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3-06-19 16:1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1篇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是课改下所倡导的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以及学生健全发展的保障。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凸显语文课程的特点,确保学生在语文魅力的展示中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语文教育的特点都包括哪些呢?在笔者看来,语文教育的特点包括人文性、工具性、开放性等,因此,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进而在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了展现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培养。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

工具性特点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课程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例如,在教学《古代神话六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讲述除教材中的几则神话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开放性特点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有关的平台来展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的《人物专访》时,为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超级访问”进行人物专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交际时的语气、态度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语文教育还包括探究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雪梅.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作者:高凤梅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八中学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研究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8-02

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育理论不断的更新,向着方法论的方向演变,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推进过程,就是语文教育理论向方法论转化的过程。本文首先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具体任务,并提出研究方法论的意义所在。

一、语文教育方法论概述

顾名思义,方法论就是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感知并改造世界的根本所在。教育方法论是在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解决在教育中如何具体实施的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对语文教育理论实践运用问题的研究,探讨如何将语文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方法。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应该知道如何进行具体的培养。总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是对教育理论的总结,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方法观点等。

二、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任务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目的在于提升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为语文教育提供充足的研究依据。具体来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1.历史研究

从语文教育理论演变过程,分析语文教育研究中方法和对象之间关系。沿着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的过程,对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几个阶段中的特点、矛盾进行分析,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形成的原因、发展意义等进行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侧重于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通过历史过程揭示方法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将研究方法论放在科学发展的观点下,找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可以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并对语文教育中的教材、代表性文献、专著等进行研究,深入的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过程。

2.结构研究

通过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构建体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探讨语文教育方法论构建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入手,对方法论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各学科之间、和各个教育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横向上,一般是对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研究语文教育理论在这些学科中的运用,并探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中人文性特点。也可以说横向研究是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本体构成的分析。从纵向上,主要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人文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科群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这些研究理论能够为语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充足的动力,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方法论走向成熟具有特殊的作用。

3.理论核心研究

在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过程中,可以对其核心、结构、特点、理论基础等进行逐一研究,并形成一种研究体系。包括文艺学方法论重点在于批评、鉴赏;而语言学方法论主要是语用学基础等。以这些理论为研究的基础,对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的相关研究方法、发展动力、方法和对象之间矛盾等进行研究,揭示语文教育研究的必然性,为语文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与依据。

历史研究、结构研究以及理论核心研究三个部分的内容,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其中,历史研究为方法论提供事实依据,通过对发展历史的思考,促进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化问题以及结构关系;理论核心研究集合了前两个部分的基础,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尽管这三项任务不是并列的,但其相对集中,相互渗透,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三、研究语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课题,在教育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研究的方向不够集中,很多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其中,董菊初老师对论方法和方法论进行区分,并在其著作中申明了其研究属于论方法范畴。随后,陈菊先等学者,相继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通过方法论研究,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并探讨出有效的实践方法,帮助语文教育学突破发展瓶颈,消化研究对象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保证研究方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对象需求。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文教育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十足的进不,也尽力了多个发展时期,加强对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能够分清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结构,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加以研究,逐渐形成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第4篇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我国语文事业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知识点、知识面以及学习密度相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平稳的过渡到中学阶段,保证语文教学不同阶段的连贯性,实现小学到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是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探究的。本文就结合工作实践,简要阐述如何做好衔接性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育;过渡;衔接

小学和初中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两个阶段,既有阶段性的特点也有统一的整体性特点,其课程目标也要求教育保持连贯性统一性。因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里应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不适应性,发生脱节现象。

1.影响小学与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要素

(1)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整体的课堂知识容量相对是比较少的,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并不是很宽阔,基本的教学要求侧重于浅层知识面的理解和学习,思维难度并不会特别高。一旦进入中学阶段,教材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授课方式上,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构建相符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相应的教学,由于课堂知识容量不高,讲课的速度比较慢,学生很容易掌握住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进入中学阶段,教材内容体系的增加,使得有限的课堂之中教师必然要加快讲课速度,教学方式也不同于小学阶段,再加之对刚进入中学学生的学习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不足,极其容易导致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学的语文教育,发生教育脱节现象,使得学习效果下降。

(2)学生特征与学生习惯

小学生课余时间较为丰富,学习任务没有中学那么多,整体的学习氛围都是舒适宽松的,这也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而进入中学,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学习要求高、学习任务重等问题都摆在了学生眼前,这种跨度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无法很快适应新环境,跟不上中学语文教学的节奏。

从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能够迅速适应中学语文学习的学生必然是那些热爱语文、语文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这些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较高的语文素养。而如果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对,极其容易导致进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的语文学习环境,自然也会感到学习的吃力,随着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学习所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造成学习成绩的滑坡。

2.衔接性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开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直接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层次。不同教育阶段观念的统一性也是衡量教育能否保持连贯的一个要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观念是对教学活动、学生特点、学习价值最本质的认知,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取得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应该加强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学观念的统一,树立学生主体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的小学语文活动中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从整体统一的教学观念出发,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为今后小学生迈入更高的阶段打下夯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2)创新教材,拓展知识内容

知识过渡衔接的桥梁便是教学素材,而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素材,把握好知识的衔接性要求教师有效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注重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拓展,加强与中学语文知识的过渡。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帮助小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以拓展创新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中学阶段一些基本的有用的语文知识以拓展的方式提前引入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从而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3)改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

小学与中学作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不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不同的,在小学阶段,单纯的依靠记忆便可掌握语文知识,而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实现小学与中学语文学习的有效衔接,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课堂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发展的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顽强的心理品质,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而为适应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做好过渡准备。

(4)做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小学就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小学语文能否有效实现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当前的小学阶段,针对小学生的语文发展性评价往往是与中学相割裂的,这既不利于不同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鉴于此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统一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从教学和学生这两个维度改善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以评价体系作为引导,使小学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朝中学靠拢。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从全局出发站在统一的高度去看待,在教学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好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知识内容的连贯性与层次性,在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小学生迈向更高的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祥.语文教育学段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2(08)

[2]熊宁宁.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6)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学习型社区

一、语文教育与学习型社区的建立

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它聚工具性与人文性一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余春梅认为:追根溯源,语文教育的源头,就是生活[1],语文教育的这个特殊性将语文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密切地联系起来。

(一)语文教育及其特点。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同样也说过,“社会即学校”,而这集中表现在语文教育与教学之中。语文,顾名思义,是人们相互交流和传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工具,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进行汉文和汉语的一种教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教育,广泛地说,就是对于新生一代的培养,是准备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能够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对于适龄儿童和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简而言之,语文教育,就是“语文”和“教育”的总和,是人文社会学科极为重要的一个专科专业,也就是――文学。

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不一样。其他的教育,主要是工具性的教育。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是因为相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言是人们日程生活中,表达自己、传递信息、相互交流最为主要的手段之一;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的教育,还有终极人文关怀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是为了使人像人一样幸福的生活,因而人必须紧紧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如果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头脑就一定会空虚,思想就会迟钝,从而导致语文能力的丧失。因此语文教育是聚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教育,我以为其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让学习语文的人,能够在社会中学习,终身的学习,而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学习型社会的推进要求。[2]

(二)学习型社区及其建立。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是特定社会中由特定成员所构成的特殊共同体。[3]对于“学习型社区”的内涵,韩晓玲将学习与社区联系起来了,突出了学习与社区所应该具有的特点,那就是“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同时也指明了学习型社区所应该拥有的功能;“能够保障和满足社区所有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可以说是全面的定义了学习型社区。

无论我们是从全球视域来看,还是从教育的功能来说,我们都必须建立学习型社区,使我们的公民在学习型社区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活、兴趣等需求,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我们的社区则应该尽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终身学习的理念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

二、语文教育在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的教育,而且也是全民所应该进行的社会教育。真正的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形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不至于落后于这个时代,而这种精神正是学习型社区所需求的。

(一)语文教育阅读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说明了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要建立学习型社区的关键在于建立这样一种学习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建立,却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观念改变才能形成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习成为了一件极为枯燥的事情,对于社会上的人来说,虽然技术等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习的兴趣,只有建立一个学习型社区。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拼音、句子、词语等的掌握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文教育来说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兴趣,尤其是阅读的兴趣。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建立,关键在于转变学习的观念。要使得这个社区所有的人,以学习为快乐,以学习为荣,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做到了,因为语文教育中,对阅读的兴趣会让人们在阅读中寻找到快乐。

(二)语文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型社区学习习惯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是唯一的老师,只有兴趣没有学习习惯的话,那么他是不可能长久的学习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好多好多的人对于各种新鲜的东西都有兴趣,结果却发现其实他什么也不会,这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同样的一本《三国演义》,可以当作军事教材、历史学以及营销学的教材来读,因为里面所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所诉诸的观察点有所不同。而要真正地学好这其中的任何一门学科,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大量的阅读,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以语文教育为首的人文教育,其核心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学习手段的掌握,而是对于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同样的,任何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的话,那么他就已经有了终身学习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而这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中,对于学习习惯培养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三)语文教育的实践结果能够保证学习型社区的推进。余春梅认为,生活是语文教育之源,而实际上学习型社区也就是一种期望建立的生活。她认为,语文教育要丰富学校生活,而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开展阅读;丰富社会生活,进行假日旅游,丰富家庭生活,注重影视学习。[5]阅读不仅对语文教育而且对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的学习都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历史经验的吸取,因而我们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型社区中,一个终身学习的社区,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培养一个人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就是一个重要语文教育的目标,也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建立。换句话说,要想真正地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建立,必须注重语文教育,甚至是养成做学问的一种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就像曹雪芹老先生说的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语文教育――学习型社区推进的基础和中坚力量

(一)中学语文教育是学习型社区推进的基础。对一个社区大多数人来说,其核心的组成一定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是以中学生为主,而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工具性,比如应用文的写作。因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基础的语文教育,事实上在高中已经全部传授,而大学语文教育,对于中文专业的人来说,进行的是专业教育,而对于非中文专业的人来说,进行的是人文教育。而中学语文教育(初级与高级中学),所进行的就是以听说读写为目标的语文教育,这种语文教育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如果没有中学语文教育,可以说,一个人听说读写都很成问题,更不用谈去交流与表达了,因而一个学习型社区的推进,首先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好,还是对于其他专业的学习来说,如果不会阅读,那么永远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而只可能是似懂非懂的生疏的技术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育是学习型社区推进的中坚力量。大学语文教育,相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进行的主要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但是因为起点不同,导致将来社会地位不同,因为他们的话语权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在学习型社区建立的过程中,成为中坚力量,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因而他们有着更多的话语权,也因为这个成为了众多人所效仿的榜样,因而建立学习型社区,要广泛吸纳这种人才,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引导大家利用已有的资源学习,使得社区的环境逐渐发生转变,最后真正地完成学习型社区的建立目标。同时,由于他们是学习型社区建立的中坚力量,因而对于大学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大学语文教育必须从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着手[7],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进入到社会之后成为学习型社区推进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4]余春梅.生活――语文教育之源[J].课外阅读,2013(6).

[2]陈元辉.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2012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八.教学大参考.

第6篇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我力求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从朦胧的意识到实践的自觉,经过了不少反复和犹豫。今天,教育个性化实践的收获和来自时代精神的支持,终于使自己能够有机会进行理论的推究和实践的总结。

1.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1.1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的工具和文化传递的人文功能外,还有道德伦理和审美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同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健全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人道意义上的价值。

1.2 语文教育的个别化。"突出"、"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个体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为了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语文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性区别对待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感知、人事、思维、记忆和想象等都会有所变化,高中阶段更是这种变化的振荡期。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比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与学习方案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就是一方面督促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班学生、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作业内容,自由选择个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作文教学亦如此。在内容上,我长期提倡学生抒写独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在体裁上,我坚持选取一种作为特长,并由此切入,感悟写作实质,实现突破,在其它体裁上达到基本要求。擅长写诗歌的、写小说的、写评论的同学,在心理优势下,加以引导不但使特长更优秀,还能弥补其它文体写作的缺陷。超前者管理创作,落后者鼓励达标,人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进步,就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和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求自己避免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而是力争用四十五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

方法手段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进度水平的熟悉了解。为此,我准备了所教班学生的详细记录本,点点滴滴,一年下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自然非常清楚。和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方案也就得心应手了。

1.3 学校语文教育个性特色。它主要是在课程上要求学校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总体个性特色,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个性特点前提下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充分自由。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自觉自为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具体的资源特点。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和活动课是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重要阵地。

2.语文教育个性化的课堂实现形式

这是前述问题在课堂上的微观化。语文教育个性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落实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语文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其结构内涵由三方面组成。

2.1 教学目的。殊途同归,个性化语文教育时刻要直面教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个性化的归宿。不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怎样的个性化教与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道德伦理与审美、人格与心理诸方面目标应该是不能有所松动或异化的。但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也许会发现新的天地。一方面,就总体目标来讲,科学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序列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和主次轻重的改变,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会使处于同一课堂的教学难以协调,要么废除班级授课制,要么否定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可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出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这是在当前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具有妥协性的方式。

2.2 教学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个性化最为宽广的舞台。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尊重,教学内容因个人本身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而异,则强调的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提供建议。

2.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自己独特的班里学生的个体特征,更为困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交给相应不同特点的学生去完成。同时又能够让"无任务"同学获得良好的信息反馈,获得自身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核心特点;记忆方法;语文活动;三个维度

针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人多年来在语文一线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构建开放、有序的“记忆-赏析-成功”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一、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特点

一般来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核心特点就是长期性。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可能忽视了这个核心特点,以致扼杀了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应该从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将语文教育长期性的特点转化为短期性,以人为本展开语文教育。

二、知识与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根本,就是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学到了他们最想要的东西,并将学到的东西解决他们最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最想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取得进步与收获,就一定能不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热情。围绕学生最想要的知识与能力展开语文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过程与方法就是细化语文知识点,并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快速掌握、运用与鉴赏

本人认为,应将语文教育长期性的特点转化为短期性的特点,以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

转化的方法就是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将系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分解为若干个简单浅易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较短的固定的单位时间内掌握某种知识与能力。如果每一节课都有实在的成功,学生便拥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所以,本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方法就是“记忆-赏析-成功”。

1.“记忆-赏析-成功”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①明确每一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明确教学考试的目标;

②明确相关知识与能力对人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分解、细化相关知识,学习相关知识;

④采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迅速掌握相关知识;

⑤举行灵活的课堂活动对知识进行运用与鉴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力,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⑥引导学生课后运用知识与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本人认为,操作步骤中的“采用有效的记忆方法掌握相关知识”与“举行灵活的课堂活动对知识进行运用与鉴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力,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下面着重谈谈这两个步骤中有关的问题。

2.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①采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迅速掌握相关知识。“记忆-赏析-成功”型课堂成败的关键是学生能否快速记住、掌握相关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记忆方法。有研究表明,人脑的利用率还不到10%,只要我们坚持开发自己的记忆力,就一定能成功。我们可以从当代记忆专家王维、倪新威老师等人的成功事迹中得到证明。提高记忆能力,关键之处还在于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语文老师要不断学习记忆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博闻强记、学者型的教师。

②举行灵活的课堂活动对知识进行运用与鉴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力,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学生通过快速记忆掌握了相关语文知识之后,就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达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目的。比如,记住了《宝玉挨打》12个生字词后,就可以运用已掌握的生字词进行或造句或口头作文或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鉴赏,体会成功。许多时候,本人不限定活动形式,而是让学生大胆创新活动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记忆-赏析-成功”型课堂中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教出来的。“记忆-赏析-成功”型课堂,从记忆知识到转化能力,从教师到学生,都注重探究合作,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成功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走向成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人从2005届高三把关到2008届高三,又从2011届到2012届,深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三个维度”的科学性,于是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构建开放、有序的“记忆-赏析-成功”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04-01.

[2]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07-02.

第8篇

一、学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非理性批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语文教育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化、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语文教材编写的逻辑化、教学方法的程式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而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语文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教学形式主义严重、语文成了应试的技艺之学等问题的出现,这不能说与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语文教育的侵没有关系。其负面影响的确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一些圈内外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而导致的问题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评。

韩军在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几十年语文教学中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于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等等。他对科学主义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态度,他说:“科学主义,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个人性’,以‘虚无性’蛮横地取代‘真实性’。”“我们不只在语文教育中‘限制科学主义’,而是更进一步,‘清除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潘庆玉则从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认为,“五四”以来,科学主义教育观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理论上经历了一个由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方法论到价值论步步深入的过程;从实践上看经历了从学科化到科学化,从科学化到“唯科学方法”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90年代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在该模式的运作下,考试中心、认知至上、分析本位、技术主义大为盛行,这为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郑国民在谈到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说,科学主义用实体还原、知识量化的思路来处理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知识中心论”的出现,该观念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部分组成。认为“对于语文知识的崇尚和追求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丰富的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变成了对实用知识的记忆、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知识课教学中,“学生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实际并无多大价值。相反,这种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只能扼杀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此外,他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方面谈了科学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但他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态度的。

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辩证思考

从一些言论来看,在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语文教育走入了许多误区,而致使一部分学者对其价值取向倾向于批判和否定。其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思想方法,是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就像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为社会和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我们看待科学主义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其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既不要夸大科学的作用,也不要盲目排斥科学的使用,不能像给孩子洗过澡后,连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那样对待科学主义。就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而言,在追求科学化和高效率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不能因此来否定科学主义。因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主要是由科学主义来推动的,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语文教育科学化是国家政策、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因此,就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有学者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并非是“科学主义”太多,过了头,而是科学化水平太低。还有的学者则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语文教育需要科学化,更需要科学性。比如,张鸿苓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理论学派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根据以往的经验,语文教育对相关学科各学派理论的态度,一向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没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语文教育是边缘科学,既承认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讲究科学性,目前语文教育还不够科学,语文教育科学化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从大的范围说,语文教育属人文科学,有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当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学主义’排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义’排斥科学性,都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发展的。”于漪则是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来谈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要加强的必要性,她说:“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

显然,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基本特征来看,是崇尚“真”的,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则是崇尚“善”和“美”的。因此,不论如何在一个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内推崇一种哲学价值观念,都是不完善的,当下在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与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相对立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对立也不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所以倡导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语文教育观则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这股潮流大大推动了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上,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多年来“语文工具性“的主导局面,肯定了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主要特点,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张扬“人文性”的胜利。人文性和工具性一样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的制订从政策上了结束了语文性质之争的混乱局面,从常理上更利于推动语文学科的大发展。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语文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育改革依旧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而且问题辈出,比如提倡自主学习,结果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强调探究学习,结果成了学生逍遥或“沙龙”的时刻(时段);提倡对话教学,结果成了忽略基础知识教学的满堂问;提倡反思性学习,结果成了不顾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无休止的争辩和批判等等,这些做法貌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对人尊重的人文理念,实际上,也是不科学的,反科学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因此,语文教育要想真正的科学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语文教育中不能没有科学,不能没有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介入,因为这是促使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谈到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的确,我们不能否认科学主义的历史功绩。不用多说,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所以,察今要观古,察古更铸今。由于当今的语文教育问题距离现实太近了,难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回到源头乃是真”。更何况今天的“许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比如,今天所谓的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对话教学理论等被不加筛选地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孕育出“非中非西”理论怪胎,与20世纪20年代前后盲目将西方的实用主义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等引入语文教育领域不顾实际的模仿和借用而惨遭失败之情形,虽时隔80余年,其性质是何等的相似!因此,对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历史进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也理应如此。

第9篇

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在追求个人品行的完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论是“内省”还是“外铄”,其主导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为统治者服务,承传思想文化。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重道(轻德)”,“重文(轻语)”,“重教(轻学)”。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局限性的。 尤其是“五四”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质疑、批判甚至是疏离的态度尽管在当时急于变革求新的背景下可能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今天,中国国力日渐强盛、自信心逐渐树立的时代趋势下,自觉有纠偏矫正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以平和从容的态度,通过借鉴对比,从古代文化传统中汲取经验,取其适用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华,对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古代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仅从“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角度作分析综述,探究其师生关系方面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的部分,即现代元素。

一、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分析综述

按照教育史的分期作一综述。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大致从虞舜时代开始就有了学校的设立。“国老”、“庶老”等部落的长者就成为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庠”、“序”就是供他们教育学生的场所。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经验传递。

奴隶社会时期

(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周朝的学校比起前代更加完备了。教师多是一些官员,而学生则是奴隶主们的后代。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那么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染上浓厚的阶级色彩。

(二)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给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涌现了孔丘、老聃、墨翟、孟轲、庄周、荀况等教育家和标志性理论专著《学记》。

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可以从诸家教育思想中略见一斑。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已有了雏形。强调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和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现在看来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材施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救短,有针对性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当仁不让”体现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以及应有的博怀。

2. 墨子的“虽不扣必鸣者也”表现了积极主动的教育思想和师生观。

3. 孟子以“深造独得”为基本追求,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4. 荀况开创了以“外铄”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尊师则国兴,贱师则国衰。师生之间是“师云亦云”,不得背叛。对老师的要求也因其地位的尊贵而变得更高。

5. 道家倡导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逍遥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醒人们须注意教育的负作用,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

6.《学记》是对这一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的总结。它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封建社会时期

(一)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开始读书做官时代的汉代经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又退后到了单向传授。守师法,重依据的风气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对教师讲解的重视在当时是有其时代的需要,但对现代语文教育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治的动乱和分裂,官学呈现衰落的趋势,家学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这种家人之父子传授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普遍。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的叠加使教学更容易实施,但具体的教学关系却因为个体处理的不同而很难把握其规律性和整体特征。

(三)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与科举制度相结合的隋唐教育。

科举考试的产生和确立促进了社会民众读书进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教育的下移。但科举取士的功利性,教育内容、人才标准的单一化也制约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的状况可以从韩愈的《师说》中有所了解。不以师传为荣反以求师为耻。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里有了一个断点。但韩愈对于教师的全面阐述对后代有积极的影响。“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亦师亦友,视徒如己的理想师生关系承前启后,给后代一个效仿的范例。

(四)以书院为学术活动中心,推动教育理论取得进展的宋明理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 私塾

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针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教师多由落第秀才、举人充任,大多生活贫困而责任重大。存在注入式教育和体罚现象。但教师也会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2. 书院

书院有点类似现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院,兼有读书讲学与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师生质疑问难、学生因材而习、师生共同研究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已经可以看到。这也跟书院重品学而轻功名,远离科举的影响和制约的特性有关。

3. 著名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

胡瑗讲经,“每有要义,恳之为诸生言其所以制己而后制乎人者”。教师应是学生的典范。另外,他还倡导快乐教学,重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传授知识的效果。

张载主张“教须绝四”,教师教学不要臆测(毋意)、不要武断(毋必)、不要固执(毋固)、不要主观(毋我)。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教育观点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其所起的保守作用使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和没落。`但是朱熹反对科举制约下的学校引导人逐利而去义,并继承“外铄说”的教育观,强调求知和力行,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师生共同追求一个理想。

王守仁的心学教育思想继承孟珂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与朱熹的观点相抗衡。他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强调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天性。以达到“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效果,与“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恶劣的师生关系所能达到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这与近现代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沟通。在我们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变中是否可以借鉴一番呢?

(五)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批判教育的专制,讲究实用对语文教育有很大影响,但师生关系的特征未能有创新意义的突破。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

纵观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周以后历代对于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的理论总结几乎都是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和沿袭。

其二,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以下描述——强调师道尊严的专制型、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的民主型;授业承传的单向传递型、教学相长的交互型;父子宗亲型、官教合一型;亲密型、冷漠型等等。可能这样的概括不一定准确和全面,但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确实是丰富多样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基本都有可以找到参照的模型。

其三,古代语文教育以德为先,以文为主的传统使老师拥有双重角色——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和社会对他的高期望使得尊师重教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传统。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会有精神和信仰的承续。这一点是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

其四,师生之间除了学术思想的传承,还有政治地位的相互依附。生荣师贵,师显徒高,这一方面的影响至今不绝,需要辩证理智地去看,当然这一点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大。

从以上综述中不难看出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一些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被实践了。这可以为我们建设积极的现代师生关系提供借鉴和范本。这也是我们了解和探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意义所在。

三、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学,这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它是人与人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任何教育,只要它一开始,它就必然形成一定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关系肯定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只有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相匹配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设施固然重要,但优良的教育装备,并非必然产生高质量的教育。这不像工厂里的产品,高投入就一定会高产出。师生关系很有点像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许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有着潜教育影响,其意义就在于此。

“传统的教育”这一与现代教育相对应的名词,有时会被人等同于“落伍过时”“需要摒除”。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中“重教轻学”的特点使人们对古代语文教育的认识误区是:僵化生硬,甚至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实所谓传统是一个相对概念。几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终究有它存在的理由,去除时代的局限影响,有很多好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不是一概否定和丢弃。

鉴于此,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适合我们的教育需要”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顾盼千年,从我们的古代先贤那里寻求智慧的灵光。

总之,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是为了在我们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寻求可以滋养现代文明的养分,让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更符合我们的文化特点,从而在结合西方先进思想时多一份理智。

参考书目:

[1] 张隆华 曾仲珊著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中外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0篇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罗素曾经说到,语言不是我们可以只管使用它,而无须注意其本身的一种媒介。如果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那么,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的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西方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它只是对应性地表意;汉语是带有浓郁生活气息与形象特征的语言,它独特地具有一种“象”的思维。汉语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在于言意之间有一个“象”。汉语的这种特点在诗歌意象的创作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它是将象、意、言三者黏合,从而生成饶有意味的艺术画面。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语言与天道、人性、事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带有丰富的人文意蕴。语文教育作为民族母语的教育,不能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不能不关注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色。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汉语音美、形美、意美。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凭借语言意象营造一种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一方面是意的象化,一方面是象的意化。立象通意,意因象显,意生象外。文学艺术借助语言符号创造形象,生成言、象、意交织融合的意象,由可见的物象图式去捕捉不可见的天地造化,这是中国文学艺术最为显著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天地里,作者、作品、读者相互映照,相互回应,从而构成反器化、非工具化的审美意境。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言”“象”不是外在的器具,它有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审美内涵。“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语文教学要努力挖掘文本言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渗透审美的教育。语文教学要扣住汉语的审美特点,体现人文价值的追求。

语言诚然是工具,是表达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但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拥有内在的人文价值,担有更多的文化使命。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不像其他工具那样与对象相分离。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家园。人作为符号的动物,是语言的存在。语言与人,既是二元对立的,又是具身统一的。人们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时,着眼点在于Z言外在的效用和内在的逻辑建构。然而,如果抽掉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倾向,那么,语言就成为没有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一堆结构化的符号。

晚清政府将语文独立设科,语言文字的改革旨在“统一语言”,做到“言文一致”,使语文教学科学化。然而,这种简单比附西方,把语言仅看作是声音的纪录,对书写语言作工具论的理解,造成文史哲的分离。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只是着眼外在的便捷,而没有渗透到作者与读者的内心。与此相应的是,语文教学忽略母语文化对学生的涵育,将它仅仅理解为工具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百年语文教育现代化,大体是沿着技术化与工具化的道路前行,它要求知识点的井然有序,追求语言训练的规格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事实证明,语文教学改革这一完全西化、技术化的取向,忽略了汉语的文化特点,并不适合民族母语的教学,所以收效甚微。于漪老师认为,注重读书感悟,注重整体把握,注重熏陶感染,注重积累沉淀,这四点是本民族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它有助于矫正当下语文教学碎片化与功利化的倾向。

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里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让优秀传统在他们心里扎根。语文教育要“明人伦,兴教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的引导与塑造,获得智慧并陶冶性情。语文教育要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个方面。语文教育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11篇

一、电子媒介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背景

1.电子媒介的概念

电子媒介是指利用电子技术、电子设备及其相关的各类产品对各类信息进行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包括各类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等。其主要特点有:及时性、传播性、多媒体以及电子设备的使用。

2.背景

电子媒介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这种广泛的使用则引发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系列改变,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方法,都在电子媒介的推动下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对这种影响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二、电子媒介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电子媒介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

首先,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现在电子媒介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而在网络上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人们不再严格按照传统的语言使用规范,而是用网络上所特有的一套语言习惯,比如,在网络上以“偶”表示“我”,用“88”表示“拜拜”。这些网络语言的使用必然会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与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在电子媒介下的各类信息是鱼龙混杂的,而中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力还有所不足。这些影响都说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必然要回归到本质,不光要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而且应该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都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得中学生可以在这个电子媒介广泛使用的社会环境下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中学语文教育视野的扩大。由于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杂,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阶段。要不断地引导中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逐步地培养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与高度。

最后,培养阅读的习惯。有研究机构对目前各个主要国家的阅读量进行了调查,最后的结论中中国的人均年阅读量是最低的,这已经成为了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在电子媒介越来越广泛使用的今天,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读物越来越多,阅读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而这种电子媒体中的阅读由于阅读手段、环境等制约,还有着很多的缺点,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积极引导中学生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中来,深化自己的阅读和认知。

2.对教育手段的影响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使用的越来越多,多媒体的使用对于中学语文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将原来课本上的文字变为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便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学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主要是以文字与语言展现知识的一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电子媒介使用过多的话,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中学语文课文的理解,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电子媒介。

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传统意义上的远程教育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远程互动,但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却为实现真正的远程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远程教育真正地实现实时互动。

3.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电子媒介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传统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相比,电子媒介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语文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浓厚的人文色彩,所以如果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盲目地加大电子媒介的使用,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制定与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对待电子媒介的使用。

首先,教材制定。电子媒介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分主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就符合这种需求,但是按主题进行编制教材时一定要注意,这只是按所选教材的思想内容、语境等综合考虑进行分主题,而不是仅仅按思想意识等去进行划分。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目标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载体,也就是人文学科,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社会现象,不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语言更是文化载体,当一个人学习语言时候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学习一种民族精神,教学本质就是学生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提高对于健康人格培养,提高对于语言教学水平提高,深入学习语文,可以非常好提高学生对于崇高人格追求,提高学生知识文化修养和水平,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一、语文教育目标创新体系研究

1.语文教育目标位居非常特殊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好落实语文课程纲要、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方案和明确语文教学方向性问题,同时还要对于语文课程纲要进行很好表述研究,在教学设想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理论上对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和深化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注重对于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帮助学生语法、修辞和逻辑提高,促进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在语文教育特殊环境中要提高学生对于知识领悟能力,在实践中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能力。

2.语文教育目标要对于语文教育客体进行很好拓展,提高对于知识认知和掌握水平,语文知识主要就是指的是语文活动主体实践能力提高,对于语文词汇和语法综合认识理解,语文教育塑造的是健全人格。语文教育对于道德教育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对于教育主体思想净化和德性涵养能力不断提高,弘扬人文精神和德性能力,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帮助学生能够很好对于语文整体水平认识和理解。

3.德育要素主要就是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综合发展中要不断提高情感操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树立正义感、荣誉感、友谊感和自豪感,使得学生能够很好提高对于语文教学审美热情。语文教育目标主要指的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审美意识能力,要不断提高对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要不断追求审美境界,让学生自己建立非常良好心灵,注重学生对于审美提高,美学教育要以优美语言意境和浓厚思想感情进行多层次性教育,全方位对于人生和社会大自然进行描述,教师要挖掘美誉教学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语文教育目标有效实现研究

1.衡量语文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主要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确立,实现教育全面化,确立语文教育目标正确性,还要能够非常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规定教育目标实现,保障语文教育目标有效性,着力提高对于教育阶段预期性认识,还要对于教育活动进行可行性实现。阶段性预期性主要就是要不断提高道路里程碑意义,及时反映语文教育本身存在价值,对于社会语文教育对象要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对于语文教育发展介质期望不断提高,要实现语文教学水平提高需要不断促进高目标和高发展两性循环,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教育目标序列化发展,实现语文教育科学化程度和水平。

2.具体指向性意义就是语文教育目标必须要具有一定指向性,并不是模糊和笼统教学模式,深度具体和广度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对于语文知识进行一定传授,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教学,把思想净化和情操陶冶,同时对于德性进行很好增强能力,审美因素主要就是深化对于美学认识和理解能力。具体就是科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思维上要通过不断提高综合认识水平,抽象认识转化为具体认识过程,语文教育最忌讳就是笼统抽象化模式,要实现非常具体对于语文教育实现。

3.实施可行性具体教育方法,应该切入到对于具体教育目标实现,需要根据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研究,付诸行动进行具体操作,针对性提升和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要求语文教育目标内容质量要非常合理化,能够具有一定超前意识,不断激励学生要充分量化学习水平,正确评估测定语文教育模式,实施变通能力,设定充分可行性分析标准实现对于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育从美学认识上要不断提高对于语文教育活动本身认识水平,提高对于语文教育主体认识,追求审美境界同时,要不断深化教育者自身语文教育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和领悟审美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塑造非常良好人格。

三、结论

语文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于真善美认识,追求非常高雅生活方式,也是语文教育认识论和伦理学相互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教学,不能片面化认识,要把语文课教不断提高,把语文课程教育不断深化,做到对于真善美完美和谐统一。语文教育是祖国语言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学习能力,从语文教育本身讲本质是追求真善美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