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教案

计算机基础教案

时间:2023-02-13 08:0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教案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91-02

笔者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这几年来,深感计算机教学应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较强的课程,是职业学校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呢?结合本人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学校计算机教育或多或少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或者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问题。上课时听教师讲得多,自己动手机会少。

1.传统的课程教学

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交流;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能力,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理想;更体现了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作”的重要性。

2.理论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等,其主要原因是: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未达到合理化配比要求,上课时听教师讲的多,自己动手机会少。

3.实训学习

在机房中普遍存在讲话、吵闹、吃零食的现象,甚至是玩游戏。甚至有些专业教师也在学生实训期间上网或做其它事情。计算机操作课也是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题进行重复练习。表面原因可归结为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缺乏对职校计算机类课程教法的研究。笔者曾作过测试,对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然后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交谈,多数学生反映,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术语,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操作。

二、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合作基础

1.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一般来说,职业中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Office2000为多,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讲解和实践的关系: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我认为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1(有条件者可安排为l∶2)。这样的比例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上理论课首先可以为学生理清逻辑,讲述原理;其次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2.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实现上机实训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学生对上机实训课普遍感兴趣,但如果老师不设定任务,单纯让学生自由地操作,一部分学生因自己学习能力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觉得无事可干,就会失去兴趣;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心思花在上网与玩游戏上,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地设计好每次上机操作教学的课时,并事先做好软、硬件的准备,教师要多找些资料丰富当节课的内容,并且编制出每节课的上机指导。上机指导主要包括上机目的、上机准备、上机内容、上机步骤。其中上机准备可依据上机内容而定;上机步骤中应明确清晰,方便学生操作练习。

三、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作措施

端正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是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任何只重视理论,不重视技能知识掌握或者只重视技能,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学生应该理论和技能并重,并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引导实训操作,用实训操作来丰富,巩固理论,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这往往在讲完理论课后,学生还不知道用计算机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转变为一种恐惧感,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好这门课的信心。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作”强强联合的合作式教学方法。笔者在开始时,先询问学生:你们想用电脑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想打字、画画、上网、聊天……于是,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紧接着通过实训教学的配合,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完成许多操作:打字、听音乐、画画、写信、上网、发E-mail、聊天等。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颇丰,计算机也没那么神秘、可怕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学习兴趣。

2.规范实训教案,明确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训效率。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机械制图 实效性探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绘图仪器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图纸等技术文件已经放进了计算机磁盘;手工绘图已经被计算机绘图所取代。因此制图课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明晰培养内容,调整教学内容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的改革与调整,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及时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字体可以随意调整,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

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让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趣,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基础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这些知识在机械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自如地举出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机械制图与实际结合起来。作为专业课教师还必须以当代最先进的知识智能装备自己,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落后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制图课教师除了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绘图技巧。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应具备金属加工、装配和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跟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机械制图作为各类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把握教学改革的动向,增强教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的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我一直认为机械制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学科,有些学生因为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即便是比较简单的零件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三视图的绘制,所以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很有挑战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里的教学要和企业单位的需求接轨,生产、加工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要淘汰那些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需求的教学内容。

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做好教案

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而备好具有相当水准的教案是教好一门课的必要条件。教学,教是首位。要备好合理性教案,要求教师不仅深谙教学之道,而且要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不断地吸取本专业新信息、新科学、新知识来充实提高自己。对于《机械制图》教师则要求既要懂得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要懂得机械、掌握新国标,并能实际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好教案。如何备好合理性教案?在这方面我首先就是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来看教材,对于教材的每部分内容,我都会仔细研究,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每备一份教案,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发现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才认为教案合理。在备好课的前提下,我觉得要教好《机械制图》这门课离不开一位重要的朋友——模型。因为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所以只有充分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直接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初步印象之后,我会选择一些类似的模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慢慢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强化训练

要学好机械制图这门课,练习是很重要的。课堂讲解和练习的时间以一比一来完成,我一般把练习题分为一般题和提高题两种,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及时批改,可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施;创新;关键

"创新学习"不是继承学习,而是探求一种未知领域知识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是在学会学习的理论指导下,以师生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通过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要真正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教学模式为"以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积极讨论的多向交流"的学习模式,其核心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发挥主体和群体化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学观念的七个转变。

1 变"讲师"为"导师"

勿庸讳言,当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对教材内容表述式的"讲"得多,而指导得少,老师在上面大谈阔谈、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不知所措、昏昏欲睡。这时教师的角色效应完全是"讲师"。这既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又扼制了创新素质的培养。学生需要获得新的电脑知识、技能,一借不来,二送不去,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而获得,课堂中教师单纯的"讲",给学生的活动时空非常狭小。创新学习更多的从学生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图建立高效的学习模式,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所以,必须改变教师作为"讲师"的角色,教师只有从循循善诱,学生从"静听"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好更牢固的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创新学习"五步"(自学生疑--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巩固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了"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把教师带着知识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导师"。实际上在永无止境的计算机领域里,"讲师"终究不能将"讲"的内容终身服务于学生,只能导其法,引其路,把学生导入会学的轨道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2 变"教案"为"学案"

教案本来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的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的具体计划,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案往往变成了"课本剧",教学成了对教案的演示,教学的一堂课就完完全全成了教案的"实况录相"。而要真正实现创新学习,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的教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以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又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既要有教法,更要有学法,教和学两条线齐头并进;既要有教师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条件和环境,又要有学生质疑问难,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多方位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面对纷繁复杂的计算机知识,我们依据教材所备的"教案"永远赶不上电脑知识的更新,实际上,在计算机学习、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诸如此类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是教师凭在教学之前就能定"案"的,谁能在教案里就能预料各种出现的问题?所以,更多的在我们计算机课程里要列出学生的活动来,通过课堂的活动来完成"教案",如果以教案来框定教学,学生学的知识永远也逃不出教师的五指山。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只能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在教案里备好学生的学习之法,学习要领,才是我们教案所不变的宗旨。彻底改变"教"案为"学"案才能适应发展神速的计算机。

3 变"教材"为"学材"

在现行计算机教材中,其编制的内容普遍反映是陈旧,繁琐,面窄,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发展相比较,教材上罗列的内容仅仅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没深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没有学习之法,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仅仅称得上是一本脱离实际的材料。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核心的任务是改革现行的课程教材,作为国家课程决策权力下放校本课程,是应创新学习而生的,学校在使用材的前提下,根据现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地区发展差异,学校水准差异教师能力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地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以自己编辑一套"创新学习指导"实验用书,本书教给学生不仅仅是一些适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年龄段的计算机知识,还有的是关于学习、创新方法的知识,学生根据创新教材提供的学习原则或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灵活运用,补充统编计算机教材繁、难、窄、旧不足,激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把统编"教材"变为创新学习的"学材",使学生养成乐学计算机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促使学生"课内求知识,课外谋发展"的能力的形成,教师在执教创新学习的指导课时,可以凭借教材,但绝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有自理教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随时补充一些计算机前沿性的课外知识,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计算机内容,尤其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放性学习计算机课程。教师还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生理活动的特点,随时调整教材顺序及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使我们的计算机教材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学材"适合学生,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4 变"灌输"为"启发"

虽说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但传统的教学观念还在遗害当代的教师和学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先记住--后理解",学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就惩罚,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面对变化快,周期短的计算机发展进程,这种灌输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也不可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与创新教学背道而驰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启发研究教学,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创造,以至于自己去解各种电脑问题。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困难,乐于接受学生的监督,尽量少讲、少读、少写、少说、少做,增加学生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活动量,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说、多做,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计算机理论教学和操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面应达85%以上,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这也就是"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主导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立足于"启":学生理解教材要启,思维受阻要启,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方法要启。总而言之,改"灌"为"启",也就是"启趣、启疑、启思、启创",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学习过程模式,以教法影响学生。只有将"灌"改为"启",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实、更新、更有用、更广泛的计算机知识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金延风,吴希红.自主与引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由基础部或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负责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困惑,比如:教材统一化,教案统一化,课件统一化等,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⑴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公共部门负责教学,教案与课件统一,这使得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文、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进一步的重点引导,无法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融合以达到辅助学习效果。

⑵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相同专业的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要高一些;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给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带来困难。

⑶教学的方式、方法单调。由于基本上是采用案、统一课件,故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大同小异。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课堂集中授课一次与机房上机操作一次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缺乏在课堂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⑷教材建设相对落后。这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内容依据市面的教材,而已经出版的教材内容均滞后于现实需求。以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例,部分高职院校仍在介绍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2003等内容,而目前较为主流的Win7、Win8、Office2007及以上的版本却不予介绍。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在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过程中及时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教师自编讲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之处。

⑸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是以浙江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为依据,采用上机操作形式,甚至有些院校以省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替代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而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难免会让人理解为应试教学,失去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最基本意义。考证只是水平的象征和检验,绝不是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作用是辅助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学习的需求统计与分析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同时对电子、化工、建筑、会计、英语、市场营销等涵盖工、理、文、商科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不同的模块需求各不相同。

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根据上述的统计数据,我们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如图7所示。图7中,分别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进行了学生学习需求统计和分析。从图7我们可以发现,各个专业对Windows操作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这四个模块的需求比较大,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对上述的四大模块加强教学。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在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等方面要求高一些;同时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也同样有着像理工科学生一样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中英文字录入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要求比其他专业都要高,我们认为这与学生未来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探索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

⑴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课程组授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的对象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文理工科在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达到有的放矢。

⑵教学团队分工与协作。从原来的教研室案、统一课件、材,到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备课,并将模块备课的授课资源相互分享。同时每位教师也依据不同专业班级有选择性地对模块内容进行增减。

⑶突出实际教学效果。对每一次课程授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从内容上更加突出计算机的实用性,结合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补充授课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课堂边学边做。授课地点选在实验室,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理论后操作有一定的区别。

⑷考核方式创新。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辅助其他课程学习。考核不应只是将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提高效率。比如,每年毕业班的学生都会因毕业论文格式而纠结和烦恼,课程组成员在讲授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时就以我院的毕业生论文及论文格式要求为例进行排版,让学生提前学习论文排版。毕业生就业求职简历的制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该课程的学习实用性。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育;高职教育;高专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92-02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

1.计算机基础教程: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进制及转换等;

2.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indows xp的特点、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系统的设置和维护等;

3.Word软件的使用:文档格式化、文档图文混排等;

4.Excel软件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数据计算、管理,图表的建立等;

5.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幻灯片的建立、编辑、放映等;

6.计算机病毒:病毒的概念、传播媒介、种类,病毒的预防、检测、清除等;

7.网络基础知识。

二、关于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点建议

1.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计算机机基础》课要求掌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所有应该多安排一些上机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做上课的主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上理论课时,备好课。教师应该慢速的阅读《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然后快速的阅读课本两遍,把漏掉的内容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上理论课时,教师应当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知道,什么样的效果是图文混排,在这个图文混排实例中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是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文本框、页眉页脚、水印等等,这些知识点的意思是什么,以及以实例中的文字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操作步骤达到最终的效果。

4.在上上机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在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出需改正的地方,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5.附加题。虽然一批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免修,但剩下的同学基础还是有差异,在上机时,老师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所以,老师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应该还有附加题,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首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很多学生都是有惰性和侥幸心理,每次课,老师都应考勤,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通过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上课睡觉的同学应及时的叫醒他,让他站起,清醒头脑,最后对于上课讲话的同学,应及时制止。

7.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老老师,都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把它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于年轻老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或者深造读硕士、博士等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育人。

8.及时下班辅导。老师每周应该定个时间到班上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给他们耐心讲解,对于普遍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上课时讲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应该对他个别辅导,直到明白为止,使学生每周学的内容,每周都能消化,反之,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后自暴自弃,一点都不想学这课了,会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目标实现不了。

第6篇

【关键词】工程制图教学;CAI电子教案;教学设计;界面设计

1.计算机多媒体电子教案教学的基本特点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即一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系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CAI电子教案授课已被广泛应用。同其他助教型CAI课件及录像教学不同,电子教案授课不是课堂教学中锦上添花的穿插式讲授,而是完全甩掉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全程CAI教学。电子教案授课的工具即多媒体电子教案,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要求,自行制作的、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由教师操作计算机,通过视频投影仪、投影大屏幕等设备将教案向学生演示。演示过程由教师随堂讲解,运行速度由教师手动控制,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节奏,将经多种媒体包装后的授课内容逐一详细深入地呈现。就总体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取代了一部分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实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大大增加课程容量,提高课程密度。由于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使课堂讲授更直观清晰、更具吸引力。因此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看,计算机辅助教学都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

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看,CAI教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1.1有利于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与传统授课方式一样,电子教案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劳动,因为教案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亲自编制的。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自行讲解,自行控制演示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完全能模仿传统教学方式中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讲课的方式、节奏和进度;师生之间思想互动,情感交流,更利于教学呼应、教学相长,这正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因此,电子教案授课能有效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

1.2发挥了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优势。电子教案授课效果的优劣与教案本身的质量高低密切相关。电子教案融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形象逼真的动画,使得一些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并着力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渲染和剖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大屏幕动画演示,模拟传统教学方式的作图板书,过程高效、生动有趣,并且可以无限次数“重做”等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

1.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解放了教育生产力。电子教案授课完全甩掉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画图的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增大,丰富了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由于教案中的教学素材,如文字、图表等用电子教案制作出来后可以永久保留,不需每次上课都重新设计、重新绘制。因此将教师从机械、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1.4电子教案制作方便,修改容易。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不断地补充、修改教案。在纸质载体的传统教案中,修改很困难,尤其是大幅度的修改,往往需要重写教案,耗时费力,使教师不胜其烦。而电子教案修改容易;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作局部的修改,对相应的教学素材作适当的调整,经“保存”后,即可形成一份新的教案,使教案常用常新,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制作技术难度不大,制作周期短,依托目前流行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普通学科教师可独立编制完成。

2. CAI电子教案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大学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以及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空间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工程制图教学以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的静态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空间几何关系,理解三维空间形体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转换。显然,教学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因此,工程制图课程多媒体电子教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信息量大、重现力强等方面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将教学内容用多种媒体包装后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有利于对知识深入理解的教学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规律,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溶入现代教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是保证电子教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2.1电子教案必须注重“意义构建”,打造好CAI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整合的基础。CAI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但要充分发挥CAI的多种优越功能,在教案设计时必须首先充分注重教学的意义构建。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习者知识意义的构建,因而整个教案都要以“意义构建”为中心去设计和实施。

工程制图课程课堂教学是由多个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大量CAI课件进入课堂,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教学系统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也使得教学系统的操作更加复杂化。要使CAI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就需要对CAI与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的各要素相互渗透,整体协调,使系统各要素及整体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体系的分割及学科间隔离,把不同的知识体系有机联系起来。CAI与工程制图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CAI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把它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和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载体。要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把CAI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融合,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根本的变革。

2.2电子教案应体现课程的内容体系,它既不应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应是传统教案的电子移植。电子教案的内容就是教师课堂演示的内容。教师在对课程内容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提炼出课程各章节的框架体系,将对应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再将每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以知识点为核心制作电子教案中的微教学单元。例如,将“直线的投影”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知识单元,以单元内的“各类直线的投影特性”、“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用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的实长”等知识点为核心,分别制作的“小课件”就构成了电子教案中的多个微教单元。最后,将各个微教学单元按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师的讲课顺序编排。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子教案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具有相当的柔性;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版本的教材,方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加工、重组教案。

在课堂教学中,电子教案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而不求面面俱到。细节内容可由教师讲解发挥(或由配套教材体现),有助于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3电子教案应注意把握本学科的思维特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工程制图学科的思维特征是不断地完成“空间

平面”、 “平面 空间 ”的动态思维,即不断地画图和读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局限,无法对思维的动态转换过程做形象直观的展示,容易使学生陷入极度的思考之中。在电子教案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动态图形处理功能,充分展示图形的生成和转换过程,使抽象的理论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例如,在视图表达部分,通过动画、仿真等技术表现空间立体的平面抽象和平面图形的立体再现过程;在剖视面部分,着力表现剖切面切剖立体的过程和断面及断面后面的剩余部分生成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把握图形的生成和转换的全过程,不但促进了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CAI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不是用来为课堂教学做点缀。所以要注意发挥CAI的技术力量,去做传统教学器具或手段不能做或做得不完善的事情,从而更合理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互动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领悟工程制图的本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如果CAI教案只是用来验证知识的结论,就只能整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CAI教案在设计和制作上都要从启迪创新角度出发,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进行。通过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同化新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电子教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媒体的教学特征,对教学媒体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工程制图教学的特点是:以图为主,建立概念,说明原理,推导特性和规律;以图为主进行实践。从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基本理论的阐述,空间立体和构件的图示,还是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都必须依托于图形。因此,图形(包括静图和动画)是工程制图课程的核心元素。在教案中,可以用大量的规范图形直观地展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画法及标注方法。文字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对图形的注释和关键提示。文字应简明扼要,切忌连篇累牍。运用CAI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空间逻辑关系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在数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画能通过一幅幅画面艺术造型和动态模拟,将各种空间几何关系,各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简要夸张地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明力。在教案中,应注意应用动画加强对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渲染和剖析。例如,选择一些教师用口头和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空间概念,层次复杂或难以想象的立体构造过程及投影作图过程用对应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表达。

动画的画面设计,是影响动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动画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念。例如,对于几何元素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截交相贯、组合体视图画法等强调作图过程和步骤的内容,用二维动画表达,动画的设计就应与作图的思路和手工作图步骤相一致。上课时,教师通过计算机键盘或鼠标手动控制,在投影大屏幕上一步一步地进行动画演示,模拟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作图示范,效果惟妙惟肖。在演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随时停下来讲解,并可以无限次地通过“重做”——再现作图过程。三维动画设计应着眼于展示生动清晰的空间概念和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讲组合体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组三维动画:在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的基础上,制作出组成该组合体的各个基本形体的立体图,并将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展示出来,然后象搭积木似地逐个组合在一起,最后将组合体慢慢地转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组合体的内部到外部,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组合体的构成、各形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表面过渡关系,并且印象深刻,为下一步学习主视图的选择和三视图的画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表明,在电子教案中,通过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媒体,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瓶颈”,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真实可信,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3. CAI电子教案的界面设计

良好的界面设计应做到:主题突出、图形清晰、文字简炼、视觉明确、色彩和谐、整体协调。

3.1画面要直观。电子教案是用于课堂演示的,因此,画面一定要直观,即文字、图形、图象、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应视觉清晰、准确无误、含义明确,不应有多义性。考虑到一部分学生距离屏幕较远。因此,教案正文部分的文字应设计得稍大些,整个画面颜色的对比可设计得稍强些,确保计划范围内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2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上。为保证主题突出,每一画面应只设置一个概念及与此相关的教学信息。课堂演示时,画面上的各种信息应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讲课的节奏逐步呈现,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上。

3.3画面信息的分布结构符合人的视觉心理规律。视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人的眼动规律,人眼对画面的左上方区域总是最先注意到,而且观察频率最高,而画面右下象限为最低观察区域。因此,界面设计时,应尽可能将主要的教学信息或需要重点观察的对象放在画面的左上方区域。如果画面内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重点内容恰好落在观察频率低的区域,则可通过色彩对比,明暗变化或其他提示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对主要的教学信息优先、充分地感知。

3.4将正文的大小标题用不同的字号加以合理的间隔。标题通常对内容起到概括和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案中如果将正文的大小标题用不同的字号加以合理的间隔(至少应相差两个字号),使标题与内容区分开来,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注意到这些标题,以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脉络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理,将正文中的一些关键字(不可太多),用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字体区别于其他的内容,也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3.5防止媒体应用中的负效应。连篇累牍的文字,拥挤、杂乱的画面布局,强烈的色彩对比,各种媒体信息呈现时大幅度的快速跳跃,令人眼花瞭乱的动画效果等等,诸如此类,都会耗费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大脑和眼睛不能持久适应,容易疲劳,造成媒体应用中的负效应。

4.结论

成功的CAI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应用。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自己开发制作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已逐步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好现有的CAI课件,编写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应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夏俊芳、赵纯清,工程制图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与CAI的有机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67~69

2.袁望姣,工程制图CAI课件(J),宜春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53~56

3.杜力、冯俊,工程制图教学中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探(J)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5期; 100~102

第7篇

一、利用现代教学评估系统加强对课堂的监控,强化常规教学的环节管理

教学监测评估系统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及其它有条件的城市已经广泛推广。本学期我校的教学监测评估系统安装后,使传统教学评估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成为学校领导及教务处对教师和区队进行科学化管理的一个有力工具。

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有利于全面反映每一个教师一贯的教学水平与态度,从而为评估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4 可以检查老师的出勤及学生的到课情况,并进行记录

5 教学观摩作用通过本系统可将优秀教师的讲课或每位老师讲课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录像,在培训新教师中使用;同样也可录下讲课中的不足,以供教师学习中改正;

5、监考作用考试时利用本系统可以替代流动监考人员,并对作弊现象进行录像。

二、以书写详案为切入点,夯实教师基本功,加强师资队伍素质。

1、认真严格规范备课,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

本学期,教务处要求全体教师要针对以往的教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和完善,从基础做起、从细节做起,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摸清学生、合理安排设计教学内容与教法,按课时认真编写教案,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严格执行教案经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后,方可上课制度

2、教案必须符合科学性要求。

教案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程度上。过低、过高都不科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生,学生基础差,在教学要求一定要降低知识难度,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科学的教学要求,并使之落实到教案上。

3、教务处时时监控,加大教案检查力度

本学期教务处加大教案检查力度,采取分教研室、分学科等多种形式不定时进行,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研室或教师个人,各教研室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 积极推进校内讲座教学模式。

上学期,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在我校开展了讲座这种教学模式。从讲座效果看,不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积极性及自觉性,而且也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同时教师们在讲座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本学期,科研处总结上学期经验和不足,抓好讲座教学,对有讲座任务的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对讲座内容提出好建议,使讲座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素质,提高水平的舞台。

四、积极探索教学研究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

1、由于我校年轻教师较多,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教务处要求各教研室根据自己的专业科目,分成学科小组,保证同学科教师能随时交流、随时探讨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一学期以来,分学科组进行教研,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而且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2、每周六下午教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教案分析会,指出一周教案存在那些问题,如何解决,要从教案的实用性为切入点,做到教案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改变以往教案只是摆设,教案和课堂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

3、有效实施学校“青蓝工程”。在教科室的配合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引导,稳妥地开展“传、帮、带”工作,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和引导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推动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计算机教研室技能比赛

3月底接到山西省中职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的通知后,计算机教研室立即召集全体计算机班学生召开了动员大会,并组织十大队、十一大队学生进行了校内选拔赛。全体计算机教师,加班加点,从技能、应变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综合考虑,从60多名优秀学生中优中选优,最后选出16名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参加集训。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我校软硬件实际水平,采取以赛促教的理念,在我校没有综合布线实训条件和师资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全国大赛设备指定供应商---西安开元公司,谈判培训师资和学生事宜,经过多次谈判,以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规格,在西安开元公司参加了为期5天的全国综合布线教练员培训,参训学生和全国综合布线实训教师一起训练,全国资深教练面授,学生大开眼界,训练效果非常明显。经过一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我校派出的16名同学,2名同学荣获二等奖,9名同学获得三等奖,5名同学分别荣获各自比赛科目的优秀奖。

2、春季运动会

在校党委的支持下,本学期警体部成功举办了2009年春季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共有名运动员参加田赛、径赛、链接加速、、跳绳等29个项目的角逐,是对我校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运动成绩进行一次大检阅,同时也是对全校师生道德品质、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和校风校纪进行一次大展示。全体运动员用汗水谱写了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绚丽乐章;全体裁判员尽职尽责、公正公平,表现了较高水平的裁判技能;全体教师兢兢业业、踏实工作,用严谨负责的态度为本次比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青年教师座谈会

为了深入了解青年教师在学习、工作中的感受和建议,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成长,更好地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6曰6日下午,教务处科研处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座谈会共有30名青年教师参加,会上青年教师畅所欲言,就学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发言,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六、其他工作

考务工作

1、组织了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补考

2、组织了九大队、七大队毕业补考

3、组织了十一大队计算机能力测试

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1 引言[1]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各高校来说,一直把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急解决的问题。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4]

2.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区域的限制以及理工科与文科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零起点”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而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或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理解、接受和学好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非常简单的课程,无非就是会打字、上网、制作幻灯片而已。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涵盖内容比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且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首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我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能突出个性化发展。

2.4 上机实践环节还有待于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实践环节还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的教学较偏重于理论,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不能真正的结合。

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措施[2-4]

3.1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受区域的限制差别比较大,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水平,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首先通过入学测试了解每个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必须按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上课、考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申请免修课程,但可在学校安排的时间内自由上机,学期末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学分,考试没通过者可重修该课程直到获得学分为止。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浪费一定的时间,同时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体现出一种宽中有严的教学方式。

3.2 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生事物,对所学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模糊不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础打好了,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就会增加自信,更加感兴趣。那么,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意识到计算机和英语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让他们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尽量避免学生因主观上忽略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3 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满足社会。满足社会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做基础:①目前市面上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关教材比较多,但大多是面向重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其内容过于侧重理论或过于侧重操作,真正适合独立院校的教材几乎没有,为了解决独立院校教材选用难的问题,学校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自编教材,从而保证教材的内容和难度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要求。②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概念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清晰化。③教学内容讲授上主要围绕三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简化“疑点”,并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理论与实践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4 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实践环节:①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共享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电子教案等计算机资源,还可以进行网上答疑、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②提供开放式实验室,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在正常上课以外的任何时间都能上机。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包括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对现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校扩招后教学改革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09-110

[2] 孙玉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视频教学;应用

引言: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先导。计算机科学知识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学,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视频教学模式就是其中有效的方法,对于改善计算机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视频教学模式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视频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视频教学资源引起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变革,表现在教学内容、理念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自主地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视频教学资源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形式的变革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忽视学生的作用。教师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多媒体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但是学生缺乏同时操作实践。只能教师演示结束后,才能自己进行试验。虽然教育部各种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量大,学生众多,将教材内容填鸭式灌输,仍是教学的主流。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限制,教学设备的滞后以及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老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教材中的文字知识,通过计算机加工录制成视频教学资源,分发给学生。于是学生在自主式学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时候,教师的精力从教材内容转移,就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师资缺乏问题得到缓解

高等学校教育是学生专业化的教育。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对知识的把握比较高,需做到高、精、专。由于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科特色,并且每个学校发展程度不同,培养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是困难而且漫长的事情。同时优秀教师有科研任务,更加增加了师资的紧张。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在视频教学条件下让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录制教学视频,这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很好地弥补了各校教师资源不足问题。

3、有利于实验教学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实验是重要部分。实验教学手册需要完善。传统的实验教学手册主要依赖于操作方法。但是,忽略了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和对错误解释。视频教学手册录制中,通过大量的视频信息,对实验中需要着重注意事项一一进行交代。实验细节的讲解,各种实验结果都有所体现。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视频的录制中多次讲解必不可少,并且重复操作实践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受记忆能力的限制,很难记忆完整操作过程。但是如果采用视频教学方法,通过多次观看视频文件,并且多次模仿练习,就可以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以笔者教学经验为例,每次讲课前,将实践内容录制成视频,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待学生上课时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进行操作。于是学生很快掌握实践内容,高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二)消极影响

视频教学资源,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的同时,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视频教学模式普及面窄

从整体上来说,并非所有的计算机教师都采用视频教学。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影响,有一些教师对视频资源持怀疑态度,坚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还有些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生疏制约了视频资源普及。有的高职院校设备不齐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外一方面,有的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好,但是并没有公用视频资源服务器,学生不能够随时调用。视频教学中学生不主动利用也是重要原因。根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设备使用率不到50%。主要原因是视频教学不是工作重点,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在学生使用视频资源习惯培养方面也有待提高。

2、视频教学与因材施教问题矛盾

在计算机视频教学中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因素是影响视频资源应用效果的核心。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喜欢利用视频,也看得懂视频。其实这个观念有所偏差,部分学生领悟力强,但是也有学生领悟力差。部分学生即使看了视频,知识没事没有理解。在上机练习时并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说明一些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不适用于视频教学的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

3、视频资源没有有效开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资料,少数教师进行视频录制。因为视频课件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但是一些学校不具备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视频资源的开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计算机硬件视频资源开发上,只有少数学校做到。即使在教师自我开发中,也存在视频录制不理想的情况。需要老师对视频录制的策划、录制剪辑等一些列问题进行熟悉。许多老师望而却步采取利用网上资源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视频资源的开发。

二、视频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

(一)制作视频教学的规律

教学活动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制作视频教学文件。在制作教学文件的基础上,文字形式的知识,便实现了视频教学文件转化。用更高形式的备课实现了传统教学中教案的备写。也就是老师通常讲的视频备课。在视频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提高备课的质量。对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所说的视频教学文件包含了文字、声音、图片等。不同的元素呈现形式不同。要将这些元素材料有效地组织、协调,并且呈现在教学文件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教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首先要掌握一款视频文件制作工具,通用的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绘声绘影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文字内容。整理各种资源,搜集好相关的素材。并且使用工具软件有序整合完成教案的制作工作。其次,视频教学要体现学习环节,学习、讨论、练习、回顾是四个基本教学环节。合理科学安排时间是完成视频备课的基础。在视频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规律,避免造成注意力下降,学习疲劳,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再次,老师讲解的时候要声情并茂。适合不同学生的听课要求,在语言表达方面实现清晰吐字。在复杂句子的表达中照顾到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基本的要求之上要有幽默的表达。调节学生学习的节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最后,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层次。在重点知识点上要特别标注。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来实现重点的标注。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音乐,学生在不同的感官刺激之下才能记得清、记得牢。老师在视频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差异的问题。基础和附加部分针对大多数学生,选修部分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

(二)教师在视频教学中的角色

当我们步入网络时代时候,信息传播变得多样化。在知识获取方面有许多更加快捷的途径。在这种转变下,老师就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知识的拥有者增多了。社会中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差异,人才的知识拥有量不是唯一标准。与之前不同的是学习和创新能力,变成了衡量人才的标准。在这种时代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亟待转化。以适应视频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视频教学模式下角色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杜绝照本宣科。教师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后,对书本知识加工处理转变为视频教材,目的是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案准备中,前期准备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学生后继学习的兴趣。其次,视频教学模式中,有学习、讨论等方面,教案的设计,应根据学习的进度有效掌控,学生的兴趣需要持续激发,学生才能跟着老师走。在教学调度方面,老师的身份角色变成了引导者。再次,老师的位置觉得也产生了转移,传统教学中老师需要在讲台上进行长时间的讲解。但是采用视频教学之后,老师主要的教学问题就是深入学生学习的实践,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一方面帮助困难学生,并指导他们学习。同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使得学生真正成主体。

三、结语

视频教学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有着重要影响,综合来说视频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各有不同,方式千变万化,但是视频教学模式的应用无疑使得计算机教学在手段方面丰富起来,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我国计算机教学的质量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亮.多维梯度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探索与应用陈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214-215.

[2]张小斌.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效果评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124-125.

[3]张睿.视频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21-23.

[4]许慧雅.传统教育体制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7):42-43.

[5]金卫红.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7):107-108.

第10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而且有培养学生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机应用己经朝着多无化、行业化方向的发展,而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 与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水平的需求差距逐步加大,已经无法适应各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冷落、同学的白眼,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都给我们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投入资金的缺乏,行业和企业办的学校投入更少,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再加上教学内容与培训方法的不当,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过与落后,已经不能跟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必要的课程无法开设或无法实践。

学校硬件设备条件有限,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板书+讲解”,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现在学校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教师采用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克服了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计算机知识是目前各种学科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更快的一个学科,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 给他们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以致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制作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要求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学校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对业务上出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趋势下,要探索改进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要来培养合格职业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知识模型;学生模型;教师模型;智能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2-20ppp-0c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Based on the Web

QIN Yue-xing1,2

(1.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2.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535000,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neglect of the students' leading role and differences, the traditional CAI teaching pattern couldn'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While ICAI pattern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oriented, student first", with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 and the fulfillment of the self-adapted teaching, it respects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central rol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ICA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tructural model for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based on the Web.

Key words: teaching pattern; knowledge model; student model; teacher model;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将会给人类带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它学会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公共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而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上课主要是计算机+大屏幕投影,采用以同一本教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你教我学”的“演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呆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差,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学生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把教学内容“满堂灌”式地传输给学生,而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则会感觉到课堂内容太浅,没有学习兴趣;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却又感觉课堂内容太深,上课听不太懂、跟不上,难以理解和消化。所以,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走出传统上课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旧有模式,学生过份地依赖于教师,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智能教学则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教学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实现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到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本文提出了基于Web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智能教学并进行了系统的简单研究与设计。

2 智能教学概况

智能教学,也称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ICAI (Intelligent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仿人类的教学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为媒介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交互教学。智能教学系统是以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动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实现了教育界提倡的“因人施教”“自适应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现了智能性。实际上智能教学就相当于是赋予计算机系统以智能,由计算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智能教学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具有自适应性。它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指导,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进度自动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理想的智能教学系统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优化组合起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环境,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Web上构建智能教学系统,利用网络的功能实现分布式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可以接受多个用户的并发访问,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教学资源,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3 基于Web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智能教学系统设计的构成

针对基于Web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的特点,本文采用4个相互作用的模块:知识模型、学生模型、教师模型和交互模型来设计该系统。

3.1 知识模型

知识模型将领域知识以一种特定的结构存储在计算机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知识库作为智能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表示教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问题的求解知识。实际上,知识表示是智能化系统首先要实现的部分。用于智能教学的教材内容的组织不是简单地将书本电子化,而是通过对学习内容模块化来确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认知顺序。

本系统的知识模型模块,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知识库的表示,可以采用超文本表示方法,根据教学把课程内容分解成小单元,设置相应的内容链接。其特点包括:教学内容被组织成包含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集成的超文本文件(HTML)文件,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形象、生动、充实。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格式化磁盘或安装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时,由于硬件和时间条件的关系,教师不可能把上课所用的机子格式化后重装系统演示给学生看,一般都是口头随便讲解,草草带过。但学生对这些内容又比较感兴趣,这样,想教无法教,想学又没学到,教与学出现矛盾!但是现在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做成步骤详细的flas作品挂在校园网上,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反复多次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我们可以把一些在课堂上很难实现的知识很轻松、容易地教会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是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的模块,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征和个性特点智能教学系统要提供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做到因材施教,系统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前的学习对象,需要把学习对象的各种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用适当的数据结构记录下来,作为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学生模型在ICAI中构造了一种可靠的表示学生知识水平程度的数据结构,它记录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反映。学生模型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从试题库中调出相应的测试内容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的详细情况存储到学生信息库中,方便教师模型对学生信息的调用。学生模型的构造目的是评估学生的认知状态,并发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本系统的学生模型模块主要用于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1)学生学习:系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供学生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选择系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或课件,给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比如,如果学生选择传授式学习,那么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计算机导师的直接控制之下,相当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下的学习;如果学生选择探索式学习,那么计算机导师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和提示,学生自主地浏览相关网页内容,在这些问题和提示下,完成主动性的学习;(2)学生练习:学生完成一个单元或阶段的学习后,系统提供相应的练习题给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提交练习结果后,系统进行评估,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如果系统评估不过,则学生要重新进行该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如果系统评估通过,则形成新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或者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同时建立学生的个性化知识库,使系统能够进行有效的推理,形成启发式的自学策略。

3.3 教师模型

教师模型是模仿人类教师工作的一组程序,存放指导教学序列和教学方法,通过人机交互对知识模型和学生模型的分析,启动推理机工作,评价学生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指导的教学序列,并在最适当的时候显示最好的指导,进行启发式的高水平教学。

本系统的教师模型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编写教案。主要包括:(1)教案生成管理:系统根据教学知识模型和学生模型,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推理机制生成相应的教学策略,辅助教师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编写个性化的计算机教案,同时提供教案库的管理和维护功能;(2)素材组织:按照教学知识模型库将各种类型的教学素材(如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进行组织和管理,建立教学素材与教学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提供与常见多媒体课件编辑工具(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的链接,能够在常见的课件编辑工具中有效地利用已有教学素材。

3.4 交互模型

交互模型实现学生与知识、系统之间的交流,是教与学双向活动的人机界面。交互模型包括学生交互界面和教师交互界面。

本系统主要有两种基本的交流工具:(1)教师信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之进行交流;(2)电子白板:电子白板是一个虚拟的协同的交互空间,供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方式的交流。对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用户将其作为知识进行提取存储起来,供以后再利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要找出一条适合《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有关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研究探讨了一种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构造方法,希望能构造出一个高效的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智能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邹立坤, 蓝岚.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0(4).

[2] 纪莉莉. 人工智能教学系统的探讨[J]. 福建电脑,2005,7.

[3] 谢忠新, 王林泉, 葛元. 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

[4] 李志平, 刘敏昆, . 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

[5] 刘寅, 黄燕. 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知识模型与学习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4).

[6] 王晶. 基于网络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

[7] 史玉珍, 陈和平. 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 福建电脑,2005,7.

[8] 罗梅, 王万森. 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研究与设计,2006,22(9).

[9] 况少平. 基于事例推理的智能教学系统之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06,9.

第1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由于软件国际化和本地化研发、国际交流和学习先进计算机开发技术的需要,英语在IT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重点和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双语课程,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

软件工程学科涵盖软件开发、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以及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因此,在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规范课程、革新教法、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和改善教学效果,实现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国际化轨道。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是培养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在独立专业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与重点或者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相比有较大差距,开展双语教学时面临一些新问题。

某独立学院在2007年春季学期对2004级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后,决定在2008年春季学期对2005级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课程恢复普通教学。本文介绍了具体情况。

2教学目标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有效管理软件开发活动并为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学

包含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课堂教学侧重于讲授软件工程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软件开发工具;课程设计主要通过适当规模的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部署,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遵循软件工程规范撰写软件开发文档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3教学实施

3.1基本情况

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4级和2005级学生人数、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人数和第一次问卷调查时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赞成态度的比率、Java与数据结构课程的平均成绩见表1。另外,2004级和2005级分别有24%和20%的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开课前参加了IT培训机构举办的软件设计培训。笔者此前担任这两个年级Java、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试卷难度和知识覆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上述基本情况表明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不显著。

3.2双语教学

课堂教学选用Ian Sommerville编著《Software Engineering》(Eighth Edition),参考教材为该教材的中译版。课程实验与设计教学采用自制的讲义。

该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软件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是40学时、实验课时16学时、课程设计40学时(2周×5×8)。2008年春季学期的软件工程教学依然沿用该教学计划。2004级和2005级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均采用案例教学法,课程实验内容与课程设计的课题要求基本相同。

开展双语教学前,我们得到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未与学生协商。开课时,学生曾不愿意领发学院订购的《软件工程》教材,原因是学生担心教材看不懂和主讲老师会中途放弃该教材而换用其他教材。经过细致的解释工作,80%的学生领购该教材,20%的学生购买中译本。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形式。因多数学生感觉不适应“英语讲授+英文教案”形式,第9~20学时,调整成“汉语讲授+英文教案”形式;第21~34学时,调整成“汉语讲授+英文教案(中文对照)”形式;第35~3时,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报告自学教材部分章节。第40学时,点评学生自学情况和课程总复习。作业以中文或英文方式完成。

3.3普通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教育应当是主线,“双语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应用英语的机会,英语只是一个载体,实质还是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2005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和2004级双语教学的经验,我校2005级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是采取普通教学形式。

教材采用《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孙家广主编)。课堂教学课时安排和实验教学内容与2004级的基本相同,课程设计教材选用韩万江主编的《软件工程案例教程》。

3.4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以两个年级工程课程的笔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的教学效果。自制试卷时,确保两个年级的试卷覆盖知识点和难度相同。被考察知识点分布、课时分配、平均成绩( , 表示第 个学生的成绩)和均方差( )见表2。第一列A~J分别表示概述、软件过程、需求工程、面向对象基础、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各章和课程设计。“总计”行依次是总学时、总分、2004级和2005级的平均成绩、均方差。

表2中2005级的平均考试成绩比2004级的高,且均方差比2004级的小。显然,采取普通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更好。

课程结束时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表3)。由表3可知:2004级使用英语教材的学生因为英语基础差,大部分精力浪费在对教材中的英语词句的理解上,平均每次课的复习时间比2005级学生多花费0.76小时;在回答对双语教学是否支持问题时,2004级计算机专业60%的学生赞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形式,比2005级的高。表明2004级学生在经历过双语教学后,清楚地认识到专业英语方面的差距,具有提高英语水平的强烈需求;两个年级有超过70%的2004级学生建议提前C/C++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近六成的学生建议“计算机导论”进行双语教学。2005级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在课余根据课程指导设计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4解决方案

独立学院确定在计算机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时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1) 应该对初次开设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质、教学形式以及意义等宣传,让学生从思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2) 应尽力避免学生将主要精力浪费在对英语语句的学习方面。在双语教学前,需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调查,如果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建议慎重考虑选择双语教学。

(3) 在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如软件工程等)双语教学之前,建议在“计算机导论”、“C/C++”或“Java程序设计”等先导课程中先开展双语教学,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应用水平。

(4)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灵活选择“汉语讲授+英语教材+中、英文作业”、“汉、英讲授+英语教材+中英文作业”或者“英语讲授+英语教材+英文作业”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