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时间:2023-06-19 16: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第1篇

摘 要: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面临不少困境,如理论课时的减少,学生人数的扩增,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对此,本文作者分别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医学有机化学是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衔接无机化学,并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检验等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虽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大致相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法须有所差异,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

一、了解学生化学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而现阶段各省或地区的高考政策不尽相同,部分新生参加了化学学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同时对基本的元素、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这类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医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另有部分考生,未参加化学学科的高考,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便停止了化学的继续学习,这部分新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对元素、官能团的认知不清以及对化学反应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课堂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最终难以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针对不同生源的中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合班上课时考虑班级合理编排,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尝试适当安排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进行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将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跟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系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多数有机化学教材,包括该校使用的医学有机化学教材均按照化合物类型(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章节编排,虽利于学生依据化合物类型建立知识结构,但各章节内容仍稍显分散,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掌握不易。为了学生能够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出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绪论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理论的阐述。

比如:绪论中我们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反应物共价键的断裂以及产物共价键的生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只有两种:异裂和均裂。前者产生自由基,后者产生离子对,两者均为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大多数有机反应与这两种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及参与有关,从而派生出有机反应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核或亲电反应)以及协同反应。

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将具体反应归属到上述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时,引导学生关注碳正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化学反应;讲解羟醛缩合时,引导学生关注碳负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亲核反应。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反应,并且能够围绕基本反应的类型及活性中间体,将内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有机分子是构成动物、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体内的物质转换及能量传递也均与有机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在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阐释相关的生物学或医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我们开篇即以“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确定化合物立体构型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60年代,“反应停”在临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海豹畸形婴儿”的出生使该药物被禁止使用。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使用的药物“反应停”实际为一对对映体混合物,即安全的R构型及致畸的S构型的混合物。通过这一实例,学生自然意识到立体化学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性,课堂专注度也显著提高。

在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我们还尝试以常见药物分子为例来阐释相关的官能团或者分子片段,做到医学、药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讲解中,我们以青霉素等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含特殊结构片段――“β-内酰胺”的一类抗生素,使学生对酰胺的理解得以强化。同时,我们还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如图1

第2篇

关键词:原创题;有机化学;命题思路;考查意图;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7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 命题思路

2.1 渗透新课程理念,追求命制形式的创新

两道试题命制均以能力立意,对学科知识、方法和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1)有机基础试题采用物质中心或反应中心的辐射命题模式,而有机实验探究试题采用以处理工业废水的问题解决模式,追求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2)在命制形式上追求创新,如有机基础考查中增加了知识的动态建构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突破有机推断和合成的内部静态封闭考查。废水处理的有机实验探究包括“成分探究、物质分离、物质检测”等过程,突破考查角度单一、功能相对集中的情况,挖掘和展示有机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和应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2.2 动态考查核心知识,关注多种信息的解读

结构简式、方程式、反应类型作为中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基础性、建构性和生长性。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的“词汇”,它表明了有机物的结构方式,以价键为准则表示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数目配比、碳骨架和官能团,方程式是有机化学的“语言”,主要是用结构式及反应条件来表明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反应类型是有机化学的“内涵”,是有机反应的微观表征,与反应机理密切相关[6]。三者都是试题命制关注的重点。

试题融合高考四大题型中的文字信息、工艺流程、图表信息,提示信息等形式,将综合素养考核进行项目分解,达到能力与方法考查的设计与追求。信息多样性主要基于能力选择和层次的要求。在信息解读、迁移和运用过程中,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3 问题针对性强,兼顾引导性与开放性

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首先针对有机基础或实验的重难点和核心步骤,反映主干知识、科学方法和化学思维,关注知识点、线、面结合和重、难点的突破。其次,注意兼顾答案的预设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可能。其三,针对体现能力追求的引导性和综合性,如通过原理分析、有序实施、数据处理达到方案设计的不断深入,同时在实验的“取样、操作、现象和结论”等的相关性和匹配性中完成探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数学(理科)、英语、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5.

[2][3]刘在群编著.有机化学学习笔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9~296.

[4]林屹,秦炜,黄少凯,戴猷元.溶剂萃取法处理苯酚稀溶液及其废水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3):261~265.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31-01

有机化学虽然在高中化学内容上占有重要比重,但有机化学并不难学习。学生只要掌握好一定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并在解题过程中仔细认真,很容易得满分。而且有机化学与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关联性并不大,所有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就可以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下面是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总结的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1.1通过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学习化学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化学有许多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本身也有很多化学实验,如实验室制乙烯,实验室制甲烷,实验室蒸馏石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化学的实验有很多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可能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体造成损伤,对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对实验进行控制,尽量避免由实验带来的不利影响。

1.2将有机化学带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知识讲给学生听,给予学生一种亲切感与熟悉感,由此增加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查看衣服铭牌了解布料中有哪些有机物、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由有机物构成的、塑料分解原理等等。

1.3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如今,国家对学生的教育愈发重视,教学设备也得到改进,几乎每个中学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在讲课过程中,配上视频教学、动画教学。采取视听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扩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表面上的知识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机化学的有些实验不方便教师直接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应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当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使用多媒体的程度,不能让学生因此产生惰性,也不能让教师自身对多媒体产生过多依赖。

1.4学生参与有机化学教学。传统的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可取之处。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等等。在讲授同分异构体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分子式,选不同的学生写出该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教师此时只需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正,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即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2.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最初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机化学枯燥难懂,但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十分有规律的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章节后,可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完甲烷以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甲烷的教学步骤,先讲出甲烷的分子结构,再讲出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总结出乙烯的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工业上怎样制取等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3.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教师所讲内容需要教师仔细进行研究,根据课改要求及高考考点要求,认真备课,对学生讲出最有利学生学习的部分。因此学生不能避重就轻,忽视课堂的作用。有机化学内容较多,学生要认真做好笔记,教师在课堂中务必监督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是课堂上的听讲远远不够,学生还应该经常拿出笔记巩固所学内容,自己多加思考,总结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教师在课堂中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高学生注意力来提升课堂效率。

4.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夯实基础,不要好高骛远。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不例外,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格外多。学生必须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容易与哪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等。有机化学的主要基础就是记住官能团的性质,因为官能团的可以推断出物质能够发生哪些反应。只有理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后,才有可能做好后面的练习和考试。

5.总结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

有机化学中,有很多规律可言。尤其是在学习结构相似的有机物的时候,只需要掌握一个典型内容即可。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加成反应时,学生在了解加成反应的定义:有机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之后,然后只需要通过了解乙烯与溴的反应模式,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出氢气、水等与乙烯的反应方式。有机化学有许多规律可言,这是有机化学好学的一大重要原因,教师在课内外都需要帮助学生总结出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

6.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

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且较为零散,也需要学生的大量记忆。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忆,不模糊概念,需要一定的记忆方法。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前文已经提到过,结构相似的有机物往往具有相似的特点,在建立知识体系时,就需要学生将相似的内容总结放在一起记忆,减少记忆负担。另外也可采取有趣的记忆方式,趣味的记忆方式可以引起神经兴奋,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趣味的记忆方式有浓缩记忆法、口诀记忆法、会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等。比如在有机溶剂中Br2、I2的溶解度增大,颜色加深,溴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橙红",碘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紫红"。所以可会意记作"溴橙碘黄水中藏,橙紫双红有机相。"

7.建立错题簿,避免再错

第4篇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

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第5篇

关键词:教材;化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4-02

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近年来,两岸师生互动频繁,不少学生可以到海峡对岸就读,因此研究“台湾海峡两岸中学化学教材”颇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海峡两岸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做个比较,并且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很有必要。鉴于两岸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都遵循“一纲多本”,这里以大陆鲁科版和台湾南一版教材的“有机化学及相关内容”为例,进行相关比较分析。

一、两岸中学化学教材的比较

1.教学要求。两岸的教学要求,大部分相似,少部分不同以下列出不同点(表一)。

2.教材编排。选修部分,大陆的教材独立成册,台湾的教材与其他部分内容合编在一起。(表二)。

3.教材栏目。各有特色(表三)。

4.学段安排(表四)。

二、对教材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1.对教学要求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首先,海峡两岸的教学要求都重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大陆教材在选修教材中介绍的较多,台湾教材在必修中着重阐述而且举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茶、烟、胃药等,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提高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内容要求方面台湾教材广度要比大陆教材大,增加不少内容如酚、醚、酮、胺类等。大陆教材在深度上有所侧重,如同分异构体一直都是大陆中学有机教材教学的重难点在要求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属较难的知识点,大陆教材放在选修中学较为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

2.对教材编排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首先,从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大陆《必修2》的有机部分与《有机化学基础》即相对独立又有递进的关系。《必修2》中通过学习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重要的有机代表物,初步体会有机化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类别的学习如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羧酸等,通过系统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学习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进一步体会有机物在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教材这样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对知识掌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台湾教材《基础化学2》重在介绍命名、同分异构体、分类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物,而不是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教材这样编写旨在让全体学生了解一些有机化学的基本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在针对理科生的《选修化学(下册)》中则按官能团分类介绍各类物质但内容比大陆教材增加了酚、醚、酮、胺及硫胺。其次,从编写的思路来看,大陆《基础有机化学》突出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建立起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结构反应类型反应合成应用为线索,将全书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较好的呈现有机化学学科特色,突出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把握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将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相融合的编写思路。在这一点上台湾教材则突出官能团及具体物质及应用个多体现有机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较少强调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

3.对教材栏目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海峡两岸教材栏目编排内容丰富,这是对教材正文的有力补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两岸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陆教材强调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侧重于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方法导引”、“迁移应用”和知识面的拓展如“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追根寻源”、“拓展视野”。台湾教材侧重于人文科学,如“科学报道”、“科学家小传”,在“科学家小传”中不仅介绍科学家的成就还有科学家的奋斗过程,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科学精神,见贤思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报道”中介绍了“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台湾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在每章之前列出学习目标,于每章之后列出摘要整理便于学生自学。对于重点内容的阐述多举详细的例子加以说明。无疑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章后能理清并复习重要概念和自我评估。

4.对学段安排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大陆《有机化学基础》,有的省份把这个模块列为高考的选考模块,理科倾向考生可在高二用一学期完成,也可对此不选择修习,因此单独成册,方便教师依据学生的选考实际和学段的具体安排,进行取舍。台湾教材这部分内容属选择性必修,因此在学段安排上对学生、老师的选择余地就大为减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

[2]曹居东,等.有机化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磊,等.化学2[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8-98.

[4]叶名仓,等.基础化学(二)[M].台湾:南一书局,2011:103-161.

第6篇

高一下期化学要讲解有机物,在学生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不了解有机物分子式的特点,写起来错误率很高,从而减少学习的兴趣,对后来有机化学的深入学习和选修五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作为一个理科生,有机化学部分也是高考必考的。高一有机化学刚刚入门,俗话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让学生掌握方法,有效的方法,有趣有效的方法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追求的。本文讲解的补氢法书写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即是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之一,望对广大同仁和学生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有机物讲解以烃,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在书写分子式的时候,甲烷CH4,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其他烷烃,以及取代物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了。比如:二氯取代甲烷:CH4CL2 一氯取代丙烷:C3H8Cl 此类的一些问题结束语有机物氢的个数处理不当引起的,往往被我们一线教学老师一带而过,不能足够的重视,认为随着以后的学习会渐渐明白,却不知已经埋下对有机不感兴趣,学不好有机化学的种子。所以,我就我个人的教学实际,结合补氢法,这样安排教学。

在讲解有机化学的第一课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先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而是先讲解补氢法,何为补氢法?其实讲解起来比较简单,也不会耽误很多时间,重要的是学生一旦听懂,就会运用,并且会举一反三,实实在在的有效,而且,学生还会感觉有趣,自己课下忍不住去深入,去钻研,这不是我们教师最理想的效果吗?我在讲解补氢法之后,课下就有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结构式,分子式来问,寻求正确与否,一旦正确,不禁喜上眉梢,作为老师也是欣喜欣慰。

补氢法,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我们讲解的电子式,8电子的稳定结构和2电子的稳定结构,具体讲解起来,就是我们有机物的主要(C,H)和常见所含元素(N,O,S,P,Cl)达到稳定结构所需要共用共价键数,即共用电子对数,我们基本上都讲解过:共价键数=8-主族元素的主族序数或最外层电子数

C(4) H (1) O(2) N(3) S(2) P(3) F(1) Cl(1) Br(1)

我们只需要知道有机物在分子式或是结构式里已经有的共价键数,不足的用氢不上即可,缺几个共价键,就不上去几个氢,这就是补氢法。

例1:下面为碳骨架,请补上氢,写出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析:有机物A每个顶点代表一个碳原子,每个顶点有两条边,代表两个共价键,所以每个碳原子缺两个氢,四个碳原子总共缺八个氢,分子式:C4H8。同理:有机物B分子式为:C3H6 有机物C的分子是为:C8H8

例2:下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小棍代表一共价键,其余缺少部分全部为氢原子,请写出结构简式或分子式。

解析:依据题设条件,此题用补氢法较好较有效。

每个碳原子缺几个氢原子直接不在上面,在加在一起,即可得到分子式:C19H38

例3:下列为某有机物的结构式,其中每个原子均满足稳定结构,写出其分子式。

此题为补氢法的应用,通过每个原子的稳定结构,我们可以反过来判断原子的类型,属于碳原子就必须有4个共价键,氢原子1个共价键,并且半径较小,氧原子2个共价键,氮原子3个共价键……

所以此有机物补上原子种类应该为:

第7篇

【关键词】高考 化学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02-01

1 综合评价

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卷结构没有变化,题型保持平稳,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第一部分选择题的难度较低,旨在基础和常规试题的考查,如第7、8题考查了实验基础和化学基础知识,第9题考察了阿伏伽德罗常数说法正误问题,第11题考查溶液中离子问题,第10题第12题考查有机部分醇类同分异构的种类数及分子式找规律问题,第13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推断知识,大都是核心考点,也是考生比较容易掌握的,题目很传统,没有怪题,不偏,难度适中,注重基础,对考生的成绩和心态都较为有利。但试题从整体上看难度较大,特别是非选择题部分计算量偏大,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求高,大多属于信息方程式的书写,教师、考生普遍感到意外,试卷得分不理想。具体点如下:

第28题分值14分。考察有机化学内容,溴苯的制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原因是没有想到实验题会以有机化合物为背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关于实验部分要求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溴苯的制备实验在新课程教材是删掉的部分,可以说该题打了考纲的球甚至可以说出了“界”,可能对于没有选修有机化学的同学来讲,心理感觉上有些不公平。

选考部分各15分。选修二《化学与技术》,以黄铜矿炼制精钢为背景,考查了信息方程式及电化学的知识,前两问要求较高,最后一问比较基础,得分偏低,选做人数也较少,占总人数的5.56%;选择五《有机化学基础》考题形式比较传统,难度适中,选做人数占总人数的12.21%,最后两问难度较大,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数超过了10种,标准答案为13种,这在过去的高考中见所未见;大多数学生(总人数的76.18%)选做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考题,由于需要一定能力的简答和计算,故对考生而言会显得有难度,平均分也偏低。

通过分析可见,今年化学得高分十分不容易,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计算能力,灵活的应用能力。

2 命题建议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备考过程以及高考试题,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中,化学学科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增大化学学科与STS的相互联系,以体现对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命题立意是好的,是需要继续坚持的。高考试题会对一线高中教学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有如下想法供今后命题者参考。

(1)化学科考试,主要是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在计算方面,应强调“算理”,即懂得概念及化学原理并进行相关专计算、而不应该过分强调“算术”,在计算数据上太为难学生,特别是不再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思维模型”为化学计算的考点。

(2)试题的命制,应较好履行考试说明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一线老师对高考内容、题型、难度的准确把握。比如删掉了“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部分。很多老师认为,试题会对这部分内容不做要求,但最终试题仍然延续了此部分知识的考查。那么,高考备考以什么为主?考纲还是考试说明考纲?两者是什么关系?

(3)试题标准答案的给出,应尽可能与中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接轨。

(4)由于理综化学试卷“7+4”的模式,篇幅有限,所以,四道大题尽可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点的覆盖面,相同知识点不要重复考查。如27小题的第(4)问,④、⑤均考查了速率的比较,而对化学平衡的核心知识

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却没有考查。还有37小题,第(3)和第(5)②两小问,均考了酸性强弱的比较这个知识点,可以将一个空改为其它内容的考查。

(5)试题尽可能题型、考点趋于稳定(难度)连续(考点),不要出现“大小年”现象。

(6)试题的背景要“新”,要与生产生活和最新科技紧密相连。

3 备考建议

对于新一年的高考,一线教师该把握怎样的备考方向?

在未来的新课程高考中,化学学科依然会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增大化学学科与STS的相互联系,以体现对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重视双基,落实主干。对于高考的高频考点,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及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周期律递变性、盖斯定律、平衡常数、电化学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等等需要专题性复习,做针对性的练习。要加强知识迁移、图表分析、信息挖掘的能力。

(2)根据2012年高考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高频现象,元素化合物部分,在训练学生在掌握代表物重要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应着重锻炼学生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与技巧。

(3)加强对优秀高考试题的改造和创新。日常训练及测试中,严格遵守易、中、难试题的合理比例,以基础题、中档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以难点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整学生的应试心理。

(4)在选考部分,应尽可能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全面了解《选二》《选三》及《选五》的内容,在高考出现选题难度不均衡的情况下可以灵活选择,提高成绩。

(5)基于考纲,联系生活;

第8篇

笔者所在学院又同本部学校处于同一校区,很多课程采用了和本部同步教学,部分同学甚至会由于对学习的自卑而产生厌学和对老师教学的抵触情绪[4-6]。独立学院专业选择自由度较高,部分学生因此对厌学有了借口:现在高校采用了自由度较高的专业学习,学生经过基础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申请调节自己所学专业。独立学院文科类专业较多,部分理工科专业由于基础设施及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而且课程多为逻辑性及抽象性的原因,同学生依赖性和背诵性学习产生了冲突。很多学生借不感兴趣为由,刻意的抵触所学课程,笔者所在学院本部为农业类院校,而独立学院学生多为城镇类学生,对于学院所设置的农科类专业抵触和厌学情绪尤为突出。甚至于没能顺利转专业的学生更产生了自卑和无归属感,对学习的热情更低[2][5][6]。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均有待提高:独立学院由于建立时间较短,教师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硕士或博士,科研和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学进来自己掌握很容易,但说出去让别人掌握在方法和经验上需要更多的学习,而且学院对于教学设施及教学经验基础也处于积累阶段,这就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管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目标管理方面经验和制度建设较为薄弱[3][9]。笔者作为独立学院《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的主讲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及学生的理解,针对独立学院自身及学生特点以《有机化学》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学习及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有机化学》作为理工专业主要的基础课,也可以同其他基础课一起结合到新生教育中去,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贴合性以及对以后专业基础及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不仅仅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接触到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从生活点滴上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懂得大学课程不仅仅是为分数或专业而学习,让学生知道不只是上课,在生活、各类活动中均能用到所学的知识。对农学或者理工科厌学,刚入校就渴望转文科的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尤为重要,要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基础课的重要性。比如基础课成绩也会纳入转专业的考核标准里,对于将来工作或者职业规划文理知识都是需要融汇的而不是单单一方面的知识有用,更多的知识储备只会让自己以后的选择更多样化,让自己在职场以及工作规划中具有差异化的竞争能力。针对高中家长式教育和管理的特点,新生教育要着重对学生独立性、自律性和依赖性等习惯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引导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自觉遵守集体生活及大学的各项制度,从道德教育上让学生理解认真学习,自觉上课不仅仅是对自己责任心的培养,也是对老师、父母及自己最起码的尊重。加强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沟通高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式的教育和管理,而大学的教学自由度非常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除了辅导员,很多教学教师也只能在上课的时候看到。《有机化学》作为大一开设的基础课,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都可能让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产生压力和恐惧感。所以,作为教学老师一定要主动的去和学生沟通,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及真正想学到的知识,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在大纲要求范围内对教学内容、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习真正的成为教学-学习,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上课陈述下课走人的模式化教学[9]。

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比较性激励,加强学生的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有机化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逻辑上和抽象性上均比较突出,独立学院学生高中学习基础较差,并且高中和大学文理跨科的比较多。针对基础较差和文理有跨度的学生要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在以后逐渐建议学院针对学生高中所学可以进行分班教学,针对不同的基础采用不同难度的教学方式[8]。针对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及独立学院和本部之间,可以采用比较性激励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不是自己不聪明,只是高考没发挥好,只要努力学习都会变好。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虽然自己学院建院不久,但是可以和本部享受同等的教学条件,鼓励学生赶超本部相关专业学生,打消学生学习的自卑情绪。在不同教学班之间也可以进行比较和激励,利用学生的自尊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笔者所教学的班级而言,笔者主要的教学专业为园艺和化工专业,由于园艺高中文科生比较多,《有机化学》学习基础较差。在期中测试成绩上和化工专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针对成绩在后半期的教学中笔者对园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可以的比较和激励,大部分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上课纪律和课后答疑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期末考试及格率及总体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及格率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加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进修,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像笔者这样的青年教师在独立学院占到了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经验和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上有较大的欠缺,但是青年教师有更多精力和激情去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在不断的要求学生要怎么样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加快青年教师从学生向老师的转变速度,通过集体教育及老教师座谈教育等方式减少青年教师的适应期。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学院科研基础也较为薄弱。要对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加强同本部相关学科的联系,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师和本部能享受同等的晋升和学习条件。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部教学机器在运转[3][9]。笔者作为在独立学院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在教学经验上还相当的薄弱,自身作为教师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就自己工作以来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和探讨,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中对于学院自身、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并且三者要保持同步性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院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和发展目标。

作者:梁倩 王玉林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生科院

第9篇

1.问题的提出

1.1对试题进行分析

高考,学考试题主要以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为主体,涵盖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考查有机物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系.以信息为知识铺垫,考查学生运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形式简单,内容相对单一,综合性不是很强.有机物推断主要以框图填空题为主.常将对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多与新的信息紧密结合.有机合成主要是利用一些基本原料(如甲烷、乙烯、乙炔、丙烯、丁二烯、苯、甲苯等)并限定合成路线或设计合成路线来合成有机物,并与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的考查相结合.

1.2对学生进行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来说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学能力差,遇到像有机合成推断这样的难题,大多数基本上不会也就不做,基本有机合成部分是一片空白.

2.研究过程

2.1通过实际的调查

考察了学生的现状,摸清了学生的底子,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了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培养成功感等一系列教育培训.

2.2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训练及相关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找出经验和不足,并不断改进.

3.研究结果

3.1对学生的训练结果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入手,从最简单的含有一种官能团的物质开始,让学生推断它的性质,以及它能发生那些化学反应.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对这种题型不再害怕,学生敢做,并有兴趣了解他们所遇到的有机物的性质.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有机合成推断这样的难题.我依然由最简单的开始,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增加难度.我先从给出原料,给出目标化合物,只需一步反应就能实现,慢慢讲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然后需要两步,三步,四步,甚至更多步.逐渐增加学生的自信,使他们不再畏惧有机合成推断这样的难题.经过近一年的培训,这些学生在有机合成推断题中的得分率明显提升.

第10篇

关键词: 2014年浙江高考 化学实验复习 理综化学实验试题

浙江省高考理综试题于2009年起开始自主命题,已有五个年头,命题从“老高考”顺利过渡到了“新高考”。特别是近几年的浙江卷,命题组每年都在样卷或者高考试题中尝试一些变化,体现一些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努力将浙江卷打造成为浙江老百姓放心、高考师生满意、全国同行赞赏的地区高考卷。下面我就2011年至2013年浙江理综高考化学实验部分试题作分析,谈谈看法,希望能给同行些许帮助。

一、比近三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

2011年至2013年浙江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试题总体保持稳定,涉及实验知识考查的试题每年均在5题左右,且有较大的相似性。

选择题:各年第8题均考查基础实验知识,涉及知识主要来源于必修教材或者实验化学模块;第10(11)题均为电化学选择题涉及实验知识;2011年和2013年的第13题为涉及流程的制备或检验性实验考查。

填空题:各年26题中均设置了一个关于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的小题;各年28题均为物质制备型实验综合题,其中2011年和2012年以大学有机物制备为实验题材,有反应原理方程式和反应装置,2013年为高中无机物制备为实验题材,用流程示意图代替了反应原理方程式和装置。虽然题材均不甚熟悉,但设问的知识点大多是基本的实验素养,均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实验能力。

二、析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体保持稳定,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考查要求上,与往年基本相似。试题总体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试题的总体难度较前两年有所降低,重基础,求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试题共涉及了近20个实验类知识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包括实验基础操作、电化学问题研究、中和滴定问题、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离子检验与鉴别、制备实验流程解读等,涉及6个题目近40分,实验考查成为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下面对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相关试题进行简单分析。

选择题:第8题,分值6分。考查内容大多本直接来自于教材,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其中A选项在《实验化学》教材第2页,考查实验室从海带中碘的提取流程;B选项在《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第69页,考查根据制乙烯反应条件选择加热方式;C选项在《必修1》教材第69页,考查Cl-对铝氧化膜破坏的促进作用;D选项在《必修2》教材第77页和《有机化学基础》第104页,考查蛋白质变性和盐析的区分。第13题,分值6分,为离子检验类无机综合实验题。从知识点上考查了中学常见离子(基团)的检验,具体为Na+、Ca2+、Mg2+、Fe2+和醛基的检验。题中设计的干扰不多,较容易。

填空题:第28题为无机综合实验,分值14分。改变了往年以大学实验为素材的方式,选择了制备Fe■O■磁性胶体粒子,素材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题干采用流程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容易快速进入题目之中。涉及了氢氧化钠的去油污作用、悬浊液中提取固体的操作(过滤、洗涤、分解)、Fe2+被空气的氧化(防氧化问题)、减压过滤的适用条件(胶体粒子直径小于滤纸孔径,不能适用)、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的计算及误差分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仪器的选择、从铝的两性迁移并应用到锌的两性、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基础知识或者能力要求。虽然本题考查的知识要求相对比较熟悉,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多,对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得分并不高。

三、谈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实验复习

1.认真关注、分析、研究《新课标》、《学科指导意见》、《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等高考指引棒,找准教学和复习的方向。2014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指出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过《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09版)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实验要求上,将第12点从“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处理”改为“能对化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得出结论”,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为有效落实“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保障,尤其为突出“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依据。同时,《考试说明》参考试卷对部分选择题顺序进行了调整,试题难度相对稳定,仍然突出化学核心知识和和学科能力的考查,更关注生产生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复习时,教师应该注重以上变化所带来的信息,在复习中抓住各种信息的变化,灵活应对,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相关变化。

2.从近三年试题可以看出,浙江高考试题难度在逐渐下降,知识的要求在三维目标化,考查的方式在能力化。化学实验的复习方法应该随整体试题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要重教材知识、抓主干实验、构系统网络,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复习阶段可以对课本基础实验进行整理和归纳,做一些重点实验,甚或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实验,调节乏味的复习。同时通过学生亲身实验、教师评价、学生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理解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分析、设计和评价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还可以在高三开发和试题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类选修课程,即收集试题中出现的关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某个问题做了某些实验”的信息,让学生用实际实验进行探究和分析,既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增强实验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精髓所在,得实验者得理综,因此在复习中要扎扎实实地对各个实验进行仔细梳理,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只要我们能从实验基础落实开始,就定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11篇

2014年河北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结构包括题型、题量及编排顺序与往年高度一致。试题难度与2013对比,有实质性的降低,主要特征是题型稳中有变但较好的保持了题目新颖,信息新鲜、紧跟时代、STSE关联密切的特点。考题首先突出基础能力考查,注重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落实考查,体现化学学科思想、思维的灵活应用,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融合的教学目标要求,规范的考查学科内知识综合性应用能力,没有出现学科间的综合以及像2013第27那样高难度的题目。在考查能力方面,试题还通过主观题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包括试题加大了对考生未学反应方程式书写能力的考查(共涉及5处),还有对图表信息的接受,消化和迁移应用。计算能力的考查在设置的形式和量上和去年相比相差无几。今年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充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综合考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学科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效度和区分度。

今年的化学试题明显加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不仅I卷部分的第11题、第12题、第13题,而且II卷通过设置的有机物乙酸异戊酯的制取实验,实现了对实验技能的考查,对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仪器的识别、物质分离提纯等学生实验基本内容的进行了考查,强调了运用实验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就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更高的指导性的要求,也体现了化学学科是实验科学的基本特点。

今年的化学试题与去年比较,表面似乎减少了有机化学的考查分量,且考查难度、技能要求有所降低。如Ⅰ卷中去年有三个题涉及有机化学,今年只有一个题即地第7题,但试卷在Ⅱ卷中通过设置第26题有机实验和第28题的在乙醇合成中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方式进行了补偿。在26、28题、选做题38题中,试题以有机物基础物质、基本性质、有机物质的合成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应用有机物基础知识,分析、推理常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接收、应用信息探究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28题的乙醇乙烯间接水合法)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我省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效果,使教师在处理选修5的教学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依据。

今年的选择题几乎都给考生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个别题如第9题,新颖度很高,考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七个选择题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切入点,立足教材,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选项既关系到基本知识,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所有题目都相对平和,大多能够较易上手。今年的选择题中加大了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内容的考查。如第8题、第9题、第10题、第11题等。

今年II卷题型风格出现了题目与去年及其相似的特征,特别是26题、28题,它们分别与去年的26题、28题在命题的知识点和命题形式均以有机实验和有机合成呈现,有点匪夷所思。27题考查的次磷酸,也在2007年的全国卷和2009年的广东卷中出现过。但是在必考题中今年没有出现大家预猜的化学工艺流程题目及无机框图题,令猜题者们大失所望。II卷的题目多以工业生产创设情境,联系教材,题目信息鲜活、生动,对学生知识迁移、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非选择题以新信息、新情景的设置为切入点,突出考查了学生对所学主干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运用实验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从知识落点和三维目标的选择角度看,强调能力,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特色和化学学科特征。三道大题是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各项化学能力作了全面的测试。主要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备与分离提纯等化学主干知识。Ⅱ卷中第26题以有机物乙酸异戊酯的制取实验,考查化学实验,从仪器名称到注意事项、到问题处理、化学计算。其中侧重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化学实验仪器的选择,产物分离提纯的处理、产率计算有较高要求。第27题以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化工产品为背景考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盐类的水解、电化学以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第28题以乙醇由乙烯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制备为题材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其中设计的用平衡分压表示平衡常数的信息型计算题考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新颖,本题侧重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等化学核心知识,效果很好。

三道选考题,平行设置,难度适中,多元选择符合新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第36题图(a)为目前国际上磷矿石利用的大致情况,其中湿法磷酸是指磷矿石用过量硫酸分解制备磷酸。图(b)是热法磷酸生产过各中由磷灰石制单质磷的流程。一个题出现两个流程图颇有新意。制备的流程以及工业生产的原理和技术应用的细节,体现了技术和化工生产的关系。第37题突出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与往年相似;第38题是经典型的有机合成题,考查了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等常规知识点同时也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整体感觉与去年相比整个试卷强化了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的考查,弱化了元素化合物的考查,降低了计算量,加大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力度,但总体难度的下调,学生实际得分率比去年会有一定提高。我认为这种试题更能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更好的指导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的进行。 2014年全国新课程卷I化学试题,试题在继承中调整创新,试题素材似曾相识又充满清新,有很好的区分度,符合国家对高考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定位要求。对我省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复习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主要任务是综合训练:包括知识点强化巩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目的。

一、归纳考点,明确复习方向

近几年高考题集中体现对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忌盲目追求偏、难、怪。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宁夏卷、海南卷并以北京卷、全国Ⅰ、全国Ⅱ,不难总结出近三年高考化学选择题、必做题、选做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为:

(1)选择题:7道题共涉及12个知识点,①化学与环境、生活、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综合;②物质的量有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定律);③离子方程式;④离子共存;⑤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⑦原电池和电解池有关知识;⑧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⑨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⑩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化合物知识;⑾化学实验有关知识;⑿有机化学有关知识。

(2)、必做题:3道题共涉及5个知识点,①化学实验;②无机推断;③电解质溶液;④原电池和电解池;⑤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

(3)选做题:各地大多都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对容易上手但难得高分,而有机一旦思路清晰,得高分甚至满分的可能更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1道题,知识点比较明确。

二、进行限时综合训练

1.精选习题

选择两份(一般有10套试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模拟试卷。一份为化学学科内综合试题(题量及题型设计依据理综试卷,即7道选择题、3道必做题、3道选做题),横向圈出同一知识点的所有题目(10套试卷中每个知识点的试题在7~12道之间),配合专题训练。另外一份为理综试题,配合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

2.处理习题

(1)逐知识点限时训练。每个知识点的选择题在10套学科内综合试卷中分布有7-12道题,根据题量一般限时在15-30分钟;每个知识点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在10套学科内综合试卷中有6-10道题,一节课选一个知识点的4道题,限时35分钟完成。(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每道选择题为6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每空2-3分,失分太不合算)。一节课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下节课抽个别题讲评,并从考题中将该考点的分散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完整知识网络,使该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以发展学生能力(每个知识点一般需2-3课时完成)。注意的是难度不宜太大,以容易题为主,顶多出现一道中等难度的题,因为高考题中难度并不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同时学生也会从考试中体验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2)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内综。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普遍的做法是限时训练,多数学校采用理综形式进行训练,这需要其他物理和生物老师的配合,且时间比较长,要两个半小时。但笔者限时用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试题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训练。7道Ⅰ卷选择题,4道Ⅱ卷题,限时45分钟完成。45分钟时间虽然紧张,但不能给得太多时间。此用意在于:①提高解题速度;②提高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③及时纠正学生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化学术语出现错别字等问题;④学生通过研究评分标准,使得自己的答案组织得尽可能正确而又简洁;⑤让学生学会合理舍弃,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3)搞好三次模拟考试。在专题复习和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安排,认真搞好三次模拟考试(3月底、4月底、5月底各一次),强化学生应试理综试卷的技巧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拿到理综试卷后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按照第二轮复习的思路,把复习任务和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行有效训练,使学生真正摆脱了题海战术,又能强化知识点,把握知识体系,形成解题和应试的综合能力。

三、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在5月份的复习过程中还要结合《考试大纲》重新“认识”和“落实”课本知识,即按照《考试大纲》重新回到课本落实基础知识。例如2009全国理科综合高考题的29题: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好多同学不知道高温结构陶瓷材料是什么,结果无法确定W为Si,要知道教学是以“本”为主,以“纲”为导,以“练”为辅。

有很多学生基础题的回答存在较大的问题,表现在选择题丢分。要知道高考的选择题完全可以做到不丢分的。所以后段复习查漏补缺和回归课本重新落实基础很重要。