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时间:2023-06-19 16:1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第1篇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成绩的背后,依然有着无法掩饰的问题。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呈现出主体性迷失,盲目追求和借鉴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忽略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本土”环境[3];研究方向过于偏重理论性,忽略了在实用性研究方向上的投入与发展。大多数院校无法提供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践场所,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无法独立完成具体的工作。这些都不利于高校输送专业类、实用型人才的发展要求,致使这一学科的发展不能快速跟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实性要求。另一方面,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高校不仅偏少而且分布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及东部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少,这就使得集中了我国主要能源、矿源的西部地区却缺少以实际发展需要为主体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人才,使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受到限制,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增长需求,因企业缺少较高素质的职业技术院校生源,大部分企业不得不雇佣本科生来从事一般性技术工作,在拉高企业成本的同时却没有实现更高的资源配置,实际的劳动力需求与现实的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出现经济热与就业冷的双重矛盾。最后,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使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在考取研究生时往往忽略或不愿从事这一专业,致使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院校所招收学生生源较窄,所招学生多集中于文科类专业。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四年研究生录取人数中,工科背景人数寥寥无几,其中,2010级研究生中英语专业3人,技术教育学专业1人,学前教育学专业1人,汉语言文学专业1人;2011级研究生中英语专业3人、广告学专业1人、新闻学专业1人、日语专业1人。2012级研究生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人,英语专业3人,软件工程专业1人,财务管理专业1人;2013级研究生中,会计学专业2人,英语专业3人,特殊教育学专业1人,舞蹈学专业1人。

二、陕西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与全国的情况相比,作为内陆大省的陕西又有其特殊的现状与问题,陕西的综合教育水平居西部之首,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是典型的教育大省,也是向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陕西现有中等职业院校593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7所,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达到110万人。近些年来,陕西地方经济发展较快,以北部能源及南部有色矿藏为支柱的地方特色经济模式,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开采、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和制造工厂,成为陕西地方GDP飞速增长的核心因素,与此同时,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旅游业及农作物种植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隐藏在繁荣景象背后的深层矛盾已越来越成为横亘在陕西地区经济发展面前的巨大障碍,相关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呆板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之间的差异,使经济飞速发展与缺乏实用型人才需求方面出现巨大缺口[4],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多缺陷。(1)不仅职业技术学校较少,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高校更是偏少,目前只有四所高校且年计划招生人数总计才20人左右,毕业生人数远远无法补足职业技术院校不断发展的需求缺口。(2)四所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方向上几乎全部偏重于理论教育,只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高校设置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这两个专业性方向,但其招生年计划人数却只有2人,根本无法对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和改变作用,使得相关领域缺少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多数企业无法从职业技术院校招收到高素质技术工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不平衡性被进一步放大。(3)受陕西本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毕业生在硕士深造中依然以传统高等教育学专业为首要选择,以至于使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这一专业,而已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却依旧延用高等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最终输出的人才与现实的需要不相适应。(4)从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专业的四所高校看,缺少与本地职校、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学生缺少实践基础,固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能够灵活适应现实要求的人才,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成为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鸡肋,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也就相应的变为不显重要的边缘学科。

三、对陕西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建议

1.增加培养院校,并根据本校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陕西作为中国第三的教育大省,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魁首,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西部的人才水平。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最终要依靠人才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繁荣从来都离不开人才的贡献。因此,陕西做为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和我国内陆地区的教育大省,不仅肩负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更应积极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1)陕西不仅是全国的教育大省,更应该成为全国的人才大省,目前我省的经济发展己进入拐弯超车的快车道,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应做好分工,985类和211类高校应偏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前瞻性研究,重点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一般类综合高校在学生学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性培养,注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教育部应加大对陕西地区研究生培养的扶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和有效的政策倾斜,一方面应加大陕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扩大陕西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授权点的建设和发展,使通过自身努力和一定的学习深造,达到硕士生要求并具备资格要求的学生都能够从事职业技术学的教育和实践,从而扩大和充实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队伍。(3)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快和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应适当向具有工科背景、突出实践性、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适当增加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招收数量。2.改变培养模式,以实际的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目前,陕西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课程模式仍是传统的教育学的“学科导向”模式,往往把陈述性知识放在优先地位,偏重理论和基础,强调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忽视实践作用[5]。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设计应当从工作实效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加强“实践导向”,使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以注重学生的工作实践为侧重点重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框架,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分类和凝练聚焦,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1)师范类高校应根据本校优势学科,选择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向,利用自身优势培养有针对性、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在教学方向上应以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职业教育等理论研究课程为核心,加大培养教育方面的人才。(2)工科类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应以专业领域研究为主,在培养方向上应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培养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操作,加大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做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科技、农业产业等教学研究。(3)综合类高校应结合各学科特点,在现代职业技能体系与结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估与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行政与管理、职业技术培训与就业等方面做深化性研究,侧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型人才。3.加大高校与职校的合作交流,了解对方的优势特点,有目的建设高校、职校、企业三方联合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影响硕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高校的产、学、研结合都只是形式上的程序,大部分院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没有与相关职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而所谓的合作大部分是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长期的跟踪调研,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地方企业的参与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因此,若要使职业技术教育学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努力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与状态。首先,高校与职校必须建立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使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真正与本地职业技术学校需求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相比于职校,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上拥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建立以高校为枢纽点,链接职校与企业,有针对性的三方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同时也能给高校的教学提供有效、稳定的实践平台,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再次,建立以企业为主导、职校为辅助的监测体系,在三方合作中,不断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应用性进行检测,不断促进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进,使之成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输出基地。

四、结语

任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前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陕西在拥有本地特色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寻求适应于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繁荣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地区经济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作为上游研究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将不断的取得进步,必将越来越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将成为本地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助推力。

作者:焦波 叶淑玲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统计学硕士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课程缺乏

2011年统计学专业才作为一级学科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统计硕士的教学尚未形成体系。统计学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的开设历史短,各大高校对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各个研究方向的培养计划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模糊。课程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统计硕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统计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统计的研究工作。统计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理统计基础较好。统计硕士的培养计划中,专门培养统计能力的课程较少,其余多是根据每个导师所研究的领域安排的课程,与统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尤为缺乏。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统计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统计硕士的教学形式却还很单一。统计硕士教学多是板书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有极少数的课程由学生讲解或讨论。这些少数的课程是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领悟,但统计学基础知识并没有巩固。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应用广泛,通过各种软件来实现取据的分析。高校开设的软件课程一般包括SPSS、Matlab、R软件等,掌握这些软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中来运用。教学实例的欠缺,让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或应用统计知识时困难重重。

二、方法建议

1.合理规划研究方向

目前统计学硕士教学中存在统计学各研究方向教学模糊。合理地规划各个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是培养统计硕士的基础。如今统计学渗透于各行各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统计学研究方向的划分,需要结合统计学实际的运用及当前的研究领域。不管研究方向如何设置,都要着眼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学科,例如教育统计,应该结合统计知识与教育学的知识,而不是单方面的教育或统计知识,统计学的作用就是运用统计知识处理解决其他学科的实际数据等问题。

2.适当增加教学课程、教学实例

研究生的课程较少,统计学更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再运用于实践。增加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增设统计学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统计学是研究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的结果正确地推断出某种现象规律的科学。统计学教学与实际例子密不可分,增加教学实例不仅能加强专业方向的研究,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及加强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3.采用多元化教学

统计硕士的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改变目前教学单一的一种方式。通过数据收集,根据所学统计知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运用,而且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了统计软件的教学,学生还可通过感兴趣的实际案例来学习掌握知识。学生讲课的形式也是一种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前准备要讲的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第4篇

>> 基于绩效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型设计 基于绩效技术的高职课程教学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绩效技术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4C/ID模型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绩效分析模型的环境设计软件课程教改研究 基于模型的工艺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 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MADE模型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基于模型思想的“方程”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ADDIE模型的高职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绩效的高校教师薪酬模型研究 基于ISM模型的混合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智力资本的高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电网资产管理指标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物流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绩效模型研究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物理模型的《单摆》教学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7).

[3] Robert A Reiser.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artⅡ: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49(2):57-67.

[4] 何克抗,谢幼如,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Dean R.Spitze.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 on Performance Technology[J].Education Technology,1990(5):7.

[6] 蒋立兵,余艳.绩效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6(1):61-63.

[7] 马宁,林君芬,林涛,何克抗.绩效技术的理论渊源与研究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5-9.

[8] 吴娟,马宁,何克抗.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8):8-13.

[9] 梁林梅.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之关系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15-19.

[10] /isd2004/,2004-8-5.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职教学研究生由于招生时间短、职业教育专家少、培养目标不符合职业教育硕士的发展、导师素质结构不健全、学校缺乏创新氛围及职教研究生自身的问题等,致使职教研究生创新型能力不强。因此,建立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1.影响职教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形成的因素

1.1培养目标中对职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强

除了个别院校将培养职业教育学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之外,大部分院校依旧套用高等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教育学硕士,严重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培养过程中忽视对职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实践与创新

课程设置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出现重理论轻应用的学术性色彩。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职业性和技术性”,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2.2导师队伍素质结构不完善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职称及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的机会较少,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

1.3缺少学术氛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高校中开展的学术活动较少,学术交流多存在于学生和自己的导师或同门中,与其他导师、其他研究生或其他学校之间进行的却很少,导致学术视野狭窄,难以创新。

1.4科研经费不足,经费使用和安排效益低下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对纵向科研经费监督不足,而对横向科研经费又不敢放活;导师课题经费偏少;研究生科研课题经费普遍缺乏。

1.5职教研究生自身的问题

一些学生对于创新的概念严重缺乏,对学术活动非常冷谈。在选题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导师身上,自己没有任何的想法,更谈不上有任何创意。

2.职教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措施

2.1培养目标中更加明确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培养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突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高校就会加大重视职教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使培养出来的职教研究生与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或匹配,也有助于职教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

2.2.1淡化学科壁垒,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主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重视加强文理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加大选修课在职教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并把选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等来决定每学期的选修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职教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更有利于职教研究生寻找学术上的创新点。

2.2.2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1)灵活生动的课程教学。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意识。

(2)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不断更新其内容。注重学生的实习过程,由学校负责安排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半年至一年,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再回到学校学习时往往会激发创造的欲望并付诸行动。

(3)建立2+X导师组制。

建立“2+X”导师制。“2+X”(X≥0)导师制亦叫导师组制度,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里的2代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必须是来自本专业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是来自企业行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及相关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传授。这种模式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跨专业和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能力的机会。

2.3加大经费投入,合理使用和分配经费

应当加大经费投入,严禁科研经费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合理使用和分配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另外要多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4改善并创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环境

一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对理论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把理论的传授和解释某一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激发他们提问的勇气,对他们提出问题的质量不能苛求,二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三是要加强教学科研的针对性,营造创造发明的动力环境。高校必须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加强教学、科研的针对性,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提高高校创造成果的社会认同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创造者的成就感,从而形成持续有效的动力环境。

2.5提倡职教研究生论文自主选题,选题应重视创新

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查阅大量相关领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前沿信息,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从中找到学术研究的创新点,这对于职教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提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学术环境急需创新之外,提倡创新观念、评价制度的创新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等,都有助于职教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养成。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丁红玲(1965-),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44-03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的宽松,成人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是由于一方面,整个社会肌体处于解构再造,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亟需人才;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缺品,社会对学历文凭需求旺盛。而且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重视内涵打造,追求质量和美誉度,社会效益良好。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产业化的冲击,成人高等教育江河日下,生源萎缩,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教育品质和形象下滑,昔日头上耀眼的学历文凭光环黯淡,发展步履蹇涩,前景微茫,可谓望断天涯路也望不见自己的路。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破冰”,走出生存幽谷,谋求科学发展已成为时下严峻的课题。

一、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的检视与反思

价值定位的缺失是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陷入窘境的关节点和根本所在。“认识你自己”,这个刻在古希腊德尔斐城遗址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神谕,千百年来雾一般地迷惑着人们困扰着人们!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也是:“认识你自己”。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一样,“认识自己”是关键。“认识自己”就是要有其明确的价值定位,这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何种需求,即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二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何种需求。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不认识自己,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成人教育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混沌暧昧,没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体系。首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学术性不够,实用性又不强,向上不能“顶天”,向下不能“立地”,既无高等学历文凭教育的悦人神韵,又无个性风采。主要表现为:1.就本、专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来看,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徘徊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领地,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依赖倾向:许多高校成人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单纯追求学历教育的误区,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理解为学历补偿教育,关注“学历”却忽略了“成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体系模式。由于对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味地“路径依赖”,造成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远逊色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2.就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来看,也表现出与社会需求的极大不适应。表现在学科点研究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也严重脱节。社会对成人教育研究生的需求结构是多样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需要学术型人才,广阔的成人教育实践领域更需要有大量的有实践经验和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而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多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相接壤;3.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技术技能性差,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学历文凭外,腹中羞涩,无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价值诉求“短视”化倾向严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仅止于大中型城市中那些或奔于生计、或忙于工作的“工作”人群,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仅止于“谋生”层面的满足职场生活需要的学历文凭教育,而那些退职人员(包括老年人群)、赋闲在家人群、以及职业人群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并未完全纳入其视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于陶冶志趣和性情、丰富精神生活、体现生命高级形态的“乐生”层面的雅闲教育视而不见。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人生命意义存在的不同侧面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丧失了“成人”性教育的本体功能,走上了片面追求学历的“唯工具化”的迷途。

综上所述,不认识自己,价值定位的缺失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浮游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界面,没有自我生长根基,没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一方面投入—产出质量差,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比较优势殆尽,致使生源几临荒竭,生存与发展岌岌可危。故此,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亟需反思、检视和重构。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

第7篇

关键词: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中国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0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在学总规模200万人的战略目标。笔者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现状和指出问题,后提出应对举措。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以来,截止1990年底,共授予博士学位约0.7万人;截止1999年8月30日,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5万余人;截止2009年8月31日,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万余人。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1999年8月30日,共授予硕士学位48万余人;截止2009年8月31日,共授予硕士学位约273万人。总之,截至2009年8月31日,我国共授予硕士学位273万人,博士学位33万余人,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国内的目标。自《学位条例》实施以来,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增长,一直到1987年政府对研究生招生规模作调控,在1986年到1992年期间,招生人数逐年下降。1992年3月,教育部强调大力加强和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等,标志了从前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转变为重视博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走进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此时规模快速增长。200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和硕士研究生都达到增长的高峰值,之后一段时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对平衡,2006年增长百分点只有2.19,而硕士研究生之后几年增长速度逐渐平缓,2006年增长百分点是10.32。

笔者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近五年来(2007年到2011年)的研究生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总数和招生规模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总数:795个、796个、796个、797个、755个.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是41.86万,44.64万人、51.09万人、53.82万人、56.02万人,增长率为5.02%、6.64%、,14.45%,、5.33%,4.09%。其中招收博士是5.80万人,5.98万人,6.19万人,6.38万人,6.56万人,招收硕士36.06万人,38.67万人,44.90万人,47.44万人49.46万人。招收博士增长率为3.10%、3.51%、3.06%、2.82%;招收硕士增长率:7.23%、16.11%、5.66%、4.55%。从以上数据可得出结论,近五年来,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总数是相对不变的,只是上下浮动一两个单位。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招收博士和硕士却都是逐年递增,其中2009年增长最快,截止到2011年招生研究生人总数最高位56.02万人。

总而言之,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招生的规模迅速增加,为我国实现稳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数量基础。我国各层次研究生教育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是,在数量迅速扩大的大好形式下,需要优化教育层次结构。

二、应对举措:优化中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

(一)控制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招生规模,力求获得一种科学的比例关系

从近五年数据来看,博士规模扩大速度较快。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欠发达的情况下,博士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大会使教育的整体质量难以提高,而且容易浪费教育紧缺资源。所以,我们应在确保并能提高博士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稳健扩大博士教育规模,切不可过度超前发展。

在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应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规模扩大的主体第一是硕士教育。到2020年,尽量达到《纲要》的研究生200万的目标。目前,硕士招生人数还没有到达预期。

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硕博比还比较小。争取到2020年,我国授予学位的博硕比达到约一比十。以这分割线,协调我国研究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间的比例,来重点填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大缺口。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层次结构,能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

(二)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形成各自的特色,是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缺乏各种各样的高层次人才。而学术型人才,单一强调研究能力,市场需求很小。相反技术性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市场却很匮乏。从这点看,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了。博士研究生学习是以攻读博士学位为主。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创造性研究成果。培养过程应以学术训练为中心,包括加宽基础知识、对专业问题深刻的见解,并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学术阅读和写作训练,并能遵守学术规范相关规定。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现在的硕士教育比不上以往精英式培养的地位,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攻读硕士学位而用心,更需要为就业而担心。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应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为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等,提高综合素质以求更适合市场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从目前攻读硕士学位为多数,只以少数攻读专业学位做辅助的情况,渐渐调整到多种类型并存,专业学位为多数的新架构。

(三)确定研究生教育各层次重点发展的学科,实现学科结构层次上差异互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某一学科的人才需求是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中应确定博士、硕士教育各自重点发展的学科,在博士层次和硕士层次,研究生教育学科应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比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类学科,需要真正从事原创性研究人才,但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通过以上分析,博士招生人数较小,那么该学科更多地应在博士教育层次上发展。相对于一些应用性学科,需要拥有相应的技能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相当大,如今硕士人数比较大,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那么应用性、复合型的学科应更多地在硕士教育层次发展。

总之,我们应按照社会发展对研究生人才需求,确定不同层次教育重点发展学科,实现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在层次上的差异互补。优化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注释:

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整理.

参考文献:

[1][2010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02-12.

http:///show.aspx?id=2763&cid=70.

[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根顺,包水梅.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2006,(4):70-71.

[4]王根顺,包水梅.以层次结构为切入点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07).

[5]刘艳辉.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走势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04-01.

第8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述评

成人教育学作为教育学领域的新秀,自学科建立以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推进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培养研究意义重大,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进展,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参考性建议。

一、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概况

(一)著作类

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著作,薛勇民编著的《走向继续教育的深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研究》(2008)和曾青云著的《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研究》(2009)有相关章节对其进行论述。《走向继续教育的深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研究》深入分析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原则及性质,从社会功能角度探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问题;《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善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路径。

(二)期刊论文类

笔者以“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招生”、“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队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就业”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有关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始于2005年,取得一系列成果,论文共计45篇(包含硕士论文3篇)。从研究主题来看,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对课程、专业学习及培养模式的研究,而对招生考试、生源、师资队伍建设及就业指导方面涉及较少,具体见表1。从研究时间来看,论文数量呈先递增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表明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关注度不稳定,具体见图1。

二、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不仅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也决定着其质量。曾青云等认为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引入性课程内容简单,本土化课程内容不能反映成人教育发展规律,课程内容整体单调落后。实践性课程处于行列末端,真正按人才培养目标将研究生课程纳入成人教育实践的院校为数甚少。[1]彭伟认为对于跨考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很多高校设置的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课程内容的深度有待提高、广度有待拓展。[2]蔡晨认为在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创新意识方面各高校虽然达成共识,但是缺少自身特色。[3]王静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与明尼苏达大学的比较分析,认为明尼苏达大学课程设置更具有个体适应性,选修课程范围较为广泛,学生选择余地更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4]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计来看,姚成建指出课程设置要明确培养目标,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研究能力,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能力提升。[5]朱瑞也认为在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应突出实践性、增强科学性、发展时代性、达到具体性、追求灵活性。[6]

(二)专业学习

首先,专业学习兴趣。徐卫娟提出可以通过各种讲座或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并且要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研究生学习质量。[7]谢建华也认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是克服其专业学习障碍的第一步。[8]其次,专业认同感。乐传永和孙婵娟指出当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感不强,导致专业学习质量不高。[9]郭荔宁提出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科学的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引导机制,切实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质量。[10]李金认为要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科自信,增加与导师的互动交流以提高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11]再次,学习方式。如李中亮认为在课题中学习,进行科研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从而树立学术研究的自信心。[12]何爱霞认为成人教育学专业是实践性的专业,因此,实践性学习应是研究生比较恰当的学习方式。通过设定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建立“实践+学习+研究”的学习模式,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增强研究生的反思意识,锻炼反思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学习和研究体系。[13]再次,教师角色。陈国华提出教师在研究生专业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于研究生树立和升华专业学习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设计情景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进行学术探讨。[14]

(三)培养模式

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研究者主要探讨狭义的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应立足于终身教育视野,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探索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15]郭荔宁认为应建立动态的培养模式体系,提高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16]朱胜晖等认为应结合当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打造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联盟,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17]罗国立认为当前高校在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趋同性和封闭性,导致培养质量不理想,由此应实现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和多元化。[18]蔡晨认为成人教育发展受限于社会经济现状,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应开展远程教育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利用远程教育的便捷性、实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培养质量。[19]南海等认为当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实践价值,应着力改进培养理念,在根本上改革培养模式,最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0]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指引者。因此,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从师资队伍数量来看,各个院校师生比例不协调。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数量都存在不足的问题,有些导师科研和管理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学生,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致使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21]从师资队伍的结构来看,导师学历参差不齐,但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逐年递增。[22]导师专业背景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多方位开展研究,实现多学科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出现在指导研究生时力不从心的问题。因此,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李中亮提出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增加教师编制数量,引进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此外,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教育教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完善导师考核和评估制度,建立并壮大优秀教师团队,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12]

(五)就业指导

就业不仅是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生培养结果的反映。当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就业面临尴尬处境,一方面,大多数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对较高层次的工作又因经验不足而无缘。[23]另一方面,社会对成人教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黄瓅等通过分析发现随着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呈现出成人教育学应用型人才匮乏、理论型人才就业难的局面。[24]因此,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提升求职技能。虞晓东等认为要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改善研究生就业难的困境。[25]陈静认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方向应体现应用性,助力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26]宋琼等也提出将成人教育学专业发展与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就业相关联,把研究生的职业发展作为成人教育学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27]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开设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研究生求职技能,引导他们对未来作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改革目标,对其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的需求。[28]

三、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成果匮乏

对于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及各高校非常重视,平均每2年召开一次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教育媒体等共同探讨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尽管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问题有所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研究成果依然匮乏。一方面,就成果数量而言,承前所述,期刊论文仅有45篇,尚未有专门的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就内容而言,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学习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等探讨较少。

(二)研究立意狭隘

任何研究的开展都有立意,即为了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或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不难发现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的立意是提高培养质量。无论是从课程设置和专业学习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分析,它们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就业。然而已有研究仅考虑当前阶段的研究生培养,却未能立足于终身教育背景充分为研究生未来职业规划考虑,这不利于成人教育学科和成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范围广,然而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例如,部分学者基于招生的视角分析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分析生源分布现状以及招生存在的不足,但是并未提出建设性建议;部分学者基于课程设置的视角探讨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针对培养目标提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建议,但是对于如何设定课时、学分所占比例等未能进行深入分析;部分学者基于专业学习的视角分析研究生的培养,关注点落在研究生学习兴趣、专业信仰、专业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角色上,但是对于具体如何提高专业质量和更好地评估专业学习成果探讨较少。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有待完善。一部分研究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然而缺少一手资料的搜集,且多数资料时间比较久远,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难以保证。另一部分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法,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但对所获得的数据只是简单描述与统计,并未借助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挖掘,结论也只是表面性的,未能厘清数据所隐含的深层原因。单一的研究方法会降低研究质量,更会使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陷入困境。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合理运用研究方法仍是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五)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成人教育学专业起步较晚,相关理论体系不完善,理论支撑不足,由此研究者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探讨往往停留在实践层面,没有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例如,有些研究者仅从招生方面探寻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问题,对于生源的性别、年龄、专业、文化背景等的分析停留在浅层次上,缺少相关理论支撑。在成人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多数研究者仅限于介绍现状,未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进行理论分析。在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学习方面,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分析仍停留在实践层次,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

四、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理论研究

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不仅关乎研究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更关乎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问题高度重视,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一方面,不仅要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专业学习和培养模式进一步分析,而且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评价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角,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同时鼓励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发现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使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二)突破传统研究立意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学习是研究生个人成长的基石和未来专业发展的关键。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应突破传统研究立意,丰富研究目的,使研究多元化,更具有价值。第一,立足于研究生的未来专业发展。研究生培养研究要以研究生的专业发展规划为根本,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研究目的。第二,立足于成人教育学科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研究生培养研究无论是聚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还是聚焦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等,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培养质量,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第三,立足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文盲”已不局限于不会识字和写字,而是越来越具有现代意义,如存在“数字鸿沟”,社会适应能力低等。由此,研究生培养研究要立足于人类社会进步,真正助力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研究内容

第一,准确把握研究主题。每个研究主题并非严格明确,因此,在选题时一定要对其厘清,以免出现逻辑错误。例如,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课程设置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第二,开展系统研究。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不要浅尝辄止,要注重系统性,形成较为系统的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够对研究生培养的诠释较为深刻。第三,加强国外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每个国家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都具有各自特点,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有助于促进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要切实开展国外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四)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一方面,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种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和境域性。要根据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功能或作用,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能够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需要把握问题的缘由和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专业数据统计软件,对于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有优点和缺点,有时需要根据实际将它们有效整合使用。例如,对于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的探讨,既可以走进研究现场,借助访谈等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等进行定量分析。

(五)丰富理论体系

第9篇

>> “2+2”模式下的副学士学位层次教师培养研究 怎样攻读英国学士学位 美国“副学士”与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比较研究 中英两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中英两国的革新与保守 我国学士学位制度发展三十年述评 韩国学士学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 中英两国近代前期影响工业化的因素比较 废除学士学位论文制度尚为时过早 加拿大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制度保障研究 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 中英两国对中医药研发创新认识差异的访谈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的对策选择 国际学士学位计划中的音乐课程 中英两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及对策分析 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在数学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加强在动漫教育领域的合作 中英两国知识产权的全方位合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2-29.

[4]Chin Che Yan,Hannah. A Study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ssociate Degree Programmes in Hong Kong[D].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7.

[5]Rosalind Latiner Raby,Edward J. Valeau.eds. Community College Models[M]. New Yoe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09:165.

[6]李玉静.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学位制度发展与实践探析:以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83-88.

[7]刘会胜,王运来.我国应当增设副学士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31-33.

作者简介:

梁博雅(198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比较。

邮寄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收件人:梁博雅

第10篇

音乐艺术院校 ;传统音乐 ;教育改革

在中国的音乐艺术院校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既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相联系,更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之所以现在又重拾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其教育现状中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一面。本文针对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深化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的若干设想,以期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重视和思考。

一、现状:重视与衰减并存,表现为“四进一退”

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包括专业音乐学院、高师与普通高校中的音乐院、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具体现象可概括为“四进一退”。

(一)四进

1.以传统音乐教育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行,呼吁越来越强烈

据笔者所知,从1990年在包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提出此课题并写出向领导部门的建议书、以及在1996年于广州番禹举行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进一步提出“母语音乐教育”以来,差不多每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和音乐教育学会的年会,在议题中均包含有此项内容(包括音乐类“非遗”的教育传承)。所提交的论文数量之多,其他议题难以相及。近年来,有若干次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会议在各地举行,更把这样的研讨活动推向了。上述情况表明,音乐界与音乐教育界对此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而且越来越重视。

2.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均设置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

各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尽管名称不一,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人类音乐学等,但其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中国传统音乐。除此而外,乐律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表演等方向,不少也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这说明,音乐艺术院校在研究生层次是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研究的。

3.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大多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由于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是不平衡的,但大多数院校在数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院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4.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专著、教材不断涌现

这方面的著作相当丰富,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概论”、“导论”就有若干本,如王耀华、袁静芳、杜亚雄、杨红等学者所撰写、出版的著作;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著作也不计其数,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杜亚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乐种学》(袁静芳)、《民族器乐》(袁静芳)、《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中国打击乐》(李民雄)、《中国民间歌舞》(杨民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伍国栋)、《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姚艺君、李月红、桑海波、陈爽、赵晓楠)……①这些专著、教材大多已用于教学,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一退

但是,从传统音乐在本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课时安排来看,我觉得现在还比不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民间音乐课分成四门,即民歌、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单独开课,每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总共要学两三个学年。上课方式以感性教学为主(如学唱、背唱等),教师多请院团的专业演员来担任,课后则有不少兴趣小组(如打击乐小组等)在自发地练习。感觉上,尽管整个校园内以西洋音乐占主导地位,但学习传统音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现在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课大多只能上一个学年,更有甚者,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含民歌、戏曲、说唱与民族器乐)则只上一个学期,其教学方法也多改成以理论讲授为主。除了音乐学系作为专业课或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得到重视之外,其他系科对学习传统音乐没能形成一定的氛围,不少学生只是图个学分了事。我举一个亲历的例子:

第11篇

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着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着,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着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

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2篇

学院注重课堂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学院师生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音乐比赛中,共有260多人次获奖,为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2013年“中国好声音”冠军——“蘑菇头”李琦就是我院的优秀毕业生之一;院代表队连续多年参加江苏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共获得38个一等奖;曾获全国高校合唱比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校园春晚节目联播一、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及器乐合奏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钢琴比赛一、二等奖等多种奖项,还多次荣获省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团支部、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及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培养目标

舞蹈编导专业培养从事舞蹈教育、舞蹈编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全国的专业文艺团体、中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职业学校等输送从事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

二、招生计划

2.考生报名时须持艺术专业招生考试报考证、本人身份证。

3.考试科目

①舞蹈作品(3分钟以内)。

②舞蹈技巧组合(包括软度、跳转翻、控制)。

③即兴表演(1分钟以内)。

说明:①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技巧组合一律穿舞蹈练功服;剧目表演可以穿演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