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活动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后,“治理”和“治理体系”构成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蕴含着理念的根本差异。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包括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在内的治国模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德育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要使德育活动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需要对德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理念,也对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即针对德育体系中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和价值理念,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环境、教育力量进行总体、综合、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使之更好地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
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遵循德育治理的价值理念。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有价值理念的推进过程,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应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体现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基本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学校办学基本方向。二是要构建多元开放的德育治理体系。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拓展德育治理主体,调动一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开展德育治理。三是注重德育体系治理过程的双向互动性。传统德育管理偏重从管理者自身出发,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显得消极被动,现代德育治理过程更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积极发展。四是注重德育治理的整体性综合性。传统德育管理过多关注直接德育活动管理,而对与其他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环境和教育力量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关注不够,宜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因素、渠道、环境和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德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变。
【作者系武汉大学学院,教授】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模式
学分制在国外存在已久,我国对学分制的引入稍晚,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完善的状况,鉴于将其应用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须要做好对这一制度的构建工作,同时还要将其真正的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应用效果的提高,以为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学分制概述
对德育学分制的了解能够为其应用过程提供基础,同时也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的来说,所谓的德育主要指的便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的过程需要在相关制度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形成了一定体系的。在最初,将学分制应用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当中是以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基础实现的,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学校要将其以学分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使其能够更加清晰的体现出学生的种种素质及水准。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形成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其对道德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及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大力度构建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
对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构建过程主要需要从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实施途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为体现公平,保证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将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基础分与附加分两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将德育的基础分设置为100分,其中思想政治分以及道德品质分均占据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比重,纪律分占据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比重。其次,对于附加分来讲,可以将其适当分配在社团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形成相应的处罚机制,以使学分制能够更加完善。2.具体实施途径学校可以成立以主管副校长、学生处、系部干事、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为主要构成的德育学分制测评实施小组。主管副校长任组长,主要从德育管理职责、资源分配、整改验收等过程来保障德育质量水平;班主任、学生干部负责对照测评标准细则,实施完成本班学生的具体德育测评工作。
三、对道德要素的培养及构建
1.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既符合国家意志要求,又富有职教特色、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职中在德育课教学上,将课程分为必须、选修两类,必修课主要以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选修课则指汇编校规校纪的《德育手册》、第二法律讲堂等。2.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开展特定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以及猜谜语等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将会得到德育附加分值。手抄报比赛使学生表达了自己对美和人生的追求、猜谜语比赛等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道德意志所代表的是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状态,一旦这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厌学以及消极的现象。在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首先,中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帮助农民进行粮食的收割等,这对于其坚定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其社会责任感。4.道德行为学校可以以值周生活动为平台,以言行举止塑造为重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周生活动指某班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负责学校的接待引导、义务劳动、校园协理、学生管理等内容。值周生活动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典型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能够发挥引导、实验和示范的作用。5.道德信念高职学校可以开展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用放大镜找优点,实施阳光育人,凡有过助人为乐、自立自强等突出表现的学生均可被评为“校园之星”,并奖励一定的德育分。通过对校园之星经验总结可以,该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四、对具体实践的总结
1.德育测评体系更加完善德育学分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方法的灵活新颖和德育关系的互动民主,注重实施科学化人性教育。实践证明,德育学分制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过程的系统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内容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促进了体系的完善。2.中职学生德育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德育学分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为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充分的教育平台。多年的德育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对德育学分制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3.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性通过对德育学分制的总结探讨,推动了教育工作者发现教育教学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差距,提高了学校改进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教师从不同角度介入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进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围绕德育目标发挥其聪明才智。由于德育过程的全员上阵,大家同心协力有力地拉动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整体合力,为“全员德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想要保证德育效果的提高,可以将学分制引入其中,实践证明,学分制的应用对于德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去促使其道德水平进一步改善,以学分制为基础及鼓励手段,使其道德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振华.实行德育学分制和构建德育评价[J].职教论坛,200(68)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构建学校大德育体系这个问题,从能搜索到的文本看,多有论及。比如,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的文章《育人为本 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资源论文《关于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重要性问题的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陈智的论文《构建大德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及大德育体系构建。但这些论述无外乎只提及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道德形成的心理构成层次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品德,并研究这个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二是探讨构建大德育体系的重要性;三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怎样构建大德育体系。至于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构建大德育体系,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又使这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见。同时,毋庸讳言,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即重视教学质量而忽略德育工作,这并非一地一校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基本上走进了死胡同。
由此我们认为: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应该走务实工作的道路,应该让德育工作从喊口号、做材料、应付检查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德育有操作的平台、有要抓的实事,并有实在的效果。德育应该不是虚无缥缈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而是付出努力就能见到效果的。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觉得德育工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又好像是凭空使拳,全不着力。我们成天说我们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主要抓的仅仅是教学工作而非教育工作。德育,因为没有具体的工作实践而成为了空架子。
同时,工作中处处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课就是搞德育的、学科中也有渗透的任务、班会课和队会课也有德育任务、搞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举措等等。但据我们观察,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目标,各块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为阵,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努力实践、探索怎样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为培养学生品德服务,研究怎样通过确定具体、统一的目标,把品德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课、主题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大型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实际效果的德育工作体系,即我们主张的“大德育体系”,是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育实践问题。德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规定有多种形式表现。例如,小学的品德课在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另外,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有渗透德育的要求。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等。但据观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试科目一样认真抓的学校总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精英化的而非大众化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学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来就觉得空泛,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自己都觉得无法说服自己,遑论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学工作那么见效快,体现不出教学业绩,所以教师总是热衷于抓教学质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科渗透更是应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级要求严格检查时随意做一下,能应付过检查就行了。三是社会影响。实话说,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很多在学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认为是缺乏道德的人却是成功人士。这样的导向就这样影响学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德育实践才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我们搞这项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从基本的道德目标层面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整合问题。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外乎是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教育。但这些工作都没有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下,于是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为阵。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在德育实践中探索整合各种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德育实践,从实际出发,放弃高标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德育,定立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校德育工作就教师而言,不会成为一种教师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切合实际、讲求实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决德育工作需要有统一的目标而谋求实效与德育工作各种手段过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种形式手段各自为阵,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统一在这个目标之下,使得各种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内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标的难度进行分解,使学生品德培养工作步入渐进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环,使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手段增强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样进行大德育实践
(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实践法。在课题观念指导下确定目标,再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效果、总结经验、提炼观点。
2.比较法。比较实施课题前后学生的品德表现,即验证德育实践的效果,从而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观察法。观察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品德表现,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检查德育工作和课题实验的成果(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将经验在反复论证中形成论文,推广成果。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绩
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已初步形成了德育管理体制健全化、德育课程规范化、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专业化、德育科研普及化、德育实践常规化的德育发展格局。很多学校陆续探索出“精细德育”“全员德育”等创新型德育工作模式。同时通过逐步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式形成了合力德育的新格局。
(二)学校德育在新时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目前,学校德育理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知识灌学生、高压管学生、制度捆学生等片面的传统教育方式阻碍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完善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那么解决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更加需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天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合适的平台。
二、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联系
(一)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提供了有效补充
目前学校德育已形成了以德育课程、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然而其教育途径存在着缺乏教育的实践性、灵活性、切入性等问题。而志愿服务活动是对于系统性的德育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是实现德育知行统一的有效方式。它可以让道德教育与学生实践产生共鸣,并引导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提供了不同的教育契机。
(二)志愿服务活动为德育搭建了展示平台
职业学校学生进校之前普遍缺乏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职业技能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消极和抵触情绪的产生。怎样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美”是转变学生情绪和学习态度的主要方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智能范畴内有所特长和发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发挥学生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方面的能力。
三、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探究
(一)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模式
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中坚持“践行志愿服务,打造礼仪之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校内志愿服务微体验、校外志愿服务助社会、增自信为目标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体系。形式多样、层级鲜明、范围广阔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实行的生活化德育育人模式紧密相连。
(二)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的实施路径
1.打造志愿者队伍,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开展学院提出“人人争当志愿者,事事都有志愿者”的口号。在每年的3月和9月分别针对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形成以团委为总站,年级志愿者分队为龙头,班级为志愿服务小队的多层次服务体系,组成了一支不断壮大发展的、有序的青年志愿者队伍。2.打造特色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开展“共建文明校园”志愿专项服务活动,构建“志愿者为主体形式的自主管理模式”,以常规促创新,实行志愿者值日制度,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志愿者为主体形式的自主管理模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全员参与,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全程督察。青年志愿者每学期开学由学生处、团委组织培训后挂牌上岗,在值周过程中德育处实行动态管理,团委和学生会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安排检查各个工作环节的落实情况。“卫生督察志愿者”不仅负责巡视全校的卫生打扫和保持,还需要亲力亲为地为大家做出良好的榜样;“常规督查志愿者”负责督察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分为纪律督察组、卫生检查组、教室环境组等,全时段对全校学生的学习、文明、纪律、卫生、出操等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一天一通报,一天一汇总,每周一升国旗时公布上周督察结果,所有评价结果均与班级量化评比挂钩。“志愿者为主体形式的自主管理模式”使每位学生既参与了管理实践,又从中得到了锻炼,还在监督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自律和示范,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同时身心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在新时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学校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道德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实践。学校坚持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创新德育模式探索将会对整个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效应。
作者:魏朝阳 单位: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建设
一、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的现状
1.对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德育理念培养缺乏正确指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中职学校只重视硬件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德育工作,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隐性工作,可抓可不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日益加剧,再加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中职教育的功利性彰显出来,很多职教工作者只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关注一个健全的人应具有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校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没有意识到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意志这个核心竞争力。这种理念指导的必然结果就是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德育,必然导致受教育者人格的不健全。
2.现有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形成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师生参与
很多学校在制定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教师的实际参与。也就是说,学校的德育制度并没有完全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意愿。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建设的主要力量,教师与学校德育制度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只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施以的一种近似量化的管理,而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组织制度的建立
中职学校应当进一步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德育领导体制。在学校层面,首先要确定党委、行政主管领导,成立党、政一体的职能工作部门,把德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分解德育职责,明确德育内容和标准,履行德育职能,规范实施德育,制订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评估检查办法,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学校对校内部门、单位和师生个人的检查评估力度,实现“三育人”的德育格局和德育机制。
“三育人”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既做管理者,又做教育者,要充当管理育人的主体。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要运用优质服务发挥育人效果,关心、爱护学生,使青年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陶冶,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学校要突出人本思想,做到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体现人文关怀,使德育管理人性化。
2.研究整体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框架,创新中职德育途径和方法
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评价体系及德育运行机制、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及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研究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方式,总结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整体化的德育体系。
创新中职德育方法体系研究的重点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工作规律,抓住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积极进行德育课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实训活动、教育载体、建立德育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紧紧围绕中职生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就业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培养,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等有效方式,使中职德育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突显人文气息
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是努力创建校园大型活动精品,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以民族精神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结合国家助学金政策,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一、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德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内的德育教育,德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初中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德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借助德育教育来传播,初中生的德育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是中学德育的目标。
二、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初中生出现道德危机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使得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离,产生道德危机。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德育进行对接,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
2.西方意识形态对初中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会对人们价值观产生影响,动摇对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给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观念和个人主义,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初中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初中生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消极思想。
3.网络信息冲击初中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丰富了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会对初中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不良影响。初中生处在易冲动,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年纪,由于网络具有虚拟的特点,网络上的行为缺乏监管和约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道德思想上的堕落甚至引发犯罪。网络上除了不良信息,还有网络游戏,很多初中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使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沉迷网络对于初中生具有很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的道德培养的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初中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能够辨明是非,自觉远离网络不良信息,不沉迷于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4.家庭教育偏差对初中生道德观产生影响
家庭是初中生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现在的许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会受到家人的溺爱,导致许多初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受到一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有些家长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初中生造成影响,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问题。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偏差。还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缺乏关心和教育,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形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学德育对接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堂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内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的主要阵地。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的融合到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计划,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插图、案例等进行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与初中生的生活进行衔接,让学生在实践进行领悟。在德育实践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将爱国教育放在首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并让学生写观后感,加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要突出诚信教育,诚信是基本的公民道德,对于社会诚信缺失的今天,加强对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还要在德育实践中突出法制教育,使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可以在学校内举办法制讲座,让学生形成法制观念,远离违法犯罪。
3.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
初中生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要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是初中生进行学习的地方,在校园的宣传栏中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初中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影响初中生的道德观,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榜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德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内的德育教育,德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初中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德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借助德育教育来传播,初中生的德育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是中学德育的目标。
二、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初中生出现道德危机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使得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离,产生道德危机。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德育进行对接,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
2.西方意识形态对初中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会对人们价值观产生影响,动摇对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给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观念和个人主义,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初中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初中生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消极思想。
3.网络信息冲击初中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丰富了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会对初中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不良影响。初中生处在易冲动,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年纪,由于网络具有虚拟的特点,网络上的行为缺乏监管和约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道德思想上的堕落甚至引发犯罪。网络上除了不良信息,还有网络游戏,很多初中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使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沉迷网络对于初中生具有很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的道德培养的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初中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能够辨明是非,自觉远离网络不良信息,不沉迷于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4.家庭教育偏差对初中生道德观产生影响
家庭是初中生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现在的许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会受到家人的溺爱,导致许多初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受到一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有些家长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初中生造成影响,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问题。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偏差。还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缺乏关心和教育,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形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学德育对接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堂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内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的主要阵地。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的融合到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计划,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插图、案例等进行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与初中生的生活进行衔接,让学生在实践进行领悟。在德育实践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将爱国教育放在首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并让学生写观后感,加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要突出诚信教育,诚信是基本的公民道德,对于社会诚信缺失的今天,加强对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还要在德育实践中突出法制教育,使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可以在学校内举办法制讲座,让学生形成法制观念,远离违法犯罪。
3.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
初中生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要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是初中生进行学习的地方,在校园的宣传栏中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初中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影响初中生的道德观,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榜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在德育中引进美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去理解美的含义,用美育来重新构建德育体系,将对美的欣赏来感知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从而改善德育的效果,改变目前初中德育的若干问题。美育在初中德育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对德育内容的教化作用、对德育结构的建构作用、对德育方法的渗透作用等三个方面。
一、美育对德育内容的润化作用
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人发展过程所需要的基本精神和品质。德育内容从理论上讲枯燥无味,爱国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多远离学生天真美好的少年生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现代的潮流美、自然的纯真美构筑了其思想内涵的全部。如果我们用说教式的来灌输这些德育理念和思想体系,非但达不到德育目标,反而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美好品质的怀疑和反叛。这也就是目前的德育效果不佳的本质缘由。
因此,在初中的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美育来润化德育的内容,通过学生领悟、感知德育内容中美的东西来接受思想和灵魂的熏陶。像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完全不用去灌输爱国主义的伟大和意义,而是将爱国主义的理论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带着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美,然后去领悟和学习。
案例1: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同时也是近代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广游二支队在此为沙湾历史写下抗日的壮丽诗篇。为此,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查”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找沙湾抗日资料,参观多处沙湾旧址,认识到沙湾抗日历史,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教师完全不用去灌输爱国主义的伟大和意义,而是将爱国主义的理论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带着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美,然后去领悟和学习。
将德育内容用美来润化,在已有的德育内容中去发现美,将内在的美外化,将抽象的美物化,就可以使得我们的德育不再停留在强制性的灌输,学生可以在愉悦和崇敬中去接受伟大和美好。
二、美育对德育体系的建构作用
美育对德育体系的建构作用主要体现在德育实施途径的选择和完善,体现在对能够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及平台的挖掘和利用。
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校的德育结构主要包含德育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其他学科的教化影响。主要是利用专题式的教学和日常教学影响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的阐述和学科性的解释,在反复的解说中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施影响。这种反复的说解不是依靠德育内容本身,而是利用各种学科中美的因素来构筑新的德育结构。例如在语文课中的语言美、数学课中的逻辑美、美术课中的色彩美、体育课中的形体美,这些美的因素往往是我们实施德育教化所依托的平台。
案例2:番禺区沙湾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在八百多年的文化历史薰陶下,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这里孕育出美名远播的“何氏三杰”,更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为了引导学生承传民族传统文化,开展《走进沙湾,了解广东音乐》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对广东音乐的认识,从只有一点点模糊的印象到一步步的加深认识,不仅了解她的历史起源,主要乐器构成,经典作品等,领略其艺术精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案例3: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番禺区沙湾镇是全区重要的水源地,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了“走进环保”的系列主题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废物利用,手工制作”比赛,旨在引导广大学生注重环保,探讨废旧物品的利用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附学生制作的丝网花(见右图)。
美育对于德育的体系的建构,从本质上是以美育为工具,利用各种途径,在丰富的美育活动中展开德育思想教育,在感知美的同时接受道德思想的进化。
三、美育对德育方法的渗透作用
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劝解说服法等。这些方法只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一个手段,要提升其效果,必须结合美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榜样的力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榜样本身就是美好的化身。在树立或者阐释榜样时,要通过挖掘其精神和灵魂中的伟大,要将其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情感陶冶则是通过美育来陶冶学生,促使学生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健康的情感,良好的风貌,也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在美的情感陶冶中,德育的要素得到落实,在落实德育要素的时候,又进行了情感的陶冶,美育和德育完美的结合在情感中,情感也是德育和美育共同的本质。
总之,美育在初中德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利用、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美育。我们要在德育中渗透美育,以美的元素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主动的接受道德原则,达到思想上的自觉。亚理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善的总是美的,美的体验和善的品质统一在情感的共鸣中,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激活学生心中的这种共鸣,极大的拓展德育的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小飞.孙宏恩.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05).
[2]郭笙.美育浅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8-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幅增加,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思想状况却不容乐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要求不适应已是事实。
一、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含义
学校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是任何一位教学
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德育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一门特殊的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活动十分重视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效性。
1、发展性教学评定的含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它是任何一
位教学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人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都有意或无意地以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把评价结果作为学习任务的终极目标。现代教育评价自20世纪30年代在被成为“评价之父”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深化和发展,它是针对以分等和奖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它由形成性教育评价发展而来,但比原始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人们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越多,在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斌华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周卫勇的《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裴娣娜的《发展性教学论》、蒋建洲的《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发展性教学评价进行了诠释。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配对,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发展目标的职责,运用评价面谈和发展性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被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
2、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含义
发展性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过程。第二、强调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或手段来系统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第三、教学评价内容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等。第四、强调为学生发展和教育决策服务。
德育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是对学生德育进展与变化的评价。它与智育、体育等一般评价来比,其内涵和外延更丰富,其评价的过程更具长期性和多维性。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德育评价,就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发现性目标,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发展目标的职责,运用相关技术和方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综合素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我综合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生动活泼与和谐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二、发展性德育评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意义
发展性德育评价,以学生为核心,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其积极性,以促进学生个体德育发展为理念的教学评价。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评价者和被评价学生协商制定,双方认同,把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和实施评价看作是双方的共同职责;发展性德育评价重视多渠道交流信息,提倡平等主体之间互相评价。发展性德育评价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德育活动和评价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发展性德育评价过程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德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学生德育综合素质协调发展过程。发展性德育评价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认为,每个个体都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德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不足,使个体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观,树立起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德育观,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德育需要、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观性评价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客观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把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变为由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学生等多样评价主体的结合。在学生评价自己的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问题,更在于激发他们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争辩的勇气和自我审视、自我提高的能力。
2013年10月我校成立了《对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研究》的课题组,为深入了解全校小学德育工作基本情况,进一步明确德育教研工作方向,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全校德育工作水平,我们进行了调研掌握,结合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了解和思考,形成了该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由课题组长张红带队,课题组八个教师(班主任)参与了调研。调研共涉及9个班级。调研主要采取听课、观摩主题教育活动、观察师生精神风貌和卫生状况等形式,调研过程中组织了班主任为主的座谈会,收集到大量、具体的一线德育信息。
一、主要成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灵魂,适当的德育目标设置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最基本保证。调研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些班级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他们把德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梯次,把爱国、爱党、爱人民、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13个一级德育目标,按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具体目标,为全校教师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明确了方向,得出了“爱国先爱家,爱家爱父母;爱国先爱校,爱校爱集体;爱国先爱人,爱人爱自己”的结论,在德育目标设置上做到了化远为近、化大为小,提高了德育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目前,主题教育活动仍然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较为注重通过小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交流,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任务以外,较为普遍地组织开展了“孝道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系列活动,不仅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同时为形成育德育工作特色奠定了基础。
3、注重利用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德育途径得到不断拓展疏通。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的精心教育,学生得到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德育元素的点位刺激,使学生容易形成稳固的品德心理特征。小学的活动课德育目标更为清晰,紧紧围绕奠定良好品德基础为核心进行德育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科特点,常常贴近重要德育内容确立主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特别是单无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中小学德育最有利的途径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1、德育目标体系研究有待于更多的更高程度的重视。大部分班级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在这方面有较高程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的班级,德育目标体系研究工作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2、学科德育渗透缺少统筹,难以形成最佳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科之间各自为战、互不通气,在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完成方面缺少统筹,无法形成合力,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力度足够的刺激,学生们有得于心的情形很难出现。
3、班主任工作缺少有效指导,培训实效有待提高,学校内部对于班主任的业务指导,也多限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主要依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增强处理学生品德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由于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培训,许多班主任在应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等问题的方法不多,思考不足、能力不足。
三、对今后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把研究制订科学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作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列入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日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出层次清晰、内容详细、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通过长期持续的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实现优良品德形成、巩固、发展。要对小学生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德育工作的评价改革,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
2、重点研究小学阶段德育内容和主线,动员和引导教师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奠基内容和主线进行研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打好基础;通过班级的交流与学习,汲取先进的经验、学习科学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有效落实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3、学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一是要求学科任课教师都承担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任务。二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统摄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通过各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德育渗透,统一各学科德育渗透指向,形成合力,使学生尽快形成稳固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优良品德生成奠定基础;三是把部分学科作为德育渗透重点学科,强化研究实施工作。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其资源应当是极富德育价值,又易为儿童、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德育渗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学科德育渗透体系中应当承担更多、更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4、以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方向,通过分步骤、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有效解决目前面对的重难点问题。我们建议由本校的班主任承担主讲任务,提高班主任队伍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今后,要恢复德育(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工作,为班主任在上述问题进行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广大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肩负起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面向新世纪的德育创新,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树立以发展为本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拓宽德育的渠道,形成德育的新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学生社团;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72-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高职学校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现状也越来越受到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现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将高职院校中的德育教育体系化、系统化,使当前的德育教育能够形成从横向到纵向的全方位的教育局面。大学生社团作为承载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仅是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还能够完善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社团组织,将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伴随着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组织也较快的涌现出来,这些社团发展起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同时提高学员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行为方式。大学生社团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社团目前至少拥有两万个以上,均分到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每一个高职院校几乎都会有10~20个大学生社团组织,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社团组织所涉及到的领域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会、团委组织,到各种为了专业学习而建立的协会组织,还有为了学习某些技能和特长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技能特长协会,慢慢的在高职院校中发展起来。由于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起来的大学生社团往往都是和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相互关联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学生社团的建立,对于拓展学生除专业知识外的知识面,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课余生活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对比较巨大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团往往是处于各个高职院校团委指导下运行,尽管团委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大学生社团一定的限制,但是就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看,还与高职院校对于发展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团委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够将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学生社团在德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往往是高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发性组织,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社团组织往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的方式,这些大学生社团组织也往往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机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往往是校园内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传递者,高校大学生社团更是促进大学生德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推手。
在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充分的利用这两个优势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德育建设。高职院校社团组织在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中,可以相对独立的进行各种德育类教育,同时大学生社团由于对于会员加入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一般的学生只要想加入大学生社团组织,都可以加入到大学生社团组织中去,这就给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的德育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势必比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更加具有群众的基础性。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牢记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有利思想。鉴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各种社团当中,高职院校的德育体系建设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充分利用社团这个把手,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四、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社团在高职学生德育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关注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的新趋势。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在吸收会员的过程中,相对于比较正式的学生组织有着严明的纪律要求等约束,大学生社团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指导,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相对宽泛的言语自由。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德育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大学生社团那里得到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的趋势,甚至可以看到高职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方向,为高职院校做出正确的大学生德育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团可以开展一些有组织的德育教育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的融入到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同时加强横向联系、双向交流,让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的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由于之前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内容都相对单一化,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厌倦的情绪。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对于一些理论的宣传指导,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样更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最后,大学生社团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文化课程成绩上面稍微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弱了一点,但是这并不能够影响高职学生进行社团建设的热情和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的能力,反之这些高职学生有可能更强于那些本科学生。大学生社团应该积极的配合学校学生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落到实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社团作为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有效把手,积极的开展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大学生社团教育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学生社团在开展学生德育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社团由于其灵活性相对较大、专业性较强、入会员相对简单、群众基础相对比较雄厚,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建设创造了较多的有利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将大学生社团作为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把手建设好。这样大学生社团组织才能够在校团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的建设贡献出自身应有的力量。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充分的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使大学生社团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德育工作作出成绩,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国芳,王健.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发挥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周预分,李婷.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以全国、省、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试行)》和学校2007年度工作计划,适应两个转变,即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办学层次提高的转变,以规范和实效为抓手,以规范养成教育和“三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和进行德育改革为重点,以完善德育网络、健全德育制度、建好德育队伍、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根本,大力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初步树立我校德育工作品牌。
二、工作目标
1、切实做好德育常规工作,狠抓学生文明行为特别是校园文明行为养成训练,为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构建德育体系。
3、形成更加完善的德育二级管理体制。
4、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改革班主任任用和考核办法,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
6、重启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7、按市教育局要求,推行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重点的“双制”(成长导师制、成长伙伴制)改革,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格局上取得新的突破。
8、适应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办学层次升格为高职校的新情况,学习、探索德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三、重点工作
(一)、切实做好德育常规,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1、全面落实《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按照市教育局“三个规范”执行情况检查反馈,从组织管理、教育内容、制度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实现我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继续以“争做文明人”活动为抓手,抓实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将良好文明行为作为良好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使注重日常文明语言、行为、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3、加强对广播操、服装、发型、仪容仪表、日常行为的检查,及时通报和处理,展示我校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进一步健全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德育工作行为
1、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课堂常规管理、活动管理、生活管理、实习管理、安全管理、社团管理、奖惩管理、班集体考核、档案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统一学校德育工作要求,规范德育工作行为。
2、建立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考核与奖励制度、学生单项奖励制度(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技能实习、劳动卫生、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要求进步。
3、根据《省中职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修订《违纪学生处分条例》,明确学工处和专业系(部)的处理权限,按照教育优先、严格程序、严肃校纪、兼顾发展、维护权益的原则,做好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和处理工作,并在对重点帮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取得新进展。
(三)、合理划分德育管理职责,完善德育二级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学工处和专业系(部)的德育管理职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点。
(四)、探索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改革,构建德育体系,初步树立我校德育品牌
1、围绕构建“文明、爱岗、敬业”德育新体系总体目标,构建德育体系,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格局,实现我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科学化和校本化。
2、推行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重点的“双制”改革,同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每一名任课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导师”,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导师的工作除了进行个性化、亲情化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以外,还要进行专业指导、学法指导、“三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完善我校《德育课改革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明确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德育课德育主渠道作用。
4、适应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途径;适应我校升格为高职校的转变,学习、探索高职校德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进行分层德育管理的尝试。
5、学工处、教务处、实习就业处、专业系(部)等部门要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增强教育合力,注重把教学和专业实践实习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载体。
(五)、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责任心强、乐于奉献、讲求方法、管理高效的班主任工作队伍
1、继续开展以“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宿舍、走进学生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班主任工作“三走进”活动,加强对班主任落实活动方案的检查。
2、加强班主任常规工作检查,督促班主任落实学校要求;改革班主任任用和考核办法,适当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
3、启用《班主任工作手册》,指导班主任认真记录,规范班主任工作行为。
(六)、抓好重点德育活动,渗透德育要求
1、组织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进行活动内容的拓展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将广播操比赛及一些小型体育比赛纳入,成为校园文化节。
2、协助学校开展“校园大讲堂”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组织以“三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
1、召开教育干事、班主任工作例会,布置报到及开学工作;
2、组织开学典礼,进行常规教育;
3、开展学雷锋活动;
4、启动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
5、协助学校做好高职校迎验工作。
四月:
1、组织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做好省教育厅“三个规范”检查准备工作;
3、拟订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举行文化节开幕式;
4、组织广播操训练与比赛活动;
5、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校园大讲堂”活动。
五月:
1、协调团委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竞赛;
2、按文化节活动方案开展活动;
3、制定有关德育管理制度。
六月:
1、举行文化节闭幕式;
2、评选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3、总结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情况,进行表彰;
4、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或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5、召开县区学生会议,动员学生进行招生宣传。
七月:
1、做好学期结束工作,收缴各种材料;
2、积极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
3、组织结业典礼,布置暑期活动意见;
4、筹备建军80周年慰问共建部队活动,落实2007级新生军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