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本文就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主要思路展开论述,并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关键词:
高校;二级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工作站成员一般由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掌握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对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面对大学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困扰。结合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本着提升工作实效性的考虑,由二级工作站发起、指导各班级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某一阶段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设计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实施过程
1.完善组织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制,各二级工作站应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落实下去。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并调动各班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2.主题选定。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应该具体视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可以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平时观察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确定主题,主题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度,也要有助于班级团队的管理。
3.活动方案策划。
活动方案策划是以所选定的主题为核心,对班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份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策划应包括班会的目标、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活动方案策划中运用并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使班会目标集中、明确;使内容的选择切合主题;使形式活泼、独特,利于表现主题;使班会流程设计流畅、科学、合理。
4.活动开展。
活动开展主要就是在班级实现活动方案策划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环节的活动进行到位,比如一些心理游戏活动开展后一定要进一步挖掘、分享,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流程,要调动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领会主题的意义,实现真正的感悟和成长。
5.活动总结、评价。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后的感受、点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应该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客观,具体、个性,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评价更多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对班会主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化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在分享、探索等环节是否积极表达,也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满意度等措施来得到比较客观的反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项目实施要求
各二级工作站要使所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每一次班会的主题应当集中、具体。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来自各班同学学习、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能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大家体验到班级的友爱和温暖,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2.内容丰富,受益面广。
主题班会要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提高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对主题的相关认识到实践体验,各种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互动发酵,影响如涟漪发散。
3.形式多样,操作性强。
在主题班会中可以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头脑风暴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小测验等。心理研究表明:自身参与体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相互影响最大。所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鼓励他们通过活动探索自我。
4.准备充分,提升效果。
“凡事预则立”,要想成功地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会前期二级工作站辅导老师关于主题及方案策划的具体指导,到具体各环节班级心理委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任务分解、精心准备,都将为班会的成功召开做好铺垫。
三、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应用举例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沉迷手机,在很多场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的现象,某学院二级工作站组织2013级某专业开展了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会用时约1个小时,由七个环节组成,紧紧围绕主题,环环相扣。通过这次精选主题、科学设计、准备充分、高度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幸福有了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收起手机,多抬头看看世界,愿意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感受幸福。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四、结语
二级工作站结合所在院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并将它作为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规化形式和平台,既能缓解二级工作站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连续性,是符合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理想选择。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效果评价的量化、活动的连续性、推广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汪依桃 谢春艳 王金兰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学工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契合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思想的相互交流直接对社会成员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必须明确鉴别思想文化的类型及价值,避免不良思想文化对自身产生恶劣的影响。而大学生处于各种思想交汇的高校环境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应当坚守思想高地,培养自身的政治素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契合,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有着重大的作用。
1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探讨
1.1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能够对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状况的对错是非进行评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总结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社会利益的创造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学是一门与社会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都存在联系的综合性科学,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正常与否进行评判。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总结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3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始终,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方面的工作都不可能单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推动作用。
2实现两方面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2.1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求学生涯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学生的政治立场,组织学生学习哲学知识,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养成和法律规范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具有严肃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因此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觉得无法理解,进而认为其过于枯燥。教师在授课时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未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说教。
2.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困难
近些年,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表明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会因生理疾病、情感问题、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问题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宣泄,就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均开办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该类学生服务。但在心理咨询室运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大多存在抵触行为,使心理咨询室的职能无法实现。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方式
3.1综合使用二者教学方法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上的主动地位还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尊重、真诚平等和接纳等教学观念,能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结果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上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3.2整合师资力量做好学生工作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需要整合教师资源,完善教师队伍,并对教师进行工作分配。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时,两方面的教师队伍应当分工合作,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互配合。
3.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大众教育的特点,无法做到因人而异,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指导则对思政教育有启发性作用。通过心理测评将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达到教学方式契合学生性格特点的目标。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分段式教学,根据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心理辅导。
3.4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因学生的抵触行为无法取得成功,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时应当更具主动性。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可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体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形式,使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3.5认清二者的相对独立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有机契合,但不能忽视其相对独立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相互替代,高校必须分清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次,切忌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4结语
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契合能够促进双方面的共同发展。高校应当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高校承担的学生教育工作,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自觉性和出色心理素质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颖.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陈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95-96.
[3]林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契合研究[J].才智,2015(20):80.
[4]常存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J].科技风,2016(11):41+4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质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学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人的身体素质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关,因此,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体育运动的协作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体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育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体育课讲究教师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从目的和任务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联系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师不仅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义务,还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准备,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其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多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在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之下,以及工作自身的需要,高校辅导员承担起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既有的优势对承担此项工作的困难无法相比,因此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合成为高校研究和实践的趋势。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的骨干,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用的凸显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就业等相关工作,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甚至关系到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各个高校无一例外的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基本上形成和完善了以辅导员为基石,各级团组织为纽带,学生工作专职部门为龙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起到落实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工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工作的成败。这个我们不难理解,一般高校有学生出了事,比如众所周知的一些大学生自杀、他杀等严重事件,首先找的就是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
二、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辅导员在高校中的特殊性决定的。在高校里面,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久和接触面最广的,学校其他老师、领导与学生的接触很少,有的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有的甚或是从未谋面,互相不认识。大学生升入大学,走进高校最有归宿感的人除了自己的同寝室同学外就是辅导员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或是情感是了解信息最多的人了。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涯中,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重的,辅导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辅导员的政治素养、道德信仰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是成就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希望所在。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培养对象,其思想状况如何、人格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前景,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甚或世界的前进步伐。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且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背熟了理论,却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造成知行脱节。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是协助者,以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容易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自愿进行实践。因此,吸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做工作,就可以减低不少工作的阻力,更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四、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必行之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73
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社会及国家的普遍关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1 把握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把握课程的设计原则。
1.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
高校应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贯穿到教学当中,并在课程内容构建上多增加实践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抗压和耐挫能力,加强心理素质。
1.2 教学方式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心理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上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理论性教学,而要通过实践体验与训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对教材的设计要求与编写
2.1 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定位和指导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材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上均取得好的实效性。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更需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及习惯,将心理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机结合,从而体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特色。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原则
笔者综合比较了一些高校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在教材编写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材的设计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写原则,既要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结合实际,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教材版面设计上应有文字及相配的美图,增强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材专题内容编写及教学板块设计
鉴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专题授课,笔者认为专题内容的编写,主要应以大学生成长为主线,应基本涵盖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概论;自我意识培养及调适;健全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与调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及性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及生命教育等。每个专题中可以包含“故事或者案例引入”、“知识理论讲堂”、“课堂活动”以及“自我探索-自测量表”等多个教学板块设计,从理论与应用的角度,兼顾心理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既要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需要,又要满足可读性、生活性及互动性的要求。
3 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
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要重视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等多种环节进行教学。另外,可以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如电影视频赏析、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冥想、案例引导分析等多种方式。
4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最终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研究透彻教材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做到对理论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2)教师应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确保讲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学;
(3)同时,教师应掌握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技能。教师讲课应有热情,精神饱满,做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强.浅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功效的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价值重大、亟待深入开掘的领域。自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多多,效果寥寥。高校学生人数特别是实际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而应多关注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诉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有欠缺的学校工作。
3.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坚持以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宗旨,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处、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存在多个部门一起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部分高校还缺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资金,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设施缺乏,办公设施落后。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及课程设置,导致与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衔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普及,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还不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教材;目前心理健康缺少政府立项和专项研究,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3.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在家庭层面,不少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社会层面,少数媒体的“猎奇”报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在高校层面上,许多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机制,在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效果不佳。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应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环境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定位在优化学生身心素质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教育为主”是指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从而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动作用,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
2.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贵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开办热线电话,进行咨询和治疗,消除心理压力。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采取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心理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
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考试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客观记录,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也应像学籍档案一样从入校时就建立,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全面了解。
5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我国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除少数心理咨询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则是短期“速成”。这部分“速成”者由于技艺不精、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生或其他管理工作者。从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太少,较少开展属于专业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研究、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倾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养和弘扬学校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凝聚力、水平和特色整体面貌都在创新精神中体现。我们应利用学校所有宣传阵地,采取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多渠道、多模式的开展教育行动,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需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及道德规范的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大学生,这不会导致学习对象高不可攀,看不见摸不着。开展多种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和责任感,实现道德理想回归。三是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会团体,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会,演讲、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认识,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兼优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0-0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因各种因素影响,其身心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等,时而导致发生一些极端事件,让人扼腕。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创新研究工作,拓展工作思路,作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模式建构取向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给以保障,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持续有效进行,但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二是社会方面。张耀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价值作用。纳玲则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指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三是高校方面。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双重价值,又与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2]5-10。四是个体方面。部分学者从人的认知、情感发展以及自我实现与超越等角度,探讨了心理教育的价值,指出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根本素质。[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我国早期心理咨询基本属于医学模式取向,20世纪九十年代则属于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对大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现在部分学者越来越趋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4]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辅导员责任担当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其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的优势
1、高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大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这为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易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辅导员接近并深入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了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研究的较好施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做好。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经专门选拔而担任这个工作的,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活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懂得如何使用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再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与同学形成并保持密切的交往,对广大同学的情况较为了解。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网,各项工作能够得到传达、反馈和认真落实。这种理论和工作实践基础,使辅导员对学生了如指掌,能够较为充分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创新研究有效进行。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1、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及创新研究的先行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各种心理方面的特征及表现有所了解。如,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次,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沟通交流,不断地掌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思想观念。再次,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成功地加以解决。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大感情投入以增强信赖。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采取“提纲挈领”的班级管理方法,即下大力气培养班干部、树立典型,以此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另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所以,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覆盖面和透射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如利用宿舍访谈、节日慰问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赖。3、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辅导员要建议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进一步常规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心里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着重指导大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心态,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5]4、加强自我调节,养成科学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人格品质。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大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两类。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帮助其掌握调解情绪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我调节起到应有的作用。[6]5、辅导员应摈弃传统的认识误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机制,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结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进行的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研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外在条件。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韩志宏(1982-),男,汉,河南博爱人,信阳师范学院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321-32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5(11):5-8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91-94
关键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德育 区别与联系
目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一种主流的观点,即在社会形态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均有了新的拓展,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来,有部分学者对这种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里究竟是什么?它与高校德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区别和联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对此问题更深入的理解。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由文化知识内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感化三方面共同组成,而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以及人格教育方面相对缺乏,这就导致了当前很多大学生在自我竞争力、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以及人格完善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多个心理素质方面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在当前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侵袭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工作压力急剧增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因为心理问题而退学、休学的学生已经占到总退学、休学学生的50%,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课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适应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工作的压力。从这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目标、内容方面有所不同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各类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能够自主健康的成长。从根本目标和根本目的这两个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时期,其主要内容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就目前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培训心理调试方面的技能和方法,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类心理问题。比如几种常见的神经症的预防与自我治疗的方法,对个别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采取危机干预,在医疗信息方面提供咨询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提高,引领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社会价值方面的追求。德育的内容有伦理道德教育、信仰教育与公民教育(包括法律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与引导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更加科学。
(二)高校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背景与专业要求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理论体系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健康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从专业背景方面来看,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扎实的、具有以上相关各种心理学科方面的知识,掌握谈话技巧、收集资料、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技能,能够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生感悟,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而社会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则是伦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理论与法学……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人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党团组织负责人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干部和教师组成。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教育工作者在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联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心理基础,对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的养成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基础。人们的心理过程以及人格的形成是统一和稳定的,价值观念才能稳定和统一。正确世界观虽然来自于规范的理论学习和引导,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虽与道德规范的教化密切相关,但如果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格形态,没有知、情、意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外在观念的灌输也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信念与道德品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因素,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养成,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和可接受性。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约并且影响德育的效果。
(二)德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解决问题方面,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方法和观念层面可以相互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人为本,不存在政治说教,关注个体发展,因此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如无条件尊重、平等、真诚、共情等理念与面谈技术等,这对解决以往某些用德育方法无法奏效的行为问题卓有成效。
四、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应与德育方面的研究相提并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应该健全自己的体系,培养一批专门的人才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应该得到各所高校和学生重视,只有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国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
[2]乔凯,张晓婧.高校德育理念和方法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 2009(7).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2]杨玉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途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一、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要求
(一)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班级教育活动
对大部分高校来说,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需求。班级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教育作用。心理委员要充分利用班级优势,经常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定期在班级内开展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和总结。
(二)参加心理专业技能培训
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都比较特殊,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帮扶技能。在实践工作中要学会如何去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具备分析评估问题风险的能力以及进行朋辈辅导时应掌握基本的谈话方式和技巧。因此,心理委员要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专业化和有效性。
(三)善用个人优势,为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作为基层工作者,心理委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同学的朝夕相处使得心理委员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能更好的走进同学的心中,因此,相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委员可以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信任感,更便于为心理有困惑的同学进行提供心理支持和帮扶,疏导负性情绪,帮助其走出困境。
(四)协调各方关系,加强联络反馈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的重要角色,班级心理委员在老师和学生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工作中,要观察、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心理比较痛苦的同学,帮助、劝说、陪同其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受帮助;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无法自行解决但又不愿意去接受咨询的同学,要向有关老师及时反馈情况;对那些期望得到帮助又找不到合适途径的同学也要及时掌握,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定期排查,主动发挥预警功能
作为心理委员,一方面要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建档工作;另一方面要定期排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并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及时地上报给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六)严守同学秘密
对班级心理委员提出的保密原则与加强联络反馈、危机事件及时报告并不相违背。在危?C事件报告的同时,要严格保守同学个人隐私,不传播、不泄露同学信息状况,将危机事件知晓度降到最低,不能给同学制造二次伤害。
二、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技巧
(一)良好的人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心理委员担负着学习者、宣传者、示范者等各种角色,不仅要具备高度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力,能耐心、宽容的去对待同学,人际关系较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给广大同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这样也有利于班级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危机干预工作开展。
(二)学会理解与共情
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时,心理委员作为学生的倾诉对象,一定要有基本的工作技巧,即理解和共情。要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绪,无条件的关注、接纳对方,并适时地给予回应,在心理上尽快与对方建立联结,真正做到“信任伴侣”的角色,而不是只会简单的安慰和给建议。
(三)自主开展内容丰富的班级心理健康活动
对于高校来说,只有抓好班级这一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才得以全面覆盖。班级心理委员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可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可以设计团体心理游戏,班级成长小组、室外心理拓展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放松情绪、加强交流,共同成长。在班级心理活动开展的同时,往往可以及时发现存在有交流困难、情绪问题的同学,有助于全面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同学帮助。
(四)加强学习,不断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