的听觉表象,形成清醒敏锐的自我监控意识。
3.学前音乐教育的审美特质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及音乐能力发展之间关系密切,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学前音乐教育除了教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感受理解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必须重视教材的选择,必须通过能够真正体现音乐美的优秀教材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情感魅力与审美特征。
二、成为优秀学前音乐教师的策略
真正读懂儿童,基于这些研究为学前儿童选择音乐材料、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的愉悦感和美感,更有效地培育音乐心灵,提高审美能力,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学前音乐教师也能逐步实现由合格向优秀的跃升与脱变。
1.正视“多元智能”
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整体发展的思路而不是用割裂发展的思路来组织和实施,所有的智能都要具备获得发展的机会。
奥尔夫音乐倡导“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是对当代音乐教育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奥尔夫音乐从对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出发,融合语言游戏、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表演及美术等综合艺术形式,使儿童获得对自然和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体验多重的乐趣,培育起学前儿童的“音乐心灵”。
在国内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潜心研究西方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精髓,对奥尔夫音乐这样的音乐教育理论要实现交流、对话、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本实际,在学前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做到循序渐进。
2.坚持循序渐进
第一,在教学理念改革上要循序渐进。事实上,以奥尔夫为代表的当代音乐教育理论,是以西方社会浓厚的人文精神传统、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氛围为前提的,当前国内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在人文精神、教育观念、教育规模与物质条件等多层面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西方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妄自菲薄、盲目照搬,全盘否定对音乐技能技巧的教育。
第二,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计、材料选取等技术层面上也要强调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学前儿童在旧的知识技能逐渐巩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新的经验,让他们不断有受到挑战和取得进步的感觉。比如,在选择音乐方面,在托儿所阶段,以选择节奏鲜明、轻松柔和、重复性较强的音乐为主;在小班阶段,逐步加大儿童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在中班阶段,特别是在中班的后期阶段,逐步加入具有明显民族个性的不同中国风格的音乐;在大班阶段,则可以导入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这种循序渐进的音乐导入过程更有利于儿童的理解记忆和感受体验。
3.坚持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
从本质上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在这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主体活动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要坚持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用心灵去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注意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和创造美的声音手段去表情达意,从而达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欣.学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3).
[2]吴静慧.浅谈现代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生命力[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儿童音乐方向课;即兴伴奏;教学
儿童音乐方向课中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不像音乐专业那样高深,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和声、变化莫测的伴奏音型。只需要学生在一定基本和声的基础上能够为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再加以简单的伴奏织体与音型弹奏与演唱即可。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在掌握伴奏能力的同时,与歌唱、舞蹈、律动、音乐欣赏紧密结合,使伴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更好的培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童音乐的兴趣,提高伴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
在学生学习各个儿童音乐方向课的过程中,任课程教师要将儿童音乐教学方法逐步贯穿在教学内容的始终,并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互融合。在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将教学的价值通过学生聆听儿童歌曲作品、表现儿童歌曲形象和创造儿童歌曲伴奏活动为主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儿童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钢琴演奏技术,侧重练习儿童歌曲固定伴奏
师专钢琴教学侧重于技能训练与传授,它有着循序渐进的曲目和教材,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较好的钢琴演奏技能是学习即兴伴奏的关键。但要注意的是:钢琴教学不能代替即兴伴奏教学,两者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却有明显区别。钢琴技能技巧是机械练习为主来再现乐曲内容,即兴伴奏则是以再创造为主要任务来完成歌曲伴奏,即兴伴奏必须建立在钢琴技能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可见,钢琴技能在即兴伴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就可以使他们在即兴伴奏的创作中表现出周全、完美的设计意图。
在提高钢琴演奏技术的同时,也要侧重于对儿童歌曲固定伴奏正谱的训练。固定正谱伴奏是由歌曲作曲家或专业从事即兴伴奏人员编配完成的。技能技巧较高,和声复杂、织体与音型变化较多,能够充分地体现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是学生学习即兴伴奏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钢琴演奏基本的训练曲目外,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固定正谱伴奏,并加以充分的演奏示范、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从中了解及学习歌曲正谱伴奏的编配方法、和弦的使用、音型与织体的运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法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即兴伴奏的编配方法并运用到今后的歌曲伴奏训练中。
(三)抓住儿童歌曲类型与特征,分段进行即兴伴奏编配练习
儿童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歌曲范围,如进行较细致的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幼儿歌曲、学前儿童歌曲、少年儿童歌曲、外国儿童歌曲、少数民族儿童歌曲等。在为以上这几种儿童歌曲编配即兴伴奏时就要注意到歌曲的风格特点、年龄特征、和声、音型与织体、各个部分伴奏处理与表现方法。以最恰当的和弦、最合适的音型、最有力的形象表现形式来完成即兴伴奏的编配。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儿童歌曲的分类进行伴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实施分段教学的方法来安排歌曲伴奏的训练。以下列举几首不同类别的儿童歌曲伴奏编配作以阐述。
幼儿歌曲《小鸭穿鞋》:这是一首4至5岁幼儿演唱的歌曲,活泼欢快,表现了小鸭走路一摇一摆的音乐形象。歌曲为中国作品、F大调、一段体四句对比结构曲式。为这种幼儿歌曲配伴奏时,要尽量旋律流畅、节奏清晰、便于演唱。本曲在和弦的配置上比较简单,使用大调式主、属、下属、属七即可;半终止使用属和弦、完全终止使用属七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整个歌曲伴奏使用带旋律的方式,右手弹奏歌曲的主旋律,左手弹奏伴奏音型,1、2、4乐句运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式音型、3乐句运用和弦柱式音型、尾声运用重复低音的方式结束全曲。整个伴奏给人一种活泼愉悦的感受,节奏感强,容易进行边弹边唱。
学前儿童歌曲《小燕子》:这是一首5至7岁学前儿童演唱的歌曲,优美抒情,旋律起伏不大,表现小燕子的美丽和为庄稼除害的歌曲内容。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C宫五声调式。和弦按照传统和声进行原则配置即可,选用Ⅰ、Ⅳ、Ⅴ、K46。整曲完全运用带旋律伴奏的方式,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在第一、三乐段采用全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优美的形象;第二乐段采用半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为庄稼除害虫的情景;歌曲结束后在伴奏声部采用主和弦分解进行的尾声来补充和加强歌曲的终止感。
少年儿童歌曲《我爱沙滩,我爱大海》:这是一首小学低年级的歌唱作品,节奏欢快、充满活力,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景。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F大调。和弦使用较复杂,正三、副三、属七、终止四六、重属、副属和弦都有运用,在和声节奏上保持强弱分明、和弦更换不要太频繁。在伴奏上选用有旋律与无旋律相结合的形式,前奏右手弹奏旋律并附加和弦,左手以全分解琶音的形式弹奏;第一乐段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左手鲜明低音与右手弱起柱式音型弹奏波尔卡式节奏,突出旋律的律动感;第二乐段使用有旋律的伴奏方式,右手主旋律附加音程弹奏、左手加以流畅的上行全分解和弦,表现舒展能够突出主题。
(四)做好与其它课程学习的衔接
在儿童音乐方向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中,始终不能离开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些学科与伴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即兴伴奏编配与弹奏的技能技巧,可以相互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些学科包括儿童音乐欣赏、儿童音乐游戏、儿童歌曲表演唱、儿童舞与律动等等。儿童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儿童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和歌曲积累,使他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掌握大量的儿童音乐题材,为即兴伴奏的创作提供更多的资料与经验。在儿童音乐游戏、表演唱、舞蹈律动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的音乐游戏、歌曲表演、舞蹈、律动创作合适的音乐进行伴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个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刘杨(197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键盘即兴伴奏教学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体系;教学经验
钢琴课是一门艺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学习钢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乐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前儿童对钢琴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能够灵活认谱和进行一些乐曲的简单弹奏,但就目前的学前钢琴教学课来看,大多数教师因为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会影响学生对钢琴的学习。为了走出目前在学前钢琴教学中的种种困境,笔者将结合实例通过分析奥尔夫音乐体系在学前钢琴教学课中的实践运用来总结一些相关教学经验。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含义及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奥尔夫提出的,是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内容认为音乐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舞蹈、语言、乐器相互联系的,倡导人们主动参与进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中去。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的教学方法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即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实践的游戏来学习音乐,感受旋律和音乐节奏等等。在这个实践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前儿童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大多数学前钢琴教学课中,尽管许多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演奏技巧并也有基础的认谱能力,但他们只是机械的模仿和学习,并非从内心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这样的情况是很不利于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的。因此,学前音乐教师的更应对学前儿童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其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带来额快来,进而能够真正的喜爱上音乐,最终走向梦想的音乐殿堂。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钢琴课的具体应用策略
1、坚持综合性原则进行学前钢琴教学
学前音乐教学的任务与其他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学前钢琴教育的主要目标识培养幼儿阶段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非灌输给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为了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持综合性原则进行教学,即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钢琴和音乐,而非生硬的对其灌输理论知识。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对知识点进行迁移,如,教师在教学生弹奏《小星星》这首简单的儿童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这首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或者问问他们是几岁学习的这首歌等等。或者在学习完这首乐曲时,可以给学生分组,让他们自己来借助乐曲编舞等等。这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钢琴学习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奥尔夫教学理论认为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挖掘其表达能力二是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在进行学前钢琴教育时,教师若是想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种学习气氛下更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教师在代领学生学习新的乐曲《新年好》的弹奏时,可以先尝试做一个轻松的导入,如,“我们在什么时候吃的好吃的最多啊?”或是问学生,“什么时候我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啊?”等,学生在猜问题的过程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会轻松愉快,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将更乐于跟着教师学习,这中提问方式的导入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是做游戏的方法,这也可以很好地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3、创新学前钢琴教学的评价方法
在学前钢琴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对于学前钢琴的学习和演奏来说,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的是学习成果和教师教授过程的好坏。传统的钢琴教学评价模式是单一僵化的,其表现形式为教师根据学生演奏的音准和节奏来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单一的总结。例如学生在弹奏《两只老虎》这首儿童音乐时,其面部表情都十分恰当,只是音准有些错误,教师在评价时可能会直接说出学生存在问题而并未对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进行鼓励。这种评价方式死板僵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新的评价方式旨在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指出其缺点的同时更应该对其优点大力赞扬。在奥尔夫教学体系当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如,在学习《祝你生日快乐》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弹奏这首乐曲的优缺点,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多对学生进行一些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学前钢琴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钢琴有帮助,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客观教学规律,遵循综合性教学原则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这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作用。
作者:彭霞 单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参考文献:
[1]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策略 应用 教学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它是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构建起来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习动机。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音乐教法课,教师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弱。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分组方法,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异质成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
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分工,能够锻炼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互信,共同完成任务。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需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音乐教学法中的应用
(一)优化小组成员组合,建立协同共事的团体。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它的科学性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在每个模块的实践活动中,都离不开小组的展示。为了实现班级小组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遵循“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使学生性别、性格、个性特征、音乐发展水平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小组由8人组成,共分为6组,每个小组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大致相同。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导师”,这样班级就分成以“小导师”为领导的6个协同共事的团体,小组的“小导师”有权分配组员的任务和角色。
(二)明确学习任务,科学合理地分工。
小组活动的目的在于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以任务导向为驱动,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而且内容要有实际价值,最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组长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分工中要注意经常轮换角色,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如在进行歌唱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根据学习任务讨论设计出活动方案,最后将活动方案用模拟课堂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讨论制订完整的活动方案,根据制订的活动方案和学生的能力特点分配角色和任务,如整理材料、制作教具、钢琴伴奏、布置环境、模拟老师,等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使合作学习有序展开,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合作的效率,使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大效益。
(三)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参加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学习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更好。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如在学习《小树叶》这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给歌曲编配简单的律动,然后上台展示,开始很多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主动举手,于是笔者随便叫了一个学生跟笔者一起随音乐跳动,下面的学生看到我们的表演很高兴,也有了相互合作表演的欲望纷纷举起了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小组之间合作的成功打好基础。
(四)评价激励,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威慑性,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往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要有针对性。心理学的赫洛克效应研究表明:得到教师反馈的小组成绩明显优于被忽视的小组。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反馈非常重要,不仅让学生知晓“怎么样、好不好”,还要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小组之间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二,提倡多元化评价和差异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包括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第三,给予适当的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让小组模拟课堂教学时,每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再由其他小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笔者让专人进行录像,到学期结束后,将小组展示的较好的作品刻录到光盘,奖励优秀的小组。在课堂中录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发出他们完成更好作品的信心,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为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帮助。
三、结语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正确运用促进合作的策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发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更多的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J].学园,2013(19).
[2]李志鹏,马云霞.浅谈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及策略[J].读书文摘,2014(20).
关键词:歌唱教学;活动导入;有效策略
教学活动培养激发幼儿的兴趣需抓住教学活动导入环节把幼儿的注意力及兴趣牢牢吸引住,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角望”,建立师幼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幼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开始程序的设计,它实际上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幼儿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设计,也可以说是歌唱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设计。
一、导入环节的原则
1.导入环节需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幼儿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真正理解活动导入在整个歌唱活动中的作用,活动的导入应始终与教学内容保持链接,为高效达成活动目标服务,导入的素材和内容要贴近大多数幼儿的实际生活,尽
量做到直观化,用幼儿熟悉的物品、事物导入活动,便于启迪幼儿有效记忆歌词,寓教育于生活中。
2.导入活动要灵活多变
一是活动导入需要因人、因时、因教材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需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阶段和心理要求,甚至教学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等,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力求导出兴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调动幼儿的心智,把幼儿引向新知,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3.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有意注意一般持续时间为20~25分钟,也称教学的黄金时间段。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为3~5分钟为宜,应简约明快,明确目的,注意形式,可以通过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新颖有趣的情境表演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在几分钟内引导幼儿迅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境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导入环节具体策略
精彩的导入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也是幼儿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以下策略进行歌唱活动。
1.画面导入,直观形象
用生动的视频或图画导入歌唱活动,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在执教歌唱教学活动《我是草原小牧民》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观看蒙古大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孩子们会自然地赞叹蒙古民族精湛的乐器演奏与优美的舞蹈表演,从而产生学唱这首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的新歌的兴趣。又如,在执教歌曲《猜面具》《热闹的森林》《小小音乐家》时,我运用画面将歌词内容表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从而学唱歌曲,并结合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变换角色进行演示,孩子们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脑记,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用歌声演唱。
2.故事导入,妙趣横生
对幼儿来说故事始终有着很强的“诱惑力”,精彩的故事配以老师丰富的表情、动作,最能引导幼儿进入生动有趣的情境,活跃幼儿的思维,发展其想象。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布谷鸟》中,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新歌的兴趣,我以森林音乐会的故事活动导入,并惟妙惟肖地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让幼儿提前感知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进一步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热情。又如,在新授中班歌曲《蝴蝶花》时,我结合挂图讲故事,激励幼儿仔细观察和调动幼儿原有的经验帮助理解,要求幼儿观察,然后总结,并引导幼儿猜想:为什么蝴蝶不害怕?最后教师揭出谜底:“哦!原来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花!”教师配合哑剧表演演唱该歌曲,幼儿兴趣盎然。
3.谜语导入,锻炼思维
谜语生动形象,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游戏,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新歌《小雨沙沙》前,我先与幼儿共同玩猜谜游戏,猜一猜“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这会是什么呢?”这时的孩子会努力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在同伴间相互的启发、引导下,最终猜对答案,直接引出歌曲名称“小雨沙沙”,让幼儿鲜明、准确、形象地感知歌唱内容,增进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4.表演导入,感受氛围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无论是说话还是唱歌,幼儿常常以动作相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肢体表演动作,让幼儿提前感受所学音乐作品的旋律,然后再学唱,往往可以有效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重复,歌词内容为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是富于动作性的这一类歌曲。如,在学唱大班歌曲《粉刷匠》时,我运用逼真的动作,伴随活泼的旋律,以哑剧表演的方式让幼儿猜教师在做什么,生动有趣的表演不仅让幼儿主动为教师喝彩,更激发起他们跟着我一起边表演边学唱的兴趣。又如,在学习新歌《毕业歌》,教师先邀请幼儿创造两种身体动作,分别是表现钟表秒针嘀嗒运动的样子和鸣钟摆锤敲正点时运动的样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对创编好的成套动作进行模仿或练习,同时开始演唱新歌为幼儿伴唱。
5.节奏导入,潜移默化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以歌曲《小雨点》为例,其最有特点的节奏为切分音,因此在导入这首音乐作品时,可以让幼儿先听辨这一节奏型,并加以拍击,在随着音乐拍一拍的过程中,幼儿会很快掌握这一最典型的节奏,从而不但增强无意注意的能力,而且增加学习音乐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6.副歌导入,激绪
该方法主要是针对带有“副歌”、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由于“副歌”通常是为增强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因而在创造手法上强调重复。所以,首先让幼儿学会唱“副歌”,然后在教师演唱整首歌曲时邀请幼儿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参与,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在新授歌曲《秋天多么美》时,我会先邀请幼儿集体做“看样学样”游戏,配合两个动作“拍腿和挥手”,通过教师唱副歌即兴重复或变换动作,幼儿即兴反应跟随,要求幼儿注意观察:在唱什么歌词时做什么动作(在唱“来来来”时拍腿,在唱“秋天多么好”的时候挥手)。接着,再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清唱到副歌开始前,教师用“来……”重新给幼儿起音,并用指挥手势邀请幼儿参与进来,这样会更快、更有效地达到幼儿学会唱此首歌曲的目标。
除以上策略外,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更具创意、更精彩的导入,关键是导入方式应始终与活动目标内容相得益彰,并
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欣赏水平。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幼儿学的角度去考虑,注重怎样让幼儿更好地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并学有所得,让孩子们尽情地畅游于音乐世界中,身心得到良好的陶冶和熏陶!
参考文献:
[1]许卓娅.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体态律动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早在1900年,体态律动学就已经被创造了出来,首创者为瑞士音乐家爱弥儿・达尔克罗兹。他认为,音乐教育要将人的音乐本能唤醒,途径为通过身体和音乐结合的节奏运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有效进行培养,最终获得对音乐的体验和表现能力。体态律动,即是身体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练习。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是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地运用身体做出各种相应的动作,表达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该理论在欧洲已普遍被音乐教育界承认并广为实践。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它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一、音乐综合实践课程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现状
笔者对广州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几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其他一些原因,学前专业音乐教学手段还很陈旧。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花费很长时间讲解音乐课程的理论、操作要领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独立性,门类过多且缺乏整合。课程板块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相距较远。①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音乐为主线、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从而通过课堂将学科知识相互贯通、渗透、补充、互为因果的教学结构体现出来。课程通过“预知领悟初级表现递进表现综合创意表现”的模式,围绕一个音乐作品,合理融汇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歌唱、朗诵、韵律、打击乐演奏、创意表演等。该课程开设还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二、体态律动的内涵与教学特点
体态律动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时应从身心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用听觉对音乐进行感受,用整个肌体对音乐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变化等进行感受。学生要想使内心精确、生动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就必须在音乐中真正投入身心,同时,要想使动作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律动,也必须在音乐中投入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首先要认真感知自己的身体,然后用身体去感知音乐,最终将身体和音乐融为一体。
(一)体态律动有别于舞蹈
体态律动有别于舞蹈。舞蹈以节奏、美感的姿态动作来反映编导和舞者的思想感情,体态律动则是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达尔克罗兹在区别体态律动、舞蹈和健美操的过程中强调,训练体态律动并不是对动作进行单纯的模仿,不给予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充分的重视,而是在身心融入中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要将对音乐节奏和身体节奏的感受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能够用感官将情感直接表现出来的目的。②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训练时,往往从拍手、摇摆、走、跑、跳等入手,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速度走路或摇摆,然后再加进不同的表情(高兴的、生气的、悲伤的、激动的等),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体态律动注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训练
体态律动教学可蕴含在游戏活动中。上课时教师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进行律动的过程中聆听和感受音乐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抑制力。比如,让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走动,既不要求排成整齐的队伍,也不要求统一的方向,当听到口令、和弦等约定信号时,第一时间做出停止律动、摆出某种造型等约定反应。这种训练都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大脑和身体的协调能力。
(三)体态律动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
体态律动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对音乐的各种要素进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在体态律动教学中,身体感觉和再现音乐的基本定律为“时间―空间―能量―重量―平衡”,也就是说,协调身体动作的持续时间和内外在能量,密切结合音乐的时值、速度、节拍、旋律等,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充分的感受并将其再现出来。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随着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做动作,当学生感觉是大调式时,身体向前方律动;当感觉是小调式时,身体向后方律动;当不确定是什么调式时就横向律动等。
(四)体态律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欲望和能力
体态律动教学一方面强调教师能即兴演奏音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配合音乐动作。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特别注重或要求学生动作的美感,往往注重学生身体动作与自己演奏的音乐是否协调。也就是说,“即兴”是师生间的相互促进、不断创造的过程,学生以身体作为“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将他们听到的音乐配合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每个人对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做出的动作也不相同。这就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
三、体态律动对学前专业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启发
(一)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观念的启示
达尔克罗兹指出:“体态律动的目标是在结束本课程时,要能让学生说我已经体验到,而不是说我知道,以此把学生的表现表演欲望有效激发出来,从而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本能力量的有效扩大。”可以看出,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宗旨。在学前教育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身体律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和《军队进行曲》,这是两首不同风格和情绪的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感知和表达自己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反应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音乐的实践活动更富有活力。
(二)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材选择的启示
体态律动教学教材选曲注重是否具有典型音乐要素的内容。注重通过体态律动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体态律动教学选材的这一原则同样给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开发有一定启示。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材选择也应以作品的难易程度、篇幅长度以及典型的音乐要素为标准,同时也应考虑作品风格和体裁的多样性。如《匈牙利舞曲》是一首2/4拍、复合三段体的乐曲。乐曲的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具有匈牙利民间舞曲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肢体动作来感受连续的附点节奏和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自由变化,并且还可引领学生采用相互挽手跳动和互相击掌的律动来体验欢快、热烈的情绪等。其他音乐作品如《金蛇狂舞》《土耳其进行曲》《快乐的农夫》《匈牙利舞曲》《梁祝》等也都具有典型的音乐要素,同样适用于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曲目时,必须了解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并且根据音乐要素设计出相对应的音乐综合实践方案和动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启示
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性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游戏中融入音乐知识,通过身体律动,让学生保持放松而愉悦的状态,这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发掘自身音乐潜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课程应借鉴体态律动游戏性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活动体验音乐的速度,教师选用四拍子中速、节拍鲜明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拍球,然后再变化为二拍子、三拍子的较快速的音乐,让学生在肌体运动中体验音乐的速度。
又如在《小步舞曲》音乐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制的道具“沙球”融合在律动中,通过拍打瓶身不同部位而发出的声响来表现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还可以利用道具的特点,采用双手边搓边在空间画圆,或者垂直上下摇动来表现音乐旋律线条的走向,特别通过搓或摇的动作,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中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等节奏特点。
游戏性的形式和方法非常适用于学前儿童,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把这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课堂教学的启示
体态律动的即兴创作表演对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兴创作表演是让学生凭借想象和灵感对声音和节奏做出判断并进行创作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是即兴创作表演的目的。④即兴创作表演对学生具有较大挑战,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乐感和较为流畅的音乐思维,还需要具有快速处理节奏、音调、力度等要素的能力。即兴创作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它和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例如全班学生分为七个人一组,每组学生分别扮成白雪公主通话世界里的1 (do) ,2 (re),3 (mi),4 (fa) ,5 (sol),6 (la) ,7 (si)七个小矮人。教师给出固定节奏型,学生根据节奏型即兴创编乐曲,并进行接龙接唱。同时,要求每个学生用身体律动对自己表现的音符音高即兴做出表演。这种即兴表演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能力以及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如在圣桑《动物狂欢节》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音色特点思考判断相应的乐器,并随着动物旋律的出现做动作,将节奏融于行走步伐里。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渠道,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师资的结构。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从多方面有效指导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值得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笔者认为,应把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道路。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师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创新”,课题编号:2012ZJK056)
注释:
①曾宝萍.研制并增开《幼儿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行动策略[J]. 师道教研,2010(5).
②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3.
③费薇.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10.
关键词:多媒体 幼儿 教学活动
儿童是通过形式、声音、色彩来感受周围事物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推进了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地运用于幼儿园课程教学中,为幼儿园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优势
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思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求知欲强,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及多媒体技术图文声茂的特点,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穿插于课堂,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形象性,易于幼儿理解感受;创造氛围,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多媒体在各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多媒体课件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多媒体应用于语言教学活动中,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手段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可以创设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听说读写的经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意义的、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3)利用多媒体丰富语言情境,渲染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诗歌教学中,幼儿因其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的缺乏,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弱。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综合,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欣赏环境,将幼儿的身心吸引到诗歌情境中,帮助幼儿理解、感受,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拓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创造力。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多媒体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语言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真的意境,悦耳动听的音效,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充分调动幼儿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
2.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幼儿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使幼儿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激情高涨的参与到了活动中,提高了幼儿作画的兴趣。
3.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总是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结果幼儿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了主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今,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对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变革孩子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后,打破了原来传统的教育模式推进了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同时也实现了音乐教育的与时俱进。为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平台,它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构成全新的诠释,与社会更接近,与自然更紧密地联在一起。具有营造气氛和激发兴趣的功能,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给幼儿音乐活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提高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质量。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以它特有的艺术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在选择多媒体课件要考虑时效性。由于屏幕上的图像,录音中的音响,总不如直接观察实物那样能将形、声、色及香味等多种刺激,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可从不同角度更具体、生动、全面地感知物体。为此,在选择时应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将计算机与其他教育手段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优势,以此达到利用多媒体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灵活性。根据幼儿的反映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进行教育。最后还要讲究适用性。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估计教学进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诸多情况,如停电、电脑故障等,不能单一地依赖电脑,应考虑意外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事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要适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大意义,感受到多媒体课件的巨大潜力,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不断努力,深入钻研教材,探究幼儿心理,扎实掌握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与网络将更好地被应用,可以引领孩子们更好地翱翔。
(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
[2]沈光元;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教育信息技术,2003年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编
[4] 许卓娅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创新表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做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正向激励法: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更好的发展。”幼儿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 同伴及成人对他的评价之中。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 幼儿能否有猪狗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 的 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办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说错做错。
1.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 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 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使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能充分肯定自己创编的动作,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 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披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 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 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 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 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表扬鼓励法:对 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 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激励孩子的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不但能展示孩子的个性,而且能真正使孩子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求童思维,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 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创新表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做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正向激励法: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更好的发展。”幼儿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 同伴及成人对他的评价之中。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 幼儿能否有猪狗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 的 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办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说错做错。
1.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 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 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使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能充分肯定自己创编的动作,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 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披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 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 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 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 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表扬鼓励法:对 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 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激励孩子的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不但能展示孩子的个性,而且能真正使孩子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求童思维,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 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教师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30-02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模式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并由原来单一的分科分类教育逐渐转向多样化课程学习。这就对学前教育教师要求更加严格,不仅需要学前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幼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对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素养也有很高要求。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如何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培养出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当前的一大重任。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一)考虑学前教育的特征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教育在内容、模式和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前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素质,教育指导幼儿,帮助幼儿打开认识知识世界的大门,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过去,高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通常着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应注意突出教学课程的可操作性、实践性。设置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从事工作前积累教育工作经验,这就缩短了学生将来工作的适应期,有利于学前教育的顺利有序进行。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旧的教育理念和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终生受用,在教育不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旧的知识可能被遗弃,因此在高校设置课程时应将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设置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巩固加强公共课,注重教师的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为让学生掌握自然、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公共课主要通过学习广泛的基础课程知识,改变个人气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
(二)增添教育类课程,提高知识技能水平
增添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如何教书育人”的问题。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能不断地学习摸索,从中总结出教育经验,并将其整理后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应加大开设教育类的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开设有关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三)适当增加前沿的学科知识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拓宽学生知识面,学校应适当开设前沿的学科课程。因此高校应适当地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添加学科前沿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能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将其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四)增添设置选修课
选修课的价值在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它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事业奠定良好基础。
(五)加强学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教师是一种“双专业性”职业,它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与科学家的本质不同,教师需要把自身知识内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吸收这些知识。但是纯粹的知识并不能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知识的融合,内化形成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教育实习有关,许多高校都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幼儿管理中去,通过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因此,一些师范教师认为,每学期都应抽出两到三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见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并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新课程体系的构架
(一)基础课程
即高等数学、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等必修课程及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并开设其他人文艺术类、自然学科类、文史类等选修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熏陶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对世界认知更加全面,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达到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我们把它叫做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普通教育,指的是各种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它适应社会对人的多方面要求,形成与专业教育不同的一般教育。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导学生如何学习、生活,理智地看待事物的本质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教师的“双专业性”,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都是教师的专业课,我们必须将二者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二者结合,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不再仅仅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它还包括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广泛地开展教育专业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幼儿教师。
(三)专业课程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应于幼儿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破旧式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开设新的课程,如《幼儿文学创作》、《幼儿玩具制作与指导》等。
首先,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它是学生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普通话课程应作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其次,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特殊技能,以便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设置一些如舞蹈、唱歌、手工制作等艺术类课程。
同样,幼儿的智力不全,不具有自理能力,需要教师照顾他们的饮食、安全、卫生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保育知识课程也应适当增加进去,培养学生的保育意识,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四)实践课程
要想成为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俗话说“纸上谈兵终成空”,这句话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幼儿实习时主要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向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学习。当然,学前教育的实习不仅仅包括在幼儿园的各种实习,还包括对家庭、各类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等的实践,通过现场观摩、教师指导、微格教学等进行实践学习,提高教育能力。另外,活动课程也可以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总之,儿童作为一个世界的未来,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只有教导好他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完善和改进教育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技能,成为合格的高水平专业化幼儿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张承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基于内江师范学院现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0.
[3] 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