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时间:2023-06-19 16:1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第1篇

何谓终身教育?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观念,从而使其成为世界教育领域中的主导理论。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体育工作者据此广泛推广终身体育教育,进而终身体育成为国际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代名词,终身体育为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开拓了天地。终身体育教育在我国被认可的历史还不算长,但是已经成为主导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教育就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要将体育教育连续进行,即一个人从出生时刻起就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直至生命终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终身体育教育并不是体育教育的总和堆砌,而是将其当做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这个过程包括学前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中学体育教育、大学体育教育以及成人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终身体育教育倡导维持良好的身体条件,以适应社会变化,改善生存条件,更好地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构成部分。二者互相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只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而且体育教育很多时间只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上。传统观念中,体育教育只是从幼年时期开始,之后的15年或者20年中学生断断续续地接受体育教育,然而体育教育永远让位于文化教育。其后离开学校之后,体育教育只是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过是所学体育知识的实际应用,而这种实际应用往往并未落到实处,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进行体育教育的延续。这是我国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意义依然重大。随着社会发展,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等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方法外,增加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旨在于此。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举世瞩目,但远远没有形成国外全面健身的高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少,而且集中在老年人,年轻人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设施缺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开展。一朝一夕之功并不能改变以上局面,只有全局动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是庞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责无旁贷。如果高校阶段能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终身体育不论从其前身意义和后期发展的意义都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要求。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上和体育理论上都有待于体育组织与体育教育组织去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推广。

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自觉性调查,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经历高考后,在内心中已将体育锻炼排在最后的位置。若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试想,若他们大学时期都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毕业后的繁复事情更不会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呢?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教学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并没有深入理解体育锻炼和玩耍的区别,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跑跳,所以这需要他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实质和内容。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意识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身体发育成熟,思维逻辑也已经成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喜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化,并且能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观念教育是第一位。

相对于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也更具有难度。高校体育教师怎么才能使他们具备观念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原则。高校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最终使其将体育锻炼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性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能贯穿一个人生命全部过程,那么就实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习惯如何才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始自小学,但是最终形成并坚持下来在大学。高校体育锻炼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毕业后依然有较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大学里如果排斥体育活动,那么毕业后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学生在大学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就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教育就当前而言,高校教育责无旁贷。尽管全面健身让大家看到了终身教育的迫切性,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了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技巧还依赖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也为全面健身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的有效保证之一。“人一旦生活在世界上,绝对的条件就是要身体健全。”终身教育是促进人体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将体育锻炼仅局限在学校体育锻炼,那么体育教育是不成功的。体育教育注定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体育。(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申秋梅工作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教学研究;有效教学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is the way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demand for specializ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occupation, the process of gaining and deepening practical knowledge, th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but also the base of developing teaching ability and presenting teaching witness.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and carry out it.

Key words: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 :“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 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 Glaser. Education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 (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12]T.M.歇尔孟. 大学优秀教学的探索[J].姚利民编译. 高等教育研究,1989,(1): 66-71.

第3篇

一位长期从事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看不见“坑”在哪里;逐步地,看得见也看得清“坑”了;再后来,思考最多的是怎样填“坑”,填“坑”不易,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一形象的描述,分析起来,颇有意味,它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教学实践非常复杂,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二是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再加上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认识的偏颇,大学的教育教学常常以配角的身份,处于整体工作的边缘。反映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就是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凤毛麟角,所进行的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于一体的研究成果更是鲜为见到。这种状况,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不足与缺失,即便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中,也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呼唤大学教育教学理论。仅就一般意义去理解教育教学的含义,多数学者是从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或活动予以分析的,认为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范畴里的问题,将教育、教学两者合而用之,其涵义即约定俗成,不会超越教育、教学的“特定内涵”[1]。但同时也指出,为使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工作,应该“打通教学与教育的隔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两者的伙伴与合作关系”[2]。所以,通常情况下,大学理论与实践习惯于以“教育教学”的概念诠释相关内容,形成特定的教育教学术语。当然,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一种“感性”、“浅表”的状态,其实质与内涵还有待于深入挖掘。面对复杂的、难解的教育教学现实,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只能说才刚刚起步。实践的理论诉求,要求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做出相应的回答。构建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新观点

1.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大学的全面质量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部分,首先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表达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质量必须成为高等教育生命线的核心思想。由此,从人才培养规格、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培养机制改革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保障。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种标准既有思想品德的要求,也有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要求,是教育教学融通一体的人才培养观的明确彰显。《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固有职能,应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因为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职能的延伸,而社会服务又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三种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就是大学的内部逻辑[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教育教学贯通、协调的人才培养观念,既是对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及时修正,更是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大学质量。

2.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活动

《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于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要求中。除了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之外,在条件、机制及评价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上,提出“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方面,提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一般以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三种,即教育教学途径、科研途径和实践途径。之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着重阐述教育教学途径,是因为教育教学是各种层次、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最为基本的部分,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4]。《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大篇幅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3.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在于深化与改革

在教育教学问题的表述上,《教育规划纲要》的措词也颇为讲究,始终渗透其关于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在第七章第十九条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该部分,用了“加快”、“加强”、“深化”、“强化”、“创立”、“健全”、“增强”等词汇,使“深化与改革”的发展理念跃然纸上。与此同时,“深化与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内容的全部。在关于高等教育各方面的阐述中始终反映这种精神的内涵:一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三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推进创新教育。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教育教学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影响,也受大学自身发展状况和需要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相关性及互补性的特征。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剔除陈旧的、不合理的内容,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及观念,改进教育教学体制、内容、方法与手段,科学地分析、设计、规划和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5]。#p#分页标题#e#

三、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点

回答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诉求、反映大学教育教学的新观点,是对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点的根本要求。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点应该涵盖以下内容:

1.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立足点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针对高等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所引发的教育质量严重滑坡问题,围绕高校教学这一主题,国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其内容涉及高校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师等诸多问题[6]。这些研究唤起了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增强了有效教学在实践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然而,由于所处社会环境、背景的不同,尽管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毕竟存在“南橘北枳”的问题。剥离其他教育因素,纯粹以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在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我国偏向“社会本位”的教育方针相冲突的现象。基于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研究者明确置教学于教育的大范畴之中,既不抹杀教学的独特价值,也不使教学偏离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对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之后,批判了“以教学代替教育,漠视教学的教育性”的片面性认识,倡导建立“打通教学与教育的隔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两者的伙伴与合作关系”。由此提出,良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立足点,可以为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依据。如北京工业大学在总结自己建校60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得失时,始终贯穿“提高质量”的线索,在这种教育教学基本认识的框架下,既梳理了北京工业大学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又对学校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2.以解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为着眼点

如果说近些年来的高等教育研究也在关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话,那么这些研究体现出来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即:要么偏重纯理论的研究、要么针对具体的实践问题,而关于实践经验汇编的成果更是占据着整个研究的大量篇章。可以说,这些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管理者的作用相当有限。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一方面,可以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适宜的学习方式及内容,避免经验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分析实践问题的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可以避免理论的苍白和实践的无序,使理论获得实践的养分、实践吸取理论的智慧。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必然需要采取这种方式。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一书为例,来展现以解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为着眼点的研究思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该书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外部因素,再以科学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为基础,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目标、模式、策略、代价及管理和运行机制。之后,以这些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北京工业大学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出理论认识之下系统的实践经验。这里,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再由实践观照理论,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做进一步反思,生发出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3.以多元整合为基本研究方式

教育教学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涉及的因素纷繁多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应该巧妙地将多元因素予以整合,呈现出有机融合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命题。从横向上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不乏个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提炼。虽然对个别专业来讲,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和有意义的,但相对于教育教学理论而言,往往是狭义的和片面的。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应该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整合,抽象出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使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再零散、孤立,使个别化的认识和看法聚焦、升华。从纵向上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是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其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既有历史的烙印,又有现实的风采。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要贯穿发展的大学教育教学观点,应该将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实整合。这种整合,是对现有研究囿于现实状态的研究方式的最好补充,也是继承与发展、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4篇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工作团队;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19-02收稿日期:2015-12-31

一、高校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概述

1高校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的职业定位

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团队的职业定位较为复杂,具有多面向、多角度的特点。对于教学研究的任务而言,教学研究工作团队首先定位在教育工作者这个职能上;而对于行政管理而言,教学研究团队又扮演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同时,这份工作又难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其既不同于教学活动的直接实践者,又不同于政府及其相应的职能部门。

2高校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的性质

教学研究的工作性质更像一座桥梁,承载着调节高校、学院、教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的职责;同时也肩负着传达、实施国家教育政策和制定、修改、调整学校制度的责任。这要求教学研究工作团队虽然不能参与教学活动,但必须对教学实践有深入一线的了解,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肩负着监督、管理和协调的责任。另外,在教学管理方面,又必须具备制定、传达、解读相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能力。

3高校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在具体工作内容的层面上,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承载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如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涉及学校规划的特色专业建设、新专业申报、专业建设工作;涉及办学水平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成果、专业经费的申报与使用等工作;涉及人才质量提高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等工作。

二、优秀教学研究工作团队应具备的特征

1具备服务理念

作为高校教学研究工作的职能部门,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也是建立在科室体制的基础上的。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正在经历转型,即从控制型的管理形态转变为人本型的服务形态。在此转型的基础上,工作的重心也从直接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引领指导、监督和协调服务上来。因此,打造服务型团队,每位团队中的工作人员都应树立人本服务的意识,为学院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以便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师生。形成“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以学院专业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服务意识[1],打造“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服务理念。

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工作中管理职责的减轻,相反是对管理模式和管理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教务工作中的过程管理不再是重中之重,取而代之的是对目标的管理。同时还要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制订管理文件,保障教研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给予二级学院良好的发展和管理空间。

2贯彻学习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校办学水平期待的不断提高,高校不仅承载着教书育人和科研攻关的重任,还扮演着与时俱进、引领文化的风向标。对于教务处负责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来说,在教学成果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如何有效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如何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资源的硬件提升;如何制订及调适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培养方案等都是教学研究团队需要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正如加尔文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用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2]因此可以认为,打造教学研究工作的学习型团队就应该注重开阔成员的视野,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团队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全体师生。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工作团队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思想认识上应注重培养自身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方式,让自己的学识和精神都丰富起来。不仅要逐渐形成理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论和教学主张,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努力践行自身的教育理想,才能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3具备联动意识

教务工作系统性极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在教学研究方面很多内容的规划和设计,都影响着整个教务系统和全校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看,打造联动性的团队首先是从内部开始的。因此,在教学研究工作的推进中,首先要求个人工作内容成熟化,避免随意化和简单化;其次要注重将各部门都纳入整个体系中,宏观掌握处理工作内容的走向。

在面临如培养方案的修改、教学管理文件的制订等工作时,作为教学研究单独一个科室显然很难全面掌握制订制度与实际运行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存在哪些运行不畅和脱节的问题。因此在类似的工作中,应借助联动的力量,号召每个科室均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多方面调研,对其他科室工作任务主动接触甚至是熟悉,各科室交叉工作内容不回避、不推诿,关键信息互相知会、切磋,或者抽调人员共同解决,在共同解决的基础上,发掘工作性质,理顺工作流程,明晰职责范围,为日后相关工作内容留下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根据各科室对工作完成的贡献比例,确定今后类似工作如何应对。在与其他部科室的交流中,注重营造团结合作的气氛,打造相互激励、相互支撑的研究氛围,利用集体的经验和智慧开展教务工作,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联动的团队不仅在教务处内部产生,还应该深入一线师生中,形成范围和对象更加广泛的联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与师生的联动有助于建立更加平等的管理机制。联动的形式可以借助师生座谈、教研室调研、定期走访乃至信息平台的交流等。在制定制度、修改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职能方面,均应合理借鉴师生的意见。

4肩负承上启下的职责

教务处教学研究工作扮演着教学政策和学院之间的纽带角色,具有承上启下的中枢功能。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都在上行和下行的沟通协作中完成。对上承接市教委通知,领会精神,制订符合校情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校内要跟随学校的步调,听取校领导的工作指示。因此,这部分上行工作主要呈现出一种政治性和行政化的特点。

对下向各学院准确且迅速传达精神,并进一步号召动员部门单位积极参与,有效有序地组织各类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掌握进度及时间截点。在对院系的工作中,由于教学秘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因此要注意突出教学秘书的沟通和协调职能,使其能更好地承接教务处相关工作安排,同时敦促其准确有效率地向学院各教研室传达。同时,工作人员更应该深入教学的第一线,在与在校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第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师生的思想层面,掌握教育对象和管理对象的真实情况,遇到问题要迅速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案。

5不失人情味的工作态度

教学研究工作是一项严谨而重要的工作,是严密而理性的;同时由于师生作为工作对象的一部分,又使得这项工作充满了感性和人情味。工作程序的有效和严谨是各项工作展开的前提条件,而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态度更能使工作顺利进行并锦上添花。高校的团队、名师、教材、课程、教改等优秀成果的推出离不开学校的栽培和孕育,保证一定数量的成果出现离不开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的辛勤钻研,也离不开学校的政策保证。但政策的推广和如何让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加贴近政策甚至合理利用政策,是教学研究的行政人员需要不断揣摩和研究的。这将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平台、解读政策、制订有效的验收监管方式、制订符合校情的资金使用及管理方式等,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创造成果的道路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使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精力能够更加专注地放在研究成果上,而不会对苛刻的申报条件和晦涩的相关制度望而生畏。

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加强与教师及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交流,对教研室乃至专职教学研究人员应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其研究方向和成果应有大致的掌握。因此,在工作中,肩负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仅仅作为文件的传达者和制度的执行者是远远不够的,在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和接洽时,要积极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既要和谐相处又要有效推进工作的进行。

在和教师、研究人员的交流中,注重提醒教师承担着双重职能,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因此既有教的职能又有研的职能,鼓励其切实做到教研结合、教研一体。同时要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鼓励,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保证一定基数的成果出现,从而推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三、总述

认为,整体与部分互相影响,部分制约着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3]工作团队和工作人员也同样符合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教学研究面对的重要而繁杂的工作来说,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工作团队的支撑。因此,打造一个具有服务、学习、联动、承上启下功能同时又具有人情味的团队,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岗位引领指导、保驾护航的作用,使教学研究团队切实有效地支撑教务处各项业务运行,成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坚实力量。

参考文献:

武丹教务处的人本管理分析科技展望,2015,(19).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 建构 背景 设计

面对未来社会人才要求,基础教育需要研究型教师来承担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和发展,但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现状相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普遍偏低。目前针对在职教师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短期培训,但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好,形式化严重。本文认为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加以实施,可以通过完善毕业教育实习环节的内容设置,更好地培养学生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和素养,为他们将来在教学工作中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故提出“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建构”的意见和设想。

一、探讨背景之一:基础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更高的规定:努力改变机械灌输式应试教育,提倡基于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基础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这些目标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他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的角色,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设计教学过程,使它成为学生自我生长知识的过程;转变自身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对话者和共同探究者、学生知识自我生长的促进者。教学活动改变了单向、机械灌输,变得丰富和多变,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非设计性因素增加,开放性和互动性成为新课堂评价的中心,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研究能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与课程内容改革相匹配,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追求。研究型教师的内涵特征有: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不同于纯教育理论研究者,也不同于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具有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并能通过教学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较高境界,能够形成自己的教育研究特色。

然而,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状况是怎样的呢?下面以一个区的小学教师教研状况为例。本区共有城区和农村小学23所,承担的省级、市级教研项目,教学成绩在本区较靠前的4所学校平均5项,其他大部分学校基本为零,教师所发表的教科研论文也很有限。在教研中他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或申报了课题之后研究进展困难。虽然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不能和其完成的教科研项目的多少、发表的教科研论文的多少绝对挂钩、等值,但教科研项目和论文是教师对教学积极思索的结晶和呈现。这一例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不足,距离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在这个区的课堂听课中发现,教师教学设计意识较为薄弱,教学活动简单,教学效果常常不够理想。

普遍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从根本上普遍有所转变,那么所提出的教育高远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探讨背景之二:教育实习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倡议的“建基于实践经验”的师资培育原则的提出,对于教师教育实习理论与制度的研究与规划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教师教育领域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迪顿(P.F.Dearden)、赫斯特(P.H.Hirst)等人对师资训练性质的学术辩论而在教育实习上形成的“反思观”,费舍及泽兹纳等人进一步提出了“探究式”师资培训及教育实习模式。强调以反思为导向的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互动。在教育实习阶段,“反思性实践”成为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是培养实习教师“一种能够跳出来反观自身的能力”,即要求实习教师能够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行为及其行为发生的情境。

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由于受到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学校自身特点和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实习模式并不统一,综合分析主要有:“委托定点”、“三结合”、“大分散”、“顶岗”、“混合编队”、“结合试用期”、“全程”等几种教育实习模式,对“顶岗实习”问题作出了实验性探讨。《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分别以《携手并进互惠共赢――记东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1]和《走出教师教育的象牙塔》[2]介绍东北师范大学利用自身师资和科研优势服务于地方教育的创新举措:“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师范生顶岗实习,资助本校学科教法教师在实验区开展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哺实验区。

但是,就我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普遍状况来看,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195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教育实习暂行大纲规定,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师范生把平时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使他们基本上具有在中等学校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直至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目标仍基本沿袭了上述规定。

有文章指出我国这一目标的表述明显过于笼统,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安排,教育实习目标的笼统和模糊导致实习生即使达到目标也难以测量。还有文章指出,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实习视作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然而并没有形成教育实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对教育实习的价值、功能、作用等的认识与观念仍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

韩立福等人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3]指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上具体存在的问题有:教育实习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单一、实习方法单一、实习效果评估单一、指导老师队伍脆弱。《光明日报》刊登北京师范大学方增泉教授的文章《教师教育亟待建立国家标准》,[4]指出“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环节薄弱”、“要完善教育实习顶层制度设计”、“更新传统教育实习观念”、“丰富教育实习内容与形式”、“积极寻求大学与中小学实现互惠合作”、“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体系”。

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实践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高师院校如何通过创新课程和教学设计,使教育实习在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上发挥更好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的探索变得越来越急迫。

三、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设计:三方联动的个案实施

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低的各种原因中,高师教育对学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不足也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源头性因素,而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

高师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机构,其教学设计应面向当下及未来教育教学的要求,及时做出内容的调整和补充,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般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较偏重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较为模糊。高师院校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从业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影响到教师培养质量。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应当体现出对学生教学研究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设置研究过程、呈现研究成果等方面基本素养的训练。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对学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旨在探讨以教育实习为依托,将高校教师的科研和实习单位的教研相结合,实习学校教师指导和高校教师指导相结合,创建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实习模式。

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强调,教育实习要立足于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以教育实习为载体,通过教育实习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完成对学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一次个案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题到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学研究个案实施,达到熟悉研究的基本程式、形成研究的基本意识、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教学目的,为学生走向教学岗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提高教育实习的功效。

研究性教育实习模式内涵特征有四个方面:第一,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基本宗旨;第二,以有效利用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实习价值为目标;第三,以实习生为主体的个案操作为基本形式;第四,以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协作为基本框架。

研究性教育实习模式功能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完成一次教学研究个案操作,熟悉和掌握教学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式;第二,获得教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第三,培养起一定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踏上教学岗位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实习课题设计,实习生和高校实习指导老师共同设计实习研究课题,完善实习方案设计,并指导实习生对课题进行前期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和教学设想。第二阶段,课题实施方案的再次论证和修订,高校实习指导老师、实习生和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就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共同研究,并结合实习对象做出进一步调整。第三阶段,实习课题实施,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开展实习课题实施。第四阶段,实习生在高校实习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

参考文献:

[1]吉林日报[N].2010-1-6,(2).

[2]长春日报[N].2009-11-24,(2).

[3]韩立福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

第7篇

新媒体时代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大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也为高校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提供了新渠道。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在给高校与学生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的最大特点便是虚拟,“虚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无限遐想,也充满着无限的T惑。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我体现更加强烈,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成熟,在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开始动摇,高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争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在新的形势下,很多学者加大了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关注,也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李林英、郭丽萍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便是这硕果之一。本书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揭示了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一系列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作者还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书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丰富了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高校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必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作者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详细揭示与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加强调交互性与开放性。交互性是从师生方面来说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定模式与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教育者开始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与启发者。开放性则是从学生方面来说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围墙”概念逐渐消失,学生通过新媒体非常便利地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此外,新媒体环境冲击了高校文化建设,教育者的权威性地位日益受到了威胁,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作者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之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并且指出了改革的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

其次,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前提性理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前提性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人类共同体理论,这三个理论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引导问题,从而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方法、途径的探索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实现教学方法与途径建立的前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包括:注重系统灌输与个体差异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强化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把握教材体系与新媒体体系的对接融合等理念。其中,作者尤其重视“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理念,因为新媒体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作者认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社会价值的实现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协调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用个人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共同约束大学生行为。在建立一定理论基础之后,作者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出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且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创设“严肃游戏”,借鉴“慕课”的教育模式理念等等。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创新还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该著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新媒体技术,给出了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一是要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专项培训与综合培训;二是,高校还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以研究经验的总结指导实践;三是,高校还要建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能积极加入到新媒体素养养成的培训中,另一方面还能规范教师媒介素养的标准。除了教师之外,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也关系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从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思想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要区别传统模式,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本书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问题提出的指导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于指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教授)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魏莹莹(1975- ),女,仫佬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高教研究与管理。(广西 南宁 530022)曾媛媛(1983- ),女,江西新余人,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院校教育管理研究;罗秋兰(1962- ),女,湖南永州人,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2011年重大项目“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ZD02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0-02

“国将兴,必重师而贵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重要性的高度概况和认识。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又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更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其教学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劣势,加之办学基础相对薄弱,高等教育发展也明显滞后。

1999年,广西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32596人,在校生9028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8651人。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已达到188347人,在校生60009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5%,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也增加到34478人。大量的新教师、年轻教师加入到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当中,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了能更好地了解目前广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以广西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需求为主线开展问卷调查,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后发展地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一、问卷调查及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基本情况、教学能力现状及需求两部分内容,由27个选择题组成,其中多选项选择题为6项,其他都是单项选择题。

2.研究对象及数据处理方法。本研究对广西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的在职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调查。发放问卷4300份,回收问卷3642份,回收率84.7%。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9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9.7%。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利用交叉分析、多选项分析进行频数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现状

1.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①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②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设计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教学方法的选取,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从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广西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有49.6%的被调查者表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作用比较大,有18.4%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很大;有32.1%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技能对教学效果的认识影响很大,53.7%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技能对教学效果认识的影响较大。这说明,有2/3的教师比较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大部分教师意识到教学技能对教学效果影响大,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

2.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影响高校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教研活动对教学能力的影响、对新进教师的助教制度、教学团队和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等多方面。从调查结果(见81页表2)来看,认为教研活动对教学能力提高作用很大和比较大的教师占79.5%,即有超过2/3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对教学能力提高是有较大作用的,说明传统的教研室活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还是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的;认为对新教师实行助教制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85.4%,即有超过4/5以上的教师认为对新教师实行助教制度是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认为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作用很大和比较大的教师占84.3%,即有超过4/5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作用是较大的,说明广大教师认可了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很大和比较大的教师占63.7%,说明有接近2/3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

3.教学研究能力的调查。教学研究是教师对其教学工作的专业学习、探讨以及同行专业协商的微观教育科研过程。高校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科研与教学冲突如何应对、主持参与过哪一层次的教学研究项目、是否撰写教研和教改论文等方面。从调查结果(见表3)来看,当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发生冲突时,有44.8%的教师坚持把教学工作摆在首位;有44.9%的教师尽量兼顾,但是很难两全,优先开展科研工作的教师仅占9.3%。说明大部分高校教师还是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注意将教学工作摆在首位,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感到要两者很难兼顾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有9.1%的被调查者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省部级的比例为37.9%,没有参加过教学研究项目的比例为25.8%,这说明,广西高校教学研究水平总体偏低,急需加强科研工作的开展;经常撰写教研和教改论文的教师占13.4%,有时写的教师占55.7%,不常写的教师占24.4%,几乎不写的教师占6.4%,这说明高校教师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三、制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教师队伍的基本特征。本次抽样调查显示,40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73.5%,教龄在5年以下的比例占41.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3.4%,教师数量增长快、青年教师多、教师教龄短、高学历教师少是广西高校教师的主要特征。青年教师大多刚毕业不久,教龄短,虽然他们有着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类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教学基础理论知识贫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科适应性不强、教学缺少创造性等等。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学任务的繁重也使得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研究能力难以提高。

2.高校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对教学和教研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完成既定的工作量即可。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完善高校青年教师管理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各级领导要关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从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研究等方向对青年教师给予关心和帮助,关心青年教师的需求,培训要符合实际,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包括:教学团队的互助、合理的课时安排、项目申请和学校资源分配等方面为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便利,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培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等等。

3.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体系。“能力”在不同领域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从心理学角度定义,能力即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能力培训的开展。著名教育家加列认为,教学研究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教学是怎样的;(2)教师为什么那样教学;(3)那样教学会有怎样的效果。③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都比较落后,还未系统化、专业化。构建合理的多元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加强指导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制度,由教研室主任及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行传、帮带。 举办观摩比赛,使年轻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还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以身作则、以身为学的榜样作用。④

[注释]

①杜惠洁,郭官旺.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设计[J].新西部,2009(20):238.

②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6.

第9篇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二)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三)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改善我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和过程

(一)基本原则

1、“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2、“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理论假设。

3、“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二)基本过程

结合我校现状,初步设定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经历以下几个基本过程。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总结和反思……

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设计操作办法,并在实践中实施操作。同时加强教学中的反思,要更加清醒的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进一步清理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经常有意识地问一问自己,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是否得当?这次课自己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最突出?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才能做到?这次课上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等等。

上述所设定的四个基本过程构成了我校校本教学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以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为单位,也可以以一个单元、一节课为单位。

五、校本教研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和管理,成立校本教研指导小组。

校长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以骨干教师为龙头成立教研组,按计划深入年级组、班级组听课、评课,力求做到融教研、科研、调研为一体。逐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力军。指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徐继艳(校 长)

副组长:石丹(教学校长)

成 员:葛淑娟、申玉梅、王志华(教导主任)

赵涤阳 王静、裴彩虹、管春英、郭娜、张春雨、张静、杨楠、孙丽杰、王勃、腾小丽。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素质。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组织教师通过先进的媒体收听收看专家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2、继续挖掘自身资源,开展各类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活动。

3、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狠抓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4、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全体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并作为教师年度教研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构建“合作备课+相互观课+反思型说课+参与式议课课+领导评课”的合作发展型教研模式从而增强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层次和水平。

(三)改进和完善集体教研制度,提升集体教研的质量。

1、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继续坚持每周二下午为集体教研时间。

2、拓宽校本教研的内容。采取同伴互助,结合课例开展合作研究办法,将“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融为一体。

3、改进校本教研的形式。采取“多人上一课”与“一课多人上”等课例研究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集体的作用。

(四)加强校本教研的宏观指导,不断提高管理指导能力。

每学期各教研组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各教研组按组开展小组专题教学活动。围绕专题全组共同研究,人人做课,相互观摩,随时研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相互交流的研究氛围。

(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凡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纳入年终考核积分。

2、立足实效,建立保障机制确保落实到位

(1)组织到位。学校形成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负责抓、教研处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对学习的全程参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学习实践情况的增多,学习到的内容才更加的深刻,因此必须要有效的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完善语文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与研究方法。语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提高人们的素质、素养与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技巧有利于小学语文真正的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性,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语文教研活动也不能够有效的开展起来,教师没有办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开展高效的教学。语文教学教学研究管理,有利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研发挥综合的作用,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学研究管理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的,目的不明确,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教教学研究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改善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指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下,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综合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宗旨与理念,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的语言性学科,在教研中要率先改善自身的理念,保证教学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处,保证学生得到教育上的充实,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善语文教学理念呢?教学理念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与不利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因此,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保证学生在正确的内容与理念下成长与发展,寻找突破传统教育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现代教育教学下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起来,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学生思维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与发展。

二、执行教研活动的制度

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必须保证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没有特殊情况不许请假,不许教师无故缺席,保证每个教师都有充分的教研实践。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三下午为语文的教研时间,单周小组活动、双周大组活动,每个年租为一个单位,由小组长、大组长,粉笔组织周倩备课、单元备课、年级调研等活动,开展讲座、发言、探讨等活动,进行交流与讨论。

三、教研活动是常态化、日常化的

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并不是稀奇的,是日常化的,要端正教师的教研态度,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将教研意识渗透到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平时的备课、上课都细致化、研究化,自己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与薪给都渗透着他们独立的思考意识与研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与同年级的教师进行思维与观点上的碰撞,互相吸取优点在进行整合,形成充满特点、优点、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促进教学研究管理的常态化、日常化,让教师习惯教学研究的教学路线。

四、构建教研活动的高校模式

在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扇 耙豢味上三讨论”的模式,就是同样的一节课由两个或以上教师进行教学,同一组的教师研究讨论三次,反复研究,多多磨合,优化师资资源,节省教学时间,在反复的联系中,一些不好的旧习惯被改善,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展,每个教师都是教学的实践者与设计者,实现课堂教学经验的交流,实现有效的教学。同时,要善于抓住每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评比的机会,全员参与,共同交流,力求达到最佳的水平,促进教学或有效的进行与开展。

五、扩宽教研活动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开展,微博、微信、qq等迅速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可以以此为契机,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贯穿于教育验货的始终,让网络改变学习方式与教研方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对教育的感悟与思考放在朋友圈、微博上,好友与家长读完之后会获得许多的感悟,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了大家的关注之后,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淹没与严谨,教研能力、反思能力、写作能力都日益成熟。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这节课的构思、对课堂教学的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获得的灵感,到教学之后的反思等等,都可以写作网络上,在 以后的教学中反复的回味,为教研活动提供给很好的资料。同时,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老师们在历年共同交流,分享信息资源,一起感受教学研究的快乐,真正的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教研,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达到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与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2-01

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前准备、课堂讲授和课后总结反思三个阶段构成,我们根据教学的这三个阶段,将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四方面[1]。具体来说,①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大纲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了解判断学生情况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②教学组织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操作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③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能力和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能力。④教学研究能力:主要由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等方面来体现这一能力。

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

1.教学认知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研成为大学实际的“中心”,而教学“中心”与“根本”地位受到严重冲击[2]。在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心中,科研成果的多少才能体现青年教师的实力与价值的标志,他们十分重视科研,认为做课题、写论文才是个人成就的体现,而教学仅仅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对教学的态度仅仅表现在不出教学事故的水准上,不能适应高质人才培养对教学的要求。

2.教学组织操作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除了师范类院校之外,其他专业似乎并不重视对在岗教师的技能培训与再教育工作。大多数校管理者的观点是只要教师经过了某个专业的系统性考核拿到了该专业的任课资格证书那么他就能完全胜任该门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而不再需要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再教育。在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之下,一些高校的青年任课老师越来越非本专业化,他们不但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不具备熟练的任课技能,最重要的是他们缺少专业的任课经验。

3.教学监控能力问题

第一,青年教师教学监控敏感性弱,突出表现在他们应对课堂突况时不懂得如何迅速处理。当课堂发生预料之外的情况时,如学生走神,恶作剧等情况,有的青年教师会停下课来教训学生,有的青年教师则会惊慌失措,有的青年教师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讲课,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迁移性差,当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往往都不能有效地借鉴和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4]。

4.教学研究能力不足

在高校中教学是一项严肃重要的研究活动,与科学研究同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一项神圣的学术活动,教学研究能力将成为现代高校教师极具开发潜能的核心能力之一[5]。在教研活动方面,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高校青年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定期开展的占到13.3%,偶尔的占到48.1%,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是很理想,没有形成定期合理的教研活动。当前高校普遍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而教学研究不易出成果,且各方对其重视程度和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方面。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1.改变对教学的认识

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6]。可以让青年教师去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挂职实习来体验现实生活,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防止因为在校学习时间太长而导致的与社会实际生活脱离。

2.改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

青年教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理论――考试”的授课方式,将授课活动的思想路线转变成为“原理――方法――应用――总结分析”的教学模式。“讲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复杂难懂的理论点,可以通过将道理和相关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将所有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当中,通过以上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率;“释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原理体系的梳理来导出学习的方法措施;“重应用”的主要内容是:要根据课堂内容选择切合、新颖实用而又充满了趣味的实例;“谈体会”就是老师应该跟学生构建一种教学相长的和平关系共同探讨这一阶段上的学习效果,通过所学过的一些哲学思维方式来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分析。

3.增强教学监控能力

第一,通过观摩教学,向优秀教师学习,对提高自身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教学技能有极大的帮助。第二,积极进行说课训练。说课训练主要通过课前说课培养非师范毕业教师教学监控的课前计划与准备能力;通过课后说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监控的课后反省能力。第三,与优秀课例学习相结合的微课训练。以指导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点评为主,侧重外显行为和短期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不可量化的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第四,抓住入职教育的机会,在职前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难得的实习机会教会非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养成教学监控的习惯。建议实习指导教师要承担这些工作任务:指导青年教师运用科学手段进行监控能力自测和反馈信息收集;接受关于教学监控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及自我监控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和行动研究策划技术的信息咨询;帮助师范生策划改进教学监控能力状况的行动方案,督查行动方案按计划认真执行;评价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等。

4.努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青年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从而在课堂教育时能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积极结合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教改探索。青年教师应努力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高深知识,推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靠听课进修,还需要靠教学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边授课,这是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积极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珊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2]王静.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34:308.

[3]李辉.浅析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15,01:48-50.

[4]智安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5]宋朝丽.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3,07:135-138+146.

[6]杨志广.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考试周刊,2014,30:162-163.

第12篇

【摘要】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增加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色的TOPCARES-CDIO教

>> 基于TOPCARES-CDIO的SOVO实践教学基地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TOPCARES-CDIO的实践环境建设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 基于TOPCARES—CDIO的Java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TOPCARES―CDIO的EDA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的HTML5实训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商务策划与演示》课程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民办高校“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素质教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TOPCARES―CDIO教育理念在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一级项目设计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王学芳.坚持“人”的教育把握“学”“做”的时机.http:///web/行知研究.

[6] 温涛.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0年6月.

[7]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