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

时间:2022-07-14 04:2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四年级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四年级教案

第1篇

1.enablethesstomasterthenewwordsandexpressions:

homework,sleep,close,clean,am,breakfast,supper,

domyhomework,gotobed,havebreakfast,havesupper.

2.enablethesstomaterthesentencepatterns:

Whatareyoudoing?

I''''mmakingabirthdaycard.

It’stimeto…

iikeypoints

1.thenewwords;

2.thesentencepatterns.

iiiTeachingAids

1.wordcards;

2.tapeandcassette;

3.cai;

4.someobjects;

5.teachingSteps

lesson1

step1Warmingup

1.Makegreetings.

1)Nicetomeetyou.

2)Howdoyoudo?

3)Whatdayisittoday?

4)Whattimeisitnow?

2.Achant.

1)swimming,swimming,i’mswimming;

2)jumping,jumping,i’mjumping;

3)running,running,i’mrunning;

4)dancing,dancing,i’mdancing.

step2Presentation(cai)

1.Part2Listen,PointandSay.

1)dosomeacts;

2)lookatthepicturesandwatchthecaicarefully.

3)learnthenewwords.

①open打开I’mopeningthedoor.

②read读书I’mreadingabook.

③domyhomework做家庭作业I’mdoingmyhomework.

④sing唱歌I’msinging.

⑤close关闭I’mclosingthewindow.

⑥clean打扫I’mcleaningthefloor.

4)readandspellthem.

5)asksomesstoteachthem.

6)readthemtogether.

2.Part1Watch,ListenandSay.

1)lookatthepictureandsaywhatyouknowfromit;

2)watchthecaicarefully;

3)listentothetape;

4)listenagainandlearnsomesentences:

①Whatareyoudoing?你在干什么?

②I’mdoingmyhomework.我在做家庭作业。

③It’stimetogotobed.该上床睡觉了。

④Whereisdoggie?小狗在哪里?

⑤He’ssleepingonmybed.他在我的床上睡觉。

5)Listenagainandreadafteritaloud.

6)asksomesstoteachtoreadit.

7)readittogether.

step3DrillingandPractice

1.Activity1ListenandNumber.

1)listenandwritethecorrectnumbers.

2)checktheanswer.

2.Activity2AskandAnswer.

1)readthemodel;

model:Whatareyoudoing?

I’m….

2)practicefreely;

3)makeperformance.

4)makesomesentences.

model:Whatareyoudoing?

I’m….

step4Consolidation

1.readthedialogue

1)readittogether.

2)readitingroups.

3)readitalone.

2.readandwritethesentences:

model:Whatareyoudoing?

I’m….

step5Homework

1.readthedialogueandtrytoreciteit.

2.writeandrememberthenewwords.(10times).

3.finishtheexercisesoneb.

4.reviselesson1.

5.previewlesson2.

lesson2

step1Warmingup

1.makegreetings.

1)Nicetomeetyou.

2)Whatisittoday?

3)What’stheweatherliketoday?

2.achant.

1)swimming,swimming,i’mswimming;

2)jumping,jumping,i’mjumping;

3)running,running,i’mrunning;

4)dancing,dancing,i’mdancing.

5)reading,reading,i’mreading.

6)singing,singing,i’msinging.

7)doingmyhomework,doingmyhomework,i’mdoingmyhomework.

step2Presentation(cai)

1.Revision

1)read-----reading,i’mreading.

2)sing-----singing,i’msinging.

3)open-----cleaning,i’mcleaningthefloor.

4)close------closing,i’mclosingthewindow.

2.Part1Listen,LearnandAct.

1)lookatthepicturescarefully.

2)listentothetape.

3)learnsomesentences;

①MayIspeaktoted?我可以跟ted讲话吗?

②Speaking.(我是ted,)你说话吧。

③Whatareyoudoingnow?你正在干什么呢?

④I’mhavingmysupper.我正在吃晚饭。

⑤I’mhavingmybreakfast.我正在吃早饭。

4)listenagainandreadafteritaloud.

5)asksomesstoteachthem.

6)readittogether.

step3DrillingandPractice

1.Activity3ListenandMatch.

1)listentothetapecarefully.

2)listenagainandfinishtheexercise..

3)checktheanswer.

2.eb.

1)finishtheexercises;

2)checktheanswer.

step4Consolidation

1.readthedialoguetogether.

2.readandwritethesentences:

model:Whatareyoudoing?

I’m….

step5Homework

1.readthedialogueandtrytoreciteit.

第2篇

是谁教我们知识?把它一生的心血献给了我们?

它就是那辛勤的园丁,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它就是老师,夜深了,我们已经在梦香里,只有你在给我们备教案。我们惹您生气了,你说了我们,其实,你心里很难受。当您生病了,还是坚持给我们上课,这就是老师的伟大。

啊!我要好好学习,来回报您。

老师!您辛苦了。

齐家乐

2013年3月15号

河北廊坊大厂县大厂城关小学四年级:齐家乐

第3篇

教学方面(简述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课外学生辅导和特色选修课的主要成果)

2020年下学期我承担本校一年级和四年级:一(3)、四(1)、四(2)、四(3)、四(4)、四(5),6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另负责小学中段四、五年级1+1课程:篮球兴趣班授课和小学3-6年级早操、四年级大课间,以及学校小学四年级篮球队训练,每周共计13节课,平均每班人数达到45人以上,学生体质、运动能力也是很不均衡。现已经圆满、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训练工作及其他临时性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深刻体验到了一名体育教师的艰辛和快乐,把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倾注于我钟爱的体育教育事业上,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现就本学年我个人各方面的情况作简要的总结,以及为新学年的工作确立目标。

一、思想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利用网络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时事动态,能正确处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二、教学工作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学生,能耐

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热爱学习,发挥特长,培养其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按

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

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

3、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大课间和课余

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在这一学期里,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抓好每次全校住宿生的晨练跑操、检查和全校大课间的体育锻炼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4、因材施教:通过体育课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的良好的运动习惯,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研方面

(简述研讨课时间内容、参赛论文案例、外出学习等情况)

积极参加每周一次(周二上午第一、二节课)的校内教研活动,同行的课,认真听课、评课,和组内老师一起为参加青年教师比武的老师进行磨课、讨论、集思广益;也积极参与校外的有用的有意义的教研学习活动,如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教科院体育教研员侯老师组织的全市体育老师线上观看优质获奖课和专家评课与讲座;石峰区教育局体育教研员组织的全区体育老师的集中教研和线上培训。自身也积极准备好自己的教学研讨课,认真备课,撰写好教学设计、教案,但本学期因学校活动等原因,我的教学研讨课未上,来期再安排完成。

反思改进

(简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不足和下学期改进计划)

第4篇

【关键词】 近视;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7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51-02

近视是学生常见病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近视率持续升高,近10 a来,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为探讨预防小学生近视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小学生近视预防控制工作,笔者于2002-2006年在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一项预防近视的现场试验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小学2002-2003学年三、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266人。实验分为2个组,三年级学生为实验组1,有135人,其中男生77名,女生58名;四年级学生为实验组2,有131人,其中男生74名,女生57名。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为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体质健康监测点的同年级学生,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为240人,男、女各半。另外设一内对照组,即暨南大学附属中学2004-2005学年初一年级学生,共98人,其中男生59名,女生39名。

1.2 方法

1.2.1 对试验组所采取的系列教育及干预手段

1.2.1.1 学生健康教育 自2002年开始附属小学有专职医生,给予学生上健康课各2 a,教材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健康教育教案汇编》第1版以及各年级的小学健康教育教材,但试验组1和试验组2根据教材所教内容有所不同。

1.2.1.2 做眼保健操 除了坚持正确做全国小学生眼保健操以外,另外加做作者根据中医针炙经络学说新创的眼保健操。新眼保健操共分6节:(1)转眼球运动――以看视野最大外周缘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慢转及快转。(2)看鼻尖和看正前方运动――以1个手指头尖先放在鼻尖处双眼凝视其视线,再顺着此指尖一起直线性向正前远方推去,即看出去,尽量看到视线的最远处。看近和看远亦是慢速及快速交替进行。(3)闭眼揉捏双耳垂――用拇指第1指关节同食指的第2个指节将耳垂捏住作旋转运动,1个拍子转1圈,顺时针及逆时针各做完4个8拍后“换做”。(4)闭眼揉按风池穴――双手指分开按压后头部,双拇指放于枕骨粗隆下边的两侧软组织窝内,两拇指对称性由外上向内下加力旋转,再由内下向外上方旋转打圈,各做2个8拍“换做”。(5)揉捏合谷穴――右手拇指、食指捏住左手合谷穴作逆时针方向运动,左手则作顺时针运动,各2个2拍。(6)按揉曲池穴――左臂呈90°弯曲轻放桌上,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按紧左侧曲池穴,加力按揉2个8拍。再同法“换做”对侧穴位。(7)轻闭双眼休息――4个8拍后结束。以上6节新眼保健操同全国小学生眼保健操每日坚持做2次,时间在上、下午的第2节课后,要求手洗干净时做。对于已经有近视的学生,晚自习以后加做第3次。

1.2.1.3 家长预防近视健康教育 通过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家时的行为习惯以及饮食情况),以巩固课堂所教,课后能正确贯彻执行。

1.2.2 对照组的干预手段 对照组1和对照组2未采取干预措施,内对照组只做全国中小学生眼保健操。

1.2.3 眼科检查 干预前(2002年5月)、干预中(2003年5月、2004年5月和2005年5月)和干预结束时(2006年5月)由经培训的专业医生对试验学生进行视力测试。视力测试采用标准远、近视力表加凹透镜片校正,按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标准,左右眼分别记录。以≥5.0为正常,4.9为轻度近视,4.6~4.8为中度,≤4.5为重度。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开始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2.1.1 年龄、性别构成 试验组1和对照组1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6,P=0.190),试验组2和对照组2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0,P=0.232),试验组与内对照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χ2=0.234,P=0.628)。

2.1.2 视觉环境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校教室使用的均是日光灯照明,照度、教室采光均符合中小学学校卫生要求;学校教室桌椅统一使用标准课桌椅;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试验组为100.0%,对照组为98.8%(474/480)。

2.1.3 视力情况 试验组1和对照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2干预前视力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评价 因经费及人力问题未对学生家庭视觉环境做调查,对于家庭问卷的填写也未能坚持进行。但对于学生在学校的所有干预措施的执行情况都进行了监督考核,干预措施均已落实执行,执行情况良好。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对近视危害的认识由开始前的45.9%(122/266)提高到结束时的97.0%(258/266),对不良行为习惯由开始前的61.3%(163/266)降到21.1%(56/266),做眼保健操合格率由开始前的19.2%(51/266)上升到89.5%(238/266)。通过干预,在学生五年级时(即干预1 a或2 a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近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试验组1(40.0%)近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55.0%),而试验组2(51.9%)近视率也低于对照组2(59.1%)。在干预结束时,即学生读初一时,试验组和对照组近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1(51.1%)近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9.0%), 试验组2(57.2%)近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70.1%),其中重度近视率差别最大。见表1。

内对照组(2004-2005学年初一年级学生)轻度近视有7人,中度近视19人,重度近视有34人,近视分度构成比与试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12,P=0.000),与实验组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9.097,P=0.028),试验组1和2近视率均低于内对照组;其中内对照组中、重度近视率明显高于试验组,而轻度近视率则低于试验组。

3 讨论

近年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迅速上升,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学生近视的预防问题,卫生、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并未遏制住其上升势头。循证眼科学(EBO) 研究显示,目前治疗近视眼的各种措施(包括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滴阿托品眼液等) 并不能治愈近视,甚至不能阻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预防近视的发生在近视防治中显得尤为重要。近视的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用眼卫生,而对于占学生近视绝大多数的单纯性近视患者来讲,环境因素和用眼卫生仍起主要作用,所以,从环境因素和用眼卫生方面探讨近视的预防意义就更大。李成义[2]对包头市2所小学进行的预防近视研究发现,从学校、家长两方面采取改善环境、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后,试验组学生视力不良率与近视率分别降低了2.83%和1.52%,未采取措施的对照组学生视力不良率与近视率分别升高了2.61%和2.63%。林国桢[3]对1991-2000年广州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发现小学四年级后近视率明显上升;徐浩峰等[4]分析了2005年广东省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后发现7~10 岁学生视力不良年增长率最高。笔者在2002年对暨南大学附属小学学生视力情况调查后也发现类似现象,因此本次试验选择了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作为干预对象,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做眼保健操(传统眼保健操加作者新创的眼保健操)2个方面进行了干预,而内对照组则未加做作者新创的眼保健操。结果显示,试验组1在干预2 a及4 a后,试验组2在干预1 a及3 a后近视率分别比同时期的对照组1和2要低,试验组1尤为明显,2个试验组中、高度近视率都远低于2个对照组;同时试验组1和2在试验结束时近视率比内对照组也要低,这表明干预措施对近视的预防是有效的,特别是对于减少高度近视患病率。

笔者新创的眼保健操比传统眼保健操在防治近视方面的优越之处可能类似于理视健眼操[5]:新眼保健操为直接主动多途径调节,对视疲劳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调理;而以穴位按摩为基础的保健操则是间接被动的单途径调解,只通过头面部本体觉和浅感觉通路调节。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做作者新创的眼保健操能阻止或延缓近视的发展。因本研究试验组并不是从整体中随机抽取的,可能并不能代表整体,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李文生.开展我国循证眼科学研究势在必行.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2):75-77.

[2] 李成义.预防小学生近视实验研究.预防医学论坛,2005,11(3):265-266.

[3] 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组.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2000).广州:广东省语音音像出版社,2002:124-126.

[4] 徐浩峰,沈彬.广东省2000年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17-818.

第5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  不**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           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实际不**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            这种情形**吗?**后,**了吗?(没有)再**,相

 

交吗?(没有)无限**,**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    )里打在“√”。

 

 

 

 

(    )         (     )        (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    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    )里打在“√”。

 

 

 

 

 

(    )         (     )        (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B

A

(1)不**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2)        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    )

 

a

b

 

 

 

(3)          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

 

4、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作品的同学离开。

 

 

垂直与平行

 

 

附: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

**

成直角(互相垂直)

不**

(互相平行)

不成直角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我也正在努力探索这样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垂直与平行》。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没有走秀,没有花枪,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第6篇

一、根据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特征设计“对话式教学”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将学科本身特点与教育生态理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多样性、整体性、协变共生性。多样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丰富性都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整体性——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更是由教师、学生、环境等彼此有机联系的元素构成的整体。协变共生性——数学生态课堂的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教室的环境、教学设施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更是协变共生的,例如:学生学习情绪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就高,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这些特征就要求“对话式教学”的设计必须从人际对话、人本对话、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展开。针对多样性,通过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自身研读书本、书写教案的方式实现人本对话;针对特征中的整体性,通过课堂交流实现人际对话;针对协变共生性,通过课后反思实现自我对话。

二、根据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框架实施“对话式教学”

1.人本对话——师本对话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文本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载体。师本对话的本质不仅体现在教师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更体现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和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增加趣味,增强特色。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垂直与平行”时,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能了解到: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这堂课要教学的是直线最基本的两种位置关系。教学目标是:帮助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中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与平行线。由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可以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在于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难点在于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由教师的生活经验可知:相交和垂直的现象遍布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2.人本对话——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但是大多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所以生本对话主要通过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来实现。如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之前,让学生对该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就实现了生本对话,就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行为。

3.人际对话——师生对话

生态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和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是课堂的主要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提出问题表达看法和不解,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贯穿于整个数学生态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垂直于平行”一课,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观察教室里有没有直线并指出。(2)在纸上画出你认为直线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4.人际对话——生生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也自然的引发着对话。例如:在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的时候,生生对话就发生了。学生甲:我发现桌椅的腿是直线,桌沿也是直线。学生乙:我还发现墙边也是直线。学生丙:那么多墙边,方向都不一样,它们是什么关系呢?通过生生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合作沟通意识得以增强。

5.自我对话——师生的自我对话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的状况是:与生活实际相配套的教材缺失,编制成书的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实际脱节,如小学五年级下册中第三课教材所选的中华网聊天室在现实中已不存在。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而且也没有适合小学生的聊天室。这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困难。所以当务之急,急需结合所选用的教材开发出符合本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情况,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为出发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差异,研究他们的个性、兴趣、认知差异,确立最佳的教学角度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究,实施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在文章中插入图片》使用我的家乡洪雅照片和文章,既让学生学到了插入图片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感到十分真实亲切,学习也十分认真。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在作品中插入“电影”片段》我没有使用教材中的首次太空旅行的题材,因为没有相应格式的录像而且缺乏时效性。我使用了自己的录像《2010年洪雅县实验小学秋游实录》,加强了反映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五年级上册第七课《制作统计表》,我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制作小学生健康统计表。既学习了制作美化表格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机会,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另外,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离不开适当的硬件条件,因此学校应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对设备进行更新。同时立足于学校现有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大限度的整合、开发、运用资源环境,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网上讨论》,我首先想到在我校的网站中的教育论坛中的校园论坛组织学习进行讨论,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网站建设的参与,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网站的影响。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眉山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有三十多幅作品参赛,受到县教委装备股的领导的表扬。

2.确定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反复论证,确定学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给孩子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强调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参加眉山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只讲了金山画王2006的基本操作和引导学生创作的主题两个方面稍作引导,基本上是学生自由发挥,结果还是很不错,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超出我的预期。除此而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信息科技小组活动,比如制作小报小组、制作班级网站小组等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而且还可以培养、锻炼、成就一大批学生,为他们的成才奠定扎实的人生基础。

4.建立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老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可以指导老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听课、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教案、课后反思等。

第8篇

一、微课的概念

对于微课的具体内涵,在国内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见解。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老师,他对微课的解释是“按照新课标及其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引申出来的概念,它就是“时间在十几分钟之内,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某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无论是哪种理解,大家对于微课的定义无非在于微课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教学资源。就笔者来看,从字面上的意思,微课就是微小的课程,它的本质就应该是一种课程,只是这种课程的时间较短,其教学的模式是借助教师设计的信息化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信息课教学现状

小学信息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能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年龄太小,生玩,对于知识的学习本来就处于培养状态,把信息课程的学习当作一种娱乐,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在意。二是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并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吸引力,学生们不感兴趣,信息课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小学学生刚开始步入学习阶段,所接触的后天环境有所不同,导致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从小就对相关知识就有所涉及,所以实际操作起来相当顺手,而另一些学生从未了解过相关内容,对于普通的知识点都难以掌握,教师的教学精力有限不能顾及每一个同学,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而利用微课就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差异问题。

3.课堂效率不高

信息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实际用于教学的基本只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教师一边教学,学生一边演示,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操作就好,这种教学模式学得快忘记也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自主去思考,只知道依葫芦画瓢,课下更不会去练习,掌握不了实际的操作方法。二是教师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演示完,再布置上机任务,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去完成作业,这种模式上机实践的时间较为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探索,但是由于课堂讲解的时间过长,学生记忆有限,遗忘的内容也会增多,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需要引入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三、微课的设计要素

1.微课设计要体现“微”的特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短小精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简短同时也带来了教学内容的简单。所以在对微课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权衡时间和教学的内容,怎样做到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流程中,完成一套具有完整教学方案的一堂课,包括教学目的、方法、内容及总结,同时还要突出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2.微课设计要有互动反馈

运用微课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把学习的效果反馈回来,其最终要获得的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所以微课课程的设计要具有导向性,问题的引入需要逐步推进,具有层次,内容要体现微课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例如,可以O计学习反馈模块、教师反思模块、学生评价模块等等。

3.微课设计是单元整体设计

由于微课的教学形式短小精悍,内容又需要完整性,这就要求微课的设计是单元的整体设计。所谓单元,就是一节微课讲述的不是一个大的课题,而是课题下的一个知识点,从这个知识点的提出到最后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单元。这样信息课的内容就会分成各个单元,层次分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

4.微课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趣味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做到学生能对信息课产生兴趣,设计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微课设计,要让学生具有带入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一步步去挖掘与探究,最终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设计的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并且设置有一定的悬念,勾起学生们探索的欲望。

四、微课的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插入表格

科目: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

课时:第4课时

1.学习内容分析

在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插入表格属于教学演示类的知识,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操作课程。本课时的内容分析包括两个板块:教学分析和微课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在word文档插入一个表格,添加或删除表格的行与列,调整表格的行高与列宽,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微课内容主要包括“导人”“插入”“添加与删除”“调整”以及“综合训练”的相关视频。

2.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无论是从听觉、视觉还是记忆力方面都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对于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注意力也慢慢有所增加,基本可以达到20分钟左右,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活跃,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正是因为学习者具有这样的特点,微课的教学就更加具有优势,以制作精美的表格与视频动画相结合作为吸引点,教学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再逐步递进,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目标

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学会操作在word中插入一个表格的方法以及如何编辑表格的行与列;在过程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解与演示,演示完后学生在下面操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遗忘,会遇到阻碍,这时引入微课视频,学生就可以自主观看并进行反复操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价值方面,微课的引入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表格的制作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教学过程设计

(1)微课内容:“引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森林里迎来了一件大事,大象爷爷已经60岁了,他想邀请森林的小动物们来参加自己的六十大寿,但是他年事已高,不记得他们的联系方式了怎么办呢?于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帮他做一个通讯录,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活动:好。

教师活动:播放微课视频,视频内容包含由表格制作出来的各种通讯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大家觉得这些表格做得好不好?大家想不想帮大象爷爷也做一个这样精美的表格呢?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好,但是做表格之前我们要知道表格是怎样构成的,大家看到了觉得表格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大家的说法,表格分为行与列,每一横排就是行,每一竖排就是列,每一个小格子就是单元格。

(2)微课内容:“插入”

教师活动:大家现在知道了表格是什么样的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一个表格呢?我们不妨去问问猴子先生。(播放微课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通过视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制作一张表格了,下面同学们帮大象爷爷做一个2×6的表格,在表格里输入小动物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大家注意一定要看清楚要做几行几列的表格,再滑动自己的鼠标选择,我们看看哪个同学做得最快最准,刚刚没有看清楚的同学视频已经传到了桌面上,大家可以再看一遍。

学生活动:在word中插入一个表格,并输入文字信息。

教活动:总结在制作表格中存在的问题。

(3)微课内容:“添加与删除”

教师活动:在制作表格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个问题呢,小动物那么多,有的同学会漏掉一个或者多做了几个,如果重做的话就会很麻烦而且可能会再次出错,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再去问问猴子先生吧!(播放微视频)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微视频,开始自主研究解决方法,尝试操作如何添加与删除行与列。

教师活动:对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辅导。

(4)微课内容“调整”

教师活动:制作表格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长颈鹿、穿山甲、啄木鸟、猫头鹰和梅花鹿是合租在一个房子里的,所以只有一个电话号码,我看到有的同学就做了5行都是用一个号码,有的同学把5个动物都塞进表格里,结果格子都胀破了,后面的名字都看不到,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呢?(播放微视频)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怎样调整表格的长度与宽度,怎样合并与拆分单元格。

教师活动:由于这一部分可能大家有点不明白,老师带着大家操作一遍好不好?然后大家再反复琢磨视频,自己操作。

学生活动:通过跟着老师的操作,反复看视频,完成了一个精美的表格制作。

5.微课的应用策略

从上述的教学课程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应用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引导资源,这就需要选好学生可以接受并且感兴趣的题材;二是作为示范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三是自主学习材料,学生在不懂或者没有记住的情况下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辅助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微视频带着学生一起操作,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五、结语

第9篇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思维;推理策略

【作者简介】 韩芬, 江苏省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大成智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批准号:B-b/2011/02/088)成果之一。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即“教会学生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将“结果”直接“抛”给学生,而应让思维活动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为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校开展《大成智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数学组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基础编制了《小学数学智慧策略》的校本课程。其中包含了“大胆假设细检验”、“整体观察细统筹”、“数量关系图中现”、“分析比较巧归纳”、“顺向推理须充分”、“逆向推理明目标”、“双向推理思维活”、“细审词句明题意”等智慧策略以及相应的智慧诀窍。据此,笔者对顺向推理、逆向推理和双向推理三种思维训练谈一些个人的实践见解。

一、顺向推理,须充分

顺向推理法是最基本的解题思路,由已知推未知,得出新已知,再组合另外的已知,得到结论,直到推出题目所求的一种解题思路。对于行程问题一般都认为逆向推理比较好,其实只要条件充分,顺向推理也非常简单。

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兄弟俩骑车郊游,弟弟先出发,每分钟走200米,弟弟出发5分钟后,哥哥带着一条狗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追赶弟弟,而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向弟弟追去,追上弟弟后立即返回,见到哥哥后又掉头向弟弟追去,直到哥哥赶上弟弟,问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弟弟每分钟走200米,弟弟先走了5分钟”求出弟弟走的路程:200×5=1000(米),再根据另一条件“哥哥每分钟走250米,弟弟每分钟走200米”求出哥哥每分钟比弟弟多走的路程:250-200=50(米),接着根据“弟弟走的路程200米,哥哥每分钟能追上弟弟的距离50米”求出哥哥赶上弟弟的时间:1000÷50=20(分钟),最后就能求出狗跑的路程:300×20=6000(米)。学生列出综合式子:300×[200×5÷(250-200)]=6000(米)。这就是顺向推理法按正常的逻辑思维,由已知推得未知,再组合推理,直至得出题目的所求。

二、逆向推理,须求异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另一种思维形式,是发散性创造思维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过程最能体现思维的求异性,其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是从多角度、多方面、从未知到已知的思维过程。小学生习惯顺向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常常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而逆向思维往往会使学生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让逆向思维融入顺向思维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有一道思考题:“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返回时换成骑摩托车,每行1千米比骑自行车少用5分钟,这样他在返回的路上用了40分钟,问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学生习惯性从已知条件着手,但都被卡住无从下手。换个角度,从问题出发,要求“甲、乙两地的距离”必须知道速度和时间,其中已知条件“骑摩托车返回时用了40分钟”,那么需要知道骑摩托车的速度了。根据已知条件“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用逆向思维来推理这句话,就能知道“小明骑自行车每行1千米要6分钟”,此时就可以求出“小明骑摩托车每行1千米要1分钟”,换句话就是“小明每分钟行1千米”,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即可求出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0千米。

三、双向推理,须变通

双向思维是训练学生能容纳相对的或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一旦两种相对立的思想能在学生头脑中结合,就会创造出一种创新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第10篇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生活化”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数学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精心选择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生活为数学学习服务,也让学生在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部分教师生活素材选择的随意、虚拟、牵强,缺乏合理性、思考性、人文性,讲求“生活”的形式过于数学化,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甚至误导了学生。如何真正落实数学生活化?笔者认为生活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选择时需做到“四关注”。

一、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真实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数学生活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时,某教师以生活情境引入:“同学们,本周五学校要组织秋游活动,地点是五缘湿地公园,那秋游要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购买点心费用、租车费用、门票费用等,然后根据预设教案实施教学。秋游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外活动,听说本周就可以秋游,学生开心、认真地上完了课,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有一生问:“老师,这周五真的去秋游?真的去湿地公园?”老师回答:“学校还没定。”此时可以看到学生脸上写着“失望”两个字,失望的背后是“又被蒙了”的神情。部分教师为追求“生活味”,往往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秋游这一生活情境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可课堂上的兴奋与课后的失落这种反差会在学生心里烙下什么印?是否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又蒙人了”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失去的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的追求。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除了要关注现实感、趣味性,还要关注真实性。在引入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不欺骗。就上述问题而言,教师可以换种表述:“这学期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假设地点是五缘湿地公园,要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当然要确保学校有组织秋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就应再换种情境。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本真做人,求学求真,要从教师做起,从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二、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人文性

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生活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某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在进入负数的应用这个教学环节时,教师出示了班级三个单元的测试平均成绩,让每位学生分析同桌的单元测试成绩,并写出比较结果。

教师展示了A学生的成绩:95、96、92,比较结果:+9、+8、+9。

师问:“看到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

生答:“A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都比平均分高,都是正数。”“A 的学习成绩很稳定。”“我们要向A学习。”

看得出A同学很开心,脸上洋溢着被赞扬的满足。

教师再展示了B学生的成绩:65、68、70,比较结果:-21、-20、-13。

师问:“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生答:“B的学习成绩太差了,相比平均分差太远了,都是负数。”“他平时太贪玩了,要好好努力才行。”“他要多请教同学。”“虽然他都是负数,但是他每个单元都在进步。”

这时B同学的头一直低着,脸色微红,即使最后一个同学力挺他,也未见他的头抬起些许来……

平均成绩确实离学生很近,学生也最熟悉,但教师是否想过在分析学生成绩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暴露了学生的隐私、伤了孩子小小的心灵?对于优等生来说这个素材的选择没什么不妥,甚至他们期待这样的展现机会,可对于学困生来说,当评析到他们的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难熬啊!事实上,教师可以选用身高、体重或者百米跑步、一分钟跳绳成绩等素材,既能体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不至于造成学生的难堪,甚至伤了自尊。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还要多一分考量,关注它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合理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生活情境虚设生活问题,但应使设计的问题符合生活常理、讲求事实依据,不能违背生活常识。交警转发的这条微博,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有些教师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或出题时,只注意到数字的组合和公式运用,而忽略了素材的使用和题目本身是否合乎常识、是否合理科学。阿仔一家人在国庆期间自驾游去了海南岛。一路上,由于妈妈向阿仔讲了许多交通常识,其中就包括高速公路行车通常不能超过120公里/小时、不能疲劳驾驶,阿仔在做数学题时才能一下发现问题,并给出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小学生还处在一个认识世界、接触新事物的初级阶段,教师如若无视生活常识,胡编乱造,经常出这种“怪题”的话,则容易对学生形成错误引导,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

四、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思维性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通过呈现缤纷多彩的动画人物、创设华丽的教学情境、背着厚重的生活外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它是否具有思维价值,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是否能促进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某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刚装修了一套房子,拍了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房子装修得很华丽,学生不由得“哇”了一声)

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照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些图形是我们学过的,有些是我们认识的但是还没有学过的,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学生不得不从欣赏的状态中被拉回到数学的现实,找这些相片中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

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类。

生:我按边的条数把四条边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分为一类,把三条边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只有一条边的圆分为一类。

生:我按有没有直角把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分为一类,其他图形分为一类。(学生没有说到预期的答案,教师有点着急了)

生:我按边的直和弯来分类,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分为一类,圆单独分为一类。(终于等到想要的答案了,教师舒了一口气)

师追问:圆和我们原来学过的其他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师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

纵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教师煞费苦心地选择了自己新家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找出照片中物体的平面图形并进行分类,目的却是让学生认识圆是一种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别于原来所学的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教师是否思考过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还有必要让学生再经历一次从实物中抽象出“面”的过程吗?

2.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意义有多大?是否考虑到会因分类的标准不同,导致费时多、收效微?

3.过于华丽的生活素材是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对圆本质的探究?

4.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有多少思维含量?

再看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教学此课。

师: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小明拿到的纸条上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师:宝物可能在哪里?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还有其他的可能吗?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演示:

宝物可能在左边、右边、上面、下面,还有可能在哪些地方?最终形成一个圆。(如图)

华老师设计巧妙,独具匠心,直逼问题的本质。“奥林匹克寻宝”活动至少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学生体验了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曲线图形,点连成线。

2.学生初步感知了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3.通过动手画宝物的位置,学生经历了圆的形成过程。

4.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5.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度可达100%。

第11篇

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德、智、体、美、劳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参与课堂练习,完成强身健体、锻炼意志、陶冶情趣的目的的同时,通过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采取的育人方法的探讨,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以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我们小学生不仅要从小练得一个好身体,更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有利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深层内蕴,是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状态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心理素质,无论哪一方面发生问题,失调和不健全,都会影响一个人整体的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又会影响一个人整体的健康状态。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当然,想要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平行班中,随机抽取2个班,两个班共80人,进行实践研究,采用分层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授课。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2011学年为例,选用其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尝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把课题做的比较科学、合理。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资料法

主要查阅近年来相关体育教学文献,中小学优秀教案集,优秀教师教案及《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等。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学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明显:

(一)自信心教育――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较强的自信、自主、自强和胜任感

自信,就是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我让学生常常对自己说“我能战胜对手。是的,我一定能战胜他,就算到最后一刻,我还是说,‘我能赢!’”要培养自信,可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到自信就要重新定位自己,学会看看自己,没有一个人能够集所有的优点于一身,也没有人集所有的缺点于一身。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有人耐力差一些,有人力量弱一些,教师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克服弱点做得更好。活动中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不同的难度,比如上跨越式跳高一课,身高相对比较矮小的学生和一些胆子较小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跳过这个高度,我就针对这一情况因材施教,设置几个不同高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勇于挑战,跳过一个高度便是一次胜利,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

(二)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唤起创造的欲望,坚定成功的信心

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基础上为奠定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要以培养学生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在掌握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于实践,进行自我评价身心健康和自我调节锻炼,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锻炼,使体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拿投掷垒球来说,一味地让学生投,效果不是很明显,或者说学生没什么大的学习愿望,相反可以教师准备一些塑料瓶子放置在一定距离以外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小保龄球”比赛,学生可以利用垒球掷远想办法来打倒对面的瓶子,以小组为单位滚倒最多者为胜。比赛开始前让学生加以讨论:如何通过互相合作、互相讨论来夺取比赛的胜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之间的配合加上速度来进行,教师做裁判并引导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意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

体育运动是最能体现意志力的活动,比如在提高学生耐力的同时就是对他们意志品质的一种培养,因为要完成它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耐力跑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意志,但是教师通过种种方法让学生坚持到底,同时养成良好的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那时我们会发现:耐力跑虽然是累的,但是学生们因此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勇敢,学会了拼搏,那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培养。

教学中,对于培养意志力,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加以引导、训练,比如25米2分钟往返跑时,可以把学生自由结伴分成几队,分别命名为燕子队、白鸽队、蜜蜂队……选一名领队带头排成各种图形队伍按要求进行定时跑练习,比一比看哪个小队能够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带队跑的机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努力坚持了下来,认识到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四)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勤学、好学、乐学,重视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说“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授人以渔,不要授人以鱼”,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体育亦是如此。

慢跑要求跑时动作要轻松协调,脚落地的方法可用全脚掌(也可用前脚掌),然后过渡到前脚掌后蹬离地,脚着地柔和,跑时呼吸有节奏,呼吸应用鼻子和半张着的口同时进行。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呼吸方法,了解体力的分配。教师要加以讲解并做示范,学生进行原地慢跑,练习呼吸方法。一般是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方法,教师提示有节奏的呼吸,强调只有呼得透,才能吸得深。学生进行慢跑练习,在慢跑中可采用信号、口令来控制节奏,调整速度。教师还可画一些图形,让学生在慢跑中采用领先跑和图形跑形式进行练习。学会了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五)耐挫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抵御挫折,承受精神压力和挫折考验,有较强地调控矫正能力

在生活、学习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困难,受挫后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认识它和控制情绪,如果我们能克服挫折给人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就不仅可以保持身心健康,而且还可战胜挫折,达到目标。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生活磨练的结果,是教育与训练的结果。这个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的过程。

比如:教学中我总是提示学生小组之间要经常相互鼓励,每次的竞赛与对抗,不可能人人都取得胜利,那么就要积极面对失败与挫折,要学会同伴之间交流,“没关系,我们等一下再跑快一点。”“小王同学加油啊,你能行!”“我们团结起来,劲往一处使。”通过积极的语言,告诉学生们不要害怕挫折,要勇于向前看,什么困难都打不倒自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新世纪的接班人没有理由退缩,新时代需要进取精神。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建立自尊、自强和勇气、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育教学可以关注到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游戏以及社会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可以及时反应小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从而能够有效地给予培养与指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教学研究中,运用分层、情景教学的策略,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兴趣,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坚持,不光使其身心得到锻炼,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实现了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建议

1.体育课教学要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之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在教学之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要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尽量避免生硬外加的“标签式”、“语录式”渗透,而要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滋润。

第12篇

一、数学教学中的“整体、联系与转换”

一般而言,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三种水平。第-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精心准备并实施的教学一一有整体、联系与转换的观念,但认为学生没有,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发现并设计这个联系与转换的整体结构,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这些基本的结构,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并认为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加入到任何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来,这是一种“给予式的教学”;第二种水平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得法而精心设计并实施的教学一一当然也有整体的观念,但让学生自己经常去发现这些基本的整体结构,并认为这样是符合“学生学习主体性”教育要求的,这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第三种水平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会学,而且希望他们能够乐于学习数学而教他们经常去调节这些基本的整体结构,因为已有的整体结构总是有局限的“有待之游”,这是一种“超越式的教学”。当然,也有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处在第一种水平之下,但我们认为这些教师是不能称其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师,即他们是“不合格的”数学教师。

由此可见,处在第一种水平的教师是在教数学,而处在第二和第三种水平的教师都是在教学生学数学,但有“有待的发现”和“无待的追求”之本质区别。现实中,第一种水平的数学教师可能很辛苦,但经常感觉到“吃力不讨好”;第二种水平的教师擅长教“好学生”,而对所谓的“数学差生”则会显得“一筹莫展”;只有第三种水平的教师,他们不仅善于启发“好学生”,而且也很会转化“差学生”,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寻的“理想教师”及其“有效教学”。

第一种水平的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联系与转换的”整体观,即在设计整体结构时应该超越现在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单元”等有限的范围,而同时考虑可能的更大范围的整体结构。譬如,在小学阶段讲方程概念时,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而言,几乎没有一个数学教师不是用“天平的平衡”来联系实际以帮助学生去发现“方程的结构”的,但这个“平衡结构”却存在着为后续学习(如解方程)埋下“地雷”的可能--如何理解“尤+5=0”、“工2=9”和“工2-4尤=5”等方程中的“等号两边的”平衡呢?第二种水平的教师由于强调“好学生”的重要性,而且不愿也无法教学所谓的“数学差生”,其中有些教师可能在态度上比较“傲慢”,排挤“差生”。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校升学率的保障,学校和家长都得罪不起。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改变态度(尽管也不容易),并不断地向第三种水平的教师学习。第三种水平的教师,应该说,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寻的目标。

所谓“整体”不仅仅是指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和大中衔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指-节课、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一学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整体性问题,更不仅仅是指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三种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注重数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它更多的是指,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用一种“无待的”整体观来看待各种“有待的”数学学习,以使数学学习成为融“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创造的“自由天地”。

而所谓“联系与转换”则是在上述“整体”意义上内在于其中的要求,否则,整体将不成其为整体。整体只有通过这“联系与转换”才能够形成、变化和发展,成为一个可能的更大的整体的一个要素或局部或“联系与转换”本身。

譬如,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整体观念并“深熟”数学文化的内涵,那么我们在进行“数”的教学时就不会局限于“数”的“逻辑发展”(即N-Z-Q-R-Z)或“四则运算”,而置“数”的其他特性(比如,区分性、顺序性和拓扑结构性等,其实复数也可以在有理数之后或实数之前学习)于不顾,更不会出现像“‘,是不是(第一个)自然数?’这样一类问题,也不会出现“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这类“同语反复”,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把一楼不称为‘一楼’,而把二楼叫做‘一楼等“数字文化”的约定性。而所谓的“九五之尊”、“三教九流”等也不过是“数字文化”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已。这里既没有什么神秘感,也没有什么令人费解的难题,倒是文化历史为何选择了这“数字”而不是其他“数字”,却很是令人费解和迷惑的,但这已不是数学文化教学论的问题,而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了。

再譬如,“计算”或“运算”早已不再是各种“数”的“特权”了,它甚至还被视为“生命的本质”。如何能够通过数学学习来获得这种“哲学的”意义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洞悉“计算”意义的文化发展:数的运算、字母的运算、函数运算、各种具体数学对象的关系、抽象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关系、计算就是有限规则的迭代、计算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计算……,又要善用“联系与转换”而不把我们现学或已学的“计算”之含义视为“唯一的”逻辑必然。因为演绎证明本身是以演绎为前提的,它属于循环论证;而归纳也是在以“归纳有效”这个事实为其前提的情况下心照不宣地进行归纳的。[1]所以,在数学中,如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不存在最后的和绝对的真理,存在的只是大量的“有限规则内的”相对真理或“语言游戏”。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数计算、有理数计算、实数计算、复数计算等之间的一致性,算术计算与代数运算之间的一致性,还可以见到算术与代数中的计算、函数运算与几何中的变换等之间的一致性,甚至“生命的计算本质”,即“符号的排列组合”。

二、数学教学中的“留有余地”

由于数学文化的“整体性”及其指导下的数学文化教学的“整体、联系与转换”之特征,和任何具体数学教学活动的“局部性”特性的同时存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我们认为,数学文化的教学就必须要“留有余地”。不过,这里的“留有余地”并不是指在课堂上“留有一手”,以待“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提升”或“拔高”;而是指,在任何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都不应该“把数学教死”,即不应该把数学知识教成“一串无意义的”符号,而应该把数学知识教成“数学思想流变”的凝结;不应该把数学活动教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步骤发现”,而应该把数学活动教成“数学方法游戏的”“再发现”;不应该把数学的“社会建制”隐藏起来,并独独倾心于“数学的绝对性”,而应该把数学的“社会建制”作为“数学精神”的不竭追求的体现,数学学习的“融贯性”只有在这种不竭的追求中才可能达到。

由于数学文化那令人目眩,同时也令人神伤和令人向往的奇妙的力量和意义,数学文化,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几乎就成为了一门主要的课程。但数学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播却着实令人伤感(譬如,印刷体数字的书写及其练习)。这里还有-“几何的”例子,即幼儿园的“数学教师”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多更准确地从形体上“识别”事物,而专注于各种物体的形状(如正方形与长方形、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差异,却“视而不见”其内在的一致性,结果就造成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先天性”障碍:“五四制”中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就很难认同“正方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式的数学(概念)的概括方式(我想,这可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五四制”,只是我们的结论来自“五四制”中的课堂观察)。在我们看来,这至少说明,从幼儿园就已开始的“数学文化”传播或教学就应该“留有余地”。也就是说,这里“绝对地”需要“模糊”而不是“精确”或“准确”或“清晰”。

下面仍然是“五四制”中的一个课堂观察案例。初一数学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形成“代数的”整体转化的思想,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其实来自相应的某个版本的数学教学参考书):

教师的意图(也是数学教学参考书编者的意图)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整体一联系一转化”的方式来“直接”得到答案,这与我们在算术中所强调的“准变量(表达式)’’是一致的。下面仅是其中的一种“转化”方式:

但是,却有一个“笨”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所示的“笨”办法,即“战而屈人之兵”的直接方法:

    

“教材安排在高中的内容就非得要等到学生上高中时才可以教”?这种被安排的顺序逻辑是谁家的逻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还是教师教数学的逻辑?……当然,教材的内容安排和顺序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一定的“科学的”理由和根据。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但这其中还应该包含无穷的变化和可能才“更科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创造性都需要这“无穷的变化和可能”。否则,科学的东西就有可能变成机械的“按设计图纸”的模仿,“程序教学”和“网络教学”也就有可能成为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假如我们就是按照“现在被安排好的顺序”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像这类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中也都有可能会隐藏着“内在的不可能”就这里的例子而言,不管是教师的“意图”还是“笨”学生的解法,都隐藏着“a是虚数”这一前提认定,而这一前提认定必然与“任何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相矛盾。

其实,“笨”学生的“创造”隐藏着“发明复数”的契机--与历史惊人地相似!如果我们从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无理数的发现”早于复数,但“复数的完善”却早于实数,而且复数的“历史发现”恰恰就产生于类似那个“笨”学生所运用的“解方程方法”。这至少再一次说明,数学知识理论的逻辑结构与人们对它的认识的逻辑结构是不同构的,甚至有时是相反的。总之,综合的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应该留有余地。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地教,也是学生创造性地学所必需的。

三、数学教学中的“备而不‘课,”

数学(文化)教学如何贯彻“整体、联系与转换”而体现“留有余地”呢?根据“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这_普遍认识,我们认为,“备而不‘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创造精神。

曾记否?当我们初为人师的时候,“老”教师们往往会教诲我们:当学生问你问题而你一时又答不上来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自己不会,应该说,你现在很忙,并约定一个时间给学生讲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否则,学生就会瞧不起你。

我们暂且不说这些“老”教师们对初为人师的我们的关爱之心应该受到感激,单就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备课上就是,数学教师要找出一个被“自己”或“数学教师们”认为最好的教学设计或方案,以在课堂上展示数学或数学教师的“逻辑魅力”。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维进程不一致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本能地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改正”或“扭转”,以使得课堂教学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高度集中的”“简单”之美和“计划性”。但是,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教师就会越来越感觉到:学生上课配合得很好,问题也都能一一解答,而课后却又不会做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都教了你们N遍,你们居然还不会”。于是,教师对备课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了,只是把备课看作是“例行公事”--为备课组检查、教研组备案、教导处抽查等而“准备”甚至“复制”的“纸质文本”。课堂教学开始脱离教案而行“自由之事”。慢慢地,“纸质文本”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如同“陌路之伙伴”,但为了诸多“例行公事”的需要,教师还很有可能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案的“美化”方面。譬如,每一节数学课的教案上都要求在“教学目的”一栏中写上“德目”(即德育目的)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美化”现象,“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早已不知去向。

上述情况是现实的状况,而不是理论的思辨。但是,为了解决这现实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却需要理论的思辨。所谓“备而不‘课'不是说不需要备课,而是指在课前、课中尤其是课后都需要精心地去思考、设计和准备。这里的“备”就是准备,而且它还应该是全方位的、“整体一联系一转换”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准备;而这里的“不课”则是指,不因一时一课而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教案”。在综合的“数学文化”观的意义上,“备而不‘课'就是要求我们对所教数学内容都要有一个丰富的“纵横交错”的理解与运用,并使得这些“纵横交错”的丰富关系成为教师个人的“血肉”、烂熟于心,而不是仅此“自留地”一块。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可能使数学学习充满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可能既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性,又体现其人文性。因此,数学文化教学论中所追求的数学教学既要做到“备而‘不课',又要体现其“整体、联系与转换”和“留有余地”等新特征。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数学教学作准备。

首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综合的理解与“整体一联系一转换”式的把握。譬如,就小学1?3年级的四块内容而言,不仅要搞清楚“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各自的内在联系与转换,(其实,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便已知道,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还要贯穿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其次,还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位置感”,即它在整个“学校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意义。譬如,就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对小学数学的四块内容(其中4?6年级的第四块内容为“综合应用”有一种综合的“整体一联系一转换”式的把握,而且要沟通其与“幼儿园数学学习”以及初中即7?9年级的数学学习(第四块内容为“课题学习”)之间的关系与转换。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位置感”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次序,而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一种“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和“游刃有余”的节奏或步调。如果没有这种“游刃有余的位置感”,数学教学就会要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要么被自己设计好的“教学顺序”所限制。

第三,在做到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就每次数学教学而言,我们都不应该把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等看作是一个不变的知识体系结构,而应该把它们视为“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一种安排或选择一一“有规则的游戏”,数学学习就是这“游戏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而在这“游戏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非“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新规则,这也就是所谓综合的“数学文化”中的数学的创新与发明一一“数学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而非专门的“数学文化”发展的研究方式,即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们专门从事的事业。

第四,至于如何指导“规则的再发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重联系”(即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联系数学各学科、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等)都很值得重视(可以说这些都是深受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思想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这样做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文化)。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规则发现”的“有待”。数学文化的教学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已有“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而是要追求对这些“有待规则”的超越,以获得一种“无待”的自由意识。

第五,现今所做的各种数学教学案例及其研究,可以说都是这种“规则发现”的“有待”设计。譬如,《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三学段”(即7?9年级)教学建议中的一个例子便是如此:

完成下列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但是,这种“有待”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装好的套子,里面藏着一个“谜底”(即规律),所谓“发现规律”就是找出“谜底”。由此可见,教学成了“制作的”学习,而不是学习的“制作”。参照我们前面对数学教学水平所作的三种划分,这类“设计教学”最多就是第二或第一种水平的数学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第三种水平的教学。

我们曾经做过两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数学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观念有待改进,而最终都未能在课堂上进行尝试。是否这样的设想太“高远”了?其实不是。因为在和一些数学骨干教师和教育硕士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大都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只是苦于没有“理论指导”,不敢妄为。由此看来,“备而不‘课'的数学教学追求应该是数学文化教学论的努力方向。第一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是“记数:除了十进制,还可以有什么?’;第二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则是“数:有理数之后,可能是什么?’。

真诚期待有志于数学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与理论研究的同仁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