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3-06-19 16:1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

>>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刍议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数学建模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数理统计教学研究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 新时期创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阻碍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培养 创新视野下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突破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喜瑞,翁绍捷,李粤,等.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1,(3):37-3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1.

[5]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6-79.

[6]黄学.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105-108.

[7]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8]章晓莉.浅析导师因素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4):63-66.

[9]董帆,傅敏,钟成华.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3,41(4):187-188.

第2篇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26-02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研招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招收工学研究生人数为165058人,比当年招生人数第二位的管理学人数高出近2.4倍[1]。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重要基石,需要国家、学校、老师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该文针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总结了几点对高校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见解,希望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制定培养方案时不仅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注意学科间衔接。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各个环节上内容要清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充分了解、调研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应各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历史,作横向、纵向比较,并结合学校内部学科特点及分布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前本学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将研究生按类别可以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二者的特点,依据专业及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制定。对于工科院校而言,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特色以及学科特点,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即分别制定不同的、体现各学位类型及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 传授最新的科研知识

研究生培养阶段,除了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外,专业课的传授也很重要,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播,注重方法,讲究策略,紧密结合时展,将科研知识科学系统地传授给研究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授科研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而是使研究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思考方式,并将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科研创新研究。

2.1 注重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科学研究是根据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新知识创作的探索性工作,科研创新是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生做科学研究时应注重科技情报的搜集、合理进行科研选题、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科研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2]。工科研究生学习基础理论时,必须思考和追求理论的应用方法,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不断积累并结合实际技术,那么会发现处处都有能够去创造的机会。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是科学创新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公共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研究状态,使其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可以帮助研究生抽取和把握关键技术。自学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及知识提升至关重要,它能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今后的科研创新提供基础。

2.2 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吸取科研知识的环境

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会安排研究生在研一期间学习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为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一个优雅、先进、高科技的授课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应采用最新的知识储备,与时代紧密结合,推陈出新,授课方式应多元化,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知识与科研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明确方法与思路,打破固有规则限制的思维能力及对自身学科领域的个人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有新视角、新观点。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储备知识强化创新意识的阶段。因此,各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3.1 言传身教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与本科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研究生阶段是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创新性、创造性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指导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应注重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指导研究生,循序渐诱,加强其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能力结构的构成。此外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研究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理解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3.2 科研能力的培养

导师除了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指导外,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以及耐心的讲解提示,引导研究生在正确的思路上继续前进,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导师在开题、中期、答辩的过程中应对其加以指导,给出意见或建议,对其进行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少走弯路,写出含金量高的论文。

3.3 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指导

众所周知,在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的近些年,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比如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高竞争的状况下,研究生心理以及生活需要导师更多的关注。导师应时刻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状态,情绪波动,发现异常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导师不只是传道授业的角色,在研究生的生活中也应扮演知心朋友甚至亲人的角色,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动向,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生导师肩负着讲授课程、指导论文、以及科学研究等科学研究活动,在研究生的培养发展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强大与否对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师的素质、治学态度、科研能力、指导方式都会对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思维是前提,治学态度和道德素养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3]。导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要结合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的灌输。作为导师,应该具有高端的知识储备,道德修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

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导师应给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一个良好地培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实现科研成果的前提,建立相应的导师队伍,形成一个教学科研团队。对于研究生多导师少的高校而言,存在着“一导师多学生”的现象,即一位研究生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这样就会出现导师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无法随时关注所有研究生的现象。因此,会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4]。鉴于此种现象,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有规划的培养有能力、有资质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之中,从协导做起,分担导师的工作量,承担起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角色,注重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添砖加瓦。

4 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平台

4.1 校企合作

研究生在在学期间,不仅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研究科研课题,为学位论准备。学校的实验室给研究生提供了实验的便利,为其实验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是,学生除了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外,我们应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等产学研模式不仅填补了实践创新舞台,也发挥了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与掌握前言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的绝对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可帮助企业公关难题,利用专业科研能力优势协助企业科研产业化,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研究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交流的机会。

鼓励研究生导师走出校门,了解企业需求,开展横向项目研究,为研究生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平台。不断总结学校与现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经验,形成可借鉴的固定培养流程,扩大培养渠道。同时,形成以“学院聘请、企业或院所通过、学校聘用”的校外导师评聘制度,大量吸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校分担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指导工作。此外,要在相关硕士专业试点跨学科、校企联合制定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深入开展多种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学分互认。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及导师赴海外访问学习的资助力度,加强海外高层次教师的引进,提升我校研究生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国际化水平。

4.2 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研讨会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学术交流。建立浓厚学术氛围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术创新。注重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导师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学术讨论会,由参与课题的学生对课题的科研思路、实施方案、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讨论,导师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的实施方案更加严密和切实可行。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前沿课题的机会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独立自由研究,为学生创造全面、宽松的创新环境。

学术研讨会也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活动。研究生参与会议可以通过听取报告、参加学术年会的形式,了解自己领域前辈们的科研成果,多听取来自不同院校的声音,避免闭门造车,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结交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研究者,共同进步[5]。

4.3 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今日,建立与海外友好院校学生网上交流平台,增进青年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进一步促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载体上,鼓励教师承接国际科研项目,并吸纳在校研究生分担科研任务。在师资队伍上,建立与海外高校之间的教师互派互访及轮岗制度,同时扩大师生公派出国访学的选拔范围。

5 结语

培养工科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学校、导师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在传授科研知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校内外的创新实践环节,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不断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应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趋势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组织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调查报告[OL].http:///html/ky/2013yzsjbz/index.shtml.

[2] 樊炳辉.浅谈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2).

[3] 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第3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本科生;科研兴趣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29-02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只注重学生在教学方面的培养,忽略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文献检索课正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一门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现状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研项目偏少,导致本科生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实验室的建设,教师的科研项目在逐年增多,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在不断更新和补充,创建了较多的校级和省级实验平台和实验基地,本科生接触到科研的机会越来越多,也有投身于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冲动和积极性,但是,其缺乏良好的科研素质启蒙教育和训练,即使学生兴趣勃勃地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也会遇到诸多的科研难题,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懂如何查找文献,无法掌握其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献检索课在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课时偏少以及理论课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本科生一般在大一或者大二就被选拔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培训,查找资料的时候只能通过百度或者谷歌进行搜索,而不懂得通过中国知网、万方、Springerlink、EBSCO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下载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方向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处处碰壁,遇到重重困难,找不到科学研究的方向和乐趣,这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其对将来的科研充满了恐惧,不利于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二、文献检索的作用和特点

文献检索是指以文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使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在检索系统或者数据库中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文献检索课程阐述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研究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方法,工具书、国内外数据库及文献的检索与利用,通过检索实践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文献检索是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重要保证,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可以掌握常用的分类检索法、主题检索法、作者检索法和代码检索法等文献检索方法,高效率地查找到文献、数据、公式或图表。再者,通过学习常用的Noteexpress,Notefirst,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极大地方便了今后文献资料的管理、阅读和科技论文的写作。科学研究侧重于创新,避免重复,如何检验课题的新颖性是摆在本科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在本科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确定之前,就要通过文献检索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了解该领域权威的科研人员已经做了什么工作,正在进行什么工作,接下来将要开展什么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工作,才会在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本科生在大学阶段更倾向于学习基本的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对于科研工作基本要求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创造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的掌握还是非常缺乏的,对于理工科的本科生来说,大学阶段侧重于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对于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没有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参与到老师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感到无法适从,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文献检索课则是系统有效地教会本科生如何查找到最新的国内外科研论文,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工具书、专利等,通过下载学习各种文献,提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和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科研过程中进行创新。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对刚刚接触科学研究的本科生而言,文献检索有助于他们正确地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才能保证本科生保持一种不断创新的状态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动力。

三、如何利用文献检索课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认为文献检索与专业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导致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再者,相对于很多专业课而言,该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的沉闷,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高校在文献检索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对于文献检索的技巧,各种数据库的使用,只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一遍,在演示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学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全部的操作,加上课后缺乏实践,整个的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获取不到真正的技能,更谈不上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加以应用。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侧重于实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很多高校都存在文献检索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过多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进行理论教学,考试仅局限于理论部分,缺乏机试部分,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各种概念和理论知识获得高分通过,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科研中却不能熟练地进行文献的检索。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献检索这门技巧,需要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不断进行摸索和改进,例如增加实践操作的上机课时,考试的时候增加机试部分内容。

2.调整课程设置形式。目前,部分高校的文献检索课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有的高校则安排在大一或者大二。通过本人五年的文献检索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自身状况,本人更倾向于在大一或者大二的时候开设文献检索课。对于大一新生,越早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分布、服务内容、大学学习方式、文献检索的基本方式,就会越早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在专业课的学习和探索上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专业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的馆藏工具书和专业书籍,而不会过度依赖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掌握了文献检索的各种技巧后,在专业的学习和参与教师的科研中遇到各种难题的时候,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和解决难题,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和科研的参与度,还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不同的本科阶段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需求有所区别,在大一及大二时,本科生只要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分布和基本的文献检索常识。大三及大四时,由于开始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对研究进展、课题立项、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有针对性的需求。结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文献检索课与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和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适应当今本科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

3.文献检索课的师资要求。文献检索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知识背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基础,目前高校普遍缺乏这种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授课教师。本人结合多年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总结和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反馈信息,担任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光具有以上的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从事科研的良好背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查找文献、管理文献、利用文献,还能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分析、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此外,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图书馆组织的数据库使用培训讲座,不断加强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规划高度,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献检索课能够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的检索技术,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提高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解决科研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同时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超,洪法水.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06-108.

[2]杨天怡,胡新平,严薇.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8-30.

[3]谢友柏.高校的聚焦点是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3(8):1-3

[4]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1-3.

[5]曹新华,孙康,高爱萍.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广州化工,2014,25(4):161-162.

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班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3-01

各大学既是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者又是其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者。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归纳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阐述各大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并由此开展分析与比较,归纳出不同类型实验班的特点与异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力求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起到借鉴作用,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精英教育提供经验。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9

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为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1-2]。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是不同的学科在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领域和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和方式。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使其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产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据不完全统计,交叉学科的数量目前几乎占据总学科数量的一半,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已受到科技界普遍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的定义、理论、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报道,然而对涉及具体的交叉模式及如何提高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学校学科交叉的最佳模式,探讨交叉模式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对高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4]。本论文将结合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的交叉作为事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简单谈谈。

水声工程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所以水声工程学科主以水声为基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它们存在着交叉性。在水声工程中所涉及到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内容,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有部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培养内容,而水声工程又可以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应用背景之一。所以这两个学科交叉性明显,对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破学科束缚,所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学科为例,浅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手段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原有的传统学科是有利的补充,促进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加速新学科的形成、建设和发展,其对于现代化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熟悉相邻学科领域知识,培养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探究新的学科方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高校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这两个学科能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个学科的建设能够支撑另外一个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其创新的机会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与传统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交叉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具有拓宽作用。学科交叉使得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到平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水声工程学科在充分发挥其水声原理以及换能器技术等方面传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研究生教授关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声纳装备的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方向。

2.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交叉学科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应用背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并且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声纳正是水声工程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发挥其中一个学科的优势,以另外一个学科作为补充,将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科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不尽相同,势必会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单一或只是使得研究生思维受到束缚。然而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条件。

4.交叉学科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研究生的选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颖的题目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创新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其论文选题很难,或者论文题目具有相似性,这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去探索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比如声纳性能的提高、环境对声纳设计的要求等这些方向就是水声工程与信号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实验基地,建立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学科实验室代表着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开发的实验室能够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研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或选择该学科下设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对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向交叉学科倾斜。通过整合全校范围内与相关交叉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建立跨院系、跨转专业共享的实验平台,来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比如以水声工程交叉学科为例,积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

2.选择性的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并且制定交叉学科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报考研究生,学校和研究生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学科招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体现交叉学科在学生选择导师、选择课程等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研究生能够灵活地互相选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制定既体现特色,又能够支持跨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3.努力提高导师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以及对学科的前沿把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开拓研究生思路、挖掘和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新思维,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导师指导是很难的,因此,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副导师的联合导师指导方式,由交叉学科的各学科导师参与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选择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动态,使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学术思维的培养下,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2010,17(4):108-112.

[2]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69.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第6篇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训练;杜克大学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104?03

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是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教学改革[1]。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挖掘创新思维,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另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创新动力不足,使得参与科研的收效甚微[3]。

从学校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目前美国不少著名高校都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本科生科研支持政策与管理模式。成立于1838年的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是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以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而享誉世界。2012年杜克大学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美大学第6名,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大学第10名、世界大学第1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杜克大学在我国江苏省昆山市开工建设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杜克昆山大学,成为中美合作共建综合性大学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杜克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在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率先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和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培养机会[4]。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5]。

笔者所在单位中南大学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优化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或创新团队成员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研究方案的设计、具体研究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注重实效,鼓励创新,重点资助选题科学、思路新颖、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创新和探索性且实施条件有保障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几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文件及配套管理办法,不少非“211”高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探索性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但总体上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3]:① 缺少学校和教师支持,成果科技含量不高。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建立起本科生科研创新管理机制,相关规章制度不到位,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得不到学校政策的保障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学价值。② 缺乏资金和实验条件,科研活动难以为继。目前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研设想因得不到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③ 缺少市场调研和分析,成果应用前景堪忧。本科生大多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只注重科研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缺少市场调研和实际需求分析,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杜克大学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的主要举措

1. 协调校内多个部门和机构,创造科研条件

杜克大学由本科生院(Trinit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二级学院、图书馆等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分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本科生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Office),负责制定和解答本科生科研相关的政策,审批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和助研经费,校内外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机会,组织校内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二级学院负责公布教师的基本科研情况,收集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信息,协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条件。图书馆则安排有专人一对一的接洽本科生关于科研方面的咨询,负责介绍与其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培训文献查找的初步技能及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同时,图书馆还为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与研究生同等的文献借阅权限,在必要时本科生还可向图书馆申请用于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单独研究室。

2. 开展入门培训和引导示范,激发科研兴趣

本科新生入学后,杜克大学即向其宣讲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突出贡献,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根据中学阶段学习的课程情况及其个人兴趣,部分学生经申请可进入暑假pSearch项目,切身感受科研过程,培养初步科研技能。pSearch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 以对杜克校园周围某一生物种群的染色体分析入手,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科学实验规程,手把手的传授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实验操作技能,最终的研究结果将在项目结束时进行非正式的交流报告。② 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触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③ 组织到杜克校园周围采集生物标本,亲近大自然;组织到学校泳池畅游,锻炼强健体格;组织到艺术馆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养。④ 组织到附近海滩游玩,观看磅礴的大海,呼吸自由的空气,回味科研的乐趣。

3. 实施独立研究课程和学分,鼓励科研创新

杜克大学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独立研究课程(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独立研究,通过提交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来获得学分。独立研究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为:① 研究课题审批。独立研究课程的具体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出,经指导教师认定可行后,报主管本科教学的系主任审批,研究课题一经批准通过,不得更改。② 选定指导教师。独立研究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为杜克大学的正式教师,若研究课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学生还可跨系申请若干名副导师,但课程成绩由正指导教师评定并提交。③ 课程内容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不得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仅做少量修改,或者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④ 例会制度。学生每周必须在研究课题上工作10小时以上,同时至少每两周与指导教师见面一次,汇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导教师则对研究情况进行及时指导。⑤ 最终成果。独立研究课程的最终成果为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撰写出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⑥成绩评定。独立研究课程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的质量,以及平时的研究投入和表现情况综合评定。

4. 提供充足研究机会和资助,倡导科研交流

杜克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研究机会和项目经费资助。根据经费使用目的的不同,杜克大学目前对本科生的科研资助可分为四类:① 独立研究课程助研金。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选择了独立研究课程的学生可以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助研金,用于购置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也可用于外出调研或收集数据。② 创新基金。所有非毕业班的本科生只要具有创新想法,即可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400~500美元的创新基金,经评审批准后,该经费可用于学生自主科研经费,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③ 助研津贴。教师可向所在系申请每学期400美元的助研津贴,用于临时雇用本科生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助研津贴全部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劳务费,但学生不能再以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申请学分。④ 旅费补助。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的学生可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注册费和差旅费。此外,本科生在申请任何项目经费资助之前,必须首先学习科研诚信的规定,并需要通过相关测试。杜克大学规定凡是获得学校资助的项目,都要参加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宣传。

三、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科研并重、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法宝,同时也给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有益的启示。

1.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高校应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逐步实行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24小时开放,为本科生自由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励志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 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一线科研人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将科研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让本科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适时设置科研情景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命题,引导本科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刨根问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科研创新潜能。

3. 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学分

在本科教育中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可以将学生自由无序的创新想法转变为目的明确的科研活动,是培养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学分运作机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本科生科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校还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管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全面的咨询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促进本科生科研与学校及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吴建林,薛强,高玮.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1):83-87.

[2] 李亚岗,余远波,林加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编译原理”课堂教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39-140.

[3]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国际竞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12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14JJ3129);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度量、控制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7-02

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也完善了金融市场的调控体系。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渐进开放,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显现,而核心竞争的差距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后备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开始至2014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112%,招生规模有显著提高,但是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则较为缓慢。其中,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金融研究创新的主体之一,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的差距明显,科研成果为金融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提高。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一、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由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与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当前金融学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授课内容较为集中。现代金融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经济、法律、统计、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而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仍以传统的金融学为主,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与金融市场信息脱节,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有所欠缺。在教学方法方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探索性不够、互动性不够,一些授课教室的授课内容陈旧,对国外教材消化不够,生搬硬套,不结合中国实际,因而难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较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金融学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校由于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财经院校对金融学硕士培养的经费缺乏,导致足够的教学岗位和学术交流平台,导致硕士生没有实践教学的机会以及缺乏学术交流、讨论的平台,不利于其所掌握所学理论以及检验其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金融机构实践方面,我国高校虽然很重视与证券公司、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但深度合作还比较少,甚至一些合作停留在参观或听讲座的形式上,产学研的互动不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参与金融企业的实习,也难以参与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金融产品创新研发部门、风控部门对实习生的开放岗位少,大部分实习生多在金融机构的销售部门从事一些重复、机械的低智力劳动工作,金融企业大都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创新实践支持,不利于研究生发现和认识金融行业现存的研究热点,会导致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产业界脱钩,这也不利于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现良好的科学问题,则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质量将大为降低。

(3)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一些高校因为经费限制或缺乏沟通交流渠道,而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导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难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师从国内外一流导师从事金融学科研研究,因此,难以提高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相比国外高校,国内的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欠缺。

(4)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术道德教育不够重视。一方面,一些高校过于追求论文数量,研究生论文质量不过关,致使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容易让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违背学术道德,产生学术腐败行为。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把读研仅仅当做找一份好工作的跳板,不专心做好研究,再加上个别导师指导学生数量多,不能亲自指导研究生的研究,以成果为导向,对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较少提及,这就导致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有所缺失,进而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是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受限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增加计算机、法律、财务、数理金融、信息科学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和市场前沿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研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重视实践,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根据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实务部门的需求,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将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法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问题,为金融企业的决策和运营提供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安排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参与本科学位论文指导,或者安排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协助老师进行本科教学,增强其实践能力。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1],形成“政-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3)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交流机制。首先,鼓励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参加金融行业会议、国内外学术会议,动态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比赛等[2],同时,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资助学生向高水平学术会议投稿,接受学术同行的指导。其二,创造条件,加大财政补贴,鼓励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形成国际合作培养的模式,培养更多熟悉中国国情和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金融创新性人才。其三,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可以开设更多的国际化课程,如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讲授《国际金融》、《国际宏观金融政策》等。其四,推进师资国际化,拓展多样化办学模式,保障国际化集成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等[3]。

(4)发挥研究生导师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导师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传授最新的知识,解答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品德的提高。研究生导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发挥榜样力量,示范如何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启发和鼓励学生,提高指导学生的效果。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应该严格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导师,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有必要增强其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对其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交流机制,发挥研究生导师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从而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从业人员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李九生,裘国华.利用创新平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5,(2):41,28.

[2]李,田苏宏.以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同济大学组织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经验[J].中国研究生,2015,(10):61-62.

第8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科研工作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01-04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科研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立足创新培养目标,重整科研资源,完善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用科研推动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科研工作

学生科研工作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实践能力等息息相关。切实有效的学生科研工作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诸多科研实践机会,从而梳理已学知识,拓宽知识层面,创新思维方式,进而将学生的知识、思维、实践及思考等融为一体,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效的学生科研工作能整合本校有限的资源以发挥更大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正能量,真正实现高校在人才输送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一些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重担仍放在教师任课中,学校希望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老师们进行经验传授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种无法“亲身体会”的课堂形式只能对部分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无法真正实现科研的启迪。另外,在高校学生科研工作不景气的后面,是高校各类资源的浪费,如图书馆、实验实践中心、各学科优秀教师等的低利用率,由此也造成了学生科研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阻碍。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强,高校如何利用有限的科研资源充分实现学生科研工作的繁荣,也成为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方向,其关键在于搭建切实有效的学生科研工作平台,为各类资源效用的发挥与学生科研的向往和实践建立桥梁,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学生科技工作框架构建为例,进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建立及完善的阐述。

二、科研工作环境的SWOT分析

全面了解现有的科研资源,对科研工作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是构建合理的学生科研工作体系的重要前提。SWOT分析法最先被用于企业竞争态势因素的分析中,是一种能较为客观和准确地分析被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科学方法,该方法将研究对象主要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挑战(Threat)四大因素按矩阵的方式罗列,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系统性,由于其具有明显优势而被广泛运用到区域的规划研究中。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对学术科研工作环境进行SWOT分析如下。

优势(S):一是石家庄经济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地质学科发展科研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教师科研工作较为繁荣,于此相应的校内科研资源较为丰富,学校除拥有各专业任课教师外,设有专门的科研工作人员,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教师科研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是就本校学生而言,随着校内科研氛围的加强,学生

们对学术科研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这是学校发展学生科研工作的立足点;三是校内学生科技组织活跃,如本校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自成立便始终秉持“致力于青年进步、致力于学校建设、致力于科学发展”的理念,每年都举办各类科普与学术活动,学生科协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与活动创新能力,对本校“学生科技基金”负有管理责任,同时各学科下设有学生科技组织,归属于校学术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联,专门负责各学科的科技工作。繁荣发展的学生科技组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劣势(W):石家庄经济学院目前仍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在国家科研政策及相关扶持方面存在很大的弱势,学生们接触到的科研层次较低且在参与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此相应,校内师资力量较国内重点院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激发及指导学生科研上有一定的不足;另外,在本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比,学生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同时,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在整体层面上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在科研基础及整体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也给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机会(O):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科研也日渐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国家也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支持,为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的支持也是发展学生科研工作的良好契机,石家庄经济学院从创新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不断加大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投入;同时,随着学校对科研工作的日渐重视,与科研相关的设施、资源、设备也日趋完善,为日后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威胁(T):为社会及国家输送所需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会跟随时代及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求变动而不断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带来了不确定性,从而也对学生科研工作方向的把握带来了挑战;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功利性思想也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无形的阻碍;同时,高校学生就业的压力往往将学生推向单纯寻找工作的区域,而无暇、无心专注于学生科研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本校学生科研工作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

学生科研工作平台的搭建需要在学校的统一引导与指导下,相关组织及部门共同配合,充分利用与学生科研有关的资源,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倡导学生科研实践,推动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学校现有教学单位20个,科研机构8个,本科专业4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发展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4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1个2012年度河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个等。学院设有多个学生组织,其中校学术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校科协)为本校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学生组织,在繁荣校园学生科研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学校配有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试验实践中心等。根据对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研工作环境的分析,构建学生科研工作框架如下。

1.科研资助平台:科研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通过各类科研资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过程中,从而体验科研对能力的提升,是学生科研工作的重点。石家庄经济学院2004年成立学生科技基金开始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资助,随着学校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及学生科研意识教育的加强,目前的学生科研项目已发展成为本校推动学生科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坚实力量,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科研精神、科研素养的综合型大学生。2013年1月校科协顺利实现对学生科技基金的改革,在原有的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创新项目和实践项目,调整各项目的立足点和资助力度,使学生科技基金内容更丰富、更切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已有学生科研资助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科研资助应发展成为本校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资源紧密结合的科研平台,除为学生们提供学生科研基金的资助外,可成立单项的专门项目的资助;还可以赛事的方式进行学生科研资助,由外方或学科院系进行资助,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研相关系列赛事,以此鼓励学生们参与感兴趣的研究,并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创新学生科研资助形式;此外可通过资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完成相关科研活动。目前该校发展较好的有校科协每年资助的“带着课题实践去”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使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术研讨平台:学生科研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研究的过程,学术性研讨同样需要关注,因此在全校内搭建学术研讨平台,也成为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石家庄经济学院相关学术研讨较少,多为专家学者不定期进行学术报告,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术需求,也不能实现交流的双向性。2009年校科协举办第一期学生科技大讲堂,开始将学术研讨的思想带入学生科技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已成功举办29期,内容更贴合学生科研需求;同时为配合新的学生科技基金创意项目的进行,2013年校科协举办第一、二届创意沙龙活动,将项目的筛选融入学生研讨中,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针对各个创意项目的意见或改进之处,同时能在研讨中产生新的想法或创意,创意沙龙创新了学术研讨形式,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研讨的乐趣;为配合改革后的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的落实,校科协对科研项目的跟进也进行了改革,融合了更多的自主与活跃的研讨形式,不定期举办科研交流会,由项目组进行项目的议题阐述,并与其他与会项目组进行有针对性研讨,如在研究进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新想法等。同时由校科协学术部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成立科研跟进小组,其中既包括科协工作人员,也包括对某类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跟进小组将参与项目组的研究过程,进行观摩、学习与交流。为丰富学生研讨参与主体,举办师生学术交流课堂,将科研教师纳入研讨主体,实现师生共进,可不定期针对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师生学术探讨与交流,共同繁荣校园学术氛围。一系列研讨活动的进行,需要学校各部门或组织的配合,主要有:学术科学技术协会、教务处、图书馆、社团联合会等。

3.科研讲座平台:讲座是传播科技学术的传统途径,如何用更丰富创新的形式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做好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讲座平台是在传统的导师传授基础上搭建的,具有更多样的形式。就校内而言,首先组织相关学科定期就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专家讲座,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培养科研精神;其次以校内各专业结合为出发点,建立院系联盟,组织有关联的专业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并由联盟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科研讲座,提升学生多学科能力和素养;最后,学生科研工作要有重点、有侧重地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具有浓厚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的学生,应将其纳入相应的科技委员会,由校科协不定期举行学术科技会议,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培养更高层次的科技工作者接班人。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学校主要部门有:现代教育中心、实验实践中心、图书馆、教务处、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除主要部门合作外,各学科点也应积极组织科研骨干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科研讲座平台,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推动学生科研工作中的切实作用。

4.产学研平台:产学研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产学研平台,为学生科研提供更多针对性的研究方向,为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更多社会机会,并能及时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实际转化应用,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产学研平台的构建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创新实验班,以理工科专业为主,针对有应用性的方向进行科学实验,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研究,以充分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班的相关成果将由学校进行企业转化应用;其次是科技实践基地,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融合企业实践功能,针对企业或社会中的科技问题组织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考察实践,对具体项目进行基地研究,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再次,成立科技下乡基地,侧重于对社会基层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引导同学们利用校内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农村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真正走到社会基层中,用科技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最后,可针对本地区著名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将学校的学生科研工作与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优势,如可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技术或管理问题成立科研小组,走入企业实际中,利用所学解决企业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学生科研工作;同时,可成立学生科研高层次的专项对接,在科研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中某一需求或问题进行长期专项合作,专项攻关,此专项对接所承担项目难度更大,更具研究与应用价值,由校方与企业共同资助成立。

5.网络服务平台: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交流与服务的重要平台,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同样需要网络服务技术的支撑,以保障各平台及内部之间信息流的顺畅流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研工作框架下的网络服务平台以校园网络管理为基础,设有以下的功能:学生科技网,用于向同学们提供科研学术及科技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如公布学生科技基金的各类信息等;联盟在线的设置主要侧重于为各类联盟建设服务,如校内的院系联盟、校企联盟等,通过联盟在线可实现快速的信息公布及沟通;在校园网的基础上进行校内网络拓展,延伸校园网络服务范围,对与学生科研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进行重点链接与整合;建立独立完善的图书馆电子检索室,并配有定期的检索讲座和指导教师服务,为关于学生各项活动的电子资源的检索提供便利;设立实验实践服务室,侧重于实现理工科的软件实验及文科的定量分析测评等功能,该服务室也需定期进行相关软件培训讲座并配有服务指导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推动学生科研水平及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切实的技术支撑意义。在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部门或组织有: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等。

四、学生科研工作框架运行机制

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包含多平台、多层次建设,涉及校内外多部门、多主体的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学生科研工作框架构建的基础上特建立运行机制,以保障系统内各部分、各因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有效功能及作用。

1.营造良好的校园科研氛围。外在环境对其内部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主体为在校学生,受校园整体学术氛围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对于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从科研教师层面入手,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以教师科研氛围影响学生科研意识,层层扩展,从而逐渐扩大学生科研氛围的影响范围;其次是从课堂入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启发学生科研思想,进而逐渐形成学生层面的科研氛围;最后校内主要的科研组织,应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体验科研魅力,从而在组织活动层面形成一定的学生科研氛围。

2.塑造合理的管理环境。学生科研工作框架涉及校内多部门、多主体,只有各部门积极配合,各尽其责,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环境,才能确保整体框架的顺利运行。在此过程中,校领导需要自上而下做好引导工作,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一切工作应以推动学生科研工作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于部门所主抓工作应主动实施,对于合作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还应对工作人员应进行一定的培训与学习,以确保对整体工作及自身工作的全面了解,并从管理的角度进行一定的配需,提高其管理素养与工作效率。

3.组建优秀的教师服务队伍。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服务是学生参与科研,完成相关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学生科研工作框架中不同平台对教师服务的需求,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科研的各项需求提供服务。所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须承担相应的学生科研服务工作,教务处可酌情协调重点教师的教学任务,并对提供重点服务的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优秀教师服务队伍的组建不仅为整体框架中各部分的运行提供了教师服务保障,同时也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是推动学生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

4.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学生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而创新意味着不循规蹈矩,意味着突破,因此在学生科研工作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发展空间,对学生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导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解答。学生科研管理工作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要能够为具有个性化创新思维的学生提供便捷的资源与设备等,做好发展服务工作。

5.保障切实的资金需求。资金保障是学生科研工作建设的基础和物质关键,无论是各项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各项科研活动的举办,都需要学校资金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开源节流,既要为学生科研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也要做好财务人员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资金浪费。还可利用相应的平台如产学研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学校提供自己供应渠道,做活资金供应链。另外,作为学生科研工作人员及科研学生,都需要树立一定的资金意识,在保证资金供给的同时,要物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95-111.

[2]范淑燕,张文标.基于科研立项制度的学生科研平台搭建[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53-156.

[3]张开显,金柏江.构建学生科研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14-15.

[4]蔡红英,张勇.多角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64-166.

[5]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3):125-127.

[6]李明斌,于洋.探析高校学生科研工作机制——以山东重点高校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73-174.

第9篇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教育管理体制

1.现行的学位制度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教育部门只是规定了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其他的并没有作明确的划分,以至于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研究生时,采用培养其他学科研究生相同或相似的办法,忽略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目标和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才能,严重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各高校自主权利的发挥。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始终把握着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高度管理权,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教育部门及高校的地位、权利予以明确的界定,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仍然难以发挥。另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的特征,对人才需求反映迟钝,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学科当然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社会环境因素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营造出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国由于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发展滞后,加之现代社会学术氛围较为浮躁,学术研究缺少诚信,越来越多的学者无法冷静地坚持科研,使得高校教育开始出现功利化现象,这对目前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形成与创新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同时,社会为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培养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巨大,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培训成本,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优先选择有工作经历的人员,而忽略高校毕业生。企业更加倾向于在市场上研发新产品、改进服务质量,但为高校提供创新基地的热情并不高,这样一种社会环境阻碍了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内部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招生制度

近年来,各农林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影响生源质量,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由于报名门槛较低以及在当今社会热门度较高,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研究生初试阶段的考试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初试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验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入学考试过于强调英语成绩,这样很可能把一些具有创新思维但英语稍逊的学生拒之门外。复试环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数高校复试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不变的题型以及提问的偶然性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复试过程缺乏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难以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生导师

在我国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2年,最多为3年,并且上课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比较大,并且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做不了多少科研工作,更不用说高质量、创新型科研项目了,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在潜意识上也存在松懈的消极态度,使一些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型科研,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整体质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具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激增,但是研究生导师相对不足,这样一个导师将会带几名学生,导师就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国内部分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1)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强,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科渗透以及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足。(3)许多高校开展工商管理学术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使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更全面的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型学习。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缺少科学合理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农林类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科研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更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改善工商管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注重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国内许多高校忽略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忽视实验室建设,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许多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缺少联系互动,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无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阻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学校环境

1.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等设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相当重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老师授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因素之一,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及讲座较少,以至于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视野狭小,因此,难以实现学科创新研究。

(六)科研课题经费

目前,部分农林高校科研课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强化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而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许多学校更加倾向于把较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短期内能看见成果的、或者是收益巨大的项目上去,比如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而对见效慢,成果不显著的工商管理类研究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循规蹈矩、思维守旧、不敢打破常规来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在学习及从事科研工作时不懂变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生源多样化

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生生源也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倾向。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这样学生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基础不统一,层次不均匀,年龄跨度大,很难统一授课。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在学校外有工作,有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比较沉重,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科研创新研究中去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2-03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跟踪学科前沿,及时调整选修课,注重知识的更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其中,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追踪学科前沿,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答辩过关,无心于钻研和探索,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找出问题关键,选好突破口,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是一套系统工程,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2]佘菲菲,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2-284.

第11篇

关键词:过控专业;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1-0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过控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这是在化工部化工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前提下,教育部于1998年3月正式批准更名的。在此后的十几年内,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人数需求逐年增长。本校过控专业前景较好,于2008年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由2个班增至4个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尤为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毕竟,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过控专业在以后的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拥有科研能力和持续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是巨大的宝藏。而过控专业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过控专业有其特殊的学科特点,人们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而忽视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对过控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过控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积极主动融入科研能力、创新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创新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科研实践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有专业工程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素养,还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创造力及与他人协作能力。

一、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现状

就过控专业而言,目前大学生的自主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差。本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强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之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设计与创新能力;但是真正要达到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还需要全方位的分析和多方面的努力。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和创新毅力。虽然有部分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目标不明确。第二,多数的大学生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不够专注,逐步丧失了创新的兴趣。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缺乏实际的行动。

二、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过控专业的特殊性,它有着广泛的学科交叉、融合。但设置的课程过于冗余,不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过控专业的特色,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2.实验设备不完备。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永远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由于资金等原因的限制,实验设备不完备,学生通常不能完整的进行实验研究,因此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3.缺少科研创新氛围。现在的高校利益化过于严重,学术氛围比较浮躁,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而且由于缺少专门的场地和指导老师,一般的学生自主组织的科研活动难以进行下去。

4.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性。评价机制不能过针对性地反应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就导致教学难以因材施教,难以改进教学工作;不能及时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创新水平状况,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难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改进。

三、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建设合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过控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热力学、过程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机械设计及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以当前和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前途为突破口,以提高过控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根本导向,合理建设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专业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校内平台,应积极发挥其对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作用。逐步加强和完善过控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同时调整、改革专业课程实验内容,开发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这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3.科研创新氛围。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转换为创新成果。举办创新思维训练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骨干。创新网站建设,建立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的大学生创新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科技创新由理论变为实践提供物质保障。创新组织科研活动,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4.评价机制创新。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定期抽样测评和网络自测自评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测评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四、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展望

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是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短缺之需,是社会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明智选择,还是高校广大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实施和推进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将会遇到多方面的压力,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因此,要在正确的政策导向下,以人为本,改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为本,才能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

1.教学方面的创新:首先结合本校实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其次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引入课堂教学;第三,将企业员工培训的方法引进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卓越计划目标要求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2.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力提升的根本任务;目的是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改变人才培养的状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是人才培养体制和科技开发体制的一种突破。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符合教育规律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和兄弟学院的实践经验,更应根据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客观实际,灵活自主地制定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确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标准并进行模块化处理,完善过控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4.改革压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及创新性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的教学自,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自由,动态的对话师生关系,这些因素的和谐统一方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提高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这项系统工程,目前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出现可喜局面,正在走向良性发展,但是发展极不平衡,各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另外,此项工程与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考验也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广大师生的齐心协力下,确保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不久的未来能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蓉.美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深圳教育的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8):30-33.

[2]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3]唐景莉,万玉凤.中外大学校长纵论高教“变革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05-06.

[4]周济.育人为本协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3.

[5]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2010.7.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79-02

学术型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当前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进而为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条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有益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组成要素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我国学者分别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角度、创造性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的层次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表述[1]。概括有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内外部条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1.知识结构。创新行为的前提是要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多方面的,各种知识之间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能在各种知识之间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结构[2]。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源头,创新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导和内在动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动机和意识,是激励和发挥人们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研究生应当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和验证前人已有的研究。

3.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个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4.创新精神。除了兴趣和天赋之外,创新也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冒险的精神等人格品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精神,它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和奋斗精神。

5.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研究生通过创新意识发现了问题,并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和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创新实践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创新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应用能力、成果实现与表达能力等。

二、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原创能力较差、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有学者总结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生本人缺乏创新意识

个人的创新意识受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动机水平、人格特征、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期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热衷于实际技能的掌握,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创新热情不足,创新意识淡薄。一些学术型研究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浮躁心态,不积极开展主动学习,对科学研究缺乏热情,难以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问题意识淡薄,质疑精神欠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部分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一些高校还没有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科研实践训练不足或安排不合理,创新实践环节欠缺。研究生培养机制不灵活甚至僵化,重个别培养轻合作交流,学科专业壁垒森严。

(三)导师指导不够

部分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缺乏质疑辩难的精神品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难以指导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还有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社会活动,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

(四)科研条件落后

部分高校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缺少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创新性的前沿科技项目支撑,甚至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料,不能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

(五)缺乏创新氛围

我国关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社会甚至高校没有形成浓厚的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社会为研究生提供的创新机会和激励机制不够。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的研究生学习氛围。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校企、校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机会太少。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高校应明确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制订体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改革

有条件的高校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群建设,消融学科壁垒,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科研网络平台建设和科研资源共享建设,拓宽研究生对教学资源的自由选择权,如对专业、课程、教师的选择自由,建立有利于跨学科、跨地域、跨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使其更好地承担社会和企业赋予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和与行业龙头企业及高水平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实验中心(室)、高端项目、人力资源,共同组建实验室、研发基地和科研团队,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开展技术创新、科研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项目,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共享,使研究生在高水平研究院所或行业龙头企业经受实践锻炼,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四)健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高校应积极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健全引导激励机制,制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政策和质量监督制度。一是要完善研究生学习考核制度和学籍管理办法,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合理分流与淘汰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相关保障机制,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培养意识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录取、资助学生、调配资源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权力;对兼职过多的导师,控制其招生数量。

导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看法;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探索未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师应从课程学习到研究方向的确定再到研究论文的完成,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等,帮助研究生把握科研方向。导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培养层次类别和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校企(院所)合作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在基地联合培养中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J].辽宁

行政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