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的地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思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现雏形,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小学生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使德育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转变德育工作思路,保证小学德育的顺利实施,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结合小学德育现状,谈谈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德育之花难以绽放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教授学生知识文化方面,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正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仅仅将德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片面地重视分数和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弃德育于不顾。
2.教育方法陈旧
德育的方法不当是当前德育的最大问题,德育方法陈旧,德育内容传统,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还在以高尔基、张海迪等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少出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或者十佳少年。在德育的方法上,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指向性,上多少班会课,要开展哪些活动,都是学校已经安排好的课程,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
3.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德育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拜金思想、攀比心理以及家长溺爱式经济满足等,与学校的德育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学校德育的开展和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说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其次才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这也说明了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德育。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教育的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尽最大可能地去打破原有的条框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内容,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德育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德育。在德育内容方面,不仅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德育内容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固然好,但是传统陈旧,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难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同样的感受。所以,德育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更好。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身边的事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动力,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
3.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良好的德育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接受德育,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过多地接触社会不良风气,会给学生的德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教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外,广大教师要在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改善家长的德育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4.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在德育^程中,教师是德育实施的主要人员,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使教师掌握德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并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用教师自身良好的德育形象来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小学德育的顺利实施。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并对德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教师
1.满足时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德育观念
对于德育观念来说,是否先进直接影响着德育方针的实施,同时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德育对象在德育中的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的小学教育对德育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教师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势的影响下,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德育观念,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这样才能在开展学校德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德育工作不仅可以满足新时期的特点,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
2.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出发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第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此来作为开展德育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与平等的意识,真正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掌握好学生的爱好与需求,才能保证教学方法的准确性。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积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与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来为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沟通创造良好的基础。
第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想要对传统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教师要分析出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智力。只有让学生成为德育中的主体,才能保证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完成活动的目标。这种德育模式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也就可以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
3.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哪一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就要对德育进行创新,避免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将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想要让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行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同时也是教育的灵魂。在德育的影响下,可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发挥出德育的育人作用。
4.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上入手来进行教育
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通过学校、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学生的情感为主要的媒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好生活知识。在新形势的影响下,教师要明确生活是学生接受德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最好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与改变,才能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好学生的生活,以此作为德育的内容,对德育的方法进行创新,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上出发,来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师要保证自身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敏感性,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适当的指导。此外,教师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感受生活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这样也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德育理念。
总之,在小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同时还要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现状分析;步骤
小学生德育教学要循序渐进,即要对德育教材的开展目的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这既是对小学生心理需求与思维水平的认知表现,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实现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德育教学的教学需求,保障学生能够在参加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提高自我认知,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挥资源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借助德育主题活动来推动整个德育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学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是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设定与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实际的重视与分析,从而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各种教学因素的干扰,小学德育教学的主题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活动流于形式
按照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内容与取得的教学成效来看,德育主题应提高针对性。比如,选择游戏的形式进行主题教学,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拘于形式的情况,首先,学生的关注点只集中于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对教学核心的重视,导致德育活动的开展未能达到预期。其次,一些教师在对德育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出现考虑不充分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现象。
2.主题活动缺乏针对性
德育教学的开展围绕主题进行,当主题内容未能实现针对性,也就导致教学实际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活动与要求达到的主题标准之间存在差距,活动在实践开展中未能取得应有的价值,德育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3.未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新课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更是对学习方式改进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德育的主体――学生。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也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1.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即结合对发展实际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最为科学合理的主题内容与开展形式。同时,润色整个教学方案,让预期的教学成效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设计阶段
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在设计阶段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来进行创新运用,以确保教学资源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积极利用好外部资源、发挥优秀的传统资源的前提下,挖掘好学校的内部资源、校本资源促进德育特有功能的教育作用的目标达成,使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教育价值。德育的主题设计应该包含预期成果和具体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对预期结果的总结
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将目标具体化、人性化处理,以此明确学生的阶段需求,激励学生参与到家校合作教学活动中来。首先,学校应让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加强对德育活动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大纲引导德育的教育对象――学生根据德育的核心主题,确定重点培养目标。其次,学生要在家长的管理、教育中,积极发展主题德育教育,根据主题德育的要求,发展德育水平。
(2)对德育主题的具体化设计
德育活动需要做到系统化、具体化。首先,在横向上,在同一个年级需要做到不同主题的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提高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特征
第一步,从书本内容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提高对德育内容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学生认可和理解德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4)对练习方式的备用选择及对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练习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强化价值以及对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结合家长评、教师评和同学评,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德育进程规划不明确:目前阶段的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告诉学生要顾及集体主义、要有牺牲精神等等,实则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程度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而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教师自身也可能做不到一些内容。长而久之,使得小学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与轨道,变成缺乏实际可行性的空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确切的的指导,做出完整有程序性的德育教学规划,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事情正确的认知、态度及处理事情的观念等。
1.2德育观念理论缺乏创新: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教师普遍仍运用较早以前的惯用老思维进行教育学生,将德育教学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一样对待,要求学生只是记忆这个理论,将记忆的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这远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德育教学应使道德真正转化为生活中学生的行动。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转为启发性,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有积极性,愿意去思考、行动与感受。减少课堂的严肃气氛,增加幽默轻松,让学生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表现自己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道德的影响、熏陶与感染,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总之,不可忽略观念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3缺乏客观性评价方式:在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客观性的评价,相反,教师需在学生每天记录上道德学习成果,培养其长期坚持、将所学的思品德知识付诸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形成其良好思想品质。尊重学生、懂得表扬、以身作则教授其知识与做人的道理,懂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人身观价值观。而现实德育教学中,却由教师总结课程结论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2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建议分析
2.1明确德育进程程序性: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需规划好教育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行。此外,加大其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力度,如培养学生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要让学生理解德育学习并不是完全纸上谈兵,而是如何实现在生活中有实际可行性,表现自己的良好的素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教学中不断熏陶学生的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奠定其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殊性,需引导学生自主规范其行为,这才能够逐渐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爱护生命、保护环境需要长期的实践下去,不只是只需做一次就足够。再如养成学生随手捡拾垃圾、珍爱保护动物的观念与行动、珍惜水资源等,生活中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的使用等,进而加大德育进程的实际可行性程度。
2.2加强德育理论创新观念:德育的实践方面即是教学生怎样去分辨与克服负面情绪与行动。教育观念上,不应一味地弘扬社会只存在道德阳光的一面,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承认社会中存在的不道德,相反,引导学生需要她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去做有意义的事,利于社会、利于国家。作为小学生的德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则是令其从小就树立起正义感、责任感。通过学习,愿意主动为社会为国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德育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环境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令小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到的环境污染,并设计宣传画等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2.3注重客观性评价方式:德育教学中应多开展适合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擅于挖掘其优点,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结合生活进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多创新方式,多总结经验,树立德育的价值观念,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给予帮评价,与家长交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不断鼓励、帮助学生,为其树立榜样,最终促进其形成其良好思想品质。尊重学生、懂得表扬、以身作则教授其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了解学生的情感、处事态度方法及人身观价值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其生活阅历较少,教师需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引导,才能真正地达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总之,小学德育进程任重远道,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习惯与心态的养成需从小做起,因此,需不断扩展德育进程,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黄芹丹 单位:广西德保县龙光乡合机村小学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现状 焦点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
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 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 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7(4).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德育概述
德育就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是阶级的要求,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或是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内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当前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德育工作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渗透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大学和就业问题,虽然小学与高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们对于智育水平的重视程度已经缩短了高考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学的学习压力。所以各小学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升学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人们早已把德育这一主要成分抛之脑后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储备,古诗词、课文的背诵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实践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很多小学语文重视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的只是看学生是否遵守行为规范,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发,甚至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后,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这些东西,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默写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观点和知识,完成了作业即可。
(三)过分夸大语文课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与忽视语文德育渗透的极端,就是夸大小学语文的德育地位,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德育课。在新教材的改革下,语文课本人文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过多的对教材中的背景素材进行拓展,不断追求学生在思想上不断的改进,过度地扩散一些时政知识,把语文教学课堂当成了思想品德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的基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
(一)从实际学习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识字,掌握基础的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一些直观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是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礼貌用语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开心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还需要进行多渠道的渗透,不仅体现于课内,还应该结合课外生活,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不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进而使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的,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高年级,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中内容题材的作用,如许多课本中体现出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英雄事迹,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务的光辉事迹并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自主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真、善、美,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德育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一、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过于抽象。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又虚又空,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中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德育教育作用有限,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对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追求表面化,出现问题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
3.小学德育的方法“成人化”倾向严重。小学德育内容有些“大、空”,没有从小学生实际年龄的特点着手,“成人化”倾向严重,对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抽象,脱离小学生实际年龄能够接受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小学德育实际效果不好的影响;加上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得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自然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隔代看管、儿童留守、儿童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环节相当薄弱。
5.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生德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育人先育德,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出现了重“智力”轻“品德”、以“智”代“德”的现象。智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还是有所侧重的。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教师自身要具有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教书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精神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
(2)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既要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各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3.校方与家庭要配合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联系,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协助家长教育孩子。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很大优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教师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有不足,受形式、内容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缺乏个别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特点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因此,家庭和学校更要协调配合,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合力。
(一)传媒市场上网络占主导地位。
迅速且全面的传播是网络的特点,网络因为这个特点占据了传媒市场的主要地位,并且对传统的传媒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让广播、报纸以及电视等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但是网络传播的信息并不能保证它的真实可靠,因为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并不严格,很多时候信息都带着宣传的性质,且它们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小学生对事情的分辨能力较弱,因此导致小学生思想的发展无法掌控。师生之间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交流和沟通的,相比较网络而言,少了趣味性。
(二)网络影响到了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与现实世界不同。小学生对新颖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因此网络根据小学生猎奇的特点,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将自制力较差,辨别力不强的小学生吸引过来,让小学生牺牲掉睡眠、学习的时间玩游戏、聊天,这样一来,严重影响到了小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三)小学生更加依赖网络。
网络媒体迅速发展,让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多,不再是在校园内单纯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重复。网络中的虚拟世界给小学生能够带来更多的快乐、满足以及成就感,因此,当现实生活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感觉时,他们就会特别的依赖网络世界,从而逃避现实生活,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有十分大的影响。
二、网络形势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传统的方法十分单调且枯燥。在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以及多元性的特点上,提出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组织小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班级的网页。
只有让德育教育贴近生活,才能促使小学生更好的接受,因此,组织学生对班级网页的创建,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还要在旁边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得到的效果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比拟的。
(二)建立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建立主要是让学生和老师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平等的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与老师的讨论中让学生成长,对于学生奇怪的想法,老师也能够及时的进行引导。在这个平台中,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老师也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
(三)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网站进行创建。
为了让德育教育有效的开展,学校应该建立关于德育教育的专栏,通过现有的网络资源,对栏目进行合理的安排,丰富栏目的内容。让小学生自主的进行访问,这样一来,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访问过程中实现。
(四)通过QQ、E-mail进行沟通。
学生和老师面对面谈话会感觉十分尴尬,同时学生因为惧怕老师而不敢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于是可以通过QQ、邮箱等网络形式进行沟通,这样一来,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顾忌,让老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
(五)建立家长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孩子和家长的接触时间是最多的,因此,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尤为重要,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和家长交流,总觉得和家长交流十分别扭,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亲情通道,让学生和家长平等的进行对话、讨论问题。这样一来,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就能更好的教育,与老师一起纠正小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让小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三、结束语
课程改革后中小学德育教育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对学科教学和教材进行了改革,而且进行了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闭塞、时效性低的弊端。下面我将简要阐述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
问题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
构建道德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德育;路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中小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的重要时期,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到底怎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让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要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
在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帮助中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全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学生变成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科技文化素质,还要具有思想道德素质,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不能没有道德。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就是说我们在开展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所有的活动环节都要是切合学生需要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参与到其中,这些活动才能够起到培育学生的作用,活动环节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进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就告诉我们,老师需要多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知道学生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也知道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这样老师在为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可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也能够让活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圆满完成。
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也是说我们在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该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学生,老师可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学生的内在精神,学生会慢慢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知道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课内学习,一种是社会活动。课内学习主要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课外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知道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的,我们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告诉学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够让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老师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变成品德高尚的人,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途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来向这些人物进行学习,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共同搜集和探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校的一些宣传标语、班级的黑板报都可以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应该是有计划的,可以规定每个星期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学雷锋做好事,可以是在街上扶着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可以是帮助丢东西的人找东西,可以帮助搬重物的人搬东西等。
结束语: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培育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切合学生的需要,老师可以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两个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凤,丁可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方式方法 渗透
新课程所要求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改革的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小学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这也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下面我就说几点我自己的尝试:
一、在课本中寻找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还比价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联系,加强“五爱”教育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比如,我们在讲到圆周率的时候,就要适时的讲授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2000多年前计算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人的魅力,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从中鼓励自己努力学习。在讲到简便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学生们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告诉学生钻研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一起探讨高斯童年做过的数学题,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有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会讲述一些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往往是教学的最佳途径,当然在课堂上对德育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的数学教学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实际应用型问题。比如说在讲述“时分的认识”节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表盘、表面、表针、时间的换算等纯数学问题,还要培养学生准确掌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更要告诉学生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从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甚至课后让同学们花一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还可以告诉学生更多一分钟的作用,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再如,教授到小数点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强调小数点的重要作用,更要结合一些实例说明小数点的意义,还有用错小数点的后果。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更要通过德育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
三、在课后进行德育教育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处的时间非常的有限,再加上课堂上还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德育教育的讲授的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积极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我们在学完统计知识后,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分组,布置一些有关统计的任务(例如:让学生统计半个小时学校门口的车流量)。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绘制表格。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还能通过这个统计任务,让同学们认识到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学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后的德育教育不仅体现在组织课外活动上,还可以贯穿于平时的作业之中。比如,教师在出应用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将中国社会的发展(例如,人均收入,粮食产量等问题),编写在应用题中。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看到中国社会发生的改变,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德育工作的进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育教育又是一个塑造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所有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需要死搬硬套,而应该巧妙运用多种方法,生动讲解数学实例,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全面提高德育素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数学科的特点,坚持认真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内容,深入教改教研,融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全面贯彻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屈育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谈
[2]沈蕾.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一、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分析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投入一定人、财、物资源,促使德育工作要求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所取得的实在效果。在义务教育阶段,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实现素质目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贯穿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才能确保“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落实到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德育工作效性能够准确把握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出现的新问题,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作出快速判断,在此基础上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并将德育作为各项教育工作之首深入开展。
(二)有利于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活跃好动的阶段,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对小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是将实践教育环节作为德育工作重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道德情境,能够避免小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敬师长、孝顺长辈、规范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三)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如西方不良思潮的传入、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网络恶俗信息的快速传播等,均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为此,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调动起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为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偏低的成因
当前,大部分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偏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德育工作模式过于守旧。学校的德育工作模式仍以说教模式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缺乏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的密切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践行所学知识;二是德育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尤其对于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准则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而言,其理论知识过于枯燥、乏味,并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缺乏紧密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德育实践活动不足。学校的德育工作过于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掌握的基本德育知识难以内化为实际行动;四是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德育观念存在偏差,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同时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不强,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建议
(一)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使其有效应对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运用氛围式德育工作模式,转化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学校要对社会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加工,利用校内广播、校内网站、黑板报等形式进行传播,使学生免受错误思想或信息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感教育氛围,以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得学生在情感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品质。其次,运用形象化德育工作模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将抽象化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形象化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教师可立足于品德课教材,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故事融入到德育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奥道理;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生涩、抽象的知识予以形象化、具体化,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
(二)优化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才能调动起小学生接受德育的积极性,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融入学生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现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育。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够用电脑进行交流,为此,可针对班级中的一些现象,以网络不记名发帖的方式进行评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借助游戏、电影等形式,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通俗化,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交往当中。如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时,可用情景剧表演、交通安全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内容,拉近教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有助于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其次,融入与社会实际生活相关的德育内容。在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将其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到一起,如志愿工作者在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此外,为使小学生未来能够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结合。
(三)组织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为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首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是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最为重要的场所,学校可以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是通过国庆节的庆祝活动,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近代史及社会建设历程,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借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日子,组织学生参与纪念活动,如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等,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护各种野生动物,努力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科技节活动,并在活动中设置各式各样的科技景观,使学生融入其中,感受科技的强大,帮助他们形成创新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艺术节,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促进他们艺术方面的发展。再次,开展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校门口欢迎问好仪式是拉近师生、生生关系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清早值周生和教师笑容满面的站在校门口迎接其他学生和教师的到来,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变得更加亲近,为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条件。
(四)加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学校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者队伍,将教师教书育人、宏道杨德的职责履行到位。首先,树立教师正确的德育观念。在当前的新时期,教师应当树立起开放性和主体性的德育观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吸收并转化对小学德育教育有益处的内容。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则应一改以往枯燥、刻板、单一的教育手段,用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使之能够与所教育的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由此不但能够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仅如此还能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德育人才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德育能力,学校可加大对教师德育工作效果的考核评价力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借此来促使教师提高工作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承担起德育工作责任,针对德育工作形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优化德育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从而为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晓晶.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6):74-75.
[2]蒋从容,黄云.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五种做法[J].广西教育,2014(1):102-103.
[3]辛志伟.以人为本 注重实践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柳河县实验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经验[J].吉林教育,2009(4):85-86.
[4]李红松.向善 求真 尚美,做亮 做细 做实――探究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J].教育观察, 201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