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特点

时间:2023-06-19 16: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产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化;市场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首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他们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有关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界定,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国内学术界不同学者的看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产品化或服务化的产业,这些文化内容往往受著作权的保护但又能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体现。”事实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生产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普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而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使文化产品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一旦文化产品能够采取工业的模式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是社会普通民众。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文化生产企业有能力向社会普通民众提供他们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变化,它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扩大了文化的服务范围,它是精英文化的市场化、平民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原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经过通俗化能够为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一旦文化产品能够像工业一样进行规模化,按同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这也就是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其产品也就不再不具有传统精英文化意义上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市场上普通商品来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必须是能够按工业标准,即按标准化进行大批量生产。

二、文化产业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文化作为产业,文化产品的大批量制作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生产。产业化下的文化产品是通过企业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在严格组织下按标准大批量进行的,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彻底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降低文化劳动的复杂程度,因此,文化产业化伴随的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它不仅降低了对劳动者个人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打开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市场。

产业化需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产品的大众化。文化产业化不仅需要面向社会大众,而且还要有文化产品生产过程技术工艺的相应改变。正是由于生产技术工艺的进步,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有可能用艺人、画工,培训师等取代艺术家、画家、学者,由艺人、画工、培训师使文化产品由原来精英阶层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化产品也由此转变成为普通商品,逐渐降低减少其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文化产品市场化改造: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文化产业寻找发展突破,首先需要突破文化产品生产的传统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广大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经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其发展已经不是严格遵循文化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它是通过文化的世俗化,大众化,以开拓市场。所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不在于苛求文化产品在思想、艺术或学术等方面的价值,相反,它往往更强调文化的消遣娱乐。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严谨的理论、深邃的思想让位给通俗作品,强调文化的思想、学术、艺术通常只能局限在特定范围,而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的往往都是通俗化的作品。所以,精英文化术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市场需求毕竟十分有限,通常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属于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的范围,依靠市场难以维持其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生产者能否创造性地将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充分挖掘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市场价值。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是以票房的好坏为最终创作目标,与传统的艺术活动相去甚远。然而,好莱坞电影创造的个人价值必须服从于大众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点却使好莱坞电影更多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成功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文化产业化是从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商业价值。虽然文化产业化按工业模式通过挖掘文化的市场价值,改造产品文化内涵,使其符合大众市场需要,但毕竟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生产,文化产品必须有基本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作为文化产品而存在。实际上,文化产业商业化、市场化过程,只是对文化内涵进行商业化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增加文化内涵的娱乐效果,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由于市场化使得该产品完成失去文化的内涵,那该产品就只能作为普通商品,而与其他工业品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所以文化产品离不开文化,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存在文化的内涵,需要借助文化因素开拓市场,因此,文化产品在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实现文化内涵与商业化的良性互动。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充分挖掘文化的商业价值同时,需要寻求文化思想内涵与商业化、娱乐化之间的和谐,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化由于面向社会大众市场,因此,其产品的文化思想所反映价值观必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要反映社会大众价值观及其伦理取向,提倡大众共同价值标准,只有这样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文化产业对社会大众价值标准的提倡,就这点而言,与人类基本价值观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人类基本价值观具有社会普适性,这些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促使文化产品大都提倡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人性善良、骨肉亲情等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使得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文化市场和大众消费群体,而且可以使文化产业与国家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距离,获得相对对立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经济规律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调节作用,虽然降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但人类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却通过产业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这并不否认在人类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正因如此,产业化的文化产品才可能在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开拓其市场,为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所接受。过去,我们由于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政治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基本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过分注重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化中的作用,甚至为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而忽视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由此设计出的产品自然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所以,作为社会核心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基本价值,伦理标准,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会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推定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挖掘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市场价值,大力培育通过市场渠道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第2篇

一、法规建设及其制度分析

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产业,在具有市场化、现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天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社会以创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设视角来关注他,如此,使网络文化法规自身及其建设具有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借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法规是指涵盖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的宽泛综合称谓,而网络文化法规建设则是指有关该类产业法规制定、试行、重建完善、运行等环节的法规保障具体历程。在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部产业法律制度的运作历程,也可能指一个部门具体管理法规的创新路径。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社会互动中,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过程中,为助推和扶持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长远进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制度规范、国家政策、地方或部门法规。这些法规,零零总总、卷轶浩繁。其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在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全局中某一专项问题或某一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同时,无一不是洋溢着引导、扶持、推动、包容的制度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之制度关怀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与考察,可以从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径来展开。

(一)时代与社会因素

技术与社会互动相关原理表明,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与网络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应该回应时局的召唤紧扣时代的脉搏;作为与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回应社会的需求。从技术与社会互动原理看,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对策及政策着眼点只能是看社会效益、有无社会需求及如何激发社会需求,作为社会及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网络文化产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考察,他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式的历程图式而应是和社会彼此影响交互前行的双链图式。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意无意之间会施加诸多的影响。而有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社会事务也是多头绪的。化解这些事务与社会影响因素则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实践努力。如,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综合的群体层面来讲,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培育和繁荣健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普及国民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等,这些事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与事务性工作都是相当繁杂、需要花费相当力气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绩和起色更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动员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国民的个体层面来看,“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劳节俭、重生产轻消费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的持家美德。所以网络文化法规假设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线上,应该首先是扶持、促进和帮助,然后才是观察、评价和管理、精约、提高。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之西方,尤其欧美,他们还占据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之大,魅力无穷,文化资源却相对丰富。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历史文脉文人骚客、山川河流,无不应作为我们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可以凭借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化霸权的较量中,这东风就是机会和平台。现在,这机会来了。作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应在国际文化霸权的比拼中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自身特点

从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的特点看,数字娱乐业及网文产品具有即时性娱乐性、非传统性、起点高、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一开始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不像传统文化产业,从发端时就要和行业规范、行业权威、产业机制、产业体制不断互动、不断磨合、不断碰撞,因而少了羁绊,少了规约。这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的一般特点,自然适用我国网文产业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那么,在直观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条件,应该只求养眼性、注目率,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其规范政策不宜过细切过严密、过繁琐,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场、有效益就应助推、鼓励其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各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相比,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传统各产业具有各自严格的产业独立性,互不贯通性、彼此制约性等。如,各行各业各自独立的运营范围、运营方式招揽顾客特点等,人们对各传统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各行当如,戏剧、说书、电影等的业态独立性的特点有着许多大众式的哲理认识“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状元”、“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独立运行,互不交叉,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各自的流通环节运行。网络的跨媒介传播,打破了传统业态间的束缚,贯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诞生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具有表现平台的高技术性和新兴性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媒体特点使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的跨业态性、贯通性。这使得他在各产业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包容性。这个特点,也自然需要一个包容、开阔的制度空间来对待网络文化产业。人们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第一,强调的就是人才对一件事物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看,他属于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产业,甚至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自然应该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其中高端人才仅占5%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产品产出质与量的客观现状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外高素质的动漫与网络游戏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业落户(中国)的少”。我国该产业相关人才及其储备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缺口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产业明显不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的、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时代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特点,要求这支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产业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要求的战略管理专家,如此,才能快速应对国际产业行情与动向、并分析相关资料、处理危机,这些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意内容知识。因而,这三个行业方面兼具的高素质懂行专家实属凤毛麟角,即便是擅长和精通其中某两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为稀缺和难得。市场实际情况也表明,“网络动漫培训市场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相关人才的奇缺。兼通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网络文化产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现时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只能是从扶持、支撑和助推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难题。

(三)哲理透视

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哲学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扩张既是事物发展进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为提高和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现实性上应是以鼓励、推动为主,设限规约为辅。从网络文化产业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文化是内容,网络是形式、条件;文化是本质,网络是表象和表现平台、技术。二者结合的基本哲学关系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扩展关系,也可以是,内容和平台、条件的关系,现实性上就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求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此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必须着眼于扶持推动。

二、结语

近期,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强调了新时期文艺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号召广大文艺和文化工作者为繁荣文艺文化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作为文化、文艺工作一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的网络文化产业也自然与时俱进,具有极端的现时重要性,因而,作为对会议精神的响应,为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适用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精神实质和制度安排,并推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和现时发展,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当下的法规建设、和政策制定进行哲理考量和审视尤为必要。经过从时代因素、自身特点及哲学理性三个视角和进路分析,现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采取助推、、引导、重构、扶持的产业政策与制度情怀,确实有现实必要和理性基础。

作者:刘星冉 单位:东北大学学院

第3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 发展历程 发展效果 驱动因素

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各国播放的超过60%的动漫作品都来自日本,在西欧更是达到80%,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目前,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国民总产值增长速度。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和资料也在明显增加,但其中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驱动因素的内容却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理论研究概述

学界对日本文化产业的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和发展特点的研究,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效果和驱动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赵莉(2004)从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体育与健身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其政策优势;根据中村伊知哉(2006)的研究,日本学界将国际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为三类,分别以美国、法国和韩国为代表,而日本的发展模式属于中间型,在领域选择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够明确;张胜冰等(2006)主要论述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以其内容产业的特点为典型进行分析和探讨;韩骏伟、胡晓明(2009)则着重从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层面解读日本的文化产业,强调了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在促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现状、特点及发展政策的研究,鲜有涉及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驱动因素的分析。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强国,深入、系统地研究其发展及驱动因素,不仅可以填补对日本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空白,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而且对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现代日本的发展战略,依循着“军事立国―经济立国―文化立国”的沿革脉络。目前,正处于 “文化立国”战略阶段,明确文化及知识产权在产业振兴中位置,以文化和创意为关键词,改造产业结构、推动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产业又称为内容产业,从最初的萌芽阶段,经历了过渡、成熟和再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形成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周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文化产业在经历成熟期后,不是落入衰退期,而是迎来了新的战略提升,形成了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日本兴起了电脑热、手机热和信息技术热,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90年代后期,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在继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把战略重点转向扶持、振兴文化产业,1996年7月,日本文化厅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日本文化产业凭借其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日本内容产业的产值约为中国的两倍,约为韩国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经济的低迷期,2009年全球经济的低迷期,日本文化产业仍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日本文化产业即内容产业主要是指电影、广播、音乐、书籍、艺术、动漫、游戏等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即便在其经济低迷时期也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从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影片、音乐、游戏、书刊报纸等的总收入情况,分别为132190亿日元、13525亿日元、138320亿日元、13818亿日元,在平稳中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长率则分别为2.30%、2.30%、0.30%、0.30%,虽然2006年之后年增长率幅度变小,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二)产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产值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雄踞榜首,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中各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为:电影产业达11061百万美元,广播产业为25834百万美元,音乐产业约5658百万美元,游戏产业为7366百万美元,总计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国文化产业中各产业产值情况及相对于日本同类的比值分别为:电影产业约1206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10.9%;广播产业约13062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50.6%;音乐产业约153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2.7%;游戏产业为4520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61.4%。虽然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相对于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2009年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三菱UFJ调查与指导,《日本促进内容产业的海外进展的基础调查》;统计方法:宽口径统计。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种产业的成长,而是更侧重软实力对产业整体的海外发展与吸引海外顾客的推动作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时尚、创意、设计、食文化、动漫文化等将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渗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费者对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带动了家电、汽车、日用品、化妆品等所有消费产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日本文化产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客观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学习日本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必须探寻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所谓驱动因素是指影响组织和系统向着某个既定目标靠拢的力量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导其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市场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别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一是基础面,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旨在夯实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发展面,政策法律中振兴内容产业的必要措施,旨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是国家知识财产战略有机的内在组成部分,日本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际战略,是基于对知识财产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地位的自觉认识。不管人们对文化产业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是,对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日本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很好地平衡了基础与发展间的关系,基础与发展并重,并使之相互促进,富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2002年以来看,日本文化产业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11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战略沿革

(二)经济市场因素

近年来,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日本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在日本文化产业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各潜在市场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行细分,分析了日本在各个国家(地区)具有的潜力,重点部署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开拓,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时尚方面,主要开拓中国市场;在媒体创意方面,主要开拓西欧及美国市场;在食文化方面,主要开拓西欧、韩国和美国市场。再者,日本对文化产业实行科学的融资体系,除了增加政府预算,还结合民间的力量,设立“艺术文化振兴基金”,资助各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内容产业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内容产业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较早地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独创性和创新力,而优秀的创造者是从扎实的培育和高度竞争及异文化交流中诞生的,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积极支持。一是,建立日本海外留学和研修制度;二是,打造接受海外高级人才的环境;三是,注重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例如,日本2011年启动的COOL JAPAN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国内相关产业人才的战略计划,并在2011年拨出预算11.5亿日元用于培养人才。

(四)社会人文因素

首先,日本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和故事性,饱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多样的故事引入漫画,把朴实真诚的情感融入动漫作品,这种动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动漫作品达到老少皆宜的市场效果。其次,日本政府积极在海外普及日语,推广日本文化,也为其作品的市场渗透奠定了文化基础。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2006年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学习日语的人数:韩国在91万以上,中国在66万以上,澳大利亚在36万以上,美国在11万以上。日语在中国,是仅次于英语,人气排名第二的外语。日本政府还积极在推广日语的同时,还积极宣传日本文化,例如,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请,支援印度设立设计奖,那么印度当地设定优秀设计奖的过程中,自然会渗透日本文化标准。

参考文献:

[1]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2010.12

[2]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日中韩内容市场统计数据.[M].2012

[3]山口广文.内容产业振兴的政策动向与课题.[J].2008(5)

[4]贾旭东.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R].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

[5]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数字内容产业白皮书.[M].2011

第4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群 动因 评述

在当代社会,至少是在高收入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收敛趋势,也就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Scott,2005)。现代经济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内容,文化本身也在以各种形式和服务被公司生产和市场交换以创造价值,这种趋势可以被描述成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利用大量的文化智力资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可观的附加值,并在国际市场上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争取广泛的国际认同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和文化贸易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形态,对世界市场格局、经济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地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像洛杉矶、纽约、巴黎、米兰或者东京的国际化城市(Scott)。发达国家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如影视业、出版业、印刷业、业、网络业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群。比如美国以洛杉矶为代表的西部城集中了全国电影业生产能力的70%;日本的东京都城市群,集中了全国电业的60%、出版产业的35%、印刷产业的40%。由于地理靠近可以获得一系列优势,波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集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积极态度,而且文化产业集群在我国仍处于萌芽时期,所以各级政府、地区都了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并积极建立建设文化产业区,其中北京、青岛和湖南等地的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区已经初具规模。但从目前的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看,多数研究多侧重于一般制造业的集群,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总体上看,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竞争知识溢出等是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关于文化产业集群,是不是样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是和传统产业集群一样吗?如果一样,政府在这方面的主导政策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拟将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探讨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从而为建设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以此促进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一、文化产业与地理的相关关系

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文化产业和地理位置的相关关系,都强调了地理层面对分析文化产业的重要性。Scott认为特定地理位置具有提高文化产业集群内创意行为的功能,并指出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像洛杉矶、纽约、巴黎、米兰或者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这些城市的鲜明特点就是城市的形象和文化生产是共生的关系,也就是城市是文化产品的信誉保证。Justin O'connor也认为在围绕文化产业的讨论中,地方层面是十分重要的。Graham Drake则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个人创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认为区位的特殊属性能够给创意过程提供灵感。

Andy C. Pratt对什么是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界定,并认为集群不是一个分析文化产业的有力的工具,因为集群概念会把文化产业集群归属到一般集群研究的理论框架中,也就是说会过多关注集群内单个公司的表现,而忽视对非经济、位置(短期的和空间上)变量的分析,缺乏对参与者和相关规则制定者的特殊性的关注。因此集群不是一个好的分析文化产业的理论框架,而提出了创意产业生产体系的分析框架。

二、国外文化产业集群的经验描述

斯科特是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较早也较为深入的学者。斯科特认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化产业的技术和劳动分工过程使得文化产业需要大量的能灵活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工人。二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是有相互依赖的中小企业组成的网络来组织的。三是,这样密集的网络组成的多面的产业综合体对本地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对劳动技术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四是,这样的产业综合体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效应。五是,这样的综合体也依赖于网络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生产商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作为强大的相互合作和外部经济的结果,集聚的趋势十分强烈,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被发现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的,而且往往集聚在城市中心。此外,他测算了影视业、多媒体等在洛杉矶的集聚度,认为洛杉矶和纽约是美国文化产业的集聚区。分析了多个大城市的文化经济,特别对洛杉矶和巴黎的影视业进行了对比。斯科特在许多方面讨论了集群中学习、创意和创新等经济行为。他指出文化产业能够从当地社会团体的特征风格、敏感性和论坛中受益。而对于文化产品的发行,斯科特认为当地的中小企业网络往往是根植于全球发行网络的,而全球发行网络又由几个大的文化和媒体巨头所主导。所以,文化产业横跨全球和地方。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具有集聚的倾向,而发行和消费则是面向全球市场。

Lilach Nachum和David Keeble分析了伦敦的文化产业集群,也分析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本土公司在伦敦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异同表现,包括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本土公司进入集群的原因的异同,和对集群的根植性等。使用的仍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多是通过访谈和问卷得出统计数据进行分析。Galina Gornostaeva,Paul Cheshire通过计算欧洲各国大都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商来判定欧洲各国文化产业的集聚趋势,此外,他们还测算了文化产业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群在伦敦的地理分布,并认为文化产业公司间的地理接近是受外部经济的驱动。而一旦集群成立,则会产生积累效应,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公司进入,集中在一起的公司所形成的某些特征会吸引同部门的其他公司。他们认为文化产业中主要的外部经济包括劳动市场的互动、外部供应商及时供应、分包安排、顾客的互动、公司网络、合作和竞争、集体学习和创新。

Nachum和Keeble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他们发现了地方化集群学习过程作为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Harald Bathelt分析了德国莱比锡文化产业集群的再次兴起。首先他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界定,并建立一个包括五个维度(水平关系、垂直关系、制度维度、外部集群维度和权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在对莱比锡发展历史的描述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认为莱比锡文化集群是作为一个独立现象出现的,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商业惯例的持续,而是莱比锡的文化公司自发形成的。他提供的证据证明莱比锡的文化产业集群表现出和洛杉矶、旧金山和多伦多等其他多媒体和文化产业集群类似的趋势和特征。Harald Bathelt则分析了莱比锡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通过分析,他认为莱比锡的文化产业由几个较大的当地公司所控制,虽然还是与外界保持着松散的联系,但还是存在过渡根植的缺陷,这对集群的发展是不利的。

Lisa Mills和Shauna G Brail分析了多伦多多媒体集群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变,指出了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供了应对全球化的政策建议。Pim den Hertog,Erik Brouwer和Sven Maltha对荷兰的多媒体集群基本特征、集群动力机制和创新体系,以及绩效进行了分析。Pedro Costa在分析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葡萄牙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指出了文化产业集群对葡萄牙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No Mossig以科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电视节目制作的生产网络为例子,深入分析地方化的网络如何出现,以及它们是如何运行的,并着重分析了地方网络中的决策结构,得出了网络中各企业拥有不平衡的决策能力的结论。

三、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了初步研究。陈倩倩、王缉慈以音乐产业为例讨论了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刘丽、张焕波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王树雄、于正东初步探讨了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张斯龙、沈惠云、何小军、邵菊芳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以深圳为例讨论了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厉无畏、于雪梅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进行了思考;周灵雁、褚劲风、李萍萍从地理学角度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探讨,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对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中设计类行业空间集聚最明显。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文化产业集聚或集群形成的因素。张纯、王敬甯、陈平、王缉慈、吕斌以北京南锣鼓巷的案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并认为能否吸引具有创意潜质的人才,将其有机地组织并提升集体创造力,进而促进创意活动更密集地发生才是关键;周冰以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为例,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投资特点,应遵循文化产业自身的内在规律;罗佳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四大要素和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还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符韶英、徐碧祥分析创意产业的要素条件,指出中小型创意企业存在的发展障碍,初步探讨了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康小明、向勇讨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关系;王伟年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地域文化因素、资本因素、制度因素、人力资源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蔚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全球化和产业集聚并存的两种趋势。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跨国公司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文化产业跨国公司通过总部模式、卫星平台模式和价值链外包模式将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配置到不同文化产业集群中,从而使产业集群被纳入到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同时,跨国公司从产业集群中获得柔性生产优势、社会关系网络优势和区域创新优势;陈祝萍、黄艳麟应用产业竞争模型、产业创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证明:创意产业集聚区之所以形成,除了因为它具有外部性规模经济的优势外,还因为它促进内部的竞争,推动创新和节约交易成本,并认为竞争、创新和节约也是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3个重要机理;刘蔚应用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重点分析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格局、文化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网络、社会网络,以及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刘蔚、郭萍认为集群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因此需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征和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政策的实际,设计系统的文化产业集群政策。

四、评述与启示

从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和实证,从中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首先是与自然区位相关的原因,这是跟其他产业集群形成动因类似的方面,由于文化本身的特点,历史方面的原因往往成为主导;其次就是文化产业中外部经济的作用对于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至关重要,包括劳动市场的互动、外部供应商及时供应、分包安排、顾客的互动、公司网络、合作和竞争、集体学习和创新。此外,政策驱动和跨国公司的推动被认为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中颇具影响的动因。

但整体来看,学者并没有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系统性研究。而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来看,理论成果十分丰富,包括文化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由此可见,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是当前相当迫切的理论需求,同时国内外环境迥异,因此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动因是一个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cott.A.J.The Craft Fashion and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ectoral Image-Producing Complex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2):306~323

[2]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3]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Par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24(3)

[4]Scott.A.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Urban.fairs Review ,2004,39(4)

[5]Nachum,Lilach&Keeble,David.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6]Mills, Lisa&Brail, Shauna G.,New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Toronto Cluster In Transition,Working Paper

[7]Bassett ,Keith,Ron Griffiths&Ian Smith(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 33 Pp65~177

[8]罗 佳:文化产业机群的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浙江大学,2006

[9]符韶英 徐碧祥:创意产业集群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5):54~56

[10]康小明 向 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19

[11]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刘 蔚: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66~70

[13]陈祝萍 黄艳麟: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4):1~6

第5篇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融资渠道政策法规消费要求

一、引言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精神文化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将会成为下一个消费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节节攀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催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大释放,我国国有文化产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具有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以及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具有超强的可持续发展力。文化产业融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文化产业融资有着高风险、高回报以及高时效性等难以剔除的特点,融资问题一直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标准化、复制化、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且从哲学和艺术角度来讲是没有价值的。布迪厄首先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除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外存在的第三种资本,分别以体制形式、具体形式和客观形式三种样式存在。David Throsby(1994)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文化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共同存在的第四种资本。世界银行产业发展报告(2005)曾指出文化产业投资是经济领域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崔永镐(2001)认为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并不是由政府一方承担,其中有大部分的资金来自本国私人资本的投入、美日的外来资金,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和本国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三、我国文化产业现有融资模式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现有融资模式

由于文化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再加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行的时间并不长,文化产业,特别国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一直较为单一。长期以来,国有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主,直到近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股权融资才开始进入国有文化产业。

财政融资。建国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从苏联借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文化的经营与管理也是国有国办的行政命令式。在组织形式上,各级文化部门都属于党的宣传部门。因此,为了保证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控制权,我国文化产业的所有权基本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也主要由政府拨款来提供。大型的文化企业多为国有,无论在融资能力、项目申请或是对外贸易方面都有着相对于私营文化企业的绝对优势。

(2)银行信贷。无论是由于传统的融资体制的影响,还是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现状,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国有文化产业除了财政融资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融资渠道。特别是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银行信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更是不遗余力。面对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诱惑,商业银行普遍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信贷产品研发,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授信模式优化等方面不断突破,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助力。

总体来说目前,适合文化产业产品形态的资产融资方式和多年以来银行业固有的融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化产业投融资结构中,银行类资金约占10%,金融对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有限。目前,中国共有文化企业 130多万家,其中 80%以上是小微文化企业,小微企业发展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

四、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

当前,在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方面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国家政府提出的创新举措

中央银行提出多项措施对文化产业的融资进行支持。央行通过探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并对于符合条件的各种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与此同时还鼓励各种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二)市场运作下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

积极发挥出各种中介机构的作用,对无形资产融资渠道进行创新。现在的市场,各种产业的利润基本都是靠着各种领先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相对而言,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含量都较高,同时再加上各种政策因素与市场影视的影响,使得文化产业的资本利润也相当丰厚。

五、结语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发展缓慢,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如果能够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进行有效的改善,那么中小企业发展也就能够更加顺利。因此,在对产业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思考之后,还应该多考虑其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小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但是,互联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产业融资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需要文化企业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也需要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文化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控制、信息甄别分析、信用体系建设以及融资渠道与自身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是不可绕开的。参考文献:

[1]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 .50.

[2]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国文化出版社,1976.32 .

[3] David Throsby.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Arts: A View of 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ulture Policy, 1994, 38(10), pp.245-249.

[4]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银行产业发展报告.

[5]崔永镐.韩国文化产业走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9.

第6篇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修订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等不同的阶段,是将想法转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将所需的实践、活动和必要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又会对消费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产生影响的一种产业。简言之,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产业化的产业。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笔者认为相对权威和全面的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所修订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一脉相承,与国际接轨的。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1)文化产业的内涵。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内涵即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非公益性资源和民营资本激活文化市场,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2)文化产业的外延。文化产业的外延,即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也称“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本文阐述的是狭义上的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统一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至少在政府文件的使用中还是有区别的,但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笔者更倾向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描述,因为“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定义和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化的进程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定位和分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确立。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确立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以此为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分类。根据以上原则,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确定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概括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部分。若再按照我们更关心的产业类别划分包括: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艺术业、文化信息传输业(互联网即属此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广告业即属此类)、文化休闲娱乐业(景区及游乐设施即属此类)、工艺美术品业(包括销售)、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版权、印刷、经纪、会展即属此类)、文化用品业(玩具、文具、乐器、视听设备、烟火等即属此类)、文化专用设备生产业,共十个大类。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在识别文化创意产业时起到原始标尺的作用,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出发点。“文化”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同时也是形成产品反作用于具有此“文化归属感”的目标受众。可以说,“文化”具有经济学上的双重性,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客户群体。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在于创意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是我国政府激励政策的缩影。由此可见,解放全民的思想,激发大众创意创新意识和潜能才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和推手。当然,文化创意产业从起源到发展就更离不开创意创新的意识,而且比任何产业都更依赖创新。所以,创意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也具有两面性,既是原点又是推手。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渠道的快速兴起,不断催生出新兴文化业态和产品内容,也大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率。反过来,“文化创意”也为其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信息、文化+服务、文化+制造、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多样的、新颖的创新发展模式,尤其对传统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的影响更加宝贵。

三、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现状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地位

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当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格局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实力,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多数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未能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

2014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7000美元,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规模也较1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约占到了GDP的3.77%。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认,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也与我国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转变的总体趋势是相辅相成的。

四、简述其他最具文化创意属性的相关行业

我们在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笔者认为不得不提到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划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并未纳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因为“虽有部分活动与文化有关但已形成自身完整体系,以免削弱本分类的文化特征”。但笔者认为此解释不免有失偏颇,不论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还是经营本质看,旅游和体育产业都应该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按照国际上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其他机构和研究者的观点,也都将旅游和体育产业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一)旅游产业的文化性

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当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而且“仍居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呈现出与新兴平台相结合的新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不论从经营对象本身(人文风光、历史古迹等本就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和智慧思想的成果)还是发展路径的特点,无不体现出文化性和创意性。

(二)体育产业的文化性

体育除了竞技因素之外,文化性、娱乐性、群众参与性才是其真正维系受众的核心,若脱离了体育的文化性,就不会形成产业化。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过:“百年奥运沉淀下来的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先生在参观英超热刺俱乐部青训营时不禁感慨:“两个半小时的参观,我们感触更多的不是场上运动员技能战术的培训,而是文化。发展足球最终还要回到足球本身,需要足球的土壤和文化的支撑”。足以见得“文化”是体育产业最重要的属性。

五、结论

第7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玉英.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和文化[J].中国出版,2001(2).

[2]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J].中国统计,2004(1)

第8篇

一、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禀赋

江河湖泊分布范围广泛,湿地类型多,面积大,西部和东部草原辽阔。除此以外,黑龙江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冰雪旅游开发最早的省份。在冰雪旅游方面有着优厚的地理资源,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达5个月之久。此外,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赫哲族鄂伦春族的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现存的可供考察的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除了上述的自然资源以外,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在黑龙江的历史上,建立了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所以说黑龙江省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使得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禀赋。这些文化都使黑龙江文化产业丰富,可开发资源比较多。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渠道

在黑龙江文化产业改革之前,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拨款,所以资金渠道比较单一,难以发展扩大。为了保证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自从文化体制改革以后,黑龙江省不断的拓宽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不断的寻找各种各样的融资渠道。就目前来看,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以外,还增加了直接融资、外商投资、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从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投资,第二部分是社会投资。具体如下:第一种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也是黑龙江文化产业资金渠道的主要来源方式,随着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大,国家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也就随之加大。国家对黑龙江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关注,对黑龙江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通过最近这几年的投入对比,发现每年国家对黑龙江文化产业的投入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七以上。所以说国家对于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比于其他投资形式,国家投入的特点是投入大但是收益低,短期利益不明显,所以一般都是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第二种就是社会投资,也就是说通过市场直接进行融资。现如今,文化产业备受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类型公司上市了,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板块。文化产业类型的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来促进文化产业的推广、宣传,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这种社会投资的方法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资金渠道的一个辅助渠道,而且社会投资的作用在不断的增强。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资的主要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情况已经基本建成,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在政府投资方面,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在社会投资方面,虽有各种各样的投资渠道,但是投资额度过小,难以满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国家财政拨款的问题,国家财政拨款在最近几年确实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需求。而且国家文化产业在我国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很小,没有超过百分之零点四,跟其他发达国家不能比较。就跟韩国相比,韩国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就很大,韩国在2000年,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到百分之一,到十年以后,投入是2000年的十倍,而到2013年,韩国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又创新高。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除了资金的支持以外,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除了国家财政的投入以外,还需要其他社会环节的投入,所以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社会投入的权益,促进社会资金投入的加大,增进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其次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资中其他渠道的融资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融资难度大,资金投入小。譬如说企业的直接融资,第一就要面对的是如何在保证文化产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资本市场来获得发展的资金,这是现如今文化产业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第二就是目前的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自,大部分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无法独立决策,这也是现如今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企业缺乏创新理念,思想单一,就难以获得成功。综上所述,社会投资融资难度大,融资规模小,根本无法满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需求,不能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这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一直很难有大的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四、支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对应的改进措施。首先,用国家财政拨款做好基础性工作。基础工作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发展才会更加顺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环境,规范黑龙江文化产业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规范的黑龙江文化产业市场,这也是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加大文化产业产品的创新工作,文化产业是传承下来的,但是不能死守,应该在文化产业的精髓之上进行创新,变成更适合我们现在发展的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再次,是加快文化产业的信息和资本的共享,尤其是政府、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应该建立一个文化产业信息共享的平台,保证各个单位都能及时得到消息,实现利益最大化。最后一点是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型引导基金,从而引导社会个投资部门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其次,拓宽融资渠道。虽然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相比于几年前来说,已经丰富了很多,但是还存在着融资规模小的问题,所以就要拓宽融资渠道。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加文化产业市场,并且不断的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文化企业发展的模式。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应该适当的降低文化企业的门槛,引导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培养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有助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应该给予社会其他渠道对于文化产业的融资,给予和国家企业一样的待遇、资金资助以及其他的政策支持。

五、结束语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在最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跟其他发展先进的企业比较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投融资方面,投融资问题直接影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黑龙江文化产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应该找到问题的所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本文中,主要提出做好基础工作、拓宽融资渠道等主要措施,希望在以后黑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丁玲 纪璇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9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投融资信用

一、构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的意义

构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意义。

1、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产业内结构的优化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不仅仅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供养,也有助于产业内部活力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一方面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助于推动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进一步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企业化转型;同时有助于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

2、发挥社会资本优势的同时,规避其固有缺陷

我国社会资本具有规模优势、企业家精神优势及制度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分布较为分散、经营内容知识、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投机性强等。而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投资收益回收链条长,投资风险高。社会资本的缺陷意味着必须构建和完善适合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在资本持有者和文化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利用金融体系规模转换、期限转换、风险管理等功能,实现资金从投资者向融资者的平滑、顺利转移,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现状和问题

“十七大”以来,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类社会资本探索进入文化产业的机制和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

1、银行业

首先,银行业文化信贷发放总量增加。2011年末,国内主要银行类金融机构文化类贷款余额累计达 4803 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17.6%。总量提高的同时,银行文化类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说明银行对文化类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所提升。银行文化类贷款存在的问题是:总体规模与其他行业贷款相比还是很小;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对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和中小项目的文化类信贷投放较少。

第二,银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模式得到优化。银行机构尝试“银政合作”、“银企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银政合作”模式下,农行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每年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提供 200 亿融资额度。交通银行与中南传媒集团,国开行与上海文广集团等企业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属于“银企合作”模式,但两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第三,银行业创新信贷机制,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考虑到文化产业以无形资产为主、合适的抵押担保品不足的特点,银行推出了应收账款质押、版权质押、收视费权益支持等权益类质押贷款。对于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融资交易,多家银行组成银团,共同提供信贷资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 2008年 6 月,国开行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共同向湖南省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公司提供 33 亿元的银团贷款。银行业尚未建立针对文化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一点严重制约了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

2、资本市场

首先,股票市场逐步成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重要渠道。2009 年 7 月创业板的推出开启了民营文化企业上市的,2010年,有14家文化企业上市,其中9家在创业板上市。2011年,11家文化类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截止2011年末,文化企业在沪深两地上市的超过50余家。与其他行业比较,文化产业上市融资进程虽然提速,但是总体规模较小,到2011年11月,A股市场传播与文化产业的总市值仅占上市企业总市值的 0.6%。另外,上市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传统媒体领域和网络新媒体领域上市的企业数量最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动漫和网游业上市融资规模明显偏低,这一领域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因此如何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是未来主要努力方向。

其次,债券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初见成效。文化企业开始进入债券市场融资,2010 年总共有 9 家文化企业发行债券, 其中8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文化产业债券融资金额55.69亿元,发行规模较小。9 家公司中中小企业仅 2 家,其余 7 家均由上市母公司作为主体发行,这说明企业债券融资准入门槛较高,限制了中小文化企业的进入。

第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多样化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对国家财政运作的专项基金的必要补充。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模式包括政府主导、“行业龙头+金融巨头”和内外资结合三种。2009到2010两年间,共成立10 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资总规模达 427.5亿元,其中由政府主导设立,如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首批募集 60 亿,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基金。“行业龙头+金融巨头”模式的典型是 2011 年设立的建银国际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内外资融合型投资基金的典型是 2011 年由摩根斯坦利合作基金等三方出资设立的大摩华莱坞基金。投资基金的资金多数来源于民间,丰富了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的渠道,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过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政府主导、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较严重,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的功能还需进一步挖掘。

3、担保机构

风险和收益的错配是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必须借助于第三方担保机构为融资企业提供信用保证,这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为上海市文化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标志着文化企业融资专属担保公司的出现。为了满足这类担保机构转移风险的需求,政府出资设立再担保机构,例如北京市政府设立的再担保公司,担保机构向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后,可以获得不少于 50%的补偿。不过,我国文化类担保机构分布比较分散,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文化担保机构尚未成立,统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数据库还不完善,评估融资风险的技术和手段还不完备,文化类担保机构尚不能满足文化企业融资的需求。

4、文化产权交易所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文化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流转的集合交易场所,另外还为文化产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资引导、项目推介、项目融资、权益评估、并购策划等专业服务,是重要的文化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文交所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提高了文化产权交易的效率,突破了原有“二元”交易模式,使文化产权交易方式从“非常态”转变为“常态”。此外,文化产权交易较传统交易资金要求门槛低,可引导小额资金流入,更充分地利用社会闲置资金。截至2011年末,我国已有 21 家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开业。但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权威性的文化产品价值评估机构,加之监管机制缺失,使整个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乏力,投机氛围浓厚,不利于文化与资本的长效对接。如何抑制投机,引导文交所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权流转、连接投融资等方面的作用,将是政府和文交所共同探索的方向。

三、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制约因素

1、金融体系能力制约

第一,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部门缺少与文化企业的合作经验,没有建立适用于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因此面对文化企业各类资金需求时会“惜贷”、“慎贷”,导致支持总额偏小。第二,金融工具创新性不足,缺乏文化企业专属的融资工具和渠道,特别是针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工具。第三,金融机构的服务过程繁琐,不能保证文化企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第四,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文交所发展滞后、知识产权法律不完善等,都制约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空间扩展。第五,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还未建立,关于公司上市的审批,相关指标多是参照大型国有企业制定,中小文化企业被排除在外,难以实现上市融资。

2、政策与体制制约

第一,虽然近年来随着政府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内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向社会资本开放,但是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占有文化资源和享受国家政策等方面仍不平等,竞争环境也不公平,令有意进入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徘徊不前。第二,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完善,金融法制建设滞后、金融监管不到位。统一的征信系统的缺失,强化了融资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道德风险普遍较大。金融立法、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交易形态及技术的新发展,社会资本对支持文化产业信心不足。第三,统一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缺失,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把握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状况,无法有效做出支持决策。此外,还没有公正权威的文化企业、创意项目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缺乏公认的标准和尺度,加大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

四、构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1、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银行类金融机构继续探索及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担保贷款和供应链融资等信贷方式,设立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和利率水平,灵活安排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加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作为专业性金融机构的特长,为文化企业提供包括资本运作、投资理财等咨询服务。资本市场适当降低文化企业上市门槛,制定特定指标衡量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充分发挥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文化产权交易所努力探索知识产权流转的可行做法和模式,尝试开设文化企业及产品产权的场外交易市场,丰富资本市场服务文化产业的渠道和手段。保险公司大力开发文化产业新险种,如推出担保保险,分担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风险。设立中小型股权投资基金,降低设立门槛和投资门槛,尽可能加强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并参与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缓解文化产业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完善金融支持配套机制

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首先是金融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发信用记录数据库。其次,根据企业产品信誉、还款信誉、履约信誉及合作企业信誉等,细化、评定文化企业信用等级。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的技术及制度,为社会资本投资提供信用评价依据。完善文化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由政府财政资金牵头,保险机构、个人资金、企业合资入股,会员文化企业缴纳会费构成。

【参考文献】

[1] 李培元,魏亚平.基于新型文化产业视角的直接融资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第10篇

迄今,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尚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甚至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各国官方和学者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含义,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不同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着这一概念。如英国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法国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传统文化事业中具有可大量复制性的产业”;日本把文化产业统称为娱乐观光业;美国将其定名为版权产业;西班牙将其定名为文化消闲产业,等等。这些或宽泛或狭义的称谓充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十大特质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应包含以下十大本质特征:

1.文化产业的性质――按照工业标准来生产一系列文化产品。当文化产品从单个的、断裂的链条中产生,变为按工业标准连续不断地生产,就发生了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是由“以产定销”为主变为“以销定产”为主,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调和。

2.文化产业的结构――由多种产品构成,内涵非常丰富,同时又是可以彼此相加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从文化产业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产业涵盖了以满足精神文化为目的的所有创造性活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结构之密。以文化产业链为例,他的上游是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普遍应用,产业链内部的产品之间彼此紧密相连。

3.文化产业的领域和空间――巨大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促使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加快,使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和拓展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真正的开放性空间。就产业运作方式而言,它不仅涉及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而且还拓展了“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本”的生产空间。它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营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就人类生存空间而言,它不仅涉及人的基本存在样式,还提升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文化产业的巨大包容性,有学者戏称之为新的 “产业巨无霸”。

4.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式――“全球性”。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式日益呈现出全球性的特征,卡斯特和拉什都撰文指出,以经营审美为特征的符号、图像、文字、设计、声音等文化产品具有全球的流动性。如为了防止盗版,著名的小说《哈利・波特》英文版在世界各地同时推出,由于时差的关系,拿到第一本的人不是英国人,而是在北京王府井购买该书的中国人。

5.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复制性、模式化。从经济学角度讲,文化产业的产品并不是社会中的公共产品,它不具有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的特征。在传统社会,许多的文艺作品是个人独特的创作,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也是独特的,表现着个人才智与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当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由于其性质的限制,其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工业化的机械复制方式而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消费。

6.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创新性”。文化的本质在于无限的创造,在于永无休止地探求新的境界。文化要从异端、非日常、例外、少数派、怪异和惊奇中吸取活力。创新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英国等国家把文化产业界定为“创意产业”;被认为文化资源贫脊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的美国则把开发、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新需求、新能源、新消费和新市场,把创造作为市场的动力和源泉。

7.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霸权性。在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从而更加巩固了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的垄断地位。文化产业的霸权性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显形与隐性的双重样态。智利研究人员琼・索马维尔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构成国际权力的三个维度:政治军事及智力活动,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经济――工业和贸易活动,如世界贸易组织(GATT)、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传播、广告和文化活动,如美国的好莱坞。”

8.社会分配主导地位――知识资本。从社会资源的占有结构看,文化产业改变了工业经济那种把物质财富的拥有看成是实现个体价值的资本与依据,而是建立起了以知识的占有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从而为个体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由于它突出了精神生产者是以个体脑力与智商能量的付出来体现其生存价值,因此,根据拥有知识远比资本的拥有更重要这一智力劳动的贡献法则,精神生产者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员工,一方面要获得丰润工资报酬;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劳动,尤其是高智力投入劳动者的付出,知识资本可以作为参与入股与分红的条件,来享受企业的利润回报,使这一时期“新分享经济”的要求得以充分实现。

9.文化产业的安全系数――高风险性。相对于一般产业,文化产业的利润幅度较大,风险相对较高。首先,经济强势国家的文化借助文化产业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使民族国家的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民族国家出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对文化产业进行规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风险。其次,文化产业的创意特点也使其风险性大大增强。第三,由于社会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需求是一种柔性需求,即人们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社会注意力的转化等因素使文化消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

10.文化产业的收益――边际效用递增。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普通的物质产品消费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国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无疑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也为金融服务进入带来较大风险。

与金融业对接存在四个问题

从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中,我们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休闲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与销售活动的集合,主要包含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其中,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含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行业。因此,发挥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需要以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为主要对象,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快文化与金融服务对接融合的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必须通过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予以破解。

从我国文化产业现状看,由于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弱质性特征,在缺乏版权保护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极易受到侵害,产业成长的动力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点。从国民经济产业构成角度看,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所有产业类别中仍处于落后地位,并且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根据《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占43%的份额,欧盟的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为34%,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中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尚不足4%。除此之外,我国的文化市场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如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市场等发展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都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也为金融服务进入带来较大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问题。由于投入产出的不对称性和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文化产业表现出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型融资模式特点,无论在间接融资方面,还是直接融资方面,文化产业都面临着突出的融资约束问题。

从间接融资方面看,文化企业在接受信贷服务时必然要提供可抵押的资产,而多数文化企业的资产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供用作银行贷款担保的固定资产,且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文化企业或者文化项目提供贷款是全新的业务领域,缺乏可供借鉴的业务经验和风险参照体系,而文化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多数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例如,我国主板和中小企业板IPO的条件之一,是企业必须在最近3年内的利润达到3000万元),因此,上市直接融资模式并非文化企业融资的普适路径。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文化企业达到了上市融资的要求,其作为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布运营业绩、利润来源以及主要盈利模式,这对于依靠创新商业模式、发掘商业价值和保守商业秘密的文化企业是不可想象的。

2.文化产业版权资产的开发和运用问题。版权资产是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核心资产和价值载体,与股权、债权、物权等财产权利相联系,版权资产具有典型的所有权属性、财富属性和高附加值属性,这些属性使版权资产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财富来源。然而,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将其所拥有的版权等无形资产更多地视为一种资源,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资产,并且文化企业和金融业对版权等无形资产也缺乏有效的认识和管理。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需要持续推进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进程,但版权等无形资产如何资本化,包括如何明确和严格保护无形资产权利归属和流转、如何评定和估算版权无形资产价值的商业价值,这都成为文化产业版权资产开发运用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产业民营文化企业文化资源文化产业链

一、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上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从四维文明划分的角度认识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以区别于认为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狭隘认识。

自从梁启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以来,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越来越多。但是仅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维文明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全貌,一些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曾经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分野,也有人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最为流行的是就人类文明的主干部分简单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其实,人类始终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系之中,人类文明可以大而化之地分为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区域。自然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明是处理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文明是处理人与精神的关系。

四维文明之间互相贯通彼此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为人类文明整体。在上述划分之中,四维文明之间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交融的,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是各自的主干是相对明晰的,大致说来,政治属于社会文明,经济属于物质文明,文化属于精神文明。

而现代经济已经早已突破了物质经济的狭隘概念,走向“大经济”的广阔天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物质经济、社会经济和精神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经济中心时代,从经济视角透视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所有的活动均可以经济尺度加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可以相应分解为自然生产总值、物质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和精神生产总值四个基本方面,各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重要指标,进而自然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社会生活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生活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成为衡量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自然需要,扩展人们自然自由的产业群落为自然产业;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扩展人们社会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社会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扩展人们物质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物质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扩展人们精神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精神产业。

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

二、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在生产总值(GDP)中超过国有经济成分。国家工商联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总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按照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和LOFT49创意产业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吸纳了7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归纳浙江民营文化产业主题文化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宋城集团、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如德清钢琴制造中心。

3.民营文化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文化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20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自发要求,开始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

4.注重文化创新,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如:横店影视城的全国品牌推广。

5.民营文化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浙江义乌文化商品国际贸易覆盖世界各国,宋城集团筹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6.民营文化企业已融入市场,面对竞争找市场不找政府,形成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运营模式。

三、结语

近期,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于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和政策的强心针。这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2]柳士发.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1999,(2).

[3]“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课题组.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

调查报告.

[4]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一体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的文化产业由来已久,尤其是时代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整合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并以科技创新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为核心,将经济、政治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上覆盖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所有文明,包涵了知识、信息、娱乐、休闲等内容,拓展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并逐渐在经济发展领域突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我国的主导、支柱型产业。

一、文化产业概念综述

文化产业的概念应当以文化为生产第一要素,在工业标准和条件下,实现对文化商品的规模化生产、策划、销售和售后服务,并通过文化资源市场配置而实现的产业集合型文化经济形态。它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属性:

1、知识创造特性。在文化产业之中,其特定的知识信息、文字、音像、艺术等产品和服务,都承载有文化的内涵和知识的特性,在这些文化内容的生产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属性即在于文化产业的知识创造性,它必须是原创的、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和再生的特性。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以其独特的知识原创性的特征而存在的,正因为这个特性,一些国家将文化产业界定并命名为“创意产业”。

2、可复制性的传播特征。在文化产业的经营产品或服务之中,对于原创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加以工业化复制为前提的,它虽然以知识原创性为核心,然而对于文化产业的传播则需要借助于复制技术而加以实现。

3、市场导向特性。文化产业是一种营利型的商品,它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它与其他商品一样,都要依循市场价值规律而运营,然而,它不是简单的文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而是在产业化的运营机制之下,通过整合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持续化的产业链开发,从而满足人类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还具有对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其中包括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道德观点、艺术观点等,都对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导向作用。

4、服务与营利特性。文化产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它将人类的知识、智力成果,以文化产品为依托,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它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之下,还具有自身的营利性特性,也即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知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1、文化产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发展的灵魂,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与中国民众道德观念相契合的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以使其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的功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才能深入和全面建构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产业为中国人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的前提下,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功能。

2、文化a业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标志

文化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国家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中国现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凝聚和激励中国人民的思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在知识经济一体时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并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种生产力要素,文化产业的“人化”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文化创新能力。

3、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构成之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不断发展、繁荣和壮大,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如:新闻产业、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成为了“核心层”,新兴的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多媒体广告、会展等成为了“层”,它们共同映衬、互为提升,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不断上升,并创造出上千亿的文化产值。可见,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繁荣,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4、文化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文化食粮,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信息,提供了有益的渠道,并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外,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具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或文物资源,突显出文化产业的责任和使命。

5、文化产业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媒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们必然要进行文化的交流,国际贸易内容也融入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些经济强国通过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对世界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文化产业也极其强盛。我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也必然要以文化产业作为与世界联结的桥梁和媒介,将中国的文化有力地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领略到中国文化产业的魅力,从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

2、全面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环境

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知识文化进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1)人文环境的优化

我国要从国情出发,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打造一流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中心区,利用地理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的不同优势,创建和开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并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还要注重社会文化氛围的积极创设,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注入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共青团、文联、作协、记协的团队力量,营造出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还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设计特色化、功能化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2)法制环境的优化

在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法制环境的优化是前提和保障。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规制,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如:高新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的所得税返还政策等,并在对文化产业加强执行监督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民间艺术的保护,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在法制的轨道上不断壮大。

(3)市场环境的优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密不可分,通过对市场环境的优化,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文化创意吸引社会消费者,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增强社会文化产业的消费。同时,还要将文化产业的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要打造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市场环境,从而培育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市场。

3、提升中国文化产业整体素质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实现跨行业经营、多媒体运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多元资本介入的条件下,成立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在集成资源的前提下,对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加以优化,从而实现跨区域文化经营和管理。并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之成为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法宝,最快地缩短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还应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在人才强国的战略引领下,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专业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兴的产业,它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为了实现二十一世纪下的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我们要依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文化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把握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真谛,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刘琳. 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2] 李凤亮. 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2)

[3] 王安琪. 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 2011(11)

[4] 刘筠梅.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5] 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6] 薛秀萍.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功能探析[J]. 企业导报. 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